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文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篇2
关健词:教育国际化;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01-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不对等互动和单向度的渗透。教育国际化中的跨文化既使大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非判断。在跨文化的学习和运用中,我们应尊重各国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危机意识便是基于这种不平衡的渗透而引发的忧虑、深思和警醒。文化危机意识要求大学生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外来干涉,保持价值观念、民族风格、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各国文化均有长短,我们的任务是扬长避短,重在建设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所以,维护当代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安全,创建文化安全的中国战略,保障多维互动的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1 充分认识国际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作用
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传播,对内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外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共同创造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斗争的重要砝码。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就需要我们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学术阵地尤其是高等教育这块阵地,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主导权,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国家之间的亲和力。
2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强国凭借其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传媒力,企图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主阵地的中国)实施隐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使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具有权威性、普适性和合法性,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同化、征服、掠夺和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就是“塑造”人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我国各类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吸引大学生参与做礼拜等宗教活动,利用某些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在高校师生中进行宗教宣传、灌输、发展宗教信徒。西方国家的这种宗教渗透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对校园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判别宗教与、迷信的能力不强被引入、迷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严重威胁着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明显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科技力量为依托,把持着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控制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网络文化的发展导致不同文化信息的善与恶、是与非界限变得模糊,对各国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侵蚀着弱势文化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从客观上看西方强势文化国家倚仗对信息技术的垄断,借助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以微软为系统、以英语为主流语言进行全球性的“软”征服和全面的文化扩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国家的界线会随之模糊,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网民”的控制力会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不可避免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淡化不可避免。在我国不少大学生由于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认识不成熟等原因,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负面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还出现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这必然会严重弱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抵消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3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危机意识,传承现代文化
3.1 树立大学生的文化忧患、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培养他们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事关中华的崛起,民族的振兴。在大学生跨文化教育中,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形式上,我们要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与跨文化学习相结合,保持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以理性的思考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认识越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教育大学生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软实力的价值,尽一切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语言伴随中国的文化产品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主要沟通语言之一。这也是我们跨文化学习与运用的目的和要求。
3.2 提高大学生对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面对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与交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跨文化中的良莠是非。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外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如中国文化强调协调和秩序,强调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欧洲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因此,了解中外文化才有可能促进沟通和理解,,相互信任,促进交流与合作。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先进青年群体,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要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落后腐朽现象和行为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增强大学生抗腐防变的能力。
当今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我们既要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又要敢于摒弃中国文化中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东西,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国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发展中国主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人类文化,并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3.3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一体二面的关系。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群体语言文字、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风民俗、心理结构的根性表征,而且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既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文化根性特征永不被扭曲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让大学生真正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抵御西方种种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
3.4 加大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力度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办法,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中,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唱响、唱亮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多样性和吸引性等特点,为文化安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如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网络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网自律意识,推动学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再有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条件的院校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从理论和实际深度结合的视角,以网上在线讨论和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分析和思考带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澄清认识盲点,达成思想共识,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5 健全校园文化安全机制
跨文化交流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主题的今天,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也就自然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支撑和调控作用,为校园文化安全构建强有力的思想屏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统领校园文化阵地,积极营造健康有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重要节日庆典活动为契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是非鉴别能力,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构筑坚同的心理防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制度的以及文化安全管制等措施和手段,加强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形成―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辽宁. 论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安全――兼谈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J]. 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2(12).
2唐踔,陈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论略[J]. 教育文化论坛, 2011(4).
3王多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4).
4陈蕾,刘伊.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3) .
篇3
大学英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正因如此,为了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掌握必要的国际交际能力。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大学英语教师在和外籍教师或外籍学生进行的交流中,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引起误会、不快,甚至是冲突。因此,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要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自己本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英语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未来的交际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三.学校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跨交际能力培养的培训工作
学校要高度地重视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工作,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及时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增加跨文化能力的专业课程,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对外英语教育的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任职资格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安排培训在职教师的特色才艺课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才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很优秀,并能适应海外工作环境,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端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人才。
四、加强高校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力度,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指导措施,鼓励广大外语教师注重跨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上的应用研究,改变过去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教学脱节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导向,使外语教师实现由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使跨文化教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
五.让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直接到目的语国家进修学习是不现实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如利用原声影院、卫星电视节目来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再者 ,鼓励高校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是一个社会的全景图,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教师们也可以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结束语:由此可见,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跨交际能力是我们国家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教师跨文化知识,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只是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几点简单的分析,如有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同仁给与改正和批评。另外,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蔡植瑜,邹慧民;第二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康莉,李艳,高松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深层障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敖玉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孙玲玲,莫海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文化熏陶;有效措施
作为文化观念的主要表达形式,文化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类传统文化的总体意识与看法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密切联系着文化与实践的相对关系,促进着社会主义各项活动的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化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必要理论保障与实践指导。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经济日益扩展的进程中,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文化在不断更新与替换的同时也在逐步适应着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整体步伐。物欲横流的社会正在严重冲击着我国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在冲刷我国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步侵蚀着国民的灵魂。但无论是怎样的现代文化的导入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都不能改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真谛。浅谈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对本土文化的坚持,但也必须做到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兼容并济。我们要做的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剔除并替代糟粕的、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文化,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体系。大学英语的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引进,只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先进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以我国新时期文化意识体系为科学指导进行文化的提取与定向吸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同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满足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孕育语言的土壤,是培育语言特性的源泉。语言在实现沟通的过程中,实质上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的交际功能,需要适时地进行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文化领悟力。不同文化之间又存在巨大差异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还应突出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以及与英语基础知识的融合。
其次,导入中西文化能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英语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单词、词组、短句,以及句型等,不少教师仍然采取机械的教学法,学生也一直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法,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境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导入中西文化,将生动有趣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既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另外,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熏陶,既为大学生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也为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提供了文化食粮。学生在接受中西文化熏陶过程中,将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学习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还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石。例如有的学生将来会参与接待外宾,或者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了解欧美文化,无疑提升学生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二、立足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和参与感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部分教师将情景教学课变成一堂“电影放映课”,学生欣然接受,教师轻松授课,看似营造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实则于教学无益,白白浪费时间。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聚焦于学习上,而不是通过“纯娱乐”的方式对学生不负责。教师应科学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际交流和合作,全方位提高师资质量
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学习,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提取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元素。大学教师应以加强自身文化教育为基础,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准确无误地将文化理念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另外,大学英语应培养和挖掘自身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除了教师自身因素外,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还需积极建构有利的外部环境,搭建科学高效的平台。其一,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外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取经”,定期吸收外校教师来校合作教学;其二,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例如定期外派教师赴欧美学习培训,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
三、总结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人们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急需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科学高效的沟通渠道。然而,如果交流双方不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语言习俗,就会使沟通产生障碍,甚至发生误解,以及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当今世界,英语具有全球影响力,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交流语言。因此,大学生需加强英语学习,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因素便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减小差异差异才能更好地增进交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中外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5]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教师的道德素质、政治思想、举止言行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增大专业课程教学的文化含量,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感染的力量。其次,学校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帮助,对年轻教师进行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形势,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积累起比我们较为丰富的经验,要想在这个浪潮中不被淘汰,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但要注意“本土化”与“西化”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姜维军.论大学生素质教育[J].理论界,2003,2.
[2]李国华.谈人文素质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7]刘献君等.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政策性建议
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低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传承主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走出去外出务工或工作。这就带来两个相应的影响:其一,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主体减少。以富民县芭蕉箐为例,尽管村子里大部分人依然在家务农,但相应的已经有一部分人外出前往昆明等地务工或留在东村乡工作。其二,外出人员返回村寨时,其所带回的外来文化对苗族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冲击往往比外地人来到本地的影响更大,他们所传播和倡导的现代文明将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的、强烈的冲击。以苗族青年恋爱的“赶边赶场”为例,传播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
(二)青年家庭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减少
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家庭结构和规模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长大成婚以后,不久就会从原有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滇中地区的苗族社会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亲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和三代同住者居多,但多数儿子结婚之后即与父母分居而另立家庭。青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在田野期间的食宿点龙某家,其夫妻二人均不满二十五岁。年轻化的家庭相应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较少,对很多民俗风情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在传承给下一代孩子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笔者在田野 期间问到龙某是否知道“忌过小年”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我老爸老妈可能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三)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滇中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苗族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在实地访谈中初中生张某告知笔者其除了在家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外,学校也会相应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说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文化传统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提高,家庭教育地位呈下降趋势。
二、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增强全民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在面临社会转型的过程面临的困境更多、更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各地政府或文化精英可以通过整理古书典籍、举办民族文化节、确定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活动来激发民众民族热情、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最大限度的引导民族积极自觉的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而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基督教。既要看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广泛传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警觉其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消蚀作用。
(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苗族社会亦是如此。其中拥有特殊技艺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师(巫师、长老、药等)是其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人,是其民族的文化精英。传承苗族社会的传统文化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大师,保护他们特殊的文化创新能力。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老人王安江受这一政策影响,四十年如一日走遍黔东南苗寨,收集12部近30万行苗族古歌抄本。为了能将这些苗族古歌传承下来,他曾背着15公斤重的两大包书稿,到凯里、贵阳各单位、各部门“求助”,最终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书稿得以出版问世。这一举措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三)加强苗族文化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保护民族文化问题时一直在强调重视文本、重视静态保护,以人为本的观念匮乏。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观念需要转变,需要重视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传入苗族地区,其传统文化逐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有心无力,历经千年历史苗族传统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境地。随着越来越多的苗族民间文化老人去世,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拿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表演的人越来越少。面对苗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少,加强苗族社会内部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为苗族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当代社会却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7
201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Z123117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探讨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文化教学模式是外语教研的重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来进行文化教学;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阅读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听说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语言教学
【Abstract】The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learn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explore the suitable for Chinese learners cultural teaching mode is the focu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o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and cultural teach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ultur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8-0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手段,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文化学习为英语学习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大量的文化材料的引入为英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学习环境,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来进行文化教学;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阅读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听说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1. 文学作品与文化教学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和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文化知识作为背景知识介绍,这也是现今外语教学比较常用的手段之一。文学作品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蕴含丰富、是语言形式和文化的完美结合,通过作品分析可以同时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背景介绍,处于附属地位,现今外语教学,要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使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受到同等重要的关注。
2. 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
就目前的外语教学而言,词汇教学停留在词义解释层面,教师很少将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习者没有挖掘词汇教学的文化教学潜力。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是被动机械的记忆和接受词汇,词汇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符号,在交际时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在英语学习中要不仅要学习词汇的本义、比喻义和文化内涵,也要把词汇学习放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和任务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学习生动有趣,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语义场教学法也是文化教学的一种手段。例如学习supper这个词时,可以把相关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事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片段,并对词汇进行文化对比,让学习者讲述自己的晚餐习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更贴近生活,更加真实,比传统的词典内容介绍方法更加有效。
3. 阅读教学和文化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对语言本身的关注度较高,如:语音、语法、词汇等,没有把文化教学放在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对目的语文化知之甚少、忽略文章所富含的文化知识。要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充分考虑文化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在篇章阅读时设定任务,组织相应的讨论学习。在阅读教学时要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本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4. 听说教学和文化教学
听说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有机会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注意听说材料的选取,必须是真实、有代表性、真实反应生活的不同侧面的。要注重英美文化和亚洲文化的不同表现,让学习者全面认识各个文化的不同侧面。在文化教学中文化材料的选取还要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教学时间有限,要把英美文化的各个不同侧面全面展示给学生,要注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偏见。现阶段英语教学所选的听力材料都具有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在内容上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材料的选择上比较随意。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跨文化英语听说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情景真实、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听说材料有利于学习者从感情和行为层面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5. 写作教学和文化教学
写作教学中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写作水平布置写作任务,组织写作讨论。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布置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写作联系,表达学习者的思想,讲述经历,达到巩固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在写作题目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言训练和文化训练的有机结合。对于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在写作题材的选取上,可以进行广度和深度较大的训练。可以从个人写作、公务写作和学术写作三个方面进行较系统的训练。在跨文化写作教学中,还可以从篇章分析和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在跨文化教学中,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和学习者都要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要真正做到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外语教学应承担的双重任务,不仅要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要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的深入研究,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有机方法不止以上几种,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被发现利用。
参考文献
[1]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戴炜栋,张红玲. 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外语界,2000 (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朗文当代英语辞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0-02
随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了国内高等院校日语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可以认为是该国家或者民族的“理所当然”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在此思维定式下的行动方式、习惯、习俗价值观都成为该民族的“理所当然”。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地学习语法、扩大词汇、巩固听力这些不足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且知悉日本的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日语课程中导入文化课程显得尤其必要。
二、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人材的需求的矛盾
传统的日语教学重视单词、语法、听力、写作的讲解和掌握。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强调反复记忆和大量练习而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供相应的场景和语境。这样的记忆和练习会因为缺乏可靠的背景依托从而显得机械和枯燥。同时又与学生母语文化环境不相融合,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无法顺利切换模式,从而则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和谐。例如,在汉语中,作为第二人称的“你”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与平辈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都可以无碍使用,不会使人觉得突兀和诧异。而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一词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演变成夫妻之间或者情侣之间的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称呼。如果日语教师在讲授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时没有将这些称呼后面的文化习俗告知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以“あなた”来称呼初次见面的日本人。这对日本人来说无疑是惊吓,甚至会引发不好的联想,从而妨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因此,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可能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当然我们在强调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否定对于语言本身的学习。相反,跨文化交际对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日语基本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只是一种空话。
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内容
既然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那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时也须从此两方面着手。
1.日语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文化导入。日本虽然也属于儒家文化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演变和受容,与日本人独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以及传统文化整合,已经形成了完全有异于中国文化的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日语特别偏好使用重视状态、结果描写的自动词以及被动句,而有意无意地隐藏甚至忽略动作主体。日本人多把事物描写成为客观的自然形成,而自己并非意志的决策者,而是事物和状态的接受者与参与者。因此,日本被称做典型的“なる”型语言。而中国自古信奉“人定胜天”,认为“谋事在人”,因此汉语属于典型的“する”型语言。这种差异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文化上的干扰。例如,中国人习惯用他动词来表达的意思而日语往往用自动词来表达。例如,“我决定结婚了”这个句子。“决定”这个词属于个人意志型动词,里面含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因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认为结婚这种事情是由“我”来决定的,因此“我”是动作的发出者。按照这种思维把这句话译成日语,就成为“私はY婚することにします”。这句话从语法来看完全符合日语语法规则,然而日本的习惯说法却是“私はY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前一个翻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人看作事物的决定者因此用的是意志性动词,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主语的“我”并不是结婚这件事情的决定者,而是结婚的参与者,“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再如汉语中的“下雨”、“刮风”都属于动宾结构,然而日语表达形式为主谓结构“雨が降る”、“Lが吹く”。风和雨都成为主语,而不是汉语中的对象语。这也是因为日本人信奉和崇拜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自身主动发生、人的意志无法干预的原因。如果学生无法在学习语法的同时知悉其文化背景,虽然能写出符合语法习惯的日语,却不能写出符合日本人的心理的自然的日语,因而显得生硬呆板。
2.日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导入。非语言表达是与其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有些非语言行为是全世界通用的,比如说在开心的时候都会露出微笑的表情等等。除了这些世界通用的之外,更多的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各国独有的非语言文化。日本民族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守,谨慎,节制,低姿态的肢体语言;以他人为中心;善于体察等[1]。这种非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就是日本人谨慎、保守、低调的一个典型表现。日语交际中无处不在的“相槌”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低姿态、以他人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相槌”意为“随声附和”。在日本人的日常交际中,虽然自己未必赞同对方所说,但是也会频繁地以“はい”、“そうですね”这种语言来应和对方。这种应和只是表明自己一直在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的立场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日本人怕自己不及时应和对方也许会难堪的这种好意的体现。但是翻译成中文或者英文意思就成了“是的”、“是啊”。如果不了解日语交际中“相槌”这个交际功能的话,就很容易误认为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同一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巨大差异,甚至引发一些大的纠纷。板坂元(2009))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妥善处理”)这个词在日米纺织交易的时候引发纠纷而名噪一时。在佐藤与尼克松会谈中,佐藤首相对于尼克松关于日本纺织品出口一事以“妥善处理”一词作答。该词被美方理解为对美方的承诺和约定。然而事后日方否认有过这样的承诺。后来在调查中发现佐藤首相说过“妥善处理”这句话。[2]
对于日本人来说,“妥善处理”这句话只表明了“我听到你说的话了”的意思,而并非美方所理解的“我们会好好处理,并给你一个答复的”的意思。“相槌”在日本社会被广泛、高频率地使用,在听别人说话时不停地附和对方,甚至用比较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应和对方。上述纠纷的根源就在于美方没有理解日本社会“相槌”的含义,而日方也一如既往地以本国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而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会被误解。
除此之外,如果不了解在日本社会的“割り勘”,那么交际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说,在召集相熟的人一起吃饭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由谁付款,就是平均分摊费用或者各付各账。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家各付各帐的话,一般由召集人来付款。
“相槌”也好,对付款的不同做法也好,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转换思维,而是按照本国思维方式来与对方交流,因此产生碰撞也是理所当然。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
具体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1.讲解。教师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造句从语法上看其实是没有错的,但不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说到底还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日语、日本文化,教师有必要讲清语言的文化背景,并对此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2.比较。单单讲解还不足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失误,在详细讲解日语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之后,还可以将相关的中国文化以及汉语与之相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差异所在并加深印象。比如汉语中男性女性自我称谓没有太大差别,而日语体系中男性自称多而且复杂;女性自称则相对较少,等等这些问题。
3.场景设置。学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场景的设置和氛围的设定。有些学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寻找一些日本人相互学习汉语和日语,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直接模仿日本人的发音,还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日本文化。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的学校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场景设置来加强巩固日语的学习。首先教师要设定一个场景,在此场景下指导学生做演练。场景设定下的演练既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学生脱离枯燥机械的重复练习,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印象。
4.实践。学生基本能够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之后,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比如日资企业参观等等,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日本、感受日本文化。当然,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切忌在课堂上讲述太多而使语言学习的课堂变成日本文化的课堂,点到即止,让学生明白即可。
五、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而是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植入脑海,这样才能在日语教学当中贯穿跨文化交际理念,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日语的理解。另外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中国、日本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讲解清晰、透彻。最后还要因地制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材。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然后阐述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本文的讨论表明, 文化语境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有关文化语境, 在正确全面地理解原语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创作出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的译语语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 言语行为不仅发生在特定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没有翻译, 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 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黄国文, 2002: 7)。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 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语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 2001: 29)。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体。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所以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然后探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2、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 1 文化语境的含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刘润清, 1999:278- 284)。黄国文(2001: 124) 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2.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自然会沉淀在语篇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 能够反映一个言语社团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 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等。因此, 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关于外星生命——人们常常向这位宇宙论专家提到这类问题——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他补充说, 即使有过, 其情形应该“更接近《独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样。”(《英语世界》99ö8, 12 页)显然, 这篇译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语义层上的译文, 两部电影的片名是翻译出来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译文读者是无从理解的。实际上, 即使是读英文原文, 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或不了解这两部电影的内容的读者也是无法理解这段话的意义的。理解的障碍当然不在语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当译者作出下列译注之后, 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独立日》和《外星人》, 这是两部美国科幻电影。《独立日》中的外星人极其凶悍, 大肆杀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则善良、脆弱, 与地球上的小朋友结为伙伴。上面的例子说明, 译者必须结合原语语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译出其真正涵义。如果说在理解阶段, 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译阶段, 其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读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语文化, 对原语语篇的文化内涵, 译者要忠实地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译语文化, 由于译语读者来自与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语境,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国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亚洲四小龙”, 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Four T igers ofA sia”。译者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原作者与译语读者所在的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译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则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迷惑不解: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人眼里怎么变成了邪恶的东西?
3、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篇10
一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怎么写?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深入接触,我对班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班现有56人,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是因此使我们班级充满了人文气息。从去年的检测成绩上看,我班孩子的课堂学业水平居中,在写字方面让我觉得较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在课外阅读方面有部分孩子似乎已经喜欢看课外书了,在语言表达方面,孩子们会讲,但顺序性不强,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是脱不了关系的。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和听课习惯也较差,需加强培养引导。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仍有欠缺,需加强培养引导。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3)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认真完成作业,做到书写正确、整洁。
2、课本内容:
(1)准确认读550个生字。
(2)掌握课本安排的常用偏旁。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50个。
(4)理解课文内容。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半数以上的学生要求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背诵指定的课文。
3。“文如其人,字如其面”。
本学期将在指导学生写字上下工夫,使学生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地书写要领,结合本学期一类字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达到书写正确、整洁、美观。
4、口语交际: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写话:
(1)能看图写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2)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一件简单的事情。
6、加强背诵
(1)完成10句名言的背诵任务。
(2)完成8首古诗的背诵任务,注重理解,加强默写。
(3)完成80条成语的背诵任务。在理解、运用成语上,下工夫。
(4)完成《日有所诵》的背诵任务。
7、阅读:
(1)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童话故事及自然科学等,积累学生的知识,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领读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
8、积累:
本学期尝试写日记、积累本。
三、具体措施:
1、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上好课、写好活页教案,按时批改作业及时反馈、讲解。
2、利用各种教研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充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同时结合班级实际,努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推陈出新,摒弃以往不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做法,把轻松愉快的气氛带入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会用。
3、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努力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4、利用早晨和语文课的时间组织、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定期开展讲故事及朗读竞赛,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5、建立班级小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
6、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班级特色教学活动时间,教学生写字,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7、利用课间及中午时间指导、检查学生背诵。
8、关注班级中学习落后的同学,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平等的鼓励和帮助。
9、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长加强家中的作业监督与管理。
一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三、教学注意点:
1、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发现学习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2、识字、写字教学中,学生要掌握认字要领,不做过多的结构分析,根据识字规律,不过早脱离语言环境,承认学生差异,不追求课课清,人人清,转变学习方式,不局限教材课内识字,加强语言积累。
3、阅读教学要落实识字、写字,重视朗读教学,强化语言积累。
4、语文园地要注意题型变化,重视积累语言,引导课外延伸。
5、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互动性,并注重儿童的童趣,创设情境。
四、教学措施:
1、正确地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在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思维。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用优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合理地安排时间,开展“优差生互助”、“个别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以达到与教学的同步进行。
4、多以激励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
5、、引发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6、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
五、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的学生共46个,大部分学习习惯差,个性强。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好动,班级纪律性较差,这都给有效管理班级和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幼儿园的受教育差别,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拼音的原有水平是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44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2人,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他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一双双充满好奇的双眼,急于探索知识的乐园。通过开学初将近两个星期的观察、接触,我发现我班学生从学习习惯、知识能力这两方面有以下特点:
1、学习习惯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他们年纪小,自律性差,课堂纪律不是很理想,确实,对于才六、七的孩子要求他们一堂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思想不开小差是有难度的。对于他们来讲,无意注意还是占优势,有趣的儿歌,新鲜的故事能吸引他们,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较为集中,可持续的时间不长,外界稍有动静还是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再说部分学生把幼儿园里的不好习惯带进了学校,上课不经老师批准随便进进出出,早上早到校的就在教室玩,上课了学习用品也不知道准备。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
2、知识能力
汉语拼音方面,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拼音,对ɑ o e的读音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发音不够准确。有的只是会按顺序读,指定一个认读就会张冠李戴。识字方面,学生差异很大,有几个学生已经会认读本册教材中所有的生字,大部分学生会认读一些简单的常用字,也有及少部分学生没有一点基础。对于说话,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1 、综合性。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沟通。
2、科学性。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3、时代性。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期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4、趣味性。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5、广泛适用性。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 教学目标
(一)、政治思想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基础知识方面
1、 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于读物中感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 口语交际
(1)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 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增强趣味,使学生乐于学习。
(1)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3)拼音教学是本册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同时还要及时复习巩固,还要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真正发挥学习汉语拼音帮助识字读书的作用。
(4)识字教学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同时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进行各类的比赛,如“识字大王”评比等。写字教学一定要具体指导,严格训练,对于写字练习要有弹性,对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5)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语言。
(6)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交际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3、设立学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4、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