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废物处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废物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废物处理

篇1

一、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产值目标:截至2018年6月,畜牧业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2%,非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提高4%,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1%。

2、生产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生猪出栏107.94万头、牛出栏2.57万头、羊出栏65.47万只、家禽出栏0.218亿羽、兔子出栏0.3459亿只,蜂群2.22万群、蜂蜜0.123万吨、蜂王浆1.12万吨、蜂花粉2.27万吨,人工草地建设1.898万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3、生态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建立了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3.67%,粪污综合利用率73.45%。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优化完善任务布局

各区县在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禁养区划定情况,细化完善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明确区域内养殖总量,形成养殖场布局图。

截至2018年6月,全市所辖6个区县,全部完成禁养区限养区调整划定工作,并上图斑向社会公布。

2、调整优化畜禽结构。

富顺县:以德康公司为主导,以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为基础,积极稳定和发展我县传统生猪产业;目前已经完成8个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主体工程建设。以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和省级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禀赋,加快人工草地建植,目前已经完成0.42万亩人工草地改良,大力发展肉羊、肉牛、肉兔、肉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

贡井区: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开展农作为秸秆青(微)贮,并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50%秸秆+30%种草+20%野杂草”养畜模式,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兔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形成了以建设镇为中心的奶牛、肉牛、肉羊产业带,以桥头镇、章佳乡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以莲花镇、牛尾乡、五宝镇等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以莲花、成佳镇为中心的肉兔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大安区:以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全面带动肉鸡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全市畜牧业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稳步提升优质肉猪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同时各区县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趋势。

3、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为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畜禽粪污治理措施,制定“一控二改三建四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精准引导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场12个;今年上半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场31个。

4、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荣县引进培育了四川巴尔农牧集团、自贡市毓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希望、正邦等行业龙头,利用“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经济利益链接及养殖技术提升,加快了规模化养殖的推进。

5、品牌化创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畜牧业、品牌畜牧业、优势畜牧业的发展,全市着力打造“川南黑山羊、四川麻鸭、自贡冷吃兔、盐帮厨子”等特色畜产品品牌创建,发挥品牌效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畜产品附加值。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2018年6月底,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3.4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67%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稳步提升。病死畜禽基本实现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工作方案。2018年3月底,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2017年12月出台了“自贡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自府办发〔2017〕105号)的要求,出台了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方案,并报市农牧业局备案。

2、部门协同,强化养殖准入。严格执行养殖区域划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和“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环境准入制度,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宜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严禁未批先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要与养殖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运。

3、强化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畜禽养殖摸底普查,完成了全国畜禽规模养殖信息服务云平台登记更新工作,完善了监管体系,加强了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

4、推进种养循环发展。推行“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畜禽养殖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和异地处理利用相结合,大力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线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溯机制。

5、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着力推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沼气深度开发利用。荣县、富顺县、大安区推行PPP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建成年产生物天然气1500万m3,生物有机肥10万吨的大型沼气工程。富顺县利用四川鑫宇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集中对农业废弃物、养殖粪污、餐厨垃圾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综合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晨光工业园区内建成占地面积78亩,利用有机废弃物年产1000万m3生物天然气国家试点工程。日处理养殖粪污560吨,农作物秸杆100吨。年处理粪污18万吨,秸秆3.6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1000万m3,生物有机肥6万吨,生物冲施肥3万吨。

6、推进畜禽粪污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不断提高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配套率,积极促进富顺、荣县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达标入网、发电上网。推进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大力支持发展以“神奇生物肥”为代表的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产业。由富顺县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畜禽粪便、秸秆、稻壳、菌种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减轻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循环综合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永年镇菜湾村已建成年产生物肥2万吨,年处理粪污20万吨的生物肥加工厂。2017年已正式投产生产生物肥1.5万吨,处理粪污15万吨,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多销往广西等地。

7、强化环保主体责任意识。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按要求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在周边流转土地、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循环。或者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粪污消纳处理协议,养殖废弃物用于生产有机肥、生物质天然气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8、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并纳入了市对各区县人民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对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9、定期督查。局成立了以局长李勇同志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站、办、所为成员的畜禽养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畜牧科),不定期到各区县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项工作。

篇2

关键词:舒城县干汊河镇;畜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2-02

1 干汊河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6.05万头,出栏3.95万头,存栏2.38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6%、8%、3%;肉牛饲养量1.30万头,出栏0.81万头,存栏0.46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0.7%、0.3%、0.5%;家禽饲养量70.3万羽,出笼47.60万羽,存笼18.10万羽,与2012同期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0.26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4%。

2 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镇在畜牧业内部畜种结构中,生猪比重过大,牛羊和禽类比重偏低。养殖品种中,良种比例小,低档产品质量不高,竞争较弱。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多,蛋产量过少,奶产量甚至没有。

2.2 缺乏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全镇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肉类加工企业,蓄禽产品只能原产原卖,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畜牧业生产及深加工的产业链还没有良好形成,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的价值、综合效益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 发展资金相对短缺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对畜牧业发展投资不足,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民渴望养殖牛、羊、猪、鸭等,有的养殖场还想再扩大规模,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散户经济实力大部分都比较差,农村信用联社在发放贷款时散户往往很难找到担保人,从而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此外,信用社贷款高利息,周期短,这对于一般要1a以上才能见成效的畜牧业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

2.4 标准化养殖发展缓慢 由于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上还跟不上市场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健康化、标准化、规范化养殖还没有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我镇虽已成立了一个养猪协会和一个养鸡协会,但由于这2个协会刚刚起步,养殖协会职能还尚未显现,养殖户还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相当脆弱。

2.5 传统养殖模式 规模较小的养殖农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只根据自己的情况,怎么方便怎么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场区选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和检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不能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导致整体效率不高;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标准不高,虽然有些规模养殖场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废物处理、预防疾病和标准化等,仍有一定的差距;畜禽良种繁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很难保证动物产品的质量;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视牲畜品种改良 坚持镇畜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原则,从实际出发,优化产品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大力发展牛和家禽等行业。要大力发展牛和家禽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二是要重视牲畜品种改良,建立和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发展商品仔猪、雏鸡养殖户、场,以提高全镇畜牧养殖的质量和数量;加大二元良种母猪和二元良种公猪的推广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生猪繁育推广体系;加大黄牛改良力度,推进牛改冷配系统的建设。

3.2 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 一要要争取税收、财政、金融等部门对畜牧养殖企业、大户的扶持。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内育外联等方式建设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引导龙头企业与畜牧小区、生产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联系。二要加强对生猪和家禽行业协会的指导,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培育其它畜牧业合作组织,从而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在散养户及小规模养殖户中,以推广沼气为纽带,积极培育畜―沼―菜、畜―沼―茶、畜―沼―粮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在规模化养殖场、户中,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实现规模养殖场、户粪便排放零污染的目标,使养殖畜禽产业不再污染环境。

3.3 出台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促进畜牧业发展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设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畜牧养殖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开发投资;二是要对购买良种种畜禽实行优惠和补贴;三是政府应做好银信部门工作,以提高对养殖大户的贷款限额,延长贷款期限,保障生产所需的养殖基金;四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以及对养殖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保险工作,降低养殖风险。在生猪保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猪保险政策,确保参保率达100%。

3.4 转变养殖方式,加强制度引导 一要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扩大单元饲养规模,逐步减少散养户,提倡“各有重点、集中连片、你我不同、优势互补”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并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要严格新建养殖场审批制度。新建养殖场必须经过畜牧部门审核、审批,才能动工建设。凡是场址选择、布局结构、环保条件、饲养规模、技术力量、疫病防控等达不到标准的,一概不允许开工建设。三要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小规模的养殖户要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入小区、进入市场、进入规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花园式、生态化养殖小区,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篇3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137-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时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2]韩猛立.浅谈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2013(3):87-90.

篇4

1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仙居县于2006年开始申请国债项目,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户用沼池6000多座,池容48000m3;农牧结合型沼气工程25处,池容8000m3;发展各类农牧结合型生志农业逾6000hm2,为农村社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作出重要贡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1.1区域化生态农业模式

区域化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是在某一区域内建立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作制、统防统治等园区化管理的一种技术模式。如仙居县横溪镇绿色稻米基地、秋山乡的果蔬基地,面积都达到300hm2;其他规模比较小的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蔬菜等模式基地共有20多个。这些基地建有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和处理畜禽粪便污水的沼气工程,铺设沼液输送管路,根据面积大小在田头建立不同数量的蓄肥池,一般为每6.67hm2建一座30m3的畜肥池,作物种植需肥时可随时使用沼液。根据农技人员指导,实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统防统治病虫害,使产品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价格比普通生产的农产品高出1倍,增收7500元/hm2以上,生产效益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庭园式生态农业模式

庭园式生态农业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规模较小,每家每户都建有沼气池,结合“三改”,即改猪圈、改厕所、改善厨房操作环境,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都排放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沼气可作家庭饮事用能,沼液沼渣作为田园农业生产肥料使用,发展猪—沼—果、猪—沼—蔬菜、猪—沼—稻等模式的生态农业。庭园式生态农业也是把畜牧生产和种植生产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化处理相互利用,既节省用能和农业废弃物处理费用支出,使家庭卫生保持清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入[3]。由于该模式的规模小,且都是一家一户作业,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发展。发展庭园式生态模式,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主要技术措施

2.1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技术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畜牧业和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和共同发展建设的现代农业技术。首先必须推广建设沼气工程,应用沼气技术,提高沼气工程使用效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沼液沼渣资源化、能源化推广应用水平,才能提高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仙居县从2006年开始,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并开展沼气池建设技术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建池质量和沼气池使用效率。同时开展沼液沼渣资源化开发利用研究,重点在水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使用沼液、沼渣,效果显著,增产、增效明显,为大力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沼气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中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2.2绿色食品生产的综合技术

仙居县根据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优质新品种、新技术,采取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绿肥等有机肥使用技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发展诱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绿色食品生产的综合技术。成立仙居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测管理,实行农产品产地追朔制度,发现有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产品达不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时,严厉打击该行为,产品不准上市销售,外销农产品必须有检测中心开具的合格证明。为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严把病虫防治关,在基地内或各行政村成立病虫防治服务队,由农业局病虫防治信息,全县各服队根据农业局的信息要求,统一时间、统一农药、统一用量标准,实行统防统治。

2.3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技术

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属全国首创,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示范项目之一,内容包括“三位”即农产品质量监管、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一体”即每个农技人员要在培训学习中掌握这3项技术。每个农技人员签订连基连大户责任书,包技术、包服务,都有自己服务范围和对象。通过创建农技“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农技人员服务责任书的签订,农技人员责任心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不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而且明显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增产、增收。

2.4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技术

生态农业不但要体现经济效益,还要体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5]。通过开展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掌握秸秆资源的数量、分布以及利用价值等,为制订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农业废物处理与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人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水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秸秆还田、生活垃圾填埋、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沼气技术处理等。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沼气技术处理,不但能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杀死粪便、秸秆中的有害寄生虫卵,改善人畜居住的卫生环境和农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能源化的利用,减少处理费用,增加收入。仙居县研究开发的技术有垃圾沼气、秸秆沼气、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用沼气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技术处理在种养业中相互利用,有力地推进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发展。

篇5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由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展需求,农业逐渐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循环农业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流程,必须要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创设良好的经济氛围,缓解环境破坏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可以说,循环型农业经济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及生产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满足农业发展低耗高效、生态优质等要求。

一般而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活动中的各项资源,使生产和排放相衔接,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为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循环型农业经济可以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制度与细则。②排放的零污染。对于循环型经济而言,其需要将农业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进而促使物质和能源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不会影响或破坏环境。③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资源,而资源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营养、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动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目标,打造出生态化的农业系统。当然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将能源效能加以充分发挥。

二、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机构和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来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使公众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研发出科学实用的技术,如高效利用水肥药等减排减量化技术、饲料化和能源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当然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农业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此外,通过建设工程和农业设备等来提高区域循环型生产的工业化及机械化程度,建设重点具体如下:①循环工程:在农田管理工程中输送沼液;②收获废弃物技术设备,如收集秸秆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设备等;③利用废弃物来发酵沼气或生产有机肥等的设备;④喷洒农业的减量化设备等。

(三)增强集约管控

当前产业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节约化和集约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贯彻落实相关的开展方法、服务方式和政策引导等。如保证资金、配置和土地筛选等方面的准确性,使农业的收获期、生产期、准备期等有效契合,确保产业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链的科学构建。当然政府需要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注重规模化发展,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实现产业的发展及拓展。

(四)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就是农业产业,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结束语

在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详细分析该体系的具体特点,掌握体系的特性及最终目标,加强绿色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集约管控,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在各个环节贯彻落实这一体系。这样才能体现集约化和节约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达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标,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篇7

关键词:畜禽粪便,污染现状,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工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07年全国畜禽粪便总量达到26.43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 2.28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将达到 41亿t【1】。因此,做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农村环境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人对射阳佳兴养猪场的污染防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猪―沼―高效农业”生态型零排放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畜禽粪便的资源特性

畜禽粪便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它包含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蛋白质含量达到15.8%~23.5%,维生素B12为17.6ug|g(干重)。畜禽粪便经处理后可以作为饲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施于农田则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作物增产。

畜禽粪污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采取生物处理法可以很容易获取使用价值很高的沼气。表1列举了几种典型的养殖业废弃物的养分含量。

表1. 几种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

干物质含量(%) 可利用氮(kg/t) 总磷(kg/t) 总钾(kg/t)

肉鸡粪60 10 25 18

蛋鸡粪30 5 13 9

牛粪6 0.9 1.2 3.5

猪粪6 1.8 3 3

由表1可以看出,畜禽粪便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据此有关专家提出,将养殖业排放的废弃物称为“废物”是不科学的,因为畜禽废弃物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2. 射阳佳兴养猪场的污染及治理现状

2.1养猪场基本概况

佳兴养猪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西南的盘湾镇、潭洋河畔,由上海客商投资兴建,占地200亩,总投资1500万元,该养猪场是以生猪养殖为主导的生产企业,商品猪全部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目前生猪存栏量2500头左右。该场东依陈李线一级公路,可以直达盐城机场和射阳港口,西与盐城市区毗邻,正在建设中的盐连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交通便利。

2.2污染现状

根据统计显示:一个500头猪场每年产生粪尿 5300吨,也就是说,每年佳兴养猪场可产生大约26500t的排泄物。BOD5为1460t、COD为1920t,产生的氨氮达30t。参考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畜禽粪便污染物平均流失率一般为30%~40%,如果按流失率取35%,则佳兴养猪场畜禽污染物年流失BOD5为511t;COD为672t;氨氮为10.5t。这些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产生难闻的气味,污染土壤、水源、大气和农畜产品。在养殖场的周围,恶臭熏天,蚊蝇滋生,细菌繁殖,容易导致疫病传播,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2.3当前畜禽粪便的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3.1畜禽粪便的治理现状

目前,射阳佳兴养猪场治理畜禽粪便污染主要是沼气处理法。沼气处理法是目前规模化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沼气化处理法是一种生物化学方法,采用厌氧工艺,将畜禽粪便及其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代谢,产生沼渣、沼液和沼气并加以利用的方法。佳兴养猪场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处理还是以还田利用为主,占利用总量的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以沼气工程技术为主,年处理量达到18000吨,,综合利用率达70%左右;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以填埋和生产有机肥为主,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只占1.2% 。

而当前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大型养殖场主要采取肥料法、饲料法、沼气处理法和达标处理等方法。肥料法是指利用畜禽粪便与干草、秸秆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堆肥处理,使畜禽粪便发酵腐烂后,形成安全、绿色、高效的有机肥料,用以农作物施肥。饲料法是指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和未消化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矿物质等,经过一系列工序处理后用作饲料的方法。达标处理法主要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畜禽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后排放的一种方法。然而,由于资金、规模和技术方面的制约,国内大部分的养殖场和散户主要还是采取最传统的肥料法。

2.3.2畜禽粪便污染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3.2.1畜禽粪便处理能力弱

目前,佳兴养猪场还是一个中小型养殖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因此,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购置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方法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治理粪便污染。虽然该养猪场建有沼气处理实施,但是其只是简单的利用沼气,而对同时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处理不当或者并未处理就直接乱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再次污染。

2.3.2.2粪污处理的方法不合理

目前,养殖场清理粪污的方法主要有:冲水式、泡水式和干清粪工艺。冲水式和泡水式这两种方法管理粗放,导致排出的污水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加大了净化处理的难度,而固液分离后大部分可溶性的营养物质溶入水中,造成干粪便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干清粪工艺采取分流处理,避免了以上缺陷,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清粪工艺。但是,佳兴养猪场目前还是主要采取冲水式这种方法,在养猪场的设计规划中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粪便污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这就造成了目前养殖场周围污水横流、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2.3.2.3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由于当前佳兴养猪场还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其经济和技术条件有限,而修建粪便处理设施需要一次性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的设施以沼气工程为主,而大部分沼气工程只能利用其沼气,沼渣和沼液的利用很少,难以给养殖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导致养殖业主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

3. 综合利用途径探索

3.1工艺流程图

3.2工艺设计目标

3.2.1减量化

治理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畜禽粪便污染也是,必须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总量。合理安排畜禽的食量,减少浪费。佳兴养猪场生猪以饲料喂养为主,因此,改善饲料品质是控制畜禽场污染的手段之一。在设计饲料配方时, 应该从营养平衡的角度出发, 最大限度地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从而直

接减少粪便排放量及其污染成分的含量;改进畜禽饮水设施,建议使用乳嘴饮水技术。把目前的水槽设施改建成乳嘴饮水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能减少粪污排放量,使猪舍保持干燥;清扫场地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冲水等措施,使粪污排放量降到最低。每天定时用扫帚、铁铲清理粪污,保持养猪场清洁卫生。

3.2.2资源、能源化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和未消化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矿物质等成分。采用干湿分离法,将大量干粪、残渣和沼渣通过干化池处理,加入配料,经过细化、烘干和包装等工序制成有机肥和饲料;通过特殊处理装置将沼液分离成达标水和液肥原料,达标水可供农田灌溉或直接排放,液肥原料中加入相应的配剂可制成园林绿化所必需的高效液肥;而该工艺的核心环节――沼气工程,将畜禽污染物经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可为生产生活供气、供热,从这方面讲沼气可以代替液化石油气的一种新能源。鉴于目前佳兴养猪场的发展现状,采取干湿分离法和沼气工程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这两种方法技术要求较低,设施投入较少,既经济又使用,养殖场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地处苏北农村,农业发达,有机肥和饲料需求很大,工程产品如有机肥、饲料、沼液和沼渣易于利用。

3.2.3无害化

无害化贯穿整个综合利用工程的始终,是该工程的重中之重,是畜禽粪便处理的最终目的。采用厌氧发酵沼气处理技术,所有污水全部经过封闭式的沼气池在常温下进行厌氧发酵,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病毒的杀灭率可达96%以上,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无毒无味外泄,安全、稳定,消除了蚊蝇的滋扰,切断了寄生虫的源头,细菌指标达到环境卫生和防疫的标准。

3.2.4低碳化

该工艺通过干湿分离技术、沼气工程技术等,生成有机肥、饲料,液肥和沼气等产品。一方面解决了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消除了碳流失;另一方面还缓解了当前饲料的供需矛盾,减少了碳消耗;此外还开拓了新能源,可代替液化石油气等碳燃料的排放,顺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养殖户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生成的有机肥、饲料和液肥可直接销往当地农户或养殖户,沼气为养猪场供热、供气。

3.3各项处理技术说明

3.3.1干湿分离技术

干猪粪直接进入干化池,其余含水较高的污染物先经过格栅过滤,分离出残渣和污水,残渣入干化池,污水经沉砂井沉淀,自流进入集水池。集水池为钢筋水泥结构,池底呈漏斗状,池的入口处装有格栅,池顶加盖密封。这些装置和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佳兴养猪场目前已建有一个中型干化池和集水池。

3.3.2废水的厌氧消化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沼气厌氧消化池,厌氧消化为该工程的核心处理工程,所有污水经封闭式的厌氧发酵工艺,可以去除和分解污水中85%左右的有机质,产生沼气。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后进入沼气储气罐,储气罐为钢结构。沼气通过输气管道为农场供气、供热。这一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资助。

3.3.3沼液综合利用技术

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采用特制的净化分离装置分离出达标可排放水和液肥原料,达标水可进行农田和园林灌溉,液肥原料配制相应的试剂可制成高效液肥,供园林栽培和养护使用。目前这一技术还在开发和研究阶段,所以养猪场产生的液肥一般只经过简单处理就用于农田和养殖基地。

3.3.4有机肥和饲料的加工

经厌氧发酵的干粪、沼渣及残渣通过干化池处理,加入配料,经过细化、烘干和包装等工序制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有机肥和饲料。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佳兴养猪场的干粪和沼渣处理只能经过粗加工,还不能形成一定体系,等技术成熟、条件允许时,一整套的有机肥生产体系将水到渠成。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理念;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设计应用

1水土保持理念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将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因此,有关部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贯彻水土保持理念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为工程的合理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为维持生态平衡提供充分的保证。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说出现了较为广泛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虽然导致以上问题是多种综合因素的共同结果,但总的来说,是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森林砍伐明显,许多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我国复杂的地质和地貌以及伴随气候变化,导致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从而引起了自然灾害。在这种背景下,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造水利水电工程时,技术和施工人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并树立水土保持理念。不仅有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水土保持理念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具体实施中实践水土保持理念,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并制定应急预案,防止各种突况。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理念的应用不只是体现在纸面上,而应该让参与施工的建设单位都真正的理解水土保持理念,并理解在具体施工中如何应用这一理念。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政策,制定可行的方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

2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积极进行现代化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水土流失是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保持是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这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环境条件相对脆弱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助于防止各种自然灾害,例如滑坡或泥石流,可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不会轻易被破坏。②水土保持可以大大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库的蓄水量,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并减少湖泊淤积,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③在水土保持的影响下,洪涝灾害将得到有效减少,土壤渗透将增加。在干旱季节,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径流逐年波动;在汛期,通过保护水土,将有助于提高防洪能力。④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实现环境恢复与保护的目标,达到保护水土,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3水利水电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征

3.1点状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点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一般较大,而且建设周期长,施工过程中也很复杂。在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中,台风、暴雨等恶劣的自然气候可能会出现,并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此种情况下,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多数点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都选择在山区和其他交通不便的地方,这就要求在施工前具有一个非常长的施工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努力平整建筑工地并建造出入和运输道路,在该阶段要加强预防水土流失问题,避免大规模破坏植被,以避免水土流失。点状水利水电工程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施工影响区域非常大,除了其本身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外,还需要建设配套的水利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等。这就导致了会州外环境的巨大影响和破坏,而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将周围的土地将被彻底清理和平整,以提高施工的便利性。但是同时也会导致土地的抗侵蚀能力将大大降低,裸地面积将显著增加,极易产生水土流失。3.2线性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线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是指供水项目的渠道和灌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路线很长,最大长度为数千公里,最小为数十公里。在不同的施工地域会有山谷、丘陵或平原等不同地貌。因此,需要不断建设高度分散的取料场或弃渣场等。在这种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土流失也具有线性分布特征,因此难以控制,必须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根据各种施工现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4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开挖等工作,破坏了地表植被,如果施工现场属于易风化的岩石层或土壤疏松,则会破坏土壤表面的水土保持能力。如果遇到雨水,还将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发生山体滑坡。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石和其他废物,如果没有有效的废物处理措施,随意堆放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并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在水利水电工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建设渣场、建筑工地、露的坝基、用混凝土或砂浆保护斜坡等,对原始起地貌造成破坏并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例如,大坝的底部成为永久性表面,混凝土结构代替了植物等的原始表面,施工期间的所使用的开挖方法都会在施工期间影响原始地表特性,这直接降低了原始土壤的储存能力,导致水土流失。另外,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有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力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5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主要功能

5.1注意水土流失的预测。在正常情况下,在开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前,有关部门应认真调查当地的水土状况,并对水土流失做良好的预测工作。目标是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任务非常繁重,施工内容非常复杂,施工配套设施非常多。显然,这些阶段会增加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了解施工破坏的严重程度,并根据具体项目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在废物处理方面,所有相关部门都希望将其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或在其上种植合适的植物,这为科学预防水土流失创造了有利条件。5.2水土保持理念实施方案。无论如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地理条件下,必须制定不同的施工计划,以保护水土不受损害。例如,某些盐渍土壤相对疏松,必须应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加以改进以确保土壤稳定性。不仅如此,合理地利用开挖土壤,减少对外部土壤的使用,然后在项目中科学地构建边坡、河道以及其他重要设施。5.3加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现阶段通过技术减少强风和大雨等恶劣气候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但是,通过既定的技术手段合理设计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为维持生态平衡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有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设计方案,以提高施工质量。不仅如此,有关人员还必须对周围的地质条件有充分的了解,然后科学种植植物,并根据具体的建筑面积制定实用的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充分了解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5.4设置临时占用区。在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时,通常需要设计项目的边坡、墙体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除以上设计内容外,实际上,还有许多易忽略的设计内容。例如,在建设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会占用一些土地,这些土地被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并且是预先设计的。但是,在正式建设期间,还将临时占用其他土地,这些土地在项目完成后需要被恢复。而这部分土地的管理也很重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要注意对这些临时占用土地的设计,避免造成环境破坏。5.5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结构优化中,应体现水土保持理念,尽量较少开挖等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而针对不同的工程也应采取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案,降低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类结构优化设计。5.5.1水库大坝:此类结构的设计应该优先考虑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混凝土大坝,同时与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如果无法使用混凝土大坝,可以考虑其他类型的大坝。5.5.2输水工程:在设计一些深水渠、高填水渠等运河输水工程时,应考虑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比较,优先考虑渡槽或隧道施工方案,减少大型开挖和大规模回填,控制建设成本,减少环境破坏并防止水土流失。5.5.3围堰工程:优先使用具有良好结构稳定性的钢制围堰的使用,减少传统土方围堰的使用。5.5.4堤防工程:在设计传统堤防工程时,通常采用1:3的边坡坡率,但是实际施工要与现场情况结合以进行确定,以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简而言之,以水土保持理念为基础优化各类工程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减少废物产生量以及工程量,并保护周围的生态景观。5.6明确水土保持理念的应用目的一般而言,应用水土保持理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验证我国的水土保持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侵蚀的不同类型和情况提出建议,合理化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此外,应用水土保持理念的主要目的还包括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对重点地区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重点项目进行合理管理,通过必要步骤实现水土保持的管理目标。再者,根据我国的产业规划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确定我国各地适合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土地的比例和位置也是该技术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类环境,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重视生态环境,这也是普及水土保持理念的主要原因,从外部因素入手,以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持生态平衡。

6在水利水电优化设计中水土保持理念的实际应用

6.1临时堆放区域的水土保持应用。在正常情况下,在临时堆放区域内采取水土保护措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在临时堆放区域场地周围建造围栏和排水沟,并科学的堆放废物或者材料,尽量减少对空间的占有率,避免占用过多的土地;其次,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平铺或者分散废土,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的本地植物品种,防止地表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最后,收集和处理好相关的数据,比如堆放渣土,坡比一般为1:1.75。同时,做好护坡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将为维护生态平衡奠定坚实的基础。6.2生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开发与应用。在设计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通常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由于水域具有自身环境特征,且分布极为广泛,不同地区的同一水域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设计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且由于没有相关设计的实际经验以及可供参考的设计案例,所以不知道如何将环境知识整合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方案中。第二,由于环境专家和工程师在不同领域工作,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会表达出不同的观点,这是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导致的不和谐。而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情况下工程团队会遵循工程师的意愿,因此,没有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提高员工水土保持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在水电工程中贯彻水土保持理念。只有这样,项目才能朝着最佳方向发展。6.3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维护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还包括在水利水电工程维护中的应用。为了正确科学地实施水土保持理念,提高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水平和正确实施维护系统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现阶段,水利的维护方法相对落后,类型不多,缺乏维护标准和缺乏实际维护,极大的影响了水土保持设计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必须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维护计划的制定。相关应在工作中定期维护机械设备,避免设备故障。在设计过程中提前制定合理方案不仅可以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还可以减少水土资源的浪费,做到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发现设备后尽快解决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6.4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提是实地勘测,监测当地地质、景观和人类环境,并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减少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破坏的前提下,做好工程设计工作,做好分析和预防各种问题的工作,建立可靠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该体系主要分析工程结构对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总体发展的目标。6.4.1合理选择存放材料的地点,在选择存放材料的地点过程中,有必要尽量减少对建筑外部区域的占用,并且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并确保施工质量。6.4.2增加植被覆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了保护生态,做的工作,应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种草、造林、培育生物多样性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人员还应根据植被类型和特点,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和覆盖率。6.4.3合理发展农业:农业结合了水土保持和水土利用,通过合理发展农业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可以实现水土保持理念,比如通过建造梯田等农业可以有效预防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实现水土保持的目的,形成良性发展。在山区或丘陵地区进行等高耕作,以提高保水性和土壤渗透性等。6.4.4护坡工程设计的优化:水利工程中对边坡的主要保护措施是用砖石砌筑的边坡,喷混凝土的边坡等。在设计工程边坡时,严禁使用刚性防护结构,必须充分反映水土保持的理念,科学设计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6.4.5优化土石方平衡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废弃物的残留量和土方工程的借入量与密切相关。因此,在土石平衡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水土保持的理念,以减少取土量并进行挖方。同时,设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土方工程在回填中的使用,大大降低环境影响的可能性。

7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体现出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应以水土保持理念为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边坡和围栏的保护设计,按照环境原则平衡土石方,对项目占用的临时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的地区,如果有可能进行复耕,则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复耕基本条件,并确保水土保持。如果无法复耕,则需要通过种树种草,避免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恢复当地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优化建设设计,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佳萱.基于水土保持理念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20):285-286.

篇9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天下论文]。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 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 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3.4 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 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 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