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互联网的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互联网的技术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日语学习模式;日语教学改革

1前言

现在,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生的日语学习模式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日语学习主要是局限在高校日语专业课堂上,学生也是主要依靠教材和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来进行学习。而课外学习资料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日语广播、等传统媒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在互联网上搜索日语学习资料,甚至会利用网校课程进行学习。不少学生还会参加互联网上的日语学习团体,归属于新的学习群体。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仅限于pc端,手机等移动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互联网已经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2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日语学习模式的影响-对本校日语系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

2.1单词背诵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30人表示常常使用网络相关单词背诵软件进行单词背诵,可见,很多学生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单词学习方式。2.2语法习得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10人表示使用网络进行日语语法学习。虽然不像单词背诵一样,几乎压倒性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进行学习,语法习得可以看到学生受到互联网技术地影响相对小。但互联网技术已经为语法习得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2.3互动交流学生受访人数45人,其中25人表示会注册使用互联网学习论坛学习日语,在校外的学习社团化开始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日语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调查,虽然样本局限在一个学校,无法进行大数据化,但仍然不同程度揭示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1)我们可以看到单词的活用互联网和相关软件的比重非常高,但是语法的活用比重还是偏低。这说明,学生的语法习得较少地收到了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影响,还是主要依靠高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这也说明了,即便现在互联网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高校课堂教授的优势。高校可以尝试在语法学习当中,在发挥现下高校课堂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导入网络课程方式,活用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使用好日语语法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资料。学生仍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语法习得,但可以通过活用网络课程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学习之外进行巩固和扩展学习。让互联网教学和高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积极寻求和校外的互联网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现在,靠以往常见的、学校自行开发的,封闭式网络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互联网开放性信息的特点和潮流,更遑论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学校也无法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网络课程运营团队,进行专业化的网络课程软件开发和运营。因此积极活用已有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可以寻求和沪江网等互联网语言教育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方式,把高校的优点和互联网技术的便利和高效结合起来。(3)互联网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社团性和纽带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也进行活跃的交流,共有知识和学习方法。新的互联网时代的集群性和社团性的特点,也非常符合当今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这恰恰是高校教育环节薄弱的地方,在高校日语教育中,老师可以很好地掌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法实时地把握课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社团性,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进行课下交流,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率,正好可以弥补以往高校教育对课堂外的学习状况鞭长莫及的缺陷。教师可以定期进入相关社团确认学生的活跃度和交流度,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提高课堂外的学习效果。这不仅完善了课堂教育的短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4日语精读课程特点与互联网技术在精读课程的运用

日语精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同时从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打好日语学习基础,是一门日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这门课程会从大学第一学年开始开设,往往还会贯穿整个日语教学。首先,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把精读课程划分为网上和网下两种课程形式。精读课程授课内容综合、全面,适当加入互联网课程环节,不仅可以保持高校教室教学的优点,还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辅助。同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实时地确认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把网络教学活用到课外答疑环节。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解答过程将会实时的和其他登陆到了互联网教学软件的同学共有起来,因此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精读课程学习小组,自发活用互联网教育技术,由学生自己开设网络教室,进行课下的精读课程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活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培养学生自发收集信息、自发学习的能力,打破课堂上教授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连接到互联网上庞大的大数据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这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以社区形式彼此交流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纽带感,触发学生自己的集群能力,可以使学生互相激发和监督,有助于提高整个精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可以通过活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层面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比如,把校内的日语精读课程开放到校外,得到更全面的反馈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而且,因为互联网技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适当邀请国内外的日语教师以讲座或者发表的形式,给校内精读课程加入更加多样化的缓解。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教师的课程进行远程听课,或者邀请教师远程进行讲课示范,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和技术,保存日语精读课程的上课录像,有助于上课材料的保存和提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改革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把互联网技术活用到高校教育当中,摸索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崭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新的日语学习模式和日语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蔡蕾.“互联网+”在基础日语课程中的探索及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2).

篇2

1 “互联网+教育”概述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也都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因材施教正是要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校课堂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而定制的标准化教学与测验,很难达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则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1 “互联网+教育”的涵义

“互联网”是指一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则代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催生其他行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则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使新型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1.2 “互联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形图像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形象的学习环境;社交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云计算技术使得构建教育平台更加便利灵活,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游戏化教学app随之出现,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教育领域,将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依靠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这两大技术的支持[1],是一种通过数据的收集、测量、分析和?蟾娴确绞酱佣?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管理提供智能性的辅助决策的技术。AlphaGo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将要来临,会开启教育的新模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场景的变革,软硬件的技术的智能集成,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1.3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的“互联网+教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三大MOOC平台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MOOC也成为免费教育的标志。非赢利性的可汗学院用短视频的形式教授不同科目这一方式引起了巨大反响。还有打造精品付费订阅模式的lynda,K-12阶段教学辅助平台的Renaissance,让学习变成快乐的Shmoop等国外互联网教育平台。[2]

在中国,除了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行业的领军者最先触网外,各大巨头随之加速布局互联网教育。百度布局的百度文库、作业帮、度学堂、传课网等“组合拳”;阿里巴巴旗下不仅有淘宝同学、阿里文学,也投资了很多教育平台;腾讯有腾讯精品课、腾讯课堂等产品,线上学习中分享与讨论更多在QQ 、微信群中实现,同时也在布局智慧校园;网易公开课和网易云课堂并驾齐驱;另外题库类教育app深受学生喜爱;O2O类教育平台也逐渐兴起,“互联网+教育”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2 数学学习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理解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已有知识、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主的活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等),对数学知识、经验进行提炼和组织,去建构他们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最后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进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3]

在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后,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的有效性相关。(2)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3)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同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能够补充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的不足之处,创建出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的环境。

3 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互联网+”数学学习环境设计

“互联网+教育”要回归到数学教育,就要使互联网与数学学习深度融合,依据数学学习的特点,创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智能学习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就以下三点进行探讨。

3.1 数学样例

在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样例是教师离不开的教学工具。当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公式或解题时,没有样例,就缺少了表达的载体。学生通过对样例的自主观察和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以及更深层的理解。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情境来,设计出多种生动有趣的样例形式,多种解答方式,多种正确样例错误样例组合呈现形式和迁移类型,更加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低年级数学样例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更加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对中高年级数学样例应开始侧重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开始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对高年级数学样例不仅要关注有用,同时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

在样例学习中,每个学生获得的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元认知),都至关重要。数学样例的设计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趣味性和个体差异,应用互联网学习系统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偏好,设计多种风格的数学样例学习材料与不同的认知方式智能匹配,以保证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2 主题学习

在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量地运用数学,丰富了数学本身。当前,很多互联网教育平台的课程的结构不再是以学科类别和年级来划分不同年龄的学生,而是以主题为基础的结构。美国所倡导的STEAM课程就是以项目为主的课程,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好的数学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问题的解决者,当学生通过提炼与组织学会数学知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与其他科学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类似的真正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具有真实情境的数学学习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数学理解和数学思维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发展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3.3 数学作业

在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教师和家长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无趣,更多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不仅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没有增强学生的?W习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来优化和设计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在减少作业的数量的同时来增加单个作业题目的功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进行磨炼,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互联网+”作业的模式中,不仅有大量的数学题库供教师选择,还可以让教师花时间精心编写作业题目,用阅读、视频、写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代替繁琐的常规数学练习题,以减少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知识整合和创造性的反思。很多软件将作业设计成游戏关卡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模型

一、引言

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当代居民的生活出现、消费娱乐方式。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升,移动终端愈发普及,在当代中国拥有了庞大的使用用户。出租车作为城市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Uber专车、滴滴专车、易道专车等现代互联网搭车平台的兴起,对城市中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逐渐提出了挑战。国内出租车行业在倒逼的格局下,积极与搭车平台合作,实现了国内传统出租车市场与新兴出租车市场的整合,并将出租车行业对车辆的使用拓展为了传统出租车公司车辆、个人购买车辆、专业搭车平台车辆三种。随着国内出租车数量的增长、类型的扩充,尽管给当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了增加了交通的拥堵,使较多急于出行的用户不得不改变出行方式。为此,不断加强“互联网+”时代出租车资源配置,综合考虑交通网承载限度、出租车供需结构基础上,建立定量分析模型以平衡出租车使用,将会给“互联网+出租车”行业功能性作用的发挥带来帮助。

二、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旨在帮助传统行业利用新技术基于公司愿景开展更好的社会服务。然而,由于“互联网+出租车”行业对车辆资源的调配存在难度,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局面开始质疑这一模式,将其作为了当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因此,作者在本文中将以国内“互联网+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采用数据建模的方式,收集能够获得的网络数据、参考文献,以价格补贴模式来调节用车需求、营运车辆供给为途径,对下列两个问题给予着重研究:

第一,全面考虑各项指标,对不同时段出租车资源使用的供求匹配关系进行探讨,以对模型的建立提供较为充足的数据支撑。第二,对现有搭车平台上所使用的出租车补贴方案进行研究,以检验其是否对治理交通拥堵、缓解城市打车难等问题带来帮助。

三、案例研究

1.案例背景

作者选取了广州市所出台的出租车补贴政策,将其作为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依据。其中有如下规定:(1)由于广州市内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模式多为外包形式,故政府及有关部门与承运单位签订了错峰交接班的协议,使出租车免于由于集中交接班所带来的道路剩余车辆较多问题,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峰时段的空车数量;(2)广州市政府在市长会议上提出,出租车应改变计费模式为双计费制。在早晚交通运营高峰时间段,采用按照时间收费的模式,当出租车的运行时速低于每小时12公里时,根据时间增加一定的补贴费用;(3)针对网约车中的个人行为,原则上不应当允许外地牌车辆上路,并将可上路车辆购置价格限制在了10万元以上;(4)针对网约车中的公司租车行为,将每辆车每月的承包价格进行了下调,并进行了最低价限制,以防止出现大量的高价收费车辆与平台。可以发现,广州市补贴政策拥有双导向,一方面限制了大量不合规车辆的上路;另一方面增加了道路上可利用车辆的数量。

2.模型建立

在这种补贴政策的影响下,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基础上,建立了如下两个模型:

第一,出租车的运价模型。根据案例中的指引,运价所具有的结构基本包括:起步价格;公里价格;时间价格。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如下模型:

上述模型中:(1)c0表示基本起步价公里数,是一个常数。在此范围内,总价格将不会产生影响;(2)M0表示车辆的起步价格;(3)βd表示车辆运营阶段的公里价格,为固定数;(4)L表示乘客使用车辆行驶的总公里数。

第二,出租车乘客的出行需求模型。根据案例中的指引,并结合当前网约车平台当中的规则,影响乘客发出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出租车的使用价格、乘车的时间段、等待车辆到达的时间长短。依据上述3个因素,将可建立如下模型:

N=f(M,T,W) (模型二)

上述模型中:(1)M表示市场中投放出租车的总平均价格;(2)T代表市场中投放出租车的总平均使用时间;(3)W代表市场中投放出租车的总平均等待时间。

3.模型分析与问题探讨

基于上述模型的设计,能够发现:(1)补贴政策中所描述的时间补贴将不能够有效缓解道路上空余出租车的数量,反而会受到平均运价、乘客平均出行时间的影响,增加“打车难”的问题;(2)补贴价格的使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租车司机自由运营的压力,使他们丧失对乘客搭载的积极性;(3)出租车的定价策略将会显著影响使用出租车用户的选择,将会造成出租车供需关系的波动;(4)利用价格策略,借助互联网透明平台,将可实现网约车更为科学的调控。

四、结论

“互联网+出租车”模式的使用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独特与优势功能,实现了对现有国内出租车资源的整合,并为消费者的使用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使其获得了更为便捷的体验。但是,由于出租车市场中大量私家车、外地车、公司车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拥堵,并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基于价值取向理论,合理使用定价策略,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利用自身高中阶段所学知识,并在对大量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模型。然而,由于个人学习知识范围较差、时间较短,模型建立的合理性依旧存在不足,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在数学专业深造,强化自身建模能力,取得一定数理统计领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强. 北京市出租车投诉机制成效不彰的追因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154-02

引 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实现了普及化发展,我国的网民数已经高达8.67亿人左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PC端进步发展到移动终端,在线教育也实现了PC端到多媒体教学和移动教学的进步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与变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_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事业的改革发展,“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具有高效便捷、传播方便的特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中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互联网+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行为习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物,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其创新内涵是教育信息化与应用技术的两方面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重点不是在于学习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建设,而是如何彻底推动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主体不再是信息技术支持人员,而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这种现代产物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体,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发展,同时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使某种意义上的颠覆。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开始渗透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2016年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划,并明确了该计划的主要内涵,即互联网+教育二智慧教育,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目标。各级省市的学校单位应将“互联网+教育”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内容,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科技带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也是我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重要途径。再具体的结合途径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帮助学校建设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校园之中宽带网络普及覆盖,以及信息资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优质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良好优秀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接班人。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认知主义的程序性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程序性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实现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程序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内容从“教”转为“学”,充分发挥学的作用以及地位属性。在程序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从而获得知识,因此计算机能够成为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在程序性教学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作用知识被部分替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认知,通过新媒体技术刺激学习者的积极学习反应。但在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中,应建立教学反馈机制,从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帮助学习者建立适合和具有实效性的学习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中会存在知识符合现象,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优化分解,从而减少信息知识的超量负荷。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对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在社会之中开始了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之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已经诞生,即基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量和教学难度较大,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都促进课堂教学的进步发展。其次,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该学习模式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问题作为知识构建核心,从而规划处更具层次和实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相关教育学者将互联网教育还定义为虚拟焦旭方式,在这种虚拟的教学模式中,交换成为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质属性中来看,虚拟教学空间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连接的学习交流过程,并且这些信息的交流和互换是由人力资源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普及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推起了在线学习的热潮。由于移动学习方便快捷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从而使移动学习成为现代化教育之中的全新数字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并不是数字化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将可移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充分实现。而移动学习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移动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便捷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并且是网络传递的方式到无线通讯的转变。第二阶段之中要重视在学生通过移动技术进行学习时,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和自适应性,通过移动设备扩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以及心智模型,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最后阶段是指对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之中,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环境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学习,从而通过移动学习感受情景学习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在线学习模式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知识讲述不能做面面俱到。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在把握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将互联网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帮助学习者真实的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工作主旨。其次,互联网平台之中内容丰富且样式较多,教师可将名家讲座、视频音频等内容通过对媒体技g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并且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例如在学习面试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张晓彤讲师关于面试知识和礼仪的相关讲座视频进行播放,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人力资源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创建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下,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创建网络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以及测试题放置在班级学习交流群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全面,并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投资发展,帮扶高校创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平台之中还可以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中遇见困难可以通过交流群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求助,从而进行能力弥补和资源共享。

(三)运用实训软件和沙盘模拟补充实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专业综合实践的环节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施舍以及学生实训岗位设置不够完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实训软件的应用以及沙盘模拟训练能够有效的弥补实践教育不足的弊端。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时,要以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软件为主,其次要重视软件之中的具体内容设置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质量分析、职员招聘、职员素质测评、业绩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测评软件以及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力。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训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适用性人才。

篇5

一、“互联网+”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对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核心,以教材作为教学重要材料,课堂是较粗而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受到英语老师教学风格及场地限制,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老师及场地,英语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界限被打破,学习平台扩大,课堂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初中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主动性及积极性显著增加,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英语学习信息,自主查题,审题,教材也不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各种BBC广播、新闻、英语歌曲等均是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素材。其次,00后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需要一个全英文或中英混合交流平台,“互联网+”可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二)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互联网+”影响着初中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也影响学生学习观念及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学生模仿老师学习方法,沿袭老师学习路线,无法学习其他人的学习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学习信息,弥补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老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教学主体地位下降,学生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积极参与英语教学改革。以我校为例,最近几年已单独开办英语听力课程,英语听力材料来源于网络,情景对话引入影视表演清洁,方便学生理解。

(三)对英语教师角色的影响

本文一直强调“互联网+”在影响老师教学方法及地点的同时,还在影响教师的角色。在当前随着网络课堂的引进,老师从课堂的主角变为辅助者,从领导看课堂节奏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课堂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组织者,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及促进者。这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将英语课堂无限拉伸,英语课堂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地点,老师可以随时讲解,学生可以随时反馈学习信息。老师能够将英语知识与当前热点话题紧密连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讨,积极解答学生疑问,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死板、无趣。

二、“互联网+”与英语课堂教学变革措施

“互联网+”与教育结合是大势所趋,英语教学应紧随“互联网+”发展趋势,利用时机,完善自己,积极寻找创新、有效的英语课堂发展模式。

(一)完善教学方法

英语老师要积极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型教育平台,学会各种操作技能,熟悉各种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大城市初高中英语教育均已开设网络教学平台,由本校英语老师担任网络主讲师,通过录制视频,或线上直播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引入国外知名学校的英语讲课视频,鼓励学生学习其中语法、句式,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按照学生需要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

(二)积极调整学习方法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跟着老师走,英语老师采用何种理论讲解该题目,学习必须学习该种解题思路,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是“互联网+”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模式,学习伙伴,甚至可以在家选择教学课程。通过社交平台或网络直播平台与英国老师直接对话,提高学习效率。传统英语学习方法多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可交流的语言环境。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与大洋彼岸同龄孩子联系、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丰富课下学习内容。

(三)学校要积极支持“互联网+”教?W模式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行均离不开教育部门及教育组织的推行,英语教学改革同样如此。学校应积极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共享,打破传统教学限制,平衡地区教学差距。学校领导应积极宣传“互联网+”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及优越性,组织学校英语老师学习新技术、新思路。学校财政也应支持“互联网+”英语教学,建立微课,建设线上教学平台,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线下,学校应该重视“互联网+”在英语课堂的应用,将其纳入考核标准之中,提高英语老师应用“互联网+”教学的意识。

篇6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作用;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强大的互联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传统的职业教育在互联网多媒体的影响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将互联网多媒体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多媒体下的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1.合理组织教学资料,媒介形式多样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扩大

在互联网环境下,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将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与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资料的整合利用。传统的职业教育受教室大小、上课时长等因素的限制[1],而互联网多媒体职业教育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不存在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例如,学生面对教师的紧张感、思考的时间等,师生之间的交流无任何障碍。此外,互联网多媒体下的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结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媒介手段,通过不同的媒介,将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向更多的人群展示。

2.靠近市场化的社会发展,教学资源优化共享

职业教育始终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紧随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2]。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积极搜集各种教育及就业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综合分析后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能及时了解社会的市场化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又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探究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1.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使优秀教师资源不断扩大。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受到课本的限制,在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和积累,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另外,网络化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教师资源集聚在一起,能将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资源与更多的学生共享。

(2)使学生拥有较多的学习自主性,自由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固定地点,面对固定的教师接受系统性的教育,而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打破了这些限制,只要学生可以上网,就能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的学习自较多。

另外,网络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及学习平台,进行有效的职业技能学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传统的职业教育费时、费力,导致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在虚拟的平台建立在线的教学课堂,减少学生来校的时间及交通成本,不需要购买纸质教材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

2.互联网多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互联网多媒体环境导致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互联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形式,将教育放在一个虚拟化的世界中进行,而且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施教者都发生了变化,冲击着传统的职业教育。

(2)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使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趋势中面对着各方面的挑战。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了解其对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避免不良影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大数据运用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这表示中国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各行各业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当然教育也不例外。初次听到“互联网+”这个词时,我是茫然的,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它与教育、与课堂究竟有什么关系,并由此认为这仅是一个新的花样而已,便怀着一颗摒弃的心去接触它,慢慢地揭开 “互联网+教育”的神秘面纱,原来互联网+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教育。

2016年3月9日,在韩国举行围棋人机大战,结果是阿尔法(人工智能程序)取得了胜利。这时候我们恐惧了,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我们会不会为人工智能所奴隶?在“互联网+教育”上我们也思考,未来我们会不会为互联网所奴隶?于是我们胆怯了,我们恐慌了,我们害怕我们的课堂为互联网所奴隶。但也唯有这种胆怯和恐慌才能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课堂。

一、“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

互联网给课堂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让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短短40分钟,更能延伸到课堂外,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趋势。以我的学科为例,信息技术学科每班一周一节课,每学期也不过18节课而已。在这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是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这时我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教学,如录制一节小微课,或者提出一个小的问题,放到我们QQ空间、微博或微信等交流平台上,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自主地学习和讨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间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的老师不禁这样想,我是主科老师,是以学生学会某节课的知识点为目标进行教学,它可能不适合我们主科老师。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告诉老师们,“互联网+教育”适应所有的学科,比如主科老师可以制作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微课视频,到平台上,学生在家里通过平台就可以学到这个知识点。试想这样做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老师们可以节省课堂答疑的时间,可以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弱的后进生,从而培养了他们在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互联网+教育”个性化学习

每个人是不同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因为有了不同,所以才有了多彩的世界。同样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兴趣,面对不同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进行培养,培养出不同的人才来为这个信息化社会服务。在传统教育下我们可能会很难实现这种多元化的培养,但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他对计算机编程有着的强烈兴趣,由于外部因素,我不可能全心得投入对他的编程指导,这个时候,我建议他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并提出好的平台,如“慕课网”。一段时间后,他向我诉说他学习的成果,我看到他学得不亦乐乎,满足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可以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三、“互联网+教育”终身学习

当我们处于K12阶段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学习,都在接受新的知识。但当我们走进大学或是社会之后,发现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买书籍,但总有那么几个知识点是我们通过书籍不能完全领悟的,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继续买同类不同版本的书,还是找家教?抑或是找补课班来帮助自己?我们很难选择,时间、地点的局限,让我们不能够完全地配合。这个时候如果利用互联网,我们就迎刃而解了,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多种平台来进行网络学习。同时它们有相应移动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构建出终身学习体质。

四、“互联网+教育”大数据运用

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越来越多的产品应用。在“互联网+教育”上我们也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比如,我们盘锦市的自主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通过平台找盘锦市所有老师上传的习题,经过精心挑选组成卷子下发给学生。学生进入平台进行答题并提交。当全班同学全部完成后,老师后方会生成错误习题的统计。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统计出某一个习题的错误率,从而得出学生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数据统计,教师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让的教育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质。

五、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它孕育着无数的可能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康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步帮助我们实现,如我们所熟知的创客教育,它培养出的正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方向需求的学生。我相信“互联网+教育”将呈现给我们一个多元的现代教育格局,给现代教育一个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牟艳娜.洗牌下“互联网+教育”蕴藏哪些机遇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15-19

[2]丁书林.自适应学习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0

[3]刘党生.“+”号的量变与质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1

[4]王钰.“互联网+教育”:学习变革将先行一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5:23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泛在学习;云计算;移动社交网络

中国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1993-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GUO Dun, ZHANG Tian-cai

(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nchang 330201,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Mobile Internet is extensively and profoundly influencing the life and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he 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gives four points that need special attention.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ubiquitous learning; cloud computing; 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随着宽带无接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高度合一,以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携性为特点,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工作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其使用率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使用率(73.4%)。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都有利用手机上网的需求,大学生对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有较快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可移动性的优势能够及时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大学生课堂上网已经成大学校园普遍现象。据调查,武汉某高校七成的大学生曾经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上网,其中超过一半人是在网上聊天。其中过半的学生表示是因为其课堂知识枯燥或者是因为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移动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为高校教学活动带来机遇,也为高校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

2011年5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表了《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其中定义:“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意义上的PC互联网不相同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通过移动设备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4G、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沟通与资讯的获取比传统互联网方式要快捷方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不会接受类似PC设备复杂的输入方式,更多的是利用触控技术进行操作,可以通过设备的上下左右摇摆,手指对屏幕的触动进行功能项的操作。通过与移动设备的可移动、可定位和可便携等特性相结合产生很多新型应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位置相关的服务。

美国的马克威瑟(Mark Weiser)在1988年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泛在计算是指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芯片并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机和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可以在任何时间,为任何人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一个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5A(Anytime,Anyon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学习。

移动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丰富多种的应用服务,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可靠可行的技术支撑。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构建一个信息与空间相融合的无缝学习空间,学习的发生、学习的需求以及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与生活、工作是融合在一起的,当用户遇到任何实际问题需求,都可以得到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支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教学场所,乃至于各种教学的物品,都能主动发射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每一个用户都沉浸到现实世界和信息空间交织的信息生态环境之中。通过可感知的高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用户可以轻松地感知并获取学习对象的详细信息和学习内容,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可移动、可定位特点和丰富的应用服务使得用户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项目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使学 习者进入一个基于位置的、讲故事型的移动的学习环境,这个项目的原型系统可以使学习者沉浸于对麻省理工学院100多年的历史和秀美的校园风景的体验而无须关注于技术的操作,从技术操作中解放出来,让学习者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思考中,从思考中学习。

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的学习特点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的学习特点:(1)永久性:在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不间断地保存下来。(2)易获取性:移动互联网下的云计算和云服务等信息技术使学习资源存储的兼容和转换问题得以解决,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获取到任何的学习内容;(3)即时性:桌面计算束缚的打破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缝嵌入使信息获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4)高互动性: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专家、教师和同学成为更易接近的学习资源;(5)情景式教学活动:移动终端设备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随时发生在实践的场景,学习可以在自然有效的方式下进行;(6)适应性:每个用户学习风格迥异,对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的来源及呈现形式有不同的习惯,泛在学习可适应于不同的用户构建不同的学习空间。

泛在学习环境并非以在网上重现课堂环境为目的,而是在虚拟环境中整合多种工具用于协作学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通过广泛的数据存储和即时性的数据共享,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提供充分的技术环境支持。

3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利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互联网连接,以提供各种计算和存储服务的IT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可以使学习者不依赖于某特定的终端下,来访问和使用学习资源。只要联入移动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移动终端设备,同步和共享数据。传统的单点集中式数据存储模式无论从存储量上还是从数据获取的快捷性上都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当前的存储模式为分布式网络存储。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在云端进行,自己不需要进行软件的维护,只需进行使用即可,而且云端也提供无限的存储服务,学习资源空间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学习资源网络空间中的节点是彼此关联的,用户还可以学习与请求数据相关联的其它学习资源。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Tunes U为例,只需通过这款免费应用软件,用户就能访问课程的所有教材。在使用iTunes U时,还可播放视频或音频的讲座、阅读参考书或浏览演示文稿、查看该课程的所有功课列表,把已完成的功课勾除即可。而当教学者发送信息或布置新作业时,学习者会收到包含有信信息内容在内的推送通知。iTunes U与iBooks、iCloud以及其它应用软件能够完美搭配,让学习者的学习变得十分轻松。例如,参考书均可通过iTunes U获得。轻点内容,即可开始阅读分配的章节。学习者还可在iTunes U中复习在iBooks里记录的笔记。如果有需要观看的视频,只需轻点一下,即可直接打开。通过iCloud,iTunes U还可让用户的文档、笔记、重点内容和书签在多个设备上保持更新。

4移动社交网络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每个人最多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互联网应用,以各种方式在线聚合存在社会关系或拥有共同兴趣的用户,为其提供信息共享与交互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先天性特点,使得社交网络服务开始逐渐面向移动终端用户。移动社交网络无缝地将移动计算和社会计算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真实性、地域性和交互的实时性.移动终端与用户的绑定保证了社交网络的真实性;位置信息的引入,带来了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交网络服务;移动终端“永久在线”,可以提供用户间的实时交互。

5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的主要措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需要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引导和监控,主要措施有:

1)开发适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教材,让师生能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拓展教学新空间,增强教和学的互动方式。电子教材是特定学习情境下的电子书的具体形态。开发者需要将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加工为合格的互动电子课本。通过相关阅读软件承载加工过的电子课本,提供记录用户的行为、聚合各类教学内容,支持相关学习的功能,从而满足教学和学习需求。当前常见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丰富的应用服务完全能胜任此任务。如美国苹果公司的iTunes U、iBooks与iCloud等技术,就具备相应的功能。

2)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动态的建立关系紧密、兴趣相同的分组,并加强各组之间的联系,促进教与学的活跃,推进更深入的协作学习。通过积极引导与交流,提供用户之间的支持,使教与学形成粘性,推进深度互动。以微博为例,通过创建微博用户,师生之间互相跟随关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随时随地特点,用图文方式,将学习上的各种心得和困惑、生活的各种感悟和突发灵感、课堂实录等有关内容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微群、话题等方式来锁定某个课题或某个热点。微群和话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圈,信息的和接收更具有针对性、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交流互动更频繁,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更好。教学者把微博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当用户在微博上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时,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和评论时,能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者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习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惑,并及时反馈信息。针对学习者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各种问题,要制定相应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定以纠正学习中不良学习习惯。通过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追踪其学习情况,引导学习者之间彼此尊重、理性处理之间矛盾和分歧。

6结束语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用户建立起层次多样主题丰富的贯通网络。移动互联网推进了高校泛在学习的建设,但也给高校的教学活动带来挑战,仍有几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移动互联网下,泛在学习资源的碎片化形式会容易受学习过程中周围干扰因素的干扰,“沉浸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2)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幕的面积和显示屏的亮度等因素还达不到学习者学习要求,容易引发学习疲劳,且不利保持学习的注意力。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资源的内容良莠不齐,网上信息组织的随机性、无序性、正确与错误信息并存等现象,依然需要各类用户进行仔细的甄别和判断。4)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用户技术使用的难度降低、束缚减小,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认知、学习计划管理、自我监控调节能力却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模式的创建,需要调整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形成适应泛在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建设好适应泛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规范好教学秩序,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准则。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Z].2011.

[2]郭敦,马国照.浅析微博在高校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2).

[3]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互联网+”;就业;英语教学;口语教学

“互联网+”中的“+”是指传统的各行各业,它标志着信息时代技术力量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掀起社会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同样它对教育界也带来了严重冲击。在“互联网+”时代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各种英语教育网站、教学资源、软件的应用潜移默化地带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必将取得英语口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个名词后,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互联网+”,这引发了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加速了教育领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只要互联网能触及的领域,学习不再受课堂教室的约束,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面授,教学内容也突破枯燥无味的书面知识。然而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并重,在“互联网+”时代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适应了社会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它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更加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可以模拟真实的生活工作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利用互联网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已取得了很多让我们借鉴的经验,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把支持学习的资料来源都称为学习资料,其中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把学习资源看做是一系列条件,但其广义程度又不尽相同。[1]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创设集学习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大学英语口语学习模式,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恰逢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处于省示范校建设阶段,着手进行该课题的研究,可以高效提高我院英语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问题

依据“互联网+”各种信息技术的学习,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根据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该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同时,根据学生专业深入开展就业意向、专业岗位衔接、就业市场需求等调查,作为实施该模式的评价标准。突显学生就业导向性,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建一套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内容,包括教材内容的更新、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辅助、课外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层次地意识到英语学习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为以后就业与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加强公共英语课程以口语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前沿知识,尤其是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炼互联网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实施“互联网+”时代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如何探索“互联网+”时代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并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科学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等。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口语能力;加深对本专业认识,掌握英语在职业岗位中的运用。三是如何加深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了解,学习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四是如何在全院掀起英语口语学习的热潮,并选拨出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非专业)比赛。

三、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本课题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级财经系全日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做好“互联网+课程”,使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联网+课程”,指的是让互联网贯穿学校课程中,要研究如何使高职英语口语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高职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专业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2.研究如何做好“互联网+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素养研究如何借助于互联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有效利用课外辅导,高效提高课内教学效果。使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无限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2]3.研究如何做好“互联网+学习”,转变师生的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教师不再灌输教材内容,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寓教于乐、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激发了教师教学的激情,也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4.研究如何做好“互联网+评价”,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研究设计整体法和分析法相融合的评分标准,突显分析评分法的细致性和整体评分法的全局性,提高口语测试的评分信度。5.研究制定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实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是否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信心等。同时也要对参与教师进行访谈,研究该模式是否能够加深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加强本课程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为核心,以引领课程改革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动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前提,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支撑,从而完成本课题研究。

(三)研究重点

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将“互联网+就业导向”与高职英语口语课程有效地融合,在职业岗位背景下,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从而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研究创新之处

该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利用学生对手机的浓厚兴趣以及聊天软件的热衷,将口语练习运用其中,尤其是利用语音功能,避免面对面沟通时的尴尬。三是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选择性地选取教材内容,因材施教,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展口语教学。

四、研究实践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重建教学目标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3]但其面向群体是所有专业,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应依据学生专业具体情况,依托市场需求,依据用人单位标准有针对性地确定每个专业群的公共英语课程标准,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4]例如,财经系的营销专业与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就应该区别对待,以就业为导向,重建各自的教学目标。

(二)依托市场需求,重选教学内容

目前,在同一所高校内,大多数公共英语课程都是选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进度相同,与学生专业以及就业情况相脱节。而在“互联网+”的新模式下,要依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充分调研市场。在教材上选取与岗位需求接近的内容,贴近市场需求,深入企业,利用互联网优势,选取适合学生本专业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及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料,尤其是要结合专业英语的内容,使公共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为以后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比如,针对财经系的营销专业,例如围绕顾客满意度为内容,设定教学主题后,教师提供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前收集辅助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分析案例,提出解决办法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在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分析应用能力。

(三)基于“互联网+就业”,重组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模式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相互融合,教师的引导辅助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补充,多元化学习方式与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内容相互支撑[5]。例如,以营销专业为例,将口语教学做模块化处理,包含营销管理能力、产品推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创业实践能力等。依据每项模块内容,在课前布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收看教学视频。根据学生能力分为小组,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在建立的班级微信群里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模拟演示、相互评价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四)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互联网+高校教育概述

1.1 “互联网+”概述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 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1.2 互联网+高校教育

互联网+高校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高校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所谓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就是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集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融合,探索教育新模式,打造新型的高校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高校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模式将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互联网+高校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还有对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冲击,以及对教育教学理念和体制更深层次的影响。

2 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高校,并被广泛使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掌上大学APP”等项目应运而生,进而实现了移动教学。例如南京大学的教师打破常规,要求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也成了南京大学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程。然而在这种看似和谐的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

现在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只是趋于表面的形式化,将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仅停留在表面结合、实质分离的状态,即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高校教育本质理念之间的平衡支点,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跨界融合。

2.2 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已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到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教育进步,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但仍存在进步的副产品,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教育科技的前进,成为“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在高度互联网化的高校,虽然有一些精品课的资源已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但是仅限于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无法实现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学分置换等交叉学习的方式,很多教学资源也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共享。

2.3 缺少认证、监管及考核机制

现在国内存在的几种常见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慕课等形式。虽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加盟了慕课平台,且纷纷提供了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谓的“开放大学”,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即学生在慕课等平台学习课程无法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认证问题,学生所学的课程无法得到认证,学校无法确定该课程是否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监管问题,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学习过该课程;三是考核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准确定义完成课程的程度,是否真正学会。

2.4 高校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学习比较盲目

放眼现在的高校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一样,然而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兴趣迥然,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大课堂”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也可能会遏制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本无法在一个课堂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处于想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状态,学习比较盲目,缺少针对性。而从学生本身来说,高校课堂的这种现状,使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建议

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二者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能再以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为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套与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相符合、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

3.1 转变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

现今,作为高级人才输出的高校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因此,教学过程中越来越“PPT”化的照屏讲课、教育的单向传递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需要转变。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大学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应是借助多媒体、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活跃的师生互动,甚至可以是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且各高校间也应该共享教学资源,开放式办学。这种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实现,如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对高校资质的评估,通过考核认证的高校,可以形成一个高校联盟,联盟内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跨校、跨专业选课;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规定学分学完后,在线进行结课考试,考试的成绩可以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对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大学。学生如同买家,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真正的跨校、跨专业选课,使各高校做到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修企业的培训课程,并和学校的学分进行置换,甚至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一些实习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课程的实践实训,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2 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真正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便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在高校教学平台上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跨校、跨专业选课。平台还可以成立网络学习班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时间。课前,教师会提前将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安排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课堂,供学生预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将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将生硬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且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主,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

3.3 解决认证、监管和考核问题

高校教学平台要和权威的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合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加盟高校进行评估和认证,对在线授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考评,通过考核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平台上进行授课和学习。对于考核方式和成绩也必须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加盟的高校必须承认这个平台所公布的成绩,并允许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分置换,或者平台有权颁发结课证书,并得到各高校的认可。学生选课后受平台、开课方和所在校方三方监管,通过平台签到、开课方授课时人脸识别,统计上课学生名单、在线学习时间等,综合完成在线学习的监管问题,提防学生选课后不上课,而平台应同时确认开课方开课是否及时,并给予等级评定。学生完成课程指定学时后,开课方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开课方可将评定的学生成绩公布到平台上,平台还可根据学生完成课时及考试成绩给予综合成绩,成绩通过者可得到相应学分与本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将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认知和考什么学什么的学习现状,也将冲破传统模式的屏障,使高校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3.4 利用大数据技术显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并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或者职业规划的建议,使学生真正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职业选择。通过平台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筛选过的高质量的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程度,对每个学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和选课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盲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化、互联网化。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提供给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

综上,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改革教育理念,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到兴趣主导的因材施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

[3]李楠,杜刚.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J].经济视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