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临床医学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临床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临床医学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体会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第一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篇2

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篇3

中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作为生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西医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并且会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如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医没有经过西医式客观的实验检验;没有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的具体观察指标;也没有病理生理或解剖作为支撑。针对此,教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哲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

2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特色教学

大部分留学生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不喜欢填充式教学,习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自己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在中医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以讲授方式将中医理论介绍给学生,而应采取引导及分析式方法。如阴阳五行理论,若单纯讲其理论,多数留学生很难理解,可举例分析,女为阴,男为阳,让学生从“男”“女”自己特性上分析寻找阴和阳两者的区别,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并加以发挥运用。同时,由于临床医学留学生的西医专业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时惯用西医思维解释中医,比如经常将中医心、肝、脾、肺、肾等同于西医的脏器,而未从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角度去理解;此外,许多学生会希望探究经络的本质,会将经络和西医的神经系统进行对应联系。所以在介绍中医和西医概念区别的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医学的现代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中医。在授课时,教师还应随时结合中医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进行中医理论探讨,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中医。

3灵活运用英文解释中医知识

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方式越来越成为留学生中医教学的趋势,我国已有50多个西医院校开展了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中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这有利于推动中医国际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将回国或到其他国家从医或继续深造,英语是他们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运用最多的语言,若从他们接受中医教育时即用英语授课,可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因语言转换造成的困扰。中医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运用很多专业词汇时需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所以将中医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诠释,如“五行”翻译为thefiveelements(Wuxing),应重点解释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事物特性及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同时介绍其与中医诊病之间的联系。在介绍针灸穴位时,穴位都是以其拼音命名,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结合穴位名称或功能特点给予相应解释,如足阳明胃经的“承泣(Chengqi)”穴,将其汉语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承”中文代表接住的意思,英文即为“catch”,“泣”中文意为眼泪,英文即为“tears”,两字放一起“承泣”,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接住眼泪”的穴位,英文含义为“catchtears”,这样学生通过名称就能直观地了解承泣穴原来位于瞳孔直下,眼泪流出经过的部位,同时根据其位置也可想象到承泣穴可用于治疗眼部疾患。可见,在为留学生进行全英文中医授课时,教师采取活跃生动、易理解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

4结语

篇4

一、国内外发展现况

国际上于1982年建立了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InternationalCliniealEpidemiolo-gyNetwork,INcLEN),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了五个一级国际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为世界部分国家的著名医科大学培训了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高级专业人材,并在18个国家的27所有名的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组(elinicalEpidemiologyunit,eEu),担负着本地区或本国的人材培匆.1和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成绩卓著,有的cEu已经或正式升格为地区性的二级临床流行病学资源和培训中心。其中,包括我国的华西医科大学及上海医科大学的两个cEU在内。该网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年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INCLEN的宗旨是:“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最有效地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从而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为达此目的,本网内的各国临床医生、统计师及社会学家要共同奋斗,以建立和维持最佳的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是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的最重要条件”。

在我国卫生部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世界银行的卫生教育货款项目,1983年在我国华西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广州中医学院建立了三个“设计、街量、评价(DME)”的国家培训中心,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材,现在二十余所卫生部部属及部队、地方重点医学院校相继建立了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或教研组,对临床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高质量的医学人材;他们编著了本学科的学术专著和列素教材,打下了本学科的学术基拙;加强了临床科学研究,组织了多次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同时取得了丰富的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1989年建立了中国临床流行病学网(CHINACLEN)。在1993年建立了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对本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本学科的特色和任务

(一)临床流行病学的学科基础是临床医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临床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以研究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的病因、危害因素、诊断、防治及预后等规律。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学的诊治和疾病预防水平,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

(二)临床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是临床医生。临床流行病学必须为临床研究和诊治创新临床研究方法学、善于排除各种偏倚因素的干找,确保临床研究的结果建立在可靠的医学证据基础上(evidence一basedmedicine)。从而使研究的结论维持高度的真实性(validity),促进临床经验医学向科学学飞跃。为此,临床流行病学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不脱离临床实践的具有良好临床基础的临床医生。

(三)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患病的群体。将临床医学从医院内的个体病人诊治,扩大到社会人群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此系本学科“流行病学”的特征。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临床医学局限医院内的框框,使医院内与人群中对疾病的诊治研究相结合,无疑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有效地防治以及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认识会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正如著名的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创始人之一大卫·萨克特博士(Sackett,DL)指出的:“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善于破旧立新,应用临床研究中创立的新方法和新知识,指导临床医疗和教学实践,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治问题,发展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临床医学现代化,否则,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教条而凋姜”。

三、本学科研究的方法学

由于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病程、心理状态和社会经济地位手,构成了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l临床状况的复杂性。而临床资料的来源是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及某些特殊检查的结果,这些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和诊治的质童。而传统的临床科研或经验总结,往往利用的是现存资抖,由于受资料质量的限制,本身就制约了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解决这类问题,就很难使临床科研产生质的飞跃。对此,逐渐发展了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一临床医学研究的设计、汉lJ量与评价(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ne一sniea一Researeh,oME)。它有着+分丰富的内涵。

(一)设计(Design):注重下列要素:

1.根据不同性质的临床研究课题,在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抉择相应的设计方案。

2.研究对象的正确诊断:研究的对象,一定要符合临床公认的诊断标准,同时按课题设计的具体要求,确定具体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保研究对象的可靠性。

3.样本含量的怡葬要合适。

4.试验措施要有创新性。

5.试验的期间要合适。不宜过短或过长。

6.要有识别和防止偏倚因素干扰的对策。

7.要正确地应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二)测蚤(Measurememt):病因致病或药物的治疗效应,需要未用一些方法及指标来发现和测蚤,作为诊断和治疗效果的依据。

1.试验的措施一定要有反应性和可测蚤性,否则,就没有测黄的价值。

2.测量的方法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否则,或发生漏诊或误诊。

3.测童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否则,就难以评价客观效果。

(三)评价(Evaluation):

1.临床意义的评价:建立在临床科学证据基础之上而总结的关于病因学、诊断、治疗与预后等严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评价临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临床意义。

2.研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和评价:如果研究的结果具有临床意义,则必须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以评价临床差异的真实程度。

3.研究结果的卫生经济学的评价:包括成本一效果,成果一效益及成本一效用分析和评价,肯定那些质佳价廉的临床研究成果能推广应用。

四、本学科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

(一)为临床医生提供对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有利于鉴别真伪与应用可靠的研究成果。

(二)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学

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篇7

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7-04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在2003级中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经典与临床》方向班,经过一学期教与学,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读来令人感动,让人思考。现撷其点滴,书列于次,供诸分享。

1心语集粹

1.1评学

1.1.1学经典“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床。重拾经典,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仿佛就在一秒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选择经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每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只是辅助治疗,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重读伤寒,认识依然肤浅,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总算在老师教导下,重拾学好中医的信心,有经典门径可依,总算走出迷茫。”

“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在于疗效。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个案例,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不由得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为自身‘营养’,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不熟焉以融会贯通。”

“学习《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去体会和领悟,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这样才能学有所感,学以致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历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每一次见习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撞击,思想的升华,总能一点一点地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

“重温《伤寒》后,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二是感觉学习《伤寒》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点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学《伤寒》时的苦涩,多了一分领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现在见到病人不会再有‘没什么想法’的感觉,至少会开口问病史,运用四诊去收集资料,思考应该怎样入手,辨证如何,方药又如何。虽然漏洞很多,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时从失误中获得的更多。”

“这次重读经典,感觉非同一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经方的奥妙之处。”

“这次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我们对《伤寒论》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近似沙场实战。”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 ”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捷径,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学习老师治伤寒、用伤寒的最好方式。”

1.1.2悟经典“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学好中医,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

“关于桂枝汤,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本人自学习《伤寒论》后,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一觉身微热,稍恶风,鼻塞明显即用之,每用一到两剂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无汗出。又本人认为桂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调肝,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其功用十分明显。桂枝能入肝经,《中药学》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而肝主藏血。刘渡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薄荷,谓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冲气之上逆,每由肝气上冲所至,近贤张锡纯先生于《医学衷中参要录》中阐述甚明。则桂枝能入肝经,似亦不足为奇。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数剂而已,可为例证。又由来治伤寒学者,必以桂芍之比例为1∶1方为桂枝汤,本人不这样认为。仲景于太阴病篇中明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是此等脾虚之人,若患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伤寒精髓。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人体实用使用手册》,一些养生书,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桂枝汤加黄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汤’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问了老师。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闭门留寇。老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药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都是老师多年来学伤寒、用伤寒的经验之谈,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样的内容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听起来不仅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但凡脾胃虚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记不能用量过大,否则会导致病人腹泻。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肝郁脾虚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不可疏肝太过,因为疏泄太过会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在见习中,我发现老师但凡见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双胁胀满不适,心情抑郁,纳呆,乏力,便溏,脉弦而无力。辨为肝郁脾虚,脾虚较甚,师用柴芍六君汤,而柴胡、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试想,若不是经老师指点,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这正是师者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白芍,我对‘白芍是一味补药吗?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芍’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神农本草经》曰:‘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纲目》谓其‘止下痢腹痛后重’,为治痢之要药。?很显然,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的药,兼能扶正益气。这样,对《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就好理解了,此处的“下利”是少阳之热盛,胆热迫于肠道,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药。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芍药汤,更是重用芍药为君,后人的解释是:芍药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敛阴养血’的作用,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破坚结、通血脉、和脾络的作用。再观《伤寒论》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同是治疗下利,有要用芍药甚至重用芍药者,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一虚一实,奥妙无穷,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芍药相提并论呢?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炙甘草而加大黄、芍药、枳实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确应用芍药,仅仅依靠学习《中药学》是远远不够的。经过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既能补血敛阴,又能攻邪破结,和络止痛,关键在于医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这就像大黄一样,我们不能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荡涤肠胃的孟浪‘将军’,还应明白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之功,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们对药物、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

“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程,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这在平时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而且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学习历程,独特的学习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对少阳的认识,之前对其性质如“半表半里”、“枢机”、“开合”之类,一直没法正确理解。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而认识的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如“寒热往来,欲呕,胸胁满痛”之类。还有,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发现三焦与少阳也有类似之处,如此类推着学习……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收获的地方。”

1.1.3用经典“在病案学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但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一定的感悟。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真是感慨良多……。首先是有感于‘顾护正气’。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不论在何时何地,顾护正气是必要的,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第二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见“颈项强”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第三点不要忽略某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如案例中的头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其余的只能到临床上积累了。对于这个案例,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究竟一开始病位在哪里?少阳?还是从太阳到少阳?个人想法是起于太阳,然在一诊时,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邪趁机入少阳,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用药自然也不对了。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那到了临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看来我们的中医之路还很长啊!”

1.2评教

“首创此班,众师弃假日,紧研编,极费苦心。最具特色者当属病案教学,一来可巩固条文,二则拓展思路。名师毕至,少长咸集,使吾辈大开眼界。”

“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并能有机会在门诊、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应用经方,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条文、方药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可谓是‘鱼’、‘渔’兼得,受益匪浅!”

“医案教学,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课堂很活跃,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上台演讲分析,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我们胆量”

“……分门别类、中规中矩式讲述,于温故者稍显沉闷,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而组方之嫌。余思若能无章无序,甚则‘金’‘寒’‘温’亦不分,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岂不美哉?”

“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此次老师采用的是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穿插学生自我讲解,病房案例讨论录像等,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这些仍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更多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学习《伤寒论》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目前学校的教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且打乱次序,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少。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应通读原文。《伤寒论》亦可作医案来读。每读一条文,先据其症状,揣摩其辨证,猜测其用药,再对照原文,读来兴趣更高。”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使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的临床医案,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益的东西。其次是在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次独立思考、个人发挥的机会。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再者,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让我毕生难忘,感触颇深!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用经方……”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领我们进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伤寒论案例教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基础上,在案例教学中,突出对《伤寒论》的运用思路及经方的临床应用,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则要求我们自学,遇到不懂的再提问,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师生互动强,同学们讨论积极,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有时候,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分析病案、讲心得,同学讲完,老师再作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对经方的应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老师把平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碟,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了解病人的四诊资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如何辨证,如何遣方用药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完毕,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果和治疗方案,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过讨论,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倡和推广。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伤寒论》是纵向的,那么《伤寒论案例教学》的学习则是横向的,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对《伤寒论》的理解、拓宽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思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中医的灵魂在中医经典,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方,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症,尤其是运用经方对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疗效甚佳。老师悉心教导,并结合临床见习,使我获益颇丰”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引导你正确向前进。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亲近感的长者或朋友。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中。”

1.3评书

“……案例版《伤寒论》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读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对于初学者,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指导学生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将更具启发与创新意义。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认为《伤寒论》是讲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伤寒论》的理论方药可以运用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运用在比较复杂的、顽固难治的杂病上。……这对《伤寒论》的发展将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医的入门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阐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但是让本人真正认识到其意义而有较大触动的是案例《伤寒论》中的案例。”

“伤寒案例教学,创新而实用,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经辨证精髓,面对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临床问题,就可以临危不惧,胸有成竹。”

2教学思考

2.1了解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必备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学习心得所见,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中医,弘扬中医,对前途充满期待。以前常认为,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学习不努力。其实,不重视中医,不热爱中医,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尽职尽责。大凡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者学习成绩多优良,同时与教师个人修养、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对学生了解及关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影响其终身。

2.2学做学生

大凡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然而,尊重和体谅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会发自内心给你更多尊重,对同学有亲近感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学生思维活跃,常能提出许多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命题,对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教学互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制定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了教师,是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

篇8

 

随着中医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临床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的重要路径。思索能够与现代化中医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还可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的总体水平。目前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的培养都重视理论基础,轻视临床实践,这与长期以来的中医教学模式有关,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临床能力水平相对不足,因此,思考研究能够适应中医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中医临床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1.1 临床基础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大多来自全国不同等级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历年来研究生招考模式比较偏重于理论考试的成绩,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注重考研而有意缩短临床实习的时间,甚至放弃了临床实习的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总体临床能力较弱,在实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存在着一些与理论脱节的问题,以致于在研究生临床转科阶段临床技能链接不上。

 

1.2 课程设置 研究生进入学校后,一般要先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课程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之外,其他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多还停留在重复本科教育阶段的单一病种课程模式,与实际的临床情况并不相符;另外,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为主,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直观、形象地将理论与临床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也限制了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直接造成中医课程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

 

1.3 临床实习 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大部分将进入临床,按照住院医师的培养方式进行轮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要求在中医内科学的相关三级学科科室、急诊和辅助科室进行轮转学习,每科1~2个月,轮转期间每周都有跟师门诊。但是在轮转期间,医院每个科室的病床数以及带教老师的人数都是有限的,研究生没有处方权,也缺乏经验,一般无法独立的管理病号。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在病房里写写病历,很少有能亲自动手实施操作的机会,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带教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处理问题以免产生医疗纠纷。种种原因,以致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2 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尤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中医学人才的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2]。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研究生目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具体改进。

 

2.1 提高理论课程培养的质量 中医学在历代医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病模式,其中的核心就是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只有正确的运用四诊,医生才可以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观准确地获取患者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明确的判断。四诊作为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诊病手段,对于研究生的临床基础技能的奠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针对目前培养情况,应筛选适合研究生水平的教科书,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重新设定形成新的以四诊为核心的中医内科临床技能教学大纲、教案,由专家每周进行授课,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努力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演示临床典型案例,结合学到的知识,再现情境,使学生切身融入其中,从脑海中形成认知,熟悉掌握各种诊法的典型表现以及临床意义;定时放映以中医四诊为核心的教学视频,按其操作步骤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加深印象,熟悉四诊基本技能的操作规范。 2.2 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结合 利用脉象仪、舌诊仪等中医四诊辅助器材使学生反复体会四诊的信息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从实践中理解、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组员之间模拟中医诊疗场景,进行组内、组间问题探讨和临床技能演练,掌握临床望、闻、问、切等具体操作流程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由带教老师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研究生参与病案讨论,轮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分析自己的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对比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出完整证名,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样可以重点培养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在实际情况中,临床患者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单一,需要同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各种检查、检验的结果,根据辨证依据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对临床复杂病例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通过反复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在脑海中形成中医临床技能的运用意识,加强练习,使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

 

2.3 在实践环境中提高临床技能

 

2.3.1 在医院环境中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后,安排研究生到中医内科病房进行科室轮转,分配研究生系统管理病床,安排医师二线督导,研究生首先独自接诊新入院患者,予以实地临床技能操作、画出辨证论治路线图,并在辨证论治后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开立医嘱与处方,由带教老师查看后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医疗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锻炼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临床工作中接收、处理患者的思维过程,可以巩固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病证的确切认知,熟悉临床工作的详细流程,可以进一步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灵活地运用于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及与患者和谐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达到可以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疾病的培养目标。

 

2.3.2 在社区环境中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改变,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就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与医院实践侧重点不同,社区实践中更注重的是健康知识普及与预防保健,可以在实践中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增强与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群众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以求达到“治未病”,与在医院实践中的“治已病”相互弥补。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临床能力基础后,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利用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健康普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临床操作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锻炼,对操作更加得心应手;对常见疾病进行宣传教育和生活指导,以熟练四诊技能操作规范,加强系统诊疗概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认知。锻炼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

 

3 结语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内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及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及方案,不断提高、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医优秀人才,才能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推动中医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完善[3],才能使中医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篇9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 考核模式 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0

Graduate Degree TCM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Model Evaluation

ZHANG Fengnuan, ZHANG Lan, LENG Jinhong, TANG Chunying, DONG Jiani

(Postgraduate Offic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Liaoning 110847)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how to ensure training qua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o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e mid-term assessment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the "four-stop" assessment model improvement, increase of pulse diagnosis, tongue,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content recite classic stripes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resul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 visible reform is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form achievements,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CM improved "four-stop" assessment mode is to urge Postgraduate Degree enhanc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s,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ssessment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和行业预期要求。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年承载9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责任重大。我院积极探索,结合本校特点,改革考核模式。通过分析改革前后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成绩不难发现,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①考核模式,严格、客观的考核制度不失为督促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1中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制度现状

面对大规模扩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内中医院校尚无系统的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核模式近几年被多所医学院校引进,并经部分院校推广,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中医药院校开展得较少。

我院借鉴并改进“四站式”考核模式,在2013年和201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中(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试行,并与试行前2012年研究生的考核成绩相比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实施方案

2.1 组织实施

我院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临床研究生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由各临床科室联合学位点组成考核小组,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考核工作,考核小组至少由5名成员组成,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组长由该临床科室主任承担。医院同时成立考核监督小组,由教学主管院长及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监督小组负责审核考核试题、监督考核过程并评价考核结果。

2.2 考核方案

考核分为四大站:病历书写站、体格检查站、基本操作站、临床答辩站。考虑到临床工作繁忙,以上四站采取分别考核评分,统一汇总计分的方式,总分为100分,不严格规定四站的先后考核顺序,临床科室可以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部分考核即可。要求考核不脱离患者,充分反映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水平。各站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病历书写站(占总成绩的30%) 根据临床科室实际情况,选择新入院的患者作为病史采集对象,完成问诊及常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结束后研究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临床大病历书写,做出诊断,并给予初步治疗意见。

(2)体格检查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病史采集时所做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和随机抽签确定的体格检查项目(同学互查),两部分分值各10分。后者是将全身体格检查项目(去除外生殖器和直肠检查)共计177项,根据难易程度分为5 分题、3分题和2 分题,由学生二人一组相互扮作病人,然后在各类分值的题目中随机抽取1 道试题进行考核。

(3)基本操作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分为中医和西医两部分,中医基本操作包括刺法、灸法、推拿手法、中医脉诊(必考)、舌诊(必考)、经典条文背诵(必考)、中药饮片的辨识(必考)。西医基本操作包括缝针、打结、戴手套、穿手术衣、换药、插胃管、心肺复苏、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临床操作。学生在中西医基本操作站除必考项外另各抽取1 个项目进行考核。

(4)临床答辩站(占总成绩的30%) 围绕采集病史的患者进行考核,内容分中医和西医两类。中医内容包括该患者的中医治疗思路、理法方药与类证鉴别等,西医内容包括该病的临床表现、所需实验室检查及检查结果分析、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判断等。考核专家提问,研究生当场回答。

学生每站考核完后五名考核小组成员当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该站的成绩。每站满分100分,60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低于60 分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成绩仍不合格将不能进入下阶段临床训练。最终考核成绩按照各站成绩乘以各站的得分权重来计算,纳入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并与奖学金评定挂钩。

3 结果

我院是在2013年和2014年运用“四站式”考核模式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技能,2013年参与考核的是2010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2014年参与考核的是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2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我们分别将改革前2009级、改革后2010级、2011级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成绩(简称毕业成绩)做了比较,可以发现2010级、2011级毕业成绩与2009级毕业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2011级毕业成绩均值稍高于2010级毕业成绩,但无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详见表1、2、3。

表1 2009级与2010级成绩比较

表2 2009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表3 2010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4 结果分析

(1)我院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总体通过率较好,无未通过考核的研究生。(2)改革后的考试成绩均较改革前的成绩有显著性提高,可见严谨科学的考核制度能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2011级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均采取改良的“四站式”考核模式,而2010级研究生仅毕业能力考核采取改革后的模式,2011级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均值较2010级稍有提高,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提示我们考核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下次考核中才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持续有效的严格考核模式是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临床能力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5 讨论

(1)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从基础知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考核评价,兼顾中医能力和西医能力考查,较全面地反映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2)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不脱离患者,又不完全依恋患者,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医疗环境下,使研究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既不脱离患者又得到充分训练,两者相互补充,使考核更具可操作性,考核结果更能真实反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但在考核难度和考核方式上还有改进空间,在评分细则上也需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

(3)中医学“易学而难深”。四大经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熟读经典是掌握中医辩证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现行中医院病房多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研究生需要掌握中医技能和西医技能,而日常实践往往不注重中医药辨证思维的培养,缺乏对中药的认知和使用体会。本研究的考核中适当增加对经典条文及常用中草药的考核,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不失为适当引导。

(4)受限于考核资料和人力资源的短缺,目前尚无分站得分差异及各学科间得分差异的统计学分析,今后需在这两方面做出细致全面的统计学分析及评价,找出制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中医研究生培养是中医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中医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想真正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的管理应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合理的考核模式,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失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考核模式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对研究生中西医基本技能和辨证思维的考核,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意识,以考促学,是优秀中医人才培养的有效督促手段。中医学博大精深,只有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以考核促学习,力求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通讯作者:张兰

项目来源: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lnxwb12064)

篇10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班22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外科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12人)和对照组(113人),两组学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性别、年龄、文化基础课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使用的教材、授课计划、授课时间及任课教师均相同。

本研究以4-6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同时组内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仪容仪表、纪律、见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资料查询与讨论以及与见习带教及时沟通和对见习效果评价的汇总等工作。集中见习小组的学生进行临床见习,第二周回学校课堂实训,隔周交换,共四周。对照组以15-20人为一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由任课教师或病区护士长作为带教,负责各组的课堂纪律以及课后作业的收回工作。

(二)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管理

1.临床集中见习教学组织管理集中见习教师为《外科护理学》任课教师及各病区的带教。同时,学校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并与数据库负责人联系,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条件。实验组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包括集中见习的内容、见习目标以及针对不同科室、不同疾病学生所要关注的不同知识点。实验组教师提前安排授课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且明确学生的预习标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自行回答问题;课堂讨论。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组织管理

与集中见习不同,分散见习时间安排在每章的理论课程之后,约为2-3个学时。在开学前1周组织任课教师、见习带教(病区代课教师在见习时临时安排)集体讨论大纲要求、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的时间安排。

(三)临床护理的教学过程

1.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过程

学生进入病区见习之前,带教首先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估,了解见习小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本次课程的预习程度等;对见习方式进行评估并评价,提出需要改进的部分;了解学生易接受的见习方式以及对见习的认识。同时,带教要提前划定学生本次课程学习的范围或者简单介绍病区的典型病例。如在消化外科病区,教师应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认识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不同症状疼痛引发的原因、疾病发展的过程、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等方面,为学生见习过程中的思考环节打下基础。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过程

第一周主要进行理论课学习,任课教师讲述各章节的重点疾病第二周由临床带教负责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入科室,利用2-3个课时,运用讲授法和演示法,针对病区环境、病区主要病种进行讲述,学生的学习以听课和观察病人为主。

(四)临床护理的教学方法

1.临床护理集中见习教学方法

带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见习周的每天早上准时带领学生到病房,由护士长接待并介绍病区情况,让学生参加病区早交班、晨会,安排学生跟随医生查房,学会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诊断分析等;安排学生参加护士的交接班工作,了解交接班的程序和内容,熟悉病人的病情,并在带教的带领下学会询问、观察病人的病情状况了解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学习详细的护理措施海日下午,组织学生汇报当天所见病人的病情、护理诊断及护理情况,并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一周见习结束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生在见习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并反馈给带教,由相应教师于第二周理论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当学生看到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不同卧位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同卧位对体液的引流、血压、呼吸均有较大影响,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明确各种疾病的卧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该知识点。

2.临床护理分散见习教学方法

学生在理论课之后,由带教联系临床带教负责人安排学生分小组进入相关科室。临床带教给学生讲解本科室疾病的特点、用药情况及典型疾病的护理措施。分散见习以教师讲述为主,可以在病人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病情观察。

(五)效果评价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分为学生调查和教师调查两部分。根据分组的不同,学生的调查问卷也不同。实验组学生问卷的内容包括:是否赞同开展集中见习教学;集中见习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集中见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集中见习是否能够达到认识疾病、熟悉护理流程的效果等。对照组学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赞同开展分散见习教学;分散见习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散见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分散见习是否能够达到认识疾病、熟悉护理流程的效果等。发放问卷之前,向学生说明问卷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的目的,要求学生客观评论、匿名填写。

带教调查问卷主要是对每个学生在见习期间的表现和见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评,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具体内容如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主动性;见习过程中纪律是否良好;学生对见习内容是否准备充分,对见习内容是否掌握。

2.考核

每节课后,教师在每组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进行现场考核,成绩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占30分)、操作质量(占50分)、操作报告(占20分),然后,分析和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对两组学生外科护理实训课考核成绩80-89分数段和70-79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90-100分数段的人数高于对照组,60-69分数段的人数低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

(二)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实验组学生选择见习有收获的占87.6%,选择了培养了动手能力的占77%,选择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的占56.6%,选择激发了学习兴趣的占49.6%,选择培养了实践创新思维的占31.9%。总体上,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持肯定态度。

(三)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实验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其中集中见习的教学设施情况和对带教素质的满意度较分散见习高。集中见习教学突出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面对的是具体的临床问题,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综合全面的认识。学生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讨论

(一)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基于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当准备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时,该反应就会使之感到满足;当不准备对某个刺激作出反应时,强迫其作出反应则会使之产生苦恼。所以,集中见习在学生进入理论学习之前,给予了学生丰富的临床见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作出了充分的准备,能大大提高学生为此付出努力的兴趣。

(二)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集中见习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了一个既独立又协作的学习氛围,并将单独学习变为合作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快适应护理者的角色在集中见习的授课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对临床常见病例有了形象的认识。在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条件下,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护理角色,并以护士的角色去思考问题。集中见习组织学生对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参与、发言、练习,为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环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集中见习教学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巩固实验组学生先临床见习,然后回学校课堂实训,隔周再交换。学生尚未取得执业护理师资格,不具备独立护理的能力,很多操作未能符合实际临床工作的要求,需要在带教的指导下进行。尽管这样,由于学生直接接触病例,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反复实践,其外科操作的熟练程度明显提高,因此,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逐渐提高,从而也巩固了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