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雷电灾害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范雷电灾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范雷电灾害

篇1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造成的人民财产损失都呈上升趋势。据全国雷电灾害事件调查,农村雷电灾害占3/4,农村人员伤亡占95%以上,农村防雷工作刻不容缓[1]。

邳州市地貌分为平原洼地、坡地、山地和水域4种类型。该市介于黄淮之间,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2.2 m/s,日照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9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18.6 h,年平均降水量867.8 mm。优越的地形和丰富的气候资源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但邳州市气候年际变化大,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给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邳州市的夏季(6—8月),天气炎热湿润,降雨集中,多雷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9 d,暴雨又常常引发洪涝发生,每年雷雨灾害给农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严重。现通过对徐桥镇雷击事件的调查分析,探讨农村防雷的安全措施。

1雷灾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2009年8月29日下午,安徽省徐桥镇桥东村黑松林屋场的7位农民在稻田里喷洒农药,大概17∶00,天气骤变,黑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同时伴着大风和雷电,正在田间劳动的几位农民来不及回家,急忙来到田间唯一一间小木屋躲避风雨。小木屋临池塘边搭建,地势低洼,周围空旷,在这种强对流天气下,形成一雷击通道,直击木屋,并且击中屋内避雨的7人,造成6死1伤。

经现场勘查,此小木屋是一农民为看鱼塘搭建的。木屋靠近池塘边,地势低洼潮湿,周围空旷,没有其他建筑物;鱼塘四周平坦,木屋相对较突出,木屋面积较小(约3.5 m2),高约2 m。在事故发生前已经降雨,木屋水汽充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雷击通道,击中木屋,传导至木屋内击中7人。由此可见,雷雨天气来临时,在尖耸、孤立的低矮无防雷设施建筑物里避雨是导致事故的原因[2]。

2农村雷电防范措施

随着邳州市的发展,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城市防雷工作有了明显增强,而农村防雷工作仍面临着严峻考验。徐桥镇雷击事件发生后,引起全国各级部门的重视,邳州市政府也据此加强农村防雷措施,特别是在野外劳作的农民,加强学习野外防雷知识,必要时自救和他救,减少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2.1政府及气象部门扩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灾害性天气预警是气象部门公共服务的重要工作,准确无误的灾害预警是减少灾害损失的保障,是各级政府部门对灾害实施应急处置、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人民生产生活的依赖[3]。为进一步扩大气象部门灾害预警范围,完善预警应急体系,增强政府和民众以及偏远山区对灾害预警的重视,在电视台、电台天气预警、短信12121、网络平台基础上,邳州市政府又下发文件,要求26个乡镇、防灾指挥部和各中小学配备气象灾害预警电子屏,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2008年7月11日,市政府决定在全市486个行政村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由村支书兼任信息员,使灾害性预警深入民心。

2.2加大防雷科学宣传

大多数农民至今还在用迷信思想来解释雷电现象的发生,而不懂得用科学知识解释雷电,更不会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防御。在农村还有很多尚需完善的方面,比如交通欠发达、教育相对落后,针对农村防雷减灾的政策还不够重视,缺乏防雷宣传教育[4],大多数农民连最基本的防雷避灾知识都不懂,一旦遇到雷电就不知所措。据雷电灾害资料统计,由雷电灾害造成伤亡的绝大部分是农民,且大都是在野外劳作或在基本无任何防雷措施的棚屋大树下避雨遭到雷击的。

2.3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接到雷电天气预警,需外出人员应及时取消外出计划,尽量呆在室内和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因工作需要在野外的人员或在空旷田间劳作的农民,外出时应及时了解天气预警和当天天气预报,在雷雨到来之前应撤回到安全地带,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如遇雷雨大风,不要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开敞篷拖拉机冒雨狂奔。

2.4户外人员注意及时防御

进入“三夏”农忙时节,农民在田间活动的频率增高,在雷电交加时,如果感到头发有刺痛感或头发竖起,这就是雷电将至的征兆,正在农田干活或空旷地方来不及回家的农民应立即蹲下,穿上雨衣避免淋湿衣服,不要去撑带金属杆的雨伞,要马上丢弃干活用的金属工具,还要摘下身上的一切金属物。

3参考文献

[1] 于东海,翟玉泰,杜建德.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及对策[J].广东气象,2007(B12):133-134.

[2] 戎正钢,百雪波,李金槐.农村雷电灾害原因分析与预防[J].临沧科技,2006(3):32-33.

篇2

【关键词】自然灾害 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1 风险基本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中发生的.能造成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事件。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扩大或减小其危害及影响范围,改变生命财产的受灾损失率及其抗灾性能。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风暴潮、海啸、地震 、台风、滑坡、沙尘暴、雪暴、雷电等。

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威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危害公共服务。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十年减灾委员会确定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1.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风险评估是认识和评价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是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准确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

1.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

(1)可借鉴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在教育、医学、环境、农业、军事等行业,风险评估已经获得了较成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评估理论、方法和模型,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2)国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阶段。QX3-2000是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其中有雷击电磁脉冲(LEMP)对气象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风险的评估方法。

GB50343-2004雷电防护分级规定:

①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②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划分:

a.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b.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3)存在问题:

可靠性差:这些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估模型存在定量化不足和缺乏选择性等不足之处,参数的选取大多以经验为主,取值不连续而且很难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可操作性差:对风险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对评估原则和评估流程的说明不够清楚,没有重用户的参与,评估体系复杂而且可操作性差。

2 风险的几个概念

2.1 风险

(1)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损失。

(2)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R = f (P,C)。

(3)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理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经济单位判断其所面临的风险、引发风险事件的原因,以及确认风险单位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技术。

(1)风险特征: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主体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可能性)。

(2)风险分类:

按风险的存在性质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按风险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按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按风险的承受能力分为:可承受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

(3)风险来源: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来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雷电灾害风险的来源(IEC62305)可分为S1、S2、S3、S4等4类。

S1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

S2是雷电击中建筑物附近的地面;

S3是雷电直接击中引入设施;

S4是雷电击中引入设施附近的地面。

(4)风险识别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检查表法、潜在损失一览表、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对照分析表、资产――损失分析表、关键路线法、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

2.3 风险态度

风险态度是指风险主体对风险的看法和观点。分为风险爱好型、风险中庸型和风险逃避型等3种类型。

面对风险,应正视它并认识它,寻找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或让风险产生效益。风险评估就是人们处理风险的一种常用措施。

2.4 风险意识

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因素:主要有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与评估参数,其中评估主体的风险态度是很重要的而又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风险处理的前提和基础。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使风险管理者和风险预防者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最有效的或者最好的风险处理措施。

3 风险评估的要点

3.1 损失频率的评估

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风险事件,即损失发生的次数。

具体的评估方法有定性分级和概率测算两种。

3.2 损失程度的评估

损失的程度常以货币价值来体现:既要评估潜在的直接损失,也要估计潜在间接损失和财产修复期的净收入损失。

3.3 年总损失额的评估

年总损失额的概率分布反映经济单位来年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损失金额及相应的概率。

4 雷电风险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及雷电灾害产生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 雷电防护;调查;雷灾原因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90-02

0引言

鹤山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年平均雷暴日数82天,属我国雷暴高发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化电器设备走进千家万户,电子设备及通信网络也遍及每个角落。在鹤山市这种雷电多发区,群众防雷意识相对较高,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传统的直击雷防护观念上,普遍认为只要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针(带、网)就安全无忧,却忽视了雷电感应、电磁脉冲等带来的危害。据调查统计,当前的雷电灾害80%以上是受雷电感应影响造成的,常危及建筑物内的电器(电子)设备及线缆线路,使设备损坏或破坏信号系统,甚至带来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做好雷电灾害调查并多方面进行雷灾鉴定分析对提高防雷技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06年6月25日鹤山市一所民居遭受雷击事件为例,通过雷击现场的勘察和分析,对雷电灾害原因进行鉴定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为今后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1 雷电灾害损失情况

接到鹤山市西江岸边建筑物遭受雷击事故报告后,鹤山市防雷办公室立即派出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和事故调查鉴定分析。通过对现场的勘察,确认此次雷击灾害事故主要是造成了建筑物内电器的损坏,未出现人员伤亡,造成损坏的有室内的空调、电脑、电视和照明线路等,经济损失严重。

2 现场勘察情况

该建筑物位于西江岸边,属水陆交界地带,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20m3,高3层,约为10m,平面屋顶,周围无任何高大建筑物遮挡。此类建筑物应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且建筑物已安装直击雷防护装置,屋顶装设有一支高为8m的避雷针,但其防护范围内完全未安装避雷带;有一根明装的引下线沿建筑物后半环敷设;接地体为人工接地体,其中水平接地体总长约为38.5m,每隔5m有垂直接地体,通过检测换算出冲击接地电阻为9.5Ω。室内电器、网络等无防感应雷设施,电源线路未作防电涌设施。经现场勘察,建筑物遭受雷击,其中楼顶距避雷针底座10mm处被击穿。

3 雷电灾害原因鉴定分析

根据6月25日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现场勘察情况和设备受损等,分析鉴定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据鹤山市气象观测站天气观测资料记录,6月25日鹤山市西江一带出现雷雨大风天气并伴有强降雨过程。在该地段发生雷电现象时,此座建筑物附近出现落雷现象。

建筑物为周围置高点,其顶部被雷电击穿,经分析初步原因之一为雷电直接击中屋顶的避雷针,整个建筑物只安装了一根引下线,而且接地体未形成环状或网状保护,致使雷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缓慢,于是在建筑物顶部避雷针底座的高度处产生感应高电位,后将避雷针附近的屋顶击穿。如果产生的雷电流幅值为50KA,波头时间10μs,单位长度电感为1.0μH/m,测量的屋顶高度为10m、接地电阻9.5Ω,代入公式即可以计算得出避雷针底座屋顶处感应产生的高电位达525kV,如此高的感应电压和强电流将屋顶击穿的可能性很大。其次,基于雷闪数据模型的滚球法计算出,在雷电流小于15.8kA时,雷闪会击穿接闪器的保护而直接损坏建筑物。假设此次出现雷电灾害时雷电流值正好小于15.8kA,那么就会发生直击雷直接击坏屋顶,由于正是较小的雷电流才会发生这种现象,但雷电流较小时,直接击穿建筑物顶面的可能性却很小,所以这种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而第一种分析原因更接近事实。

此次雷电灾害受损电器设备均为敏感的弱电子设备,雷击发生后,直击雷在泄入大地时产生了较高电位,架空的电源线缆和信号线缆等进入室内的管线产生雷电电磁感应作用,电力线路等感应了强大的过电压,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室内,使附近的金属物体产生较高的电位,带线圈的敏感电子元器件在雷电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产生的雷电过电压和过电流值远远超出这些室内电子设备的耐压值和标称电流值,造成电器设备的击穿和损坏。

民居建筑物通常在防雷设计中只考虑防直击雷设施,主要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害和室内人员免遭雷击,而对电源电压和室内基本电器设备基本未作防护装置,更未顾及弱电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一般在民用房建筑设计时对室内电器(电子)设备种类和具体安装位置尚不明确,所以就忽略了针对这些设备进行的防雷装置的设计,只能在居民入住后根据需要再另行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家电和网络走进居民家庭,而电子设备防雷装置安装率却很低。由此鉴定分析,居民在使用这些电器、电子设备时并没有依照《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要求做好电子设备的多级防护措施,这也是导致这次雷击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敏感的弱电子设备,必须设计多级防雷击电磁脉冲保护措施,其中对电视、空调、电脑等电源要加装专用的避雷器加以保护。

建筑物防雷工程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有关防雷法规规定,防雷设施达不到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其目的在于通过验收检测和定期复检,判断防雷设施质量并及时发现可能隐藏的雷击隐患。这所民居建筑物在防直击雷设施中引下线设置的不合格也是导致雷电灾害的原因之一。

4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在建筑物顶部加增避雷带防护,与原有避雷针可靠连接,完善避雷针、带相结合的接闪器装置。在建筑物边角处增设引下线,并对建筑物接地电阻值偏大进行技术处理,与其他设备接地连接,电阻值达到规范要求。

进一步完善电源、信号线路防感应雷措施,对电缆进出线的进出端金属外皮、钢管等可靠接地,做好等电位连接;对进出室内的信号线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和电压、传输速率及带宽、接口形式、特性阻抗等因素,在信号设备前段设计安装对应的信号避雷保护器,防范雷电波的侵入。

出现雷雨大风天气时,居民应尽快进入室内躲避,及时拔掉电器电源、网络线等,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侵入,切勿在田面或空旷地、大树下逗留。

参考文献

[1]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一、洪水灾害的预防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二、山体滑坡灾害常识

当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三、泥石流灾害常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当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四、雷电的危害常识

当遇雷电天气时,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要迅速切断电视机电源。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4、雷雨天气在户外行走时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看过“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预防自然灾害安全知识

2.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3.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及逃生常识

篇5

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积极科学构建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我省属雷电灾害多发区,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雷电灾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防雷减灾工作责任

制,深入开展防雷减灾综合治理,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安全生产监

管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行业和企业落实防雷安全工作责任的督促检查;建设、规划、消防、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工商、质监、气象、林业等部门要加强

对各种防雷产品生产、流通和质量的监管,确保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要健全雷电灾害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落实防雷安全制度

严格执行防雷安全制度,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防雷装置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拟建的

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易燃易爆环境建设工程应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学校、宾馆、医院、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广播、电视、计算机系统设施,必须严格

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防雷装置;输电线、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电力和通信设施要全面落实防雷安全措施。要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对失效或性能不足以及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应

及时更换或完善。在雷电灾害高发期间,要认真组织防雷安全检查,做到消除隐患,不留死角。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雷电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雷行政执法工作

,依法查处逃避防雷安全监管等违法行为,维护防雷减灾工作的正常秩序。

三、切实提高雷电预警预报和防御能力

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科技防雷,依法减灾”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雷电发生和成灾机理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广州国家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雷电防御、防雷装置检验

和防雷标准的技术研究;构建雷电监测预警体系,组建全省闪电定位网,推进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的预警预报工作;抓好林区雷击火灾预警预报防范技术研究,为林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

支撑;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

四、努力营造防雷减灾工作良好氛围

篇6

关键词:雷电灾害 风险评估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25-01

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闪光和隆隆的雷声的同时,还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电往往对人员、牲畜、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大量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投入使用,雷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加强雷击防范,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增多,提高重大工程项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是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终极目的。无数事例足以证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它对完善防雷减灾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1 雷电灾害的危害

自然界的雷击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以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强烈的电磁辐射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子设备、击死击伤人、畜等造成局部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而感应雷是由于雷云层之间和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产生的电磁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以及雷云电场的静电感应、使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管道、钢筋、和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馈线等感应的雷电高电压,通过这些线路以及进入室内的管道、电缆、走线桥架等引入室内造成放电,损坏电子、微电子设备。直击雷和感应雷的入侵通道不同,其次是由于被保护的系统屏蔽差、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不合理、接地不规范、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或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等,使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入侵概率大大提高,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

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狭义的风险评估则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即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估,通常是对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造成的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属于灾害评估的一种。雷电灾害风险定义为由雷击导致的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内的可能平均年度损失。通过对评估项目现场的详细勘察,采集相关数据,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及设计图纸,依据国标规范对数据具体分析,计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指导意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成为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是实现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达到:(1)更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的防雷现状。准确估算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当邻近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间接雷击损害风险;雷电波通过服务设施侵入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雷击损害风险。(2)知道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风险分量,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防雷对象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作充分调查勘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土建、设备、初步设计等分册)取得可靠数据后,把现场勘查采集到的数据,经科学的计算和处理,提供最翔实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雷电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3)更合理地采取防雷措施,避免因盲目而造成浪费。从经济价值上知道雷电防护的必要与否,并采取恰当的雷电防护措施,既达到雷电防护,又节约防护成本。

3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防灾减灾的一部分,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施行的《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定,但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上同样缺乏有力的政策文件支撑,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宏观政策”上狠下功夫,把握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3.2 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缺乏规范指导和约束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及现状评估,目前开展的大都是建设项目的方案评估,对建设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对策,指导施工图的防雷设计。对于雷评报告,要反映评估项目的目的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评估项目的评估结论。不同的评估单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都采用了气象资料和规范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如普遍运用的闪电定位等历史资料就属于气象资料之一,但现价段不同产品的闪电定位设备,整体性能和参数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所采集的资料也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在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过程缺乏相应技术规范指导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闪电定位资料在评估报告中的科学性。建议尽快编制出台“闪电定位技术规范”或“雷电预警技术规范”,以促进闪电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也规范闪电定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提高雷评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篇7

关键词:浪涌保护器;小区;安装

中图分类号:TS952.9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雷电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有线状、片状和球状等几种形式。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影响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重要信息的丢失等,造成企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随着智能小区的建设加速,电涌保护器用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在智能小区的应用显的非常必要。

雷电放电可能发生在云层之间或云层内部、或云层对地之间;另外许多大容量电气设备的使用带来的内部浪涌,对供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影响以及防雷和防浪涌的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统计资料表明,在雷击灾害中80%以上的雷电灾害是由于雷电波沿电源信号线路等导体侵入室内造成的,因此预防雷电波侵入已成为预防雷电灾害必不少的措施。

2.智能小区电涌保护器的接线与设置原则

电涌保护器又可称为过电压保护器、电子避雷器或防雷保安器,简写为“SPD”。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瞬态过压(雷电波)发生的瞬间(微秒或纳秒级),将被保护区域内的所有被保护对象(设备、线路等)接入等电位系统中,从而将回路中的瞬态过电压幅值限制在设备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种回路包括了供电系统的有源线路和信号传输线。电涌保护器SPD按其使用的非线性元件的特性可分为:电压开关型、限压型、混合型,用于通信和信号网络中的SPD按其内部是否串接限流元件的要求,分为有、无限流元件的SPD。电压开关型SPD如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晶体管,这种SPD在没有浪涌时为高阻值,但一旦响应电压浪涌时其阻抗突变为低值;限压型SPD如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当没有浪涌时为高阻抗,但随浪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少。混合型SPD利用各元件的特性,组装成具有电压开关、限压或这两种特性兼有的。其设置原则如下:

(1)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应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 2.5 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 12.5 kA。

(2)0.5m原则:为使电涌电压足够低,SPD两端的引线应做到最短(小于0.5m),以最大幅度地减小加在电子设备上的过电压幅度。

(3)除在住宅信息线路的总进户处装设浪涌保护器外,在进入电子设备的信息线与PE线间也应装设耐压25v、涌流为1KA(8/20μS)的浪涌保护器,以进一步抑制进入电子设备内的雷电残压,并使之达到电子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

(4)30m原则:由于线路的感应电压的影响,当一级浪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的间距大于30m时,应在被保护设备前设二级浪涌保护器。

(5)10m原则: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两个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否则,二级保护器可能在一级保护器动作时误动作或先于一级保护器动作。

3.电源SPD的分类实验与示例

SPD的分类实验:

I级分类试验。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放电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Iimp做试验,最大冲击电流在10ms内通过的电荷Q等于幅值电流I的二分之一,即Q=0.5I。

II级分类试验。用标称放电电流In、1.2/50μs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Imax做试验。

III级分类试验。用混合波(1.2/50μs;8/20μs/)做试验。

4.SPD的安装数量和设置方式

在TN-C-S和TN-C系统中电源进线回路中有相线和PEN线,而PEN线需与总等电位联结的接地母排相连通而接地,所以这两种系统的PEN线上不需装设SPD。TN-S和TT系统中的N线在进线处不接地,这两种系统的N线上应和相线一样装设SPD。

5.智能小区浪涌保护器的防范措施

为了监视SPD的老化和运行状态,采用金属氧化物电阻元件的限压型SPD宜带有老化显示及过载热分断装置和失效指示功能。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还可装设工作状态监视报警或装设带有远程监控辅助触头的SPD。间隙型SPD还可选用具有运行状态指示器或雷击计数器的产品。当泄漏电流增大至一定值时,其上的发光二极管不再发光,或以其他方式显示其失效,这时应及时以备品替代。如果更换不及时,SPD彻底损坏短路就成为相线接地故障。和一般接地故障一样,它可引起线路过流。有的SPD产品附带有过流分断元件。如果产品不带此元件,则应在线路上装设防过流的电器(熔断器、断路器),可装在SPD的连接线上。

随着智能小区建设项目的增多,对于防范雷电导致建筑灾害的措施显的必不可少,而浪涌保护器由于其独特的保护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8

旅游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发生剧烈变化的天气(气候)对旅游业的危害。以自然景观而言,暴雨造成山洪突发、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毁坏景点及设施,破坏旅游景观面貌;雷电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干旱使得草原、森林植物因水分缺失而枯死,江河断流,雪山消融;大风、沙尘暴引起草原退化等等。对户外活动的游客,雷电灾害威胁其生命及财产安全;暴雨洪涝造成的局地山洪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的水文与地质灾害,冲毁公路、铁路、桥梁、房屋等设施,发生翻车、房屋倒塌等事故,造成游客出行困难,严重时危害游客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便于分析,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定为一般旅游气象灾害;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失踪的气象灾害定为严重旅游气象灾害;把一般气象灾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灾害期;把严重危害在年内发生最早与最晚发生日期之间的时段定为严重灾害期。本文主要以对游客有危害的气象灾害作为分析对象。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概况

青海的旅游季节集中在5~10月份,而沙尘暴、雪灾、冻害等灾害,大多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份,即适宜旅游季节以外,对旅游设施、交通、自然景观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对户外活动的旅客影响甚微。对于出现在5~9月份冰雹、暴雨洪涝、雷电、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而言,灾害期与适宜旅游季节相重叠。高温、大雾、龙卷风等灾害虽有发生,但次数极少,24年累计仅为2~8次,且危害区域小、持续时间短,对游客危害也很小。因此,确定暴雨洪涝、雷电、冰雹灾害是青海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见表1。

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时空特征

1时间变化

1.1日变化

日内,冰雹灾害发生于11时至次日05时,相对集中在15~19时(占降雹总数的58.2%);16~17时为日内最易发生冰雹灾害的时段,占日降雹总数的18.1%。05~10时未出现过冰雹灾害,见图1。暴雨洪涝灾害在日内每个时次均有发生,16~22时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时次,占暴雨洪涝灾害总数的55.0%;20~21时为日内最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时次,其它时次均在4.2%以下。雷电灾害发生在11~23时,此时段发生的雷电灾害占日雷电灾害总次数的92%;相对集中在13~22时,占日总次数的86%;16~17时是日内最易发生雷电灾害的时次。00~01时、03~05时虽有雷暴灾害发生,但次数较少,仅为6%,见图1。

1.2年变化

统计表明:青海冰雹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5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5.2%)。灾害期历时152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5月下旬,结束于9月上旬,为时103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9d。暴雨洪涝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上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上旬结束。6~8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89.7%),灾害期历时184d;严重灾害期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为时15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34d。雷电灾害的一般灾害期最早从4月中旬开始,最晚在10月下旬结束。5~9月份为灾害集中发生时期(占年发生次数的96.2%);历时200d。严重灾害期于4月中旬开始,9月中旬结束,为时160d。严重灾害期较一般灾害期短40d,见图2。年内严重灾害主要集中在5~8月份,6~8月份为青海严重灾害高发期,见表2。

1.3年际变化

分析表明:年际间的冰雹、暴雨洪涝和雷电灾害次数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1984—1989年,年冰雹灾害次数仅为8.5次/年;1990—1999年灾害次数增加至2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38.5次/年。暴雨洪涝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3.7次/年;1990—1999年增加至14.5次/年;2000—2007年高达42.4次/年。雷电灾害在1984—1989年间发生次数为0.5次/年;1990—1999年为0.7次/年;2000—2007年高达11.9次/年,见表3。

1.4灾害持续时间

统计表明:雷暴灾害的个例虽较多,但多数记录起、止时间不详,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和分析,本文仅选择较完整的资料个例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雷电灾害持续时间在3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6%;持续时间在61~90min之间的频次为32%;持续时间在91~120min和120min以上的频次为12%;持续时间少于10min和11~30min之间的频次为4%。

冰雹灾害持续时间在6~10min之间的频次达30.2%;持续时间不足5min和16~20min之间的频次为22.1%和20.9%;持续时间在11~15min的频次为17.4%;持续时间在21~30min和大于30min之间的频次为7%和2%。

暴雨持续时间在11~60min之间的频次达32.9%;持续时间在61~180min之间的频次为29.5%;持续时间在181~360min的频次为16.4%;持续时间在小于10min的灾害频次为1.4%,见表4。

2地域分布

2.1地区(州)分布

以主要旅游气象灾害总次数而言,海东地区是青海严重旅游气象灾害高发区,其比例占全省总次数的30.1%;西宁市、黄南州、海南州为严重气象灾害次高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11.8%~19.1%;海北州、海西州、玉树州和果洛州为严重气象灾害低发区,占全省总次数的4.4%~5.9%,见表5。由表5可见,从旅游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上看,海南州为灾害伤亡最多地区,伤亡比例占全省伤亡总数的46.2%;海东地区和黄南州是次多地区,占全省伤亡总数的12.9%~16.0%;西宁市和海北州为伤亡人数较少地区,占全省总数的7.9%~8.9%;玉树州、果洛州和海西州是严重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最少地区,只占全省总数的2.0%~3.5%。

以单一旅游气象灾害而言,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为青海雷电灾害高发地区和伤亡人数最多地区,24年中先后发生严重雷灾9~13次、造成21~34人(次)伤亡,分别占全省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17.0%~24.5%和伤亡人数的17.4%~28.1%。海西州和果洛州是严重雷灾发生最少地区,24年间,只发生过2次,占青海严重雷灾发生次数的3.8%和雷灾伤亡人数的3.3%~5.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是青海冰雹灾害高发地区。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暴雨严重灾害高发区,占总次数的16.7%~29.5%。果洛州24年间未发生暴雨严重灾害,见图3。

2.2县级分布

由图3可见,西宁市的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互助县、民和县、平安县、乐都县;海北州的门源县、刚察县;海南州的同德县、兴海县、共和县是青海省内冰雹灾害多发县份。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贵南县、兴海县;海东地区的化隆县、民和县、循化县、平安县;黄南州的同仁县;海西州的都兰县、天峻县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县份。西宁市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的互助县、化隆县;海北州刚察县;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则是雷电灾害多发县份。

结论及建议

(1)青海最佳旅游时期与冰雹等灾害的灾害期重叠,暴雨洪涝、雷电、冰雹是青海主要旅游气象灾害。灾害期在150~200d之间。6~8月份为年内旅游气象灾害次数最多时段。

(2)年际间的暴雨洪涝、冰雹和雷电灾害的年次数存在持续增多趋势,但检验表明这种增多趋势不明显。

(3)海南州、海东地区、西宁市为青海最易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地区;海西州、黄南州和海北州为青海旅游气象灾害较容易发生地区;玉树州和果洛州发生旅游气象灾害的机率较低。湟中县、兴海县、贵德县、化隆县、大通县、湟源县是青海旅游气象灾害易发和危害最重的县份,班玛县、久治县、治多县、玛多县是旅游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较少、危害较轻的县份。

(4)冰雹、暴雨洪涝、雷电灾害次数在年际间呈现出的增长趋势除与全球性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外,与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环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5)加强全社会旅游气象灾害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灾害救助能力。

篇9

关键词 雷电;灾害特征;防御对策;浙江乐清

中图分类号 P427.321;P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65-02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叉。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加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稠密的现状,由于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承灾能力较低,一旦大面积遭受雷灾的侵袭,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近年来,全市雷电灾害总体上呈逐年波动增长趋势,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笔者根据乐清市1960—2010年的观测资料数据和近10年全市雷击事故事例,分析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灾害特点,为防雷减灾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提早做好防御工作、减少因雷击而造成的灾害提供一些对策。

1 乐清市雷暴日特征分析

根据雷电活动的频度和雷害的严重程度,依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规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90 d的地区为强雷区、40 d

1.1 年际变化特征

从时间分布的情况来看,根据乐清市1960—2010年的观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1960—2010年乐清市共有雷暴日数1 979 d,平均每年有40 d,为多雷区;1961—1983年为多雷暴年份,近10年有减少趋势,其中最多的年份达74 d,出现在1975年;最少的年份达21 d,出现在2009年。

1.2 月变化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一年中1—12月都有雷暴天气出现,4—9月为雷暴的多发月份,占总雷暴日的86%;尤其在6—8月雷暴次数最为频繁,平均月雷暴日分别达5.3、6.9、8.9 d,每天的雷电又多发于午后到傍晚。

1.3 年平均地闪频次分布

根据浙江省雷电探测网提供的地闪数据统计,从图3可以看出,乐清市北部的大荆、智仁、双峰、镇安、仙溪和南部的磐石、七里、黄华、翁垟、北白象、柳市为雷电多发区,年平均地闪频次大于49次;乐清市中部从南塘、南岳到岭底、淡溪为雷电低发区,年平均地闪频次小于30次;其余地区雷电地闪在30~49次。

1.4 乐清地区雷电灾害的分析

乐清地区现状地形呈长条型,地势西高东低,雷电地闪频次分布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全市陆域面积为1 223.3 km2,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每年4—9月雷暴频繁极易造成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和人等雷灾事故。从2001—2011年乐清市各类雷电灾害对象所占的百分数(图4)可以看出,直击雷造成人员伤亡占总百分数比例在36%左右,而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的雷电灾害占总百分数比例约64%。

雷电成灾可以分为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2种。直击雷是导致地面建筑物受损、物体燃烧、人员伤亡等。间接雷主要是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一般来说雷电感应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几率比直击雷高很多。雷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产生的破坏作用,一是影响到高技术的应用;二是其破坏面不像直接雷击那样只是一个点,而是一片区域,灾害影响波及千家万户、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雷电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

1.4.1 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由于防雷意识的淡薄,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本来可以避免的雷击事故,而现在却屡屡造成悲剧。例如:2001年8月23日柳市镇雷击致2人死亡。2007年6月25日16:40左右,乐清市磐石镇芝湾村小龙坪山坡一亭子遭受雷击,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现场遗留的鞋帽有破裂痕迹,一手机芯片被烧焦。原因是野外受雷击,导致死亡。2007年7月22日16:00,乐清市翁垟镇一名42岁的男性村民在田间作业时被雷电击中,当场死亡。2011年7月24日17:00,乐清市翁垟街道樟树下村一名瓜农在田间劳作时因受雷击而死亡。这几则雷电事故事例说明当事者如果有起码的防雷常识,雷电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

1.4.2 电子设备、通讯、计算机网络、家用电器的雷击灾害。雷击可直接造成雷击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雷电释放的瞬间强大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给通信网络和电子设备有巨大的破坏力。例如:2001年6月10日、8月11日乐清市乐成镇受雷击造成乐成镇信用社和人民医院计算机网络瘫痪。2008年8月14日,乐清市芙蓉镇包宅村一民家房屋遭受雷击,致使其房屋受损,同村村民家中逾100台电视机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6万元。原因是雷击导致建筑物损坏,雷电电磁脉冲导致设备损坏。2008年8月31日,乐清市乐成镇中心工业区科技孵化办公楼2部电梯遭受雷击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元。原因是雷电电磁脉冲导致设备损坏。

1.4.3 雷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所占雷击灾害事故比重不大,但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例如:2008年8月31日,乐清市南草洋村某村民家房屋遭受雷击,致使房屋起火造成较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万元。原因是雷击导致建筑物火灾。2009年8月28日14:30左右,乐清市清江镇四塘路口的水泥店被雷轰击起火,造成大面停电。原因是雷击致使三相计量箱发生燃烧。

1.4.4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近年来随着乐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计算机等电子现代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大量出现,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等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2 防御雷电灾害对策

为了有效地防御雷电灾害事故,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克服侥幸麻痹心理,从以下方面重视并做好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

2.1 加大防范雷电灾害宣传力度

气象主管部门要抓住全市雷电灾害典型事例,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在社区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大力宣传防雷减灾有关法律规章和科普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雷减灾意识,宣传重点要放在如何使人民群众了解掌握正确的防雷避险方法。同时,要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和宣传,争取各界和各级政府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支持,共同推进全市防雷减灾工作的顺利发展。

2.2 切实采取措施,消除防雷安全隐患

一是要根据乐清地区雷电活动、灾害发生、产业和行业分布等特点,会同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制定全市雷电灾害总体防御方案,加快全市防雷减灾监测网建设,开展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雷电预报服务。二是主动加强部门协调沟通,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防雷检测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被检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情况、防雷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检测机构服务情况等。对于拒不接受检查、检测和对新建防雷装置进行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的,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又拒不整改的,或者无资质证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活动的,将根据有关法规,从严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切实加强全市雷电灾害调查,分析全市防雷形势和需要,为当地政府防雷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开展对易燃易爆、化工等危险行业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主动开展全市防雷安全专项检查,排查雷击隐患,督促和指导重点工程、易燃易爆场所落实防雷整改措施等。

2.3 强化全市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落实

一是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职责,认真做好管辖区内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核,分段检测和竣工验收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把好防雷设计、施工关口;主动开展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工作,对不符合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的防雷装置限期整改;对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典型案例要在媒体曝光。二是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适应乐清地区特点切实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体系来保证全市防雷工作的健康发展。雷电灾情收集制度、雷电灾情调查和评估制度、全市防雷设施的检查制度、防雷定期培训制度、防雷宣传月活动制度等[1-2]。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针对全市雷击事故实际情况,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防御雷电灾害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2.4 建立完善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将雷电灾害应急处置纳入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4],气象主管部门应会同全市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本辖区、本系统的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市应急指挥部门协调、检查和指导各单位落实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气象部门应切实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遭受雷电灾害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市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隐瞒不报。

3 参考文献

[1]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余建华,黄小晃.江西省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减灾对策[J].中国雷电与防护,2004(3):1-6.

篇10

关键词 农村;防雷工作;现状;问题;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10-01

我国是世界上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每年春夏和夏秋交替季节,各地几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雷电灾害。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雷暴较少地区之一,年平均雷暴日数26.9 d。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呼伦贝尔市雷电灾害也呈逐年增加趋势,2005年7月27日上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中心村雷雨交加,致使6户农民16头耕牛被闪电击死,1座30 kV变压器被击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5万元;2006年5月25日雷击引发森林大火,直接经济损失达2 905.29万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气象部门加大了对雷灾害的防范工作,深入了解雷电灾害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降低雷电灾害损失,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 防雷工作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农村雷击次数占据总雷击次数的70%以上,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总伤亡人数的90%。这些数据说明农村地区雷灾严重,防雷形势严峻。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受众对象少,宣传方式有限,防雷宣传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农村防雷工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防雷工作不规范,基本无防雷设施。另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自建楼房大量涌现,室内电气化设备明显增加,但大部分设备没有安装防雷设施,农村防雷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应从思想上提升农民的防雷意识,剖析雷击灾害事故,让人们认识到防雷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农村防雷基础能力,改善农村落后防雷面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1-2]。

2 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住宅防雷装置建设滞后

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建设房屋时仍采用水泥预制板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防雷设施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很多农民根本不会考虑预制板钢筋接地;即使房屋上安装避雷针装置,大多安装不符合规定要求,使安全隐患大幅增加;另外,房屋竣工后未经过技术评价和防雷安全检测。室内电器设备种类不断增多,线路连接混乱,随意拉扯和临时搭接现象严重,很容易发生雷电灾害事故。还有一部分农民喜欢在屋顶上安装金属蓄水桶、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缺乏有效雷电防护,雷击产生的雷电流沿线缆很容易进入室内,对室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2 农民防雷意识淡薄

农民接受文化知识的水平有限,掌握的防雷知识少之又少,面向农村防雷知识宣传面窄,大部分农民对雷电认识较为模糊,缺少自我防护知识。入夏后雷暴天气增多,此时恰好是农忙季,很容易出现雷电灾害事故。一部分农民为了赶农活,雷雨天气冒雨继续在田间劳作,由于农村地形复杂、四周空旷,极易引雷;还有一部分农民在雷雨天气下扛着金属农具奔跑,农民田间劳作遭雷击现象时有发生。

3 加强农村防雷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

经调查可知,呼伦贝尔市农村防雷设施薄弱,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缺少基本的防雷常识,这些都增加了农村雷电灾害发生频率。呼伦贝尔市各级气象部门应与政府部门和科协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做好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宣传,借助公益短片、动画等方式宣传防雷知识,并定期开展防雷安全教育和灾害教育,向农民讲解雷电灾害出现原因和发生规律。另外,气象部门还要积极组织各乡镇气象信息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提升防雷责任意识[3-4]。提高农牧民对雷电的认知程度,从而推动呼伦贝尔市农村地区防雷工作顺利开展。

3.2 建立健全农村防雷减灾管理体系

应将农村防雷工作积极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日程中,科学合理完善防雷工作制度;做好雷电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应做好乡镇企业的防雷检查。尤其雨季来临前,呼伦贝尔市防雷部门应加强农村用电设施、房屋结构等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限期整改。对于扩建、改建、新建后的学校、厂房、商场等应根据规定做好防雷设计、审核、验收及质量监督工作[5]。为减少农民安装防雷装置成本费用,政府部门可以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农民防雷补贴。

3.3 加强政府引领,强化防雷减灾管理职能

地方气象部门应深入农村,制订并完善防雷管理法规和农村防雷部署,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防雷减灾管理职能。另外,可借助防雷宣传栏、建设避雷塔、安排防雷信息员和安全员等建立防雷安全示范村,以点带面,扩大农村防雷管理工作范围。在防雷管理执法中,工作人员应严格认真,确保农村防雷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农村防雷工作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应综合全社会的力量,将多种措施进行整合,多管齐下,加强农村防雷科普宣传,建立健全农村防雷减灾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引领,强化防雷减灾管理职能,将雷电灾害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进而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5 参考文献

[1] 莫尚泽,宋应刚,江声荣,等.雷电灾害防护工作之现状及应对措施[J].河南科技,2013(16):167.

[2] 朱明,丘志彪,蔡木民,等.探讨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1):90-92.

[3] 李阳斌,邓朝阳.对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御措施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