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学研究

篇1

1社会需求及学习者需求问卷结果与对比分析

问卷使用excel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习者对目标情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的认知与社会需求中反应的技能有差异。在学习者问卷中,医学英语四种技能的necessities值从高到低分别是读、说、听、写;社会需求问卷中,四种技能的排序则是读、写、听、说(表1)。也就是说,学生和医务工作者都认为读是工作中最重要的技能。而对于说和写,学习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工作中,说的技能更重要,而医务工作者却认为写是仅次于读,处于第二重要的技能。这种对比结果和差别说明学习者和医务工作者都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医务工作者还须要撰写英文摘要和论文,这就可以解释社会需求问卷中,写的技能排在第二位的原因,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还不了解未来工作中须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解释他们把写排在了最后,却把说和听排在第二、三位,这是由于大学英语长期的批判哑巴英语,使学生明显高估了说的技能在未来工作中的需求度,却低估了写作能力的必要性。此外,按照表1的排序,纵向比较目标情景需求中三个维度下四种技能的值,发现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说的技能,但是最想提高的却是阅读技能,说明对于阅读技能,学习者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社会需求问卷的结果显示一致;但是对于写作技能,学习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医学英语课程,正是一种目标导向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通过这门课程,向学习者传达未来工作中最需要的技能,以及着重加强对这些技能的教学。

通过学习者问卷分析发现有81%的学习者认为医学英语对未来职业很重要,79%的学习者认为开设医学英语很重要,但只有47%的学生对于现阶段我院医学英语的教学情况表示满意,可见医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学习动机,44%的学习者选择为了将来工作的准备,而41%的人为了考研准备;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重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医学术语、单词以及医学文献的阅读,分别占36%和44%;而超过半数63%的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医学词汇量有限,其次是语法困难;至于教材,89%的学生选择阅读为主,兼顾写作,并配有语法和词汇练习的综合教材;对于教学模式,学生更偏爱互动式课堂活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半数50%学习者选择从大一开始,公共英语课和医学英语课同时期进行。

2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建议

2.1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这两个问卷,我们知道学习者学习医学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将来的工作和考研作准备,在未来工作中,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医学英语及时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进行文献综述和撰写英文摘要及论文,其次是听取学术报告等;根据这一特点及需求,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要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忽视其他技能的培养。

2.2改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本次调查发现,学习者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词汇量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讲授一些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次,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模式是互动式课堂活动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开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甚至模拟学术研讨会等课堂及课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等多方面的能力。最后,医学英语教材要充分体现ESP教学的特点,文章内容要科学实用,结合目标情景的题材,如药品及医用品说明书,医学论文的摘要或综述等,文章难度要适中,词汇量合适。

2.3优化课程设置结合问卷结果,笔者建议我院一、二年级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多门医学英语选修课,如医学英语视听说等。第二学年或第四学期,可以全面开展医学英语教学。教材方面,前两年要选择医学专业知识不是很深的、概括地讲述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材,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英语,具备简单运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更细化的医学英语必修课,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可以为他们四年级进入实习作好准备,更好更快地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开设一些高难度的医学英语选修课,例如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论文写作等。

篇2

关键词:医学图像重建 实验教学 基础仿真实验 应用实践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7

1 引言

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主要讲解医学成像与分析系统中的现代图像重建技术,内容包括图像重建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现有的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并基于此研究速度快精度高的新型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将大大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学图像重建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物理、数学、线性系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成像理论以及应用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本科生来讲,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获得坚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从实验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更加先进有用的科研技术。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并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大多院校主要开设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而医学图像重建属于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算法处理医学影像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从而得到医学图像,针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而开展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院校主要限于理论教学,并且由于基础实验设备缺乏,实验条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极少涉及实验教学,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目前,公开文献主要针对医学影像成像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尚没有针对医学图像重建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公开。笔者结合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一些该课程基础仿真实验与应用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 基础仿真实验设计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程设计的成像理论以及成像算法,基础仿真实验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SPE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和MRI图像重建仿真实验,重点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基础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采集数据,并选取合适的重建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建。以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为例,学生2人1组,首先利用Matlab软件产生平行束XCT的360度投影数据;再编写解析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代数迭代重建算法函数程序代码;并将仿真的投影数据作为编写号的函数的输入参数,进行重建,输出重建后的断层图像;最后将重建后的断层图像与理论图像相比较,分析重建算法的性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课本上的其他算法进行图像重建与结果分析。通过基础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医学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与成像过程,掌握图像重建算法,并学会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重建性能,真正掌握课程中的医学图像重建理论。

3 应用实践实验设计

医学图像重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掌握各种重建方法的同时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图像重建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在课程理论教学以及基础仿真实验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应用实践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搭建了适用于小动物成像的微型XCT硬件系统,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图像采集与图像重建软件平台。该微型XCT硬件系统中的X光管和X探测器固定,将成像对象固定在转台上,通过电动控制旋转转台,进行多角度投影数据采集。笔者基于课题组的科研背景以及学院软硬件条件,设计了小鼠XCT成像以及基于XCT图像的小鼠主要器官分割应用实践实验。实验时,学生4人1组,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即麻醉小鼠并尾静脉注射CT造影剂,熟悉微型XCT硬件系统的构成以及性能指标并开启成像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由8个钢珠构成的仿体对微型XCT系统进行几何校正,消除转台的转动误差以保证成像精度;几何校正完成后,将小鼠固定在转台上,以1度为间隔,旋转360度,采集360幅投影图像;利用软件平台在服务器上对投影图像进行重建,得到小鼠的断层图像和三维结构;基于小鼠的断层图像,利用Amira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法进行小鼠主要器官分割。通过应用实践实验,学生亲自操作微型XCT成像系统,并对采集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经过该实验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型XCT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微型XCT成像及其应用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与科研经验,基于学院科研条件,以提高医学图像重建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本课程以有代表性的重建理论和有典型性的应用实践作为实验内容,结合“课堂理论指导、计算机仿真巩固以及真实实验提高”三个层次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的图像重建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更生.医学图像重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文亮,吴淑芬,周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7).

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39-02

前言

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是:“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必须立即对该问题做出反应,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由于必须及时地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情况下的流行病学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是方法学科,有些学习流行病学很好的博士、硕士,由于缺乏现场经验,面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而手足无措,他们不善于征取得到当地人员的配合,不知道如何与群众、决策者沟通,这足以说明仅仅掌握流行病学方法,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虽然目前生物医学日益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基因水平,但这些仍然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群体现象,疾病的群体现象体现在现场人群中,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规范化的现场人群调查实践,才能认识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然而,目前流行病学的教学重视理论,而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科,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比较注重流行病学各种方法原理的应用,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采用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应用理论教学中流行病学方法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许多在理论课堂上看起来较简单的流行病学设计思路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现场调查实践,根据存在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还能够锻炼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践教学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关流行病学课题支撑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愿意配合完成,学生实践现场难以获得。因此为了完成流行病学教学任务,现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必须加强,学校和代课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及相关部门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特性,被喻为“医学中的哲学”,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流行病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疾病、防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流行病学专业人才,是摆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前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现况调查是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慢性病调查,对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进行调查,描述资料的三间分布,以分析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相关因素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也可以调查某特定人群对某医学知识领域的认知水平,以便对该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趣贯穿于流行病学的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案例讨论、统计分析之中,是每一位流行病学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因此通过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实施、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教学步骤与方法

现场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计划阶段

本课题,计划在南疆51团流行病学现场,该团不同连队包括美丽社区、和谐社区、6连、2连18周岁以上的村民(约10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体格测量法调查该地高血压、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学生在带教教师的严密组织和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准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流行病学调查的全部实践过程。

2.准备阶段

实践教学4个阶段中,准备阶段尤为重要,如果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周全、完美,就能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成功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如果准备工作做得不扎实,有欠缺,就会为现场实践教学工作的成功埋下隐患,因此,本次现场实践教学开始实施之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保证本次现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完善的教学准备是现场教学成败的关键,该过程的主要教学工作包括:①向学生解释说明现场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其重要性、一般步骤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对现场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及方法有一个整体了解;②指导学生复习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基本知识,及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腫瘤的患病率和知晓率与防治技术;③练习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表,撰写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防治知识宣传册;④强化对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训练,统一检查和记录标准,并对学生规范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⑤将学生分成不同连队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别参与各组的物质准备工作。

3.现场实践

进入现场教学之后,将学生按自然村分成4个大组,每一大组均由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调查小组、体格检查小组组成,各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调查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流行病学现场实践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组在各村领导协助下,主要负责逐户宣传动员群众,收集流行病学基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并送检。对调查表进行核对、充实之后进行整理,及时计算出不同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肝胆良性肿瘤的患病率。最后对流行病学现场场地进行清理,指导学生书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现场教学体会之后结束现场教学。

4.总结阶段

现场教学结束之后,由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返回学校并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现场教学学习后的体会,总结学生在现场教学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所撰写的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问卷调查表及调查报告的质量,最后综合评定现场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学效果

学生在现场实践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对调查对象的宣传,由于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严密的组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效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同时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想要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进取心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结语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利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化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适当开设流行病学现场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中的主导学科,在预防医学教学、防病控病以及科学研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过渡,综合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工作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篇4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Bar-rows首创,目前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1]。它强调在学习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组成学习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不同于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2-3]。近年来PBL教学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其中部分医学院校已在医学各学科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尝试,PBL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明显提高[4-5]。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电镜)教学的情况。

1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镜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已有近70多年时间,其应用范围已不再仅仅是形态学科;除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外,还涉及免疫、临床病理、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本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选修课《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基础》,电镜属于大型贵重精密仪器,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因此,电镜技术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增加了细胞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改变教学的难度[6]。在电镜技术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医学生物理论知识缺乏,对反差、分辨率、空放大等概念感到抽象。因此,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当务之急,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电镜技术部分的教学引入PBL模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二是应用现代网络优势提高教学质量[7]。

2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构想

PBL的教学特点在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课程中涉及的问题。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学习小组为解决问题而搜集相关的知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完善,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习小组汇总搜集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会,分析不足与收获。在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中采用PBL教学,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15人1组,每组安排1个小组长。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中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其建立电镜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电镜技术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通过适当联系电镜在医学上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可通过网络和参考书寻找答案,这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3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生物医学电镜技术突出特点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区别。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落实到电镜与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的区别上。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以下相关问题:

(1)为什么要用电子束替代可见光研制电镜,并由此引出以下相关问题:电子束的特点、透射电镜和扫面电镜的成像原理等。

(2)电镜的特点,什么是分别率,分别率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等等。

(3)透射电子成像的基本要求。

(4)怎样才能制备出极薄的样品,样品制备要克服的困难。

(5)为什么生物样品需要固定,固定的方法,不同固定液的特点,针对不同观察的要求而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和固定液。

(6)怎样才能克服生物样品在电镜下无法形成反差的特点,增强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反差的方法,不同重金属盐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抓住学科的重点所在,明确学习目的,并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4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其明显的优势:

(1)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与教师的联系。在PBL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问题的选择而对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激励学生思考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2)学生的答案可能不是惟一的,同学之间还可能有争论,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3)根据电镜工作原理提出基本问题,将样品制备和超微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促进教师更新知识结构。PBL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内容,还要了解电学、磁学和光学的相关知识;除了解超微结构,还要掌握样品制备与超微结构的的关系,懂得人工假象形成的原因。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教学将极大提高教与学效果。

5可能出现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已在多学科进行PBL教学的尝试,而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尚未见报道。就目前其他相关课程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于解决。

(1)教学课时少与PBL教学费时存在矛盾。讲授一次PBL教学几乎需要2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时间,因此,PBL教学难以在所有课程全面开展。作者仅在电镜技术部分尝试PBL教学,而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5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篇6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知识结构,形成梯次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总学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且注重实验项目课程内综合更新、课程间重组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尤其重视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两年,面向本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实验项目从12个减少到9个,但是总学时保持未变;从实验内容设置来看,实验难度成梯度;实验类型分为基础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设计性三种。纯粹的验证性实验只有2个,分别为实验一逻辑门测试和实验四触发器功能测试。实验一为第一次实验课,先要教会学生使用实验箱和认识芯片实物,向学生传授实验技巧,所需时间较多,因此设置的内容稍简单,让学生的实验过程既顺利又充实而有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五分为两个部分:先验证计数器及寄存器逻辑功能,随后重点完成常用计数器芯片74LS161和寄存器芯片74LS194的扩展应用设计,如果只是单纯的芯片功能测试,就缺乏应用训练,不利于后面相关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实验二和实验三为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分为小规模和中规模,内容上不重复,电路的实现从采用逻辑门升级到采用中规模集成芯片。实验六为经典的时序逻辑电路设计,考虑到难度稍难及根据往届实验情况,将其学时调为3学时,通过该实验项目,学生对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流程、动作特点及测试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验七为综合性实验,主要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时钟脉冲信号在数字电路的工作中起控制作用,因此,特设置了一个采用经典的模数综合器件555定时器来构建简易时钟脉冲信号源的实验项目。前八个实验基本涵盖了数字电路理论内容,且按照理论课章节顺序来设置。在实验课程的最后,为了综合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创新、动手操作及团队合作能力,特设置了一个系统设计性实验项目,如《交通灯控制电路设计》。该设计任务涉及到多个功能模块,由于电路较复杂,设定学时为6学时,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实现,作为实验课程考核部分之一。综上,整个实验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训练实验阶段、基础设计实验阶段、综合应用训练阶段和系统设计实验阶段。使学生从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器件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电路设计调试到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2实验方式方法改革

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数字电路实验箱、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的使用方法,熟识了常用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基础上,结合各实验项目的要求及特点,采用多种实验方式来完成实验。验证性实验可只用数字电路实验箱来实现,多个芯片同时在实验箱上连接,连线方便,费时较短,一次实验课中可以完成多个任务。较简单设计性实验采用分立元件连接来构建电路,既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由于难度最高,可让学生用软件仿真出电路原理图,然后制作PCB板,实现电路实物。课程开始时教师讲授的时间不易超过15min,主要帮助学生完成对实验的理解,思路的建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电路的搭建及问题的排解,要有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定位要准确,教师主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在整堂实验课中,要让学生体现主动性,感受到“做中学”的乐趣。由于实验内容大部分为设计性实验,如果纯粹依赖实验指导书进行教学,较难达到培养学生电路设计能力的目的。因此在现阶段,采用项目驱动法来开展实验教学,具体做法为:开学初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所有实验项目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学生,每个设计性实验只提供设计任务、设计要求和可供参考使用的芯片种类,设计方案和电路原理图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的懒惰思想,又可以实现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查阅参考文献的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对于学时较长和难度较大的实验项目,2~3名学生可组成小团队,团队成员在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后进行小组讨论,多次讨论后确定设计方案。在电路构建及测试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教师也给予一些必要性的指导。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该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每次实验完成之后,学生不仅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满足感,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3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

对于任何一个实验项目,都允许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作为引导者虽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验过程,但是也积极关注他们的实验进度,认真聆听他们的实验想法,适时给出建议,甚至和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帮助他们构建更正确的实验方案。当学生搭建的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时,不过多责备,反而是启发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所在,鼓励学生多思路分析问题。因此,实验室的氛围既严谨又活跃,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专注的投入到实验中,实验效果理想率可达到95%以上,实验数据抄袭的现象非常少。

4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很多学生不重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考核方式不太合理,实验成绩要么只占数字电路课程成绩的百分之二十,要么只由实验报告的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组成,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就行,实验做不做问题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每次实验都出勤,但是在实验室并不认真做实验,实验报告抄袭他人。基于这些现象,近两年本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考核方式做了如下改革。

(1)电子技术实验单独为一门课程。该课程成绩中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占50%,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占50%。就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成绩而言,平时出勤率仅占10%,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占40%,系统设计实验考核成绩占30%,实验报告成绩占20%。因此,学生的实验态度与实验能力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程成绩。这就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实验课程,并尽量通过自主努力完成实验。

(2)系统设计实验项目考核时,分模块考核。比如在《交通灯控制电路设计》实验项目中,总分100分,完成时钟信号源电路模块,得10分;完成定时器模块,得25分;完成控制器模块,得40分;完成译码驱动器模块,得15分;设计方案阐述和回答教师提问部分完成,得10分。这样不仅避免由于电路硬件原因导致电路系统最终实验效果不理想而得零分,打击学生信心的情况出现,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逐级测试电路,保证最后的电路系统效果理想,且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答辩能力进行了培养。

5结语

篇7

【关键词】心理词汇;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医学英语词汇多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的长度长、词根词缀多、陌生化程度高,给医学英语学习者造成了极大的学习障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影响了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教学效果。根据心理语言学的心理词汇储存和提取理论,构建新型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心理词汇

心理词汇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释词汇是如何在人脑中被储存和提取的,是“永久性地储存与记忆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1],包括语音、句法、形态及语义,是可以随时提取的词汇。1.心理词汇的储存。心理词汇是储存在人脑中的词汇。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一般可分成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2]感觉记忆是指人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后,人脑完整地存储所有感受到的信息,但是一两秒钟之后感觉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就会消失。然而,感觉记忆中引起人脑注意的信息没有消失,进入了人脑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储存和加工两个部分。为了使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能够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并永久储存在人脑中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之后就被送到了长时记忆区。2.心理词汇的提取。心理词汇的提取就是激活存储在人脑中的心理词汇的过程。心理词汇在人脑中的储存结构可分为分级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和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两种。其中,“激活扩散模型是目前为止描述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的最好理论。”[3]1975年,语言学家A.M.COLLINS等人提出了激活扩散语义模型,这个语义模型认为词汇记忆就是各个词汇单位在人脑中形成了一个语义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各个词汇单位之间由于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连接点也由于语义连接关系的不同而不同。然而,这个模型只关注词汇的语义,忽略了词汇的语音、句法和形态。因此,Bock和Levelt在1994年完善了激活扩散语义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句法层面和语音层面,他们认为人脑对词汇的认识应该存在于语义、句法和语音三个层面[1]。根据完善后的激活扩散模型理论,心理词汇在人脑中形成的词汇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这个网络中的各个词汇单位之间连接点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比如语音、句法或者语义。那么,当学习者以一个目标词检索整个词汇网络的时候,与这个目标词相联系的各个连接点同时被激活,大量与目标词存在语音、句法或者语义关系的词汇也就被激活,等待大脑进行筛选和提取。以目标词为中心,激活其他相关词汇的时候,距目标词汇越近、联系越密切的词汇激活水平越高,反之,激活水平越低。因此,在对心理词汇进行提取时,一些词汇比其他的词汇更容易获得,就是因为这些词汇距目标词汇近、联系密切,激活水平高,也就更易提取,而提取心理词汇的难易程度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词频、语音、语义等等。

二、构建新型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鉴于医学英语词汇的特殊性,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词汇的记忆过程、词汇的组成结构和词汇的提取方式,才能设计出适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医学英语词汇的科学认知,改进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根据心理语言学的心理词汇储存和提取理论,我们可以构建新型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模式、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记忆模式和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提取模式。1.建立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模式。根据心理词汇的储存理论,词汇的习得要经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教师在熟悉这三个记忆阶段特点和分工的基础上,利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模式。词汇的学习包括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四个方面,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同样也要包含这四个方面。当一个医学英语词汇的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记忆后,有一部分信息作短暂停留便消失,另一部分则进入短时记忆。课堂教学就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进入短时记忆的词汇信息。那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就要尽量引起学生对词汇信息的注意。医学英语的词汇长度长,发音难度大,并且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是在0.5秒以内,而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可达4秒[4]。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朗读,纠正发音错误,并且创设相应的情景,组织词汇的听说活动;医学英语词汇大多是可以通过具象图片或视频表现出来的词汇,所以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模型、视频等工具辅助教学。为了使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最终得以成为长时记忆,需要利用已知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使之与已知信息产生联系,这样,新信息就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以备使用。通过对新信息进行演习,可以延长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持续的时间。[5]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词根词缀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和理解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根词缀。不仅要识记词根词缀的含义,还要与原有的词根词缀进行对比,分类总结,培养学生利用词根词缀记忆医学英语词汇的意识;充分利用课文设置翻译和写作任务,及时演练新学的医学英语词汇,有助于熟悉和掌握新学医学英语词汇的语义知识和句法知识。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阶段的特点,通过加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扩大了进入学生感觉记忆的医学英语词汇信息量;通过将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短时记忆阶段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并对新信息进行了演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记忆过程中词汇信息的丧失,减缓了遗忘的速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建立起了多维度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意识。2.建立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记忆模式。根据激活扩散模型的理论,人脑中的词汇是以词汇网络的形式存在于长时记忆中。因此,学习词汇绝不仅仅是对单个词汇的学习,而是要将新的词汇与原有的词汇网络建立连接点,组成新的词汇网络。在医学英语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强化记忆,也为了便于今后的提取使用,学习者应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多个维度建立医学英语词汇记忆模式。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同一词汇在医学英语和日常英语中的语义和句法区别。比如:contract在医学英语中一般做动词用,含义是“收缩,感染”,而在日常英语中通常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含义分别是“缩小,收缩,签合同”和“合同”。这类在医学英语和日常英语中具有不同词义和不同用法的词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医学英语部分的含义和用法补充到原有的词汇网络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寻找医学英语词汇在拼写或语音上与日常英语词汇的相似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比如secret(名词,秘密)和secrete(动词,分泌)。这种类型的医学英语词汇需要加强和原有词汇网络之间的联系,以防混淆。再次,根据医学英语词汇词根词缀的特性,结合原有的英语词汇词根词缀知识,可以建立起医学英语词汇词根词缀网络,帮助学生加深对医学英语词汇形态的认识,并能运用词根词缀知识猜测语义。例如:pharyngo-是表示“咽”的词根,加上表示“炎症”的词缀-itis,就成了pharyngitis咽炎,而表示“炎症”的词缀-itis,还可以和其他词根组合构成词汇,比如esophagitis食管炎,即便学生不熟悉这个单词,也能从-itis这个词缀猜测出这是一个表示炎症的词汇。此外,医学英语是以医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英语课程,所以医学英语词汇可以按照医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记忆,比如骨骼系统词汇、肌肉系统词汇、消化系统词汇等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同一医学英语词汇可以放入不同的词汇网络中进行记忆,例如:hepatitis既可以归入医学英语词汇词根词缀网络,又可以纳入消化系统词汇网络中。因此,在建构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网络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各词汇网络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建立各个医学英语词汇单位间的连接点,同时尽可能多地建立医学英语各词汇网络间的连接点。这样,既能强化词汇记忆,又能形成便于提取使用的词汇网络,还能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积极地建立有体系有联系的医学英语词汇记忆网络。3.建立多维度医学英语词汇提取模式。词频、语音、语义等等都会影响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些因素会导致词汇网络中连接点的远近和强弱,从而造成一些词汇比其他的词汇更容易获得。医学英语的词汇多、难度大,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将医学英语词汇分为了解、识记、熟记和活用等不同学习层次,并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对于需要熟记和活用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口语活动和翻译写作任务。创设相关情景,通过组织有情节的口语活动,加强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语音的敏感程度,同时锻炼学生在相关口语语境中使用医学英语词汇的能力。布置相关医学英语翻译和写作任务,反复使用已学词汇,强化记忆,并训练学生精准使用医学英语词汇的意识。对于只需了解和识记的医学英语词汇,可以通过拼词和猜词游戏或者阅读进行复习,这部分词汇只需增强学生的提取语义的能力即可。在设计相关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不同的词汇复习和提取情景,训练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提取词汇,迅速准确地从不同的医学英语词汇网络中提取词汇。

三、结语

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既是医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借鉴心理语言学的心理词汇储存与提取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和心理词汇的知识,明确学习和记忆医学英语词汇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型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并帮助医学英语教学者拓宽教学思路,从而有效地改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孙晓安 单位:皖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Carroll,D.W.PsychologyofLanguage[M].Boston:Cengage,2007.

[2]桂诗春.语用与记忆[J].语言文字应用,2000,(1):63-71.

[3]汪莉萍.心理词汇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25):68-71.

篇8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教学质量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完善程度主要看学生学课的自由度和大小,尤其要看选修课[1]。选修课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元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对扩充学生视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安徽医科大学自2013年开设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累计1320人,选修同学在同年级总人数的占比在逐年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为了解教学质量,教研组每学期都采用定量方法,以发放问卷表形式进行调查。本文简要汇总介绍调查的情况,并就如何提高选修课质量做一些分析探讨。

1学生问卷对课程质量的总体评价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工作都于2016年5月完成,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02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为避免学生答卷的顾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见,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调查首先获得了对该选修课的总体评价。学生认为选修课总体质量优秀和良好分别为30.75%和39.92%,优良率为70.67%,学生对选修课的满意度回答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2.3%和77.6%,由此可见选修课的总体质量基本上得到学生的认可。

2选课学生专业情况

本选修课开设以来,选课学生共有1320名,其中2012级占总人数的5%;2013级占总人数的28%;2014级占总人数的34%;2015级占总人数的33%。所有学生来自15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72.36%。见表1。经了解,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其次是学分易得情况及专业需要,再次是就业需要或其他因素等.

3教师教学质量分析

教师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教案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师生互动是否通畅等10个方面予以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6分)、较差(4分)四个等级的考核;第二部分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章节;第三部分为开放性的,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3.1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总分数

在评价等级的10个分项中,分别为:①教案规范、内容充实;②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排除、思路清晰;③基本功扎实、讲课精练、深入浅出、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④了解本学科和学生特点、对问题阐述简练准确;⑤教材娴熟、运用自如、信息量大、反映学科新成果;⑥教学方法恰当、能充分运用教学媒体;⑦注意学生状态、善于课堂管理;⑧表达清楚、语言精练流畅;⑨教学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⑩课堂纪律好、教学秩序井然。

3.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

在收到的所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7.2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可评100分;40.49%认为可评90~99分;23.14%认为可评80~89分;8.26%认为可评为70~79分;0.82%认为可评为60~69分。平均分数最高的为“1、教案规范、内容充实”,分数为9.55;平均分数最低的为“7、注意学生状态、善于课堂管理”

3.3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感兴趣的章节排序依次为病案管理绪论、手术分类概述、医疗信息化、病案统计绪论、疾病分类概述、病案的法律法规。

3.4学生意见及相关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多维度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课程质量较为满意,认为授课组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教学内容丰富充实、重点突出,教学方式新颖多样,注重与时俱进,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课程主讲老师生动风趣,课程精彩,大量介绍了国内外病案管理的历史及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选修的兴趣;其余老师不断摸索授课方法,逐步在课堂中增设了观看视频、师生互动环节,比如集体讨论《滚蛋吧肿瘤君》中的女主角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急诊科故事》中的农民工被钢筋穿刺伤的病例,课程同时围绕身边的先进人物如观看《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专辑,学习她在艰苦环境中的助人为乐及开展健康档案管理一丝不苟的精神,宣传正能量;课程还向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观看医疗纠纷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到病案书写的严肃性及客观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互联网+时代,紧扣医院电子病历的实施,满足学生了解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病案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质量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注意到因病案管理课程的相对抽象,有时也存在枯燥和不易系统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今后的课题教学中将引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简化课程,深入浅出的目的。此外,由于选修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如何尽可能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学品质是下一步的探讨重点。课题组计划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论坛,邀请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讲师等方式,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将本课程打造为一个精品课程。

4结语

从理论上讲,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医院从事疾病分类、病案信息管理服务以及健康档案管理;但由于兼顾到更多的就业面,病案管理的工作岗位已扩大到医药卫生信息采集与处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资料统计、分析文秘、行政事务等辅助工作[3]。鉴于选修同学来源的多样性,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见要适应学生的选课兴趣,应充分把握学生特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了解病案管理的发展方向,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完善工作中,切实提高《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鹏,黄德生,杨晶.研究生选修课”医学数据处理与SPSS实用技术”考试质量解析及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5):810.

[2]叶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127.

篇9

1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的现状

目前,许多医学物理教师对绪论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这是制约学科教学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大多为物理学专业背景,医学专业知识相对匾乏,难以将物理学与医学完美结合。在高校教学改革浪潮的助推下,诸多医学院校削减了医学物理学课程的学时,开展了课程资源整合。我校本课程学时数已从75缩减至5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8学时)。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医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认为物理学与医学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学习,学习的热情不高,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不认同。涉及部分微积分及近代物理理论等晦涩知识时,学生感到困惑,易产生抵触心理。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在台下听得欲哭无泪。因此,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课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大一新生刚入大学校园,在上第一次课时,对本课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绪论课教学一定要有创意、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会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及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内驱动力,他们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医学物理学。本课程的教学必将出现良性循环。教师要高度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不遗余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因此,讲好绪论课势在必行,尤为重要叫。

3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改革探讨

3.1 物理学中基本概念、研究范畴的教学要详细具体

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中出现的概念包括医学物理学、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单纯采用讲授法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想要增加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PBL教学法。通常笔者会在此处引人一个案例:患者,男性,68岁,因走路不慎谬倒,导致右腿骸骨摔伤,伤口淤紫,局部明显肿胀,挤压骸骨疼痛加重,无法双腿站立,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如果你在现场如何急救处理?有学生回答:让患者安卧,不使膝关节处受力,拨打120急救电话。又问学生若为了避免患者受二次伤害,应该如何对老人的腿部进行固定?学生的回答不统一。如果经过现场简单处理后,伤者被送入医院,应该到哪一科室进行何种治疗?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再问学生如果要确定病情进行诊断,老人应该去哪一科室?大多数同学回答影像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医学物理学是一门把物理学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检验、治疗、康复、保健等医学研究领域的学科。

3.2 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要形象生动

过去的医学物理学老师在讲授医学物理学绪论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未被高度重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医学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使之用于多种现象和不同领域。若将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既可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模型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可通过提问、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笔者在绪论课中生动地引入最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又可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高远志向,砒砺前行。

3.3 举例阐述物理学与医学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研究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如刚体的定轴转动、带电粒子的扩散、液体的表面现象等。医学研究的是复杂的高级的生命活动。如呼吸、血液、神经、免疫等系统的调节。将物理学的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于医学,就形成了医学物理学。医学物理学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医学教育的水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医疗科技水平不断革新的进程。医学的发展又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物理学与医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物理学原理为学习医学和了解生命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复杂的生命现象中包含有基本的物理化学过程。许多生命活动如能量转换、物质输运、信号转导、激素调节等皆与物理过程有关。例如,初生的婴儿通过啼哭的强烈动作进行第一次呼吸,从而获得生存。要解释婴儿的啼哭需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相对浓度、肺泡表面张力、呼吸功之间的关系。要研究血液的流动规律、人的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利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通过物理学技术可检测和记录伴随人体L"脏跳动、大脑活动、肺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弱电场和磁场,可形成心电(磁)图、脑磁图、肺磁图。若要分析心电(磁)图、脑磁图、肺磁图等就需运用心电原理及麦克斯韦方程组。人眼的成像与凸透镜的成像具有相似的物理学原理。

物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医学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物理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及临床医疗实践之中,其深度和广度正进一步拓展。医学研究已从宏观形貌进入微观机制,从细胞水平过渡到分子水平,从光学显微镜发展到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级别从10-6一10-7m提升到10-9-10-10m水平。诊断从普通X射线透视演化到X射线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X-CT) ,B超、磁共振成像(MRI )、放射性核素成像(RNI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LT)等技术手段。物理疗养水平不断提升,除常用的热疗、电疗、磁疗、光疗、超声、放射治疗等方法外,还有低温冷冻、微波、激光、红外光、紫外光、磁场等手段。物理学不仅为生理病理过程的探究和理解提供了思路和实验手段,而且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精密的科技仪器。在医学辉煌发展的背后,物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4 与医学紧密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将物理学知识引入医学实践中,实现物理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凸显物理学的实用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利用三维动态超声成像技术实时观测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状况,对有严重遗传病和畸形的胎儿,尽早确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遗传疾病发生。同时还可检查孕妇的身体健康状态,排查异常情况,为顺利分娩做准备。再如,临床吸痰术是在负压的作用下进行的,此过程须遵循流体力学中的泊肃叶定律,协调吸痰管径、吸引负压、痰液豁度等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埃尔温·薛定愕曾提出生命以负嫡为生,即人们必须通过新陈代谢从外界获取负嫡,使生命系统的嫡保持永不减少,从而维护生命结构的有序性。

5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升级课堂教学

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将移动互联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消除手机、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运用雨课堂、微课、微信、QQ、超星学习通、E-Learn-ing等新型移动平台,通过巧设教学情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以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训练学生物理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医学物理学绪论课中使用雨课堂,可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智能控制教学节奏,亦可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利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向学生推送课件,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学生不再为抄笔记、拷贝教师课件而烦恼。笔者以雨课堂为例,介绍雨课堂在医学物理学绪论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