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养殖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养殖问题

篇1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渔业;特色渔业

1.生态渔业的发展

生态渔业,就是利用水库优越的产地环境、优质的水、生产优质的水产品。要求按绿色水产品或有机水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水库优美的、无污染的库周环境及优良的水质,主打健康的优质的水库鱼类品牌来提升水库渔业的效益。如山东省潍坊市峡山水库是该省最大内陆水库,是一座饮用水源的水库,2010 年水库所生产的鱼类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后,该库鱼价近乎天价被抢一空,鱼肉质嫩滑,味道鲜美很少有泥腥味,鱼鳞鲜亮、发青,被人们所认可,水库渔业取得较好的效益。千岛湖是获得有机认证的鱼产品,鱼的美味、鱼的效益更是闻名全国。因此水库的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如果加以自然环境的保护,控制污染源,定能产出优质的健康的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以鱼的质量、鱼的品牌来提高水库渔业的效益。也就是走生态渔业之路。必须要对影响水库水质的污染源进行控制,严格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三废”污染源进入水库。对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要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改善,确保水库的水质符合绿色水产品或有机水产品的养殖标准。注重产地环境的保护,注重库区生态林的建设,利用良好的环境生产优质鱼类,以鱼的品牌来提高水库渔业的效益。要求按无公害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强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按标准化进行操作,切实把好鱼种的进购质量安全关,严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渔药。作好养殖全过程的记载,建立好生产操作规程,严把水库养殖的水质检测关,以及鱼的质量安全检测。提高养殖过程的技术操作,确保鱼的皮毛、鱼的体质、鱼的规格达到优质的无公害水产品标准或者绿色水产品的标准,积极挖掘水库优质鱼的不同水库的水产品地理标志,完善水产品的商品注册,提高水库优质鱼的知名度。这样才能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生态渔业之路。目前走生态渔业之路成功的例子很多,如清江鱼、丹江白鱼、千岛湖鳙鱼、峡山鱼等等。关键点:优质的水库环境,优良的水质,标准化的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①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有机水产品的产地环境要求,水质养殖标准的要求。②要制定好优质的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③要建立好质量追溯保证体系。④加强对水产品养殖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

2.技术渔业的发展

结合市场、结合水库渔业快速发展的成熟操作技术,在走生态渔业之路情况下,提高水库渔业的效益。一是利用现在成熟的水库养殖技术,在不投饵不施肥确保环境优良的情况下,生产无公害优质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水库的资源,投足投放好鱼种,产出质优量多的成鱼;二是如何结合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操作技术及时向市场提供质量保证的优质鱼类。关键点: 如何建立适合该库的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如何完成起捕的问题,如何利用水产养殖来调控好水库的水质,保护好水库水质环境的问题。控制技术:①养殖模式的确立,生产计划的制定,鱼种投放规格、投放比例以及投放量的确定。②成熟的捕捞技术能达到与市场相适应的与水库水体空间相对应的捕捞计划及其实现。③要达到以养殖来保护水库水体环境的目的。

3.特色渔业的发展

特色渔业,就是利用水库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天然鱼类丰富的特点,生产优质的凶猛性鱼类及其它杂食性鱼类。这些具有特色的能在水库自然产卵形成种群增殖的鱼类,过去我们为了追求放养的花白鲢鱼类,而对它们进行清除,现在这些鱼类的经济价值都比较高,也是水库渔业的一大特色,应该积极进行挖掘,进行种群增殖。主要是优势的种群建立或改良,有的水库以翘嘴鲌鱼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以红尾(蒙古红鲌)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鳜鱼丰富,有的水库黄颡鱼资源多,还有黄尾密鲴等鲴类杂食性鱼类,有的水库有资源,没有形成种群,另常见的鲤、鲫品种水库较多,可以进行优质鲤、鲫鱼的投放进行品种的改良,有的还可以引进银鱼、沼池公鱼等等,这些特色鱼类,也是水库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关键点及控制技术: 一是形成特色优势鱼类资源,建立自然增殖的种群;二是严格控制取水规格及产卵期间的自然保护措施;三是提高特色鱼类的起捕技术;四是加工成特色风味的鱼产品。

4.休闲渔业的发展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水库水利风景区的优越条件,开展涉渔休闲旅游项目,做好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的文章,这是与水库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环保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项目。这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结合水库的自然景观进行休闲观光,品尝渔家乐,进行水上趣味旅游,观赏水库涉渔的活动,如大网捕鱼,有的还有珍稀观赏鱼的观光鉴赏等等,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线。这就要求有观赏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有涉渔项目还要结合水库本身所独特的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二是以垂钓为主的游钩业的发展,要在水库地理位置上,垂钓的开发形式上,水库投放垂钓鱼的品种上,以及配套的休闲、餐饮等项目上进行开发。休闲渔业可以通过发展垂钓业来带动观光休闲业,也可以以水库风景区的优越条件以观光旅游来促进垂钓业的发展。总之休闲渔业、旅游渔业要有水利风景区的优势,要结合人文景观,结合涉渔的休闲、旅游的开发,还可以结合其它的主题旅游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利用水库的水面资源、周边生态环境的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鱼与自然、鱼与水的和谐发展。关键点: 一是秀丽的水库自然风光的保护与开发。二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开发。三是涉渔旅游项目的开发。如垂钓业的开发等。四是基础条件的逐步完善,要有发展规划,要有资金的投入。过去为了发展水库渔业,很多地方都是想尽办法去除凶猛性鱼类,如翘嘴鲌、鳜鱼、鲶鱼等,也不注重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鲂鱼、鲴类及银鱼、沼池公鱼等鱼类种群的增殖。这些天然鱼类过去在没有投施肥料开展半精养、精养之前人放天养时期,大型水库天然鱼产量要占水库总产量的30%-40%,中型水库天然鱼产量也占总产量的10%-20%,这些能在水库中自然增殖的天然鱼类现在就是水库所具有的特色渔业,开发潜力很大。四是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走休闲渔业、旅游渔业之路。美国的游钓业发达,目前我国不少水库垂钓业发展也很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水库山水资源的优势开发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进行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因此,以涉渔为内容进行旅游、休闲开发这将是水库渔业快速发展的方向。

5.结论

今后水库渔业的发展要从过去单纯追求养殖渔业效益量大化,不注重水库水体环境保护的渔业发展方式转变过来,形成以水库水质的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优质的水库渔业环境为出发点来进行生态渔业、技术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实现水库渔业健康、绿色、环保、持续发展,这是水库渔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之路。

篇2

就目前情形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作岗位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能方面的需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且学生也并没有兴趣对其进行学习,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发展等非常不利。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校都认为体育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30%左右的学校进行过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改革;另外,从课题申报来看,各个学校申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课题仍旧没有什么发展,就学校层面来说,只有10%左右的学校曾经进行过相关课题的研究;课本教程能够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还应该研究高校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此项研究显示,仅有两所学校组织过教学人员进行教材编写,其他院校大多使用国家规定教材。上述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改革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树立全新体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上不断努力,促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展开体育教学课程,主动去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都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的,所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就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程教材,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材。另外,必须设置好体育课程选课模式,在课程学习第一学期应该以基础选项学科为主,例如球类、体能训练之类。使学生能够从高中体育课程学习过渡到高职体育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完成第一学期内容,进入二、三学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选课,并且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都有不同的要求,需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学习。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等一些与体能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酒店管理、乘务员等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形体训练方面的内容。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中,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必须不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权,促使学生能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完成相关以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应该以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为主,不能够沿用传统的个人单项考试评价方式,应该从集体协作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并且要积极结合多项考核结果作为最后评价。

三、结束语

篇3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之南,总人口456.5万,其中农业人口382.5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益阳市推行农业产业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近几年来,益阳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推进新兴工业化的总体谋划,制定了《五大农业产业链规划》,重点打造优质稻米产业、林纸板材产业、棉麻纺织产业、水产畜禽产业、油蔬菜果产业。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逐渐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已经初具规模。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路子。

(一)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作用

1.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益阳市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以业主制经营为突破口,将农业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三年来,农村信用社年均累计放贷近42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产口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佳综合效益。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元,同比增长16%。

3.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促使农业产业改变单纯提供原料产品和简单劳动力状况,延伸二、三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比较效益。2007年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林业增长18%,牲猪增长39%,渔业增长5%。

(二)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1.企业规模快速发展,规模经济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225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1家,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127家。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建设提质扩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均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面积达600万亩。基地建设的提质扩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3.专合组织异军突起,组织经营日趋完善。目前,全市拥有正式注册、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746个,建立农产品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吸纳转移剩余劳力近20万人。

4.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5.引资融资倾向多元,后续资金不断增加。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前农村资金运行的特点与变化

1.融资主体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主体资格、资质和地位将发生深刻变化,分散的农户相对缩小,组织型的客户上升,目前面对单个农户为主的融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亟待金融创新。

2.资金流动环节由单一向多极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途径,农业产业由单一的种养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伸展,由单一业态向产业群体扩张,使传统的单一资金投向和资金回流,转向资金流向多渠道、现金回流的多环节。如果长期坚守着单笔单向的融资模式,将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需求。

3.资金回流周期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延续。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逐渐减弱,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季节性周期的波幅缩小、周期延长,甚至出现明显的反周期。所以,长期以来种植业为基础形成的农业贷款春借秋还冬不贷的管理考核模式,明显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把从季节性周期管理转向常年延续的市场周期管理。

4.资金需求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现代化生产型转变。目前益阳市非粮食类高效经济作用已有70多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预计今年农民对现代农业经济物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到3亿元以上。

5.资金形态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资金需求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每年从农产品深加工和涉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直接获得经济收入近10亿元,人均200多元。为此,市农信系统在去年向造纸、纺织、食品、种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以“公司+农户+协会”为特征的集约型农村经济组织累计发放贷款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向这些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提高20个百分点的贷款,主要满足广大农民对集约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6.资金额度由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资金需求转变。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额农贷受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制约,在种养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较好的村镇,已逐步被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模式取代,广大农民对大额农贷的需求越来越旺。

7.资金投向由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向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转变。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减弱,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势头。湖区四家信用联社今年用于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占四家信用联社总贷款的20%,以后逐年还将增加。

8.融资环境由压抑向宽松转变。目前由应对不良环境而形成的融资条件,如严厉的担保、抵押、质押、评级、公证、登记、核销等融资条件控制必须有所调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认证、需求时效性强化、经济评估性的延伸、融资安全性的标准、风险管理的控制都需要有较明显的改进。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金融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却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的高要求与金融机构现状不相适应。一是机构大量精减,金融服务弱化。二是业务种类少,存款业务仅有活期、定期等常规储种,贷款业务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而消费信贷、科技信贷和助学信贷基本空白。三是结算手段落后,以手工为主要方式,侧重现金结算、耗时长、效率低,而大多数地区电子化还没有涉及;四是缺乏服务观念,普遍存在“等贷”现象。四是经营机制僵化,导致管理上、经营上的低效益;五是资金分流严重,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农村网点把部分农村储蓄转移到非农领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务更加薄弱。

2.信贷供应与需求的差距大。目前,农村企业及农户对金融的要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量巨增。据调查,全市有乡镇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93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40家,科技示范户8万户。每年资金需求量大,大约需要投入80个亿左右,其中需财政拨款10个亿,金融部门集体贷入30个亿,民间借贷10个亿,引进外资30个亿,才能基本上 满足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贷款额度增加。在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乡镇企业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量成倍发展,远远超出农民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

3.农业贷款投向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大。调查的市农村信用社年累放农业贷款34亿元中,田间生产12亿元,占比为35%,而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占比仅28%,其他各种农产品深加工、新兴种植业等只获少量贷款支持,相关基础设施贷款则几乎为空白。

4.农业资金来源单一与农业生产多元化的矛盾大。目前我国支农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金融部门中又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乡镇,发放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目前信用社贷款质量不佳,不良贷款占经为28%,乡镇欠贷多、范围广。一旦乡镇农村信用社受贷款质量、存贷比例的影响,无法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贷款需求,农户难以寻找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5.资金短缺与资金外流的矛盾深。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有着巨大潜力。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外流。安化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1.5%,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贷款80万元,仅占全县贷款的0.04%,大部分邮政储蓄上存;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也几乎全部上存,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6.农村金融市场形态低级,资金分流严重。从目前益阳市的情况看,“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仍没多大改变,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了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农行也撤消了大批的营业所,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县或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资产质量低下,缺乏独立支撑能力。无力实现支持“三农”的合作目标、政策目标和盈利目标。同时农村资金流失严重,缺资金反哺“三农”。资金的大量分流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与深度。

7.“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深度不够。据市联社统计监测,到2007年末,辖内农户共有78万户,有贷款需求的38万户,而符合贷款的仅贷款需求总户数的43%,创建信用乡镇仅为20%,农村依和工程建设力度欠缺。

8.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应配套的风险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特别需要资金启动。对金融而言,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信贷风险高,加之缺少相应的信贷保证、保险机制和必要的政策保护,以致于农村信用社陷入支农与自身利益难两全的境地。

9.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弱质性。在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资本动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是,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致使其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多为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10.不良贷款潜在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贷款项目普遍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且风险难以预测。2008年3月末,益阳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账面余额63311万元,不良率13.32%,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看,认定已形成不良贷款还要更多。

11.抵押担保安全系数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多数企业缺乏足额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尤其是种植业、养殖业,以苗木等地上附着作物抵押,该抵押物价格波动大、价值评估难、变现能力弱、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另外,相当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贷款农户,自身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较低,融资渠道少,抵押担保难以落实,银信部门难以贷款 。

12.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需求。

13.同时,央行支农再贷款对发放对象的限制,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支持重点,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拓展信贷业务、实现商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金融机构要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相融”的信贷投放观念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互协作,适度竞争,“抓龙头、强龙身、助龙尾”,把信贷支持对象扩大到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要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同时,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社担保体系。此外 ,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

(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整体合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补充、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允许其介入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但市场风险较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项目,增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其与农行、信用社功能互补。二是农业银行信贷服务要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并集中扶贫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提供大额农户担保抵押贷款,以满足农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四是人民银行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延续性,增强政策力度,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方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银行和信用社还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方式,形成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的合力优势。

(四)改进信贷管理,区别对待,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考虑到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较小,当前,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信贷发放,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以区别对待。

(五)加强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确定业务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不断创新适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服务工具和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根据重点龙头企业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申请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方式,简化审批手续,为特别优秀的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派驻客户经理,实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一条龙”综合服务,提供信贷、票据承兑贴现、信用证、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贷款方式,如农民房产抵押等贷款方式。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机制

一是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逐步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的问题。二是政府对龙头公司的扶持机制。财政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外贸、海关优先帮助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证;落实对企业的税收减免、出口退税政策等等。三是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担机制。建议政府协调财政、当地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以已经评估的可抵押资主入股设立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提供中介分险渠道。

(七)加大扶持,给信用社以更多的政策倾斜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村信用社。首先应先一步实行农村利率市场化。充许农村信用社追逐利润最大化,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经营。其次,中央财政应对农村信用社以往承担保值贴补息、乡镇企业改制导致的债务悬空等改革成本,给予专项政策补贴,支持信用社轻装上阵。其三,实行统一法人改革,健全授权授信制度,给县级农村信用社以更大、更为灵活的自主经营权,使其金融服务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其四,中央银行要继续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必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搭建平台,主动寻找实现社农“双赢”的结合点

篇4

(一)土地制约

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多措并举,确保1.2亿hm²耕地红线不失守。河南作为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责任重大,在粮食单产增产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和增加耕地面积是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和增长的根本保证。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城乡建设对土地的占用,除保护性耕地外可用作它用的土地越来越少,特别是东部、北部平原地带,土地供求矛盾更为突出,这将严重制约养殖业外延规模的扩张。

(二)环境制约

1.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养殖量与排泄物量成正比,养殖量越大,排泄物越多。目前,养殖场一般采用水冲式清粪,按50%养殖量采用,每头每天排放废液30kg计算,每年排放粪便废液等将达12600t。这么大数量的废液、排泄物如果未经处理就向外排放,必然引起严重的空气、水源污染。

2.选址困难。河南省东部、北部村镇林立,人口密集。按照环保要求,养殖场与居民点之间需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比如,万头猪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得低于800m,加上场区建设,这就要求万头猪场选址中心周边近1000m的距离不得有居民点,这在河南省东部和北部已很难找到。

(三)效益制约

养殖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众多农户散养到规模养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就是比较经济效益。按一个散养户年出栏100头猪,每头猪饲养成本720元,纯利润300元计算,每年仅饲养投入就需7.2万元,而纯收益仅3万元,另外,还要承受“家有千万,活口不算”的高风险。而目前一位农村男劳力在城中当建筑工人,月正常收入4000元以上,一年按10个月劳动时间计算,年劳务收入就超过4万元,除了往返路费外,基本没额外投入,经济损失风险也小。在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多重因素作用下,导致河南省农村散养户、小型养殖场快速减少。

(四)国际市场制约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畜产品逐步进入我国内地市场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当前,我国畜产品在品质、成本、价格等关键指标方面与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产品相比处于劣势。我国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但对养殖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二、解决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河南省养殖业布局要向南部、西部和沿黄地带倾斜,充分利用南部水多,西部山多、人口密度相对低,土地、环境约束相对宽松的条件发展养殖业。

2.充分利用现有的养殖场区发展养殖业。河南省以前建设的养殖场区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闲置未用,有些饲养量不足,各地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实现这些场区的充分利用,特别在东部、北部新建场区严重受限的区域,应把充分利用现有养殖场区作为发展当地养殖业的重要措施。

(二)去粗存精,规模养殖

1.引导养殖场户改变传统的粗放养殖模式,在圈棚设施建设、饲料配比、饲养方式、动物防疫等众多方面引进国内、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探寻适宜本地的科学合理的精细化养殖模式,尽力实现内在养殖规模化,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杜绝疫病传播,提高养殖效率和养殖收益,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稳步扩大单场规模。在积极寻求挖掘养殖场内在养殖潜力的基础上,要通过养殖场兼并、扩大优势养殖场等形式,淘汰劣势场户,提高优势场比重,特别是新增养殖场建设必须一步到位。

(三)提高质量,确保安全

质量和安全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河南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安全第一原则,并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参与市场竞争、谋求产业发展的根本武器。

1.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非法养殖、经营行为,杜绝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在河南省发生,确保在河南省生产、销售的畜产品100%安全,提振消费者消费河南省畜产品的信心。

2.规范市场,避免无序竞争。通过政府扶持、产业引导、市场监管等形式,避免生产者、经营者陷入低质低价恶性竞争,引导生产者、经营者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实现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3.加大养殖业品种培育、引进、改良力度。品种对养殖业产量、质量和效益都有着巨大影响,河南省近年来十分重视养殖业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工作,对河南省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对本地优良品种保护和自有品种培育方面还比较欠缺,全省应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投入,真正实现畜牧大省到畜牧强省的转变。

(四)循环利用,协调发展

1.要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对老养殖场实现环保设施改造和换代升级,对新建养殖场环保设施必须做到与生产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不管新场老场环境评价不过关的必须关停。

篇5

[关键词]文秘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衔接的基本原则

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施行分段协同,是学界较早关注的课题,但总体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基于对中国当代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现状以及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不足之处的清楚认识,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乃积极筹划与实践“3+2”分段培养办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者相衔接的两个基本原则,亦即差异性与连贯性。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天然存在一个特点,即“3”和“2”是存在差异的,前面多有引述,兹不赘言。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培养的实际来说,前者主要培养掌握文秘职业技能,会英语、能沟通、懂商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秘书人才;后者则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或秘书人才,但他们培养的立足点显然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讲,就是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只有清醒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养的“联合”之意,才能避免“3”与“2”趋同的可能。

连贯性是指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内在的承接性、连贯性。高职3年与本科2年的培养,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既然要实行“3+2”、实行联合,那就必须考虑到两者相衔接的连贯性问题,否则“3”与“2”各自为政,难以达成联合培养的初衷。以课程设置为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培养的3年高职阶段,必然会设置足够数量的职业技术基础与能力课程,到了强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行业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提升课程;同时,考虑到3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而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让学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3年高职阶段,适当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变成衔接顺畅、连贯,总体培养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预期,在充分认识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差异性及联合培养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双方通力合作,其所培养出来的文秘专业学生,应当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好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既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软实力,是兼具应用特色与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应比单纯的高职文秘专业和单纯的本科文秘专业学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本领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的主要衔接点

理想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衔接,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这里重点就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和本科准入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解析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3+2”分段培养中的衔接问题。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养方案制订,是头等大事。经过对分段培养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将3+2共5年的课程,大体分为3个类型,即突出应用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群、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群、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课程群。在课程体系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又将这3个课程群统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5大模块。

这里重点分析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如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轻松地迈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概论等课程学习的门槛,在高职阶段3年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语文、吴文化、管理哲学等文学、文化和哲学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得“3+2”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提升性的特点,在本科阶段2年的“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申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传播学概论等秘书职业技术能力继续培训课程,这能使学生在高职的前3年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续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论文、报告写作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等课程,也是为了实现与高职3年开设的秘书实务与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中英文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学生管理,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职高专与本科还存在社会认可度及招生批次、层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要求要低于本科,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学生,心理上的就业功利需求远胜于努力学习、继续深造的需求,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甚至自律较差;其二,由于高职起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而高职的培养以应用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本科2年阶段学习时,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第一,高职阶段采取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兼任班主任,并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实行介于高中层次与本科层次的管理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日常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二,与高职相衔接的本科专业,提前介入高职教育,协助高职专业进行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教代管”,即本科专业派遣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如入学时的“3+2”全程学习内容、特点与要求介绍讲座、学期中的不定期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讲座、高职阶段毕业前的本科准入考试注意事项讲座等)与课堂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定位、提高学习兴趣、打牢文化基础、规划5年学习与毕业就业蓝图。

“3+2”分段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这就涉及到本科准入机制的问题。为了使分段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历、能力提升培养,必须有严格而可行的准入机制。学生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本科2年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但是要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必须参加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与高职学校共同命题的本科准入考试,这一考试包括两个环节,即专业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专业知识考试扣紧职业技术基础,重点考察学生秘书学综合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秘书综合应用技能,包括写作、档案管理和秘书实务技能。考试合格者,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及文学学士学位。

四、结语

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衍伸出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讲,这种分段联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实行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衔接或说对接问题,应当注意两者间的差异性及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同时,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衔接。应当说,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可以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分段培养的例子,已经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了正面的回应,希望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一点有意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03):8.

〔2〕 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50,47.

篇6

关键词:甘肃天津9+3;甘南藏区;免费中职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天津“9+3”藏区免费中等职业项目(以下简称“9+3”项目)是全面落实甘肃省和天津市对口帮扶、经济合作有关精神的创新举动,是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甘肃省藏区各少数民族青少年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是立足于促进甘南藏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项目初步计划每年招收500人,招生3年,计划培养学生1500名,实施期5年,于2012年秋开始,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出资2000万元支持项目实施。目前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内招生实施。该项目虽只有一年的实施时间,但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目前的项目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分析民族地区的特殊因子,正确认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该项目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应,最终使“9+3”项目真正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的功用。

一、甘肃天津“9+3” 藏区免费中职项目的特点

甘南藏区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9+3”项目以“育人为本、重德强技、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藏区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加快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办学理念,是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之策。“9+3”项目立足于甘南藏区,其本身具有区别其他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集中地区优势职业学校,形成区域规模影响力

甘肃省教育厅在选择项目执行学校时,一方面考虑到选择该省兰州市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的职业学校,从而提高“9+3”项目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另一方面也立足于所选学校现有实力专业是否适应该区域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甘肃省教育厅明确目标,定位清晰,经过层层筛选,目前选择了七所该区较有影响力和实力的职业学校,即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甘肃省卫生学校、兰州城市建设学校、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中医学校、兰州市商业学校、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9+3”项目选择接受学校立足于职业学校长远发展潜力,关及到学生择校影响因素及充分利用区域各个职业学校的优势专业,从而形成职业教育规模影响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保障“9+3”项目顺利推进。

图1-1 甘南州“9+3”项目政策组织结构关系图

(二)实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凝聚职教吸引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费用是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型人才的资金保障, 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基地等相关配套设备的财政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家庭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惠民工程的力量支撑。甘南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其贫困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顽固性,其大部分家庭条件不能支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9+3”项目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即七所接受学校提供给每名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免书本费、发生活补助、补助医疗保险费、体检费等杂费的免费政策,积极鼓励吸引甘南藏区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学得一门职业技术。在甘南藏区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为藏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机会,成为“9+3”项目的立足点和宗旨。

(三)充分利用与天津的对口帮扶,推动甘南职教发展

“9+3”项目是甘肃省政府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贯彻东西部对口帮扶政策方针,合作开发、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创新项目。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出资2000万,支援甘南藏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对口培养,优先录取藏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提高藏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增强该区对外输出劳动力的竞争力,从而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9+3”项目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实行市场需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择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的范围,对学生就业实行开放式管理。同时,优先推荐毕业生到天津市滨海新区实习、就业,对有意愿到天津工作的学生提供优先政策,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滨海新区政府积极提供强有力的就业保障,这也成为了“9+3”项目的吸引力之一。

二、甘肃天津“9+3”免费中职项目的困境

鉴于甘南藏区自身的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9+3”免费中等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少难题亟需解决。

(一)职普比例失衡,中职教育生源不足

近年来,甘南藏区政府加大提高州民素质,在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传递给社会一种普通教育比其他教育方式较好的信息,导致学生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在面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普高。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提供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更加剧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导致生源不足,甚至开设的专业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课的现状。2003――2012年甘南藏区职普在校人数对比图如下:

表2-1 2003――2012年甘南藏区职普在校人数对比图

数据来源:甘南教育局统计

该图表反映出,普通高中学校在校人数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人数在2007―2008年有小幅度增长外,其他时段都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职普在校人数比例失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严重限制了该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缺乏正确的职教认识,就读中职意愿不高

整个社会形成了“专科不如本科,高职不如专科,中职不如普高,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是最低”的观念[1],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职业技校。这种思想观念同样存在于甘南藏区。甘南藏区集中积聚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劳动粗放型经营,缺乏对职业教育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再加上这些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训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加剧影响了当地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造成了职业技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了停滞-发展-低落-停滞的恶性循环过程。在积极落实“9+3”藏区免费中职教育项目过程中,尽管甘南州政府在宣传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农牧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制约着家长和学生,选择就读中职的愿意不高,收效甚微。

(三)就业环境差造成中职学生就业困难

在我国劳动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的前提下,中职学生拿到职业准入证和没有拿到这些证件的就业环境差不多,那么也就缺乏对中职学生就业相关的保护,让中职学生觉得接受与不接受中职教育基本没有区别。在甘南藏区不注重职业教育,缺乏就业准入规章制度,中职毕业的学生就业环境更为恶劣。此外,甘南州政策规定从2013年开始中职毕业生不能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录用工作人员时,提高学历要求标准,这严重打击了农牧民群众试图通过送子女上中职学校提高学历再曲线就业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甘肃省多为农业城市,大型企业较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吸纳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少、能力低,“该地区自身消耗的人力资源有限,以致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存在较大困难”[2],这也导致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功能价值的错误判断,加深了“读书无用论”思想观念。

(四)接受学校尚未建立健全藏区学生群体管理体制

“9+3”项目主要面向甘南藏区学生。藏族学生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敏感的民族性格;藏区学生线性的思维方式对事件缺乏预见性;青春年少具有冲动、容易意气用事的心理特点;远在异乡,孤独与迷茫的心境,缺乏生活指导和生涯规划的他们必然更加容易产生错误。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纪律意识、法制意识,没有时间观念,作风散漫,极少数学生更是抽烟酗酒、惹是生非”[3]。针对藏族学生的特殊性,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现行的学校管理原则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发展,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如发生违纪、违规等冲突性事件,学校对藏族学生缺乏严格处理,教师对藏族学生只能关心关爱而不能批评。这种过于保护性的管理,更是放纵了学生。

藏族学生来到兰州市内的职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首先面临着与藏区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学习上,藏族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都很吃力,造成绝大多数藏族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徘徊在中等偏下或者更低水平。语言交流方面,藏族学生基本上用汉语交流都没有问题,但在书写方面就有难度。他们需要教师讲的内容都写板书,否则很少能完整做好课堂笔记。藏区学生和其他学生在饮食、住宿等方面存在差异,再由于语言沟通等问题,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合群”的现象,也加剧了藏区学生的孤独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各种不适应,他们不愿意再呆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辍学回家的现象。

三、甘肃天津“9+3” 免费中职项目实施建议

在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民族地区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甘南藏区实施“9+3”项目应在合理借鉴四川藏区职业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甘南藏区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问题。现对“9+3”项目实施建议如下:

(一)加大“9+3”项目宣传力度,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

甘南藏区政府立足宣传“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甘南藏区“十大民生工程”,提高“9+3”项目的知名度。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影响力。甘南藏区电视台和报刊采取宣传片、系列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关注基层宣传力度。通过走村串户、组织到学校考察等方式开展宣传,用藏、汉双语印发宣传资料。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9+3”项目深入藏区人民心中,增加藏区人民对“9+3”项目的了解。对技能型工作者的优秀劳动成果在全州进行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职业认可风尚,在整个藏区逐渐形成重视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普及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藏区人民对“9+3”项目实效性的认可,激发藏区人民对中职教育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9+3”项目。

(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针对藏区学生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学校应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思想转变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政府促进,自主择业”的就业观念。从学生进校就开始进行就业意愿摸排和引导,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调剂就业,双向选择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国家基本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结合,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一对一”的实习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基于第一年学习基本理论,第两年注重实践操作,第三年综合学习的培养理念,让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又能理论指导实践,切实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设置多门辅修专业,拓展“一专多能”技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补习,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三)积极主动做好就业帮扶工作,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甘南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学生的就业前景,直接决定“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吸引了广大藏区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目前,虽然尚未有学生毕业,但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学生就业相关准备,提前做好各种预案,制定和完善促进顺利就业的配套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吸引更多藏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1.天津市积极做好接收毕业生准备工作

甘南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是甘南政府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合作的项目,应充分利用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合作的机会,为一部分优秀的愿意到天津工作的学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当地企业优先接受录用“9+3”项目毕业生,并签订就业用工合同。多方筹措就业资源,拓展广阔就业市场,建立天津接收“9+3”项目毕业生就业长效发展机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2.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学生毕业面临的学历门槛的限制,甘南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开拓“9+3”项目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首先,宏观调控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新批建项目提供适当岗位,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担负社会责任,对录用“9+3”项目学生的企业给予税收、担保贷款、优先贷款等特殊优惠。其次,积极倡导“9+3”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指导及创业基金,并适度减免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性保障措施。再次,针对有意愿升学的学生,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试点,研究制定“9+3”项目毕业生继续升学方案,帮助有升学愿望的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同时,在甘南藏区基层公务员考录、基层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中,将“9+3”项目学生纳入范围。统筹谋划,结合培养藏区基层干部的需要,积极争取部队支持,选征优秀学生训练入伍,退役后充实到藏区基层政权管理岗位,积极开辟公共服务岗位,让有志于建设家乡的优秀学生回到藏区施展才干。

(四)探索适应藏区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

关注藏区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素质训练,又要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教育,改变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蛮横观念。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尤其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感恩教育,全面提高“9+3”项目学生的思想素质进步,使他们逐步养成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改变精神面貌。坚持进行入学教育,普遍建立内地师生与藏区学生“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坚持“任课教师主导,藏区学生鼓励,内地学生帮扶”的思路,对藏区学生有细心有耐心地指导[4],教育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教师的责任和爱心,关心、关爱藏区学生,针对藏区学生的生活和民俗习惯,做好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用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有所成,让家长放心。

此外,针对藏区教育与内地教育层次有别、教育方式不同、学生学习基础有差异等实际情况,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时,应有区别,借鉴内地班分层次施教、大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先会后懂”,“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方法[5]。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实行注重基础分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锋华,等.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困境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3,(16).

[2]刘鹏.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师教育,2013,(6).

[3]周伟.学生适应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跨文化实行――四川省藏区学生“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的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柴剑锋.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究・兼谈“9+3”计划与内地班的比较[J].现代人才,2012,(3).

[5]王珏翎等.民族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基于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简介:王昱焯(1993―),女,河南南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学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赵珑(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

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张志强(1977-),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高职院校提升科技社会服务能力问题研究”(编号:162400410166),主持人:张志强;2014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编号:GZZD201501),主持人:张志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37-04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与完善。高职校园文化通过其外显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内隐的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影响,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体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高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需的养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它所培养的是具有较高适应性的职业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关键参数,是衡量高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1]。高职校园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2]。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文化点缀,而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一)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物质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3]。现代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治学积淀及队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育人意蕴[4]。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它主要包括物态环境文化(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如图书馆、宿舍、食堂、教学设施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形态)和自然环境文化(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从校园内的建筑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标志性建筑到校园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大会堂等设施及一些音响、声像设备和校园网络等,都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有形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展现了一定的文化魅力和自然美感。每所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既是其持续的生命力所在,也会让沐浴在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形中陶冶情操,产生极大的价值影响作用。

(二)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以其隐性力量发挥着引导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在长期发展中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同并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深层次的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精神文化展示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从办学理念来说,它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育人途径等,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必然也会在思想上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职业综合素质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代表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校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使身处其中的学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达到实现修为之目的;“三风”的校风、教风、学风不仅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不同要求,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三风”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和促进力,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具有熏陶和激励作用。

(三)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发挥着规范制约和激励导向的功能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顺利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集中体现了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要求,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用简洁精炼的语言,通过学校制定的正式制度或者是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规范和制约。对于学生来说,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它能使学生在自我调节中规范行为,锻炼自控能力;同时,生活其中的学生还能在制度规范下,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和热情,引导着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努力奋斗。

(四)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发挥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功能

校园行为文化即活动文化,主要包括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还包括师生们参与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活动行为中体现的深层次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价值认知等,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具体来说,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进行的教学实践类活动,如实习、实训、科学技术活动及相关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启发思维,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新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实践形式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另一类是人际互动类的活动,如人文类讲座、各类竞赛性活动、体育文娱类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或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等,这类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校园空间,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营造文明和谐气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塑造其职业精神的目的。

二、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独特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特色、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的校园文化。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十多年的数量不断扩张时期后,进入到了注重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学校发展中突出自身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积淀、提炼,才能形成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仅限于一些行为文化即一些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够紧密相关的活动,层次较低,特色不突出。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认知。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培养高技能,也包含着高素质这一基本理念。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认识明显不够到位,因此,要在校企文化融合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要对职业素质内涵进行解构,将职业素质构成要件中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质量评价标准之中,同时,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所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处处从职业素质培养角度设计建设目标,体现特色。

(二)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载体,营造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物质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高职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完善。作为无形的教育力,高职院校首先要结合自身的人文特征、治学精神、职业精神、技术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等进行提炼升华,通过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生活设施、文化设施、教学设备等与这些要素相结合,形成各高职院校特有的环境氛围,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氛围[6]。其次,高职院校要突出“职”的特点,注重校企互动,建立凸显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营造氛围。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文化主题,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长远规划,小到教学楼、道路的命名,大到专业教室、实训室的设计与规划、仪器设备和实物展示等能处处体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互动,给学生以信心,使其主动提升自己职业素质。

(三)夯实精神文化建设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实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力量,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反映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促进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7]。因此,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为前提。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需要历史积淀和精心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只有始终准确把握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培植高职教育特色,凸显高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8]。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追求,最终确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

2.创新高职学院精神,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适度融合。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要培养具有行业属性和企业所需素质的高职学生,打造符合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从企业文化引入着手,增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沟通互动,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等产生价值认同,最终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充分体现精神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从细节入手,从新生入学到日常管理,时时处处体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氛围,使优良的校风和浓厚的学风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内心自觉,而严谨的教风又在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增强学校的品牌影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努力完善制度文化,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创设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培养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是,笔者在审视高职院校现有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发现,一些院校对制度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于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体现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内涵把握不准,“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或沿用老制度等问题都有存在。在注重内涵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制度文化建设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体现人本思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契合学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中,要尊重个性、发扬民主,融入理性化和人性化的色彩,体现制度服务于人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使之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

2.制度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体现高职特色。从目前高职的录取情况来看,高职生源质量不够高,与本科生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考虑生源状况,注重学生做人的规范和道德的养成教育;同时,制度文化建设还要体现高职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渗透有关就业和职业制度、行业规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对规章制度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遵循,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在活动中激励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教学、实训、文体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校园人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学习、文体及生活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动态地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9]。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最能展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准,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化活动形式,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品味,更对学生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职业技能和基本素养提升方面提供了平台。

1.紧密围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加强实训和实习课程建设。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它需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和专业技术讲座等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动涵盖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品质即职业素养的训练。在课程安排中,应注重模块教学,将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实践与订单安排等模块的组成具体化,通过校企双方在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探索和实践,实现校、企、生的“三赢”。

2.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打造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社团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校园生活中最富有色彩、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备受学生欢迎。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在社团活动中要加强管理、提升层次,不仅管理要规范,更要加强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将社团活动内容的安排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社团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团建设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特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目的,才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邢丹.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7):185-186.

[2]卢亚莲.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J].凯里学院学报,2014(5):139-142.

[3]候长林.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6.

[4]石正东.高职院校彰显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探究[J].学习月刊,2010(6):49-51.

[5]祝玉芳,张飞.构建和谐校园物质文化[J].教育与职业,2007(6):33-35.

[6]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3.

[7]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52.

篇8

语文教育是传授语言文学如中外文学、古代和现代汉语、逻辑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知识,并藉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而漫长的社会行为,其自身存在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特的客观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驾御语文教育规律,将语文教育规律的点点滴滴融会于自己的全部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育活动达到社会所需要并认可的理想效果。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指导自己教育实践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课文等客观对象的实际情况,既不盲目照搬语文教育规律,也不强调客观对象的独特性而置教育规律于不顾,而是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的同时去探索规律,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或新的情况。

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一切。教师还应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和他们交朋友,在此过程中去引导、帮助、教育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师生在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被凝聚为一体,最终获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不仅充实和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使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

与工作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育人者,育人者自己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交往行为能力,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此,关心、热爱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与学生家长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与社会有着健康、适度的联系,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才称得上具有合格的心态和能力的教师,他们依此去管理、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健康而非病态、全面而非单一、现实而非书本的积极良好的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仅需要从外在的一些方面着手,更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步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作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者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者,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学科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更新自我已有的知识积累,熟悉社会发展带给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等等。学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终身学习的机制特别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专业问题 对策

自从2001年,我国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700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电子商务专业,随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数量的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尽管如此,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脱钩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以及方式方法上入手,不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一、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具体来说,这种需求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实际运用;二是要求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这种要求有出入,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院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二是教学内容比较专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由此造成了市场需求和培养结果之间的差异。

2.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迅速,教师的培养还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跟上形势,就跟风开设这个专业,从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引进一些教师,而这些老师通常在电子商务方面没有较深的专业功底,很多是一边学一边教,现学现卖,一方面造成了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由于电子商务教师还未能达到一定的积累,难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3.课程结构不合理。实际上,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涉及很多专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要体现电子商务本身的知识特征。但是在实际课程的设置上,通常是使用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现有知识体系和现有课程甚至现有教材进行教学,难免有拼凑的嫌疑,没有成形的知识体系,这就造成有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存在空白,有的教学知识之间存在重复,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支撑实训教学的硬件设备不足。电子商务专业不仅有理论的积累,同时对实际操作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硬件配备很不到位。一方面,学校的相应的设备不具备,虽然很多学校有一些相关的专业设施甚至相关的实验室.但是通常都不具备模拟实战的条件。即便是有一些幼鞑僮鞯幕会,通常也只是完成单一的任务,这些任务与社会上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进入到社会,即便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眼高手低的现象很常见;另一个方面,学校和社会没有建立很好的联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到社会上实习的机会比较少,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提高,由此以来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双向不均衡的现象。

二、提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1.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只有确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人才培养接近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也是如此,一定要确定好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确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去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障碍,切实结合社会的需要去进行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成不同的研究方向。以适应不同社会岗位的需求。总体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综合的能力;二是要具有专门的技能,也就是术业有专攻;三是动手能力比较强,要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前面已经论述过,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仅要具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专门技能。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让企业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岗位进行实习。或者让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地挂职,提高自身能力。此外,也可以从企业聘用一些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比较高的人才充实到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中去,或者聘请一些企业的相关人才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培养进行指导,快速促进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成长,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 随笔实践活动 职业院校 人文素养

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日渐深入。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笔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可说是学生心中的人文之花能生根发芽的有效途径。

一、随笔实践活动的意义

随笔实践活动就是以随笔写作实践为中心,通过不同的依托形式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观察、想象、创作、反思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现象的人文关怀,提高其认知亲历性和敏锐度,进而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随笔实践活动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其认知亲历性。

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会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实践活动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有利。

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我们强调学生要有爱心,有责任心。这种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只凭知识的传授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增强其认知亲历性,才能让爱心在生活中真实自然地展现。随笔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写作、表达―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增强他们的认知亲历性。

(二)随笔实践活动训练职业院校学生的写作思维,增强其认知敏锐度。

随笔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自由地表达学生的所思所想,抒发其对生活的感知。随笔实践活动以不同形式的写作实践,力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关注自身与周围的事物,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与主张,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而提升其认知敏锐度。随笔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观察、反思,并强调学生以随笔的形式与人交流,在写作与沟通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敏锐度。

二、随笔实践活动的形式

职业院校学生强调实践技能,重视技能竞赛,随笔实践活动以其自由灵活的特征适应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下面以本课题组研究的三种形式进行论述。

(一)随笔协会。

这里所说的随笔协会就是一种以随笔写作为中心的学校团体。从广义上讲,随笔协会可从属于文学社团,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说,它又具有文学社团不可替代的特征。

1.活动的指向性。

相比于一般文学社团,随笔协会的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随笔协会强调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见解,要求学生关注自身及周围的人、事、物,无论是心情随笔、教育随笔还是社会随笔,都是以生活为中心的写作,侧重体现的是写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而文学社团的活动则广泛了许多,但从文学诵读与鉴赏这一角度,其活动的中心不能一概而论,这与随笔活动显然是不同的。

2.写作的真实性。

文学社团开展的写作活动限制性小,从文章题材的角度讲,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戏剧。写作者可以大胆想象,可以虚构,只要形成于文,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写作就是成功的。而随笔协会的写作实践强调真实性,强调抒发写作者(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相比于其他文章体裁的写作,随笔写作的真实性最强。所谓“我手写我心”,随笔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自己的认知的一种文章样式。换句话说,强调真实性的随笔协会的写作是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实践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随笔活动。

随笔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展开实践活动,所以网络群体也就成为随笔实践活动的团体形式。

1.网络随笔活动的个性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需要。

网络随笔写作是极富个性化的写作。真实、自由、开放是网络写作的突出特点,就博客和QQ日志的写作来说更是如此。博客或QQ日志写作的命题、行文、内容都带有浓厚的个人化、个性化色彩,个性化也是网络随笔写作的原动力。另外,学生博客或QQ日志的语言特别鲜活,或幽默诙谐,或活泼生动,或引经据典,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博客或QQ日志的写作可以任意发挥、自由畅谈,以迎合开放的时代生活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网络随笔活动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

网络团体随笔的写作是互动式写作。只有把现实的生活和写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实的书写,才能引起交流者的共鸣。但网络团体的随笔活动不完全是“私人”的。在开放或半开放的网络群体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随机进入群体成员的博客或QQ的,一开始便有极大的“尝试”阅读的成分,当某一日志的内容为阅读者所吸引时,网络里的“评论”功能,可以为任何学生(只要愿意的话)提供一种非常直观的交流方式,即阅读者可把反馈信息放在评论栏里。这样阅读者和写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进行近距离接触。从这一层面来说,网络群体的随笔写作可以成为一种真正的互动式写作。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字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时,他会受到这种直观互动的鼓励,不自觉地提高自己写作的立场和要求,关注周围的师生,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写作与为人的素养,以及自己的人文修养。

(三)随笔征文活动。

随笔征文活动是检验学生随笔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随笔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之一。如果说随笔协会与网络随笔写作是以交流与引导为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那么随笔征文活动则是以比赛与竞争为手段检验学生的写作效果。定期开展一些随笔征文活动不但会激发许多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会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