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产品上行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农产品上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农产品上行

篇1

(一)营销问题。销售渠道单一。京东、淘宝和一号店是目前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主要平台,占据了我国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各级政府和涉农企业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较多,但是交易功能不够完善,供求信息、展示企业形象居多,真正能够交易的网站屈指可数。销售模式单一。现有平台开设的“县域特色农产品销售馆”等属于“标准化产品店铺”的销售模式。其买卖双方的信息沟通模式(客户评价、聊天模式等)非常简单,并不能有效支持开展农产品订单农业、预售模式、众筹模式、租地模式等多样化农产品销售模式,这些模式的特点是:基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甚至是产前的营销。这些模式需要更高效、灵活的信息沟通平台和渠道,形成良好的购物体验,来建立农户和市民双方的高度信任。营销成本高。在公用电商平台(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苏宁等),卖家需要大量的广告投放,成本较高。对贫困地区农户和物流仓储户等涉农个体经营者来说动辄几万元的引流费用增加了销售卖家的投资风险,存在资金障碍。(二)快递问题。成本高。电商平台销售模式主要是商业零售模式,依赖快递运输,其收费以重量计价为主。农产品单价低、重量大、运输要求高,快递业务收费高。经过调查,有些地区网上生鲜店铺快递费高达农产品产地收购价的3-5倍,造成农产品网上销售价格比农批线下价格要高出许多。销售品种有限。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主要是相对易于储存和运输的水果或加工农产品,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牛肉、鸭肉、猪肉、大闸蟹、海参等是生鲜品销售的代表,这些生鲜品类需要冷链运输,单值高、价格高、品质高、小众化。快递方式很难将鲜活农产品运输到有特殊运输要求的贫困地区。快递运输缺乏成熟的监管机制,网销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品质控制非常困难。成功模式及共同点近几年,在县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农产品上行模式,眉山市青神县“六个一模式”,遂昌“工业流程化”管理模式,衢州常山“互联网+办公室+大量淘宝店”模式等,其共同点是完善电商生态,扶持小网商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当地政府牵头,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和调度各地电商扶贫工作;淘宝等电商平台引领,构建“淘宝村”“淘宝馆”等;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园区等电商基地;由企业、业主、电商成立电商协会,实现抱团发展;组建团队,成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电商公司),引领农户开展电子商务;做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全民参与开设网店。

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销售体系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营销模式逐渐发展起来。一些传统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尝试利用社交媒体和淘宝、京东、微店等网上店铺,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立体销售。社交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营销全过程信息沟通非常灵活有效;淘宝等传统平台的优势是,用户广泛、流量大、交易有保障、认可度高。农产品O2O闭环销售系统见图1。(一)实施闭环销售的路径。1.在社交媒体广泛、长期宣传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营销过程和工业品营销有区别,卖方主体把生产过程、质量追溯信息及促销信息等,通过短视频、直播、图片等在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上进行情景营销等多种方式的持续宣传和互动,提升农产品的客户认可度,通过粉丝开展预订、订单、众筹等产前和产中销售模式。2.农产品收获期利用社交媒体信息传播集群、快速的特点,开展针对特定目标和特定地域的重点宣传,以多渠道扩大销售规模,结合网上店铺实现定时、定向的规模销售。3.交易过程借助二维码体系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线上电商和线下农批渠道链接的O2O销售模式。建立二维码体系,附加到线下销售渠道的包装上,引导买家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引流客户到淘宝店铺和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互,增加复购率;有利于扩大订单量,摊薄成本,实现农产品O2O电子商务。4.售后通过微博、微信、QQ等移动社交媒体,方便与客户互动,直接面对消费人群,掌握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避免盲目生产,实现按需生产。(二)立体销售体系的优势。1.与PC相比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率高。2.降低营销成本。农产品卖家经济实力有限,营销手段匮乏,用手机开设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利用社交软件的信息沟通便利性,与消费者产生共建、口碑分享的行为带来销量,使小农户卖家避开收购商的垄断,具有了农产品定价权。3.在社交媒体上农户可以和买家直接沟通,建立基于信任的交易模式。通过社交化工具直播、视频、照片,全方位展示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环境和过程,增强买家信任,并促进农户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4.社交媒体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社群成员之间信任度较高,采用微信支付、货到付款、银行卡转账等回款速度快,资金使用效率高,更符合农村地区的交易习惯。5.稳定的客户关系基础上,开展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农产品营销企业和大户通过公众号,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营销、服务、销售和会员平台,依靠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获得客户数据,客户关系更加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OT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产地农产品直销、应季集中销售模式、F2C( 农场直供 )模式、C2B(消费者定制)模式、基于订单数据按需种植模式、农业众筹、CSA模式等灵活多样的交易模式,方便市民找到靠谱的农产品生产者,有利于缓解买难卖难的问题,培育新型城乡关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形成。

组织和扶持物流体系创新

(一)农产品物流和快递现状。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采用集散模式,干线主要采用大批量生鲜物流转运,享受国家生鲜运输优惠政策,在销地农批市场尽快实现分散销售和交付。农产品集散机制成熟,成本低。而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递成本是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的瓶颈。构建低成本物流体系是电子商务扶贫成功的关键。遂昌、成县等县域上行体系中,普遍采用小卖家的“县域快递集聚模式”。在组织建设上,由县域政府组织实施,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园区提供公共服务,负责农产品品控、包装、数据包、物流、保鲜、仓储服务,依托村、镇、县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供销站点、邮政部门体系等作为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站点,扶持小网商走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二)“县域物流集聚+同城配送模式”创新。近两年,在一些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中,出现了采用“县域物流集聚+同城配送”的模式(见图2),比如,河北易县柿子营销,通过“县域物流集聚”实现干线物流运输,在北京等目的城区采用“同城配送”模式。通过不同路径组织和“县域物流集聚”实现干线“绿色通道”物流运输体系。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运输成本远远低于生鲜快递的模式,实施关键在于“规模”,即“大批量、定向运输”。依托传统农批模式中的生鲜物流运力,建立“县域物流集聚”体系,采用干线物流运输是一种降低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的新思路。可以采用以下路径实现:由县域政府组织实施“县域物流集聚”,依托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县域销售和发货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托村、镇、县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供销站点、邮政部门体系等作为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站点,组织小农户把农产品集中到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园区,通过集中定时、定向的发货数据,组织本地运力采用生鲜物流运输。由农业流通企业和仓储企业,组织实施“线下线上物流集聚”,引导本地仓储运输企业,依托其成熟的线下销售和运输渠道,开展和线上交易组合运输。组织产地的生鲜运输者、冷库仓储者等参与到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有利于促进本地传统农产品仓储、运输企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建立县域农产品电商协会,组织实施“联合运输”,依托QQ群等移动社交工具,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商户的拼车等联合物流运输。城区“同城配送”模式的实现路径。可以构建新型配送主体,由县域政府或企业组织,可以选派农产品产地的农民,到产品的主要销地,组建“驻城配送组织”,建立同城配送体系,负责本县农产品的包装、分拣、同城配送服务。也可以选用德邦物流等快递公司的重货业务,实现同城快递外包。(三)“县域物流集聚+同城配送模式”的优点。1.可以实现干线生鲜“绿色通道物流”运输,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灵活的运输模式缩短了交货时间,降低了仓储保鲜成本,转运环节的减少降低了损耗成本。以10吨水果从河北某区出库,送到上海闵行区消费者为例,“干线生鲜物流运输+同城配送”模式运输总费用比快递模式总运输费用减少近60%。2.由当地农民进城构建同城配送主体,既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有效转移,又有利于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配送质量,提升市民的购物体验,促进城乡链接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3.有利于农产品农批模式中各流通主体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型发展。农村活跃着大量的农产品收购者、仓储者、运输者等流通主体,在农批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主体在县域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可以通过参与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干线运输,实现积极转型形成新型流通主体。加强政府组织和领导培育电商生态,构建新型流通体系,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建立县市主要领导带队的电子商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工作:县域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明确方向,做好本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公信力,寻求和农产品电商流通企业合作,广泛宣传扩大本地农产品上网销售规模,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低成本物流平台,实现物流集聚;组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质检监督、标准化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认证服务体系。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等建设工程,引导农产品品牌建设,注册地标农产品,加大提高现有农产品品牌含金量,注重农产品安全性、商品化、标准化处理,通过严格的监督和充分的信息展示,提升消费者上网购买农产品的消费体验;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商群体,经调查许多传统农产品物流主体有向电子商务转型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做农业的“新型农民”群体逐渐形成,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发展农户网商,提升农民电商意识,提高他们电子商务的技能,培养农户的契约精神。

篇2

新疆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货源优势,但其农村与其他省份农村区别在于地域辽阔,其极大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研究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对新疆本土化电子商务发展及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不断壮大

阿里巴巴、京东、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等区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拓新疆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已在部分县市开始农村项目试点,供销社、邮政和各地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县乡村网点升级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服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新疆7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共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295亿元,13个县市被确定为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同时举办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会暨新疆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自治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暨电子商务进农村现场会。

(三)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2015年,自治区近50%涉农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超过20%涉农企业深入到交易环节,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产品网销增速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网销额超过2.3亿元,同比增长48%,仅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网购额就达7191万元,同比增长45.8%。

(四)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新疆各级政府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阿克苏市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形成援疆帮扶带动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特克斯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产品+农村消费”的模式;尉犁县围绕“智慧达西、电商先行”战略形成红色“淘宝村”示范带动型模式;沙湾县依托“阿里巴巴?沙湾产业带”电商平台形成电商服务引领带动型模式;民丰县深化与“1号店”电商平台合作关系探索出特色资源电商扶贫示范型模式;和静县依托丰富有机农牧业特色产品形成农牧业资源电商带动型模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村消费”的电商发展模式,促进了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产品资源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三、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主体分散,农村电商人才稀缺

农户组织程度低,存在众多不规范、不正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有限;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及电商专业化培训。虽部分地区已实施农村淘宝合伙人项目,帮助农户应用共享服务完成与平台对接,但合伙人需求较大,严重缺乏电商方面的人才。

(二)物流成本高、周期长、基础设施滞后

电子商务进农村下行主要问题是农民消费需求分散、小批次、多品种,少量多频次配送成本高,多数农村与城市间距离较远,物流周期长,仓储利用效率低下。农新疆整体地域限制,镇与乡、乡与村之间距离较大,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是渠道不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仓储物流弱,严重制约线上发展。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运行和进展。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化、标准化不足

随着农村电商的逐渐发展,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激烈的竞争使利润下降,农民没有按照合理的要求提高产量,以降低质量来削减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造成了声誉差、外销少的局面。虽然新疆本地特色农产品早已形成品牌化,但品牌建设不足,标准化缺失,严重阻碍农产品上行。

(四)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不健全

新疆农产品供应链不健全是真正问题所在。缺乏加工能力、信息流通不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间缺乏信任和合作,这些导致了供应链加工、流通等过程不完整,信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冷链标准化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生鲜电商成本高、保鲜难,盈利困难,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的外销。

(五)跟踪模仿电商模式,缺乏电商龙头企业

新疆特色产品众多,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畜产品、小种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电商发展得较慢,网上销售比例较低,其一味地跟踪模仿其他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导致本土货源优势和价值未得到挖掘和体现。农村电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直接影响信息的输出,信息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

四、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培训本地农民的电商知识,引进电商人才

抓住本地农民电商从业者及其家庭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关键,本地农民是带动本地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重视并组织对当地农民进行关于电商知识的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再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进行。高福利引进电商人才,利用援疆优势,培训高端电商人才,鼓励当地大学生毕业回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可使一些原有运输工具投入物流运输,并建立相关服务站点。农村电商下行应建立大规模、分类分批次运送体系,提高物流仓储利用率,上行应就近满足,先和社区电子商务融合,再和内地市场特色电子商务融合。尽可能在原有车货站、批发市场等站点进行改造,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以“农业公司+当地文化建设”为基础,建设农村临近服务站点,整合或整编原来农资服务等体系的县――乡――村三级网点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信息进村入户的力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化、个性化

为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在农村设立信息站,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农商行、中信、宜信等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村级网点或小超市实现金融业务入村,并进一步合作开发贷款、保险、农业供应链等金融服务,引导政府投资。严格控制农产品品质是根本,对农产品做到品类、品质、品控,围绕品牌规划,引入电商平台,新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及电视媒体节目策划,打造一乡一品的品牌故事、新农人故事与农产品包装,突出品牌化、个性化,真正形成品牌,然后传播出去。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三农产业链

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可追溯、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用体系、服务体系。针对声誉差、外销少现象,加紧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与监管体系。将健全冷链体系作为重点,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三农产业链升级为核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信息传播的领域,完善流通渠道,围绕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展开“互联网+农业”的模式。

(五)探索创新独特的农村电商模式,扩大各领域运用广度

篇3

1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利用现有生产环境与优质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产品生产档案,实施对经营主体的备案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网络化标识查验数据库,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和消费者查询等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物联网监管中心,推进乡镇农资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管,农村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无线和有线网络查询,为农资打假、投诉举报、信用查询、消费指导服务。同时增强政府部门对农资监督执法工作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bbszch”为你整理了这篇商务局全面决胜小康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全面决胜小康工作情况总结

2020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统筹抓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今年来全面决胜小康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助力脱贫攻坚,线上线下联合发力助推消费扶贫方面

一是一是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整合“四通一达”物流快递企业,实现信息、物流、资金一体化。制定统一配送路线16条,打造“县乡镇”“县村”两级特色物流配送体系。目前,“县乡镇”体系已实现24小时内完成配送,“县村”体系已实现36小时内完成配送,各服务站点日均配送频率均在1次以上,整合后的物流成本较往年降低10%以上。二是有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新建了近90家农村电子服务站点,19家企业及组织已成功入驻服务中心,入驻率达到90%,O2O展销馆入驻产品达100多种。三是深入实施 “1+1+N”品牌发展战略,以崀山为超级IP打造1个“崀山脐橙”、1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崀里果崀”,有效整合原本“多而散、小而弱”的农业品牌资源,提升了崀山脐橙单品品牌整体形象,并通过众多农产品子品牌聚力,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四是积极开展电商培训,推进农产品上行。精准开展“橙二代”农产品营销培训班,针对农产品网货化打造、脐橙供应链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营销活动策划等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和案例分享,为脐橙开园线上销售夯实“软件”基础。今年开展各类电商培训240余期,参与者超过10000人次,培育出20余名电商带头人,30余名直播经验丰富的网红达人,其中粉丝量最高者已达192万。五是研究制订《农产品上行电商化销售奖补方案》,扶持电商销售主体,鼓励电商企业和个人从事网络销售,根据销售额择优进行奖励。鼓励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对入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电商企业销售农产品进行奖励。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发展,支持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从农产品销售,达到规定销售额的给予奖励。

(二)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方面

一是实际利用外资,今年市定我县外资任务3500万美元。为确保完成任务,我局想方设法积极与外资企业进行对接洽谈,现已引进外资4083万美元(27159.36万元),已超额完成市定全年任务。二是实际利用内资,今年市定任务21.8亿元(其中涉农招商投资2.616亿元,工业引资13.08亿元)。1-11月实际利用内资23.38亿元,已经超额完成任务,1-12月预计实际利用内资29.39亿元。今年已引进工业项目6个、医疗项目2个、农业项目1个、第三产业项目1个,引进 “500强”企业1家。三是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市定任务70.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月份完成58.95亿元,全年预计完成65.97亿元。今年培育入库限额以上企业市定任务16家,县定任务21家,1-11月已入库23家限额以上企业。四是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保税监管仓建设已完成申报,现正在积极对接海关,等待海关批复通过。

(三)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

一是多措并举保供应。疫情防控期间,县里设立了由商务、发改、交通、财政、市场监督等部门组成的物资保障供应组,不折不扣做好市场监测工作。对大众、步步高、玲珑、好日子等大型超市生活必需品供求情况、应急商品数据库每日监测工作,实时掌握信息,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链、不断供。做实做细货源对接,加强货源组织,发挥农经、农合联等单位部门力量,督促各大商超进一步拓宽货源,加大采购力度。协调物品运输畅通,协助、简化运输车辆通行证办理,确保物品供应连续性。二是科学统筹扶商贸,按照复工复产工作要求,成立专班,统一部署、精准施策,全力帮助批零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10日,108家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全部复工。三是实时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商超、商贸消费实况,提前分析研判消费形势,研究创新消费新机制,制定出台帮企扶企政策,协调供应链畅通与创新,加强消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和整合,实现供需匹配、实业增效。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集市建设。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新建的2个农贸市场、新改建的11个农村集市全部进行了合理规划,做出了图纸设计,进行了钢架棚结构询价,联合各相关部门做根据预算评估进行了财政评审,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移交县政府明确的业主进行施工建设,按要求现已完成建设。五是顺应当前形势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模式,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重点引导餐饮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深化“商品+服务”消费体系,加快推进 “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物流配套服务。同时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赋能,落实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借势助推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六是积极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协助新宁县龙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争取到500万崀山脐橙供应链项目资金。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宁地处边远山区,工业不发达,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自身缺乏竞争力,虽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但碍于地方经济情况,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留住人才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地区,难以吸引比较优势企业前来投资。投资上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也较难完成。

二是受土地、项目报批等因素制约,落地项目难以开工建设,开工项目进展缓慢。

三是社零已入库企业今年上半年陆续退出10家之多。

四是因今年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商贸流通活力不强。

五是限额以上企业培育日益艰难,发展良好的入库企业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积极发展新型消费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监督,持续稳固传统消费。二是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促进多业态融合商旅文体协同发展,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由线下试水线上,进而实现转型升级。三是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成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培育一批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

(二)积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推进国内外双循环

一是强化服务,结合外疫情新形势,继续加大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力度,适当引导外贸转内销。二是加大跨境电商支持力度,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扎实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推进跨境电商智慧监管,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外贸工作的转型升级。四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积极吸引国际投资、人才等资源要素。三是积极培育、引进新外贸企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

(三)积极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深入开展“互联网+流通”

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抓好农村电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上行和建档立档贫困户电商培训工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四)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强化产业链招商

紧紧抓住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优质服务,整合、调动各种招商引资的资源和力量,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部门服务、全方位参与的前提下,发挥重点区域、部门、产业、企业和工业园主力军的作用,瞄准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引进大项目和有助于构成产业聚集、产业升级、构成新经济增长极的项目为重点,加强产业链招商,构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商贸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持管行业管安全

商务领域职能广、点多、线长,安全隐患多。继续加强大型超市、加油站、二手车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勒令其限期整改到位,涉及多部门主管的事项,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开展联合执法。

篇5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海南;SWOT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6.023

2014年各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在全国31个省份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中,海南省占比最高,说明现阶段农业仍是海南的主打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海南长年盛产和对外输出热带农产品和反季节瓜果蔬菜及水产品等,但由于热带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的特性,在外销过程中经常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损耗,严重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产品安全与市场化效益。因此,海南地区亟须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

1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分析

1.1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生鲜农产品资源丰富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长夏无冬,光温充足,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生产基地,天然橡胶、椰子、槟榔、胡椒的生产基地以及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基地(见下表)。海南每年出岛大量的蔬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以2014年为例,2014年1―12月海南农产品出岛量累计695.22万吨,约占海南省农产品总产量的40%以上。而生鲜农产品对温度控制、鲜活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要求较高,因此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1.2 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基础,田头预冷意识提高

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政府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预冷库建设。目前,海口、文昌、澄迈、琼海、屯昌、临高、万宁等市县都建设有较大型田头冷库,截至2015年,全省瓜果菜预冷企业已达到200余家,预冷库建设总库容达到32万吨,年预冷保鲜能力达到600多万吨。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规模,田头预冷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户和个人、企业等纷纷投入到建设预冷库的热潮中,大大推动了海南省瓜果菜预冷处理系统的全面建设。

1.3 拥有逐步完善的互联互通立体交通体系,保障冷链运输效率

近十几年来,海南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海陆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岛内以东、西两线环岛高速为主动脉的“田”字形高速公路路网主骨架建设已初具雏形。2015年年底海南西环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并与东环高铁连通,形成完整的闭环铁路运输体系,不仅覆盖全省12个市县,还与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海南“环岛三小时交通圈”,大大提高了岛内交通运输效率。海运方面,“四方五港”的总体布局已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百万标箱大关,同时还积极打造“东北亚―东南亚”海陆联运干线,为海上货物运输搭建了多条快速通道。另外,海口、三亚两大国际机场也将扩建,博鳌机场也正式投入运营,儋州机场也正在兴建中。这些都为实现海南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高效运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劣势分析

2.1 缺乏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断链”问题严重

欧美加日等冷链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95%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而综观海南地区,大部分生鲜农产品还是采用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的方式进行操作,无论是生产、采摘、加工整理、包装、预冷、储存,还是在运输、配送、零售终端等环节上都无法保证全程的低温控制,“断链”问题相当严重。尽管海南省的田头冷库数量日益增多,但许多农户或采购商为了节约成本,仍采用传统的土办法进行操作。大部分的瓜果蔬只是简单地进行预冷处理后,加盖草帘、棉被甚至冰块进行保温,这样无法达到持续稳定的低温控制,也会使农产品的耐藏性和品质受到极大影响。此外,一些对低温要求较高的生鲜农产品也会因为缺乏完整、高效的冷链供应链体系而造成在物流环节中的“断链”或“失温”。

2.2 冷链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

冷链技术包括杀菌保鲜技术、制冷技术、蓄冷保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由于海南许多田头预冷库采用氟利昂和氨等作为制冷剂,分拣、速冷手段落后,预冷保鲜效率低,生鲜农产品损耗较大,在质量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此外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储运流通等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温度自动控制,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也较低,造成物流成本偏高。

2.3 冷链物流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中央下发一系列关于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文件,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具体的执行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已经实施的冷链标准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关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分级、预冷、运输、冷藏、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也较为缺乏。

2.4 缺乏专业的冷链人才,企业用人紧张

随着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迅速跟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冷链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涉及多门专业学科知识,既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冷链理论知识,还要求有常规的物流操作基础,而目前海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中还没有开设冷链物流的专业方向,更使企业在用人方面捉襟见肘。

3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分析

3.1 国家政策利好,促进海南冷链物流发展

在国务院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关政策的提振下,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增长。2015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产业共完成增加值881.6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5.5%。这同时也带动了生鲜农产品的输出和出口。同时,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为海南地区热带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动力。作为面向东盟和亚太地区的“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的热带生鲜农产品输出潜力巨大,这也对海南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加速海南地区冷链物流的长远发展。

3.2 冷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冷链物流不断向纵深发展,冷链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保鲜技术方面,通常采用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化学杀菌剂的方法,近年来开发的微生物保鲜技术、超高压保鲜技术以及复合生物保鲜技术等相对更为安全。从冷藏、保鲜、节能和自动化技术来看,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自动化冷藏、冷凝、气调、冷藏集装箱等先进的制冷技术。在冷链管理技术方面,一些农产品物流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技术、自动化测量温控技术、GMP(良好操作规范)技术、无线射频及空间定位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安全和质量。

3.3 农产品电商的迅速崛起,推动冷链服务升级

随着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品牌运营模式的成功,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鲜农产品也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进行交易,像天猫、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电商也开始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2015年,海南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到85亿元,目前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企业已超过3000家。加上政府也鼓励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搭建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推广海南热带生鲜农产品,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励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深入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4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挑战分析

4.1 传统物流与冷链物流的博弈

由于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设备和技术尚比较落后,保温或冷藏车辆少,物流费用和成本较高、产运销衔接不得当,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无法实现全程低温控制等因素,大多数个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和采购商还偏向于采用低温预冷,草帘、棉被保温,普通卡车运输的方式进行常规物流运作,造成生鲜农产品的损耗较大,浪费较为严重。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大众对冷链物流的意识,普及冷链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冷链商品化率。

4.2 发展冷链物流资金缺口较大

冷链物流系统工程建设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投入大量资金。光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企业自筹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动一切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等进行有效的投资和投入,鼓励采用招商引资、联合经营等方式来组建冷链企业、机构或配套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此外,在冷库的建设、冷链技术的引入、保温或冷藏车辆的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政府也应当给予一定政策的支持。

4.3 来自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如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双汇、光明等企业纷纷建立专业化的冷链物流公司;民营的山东荣庆和安徽安得物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不但具备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一定规模的冷藏车队,还拥有较为先进的冷链信息与管理系统,实力不容小觑。此外,外资公司也加入到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例如,美国冷链物流装备巨头英格索兰和开利公司目前已占据国内车载冷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普菲斯公司作为北美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冷库仓储运营商也于2009年进入中国冷库市场。澳大利亚的太古冷链和与招商局合资的招商美冷等企业也发展迅速。面对如此强大的外部环境竞争,海南地区的冷链物流企业还应快马加鞭,取长补短,迅速成长。

5 对策和建议

总之,海南发展冷链物流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之外,还应深化政府引导,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长,加强冷链人才培训,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冷链技术升级与转型,加速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建成一体化、现代化的海南综合冷链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hnzwgktjdchntjtjgb.

[2]中国公路网.海南:筑“田”字型高速路网 建“两小时交通圈”.http://news2013/759711.php[EB/OL].

[3]李玉凤,邹孟.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1(5).

篇6

打造电商孵化平台、建设农村商贸流通电商体系、服务农产品上行……一场对互联网经济的积极迎合,为延边农业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延边的农特产品正越来越多地从看不见的渠道被送到看得见的地方,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延边州传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近年来,延边州商务局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助推农村商贸流通的重要切入点,立足延边州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政策和市场两大机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全力推进“互联网+农村改革”,在延边大地勾勒出一张现代农业的缤纷版图。

延边州各县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通过赴外地考察学习、举办电商培训班,对相关领导干部、电商工作者、返乡青年、农村青年以及有志电商就业创业人员进行电商技能培训。常态化、系统化培训,使延边州农民电商的普及率快速提升。“大德敦化”“长白山特产品物流网”“邮乐购”等一批涉农电商平台投入运营,延边开城医药“三国城”创建了国内唯一中韩人参及制品的网上交易平台,延吉市成为阿里巴巴全国农产品质量溯源“满天星”项目第一个落地县市。目前,全州已建成并投入运营5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960多个村级服务站,其中延吉市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敦化村级服务站达300多家。敦化、延吉、和龙、安图等4个县市先后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汪清、敦化纳入“国家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行列,延吉、敦化、汪清、珲春等4个县市纳入“省级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行列,敦化市秋梨沟镇、延吉市依兰镇、安图县松江镇入选全省10“电商示范镇”,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等8个村入选全省“电商示范村”。通过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全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发展。

“随着全国首个农村淘宝中心仓落户延边,电子商务在推进延边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步伐将逐步加快。”据延边州商务局电商处处长关亚菲介绍,该中心仓通过建设“中心产地仓”,引入政府品控资源,从供给侧优化调整农特产品种植结构、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整合线上推广和销售资源,升级“农村淘宝上行功能”,扩大和提升延边“地标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附加值,必将对延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来源:延边网)

篇7

要保障粮食安全和让农民持久受益,就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体工作中,主要坚持“六个到位”:一是要把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惠农政策落实程序的规定,把握政策兑现时间节点,及时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兑现给农民,把好事办好。今年我市共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1.6亿元,已于3月底前,全部发放完毕。二是把市场管理到位。加强农资市场整顿工作。年初以来,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部分农资实施入户倒查。加大对农资质量、价格监管,共查处案件50多起,收缴违法农资2万余斤,确保了农资市场稳定,促进了备耕物资早入户。三是把科学服务到位。启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传播科技知识、加强体系建设、组装重点技术,推进科技问题解决。全市培训农民61万人次,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等重大技术集成应用面积1500多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秸秆直接还田、垄侧栽培等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多万亩。四是把示范区建设到位。全市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100多个,实现了农民种地由过去“看邻里”到“看示范田”的转变,实现了由“专家产量”向“农民产量”的转变。我市成为国家首批粮油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五是把结构调整到位。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总面积达到1377.4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94.8%。其中,玉米1254.3万亩,比上年增加71.8万亩;水稻85.9万亩,比上年增加0.54万亩。六是把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上半年全市共争取国家购置补贴资金8500万元,省全程农机化工程建设资金1025万元,新购置各类机具4668台,春耕生产投入机具总数达到11.4万台(套),机耕面积1168万亩,机播面积1100万亩,分别达到85%和80%。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投入,使农业抗灾、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长势好是多年少有的。春季苗情好,公顷平均保苗株数达到5.5万株以上,相当部分地块公顷保苗6万株,平均保苗率95%以上。全市一类苗占86.2%,比去年高4个百分点。作物生长期基本雨热同步,作物各生育期各项生理指标全部正常,粮食作物已经显现均衡增产景象。

突出增收作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

园艺特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初步成型,梅花鹿、花生等优势产业粗具规模。棚室经济发展迅速。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资源优势,引导棚室生产由农民自发、分散发展向统一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棚室建设的随意性、管理的粗放性向建造规范化、生产科学化转变,全市集中连片建设的棚室蔬菜产业园区已达到69个,建设温室33642栋、大棚56860栋,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7万亩。应季菜所占比重达到90%以上,返季节蔬菜比重达到20%以上。同时,多种经营、多路进财的增收格局初步形成。牧业经济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散养户群体、屠宰加工企业“吃不饱”,将会进一步刺激规模养殖户攀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劳动力价格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平市现有省级2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6户,梨树霍家店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农家店遍及村屯,农家乐悄然兴起,农村服务业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年内,农民可支配性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提升转化能力,农产品加工业困境中崛起

受大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价格上扬,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抓当前、保增长,谋长远、促提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10户,其中国家级7户,省级37户。全年预计实现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1%。吉春制药、现代天丰等2户企业晋升国家级龙头企业后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中粮生化10万吨果葡糖、吉云鹿业梅花鹿深度产业化、博来德日浸出1000吨大豆等项目快速推进。聚隆食品3万吨大米精加工、方圆绿品2万吨禽产品、天成玉米一期、黄龙食品锅炉节能改造和淀粉装置节能减排等技改项目正在紧张进行中。20个被纳入“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5.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1.9%。这些项目的实施,推进企业规模发展、产业升级、竞争能力增强。

奏响民生主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旧貌变新颜

今年2月15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对 “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的打造,不断加大对主要公路沿线的整治力度。3月22日到6月末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市领导多次深入农村检查指导,专门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会,启动督查机制。市委、市政府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展开督查,第一次督查中有7个单位被挂上“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单位”的牌子,15个乡镇、村被下达了整改通知。领导的真抓,带动了干部的真落实,群众的真行动。截止目前,以“五清”、“十建”、“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在全市78个乡(镇)街、1159个行政村全面展开。共投入资金9.3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在掀起。上半年,50%以上乡(镇)所在地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30%以上行政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初步形成了以“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为骨架、县(市)区域内重点线路周边村屯为支撑的农村环境面貌新格局。年末,四平农村环境面貌将会有较大程度改观。同时,全市农垦企业农场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展开,上半年,已开工户达到3076户,开工率达到91.8%以上。竣工1706户,竣工率达到50.9%。

篇8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政府部门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和履行服务职能。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2、推进农委系统网上办事和服务的应用。要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完善网上办事功能,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市农委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现有27项网上办事项目,**年底完成软件开发,通过培训要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要根据百姓需求,不断开发便民服务项目。要完善农口电子政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切实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习惯,以方便公众为前提,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工作好坏让百姓评价。

篇9

“衣服、日用品,我都先买先用,村里人一看,觉得好,就会来下单。”黄海苑说,她的代购秘诀是自己做“兼职模特”,做熟人生意。去年“双十一”开业一个月内,她共代购了300多单。

黄海苑是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范村农村淘宝店的代购员。在阳山,她有30多名同行,为不会上网的村民网上“代购”商品,并用支付宝先行垫付货款。

阿里巴巴提出,3年内将在广东50个县开通约1万个“淘宝网购”村级服务点。

将线上的客服搬到线下实体店,是电商“大佬”们进军农村不约而同的选择。1月21日,河源市紫金县京东服务中心开业,招募了一批乡村推广员,他们既是销售员,也是售后服务员,承接网购商品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覆盖20个乡镇。

京东集团副总裁尹红元说,在华南区,京东首批近百名乡村推广员已经到位,未来这一队伍将超过1万名。阳山、紫金等地,属于欠发达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大多没接触过网购。培养农民的网购习惯,是农村电商“先锋”的首要任务。

“留在农村的、有购物能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网购要像传统购物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让他们放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清远地区负责人蒋成鑫说,之前各家电商都在农村刷墙刷广告,现在都在发展线下客服人员,“虽然负担高一些,但这是前期必须的培育成本”。

“最大的困难是缺人”

42岁的范村村民吴茂清,让黄海苑代购了6双竹炭鞋垫,3天后货到了,有点不满意想换货,但最终还是付了款,“熟人熟面的,不好太麻烦”。

不少农村购物者说,服务店虽然开到了身边,购物便利的感觉还比较远,“尝个鲜可以,服务还谈不上方便”。

配送服务首当其冲。“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大多只铺到县一级;中国邮政EMS可以送到村,但收费较高,送货频次也较低。

“先锋”们为此各施其招。在阳山,农村淘宝的代购点结合政府系统的三级服务网络,当地也成立了专门的物流企业,目前小件商品可做到接近一天一送,大件商品每周送两到三次。

京东则是“两条腿走路”,在紫金等地招募乡村推广员,设在清远连州市的京东帮服务店,和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大家电配送、安装、维修。

“眼下最大的困难是缺人。”蒋成鑫说,农村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的差距已在逐步缩小,更紧迫的问题是缺乏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才,阳山县此前没有一家农产品天猫店,淘宝店也屈指可数,“连拍摄农产品的摄影师,我们都是从广州请过来的”。

为吸引人才,目前阿里巴巴和京东对代购员和推广员提供购物提成,阿里巴巴还提供开店补贴和无息贷款。

地方政府也在为此努力。阳山县供销社主任陈伟坚说,当地设立了农村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推出免费培训、减免租金等政策,目前已开展网上创业培训1万多人次,“但要吸引他们真正回来,还需要时间”。

“买得进来,还要卖得出去”

“剪刀差”――在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汇,农村物流不仅在进出量上不对称,价格上也存在“出村的贱,进村的贵”现象。

“买得进来,还要卖得出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易法敏在阳山县挂职任副县长,是阳山农村淘宝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认为,电商发展需要本地产业链和生态圈支撑,阿里、京东等电商进来,更多的是起“市场鲶鱼”作用,只有激活本地市场主体,才能真正做大农村消费市场,惠及更多的农民。

记者了解到,阳山县借助和农村淘宝合作,推行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改革,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品牌、标准、包装、销售等一站式服务,并配套建设农产品检测、分拣、冷链配送中心。当地电商物流产业园,已有阿里巴巴、连阳网、即送网等多家电商企业、11家物流企业、25家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入驻。

范村村民蔡木秤便尝到了服务的甜头。去年12月2日,蔡木秤拉着1000斤滞销的番薯来到范村村淘站。3天后,番薯成功售出,价格更是从每斤0.8元涨到1.3元。陈伟坚说,此前已联合县农信社推出2000万元额度的“政银保”贷款,下一步还将探索推行“支付易”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村网商解决成本、融资、市场销售等问题。

尹红元表示,京东将在开设地方县市特产馆的基础上,选择优良特产进行采购自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一进一出’,即带动工业品下乡、促进农产品进城”。

篇10

一、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走高

在充裕的全球流动性主导下,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全面上涨势头。

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2011年1月该指数再创新高,已接近危机爆发前的高点。从国际上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RJ-CRB期货价格指数来看,2010年4月该指数见到284的低点,今年2月已上升到344点以上,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

能源。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从2010年5月的每桶70美元冲高到去年年底的每桶90美元,2月22日又再次突破95美元大关创出危机后的新高。而受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近期已大幅上涨至105美元/桶以上。同时,原油价格的攀升也拉动国际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反弹。包含原油、煤炭和天然气构成的CCIEE能源指数,2010年1月时仅为131.68点,截止到2011年1月已达到170.11点,同比上涨29.19%,创出危机后反弹以来的新高,且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

金属。基本金属价格也处于震荡上行通道之中。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由2010年6月初的每吨6510美元上涨到2011年2月15日10190美元的历史高点。包含铜、铝、铅、镍四种有色金属的CCIEE基本金属指数,由2010年初的163.34点攀升到2011年1月份的230.74点,同比涨幅高达41.27%,已超过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纽约金属交易所COMEX黄金期价从2010年初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上涨到去年年底,12月初首次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大关,今年1月稍有回落后,2月21日再次升至1400美元以上的高位。自2010年年初以来,CCIEE贵金属指数持续上升,2010年年底以来出现小幅回落。

铁矿石和稀土。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涨幅已达62%,特别是下半年铁矿石指数单月同比涨幅均维持在60%以上,2011年1月同比涨幅也高达68.45%,市场对铁矿石涨价的预期十分强烈。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6897万吨,环比增幅18%,同比增长47.9%,进口量创历史纪录。1月份进口均价每吨151.4美元,仅次于2008年8月份的高点。CCIEE铁矿石指数自2009年1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1月份该指数再创新高,已接近危机爆发前的高点。

稀土产品出口价格涨幅表现得更加疯狂。特别是受2010年下半年我国对稀土行业的严格整顿,使稀土产品价格大幅飙升,CCIEE稀土指数一年来上涨近5倍。

整体看,CCIEE工业品指数上涨趋势明显,由2010年初的144.83点上涨到2011年初的209.91点,同比涨幅高达44.93%。从环比走势看,2010年除个别月份,几乎均呈现较大幅度上涨,自当年9月份至今已经连续5个月持续上涨,2010年底上涨幅度为最,达到8.76%。2011年初工业品指数环比涨幅为2.49%,也已接近危机前的高点,这预示着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仍处在上升通道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农产品。国际农产品价格2010年下半年出现迅速攀升,尤其以经济作物棉、糖价格为甚,纽约白糖和棉花年内涨幅分别高达70%和8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麦、大豆期货价格涨幅呈现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的新趋势。进入2011年,全球粮价屡创新高,并且看不到短期内有止步的迹象。今年以来CBOT小麦的涨幅是3.8%、玉米的涨幅是9.9%,稻谷3.5%,NYBOT棉花的涨幅是36.96%。以至于有人发出惊呼:全球性通胀渐行渐近。

从CCIEE农产品指数走势看,2010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表现出前稳后升的走势,上半年价格走势相对稳定,下半年至今价格出现暴涨,已由年初的156.83点上升到2011年初的249.38点,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特别是近3个月农产品同比和环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其中,2011年1月同比涨幅为59.02%,环比涨幅为4.69%,2010年12月环比涨幅为最,高达13.12%。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短期内国际农产品价格或将继续走高。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引起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全球流动性过多的推动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美元加速贬值。虽然近期美国经济复苏出现了一丝曙光,但美国的高失业率问题仍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使得弱势美元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粮食价格的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自2010年11月初美联储实施第二次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美元指数呈现走弱态势,目前已从2009年3月中旬的阶段高点89,回落至2011年2月21日的77点左右。这使得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势上扬。历史上看,美元指数与商品价格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在美元指数走弱的同时,CRB期货价格指数和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连续震荡上行。

需求稳定回升。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性增加。根据欧佩克最新预测,2011年世界石油日需求增长将达到120万桶,整体需求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形成了推动油价上升的基础性因素。

供给依然偏紧。全球各地的恶劣天气是粮食价格飙升和供应偏紧的重要推手。东南亚稻米出口国、黑海地区小麦出口国先后遭遇大旱,导致稻谷、小麦减产,澳大利亚的洪水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天气持续炎热引发旱情影响了阿根廷玉米、大豆的播种和生长,美国的严寒天气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运输,受这些大范围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近期迅速上涨。

商品投机增强。美国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多数囤积在金融机构投资者手中,增多的投资资金部分将会涌入短缺商品,尤其是资源性产品市场和部分农产品市场,推动价格上涨。

涨价预期影响。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化,强化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出现新的特征,即美元指数与国际油价、金价的负相关程度减弱,显示了市场涨价预期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作用。此外,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大量囤积粮食,一些重要产粮国也在限制粮食出口,更是加剧了粮价的涨势。

三、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将更为复杂

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因依然存在,目前一些新涨价因素在增多。在新老因素叠加因素影响下,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或将导致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且波动加剧。

(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虽然脆弱但向好方向不变

从欧美经济数据看,美国新增就业人口数没有切实好转,结构性危机依旧存在,短期内美国不会调整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的主要国家德国和法国经济表现还不错,整个欧元区经济虽有放缓但仍处在复苏通道中。

(二)美元可能继续走弱

长期看美联储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会在2011年全面体现出来。预计未来美元指数可能会呈现箱体震荡,振幅区间大致在75―85之间。在日益强化的通胀预期下,资金更偏好持有大宗商品保值增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应是大概率事件。

(三)国际原油价格或将出现明显上涨

考虑到先期原油库存减少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影响,特别是北美与中国的强劲需求,2011年原油价格将可能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高位,上涨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运行的可能性也很大。

近期我们注意到,受中东局势紧张的影响,两大国际原油期货指标――纽约WTI油价与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出现罕见背离走势:两者价差最高达到18.8美元/桶。由于我国以Brent原油作为基准油进行定价的进口原油比例大约在45―50%,如果Brent原油的价格长期高于WTI原油价格,而且价差扩大,将导致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明显提高,这种倒挂的价差拉大会给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增加额外压力。2月21日国内成品油市场已出现年内第一次价格上调。

(四)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

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另外,能源价格上涨将逐渐拉升其他商品价格,包括粮食、电力、汽车、劳动力等商品价格,而且还会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特别是抬高玉米等农产品价格。

四、对主要国际大宗商品2011年的价格走势的预测

(一)能源

国际油价仍呈震荡上升态势,长时间大跌大涨的可能性较小。在全球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在某些时段再度冲击高位。但由于欧洲债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石油供需基本均衡和美元的逐渐走强,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的进一步上涨。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预计2011 年油价主要波动范围为70―100 美元/ 桶,均价在90―100美元/ 桶之间。但不排除突发事件导致的油价大幅波动,欧洲债务问题若继续恶化可能导致油价跌破70 美元/ 桶,而伊朗、朝鲜及中东等地区的地缘政治突发事件也可能刺激油价上冲至100 美元/ 桶上方。

国际天然气价格将延续上升势头,但在供需基本面较为宽松的前提下上涨幅度有限。三大消费市场的价格差异现象仍将继续,供应充裕的北美地区价格维持低位,甚至不排除出现略低于2010年水平的可能,英国国家平衡点价格预计会稳定在6―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区间内;而日本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变动预计会在10―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间。

国际煤价将保持高位震荡走势。预计国际三大煤炭价格均价将保持115美元/吨左右,比上年提高10―15%左右,局部时段不排除再创新高的可能。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再次走高,国际煤炭价格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就大增。

(二)有色金属

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美元还将贬值、部分有色金属短缺进一步加剧等影响下,国际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但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有可能转向紧缩以及部分有色金属储量、产量和产能进一步扩大的影响,2011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将低于2010年涨幅。铜仍然为最有潜力的品种,涨幅将超过铝、铅、锌、镍等其他品种。

黄金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的态势,甚至有再次冲高的可能。2011年上半年,市场对全球量化宽松形成的流动性泛滥忧虑最明显,故2011 年美元的跌势或主要体现在上半年,金价可能上升至1500 美元上方,甚至不排除金价在上半年超过1600 美元的可能。下半年,尽管美国声明存在继续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复苏的可能,但利空或已提前释放,不排除美元企稳回升,进而诱发黄金市场的投机获利调整。但在8 月之后,伴随市场再度进入消费旺季,金价将重新转强,年末金价仍将维持高位。

(三)农产品

粮食: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将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等大背景下,全球粮食过剩时代或已终结,国际粮价可能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涨空间。分品种看,如果没有恶劣的自然灾害导致大米减产或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国际稻米市场将保持相对平稳,全球大米供需和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普遍预计未来小麦和玉米产量走低,导致全球库存增幅受限,2011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下行空间不大。但由于供需依旧宽松,库存消费比相对稳定,上涨动力也略显不足。同时考虑到,极端天气提升粮食涨价预期。预计在有限区间内震荡前行将是未来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走势特征,但不排除技术面炒作导致价格失真。

棉花:国际棉花市场短期仍难改变供给偏紧的局面。目前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棉花数据未做重大调整,存在350万吨以上的供给缺口;纺纱企业棉花需求依旧高涨,特别是中国2011仍可能继续增加棉花进口,再加上恐慌性抢购和游资炒作的需要,棉花价格将在2011年继续维持高位运行,甚至有再创新高的可能。然而,由于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棉价已经处于高位,美国、巴西等主要产棉国将会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在当前南美天气保持良好状况下,2011 年2、3 月份南美棉花上市时,棉花价格将有所承压。全年来看,国际棉花价格将会继续震荡上行。

油脂:由于2010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以及部分油籽播种面积减少,导致全球油籽及植物油产量增长缓慢,部分植物油及油籽甚至出现减产趋势。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仍在增长,新兴经济体对油脂的需求量也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印度、中国等主要进口大国对植物油需求的猛增,拉动全球油脂需求成倍级地增长,这就决定了2011年全球油脂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

白糖:受持续性供应短缺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影响,2010年国际糖价创出近30年的新高,短期内糖价上涨的压力不减。在高糖价刺激下国际食糖生产规模应有所扩大,但增产幅度受气候影响明显,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极端气候可能引发食糖减产预期,在市场上造成恐慌心理,这有将可能带动食糖价格再次冲高。然而,在高糖价影响下,全球食糖需求会有所放缓,推动糖价冲高的力量较2010年有所减弱,但出现单边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表现为冲高回落后维持较高位宽幅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豆:在南美大豆产量不确定、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美元持续疲软和油脂价格长期看涨等因素作用下,大豆将维持较高价格,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但全球大豆总体供给充裕,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四)铁矿石、稀土与焦炭

铁矿石价格仍可能冲高。2011年初受中国强劲需求、印度出口限制以及澳大利亚洪涝灾害影响,铁矿石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当前国际铁矿石基准协议价已经采用季度定价机制,必和必拓甚至还提出月度定价模式,由于现行采用的指数定价主要与现货市场挂钩,预计2011年三大国际铁矿石厂商提价可能性较大,二三季度的协议价格涨幅可能会超过10%,再加上油价上涨推动的海运价格上涨,预计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涨幅可能会更高一些。

稀土价格持续上涨。未来几年,世界稀土价格将保持继续上涨的局面,速度将由快到慢,最终价格将稳定在略高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新开采稀土矿的成本水平。在需求保持稳定较高增长的同时,供给方面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前不久,我国稀土产业五年规划已正式出台,可能会带动稀土出口价格新一轮上涨。我们预计,在2012年之前,由于新的稀土开采难以形成,稀土价格还会持续走高。2012年以后,稀土价格将因供给的大量补充而趋于平衡,但依然是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

焦炭价格震荡上行。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通胀水平将成为2011年影响焦炭价格的主要因素。2011年国内煤炭价格将在国内通胀加剧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助推下,进入一轮上涨周期。受此影响,国内焦炭价格也将步入“成本驱动型”的价格上涨周期。总体来看,2011年焦炭价格可能会呈现在1700―2200元/吨的区间内震荡上行的态势。

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我宏观调控难度

(一)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在推动本轮物价上涨的因素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们的研究发现: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领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3―6个月,这说明该指数可以作为分析国内PPI的领先指标,考虑到PPI上涨会逐步传导到CPI上面来,借此可以预先判断未来时期是否会出现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资源性产品改革步伐加快,PPI向CPI传导的渠道将会比较通畅,传导速度将会相应加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会有相当部分的PPI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的形式传导到CPI中去,推动其持续性抬升。此外,相比CRB指数,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能更好地反映国内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作为CPI的同步指标。因此,受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二)加大国内企业转型的压力

高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削弱。高企的资源品价格促使产业资本金融化明显,过多的资金流向商品投机市场,不仅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也容易形成泡沫。

(三)加大控制价格主导权的压力

随着大型外资金融集团进入国际商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对商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除了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主要资源已被外资控制外,我国粮食市场也正在被外资侵蚀,国内商品价格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六、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的建议

(一)打破跨国公司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垄断,增强我国企业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

利用中国需求的力量,积极发展期货市场,抓紧建立和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期货市场和战略储备,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提高具有竞争力出口商品的价格,避免出口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成本上涨利益受损。高度关注外资企业在我国商品市场的并购和价格操纵行为,鼓励国内企业做大做强,向全产业链延伸。

(二)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利用当前物价上涨总体上还较为温和的有利时机,加快理顺国内资源品价格,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深化改革与控制通胀并不矛盾,改革不一定必然导致物价上涨。深化改革有助于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促进有效竞争的开展,长期来看反而有助于实现物价的平稳运行。当前改革最关键的是财税、金融、资源和要素价格以及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重中之重又集中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应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淡化通胀治理中的行政色彩,更加尊重价值规律,更加尊重市场法则,让市场的归市场,直接行政干预务必慎之又慎。

(三)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建立资源海外供应基地

通过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建立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渠道和基地,从源头上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大宗商品的安全供应,以打破跨国公司对资源和价格的垄断,打破经济长远发展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为此,应积极开展国际资源竞争与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资源战略。不仅要鼓励大企业“走出去”,更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收购资源时,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建立财团式的投资团体,特别是获得东道国财团的支持,以改变东道国态度,减少交易风险,提高成功几率。

(四)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