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井灾害防治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井灾害防治知识

篇1

[关键词]矿井 地质灾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D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26-01

1.引言

煤矿企业只有科学地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矿井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井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会打破地下原有的封闭环境,改变地质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地质构造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种类复杂,后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地表移动、瓦斯泄漏和岩层渗水等是较为常见的矿井地质灾害。

2.1 地表移动及覆岩破坏

较为常见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裂缝和开采沉降均归因于地下开采面积过大,在矿区范围内,尤其是煤层浅埋区,大面积的煤层开采形成采场空间,会引起围岩的原始应力变化,当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它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位移、开裂甚至断裂,造成覆岩破坏、产生地表裂缝等。虽然煤矿企业会对裂缝地区采取回填、土地复垦等措施,但很难恢复到地质构造变化前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通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瓦斯与煤尘爆炸

矿井瓦斯是煤的生成和变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体,由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构成。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瓦斯浓度、氧气的浓度以及引火温度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但三者的临界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力及煤尘、混合气体浓度和惰性气体混入等影响,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促使附近的气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造成人员伤亡和巷道、器材破坏,其扬起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形成连续爆炸,破坏力骤然提升。

煤尘爆炸是指煤矿生产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燃烧或爆炸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有毒气体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

2.3 矿井水害

透水事故在近期发生的矿井灾害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以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为主的水害事故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的煤矿均在煤层浅部开采,将井筒建在老空区或周围有老空区的现象普遍存在,古老煤矿形成的老空区积水量很难预测,开采范围也难以确定,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3.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充分地掌握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减小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来看,矿井地质灾害主要有连发、区域性强、可预测性等特征。

3.1 连发性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出现变动必然会引发其他自然因素的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当矿井的地下构造因开采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引发其他地质要素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或破坏,这种连锁式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地质灾害,且灾害的种类极可能具有非唯一性,产生复杂的、连发性的地质灾害。

3.2 区域性

几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其耐受性和受破坏程度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矿井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不尽相同,由地区特性决定。

3.3 可预测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煤矿企业也从多种渠道获得了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的预兆、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不再单纯凭借以往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科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可预测性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全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4.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4.1 减轻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的措施

为了降低地下开采对地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对开采可能影响到的地质结构及其应力能力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当地下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对地面建筑及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能造成地下水疏干和耕地、坡地裂缝。

对于薄煤层和中厚煤层而言,虽然随着上覆岩的成分、膨胀系数等变化其塌陷带波及上部岩层所造成的裂隙高度会不尽相同,但其裂隙高度仍然是有限的。对于厚煤层来讲,由于采取与薄煤层不同的开采方式,开采过程对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强,基本上为开采厚度的2-8倍。裂隙沉降带高度能达到不规则塌陷带的2倍多,若覆岩层的厚度超过了以上数据计算的破坏影响高度,则地面可以免受波及,几乎不会产生破坏迹象,否则,要充分考虑应对地面破坏的预防措施。然而,从煤矿企业的角度出发,即便是没有影响,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预防措施。

4.2 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4.2.1 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可以从控制爆炸条件入手,防止矿井瓦斯集聚、避免接触高温火源。

对于预防瓦斯气体聚积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使瓦斯浓度保持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在各工作面设置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使瓦斯浓度在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中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低于0.75%。其次,要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保证检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利用先进的甲烷检查仪器对各用风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精准测量,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严禁超限作业。最后,从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瓦斯产生量的角度减低瓦斯浓度,采取瓦斯抽放的方式对含量大的煤层进行事先处理。

4.2.2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根据煤尘爆炸发生的特征,要从防尘和隔绝火源两方面防止事故的l生。一是采用静压洒水的方式减少矿井中煤尘的悬浮量和产生量;二是采取全方位的火源隔绝措施,坚决禁止因摩擦等产生高温火源。

4.3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安全,更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防矿井水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摒除工作人员的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灌输矿井水害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提高警惕。其次,要加强预先探测,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于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保证探测工作及时进行,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探测设备,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高质量探测结果,争取将矿井水害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要注意矿井选址和合理改造,在矿井选址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工程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降低水害发生的概率。

5.结语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危害等级高、防治较为困难,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害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设备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为辛勤的员工负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矿防治水的危害、措施和管理办法。对防治水工作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措施

矿井水是指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渗入、淋人、滴入、流人、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的水。矿井透水是指井巷、工作面与水源接近或沟通而突然导致的出水事故。当通过各种通道流入矿井的涌水量超过矿外的正常排水能力时,造成矿井水泛滥成灾,称为矿井水灾。据统计,我国27.5%的国有重点矿井受到各种水灾的危险。

一、矿井水灾的危害

矿井水灾对矿井生产危害较大,轻则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重则造成淹井人亡的恶性事故,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化生产环境。可造成巷道积水,顶板淋水使工作面及附近巷道空气潮湿,工作环境恶化,影响个人身体健康。

2.增加排水费用,提高吨煤成本。矿井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排水设施、设备和排水费用。

3.缩短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水对金属设备、设施具有腐蚀作用。

4.损失煤炭资源。主要是指隔离煤柱的煤损。

5.引起瓦斯积聚、爆炸和硫化氢中毒。

6.当矿井水的水量超过矿井的排水能力或发生突然涌水时,轻则造成矿井局部停产或局部巷道被淹没,重则造成矿井淹没、人员伤亡,被迫停产、关井。

二、矿井水害的综治防治

1.切实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煤矿要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矿井要采用适合本矿井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先进适用技术,查明矿井或采区水文地质情况。重视地球物理技术在煤矿水害方之中的地位,在采取设计阶段坚持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瞬变电磁技术进行补充勘探,查明落差大于5m的断层及富水性。

2.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要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矿井有透水征兆时,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3.加强“雨季”三防工作煤矿企业必须就防范暴雨洪水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彻底消除隐患。井口标高低于历史最高洪水水位的矿井要有应急措施;对洪水可能淹没的废弃老窑井口必须按规定填实封死,或在井口浇注1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严防地表水倒灌井下导致淹井。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问断巡视。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停产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4.加强水害应急救援和职工防治水安全知识培训各产煤地区相关部门要制订完善水害应急预案,建立区域抢险排水基地,增置各类排水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完好,以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和效果。煤矿企业也要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并发挥作用。煤矿企业要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制定并不断完善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职工掌握逃生的路线。煤矿企业发生透水后,要立即启动矿井水害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三、防治水的技术措施

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

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1.防。在矿井设计时,井口和工业场地应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点,井口和工业场地内的主要建筑物的标高,必须高出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如因地形限制,难于找到合适的井筒位置,就应修筑坚实的高台,以使井口标高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矿区受山洪威胁时,可在山坡上修挖防洪沟堵截山沈并在井口附近迎水流方向修筑防洪堤坎,以防山洪暴发暗洪水直接从井口灌入井下。矿区地表的塌陷区(包括塌陷裂缝、塌陷洞等)、废弃的钻孔及小窑古并等,要用钻土和石块堵塞、填平、夯实,对于较大范围的塌陷坑和裂缝塌陷区,如果填塞工程量太大,或固某些原因不能进行填塞时,也可采取在其外国挖掘环状排水沟截水,不使雨水汇集。对于流经矿区的河流和沟渠,如确实查明有水流漏失情况,并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可在矿区水流漏失地段,用粘土、料石或水泥修筑不迭水的人TN流。这种办法多用于流量不大或季节性河流,对于水量较大的河流,可采取改道的办法。河流改道虽可彻底解决河流对矿井安全的威胁,但工程大,耗资多,还要涉及到当地T农业生产等许多问题,故不轻易采用,需作认真的调查和全面的经济比较后再作决定。

2.疏。对矿区内的大面积积水或防水汇集水,可开掘疏水沟渠将积水排走。如果矿井四面是山,积水流不出去,可以开凿隧洞,把水引到矿区以外。修筑疏水沟渠时,应避开煤层和含水层露头、地表裂缝等,以防地表水渗入井下。

3.排。对于地势低洼,水流疏排不出去,或洪水季节河水有倒流现象的矿区,可在泄洪总沟的出口处建立水闸,设置排洪站,利用水泵向外排水。

篇3

【关键词】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矿山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现在在我国还相当严重,这不仅需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评估、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还要进行治理恢复,这对于促进区域地质环境好转,建设“山川秀美”工程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思想

目前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该自然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大。我们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及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走“群专结合”及“群策群防”的道路。把现有的地质灾害点纳入正常的监测防治轨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因为矿山地质的灾害是内外的地质作用产物,其成因和危害及其防治的措施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所以在地质的灾害多发区,需要通过向当地群众做讲解很多的灾害防治和知识,才可以保证防治工作顺利的完成。当前开展的防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宣传。在社会的各界中,主要是灾区政府的领导,应该积极配合主管的部门大力开展大量的宣传,以便提高全民防灾的意识,与此同时,使群众掌握预防灾害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及遇险撤离的常识,从而可以避免以及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

目前防治工作有效措施之一是建立监测网络系统。这种监测网络系统是通过在滑坡与泥石流且崩塌以及地面沉降,一些灾害易发区设立的监测网络和系统,它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对灾害超前的预报预测。目前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多发区基本上都设立了该监测网络系统,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然而,即将发生与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通过综合的治理措施来延缓与者阻止灾害发生。真对山区的泥石流、水土的流失等自然的灾害,可通过修拦挡坝以及设置导流渠和者排水沟来降低灾害,并配合种植涵养林;对于滑坡以及危岩体自然的灾害,可以实施诸如灌浆以及锚固等工程措施来降低的灾害;对于潜在地面的沉降,要及时的采取人工回灌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 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当前阶段里,我们国家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几率、强度以及灾害损失都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所以完全预防灾害以及彻底治理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矿山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要上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而且必须纳入国防减灾工作的范畴。因为越来越多矿山的灾害和潜伏大量灾害的隐患以及日益恶化的矿山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为了使资源开发和灾害监管有法可依,应尽快完善资源开发和防灾减灾的相关法规建设。为了防止新的隐患发生,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矿山环境监管力度,提升灾害源头治理力度。矿山开发的企业急需要规范开采矿产的行为,合理开发资源需要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以及长远的利益关系,改变过去粗放式和管理,可以防灾减灾工作从始于矿山的设计延续至闭坑之后。将矿山地质的灾害防治研究的工作列入到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的研究领域,同时应该把矿山和灾害与环保以及安全生产相统一。灾害研究应该十分充分依靠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深入的研究灾害发生的机制,建立完善的灾害的监测、预报以及评估信息的系统。西安的地矿研究所已经对西北的矿山地质灾害展开强力的调查,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矿山的地质环境和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该数据库以MAPGIS为平台,可以进行灾害动态监测以及实时的预报。在我们国家煤炭矿山正准备建立GIS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库,以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以及频度和数据分析与灾害预报并灾情评估,为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排放的三废是造成矿产与资源开发加上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的原因。为了缓解资源的供需压力,防止地质和灾害的发生,减轻环境的污染,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且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可以通过贫矿的尾矿达到资源化利用与固体的废弃物填沟造地覆土绿化以及废水闭路循环的运用以及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安全的填埋技术来实现矿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余小平,庹先国,刘明哲,王洪辉。 滑坡体临滑声发射监测主机的设计[J]. 自动化与仪表. 2011(08)

[2] 师永贵。 桑树坪煤矿煤层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变化[J]. 陕西煤炭. 2005(03)

[3] 朱卓慧,赵伏军,叶洲元。 基于距离判别分析法的冲击地压预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03)

[4] 耿爱平,李文。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J]. 煤矿现代化. 2008(01)

篇4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cts of destruct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are intensifi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natural is damaged seriously, and human-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ly. The sudden loss of life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mountain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and respond to unexpected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对措施

Key words: unexpected geological disasters;prevention programs;respons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147-01

0引言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0年上半年截止5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175起,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4154起(滑坡2915起、崩塌927起、泥石流138起、地面塌陷142起、地裂缝32起),直接经济损失6.11亿元。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天都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

1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爆、矿井突水突泥、煤和瓦斯突出等。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前兆现象一般不明显,且多数突发性地质灾害活动强烈,所以预测、预报和预防比较困难,常使人猝不及防,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本文即针对我国频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进行探讨。

2事前防治方案

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特点导致其防治困难,并且往往成效不大。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共同努力,防范于未然,尽可能防止灾难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1 坚持“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原则,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通知。通知中指出,2010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有别于往年,西南干旱、西北降雪、南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以及青海玉树地震等,使得突发性地质灾害(多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呈多发、频发之势,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强化。

2.2 针对我国频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科学分析,寻找根源,从根本上开始解决山体崩塌――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例如采掘矿产资源活动中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和地下采空区引发的地表崩塌;道路工程开挖边坡过陡引起崩塌;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导致崩塌;甚至是强烈的机械震动都可诱发崩塌。这些崩塌均是破坏岩体力学平衡结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维护岩体平衡,避免山体崩塌。例如增大边坡角,降低采场或边坡的底部应力强度;使用废物填空采空区等。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例如修建铁路、公路、隧道等工程,常常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就是因为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破坏岩体稳定,导致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针对山体滑坡的人为诱因,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地防治措施。在工程活动之后,可以加喷混凝土、设置防护网等重塑边坡的稳定性以及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发展水资源循环使用。泥石流――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虽然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很多种,但是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最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人类频繁改造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大气结构、土壤结构、水体结构以及力学结构等方面的失衡。因此,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全球气候变化适应研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2.3 要增强全民防治意识坚持宣传先行,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全民对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提高各级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与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济的能力。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不同地区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培训。

3事发应对措施

不管防治方案多么科学周全,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一旦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幸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3.1 个人自救当遭遇滑坡时,切不可慌张,专家建议最好是向两侧跑离,而不要顺或逆着山体滑动的方向跑,那样很危险。而当遭遇山坡整体滑动时,跑离还是会来不及,这时最好选择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逃离泥石流时,原理类似。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不可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经过危险时刻之后,个人应及时自救、呼救,拨打110报警、122道路交通事故、120急救等保证人身安全,等待救援人员,及时通报灾情,避免更多人员伤亡和损失。

3.2 合力抗灾灾害发生地区应迅速组成现场抢救组、医疗救护组、治安防治组、交通管制组、事故调查组和善后处理组等组织。相关人员现场指挥,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员、财物等;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重伤人员转运救治,并提供医疗救治中必要的技术支持;设置地质灾害现场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疏导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当地政府应急委院会及国务院地质灾害调查组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原因;最终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及安抚工作。

4结论

当地质灾难突然来临时,人类是那么脆弱。我们妄想征服自然,却常常被自然征服。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毁灭生命和财产的同时,也向人类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最终还是不会逃脱自然环境的惩罚,甚至灭绝。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时刻谨记,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时期;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理念;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167-01

长久以来,煤炭生产安全一直是我国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有效提示煤矿安全管理质量,煤炭部原部长张霖之率先提出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理念,指出要借助对井下采掘工程质量的严格掌控,以质量标准化推动生产的安全开展。此后四十多年来,随着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煤矿的不断普及,无数鲜活的事例充分证明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对于煤炭生产的的高质、安全开展意义非凡。通过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各项规定,能够从根本上根治煤矿管理粗放、标准宽泛、事故频发、生产环境恶劣等问题。但在质量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许多煤矿亦出现了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标准执行不严格、形象工程问题严重等诸多不足之处,使得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应有的功效大打折扣。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如何推动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出几点见解。

1 新时期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理念

相较于传统的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无论是基本内涵还是具体的实施方法、思路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适应时展需求,构建现代化高产矿井,矿山管理者必须在不断学习全新管理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并加以发扬,从而真正探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质量标准化模式。具体而言,①煤矿必须不断强调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对矿山生产安全、高效开展的必要性,树立质量标准化就是“生命工程”、“效益工程”的理念;②加强理念革新,明确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既是构建煤炭生产的考核具体化与标准实效化体系,确保安全与质量的有效统一;③推动思想进步,促进标准创新的同时,亦要不断推动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赋予质量标准化建设鲜明的时代特征;④促进质量标准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赋予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灵魂内涵。

2 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本质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要素,对于提示煤矿管理工作水准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质量为因,安全为果”,企业的生产质量高低同其自身安全水平高低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而安全质量标准就是对两者的高度统一,其生产安全为根本目的,自煤矿基层管理着手,对生产全过程开展全面管理,并针对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指标。在具体实施上必须遵循下述几点要求:①安全质量标准在进行制定时,首先必须自生产实际出发,充分遵循客观安全规律,对以往生产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分析,以指导标准制定;其次质量标准制定时应当充分依赖先进科学发展,借助新理论、新思想,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标准。②质量标准内容的确定应当以有关行业法律法规为指导,通过对各类法律法规的研究总结,确保标准内容的合理、可行并为其实施提供法律保障。③注重安全与质量的有效统一,针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操作守则,提示工作规范性与可靠性。④质量标准化的建设不可盲目遵从行业规范标准,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特点的特色标准,使其同矿山自然环节、生产能力、人员素质等相适应。此外,还应注重质量标准实际应用的总结分析,借助实践经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修整。

3 新形势下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策略

为确保矿井质量标准化措施切实落实到矿井日常生产管理之中,煤矿管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3.1 切实转变以往质量标准化建设理念

以往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此种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新时期煤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意识,即责任、生命工程、法律与管理。煤矿企业应细化质量标准化建设体系,指定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责任,并切实落实到各个生产部门,让各部门员工都深切体会到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使质量标准化规范成为矿井生产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与煤矿管理的新模式。

3.2 适当加大对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

资金是保障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方案有效实施的基础,煤矿应改变以往忽视防治水工作重要性的观点,从资金方面确保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人力、物力有足够的供应。煤矿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宜的安全投入制度,为质量标准化建设提供较为理想的工作环境。

3.3 强化矿井安全教育培训功能

安全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工人防范意识和减少灾害发生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有利保障。煤矿在组织工人进行矿井生产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贴合实际情况为主,最大程度地让工人掌握实用的技能。如对矿井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员工如不按照质量安全标准化规定进行施工操作就属于“三违”,需要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需追究其相应责任。除普及安全质量标准化生产意识之外,还应对工人灾害防治知识、技术、操作等内容进行加强教育,将安全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员工心中,切实提高工人的防范意识与技术水平。

3.4 提高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煤矿企业生产与管理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理念,并将新技术与新管理与煤矿自身特点有效结合,创设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除此之外,煤矿企业生产与管理中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原有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补充与创新。通过质量标准化建设标准的不断创新,来确保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活力与生机。

3.5 加强对煤矿质量标准化制度实施的监督和考核

为保证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煤矿应加强其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考核。首先,矿井监督检查制度是确保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矿井需根据矿井自身特点,构建并完善矿井监督检查体系,并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监督检查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其中制度的落实尤为重要。煤矿企业监管应加强监管力度,对附有管理职能的部门制定监督考核制度与章程。通过章程来规范监管行为,并要求各部门在质量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与总结,及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不良或导致安全事故的行为实行追责制,相应地对表现优异部门进行阶段性的奖励,用责任、奖励的双重尺度来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效果。其次,建立各部门质量标准化实施过程的评分机制,对质量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绩效与传真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用标准化的制度来约束和加强其实施过程与最终成效。

4 结 语

煤矿质量标准化建设对于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煤炭形式急转直下的今天,其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矿的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应深刻认识到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矿井现有情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将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矿井的日常生产管理紧密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力争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型矿井,确保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红涛,王冰玉,黄思强.基于“双基”视角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 设研究[J].煤矿安全,2013,(1).

[2] 涂兴子.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新发展[J].中国煤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