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垄断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经济的垄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反垄断专家RobertBork指出:“只有在对下列问题作出确定的回答时,反托拉斯法才能是合理:该法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反托拉斯法官按照一个或者几个价值的指导行事?如果基于几个价值,在价值之间产生冲突时如何处理案件?只有在价值目标问题解决以后,才能形成前后一致的实体规则体系。”在传统实体经济条件下,反垄断法主要以自由公平的竞争利益为价值取向。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竞争价值日益受到冲击。
网络经济效应对效率价值的需求
传统反垄断法也追求效率的法律,但传统竞争理论认为,市场能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反垄断法的核心价值是竞争,通过竞争能够实现效率、消费者利益、自由、公正等价值。
但是,“网络经济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是网络经济中最特有经济现象和本质特征。“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一种正外部性,即某个网络的参与者越多,这个网络的价值就越高。网络经济显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增性。例如,随着入网人数增加,信息网络平均成本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也随之慢慢递减,但随入网人数的增加,网络的收益却同比例增加;越大网络规模,就越高边际收益和总收益。
由于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网络经济中若以竞争为核心价值会引起难以调和的冲突。网络经济中,由一个福利最大化的垄断者垄断可能是最优的结果,完全竞争并非最优结果反而是次优结果。况且,在网络经济中除了垄断和竞争是否有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之外,限制竞争的行为也可能具有经济效率。因此,在一定情况下过分强调竞争的价值反而会背离了反垄断法所要实现的效率目标,不仅不能解释为何要干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也不能解释为何反垄断法能容忍垄断状态、市场高度集中和适用除外领域的存在。
因此,网络经济效应所带来的主要特点是对效率的重要性以及效率的考察方式和以前不一样。网络经济并不是要否定竞争价值的重要性,但要以效率为核心价值,竞争是手段,消费者利益是最终结果。
知识型经济对创新价值的追求
网络经济是突出的知识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是网络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网络立法,包括反垄断,对创新价值的追求也越来越突出。
传统经济中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市场中的竞争力量就会消减,垄断与竞争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多是知识产品,网络经济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竞争。企业为达到攫取垄断利润的最终目的,用新思想、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去占领和扩大市场。“但继起的创新又使持久的垄断永不可能出现。创新对垄断的这种正反作用,使得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不断出现。”围绕新产品、新标准进行的竞争,始终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据此形成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手段。,网络经济除了知识产权和创新因素以外,几乎不存在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必要资本等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使垄断企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并使竞争与垄断间呈现出较高频率的交替性和互为强化与激化关系。虽然垄断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压制和排斥竞争的一面,但在网络经济市场中更有促进竞争、把竞争引向高级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与传统垄断市场结构不同的新型垄断市场形态,可称之为竞争性垄断。
创新的商业含义是生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这和反垄断法中效率的价值目标出现一个竞合。因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样一个接连不断创新过程中,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创新与效率是不相矛盾的,创新是形式,效率是实质,对创新的追求其实也就是从侧面对效率的追求。创新不但为占支配地位企业提供了强大压力和动力,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尤其在网络经济、创新经济背景下,创新速度是越来越快,令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和可替代性增强,也使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一般预测能力。网络经济中,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竞争可以提升质量,创新可以使竞争向高层次发展。二是当竞争和创新发生矛盾时,创新价值一定情况下可以高于竞争价值。保护创新,最终是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利益的重视。
因为知识产权是维护创新的,一般来说,维护创新的方式就是给予专有使用权。反垄断法意在消除独占,而知识产权保护意在消除竞争,两者虽有矛盾,但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目的是统一的。高度垄断与竞争是网络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是靠创新争夺垄断地位,所以在网络经济中重点不是消灭垄断,而是抑制垄断对创新的消极影响。
可见,评判网络经济中的垄断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创新价值,针对网络经济的反垄断法其价值目标除了以效率为核心之外,其重心还在于创新。对有益于创新,有益于加速技术更新换代的市场垄断,反垄断政策要放松监管力度,即忽略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价格因素,可对这样的市场集中予以鼓励和支持。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
篇2
三、微软与创新
一个垄断者是否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是衡量其现有地位对社会福利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软件市场的垄断者来说,现有的市场份额并不能成为维护其垄断地位的绝对可靠的保障,因为在这个产业随时会产生新的创意,从而使某种产品突然变得陈旧过时。正如微软所说,再也没有比整摊业务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崩溃的威胁更能产生快速创新和进行富有竞争性定价的动力了。微软面临的进入威胁和潜在新平台的威胁,一方面对它的定价有抑制作用,而另一方面成了它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的动力。
为此,微软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投入了巨资,这种投资由1992年的约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亿美元。1998年微软计划把年收入的约16%用于R&D方面的投资。相比之下,Intel、Oracle及太阳微系统公司等约为8%,IBM则约为6%。
为了维护其优势地位,微软不断向市场推出操作系统的新版本。当新版本推出时,它就提高向PC制造商收取旧版本的价格,以此促使PC制造商在新的PC系统上预装微软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例如,在推出Windows 98前夕,微软就把向PC制造商收取的Windows 95的价格提高到了与Windows 98同样的水平。
篇3
我们可以将网络经济定义为是一种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包括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和适用了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和经济部门。网络经济并不是独立于传统经济的,而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之上,因高新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网络经济中传统相关产品市场理论在市场界定中面临的困境
1.功能替代性标准的困境
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的功能也越来越千变万化。可能很多产品组合才能够实现一个功能,也有可能一个产品可能同时具备很多功能。不同产品之间的功能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对于这样的产品,无异于是模糊了产品的功能区分界限。同时,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的创新使得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变强,可能之前看来完全不具有替代性的产品之间后来在技术的发展下,二者之间的可替代性变得越来越强。这为判定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网络经济的效益下,用户会出现一定的锁定效益。即当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其在性能和价格上比网络用户现在所使用的产品更优,但是如果用户的转换成本要大于其转换后所获得的的利益。即使用户知道这样一个更优的产品的存在,用户也不会选择更优的产品。
2.价格判定标准的困境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平台商普遍采用对网络用户免费的营销模式来获取较大规模的网络用户,而又基于其本身所获取得用户规模效应来吸引企业和广告商的方式来获取利润。在这样的一个双边或者可以说是多变市场的条件下,价格如何确定,竞争者又如何确定。网络企业面临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来自一方,而是可能是处于一边市场的企业或者是双面市场的企业,其所面临的竞争是很复杂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而又对网络用户免费的条件之下,价格到底应如何确定?以哪一方为标准?还是综合考虑各方之后来一个折合标准?确定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无不给网络经济中的相关市场界定带来了难题,确定的价格不科学,必然会带来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范围过宽或者过窄。
3.供给替代性标准的困境
中国《指南》中将供给替代也作为相关市场界定时应当参考的因素,供给替代主要考虑其他经营者进入该市场的投入、要承担的风险、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等因素。网络技术诞生中的产品并不像实体经济中诞生实物产品那样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和财力,它可能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虽然耗费了人力和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但是不会像实物产品那样。而且生产实物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网络技术诞生的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可能就是发明产品之初需要耗费较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其后可以通过不断复制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产品。但是,实物产品却不是这样,要想获得更多的实物产品,只有不断地投入成本才可。
4.假定垄断者测试法(以下简称SSNIP测试法)的困境
假定垄断者测试的基本理念是“寻求假定垄断者能有利可图地实施涨价行为的最小产品群”。①假定垄断者测试是一种思想上的模拟实验,在实验的每个阶段都将那些最接近的替代品纳入到相关市场中来,直到最终形成一个产品组合。SSNIP测试法使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取一个基准价格,其后在进行在其假设的候选市场范围内对产品进行5%~10%的涨价,看消费者是否在销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转向了其他产品。之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数据分析看经营者是否有利可图。不断地重复进行测试,从而选取一个最优市场。但是,该方法在网络经济周边,首先要面临的难题就是基准价格如何确定的问题。先且不说网络企业的很多产品对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问题,网络经济中的市场是双边市场或者可以说是多边市场。双边市场或者多边市场的条件下,基准价格应该以哪一边的市场为准是个难题。其次,再说免费的问题,网络产品很多对于网络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
当在其他的同类产品都是免费的情况下,对某一原本也是免费的产品突然开始收费,即使收取的费用很低。但是,其他的产品都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网络用户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更何况该产品小幅度的涨价是持续的。这样,测试出来的结果是否科学、可信是值得怀疑的。再者,涨价幅度的确定问题。因为涨价的幅度是可以在5%~10%的范围内选取的,那到底什么样的产品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幅度,这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的。这样主观选择的结果是否会导致测试的结果会被主观地放大或者缩小。最后,用SSNIP测试法需要在获得大量经济数据的基础上,然后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对于法院来说,存在两个困难。首先,这个需要获得的大量数据在获取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司法成本过大;在对数据的获取过程中也会存在难度,因为每一次的测算都需要获取产品的成本数据,而网络经济中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这个数据的获取存在困难。但是,成本数据的获取和测算又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测算。其次,即使法院获取了这样的大量数据,但是接下来的建模和测算也是个非常浩大甚至是难以完成的工程。在目前中国的司法状况下,SSNIP测试法的实际操作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三、对传统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理论改进的建议
1.借鉴国外,在使用SSNIP测试法的同时也引入新的容易操作的方法来改进改测试法所存在的不足
比如说共同分析法、临界损失分析法、UPP测试法等。SSNIP测试法只是众多测试法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在反垄断的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相关产品市场存在很多的不同差异。对于这种存在差异的不同相关市场,如果我们采取只通用的SSNIP测试法可能是不科学的,也不一定能够测试得到合适的相关产品市场的范围,更何况是在网络经济这样一个多变和多样的经济环境下。因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其相关产品市场界定可以适用的最优测试方法,这样测试的相关产品市场范围也是最优的。
2.考虑双边或者多边市场的特点,以及平台企业的盈利模式来对相关产品市场进行界定
篇4
关键词:反垄断;完善路径;网络经济;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81-02
《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利于打破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各式经济垄断及所谓的行政垄断,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环境,但是这部主要基于工业经济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运行,实现保护市场竞争,规范竞争秩序的目的,尚需对《反垄断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并从科学的路径进行不断地完善。
1.《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反垄断法在中国被寄予了不合理的期望。从《反垄断法》首次见诸报端,媒体就将之哄抬为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神兵利器”,一些学者和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反垄断法》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对这种期望的迁就,如对行政性垄断单设一章,明文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偏向保护等。而《反垄断法》真正的宗旨应当是保护自由竞争,不是有意地保护某个竞争者或打击某个竞争者。行政垄断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破除决不是靠一部法律就能完成的,与市场规律相违背的行政垄断并不会长期存在[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可能成为执法重点的仍将是私人垄断,所以私人垄断才应是《反垄断法》的核心,这是法律应具有的前瞻性的要求。《反垄断法》固然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任务,但并不能因此就应当留下了朝令夕改的隐患。
2.《反垄断法》可操作性不是太强。中国《反垄断法》的起草中,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和法律实务界的建议,反映在法律条文上,就是规则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豁免的规定不合理、强制兼并前通报、未规定行政执法的具体程序、没有效率抗辩等等。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历史表明,竞争法设计的基础就是垄断经济学,经济学论证了反垄断的必要性和法律赋予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必要性。如果脱离经济学的支持,竞争法就成了无本之木,科学性失去了根据,很容易在各种利益的左右下成为政府任意干预经济的工具。而法律实务界提出的建议对中国立法尤其重要。中国以往很多法律,在起草和出台时宣称广泛吸取了各方经验,但一旦付诸实践,就暴露了难以操作的问题,然后只好借助于已被认为有“越权”之嫌的司法解释。有时候法律前脚才出台,法务界后脚已经在催促司法解释跟上了。这说明中国立法技术尚待提高,也反映了中国立法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轨。为了增强法律的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听取实务界的意见。
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其绩效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这些变化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于2007年通过、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是产生于工业经济环境的,它能否有效地规范网络信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既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第一,在政府反垄断目标上,应注重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在网络信息产业领域,网络外部性及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和网络信息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网络经济市场结构的主要形式。一般而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某种垄断力量会对竞争对手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这种市场控制能力没有窒息该领域的竞争,和因此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如果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没有滥用其优势地位,透过串谋、胁迫和掠夺定价方式排斥竞争以致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反垄断法就不应对其进行惩罚。如果政府反垄断的目标仅仅立足于一味地打破企业垄断地位,有可能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因此,政府反垄断的目标应从主要限制垄断地位、保护竞争者利益转为维护市场竞争序、促进技术进步、维护消费者利益。从美国近年来的反垄断实践看,其反垄断政策目标已基本实现这一转变。就中国而言,在《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在反垄断目标上注意这一问题。
第二,在政府反垄断指向上,应注重规制企业垄断行为,而非垄断市场结构[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判断企业垄断程度的主要依据是市场行为,而不再是市场结构。工业经济时代以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衡量是否存在垄断,如运用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法衡量单个企业的垄断势力,运用卖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判断各产业垄断势力。而在网络经济时代,判断垄断程度的依据已不再是市场结构,而主要是看其市场行为。一方面网络市场本身就是寡占型的;另一方面垄断企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暂时的,今天是第一的,不能保证永远第一;此外网络时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及企业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使垄断不一定和大规模相连,垄断产品的价格也不是传统垄断下的高价。因此,判断企业的垄断程度主要不在于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价格,而在于是否滥用市场垄断地位,通过其他方式排斥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等市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反垄断规制应主要针对企业的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市场结构。
篇5
-.网络经济对银行业的影响
1.网络经济对金融资金运行的影响
金融资金运行的动因和目标是实现货币资产的增值,体现为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网络经济的兴起,一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给经济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货币资产增值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进而使金融资金运行效率提高。二是网络经济为信息广泛传播的数量、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金融市场价格反映的信息更完全、更灵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金运行效率最终体现为金融市场能否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价格对信息反映的充分性是决定市场效率的关键,价格反映的信息状况直接取决于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与速度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信息、反映的灵敏度。网络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性,并将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到极至,使任何个体不可能拥有获得信息的量及速度优势。
2.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丧失交易成本低的优势
在传统金融市场上,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较少,缺乏信息,导致了相对高昂的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中小投资者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而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吸收零星资金形成巨额资本,形成规模经济;选择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形成投资组合,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并雇佣专家理财,收集大量信息,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单位交易成本。因此,传统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中介机构。
在网络经济下,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获取信息的完全性、及时性及成本相差无几,传统银行丧失低信息成本优势,又需要支付众多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庞大的建筑物及大量的从业人员等营业费用,在应对其他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竞争时,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进而越来越难以吸收大量资金形成规模经济,丧失规模经济优势。
3.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丧失信息的优势
在金融市场上,社会资金的需方所拥有的市场信息总是大于资金供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资金供需双方对信息占有的非对称性质导致了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而银行行为支付中介,使全社会的信息集散中心,能够较充分地了解资金需方的资金往来情况,对其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拥有的信息也较为全面,并具备监督执行限制借贷公司风险投资活动的各种契约条规的能力。因此,传统银行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投资者可以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获得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并且费用大为降低,大大改善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相对于其他企业和个人所具有的信息完备性和经济性的优势逐步丧失。
4.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
由于金融商品特别是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在空间移动上的局限性,即在不同空间存在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可能排列在同一空间由客户自由选择,决定了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天生具有在一定空间内的垄断能力。此外,传统银行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障碍,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益,使其成为传统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因此,商业银行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和受整个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干任何一个企业,所以,银行业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形成了银行业的垄断地位。
但网络经济使企业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传统银行丧失了金融产品在空间移动上的局限性,而网络银行被称为“不下班银行”,它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指定的终端,业务经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依靠任何一个网络入口点接入网络银行,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柜台提示信息办理开户、存款、付账、转账、贷款及购买保险、股票、债券、外汇、基金等,随时随地享受“AAA式金融服务”。加之,传统银行不再具有交易成本低和信息优势,导致它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使其垄断地位大为削弱,致使许多机构利用技术和资金从事网络金融业务。如日本索尼公司计划在2001年设立针对一般个人的网络专业银行,刺网、伊藤洋货堂正在筹组网络清算银行。
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传统银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作用越来越小,但传统银行仍具有优势。
二、传统银行在网络经济中的优势
1.传统银行的信用评估和管理功能不可替代
网络经济只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数量和及时性大为提高,但识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一定能相应提高,即不能提升资金供需双方的信用评估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的评估除取决于拥有的信息量和速度,信贷人员对客户的面对面了解、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以及互相交往所建立的信任感更为重要,尤其是评价大客户以及非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这种直觉和信任更重要,这些无生命的计算机做不到,因此网络银行只吸收存款发放小额贷款不发放大额贷款。并且互联网对信息自由传播也“使谣言贩子如虎添翼”,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造成市场价格和资产实际价值的偏离。这说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并不能一定保证市场达到完美的状态,效果如何还要受人的因素的制约,除了人的主观能力的差异外,还包括人的主观动因。而传统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信用评估能力上有绝对优势,而且由于银行与客户间长期形成的稳定关系,使其具有监督执行限制借贷公司风险投资活动的各种契约条规的能力,以及银行雇佣专家做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都是其他主体所不可能具备的功能。因此,网络经济要求传统银行在信息配置方面起主导作用,在资源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网络银行最近有逐渐依附传统大金融机构的趋向,两者相互补充、发展迅速说明了这一问题。如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依托于传统商业银行众多客户发展业务。此外,网络中已出现专门处理网上按揭的E-loan,处理网上支票的Check Free以及从事网上股票买卖的E.Trade等专门机构正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这些都说明传统银行在信息配置方面仍将发挥作用。
2.传统银行在信誉上仍具有优势
由于文化的转移相对缓慢,客户公关仍是争取客户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纯依靠计算机。现有银行与客户长期建立的相互信任以及合作关系,尤其是大银行给公众展现的规模、历史和稳健性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因此,银行仍然有竞争优势。如银行与非银行竞争者,尤其是来自科技企业的竞争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科技专家提供的金融服务,往往在理论上可行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这样的服务没有解决客户真正的业务需要或财务的现实状况,因为只有银行对业务和财务的认识才是最优的,这不是新的竞争者能轻易掌握的,并且随着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强,新的金融工具、技术大量涌现,使银行的理财优势更加突出。再者,在企业资金收付和信息传递方面,银行长期积累的安全保障和监管规则、制度是一般企业不具备的,因此企业乐意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的商贸”,如广告、采购、开发票,或申请支付等,但资金划拨仍依赖银行支付系统。这些形成了传统银行的信誉优势。
3.网络经济也为传统银行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传统银行在网络经济下,可借助网络的强大辐射功能,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企业管理内部,作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的副手,充分发挥其理财特长。可以对分支机构比较多的企业的资金做网络管理,将资金集中到总公司统一调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样,企业内部的销售及进货也可依托银行网络运行,对于供货商不但比较安全,可以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供货,还不会发生拖欠;对于购买方也可以保证及时收到货物,让供求双方都节省了时间,回避了风险。如招商银行为一汽集团量身订做的“虹网”,它是在企业集团设立一个内部的财务结算中心,涉及总公司对子公司的账务查询、内部的资金运作,及整个销售网络的结算业务。这样不仅银行扩大了业务空间,企业也降低了财务成本,精简了生产链,提高了生产力和利润。
三、传统银行如何应对网络经济的挑战
1.借助网络稳定老客户
网络经济使传统银行失去大批客户,所以传统银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失去老客户,当然一方面要靠其多年苦已经营形成的信誉,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适应客户变化了的交易偏好,起到战略防御作用,并将其视为防止老客户流失的一种手段。使老客户既拥有银行的信誉,又能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当然银行自身也可降低经营成本。如威尔士·法戈银行建立网络银行,将银行传统的柜面服务转向网络服务,一方面适应客户查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转账、支付票据、申请新账户和签发支票等基本网络银行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客户从分行向低成本的网络转移,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此外,还可通过传统的保险箱等必须借助于实体的业务来留住和发展客户。
2.借助网络发挥传统业务优势
篇6
[关键词]网络经济、非摩擦经济、经济学理论、企业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公司;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日益成为了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是在当前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问题。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在个人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作为连接个人-电脑进行交流交易的平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公司的缘起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经济作为基于网络平台的新的服务行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网络经济是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统一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流的传递和处理,经济信息成本急剧降低,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最终成为核心经济资源的经济形态。网络公司作为网络经济中的活动主体,在网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和网络经济提供的服务方面来看,从事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的公司不多,并且多半是隶属于信息产业部的国有电信企业;而从事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服务的企业,提供特定的网络服务软件,如浏览器安全程序和驱动程序等,也多是国有电信企业或科技园区内较大型的科技开发公司、软件公司。由于这两大类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而且也可归属制造业与软件业,所以一般不把他们归于所谓的网络公司。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服务和电子商务网站等的网络公司。
二、柔性管理的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从以资本为主要资源进入到由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与之相伴的则是管理手段的巨大变革。
出现于20世纪初期工业时代的“刚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首创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柔性制造系统为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启发,它是指一种具有应对变化环境或由环境带来的不稳定的能力的生产系统。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同时网络公司等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服务业企业的特征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柔性管理”的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是指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明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柔性管理是针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营实际提出的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它更加注重管理软化,以管理的柔性化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三、网络公司的经营特点
网络产业的核心优势力量在于提高了信息流动速度,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这种影响力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诸多环节,改变了这些环节中的成本结构和其他特征。具体来说,网络公司具有的经济特征包括:
1、它是直接经济。在网络经济中,由于采用Internet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处理市场信息、沟通生产与消费,因此任何生产者理论上都可以与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物质上虚拟、信息上真实的直接接触。产品可由“虚拟企业”组织调度,就近选择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极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搜索理想的交易伙伴,并立刻通过网上金融服务和四通八达的物流配送系统实施这笔交易,并且虚拟的交易场所以及零库存管理技术,都进一步降低了实施交易的成本。
2、它是注意力经济。在信息社会中,绝大部分信息不仅不是稀缺资源,反而大为过剩,乃至泛滥。但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即注意力。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进行有效生产和合理分配。因而可以认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本身,也非货币资本,而是相对于无限信息供给而言的有限需求――注意力,信息要实现价值就必须获得注意力,所以必须以注意力作为衡量信息价值的标准,只有获得注意力的信息才具有价值,这就是注意力经济学的本质。随着互联网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信息平台,它将获得对注意力资源的完全控制权,同时这也意味着巨大价值与财富的转移。
3、它是规模经济。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规模报酬递减,网络经济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在传统工业社会,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和享用为前提的;而网络社会,新用户加入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网络,不仅自己获得效用,也将增加原网络用户的效用和福利水平。其次,信息网络中的经济行为具有极为强烈的收益递增性,这起源于信息消费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与传统经济中的物质产品相比,信息作为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它在产出后可以接近零边际成本地被大量复制和传播,并且信息所包含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降低;从而网络经济的成本表现为阶段性的固定成本,但是产量可以无限增加,致使平均成本随总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收益递增性。第三,传统经济中大部分产业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中;而信息经济中,大部分产业处于由完全垄断进入寡头垄断,接着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进而又由寡头垄断进入完全垄断,如此循环往复。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随着规模(用户)的增长而呈现的收入(价值)平方式增长与平均成本迅速下降,构成了网络经济独特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即网络效应,它体现了网络经济无穷的价值增值潜力。
4、它具有粘住效应。与传统经济相比,信息经济中的转换成本将大大高于前者,因为前者仅涉及到产品的转换,而后者除了产品的转换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智力成本。当人们已习惯了某一标准,却让他们转而投向其他产品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让10个人从一个网络转向另一不相容的网络系统的成本远远高于1个人的转换成本的10倍。在信息产业中,转换成本的巨大使得人们更热衷于一个系统,而不会轻易放弃,除非技术的先进性足以克服大部分使用者的综合转换成本。正是由于这种高昂的转换成本,才使得人们不会轻易放弃一个自己习惯的网络,而不管这个网络是实物形态还是虚拟形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粘住效应”。转换成本越高,粘住效应也就越明显。
四、网络公司中的柔性管理
上文总结了网络公司的经营特点,下面我们试着把柔性管理的内容和网络公司的经营特点相结合,来考虑针对网络公司,柔性管理的内容和举措。
1、人员。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往往属于具有专门技术或者管理技能的知识型员工,所进行的工作也都是以知识作为基本资源结合必要的工具场地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进行员工管理时的措施就必须能够满足员工的主要需求,以激励和调动员工热情为主要手段,包括宽松的工作时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针对知识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包括金钱奖励在内的多种激励方式、个性化的升职系统、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对于、流动迅速的知识型人才来说,企业带来的归属感越强,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员工的柔性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2、组织结构。网络公司的组织结构应扁平化、网络化,这是适应网络公司直接经济特点的组织形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同时减少中间成本和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网络公司产品的更新速度极快,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它的产品能够迅速地对市场产生影响。在扁平化结构加快公司整体反应速度的同时也给予员工以一定的自利,这样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为一些紧急事件的处理提供了便利。
3、企业文化。网络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稀缺资源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这就需要企业的员工能够迅速转变思想,跟随市场的注意指向而对自己的产品改良。由此而言,企业的知识员工需要的是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自身特征之一,对员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致性、和谐性等方面,还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使企业进入一种不断进化、完善的状态;或者可以由企业组织和管理员工学习多技能,提高整体的适应性,才能够应付相应的市场注意力变化带来的不利环境,才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足够的“注意力”,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4、企业战略。网络经济是规模经济,所以在企业战略方面,网络公司往往追求的是不断的融资,通过大量的资本原始投入,获得公司规模的发展,但是并不是公司收益和利润的提高。在网络公司的发展初期,往往都是在亏损中度过的,而当网络公司上市之后,尽管公司的利润还是负数,但是股价经常快速地攀升,公司价值也就在不断地提高,在经过盲目的兼并和广告消耗之后,网路公司可能陷入危机而不得不退出市场或者被兼并。战略的柔性,在于网络公司不需要和竞争对手作出硬性的、以实力为基础的拼搏,而需要在经营战略上通过改进,来适应市场的多变,盲目地扩大规模,有可能导致尾大不掉,只有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5、技术柔性。柔性管理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单纯的技术更新是每个公司发展所必然要注重的事项。在柔性管理的技术柔性中,设备的可拆解、可重组等人性化的要求在我们谈论的网络公司中的需求并不迫切。网络公司的技术柔性应当注重于网络经济的粘住效应,也即要通过不断的、有目的的技术更新,来吸引新客户和提高老客户更换系统的成本。使得客户网络不断扩大,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一个网络公司不断得以扩大影响,进而成为成功的企业。
总之,柔性管理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像网络公司这样的适合使用柔性管理系统的知识型企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知识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将发挥它更大的影响,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就必须要转换思想,把对知识工作者激励的柔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特点相结合,应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信康,王春燕.服务性企业内部营销的再诠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1.
[2]王欢.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柔性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5.
[3]张萌物.基于知识型员工特点的柔性管理.前沿,2004.09.
[4]李锡炎.论人才柔性管理.理论与改革,2004.4.
[5]邓志辉.浅谈当代管理新趋势:柔性管理.经济师,2006.10.
篇8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论文。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9
近两年来,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迅速升温,大量资金、人才和其他要素资源纷纷向网络概念聚集,对网络经济的讨论乃至争论也一直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是我们讨论网络经济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
网络经济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形成的网络经济,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短短的4年时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就超过了5000万,而达到这一规模,收音机、电视和电脑则分别花了38年、13年和16年。证据表明,因特网的出现完全可以与印刷术、蒸汽机、电话和装配线等相媲美。
对现代企业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网络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意味着企业在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不能因为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泡沫”,而否定网络经济本身,以及它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尽管一哄而起的网络“激情”所导致的一轮“泡沫”已经破灭,网络经济大潮并不会因而停滞不前,相反,在股市的喧器和震荡之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正在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同时,人们也日益清醒、冷静地认识到,网络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且一定要扎根于实体经济。生产力变革的最终实现,取决于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否进一步整合。只有当网络经济创造的生产力可以使传统经济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才有可能消除,尽管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因此,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应当这样定义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按照这个定义,网络经济绝对不是网站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公司经济,在网络经济中唱主角的,恰恰是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信息资源而进行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的各类实体企业,自然也包括一切传统产业中的各类企业,它们才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各类网站企业或网络公司只不过是为各类实体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而已,它们中的一些不景气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新兴企业的破产。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可以这样断言,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目前看来,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至少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长方面。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正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的经济,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
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2)企业经营方式。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和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在发生变化。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网上交易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和普及,就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是由于,一方面每个采购合约中投标企业数量增加,增强了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谈判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原厂委托制造(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
(4)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运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发生实质性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
(5)企业组织结构。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应对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还会继续展示其巨大的变革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时代背景,已容不得我们对信息化和网络经济有模糊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言,企业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为此,我们只能丢掉幻想,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急起直追。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已经如此紧迫地逼到了各行业企业的面前。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发展网络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或是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和顺应国际潮流,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是惟一的选择,任何忽视和等待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彻底转变观念,中国企业才能够通过学习来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变革企业的战略构想、运作模式和组织构造,以求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10
关键词:网络倍增效应; 企业电子商务; 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 企业信用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重要支撑,随着全球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在经济领域中的渗透,企业电子商务在整个商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其发展过程并非总令人乐观,世纪之交的“网络经济大萧条”也同样令电子商务的践行者为之悲叹。
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这次受挫,除了股市辐射效应、风险融资投机等外部因素,现行的普通电子商务模式从指导理论到营销方式各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企业营运模式,它能推动企业商务理论的升级,同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商务理论为指导。但是由于目前与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系统理论尚未成形,而将传统商务理论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的色彩。比如说,在电子商务领域,垄断已不能再单纯依靠市场份额来形成,更需要以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和信用的认可为基础。或者直接地说,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垄断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者意志的反映,不仅对企业有利,同样对消费者有利。一旦某个企业的垄断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它的垄断地位也就很快会丧失。这一现象已远远超出传统商务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
在营销方式上,普通电子商务模式也无法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市场潜力,而网络倍增效应在这一方面却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和解决方案,也为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理念的重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倍增效应内涵的新发展
网络倍增效应首先出现于传统的非线性、网络式营销模式之中,主要指商业企业通过与顾客的利益共享,将部分顾客纳入其销售体系之中,形成一个交互的、网络式的销售体系,实现企业业务和利润的倍增扩张。但由于网络倍增效应应用的失误( 如非法传销) 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其市场价值很少受到重视。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后,网络倍增效应与全球互联网紧密结合,其内涵得到全新的诠释,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其核心就是电子商务中的卖方节点(即电子商务企业)利用互联网的辐射性和交互性,通过宣传和利润再分配等手段,使电子商务中的买方节点(顾客) 同时具有了卖方节点的性质,主动为电子商务企业寻找新的买方节点,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这样反复循环,使电子商务企业的影响力和交易量实现几何级增长。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网络倍增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张效应。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不仅扩张程度远远大于普通电子商务模式,而且还能带来商务业务、企业利润、商务信用等层面上的全方位扩张。高度发达的国际互联网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更充足的信息资源、更广阔的交易空间和更迅捷的交流方式,这就为企业提高效率、进行大规模商业扩张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普通电子商务模式对网络优势和潜力利用的不足一直是这一可能向现实转化的瓶颈。而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使企业营销的组织形式直接与互联网络的拓朴结构相吻合,网络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扩张效应也就可以实现了。而且网络倍增效应本身就是企业与顾客互动的过程,在实现企业利润扩张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顾客受益和交易双方商务信用的扩张,表现为一种全方位的扩张效应。
整合效应。在所有的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总是一对利益冲突的矛盾体,而网络倍增效应则能够解决电子商务中这对矛盾体之间的尖锐冲突。在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中,顾客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消费者,顾客参与企业的商业营销,分享企业的商业利润,其利益与企业的命运、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网络倍增效应也迫使企业必须将顾客的利益纳入自己的战略目标,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实现企业利润的扩张。网络倍增效应通过对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的整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冲突和矛盾。这会使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为和谐,降低企业电子商务的成本。
提升效应。在实现电子商务扩张和整合的前提下,网络倍增效应可以使整个电子商务机制以及企业和顾客的功能得到质的提升。与传统的商业活动相比,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具有更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信用机制就成为电子商务的核心机制。普通电子商务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电子商务中信用机制脆弱性的问题,这也是电子商务领域秩序混乱的症结所在。而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以利益整合为手段,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在此基础上,网络倍增效应也必然会给企业电子商务带来全方位的提升。
二、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倍增理念的构建
理念一:实现电子商务中顾客忠诚的网络倍增。
顾客忠诚是顾客对企业的信用以及对企业的特殊偏好,是电子商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普通的电子商务模式中,所有商业利润都由企业独占,顾客的身份仅仅是一个购买者和消费者,而难以从电子商务中真正获益,这就使得顾客失去了维系其对企业忠诚的内在动力,企业也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忠诚顾客。因此,企业虽然可能在短期获得了较多的商业利润,但从长期看,它就要为了吸引和挽留顾客付出巨大的宣传成本和公关成本。在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以商业利润的再分配为纽带的,顾客的身份也就因此而具有了双重性。如果一个顾客对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质量认可,他就会通过消费推荐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网际关系变为企业的销售渠道,为企业扩大影响力和销售量,同时,他也可以从企业那里分得一部分商业利润。同样,新的顾客如果对该企业认可,也一样可以为企业扩展销售渠道,直接与企业分享商业利润。在这一过程中,顾客已将自己内化于企业的销售体系之中,并将自己对企业的特殊偏好(即顾客忠诚) 与自身利益紧密挂钩。随着电子商务以网络倍增的模式不断扩展,忠诚顾客运用其人际关系和网际关系扩大企业商务业务以及由此而获利的可能性也以网络倍增的模式增长,这会从根本上提高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所必需的顾客忠诚。
理念二:实现电子商务中企业信用的网络倍增。
信用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前提。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包括两部分,一是顾客义务的范畴,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顾客忠诚;二是企业对顾客的信用,即企业信用,属于企业义务的范畴。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业务平台是依靠数字信号来表达一切信息的互联网,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操作的风险性要比传统的商业交易大的多,这使得许多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只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用,才能够消除顾客交易的心理障碍,使潜在顾客变为忠诚顾客。可以说,企业信用是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普通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信用如同顾客忠诚一样脆弱。由于企业与顾客信息的不对称,再加上个别顾客在该企业整个商务领域中影响力近乎于零,企业即使在个别交易中破坏信用,其损失也只是失去个别顾客。虽然受害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如论坛、BBS等形式) 揭发企业破坏信用的行为,但企业仍可以利用自己绝对优势的影响力和其他顾客的“路径依赖”思维,提出所谓的合理解释,来消除对其不利的影响。在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中,顾客的人际关系和网际关系对企业的销售体系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影响力,企业在个别交易中破坏信用,就意味要丧失一个顾客网。企业破坏信用的成本增大,会使企业尽可能自觉地避免其信用的破坏。而网络倍增模式的电子商务越是扩展,顾客对企业销售体系的影响力就越大,企业维护其信用的自觉性就越强。可以说,网络倍增效应以利益约束的手段实现了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的倍增。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网络倍增效应并非只对企业和具有双重性质的顾客有利,也同样对普遍意义上的最终消费者有利。
理念三:实现电子商务中商务业务的网络倍增。
电子商务业务按其交易的对象分为网络批发(企业对企业交易,简称B2B) 和网络零售(企业对最终消费者交易,简称B2C) ,其中B2B 业务被绝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定为商务业务的主体和主要的业务发展领域。诚然,B2B 业务是整个电子商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单笔交易成交量大、平均交易成本低等优点,但是,无论多大规模的B2B 业务都必须以B2C 业务为基础,否则商品只是在企业间流动,无法到达消费者手上,商品的价值也就得不到实现。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无益于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还会使整个电子商务领域的业务扩张带有很大的泡沫性和悬空性,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引发企业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全面崩溃。
网络倍增效应的核心就是调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直接作用于企业电子商务的B2C 业务,从根本上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中,B2C 业务演变为一种互动式的、双赢的商务交易,顾客从B2C 业务中受益,因此进行交易的主动性得到内在加强。这样,企业不仅完成了当前的B2C业务,而且从忠诚顾客那里获得了新的顾客网,获得了潜在的B2C 业务。当电子商务企业在B2C 业务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时,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动力也必然加强。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推动电子商务B2C 业务实现网络倍增扩张。
同时,实现了网络倍增的B2C 业务必然会引发B2B 业务领域的相应扩张,而且这是一种健康的扩张,其泡沫性大为降低。另外,由于网络倍增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B2C 业务的规模增长,企业就可以以B2C 业务来取代小规模B2B 业务(如取消、裁减电子商务企业的终端网络分销商和网络连锁店,而代之以忠诚顾客的消费推荐奖励机制) 。这不仅可以间接推动B2B 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可以从整体上节省企业电子商务的成本。
转贴于 三、企业电子商务理念重塑过程中对网络负效应的规避
任何事物都有其作用的两面性,网络倍增效应对于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来说,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企业在利用网络倍增效应进行电子商务理念重塑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1. 防止电子商务误入网络传销歧途
传销,不论在传统经济中还是在网络经济中,都是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毒瘤。尤其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传销也为自己披上了“网络”的外衣,将自己重新包装,而其实质则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尽管网络传销与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有着种种相似之处,但其营销体系的组织形式却是根本不同的。网络倍增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星状网络式的组织结构,电子商务企业处于网络的中心,所有的顾客都直接与企业进行交易,顾客与顾客之间只有消费推荐关系,而没有交易关系;网络传销实质上一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顾客之间既是消费推荐与被推荐的关系,更是商业交易的上下级关系,下级顾客不可能越级与企业直接沟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这种销售方式带有严重的欺骗性和暴利性,而处在金字塔最下级的顾客也就成了网络传销的最终受害者。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必须防止电子商务营销网络被非法利用为网络传销的工具。
2. 防止网络经济衰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任何经济形式都必然有其运行周期,网络经济也一样有其发展的繁荣期和衰退期。在繁荣期里,网络倍增效应会给企业电子商务带来几何级扩张和倍增繁荣,产生强大的经济推动力。但在衰退期中,网络倍增效应也会加剧网络经济的脆弱性。任何经济衰退的趋势、信号甚至是谣言,都会通过互联网络迅速传播,再加上顾客之间人际关系、网际关系的关联性和辐射性,极易在顾客群体中引发对企业信用失去信任的连锁心理反应。如果情况严重,还可能在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引发经济衰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如何将网络倍增效应纳入可控制的范围之中,改善网络经济的脆弱性,将是电子商务企业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明之,陈豪. 营销困境与商业企业电子商务流程再造〔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 , (5) .
〔2〕张铭洪. 对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模式的理论诠释〔J 〕. 经济研究参考,2002 , (63) .
〔3〕杜传忠,居荣良. 网络经济效应与产业组织特征〔J 〕. 江淮论坛,2002 , (2).
〔4〕黄少安,王宇. 网络如何影响经济效率〔J 〕. 山东社会科学,2002 , (2) .
〔5〕何明升. 网络消费方式的内在结构及其形成机理〔J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 (1) .
〔6〕邹衍. 走向虚拟社会的反思———关于因特网的矛盾分析〔J〕. 理论月刊,2001 , (8) .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