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D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26-01
1.引言
煤矿企业只有科学地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矿井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井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会打破地下原有的封闭环境,改变地质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地质构造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种类复杂,后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地表移动、瓦斯泄漏和岩层渗水等是较为常见的矿井地质灾害。
2.1 地表移动及覆岩破坏
较为常见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裂缝和开采沉降均归因于地下开采面积过大,在矿区范围内,尤其是煤层浅埋区,大面积的煤层开采形成采场空间,会引起围岩的原始应力变化,当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它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位移、开裂甚至断裂,造成覆岩破坏、产生地表裂缝等。虽然煤矿企业会对裂缝地区采取回填、土地复垦等措施,但很难恢复到地质构造变化前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通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瓦斯与煤尘爆炸
矿井瓦斯是煤的生成和变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体,由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构成。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瓦斯浓度、氧气的浓度以及引火温度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但三者的临界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力及煤尘、混合气体浓度和惰性气体混入等影响,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促使附近的气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造成人员伤亡和巷道、器材破坏,其扬起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形成连续爆炸,破坏力骤然提升。
煤尘爆炸是指煤矿生产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燃烧或爆炸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有毒气体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
2.3 矿井水害
透水事故在近期发生的矿井灾害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以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为主的水害事故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的煤矿均在煤层浅部开采,将井筒建在老空区或周围有老空区的现象普遍存在,古老煤矿形成的老空区积水量很难预测,开采范围也难以确定,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3.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充分地掌握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减小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来看,矿井地质灾害主要有连发、区域性强、可预测性等特征。
3.1 连发性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出现变动必然会引发其他自然因素的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当矿井的地下构造因开采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引发其他地质要素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或破坏,这种连锁式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地质灾害,且灾害的种类极可能具有非唯一性,产生复杂的、连发性的地质灾害。
3.2 区域性
几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其耐受性和受破坏程度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矿井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不尽相同,由地区特性决定。
3.3 可预测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煤矿企业也从多种渠道获得了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的预兆、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不再单纯凭借以往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科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可预测性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全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4.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4.1 减轻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的措施
为了降低地下开采对地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对开采可能影响到的地质结构及其应力能力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当地下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对地面建筑及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能造成地下水疏干和耕地、坡地裂缝。
对于薄煤层和中厚煤层而言,虽然随着上覆岩的成分、膨胀系数等变化其塌陷带波及上部岩层所造成的裂隙高度会不尽相同,但其裂隙高度仍然是有限的。对于厚煤层来讲,由于采取与薄煤层不同的开采方式,开采过程对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强,基本上为开采厚度的2-8倍。裂隙沉降带高度能达到不规则塌陷带的2倍多,若覆岩层的厚度超过了以上数据计算的破坏影响高度,则地面可以免受波及,几乎不会产生破坏迹象,否则,要充分考虑应对地面破坏的预防措施。然而,从煤矿企业的角度出发,即便是没有影响,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预防措施。
4.2 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4.2.1 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可以从控制爆炸条件入手,防止矿井瓦斯集聚、避免接触高温火源。
对于预防瓦斯气体聚积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使瓦斯浓度保持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在各工作面设置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使瓦斯浓度在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中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低于0.75%。其次,要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保证检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利用先进的甲烷检查仪器对各用风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精准测量,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严禁超限作业。最后,从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瓦斯产生量的角度减低瓦斯浓度,采取瓦斯抽放的方式对含量大的煤层进行事先处理。
4.2.2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根据煤尘爆炸发生的特征,要从防尘和隔绝火源两方面防止事故的l生。一是采用静压洒水的方式减少矿井中煤尘的悬浮量和产生量;二是采取全方位的火源隔绝措施,坚决禁止因摩擦等产生高温火源。
4.3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安全,更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防矿井水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摒除工作人员的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灌输矿井水害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提高警惕。其次,要加强预先探测,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于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保证探测工作及时进行,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探测设备,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高质量探测结果,争取将矿井水害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要注意矿井选址和合理改造,在矿井选址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工程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降低水害发生的概率。
5.结语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危害等级高、防治较为困难,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害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设备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为辛勤的员工负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
篇2
一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一) 煤矿地质灾害的分类
煤矿地质灾害是指,在进行煤炭开采过程中,受自然因素或是人为因素影响地质环境的平衡被破坏,引发地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次生灾害,是地质环境对开采行为的一种反馈。而根据地质灾害持续的实践及动力作用方式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地质灾害持续时间分类:第一,突发性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具有的特点是突发、高能且危害性较大、持续时间短。如井下突水、突泥持续的时间大概是数分钟~数天,瓦斯和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只有数秒钟;第二,渐发性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主要特点是发生相对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但危害不是很剧烈。如沙漠化,其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
其次根据动力作用方式可将煤矿地质灾害划分为两大类:第一自然动力类型地质灾害,它包括内动力地质灾害、内动力地质灾害所诱发的灾害及自然外动力地质灾害三个小类,如地裂缝、岩溶塌陷、井下突水突砂、泥石流、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第二是指人为外动力与自然动力复合类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人为外动力与自然外动力复合地质灾害及人为外动力与内动力复合地质灾害两个小类,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盐渍化、地裂缝、煤层及煤矸石自燃等。
(二)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群发性、衍生性、区域性、持续时间的多样性、不可避免性和可防御性、影响的多面性。
首先群发性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平衡性被破坏,所引起反馈行为所造成的灾害并不是鼓励的,会在同一地区或是某一时段集中发生形成灾害群,如煤层自燃、井下突水、塌陷灾害等;其次衍生性是指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连锁性的,如煤矸石山自然会引起矿区的大气污染,而大气污染会引发矿区居民的空气质量,造成呼吸道疾病甚至是肺癌。或有害矿井水排放没有经过科学处理造成水体污染并影响到了土壤质量,使得有害元素进入到农作物,人体长期食用,引发地方病;第三地质灾害的区域性是指,灾害发生是受一定的区域条件影响控制的,像煤矿区岩溶塌陷和矿井突水灾害,就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区域和石灰岩广布地区;第四灾难持续时间的多样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其发灾所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如煤与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发灾时间较短,而采煤塌陷、地方病等持续时间较长;第五,煤矿地质灾害的不可避免和可防御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在现今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可以依靠科技技术去积极预防的,从而减少灾难的发生并减轻灾害的损失;最后说其影响的多面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不仅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社会形象,更关乎众多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工家庭的幸福,还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二 造成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 客观因素
首先在进行煤矿开采活动之前地球表面与岩石圈是平衡的,那在采矿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是从地壳内部通过各种技术如钻采、坑采或是露天开采、液采等把矿石和岩石开采出来的,我们这个开采过程实际上就类似一个把地壳肢解的过程,使原本平衡、自然的地壳,出现了空洞变得不自然协调和平衡,从而造成了地壳物质环境的不稳定,从而诱发了煤矿地质灾害发生,这也是其本质原因。
其次,在煤矿开采中尤其是地下采矿需要排净矿坑下的积水且对地层漏水做处理,而这一行为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平衡,造成地层的不稳定和不协调性。而如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还不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乱挖滥采还会造成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冒顶等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三,我们说矿业活动并不是单一的煤矿开采,它还包括选矿和冶炼加工等,但是这些工序需要用到火与水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并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这三废的排放、堆积、处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农田、森林、地下水等等,可以说对周围的环境会有严重的危害,使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二) 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对于煤矿经营企业的把关不严格,一些地方和民营的小煤矿发展迅速,他们的煤矿开采不讲科学,开采方式过于粗暴,与国营煤矿企业争夺矿产资源,甚至一些民营小煤矿寄生在国营矿山上,直接在国营大矿山上挖洞,造成瓦斯泄露、透水等事故的发生。
其次,矿山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国营矿山被转为私人承包,一些煤矿老板只注重煤矿开采量和不断增产,对安全生产忽视,对矿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用钱收买上边领导,对下面群众禁止发声,这种罔顾矿工生命安全、罔顾造成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难,只满足自己私欲的经营方式,造成煤矿地质灾难频繁。
第三,国家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让一些煤矿主有漏洞可钻,光有法律法规和各种生产规则,执行力度不强硬,一些检查人员易受利益驱使,降低检查标准。还有则是黑煤矿的存在现象依旧很严重,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擅自开设煤矿,管理混乱,技术水平低,只注重经济所得,不顾灾难的预防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 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方法概述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灾害体的变形动态,并分析其稳定性,从而超前做出预测预报,以防止灾难发生,并为灾难治理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相关资料支持,为社会提供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信息服务,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能最大程度的获得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将其应用防治工程效果评估中。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时空技术、监测仪器和预测预报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技术,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是指通过测量位移形变信息为主的监测方法,比如说地表相对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和地表绝对位移监测,此类监测技术已发展较成熟,有着较高的精准度,是一种常规监测技术,能获得直观的灾害移形变信息,因此通常是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二) 物理与化学场监测
比如说应力监测、放射元素监测、地声监测、地球化学方法及地脉动测量等,都属于监测灾害体物理与化学场等变化信息的监测技术方法,因为地质灾害的物理和化学场发生变化,常常与同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有着重要联系,因此此类监测方法较变形监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 地下水监测
很多地质灾害的形成或是发展都与灾害体内部或是周围的地下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地下水的监测是很重要的。地下水监测如其名,以监测水质特征为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以及地下水质监测等。
(四) 诱发因素监测
此类监测技术方法主要是对造成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监测,比如说气象监测、地震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等等。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量的大小是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判断指标,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现今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其监测也是地质灾害监测的重点内容。
可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日趋成熟,监测水平和监测的精准度也在不断提高,监测方法变得多样化,立体化的监测性网络也建设的颇具规模,有效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综合判断能力,从而促进了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四 预防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
(一)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被破坏的土地和塌陷的土地越来越多,为矿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影响,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降到最低程度。首先利用能减轻地表下沉、降低地表破坏的煤矿开采技术如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充填条带法或是冒落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于此同时在地表有建筑物的地区要对地面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维修加固处理。矿区还应积极开展开采沉陷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定期、重复观察监测路线的空间位置变化,并有效整合分析资料,寻找规律,预测被破坏程度。从而上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从而让负责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降低破坏程度减轻灾害压力。
(二) 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预防
煤矿瓦斯爆炸的新闻总是很多,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瓦斯爆炸的预防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我们要加强采区的通风管理,降低瓦斯浓度,因此要保证各采区都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从而将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瓦斯检查制度,严禁矿工在瓦斯超限的情况下作业;第三要加强对矿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带入井下,尤其是井下吸烟,一定要严格控制,井下使用的机械、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而煤尘引发的爆炸,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煤尘量并消除火源。
(三) 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具体指的是矿井突水和老井透水,这也是煤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内容之一,绝不可以忽视。因此在开展矿井水害的预防工作时,我们要做好充足的考虑,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细心的考证,并及时有效坚决的处理。首先对于矿井周围的老窖和采空区要有详细的调查,数据越详尽越好;其次在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等这些出水的征兆时,要及时与外界联系,并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对井筒的位置选择要避开易受洪水影响这一因素,使其能防止河流或是洪水灌入井下,另外要做好挡水墙、防洪沟等防水设施的建设。
(四) 煤矸石山自燃预防
煤矸山的根本出路在于能被综合利用,但现今其利用量远远低于排放量,煤矸石的积存量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因此对于煤矸山的治理工作重点仍是对煤矸石山自燃现象预防的有效性。其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三种:首先,煤矸石的正确堆放。为了防止煤矸石的自燃我们在选择堆放地质时最好应选择缓峡谷,使其回填山谷,从而复土造田,堆放时要使裸
露面积降至最低,具有较稳的对方地基,防止滑坡或
篇3
【关键词】矿井水 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措施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地下开采井下作业,煤矿井下工作场所客观条件制约很多,水、瓦斯、顶板、煤尘问题提出的改火,以及运输、机电等都可能成为矿井事故的原因,如果预进方法防和处理不及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大矿集失。特别是煤炭整合之后,一系列的小煤矿生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矿井水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下水涌入矿井, 不仅造成生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导致多种环境负效应, 而且还威胁着大量煤炭资源不能开采。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防治水技术必然会向新的高度迈进。
一、矿井水的来源
1、采空区积水。在井田内如果有大面积的采空区,或者周边有其它煤矿的大面积采空区及古空区,可能存蓄地下水。在矿井顶板岩石冒落导水裂隙带或地质构造等不同沟通渠道的作用下,可对下方的煤层矿井产生不同程度的突水。矿井开采中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对全井田进行补充勘探,进一步查明水文地质情况,补充完善采空区、老窑及其周边小窑积水情况,有无越界开采的情况,以便准确地指导矿井设计、施工和生产。
2、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不同成因的基岩裂隙及松散堆积物孔隙在裂隙沟通的情况下进入矿井,成为矿井突水的间接,且重要的补充来源。矿井涌水量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且有延后特征。
3、含水层地下水。井田矿井顶板冒裂带将沟通其影响高度范围内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使地下水进入矿井,成为矿井突水的主要来源。在开采过程中也不排除在特殊构造部位( 如隐伏断裂构造) 的越层补给。
二、矿井水的防治措施
1、矿井地下水灾害的防治
(1)灾害性水源的防治:对于渗漏严重的水库、河流等,应进行铺底或河流改道,在矿区建库蓄洪。调节控制雨季区域性的洪水流入矿区的洪峰水量,减少洪流入渗晕。
(2)灾害性通道的防治:地表防治,采用塌陷的回填,或围堤筑坝;地下防治,采用浅部截流或帷幕注浆;井下防治,是避开岩溶发育地带,控制大出水点的流量,修水闸墙或水闸门,井下注浆等。
(3)人类采矿活动:人类采矿如在浅部采用长壁全冒落法进行开采,地表形成大的积水坑而使涌水量激增,此时采用其它采矿方法则有可能减少或避免涌水量增加。采矿方法不当破坏原有阻水构造,隔水层,冒落连通其它含水层及地表水体,引起灾害,故应正确规划人类自身的采矿活动。
2、构筑防水闸门和水闸墙:为了使井下局部地区的涌水不致波及其它地区或拦截水源,将开采区与水源隔离,避免矿井受突然涌水的袭击,此时应在井下适当地点构筑水闸门或水闸墙。水闸门一般设置在可能发生涌水需要堵截而平时仍需运输或行人的巷道内,如井底车场、井下水泵房和变电所的出入口等。对于大水矿井必须设计密封式泵房,以保证矿井全部淹没而泵房与变电所安然无恙,仍可照常运转、排水,以至恢复矿井的正常生产。
3、注浆堵水:注浆前期应该用物探方法查明下伏含水层顶部的岩溶、裂隙的分布情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注浆工艺使其封闭,并充当隔水层的作用,进而加大了隔水底板的厚度至大于临界厚度值。对于断层较多、裂隙发育完全的碎裂底板,必须采取超前探测水,之后实施注浆,从而封闭了导水裂隙,加大了底板岩层的强度。当掘进或回采过程中遇到个别断层或陷落柱突水时,可在查明具体情况后进行局部注浆堵水,从而达到安全开采的目的。
4、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提高矿井抗灾能力。所属整合矿井应该按照技术改造设计完成排水系统施工工作,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矿井排水系统。加强防治水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防治重大突水事故发生。为了确保各矿技改安全,坚持“预测预报、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搞好采掘工作面水害管理。要求整合矿井必须采用“有掘必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进行掘进钻探相步结合,有效防治重大突水事故发生。
三、几种预防预测技术
1、采煤工作面底、顶板突、溃(淋)水预测预报技术
(1)底板突水预测预报:底板突水预测预报一直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工作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对底板突水机理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二是研制和开发用于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技术,包括用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信息解译的仪器、设备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2)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突水机理研究形成的各种理论大多都有各自的一套突水预测预报方法。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般都认为含水层的水压和保护层强度是确定能否突水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重点放在了矿压、水压的变化及在它们联合作用下断层、裂隙等的力学性质及形变方面,即采动应力场和渗流场藕合分析。
(3)底板突水机理:研究底板突水机理研究是预测预报技术重要的基础工作。该研究可分为3类,即现场写实分析法(经验法)、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法(相似材料模拟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为: 突水灾害发生的力学机理研究、采矿对断层的扰动机理及力学模型、矿井突水的自然水力压裂效应、煤层底板突水形成机制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力与裂隙网络渗流藕合模型、高压水流沙层突水机理研究等。
(4)顶板溃水溃沙分析及预报:顶板溃水溃沙是与底板突水不同的另一类灾害类型。它主要是指沿一些强导水通道, 或因采矿扰动而使地表、第四系水、沙或充填于岩溶洞穴等中的水、沙同时溃人矿坑而造成灾害事故。
2、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技术
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是包括矿床水文地质在内的一切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常规的、传统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是在相应的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阶段或普查、详查及精查阶段进行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较以往不同的是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转变: 一是研究对象从大到小,即从区域、矿区到采区、工作面的转变;另一是研究工作从地面到井下的转变。
3、带水压安全开采技术
带水压安全开采技术简称为带压开采技术。它是指当煤层底板隔水层承受较高水压时,在不进行或很少进行降低水压的情况下确定能否安全采煤的技术。该技术的重大进展在于:对突水系数进行改进,建立了带压安全开采的安全水压预测模式,并已经实践检验,投人使用。形成了带压开采工作面评价技术,即“五图、双系数、三级判别法”。
4、矿井水“排供结合”及净化处理技术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可贵性认识的不断深人,煤矿防治水技术由单纯的防排水向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即从单纯的破坏水资源来换取煤炭资源向两种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发展, 由此而形成的主要技术有:矿区排水与供水相结合技术(排供结合技术);矿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合理调配技术;矿井污水净化处理及再利用技术;截流与疏供结合配套技术;矿区地下水优化管理技术。
四、结束语
矿井水灾害作为矿井常见灾害中最为危险的一种,不能掉以轻心,要通过积极完善制度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标准作业化规范施工;通过成立专业的处理机构来强化基础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防范措施落在实处。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储备,才能够较为显著的降低资源整合后矿井的水灾害风险。
参考文献:
[1]煤炭工业部.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篇4
【关键词】瓦斯;监控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生产安全越来越受重视。而在煤矿灾害中,瓦斯灾害无疑是最大最常见的灾害之一。随着瓦斯监控技术的发展,瓦斯灾害也得到了很好的预防。
1瓦斯安全监测工作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致使安全监测工作难以开展,些许人有煤矿有无瓦斯监测设备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而且即使安装了也会因为产生报警断电,滞后生产。因此很多单位甚至阻挠或拖延设备安装,对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的也不在少数。这使得不少单位即使安装了监测设备也没有很好的去对其进行保。当与采掘、机电等其它工作有冲突时监测工让位,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使用单位的消极怠工,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害怕报警而采取移动传感器位置、堵进入孔等使传感器不能采集现场真实的数据。
(3)监测专业人员缺少,且文化素质低。有些监测员工仅仅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缺少培训,有的甚至无证上岗。同时监测工作人员少,培养优秀的监测人员难度大。监测监控的工作涉及机电、通信、网络等方方面面一旦产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监测工作人员对仪器操作不当,导致监测数据误差较大,未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监测状况。同时操作没能按照正常的操作规章流程进行,检查工作敷衍了事,没有查出问题所在,阻碍仪器的正常运作。
(5)监测工作人员在接到瓦斯超限传感器报警后,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反而通过各种措施使传感器故障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监测系统失常,甚至瘫痪。
(6)作业场所内,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力线缆混合悬挂于一处,与一些易产生干扰的线缆接触太近,易造成系统误报警。
2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管理策略
光靠监测系统是不够的,监测系统的监测也非万无一失,在应用好仪器设备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人员正确认识到安装监测设备装置的重要性及其科学性,做一名合格的监测丁作人员。各级领导也应提高认识,改变原先对工作不支持、阻挠等错误认识或行为,引导工作人员保护好仪器设备,做好巡查检修,发挥仪器正常功能。
(2)健全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有效的管理办法是做好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合理的进行分工,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3)加强对仪器的调试、检修、维护、管理等工作,搞好系统质量标准化工作,保证设备仪器的可靠运行。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程度的高低,决定着监测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因此要加强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规程操作。对传感器的校准周期一般是一周左右,保证数据的准确,工作人员在巡回检查中对系统的断点功能进行试验,为保证传感器的气体扩散的通畅定期做好气室清理工作。
(4)责任落实到个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严格落实个人责任制,加强管理工作,促使T作人员正常的使用和保管仪器设备。对各种仪器出错、丢失、损坏等现象,由公司相关组织进行监察和追究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企业单位进行依法处理。瓦斯检查员也要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扩大职权范围,对未能正常使用监测设备的作业场所,瓦斯检查员有权停止其作业,并向有关部门汇报进行处理。
(5)积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采用合理手段,发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时性。
1)监控系统主干线采用光纤工业环网作为传输主干,交换机协议采用工业以环网协议,可实现光纤发生任一中断还可以保证数据正常传输,从而可保证数据上传的连续性。
2)采用光纤环网传输可大大提高系统响应时间,缩短巡检周期使用断电更加灵敏可靠。
3)监控机房采用外部双回路供电、双UPS供电支持,系统才用双采集主机、双服务器互为热备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4)加强监测数据的信息化建,软件系统应该支持BS/CS双重模式,以方便信息的共享和。使用能领导实时掌握监测的实际数据,察看到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曲线分析等,同时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联网,方便各级监察部门的监察指导。一旦瓦斯超限报警发生,各级部门都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公司在将各矿瓦斯监测数据联网的同时,利用移动通讯公司短信业务平台将各矿瓦斯超限数据以短信的形式实时传送到各级领导的手机中,极大地方便了领导掌握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实际隋况,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使瓦斯超限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加强通风和瓦斯抽放管理
(1)排除瓦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风。首先,对于采煤工作面应预防上隅角的瓦斯超限,保证工作面的风量,采煤工作面是负压通风,合理的通风系统是保证工作面风量的基础。整个矿井的生产和通风是相匹配的,为了避免采掘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不足,首先应该采掘平衡,不要将矿井的采掘活动的安排过于集中;其次,各采区在开拓工作面时,应该先掘中部车场,避免造成掘进与工作面的串联通风及掘进工作面之间的串联通风;再次,应加强掘进丁作面通风管理。掘进工作面通风是煤矿井下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点,特别是在更换、检修局部通风机或风机停止运转时,必须加强管理。通风部门与机电部门要协调好丁作,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恢复丁作时的安全。高瓦斯矿井,为防止局部通风机停风造成的瓦斯积聚,必须使用“三专”(专用变压器、专用供电线路和专用开关)“两闭锁”(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局部通风机要挂牌指定专人管理,严禁非专门人员操作局部通风机和随意开停局部通风机;在停风前,必须先撤出掘进工作面的人员并切断电源。
篇5
关键词 煤矿区 地质灾害类型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16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地质灾害泛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各种危害或严重危害,一般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地质灾害按照成因可分为两类:(1)自然地质灾害,即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常见的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龙卷风等;(2)人类活动影响诱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已经触及我们生活的空间的各个角落,甚至是宇宙太空,人类的活动已经大大影响了地质环境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国是一个煤矿赋存、生产大国,煤炭在较长时间范围内依然是我国主要依赖的能源矿产。然而,煤矿的开采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煤矿区的地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通常表现为破坏性的、难以修复的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摸清煤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并做好防治措施。
二、煤矿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煤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总体表现为突发性和缓发性两类。前者为突发性的,通常有矿井突水、露天矿滑坡、瓦斯爆炸、煤尘、岩爆等,突发性灾害一旦发生必然会造成矿井工人生命危险;后者为缓慢的、长期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地质灾害,通常有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土地荒漠化等环境灾害,缓发性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灾害发生或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减轻灾害程度。
(一)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煤矿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下水源补偿丰富,随着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水压逐渐升高,突水威胁愈加严重;(2)工作人员的突水危险意识低;(3)预测方法落后,野外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的局限;(4)防治措施不够完善,对于一些突发的现象不能及时判断和处理。
矿井突水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际操作中应该在地面防水和井下防水两个方面进行防治。
地面防水主要以修建地面防水设施,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渗入矿井井筒,防治方法如下:(1)合理选择井筒位置;(2)井筒附近修建排水沟;(3)渗水时堵塞通道;(4)强制矿区附近有潜在危险的河流改道或新建人工河道等。
井下防水主要防治地表水、老窑积水以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水压力作用下,通过薄弱地段流入井下,主要防治方法有:(1)边开采边探测小窑老空、积水旧巷道、充水断层及含水层的位置,并在开采前及时放水;(2)留设防水煤柱;(3)疏水降压;(4)注浆堵截水和注浆加固改造底板;(5)设置防水建筑物等。
(二)露天矿滑坡。
滑坡是斜坡岩石在重力、水以及其外部营力的作用下,沿岩层结构软弱面形成的岩石破坏现象。当岩体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导致岩体破坏,即形成滑坡。滑坡产生原因主要是岩体自重应力、构造力、渗透力和震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露天矿滑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露天矿开采现场,一般来说年代较老的矿山发生滑坡的危险更高。
露天矿发生滑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岩石本身具有结构软弱面,抗风化、抗氧化能力弱,其成为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的通道;(2)水流作用软化岩体边坡,降低岩体的强度;(3)露天矿爆破作业震动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
边坡滑坡的主要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合理的台阶高度,进行分层回采;(2)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边坡稳定性检测;(3)及时进行地表水和层间水的疏通,减轻岩体内外部的水压;(4)人工加固边坡,增强边坡的强度,改善边坡的稳定性等。
(三)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由瓦斯和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高温及压力(压强)上升的现象。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爆炸后通常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一般认为瓦斯含量达到5%-16%之间(氧含量应高于12%),遇到高温火源就可能引起爆炸。我国煤矿中,瓦斯爆炸发生的几率较大,必须严格控制瓦斯浓度和火源才能降低其发生的几率。
瓦斯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开采前及开采过程中必须进行瓦斯抽放,以减少瓦斯浓度;(2)杜绝明火火源、火花、高温物体的存在;(3)利用先进的瓦斯监控设备严格检测;(4)加强员工培训,保证以上三个方面完全落实才能将瓦斯灾害降到最低。
(四)煤尘爆炸。
煤尘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悬浮在空气中的煤粉,这种煤粉不仅污染井下的空气,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形成尘肺病),达到一定浓度和一定温度时同样会发生爆炸。其通常与瓦斯爆炸共存形成链式反应。
预防煤尘爆炸的主要手段是向煤层中注水,在开采工作面喷雾洒水,及时通风,同时杜绝一切明火存在于工作面及巷道内。
(五)岩爆。
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飞落、喷射、爆散的现象。岩爆灾害的发生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对施工设备和财产造成损害,并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岩爆灾害的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岩体的地壳应力的减小,形成自由面,通常与矿井工作面的深度有直接关系,地壳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岩爆的可能性就更大。
岩爆是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手段应以预防为主,主要有以下手段:(1)矿井开挖前期应进行地质构造与应力预测的研究,以选择合适的挖掘地点,避开高应力区等危险地带;(2)根据岩爆发生的机理,依据岩体地应力和岩石力学参数,预测岩爆发生的地点、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提供解决方法;(3)运用爆破、注水、钻孔等卸荷措施,使地应力得到合理分布,以防止岩爆现象的发生;(4)加强安全监测,及时预报,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岩爆灾害应急救险的教育。
(六)地表沉降、建筑物变形、土地荒漠化等灾害。
富煤区地下煤炭的开采造成地下形成大面积的“空洞”,煤层上部的岩层由于应力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形,在地表反映为凹陷,形成地表沉降。地表沉降与煤层开采的深度、开采范围、煤层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地表的沉降通常具有滞后性,且变形范围比开采范围大得多。地表沉降同时造成多种衍生灾害,引起地表建筑物的倾斜、变形、地表开裂等。地表下沉同样会导致地表潜水位的下降,从而使大量植物死亡,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矿区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
地表沉降的预防与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煤矿开采地表沉降的无法避免性,应大力投入地表沉降机理与防治措施的研究,提出适合于不同矿区的开采方式,降低沉陷幅度;(2)煤矿开采前应对地表建筑物进行评价,对于有重大意义的建筑物应该适当的设置保护煤柱;(3)对于以变形的建筑物则采用积极的加固保护措施;(4)恢复沉降区的地面标高,及时铺垫,尽量恢复基本农业需求,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环境。
三、总结
煤矿区各种地质灾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地质灾害的都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努力把握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做到有备无患。同时,煤矿生产单位也应该具有社会主义责任心,早发现,早预防,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矿区人民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荣荣,张雪梅.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融资多元化模式探索.中国矿业。2010,19(增刊).
[2]李永利.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科技资讯.2011,2.
[3]郭维君,崔晓艳,肖贵元,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金属矿山.2010,410.
[4]衣昊鹏,姜震.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10,4.
篇6
关键词:瓦斯 爆炸 防治 措施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郑煤集团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3935.7万元。大平煤矿隶属于郑煤集团公司,位于登封市与新密市交界处(郑州市西南60 km)。大平煤矿四证(即: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齐全。1982年开始建井,1986年建成投产。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2000年至2001年进行了矿井通风系统、提升系统改造,2003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30万吨/年,2004年1-9月份累计生产原煤96万吨。矿井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采用抽出式混合通风方式。当时有2个生产采区,2个准备采区,2个掘进采区。布置有2个采煤工作面, 5个煤巷掘进工作面,3个岩巷掘进工作面。 2003年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自燃发火期为2-6个月。井下建立有局部瓦斯抽放系统。矿井安装有KJ90安全监控系统。
一、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简况
2004年10月20日22时09分, 21轨道下山岩石掘进工作面(距地表垂深612m)发生特大型延期性煤与瓦斯突出,突出煤岩量为1894 t,瓦斯量约25万m3。当班为掘进班,放炮员领有炸药和雷管,但在事故后清理的现场却没有发现炸药和雷管,即在现场清理突出物过程中没有发现炸药或雷管;专家组与技术组在突出现场勘察时,发现该工作面的炸药箱内没有炸药。说明炸药和雷管已用于放炮。突出的上一班是喷浆班,但据现场勘察,巷道壁锚喷的末端(即图中的锚杆处)到突出孔洞的距离尚有1~1.5 m未锚喷新岩壁,表明这是当班放炮的进尺。
二、瓦斯爆炸事故简况
2004年10月20日22时40分,在西大巷与11轨道石门交汇点附近的西大巷内,架线电机车取电弓与架线的电火花引发瓦斯爆炸。 爆炸波及范围为矿井西翼进风系统,13、15、11、21四个采区和矿井西翼回风系统。
瓦斯爆炸的原因:
1、局部通风设施管理混乱, 21岩石下山回风联络巷堆积物料,并有带有通风口的风墙,加大了突出瓦斯逆流,逆流到西大巷新鲜风流中的瓦斯达到爆炸浓度,由架线电机车取电弓与架线产生的电火花,引发了瓦斯爆炸。
2、瓦斯突出与瓦斯爆炸有31分钟的间隔时间,应急处置措施不当,没有按照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对瓦斯波及区域实施停电措施 。
3、技术管理、安全责任不落实,重生产轻安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瓦斯爆炸的责任事故。
三、瓦斯爆炸的条件
我们知道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瓦斯浓度——瓦斯与空气混合,按体积计算瓦斯浓度达5%~16%时具有爆炸性。
(2)点燃瓦斯的火源——引爆火源温度为650~750℃且火源存在时间大于瓦斯爆炸感应期。
(3)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空气与瓦斯混合气体中,如果氧气含量低于12%,混合气体就会失去爆炸性。
矿井瓦斯爆炸的防治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即防止瓦斯超限与积聚,防止瓦斯引燃和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扩大。
1、防治瓦斯积聚的措施
1)加强通风管理
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的主要措施。矿井通风要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地向井下各用风地点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以保证及时排除和冲淡矿井瓦斯和矿尘,使井下各处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这是防止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的可靠保证。
2)加强瓦斯检查与检测
井下瓦斯状况的检查和监测是判断和预测井下瓦斯状况、采取防范措施和处理措施的依据;随时检查和监测煤矿井下通风、瓦斯状况是矿井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及时发现瓦斯超限和积聚,从而采区处理措施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及时处理局部积聚的瓦斯
矿井瓦斯积聚是发生瓦斯事故的物质基础,要及时处理。所谓局部瓦斯积聚是指瓦斯浓度超过2%,其体积超过0.5m3的现象。
生产过程中容易形成局部瓦斯积聚的地点有:采煤工作面的上隅角,顶板冒落的空洞内,综采机、综掘机附近,低风速巷道中的顶板附近,停风的独头,综放工作面放煤口等,及时处理局部瓦斯积聚的瓦斯是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4)瓦斯抽放
利用通风的方法,封闭和堵塞不能解决局部瓦斯积聚时,可建立移动式抽放泵站或地面抽放系统。
2、防止瓦斯引燃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是井下消灭火源,严格管理和控制热源。主要措施有:
1)防止明火。严禁任何人携带引火物下井,井下严禁吸烟;减少漏风,防止煤层自燃发火,加强火区管理;消灭一切高温火源。
2)防止电火花。完善井下电器设备“三大保护”( 过流保护、漏电保护、接地保护);使用防爆性能良好的电器设备;消灭电缆接头的“鸡爪子、羊尾巴和明接头”;检修电气设备不准带电作业;推广使用供电闭锁和超前切断电源的控制设备。
3)防爆破引燃瓦斯。按《规程》有关规定装药爆破,炮眼必须充足炮泥,严禁浅眼、明火爆破和一次装药分次爆破,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从联锁爆破制度”。
4)防止机械摩擦、冲击火花。禁止使用磨钝的截齿;截槽内喷雾洒水等,随着煤矿机械化成度的不断提高和钢铁化支架的发展,以及提升运输方面的跑车撞车等,防止机械火花显得日益重要。
3、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扩大
井下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应使灾害波及范围局限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内,减轻伤害和损失,主要应做好以上工作:
1)编制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矿井每年初都要编制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每季度根据矿井变化的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并且组织所有入井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使每个入井人员都能了解和熟悉一旦发生瓦斯爆炸时的撤出和躲避路线与地点。每年由矿长组织一次实战演习。
2)安设安全装置
①安设防爆门(防爆井盖)。
安装主要通风机的出井口必须安装防爆门(防爆井盖),防爆门(防爆井盖)每6个月检修1次。当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爆炸冲击波将防爆门(防爆井盖)冲开释放能量,从而保护主要通风机免遭破坏。
②安设反风设施
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装有反风设施,并能在10min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风流方向改变后,主要通风机的供给风量不应小于正常供风量的40%。每季度应至少检查1次反风设施,每年应进行1次反风演习;矿井通风系统有较大变化时,应进行1次反风演习。
③安设隔爆设施
隔爆设施是根据瓦斯或煤尘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与火焰的速度差的原理设计的。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在前,可使隔爆设施动作,将随后而来的火焰扑灭、隔住,从而使爆炸范围不再扩大。井下可设置水棚,岩粉棚进行隔爆,我国新进研制出了自动隔爆装置。
④佩戴自救器
篇7
【关键词】煤矿井下地质;灾害事故预防
一、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1 如何防止矿井水灾事故的发生
水灾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防治这类事故的有效手段,除了在防排水设备,配套设施这些硬件上提高认识以外,更要在加强矿井地质工作的另一个分支——水文地质这个软件上下大功夫。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包括勘探和生产过程中各种水文资料的收集、积累、整理、以及综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们对一定区域内的主要含水岩系及其水文特征,主要含水层的含水性随季节、年度及降雨量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等客观事实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从宏观上指导我们的设计和生产布局;同时在生产实际中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区域以及情况不甚明了的老塘、旧巷等采取超前打钻探放水,实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施工原则,就能在大局上掌握控制水患的主动权,大大降低发生矿井水灾事故的概率,减小其危害程度。
1.2 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
煤矿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等瓦斯事故是煤矿发生重大恶性事故的表现之一,它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等突出特点。抑制和消灭瓦斯事故在煤矿安全工作中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过去,在处理和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把工作着眼点完全放在“一通三防”等侧面,而忽视甚至放弃对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瓦斯地质工作的研究和投入,其结果是对瓦斯灾害仅仅限于被动防御,而缺乏有效的预见和超前规划,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1.3 矿井地质工作与瓦斯事故预防
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等事故是煤矿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类事故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等突出特点。近年来,在全国煤矿所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占的比例最大。
搞好瓦斯地质工作,可使对瓦斯灾害由被动防御,而变为超前预防。超前落实针对性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根据一般的瓦斯地质规律,在断层构造带、褶曲、火成岩侵入等区域,瓦斯的含量和存在状态都将发生很大变化,瓦斯涌出量也有较大的变化。不仅如此,地质构造、沼气聚集和煤体破坏还会形成构造应力,从而导致地质构造集中区常常发生瓦斯突出现象。杉林煤矿在施工-320m标高东一石门巷时,按资料要穿越一个中厚煤层和两条落差在5至20m的断层,由于对该区域预先进行了钻孔资料分析,确认该区存在中等突出的危险地带。
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工作的主攻方向,全方位地加大了矿井地质工作、特别是瓦斯地质工作的工作力度。经过长时间努力,对煤与瓦斯突出与煤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及其它因素的关系等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采取了完善的对策。由于认识到位,抓住了矿井地质工作这个主要矛盾,对瓦斯涌出规律及瓦斯灾害的预防能够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二、防止由于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在煤矿企业中,生产必须遵从既定的程序和规范,也就是必须按照设计施工。而矿井地质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制定这些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和条件。只有对一个区域的煤(岩)层产状,结构、性质、厚度及其横向变化、瓦斯情况、水文特征、火区及岩浆岩侵入等矿井地质资料掌握准确,设计部门提出完善、合理的设计才有可能。这种完善、合理性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能保证生产在快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而安全是其中的核心。生产过程安全系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本身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地反映了施工过程中所将遇到的实际情况。
比如,井田范围内某一区域存在火成岩侵入及局部含水层。如果地质资料已详细反映了这些事实,在设计时就可考虑使施工远离这些区域,必须能事先制定有效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使整个生产过程具有预见性和安全保障;反之,如果矿井地质工作不到位,未能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准确地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生产便会陷入盲目、无原则的状态。这样既可导致透水淹井等直接事故的发生,也可导致间接事故的发生。这里所说的间接事故,就是虽未引起事故的直接发生,但却对将来的施工生产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的一类事故。
地质资料不清是引起这种连锁反应的基本根源。事实上,施工时间和工程量等因素与事故的发生概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是成正比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其主要标志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的利用率,减小工程量,缩短工期,特别是要尽可能避免无效工程的施工。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提高设计人员素质,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全面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地质资料的准确性,这是减小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的症结之所在。
2.1 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另一类常见事故。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先进技术的采用和管理方式的改进,这类事故发生的比例及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在一些非国有煤矿特别是个体小煤矿中,顶板事故依然是制约其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很多,比如工艺落后,生产工序不符合实际情况;工人素质差,掌握技术、执行措施不到位;开采的地质条件限制,地质构造影响等。其中与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有关的顶板事故占有一定比例。
如果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做指导,在施工之前我们就可以对施工层位的围岩性质,断层、褶曲及煤层产状掌握准确,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施工措施,特别是掘进爆破工艺及支护方式。材料、设备及人员配置等生产要素能事先到位,这样就能在管理和技术层面上保证对顶板事故的积极预防,有效地减少和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三、煤矿矿井水文地质与矿井水灾
在矿井五大灾害中,水灾是煤矿生产中另一种常见的事故类型,特别是在南方的一些矿区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水灾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主要特点,所以有时可在短时间内给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矿井水灾事故的防范,除了在防排水设备上有足够的投入、完善相关设施之外,更重要的还应在主观防范上下功夫,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水文地质是煤田勘探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勘探、生产过程中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的分析、推断,从而实现对矿区范围内的含水层的含水性及水文特征,断层导水情况,石灰岩地区的溶洞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对含水层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宏观控制。再者,在生产实际中加强矿井涌水流量观测,对资料不清的老窑、采空区采取“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打检查钻孔,完善水文观测系统,在重点部位设立水文检查孔,合理地留设防水煤柱等等。所有这些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都为矿井水害事故的主动预防提供了可靠保证。
篇8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为确保甲、乙双方正常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共同保证***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40条、41条之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本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1、甲方负责向乙方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图纸、工程设计及更改方案;负责施工需要的地质、测量工作;按《工程施工合同》和有关安全技术要求,提供乙方施工区域内的机电、运输、通风及安全设施服务;审查、审批乙方编制的《作业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
2、甲方指派专职安监人员对乙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有权依照甲方安全管理规定对乙方单位及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当发现乙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时,有权勒令乙方停产整顿。
3、由于乙方责任造成各类事故,甲方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对乙方责任人员进行处罚,造成一切损失、后果均由乙方承担。
4、若因甲方原因造成各类安全责任事故或损失时,一切后果和损失均由甲方承担。乙方当月“三违”发生率超过1%,并因此影响到三矿的安全管理业绩时,加重处罚。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1、乙方在组织施工甲方要求的生产任务的同时,安全方面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杜绝死亡事故;
(2)杜绝一、二级非伤亡列级事故;
(3)轻重伤事故率低于0.3(千人);
(4)“三违”发生率不得超过1%(在册人数);
(5)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到80%以上。
2、作业现场发生地质条件变化,或者机电、运输、通风安全设施出现问题时,乙方必须立即向甲方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3、乙方施工作业,必须派驻专职安监人员对施工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和违章违纪行为,确保安全生产。
4、如果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灾变,乙方必须无条件服从甲方的调度和指挥,否则,按有关法律、制度追究责任。
5、乙方必须加强本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所有施工及管理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技术资格,并持证上岗。
6、乙方必须按时参加甲方组织的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等各项安全生产活动;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矿内外的治安、防火、安全用电、宿舍管理制度等,否则,由此而引发的一切问题及后果由乙方及其责任人员承担。
三、其它条款
1、乙方在安全质量标准化方面达不到甲方要求时,甲方有权根据本方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责令乙方限期整改或停产处理,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2、工程质量日常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出现不合格品时,甲方不予结算,而且乙方必须无条件的按期修复并达到合格。对不影响安全使用的不合格品,经甲方同意可予验收;但需扣乙方工程款;扣款方法是:月验收为不合格品的,扣当月工程款的20%;单项工程竣工为不合格品的扣出全部工程款的20%。如当月无法扣出时,在后期施工的工程款项中扣出。
3、双方都有责任的事故,应按实际情况划分责任大小,共同承担责任。本协议未尽事宜如有发生,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必要时,任何一方均有权申请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裁决。
4、如本协议书与《工程施工合同》中的有关安全管理方面条款发生抵触时,以本协议为准。
5、本《协议书》从双方负责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甲方:
负责人(签字并盖章):
(公 章)
年 月 日
乙方:
负责人(签字并盖章):
(公 章)
年 月 日
矿 山 救 护 协 议 书
甲方:
乙方:
矿 山 救 护 协 议 书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辽宁煤矿安全监察局等有关部门要求和《煤矿安全规程》第493条:“所有煤矿必须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护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否则,不得生产”之规定,且乙方现住红菱煤矿,至甲方的距离按行车时间最多为20分钟左右,按照公司统一安排,乙方为甲方提供无偿矿山救护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本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及义务
1、及时向乙方提供各种灾害事故的性质、地点及救护工作范围和项目,若不戴氧气呼吸器可正常作业时,不得擅自动用救护队。
2、为乙方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方便,包括矿井图纸资料,升降人员及抢救灾所需的设备、材料等。
3、积极配合乙方抢险救灾及做好安全技术工作,如排放瓦斯、启封火区、震动性放炮、反风演习等,以保证救护工作顺利进行。
4、及时向乙方提供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及修改补充措施。每月向乙方提供三份矿井通风系统图。
5、根据《煤矿救护规程》第276条之规定,甲方召请乙方处理事故或从事其它需要佩戴氧气呼吸器方可进行的工作时,甲方应免费为乙方人员提供饮食及住宿。
二、乙方的责任及义务
1、乙方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不定期的对甲方进行灾害预防检查和熟悉巷道工作。
2、甲方发生煤矿各类事故抢,作业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才能进行工作时,乙方必须立即出动;或者,甲方不能自行处理时,乙方必须协助处理。
3、乙方的服务项目包括:(1)事故抢险救灾;(2)灾区的现场探察;(3)封闭火区;(4)启封火区、排放瓦斯、震动性放炮、反风演习等安全技术配合工作;(5)其它需要乙方处理的工作。
4、乙方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包括:(1)抢救甲方遇险遇难人员;(2)处理井下火、瓦斯、煤尘、水和顶板等灾害事故;(3)参加危及井下人员安全的地面灭火工作;(4)参加排放瓦斯、震动性放炮、启封火区、反风演习和其它需要佩戴氧气呼吸器方可进行的工作;(5)参与审查甲方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协助甲方搞好安全和消除事故隐患工作;(6)负责甲方辅助救护队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7)协助甲方搞好职工救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5、乙方的职责包括:(1)在接到上级出动指令后,必须迅速出动,立即组织救灾人员到达甲方事故现场;(2)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必须全力以赴,尽力缩小事故范围,避免事故扩大,把甲方损失降到最低;(3)必须加强日常管理、提高战斗力,不定期地进行甲方矿井的预防检查和熟悉巷道工作,以利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乙方必须遵守的制度:(1)必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现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2)每次出动,必须由公司主管领导或公司调度批准;(3)必须加强车辆、设备、仪器装备的维护保养,确保正常使用,保证各类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则:本《协议书》从双方负责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一年。
甲方:
负责人(签字并盖章):
(公 章)
年 月 日
乙方:
负责人(签字并盖章):
篇9
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
矿山地理位置
陈家坝煤矿陈家坝井位于宣威市北东10°方位,直距12 km,行政区划属宣威市来宾镇管辖。矿区现有三级公路与宣威市及326国道相连,可通四川、贵州及省内各地。来宾铺矿区内已有工业Ⅲ级标准铁路专用线7.5km至凤凰山车站与贵昆铁路相连,从凤凰山至宣威电厂10.3km,全长17.8km,矿区距宣威市20km,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社会经济状况
宣威市来宾镇,距城区12km,国土面积241.66km2, 东与龙场镇接壤,南与东山镇、西宁相邻,西与龙潭镇交界,北与倘塘镇、乐丰乡依山相连,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区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杂居有彝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当地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少,劳动力富足。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为小麦、马铃薯、荞麦。来宾镇工业较发达,主要有镇办、集体办、个体办小型煤矿十余家。
来宾镇陈家坝煤矿陈家坝井大部分位于榕峰煤田来宾铺矿区A井田,仅南部矿6号拐点附近极少部分面积位于榕峰煤田D井田内。均属国家出资探明区。陈家坝煤矿陈家坝井东边与来宾镇赵家冲煤矿赵家冲井相邻,东南边与来宾光明煤电有限公司一号井相邻。
矿区内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和土豆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矿区内以煤炭产品为主。区内电力、通讯十分便利,矿区范围附近高压线电网纵横交错,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本矿区,对区内煤矿企业的兴办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矿山开采历史
陈家坝煤矿建矿于1997年,原年生产能力为6万t/a,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2002年前生产矿井处于停产整顿状态。矿井主要开采B3煤层,B1煤层基本没有采动。从1997年至2007年共生产原煤1.8万t,2007年至2009年共生产原煤3万t ,历年累计共生产原煤4.8万t。
矿山开采现状
1、陈家坝煤矿陈家坝井开采现状
目前矿山主要在开采B3煤层,矿山所有巷道及生产系统全部集中布置在B3煤层。B3煤层现有采空区位于矿界北边,开采深度达120m,宽185m,开采标高1930-2050m,面积约4.76万m2。自1997年至2009年7月底,该煤层开采消耗资源量5.52万t,剩余资源量141.38万t。
目前正在生产的井口采用斜井开拓,地下坑采,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开采,即1930m水平和1980m水平,目前巷道已掘至1930m标高。矿区中央建有一个主井,井口标高2095m,一个副井,井口标高2051m,一个风井,井口标高2106m。该矿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一次采全高,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处理采空区。采煤工艺为炮采,人工装煤,采用机械排水。开采巷道断面采用砌碹、锚网等非木支护,以降低矿井坑木消耗量,提高经济效益。矿井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作压入式通风;主斜井采用绞车提升,担负煤、矸石、水及相关设备等的运输通道,并兼作进风;回风斜井用作回风、人行等。
污染及防治
1、废渣排放量及其处置
矿井开采正常年份每年将排放0.8万t的废渣,集中堆放于距主斜井约250m处矸石场,这些废渣在未妥善处理利用前,将占用一定的场地,这对区内的景观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矸石堆流出的水可能污染环境。
2、污废水排放及其处理
1)井下排水
该矿井井下排水主要污染物为煤粉、岩粉、以悬浮物和硫为主。排水呈弱酸性,处理方式为:井下排水混凝沉淀达标排放。
2)生产、生活污废水处理
工业场地食堂污水、机修厂分别经过除油池,酸碱中和池处理;场地粪便污水经过污水构筑物生化池处理,就近排放。
3)浴室排放废水
浴室排水量相对较大,设气浮设备处理后排放。
3、大气污染源防治
矿井在开采、装、卸、储、运过程中的粉尘,设置除尘装置,对扬尘点和储煤场设置洒水降尘设施。
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现状
评估区现状下无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矸石堆流出的水可能污染环境。现状下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详见3.2),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含水层现状
1、现状主要开采的B3煤层位于煤层地层中上部,其顶底板均为弱含水层,现状开采对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影响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矿井涌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受季节性影响,涌水量有限。现状正常排水量为1152m3/d,小于3000m3/d。
3、评估区地层富水性较弱,为裂隙弱含水层,含水层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现状 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
4、现状开采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
综上所述,现状下矿业活动对评估区地下水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地形地貌景观现状
1、评估区现状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在评估区北部的采矿活动、矿山简易公路的修建、办公厂房的建设、农田耕作等。采矿活动排出的废弃煤矸石、修建公路对坡体、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评估区东部有相邻矿山的采矿活动, 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评估区西部现状下无采矿活动,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农田耕作等,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
综上所述,现状下人类工程活动对评估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土地资源占压与破坏现状
据宣威市来宾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基本农田。现状下被采矿活动、矿山简易公路、办公厂房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北部,占用和破坏土地类型主要为坡耕地,少量荒草地及灌木林地,占用面积3.8 hm2。占用耕地面积大于2 hm2,对土地资源的占压严重。
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预测
1矿业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
评估区内矿区北部、北西部的开采煤层浅埋段,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其对采矿设施危害性大,危险性大。矿区由北西到东南,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
2、矸石堆放场
老主井排矸场场地平缓,预测地质灾害危害性小。
新井排矸场在矿山开采中后期,随着采动加剧及沟谷侧蚀作用加强,诱发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中等,其危险性大、危害性大
3、相邻矿山开采相互影响诱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
含水层预测评估
矿山开采中后期,在预测移动盆地范围内,矿井疏干排水,将可能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副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
综上所述,预测评估区大部分范围内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较严重,矿区外围小部分范围内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轻。
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
陈家坝井在矿山充分开采后,预测采区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056mm,最大倾斜值15.10mm/m,最大水平变形值为6.89 mm/m,最大曲率值0.216×10-3/m,移动盆地范围约1.13km2。随着采空区的扩大,矿区可能出现开采塌陷区,会对原生的地形地貌影响和破坏程度加大。
综上所述,预测评估区内矿山开采对评估区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严重-较严重。
建议
1、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采矿设计,开采设计时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破坏”的原则,并严格按采矿设计进行开采。
篇10
关键词:煤矿事故救护措施
煤炭作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炭行业也是我国安全事故最为频发的领域之一。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逐年下降,百万吨死亡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国际上煤炭安全生产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重特大煤矿灾害事故还屡有发生。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折射出目前我国安全生产还存在众多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避免和减少煤矿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发生。而要真正的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就要有先进的安全设备,以夯实基础。多年来,煤矿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水平,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以及方法,按照安全生产的根本规律,从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上来防止事故发生,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全地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结合事故案例和本煤矿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第一”思想再教育和煤矿安全法规、安全知识再培训,从根本上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此同时,要科学的制定好隐患的整改方案,及时的消除煤矿事故的安全隐患,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标准、整改措施、时间进度以及责任人的“五个落实”
一、做好煤矿事故自救培训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但当前我国煤矿工人特别是一线采掘工人,很多都是农民劳务工,从业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灾害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技术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井下环境危险性的情况下下井工作,则很容易产生麻痹大意、侥幸等不安全心理。我们知道事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工人的这些不安全心理状态会诱导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给煤矿的财产及人身安全造成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可靠性的提高,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事故越来越少。当前,人的不安全行为成为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煤矿安全培训的目的正是尽可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工人在正式下井工作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自救培训。前者关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自救培训则着眼于事故发生后井下工人在面对事故时所应采取的正确的自我救助和互救行为,是事故发生时工人能否成功脱险的重要保证。自救培训可以使工人对矿井自然灾害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所了解,学习到各种事故发生的征兆和现象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策略,从而为发生事故时保障工人的生命赢取宝贵的机会和时间。
二、煤矿事故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一)避免应急救援实施中的盲目指挥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示要求,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防范,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煤炭系统的救护队伍要坚决实行军事化管理。坚持“坚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救援”的原则,切实做好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工作,并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科学化、装备系列化、技术现代化,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增强综合能力和在灾害多变的情况下迅速、快捷、发现最有利战机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安全实施救援方案,保障救援工作安全进行。
(二)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救援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事故的发生、发展变化也需要救援人员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方案。但某一方案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实用的,尽力适应灾害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随时捕捉有利战机,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现场救援人员实施安全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及国家财产遭受最小程度的损失。一方面,正确的技术措施如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员去执行和落实,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如果技术救援措施不正确、不完善或灾区发生新的变化而不被执行人员识别和察觉,同样也不可能实施安全救援或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造成事故的扩大化。因此,应急救援决策的正确性往往取决于应急救援的预先准备情况,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全面灾害处理计划为正确的应急救援提供保障。一个好的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是灾害发生时井上决策人员和井下实施、逃生人员的行动依据,灾害发生时,井上下人员联系往往中断,只能依靠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达成救灾行动的默契。要正确进行应急救援决策,必须进行各种救灾方案的利弊分析,再者正确认识“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相对最优的救灾方案,并尽力采取措施,减少该方案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灾害易发生区域不仅包括正常生产时期的危险区域,如采掘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尾巷、突出易发生区域、机电峒室等,还应包括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发生后致使安全区域动态转变为危险区域的地方。
三、总结
我国煤矿主要是以井下作业为主,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主要是瓦斯事故,其次为透水事故,发生事故较多的省份是湖南、贵州、山西、四川等,其中河南发生事故次数虽然居于这些省份之后,但死亡人数及万人死亡率却也相当高。而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吞噬了许多矿工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各地区煤矿事故的特征,探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煤矿业的安全生产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苏建雄,任占昌.小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
[2]王慧敏.新形势下特大灾害事故的预防[J].湖南经济,2001.
[3]汝连士.煤矿瓦斯爆炸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
[4]涂绍宗.矿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是关键[J].现代职业安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