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管理信息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度管理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度管理信息

篇1

二、上机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机房的安全、防火制度,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

三、建立信息工作人员考核奖惩机制,保持信息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信息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信息管理工作。

四、人口计生部门把信息化培训作为年度计划中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落实。

篇2

1.1观察指标于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实施前后,分别记录抽取报告中护理管理人员对病区临床护理信息掌握情况与实际情况符合率,包括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

1.2统计方法该次研究数据录入分析软件选择Epidata3.04和SPSS17.0,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

2结果

对照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分别为78.50%(157/200),75.50%(151/200),77.50%(155/200),83.50%(167/200),75.00%(150/200),82.00%(164/200),74.00%(148/200),66.50%(133/200),85.00%(170/200);试验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分别为100.00%(200/200),100.00%(200/200),96.50%(193/200),100.00%(200/200),100.00%(200/200),100.00%(200/200),96.50%(193/200),93.50%(187/200),100.00%(200/200);试验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医院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中护理管理人员精力被大量用于日常事务处理中,无法准确掌握科室护理服务情况,严重影响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信息动态报告制度建立首先对护理管理人员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保证其交班时间对夜班及病房常规情况进行评价,掌握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并依据当前护理工作重点、难点及最为迫切患者需求进行优化,积极提高护理管理工作主动性;其次准确了解护理人员当天实际工作量,有利于合理调配人员和实施质量督导,对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护理信息动态动态上报,护理部能够更及时了解各科室护理人员配置及工作强度,对于工作量增加较多科室可从全院范围进行资源再调配,从而实现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之间的“合力”。

篇3

第一条本制度所指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应当让社会公众知晓或参与的事项。有关单位(部门)应当采取有效形式,在职责范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

第二条区政府、区政府各部门,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重点公开下列基本信息:

(一)区政府信息公开内容

1.本地区城乡发展规划;

2.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情况,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3.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

4.财政预决算报告,政府投资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重大事项;

5.政府采购信息及采购情况;

6.征地拆迁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情况;

7.税费征收和减免政策的执行情况;

8、涉及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政策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9.突出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

10.机构设置、职能职责和社会承诺的情况;

11.领导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职责分工等情况;

12.其他按规定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

(二)区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内容

1.《行政许可法》规定公开的事项;

2.行政机关制定的与群众利益有关的各类规范性文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情况;

3.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4.本部门管理和使用大额财政资金情况;

5.机关公务员的录用和任免情况;

6.机关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等;

7.本单位职能职责和服务范围等情况;

8.导干部的姓名职务和职责分工等情况;

9.其他按规定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

(三)对本单位干部职工信息公开内容

1.机关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

2.机关内部财务收支情况;

3.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情况;

4.干部职工关心的其他重要事项;

5.其他按规定应公开的政务内容。

(四)乡政府、街道办事处信息公开内容:

1.机构职能:

(1)领导成员及分工;

(2)职能部门及职责。

2.政策信息:

(1)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2)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

(3)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3.土地利用及管理:

(1)乡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宅基地使用审核、管理。

4.政府财政管理:

(1)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

(2)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3)各类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5.行政事业性收费:

(1)项目名称、收费标准以及法律依据;

(2)办理机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服务承诺等。

6.其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分配情况;乡街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乡街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五)事业单位重点公开的信息,由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公开的范围并监督管理,包括并不限于以下信息:

1.服务职能类:单位职责、内部机构设置及联系电话等。

2.服务项目类:服务项目及具体说明等。

3.服务收费类:每个项目收费的标准、地点、方式等。

4.政策法规类:管理、服务、收费的政策依据。

5.服务监督类:服务承诺、监督方式、监督电话、投诉应

答时限等。

6.工作动态类:需要群众知情、参与、监督的事项,随时

发生的事件随时更新。

信息公开应当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其他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公开负责管理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

各单位、各部门应保证制度、政策性内容长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经常性工作及时公开,动态性工作随时公开。对事关全局、涉及公众普遍关注和公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实行决策前公开、实施过程动态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

第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主动、重点公开的内容,参照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公开的内容。

第二章免于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四条以下政府信息免于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分割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

(六)尚未确定是否是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可以暂缓公开;

(七)法律、法规规定免于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政府信息公开形式

第五条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经审核后应当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及时予以公开:

(一)广播、电视、报纸等公众媒体;

(二)政府信息专刊等;

(三)政府门户网站;

(四)政府新闻会;

(五)政府机关设立资料索取点、政府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

(六)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

第四章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

第六条政府机关及有关事业单位,应该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并进行登记。政府机关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根据下列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免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

(三)不属于受理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有关权机关名称,联系方式、地点等。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应当告知申请人;

(五)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七条政府机关按照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所,供申请人当场阅读或者自行抄录。应申请人的要求,政府机关可以提供打印、复制等服务。

第八条政府机关按照申请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按上级规定收取实际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递送等成本费用。

第九条申请人根据我区规定属享受城镇低保或农村低收入者,经本人申请、政府机关同意,可以减免费用。

第十条政府机关答复申请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得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不得通过与政府机关有隶属关系或者业务指导等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形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当在其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第五章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

第十二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机制,制定本机关的保密审查程序规范,明确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相关业务机构、保密工作机构、法制机构等的审查责任。

第十三条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审查该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确定不予公开的,应当注明理由。相关业务机构应当提出政府信息是否公开的意见以及相应理由,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法制机构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确定。

第十四条对制作过程中的公文,行政机关应当同步审查该公文属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或者不予公开的属性。同步审查意见由公文起草机构提出,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法制机构审核后,报行政机关负责人确定。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不能确定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二)不能确定是否国家秘密以外其他免予公开情形的,应当报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协调。

第六章政府信息年度报告制度

第十六条各行政机关有关事业单位应当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区政府上报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第十七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情况:

(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和减免情况;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七章政府信息公开时限制度

第十八条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遵其规定。

第十九条区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公开。其他各类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政府机关应当在制作、获得或拥有该政府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第二十条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除可以当场予以答复外,政府机关应当自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第二十一条依照本规定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政府机关应当在申请人办妥申请手续后当场提供;不能当场提供的,应当在申请人办妥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提供。

第二十二条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经政府机关信息公开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三条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障碍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政府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八章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

第二十四条区政府和部门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时,对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通过审核后,方可进行公开。

第二十五条区政府、各行政机关及有关事业单位应当确定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工作。

第二十六条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审核,主要包括公开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简洁性和通俗性审核,确保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合法,便于群众了解掌握。政府信息公开形式的审核,主要审核公开内容与公开形式的一致性、公开形式的合理性和公开形式的连续性,以保证公开内容在更加广泛的范围方便群众查询。

第二十七条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九章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

第二十八条政府信息公开评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情况;

(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规范情况;

(三)政府信息公开形式的实用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情况;

(五)其它需要评议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评议的方式

(一)每年召开一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会议开展评议;

(二)每年召开二次重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进行评议;

(三)每年底向相对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评议;

(四)建立日常评议机制,建立举报电话,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信箱,网上投诉信箱,及时听取评议意见。

第三十条区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区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全区政府信息公开的评议组织协调和实施。

第三十一条对各种评议活动都要全面、真实地进行记录和整理,对于举报电话、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信箱、网上反映的问题,要详细记录。

第三十二条政府信息公开评议的情况,区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并提出处理和改进工作建议。

第三十三条政府信息公开评议中收集的各种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对待,专门研究。合理的建议要积极采纳,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暂时难以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于举报的违纪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章政府信息公开举报调查制度

第三十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第三十五条举报内容。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举报投诉形式。举报投诉可采用来信、来访、电话、电函、电子信箱或口头等形式进行举报投诉。区政府及其部门必须设立政务公开监督举报信箱1至2个、电子信箱1个、监督电话1个,并向群众公布。区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举报信箱设置在区政府办公大楼门口。

第三十七条举报投诉受理部门。举报投诉受理部门为各单位的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具体负责监督举报投诉的受理、登记、调查、督办、答复及归档工作。接待举报投诉人员要态度和蔼、热情诚恳,认真做好投诉举报的收件记录和办理工作。

第三十八条投诉举报件的调查处理。对投诉举报件的处理参照纪检监察件办理程序进行处理。对问题不严重、不复杂的投诉举报,应立即进行协调处理,尽可能当场答复;对问题较严重、较复杂的事项,应认真组织进行调查核实,在规定的时限内作出答复。

第三十九条凡被投诉举报违反政务公开制度规定的人员,一经查实,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对举报人应予保密,对泄密者给予行政处分,对泄密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章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其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在公开该政府信息前,都应当与所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对拟的政府信息内容存在不同意见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政府信息的内容属于其他行政机关权限范围的,应当按照有权机关的意见处理;

(二)对是否属应公开内容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提请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协调决定。

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

第十二章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十三条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第十三章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制度

第四十五条经费保障。行政机关应当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十六条组织保障机制。政府网站信息收集与应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由政府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实施。

第四十七条人才保障机制。政府网站建设,要加强网站信息录入、信息更新、信息深加工等专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适应新形势、新工作的需要,为政府网站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第四十八条技术保障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工程的实施,应当使用先进技术手段,以保障政府部门大部份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和利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下进行。

第十四章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条政府机关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政府办公室和区监察局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由区监察局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一)对按要求应公开的内容未公开的或因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责任;

(二)对违反上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定的,依据《行政监察法》的有关条款,对单位主要领导、直接责任人和其他责任人员,情节轻微的,给予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不及时更新主动公开内容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隐瞒或者不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的;

(五)公开政务信息导致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六)不依法更正有关申请人本人信息的;

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记录。

第三条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和准确、及时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省联合征信机构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汇总和报送等工作。

第五条省联合征信机构应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归集和本省企业信用信息,实现行政机关信息互联和共享,为行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并为社会无偿提供有关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章企业信用信息征集

第六条省联合征信机构负责征集企业的下列信用信息:

(一)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

(二)金融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获得的企业信用信息;

(三)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开展服务活动中获得的企业信用信息;

(四)省人民政府要求征集的企业其他信用信息。

第七条市、县下列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逐级向省相应行政机关报送有关企业信用信息,省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将本系统有关企业信用信息汇总后提交省联合征信机构: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企业登记注册基本资料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二)国家税务、地方税务机关提供企业税务登记、欠缴税款、偷逃税款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三)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强制性产品认证、产品执行标准、国家免检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供国有企业资产变动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用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及有关行政处罚情况等信息;

(七)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旅游服务企业行政许可、质量监督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八)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中小企业经营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环境监测记录、环境污染事故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基本情况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一)建设、交通、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企业资质、招标投标、质量管理或者安全事故责任及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三)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从事内外贸易经营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四)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价格行政处罚情况等信息;

(十五)食品药品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企业行政许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执行标准、质量检查结果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六)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七)民政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福利企业经营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八)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文化经营企业行政许可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十九)公安机关提供企业公共安全行政许可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二十)海关提供企业分类管理、海关管理等级、走私违规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二十一)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供企业进出口商品免检和奖惩记录等信息;

(二十二)其他行政机关提供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有关企业信用信息。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行政机关确定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具体项目、范围、标准及报送的具体办法。

省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处理措施,提高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利用水平。

第九条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对其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并及时更新和维护信息数据;其提供的信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该信息真实性由企业负责。

第十条省联合征信机构应当做好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整理、储存、维护和数据安全等工作,并根据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省联合征信机构接受、传输企业信用信息时,发现有错误的,应当及时告知提供信息的单位予以更正。

第三章企业信用信息分类和使用

第十一条企业信用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

第十二条下列信息记入基本信息:

(一)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企业的资质等级;

(四)企业取得的专项行政许可;

(五)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进行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

(六)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有关企业身份的其他情况。

前款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内容。

第十三条下列信息记入提示信息:

(一)企业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生产事故以及诉讼案件;

(二)对企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处罚;

(三)对企业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责任追究;

(四)经依法确认的企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交易安全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下列信息根据企业的要求,可记入提示信息:

(一)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情况;

(二)企业的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三)企业经营和财务情况;

(四)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通过情况;

(五)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情况;

(六)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证书的情况。

第十四条省联合征信机构对按照本办法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根据前两条的规定进行分类,并按照统一标准、平等披露的原则向社会公布。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除外。

第十五条省有关行政机关将本系统有关企业信用信息提交省联合征信机构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企业信用信息公布的期限分别为:

(一)基本信息,至企业终止为止;

(二)提示信息为3年;

(三)企业自愿公布的信息,至企业要求终止公布为止;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的期限执行。

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布期限,自该信息公布之日起计算。企业信用信息公布期限届满后,省联合征信机构终止公布,转为长期保存信息。

第十七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可以使用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省联合征信机构应当及时提供有关信息。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到省联合征信机构、省有关行政机关或者通过其网站,无偿查询公布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企业认为省联合征信机构公布的本企业信用信息有错误的,可以要求省联合征信机构予以更正。省联合征信机构应当及时与提供信息的单位核实,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做出书面答复;确有错误的,应当立即更正,并予以公告。

省联合征信机构在企业要求更正信息期间,不得对外该信息。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企业失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投诉。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处理。投诉情况属实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记入该企业信用信息;投诉情况不实且属诬告性质的,投诉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中投诉者是企业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将其诬告的事实记入该企业信用信息。

有关单位和个人向省联合征信机构投诉企业失信行为的,省联合征信机构应当在接到投诉后5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行政机关调查处理,并将转交情况告知投诉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省有关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或者无故拖延向省联合征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报请省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省联合征信机构和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有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公布或者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擅自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修改或者拒绝更正错误信息的;

篇5

【 关键词 】 微博;信息传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分析

Micro-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Analysis

Li Ying-nan

(Beijing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

【 Abstract 】 "Micro-blog", has become a buzzword of network times, it has 3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high praise: convenience, originality and back the face . the more people use it,the more worth appear obvi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 Micro-blog's information security also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nd with the system analysis Micro-blog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lso has a mor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the use of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the safety of the Micro-blog information can realize more effective management for analysis.

【 Keywords 】 micro-blo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analysis;

1 引言

1.1 微博信息安全管理

“微博”,即是微博客的简称,是Web3.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基于用关系是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端组件个人社区,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充分体现出 Web2.0 信息聚合与共享的原则, 每个用既是传播的主体也是受众, 同时也是传播媒介,每个用都成为了微博客信息传播的驱动力。

微博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平台的传播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的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信息。微博利用社会网络来实现信息的扩散,反过来,这一平台上信息传播活动又会丰富与拓展个体的社会网络。例如,由于的信息引人注目,获得了很多的“粉丝”,这些“粉丝”就是个体的社会网络上的新节点,这样的进步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加深了微博用的痛苦,这就是微博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

2 微博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依据

2.1 目前微博信息安全管理的弊端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微博的信息安全管理存在严重的管理缺陷。现今微博用可在微博客端发表言论,可谓之具有自由言论的权利,可是这样的自由没有具体的规定,一些用的言论严重侵害了他人的权益,但这时并没有部门对其进行指责,或是加以任何批评指正,这样公众的言论自由相应地被扩大化。同时,有公民提出自己的隐私也被暴露出来。微博用不仅发表言论,而且有上传分享照片的自由,其内容部分包含涉及他人隐私的方面,而对于这样的行为,当事人不会遭到阻止。政府部门具有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职能,而对于微博上的信息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政府无法提出关闭微博客端等具体措施,所以目前微博信息安全的解决迫在眉睫。

2.2 微博信息安全管理效率低下的制度原因分析

由于现今微博的使用者数量庞大,微博信息安全已不只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添加防火墙简单的设备就可保证的安全,而是成为一种系统和全局的安全。微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微博信息安全的基础,需要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来确保各类人员按照规定的职责行事,做到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责任事故的发生和防止恶意侵犯。而相应的管理部门的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管理制度、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害数据及计算机病毒防范管理制度;敏感数据保护制度、安全技术保障制度、安全计划管理制度等都尚未完善,这是导致现今微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低下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微博信息安全问题的制度抉择

在现行的微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要想丰富与完善,必须遵行多项原则。

1)规范化原则。各阶段都应遵循安全规范要求,根据组织安全需求,制定微博安全策略。

2)系统化原则。根据对于微博安全工程的要求,对微博系统发展各阶段,包括以后的升级和功能扩展进行全面统一地考虑。

3)综合保障原则。对于相关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综合保障。

4)以人为本原则。要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促进全社会的道德素质修养的提高。

5)预防原则。微博信息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6)动态原则。根据现有条件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提高微博系统的保护能力。

7)均衡防护原则。根据“木捅原理”,整个微博系统的安全强度取决于某些薄弱的一环,片面追求某个方面的安全强度对整个系统没有实际意义。

微博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网络公共空间,个体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在微博上信息,并获得自己关注的对象的信息,所以注重对微博用个人的言论的管理也是可行方法,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关于微博用言论的管理办法,同样遵循上述制度原则。

作为最新的微博相关制度,《规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微博客的建设、运用,发挥微博客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开展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和微博客用呼吁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保障其合法权益;社会公众也普遍呼吁要建立网络诚信体系,网站和微博客用应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不得提供虚假、有害信息。

作为整治重点的北京已经步入紧锣密鼓的微博秩序整改阶段,接下来应大范围整改,将进一步完善微博信息安全的鼓励体制,在相应的管理制度方面应提出同步的治理方案,结合现代微博使用的快速发展进行完整的系统优化,以求保障每一位微博用的权益,相关部门人员应当肩负重大的微博安全管理责任,力图将整个微博信息传播系统环境彻底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红伟,杨慧俊.河南商报,2011-7-8.

[2] 北京市微博安全管理规定.2011-12-16.

[3]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2000年.

[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

篇6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现状及其他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达到稳定教学秩序及规范学生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

智慧校园;信息化;学籍管理

0引言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从入学时的资格、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所有过程的一种立体的、动态的管理[1]。学生只要按规定取得了高校学籍,就可以获得该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可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按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后获得学历证书。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生注册、复学、休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管理,还包括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考试成绩管理、学业预警、毕业资格审核等程序。智慧校园理念的正式提出源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议题,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感知的接口[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籍管理系统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手工操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籍管理的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来代替,然而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系统的功能极不完善,有的系统从不同的模块出来的数据不一致,比如,学生登录查分系统查出来的成绩是及格的,而学籍管理人员从成绩管理模块查出来的成绩与学生看到的分数不同,需要从多个模块去复核,导致学籍管理系统并没真正实现系统化的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减弱了一个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导致部分学生因系统中信息出错而推迟毕业。

1.2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了解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是存在不够完善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想到去补订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有些高职院校虽制订了相关的制度或者管理办法,但却不按制度办事,执行的力度差,导致好的制度并不能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渠道不畅通,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情况调查表所调查的150个学生可以看出,只有8%的学生对学籍管理非常了解,45%的学生比较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只知道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1.3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稳定性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为10%,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为74%,硕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为16%,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处于本科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及技能水平没太多要求,且思想上不重视,也没有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外出考察、培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及水平很难有一个新的突破。学籍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细致具体、烦琐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处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籍管理人员因承受不起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上待遇不高,所以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更换频繁,增加了重复工作的比例,严重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3]。

1.4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没有步入正轨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籍管理人员是计算机专业的所占比例为9%,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占的比例为14%,非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例为7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刚刚采用智慧校园信息化技术进行学籍管理,初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平台的功能不能运用自如,所以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应有的作用[4],而且高职院校各学籍管理成员对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会严重阻碍整体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推动进度,还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受传统方法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限制,一定时期内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法中走出来,再加上不同高职院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全一样,即使大家有一起交流的机会,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

2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工作,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1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来说,2012年招生人数为4588人,2013年招生人数为5548人,2014年招生人数为5325人,2015年招生人数为6778人,近四年招生人数增加了32.26%,并且报到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计有1321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而且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构成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学籍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2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发展成围绕高职教育这个中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高职院校除了强调公共课,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把这些方面的能力量化并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学生必须修完的学分。在转变人才培养制度的同时,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践水平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使得以往一直重视理论课程考核的评测系统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及工作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3学籍管理工作需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向个性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在当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观念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想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业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生的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矛盾相对突出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规定》具有以下情形者,不能申请转专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免试入学的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学籍状况不正常的;在校期间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各院系转专业学生统计图也可以看出,由于受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实现转专业愿望的学生数是很少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他们个性化及多元化的发展[5]。

2.4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融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也加大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较多的缺陷,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整体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筹兼顾,各职能机构与各院系在信息化建设上自立门户,教务处、图书馆、科技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院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因为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数据标准也不一样,导致在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去,以致极大地制约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新的方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建议。

3.1充分掌握并利用学籍管理教学系统,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功能

为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早在200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与IBM公司共同研讨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2014年6月4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IBM公司合作,正式启动了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项目;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IT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建成支撑智慧校园IT基础架构体系。现阶段一部分高职院校正在建或已组建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覆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制度、便捷的办公制度、实用的科研制度及时尚的娱乐制度,而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平安和谐型、服务便捷型、绿色节能型、科学决策型”的大学校园。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局部的点的应用。所以在不影响学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怎样把云计算、互联网融入到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中,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3.2制定适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

每个高职院校必须参照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自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部门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同时,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对原来的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大胆创新,把社会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3.3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各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技能,定期进行培训,让学籍管理人员了解并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将这些信息准确快速地传达给学生。除此,还需提高计算机信息软件的实操能力、分析及统计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到知名高职院校考察、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还需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及技能[5]。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奖励,还要从职业生涯的发展上提供通道,在职称晋升上提供机会,切实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及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要配备充足的学籍管理人员,强化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年龄结构,打造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使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地发展。

3.4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各高职院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程度和起点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是很大程度提高学籍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制度中走出来。而实现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做好高职院校上下包括老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步调一致,不然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仍然很难全面提高效率。

4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保证各系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了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避免了数据录入的人为误差,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智慧校园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长期而又与时俱进的任务。

作者:李元爱 袁华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1(2):165-166.

[2]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61-65.

[3]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利用**市财政资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传输、业务处理及应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采集、存储及处理的信息资源开发系统,以及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系统等)项目的新建、续建和升级,不包括零星的软件或硬件添置。

第四条**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化办)负责本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初审、监督管理、验收评审和后评价。

第五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坚持统一操作平台、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防止盲目投资。

第六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标采购,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第七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单位依据**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项目申报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见附件)、技术方案设计及经费概算,报市信息化办初审。市信息化办组织**市信息化专家组和相关部门出具评审意见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初审通过的项目按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第八条涉及国家秘密的网络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必须按规定取得安全保密部门批准或履行备案手续。对未经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予立项,财政部门不予拨款;擅自建设的,由有关部门进行制止并通报。建设单位必须重新按程序申报并修改完善建设方案,符合要求后才能投入应用。

第九条市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按照项目审批部门批复的内容实施项目建设,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报送市信息化办。建立健全责任制,严格执行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制度。

第十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领导总体负责项目实施进度、质量、资金管理和运行维护。

第十一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应依法实行招投标。属于政府采购目录范围的,必须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二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依法实施工程监理。

第十三条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并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标准,不得超越资质等级承揽信息化项目的设计、施工或者监理业务。

第十四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采购应依法订立合同,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工程。

第十五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和投资损失等情况,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向项目审批部门报告。项目审批部门有权暂停或终止项目建设。

第十七条市信息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对项目建设情况和管理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等情况。对检查过程中发现有违反国家、自治区、**市有关规定的,项目审批部门有权要求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遵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有权进行通报批评、暂缓拨付建设资金或终止项目。

第十八条审计部门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市信息化办。

第十九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进行,如在建设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必须报市信息化办,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更改。

第二十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项目单位应在系统测试和试运行合格后,向市信息化办提出验收申请。市信息化办应按规定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一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应当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建设过程中有效的技术资料为依据。验收内容应包括系统建成后三个月(或试运行)的运行情况及相关的数据资料。

第二十二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后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经过1至2年运行后,对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进行系统调查,客观地对比、分析和总结。项目后评价由市信息化办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实施。

第二十三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市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确立项目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加强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

第二十四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或者公开招标的,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不符合保密管理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全市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由市信息化办向市政府报告。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程序和要求的,由市信息化办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篇8

(一)药学信息科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药师以上人员及必要的设施。

(二)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掌握国内外药学发展的动向,负责药学情报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三)本室应备有必要的专业书刊、药品说明书、药政法规等。

(四)对各类期刊,应按时做出文摘卡,分类编排。

(五)及时收集药品说明书、新药介绍等,分类保存。

(六)随时收集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疗效、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做好信息反馈。

篇9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体系

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制度是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理论根基,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深化探究是现代医院体系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实际工作对院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和研究。

1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化的重要性

(1)是国家推广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国家颁布各种纲领并明确指出,要将医院信息化体系推进工作提上日程,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部署实施。其所谓现代医院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含义,即为了能更好优化公立医院改革体系的部署,确保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颁布的有关信息化文件中强调,通过优化改革方案和创新体系机制,摒除医院信息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各种弊端,进一步完善国家政府、医院、各业务部门的协作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局面,共同推动医疗事业信息化的公益性、可靠性,深入优化推动医院管理信息化过程,让近现代医院管理实现信息化、全面化成为可能,提高政府和医院的效益。(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理论根基和保障。对于近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制度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中国政府权力与责任、优化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制度。医院信息化建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覆盖面广的便利,尽可能的利用,增强信息公开度,促使决策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国政府明确权力和责任,并能和院方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医院信息化和组织重组,提高院方决策透明度、监督权益高效益,才能为医院信息化自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医院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靠信息化体系机制的建设,只有中国政府制定出正确信息化体系机制,才能促使医院信息化高效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体系机制和发展是医院管理机制的保障。(3)是医院保持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近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下,各院方要持续不断探索创新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体系机制,这才能确保能够抓住机遇,将医院发展蓝图和医院信息化相结合,从而增强院方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度。然而,就目前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实践情况来看,因为这一体系的机制发展尚不完全,导致信息化发展被制约的事例比比皆是,一般来讲,能进行体系规划很简单,但想要真正投入到实际仍面临许多困难。目前,医院信息化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能为医院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医院设立了相对应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并且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可是,在这种既复杂又专业的操作环境中,医院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无法完全发挥其真正作用,各业务部门之中仍旧存在条框分离、自我主义严重等现象。只有持续不断探究新型信息化建设体系机制,中国政府和医院才能抓住这种新机遇,从而将信息化和医院发展规划相结合,提高医院内部核心竞争力度。

2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错误标准。信息化的有利之处在于大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利用。截止目前,虽然我国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已经在相应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标准上尚不符合正确标准,没有实现统一性,各个系统的对接口也有所不同,这中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很难与社会相通,造成可利用数据少的局面,这种“信息错误”严重影响信息化的有效发展。(2)财力匮乏。近年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对医疗事业的投入逐渐增多,约合80亿,但实际投放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机制的资金仅仅为其中的5%;与此同时,医院自筹资金投入于信息化建设的数量也仅仅占医院收入的2%,这其实与我国要求的不低于收入的5%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会把有限的资金放在更重要的医疗事业当中。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柱,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其建设质量和最终效果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3)规划不合理。目前,医院管理系统建设来源于行政和发展两方面。然而,它不仅关联内部的高效益发展,还需要不断深入优化,这也是医院管理逐步向精准、科学化发展的过程。大多数医院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规划不合理、缺少正确的战略部署,还存在“以局部为重”的管理方式,这不但会直接影响医院整体高效益发展,而且为院方在日后信息化体系建设发展中造成阻碍。与此同时,医院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也给院方内部流程改造带来变革,而与其相应的管理体系制度却没能保持更新,这样一来,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正确的约束和规划行为,信息化建设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延缓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4)人才匮乏。随着医院改革的优化,信息化任务愈加繁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医院信息化人才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医院工作人员知识体系较单一,整体水平差,对于建设医院信息化缺乏合理人才结构,缺少既有电子信息技术又有医疗管理技术的人才,这将拉低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是漫长的,不但需要中国政府与院方的合理规划、而且还需要双方齐心协力推动机制发展,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与近现代医院管理相结合。本篇文章在现代医院管理角度出发,探究医院整体信息化推动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相关对策,希望对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社会已在大力提倡法制,企业管理也应是以制度为基础,建立风险管控机制。采购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部门,也是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来源部门,更需要有坚实的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规避过于主观、过于灵活的人为操作带来的弊病和风险。本人从事过东南沿海的两家汽车企业,第一家是中外合资的乘用车企业,采用的是日资企业的精益生产模型,采购业务管理非常规范和精细。当前服务的是一家自主品牌客车企业,属于商用车板块,这家企业采购管理在10年前还属于粗放型,在经过10多年的持续改进后,逐步建立起一套优秀的采购管理制度架构,有树干,也有枝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从供应商准入到退出,从招标到合同签订,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1采购制度化

本文重点介绍当前雇主的已然成熟的采购两大制度,分别是供应商制度和价格制度,这两方面是所有零件最重要的供应链因素:

1.1《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此制度制定了严谨的准入和淘汰规则。1.1.1为什么要选择新供应商。必须要有需求管理思维,比如原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了重大问题,售后抱怨非常严重,短期无法得到改善;或者是原供应商产品满足不了新车型的功能要求等,从而避免因为个人因素随意更换供应商。1.1.2如何选择新供应商。不允许采购工程师私自决定供应商,需要经过招标等公平、公开方式进行评估和选择,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价格因素,还要综合考虑质量、技术、交付、售后等供应链多方面因素,要有一套全方位的评分规则,最终通过决策机构进行决策(比如采购决策小组、外包会议等)。1.1.3如何认证新供应商。供应商资质的审查是非常严格,需要通过一套严密的评价办法进行评估,也就是供应商认证工作。此项工作不应该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决定,而应该是多个部门依据规则共同审核。1.1.4如何验证新供应商产品。汽车安全非常重要,不允许随意更换零部件供应商,如果确有必要更换,不仅要经过实验室的测试,还需要经过售后耐久验证。为降低风险,允许先试装1套,再进行批量验证,并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法规。1.1.5供应商如何日常管理。要使企业零部件品质持续进步,并具备价格竞争力,日常必须对其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工程监察、绩效考评等。要学会采用四象限原则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区分战略供应商、瓶颈供应商、一般供应商、杠杆供应商,并匹配相应的采购策略。1.1.6供应商退出。若供应商已经无法与企业共同进步,必将面临淘汰退出,但为了控制退出后的售后配件供应的风险,务必保留相对合理的履约保证金在企业,直至产品周期结束。

1.2价格管理制度。

成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提高利润,降低违规风险,需要制定严谨的决策机制。1.2.1如何让获得的价格合理。应建立《采购物资招标管理制度》,让招标作为企业决定价格的主要手段,至少要适用到杠杆物料上,保证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是符合市场行情,并具备竞争力。1.2.2如何提高定价效率。为了降低价格管理难度,提高效率,针对大量标准化的零件产品,要分析出合理的价格模型,要建立《采购物资定价规则管理制度》,让价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也是为前期招标和后期同类产品定价奠定基础,避免供应商利用零件设计变更的机会,变相涨价,损害公司利益。通过上述两大方面制度,很大程度上已经稳固了采购运营的核心业务,并朝着规范的道路行进。

2采购信息化

采购制度是对采购行为的约束,但光有规则还是不够的,在具体执行层面,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纸质审批,难免存在不透明、难追溯的风险,从而迫切地需要实现采购流程的信息化,建立起一整套全程可视、可查、可溯的采购系统。在目前所服务的公司,我和我的团队,从零开始,搭建起一整套与制度匹配、高效的信息系统,本文重点介绍三个模块:2.1采用国产EKP办公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和价格管理,包括供应商推荐流程、潜在供应商认证流程、招标流程、供应商试装流程、供应商选择结果应用流程、份额调整流程、新品定价审批流程、价格调整审批流程等。2.2采用德国SAP系统与EKP系统交互,实现采购订单的审批和,便于供应商可以随时随地在EKP门户查看订单需求,为了更加便捷,还可以与手机进行交互。通过健全的制度、系统化的电子流程,做到事前管控,也为采购风险筑起了一道道防火墙,避免过多人为操作带来的廉洁问题发生,但是再好的制度也会有瑕疵,再好的流程也会有失误,所以在”防”的基础上,还要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当前企业,我们设置了专门的监督岗位,制定了稽查制度,每年展开采购大检查,对近年的所有采购业务和流程进行全面盘查,及时纠正错误,对故意犯错进行处罚,对主动发现别人错误进行奖励,做到有奖有惩,奖罚分明。2.3采用“简道云”项目管理软件(阿里巴巴集团下属企业开发),针对一些非审批类的采购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避免遗漏和计划性的缺失等问题发现。当然,再优秀的制度和系统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要做到采购真正零风险,光靠制度和系统是不够的,企业管理者更需要从人性出发,制定采购激励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高薪养廉,建设一支过硬的、优秀的采购团队,将更好的管理思想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