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防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防御

篇1

吉林省蛟河市初霜预测方法研究

夏季吉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

和龙市地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

白城市2012年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龙嘉机场雾的气候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四平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地市级客观化乡镇天气预报系统

临江市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方法

一次暴雪空报的诊断分析和预报探讨

浅析Linux系统的安全机制及防护策略

影响龙嘉国际机场飞行活动的雷暴特点

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

用VB数据库编程实现加密站的自动监测

雨量站距离对估算区域降雨量影响的分析

秋末冬初的一场雨凇天气过程分析

吉林地区两次透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一次较强降雪天气的多普勒产品分析

吉林省飑及飑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分析

群集技术在省级中心服务器的应用

长春市逐时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的探讨

长春机场夏季雷暴天气特征分析

吉林省2003年冬季的天气特点及影响

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个例分析

吉林省夏季降水量潜在可预报性估计

加厚空体墙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

长春加温玻璃温室小气候特征及其调控

用高空因子识别长春机场雷暴试验

松原市前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分析

天气、气候变化对消化道疾病影响分析

吉林省2001年秋季天气特点及环流特征

90年代吉林省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

静止气象卫星云导风的结果分析

两种桑叶分别育蚕及气象条件试验报告

地面气象综合有线遥测仪模块化设计

呼吸系统老年死亡病例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

吉林省2001年春季天气特点及其影响

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

推行规范化服务加快文明行业建设

白山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多普勒气象雷达发射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基于声音高炮作业用弹量检测电路设计

一次低温冻害天气引发的决策服务思考

延吉机场初选地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春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雨型确定

吉林省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

间歇性深层地温传感器故障的处理方法

草面温度与初霜预报的可行性分析

篇2

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等活动。

第三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趋利避害、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必要的气象基本建设和事业经费。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服务水平。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九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旅游等专业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体系和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交通、公安、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和水上作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四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气象变化对疾病、疫情、环境质量影响的气象预警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实时服务。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植物病虫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三章建设与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的构成,包括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及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民航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所属的监测站点。

气象主管机构对监测网络的气象监测业务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预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息与传播渠道。

新建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桥梁和配置大型港口机械的港口等,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纳入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加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依法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因不可抗力因素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

第四章监测与预报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监测信息,并相互及时通报预报、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及时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根据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和天气变化趋势,按照国家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

第二十三条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补充、订正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公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在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第五章防灾与减灾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

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组织指挥体系及有关部门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和后期处置等内容。

第二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

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危害程度,采取停工、停业、停课、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企业、学校等,应当及时动员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

对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气象灾害救助活动。

第二十九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气象台站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天气实况和变化趋势。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在大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频发区,干旱和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并适时组织作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法向社会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通信运行企业向社会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事业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所在单位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未按规定的程序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履行相关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应当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未组织论证,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广播、电视台站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网站未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未及时增播、插播重大灾害性天气补充、订正预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导致漏报、错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

(二)出具虚假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

篇3

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相衔接的、适合我省气候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重点加强山区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形成合理覆盖全省的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和完善雷电、生态与农业、地质灾害、酸雨、大气成份、土壤墒情、海洋等专业的气象灾害观测网,尽快形成地面、高空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提高我省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森林草原、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要交通干线等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大力发展先进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技术,加强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建设,建立暴雨洪涝、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和大风、大雾、高温热浪、大雪、寒潮、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以及风暴潮、沙尘暴、道路交通、森林火险、公共卫生和空气质量等专业气象预报系统,着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的跨部门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雪)、大雾、低温冻害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

(三)建立气象灾害信息服务渠道。要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拓展信息系统功能。广播电视部门要做好中国气象频道在我省的接收落地工作。公共场所管理部门要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建立电子显示屏,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人,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出适用的防灾避险措施。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屏使用管理部门,应当配合气象部门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范围。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加快农村大喇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进一步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提高为农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

二、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一)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县级以上政府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了解气象灾害在本行政区域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依据。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确定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制订防洪涝、防风、防雷、防积涝、防雪灾、防台风、防浪、防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建立不同气象灾害种类的防御方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完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确保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建立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及播发、部门及社会公众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协调联动机制,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统一有效的重大气象灾害应对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强化城市人口密集区、重点保护部位和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加快建立乡(镇)、村气象灾害防御义务信息员队伍,及时接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飞机、火箭等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加强人工防雹工作,进一步完善我省高炮防雹作业布局,切实做好经济作物主产区的雹灾预防。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七)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本部门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太行山、燕山地区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当地气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拟定当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气象灾害普查和评估,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等。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使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切实加强山区、社区、矿区、学校等气象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二)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科学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不断提高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完善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健全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充分利用中央、地方和社会等多方面投资,将气象灾害防御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抓紧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的建设,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处置、抗灾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科普宣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篇4

关键词:茶叶生产;气象要素;气象灾害防御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3

引言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与南平市相邻。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暖和、雨量充沛。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亦有一定的差异,茶叶是亚热带常绿作物,其系统发育特性较为耐阴,对雨湿条件要求比较高,适宜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里生长。从气候角度看,宁德很适合茶叶生产。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宁德市的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宁德的茶叶不仅产量高,品质也优,如绿茶、乌龙茶、大白茶等,因品质优,口味佳而享誉国内外,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被命名为“坦洋功夫”的红茶,还获得世界博览会的金奖。本文对宁德市茶叶生产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茶叶气象灾害提出相应防御措施,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气象条件的依据。

1 茶叶生产与气候

1.1 气温与茶叶生长发育的关系

气温的高低是影响茶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茶叶一般在日平均温度达10~12℃或以上开始萌动,14~16℃进入正常萌发成长,其较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尽管随品种,树龄的不同,茶叶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大多数的茶叶在一年中的生育期是3―10月,这段时间宁德各地的温度温暖平稳,≥10℃的活动积温。位于南部海拔较低的蕉城区e温高达6000℃,即使位于北部海拔近800m的寿宁也有4400℃,均能满足茶树生育对气温的需求。由于地形的差异南部低海拔地区温度高,茶叶生长块,每年可采摘4~7轮,北部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一些,一年采摘3~4轮,每667m2产量南部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多10%~20%。

温度亦是影响茶叶化学成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高不利含氮物质的积累,茶叶容易老化,影响茶叶质量,到了35℃还会减弱茶叶的光合作用,甚至灼伤茶叶,但温度过低又会影响茶叶的生长,气候温暖适中,四季变幅小,昼夜温差大是本地的气候特点,也是茶叶生长比较理想的条件。

1.2 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茶叶生长影响

茶树生长比较喜欢潮湿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茶树在生长期中要有大量水分,因为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到茶树新陈代谢的强度和影响茶叶中各种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水分足、空气中相对湿度大时,茶树能长出嫩而肥厚的嫩叶,而且可以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等的含量,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反之缺水、相对湿度偏小时,纤维素增加,叶片粗老,降低茶叶品质。茶树在进行正常生长阶段所需的降水量约为1500mm左右。宁德各地的年降水量都在1500mm以上,基本上能满足茶叶生长的要求或有余。年平均的相对湿度各地都在70%以上,在正常年份对茶树生长发育均能适应。

1.3 光照对茶叶生长的影响

光照条件深刻地影响着茶树体内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一般来说,光照的强度强,日照量大,红橙光多,抑制了碳素代谢和含氨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增加纤维素,茶叶出现老化现象,使得茶叶质量下降。而光照弱,漫射光多,蓝紫光丰富,则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形成,提高了茶叶的品质。据国外有关单位对单株茶苗测定,茶树的饱和光度为0.4~0.5卡/(min/cm2),而宁德各地均未达到这个目标,即使在光照比较强的福安等地,在日照最长的7月份,其辐射量也只有0.31卡/(min/cm2)。因此,茶树的生长虽感光度有些不足,但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宁德地区光照弱,漫射光多,从光照方面来说,生产高质量茶叶的条件是优越的。

2 灾害性天气和防御措施

2.1 气象灾害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2.1.1 倒春寒的影响

惊蛰以后,本地气温逐渐回升,当北方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本地,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称为“倒春寒”,由于寒前有一个明显回暖过程,所以倒春寒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寒害,而此时正值本地的春茶发芽时期,对茶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其伤害程度则视降温强度而定,如果气温降到1~5℃,则茶芽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气温突然降到0~-2℃,则茶树的茶叶就会出现部分冻害,如果突然降到-3℃或以下,茶树上的嫩叶大部分被冻害,严重情况时还可能出现茶叶植株死亡。从历史资料看,宁德出现严重“倒春寒”并不多,但一旦出现则伤害是严重的。2015年4月14日全市出现大幅度降温,屏南寿宁等高海拔山区连续出现2d晚霜,气温降到0°以下,导致茶园普遍受冻减产。

2.1.2 台风和暴雨影响

台风影响时会出现大风和暴雨,大风会使茶树枝条折断,甚至还会使已经生长出来的茶叶打落,暴雨会冲刷茶园土壤,有的还会形成泥石流冲垮和覆盖大片茶园,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每年影响宁德的台风有3~4次。2015年8月13号台风“苏迪罗”从莆田登陆,宁德出现了强风、暴雨,周宁还出现了日雨量大于300mm的特大暴雨,全市茶叶损失惨重。

2.1.3 冰雹和干旱的影响

冰雹会打断茶树枝打落茶叶,使茶叶生产受损失。宁德多数年份有1~2次降雹过程,冰雹直径一般在0.5~3cm,持续时间3~20min,往往造成局地性茶叶灾害。干旱分春旱、夏旱和秋冬旱3种,其中尤以前2种干旱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春季正是茶叶生长时期,这时出现干旱,茶芽无法萌芽,即使部分茶树萌出茶芽,也是既干又薄,影响产量和质量。夏旱出现在7―8月份,此时气温高,土面和叶面蒸发量大,而茶树又得不到水分供应,部分茶树会出现枯萎,特别是地势较高的山头,无泉水源,对茶树造成更大的威胁,影响收成。如1977年出现夏旱,这一年夏茶欠收。

2.2 茶叶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茶叶气象作为条件和资源,为宁德优质茶叶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气象灾害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这里的茶叶生产。虽然有些灾害目前人力尚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轻或部分减轻灾害给茶叶生产带来的影响。

2.2.1 细化茶叶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和茶叶生产部门可建立联系机制,互通信息,遇到灾害天气,可早测早报早预防减少损失,灾后做好交流和总结工作,气象还可以为茶叶生产、茶树品种改良,茶叶生产区划提供相关气象数据,使茶叶生产能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2.2 完善茶叶生产栽培技术

茶园要经常除草和松土,减少土内水分蒸发,还能促进茶树对肥料的吸收,利用天气情况对茶叶采摘,要分期限和分区域进行,要做好留叶工作,使茶树尽快恢复,增强茶树抗灾能力,有利于茶叶生产。

2.2.3 加强防御灾害的能力

干旱能使茶叶减产甚至绝收,可施行人工增雨工作,滋润土地,滋润茶树减少损失。春季晚霜和低温会冻坏茶叶,可施热性农家肥,或应用飞行器播洒增温药雾,或人工烟熏等,减少辐射提高温度,减少减轻冻害。

篇5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立体式宣传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但如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而现今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仍是气象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1,2]。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比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灾害防御的立体宣传模式,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可以较好地达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要求,可以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达到防灾减灾的宣传效果。

1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防御意识淡薄,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远超城镇,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显得十分迫切[3],而且这项工作还应当长期进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媒体的选择。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另外据2003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 85.88%。因此,可以把电视作为农村的一个重点的宣传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2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观项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现了20世纪末发生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特大洪水场景。而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类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真实模拟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并宣传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灾害防御的条文、条例等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直观的特技画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是长期和反复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同时,有研究表明,记和忆是2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而记块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唤醒成为忆块,记块能否形成忆块与时间、感块、原块的刺激程度、思维过程、深部感觉、随机性和生物钟有关。因此,应定期、反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4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宣传

必须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使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加强各种不同气象灾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运河煤矿开展了防汛抢险撤人实战演习。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传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传又宣传高温的防御,这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夏季应做好高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宣传,而冬季要着重于寒潮、低温等的宣传,可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一定要尊重实际,只要同心协力,与公众互动,积极进行宣传,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见,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结语

立体宣传模式的设想,即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使气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公众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脑里储存并形成长时记忆。此外,宣传时间应择在天气预报节目之前,建议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之前,选择性播放气象灾害短片[7,8]。通过各种立体式宣传,加强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记忆和掌握,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6参考文献

[1] 尹文昱.大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95-98.

[2] 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

[3] 娄根龙,秦慰荣,陈德霖,等.宁波市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与建议[J].宁波农业科技,2009(4):23-24.

[4] 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150.

[5] 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5-19.

[6] 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02-104.

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立体式宣传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但如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而现今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仍是气象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1,2]。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比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灾害防御的立体宣传模式,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可以较好地达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要求,可以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达到防灾减灾的宣传效果。

1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防御意识淡薄,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远超城镇,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显得十分迫切[3],而且这项工作还应当长期进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媒体的选择。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另外据2003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 85.88%。因此,可以把电视作为农村的一个重点的宣传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2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观项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现了20世纪末发生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特大洪水场景。而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类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真实模拟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并宣传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灾害防御的条文、条例等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直观的特技画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是长期和反复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同时,有研究表明,记和忆是2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而记块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唤醒成为忆块,记块能否形成忆块与时间、感块、原块的刺激程度、思维过程、深部感觉、随机性和生物钟有关。因此,应定期、反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4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宣传

必须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使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加强各种不同气象灾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运河煤矿开展了防汛抢险撤人实战演习。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传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传又宣传高温的防御,这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夏季应做好高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宣传,而冬季要着重于寒潮、低温等的宣传,可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一定要尊重实际,只要同心协力,与公众互动,积极进行宣传,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见,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结语

立体宣传模式的设想,即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使气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公众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脑里储存并形成长时记忆。此外,宣传时间应择在天气预报节目之前,建议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之前,选择性播放气象灾害短片[7,8]。通过各种立体式宣传,加强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记忆和掌握,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李阳,常石鸣.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J].人大建设,():.

篇7

关键词: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8

1 樱桃的生物学特征

樱桃喜光,需要在特定的低温条件下才能停止休眠,特定温度一般在0~7℃范围内,在樱桃的生长期间需要充裕的阳光,樱桃生长地区的平均温度一般在10~15℃的范围内,降雨量一般大于600mm,海拔范围在600~1500m的范围内,樱桃生长需要对气候具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樱桃对于土壤的要求较低,避免使用黏性较大的土壤,并且对于盐碱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樱桃的种植。

2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

2.1 成熟期连阴雨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气候灾害对于樱桃的产量、质量等因素具有不容小觑的打击,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的打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2 花期低温寡照

樱桃在一般情况下,雄花与雌花同时绽放,并且雄花的数量要远比雌花多,花期在10~16d范围内,根据相关信息表示,樱桃的花期一般在3月份,在花期时间,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若温度过低,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花朵的开放与传粉,甚至会导致花朵柱头的受伤等;若遇上多日的阴雨天气,不仅会导致气温降低,还会导致樱桃生长所需的日照不足,这同样会影响樱桃的产量,甚至会导致樱桃颗粒无收。

2.3 幼果硬核期干旱

在4月份的上旬,一般是樱桃的幼果硬核期,在该段期间,樱桃的果实成长较快,因此,该段期间的樱桃生长需要大量的的水分,若产生干旱,就会导致樱桃的果实发育较小,果实干瘪,果核无法正常硬化,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果实发黄脱落,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当年樱桃的产量。

3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搭建防雨棚

若在樱桃的成熟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就必须对樱桃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可以搭设临时的遮雨棚,降低雨水对樱桃的危害;可以在阴雨天气的隔隙及时对樱桃提前摘取,在最大范围内降低阴雨天气对樱桃果实造成的损害。而对于已经受到危害的果树,应该防止积水,并将果树的根据土壤扒开,增强土地的通透性,达到对于果树抢救的目的。

3.2 加强保温

在樱桃面临低温寡照问题时,做好樱桃的保温防冻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对于大规模的樱桃种植地,可以通过烟熏的方法对樱桃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对于规模较小的樱桃果园,可以通过薄膜包裹以及石灰刷树干的保温措施,且以上措施的成本较低,操作难度不高。

3.3 加强灌溉

在樱桃的幼果硬核期,水分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避免干旱对樱桃产量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若樱桃在幼果硬核期产生干旱,就务必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水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沟灌或者畦灌的方式,而在部分先进地区则采取喷灌技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少了水源浪费。

3.4 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

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生长而言具有较大的危害,大部分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降温、干旱以及阴雨天气等,这些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花期、果实形成等都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例如建设自动站,加强对于天气的预测,尤其在樱桃生长的重要时期,果农更应该密切关注气象的最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提升樱桃带点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不可预估的危害,因此,对于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指标以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樱桃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并系统分析了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例如成熟期连阴雨、花期低温寡照以及幼果硬核期干旱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搭建防雨棚、加强保温、加强灌溉以及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等,希望能为我国农户的樱桃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提升我国樱桃的产量与质量,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对策;贵州剑河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26-02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8″~109°4′12″,北纬26°20′42″~26°55′42″。全县东西长98.0 km,南北宽48.5 km,总面积2 176 km2。全县辖12个乡(镇)、301个村、7个居委会。剑河县是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地形地貌以低山、低中山为主,最高海拔1 623.3 m,最低海拔348 m。全县境内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34条,总长910 km,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巫密河、八卦河等。清水江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 534.2 km2,主干长79.31 km。剑河县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7 ℃,年平均降雨量1 22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236.3 h,年无霜期300 d左右。光、热、水等植物生长因素受纬度影响极小,其主要是受垂直高度和微地形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立地气候和区域小气候的特点。清水江、南哨河、八卦河的沿岸海拔较低面温度较高;久胜、大坪、稿旁、九龙基海拔为全县最高,则温度较低。剑河县森林资源丰富,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剑河县经济支柱以农、林业为主,气象灾害与该县的经济、民生息息相关。为此,笔者对剑河县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剑河县气象灾害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旨在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

1 主要气象灾害

1.1 暴雨和洪涝

暴雨指24 h降水量达到50 mm或以上的降雨,根据24 h降水强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即暴雨(50.0~99.9 mm)、大暴雨(100~200 mm)、特大暴雨(200 mm以上)。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各个区域的地形和降水特点,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划分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来说,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由于降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造成农田积水、农作物被淹,由于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往往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等,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

如2009年4月18日夜间至19日,剑河县境降暴雨和大暴雨,12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损坏房屋283间,房屋进水7栋,农作物受灾:稻田1 073.5 hm2、油菜21.6 hm2、马铃薯31.3 hm2、玉米40.7 hm2。县乡公路塌方70处,县城通往柳川等9个乡镇交通中断;通村公路塌方526处。统计各处损失折价约5 300万元。建国后,以1970年暴雨洪水规模和损失最大,县内公路、桥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公路交通被中断长达7个月之久,邮电线路被严重损坏长期不能通话。

1.2 干旱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剑河县降水量四季分布不均,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据资料分析,剑河县冬、春、夏、秋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98.9、379.2、527.8、225.5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8%、31%、43%和18%[2]。干旱是剑河县的一大自然灾害,县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特别是6—8月的夏季较为常见,同时也有夏旱接秋旱的现象,对农林生产危害较大。1960—1985年的26年中,除1967年、1968年、1969年、1973年、1979年、1983年、1984年这7年无夏旱外,其余19年均出现夏旱,频率为73%,受害程度以剑河县西北部和中部较东部和西部严重[3]。

1.3 凝冻

所谓凝冻,简单来说是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导致冰雪混下而成,有时甚至是雨雪混下而形成。每年1—3月在县内各地先后出现,危害严重,面积较广。苗木遭受凝冻后会造成大面积枯黄或枯死,林木的树枝、树干被压断,公路交通闭塞,牲畜被冻死。如2008年1月13日至2月2日,剑河县出现长时间低湿凝冻天气,此次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平均最低温创下历史的极值。据民政部门统计,剑河县受害24 200人,死亡1人,受害12人,饮水困难3 564人,农作物受害5 394 hm2,绝收4 860 hm2,经济林受害3 210 hm2,损害房屋564间,倒塌7间,死亡牲畜1 300头,损失折款21 786万元以上。全县各乡镇全部输电线路中断导致停电。

1.4 倒春寒

春季3—4月天气回暖,温度回升至10 ℃以上之后,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入侵,引起气温下降,使日平均气温低于10 ℃,并伴随有阴雨天气,且持续3 d以上。其为一次倒春寒天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于6 ℃时,则属偏重现象,常引起春播植物烂种、烂秧。倒春寒出现时间根据地点不同而不同。县内高寒山区受倒春寒的危害极为严重,播种过早易出现烂种现象,播种过晚则延迟作物的生长期,到后期又常常遇到秋风危害。

篇9

关键词:柑桔生产;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对策;广东德庆

德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西江中游北岸,处于东经111°31′~112°15′,北纬23°04′~23°30′,北回归线在县境东北部通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低山丘陵居多,土壤中富含有机质,且昼夜温差比周边地区大。复杂的地势条件形成了德庆县多种多样的农业气候资源[1]。柑桔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怕低温、干旱,地上部分要求阴凉、湿润的环境;地下部则要求肥沃、湿润、疏松的环境。温度、日照、降水等气候情况与柑桔的生产种植有很大的关系[2]。德庆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气候和土壤环境,孕育出德庆贡柑、砂糖桔(以下简称柑桔)无与伦比的品质,造就了人见人爱的柑桔极品[1-3]。

目前,全县柑桔种植面积已由2002年的3 333.3 hm2迅速扩展至1.77万hm2,全县超过9成的农户种植了柑桔。2009年投产面积约1.3 hm2,柑桔总产量达50万t,总收入超过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 000元,柑桔成为德庆县农民的“摇钱树”。但每年都有不同面积的柑桔受到不同程度的冻灾、日灼病、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给该县柑桔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德庆县柑桔种植的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以期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科学防御柑桔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气象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1德庆县种植柑桔的气候条件

1.1气温

不同地区出产的柑桔由于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管理水平不同,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差异。温度是影响柑桔生存分布和关系柑桔发育与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柑桔对温度有一定的最高、最低和最适宜的界限,超过这个温度界限就会给柑桔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3]。在年平均气温15 ℃以上、极端最低气温-5 ℃以上的地区栽种柑桔比较安全,柑桔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31 ℃,生长停止的最高温度为37 ℃,低于-2.2 ℃柑桔则会受到冻害。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发现,影响柑桔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气候条件是≥10 ℃的年积温(ΣT≥10 ℃)的数量。年活动积温作为柑桔生长或能否种植的气温指标,是以柑桔能萌发、生长的最低温度12.8 ℃为依据,但为了计算方便,一般不用12.8 ℃而是用每日平均温度≥10 ℃的有效温度逐日相加,得到≥10 ℃的年有效积温。桔柑多数在≥10 ℃年积温为5 500~8 000 ℃的地区栽培,以在≥10 ℃年积温为6 500~7 700 ℃的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效果最好。德庆县年平均气温21.5 ℃,≥10 ℃年积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海拔200 m以下为6 500~7 500 ℃,海拔300 m以上在6 500 ℃以下,历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2 ℃。因此,德庆县丘陵地区总体气温条件适宜柑桔的生产种植。

1.2降水

柑桔是需水量较大的树种,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制成1份干物质需耗水300~500份,所以柑桔喜湿润的气候生态环境。柑桔生长一般要求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土壤的相对湿度60%~80%,土壤干燥或空气湿度小均显著影响光合效能。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德庆县降水量除受季节、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热力和动力作用,各地降水在不同季节有很大的差异。冬春季当锋面南下受到山脉地形的抬升作用,使该县北部的锋面降雨大于南部的丘陵区;而夏季、秋季受台风低压的影响降雨则南部沿江地区大于北部山区,年雨量也是西北部山区多于东南部沿江一带,海拔150 m以下,年降水量1 520~1 600 mm;海拔150~500 m,年降水量1 600~1 900 mm。

1.3日照

柑桔是短日照果树,喜漫射光,较耐阴,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为1 200~1 500 h。丰富的日照有利于枝、叶、花芽生长发育良好,可以提高果实的坐果、结实和着色品质;光照不足,会引起落果,使叶片增大变薄,叶色变淡,内膛枝条枯死,果实品质下降。德庆县全年日照时数在1 600 h以上,各地日照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海拔100 m以下,全年日照时数为1 550~1 800 h;海拔200~500 m,为1 000~1 500 h。

2 气象灾害对柑桔生产的影响

2.1冻害

柑桔忌霜冻,冬春的极端低温往往成为该地区柑桔栽培的限制因子。因此,易受冻害威胁的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也是重要的气温指标。一般认为柑桔能耐-5 ℃低温。由于冻害轻重程度与果园的小气候、气象、自然地理条件、立地条件以及不同柑桔品种、砧木、树势、挂果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有冻害程度不一的情况。受冻柑桔叶子发黄、树枝干枯,甚至有的柑桔树根腐烂。德庆县从11月至翌年3月都可能出现霜,其中以1月出现的机会最多,平均每年有6.8 d霜日,1月平均就占了3.6 d。初霜的平均日期为12月26日,最早霜日出现在11月16日;终霜的平均日期为1月29日,最晚的结束期为3月3日;平均初终霜间隔日数35.7 d,平均无霜期328 d。德庆县1999 年12月、2008年1—2月出现的持续低温霜冻天气使全县柑桔大面积受冻,造成严重减产。

2.2低温阴雨

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为柑桔病虫害的繁殖、入侵和传播提供了条件,适宜病菌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1~ 28 ℃。如2007年2月下半月开始至3月一直维持多雨寡照天气,3月降水量90.3 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成;日照时数只有历年同期平均值的5成,德庆贡柑在官圩镇和马圩镇主产区,大面积暴发炭疽病,园内嫩叶、枝梢、花穗病发生严重,落叶、落花、烂果遍地。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近500 hm2,其中中等病区200 hm2之多,重病区约150 hm2,损失严重,个别果园失收甚至绝收,果园损失2 000多万元[4]。春季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炭疽病等病菌的大量繁殖、入侵和传播,进入夏季的高温多雨季节,病菌反复侵染和传播,加速病害流行发展。

篇10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8.060

1 气象灾害分析

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一些极端天气情况,如暴雨、暴雪、干旱、冰雹、低温、大风、冰冻等,种类很多,每种灾害一旦发生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1.1 干旱

我国是缺水的国家,所以干旱在我国十分常见,常常会遇到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偏少的天气情况,从而形成干旱灾害,按照国家的标准,干旱可划分为正常、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五个级别,正常级别实质属于不旱的状态,但其他四个级别呈逐渐严重的上升趋势,如果发生特旱,土壤水分已经是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不仅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也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1.2 暴雨

由于我国的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往往大旱过后便会有大涝,遭遇暴雨天气,遇到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河流暴涨,泛滥成灾,对周边的农田及房屋产生严重的破坏,而且在一些山区还易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暴雨天气是干旱的相反方面,是水量多到极致的一种灾害情况。暴雨灾害在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按级别可分为3个,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降水量过多,一是流水过后对农田的冲刷比较严重,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根系不稳,作物易发生倒伏和根部,严重的直接冲走,遇大风则会加重倒伏现象;二是农田积水严重,长时间不能排涝会导致作物出现烂根现象,影响作物的生长。

1.3 冰雹

冰雹主要是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形成水蒸气聚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开始下降,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形成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也就是冰雹。冰雹的发生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由于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很多时候来不及防范甚至无法防范,发生过后,农作物植株或果实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减产,严重的会颗粒无收,对于人身及畜禽安全也会产生伤害。

1.4 大风

大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差变化而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变化,冬春之交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易形成大风天气,再有雷雨时会有大风天气,另外在海洋地区会形成台风天气。常见的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居多。按风速和风力划分,一般风速大于17米/秒,风力大于8级的都被称为大风,大风的破坏力巨大,对于农舍、庄稼、树木以及通信设施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所过之处会导致作物严重倒伏,特别是伴随暴雨的大风,破坏力更大,在一些风沙严重的地区,形成沙尘暴,飞沙走石,伤害人畜。

1.5 连阴雨

连续5天以上的降水,累计降水超过30毫米的气候就属于连阴雨天气,这样的天气灾害是慢慢形成的,雨水渐多,空气湿度变大,而且云层较厚导致光照明显减少,对于一些喜光作物影响最大,光照不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会减慢生长发育或延缓成熟。对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如果发生在播种期,会影响播种,使作物错过最佳生长期,产生欠收减产的情况。

1.6 潮寒

这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小时内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

2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2.1 加强重视,统一领导

农业生产是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的行为,气象的变化直接导致作物生长条件的变化,极端天气非人力所能抵抗,只能是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顺应天气变化,尽可能保持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发生大的改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是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减轻灾害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诸多的环节,非一个部门或个人能力所及,所以在防御方面,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实行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好各部门,实行有机联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力量,认真完成各自的任务,才能有效地对气象灾害进行整体防御。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对于农业生产来讲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干旱地区要兴修水利工程,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多时储水,水少时调水抗旱,而多雨地区要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开挖沟渠,保持排水通畅。大风的地区要做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调节生态。

对于气象部门,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及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便能利用最新的科技设备和先进的测报技术进行天气测报。做到短、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提高测报质量和准确度,根据实际需要多种专业的气象预报,做出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