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服务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研究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适度
推进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和国外的实践情况出发,阐述了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应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好公共服务市场化度的观点。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改革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的低效和财政危机,各国纷纷反思“官僚制”的弊端,进而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改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运用非政府组织和民营部门提供混合公共产品;重视成本和绩效分析,以期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其中“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关注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主张重新界定三者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缩小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扩大市场与社会的作用;主张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半独立的公共企业也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以英国为开端,西方的主要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降低了政府成本,缓解了财政负担,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型项目。其特点是投资资金量大、经济回报率低、社会效益居首位、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忠的一种最基本角色。这是由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是存在的市场失灵所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得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市场失灵”,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其外部性,由于外部性问题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出生的,因而也就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加以解决,只能靠政府来解决。
由于公共服务的特点,加上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以及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这就成为了政府干预公共服务的最充分的理由。
虽然,“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去弥补、纠正,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也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现象。随着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财政支出没有严格控制,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成本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这些迹象表明,市场机制做不好的事情由政府直接来做也未必能做好,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场。
因此,公共服务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也不能完全由政府负责,政府和市场都应参与,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使投入少而产出多;通过竞争打破垄断,使供给者对公众的需要做出反应;通过竞争推动人们去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市场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二、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适度
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问题,诸如: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政府过度垄断,财政压力过大,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水平不平衡;市场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全;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市场化过度的现象等。
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公共服务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一家独揽;二是政府依靠行政命令采用计划分配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公共服务体制不仅使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不堪重负,而且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难以提供。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化必须适度。在任何社会,我们必须分配有限的资源,一些公共服务可以市场化,而另一些仍由政府提供为好,那么,其是否得当的“度”如何把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加强监督和控制,在“政府失灵”的时候应该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必须在科学实践中把握公共服务市场化“度”的问题,从而使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包括:
1、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制建设。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市场化过程的规范化,便于政府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因素。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私营部门弄虚作假和公私勾结。目前我国民主监督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改革,难免出现“暗箱操作”,这样反而会增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等,并建立健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制度,保证信誉良好、资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企业承包公共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立法,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2、培育市场。有学者研究指出:“200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未超过50%,以此为基数,到2010年接近60%,2020年达到70%,成为准市场经济国家”。由此看来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只能在逐步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培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3、明确公共服务市场化对象,进一步研究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一些必须由政府提供,而另一些可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义务教育,以及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等,由于此类物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者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应该全部由政府供给。第二、具有非竞争性强和非排他性弱的服务,如邮电、电信、民航、铁路服务等传统上属于垄断,应逐渐打破垄断,国有公共部门可进行公司化改革,通过入股方式吸引外部投资主题的参与,同时政府发送市场准入的限制,将一部分公共服务的供给交给私人部门去完成,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施训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第三、具有非竞争性弱和非排他性强的服务,如公共环境、文体事业、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则可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进行调配。
4、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各自责任。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非零和博弈”关系,在很多领域,政府和市场并非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抗性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合作态势。所以应把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利适度还给市场,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而政府则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由直接生产转为组织协调、规划决策、加强市场的法制建设及监督管理,实现政府在保障社会公平及市场良好运作的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将政府作用与市场调节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把握政府主导作用的尺度,把握市场化的尺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市场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2-26
[2]张良.公共管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49
[3]张纲.公共管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1-56
[4]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12
[5]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32
[6]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31-34
[7]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103-111
篇2
摘要: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1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大金融服务市场构成。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最大的涉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办理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最基层的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户提供贷款,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力军。除以上三个正规金融机构外,还有邮政储蓄、农村扶贫社和民间私人借贷等非正规的金融服务机构。
2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确
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缺失。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运作,大量收缩农村的营业网点,扶贫的政策实施不理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残缺等问题。二是商业缺失。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农村网点大幅度减少,直接面向农村的涉农业务减少,对农村的信贷只限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
各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农行在农村的机构大幅减少,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营业网点,因此,贷款业务逐渐远离农村,农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城镇工商企业,而农业贷款投入较少。
2.2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调整,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加工,而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资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然而农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结算资金时间长,资金到帐不及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品种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中间业务欠缺。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2.3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资金外流严重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据统计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约占2/3,邮政储蓄约占1/3,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时农业银行存多贷少,吸收的资金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2.4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业保险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其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故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我国农业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为主的农业保险保障。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3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3.1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国家将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监管职能,使其只负责经营活动,风险和成本仍由国家承担,这种制度安排有可能会导致信用社新一轮的亏损。
3.2资金结构失衡,农村资金匮乏
我国缺少专门面向单个农民的政策性扶持的金融机构,农民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资金资助,农民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金融体系外。而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大量撤并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向县城和城市收缩,导致农村基层金融机构欠缺。县域的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发挥“供水站”的作用,反而成为资金的“抽水机”,大量资金抽离农村市场。农村市场资金匮乏,影响了农民扩大在生产开拓市场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广优良品种,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3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业保险的风险损失率较高,农户分散,展业成本高,使农业比其他财产保险费用高很多,而农民又是低收入的投保者,自愿购买保险几乎不可能。二是要分散农业风险必须大面积的建立保险制度,由于国家的扶持力度有限,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只能进行试点,尚未大面积展开。三是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手段。四是通过财政手段对支农信贷的风险补偿有限。
3.4其他金融组织发展不规范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但这些金融组织并不受国家政策上的鼓励和保护,使得大部分非正规金融组织走向地下经济化,没有实现规范发展。相当一部分的民间借贷采用口头约定等简单形式,利率高,制约了资金的需求,使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正规的金融组织,没有其他组织对其产生竞争威胁,其相互间也没有竞争。
4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4.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强化支农职能,充分发挥信用社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覆盖面广的优势,把农村信用社培育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扩大邮政储蓄的功能,加速建立邮政储蓄的支农机制。在保留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其政策性支农领域,应该把农业开发、扶贫贴息等政策性业务转给农业发展银行,使其信贷重点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抓好农业银行改革的同时,克服其偏离农村的倾向,强调其服务对象是涉农企业,要为农村和农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实现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要建立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和破产保护制度,强化民间金融市场的退出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制度,保护中小贷款人的利益,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逐步形成竞争性、多样性的金融体系,构建符合农村需要的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各金融组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有机互动,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三农。
4.2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国家应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实行积极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的扶持和指导功能。对农村信用社给予财政补偿和金融政策扶持,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接受抵债资产收回不良贷款征收的相关税费,促进信用社落实债权。改变农业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结构,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4.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增加金融产品种类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组织形式,鼓励金融产品和业务品种创新。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产品,结合中国国情,使其满足农村金融需要。创新业务流程,对超过支行授权的业务,可直接提交地市行决策。扩大服务领域,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产业信息、理财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企业出谋划策,帮助规避投资与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多赢”目标。
4.4减少农村资金分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首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国有商业企业将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应修改资金上存制度,以减少和解决农村资金继续流入城市的问题。其次,完善邮政储蓄功能,开办贷款业务,将吸收的部分存款在一定限额内,允许发放小额贷款业务,将信贷业务锁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国有商业企业还应缩小乡镇的营业机构,把有限的农村信贷份额转给农村信用社,可减少农村资金通过合法途径流向非农业区域。其他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吸收的存款应直接转存到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业发展银行,统一安排在农村使用,避免资金的流失。对支农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从而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篇3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policy effect;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32-04
0 引言
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推动我国服务外包再上台阶有着重要意义[1]。2009年,长沙市获批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推动长沙市外贸出口增长的核心力量。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服务外包支持政策与文件,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文章选择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效应分析,探讨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理论,研究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优化策略,以推进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模型的构建
理论模型的构建如图1所示。
2 研究假设
假设如下:
假设1: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划分为图1中所示的三大类效应。
假设2:不同服务外包类型在各种政策支持影响政策效应发挥时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各政策支持与政策效应发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 实证分析
我们主要运用5分度量法,分别对ITO、BPO、KPO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层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因为这一层次管理者会比较了解所在企业的总体情况。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背景资料、企业实施服务外包的背景资料、外包所获长沙市政策支持情况、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发挥情况等。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并且在有效问卷中,各类外包类型企业所占样本数悬殊不大。
我们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技术,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不同类间变量的相关性则降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一个“共同因子”,即一种内在结构,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该结构。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为:
X1=a11f1+a12f2+…+a1kfk+ε1
X2=a21f1+a22f2+…+a2kfk+ε2
……
Xn=an1f1+an2f2+…+ankfk+εn
其中,X1、X2…XP为原始变量标准化后变量向量,f1、f2…fk为公共因子,ε1,ε2,…εn为特殊因子,A=(aij)n×k为因子载荷矩阵,k
SPSS 计算机操作结果在 SPSS 中输入数据,将108个样本中政策支持的16个具体指标和政策效应发挥的13个具体指标数据输入表中,经过操作,SPSS得出计算结果,见表1、表2。
通过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接近7,sig
信度一致性检验 xi=ti+ei其中xi是第i次测量的得分,ei误差项,ti是关于xi的真实分数,通过可靠性检验。
Cronbach's系数为0.754>0.6,证明此问卷的内在信度较高。
通过对图1中所示政策支持的16个具体指标和政策效应发挥的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把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同时对图1模型进行验证和改进,并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如表3、表6)。
表3显示了服务外包政策支持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以及每个因子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四个因子总体覆盖了81.253%的信息,而且各变量负荷绝对值系数比较高,说明各因子中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相关性。同时,四大因子的一致性信度?琢值均在0.8以上,显示因子内部一致性良好。根据各因子中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将四大因子分别命名为:成本支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市场拓展支持和技术创新与改造支持。将该分析结果与图1所示假设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差异在于原先假设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支持主要划分为三大类,而实际结果却分成了四个因子,即将“技术创新与改造支持”从市场拓展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因子。
同理对服务外包效应做因子分析与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出结果(如表4,表5)。
通过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7,sig
表6显示了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发挥的因子分析统计结果,以及每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三个因子总体覆盖了83.635%的信息,而且各变量负荷绝对值系数比较高,说明各因子中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三大因子的一致性信度?琢值均在0.7以上,显示因子内部一致性良好。根据各因子中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将三大因子命名为:扶持与规范效应、强化与持续效应、规模与技术溢出效应。
①相关分析。对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与政策支持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政策效应发挥与特定支持类型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充分发挥提供参考(表7)。表7中,*表示相关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相关系数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②方差分析。通过外包类型这个指标对政策效应进行方差分析,可以显示不同类型的外包在四大政策支持因素影响政策时是否存在差异。
如表8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009
如表9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956>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因此需要通过LSD法计算各水平均值并进行比较。从表9可以看出,由于显著性检验系数都小于0.05,说明图1三种服务外包类型在四大政策因素影响政策的强化与持续效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如表10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985>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因此需要通过LSD法计算各水平均值并进行比较。从表10可以看出,由于显著性检验系数都小于0.05,说明图1三种服务外包类型在四大政策因素影响政策的规模与技术溢出效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对图1所示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如图2所示:
通过对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服务外包政策支持因子和服务外包产业效应发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服务外包类型在各种政策支持影响政策效应发挥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满足原假设。
4 结论
文章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结合,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验证影响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因素,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进一步对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进行检验,得出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效应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发展策略。
4.1 缓解人才流失,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长沙市的土地、税收、消费成本均低于国内发达城市,这些特点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所下降,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长沙市的工资水平偏低,具有行业技能及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流失严重。这使得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很难提高,与同类型企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鉴于此,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应该实施人才―企业―产业的发展路径,采取“政府资金支持、专业机构运作”的形式,有效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实训,创立服务外包人才孵化基地,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长沙模式”。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改变了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低水平发展状况,还能有效解决从高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对接[4]。
4.2 明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
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首先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导向,着眼国家宏观政策形势,搭载互联网+与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着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业务,促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定期《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指导。积极鼓励企业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互联网、医疗、工业、能源等领域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篇4
一、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为了更深入地收集更有效的信息,设计了不同身份的访谈对象。除却不可控因素,如访谈者不愿透露商业机密等,我们最终顺利访谈了政府服务人员、私营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以及海外游客等,主要收集了有关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现状等重要信息。2.问卷调查法。(1)问卷设计。为便于分析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我们将调查问卷对象有针对性地分类为外国游客和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相对应地制定两份不同的问卷调查。在对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的问卷中,选择题为11道,表述题为1道。问卷问题主要是关于与外国游客交谈的频率、与外国游客交流障碍问题、学历、英语水平现状对工作的影响等;在对外国游客的问卷中,以英文形式呈现,选择题为6道,表述题为1道。我们对此份问卷采用不同方法加以整理说明:选择题答案可量化,部分以数字形式反映。问卷问题主要是国籍、在旅游景点所遇到的问题、与服务人员的交流方式、对服务人员解答的理解程度、是否更愿意去服务人员英语水平较高的景点等。(2)问卷调查。在服务人员方面,发放70份问卷,收回来自不同身份和年龄段的有效问卷56份;在海外游客方面,发放28份问卷,收回28份有效问卷。在对问卷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为分析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英语水平和海外游客到访量之间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3.观察法。为了避免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和海外游客产生戒备心理或排斥心理,我们在黄山风景区售票点、古镇商业街等游客量较大的地方采用观看、倾听、记录等相互配合的方式,客观地收集了有关服务人员与海外游客交流方式的真实信息。
二、调查结果
1.黄山风景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随着近年来对旅游业的重视,政府部门意识到英语在入境旅游市场中的重大作用,同时旅游公司及一些民营公司也注意到英语在从事与海外游客的商业交易中的关键性作用,这些地方逐步出现了会使用英语的工作服务人员。并且在风景区景点、土特产、道路标牌指引等方面提供了多种语言的翻译解释,主要以英语为主,以便为外国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据黄山晨报统计,“十二五”期间黄山市共接待入境游客824.13万人次,除2013年外均实现10%以上的年增长率。其中,2011年和2012年入境接待增长率超20%,分别为25.07%和22.01%;2013年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入境接待增长率为0.2%;2014年和2015年的入境接待增长率分别为10.13%和10.3%。2.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现状。(1)专业导游。黄山的旅游行业较为成熟,公司旅行社业务覆盖面广,在导游配备方面也较为完善。为了更好的吸引和服务外来游客,部分旅行社都配备境外接待导游和私人导游。他们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英语水平较高,对黄山风景区的人、文、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很高的讲解能力。这对吸引海外游客、加大对外宣传、提高国际知名度具有重要的作用。(2)政府行政人员。他们主要是公安警察、市场监管人员等公务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的培训,英语水平比较高。但多数非本地人,不太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且工作权利有限,能为外来游客提供的服务较少。(3)交通服务人员。他们主要是出租车司机、景点班车司机和售票人员。他们接待和服务海外游客最为频繁,但是大部分未受过专门的英语教育和培训,无法正常地运用英语与海外游客交流。据调查,7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会在手机上安装“翻译官”等智能翻译软件,通过翻译软件的辅助兼手势比划可以和海外游客无障碍交流。(4)民间私营人员。他们主要分布在宾馆、餐厅、特产摊点等场所,大部分未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的英语教育。由于这些私营人员的年龄段基本在40岁以上,学习英语能力和环境相对较差。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手势商讨和海外游客进行商业交流。这些私营人员数量大,分布广,对黄山风景区的入境旅游的影响颇大。即便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但在从事与海外游客的商业交流中仍能获得一定的英语知识,如数字的英语表达和问候,这对英语的学习也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性。3.海外游客的反馈。根据调查问卷及交谈结果显示,约73.1%的海外游客在黄山旅游过程中存在无法正确理解标识和沟通障碍等问题,反映出黄山风景区在标识翻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整改和完善;几乎所有的海外游客在与服务人员的交流过程中,会同时使用英语、中文以及手势比划的方式,在交流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海外游客与服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基本无障碍;约88.5%的海外游客认为提高英语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比较重要,说明提高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对提高服务便利度有重要影响;高达92.3%的海外游客表示更愿意去服务人员英语水平比较好的旅游景点,进一步说明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成为海外游客选择旅游地时的部分因素,提高服务人员英语水平对提高海外游客到访量和扩大入境旅游市场颇为重要。
三、启发与建议
黄山风景区的民营工作服务人员在长期与海外游客进行商务谈判交流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其符合语言习得规律。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个体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脱离了人类社会语言环境的个体是无法自发地产生人类社会的语言,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却发展了不同的语言。置身于一种语言环境并学习这种语言,无疑是获得和发展这种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克拉申曾提出,外语学习可以受环境的影响,第一是自然环境,第二是课堂环境。所以,笔者认为,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需要政府部门、服务人员、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景点国际化与服务国际化的进程。1.政府部门。政府的经济支持与号召对一项事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城市景区的服务人员英语水平明显高于下级城市,其中的一点重要原因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配套的政策和相关的规划,提高服务人员英语学习的意识和服务海外游客的技能,推动服务国际化的进程。2.服务人员。黄山风景区的民营服务人员大部分未受过中高等的英语教育,但是或许是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们大多性格外向、善于沟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服务人员的英语学习与其日常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创造机会,大胆说英语,如:组建外国顾客消费微信群或QQ群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产品线上销售量,另一方面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平台。其在与海外游客进行商务交流实践中,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沟通交流能力。3.学校。外语学习可受环境影响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校,因此当地职业及高等院校对学生(可能成为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起到了重大作用。目前哑巴式英语在当地院校学生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注重英语沟通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人员甚至全民素养做出巨大贡献。
四、小结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黄山风景区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现状总体不太乐观,服务人员英语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服务人员与海外游客交流时采用英文、中文及手势比划相辅助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语言沟通障碍;服务人员英语水平的提高为服务海外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对加快服务国际化进程以及提高海外游客到访量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次调查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调查范围较小,有效调查问卷较少,问卷内容也有需改进之处。我们不能仅依据本文就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或得出相关重大结论。望接下来研究相关话题的学者,可以完善或规避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朱青菊.高频会话词串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石定果.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
[3]李旭.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
篇5
摘要: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网络产业继续向低端市场扩张,势必造成利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如果不继续扩张,由于资源、能源的约束,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为继,整个经济还可能陷入停滞。要摆脱这种境地,深入研究并进行一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可能是一条重要出路。文中探讨了传统经济学理念在当前电信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形成“服务穷人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把先进的信息生产力直接向大众市场渗透。
关键词:普遍服务;大众市场;利润;价值;网络均富
1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总统套房和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领域,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谈何信息流量?有差异才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等等,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其结果是要么公司破产,要么把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
2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前提下的理论体系,基础资源是钢铁和能源。网络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也不再无限。网络服务的成本构成与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经济实践证明,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因为人类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传统经济的病根主要在于金融资本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最终只能依靠网络生产力对物质资源的代替效应,以更低廉的社会成本直接投资全民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
3经济个人主义和网络协同精神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类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传统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末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完全利己主义决策结果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经济学观点正在形成,那就是:乐意给予者自己将获得最多,只有为他人谋利益,自己才能获得合理利益。
与过去不同的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网络协同精神受到青睐。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唯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很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4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经济教科书的一条刚性定律。“企业目标就是创造超额利润”,“办企业就是要为股东赚钱”等口号也被写进我国许多企业家们的施政纲领。在这样的理论氛围和经营模式中,企业家最关心的是年度利润指标,所谓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导致企业短视。甚至不顾本企业实际条件,看到人家干什么赚钱就要干什么。当一种业务利润下降,就盲目转向另一种业务。
从近期的产业实践来看,往往越是急于获取高额利润,越是离利润更远。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营者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制造信息不对称),在价格上大做文章。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企业由刚成立时的超额利润,到若干年后走向亏损和破产,就是因为沿袭传统经济的企业目标,急功近利而陷入困境。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现代企业目标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股份制的初期阶段,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就是要赚取利润,利润率越高,越能吸引股东们的进一步投资。在中期阶段,股东越来越多,董事会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主要是由一些经营专家组成,这些经营专家最关心的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业绩,股票升值还是贬值。股票持有者也希望股票升值而不是利润分红。发展到第三阶段,一个重要标志是股权继续分散,监事会成为企业的实际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的首要责任是约束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
网络经济一个重要规律是梅特卡夫法则,就是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网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务收益。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要首先认识到微利时代的到来,进而还要以价值最大化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合理利润只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结果。
5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的约束,单位生产成本总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同时一个消费者占有实物财富越多,每增加单位财富对他的使用价值也会下降,从而形成收益递减效应。网络经济较少受资源、能源和交易费用约束,单位服务成本总是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一个人占有的信息越多,每增加一条信息对他的有用性才越大,因而形成收益递增效应。收益递增会造成某些小企业快速无边界扩张,形成新的集中垄断,比如微软公司、英特公司。在新经济领域,垄断可以看作是收益递增规律的逻辑性结果,但它又是破坏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和企业内部非效率性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国在产业实践中一方面实行政策性管制,一方面培育竞争对手以限制这种垄断的力量,以寡头形式实现有效竞争。现在看来,过于分散的小企业和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网络时代的最后赢家是大型、分布、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集团。
6数字鸿沟和网络均富
由于网络经济具备一种正反馈效应,也就是先期占有网络资源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后进入者则难以立足从中获利。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大量信息,再增加一条信息对他产生的价值概率就高,相反,一个不掌握任何信息近乎的人,给他一条重要信息也毫无价值。也就是更容易造成新的贫富悬殊。
另一方面,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据联合国在落后国家的调查,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显在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也就是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我国近期实行大运营商包干村村通电话的普遍服务办法可能是个立竿见影的政策,但是从长远看电信普遍服务不仅是村村通电话,而是先进电信与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和“家家通”。除了传统电话之外,还要包括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交易,网上政府。只有将先进的信息服务向占80%人口的广大农村渗透,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打造一种电信与信息普遍服务的激励机制,可能是政府一项更重要的责任。
篇6
[关键词]会计服务外包;交付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71-02
1引言
2007年12月,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鲜明地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全面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广东科学发展。目前,以服务业外包和高端制造及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对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广东省而言,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对于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长期影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将是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
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服务外包企业来说,提高自己的交付能力,是其寻求市场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和挑战。与国际领先外包地相比,中国的本土服务外包供应商关键是人员素质、客户资源、服务交付、品牌建设等核心能力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外包产业当中除了IT业比较早发展起来之外,近年会计服务外包等也在迅速发展,因此会计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会计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会计专业机构能够提供的会计外包业务中价值链上的地位,以及由此创造的附加值的高低”[1]。因此,对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交付能力进行探索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会计服务外包交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服务供应商的能力因素中,服务交付能力直接对应于服务的“生产与交付过程”,并且与市场开发能力之间形成互动反馈关系。良好的公司声誉与市场开发能力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供应商高质量交付成果则有利于其声誉及市场地位的建立与保持。服务交付能力是指供应商所具备的按照特定的需求持续性的交付能力。在服务外包行业中,客户关心的是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效率、质量对客户商务目标的贡献价值等因素。供应商需要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客户目标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供应商提高保证质量的交付能力,通过最佳的资源分配,实现最低的总体应用成本[2]。
而殷国鹏,杨波(2009)《服务外包的供应商能力研究――基于中国的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对外包供应商的能力评估得分中,人力资源能力得分只有19%的企业处于领先者层次,服务交付能力也只有23.8%的企业处于领先者层次[3]。服务交付能力水平成为影响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能力短板,那么,影响会计服务外包交付能力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本文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2.1IT技术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付模式,“云会计”的兴起正引导着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潮流。企业可以通过使用云会计来获得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会计信息及相关服务,不需要花费巨大的人、财、物力给企业购买并安装财务软件,只要订购所需的财务软件服务即可在线使用[4]。在新潮流下,服务外包供应商能否以较高的IT技术水平调用IT资源以满足业务需求并对IT资源进行更新与技术配置,是影响其服务交付能力的重要因素。
2.2商务战略布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业务日趋国际化,外包市场环境和客户的需求是多面化和多变化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错失机遇。另外,会计服务外包产业的外包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的会计服务外包内容并不局限于以往的诸如工资发放、应收账管理、纳税管理等内容,而是扩大至预测、税收筹划等策略化财务流程。会计服务外包供应商能否在专业技术基础上把握好商务战略布局从而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抓住市场新机遇,是影响其服务交付能力的关键因素。
2.3关系管理能力
服务交付能力是服务达成的最终体现(张慧颖,王江平《基于接包方视角的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在会计外包服务过程中,客户与供应商在工作流程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不一致,客户出于自身商业信息的保密等方面的考虑会存在不利于第三方服务外包供应商介入的行为。另外,服务外包双方主体也可能存在语言及文化融合度等问题。这要求供应商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详细地了解客户心理偏好的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由此可见,关系管理能力是影响服务交付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4市场开拓能力
服务交付能力直接对应于服务的“生产与交付过程”,并且与市场开拓能力之间形成互动反馈关系。创新产出能力,通过创新不断在会计服务外包的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为会计服务外包商开拓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良好的企业声誉与市场开拓能力能够为外包商带来客户群。因此,市场开拓能力是服务外包供应商保证高质量交付成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3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之交付能力提升
会计服务外包产业具有跨国、跨行业、分工细的特点,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满足会计服务外包行业的要求。而人力资源是服务外包行业的核心资本,同时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符合外包企业需求的专业高端人才更是匮乏:在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上能满足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5]。
因此,突破人力资源短缺的瓶颈,为会计服务外包提供由“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端人才”三个层次构成的人才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提升会计服务外包交付能力的角度,构建关于高校会计服务外包人才的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交付能力培养体系
3.1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会计服务外包中,项目运作能力是保证高质量会计服务交付成果的基础。会计服务外包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支持,这要求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云会计”的兴起,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IT技术要求。本文认为,高校可以充分结合会计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两个层次上培养服务外包方面的技术人才,具体可以通过订单班模式进行。第一层次,培养具备会计基本业务处理能力、IT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技术人才(如图2中①所示),以满足传统会计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考核选拔会计基本技能扎实的学生,加强其预测、税收筹划等策略化财务流程能力的培养(如图2中②所示),从而更好地满足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内容不断拓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3.2管理人才的培养
会计服务外包中的管理人才,要求在懂技术的基础上精通外语,并且善于管理。如图2所示,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同时满足模块A、模块B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说,管理人才在具有会计专业技能、IT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会计服务外包的职业素养,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语言沟通能力、文化融合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外包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逐渐提升会计服务外包的交付能力。
篇7
关键词:公共服务;政府失灵;市场化供给;供给模式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的有效供给研究”(编号:LX2014680)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一、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内涵
从内涵上看,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严格区分于一般商品的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是指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而由市场主体自由、自发、自愿供给市场所需商品的供给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市场主体是主要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供给的;而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是指在政策引导、政府监管、财政资金扶持等前提下,由市场主体综合应用社会管理措施和市场运营手段来供给市民所需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市场主体是出于盈利与公益双重考虑而从长远着眼进行供给的。可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是一般市场供给的特殊形式,是融合公共管理思想和公共治理理念在内的市场供给行为,既是弥补政府供给失灵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市场供给模式的丰富和完善。
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有着三层主要含义: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中“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二是公共服务生产中竞争机制的存在;三是消费者对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从本质上讲,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职能退缩和市场价值回归的体现。也就是说,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供给格局被打破,市场主体通过充分发挥其比较效益优势而最终使公共服务供给量达到最大化,使公共资源得到最有效和充分的配置,从而整体上改善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绩效。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供给是指政府自觉地把市场化作为工具来改善其运作效率进而改善整个社会福利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是指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模式应用于公共休闲服务领域的具体化行为,既遵循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公共休闲服务供给的自有逻辑和特征。因此,可将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界定为:政府和市场主体为主要满足本地市民的公共休闲服务需求,而综合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共同提供基础性、公益性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二、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动因
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进行市场化供给,既是出于现实动因的考虑,也是基于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推动。
(一)政府供给失灵。政府供给失灵是指政府无法根据市民的公共休闲服务需求而有效新增公共休闲服务,且无法使已有公共休闲服务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的现象。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财政压力、低效管理和个性化需求增长是造成公共休闲服务政府供给失灵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使其税收收入增长缓慢,而财政支出逐年增长,造成许多中小城市财政常年入不敷出。这种财政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城市不得不调整其财政支出结构,使大部分的财政资金流向道路、水电、金融等基础性公共设施建设,而作为发展享受型的公共休闲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则常年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状态,致使无力新增应有的公共休闲服务;其次,由于公共治理经验的相对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失,致使许多中小城市疏于对已有公共休闲服务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休闲资源闲置或利用率极低的现象大量存在;最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小城市居民对公共休闲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增长迅速,而传统的纯政府供给模式不但不利于政府及时捕捉市民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而且即便捕捉到了这种信息,也往往在具体休闲服务供给上显得无能为力。
(二)市场供给示范。与传统纯政府供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私营部门在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率、质量、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胜过公共部门,从而为公共部门进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范例和动力。尤其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方面取得的骄人业绩,让人们普遍意识到,公共服务不是只有政府供给这一条道可走,也不应该只有这条路可走。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法国、挪威、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城市在公共休闲服务供给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同样成效显著。这些成熟的供给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做法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却为我国中小城市的公共休闲服务供给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思路参考和经验借鉴,促使其走出传统纯政府供给的狭隘限制之中,也为探索具有中国中小城市特色的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提供了动力源泉。
(三)理论发展的推动。在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尝试性实践中,西方学者积极探讨,丰富并完善了公共行政理论,从而为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置于平等竞争的地位,认为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不仅适用于私营部门,也同样适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不应该成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而是应将适合市场化操作的部分交由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公共选择理论旨在将市场机制的优越性与公共治理的传统优势进行有机融合,认为市场在众多领域都比政府更有优越性,更具竞争力,主张通过市场力量来改善政府的职能,进而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因而应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也较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需求,因而同样能为我国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提供智力支持。
三、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基本策略
(一)明确市场化供给的范围。根据公共休闲服务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将公共休闲服务分为纯公共休闲服务和准公共休闲服务。其中,纯公共休闲服务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占数量比例不高,且因多带有保健因素性质而难以对居民休闲生活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城市景观系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公共休闲环境服务;而准公共休闲服务的竞争性或排他性并不完整,且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兼具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第一类准公共休闲服务,兼具个人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第二类准公共休闲服务,以及兼具集体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第三类公共休闲服务(也叫俱乐部公共休闲服务)。从具体涵盖范畴上看,第一类准公共休闲服务主要包括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免费公园、免费滨水休闲区等;第二类准公共休闲服务主要包括半收费公园、半收费滨水休闲区、度假旅游区、空中休闲区等;第三类准公共休闲服务则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宫、体育场馆、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游乐园等。
从理论上看,所有公共休闲服务均可采用市场化手段来完成供给,但其市场化作用机制会因公共休闲服务能否直接形成市场价格而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纯公共休闲服务和第一类准公共休闲服务并不具备排他性特征,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价格,只能采取由政府部门先购买市场服务后打包向市民供给的形式来进行市场化供给;而具备排他性特征的第二类准公共休闲服务和俱乐部公共休闲服务,则可采取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价格渠道直接向市民供给的形式来开展市场化供给。从实践上说,由于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其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其相应的公共休闲服务供给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各中小城市应从其自身实际出发,应用市场化供给理论,分阶段、分任务选择部分公共休闲服务,遴选合适的市场化供给模式,采取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思路与原则来推进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进程。
(二)遴选恰当的市场化供给模式。在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对该国或该地区行之有效的供给模式。对此,我国学者刘维林总结认为,可对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按照市场机制作用从“弱”到“强”进行排序,依次是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协议、增量市场化、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存量市场化、自由市场、自愿服务等典型制度安排。我国中小城市在选择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模式时,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做法,也不能无视这些成熟模式的借鉴作用,而是应该结合其自身实际加以吸收、利用,并发扬光大。
笔者认为,较为适合我国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实际的供给模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增量市场化与存量市场化四种。首先,合同承包是指政府通过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和租赁合同等形式将公共休闲服务的某个环节承包给市场主体供给完成后,再由政府统一打包向市民提供整体休闲服务的过程。囿于自身供给能力的不足,尤其是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小城市的纯公共休闲服务与第一类准公共休闲服务应尽量采用这种模式来供给;其次,特许经营是指政府将公共休闲服务的整体经营权转让给市场主体,并由市场主体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休闲服务的过程,具体又包括BOT、BOOT、BTO、BOO等不同形式,主要适应于第二类与第三类准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由于这种模式基本无需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对中小城市的财政支出预算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利好,财政预算紧张的中小城市可考虑主要采用这种模式来推进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但要注意防范由此而可能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再次,增量市场化是指中小城市对新增公共休闲服务予以部分市场化或整体市场化的行为。一方面中小城市可对较具市场潜力且对资金要求较高的新增公共休闲服务,如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通过降低或放宽市场准入的形式交由市场主体来完成供给;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可对市场潜力一般但资金要求不高的新增公共休闲服务,如电影院、游乐场、动植物园等的开发,通过采取合同承包或特许经营形式来激励市场主体完成供给;最后,存量市场化是指中小城市通过出售、赠与或清算等形式将已有公共休闲服务转让给私人或民间机构经营与管理的行为,主要适应于政府疲于管理、且运营绩效惨淡的少数公共休闲服务。
(三)充分调动市场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不论采用哪种市场化供给模式,其关键在于市场主体的主观认同和积极参与,而市场主体供给公共休闲服务的动力一般源于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利润或市场价格所产生的盈利,并以最后一种的利润率最高。其中,政府补贴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主体采用半收费形式向市民供给公共休闲服务的情况,如动植物园、郊野公园等的市场化供给;政府采购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合同承包的市场化供给模式;市场价格盈利模式主要适用于特许经营的市场化供给模式。虽然三种情况的利润率水平与其承担的风险大小是成正比的,但市场主体往往更愿意承担大风险的同时享受高利润,致使许多采用政府补贴或政府采购形式来供给公共休闲服务的行动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且由于中小城市的自身特点,其政府补贴或政府采购所产生的利润率相对更低,也就意味着其市场化供给的难度更大。因此,仅从利润角度来激励市场主体,有可能出现市场化供给失灵的结果。
值得欣慰的是,从国内外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实践来看,很多成功例证中的市场主体供给动力并非主要源于或仅仅源于商业利润,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化供给过程所产生的参与性激励。对此,国内学者王宇总结认为,公共服务市场主体的参与性激励包括创新的乐趣、利他主义与互惠主义、学习效应、社区归属与同行认同、职业提升的信号效应等。这种参与性激励理论的发展为中小城市的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行动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为此,中小城市一方面有必要成立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专门研究机构,对市场主体的参与性激励理论展开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总结并探索适合其自身实际的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模式,尤其应注意对参与性激励理论的实践检验。
(四)引导市民对市场化供给服务进行消费。虽然理论上应该根据市民需求来提供公共休闲服务,但由于市民公共休闲服务需求偏好识别难度大且识别成本高,致使很多情况下出现供给先于需求、或用供给创造需求的局面,这样极易产生部分公共休闲服务过度供给与部分公共休闲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其直接后果便是公共休闲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与休闲公共财政的重复性或冗余式支出,其间接后果便是会对市场供给主体产生负激励,甚至由此产生市场化供给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因此,通过提高现有公共休闲服务的利用率来引导市民消费,不但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尤其是休闲品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推动市场化公共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市民消费。对于政府先采用合同承包形式采购后整体向市民供给的公共休闲服务而言,如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绿地、滨水休闲区、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虽然其一般以免费或接近免费的形式向市民提供,但这些公共休闲场所、场馆闲置或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中小城市的多数公共图书馆与公共博物馆基本上常年处于门可罗雀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针对中小城市多数市民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市民青睐的主题活动,引导市民多消费、常消费;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消费补贴来鼓励市民消费。当一项公共休闲服务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向市民提供时,其价格一般不再具有公益性。这时,政府可适当采取消费补贴的办法。例如,有的中小城市辖区内景区或游乐场对持本地身份证的居民进行打折优惠(其折扣部分由政府补贴给商家),这种措施对拉动本地市民的公共休闲服务消费具有较大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中小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的市场化供给原理和过程比纯政府供给或纯市场供给要复杂很多,而且会因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城市的公共休闲服务市场化供给应统筹规划、从长计议,不可目光短浅、一蹴而就。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厚金.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问题分析与完善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9.6.
篇8
关键词:老年;医院护理;长期护理;服务模式
据统计,2011年底,我国年龄大于60岁及以上的人数已有1.85亿,占比13.7%。而预计2025年时,老年人数将突破3亿[1]。因此,在医院护理工作上,提升服务质量,调整服务观念和模式,以及服务功能,是医院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入住于我院的140例老年人信息资料实施回顾分析,并将优质化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应用其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计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龄61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6±4.1岁。将全部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长期的护理模式。具体为:首先为老年人制定出科学性长期护理的有关方案,为其营造良好住院环境。根据老人年实际心理状态,以优良积极态度对其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实际治疗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让其切实体会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其增强自信。同时允许其对自我情感进行适度发泄和表达,护理人员需积极聆听和安慰,从各方面实施开导,以消除其消极情绪。此外,医院在对老年人实施的日常护理中,以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按时配膳、喂饭,以及洗澡和陪护看病,与之沟通聊天,并为其读报等长期性护理。按长期护理有关等级进行划分,可将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别分成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根据不同级别为其实施差异性护理。
1.3 疗效评价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虑量表(即SAS)对两组老年人病患的情绪进行评估[2]。统计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操作。数据比较用X2检验方案。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方案。P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SDS以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通常而言,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活无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较长时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续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在情绪支持等多方面为其提供连续性,和全方位以及综合。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应彻底对护理观念进行转变,提升护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全面地增加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护理质量有关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于我院老年病患实施长期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绪。符合罗玉红,王晓荣等人[4]报道结果。此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增加老年人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姜丽文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病患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护理模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兰妹.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0,24(3):570-571.
[2]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758-760.
篇9
关键词 职业服务;职业能力;职业生涯管理;特拉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66-07
一、引言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不断涌现,职业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加剧。面对日新月异的职业市场,工作地点、任务和角色不断变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对各种工作的选择和变动不知所措。一直以来,大学被认为是培养输出专业人才的机构,相应的职业服务项目着重于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帮助毕业生与对口职业和岗位的衔接,能快速上岗,能快速带来工作效益。教育部门通常对大学有就业率指标的要求,使得大学职业服务部门往往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放在中心位置,在培养学生持久职业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1]。因此,大学职业服务必须实现传统的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导向到职业能力(employability)导向的优化。
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市场上取得职业和永续就业的技能和素养[2][3],能够根据情况在不同岗位和职业间灵活变动,能够根据新的工作机会快速学习应变。参考Ruth[4]的定义,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管理技能(career management skills)、专业性技能(discipline-specific skills)、通用性技能(generic skills)三方面。职业生涯管理指的是通过思考、评价和决策的过程来有意识地规划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以便获取工作并保持永久的职场竞争力。它包括自我管理技能(self management skills)和职业生涯构建技能(career building skills)两方面。自我管理指的是对自我价值、能力、品性、兴趣以及工作生活平衡要求的认知和管理。职业生涯构建指的是发现和使用职业市场的各类信息,找准并申请各类工作和学习机会,创建职业关系。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获得、施展并运用专业性技能和通用性技能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才能进一步决定在什么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获得、施展、使用专业性技能和通用性技能。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职业能力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总之,职业能力就是通过职业生涯管理,有效获取、施展、利用专业性技能和通用性技能,以便在多变的职场环境下保持长久的职业竞争力。
P者利用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访学的机会,亲身接触和感受特拉华大学职业服务在全方位打造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技能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独特经验,以此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国内高校职业服务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特拉华大学职业服务案例分析
特拉华大学被Princeton Review[5]评为全美最能给毕业生带去价值的大学之一。特拉华大学毕业生的职场满意度和回报率普遍较高。评论认为特拉华大学的职业服务中心(Career Services Center)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力,对学生职业非常有帮助。而且,评论高度评价了特拉华大学开展的各项丰富而有特色的职业服务项目(career services programs)的积极意义。另外,据特拉华大学官方统计数据,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被公司雇佣、服兵役、当社会志愿者或谋求更高教育深造的人数占91.5%。
特拉华大学专门从事职业服务的机构是职业服务中心(Career Services Center),从属于学生生活部(Division of Student Life),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实习实践求职服务。但实际上,各系部的经验学习中心(Experiential Learning Centers)、商业与经济学院的创业基地(Lerner Venture Development Center,VDC)、大学发展和校友关系办公室(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Alumni Relations)等部门都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关系扩展。特拉华大学职业服务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和实习的方方面面。
(一)重视经验学习
特拉华大学所属7个学院都有相应的经验学习中心(Experiential Learning Centers),地位与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s)相等。经验学习是个性化、亲身参与体验的主动学习过程,比起传统的教授式被动学习,其主要优势是学生不仅能从中强化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更能在课堂之外获得动手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从直接经验中培养思索、批判分析、决策和实证的能力,得到广泛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竞争力。经验学习中心兼顾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平衡,注重综合性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个别中心对学生的专业有限定外,大部分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见表1。本文以特拉华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Alfred Lerner College of Business & Economics)为例,介绍其下设的六个经验学习中心。
1.创业之角项目(Horn Program in Entrepreneurship)
该项目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案例分享、与创业者和企业家研讨、亲身参与创业实践、与企业家和其他创业者一起进行项目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胆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增进相关知识、技巧、才干和经验,还能够获得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信息、资金和社会关系。
2.摩根大通创新中心(Jpmorgan chase innovation center)
中心非常重视学生以经验为导向的学习和实证分析。该中心是摩根大通和特拉华大学2009年启动的合作项目的一部分,以便学生在信息化世界里更好地分析处理海量信息和数据,作为决策的参考。
3.学院证券交易中心(Lerner college trading center)
该中心模拟华尔街证券投资公司的交易大厅设计,安装有与之相同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实时数据更新系统。中心定期举办软件应用的免费研讨和培训,并配有专人解答学生日常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疑难问题。中心下属一个投资协(Blue Hen Investment Club)。协会拥有特拉华大学学生自主管理的投资基金,向所有对证券投资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学院证券交易中心培养大批业界精英,很多在中心实践操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在国际知名公司找到工作。
4.经济与始业教育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EE)
中心是一个兼具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训基地。教育中心从事面向幼儿园到中学阶段青少年经济金融理财方面的科普和实习培训。很多教员直接从商业经管专业的研究生中选担任,负责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经济金融知识普及、实践操作、全国性经济和理财竞赛的培训。一些特色的实训项目如学校银行(bank at school):特拉华大学与社区银行合作在中小学设立银行账户,中小学生拥有管理自己银行账户的机会,激发理财和金融意识;迷你小社会(mini-society):特拉华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合作,组建“模拟小社会”,中小学生在其中管理货币、开展各种商业活动,扮演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经济角色,从中体悟经济和企业的概念。通过参与社会教育和服务,大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
5.万豪旅游接待中心(Marriott center for tourism & hospitality)
特拉华大学拥有一个五星级宾馆,专门用来接待学校的贵宾和商务旅客。这也是旅游、餐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宾馆内部轮岗,不仅获得宾馆日常经营的一手经验,而且形成了受用终身的市场理念、服务理念和团队理念。在宾馆员工和实习学生的团队合作下,宾馆赢得了很高的顾客满意度。
6.自营餐厅(Vita Nova Restaurant)
这是完全由酒店管理和餐饮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的餐厅,向学校师生开放。通过实际经营和管理餐厅,学生能获得最直接的管理经验和相应的技能培训。而且,经营绩效与营业利润挂钩,对学生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和团队观念的培养是很好的激励。
(二)注重学生创业
也许是秉承了特拉华州敢为第一“Dare to be First”的州训,特拉华大学一直有着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特拉华大学的职业服务不仅停留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上,而且,非常重视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能力是职业能力施展的更高阶段,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从Gore-Tex的发明者Robert Gore到改进苹果手机触摸技术的Wayne Westerman,都是特拉华大学的校友。特拉华大学希望毕业生将来不单是出色的员工,而且还可以是很出色的企业家、创业者、发明者。
特拉华大学一个重要的创业教育项目是创业之角项目。该项目是学生创业者的家园,也是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设计、培育、启动和发展创业项目。另外,还组织各种活动来搭建学生―教职工―创业企业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创业之角项目依托VDC中心,开展了很多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具有鲜明激励性、实战性、指导性、扶持性、全员性。以下是特拉华大学的特色创业项目或活动。
1.特拉华创新伙伴计划(Delaware Innovation Fellows Program)
任何专业的学生,只要富有热情、创新力、魄力和创业精神就有机会入选,并得到资助。参与项目的学生,要接受一系列专业课程培训,实习锻炼,建立导师关系并发展职业能力。
2.创始者夏季项目(Summer Founders)
为期12个星期的夏季项目,项目参与者要参与真实的创业活动,可以获得创业薪酬和创业推广、宣传、促销方面的财力物力支持。导师由业界专家担任,指导学生创业。学生每周都有导师指导课和研讨会,定期和导师会谈。
3.创业点子大赛(Hen Hatch)
学校的师生和校友都能参加,提出创业设想、递交创业计划书。参与者不仅能有机会获得公众对自己创业设想和计划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善;也能联系到一批想加盟创业的同行;优秀的创业设想和计划更有机会赢取创业启动资金。
4.第一步大挑战(First Step Grand Challenges)
项目面向所有专业的本科生,鼓励参与者组成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团队。学生团队需要确立一个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挑战项目,针对现实问题,开发一套创新解决方案。挑战项目为期一年,有导师指导,每个小组有500美元项目经费来设计解决方案。
5.初创体验(Startup experience)
学生在该项目中学习如何将一个创新的点子付诸实施,并最后推向市场转化为商机。初创体验是创业之角项目Horn Program中最有特色的子项目之一,由两个过程构成。学生团队先是构思、验证一个想法,然后着手实施,启动一个有高发展潜力的市场业务。系部将指导学生用消费者发展理论和精益创业原理来拟定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型。发明家、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也会提供各种指导。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学生将获得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新办科创企业,或为大型公司培育一个创新项目。他们将学到从理论到应用的全过程:敏锐看准商机,构思并形成创业设想,验证设想并找到可行性证据,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开发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型,把技术推广到市场,并最终启动和发展成一个科创企业。这个项目面向所有本科生、研究生,面向所有的学院和专业。可以团队申请也可以个人申请。
6.挑战定位(Challenge Locator)
项目提供真实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有些取自公司网站,有些取自政府公告,有些取自开放式的创业网站,有影响范围较大的社会性问题也有利润导向的技术性问题。参与者选择一个具体现实的问题,作为自己创业和研究的课题。
7.创业院系计划(Horn Entrepreneurship Faculty Fellows program)
该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对系部的激励,使系部能为学生创业扩展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和发展的技能。计划主要激励各系部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开发交叉学科或者更具R堤厣的课程,鼓励系部重视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设计能力、领导能力、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项目可提供给个人高达12000美元的奖金资助。
8.免费午餐和研讨(Free lunch Fridays & workshop)
每周五企业家协会(Entrepreneurship Club)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在午餐会上,特邀企业家、创业家和公司骨干通过演讲和问答式讨论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理念和经验。这样的研讨形式随意宽松,深受学生喜爱。
(三)注重校园职业生态社区建设
特拉华大学借助广泛的社会关系来构筑校园职业生态社区(Professional Community),形成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学以致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和知识技术的市场化传播。如前所述,搜集、选择和利用职业相关信息,建立广泛的职业联系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体现。特拉华大学职业生态社区能极大地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职业信息,拓展职业渠道,广建职业联系,显著地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同时,校园职业生态社区也是学生培养和发挥职业能力的广阔舞台。特拉华大学的职业生态社区中主要的合作者有街坊邻里(community partners)、企业(Corporate partners)、雇主(employer partners)、招聘者(Recruiters)、校友(Alumni)、家庭(Family)等。不仅如此,国际化的办学方针使特拉华大学职业生态社区超越了国界。国际学生、跨国公司、全球化的职业市场要求特拉华大学校园职业生态社区国际化。
1.与企业的互动
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学校的师生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具体形式有三类:
大学为企业提供教学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或者通用性商业课程,增强员工的商业头脑;鼓励企业管理人员脱产、不脱产或者在线修读大学MBA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大学与企业一起合作研发,如Joint Research Projects,鼓励企业专家与院系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
学生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习锻炼,如Corporate Associate Program, 鼓励研究生和MBA申请校企合作岗位,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设计的岗位任务包括:商业信息和预测(business information and forecasting),公司培训和业务学习(corporate training and learning),财务支持(financial service support),营销、媒体及公共关系(marketing, media or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s),产品测评(product opportunities assessment),公司运作及供应链管理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网页设计及策略(website design and strategy),学生能与企业同行的互动中得到宝贵的职业经历。实习岗位支付薪水并提供一半的学费奖学金。Executive-to-Student Mentoring,建立师徒关系,行业专家和相似专业和职业目标的学生结对。
2.与招聘者的互动
校园面试计划(Campus Interview Program)。职业服务中心每年九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组织秋季学期校园面试(fall semester on-campus interview),在每年二月到五月组织春季学期校园面试(spring semester on-campus interview)。有大约300多家公司机构到特拉华大学面试毕业生,为学校学生实习、兼职、暑期工作和全职工作提供各种岗位。学生在校园面试中能与企业招聘者近距离接触,即便面试不成功,学生也能从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确职业目标、改进面试技能。
职业和工作展会(Career and Job Fairs),特拉华大学Career Services Center每年提供10多场专场招聘会,面向学校学生和校友,见表2。
3.与街坊邻里的互动
包括周边的中小学、盈利和非盈利的社会团体、教研机构、政府机构、公众组织等。特拉华大学与附近社区保持紧密联系。一方面,附近社区是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舞台。社会服务是学生实践的很好形式,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获得社会价值,产生社会效益,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附近社区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习就业的机会。
4.与校友的互动
特拉华大学每学期都有专门的校友返校日,让校友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并献计献策。学校很多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歌剧院、音乐会等都向校友开放,很多大型活动和展会都会邀请校友参与。校友强大的社会网络,为特拉华大学提供了宝贵的职场资源,如校友可以通过座谈研讨的形式与师生分享创业和职场经验,可以被聘为客座教授开一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机会,可以担任导师指导本科或研究生实习实践或担任学生创业竞赛评委。特拉华大学有专门的校友组织、校友会(alumni board)和咨询团(advisory board),由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届、不同职业和兴趣的特拉华大学毕业生组成,献计献策,提供财力、智力、职业信息和资源支持。
5.与家庭互动
特拉华大学重视与教职工、学生家庭的紧密合作与互动。每学期有定期的family days,校园向家庭开放,家庭可以充分了解学校、提出建议。在平常日子里,家庭可以比较容易地申请使用特拉华大学里部分公共设施。大学很多科普、文化、庆祝活动也都向家庭免费开放。家庭是特拉华大学拓展职业渠道的强有力支持。正是这种亲善和谐的社会关系,使很多企业组织都愿意向特拉华大学提供更多的实习、工作的机会和岗位。
6.与全球互动
当今的职场是国际化的职场,只有具备国际化能力和观念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成为国际化劳动力。这不但要求有国际化的知识技能、国际化的思维,更要有国际化的实践。据调查,不到1%的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具有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经验。特拉华大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发展职业教育,着眼于国际化职业市场来培养学生。
全球创业计划(Glob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该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国外留学,而是选拔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到国外科创企业进行半年或一年带薪实习,以此培养学生国际化工作环境下管理沟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每周1000美元,总共2万美元的薪酬激励更能激发参与者实干的热情。这完全是一种沉浸式国际化实习,学生们和科创企业来自不同国家的CEOs, CTOs, 和 COOs并肩工作,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下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学生通过跨国实习能结识一批跨国的年轻专家、成功企业家,有更多机会进一步丰富国际化职业经历,拓展职业规划。
特拉华大学国际学生学者办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olar, OISS)和职业服务中心(CSC)与一些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建立有稳定的联系。这些公司有雇佣UD国际学生的传统和经验,他们定期通过OISS和CSC招聘一定数量的国际学生。职业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国际学生招聘研讨会(International student employer panel discussion),通过这个平台,国际学生可以结识、应聘一批美国跨国公司,如果获得跨国公司的聘用,可以到跨国公司的母国子公司工作。
(四)高效的校园职业服务保障
1. 常态化、多方位的技能培训(Normal and overall skill training)
职业服务中心提供与求职相关的广泛的技能培训,包括社交技巧、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社交网络平台的注册和使用、如何与校友建立职业社交关系等。培训常以研讨会(workshop)的方式进行,气氛轻松。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培训常态化,几乎每周都有,内容不断更新。因此,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安排时间参加。此外,职业服务还体现了国际化特点,针对国际学生的特点和国际化职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面试、简历制作和国际化技能强化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2.个性化的职业评估和咨询(Career assessment & exploration)
根据学生的个性禀赋和兴趣,个性化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并给学生相应的培训。除了常态化的职业技能讲座研讨外,职业服务中心还接受不定期的职业咨询,有专人负责解答学生各种实习求职方面的问题。个性化的职业评估和咨询对学生职业生涯构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无缝化的学生与职场衔接(Connect with employers)
职业服务中心积极寻求各种途径促进学生与职场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了解职业和企业的机会。如企业走访(career treks),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公司文化、组织架构和职业机会;工作影子计划(job shadowing program),带领学生工作地点参观,与组织核心领导见面,并参与每日的公司活动;实时职业信息,每日各种公司实习工作的信息、组织企业宣讲会、筹办职业和工作展会(Career and Job Fairs)等。
4. 电子职业社交网络构建(Electronic career sociality networking)
特拉华大学职业服务能迎合新时代职场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不断加强网络在职业服务中的地位。职业服务中心非常重视职业社交网络平台的推广,大力帮助并鼓励学生了解和应用大众社交媒体和职业社交网站来获得职场信息、职业资源、拓展人脉,为实习就业和职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特拉华大学的生涯指导网(UD Career advising network,UD CAN)是一个很强大的在线平台。大学的校友群、家长群和其他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员都可以注册成为CAN顾问,也可以通^CAN向其他人咨询。学生在CAN上的账号激活后,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想咨询的相关顾问列表,一旦选定要咨询的专家,就可以与其预约咨询时间。有三种形式的咨询:职业对话,与相关职业的顾问探讨,获取他们的经验和见解;简历评价,顾问站在公司和企业内部人的角度来评价求职人简历;模拟面试,顾问站在公司和企业内部人的角度来引导面试人如何应对面试。特拉华大学职业服务中心大力推广的另外一个全球职业社交网站是LinkedIn,中心专门开设系列讲座和研讨,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打造职业形象、获取商业洞察、找到校友、拓展职业人脉并发现更多职业机遇。调查显示,80%的特拉华大学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三、结语
大学职业服务往往偏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对应工作。就业率长期以来被上级教育部门和大学认为是衡量大学职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新经济下的职场不同以往,工作地点、种类、技能要求的更替成为常态。毕业生面临工作要求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面临职场激烈竞争和遴选,面临各种职业选择。因此,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的大学职业服务显然不能满足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应该成为大学职业服务导向。特拉华大学的职业服务渗透在学生教学、生活和社交的方方面面,突出经验学习、鼓励创业、加强职业生态建设、着力发挥职业社交网络作用,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快速上岗就业,又培养了学生长久的职业能力和永续发展的职业价值。
建h我国大学要精心设计和优化职业服务项目,在项目中能综合平衡学生专业性技能、通用性技能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基于毕业生就职情况的中长期跟踪调查和社会反馈,不断调整。要让大学专职教师、从事职业服务的校职工、企业合作伙伴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鼓励个体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比传统的教授式教育方式更有效,如基于现实课题的团队合作、岗位角色体验、创业尝试等。大学职业服务不能只针对毕业生群体,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在大学阶段早期就应该开始,而且应被列入必须的考核项目。大学第一年开始,就应该把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融合进课程教学,由专业系部、社会行业、求职服务部门以及学生的反馈来决定具体的融合方式。即使有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是通用性的,某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需要不断开发基于专业特点的职业生涯管理培训项目、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铺展职业联系。
参 考 文 献
[1]Watts, A.G. Career Guidance Polic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 September: 1-8.
[2]Harvey, 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 7(2):97-109.
[3]McQuaid, R., &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 Urban Studies, 2005,42(2):197-219.
篇1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成熟,新兴应用如微信、支付宝等软件给社交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挖掘出了社交网络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以社交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移动支付也逐渐深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这一支付方式,进而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发展。本文将从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支付平台两方面来探究其对金融的影响。
本研究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中学生的因素,从中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际性;从学术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两方面对金融的影响,由移动支付入手,从移动支付平台的前后变化及其现状讨论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支付的关系再谈到二者对金融方面的影响,从而更新颖、更全面地分析了这一问题。
身处在自带移动支付功能的新型社交网络环境下,人们不禁思考社交网络、移动支付、金融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未来的中流砥柱,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可在高中生身上找到,社会中令人欣喜或是遭遇诟病的地方也可从高中生群体中体现。高中生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对象,这样既可以从其身上发现时展的创新点,也可以发现时展的大致趋势。
二、对高中生移动支付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
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对象将以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高中生为主,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类人是年轻的消费者群体,高中生较其他群体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大多都使用过部分的移动支付业务,选择他们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能使样本具备更大的可靠性;其次,他们也将会是未来的消费主体,其所反应映的消费观与价值观代表了未来社會的价值取向,选择他们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具有实际价值及对未来金融发展的指导价值。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主体、业务、流程、评价与维护去设计调查问题。设计您的性别、您的年龄、您使用手机的时间的问题是为了从主体角度研究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设计您是否倾向于使用移动支付(支付宝等)、您更喜欢用哪种移动支付软件、您倾向使用社交网络吗、您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是、您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您用社交网络主要和哪些人聊天、您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的问题是为了从业务角度研究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设计您一般使用移动支付来、您每个月用移动支付的消费金额大约是的问题是为了从市场角度研究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设计您是否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所附带的移动支付功能来付款(如微信红包等)、您愿意使用社交网络所附带的移动支付功能来付款的原因的问题是为了从流程角度研究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设计您认为使用社交网络的利弊、您认为借助社交平台而生的移动支付最大的风险在于的问题是为了从评价与维护角度研究社交网络与移动支付对金融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
从主体角度去分析移动支付显然改变的是支付方式,并没有对交易主体产生变化,移动支付更多的作为第三方平台,从而有了更高的安全保障,支付的终端更多的还是交易双方甚至是投融资双方。比如,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延时支付提高淘宝买卖双方在交易时的诚信保障,但并未改变实际上的买卖双方。
从业务角度去分析移动支付可以看出当今青少年越来越趋向于使用如支付宝等软件的移动支付,相较于几年前青少年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同时使用社交网络附带的移动支付功能的人数比例有进一步上升;另外,青少年使用QQ这一类社交网络的数量和频率有所提高,其中以朋友互动居多。
从流程角度去分析移动支付则会发现目前青少年所使用的移动支付的主要流程是由第三方运营商主导的运营管理,第三方运营商独立于银行和移动电信运营商,利用移动电信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组织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第三方运营商可以利用其支付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跨银行和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服务,同时使移动支付更便捷优惠,因此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由第三方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另一方面,从青少年使用的移动支付软件可以看出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较为便利的近场支付,如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和远程支付,即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两种。而同时,目前支付标准不统一给相关的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
从评价与维护角度去分析移动支付可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移动支付是利弊相等甚至利大于弊的,但同时他们对现阶段使用移动支付时有很高的信息泄露风险感到担忧,这也反映出当今这一大数据时代对信息、数据的监管还没有达到公众的期望值,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移动支付混乱局面的整治应将重心放在行之有效的信息保密上。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动者虽以非金融机构为主,但由于移动支付涉及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因此只有及时对移动支付进行维护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时代。
四、分析结论
通常说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资源分为资金、商品和劳务。金融就是有关资金配置的方式,资金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因此存在着市场上各类金融交易,从而调节资金的时空不均。金融体现为各类金融交易,本质也是一种交易。评价一个交易通常通过风险、效率、收益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效率指的是流动性,而流动性是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
从风险角度讲,本研究主要讨论社交平台中的移动支付面临着政策风险及技术性风险。政策风险是由于我国移动支付的相关政策还未出台,管理规范并不健全,这成了移动支付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涉及较多行业,比如,移动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因此工信部、央行及银监会等多个监督部门均参与移动支付相关规范的制定,这导致了规范上的冲突和交叉,也使得我国相关政策迟迟不能完善。技术风险,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新技术永远都是双刃剑。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支付的非面对面交易增大了犯罪的机会。因此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也加大了移动支付的技术性风险。这也不得不成为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使用者的顾虑和疑惑。
从效率角度也就是流动性角度讲,毋庸置疑,移动支付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流动性。随着人民适用移动设备的增大,020式的兴趣社交不在受到技术的限制,而社交也是金融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社交网络金融交易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移动支付和社交平台的结合无疑更加提高了两者的融合度,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线上线下进行兴趣社交,同时移动社交应用又具有随时随地的巨大优势。那么回到本研究的主体人群,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简单的金融交易,比如购买商品、短期的自然人借贷,那么一定社交上的支付功能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