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预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震灾害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震对档案馆造成的破坏
1.直接破坏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所产生破坏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震的震级,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也与距离震中远近有关。地震对档案馆造成的直接破坏包括:①档案馆建筑物受损,发生坍塌或倾斜,有时发生墙体开裂、地基下陷,使档案馆建筑失去或部分失去其使用功能,影响其作用的发挥。②档案库房内的柜架系统坍塌或倾斜,有时发生变形,断裂,尤其以密集架为甚。档案密集架由于地震的原因发生倾斜变形时,无法正常开启、运行,有时会严重影响或延误抢救的进行。③档案从柜架上散落,有时会造成页面和包装材料的损毁。④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对环境稳定性的要求很高,有时轻微的震动都会导致计算机硬盘等设备的损坏和数据丢失,地震中许多抗震性能不良的现代存储设备会导致灾难性的损失。
2.继发性灾害
地震往往会引发许多的地质灾害和恶劣天气,如泥石流、海啸、山体滑坡、暴雨等。这些灾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档案的破坏,同时也为灾害抢救增加了难度。
3.二次破坏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突然性的和瞬间性的,人们来不及采取措施。地震发生后,档案馆建筑的破坏有时会带来一些二次破坏。如:①水灾:由于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往往会使上下水系统、消防供水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使档案以及装具面临着水灾的威胁。有时候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也会通过破损的建筑物使档案遭受水患的破坏。②火灾:在地震中许多供电系统遭到破坏,发生短路或瞬间高压等,有时会引燃易燃物品,而相邻建筑物发生火灾也会威胁到档案馆的安全。而有些档案和装具以及馆库建筑本身就是易燃物品组成的,所以很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造成档案和建筑被焚毁。③爆炸:地震中,燃气系统、锅炉等都有可能产生爆炸,从而威胁档案的安全。
每一次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的“地震恐惧症”,虽然这只是心理上的问题,但有时解决不好也会影响灾害的抢救对档案造成间接的破坏。
地震灾害的预防
减轻地震灾害往往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预测预报,二是抗震设防加固,三是救灾和重建,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我国地震工作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因此,作为基层档案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防灾减灾体系。依据国家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条例,建立适合本馆的防震减灾体系和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发挥档案局的行政职能,推进各项防御措施的落实。
2.搞好防震规划工作。包括注意本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防震抗震措施、地震应急准备、防害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3.做好档案馆的选址工作。本地区如果位于地震多发区,档案馆选址首先应该做好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使档案馆建筑避开活断层或易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使其抗震设防标准更可靠、更经济。
4.搞好建筑抗震工作。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档案馆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CJ 25―2000)规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区应按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的档案馆库区建筑可按七度设防;同时还规定:档案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按照标准狠抓施工质量,对旧馆进行抗震加固。
5.合理布局馆库的电、气、水系统。对本馆建筑的易损性等做出预测,明确需要特别关注的地区,如重要档案区、易损档案区、危险区等,并标明供水、供电、控制阀门和电源开关所在地的平面图,避免出现二次灾害。
6.做好应急准备。包括物质上和心理上,做好工程抢险设备和技术准备,包括救灾物资的储备、疏散路线及避难场所的确定等,还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地震后的减灾应急措施
预防性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档案的安全,尽管会使损失大大减少,但危险依然存在,所以在灾后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可以使档案的损失减到最低。
1.灾后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定,明确责任,认真执行,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层开减灾自救。
2.对受损档案馆建筑进行危险性评估,在确认对人安全和无二次破坏的危险时,进行档案的抢救,首先应该弄清档案的受损情况,然后确定是否对档案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要确保安全。
3.对遭受水淹和泥沙污损的档案,要采取措施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可以采取冷冻等方法,待确定安全时,逐步对档案进行抢救处理。
4.如果档案馆建筑受损严重,灾后档案要易址存放;如果档案装具受损严重,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在搬动装具时对档案产生破坏。
5.提倡现代档案信息的异地存储备份,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篇2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次生灾害工程预防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与盆地的结合区,该区内山高谷深,断裂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汶川地震后,在地震极震灾区及重灾区的沟谷及坡面,由大量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固体松散物质。由此可知,这些区域成灾条件极为优越。因此需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特点,根据这些震害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工程预防措施进行防灾。
2.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主要特点
2.1山地灾害规模大,以崩塌泥石流为主
汶川地震直接造成的滑坡,崩塌总数达4到5万处,巨型滑坡达到30余处。震后造成的次生山地灾害隐患点约5000处,其中滑坡1701处,泥石流304处,崩塌184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
2.2形成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堰塞湖
汶川地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广泛发育,在加上地形上山高谷深的特点,大量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进入河流中,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据统计,地震重灾区内分布有257处堰塞湖,其中33个堰塞湖对下游具有严重的安全威胁。地震堰塞湖坝体由松散堆积物构成,强度较低,随着湖内水量的增加,承受的压力增大,直到坝体达到临界状态,发生溃坝。且这些堰塞湖沿河流成条状分布,其中一个发生溃决,下游的堰塞湖也将逐级发生溃决,其产生的洪水会严重威胁下游重要城市的安全。
2.3震后较长时间内泥石流活动活跃
汶川地震强烈的震动力使极震区内的山体大范围内震裂松动,形成大量的岩体破碎物质,约50亿~80亿立方。同时强烈的震动造成的数以万计崩塌、滑坡,这些崩塌滑坡发生之后,在滑源区和堆积区留下众多还可能发生局部变形破坏不稳定斜坡。这些为以后泥石流的产生创造了地质条件。震后灾区的降雨,会使那些地形陡峭,多面环山的地区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雨水,破碎的岩土体在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作用下,夹带大量泥沙与石块突然直泻,形成泥石流。已造成的泥石流事件有:2008年北川9.24泥石流,2009年都江堰汶川7.17泥石流,2010年四川8.13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茂县7.3泥石流。
2.4出现地裂,地面隆起现象
汶川地震中,山体和地面的破坏很严重,有的地方出现了较大的裂缝;还出现了在一般地震灾害调查报告中少见的地面隆起现象,其中某地的隆起量高达4米。
3.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危害
3.1破坏山区公路,阻碍交通。崩塌滑坡这些次生灾害阻断了交通,掩埋了通讯设施,阻碍了救援人员及时进入震中地区实施救援。
3.2破坏山区的河流系统。滑坡泥石流所携带的岩土体进入河道,挤占压缩了河道,同时使河床抬升。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改变了河道的形态。
3.3严重威胁震区及震区河流下游地区的安全。震区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质都较为活跃,为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孕育了条件。
3.4严重破坏震区内的生态环境。震后震区的森林面积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4.工程预防启示
4.1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大多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水是再次形成次生灾害的重要因素。滑坡的产生,泥石流的形成,崩塌的发生等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地震形成的滑坡体,尤其是重要建筑物如水库堤坝、村镇、交通干线附近的滑坡、泥石流应建设水沟等排水工程,把滑坡区内的地表水汇集排除,并进行防渗处理。
4.2地震次生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修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在发生地震后是救援人员、物资进入灾区,伤员运出灾区的生命线,因此这些交通干线为了尽量免受地震次生灾害的影响,应尽可能以隧道的形式修建在岩层稳定的山体中或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不宜采用沿河岸修建交通干线的方法。
4.3对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首先应修筑河流建筑保护物,防护堤岸、加固河床或用导流工程防止河流对河岸的冲刷,保护岸坡的稳定,防止岸坡垮塌阻塞河流;同时也要整理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以防止堰塞湖溃决之后对下游地区造成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徐梦珍 王兆印 漆力健.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J]. 山地学报, 2012年(04期).
[2] 鄢毅 王军 李鸿雁. 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过程探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9年(02期).
篇3
一、我镇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基本情况
我镇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主要灾种之一,它是由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以成灾快、规模大、来势猛、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为特点,具有极强的摧毁性、破坏性,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社会生活中不稳定的因素,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地质生态环境。我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是滑坡和崩塌。
二、2021年我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预测范围
由于2020年降雨量较大,山体石块崩塌,滑坡频繁出现,经调查预测以下区域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1.红苗村10社黄世贵屋后山体崩塌;
2.半边街2-10号屋后山体崩塌。
三、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及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领导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所,由同志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各村民委员会主任为该村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联络员,负责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联络。各社社长为该社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联络员。
(二)地质灾害预测易发区的预警人员及联系电话。
1.红苗村10社黄世贵屋后山体崩塌;
预警人员:联系电话:
2.半边街2-10号屋后山体崩塌。
预警人员:联系电话:
(三)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的法规和防灾、救灾知识。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充分利用镇、村、社各种大、小会议,及时认真传达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精神,安排布置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车、宣传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出击,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救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已经出现险情的地区,认真组织群众学习,向群众填写《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防和避灾知识,增加全镇防治地质灾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镇政府、村、社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值班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须上岗到位,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灾情日报制度和重大灾情速报制度。要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及时上传下达,务必确保信息渠道畅通,镇政府将加强对汛期值班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汛期值守松懈的人员将进行问责和严肃处理。
(五)强化地质灾害巡查、排查、核查工作。
各村社和有关部门及联系村工作人员要坚持地质灾害汛前、汛期、汛后巡查、排查、重点核查制度,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巡查排查核查工作力度,不留死角。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全面进行核查,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将其纳入监控范围,落实防范措施。重大地质灾害点和位于交通沿线、旅游风景区、学校和人口聚居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在降雨集中时段要加强夜间巡查工作。
(六)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在5—10月的主汛期,镇、村、社和有关部门要及时收集上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通过信息平台和通讯工具及时传达到具体监测责任人,要求提高警戒,迅速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各村社要广泛发动村社干部群众,充分发挥灾害所在地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及时识灾、报灾和临灾处置,一旦出现险情,及时预警,立即组织灾害威胁区群众疏散撤离,务必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七)杜绝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对破坏者加大查处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4
关键字:堆载预压,排水板,Abaqus,有限元
Abstract: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 nansha, site formation common 16.10-28.10 m of silt and muddy soil. Because the work of engineering settlement after the pavement for future flattening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ipeline. So with Abaqus simulation heap load combination of preloading drainage plate to calculate and determine th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stack scheme.
Key word: preloading, the draining board, Abaqus, finite element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广州南沙地处北江、西江下游滨海河网区,濒临珠江口伶仃洋,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前沿地带。南沙软土的工程性质具有以下特点: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弱、固结系数小、粘聚力小、承载力低、触变性强等。
南沙海力花园工程场地为较厚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承载力较低,自然排水固结周期长且不稳定。同时地基的工后沉降对小区路面及管道的平整和安全有较大影响,故需加固处理,经研究堆载结合排水板预压经济效益较好且周期可以接受。
1.模拟方法
本次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来仿真模拟堆载结合排水板预压[1],计算工后沉降。模型用赵维炳[2]的等效砂墙地基法将实际的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计算。
该工程的使用荷载为45Mpa,故先用2.5m堆土模拟未处理地基沉降,再在参数分析部分用多种高度堆土试验,得出较优预压堆土高度。
2.有限元模型
2.1软土地基参数
2.2模型本构
模型计算参数根据实测压缩系数和固结系数推算得出。有限元计算参数,见表2所列。其中弹性模量为
综上可得下表的材料参数。
2.3建模与单元
根据土质条件及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取典型的结构作为分析的对象,由于对称性,仅取加固区一半作分析,中心为对称轴,取整个地基的一半建立模型。地基的计算宽度为50m,其中26m是加固区,24m是影响区。按土质条件及真空预压的影响深度,计算深度取24m。
其中软基采用排水板堆载预压固结,堆载高度为2.5m,打设深度为14m。排水板为正方形布置,间距为1m,排水板宽度为100mm,厚度为4mm,等效沙井直径为6.6cm,涂抹比为2,打设排水板厚由于涂抹效应渗透系数比为4。模型中沙井的宽度为0.066m,沙墙间距为1.365m。根据上面2.2节的Hird的等效理论,将塑料排水板等效为沙井可得下表3的水平等效渗透系数。
土体单元采用祸合的平面应变单元CPE8RP,分析模型的网格划分如图1所示。
2.4边界与荷载
位移边界条件如下:左右两边均为不透水边界,且只有垂直沉降,无水平位移;底面为无位移边界;顶面为自由排水边界,加固区的水流边界条件以为孔压为零的透水边界。
在模拟填土的分级加载时,在施加第一级荷载之前,第二、三级填土时不存在的,因而需要用到ABAQUS提供的单元生死功能。即首先在各个荷载步对所有的填土施加竖向体力荷载。然后全部钝化,在相应的荷载步中再激活单元集合。
地基采用堆载预压和排水板加固,堆载高度约2.5m,分三级堆载,每级0.83m。堆载的时间高度曲线为图2。由于数值模拟要尽量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荷载的施加应和实际加压过程相一致。
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图3表示检测的最后时刻的竖向变形,图4实线所示为预压中心的时间沉降曲线,预压中心沉降最大,向旁边逐渐递减,沉降分布呈“锅底”型。预压中心沉降最大达到244mm。
计算表明地面以下14 m深处沉降量最大为为50mm,而排水排区域的沉降占总沉降量比重大,经验表明加大排水板的打设深度,有利于排水固结。从有限元与该地块已有检测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有限元结果比较大,但是由于实测不是在一开始进行,有限元结果截取相应的时间段进行对比,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一般在开始阶段比较大而后期固结比较小,所以上述结果是合理的。
3参数分析
下面就以上面土体本构,在不同堆载的高度的条件下,对地表堆载中点的沉降进行分析,来确定最终堆土高度。
采用上例中的土体本构,排水板采用正方形布置,对间距为1m,堆载高度分别为2.5m、3.0m、3.5m、4.0m,加载的节奏与上例相同,分析的时间为2年。下面图5为加载曲线,图6为对应荷载下的沉降曲线。由两图可以看出在淤泥地区,场地的最终沉降量与堆载高度是成近似线性关系的。所以确定了使用荷载就能相应的推算出最终沉降量,从而确定较优的堆载预压高度,保证较小的工后沉降。
4 结论
(1)对堆载预压加固软基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将砂井地基等效成砂墙地基,土体采用弹性本构模型,在方法上是可行的。
(2)计算结果表明:地基的沉降的发展趋势的分布规律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即堆载区内的土体变形主要是收缩变形,并向四周进行扩展,与堆载排水预压法的加固机理一致。
(3)用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地基沉降量比实测值稍大,但总的来看比较符合实际,采用该法是合理的。
(4)本工程的使用荷载与2.5m堆土一致,故实际用3m堆载92天即可达到使用荷载2年的沉降量,可保证工后沉降小于30mm。
参考文献
[1]. 刘华, 钱德玲与付聪, 基于ABAQUS的软土地基加固有限元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8): 第1229-1232页.
篇5
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地震造成跨坝、溃堤、房屋坍塌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地震灾害的预防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地震灾害险情按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街道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地震灾情的发展和防震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险情,应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由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转报区委、区政府和区防指。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市、区防指提供的地震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部署防震和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地震灾害情况,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地震灾害险情过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地震灾害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
三、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街道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有关单位协助各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研究分析险情和灾情,提出地震灾害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街道各科室及社区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地震灾害发生地的社区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街道人武部负责组织所属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协助社区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街道经委、城管等科室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道路基础设施、地质灾害、居民区等抢险救灾工作;社事科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派出所、综治中心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
(二)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街道经发办牵头,协调落实并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报请区防指,协调电力供应与电信畅通。
(三)应急资金保障。社事科、城管等科室负责街道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四)医疗卫生保障。社事科、卫生院等科室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五)后勤保障。行政办牵头,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和抢险物料等后勤保障。
(六)灾情核查。民政、统计站牵头,负责了解、收集、核实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区防指、区民政局。
(七)善后处理。社事、城管、人武部等部门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篇6
为加强对十二五期间地震应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使地震应急工作能够协调、高效、快速、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和《石家庄市地震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县内发生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后,经县政府批准,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县政府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人武部部长、政府办主任、公安局局长、科技局局长、发改局局长、民政局局长任副指挥长,由县工信局、财政局、住建局、卫生局、国土局、教育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气象局、商务局、药监局、安监局、粮食局、消防队、红十字会、环保局、电视台、供电局、人保财险支公司、移动、网通、电信公司负责人为成员。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组成。
1、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分析、判断地震趋势和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县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协调驻元部队迅速组织参加抢险救灾,必要时,向市政府提出请求,提出跨县(市)、区的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的建议,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2、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贯彻和传达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震区所在乡镇政府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并负责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等日常工作。
三、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
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30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占本县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50人以上、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6.9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4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5-5.9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2、地震应急的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1)分级响应。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2)应急响应权限。Ⅳ级响应由灾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决定,Ⅲ级响应由市人民政府决定,Ⅱ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决定,Ⅰ级响应由国务院决定。Ⅳ、Ⅲ、Ⅱ级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地震局。
(二)信息报送和处理
1、地震灾情速报:震区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系统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迅速派人到震中和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汇总上报县地震主管部门,同时上报市地震局。县级地震主管部门尽快了解震区地震影响和大致破坏情况,包括地震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震后1小时后(夜间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地震局。随后,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
2、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震区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县政府报告,同时抄送县地震主管部门;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县民政、公安、安监、交通、水务、住建、环保、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县政府,并抄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县科技局(地震办)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即时报县政府、市政府和市地震局,并及时续报。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籍人士,当地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县政府,并抄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县侨务外事办和县民政局。县政府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地区、机构通报。
3、震情灾情公告: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县科技局或地震办)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2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三)通讯
移动、网通、电信等通信公司要迅速了解震区的通信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确保震区通信畅通。
(四)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埋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紧急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资的接受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导与协调。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报告队伍实力,了解灾情与救援行动进展;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必要时向现场指挥部请示大型机械等条件支持;在救援行动进程中报告救援行动进展、新发现的情况、需要请示的问题;现场指挥部协调转移、撤离的安排。
(五)人员抢救与工种抢险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展震区搜救抢险工作;县公安局负责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震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县住建局负责组织力量对震区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水路交通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交通畅通。
(六)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县安监局负责协调县国土局、住建局、科技局等部门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危险品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建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七)群众的安全防护
县民政部门负责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震区乡(镇)政府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等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八)次生灾害防御
县公安局负责协助震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县水务局、住建局、科技局、安监局、环保局对处在震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县环保局负责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县国土局会同县水务局、气象局、交通运输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县发改局、质监局、安监局督导和协调震区易于发生次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九)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县科技局(地震办)配合市地震局向震区派出的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组,依托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对地震和前兆资料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对重大异常进行核实与判断并收集宏观异常,及时会商,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临预报提出初步判定意见,并及时上报县政府和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十)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乡(镇)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
(十一)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
县科技局(地震办)配合省、市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开展地震烈度调查,确定发震构造,调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种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十二)信息
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工作原则,县科技局、民政局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和本部门职责做好信息工作。
(十三)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或者现场指挥部向县政府提出结束现场应急工作的报告。经批准结束应急行动,撤销应急现场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四、保障措施
(一)通信队伍保障
县移动、网通、电信公司要各组织一支20人左右的通信保障队伍,负责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设施,若震区公共通信系统破坏中断,县移动、网通、电信应立即启用应急机动通信,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二)救援抢险队伍保障
县人武部要组织不少于500人的武警中队、驻元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主的救援抢险队伍,编制成若干分队,随时听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调遣,主要负责震灾区的人员与工种抢险。
(三)交通运输队伍保障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一支不少于100辆大型运输车的车队和一支公路抢修专业队伍。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优先运输和对被毁坏的路桥涵等有关设施的抢修。
(四)急救医疗队伍保障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一支200人左右的急救医疗队伍,从县医院、县中医院、双惠医院、县疾控中心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主要负责对震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监督工作。
县药监局协助县卫生局、食安办负责震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对震区进行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五)物资供应队伍保障
县民政局负责组织一支100人左右的物资供应队伍,主要负责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发放和接收工作,负责筹集各种生活必需品。
(六)社会治安队伍保障
县公安局从全县各级公安机关、武警中队中抽调人员,组成一支200人左右的治安队伍,视灾区情况听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主要负责加强灾区治安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技术储备与保障
篇7
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第十二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
第十三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基本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其建设所需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
为本单位服务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有关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指导。
第十四条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
本法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设施、设备、仪器和其他依照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的地震监测设施、设备、仪器。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同意,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十六条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七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本条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本法所称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法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
第十八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负责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本条第三款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务院铁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分别制定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水工程和其他专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
第十九条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第二十条已经建成的下列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一条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灾害源,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条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修改防震减灾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第二十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第四章地震应急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区和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本法所称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第二十八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应急通信保障;
(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
(五)灾害评估准备;
(六)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九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所预报的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条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应当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本法所称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灾害。
第三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和灾情。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灾情调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二条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抢险救灾并维护社会秩序,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下列紧急应急措施:
(一)交通管制;
(二)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统一发放和分配;
(三)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等;
(四)需要采取的其他紧急应急措施。
第五章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三十三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非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和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应当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责成经济综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救灾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伤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第三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邮电、建设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十八条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事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第三十九条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害情况和抗震设防要求,统筹规划、安排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第四十二条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
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有关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二)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
第四十六条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篇8
关键词:地震;山岭路基;防震原则;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973+.2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预防和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有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等工作,非工程性措施有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订(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
1地震对山区公路的影响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2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分析
根据四川省交通厅《“5.12”汶川地震灾后公路调查、检测报告》,以及对各种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地震对公路交通造成的灾害很多,主要的危害分析如下:
2.1 路基沉陷、扭曲变形
这是较为普遍的震区危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地震造成的断裂错动或地下岩层受挤压、扭曲、拉伸作用发生变形而表现出路基路面变形,二是破坏平原区桥头路基沉陷变形破坏。路基沉陷、开裂或滑移破坏。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基底软硬不一致,密实度不一致,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地震时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
2.2滑移破坏、路基开裂
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密实度不一致,基底软硬不一致,多表现在斜坡半填半挖路基,地震时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地震时,路基边部出现松散滑落。
2.3 路基路面挤压破坏、隆起
受地震面波的影响,路基路面相互挤压、隆起变形,形成波浪状、拱翘状、错台开裂,地表波浪起伏,使路基随之起伏变形,在鼓起地段,产生众多横向张裂缝,严重者将路面面层结构挤走。
2.4防护工程破坏、路基支挡
地震时地基承载力降低、土压力增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材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震区路基挡墙出现坍塌、外倾、侧移、墙面鼓胀、基础脱空等现象较多。
2.5 滑坡
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引发的山体滑坡是由于大量土石方顺岩层的结构面滑动,导致公路被推移或掩埋。一般常见的是余震发生时山体断裂面上各种规格的土石被震落,在滑坡体后缘顺坡面滚落不断地堆积。
2.6 泥石流
在雨水作用下,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加上陡峭的地形条件将会出现规模不一的泥石流。泥浆顺坡四处流淌,导致公路通行中断。在破碎体、堆积物充分的地段。
2.7 崩塌、落石
在地震力作用下,风化严重的陡峭山体上、裂隙发育的、或岩体松散破碎的高路堑边坡路段,各种重量规格不一的岩石会突然崩裂,并伴随山坡堆积物的坍塌,再一起向山下滚落,最后几十吨或数百吨的巨石将公路、桥梁、隧道洞口砸毁,而规格小的岩石和松散的坍塌体则将公路或隧道洞口掩埋。在风吹、草动、降雨、余震的影响下,往往会突然下落,直接危及到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危,令人防不胜防。
3地震灾害公路的恢复重建
3.1 公路路基的养护和预防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抢”、“防治结合”的思想,把隐患消除在日常养护中,因此,公路养护部门要把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1)时刻关注地质信息,做好监测工作。调查和动态监测所辖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桥涵等设施。同当地气象部门联系,随时掌握气象动态,做好局部地震、山洪、泥石流的监控和防范工作。
(2)制定救灾预案,常备救灾物资。备好足够的水毁抢修物质和材料,资金有限时可采取与沿线料厂或物质供应商签定汛期即时供货保证协议的方式储备物质。
(3)全面抓好预防,落实好日常性养护。根据不同公路、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制定预防}生养护措施。每年震期前应对所辖公路进行拉网式隐患调查,查出的隐患应在震期之前处治完毕,尽可能把公路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保护公路的宣传力度,提高沿线居民护路爱路意识。调动沿线居民积极陛,参与到维护路产路权的行动中,保持公路及公路防护构造物的完整性。增加植被,改善自然环境,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稳固边坡的作用。
3.2 山岭地区公路路基的防震原则
(1)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
(2)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
(3)在山坡上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
(4)在>Ⅵ度的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干砌挡土墙应根据地震烈度限制墙的高度。浆砌挡土墙的砂浆标号,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
3.3 地震灾害公路的防灾减灾预案
当灾难发生后,交通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生存线。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按时间要求来制定公路交通防灾减灾预案。
(1)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后的1周内,特别是72h黄金时间内为第一时间段的公路交通抢通的关键期。这一时间段救灾工作主要以生命救援为主 ,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工作主要就是保障救援,不惜一切代价抢通公路,不间断昼夜抢通公路。
(2)第二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抢通公路就是抢救生命,保障通行则是延续生命。地震发生一周后至一月内为第二时间段的公路交通保通阶段。在生命搜救继续进行的同时,危及广大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险情主要有堰塞湖和疫病,既要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也要及时开展堰塞湖的排险工作。
(3)第三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一月后至三年内为第三时间段的公路交通重建阶段。第三时间段主要是恢复重建,为地震灾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时段的公路重建的指导思想是与全面恢复路网功能相结合,为重建家园创造条件。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预测地震何时发生的技术还尚不够成熟,因此抗震救灾也己经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但是,如何从每次地震灾害中汲取教训,如何提高我国公路抗震能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的重大问题。我们系统分析了地震对公路的影响及破坏程度,以期认识了解地震对公路交通影响,探讨防灾减灾预案。
参考文献
[1]ZHANG D Q,CHEN S C.Learning the kernel parameters in kernel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J],Pattern recognition,2006:133-135.
[2]NIJIMA S,KUHARA S.Gene subset selection in kernel-induced feature space[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2008,27:1884-1892.
篇9
一、医疗卫生体系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卫生组,在我县发生地震灾害时,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医疗卫生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卫生局局长
县政府信息督查室副主任
牵头单位:县卫生局
成员单位:县药监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质监局
二、主要职责
1、医疗卫生组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统一指导全县抗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协调解决抗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组织成立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治队和卫生防疫防病队,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临震预报时,宣布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进入紧急状态。
(3)发生地震灾害时,在接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的指令后,第一时间确定医疗救治防疫防病目标,分配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任务,派遣专业紧急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赶赴灾区,做好受伤人员的临时救治和转入后方医院救治,开展卫生防疫防病工作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4)协调并做好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
(5)做好灾区饮用水源、食品等检查检测。
(6)做好受灾人员的精神、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疏导工作。
2、医疗卫生组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伍开展各种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协调各乡镇医疗救治队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县药检局负责协调并做好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
县乡医疗机构负责组建医疗救治队伍,调配急救车辆和设备,协调临床用血的采集供应,制定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指导做好灾区伤员的救治、转运等,并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师资培训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建防疫防病队伍,调度防疫车辆和设备,指导灾区疫情监测和预防,开展普服药和消杀灭工作,防止传染疫情发生和蔓延。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组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调度卫生监督车辆和设备,指导灾区开展灾区饮用水源、食品等检查检测工作。
县质监局负责灾区救灾物质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三、救援措施
地震灾害情况实行医疗卫生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应急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体制。
1、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
(1)县卫生局要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和20人的医疗救治队各1支;县一院、中医院分别组建20人的医疗救治队各1支;妇幼站要组建10人的医疗救治小分队1支;县二院要组建15人的医疗救治队各1支;屯字、平泉、三岔、开边中心卫生院要分别组建10人的医疗救治小分队各1支;各乡镇卫生院要组建5人的医疗救治小组各1支。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组建1支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队。
(2)县药检局要组建1支药品、医疗器械紧急调用和转运伤员队。
(3)县质监局要组建1支救灾物品质监和转运伤员队。
2、应急救援的责任区域
(1)全县范围内同时发生灾情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救治组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本乡镇范围内的各种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县直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县城各种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2)县内某一区域发生灾情时,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卫生组统一调度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力量,赶赴灾区实施救援。
(3)县城发生灾情时,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防病队伍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防病,并紧急调动各乡镇医疗救治组配合实施救援。
3、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伍的指挥与协调
(1)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伍到达灾区后向地震现场指挥部报到,受领任务。
(2)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队要及时参加地震现场指挥部召开的会议,报告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情况。
(3)在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行动进程中及时报告新发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各医疗救治队之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各种医疗救治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注结合部;区块内各医疗救治队之间要协商解决药品、器械等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救援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人员抢救程序
在地震区域内,帮助救援队搜索受难者,一旦伤员营救成功,医疗救治队工作人员要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护手段,对受难者进行救治,迅速把伤员转送到医疗站,同时开展灾区和灾民居住区域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以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灾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防病工作的队伍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特别是医疗救治队伍在转运伤员过程中,卫生防疫防病工作队伍在开展消杀灭工作中防止余震、水灾、滑坡、崩塌等自生灾害、损伤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篇10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础建设为主要抓手,切实贯彻中央、省、州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防灾减灾事业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
二、工作计划
(一)组织开展非煤矿山企业应对自然灾害安全检查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对非煤矿山企业逐一开展应对自然灾害安全检查工作,重点对防洪设施、采场边坡、尾矿库坝体及下游人员设施等进行检查。督促指导非煤矿山企业对矿区安全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自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制度,指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具体负责防范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作,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会同国土局,了解掌握辖区内地质灾害情况,对处在地震活动带、山区、河谷等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的矿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真正把防范因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认真全面排查整治灾害隐患
在汛期等重要时期,积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对地质灾害防御、消防、抗震防雷、卫生防疫、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实地检查。同时,根据排查结果,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逐个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深化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度
(一)抓重点,利用每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抗震设防宣传进企业,增强企业抗震设防的责任意识,规范施工。
(二)抓机会,建筑抗震设防宣传进头脑
结合“5.12”防灾减灾日活动、“4.18”地震日的宣传,以地震灾害实例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地震灾害常识、防灾避震知识,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应对和处置地震突发事件和地震谣言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