互联网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经济学

篇1

法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和法学交叉的前沿科学,它为当前很多法律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借助法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一番剖析。从这一视角出发来诠释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价值所在及其政策问题,旨在为认识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生态;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制度变迁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迅猛,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发动机的小微企业缺乏有效资金供给制度,其问题恰恰出在高度管制且效率低下的金融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内在需求的愈加强烈,我国颁布或修订的法律中越来越多地增加了一些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而企业自身也通过市场摸索,利用或规避各种现有规定,在实践中发展出一系列互联网融资的创新规则。互联网金融在欧美已初具规模,对活跃经济、繁荣市场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并不成熟,但其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在巨大的民间投融资需求和国际示范效应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与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博弈中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与交易成本

在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包括搜寻与缔造契约成本。传统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及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较高,当交易成本超过收益时,交易停止,而整个金融市场规模随之停止。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判断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经济状况等,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谈判、签约,后续监控与管理同样通过网络实现,上述环节均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以股权众筹为例,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一,是一种依托众筹平台、针对高成长预期的小微企业初创期的、独立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新兴投融资形式,其最大的创新在于完全打破了传统证券融资的体系和流程,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众筹平台直接参与初创企业的股权投资,与企业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同样,初创企业借助众筹平台通过互联网直接融资,众筹平台具有社区特征和社会化媒体特性,能够将筹资人的项目信息快速传播给公众,从而借助公众的社会网络将信息几何级扩散,短期内集聚大量社会资本,其融资渠道被有效拓宽,融资成功率明显提高。此外,众筹平台可以汇集集体知识,形成对项目或产品的概念验证和商业模式评估体系,从而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融资交易流程,降低平均契约缔造成本。综上所述,众筹平台的范围经济和集聚效应降低了股权众筹交易双方的搜寻成本;规范化的交易流程与融资契约,降低了单次交易的契约缔造成本。因此,股权众筹融资节约了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提升了融资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与诱致性变迁

制度经济学的诱致性变迁理论模型可用于解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当制度非均衡时,社会中的某个人(群体)会响应获利机会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新的制度供给。造成制度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金融产品稀缺性的增加导致其相对价格提高,诱使产生所谓网络借贷p2p平台、股权众筹这类互联网金融业务。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鸿篇巨著《国富论》里包含了经济均衡经济思想也就是他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手段,随着市场的自发调节,资源配置效率可以达到最优,这就是斯密定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际是被国有金融机构垄断的,以银行业为例,国有四大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一直在存贷款领域占据垄断地位。我国的小微企业很难拿到银行贷款,需要到黑市或者高利贷市场筹措资金。由于我国现行的体制,银行外部竞争压力较小,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程度低,交易成本高,难以实现帕累托效率,进而导致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低效率。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互联网金融的新兴力量,利用互联网逐步对金融行业进行渗透,极大地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转变自己的发展策略,开始开展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有竞争关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并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冲击的同时,倒逼商业银行加强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无疑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此外,如果考虑到制度安排之间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某个制度安排的实施(如加强金融管制)也可能会引起其他制度安排(如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需求,从而成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现行商业银行法和其他金融制度的制度压抑与需求冲动的裂痕造就了以互联网金融为主体的非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实际已经处于非均衡状态,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能够增加制度和个人的收益。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远未达到制度制衡,制度供给不足与需求过剩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对金融垄断和高度管制缺乏重点关注的任何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修补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破解金融改革的困局。解决之道,惟有放松对金融创新的管制,变革现行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增加针对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但是,这又无可避免地涉及金融政策走向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若基于经济学的角度看法律的话,即法经济学的视角,法律也是应该讲求效率的。此乃法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法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在于:法律在追求公正的同时,也不应排斥效率;一个有效率的法律制度才是适宜的制度安排。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经济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概念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第一个10年,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信息技术不但大量渗入产品之中,而且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充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信息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类网络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界信息,对企业的整体规划与决策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美国自1980年以来,工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3倍以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第四,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

二、“互联网+”经济的实质

(一)“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简单的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行业发展渠道,拉动传统行业的新增长。互联网同时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行业在“互联网十”的推动下开始融合成新兴行业:通信业、IT业和传媒业融合成现代信息服务业;传媒产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休闲服务业;传统金融业、IT业融合成现代金融业;医疗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养老保健产业。除了上述融合产业之外,新的融合产业形态也在快速形成中。产业融合的承载形式则是以巨型互联网企业为平台而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基础是先进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其核心是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活跃用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BAT”互联网巨头就是典型的代表。例如,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起家,基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庞大用户,通过收购而布局了阿里健康和阿里娱乐,并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积极布局汽车“智造业”。

“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新民主化),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通过数据化,让一切业务都变得可以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市场和用户。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的新突破。大数据(bigdata,mega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Big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 -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用来分析人们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得我们具备对个体行为进行推测的可能。那些在过去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在如今都会随时可能会被用来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交易平台在理论上拥有销售者网络行为的一切数据,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与售假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与其等到售假侵权后“亡羊补牢”,不如提前行动做到“未雨绸缪”。

企业从数据和分析中创造价值的关键是将原始数据的数量和多样性转变为洞察驱动的行动的速度,而最终决定这一转化速度的快慢是则在于是否广泛用大数据技术。

生产者是有价值的,消费者是价值的意义所在。有意义的才有价值,消费者不认同的,就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价值;只有消费者认同的,才卖得出去,才实现得了价值。大数据帮助我们从消费者这个源头识别意义,从而帮助生产者实现价值。这就是启动内需的原理。

三、“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一)创造经济新发展模式

“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和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区注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阿里巴巴已将沈阳作为重要物流节点来建设,依托沈阳和辽宁的区位优势,将辐射效应扩散至整个东北地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全球化贸易方面,阿里巴巴准备和辽宁省政府一起,建立云计算基地,协助政府和当地企业“上云”,积极搭建政府云和企业云项目。利用阿里巴巴先进的云计算实力和大数据经验,协助辽宁打造智慧省份和智慧城市。

(二)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的弊端依然存在。据中消协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报告》引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该平台共扫描各类网站164.2万个,较2013年增加了80.O%。其中,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为61.7万个,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网站共有27.9万个。2014年全年,360网站卫士共拦截各类网站漏洞攻击7.0亿次,较2013年1.21亿次增长了约4.8倍。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尚不完全,也没有建立起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盲目套用

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但是,掌握了这个武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胜,最终,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武器之后,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传统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如何做加法,最终要回过头去提升产品、供应方、资源方的成本效率和体验。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经济学分析;商业模武

商人逐利,进行商业活动的驱动力就是因为这些商业行为可能带来的商业利润和回报,而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批的商业活动以互联网作为了其发展的重要渠道,并以此来进行更多商业模式的开发和创新,以此来进行市场扩张和获取利润。相对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说,互联网模式下的商业模式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所能够接触的客户群体更为广泛,没有地域的限制,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其他方面都具有传统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我们一般会将用特定交易方式或交易模式来进行商业盈利模式称为商业模式。它可以是企业与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与客户,或者是渠道与企业等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可以是合作商业方式。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商业模式创新则是打破原有的交易模式,不管是在这些交易关系当中的各组织要素,还是在这些交易中的关系纽带,还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对接方式都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一样。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们进行的创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身影,例如现在的摩拜单车,OFO,就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而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不仅改变了盈利模式和盈利思维,而且对客户群体市场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开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创造了极大的商业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2.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互联网商业模式解析

既然是一种商业模式,必定要以商业利润为目标,只有确定这个模式的赢利点,才会对其进行投入,不然便会像泡沫一般不长久。因此,在进行商业模式的解析时,需要用经济学眼光来进行分析,分析在现行经济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和当前模式下的运营成本以及盈利模式,最终来判断该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发展前景。

2.1从成本理论出发探讨

由于互联网模式的交易渠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是虚拟的,因此不需要进场场地的建设和投入,这就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与传统模式在成本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利用信息终端和数据处理技术来进行商品的销售,没有地域限制,这就让费和用于商品流通\转的物流费用被取消或者降低,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而物流费用作为商业活动中较大的开支,并且其支出既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也不能为顾客创造优惠,所以物流成本的降低让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本更低,而且也更有机会创造规模效应。

2.2从信息传播角度出发探讨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对于信息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快速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地获得商品的材料渠道、快速地获得商品的销售渠道以及快速地获取市场信息,是一个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互联网对于信息的传播是非常迅速的,它可以让商家以最快的速度得知市场的波动,也可以让消费者迅速获取商品的信息和购买渠道,让整个商业活动更加的高效,同时也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在互联网终端,信息逐渐透明化,不仅能够让商家获取市场动态,也能够让买家获得商品动态,实现信息对称。同时也能够让商家信息透明,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保护心。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虚拟化和信息传播快速化,因此也造成了许多虚假信息的传播,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这些渠道来进行非法获利,不仅给商家带来信誉损失,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监督执法,来净化网络环境,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交易环境。

3.互联网模式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当前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以获取更为有利的商业模式。

3.1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自人类出现物物交换,商业萌芽以来,到如今的社会经济现状,商业模式都比较固定,人们都是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商业模式的思考,无法跳出圈子来进行创新。任何事物的创新都需要用绝然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商业模式创新也不例外,只有进行思维模式的改变,跳出僵化的思维怪圈,不再受到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才能进行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

3.2线上线下模式相结合

以往的商业活动中,实体经济总是和互联网经济处于水火不容的竞争状态,都想对市场进行抢占。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学会相互合作,将线上和线下进行合作,不仅是有竞争而且还需要有合作,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发展。例如现在的苏宁电器、优衣库等企业,都进行了线上线下模式共同开展,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

3.3必须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

正如前文所提,互联网因为其虚拟化和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导致了许多商家用虚假广告吸引顾客,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网络来进行非法活动,侵害群众利益,这些网络模式下的乱象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调控,不仅要让这些危害交易双方利益的活动消失,另一方面也不能遏制互联网商业的发展,还要鼓励互联网商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4利用经济学观点,进行商业模式改进

我们不仅要用博弈论的观点来进行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分析,更需要用成本理论来进行商业模式中成本的控制,还需要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来进行各商业要素的联合。不管是在商业理念上,营销模式上还是在支付领域广告宣传,或者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实际应用中,都需要运用成熟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模式的改进。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沟通能力;网络沟通;面谈

一、调查背景

自从1994年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改变。尤其是以追求新异、时尚的青少年学生为主流的年轻人,成为网络的中坚力量。权威部门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9%,拥有电脑的比例高达75%。我们不排除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但选择网上娱乐消遣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沟通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交往需要,但也弱化了他们的现实沟通能力。其次,因陷入网贷而导致的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也一再上演。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问卷旨在调查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以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丰富教育手段等,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助力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进而为其未来的职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查对象

我们将河南高校按地域分块: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进而对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平顶山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院、洛阳师院、安阳理工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农林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师院等高校的文、理、工、农、医、法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共6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45份,问卷有效率98%。

(三)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题型包括单选和多选题。设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沟通对象,沟通能力评估,上网时间,传统面谈变化,网络沟通及沟通效率等。

(四)调查时间

2017年9月~2017年10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全部采用纸质问卷,手工填写。回收问卷后,人工录入,采用专业的spss统计分析系统出调查结果。

(一)单选题(见表1)

从1和2题的数据可见,没有网络或手机,大学生经常有或偶尔有孤独感的比率分别是21.2%和56.7%;一直很孤独占6.4%;三项总合高达84.4%,没有孤独感的学生只占15.6%。大学生对自己沟通能力的评估:选择很强和较强比率分别是7.9%和26%;选择一般和较弱的比率分别是56.3%和9.8%.后两项总合高达61.6%,与1题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沟通能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因沟通能力差导致孤独感较高。同样,有了手机,大学生是否就不孤独了,同样也值得深思,我们经过和学生面谈,发现手机并不能解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

从3、4和5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由于上网时间过长(65.5%)、使用网络沟通的时间相应也增加,大学生认同只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心态和沟通技巧,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55.4%),网络沟通效果不理想(44.6%)。因沉溺网络,大学生的传统沟通能力(面谈)较以往的变化:享受面谈,有说有笑(32.4%);面谈减少、淡化和取消的比率合计(33.7%)。这也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父母之间,疏离感增多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6、7和8题的数据可见,大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方式是参加社团活动(36.4%),社交工具账号(31.3%),朋友介绍(22.8%),索取电话号码(9.52%),符合大学生活动范围相对狭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事实。大学生在沟通中能坚持遵循社交礼仪(50.9%),随意点评、视情况而定和加入网络互撕(合计49.1%),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网络沟通不尽如人意,除了与沟通主体的沟通意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有关外,还和某些人不遵循网络社交礼仪有重大关系。与父母联系选择书信沟通(5.9%),QQ微信视频和打电话语音聊天“屏幕社交”(合计85.7%),见面(8.4%)。可见“屏幕社交”相当流行,但现实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面谈,得到一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我和父母打电话或聊天时,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说些伤人的话,最后我只好回家。和父母见个面,一个拥抱,什么过节都没了。总之,“屏幕社交”不能代替面谈。

(二)多选题(见表2)

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的方式:同学介绍(78.7%)、兼职或打零工(54.0%),社交账号(46.4%),老乡会(43.3%),网络陌生人(24.1%)写信或E-MILL(8.4%),由此可见大学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方式是多元化的。

大学生上网主要的目的:学习或查找资料(80.7%),交友聊天(77.4%),观看新闻时事(71.8%),娱乐消遣(70.9%),网购(42.4%),开店(12.3%)。由数据可见,除第一项外,其余各选项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学生上网消耗时间最多的项目惊人一致。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性并不明确,消耗大量的时间在交友聊天和娱乐消遣上,反而感觉孤独无聊。

大学生认为要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哪几种沟通技巧重要:选择比率较高的依次是倾听(83.2%),适时和适度提问(78.5%),说话简明清楚(67.9%),适时反馈(45.1%),不插话(39.0%),不先入为主(36.6%)。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够凭借直觉、自己的沟通经历和社会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僅仅认识到倾听等技巧的重要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现实的人际沟通中,多多用心体会,细细践行,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学会享受沟通的乐趣。

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可以边聊天边工作(71.8%),多人视频聊天方便(67.9%),减少面对面沟通的尴尬(78.5%),免费或低价及高质量的沟通模式(36.6%),隐藏自己真身身份与意图(39.0%)。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交流的原因是省时、省钱和便利以及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信息传输和沟通方式,而这正是网络沟通不可抵挡的魅力,据媒体报道微信每天有9亿的登陆人数。

大学生对网络交流模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交流模式的不足:因网络身份的隐匿无从判断真伪(73.3%),因为文字表达或语音口误等存在沟通效果不理想(57.0%),为省时浪费更多时间在聊天上(49.8%),通联智联依靠于网络稳定性能(39.8%),无聊斗图造成无效沟通(38.2%)。由此可见,大学生很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沟通的弊端,但是能理性控制的学生少之又少。

大学生和同学或朋友出现矛盾的时候,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使用QQ、微信(74.1%)、打电话(71.6%)、见面交谈(64.4%)、写信或发Email(19.9%)、不想沟通(14.1%)。由数据可见,出现矛盾时,学生选择“屏幕社交”的比率依然较高,但若双方通过“屏幕社交”解决不了问题的话,选择见面交谈的比率比单选题高了很多。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四、调查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对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不难看出,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力不从心、孤独迷惘、沉溺网络、沟通不畅的状况。①自我评估沟通能力较弱,孤独感较高(84.4%),上网时间过长,面谈淡化,减少和取消等现象。②网络沟通是大学生热衷的媒介,但是“屏幕社交”也存在诸多问题:网络身份隐匿存在的不确定性,沟通效果不理想,聊天本为节省时间结果适得其反。③不能理性使用网络,信息素养过低。

分析河南高校大学生在人际沟通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自我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可否认,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有诸多的诱惑,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沉溺游戏或视频,孤家寡人,其乐无穷,但这些虚拟世界的“网络达人”,往往是现实世界的“内向寡人”。自我沟通唯我独尊(或独卑),遑论与他人的沟通。最终学业上一事无成,甚至退学了事。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网络贷款陷于困境甚至选择自杀,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悲啊,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惨重的损失。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学生陷入误区

信息素养是指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并懂得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要在无关信息和无聊信息上前停留,学会“信息节食”。总之,网络信息的过度获得,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删繁就简,取精华弃糟粕的关键环节,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或智慧。这对多数大学生而言,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干预。

(三)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不利于有效沟通的达成

俗话讲“习惯成自然,少小若天成”,作为沟通主体的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对有效沟通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的优越,家庭成员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形成了骄纵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即便是条件有限的家庭,孩子也不例外。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是双方平等、彼此友好,相互欣赏。大学生这类“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处事习惯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和交往技能的欠缺。

五、调查结论与建议

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但电话、网络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植根于人心的友情,才是牢不可破的。本次调查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认识到调整教育计划创设更有针对性的环境和平台尽快帮助学生们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建议在高校公共课程中增加对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描述并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满足大学生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需要。

建议教师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理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干预,课内外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

总之,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大学生是时代的财富,是未来的接班人,他们沟通连接现实世界的能力,会滋养自身的健康成长,并反过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健康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良性互动,那么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比较与借鉴,2014年第19期. 

[2]黄劲佑,崔渤旸.网络时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9月第3期. 

[3]基辛格.世界与秩序.中信出版社.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实践教学 实景教学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5-03

实践教学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精髓,在高职电力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训练。传统的高职电力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开展教学,但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和电力设备更新速度太快,而更换教学设备费用又太高,而将学生带到电力生产现场教学,则由于以安全保障为第一要务的电力企业又不愿意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另外像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实训基地偏远,且工作场所狭小,也无法满足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限制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实景实践教学平台是一种创新,其将遥远的生产现场搬进教室,实现相隔千里的校企同堂,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现场才能完成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一种省时、高效、低成本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就构建融合企业运行参数信息与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建立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客观要求和意义

(一)客观要求

我院电力类专业拥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模拟电厂、成套的微机保护室、仿真变电站室以及校企共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室等46个实验实训场所,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此外,还有一个220 KV变电站实训基地,长期承担本地区的电力行业的培训工作,与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广西那板水库管理处、广西西津水力发电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电力类专业建设在各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校内实验实训的设施虽较齐备,但生产性实训场地不够,而企业实践基地偏远,制约着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构建高职实景实践教学平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正是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紧密、长久的合作伙伴的一种方式。

(二)意义

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原则,与电力企业联合共建“电力生产现场直播教室”,建成了远程同步校企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使校企“双主体”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有了可实现途径,打通了长期困扰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其他相同或相近特质专业的实践教学开辟一条新路。

1.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现场无缝接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电业公司的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视频会议系统实时传送到实践教学平台,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教学在课堂中得以实施,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学习到各个电力生产阶段的实时实地工艺流程,使实践教学环节达到“身”在校内直播教室,“境”在企业生产现场的效果,学生结合课堂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和观看着实际操作讲解,就不懂的问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电力现场的专家请教、互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实践环节。

2.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学习。实践教学平台以远程互动视频会议系统为内核,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可以随时随地与现场老师“面对面”交流,是互联网教育领域的一大应用创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录制和抓取各个生产阶段、生产细节的视频资料,在备课、上课和实验实训等各个环节将这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使用,实现了电力企业工程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零距离”对接,较好地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周期与电力工程施工周期在时间、空间上难以衔接的难题。

3.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对电力企业工作实景编辑汇集,建立典型的实践资源库,使用视频编辑在不同实境工艺流程中编辑添加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讲解,对生产现场中出现的电力设备(发电机、电压器、互感器、断路器等)进行D文讲解,讲解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设备选型和使用注意事项,并将这些实践资源应用到相关的课程。

4.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难以离岗的难题。现场专家分布在全国各地难以经常长途奔波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把优秀的实践技能专家和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引进到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在学校课堂和专家在工作现场的“双讲师”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专家在真实工作现场的实时操作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全方位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学到知识。此外,还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现场技师实时互动交流,大大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难以离岗的难题,实现“哪里有一流的专家,哪里就是学校的教室;哪里有最新装备,哪里就成为学校的课堂”。

二、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

实景实践教学平台要紧紧围绕区域重点产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视频传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技术建设,通过视频传输技术在课堂上现场视频连线电力系统运行各个岗位的员工,由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照设备实际操作同步授课,学生有看不懂的还可以现场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们提问请教。

(一)“互联网+”的实景教学平台建设

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现校企海量实践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及统一管理,实现教学平台与现有主要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平台、教学播客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平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整合贯通,重点解决学习平台的接口和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访问资源的自适应问题。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分四层:基础设施层、系统服务层、应用层和客户端;基础设施层由数据库、存储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组成;系统服务层是系统集成第三方开发应用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存储管理、监控管理、数据接口、计费管理、容量管理、部署管理和镜像管理等组成;应用层采用了虚拟化技术,提供在线的软件SaaS服务,由实景教学、点播教学、虚拟实验、虚拟实训、实景录制、资源编码、资源上传、资源下载、互动交流、考试管理等组成;客户端层是为客户提供访问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终端设备接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通过实景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工具、实践软件、实践教学指导内容等共享,通过交流互动平台,使实践教学环节有续、良性发展。

实景互动教学模块和点播教学模块是是教学平台的核心所在,实景互动教学模块是基于云共享技术和远程音视频编码解码技术,以远程互动视频会议系统为内核,以线下电力生产现场及实体教室为载体,打破空间界限,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管理方法、工艺及环境,实现远程“面对面”的实景课堂体验,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和企业专家难兼课的难题,实现本地教育服务升级和跨区域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在实景点播教学模块中,维护人员将实践资源(实景视频、实景微课、仿真动画、多媒体课件、PDF、DOC、PPT、JPG等)使用编目工具统一进行编目(资源属性),编目之后按照栏目结构,通过导入工具一次性导入到实景点播教学模块内;用户在使用该模块时,只需通过IE浏览器输入相应的域名或IP地址便可进行访问,按需求从专业流媒体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多路、并发的音视频节目、课件节目等,终端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节目,并可对音视频节目实现播放、快进、停止、暂停等功能。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1.整合区域电力企业优质项目资源。区域电力企业的生产实景视频是用来检查设备状态和现场安全,不能直接照搬教学过程,需要编辑汇集电力生产实景,提炼典型工程的生产过程,利用视频剪辑、视频合并、抓图等工具侧重处理生产工艺和生产质量,教学团队参照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将过去单独开展的实践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加强了不同实践课程间的联系,明确知识点和专项能力,进而明确哪些实践场景是需要的,每个实践场景都有简单的描述,使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建立典型生产的视频档案,按照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进行视频划分采集,不同的电力设备,要按照设备分类(如防雷工程、高压设备、低压设备等)进行分类脚本制作,编辑视频对应的文本解读详案,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播放教师讲解实验操作的过程,链接到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实现平台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工作岗位的对接。通过点击平台链接入口,可以链接到对应正在运行的实境画面,查看现场实际生产现场过程;通过点击回放电力企业生产的分解图集,了解电力工程的生产要点,特别是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的生产和隐蔽工程更为清晰易辨,也可以点击平台上的动画仿真,查看复杂工作的细节,通过生产流程方案的文案解读,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与地方企业通力合作,在整合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企业实际案例、教学视频、学生考证等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电力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专业教学素材资源、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社会服务资源,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共1250多件,满足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企业职工培训需求,这些资源也是电力系统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践教学。对于知识难点和工艺复杂的实践操作,制作视频仿真动画解疑,并匹配相应的动画模拟生产过程释疑,通过编制图文并茂的生产流程动画,使复杂的生产过程更易解析掌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生产流程的全部过程。采用模拟软件解决电力设备硬件不足及操作连接繁琐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电力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过程时间较短,如电力系统出现短路故障,而继电保护动作时间较短,在监控中难以看清故障的发生,通过制作仿真动画,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故障是如何发生,继电保护是如何进行保护的,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做到“理论讲精、实践到位”。提供实时电力生产现场数据,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将电力企业视频信息传输到学校专门的实践教学平台端口,通过点击视频列表,可以查看到正在监控的变电站或发电厂的实时画面,在课堂中实施实践现场教学,学习者“身”在校内直播教室,“境”在企业生产现场的效果。利用VPN+L2Tp+IpSEC技术,创建了一个远程开放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使用网络实训室的设备,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受到实训设备、师资条件、时间和地点等的限制,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利用“互联网+”技术协调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创建全功能电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融合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协调、功能协调,创建全功能电力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实现多方资源协调。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发生产性实训课程,为企业员工开展实地和远程培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协调。依托“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创新就业、传承技术技能的作用。根据大数据分析的企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协调、功能协调,最大化共享实践教育教学资源。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c,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实现多方资源共享。

三、实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成效

设计的教学平台获得“2015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学生技术技能展二等奖”,通过对该平台研究,使电力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电力技术行业新时期知识和技能要求,为电力技术类行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项目的成功应用,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提高学院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该平台,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深层次的双向交流: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专业教学,学院为企业开展更经济方便的员工培训,实现校企教培互惠,人才共育;企业的工作现场可以成为学校的远程教学课堂,学校的实训场所可以成为企业的远程培训基地;企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校内接受企业专家的现场指导。利用远程教学平台,模糊了厂中校与校中厂的边界,并实现了两者的深度融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效整合了校内外资源。

实景实践教学是电力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引入企业参与,融合企业优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校企互动、共建共享,使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一线的环境、工艺、管理方法及岗位技能,为后期进入社会后尽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解决当前教学资源库缺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成冬梅.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现状与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2]杨南粤,李争,戚宇恒.基于“互联网+”的跨平台智能管理系统在实训中心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3]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4]吕景泉,汤晓华,周志刚.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8)

[5]彭长宇,代显华,刘晓琴.基于云平台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4)

[6]刘建华,罗惜静,孙昱.基于云计算的“微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7]王庆.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 教学改革 保障措施

针对公共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几类调研得出的初步结论,结合目前互联网+的社会背景,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需从如下方面提供保障:

一、课程建设与管理保障

1、建设“互联网+”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公共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初步目标是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而后逐步开放,面向社会学习者。为保障该门课程相关内容规划和资源建设,可对课程建设重点立项,由教务处牵头,负责建设项目的管理、评估、验收和结算,公共计算机研究室具体负责实施建设,网络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主要由公共计算机研究室教师负责,由学院确定具体负责人,组织协调团队和公共计算机研究室教师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后期使用维护方案等,教学内容建设上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建设负责人,须由有课程建设经验或长期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工作的老师担任。课程建设团队由公共计算机研究室负责组建,选拔能力突出、态度端正、有责任心的专任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各类资源和素材的修订、制作和上传工作,由学院教务处拨发专项资金用于计算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运行维护,根据教材使用和教学情况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检查,监管课程的使用维护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

2、定面向新常态的课程体系框架(NX)。

通过前期调研,很多高校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框架主要由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程序设计、数据、网络、设计、智能)、应用(跨界:互联网+X)三个模块组成。NX的课程设置方案考虑了各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差异和学时限制,为各类专业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通过基础课程+若干选修/必修课程模式,从以计算机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提升到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素质学生特点,可借鉴如下方法:(1)确定不同专业第二学期必修课程。在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针对性的开设本专业计算机类后续必修课程,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数控、机电一体化专业第二学期可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2)开设学期选修课程。对于公共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技能,通过开设选修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有兴趣的学生的知识技能,如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图形处理和动画设计等课程。该门课程可由公共计算机研究室和计算机专业群及有能力的教师共同开发完成。

3、确定分层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入学计算机基础能力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差异,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可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确定分层次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可借鉴体育课或英语课选修教学机制,具体为:学生入校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摸底测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掌握情况对计算机基础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考核标准还是一样。对计算机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从初级班开始学习,再通过后期选修课加强培养达到计算机考核标准。对于计算机能力好的可以直接上中级班和高级班学习。一次达到计算机考核标准。这种模式有助于老师把握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也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师资建设保障

要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跟着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紧跟时展的教师梯队。

1、加强公共计算机教师聘用管理

公共计算机教师上岗前需经过考评认证。担任计算机公共教学的教师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新教师需经公共计算机研究室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教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得承担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考评认证开始,应实行上岗培训与认证机制,通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考核,组建一支具有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专兼职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知识更新

每学期(年)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培训进修与交流学习,并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对其他专兼职教师再进行业务培训,将新的知识、理念传递给其他老师。保障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公共研究室专职教师需保障定期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以促进知识和理念的更新;

三、考核措施保障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的课程和能力考核体系,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提升计算机能力。

1、考核形式政策保障

根据学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1)依照英语能力考核方式,由学校教务处制定专项文件,规定每名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两次考试机会,只要有一次考试合格就可认定该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合格。(2)由学校组织成立考试机构,通过计算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进行课程考核,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机课程考试,由考试机构对学生成绩认定。(3)以通过一定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的目标。或者以一定级别计算机等级考试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出题标准。

2、免修、免考政策

对于计算机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或免考计算机,由公共研究室确认,学校教务处予以认定。(1)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一定级别;(2)参加大学生计算机类竞赛国赛、省赛拿到规定奖项。

公共计算机课程是每一所高校均要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如何在有效的学时内完成对学生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报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其中的建议也是基于实际出发,如何完善并实现这些建议和保障措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希望通过此报告,为公共计算机的教学改革探出一条可行之路,更好的为专业服务,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篇7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必须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被学校所认可更要被社会、时代所认可。所以在信息时展下的社会,中职会计教学课堂必须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为中职会计教学课堂带来新色彩。其次,互联网时代下,会计行业与互联网也密不可分。在会计行业中,互联网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也通过电子票据、电子凭证等将会计工作中的纸质书写所取代,解放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这就说明会计行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所以在中职会计教学课堂上,也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并且,中职会计教师由于受传统方式影响,采用过分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将单一的教学方法变成多元教学,将枯燥的教学课堂变为生动教学,恰好的解决的中职会计教学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展现其优越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开始走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课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互联网并不能够与中职会计教学很好的融合。笔者经过总结,主要发现了两点原因。互联网思维的缺失,是影响互联网与会计教学融合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部分会计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对互联网的接受度较低,所以不能够很好的运用于联网在教学课堂上。此外,中职会计学校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利用率不高也是影响互联网和会计教学融合的问题之一。即使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有所认识,并且有所接受,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这样也只是导致互联网作为一个教学“鸡肋”存在,不仅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压力,还浪费了各种设备资源。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应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是时展所驱,也是中职会计教学的一个创新机遇。中职会计教师要想实现教学新突破,就必须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并且要积极解决互联网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互联网能够顺利走进中职会计课堂,提高会计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创客实验室;互联网+;规划设计

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的建设目的

1.1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实习基地

现阶段,我国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时代,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需要专业的人才。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大学生校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基地,不仅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还为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就是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为推动创业大造舆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平台。

1.3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训练场所

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这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一道,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等。

1.4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和技能水平

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个新的领域,知识结构复杂,技术性强,属于商务、计算机、管理交叉学科,要办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不只是谈谈商务理论,而应兼顾实践,多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提供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参与管理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实验室,教师的专业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规划设计

2.1创客实验室拟解决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创客模式为标准,其出发点是学生创意,继而通过资料的查阅、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指导,从而获得技术支撑,同时通过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材料以及工具等,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作品。二是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以多数同学的创意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同时利用实验室的多种系统,来启发学生动手制作中的创意以及创新。三是将学生所学的零散知识点通过创客实验室来进行串联,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并对于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四是创客实验室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对社会实践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这对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创客实验室的总体设计

与传统的学生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不同,创客实验室是一种新型模式的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且富有创意的环境,简而言之,创客实验室是集合了自习室、实验室、教研室等三室一体功能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以及体验中去。

2.3实验室规划

在对创客实验室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以其使用目的以及使用需求为依据来进行,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不但能够满足教学以及辅导活动的进行,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自学以及讨论、实验等功能。具体规划如下:可将多媒体设置在实验室的前方,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需求,将黑板设置在教师的后面,这样方便学生随时将自己的设计图勾勒出来。除此之外,可以将两个储物柜放置在多媒体的两侧,同时将创客作品的展柜放置在黑板的两侧。另外,为了满足实验系统的需求,还可以将10个左右的试验台摆放在教师两侧。最后,教师内的桌椅分为两种,带电源插口以及网络接口的课桌,方便学生运用便携式笔记本,而中间的圆桌,则是为学生们提供讨论的平台与空间。

2.4实验室器材、资源配备

在创客实验室的器材以及资源配备方面,需要以学生创新设计为主来进行规划,包括学生所学专业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为了确保创客实验室的正常应用,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维修人员,同时也需要配备学术专业教师以及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实验室专门负责人员需要对创客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同时还需要负责设备的采购以及材料收缴,还要对实验室的布置负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维修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检修,同时也要整理以及摆放设备,并对实验材料进行回收。而学术专业教师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培训、讲学以及引导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技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学术交流、沟通、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可大力推广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的建立,从而更好的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小东.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的高校大学生“创客”培育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6(5).

[2]姜艳玲,古岱月.“互联网+”环境下微视频实现创客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3]黄珂.创意实现中国梦:创客时代大学生创客组织的发展现状研究[J].财会学习,2016(8).

篇9

一、“互联网+”引发教育变革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已经远远突破了“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的教与学也在各方面产生了变化。首先,学生学习资源无限扩大。各种慕课、微课在互联移动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在线教育、指尖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无比丰富的优质资源。其二,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发生改变。传统的“跟着老师学”已渐渐转变为“我要自己学”,学生从接受传统的大锅饭式教育逐步发展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其三,教育工具更加丰富多样。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到“多媒体平台”再到“大平台多接口的数字教室和云端教学”,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化教学、平板电脑、APP终端等教育技术和工具广泛应用。其四,教学方式产生变化。线上线下结合、及时交互研讨使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性、共享性、灵活性、交互性、拓展性等特点;而课下教学不会因为课时所限而停止,持续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及时性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将教育触手伸得更长更远,最终达到对人的终身教育的目的。

二、“互联网+”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把教育品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就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互联网教学教育工具,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做一名现代化教师的敲门砖。

首先,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更多要求。面对全球化、碎片化、庞大的资源体系,教师应该具备判断、搜集、选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全面转化并提升知识结构、基础技能、认知水平、审美素养、思维模式、导演能力;对“智慧校园”等新型教育环境的运用能力等。

其次,对教师跨学科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化教育平台,掌握“互联网+教育”的各种教育工具,也要具有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现代的学科之间竖起的围墙已经逐步被大数据、多维度、相关联的信息潮冲垮,广泛通识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越来越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越来越趋于学科大融合,作为教师,引领学生适应新的知识体系的前提就是自身提高多学科综合知识水平和跨专业综合素养。

再次,对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对学生新的学习行为的洞察和引导能力;对新型课程(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设计能力;在线课程及教育APP的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产品)的运用能力等。

三、学校教育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引起的教育的转型,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而深度的使用,引发更多对新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思考,也促成了更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的尝试:在线教育、指尖课堂、反转课堂、云教育等新形式教育和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形式上虽然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但对于学校教育,在运用时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学校教育要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无法彻底颠覆传统教育,然而传统教育在互联网冲击下不变则将陷入一潭死水。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传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教育为学习真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系统的理论支撑、直观真实的教育场景和及时的师生互动,而互联网教育为学习者增添了一个操作简单便利的学习渠道、提供了更多形式的资源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才能最大化“互联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只有传统教育才能更突出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传授知识,更能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行表率都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品德塑造,教育以“德育”为先,完全摒弃传统学校教育势必造成德育的弱化。

其次,学校教育要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整合和创新。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长期性,而互联网教育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零碎、浅层次,有些甚至有纰漏,不利于学习者深度研究,也不利于学习的专注性。作为学校,不能对其照抄原搬,应该发挥专业教育权威的优势,将各种资源及学习方式根据各自学生学习层次进行合理、科学地甄别、选用,甚至创新,再帮助学生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知识关联,建立系统的学习网络。

另外,学校教育要强调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全面育人,终身育人。教学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者主动的、个性化的、全方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学习成为主要特点,学校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作为学生的伙伴、引导者、服务者而参与他们的学习,要注意互联网不良信息及学生的网络沉迷对教育的破坏性影响,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和终身教育观念的养成,让“互联网+教育”在学习者身上体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行业 大学生 创业困局 对策 探究

移动互联网创业,实质上就是是指应用用户手持移动终端,进而对外界供应增值服务,从中谋得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为方式。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大批量的高校大学生涌现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创业的浪潮中。大学生作为初创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的走出创业进程中种种困局?这已经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故此本文对相关应对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浅谈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背景

移动互联网创业窗口的创设,实质上与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应用息息相关。自2011年以来,移动互联网行业强势来袭,创业者与投资者层出不穷。然而尽管移动互联网背景被视为能够为让你累创设大量创业机遇,但是很多项目运行的状况是不尽人意的,其均在努力的寻找转型的机会。而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一般是指移动终端与桌面电脑领域,其均被BAT三家巨头产业紧紧的垄断,此时大多数创业者采用的是长尾应用模式,造成了互联网产品数量呈现喷井式剧烈增长的现状,巨头垄断占主流。

二、列举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中的困境

(一)资金投入不足,风险投资情况乐观性缺乏。移动互联网创业前期处于烧钱状态中,就是创业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亏损的。而互联网行业性质决定了创业者必须加大对风险投资支持的力度,紧紧凭借创业者的自有资金难以实现创新发展目标,这正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显著的劣势。何况目前全世界的风险投资基金(简称VC)均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国内风险资本存在募集冷凝与退出渠道单一化、退出回报大幅度降低等问题。此时僧多粥少的局势无法及时得到缓解,造成大量投资项目对同一风险资本产生激烈的竞争,此时大学生对普通型创业项目态度越来越严谨了。

(二)创业过程中技术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背景中无法真正的掌握创业技术,那么在核心产品的独特性开发以及技术壁垒效果极为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技术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互补的局面没有构建,因此他们在创业的历程中难以研发出使用户获得优质体验的核心产品。

(三)巨头垄断。移动互联网领域中正在开展一种新兴的“原地跑圈运动”,具体是指各个巨头均在努力为旗下产品清除屏障并设置新型运行模式。唱吧等小众明星产品在巨头细分市场局域之外成功的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巨头垄断所产生的最大负面效应为使推广渠道日益狭隘化。而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QQ空间等软件为产品营销推广提供了渠道,特别是是微博营销一度风靡全球,但是当消费者衍生出“被营销”以及“推广疲劳”消极型心理反应之时,就大大压缩了微博活跃的程度。其余的推广渠道绝大部分掌控在移动互联网巨头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

三、应对对策

(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强化对风险投资吸引的效果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设置了专门的贷款项目,与普通融资渠道相比较,大学生在对这类贷款申请方面存在的难度较小。并且在部分创业园区,房租、水电、税收方面为其创设了优惠条件。也就是说在互联网行业背景中大学生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来自国家的帮扶政策,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减创业成本。另外,尤其是对优质型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而言,风险投资基金在投资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渴望程度。当创业者在创业项目上取得一定成果之时,可以把该项目运行实况以及发展规划详细的介绍给存在投资意念的群体,从而达到增强吸引风险投资的目标。比如说“兼职猫”APP已经获得两轮风险投资,这就为企业下一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二)开展实习与调研

大学生在产生创业意念之时,到有关移动互联网公司进行实习一段时间是极为必要的,在实践中研究与学习该公司产品营销额模式,从而达到规避低级错误的目标,也就是说实习环节的创设能够使大学生创业走捷径,并且在此过程中协助他们强化了对经济市场运行模式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确立自己创业的方向。市场调研环节的启动,使创业大学生在调研结果确定创业项目的细分市场。比如“兼职猫”和“城市之星”APP,针对的就是特定群体,从而使企业特定特质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若创业大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认为某一行业风险产生的几率过大,就有必要调整理念,重新设置创业方向或者选择创业类型。

(三)完善现有开放平台,谋求和产业巨头合作的机会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行业运行的性质,其可以被视为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BAT三家巨头长期拥有着大批量的用户,并且成功的创设出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平台,常见的有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那么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中创业大学生积极对巨头产业经营模式进行效仿,在健全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应用各类手段创设出与产业巨头合作的机会。这一应对策略的实施,实质上是大学生应用渠道资源达到自我创业发展的目标。

四、结束语

由全文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局势是差强人意的,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降低创业成功的概率,但是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永不言弃的精神,重视实习与市场调研环节,同时有效的应用国家下达的扶持政策,树立“黎明之前总是黑暗的”这一创业精神,争取在经营管理、项目选择上不制造较大的疏漏,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扬起优胜的旗帜!

参考文献:

[1]胡晗,蒋斌.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O2O模式

创业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