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防御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旱灾害防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旱灾害防御

篇1

2020年上半年水旱灾害防御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全县水库、河道、泵站、水电站、骨干水工建筑物、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等进行汛前检查,对检查出的防汛安全隐患督促相关单位立即进行整改。2、督促乡镇编制2020年度小水库防汛应急抢险预案、小水库运行调度方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圩区重要河道堤防防汛应急抢险预案,其中小水库应急抢险预案、小水库运行调度方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圩区重要河道堤防防汛应急抢险预案已报县防指并批复;3、淠史杭灌区杭北干渠0+000~9+272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验收等建设管理工作;4、防汛值班值守工作;6、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设计基础资料调查部分资料补报工作;7、2018年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准备工作;8、治理工程至二期项目建设管理工作;9、交通运输局2020年危桥改造项目朱槽沟河桥、杭北干渠沙岗园艺场桥工程防洪影响评价、县合纵高速施工4标段部分跨河临时工程防洪评价报告书审批工作;10、灌区灌溉及生态用水调度工作;11、环巢湖流域(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杭北灌区、舒庐灌区部分支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一期)项目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工作;12、完成了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招投标等建设管理工作;13、2020年水价改革项目相关工作、14、水利扶贫项目相关管理工作;15、局扶贫、民生工程日常管理工作。

二、2020年上半年工作存在的问题

1、2018年县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进度不理想;2、治理工程至二期施工进度有待提高。

篇2

一、排查范围

三条河流,小2型水库,12座塘坝。

二、排查内容

1、物资储备情况。主要检点水库管理单位满足临时抢险需要自储的防汛物资及防汛物资完好程度是否符合要求。

2、通信畅通情况。水旱灾害防御指挥系统网络畅通情况;各工程管理单位有线通信,工程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与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是否能够保持有效联系;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等信息报送设施运行状况和信息报送工作落实情况。

3、供电情况。各水管单位供电设施情况;水库闸门启闭设施供电安全情况;备用电源情况。

4、防洪工程安全状况及度汛措施落实情况。

(1)水库工程。重点检查水库是否超正常高水位蓄水;大坝坝体有无渗漏、裂缝、脱坡、散浸、塌坑、隆起;观测设备有无损毁;大坝与建筑物接触部位有无渗漏,大坝护坡有无塌陷;溢洪道和输水洞等泄洪设施是否完好,闸门是否有变形、裂纹、脱焊等损坏现象,闸门止水设备是否正常、闸门启闭是否灵活,闸门钢丝绳、螺杆有无锈蚀、断丝、裂纹等损坏现象,吊点结构是否牢固可靠,现场进行泄洪闸门启闭试验;是否设立观测设施(水尺),完好程度如何;是否明确汛限水位和调度方式,库容曲线、工程图等防汛资料是否齐全。

(2)塘坝等蓄水工程。重点检查蓄水状况,工程完好程度,泄洪设施安全状况。

(3)涵闸工程。涵闸洞身有无断裂;闸门是否有变形、裂纹、脱焊等损坏现象,闸门止水设备是否正常、闸门启闭是否灵活,闸门钢丝绳、螺杆有无锈蚀、断丝、裂纹等损坏现象,吊点结构是否牢固可靠等。

(4)江河堤防工程。堤防是否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内有无围堤、房屋、堆放垃圾等人为设障,河道内建设项目是否履行建设手续,河道行洪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堤身有无滑坡、裂缝、塌坑;堤岸有无崩塌;河势有无改变,对堤防险工、护岸有无影响;穿堤设施有无损坏等。

三、工作要求

1.各行政村、相关站办所要认真梳理今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检查方案,确保按时完成检查,不留死角,并严格落实整改措施。

2.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深入实地,全面细致排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实行“零容忍”。要认真研究处理方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对主汛前难以完成整改的,要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应急度汛方案。要建立检查记录档案,检查与被检查双方人员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存档。

3、对排查出的隐患,各责任单位立即组织进行整改,汛前无法进行彻底解决的,马上落实抢险预案和抢险措施。

三、工作责任

1、病险水库和江河险工险段,必须准确掌握工程存在的险情和采取的度汛措施,明确一旦工程发生意外情况下淹没的村屯、房屋、人口、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洪目标。

篇3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战略意义;问题;

原因;保障措施

一、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村水利更是农业的命脉。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各地农田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威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战胜灾害、建设高产稳定田,一直被看作农业发展的命脉。为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水利,更多地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相应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以蓄水、引水、提水、灌溉、抗旱排涝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库、沟渠、排灌站、水井建设及小流域治理等。

首先,从农业生产看,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我国灌区以占全国4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随着人口的增多,粮食增产任务越来越重。近些年江苏、浙江、上海等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地方,都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地方。

其次,从农民生活看,农村水利建设是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坚实基础。水利是民生之本,加快水利建设,保证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第三,从农村生态看,农村水利建设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社会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当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这些问题的背后或多或少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不同有密切的关系。做好水利工作,调节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用水公平,营造稳定的用水秩序,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水资源与粮食、石油并列为战略资源。有的还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将水短缺列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二、如何看待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村人饮解困取得历史性成就,2000年至2005年解决了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农村水利建设仍存在不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薄弱。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由于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仍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三是防御水旱灾害能力偏低。总的来看,我国防御水旱灾害工程标准和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居高不下,表明我国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仍然偏低。

四是水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又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和水体污染问题。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完善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组织保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四)民主管理保障

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

(五)科技保障

篇4

关键词:防汛抗旱;物质储备;群防队伍

1 前言

自古以来,水旱灾害一直影响着人民的正常生活,威协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故做好防汛和抗旱工作,有利于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项技术都有所提高,防汛抗旱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防汛抗旱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技术人员分析、解决,以使此项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警水平较低,基础工作不实

由于我国气象监测的技术相对落后,对于洪旱灾难的预警不足,监测数据经常不准,使得防汛抗旱工作不能及时开展,解决问题延误。在旱情动态监测方面,主要靠该地区上报的气象、水文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致使准确率低,指导性差。在汛情方面,防汛预案不详细,缺少对预案的实际演练,致使汛情发生时不知道如何应对,经常出现防汛物资缺乏、防洪队伍力量小,重大汛情、灾情不上报或上报不及时现象,这些基础工作没做好,给防汛抗旱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2 防洪标准低,安全隐患大

在最初进行防洪准备时,防洪设施的质量标准相对较低,或是设施年久失修,渗漏、损坏严重,导致许多防洪设施质量不符合要求,不能起到很好的防御功能,防洪能力差,安全隐患大。

2.3 麻痹思想重,责任意识不强

这种现象对于常年没有洪旱灾难的地区比较严重。对于这样地区的领导干部,因常年没有洪旱灾难的预警,对这方面的防御意识自然降低,认为该地区就应该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状态。所以,对于防汛抗旱预案的演练也松懈,对于参加防汛抗旱工作的人员也缺乏技术培训,当洪旱灾难一旦来临,便手足无措,难以应对。

2.4 社会备料问题颇多

对于防汛抗旱用物资,国家储备的物料质量较好,社会和群众供应的物料,由于各层级可能有的官员,导致社会备料的质量相对较差,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2.5 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加大,对于群防队伍的人员管理停留在数量与名单上,很多名单上的人可能已奔走他乡,导致洪旱等灾害发生时,群防队伍不能马上发挥作用。

3 处理防汛抗旱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3.1 坚持以防为主,防汛抗旱准备扎实到位

防汛抗旱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并加强对预案的演练,常备防汛抗旱所需的各项设施,以便于群防队伍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1)落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职责分工明确,对于重要的防洪抗旱区域责任落实到人,配备专业的领导者与技术人员。为加强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的技能,多组织培训与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包括领导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所有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并落实到行动中。同时,为使得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上级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项工作程序。

(2)做好汛前检查,监督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为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高度重视,亲赴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级落实责任,监督整改,对于重点问题重点督办,多过问其整改进度情况,以确保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3)确保防汛队伍稳定、物资满足使用要求。认真组建一、二、三线防汛抢险队伍,要求确认每个防汛队伍的人员,落实到个人,防止“名在人不在”的情况发生。在汛情来临时,需要根据汛情的大小,按照预案规定,合理调配防汛队伍。对于汛情严重的区域,要增加人手,充分发挥官兵、武警的力量,搞好军民联防,将损失降至最低。对于防汛抢险所需的物资器材,要做好保管,认真查清库存,检验其质量,对于损耗的物资要及时补齐,严禁挪用,确保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防汛抗旱综合能力

3.2.1 不断提高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重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立专门的防汛抗旱信息网,着力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在各个地区建设水旱情分中心,实现雨量、水位、墒情项目自动监测。建立健全重要防洪工程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大型水库的闸门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防汛抗旱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要覆盖全区,防汛抗旱的各个指挥部门与下设单位要实现互联互通。

3.2.2 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紧紧抓住国家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契机,着力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开展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完善和推广。通过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水平。

3.3 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

坚持夏汛冬防,夏灾冬治,把防洪抗旱工程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农村饮水安全设施、重要防洪设置等在建工程的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长期发挥工程效益。要结合汛前、汛中检查出的问题,以抢险的精神抓紧险工险段的整治,绝不允许有险不整,带险入汛。通过全面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整险除险,不断提高抗灾减灾的综合能力。

3.4 要严格防汛抗旱工作纪律

首先,严格组织纪律。严格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全局,决不允许政令不通,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首先,严格值班纪律。每年汛期,各责任单位要随时处于临战、备战状态,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注意防汛抗旱动态,及时掌握汛情、险情、灾情,随时做好组织协调、物资调度和抢险救灾准备。

其次,严格报告纪律。按照分级负责、逐级上报、归口上报的原则,及时、快捷、准确的报告各地的汛情、险情、灾情,重大汛情、险情、灾情对外,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统一宣传口径,避免造成工作被动的情况。

再次,严格督办纪律。各地和相关部门要采取专班督办、新闻督办、专题督办、舆论督办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推动各项防汛抗旱工作措施的落实。对督办检查出的问题,要公开曝光,通报批评,以儆效尤。对出现重大隐患又不及时整改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放纵。最后,严格救灾纪律。一旦出现险情、灾情,各级各部门负责人要亲临一线,坐镇指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同抗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坚决抵制临阵脱逃,置群众于不顾的行为。

3.5 大力开展防汛抗旱宣传教育

防汛抗旱工作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政府部门的事,它牵涉的部门多,涉及社会面广,所以必须对防汛抗旱工作大力宣传,使人们认识开展此工作的必要性。宣传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形式,大力宣传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此工作降低灾害损失的责任感。同时,大力宣传防汛抗旱预案,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确保抢险工作有序的开展。总之,通过不同的制度宣传,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使大家充分认识洪水的危害,从自身做起,掌握基本的防御技能。

4 结束语

为了城市稳定健康的发展,做好防汛抗旱工作。首先要做好物资准备、策划各项预防措施,其次做好防汛抗旱的宣传教育,最后加强群防队伍建设,严格纪律。这几点都做到才能克服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项难题,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 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 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北京市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区,正处于由采矿向生态旅游发展的转型期,之前煤矿开采已经造成了山体结构破坏、植被大量减少、地下水环境恶化等,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气象灾害。对1980-2011年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

1.影响门头沟区主要气象灾害

1.1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冰雹常常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产生并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固态降水物。门头沟区1980-2011年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6月达到21次。冰雹主要发生在雁翅、斋堂和清水等地区,发生次数占总数的63.0%;军庄、妙峰山等东北部地区发生占总数的19.0%;永定、龙泉、王平、大台等东南部地区相对发生次数较少。

1.2大风灾害 大风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仅次于冰雹的气象灾害。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17m/s)时称为大风。当大风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大风灾害。门头沟区1980-2011年共发生大风灾害150次,主要发生在6-7月,发生次数占总数的75.0%;春秋两季大风也时有发生,但造成的灾情较少。大风灾害主要集中在雁翅、斋堂、清水等西部山区,累计发生106次大风灾害,占总数的71.0%。

1.3山洪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门头沟区的山洪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和泥石流灾害。门头沟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洪灾发生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发生于汛期6-9月,特别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主汛期。门头沟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永定和清水区,分别发生洪灾4次和3次,龙泉、军庄、雁翅、斋堂地区2次,妙峰山、潭柘寺、王平、大台地区1次。

1.4干旱灾害 门头沟区发生干旱主要分为春、夏季,分别为4、5、7月。门头沟区春旱持续时间较长,夏旱持续时间较短,发生的区域较大,且较为平均。门头沟区1980-2011年平均每3-4a发生旱灾。

2.气象灾害的影响

冰雹和大风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所引起的气象灾害,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伴随着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是直接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会将农作物砸坏、砸死,建筑物砸塌等,特别是在城市容易造成汽车被砸坏、经济损失惨重。大风通常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能够刮倒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或垮塌,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水旱灾害会加重土壤盐碱化,低洼地区在旱涝综合作用下,加重了土壤盐碱化。在连续干旱、地表供水不足情况下,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地面沉降、水质恶化。洪水、泥石流破是破坏力很强的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如水土流失、水库淤积、河道堵塞及冲毁林木、农田等。

1980-2011年门头沟区气象灾害受灾人数162948人次,受灾面积46898.72hm2,受灾金额23590.26万元,气象灾害对门头沟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全区的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3.门头沟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

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地区,山区站全区总面积的98.5%,地质灾害易发,险村险户较多,防灾减灾迫在眉睫。

3.1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 建立适应地方政府决策需求、具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气象灾害情报收集、预警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整合综合业务、预报服务和人影指挥资源,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端口与区应急指挥部、公众媒体及预警信息传播载体间的有效衔接。

3.2促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乡镇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7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 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篇8

刚才,我们收看收听了全省三防工作会议情况。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切实做好我市*年的三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现三防工作总体目标

三防工作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历来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年是“*”时期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三防工作对于整个“*”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今年我市三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全市中、小型水库、重要堤防在设计标准洪水内不垮坝、不决口,确保市、县城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保障全市防洪安全和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提供有力的防洪、供水保障。我市各地按照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密围绕三防工作总体目标,认真总结抗击“05.6”特大洪水的经验和教训,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扎实推进了我市三防工作的开展。

目前,各地的防汛准备工作仍在紧密进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防汛抗旱“两个转变”新思路,充分认识三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认清形势,科学调度。据水文、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汛期降雨时空不均匀,汛期4~9月总雨量正常到偏少1成,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接近常年均值,5~6月将有阶段性集中期,部分地方产生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洪涝旱灾害组合因素复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和*年,我市就经历了从特大干旱到特大洪水的极端变化。当前,既要进入防汛状态,着眼于防大洪,抗大灾,又要制定完善抗旱预案,优化完善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加强工程蓄水,科学调度洪水,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实现防汛抗旱两手抓。

(二)分析问题,切实解决。目前,各地正加紧整治险工隐患和修复水毁工程,做好防汛物料储备和各项度汛安全工作的开展,总体形势良好。但仍有不少存在问题:三防工作责任制未真正落实到位,有的险工险患未开展有效整治,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度慢,对防洪减灾建设缺少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及时加以解决,将给我市的防洪安全带来根本性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着力研究有效措施解决有关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每年要把防灾减灾资金纳入预算,形成制度,并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建设。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防汛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社会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负有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为有效地贯彻落实防汛职责,确保今年防汛抗旱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行政区域及其主要工程要进一步充实完善防汛机构,落实好行政首长责任制、分级负责制、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行政责任人要按市三防总指挥部的要求逐级签订防汛责任书,认真履行职责;三是要求办事机构运作高效,信息灵敏、快捷、准确,协同和谐,迅速组织必要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履行责任开展准备工作和救济工作;四是责任人要对负责的区域或工程的防洪能力、薄弱环节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准确判断工程或非工程措施控制水旱灾害风险,熟悉抗洪抢险预案,要做到安全检查在场,研究预案在场,出险处理在场,实施正确的指挥;五是责任制的建立要形成完整的网络,市、县、镇和重要工程管理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六是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防汛责任人名单,增强各级防汛责任人防汛抗洪意识和责任感,接受社会监督。七是各有关责任人,要勇于负责和敢于负责。对组织的安排或指派,不能回避,不能推诿。目前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乡镇以下、小型水库、部分千亩堤围和捍卫重点城镇的百亩堤围,责任制还未完全真正落实,各级三防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和督促,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全面做好工程防汛责任制的落实。

同时,各有关成员单位也要严格按照*年市三防总指挥部发出的《关于市三防总指挥部组成单位三防工作责任制的通知》所确定的任务抓好有关工作的落实。

三、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消除洪灾隐患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管理,严格开展检查监督行动,大力整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预案、工作制度等三防非工程措施建设,全方位防范,消除度汛安全隐患。

(一)要重视局部洪灾的防治工作。近几年来,省内外因洪涝灾害伤亡的人员,多数是因局部洪水灾害造成,我市各地要高度警惕。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堤围、重点水库、重要工程的防汛安全。对各类水库,要落实汛期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要进一步查找隐患,抓紧修复被洪水毁坏的工程和设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进度,并加强巡查防守和抢险,确保水库安全。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地区,要在汛前编制完成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到乡、村、户。在警惕大江大河防洪安全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河流的防守,尤其要着重注意山区河堤的防洪保安;要加强防御台风工作,警惕台风和突发性暴雨洪水危害。

(二)加大整改力度。要按照汛前、汛中、汛后检查要求,完善防洪工程安全检查制度。市三防指挥部和各地组织汛前防洪安全检查中所查找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迅速落实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各地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以解决,各级地方的公益性防洪工程建设,所在地政府要负主要责任,根据重急轻缓的原则安排资金解决防洪安全问题。

(三)加强预案、工作制度等三防非工程措施建设。今年,市级要出台全市行政区域内的防汛防旱防风预案和肇庆城区城市防洪预案。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编制县级辖区的三防工作预案、县城的防御洪水预案,要指导和督促小型工程制订防洪预案。各预案的编制,都要突出以人为本和体现可操作性。要通过明确的工作制度,规范和加强对三防工作过程的管理,诸如防汛检查制度、物料储备制度、突发性灾害信息响应制度、三防成员单位联系协调制度等,都要形成制度,规范有关行为。预案建设和制度建设,请市三防办抓紧布置和督促落实。各地要加强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篇9

1.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1.1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相比起世界其他各国来说,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占据了自然灾害中的绝大部分,大概在68.9%左右,但是农业又是抵抗能力最差的一个行业。农业气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其一,暴风暴雪;其二,干旱低温;其三,霜冻冰雹;其四,大雾沙尘暴。另外,还有因为气象因素所导致的泥石流、山底滑坡、森林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农业带啦的巨大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气象灾害这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健康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和作用。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人口也比较多,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的国家,所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 

1.2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我国的农业气象基本特点一般来说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国土面积比较辽阔,所以受灾害的区域分布的也比较广。其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其三,气象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其四,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很大。分布区域比较广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受旱灾的影响很大,发生的几率也很高,在我国基本各个省市的农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影响。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气象灾害在我国基本上都能看到,因此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我国的气象灾害发生频多。另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出现的严重天气灾害比较多,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有重大的阻碍。 

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 

2.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 

2.2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当前,各种专业户对发掘气候资源、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有着空前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减少盲目性。 

2.3农业气象服务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4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并定期对调查资料进行更新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当地气象局的历年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把农业气象的灾害适应能力发挥到极致。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需要适度的潜力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把握好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另外,适应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能够涉及到人们所需要的当地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和适应。适应的能力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是由政府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资金方面有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培养好专业人才来对防灾减灾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危险划分,并且定期对调查的资料进程分类的整理和更新。 

2.5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是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进一步提升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制订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和规划,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的日常行为。其次是创建由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组成的科普宣传网络,政府、气象、农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可应用科普宣传网络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本领,使公众知道怎么样去避灾抗灾。再次是创建以农技推广站、气象站为主,农技学校、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为辅的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办事体系,采用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专题咨询、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基层负责人、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普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在防灾减灾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 

2.6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就气象而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仍然不强,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特别要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农用天气预报,要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金鑫,刘勇.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 

[2]李剑锋.刍议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 

篇10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做好全市学校师生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我市广大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制订此方案。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的宣传普及,安排好防震减灾教育课、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答题竞赛等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发挥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要积极动员广大中小学生向社会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二、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要深入开展校园灾害风险评估,针对可能带来的威胁,切实做好校园重点部位安全隐患排查。要充分发挥校园合力,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到隐患排查中来,集中力量对学校进行一次全面隐患排查,确保校舍及其附属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要做好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保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要切实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治,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师生安全。

三、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各学校要针对校园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校园地震应急预案》及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要进一步强化综合防御防范措施,规范应急处置程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要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5月12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制定好《校园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在显著位置标识《疏散路线平面示意图》,在楼道、走道、操场等设置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确保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安全、高效、有序,强化广大师生对地震等灾害的应对防范工作。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各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细化实施环节;精心安排活动过程,保证确保演练不发生安全事故。

各校要以这项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市广大师生防灾减灾应急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校园防灾减灾教育活动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促进我市平安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