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灾害防控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灾害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对措施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衍生物,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病原微生物。包括害虫、病害、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这些有害生物是森林生长的大敌, 与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并称为森林三大灾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防治的必要性、紧迫性。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汤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防控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
1.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1.1.1汤原地区常发性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以松毛虫和鼠害为主的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发生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中之重。
1.1.2突发性有害生物日益突出
1996年落叶松叶蜂、2011年杨叶蜂、2012年柞褐叶螟在汤原地区大发生。虽末造成大的灾害,但这几种灾害在汤原有记录以来从末发生过危害,出现了危害,危害面积达千亩以上。
1.1.3偶发性有害生物在一些地方暴发成灾
舞毒蛾在汤原地区很少发生或造成危害,1996年突然暴发成灾,大面积次生林叶被吃光,面积达到几万亩以上。
1.1.4检疫性有害生物蔓延速度加快
上世纪末,杨干象在汤原地区还没有发现危害,近两年,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外地引进苗木数量品种不断增加,杨干象在本地危害程度和危害面积逐渐扩大。
1.2诱发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因素
1.2.1气象条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象因子出现频率增加。汤原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暖冬等异常天气,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越冬死亡率低,病虫基数急剧增加,给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1.2.2森林自身御灾能力
森林结构类型能表现出抵御灾害的能力,大面积纯林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袭能力弱,混交复层林的森林群落在抗御灾害能力要强,也就是说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在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上要高于物种简单的森林群落。本县大面积人工纯林较多,特别是中龄林以上林分组成多数为纯林,森林群落构成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1.2.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能提高森林自身御灾能力,在森林经营管理的理念上要树立正确导向,改变过去对林木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没有及时进行土壤和树体管理,致使部分林木处于亚健康甚至衰弱状态,诱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1.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有待完善
1.3.1防治投入机制
许多公益林,在生态防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森林经营者从中获益很少,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投入比例低,森林经营者难以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防治经费的短缺,降低了森林本身御灾抗灾减灾能力。
1.3.2防治渠道
现在的大部分森林经营者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发生时,没有能力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问题,人工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防治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1.3.3防治基础设施
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治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1.3.4防治意识
森林经营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防治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足,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灾来救灾和从众意识,没有像森林防火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2.1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森林资源培育的各环节中都有林业有害生物和参与。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增强防治能力。全面强化宣传工作和法规教育,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培植防治市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森防社会化服务,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2提高森林自御能力
从森林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3防控机制转变
按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天然林为代表的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落叶松林为代表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2.4引进现代化防控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防治手段也在不更新。就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上来看,改变了过去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广泛采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的绿色农药。施药手段也得到了改进,大面积防治的地域,应用飞机和车载喷雾机等各种新型防治机械,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治效果。按着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要加快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对常发生性林业有害生物以飞机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偶发性害虫以车载喷雾器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珍稀经济林、园林、观赏林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研推广工作,走无公害的绿色防治之路,依靠科技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篇2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县组织过一次森林病虫害普查,取得了一些病虫害方面的标本和文字记载材料,但由于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技术档案全部丢失,之后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普查和专业调查,技术档案几乎空白。在防治手段上几乎全是药物免杀,没有综合防治新技术。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比例偏低,实践工作中技术力量远远不够,而且没有高级职称人员,没有科技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低,服务林农和生态建设实力有限,林业工程建设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在实质上取得技术性突破,技术人员后续教育缺失,培训机会很少,知识老化,新的科技成果接受转化困难。基层乡镇林业站已全部撤销,县上只设立县林业站,县林业站工作经费紧张,只有人头经费,财政没有专门预算技术推广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很少安排具体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即便有推广项目,也很难落实到具体技术人员来负责推广,责任不明确,奖罚不分明,没有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成果不能最大化。
构建林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及时传播林业科技信息,让林业科技更多的传播在基层和林农中。让林农能更多地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主经营能力,实现科技兴林,科技致富。
2、健全组织,完善机制,提升素质,激励争先。健全机构,设立县乡两级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合理划分职责,统一协调,紧密配合,分工合作,既服务于我县林业重点工程,又服务于林农,让广大林农从科技服务中增加收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不断提升技术人员服务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好地为科技兴林献策献力。
3、注重课题研发,增强科技创新力。为增强科技创新力要注重基础性科技研究,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根据林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安排研究课题,各负其责,积极开展广泛的技术专题研讨,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广泛开展上下交流和横向合作,凝聚多方力量,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4、强化科技推广,加速兴林富民步伐。在强化科技方面要制定科技推广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具体技术推广项目,推广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有能带动林农增收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生态的健康发展。要按技术力量分配推广项目,要培养学术带头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技术推广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总结,有档案。要把技术推广项目真正落实到能让林农增收致富的项目上,只有这样技术推广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能有力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
5、注重科技示范,促进辐射带动。做好科技示范点的引领带动,让科技人才走到山头地块,建立自己的示范基地,让可见的现实成果说服林农,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率。根据现实生产需要安排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要有真正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要把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代表性,又具有推广价值,使之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全面培训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科技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及时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掌握科技服务真本领,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让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开花结果。
对今后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针对我县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必须构建以下四个服务体系,只有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林业技术服务体系,才能支撑林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生态建设快速推进,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1、林业新技术成果推广体系。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林业科技日新月异,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育苗、造林、营林等方面都有新的科研技术成果出现,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经常用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成效。用新的研究成果解决育苗方面的问题,能有效提高苗木出苗率和苗木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我们林业建设的成本更低,成效更大。用新的造林技术解决造林中的难题,会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我县是干旱地区,着力解决抗旱造林新技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必须对各种当地造林树种的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贯穿始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应用和推广造林新技术,并不断总结新经验,全面提高造林的质量,降低生态建设的成本。用新的营林技术解决营林中的问题能使森林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发挥。在培育森林过程中,树立健康森林理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不断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自身抵抗力,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经济林丰产增收保障体系。经济林是林农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构建经济林丰产增收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经济林灾害防控技术,使经济林在灾害天气影响下,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让林农增收,才能真正调动林农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我县山杏和仁用杏资源丰富,但晚霜冻对这项产业的危害非常大,几乎是三年两头冻,严重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停步不前,解决晚霜冻技术难题是该项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只有果农掌握了晚霜冻防治技术,经济林果业让果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发展经济林积极性自然就高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就会空前发展。经济林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技术进步过程,要从抗灾害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解决,要建立指导和示范基地,技术人员要联系经济林果大户,长期系统指导灾害防控实用技术,让果农自己熟练掌握防控技术,最终能让灾害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保证林农在经济林果上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是科技兴林富民的终极目标。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随着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增加,有害生物对整体生态的潜在危险也逐步加大,被人们喻为无烟的火灾,我们必须构建起有效的科学预防体系,把有害生物防治最大限度的控制在初级阶段,使有害生物的入侵尽量不成灾,或者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既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又能使整体生态处于安全状态。针对目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大,病虫害种类增多和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有害生物的防治难度增大等现实,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的宣传力度,严把检疫关,做好引进苗木和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抓好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建立有害生物防控快速反应机制,推行无公害防治,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实施工程治理,提高防治效率。有害生物防治要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做好有害生物的普查和抽样调查,全面系统掌握我县有害生物存在现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潜在威胁,只有对现实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才能对症下药做好防控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技术档案,服务于我们的防控工作。再次是要提高防控的科技含量,保证有害生物调查准确,防控及时有效,尽量把有害生物控制在成灾之前。预防为主,积极消灭,营造能抵御有害生物发生蔓延的混交林,维持生态的自然平衡,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森林动物食物链的稳定平衡,营林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一个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4、森林火灾防控体系。火灾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最大威胁和直接破坏者,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保障森林植被安全的首要任务,只有有效防控森林火灾的发生,杜绝火灾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才能保证森林植被资源的安全,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才能逐步好转,生态文明才能逐步提高。但如何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必须依赖科学的技术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森林火灾预警系统,提高森林火灾预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把森林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破坏,保证森林植被的安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制定科学的预防和应急预案,提高预防的整体水平,力争在火警发生时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预警和扑灭,森林资源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营造有利于抵抗火灾的各种混交林,提高森林自身抵御能力,也是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火情的预警、扑火动员和火灾扑灭的全过程提高科学技术保障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篇3
>> 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除害技术 应用木腐菌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伐桩的研究 松材线虫病害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松树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 松材线虫病疫情分析及防控对策 浅谈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延平区松材线虫病的预防措施与对策研究 松材线虫病危害调查及防控研究 仙游县松材线虫病科学防控机制研究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出现和防治 松材线虫病及预防措施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关于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探讨 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治对策的探讨 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植被恢复技术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EB/OL].(2016-11-16)[2017-04-04]..
[4] 郑礼平.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除害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16-117.
[5]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6]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7]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2-25.
[8]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7-33.
[9]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0]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1]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12]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0-323.
[13]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14]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15]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16]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17]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
[18]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44-146.
[19]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1):114-118.
[20]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51-153.
[21]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22]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7-04-04]..
[24] 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EB/OL].(2014-11-04)[2017-04-04]..
篇4
一、充分认识做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年初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受害程度深,山区林业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市林业受害面积235.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其中毛竹、花卉、香榧、杨梅等商品林基地受害面积142.7万亩,损失5.3亿元。山区是低收入农户集聚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林业的依赖性很强。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灾后重建时间比其它行业更长的特点,因此,这次灾害不仅直接导致林业减产和农民减收,而且还将持续影响到今后几年的林业生产和山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量竹木枯死,林内枯枝落叶骤增,树木长势衰弱,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明显增加,已严重威胁到我市森林生态的安全。要从关注山区民生、促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和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二、明确林业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
根据省、市有关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要求以及*林业实际,我市林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是:
——确保枯死竹木及时清理。6月底基本完成枯死竹木清理和销售工作,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及时消除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
——确保基础设施及时修复。8月底基本修复林区道路、电力、通讯、大棚、喷灌和森林防火等林业基础设施,林业生产和林区生活全面恢复正常。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使林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配套完善。
——力争生产能力尽快恢复,农民收入不减。采取一系列灾后自救措施,2—5年内基本恢复竹林、花卉、香榧、杨梅等商品林基地生产能力,使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不减,生活水平不下降。
——力争森林资源尽快恢复,生态功能不退。通过科学培育管理,5年内使生态林全面复壮,森林资源只增不减,生态功能只优化不退化。
三、突出重点做好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加快清理受害竹木,最大限度减少林农损失。按照“尽力救护,及时清理,减少损失,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快受害竹木的清理和销售。对能够救活的受害竹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木等,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力实施救护;对已经枯死的林木,要优先安排采伐指标,简化有关手续,尽快核发采伐许可证,及时清理销售,减少经济损失。除重点地段、要害防火部位和松材线虫病防治外,重点生态公益林受灾区原则上要少清理或不清理。鼓励竹木加工企业实行保底价收购,挖掘生产潜力,保证受害竹木加工利用。要加强林政管理,严防不法分子利用受灾名义乱砍滥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
(二)加快修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林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修复和完善林业基础设施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环节来抓。重点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野外生态监测和林区道路的修复,并把修复火险预测预报系统、林火瞭望监测、防火隔离带、扑火保障系统摆在优先的位置。加快林木良种基地和苗圃的基础设施修复,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林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林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着力抓好高效林业生产恢复,切实保障山区农民收入来源。全面深入开展竹林、花卉、香榧、杨梅等高效林业基地的生产自救,抓好整枝修剪、施肥治虫等培育管理,通过应用一系列灾后自救技术措施,尽快恢复生产能力。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大力实施林业基地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长短结合、立体栽培等复合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套种中药材、森林蔬菜等“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开展受害竹木加工,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弥补灾害经济损失,做到竹木损失林下补,山上损失山下补,种植损失加工补,力求达到受灾减产不减收。积极推广种植珍贵用材树种,提高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后劲。
(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切实维护森林生态功能。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抚育改造、森林经营结合起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因地制宜开展补植造林,大力推广种植阔叶树种、彩叶树种和防火抗病虫树种,加快林分质量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构建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五)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科学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动员和组织林业专家和广大科技人员,采取“分区包干、挂钩到户、责任到人、技术到位”的办法,深入山区受灾第一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送技术到山头、到农户。运用农民信箱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解决各类技术难题。要因地制宜编印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手册,分发到户,指导农民科学开展生产自救。
四、切实加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合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开展林业灾后恢复重建,事关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山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林业部门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具体组织者,要积极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制定恢复重建规划,扎实开展工作。财政、发展改革、交通、电力、民政、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业恢复重建工作。
篇5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思考
1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与森林火灾、乱砍滥伐共称为威胁森林资源的三大安全隐患,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事关国土生态安全、森林食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和国家气候安全,必须从国家战略大局和林业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对有害生物的应急控制能力。
2县域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与林业概况
远安县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鄂西北山区,北纬30°53′08″~31°22′34″,东径111°14′34″~111°52′41″之间。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毗夷陵、北连南漳、保康,总面积174920hm.2。平均海拔500m,最高海拔1325m,最低海拔76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植物种类132科,544种,林地总面积为134533hm.2,占769%,活立木总蓄积380万m.2,森林覆盖率74.38%,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夏绿林向常绿林的过渡地带。常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栓皮栎、麻栎、青冈栎、樟、茶等,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近几年,林业发展速度较快,林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已成为远安县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
2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情况
2.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根据远安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特点,监测区域涉及全县区域,近几年监测与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见表1。
篇6
关键词:气象; 林业生产; 运用
中图分类号:S716 文献标识码:A
1 林业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气象条件
“林木生长对气象条件的基本要求林木生长与许多气象要素密切相关,但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温度、降水、日照和风速”[1]。
1.1 温度
不同地域的树木对气温有不同的要求,在同一地区,不同树木对气温的要求差别也非常大。地球上森林资源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同温度有着很大的联系。根据积温和最低温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热量带,各个热量带都有其适合生长的树种类型。观察自然植被在全球的分布上,大概表现为相对较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由热带(或低海拔)的多种树种的组成逐渐变为寒带(高海拔)的单纯树种植被的高度界线,从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带向高纬度的低海拔地带有规律地降低” [2]。因此,在不同的热量带,应该根据当地的温度种植合适的树木。例如,在全年温度都比较高的广州、福建等地,就不适合种植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植被,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种植杨树、柳树、榆树等。
1.2 降水
树种可分为湿生型树种和旱生型树种,二者对降水和空气湿度的要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旱生型树种对空气湿度的要求比较低,湿生型树种则要求较高,要求空气湿度平均在大约80%。从总体上说,森林经常分布在降水较多,水分充足的地域,林木的生长要求当地的降水量必须大于林木生长的蒸腾量。这里讲的降水主要是指当地全年的降水量,相对于此,降水的季节分布不是十分重要。水分一般都贮存在土壤中,由于水分所具有的淋溶作用,森林的土壤一般都呈现出偏酸性的特征。
1.3 光照
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和当地的纬度分布、海拔高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各地的树木也必须适应当地的光照。一般情况下,有些树木较耐荫,有些树木喜光。山区的树木处于低海拔的较为耐荫,处于高海拔的表现为较喜光。在一种树种的分布区内,一般都是位于分布区南端的树木较为耐荫,位于分布区北端的树木较为喜光。不同的树种适应不同的日照时间,位于高纬度的树木对日长的敏感度非常高,在低纬度的树木则恰恰相反。
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可以把树种大致分成三大类:第一是阳性树种,常见的阳性树种有马尾松、白桦、落叶松等,阳性树种最不耐荫,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够正常生长;第二是阴性树种,常见的阴性树种包括杉木、毛竹、云杉等,阴性树种非常耐荫,在庇荫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可以正常发挥,树木可以正常生长,而如果阳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反而下降;第三是中性树种,常见的中性树种有红松、水曲柳等。
1.4 风速
风速的大小和树木的蒸腾作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当地的风力越强,树木的生产力就会越低。因为风能够使树木的蒸腾量增大。如果风速过大过强的话,树木的耗水量会极大地增多,如果耗水量超过了树木自身的存储量,树木叶子的气孔便会自动关闭。据观测,如果当地的风速在10m/s左右时,树木的蒸腾作用会比原来增加三倍左右;特别是冬季的风对树木的危害作用极其大,冬季主要是干风,并且风速很大。
2 林业生产遇到的主要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措施
做好对林地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御工作对于林业的正常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主要的林业气象灾害有两个:一是森林火灾,二是森林的病虫害。
2.1 森林火灾
作为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对林业生产的破坏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据调查,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林地被烧面积高达几百万公顷,森林遭到毁坏,人员遭到伤亡。我国在1987年发生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面积的林地,受灾群众五万多人。因此,保护森林应该加强森林火灾的预测和防控。
引起森林火灾的气象因素很多,主要有当地当时的气温、降水、风速、风向、适度等。在自然的温度、风速之下,一般都不会引起森林火灾。
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高温没有降水的话,森林火线等级就会非常快地升高,森林就极易发生火灾。如果林地有充足的降水,林地的易燃物就会吸满水分,因此,它的可燃性就会降低。
林地的湿度对森林火灾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适度越大,越不容易发生火灾。即使林地长时间内没有降水,但当当地湿度达到80%时,火灾也不可能发生。但是,适度的高低不是发生火灾的充分条件,如果温度和湿度都较低,火灾也不会发生。
防御措施:第一,要防患于未然。加大对森林火灾危害的宣传力度,普及防御火灾知识,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因为这两个季节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提高林地群众的防火意识,保护林地生产和居民的人身安全。第二,科学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要尽早发现,及时准备救火工作,科学合理地组织救火工作人员,尽可能早地完成救火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对森林火灾防控体系的科技投入,做到及早发现,尽早报告,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扑救工作。
2.2 森林的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和气候的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春季,北方地区气温升高,降水较少,且湿度偏低,这比较容易生发多种食叶害虫,主要以杨树为主;南方地区风力较小,湿度较高,食叶害虫的发生主要以松树为主。春季的害鼠的种群繁殖也加快,鼠害发生趋势明显上升。
3 结语
无论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光照、降水、风等要素,还是森林气象灾害的发生,都与当地的气象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各地的林业管理部门一定要从当地的气象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挥气象条件的有力因素,为当地的林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王海丽,李芝兰.气象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C].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篇7
关键词:科学管理;营林技术;要素
1营林生产灾害的种类和防治方法
1.1营林对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方法
营林过程受雨雪冰冻灾害,在任意地区是不可避免的,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营林质量,营林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方法、对造林树种的选择等因素影响,也与受到的不同程度的灾害有着直接的关系。天然林木比较抗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工营林比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影响最重,其经济损失也大。我省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都选为杉木纯林,如果再赢林中它的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就会使树木为争夺阳光,使树高生长较快,但树冠幅较小,时间一长就会使树形成高、径、冠的比例失调,梢部木质化程度低,在冬季,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梢,由于枝杈过多,滞雪量过大,易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1.2营林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要做到利用科学管理营林,开发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林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系统的防治方法,要坚决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方法,把森林,病虫害控制在不成灾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营林速生丰产,那个及效益的目的。
2面对营林生产中易受灾害的做法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工作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害,掌握森林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发生的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的种类、数量、分布、营林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方法
根据营林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方法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方法的工效低费工、局限性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
是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方法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营林的防灾减灾方法分析
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方法,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林。对于受灾林地清理和造林要更新方案。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营林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破坏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的营林,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其在营林地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利形成异龄复层林。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营林,应及时全部伐除更新造林。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营林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4结束语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篇8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篇9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株~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篇10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灾救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明电[]4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切实加强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高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认识,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科学部署,加强检查。水务、农业、民政、建设、交通、国土资源、林业、气象、地震、电力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对各种灾害的防范、抗御和检查指导,切实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二、全面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气象、水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和汛情、旱情发展变化,对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要及时会商分析,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和通讯方式。水务、国土资源、林业、地震等部门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巡查并及时预警信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组织抢险队伍,做好抗灾资金、物资的储备工作,全面落实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做好防汛工作。精心组织好河流、库区的防洪调度。加强查险和抢险,及时排除重点堤段和病险水库、涵闸、泵站的隐患和险情,对山洪灾害易发的重点地段要派专人24小时监测,确保安全度汛。要努力抓好抗旱工作,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抓好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抓住一切有利的天气时机,做好人工增雨工作。要抓好森林火灾的防控工作,坚决克服“夏季无森林火灾”的常规思维定式和麻痹侥幸思想,对高火险区要组织全面检查,确定专人,划区保片,重点防范。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力量,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重点加强交通干线、重要通讯、电力设施和重要建筑的防灾保安工作,要做好应对各类灾害抢险准备工作。
三、要全力做好救灾和灾后的重建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救灾资金和物资投入力度。受灾地区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于因灾绝收缺粮的群众,要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确保他们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治。要抓紧做好水、电、路、通讯、倒塌房屋校舍等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要积极帮扶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助,千方百计组织和指导群众适时适地改种补种,发展多种经营,并有计划地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要将灾后重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进一步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