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产品品牌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建农产品品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图1所示。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五、结语
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该在政府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挖掘区域品牌的文化底蕴,并遵循产业集聚、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近年来,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一系列兴农政策喷薄而出,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新和品牌营销契机,各区域都可通过培植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将区域性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篇2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 品牌建设 SWOT模型 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74-03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通过培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也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山西省农产品品牌农业,对提高山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现状分析
山西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多达十几种,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优势农产品有小米、燕麦、荞麦、豆子、红枣、核桃、杏、苹果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山西农产品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即小杂粮、干鲜果、醋、蔬菜四大类。
(一)小杂粮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一直以来都有“小杂粮王国”美誉。主要有山西沁县小米“沁州黄”,沁州黄小米产业不仅成为山西省小米业的龙头老大,而且驰名中外;燕麦荞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大同盆地,主要品牌有“荣康”、“健康”等;豆类产区主要在晋西北及大同、忻州地区,主要品牌有“梯田”、“凤羽”等;山西优势小杂粮还有马铃薯、甜糯玉米等。
(二)干鲜果
红枣、核桃、杏、苹果等特色产品是山西主要的干鲜果。以“汉波”、“御赞”、“恒丰”等品牌为代表的红枣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地;以“养益”、“大寨”、“沁绿”等品牌为代表的核桃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吕梁、晋中、临汾、长治、晋城、阳泉等地;以“胃乐”、“维之王”等品牌为代表的杏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等地;以“珊瑚红”、“壶口红富士”、“舜都”等品牌为代表的苹果品牌区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晋城、晋中、太原、阳泉等地。
(三)醋
山西老陈醋是我国四大名醋之一,它以色、香、醇、浓、酸5大特征闻名于世,产地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中一带,品牌众多,主要知名品牌有宁化府、东湖、水塔、紫林等。
(四)蔬菜
山西省政府已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平陆百合、平遥长山药、大同黄花菜、洪洞莲藕、永济芦笋、寿阳甘蓝、长子青椒、应县大蒜和萝卜、万荣大葱、黎城三鹰椒等已成为山西主要的特色蔬菜。部分品牌蔬菜已经闻名全国,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永济芦笋,它是山西省的主要出口蔬菜,年出口总量占到全国芦笋总量的50%以上。
二、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态势分析法,即根据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继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一)S元素分析
1.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山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盛产小杂粮、苹果、红枣、醋、核桃、杏;拥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如太谷红枣、平遥牛肉、吉县苹果、洪洞莲藕、永济芦笋、寿阳甘蓝、长子青椒、应县大蒜和萝卜、万荣大葱等特色农产品,具备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
2.人文历史兼容。晋商文化使山西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有利于山西农产品品牌在农产品市场上打响知名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更能为山西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山西人深受晋商文化的影响,重诚信、讲规矩、尊重知识,很早就有品牌意识。这些都有利于品牌建设。
3.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目前,山西省拥有一批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如古城、厦普赛尔、鸿生、彤康、鼓楼等,快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能够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全省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99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0家,一大批龙头企业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全省著名商标达到300多个。这些龙头企业将成为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邻头羊”。
4.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山西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晋北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和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农业优势区域格局,小杂粮、干鲜果、醋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基地渐成规模。
(二)W元素分析
虽然山西省创建优势农产品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从总体上看山西农产品档次较低,品牌优势少,附加值低,这是因为山西农产品大多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而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农产品所占的比例不多。由于山西农产品存在“小生产”与“小流通”的状况,所以山西众多优势农产品质优价不优,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已不能适应国内外大市场的需求,这就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低。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薄弱,产品档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营效益偏低,带动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区域分布不均衡。山西有众多特色农产品资源,企业品牌却少之又少,强势品牌更加稀缺。
2.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少。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现了消费者对质量高、信任度高、知名度高的农产品的需求。在产前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品种培育、科研等投入;在产中需要科学技术、品种保护等投入;在产后需营销和广告等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为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由于优势农产品品牌在创建过程中存在高的市场风险,高的自然风险且创建的周期长,导致企业对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存在畏惧心理,有限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
3.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农产品品牌是无形资产,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山西由于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农户和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品牌”严重制约山西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同时,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单一,许多农产品加工几乎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只按习惯和经验生产,因此陷入创建农产品品牌盲区中,导致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质优价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的淡薄直接制约了山西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农产品宣传促销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广告投入甚少,甚至很多产品的广告投入几乎为零。如果不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优势农产品就谈不上走向市场、扩大份额。
(三)O元素分析
1.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品味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如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关注农产品的质量、营养、安全及文化内涵。人们对绿色、生态的追求,为使山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山西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WTO带来更多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形成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都在加大进出口贸易,我国加入WTO后,产品更容易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更多的资源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有力的产业基础。
3.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扶持是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催化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耕地保护制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尤其由农业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搭建了展示、贸易、合作的广阔平台,提高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增强了国内外竞争力,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创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同时,已经开通的大同到西安的高铁,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很大,它将会串联首都经济圈、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同时促进我省经济的融合,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4.依托高校。山西省拥有众多高校,其中山西农业大学在农业和农产品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山西省要充分利用这一人才资源优势,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产学研结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T元素分析
1.农产品自身因素影响大。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就造成农产品产量不稳定,不仅不同批次的农产品在大小、色泽、口感等方面不一致,就是同一批次的农产品也很难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同时,又因为农产品鲜活、易腐,这就使得农产品在储运、跨区域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导致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具有先天不足。
2.国内农产品竞争激烈。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竞争在所难免,这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各地吸引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同时国内很多农产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使得山西省农产品品牌面临国内外农产品品牌的激烈竞争,对于山西农产品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信息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要想实现品牌国际化,其最有效途径是网络营销。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来经营优势农产品,提高交易效率和品牌知名度。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山西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区域内的信息化水平,山西电子商务劣势和信息化水平低成为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措施
(一)SWOT分析的运用组合
通过对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的SWOT分析,发现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应该找出并充分发挥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规避威胁,提升山西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要找出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的不利因素,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图1)。
(二)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矩阵,并依据SWOT分析矩阵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表1)。
四、结论
1.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势突出、机遇明显。山西省是特色农业大省,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大,这将会成为山西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打造山西特色。
3.从整体上看,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模式、区域协调能力、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存在一定差距。
[基金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4-040)]
参考文献:
[1] 李耀东.山西土特农产品品牌资产价值评估[J].山西农业科学,2013(9)
[2] 孟宪文.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3] 张一弓,降云峰,张一中.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3(6)
[4] 马绍.基于SWOT模型的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问题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5)
[5] 孟宪文,秦作栋,薛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
[6] 陈炜.基于SWOT模型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战略选择[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 李耀东.山西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4(2)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品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迈入了“过剩经济”时代,消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当消费者步入超市或上网购买农产品或农业加工产品时,会面临诸多来自不同企业或区域的同类农产品,此时消费者将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农业产品时,会依据其之前的认知做出判断,而认知的主要依据是品牌,包括产品本身品牌和产品的产地区域品牌。对农产品而言,产地区域品牌往往是消费者选购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决策要素,因为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存在着基本认知假设,即农产品的品质与产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拓展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路径,而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制,将会为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涉及农产品的产地、品种、种养殖过程、生产加工、产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多个构成要素,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所形成的影射。农产品区域品牌至少包括产地名和产品名两个品牌组成要素,如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宁夏枸杞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以产地行政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行政层面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地区行政层面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国家行政层面如法国葡萄酒、荷兰花卉等农业区域品牌,地区行政层面如云南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农业区域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也存在跨国家、跨地区行政的区域品牌,如地中海橄榄油区域品牌横跨欧洲多个国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往往历时较长,品牌形成始因可能是源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传承工艺、习俗民间传说、特别消费需求等因素,经过岁月沉淀,最终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注册成功,所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区域排他性,其品牌使用权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商标注册认证等法律手段,使非产地的生产企业、农民组织或农户不能使用区域品牌商标。农产品区域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独特性,其表现可能源于产品品质、生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独特性或是生产工艺及文化的差异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是建立在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之上,而且拥有一定忠诚的市场消费群体,若缺乏消费者,品牌犹如无源之水,会枯竭或消失,所以品牌是通过消费者认知来表达的。综上分析,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以一定区域地理为标识,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在消费者心智中所形成的差异化整体性消费认知。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一)品牌的地域性
农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域性。其主要表现:一是气候环境的地域性,区域其降雨量、热量、干湿度等气候因子存在差异性;二是自然环境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土壤和植被、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三是自然资源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有其独特的禀赋性,如种植资源、品种结构等;四是人文环境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其历史文化习俗、消费习惯、传承加工制工艺、专业人才结构等呈现出差异性。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地域性是其首要标识和特征。
(二)品牌的独特性
农产品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塑造了各区域农产品的独特性,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牌心智认知。农产品区域品牌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产品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影响会有显著的差异性,如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往往与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相关。二是农产品品种资源的独特性。有些植物资源及动物物种可能只适合在某区域生长,或是原产于某地,这样形成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无疑具有排他性的竞争优势。三是农产品生产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区域历史文化的植根性特征,如历史传承的农产品加工工艺或生产中融入的历史文化等。不同的农产品可能使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品牌认知,从而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认知的独特性。
(三)品牌的共享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即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农产品产自于同一区域均可使用该区域品牌,而且往往经过地理标识保护认证,可以受到法律保护。品牌共享性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是品牌的溢出效应,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者或企业受益,包括产品制作工艺、原产地、产品品质等声誉共享,将有助于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者拓展消费市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负的外部性是如果区域内发生负面个案农产品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质量问题等会波及整个区域,使区域品牌美誉度受损,影响区域内其他产品生产者利益。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与单个企业品牌的创建有着本质差别。
(四)品牌的持久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区域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成果,由于时间的持久性,形成了内在的耦合发展机制和演进规律。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会形成发展惯性,产生累积和磁场效应,驱动相关生产要素向区域聚集,反过来又促进和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个体企业品牌由于其作用因素较为单一,具有较大的品牌发展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能由于企业中的某个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如领导者更替或产品质量事故,对企业的品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品牌消亡。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品牌发展风险,如区域内部品牌构件要素所产生的风险,或是外部市场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但由于区域品牌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和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性,其内部具有较强的纠错动机和机制,成就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稳性和持久性。
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机制
(一)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品牌生成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某一产业发展为主导,聚集众多主导产业企业、配套产业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在内的集群发展现象。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品牌存生成的必要条件,区域品牌依附于产业集群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核心是其产品相对于其他区域内同类产品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相关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发展在区域内容易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和协同效应:一是通过集群发展,使产业信息、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中快速传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二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有效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集群内企业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三是通过集群发展,形成集群内部压力机制,集群企业通过互相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其提升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最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四是集群发展容易提升市场公众形象,形成品牌传播累加效应,因为集群内每个企业产品消费者的拓展都在为区域品牌创建助力;五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容易获得政府重视,赢得更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同时吸引外部资本,为区域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和财务资本。
(二)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是区域品牌生成的引擎
企业是产业的构成主体,也是区域品牌创建的核心力量,龙头企业发展对产业及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带动效应。区域内企业品牌与区域整体性品牌是互为助长的关系,而且企业品牌创建对区域品牌打造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龙头企业品牌作用更为突出。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具有人才、管理及资金优势,而企业品牌创建是建立在一定管理及投入基础之上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身企业品牌创建对区域品牌的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推广时,同时也在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作宣传。由于农产品的地域性,农产品的产地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龙头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时,也在同步宣传区域品牌。二是农产品区域品牌运营人才培养及输出。由于龙头企业相对实力较强,具有品牌管理人才培训及聘请专业品牌管理咨询机构的能力和财力,使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在区域中形成标杆,区域内其他企业则会纷纷效仿,甚至是挖走龙头企业品牌管理人才。三是带动区域农产品市场拓展。龙头企业往往是区域产品新市场开发的排头兵和先遣部队,当龙头企业在新市场立足并形成一定品牌认知后,区域内其他企业会追随其涌进该市场,向各层次及细分市场渗透,提升区域产品在该市场中的占有率,反过来又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三)政府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的助推器
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存在收益和使用的非排他性,所以区域内企业缺乏创建区域品牌的内在动机。即便是区域内企业欲创建品牌,也仅是立足于自身品牌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整体品牌,企业品牌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二者的品牌创建路径和方法有实质性的差异,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创建中发挥统领作用。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主要功能体现在:一是政府通过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研究机构、学校等相关产业配套机构引入和设置,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二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及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营造条件;三是通过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保护,制定区域农产品生产工艺及标准,建设食品安全管控体系,颁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制度等,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保驾护航;四是通过制订农产品区域品牌规划,定期举办区域农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组织区域企业外出参展,建设交易平台,制作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形象,通过国内外主流宣传媒体向外进行一致性的品牌传播,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
(四)市场消费者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的前提条件
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价值源于企业之外,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同理,消费者也是产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区域的农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农产品区域品牌便无从谈起。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是随着市场消费群体数量的增多而获得提升的,是伴随市场消费者认知、认可而得到加强的,品牌的创建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者持续拓展的过程,因此市场消费者是品牌生成的提前条件。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要围绕消费者需求,以消费为中心来进行规划设计。一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即产品能满足现实与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求。产品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才可能为消费产品“买单”,企业和产业投入才可能转化为产出。二是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认知,即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认知,因为市场中会存在不同区域品牌的同类农产品,欲得到市场消费者认可,区域农产品要能体现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比较优势。三是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一个优秀的品牌必定是建立在一批忠诚消费群体基础之上的。消费者的忠诚度是品牌发展的基石,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关键是产品要能带给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及物超所值的消费回报,并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性、互惠性的长期战略型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12.
[2]李亚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孙丽辉,等.区域品牌形成与效应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4
当前,我区农业正步入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因此,以推进品牌农业创建工作为突破口,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使我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品牌农业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企业(园区、基地)的创建意识,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强化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区政府决定成立全区品牌农业申报推荐初审小组,负责各级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初审推荐工作。初审小组成员由区农林局、发改局、财政局、质监局、工商局等部门的有关职能科室骨干工作人员组成,由区农林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质监局、工商局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全区品牌农产品的申报事项,须经初审小组成员讨论通过后方可申报。对申报成功的各级各类品牌农产品享受该实施办法规定的奖励政策。凡是未经初审小组同意而申报成功的各级各类品牌农产品,政府不予奖励。
三、严格审核程序
对于审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和各级各类名优农产品品牌的,首先由企业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预审、初审领导小组初审后,报权威部门评定;再由区品牌农产品培育指导委员会根据评定结果进行集体审核、兑奖。
四、规范申报条件
凡是推荐申报的农产品品牌,必须符合《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产量和产值;有良好的产地环境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有较高的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诚信度等考核评审指标。
五、完善奖励政策
1、“三品”奖励政策。凡申报成功一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奖励标准分别为5万元、6万元;申报成功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奖励标准分别为1万元、2万元。但同一个企业或产地申报的“三品”品牌产品,按申报的最高奖励标准执行,不重复计奖。积极鼓励申报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但只主奖1个产品,其余系列产品申报成功后补贴1万元。
2、名优农产品(商标)奖励政策。对于当年申报成功的市名优农产品、市名牌产品或市知名商标,一次性奖励标准分别为0.5万元、1万元;对于当年申报成功的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于当年申报成功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一次性奖励50万元。凡年内创建的不同级别的同一类品牌产品,按上限予以奖励,不重复兑奖。
3、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奖励政策。年内创建成功的江苏省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以通过专门机构验收为准),一次性奖励标准分别为5万元和20万元。
篇5
本刊根据韩长赋部长的讲话记录进行了摘要整理,现刊发以飨读者。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意义重大
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大而不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相适应,与工业发展转型要求不相适应,与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助于以加工需求为牵引,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聚集,优化区域布局。这必将增强农业供给活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加工业,可以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实现错峰销售、均衡上市,拉长价值链和就业链,促进减损增收、提价增收和就业增收,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同时,通过发展加工业,还有助于带动资本回乡、人才返乡、科技下乡,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民创业,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打造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支柱。
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强大引擎。
加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为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七八口人,80%以上自己在家做饭,家家点火、万户炊烟。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规模显著变小,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加之80后、 90后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方便快捷、营养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剧增,加工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装备、生物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有效运用,有利于提高加工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比如,包子、花卷、饺子、汤圆等,以往只能手工制作,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现在随着自动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这些食品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制作,既保持了传统风味,效率也大大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为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为主,经营分散、品种少、标准化程度低,搞不好加工,只能以u“原字号”“粗字号”为主。近年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快成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工业发展注入有生力量,为做精做细做深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展农产品重点做到“五个推进”
到2020年,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提高到2.4:1,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到2025年,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们今后不能再走这种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在注重速度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目标,突出发展速度与质量统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实现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农民与加工主体关系转型升级, 在推进过程中,重点做到五个“大力推进”。
一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加工产能与主产区、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加工业向主产区、主销区、“三区三园”和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加工与产地结合、加工与销地结合、加工与园区结合、加工与扶贫结合“四个结合”。
二要培育壮大主体,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加工业的发展关键靠主体,要多渠道支持各类主体发展壮大,不但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下乡办加工,还要引导他们“挣票子带上乡亲”,让农民参与和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决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业,让他们与加工业同发展共壮大。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支出项目、“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等,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烘干储藏、直供直销等设施,支持他们与加工企业抱团闯市场,支持他们参与发展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大力提升初加工整体水平。针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问题,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了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达36亿元,共扶持632个县、近5万个农户。今年开始,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整合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项目中,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大力发展主食加工。日前,农业部下发了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宣传推介“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发展“餐桌”经济,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供给模式。增强加工的精深程度。精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依托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公共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打造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
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攻关。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人才缺乏,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一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协同创新,围绕烘干储藏、冷链物流、营养成分提取、副产物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装备集成示范,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分中心和中试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开展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搭建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产学研推用”体系建设;支持科技人员通过成果入股创办领办加工企业,实现股权分红。强化人才培养,开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
五要强化组织保障,大力推进政策落实。国办《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有含金量,有些政策还有实质性突破。比如,在财税上,落实增值税抵扣政策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列入农业担保体系支持范围;在金融上,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服务;在用地用电政策上,城乡建设用地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政策等。这些政策来之不易,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财政、发改、税务、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帮助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品牌这杆大旗举起来,推进品牌与种养加紧密结合,以品牌覆盖带动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促进种养加上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全提升。
与优势区相结合,打造^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辽参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农业品牌,为该区域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区域品牌创建,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不同区域农产品差异性体现出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与安全绿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安全、优质、绿色应该成为农业品牌的“身份证”,成为农业品牌最闪亮的名片。创建产品品牌,要立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水青山、绿色产品融入品牌价值,把植五谷、饲六畜、渔樵耕读、耕织结合“小而美”的生态特色,打造成富国足民的“金字招牌”。
与原料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农业既是产品供给行业,也是重要的原料产业行业。农业企业是农产品原料的主要需求方,也是品牌创建的受益方,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在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要通过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把握市场需求准、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主力部队”。
农业品牌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因此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统筹设计、稳步推进、久久为功。
要重点在“三区一园”中创建。把品牌建设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相结合,逐个产品、逐个产区制定品牌创建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要有机衔接,形成科学体系。要结合规划,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打通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水利等政策渠道,研究建立激活民间投资的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园区出品牌、品牌带园区的格局。
要抓好标准完善和协同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是品牌发展壮大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要加强与发改、商务、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的联动机制。要用部门的合力确保标准的权威性,用标准的“卡尺”确保品牌的“含金量”,以标准促品牌,以品牌带产业。
篇6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品牌;销售渠道;物流研究
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工作,把广西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既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当地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收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文章就如何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提出了几条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1广西特色农产品概述
广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出产了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例如桂林米粉、巴马香猪、白色芒果、横县茉莉花茶、永福罗汉果、田林灵芝、钦州石斑鱼等。这些农产品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要想发展好广西的农业和旅游业,就要重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推广。
2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特点以及营销现状
2.1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特点
(1)广西特色农产品跟市场上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新鲜的特色农产品多易腐坏,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在营销过程中,一旦没有做好保鲜措施,就会大大增加市场销售困难,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百色芒果,消费者对芒果的新鲜程度要求高,而芒果又极易变质腐烂,所以百色芒果从采摘到运输再到销售,要克服许多困难,既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又要在保鲜技术上攻克难关。二是有些特色农产品体积大,不利于产品的运输,如田林灵芝,一吨田林灵芝的体积比一吨钢筋大得多,在运输上,占用空间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2)运输困难,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在乡间,而农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广西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距离市场需求量大的北京、上海、南京等这样的一线城市远,再加上农产品本身体积大、易腐坏的特点,所以要把广西特色农产品销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运输困难很大。(3)生产规模小,资金链薄弱。当前,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这样的生产规模小,农民收入较低,资金链非常薄弱,它不但不利于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耕种技术进步,甚至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对于销售渠道的选取和价格的决定上也缺少影响力,因此不利于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品牌。(4)销售中间环节多,销售费用高。目前广西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收集、集中、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中间环节的销售费用大,最终导致消费者购买价格高,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2.2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没有创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仍然偏低。第二,物流服务滞后,特色农产品采摘后,很难保质按时地运送到各大市场,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第三,销售渠道不合理,销售渠道的单一性和复杂性,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低下。
3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3.1增强市场营销观念
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营销,首先就要改变农产品的销售观念,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生产销售观念,而应该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营销观念,生产户和当地政府都要转改营销观念,及时去了解市场的供需动态。
3.2创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3.2.1建立农产品品质差异性,突出特色(1)改良品种和技术,优化产品品种。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品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外观、口感、色泽上,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要想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要通过改良品种和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如巴马香猪的养殖,巴马香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因其口感极好而闻名于世,但是因为香猪的产量有限,在市场上经常是供不应求,这也限制了香猪的推广,不利于香猪品牌的创建。因此在香猪养殖上,可以靠改良养殖技术来增加香猪的产量,例如通过打疫苗来提高香猪猪仔的存活率,通过对养猪场的环境控制,如通过野外放养来保证香猪的质量等。(2)扩大规模,区域性生产。创建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性生产。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局限性太多,不适合创建品牌,难以形成规模。因此要改变这一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寻找合适的生产方式。广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扩大规模,实现区域性生产,尤其需要政府的干预,一方面需要政府根据农产品的生长特性,划定生产区域。另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户的资金非常有限,政府要在政策、财政、技术上加大投入,提供支持。如承包制,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进行特色农产品的规模生产。比如田林的灵芝养殖,当地政府就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来鼓励村民承包土地养殖灵芝,这就大大提高了养殖的门槛,有效地扩大了养殖的规模。再比如,政府出面,引进企业投资。
3.2.2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工作特色农产品没有品牌就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能卖出好价钱,商标是农产品的无形资产,对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产品的附加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商标对于很多农产品生产户来说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他们意识不到商标的实际意义和保护商标的重要性。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商标名称。好的商标名称应该与产品特性相符,既要能突出农产品的特色,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易读易记还要能够让购买者产生联想,能清楚地表达产品,此外还要求标志鲜明,能够凸显广西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第二,商标保护。商标要是被他人冒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会让商标价值降低,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品牌产品的形象,影响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声誉,所以商标注册了之后,要重视保护,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户提高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商标。
3.3拓宽销售渠道
拓宽销售渠道是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关键。拓宽和优化销售渠道可以通过扩大营销范围和减少中间环节来实现。一是扩大销售范围,广西特色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提升销售数量,实现即时销售。如桂林米粉的销售,除了广西境内销售桂林米粉,可以通过物流把桂林米粉运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桂林米粉的销售范围,对于桂林米粉的销售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很多的广西特色农产品不轻易扩大销售范围,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对销售成本的考虑。为此,特色农产品企业或者生产户要更加重视物流业务,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另外,要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可以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扩大营销范围,实现一对一的直接销售,互联网销售不但可以保证销售数量,还能缩短销售时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例如,利用淘宝网和京东商城来销售特色农产品,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淘宝网和京城商城每天的固定访客量在6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让广西特色农产品进驻到这两个平台进行网上销售,一定会是一个有效的营销渠道,但是类似淘宝和京东商城这样的电商平台,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如需要后台管理,所以在运用这种销售渠道时,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二是减少中间环节,考虑到特色农产品本身的特点,要进一步优化销售渠道,生产户应该要尽量地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才能节约销售时间和销售成本,让农产品以最佳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到达消费者手上,减少中间环节的具体措施有,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个人直接和超市合作,也就是农产品的生产商把收购的农产品直接放入城市中的各大超市进行售卖。这样就能把批发这一环节取消,大大地缩短了销售时间,减少了农产品变质带来的经济损失。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产品生产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超市,这样才能加快农产品销售,提升销售数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高效销售。例如,水果蔬菜类产品,农产品生产商应该与当地的超市进行合作,销售产品。
3.4做好物流管理服务
做好广西特色农产品的营销还需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因为农产品的推广要靠物流。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如农产品的多样性,果蔬类,有生鲜类,小型农产品,大型农产品等这就增加了物流的难度,增强了对物流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要求,例如保鲜技术、运输方式、物流管理等。要做好物流工作可以从加强广西境内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贮存技术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境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所以要想把广西的特色农产品运出去,首先要大力发展广西境内的交通,尤其是产品生产地的交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具体就是要多修高速,尤其是联通外省的高速,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提高航空运输的运输量,广西靠海,有很多港口,所以也要重视海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二是,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贮存技术,在农产品的运输上,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保鲜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非常重要。第一,提升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变质和缩水,如低温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运输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保鲜技术,对不同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保鲜技术,达到最佳的保鲜效果。第二,要提高农产品物流加工水平,如永福罗汉果的运输,为了保证罗汉果的品质,一般会采取在包装上再加工的手段。第三,要提高农产品的贮存技术,建立科学的配送中心和存储空间,实现运送量的最大化。
篇7
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县政府安排召开了冬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县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农业局讲两方面内容。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政府重视,主体参与,农业品牌氛围逐渐形成。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在这个背景下,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门建立了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农业品牌化战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获得各级农产品名牌和著名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基地认定、qs认证、标准化建设的进行奖励,县政府在落实农发资金和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化建设。全县已形成农业品牌建设良好的管理班子和创建机制,全县农业品牌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开始成为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的共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创建自己的品牌。消费者越来越讲求产品质量,把品牌作为识别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优质名牌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形势和品牌知识宣传活动,全社会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氛围逐渐形成。
2.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20*年我县制订的《*香柚地方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制订国家级标准《*早无公害生产国家级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早茶地方标准》、《*省柚地方标准》等10项,县级地方标准《无公害田鱼?田鱼质量》等32项,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实施《*早茶标准化生产推广实施示范》、《无公害獭兔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无公害香芋标准化种植推广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和省质量技术部门验收。
3.加快发展农产品安全认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安全认证是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qs、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认证,20*年我县新增qs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12个。截止目前,我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通过qs认证21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29个。
4.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树立品牌信誉和形象。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是现阶段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和保护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荐农业企业参加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认定评选活动,“*早”商标于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商标20*年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早”商标2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同年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等商标获得了市知名商标称号。我县1999年获得了“*之乡”称号,20*年获得了*早原产地域保护标志产品;20*年获得“*之乡”称号。
5.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县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品牌支撑体系逐步形成。2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6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1家。20*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28家,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市级8家;县级17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迟、基础较差、认识上有差距,农产品品牌还处于低、小、散的局面,竞争无序、规范不够,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总体竞争力还不强。具体体现在:
1、品牌认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品牌宣传推介的深度广度仍不够,全社会的品牌认识仍有待提高。部分生产经营业主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注重眼前利益,抱有投机心理,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还不强,对提高品牌形象和打造知名品牌,缺乏主动性,没有成为自觉行动。一些规模基地没有自己的品牌,一些经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基地,存在品牌与基地脱节现象。大多数农户认为创品牌与己无关。部分消费者质量品牌观念淡薄。
2、生产经营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没有相对稳定的产量和供应能力,适应不了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需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亟需提升,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虽有标准,但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三是市场化建设落后。目前我县还没有综合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创建、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信贷支农力度不够,贷款担保等制约因素较多,农业企业融资艰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传统格局仍未改变,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技保障不够有力。由于体制原因,乡镇农技组织网络不健全,存在农技人员不务农现象;务农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信息不灵,导致盲目引种、滥用化肥农药、管理落后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高科技产品更少,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三是土地制约明显。一方面,农村土地分散到千家万户,难以有效整合,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产品基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
(三)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推进农业品牌化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下阶段,我们要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壮大和保护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品牌农业。
一要突出产业培育品牌。重点围绕茶叶、水果、田鱼、畜禽、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薰鸡、*粉干、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要提高质量争创品牌。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牢农业品牌发展基础。要制订简明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农业标准,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推行生产记录制度,强制使用相关标准。要继续组织“绿剑”集中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等3个检测分站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自行抽检,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利用多种途径,推广应用植物病害和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治、各种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管理,通过监管来提高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
三要培育主体创建品牌。深入实施“强龙工程”,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服务型的规范化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壮大农产品生产者规模和实力。
篇8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产品;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06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品质、价值的象征,是农产品生产者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农业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正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实践与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不仅具有特殊品牌所具有的个性,还具有俱乐部公共产品特性,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定位―品牌选择―品牌成长”这一品牌决策过程(田云章,2013)。从农产品品牌结构因素分析,戴程(2014)认为“企业实力”、“与目标群的契合度”、“现有科研能力”、“客户成熟度”、“消费者主观认知创新”是最核心的影响因子。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孙开功等(2016)认为,农产品品牌资产由农产品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和品牌忠诚度构成,其中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居于核心与基础的地位。曹佛宝(2016)认为,原产地形象的光环效应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最重要的外部线索,品牌关系型态在光环效应、功能价值与品牌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在区域特有农产品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整合过程中,政府行为从不同方面为区域品牌带来新的品牌价值(王军、李鑫,2014)。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品牌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品牌营造、品牌质量与标准、品牌营销等方面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品牌的独特特征,因此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时,农业企业应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打造自有品牌,政府在区域特色品牌整合、农产品质量、生产标准及品牌营造环境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区域品牌营造角度,分析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具体建议。选择常州市这样一个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有助于我们透过中观层面的研究把握宏观层面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特征,同时常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相对活跃,农产品品牌营造具有一些成功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有一定借鉴意义。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1.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势所趋。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态,联合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机构等,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传统小农经济往往导致农产品加工技术流程缺乏标准,质量不稳定;同时,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实施品牌化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产品销量,稳定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家庭增收。
1.3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载体,目前各地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推动了市场对高品质、无污染、无公害等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品牌正是利用“信号传递效应”,向消费者传递区别于其他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质量特征,提高消费者对该产品信任。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强以名优农产品为抓手的品牌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1农产品品牌开发初具规模
常州市市级名优农产品既有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也有初级加工的制成品,涉及到粮油、畜禽、林果茶、水产、蔬菜、蚕桑等几个大类,还包括花卉、苗木、盆景等园艺类产品和蜂蜜产品。据初步统计,自1998常州市开展名优农产品认定与考核工作以来,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874只;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近千件,其中省著名商标17件、市知名商标67件,累计向社会推出市级名优农产品527只,目前在有效期内的市级名优农产品有173只,其中省级名牌21只。2015年,名优农产品平均每只产品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超过2500万元和370万元,不论是产值规模、还是市场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常州市各类名牌农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2.2“三品”认证强力推进
常州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已达383只,绿色食品251只,有机食品117只,“三品”认证累计达751只。长江水产的银鱼、白鱼等6个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春晖”牌牛奶先后被评为有机食品、省名牌产品和市名特优农产品,并且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通过原包装编码的3位质量追溯识别码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奶源以及防疫记录。目前,常州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3个,面积超过150万亩,茶叶已经有95%以上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3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常州市省、市两级龙头企业中95%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质量认证,7家龙头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认证,其中金坛肠衣厂的肠衣加工不仅获得HACCP的体系认证证书,还获得了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论证。同时,常州市已制定溧阳白芹等江苏省地方标准37项、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规程等常州市地方标准51项、涉农企业标准725项,基本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和水产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相配套,多种操作规程为补充”的标准体系。围绕示范农产品建设,加快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建立,目前常州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55个,其中包括雪山草鸡、优质水稻等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省级和23个市级示范区。
2.4农产品品牌推广宣传不断拓展
常州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超市、商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一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正陆续进入配送中心、超市和专营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府还大力引导省市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从2009年起,常州每年开展“十大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溧阳(县级市)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创建了一批以“天目湖”品牌为标志的知名品牌,共有10大类百余个品种,2016年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金坛市(县级市)则通过电视台宣传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业龙头企业在金坛》栏目完成60多档节目,6期节目相继在常州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播出,打响了金坛农业品牌。
3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品牌规模结构不够合理
从农产品品牌规模上看,农业企业受土地、融资等方面制约,产品规模仍偏小、效益偏弱,许多产品年销售额只有几十万、上百万。同时,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开发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状况,同一产品有多个品牌,多个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产品品牌特色难以凸显,也导致企业不注重品牌质量建设,品牌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以茶叶为例,目前全市茶叶生产企业多达200多家,茶叶品牌200多个,但规模在300亩以下、销售额在100万元以内的小企业超过80%,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常州市茶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农产品品牌结构上看,常州市企业初级农产品品牌较多,精加工的品牌少;一般的品牌多,省级以上的品牌少。
3.2品牌培育缺少长远规划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原产地正相关且均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购买意愿(张传统、陆娟,2014)。遗憾的是,常州市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人员,对企业自身定位缺少远景规划,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品牌意识较为模糊,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对品牌创建缺少合作意识,宁愿自己重新创牌,也不愿意与其他品牌合作。同时,由于现行的品牌评定程序繁琐、耗时较长,一个商标从申请到最终批准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涉及的环节多、要求严,加上农业生产者大部分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申报产生了较大的畏难情绪。部分企业认为品牌只是一个装饰,所以更愿意申请行业协会设立的名优产品。一些企业仅仅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产品,经过简单的包装后就投入市场,由于没有相应的科技人员和设施,品牌缺乏科技支持,产品质量标准落后,产品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3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不够
品牌包含文化、个性、利益等多层含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品牌所体现的除了物质利益外,更多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个性和文化涵养等,因此,培育品牌的顾客忠诚是企业的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而常州市很多农产品品牌企业缺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品牌宣传推广也更多依赖于口碑相传,忽视了各类媒体的利用和推广。在品牌保护上,一些农产品虽然质量较好,但加工、名称、包装、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造成同地区同类产品之间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农产品品牌仿冒现象。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企业的行为决策与它们“搭便车”行为的额外收益大小相关,如果“搭便车”行为额外收益大,那么生产企业的质量维护合作积极性将显著降低,随质量维护成本的增大,在不同分担比例区间内,生产企业行为决策也会发生相反的演化趋势(陈通、李志方,2014)。典型的是溧阳苦瓜茶,经过无序竞争和相互间仿冒,已在市场上烟消云散;天目湖砂锅鱼头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溧阳天目湖周边地区乃至周边城市,许多大大小小的饭店都能看到挂有“天目湖”品牌的砂锅鱼头,鱼龙混杂,让消费者难以辨别。
3.4品牌质量管理还不到位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创立品牌的基础。常州市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主体,仍然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用肥以及种植、养殖模式差异性很大,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升。有些农产品企业虽然制订了生产标准,但由于产品经销方向主要是本地的农贸市场,缺少对品牌质量提升的动力,因此按标准生产的意识还不强。部分品牌企业持有“一旦品牌认定就可以坐吃几年”心态,放松了品牌的建设与管理,忽视了品牌相关延伸环节的培育建设,每年全市都有企业因质量标准、标识标注、商品条形码等问题,被取消名优农产品认定资格。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宣传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4.1加强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
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把品牌做成规模,没有知名品牌建设,产业化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显现效益,提高附加值。针对当前品牌类同性大、经营规模小等问题,常州市应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产品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注重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带动品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领军作用,一方面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结合万顷良田工程,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借用外部资金、技术来做大做强龙头农业企业,争取建立“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龙头企业,以此来不断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同时,根据农业品牌专业强、区域性强特点,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已有品牌整合,集团式进军市场,使品牌快速提升为名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创一个名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2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品牌的建立源于标准化的管理,只有高质量的农产品,特别是采用先进标准的农产品,才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名牌产品。近年来,随着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施行,ISO9000、ISO14000、HACCP、GAP等认证已经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从源头做起,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控制和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可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从该市实际来看,应加快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制订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品牌农业建设与该市的“双百万亩”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开发的要求,继续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整体认证,确保农副食品的源头安全。
4.3增强品牌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农产品品牌生命活力的源泉。常州市应在多元化、多层面培育好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资金将向农业高科技项目倾斜,促使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指导企业和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水平。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增强农产品的研发力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智力投入和科技含金量,尤其是要加强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农产品的采收、保鲜、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水平。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4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通过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名优农产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名优农产品,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认知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企业关系、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常州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和龙头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不断拓宽名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常州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应进一步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目标市场的可行性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研发,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市场的各类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品牌推广宣传,找准品牌定位,策划适合的广告宣传,不断提高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从而有效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4.5优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
通过制定产业、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对以次充好等影响品牌建设的行为严厉进行打击,加强品牌权益保护,确保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挖掘品牌文化底蕴,赋予农产品更多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价值,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常州土地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但二、三产业发达,机制灵活,科技研发能力强,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现代农业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加快推进常州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属性研判与决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2):414416.
[2]戴程.我国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估模型及影响因子研究――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4449.
[3]孙开功,王树进,鲁庆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产品品牌资产提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0):97100.
[4]曹佛宝,杨建州,赖泽栋.农产品品牌关系型态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以茶叶品牌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版),2016,(7):2733.
[5]王军,李鑫.区域特有农产品品牌整合的政府行为研究――以长白山人参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5):2126.
篇9
[论文关键词]广西农产品 区域品牌 产业聚集 特色农产品
[论文摘要]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手段。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加速推进和实施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广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走广西农业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产品已从品种、数量短缺转为区域性和结构性过剩,消费方式也由纯粹的有形物质消费方式向通过物质消费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消费方式转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农产品销售难现象突出,增产不增收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产品以价格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将即过去,农产品品牌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品牌就是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保证,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一、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南出海大通道贯穿其中,是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中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随着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及以中国和东盟两大经济实体为依托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环北部湾地区正在形成一个跨省区、跨世界的“环北部湾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被看成是中国沿海地区继环渤海湾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新增长极。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大西南与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也将广西推向了大西南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2006年,广西将区域开放开发与国家战略利益紧密融合,提出“一轴两翼”的“M”型以及“两廊一圈”战略构思,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全局的基础上搭建了更加有效参与多区域合作的战略平台,广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多区域合作的开放大格局中。 广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无疑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广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农产品生产经营满足不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新的需求。广西农村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十分普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农户间、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广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严重削弱了农产品竞争能力,直接影响农产品供给和价格、品质的稳定性末叶极大地制约了广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广西农产品品牌少,整体品牌竞争力不强,高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阻碍了广西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的发展。
品牌就是竞争力,加速推进和实施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广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走广西农业向世界、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农产品市场竞争水平的高低与农产品产地(区域)有密切关系,创建区域品牌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广西既要做农产品品牌,还要做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国际化,使广西不仅仅是农业大省,还是农产品品牌大省,真正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品牌,是使用在农产品上,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显著标记。农产品品牌是以农产品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差异为基础,以商标、口号、包装、形象等为表现形式,帮助消费者识别农产品质量并形成购买偏好,传递农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核心利益。农产品品牌也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所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并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名称和标志的组合,是消费者接受得到的对选购商品有支持作用的重要信息源。
品牌竞争是农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品牌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所塑造的品牌是否具强势、是否是名牌。农产品有品牌,但不一定是名牌。名牌是指在一定的行销区域内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信誉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是品牌做大做强后“质量、市场、效益”统一的结果,是一个集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于一身的品牌。名牌一旦被创立则会在市场上产生一种张力和征服效应,反过来名牌的连锁效应会带动和推进更多的品牌成为名牌。名牌是强势品牌,名牌往往上升为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指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区域品牌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个内容。区域性是指品牌一般被限定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并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则指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品牌既有一般品牌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强烈的个性;既代表特定的商品属性,又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感和文化。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用的公共品牌的标志,它是以特定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的地域集聚为基础的。区域品牌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品牌、乡镇级区域品牌、县市级区域品牌、地市级区域品牌、省级区域品牌以及跨行政区域品牌等。农产品区域品牌更便于消费者获取识别效应,区别其它地区同类产品和服务。良好的区域品牌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能够产生“晕轮效益”,使区域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产品获得美好的形象,更加容易获得市场的青睐。区域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和机会、利益共享的特点。区域品牌的这种公共特征决定了品牌的“集体”或“联合”意义,使得诸多分散的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能够利用“区域品牌”,以及分享品牌带来的增值收益。
根据品牌的使用体态,区域品牌有实体品牌和虚拟品牌两种类型。实体区域品牌和虚拟区域品牌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注册、以及感觉上的具体和抽象两方面。农产品是具体、可以感触得到的,因此经过注册就成为了具有实体表现形式的实体品牌,实体农产品品牌能够直接区别不同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如“桂林三花酒”;区域名称经过注册成地理标志(区别特定原产地的标记)的均属于实体区域品牌。然而多数区域品牌是虚拟品牌,即是未经过或不能够注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品牌,它仅仅是消费者对某一地域农产品的综合感受,如“广西龙眼”,虚拟区域品牌的形成是市场对该区域农产品品牌以及名牌接纳的结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虚拟区域品牌的培育更加具挑战性。无论是实体区域品牌,还是虚拟区域品牌,都是一个特定区域的共同品牌,是区域农产品的“代言人”。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则其同一性便决定了品牌的共创性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区域品牌为一个地域所共同拥有,这样便为地域农产品创“全国第一”、“世界闻名”等奠定了基础。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特定区域(县、乡、市或省)的“脸面”、是一张经济名片。 "
三、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对策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实现农产品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区域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品牌建设与区域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应充分挖掘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做好产业聚集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促使广西资源优势和特有区域优势转变为农产品品牌的竞争优势。
首先,明确品牌定位,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清晰的品牌定位才有品牌核心价值的稳定,区域品牌的定位要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建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脱离了特定区域,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的原则,着力挖掘广西农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挖掘广西地域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广西区域品牌既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又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品牌建设更有针对性。广西可借东盟国际博览会东道主地位,通过举办如农博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等形式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和“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等平台实施农产品的整合营销。还可运用区域品牌及其包含的资本进行发展、延伸,结合产业和产品档次,突出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兼容性”,树立起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广西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依托农业产业化,获取农产品品牌聚集效应。农业属于零散产业,单个农户或中小企业规模不利于区域品牌形象的树立,农业产业化是区域品牌创建的基础条件,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能够满足品牌对农产品质量、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市场要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实际上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你无我有、你小我大、你劣我优”的资源整合。广西可通过发展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聚集度,获取规模效应。如通过各种中介组织、或龙头企业将分散农户经营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有机结合、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机制。通过“农工商”联合,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降低农户的风险程度,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以及树立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
广西还应依托产业聚集获取农产品品牌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大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强势竞争力的现象。从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区域品牌的关系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使当地产生优势产业群,从而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共同构成了地区农产品产业竞争力,良好的区域品牌必然是以大量良好的企业强势品牌为基础的,强势企业品牌构筑和充实强势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有效结合,既能表现地方名特农产品的统一形象,又能突出企业产品的个性和特点,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就要有规模大品质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广西应以农产品“区域品牌”为介质,通过对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形成“虚拟营销组织”,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生产者、经营者实现集中,从而使广西区内“农户、基地、企业”获取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增加集聚系统内产业对产品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增强广西农产品及其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再次,发展特色农产品,化差异、稀缺为区域品牌优势。品牌建设可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反过来,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是农产品产业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广西应努力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依据农产品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抓优质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如广西桂北地区的罗汉果种植区,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九成。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等精品农产品,实现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发展特色农产品可从农产品基地抓起,要树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识。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打破地区、县、乡镇行政区划分界限,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性、保健性、特色性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价位等比较优势,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整合区域资源,实行优化布局,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战略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经济的形成。
确立广西农产品品牌特色,塑造品牌形象,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化差异、稀缺为区域品牌优势。一方面以现有品牌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另一方面以地域传统名优农产品和特有文化为基础注册商标,形成区域品牌,避免众多农户分散注册带来的品牌“窜货”;加大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如广西“田阳香芒”等3个产品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容县沙田柚”等6个产品获得原产地域产品标志称号,灵山等23个县(乡、镇)被评为中国特产之乡,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品牌已不再是简单的标识或信号,区域品牌的效应与区域市场经济有着互为表里、互为中介、互相融通的关系。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竞争力和资源现状,把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区域品牌发展规划纳入到广西区域发展战略中。目前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品牌文化的国际融合性、区域内整体的整合营销能力、品牌资产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组织及其制度等问题,如何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如何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加强农产品自主创新等将成为广西品牌建设中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2]夏曾玉,优先发展区域品牌,商业时代[J]2003(18)
[3]翟艳平等,区域品牌建设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4)
[4]熊明华,地域品牌的形象建设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
篇10
一、农产品品牌的特点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对品牌定义为“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结合体,以识别某个销售商或某一群销售商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它们的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因此,品牌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质,二是文化。农产品品牌是指在农产品上使用,并和其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区分开来的显著标志。农产品品牌是特定农产品的标志,它除具有大多数商品品牌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工业品品牌建设的主体即产品的生产者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多为传统农户,农产品生产集中度较低,农户经营分散,户数众多、规模偏小、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论在品牌创建的主观意识上,还是在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标准化程度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上,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品牌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主体主要有二类,一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如农业加工企业、流通组织,二是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如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2.农产品品牌自然环境的依附性。农业是一个牵涉到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行业,农产品因地理位置、气候、土质和水质的差异性等,造成其本身品质、口感等方面的差异,使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所以大多数农产品的类别和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离开了特定的区域,这类产品就可能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甚至可能被当作是假冒伪劣产品。比如正宗西湖龙井茶三大产区之一的狮峰产区,坐落于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山上林木葱茏,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享誉世界的狮峰龙井茶,只有三大产区(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而浙江其他产区的大佛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只能称为称为浙江龙井茶。3.农产品品牌形象上的复合性。一般工业品品牌的形象主要是企业独创的商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自身的整体形象。农产品品牌则由两部分复合而成,一是质量公共安全品牌(有机、生态、无公害)形象,如:“北大荒”系列的产品包括面粉、豆油、大米等等,“北大荒”体现出黑龙江省尚未开发出来的自然生态特征,它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二是企业自创的商标(或地理标志)品牌形象,如西湖龙井。农产品商标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志,对农产品品牌形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构成农产品名牌的必要条件,通过与某个特定农产品品牌的复合,树立该农产品品牌带给公众的整体形象。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主要有产品的包装、产品特色、品牌和服务政策。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推销和广告,它是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与买方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的过程。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认识存在误区。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表现在生产、经营、消费诸多环节。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主体而言,由于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不具备品牌意识的观念,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打造,把品牌仅仅看作是商标,而没有把它打造成名牌,这样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品牌经营。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也存在品牌意识淡薄,没有高的品牌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新鲜度,很少有人会对品牌有过多的要求;而对一些经过再加工、深加工的农产品却表现出浓烈的品牌意识,如肉类制品、乳制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间地头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多的名牌要求。同时,一大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农产品营销的关键是品质而不是品牌;品牌是大企业考虑的事,中小企业做不了大品牌;随着许多地方的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向农产品领域的延伸,大多数农产品开始使用品牌,品牌化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但其中较多都只注意到品牌的促销和识别功能。
2.许多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率低。在农产品品牌化战略下,虽然一些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家喻户晓的享有美誉的品牌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相当多数的农产品仅有品牌,却没有品牌的准确定位,以致品牌辐射带动力弱,不能充分发挥品牌价值的作用。二是一些地方,一个特色农产品往往出现众多品牌抢注现象,牌子多且杂,冲淡了品牌效应,不能形成品牌的合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比如浙江的金华火腿,它有几十个的注册商标,品牌和品牌之间并没有合格统一的技术和品质标准,产品的质量也是有的好友的差,不但没能够有效发挥出产业的优势,反而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了,从而影响了金华火腿品牌形象。三是农产品一品多牌的现象遍地开花,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识层次,缺乏品牌的核心,无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提炼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品牌的差异化和独占性不突出,产品也因此缺乏持久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
3.大多数农产品品牌营销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在生产经营上,仍然处于农户自由种植、分散经营的状态,这种规模小,产量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无法发挥组织化形成的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且农户在品牌营销环节中的能力不够,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败下阵来。农产品品牌营销应当建立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链条中每个节点的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都应当严格执行一致的质量标准,并且依据这统一标准制定的各个环节标准,供应链的上下游更应当相互监督和约束。在我国的农村并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大多数成员也只是停留在生产经营环节的合作,而成员之间的联系都比较松散,无法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4.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质标准是品牌营销的基础,如果没有品质保证,不仅会使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也会有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我国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数量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及检测标准不统一。此外,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应的科技支持。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品牌在新品种培育、保鲜、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
三、提升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政府、企业、农民应统一思想,为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走农产品品牌发展和品牌营销之路各司其责、贡献力量。对农户而言,要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去从事生产、开发特色农产品。农民要自觉树立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的思想,认清品牌效应和随之而来的财富效应,自觉投身到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品牌营销中去。对农业企业而言,应实施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战略,完善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规划,加强农产品品牌工程,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工作,从而达到提升农产品名牌知名度的目的。在产品开发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营销过程中,企业都应当始终谨记品牌营销的理念,以自己独特的产品魅力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支持力度。政府除了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转变营销观念、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重要性认识之外,应主动服务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在农产品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和市场指导,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或照顾;积极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巧妙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作为营销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营销不但要贯穿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且要和其它的营销方式进行结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营销方式的推进,企业可以运用的市场营销工具不断增多,营销的着力点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根据实际,选择或综合运用展销会、展示会、超市业态、互联网、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等营销渠道,采用新闻、专题报道、现场采访等媒体报道,赞助或者向教育、环保、公益捐赠,举办具有农产品特色节庆的旅游活动等营销传播的手段,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形象和农产品知名度,以增强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据报道,山东省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载体,以采用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举办文化节、美食营养论坛等活动为手段,通过生产基地直销、超市专卖、酒店特供、种植大户组织外销等形式,在青岛、济南、烟台、日照、临沂、潍坊、上海、北京等地遍布销售网络,精品彩印盒包装的芹菜出售价高达每公斤78元,春节之前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甚至脱销现象,极大提高了“马家沟芹菜”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实现了农产品品牌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3.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扩张力。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产业组织行为,产业组织行为决定产业的绩效,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化为依托,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为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搭建平台。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其拥有品牌农产品的优势,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使农户、企业、销售组织通过契约形成联合体,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