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需求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系统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系统需求

篇1

当前许多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的投融资平台由于业务性质特殊,缺少通用软件支持,长时间处于手工填写报表的工作状态,本文针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建设投资业务,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为后续的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投融资平台;投资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前言

浦发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上海浦东新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等业务。其本身并不参与具体的工程建设业务,通过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来跟踪,管理大量建设项目的运行。本文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遵循需求分析的流程[1],通过应用结构化和快速原型等分析方法[2],得到《浦发集团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管理系统》的需求文档。

2功能需求

浦发集团的基础项目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T模式,也就是建成后移交模式。一种是BOT模式,也就是建设,运营一段时间后再移交的模式。项目主要是政府部门提出的公共建设项目,如轨道交通,道路,公交,公共绿地等。政府职能部门,如建交委,环保局等是项目的最终接收方,但他们本身并不参与项目建设,而是委托给浦发集团这样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操作。而浦发集团本身也不进行实际项目的建设,他们通过招标将实际的建设工作交给专业的代建公司来完成,本身只完成对项目资金流的管控工作。所以业务涉及跨企业合作,一个是具体建设的代建公司,他们主要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提出资金使用需求。一个是浦发集团公司,他们主要负责项目资金的募集,审核,拨付。系统以立项的建设项目为核心,由代建公司根据项目进展提出资金申请,集团公司多个部门进行审核,通过后付款给代建公司。系统有两类用户,代建公司和集团公司,有三大主要功能,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回购管理。其中,建设项目管理主要是把各种项目信息管理起来,使得业务中各相关方都能方便地检索到需要的项目信息,从而为处理申请和审核业务提供依据。项目信息包括三大类,项目基本信息,相关合同信息以及与该项目有关的合同外费用支出信息,也就是项目相关的非合同信息。项目信息的创建者是代建公司的工作人员,该信息将由集团公司市政部的相关工作人员来做复核,复核通过后即可作为后续资金申请的依据。这里的项目信息除了项目名称,关联公司等最简单的基本信息外,就是与项目相关的费用预算,支付条件等和资金相关的信息,体现了本系统的围绕着资金流进行项目管控的特色。而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核心业务,主要包括资金计划,资金申请和审核,以及审核通过后的资金拨付三方面功能。资金计划是代建公司根据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情况,制定出各个项目的月度及年度资金使用计划。资金计划的目的是预估未来的资金需求量,集团公司的投资金融部会汇总各个代建公司的资金计划,以此为依据,开展融资活动,以确保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集团公司会定期召开资金计划会议,审议各个代建公司提交上来的资金计划,生成汇总的审核通过后的集团公司资金计划。代建公司根据项目需要向集团公司提交用款申请,集团市政部先审核用款申请是否合乎标准,通过后,转交给投金部和计财部,这些部门通过后,再由市政部复审,确保无误后,提交给集团领导最终审批。资金申请的依据是项目的合同或非合同信息,受合同支付条件约束,同时也不能超出已经确定的资金计划。资金申请获批后,代建公司就可以提起付款申请了。相关的资金就会按照合同支付条款分期分批的打入代建公司的银行账户。最后,回购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在项目完成后将建成的基础设施整体购买的行为。回购需要集团公司和政府签订回购合同,一般情况下,政府并不是一次性付清款项,而是在一个回购合同中协商好的回购期内,分期分批的付款。由于不是一次性付款,就会产生资金成本,集团公司会在回购合同中约定相应的利息。系统需要根据回购合同生成申请信息,供回购款申请时使用。回购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回购项目的回购合同信息以及回购申请的审批。

3非功能需求

考虑到业务本身的特点,在非功能需求方面将安全性和稳定性作为首要目标。要求系统具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容错功能。另外,考虑到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分散在不同的多家公司,所以要求系统易于部署,兼容性好,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并且具备一致的用户界面。同时要求系统易于维护,可以方便地配置不同用户的相应权限。

4结论

遵循着软件工程思想,对浦发集团的投资管理业务进行了需求分析,阐述了业务范围及内容,明确了不同的用户角色和业务流程。

作者:彭小勇 单位: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引言…………………………………………………….1

2系统建设背景………………………………………….1

3设备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2

3.1信息流程……………………………………………..2

3.2功能分析……………………………………………..4

3.3数据分析……………………………………………..4

3.4系统设计原则………………………………………..4

3.5系统平台的选择……………………………………..5

3.6工作站功能分析……………………………………..6

4数据库详细设计……………………………………….7

4.1应用数据库系统概述………………………………..7

4.2应用数据库系统设计任务…………………………..7

4.3数据库设计原则……………………………………..7

4.4数据库结构设计……………………………………..8

5应用系统初步设计……………………………………12

6应用系统详细设计……………………………………14

6.1用户管理…………………………………………….14

6.2设备档案管理……………………………………….18

6.3设备故障管理……………………………………….23

6.4备件管理…………………………………………….24

6.5检修管理…………………………………………….26

7结论……………………………………………………27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企业中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企业信息处理系统已从单一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简单处理深入到复杂处理,从企业内部发展到企业外部;企业信息处理所包含的内容从文字处理、统计报表到数据分析和预测;从主要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到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流和访问;从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到辅助决策系统,企业信息处理的模式已由集中式、分散式发展到分布式处理模式。企业中关键性的应用任务正从大型主机或中型系统转移到支持客户服务器处理模式的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主要资产,甚至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应用,会促进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降低运作的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信息处理和交流提高了有利保证。

:8400多字

有流程图、源程序及参考文献

3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转贴于

篇3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 管理 归档

一、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使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目前,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档案计算机管理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房地产企业管理文档、项目合同、照片、声像、实物等各类不同形式的文件、载体,繁多复杂,故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用于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二、功能性需求

(一)系统管理

该模块主要实现对公司组织结构、档案管理系统用户、用户权限的管理。

(二)管理档案

GL:管理类档案。2005:年度;根据文件形成的年度,全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方式。JB:机构(部门)类别:总经理办公室的归档材料。PF:批复文件。四级及以下的档案类别,立档机构可根据文件标题或内容自行确定汉语拼音缩写,但一般不超过2个字母。001:档(件)号,即卷内顺序号(下同)。

(三)项目建设档案

项目建设完成后,以最终确定的项目名称最具名称代表性的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缩写为该项目归档材料的一级类目。

XM:项目档案。JL:项目类别:金岭世纪花苑。2005:年度,归档材料形成的年度。GC:属类,机构类别:工程部。JS:小类,内容类别:结算材料。

(四)照片档案

ZP:照片档案。2010:年度。001:档(件)号。

(五)声像档案

SX:声像档案。1:载体代号:录像;录音。2009:年度。001:档(件)号。

(六)实物档案

SW:实物档案。种类:证书;奖状;锦旗;奖杯;奖牌;废止的各种印章;其它。2011:年度。001:档(件)号。

(七)系统管理

组织机构:按照现有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登录名、密码、职位、联系方式等;用户权限:根据登录用户名及所属部门严格划分系统模块权限。

三、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

(一)用户界面需求

(二)软硬件环境需求

(三)产品质量需求

篇4

关键词:古籍修复;隐性知识管理;需求分析;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若不加紧修复是我们民族的重大损失。据粗略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有各类古籍2717.5万册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229.5万册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古籍善本有5.75万种。即将编纂完成的《中国古籍总目》仅在11家大型图书馆馆藏基础上统计,也已达18万种古籍。[1] 流散于民间的古籍亦有相当的数量。这些现存古籍有很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状况。据笔者调研,辽宁省大连图书馆25万册古籍中,4500余种善本及其珍贵档案破损率达到38%,一般估计的破损率也达到16%;辽宁省图书馆所藏35万册普通古籍中,也有近40%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复旦大学特藏部吴格先生调查统计中,全国47所公共、高校图书馆所藏古籍有10%到70%程度不等的破损现象[2]。这样的损失是惊人的,也是让人极为痛心的。这些数字能够非常直观的显示出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传统古籍修复工作有的没有档案记载,丢失了很多珍贵的历史修复信息,给世人留下遗憾。有的记录传统古籍修复档案主要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极大,同时在安全性、即时性、共享性、速度上都无法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修复工作进行管理、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将成为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3] 古籍修复管理系统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古籍修复信息和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更为高效。古籍修复管理系统的科学分工使得原本的工作流程分工更细、更为科学。这将对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之意义也正在于此。

古籍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操作过程的手工参与度极高。修复各个过程的操作要求丰富的经验,很高的准确度,对流程的高度熟悉。现代科技的应用几乎暂时无法替代手工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多采用师徒方式传承,修复经验不外传,不太重视修复经验、技巧与技能的总结与提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外国理论的借鉴也显不足。虽然近两年我国开展了多期古籍修复教学班,但是古籍修复人才依然极度匮乏。如何能更有效率的管理古籍修复工作流程,如何能有效传承一代代古籍修复大家们的智慧成果,能将现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们的知识经验有效的保存、传播、增值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好的契机。我们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将古籍修复工作的流程管理和古籍修复的知识管理结合起来,使得古籍修复工作能够更有效率的开展,使得古籍修复的知识能更好的积累、传播、增值。

下文依次分析古籍修复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古籍修复过程中包含的隐性知识,依此设计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应有的功能模块。这些设计的功能模块在今后实现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且动态修改直到符合修复单位或古籍修复专家要求为止。

2 古籍修复的典型工作流程分析:

修复团队接到古籍修复任务,或者有新进库的古籍需要修复。整个修复流程由此开始。

2.1 待修复古籍的出库记录

古籍一般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所以古籍出库的登记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出库需要记录提取古籍的人员姓名、日期、拟修复完毕归库时间等出库信息单。

2.2 修复方案拟定与审核

根据破损、材质及修复标准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小组或者专家组讨论制定合理修复方案。由修复人员执行修复操作。

2.3 执行修复方案,专业人员开展修复工作

修复过程是师徒制传授技能的最重要过程,此过程可能借助一定的数据挖掘手段,将修复过程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回顾或作为教学视频。

2.4 修复成果审核

若是通过审核则直接归库,若没有通过审核,重新开始第2、3步。此过程根据国家既定标准审核是否修复达标。文化部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 23-2006)[4]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2.5 归库

此步骤需要填写详细的归库单、归库日期、修复人员姓名、修复成果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心得体会等。此步骤可以让今后修复人员能对以往已修复的古籍状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中学习以往的修复经验,便于开展二次修复等。

3 古籍修复工艺流中的知识挖掘与管理

3.1 修复方案的制定

此步骤含有大量的显性知识,有已经成型的成熟方案供修复者选择。同时,如破损情况比较特殊,则需要结合多种修复方案形成新的修复方案。如果形成的新方案相对典型则考虑将此方案归纳总结以便今后更有效的应用。

3.2 修复方案的审核

此步骤需要依据破损状况给予适当评级,可参考的标准包括《古籍特藏破损顶级标准》[5](WH/T22-2006)。依据评级和具体破损状况审核修复方案。这一步骤包含大量的隐性知识。有经验的修复专家能够迅速的判断出修复方案在将来修复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专家会根据具体情形预判方案的可行性,这些经验是非常典型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有效传播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尝试使用知识挖掘技术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再次辨识创新。知识挖掘(Knowledge Mining, KM)技术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 DM)技术是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的核心技术,人们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挖掘,充分提高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性及利用价值,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以求做出前瞻的、基于知识的决策[6]。

我们利用知识挖掘对于隐性知识的关注,将古籍修复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作为挖掘的对象。以达成Usama M.Fayyyad在公认比较中肯的知识挖掘的定义中提到: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6]。具体来说,即通过知识挖掘技术,挖掘存在于古籍修复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使其变为可操作的、便于理解的知识和规律。

3.3 修复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挖掘

此过程的操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好,此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窍门是我们的修复工作人员长期总结和实践得出的,非常珍贵。同时,难点是他们非常难以叙述清除,非常难以显性化,所以此过程采用数码拍照的方式,将修复过程整理成文字记录的方式,专家间讨论,形成文字材料的方式等以供后来者观摩学习。

3.4 修复成果的审核

审核标准可根据文化部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 23-2006)。这些质量要求及其标准是每一个古籍修复从业者需要熟悉的重要文件。但是,审核是一项非常严谨而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审核工作通常由修复专家完成,这些专家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审核这一过程包含很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我们通过知识挖掘等技术尽可能的从这些专家的审核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知识、规律。并尝试将其转化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之中。

4 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构想

由以上两部分我们可以构想我们的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应该拥有的功能模块。

4.1 古籍信息功能模块

此功能模块不仅要求能够查到相应古籍的信息,同时应有出库单信息的填写,归库单信息的填写等功能。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对古籍修复档案的管理,所以古籍信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里构想的古籍信息是广义的古籍信息,我们期待在系统中搜索某一古籍,那么此古籍的基本信息、破损信息、修复信息、修复历史等能够非常有条理的呈现。具体讲它应包括:古籍的制版方式(影印古籍、仿古籍)、装帧形式(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背包装、线装、毛装)、修复原则(抢救为主,修复为辅、整旧如旧、整旧如新、)、修复方案、破损状况评级、具体破损部位(字迹、天头、地脚、封面、护叶、书芯、书衣、)、具体破损形式等[1]。拟定此模块的控制权限应该由系统管理员拥有,其他修复人员等无权限操作古籍信息。此模块方便将古籍的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储存起来,代替人工的查阅的传统方式,提高查阅、管理效率。有助于修复人员了解古籍的修复历史和修复价值。这些古籍的基本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问,将其分类存储起来,方便学者的调查研究,将知识有机的管理起来。

4.2 古籍修复方案功能模块

修复方案是修复过程中的指导和总体规划。它是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此模块应具有以下功能:完备的方案库,方案推荐,方案审核,新方案提交,新方案审核,新方案入库。对于比较典型的古籍修复可尝试使用推荐方案,对于不成熟方案可以申请专家审核,对于新开发出来的方案,可以提交给专家审核,之后纳入已成熟方案以方便推荐给其他修复人员。修复人员有权限提交新增的修复方案,而专家有审核新增的修复方案的权限。

4.3 修复成果审核模块

此模块的权限将分配给修复专家,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具体的国家标准审核已修复的古籍。达标的直接归库建档,不达标的给出参考意见,由修复人员返工。由于古籍修复质量鉴定通常需要专家的直接观察,所以此模块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给专家分配审核任务,专家领受任务后,自行提取修复完的古籍进行鉴定,之后将鉴定结果反映到系统中。用这种方式反馈给修复者,这样的分工提高了修复者和专家的工作效率,让他们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4 已修复成果档案归档模块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悉心探讨过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性和内容设置问题。王阿陶等人认为,古籍修复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设置:(1)古籍的基本情况;(2)修复方案;(3)修复经过;(4)修复前后图片和资料;(5)修复质量鉴定;(6)修复经验[7]。笔者认为,上述6项确实使得档案的信息十分完备,但是它也使得档案显得过于臃肿。我们将档案归档模块作为第一个模块的补充,使其和档案信息即独立又相联系,这样系统负荷小,同时填写档案的人员工作量也相应减少,有利于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功能:体现国家古籍修复档案标准的档案模板,按照此模板将每次的修复过程、遇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友好的呈现出来。同时应具备基本的增改查功能,以方便今后查阅。拟定此部分操作由古籍修复人员自行完成。

4.5 按照古籍信息分类的视频、图像、文字资料模块

此模块将收录以往修复成功案例的修复过程中记录的图片、视频等,同时辅以文字信息将此模块的学习功能最大化。同时拥有检索功能,修复学员可以按照关键字检索的方式从这里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料。拟计划根据古籍的基本信息分类以便于学员查找相应资料。

4.6 知识共享及常见问题模块

此模块应包含以下功能:普通修复人员拥有提问、回答、沟通交流的权限。修复专家在这里可以开辟特定的问题回答版块,方便新手及时向专家请教。拟以论坛形式呈现,拥有专家提问区、常见问题解决办法、心得讨论区等。修复人员通过在此版块的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考虑到其他国家图书馆和其他的古籍修复专业网站的可参考价值,本模块拟给出其他有价值信息的链接地址。修复人员有任何在本系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上链接同其他专业机构联合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上分析可以很直观的由以下逻辑框图展示:

5 小结

本文通过对古籍修复流程的分析,对流程过程中产生知识的管理,推想出以上六个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同样期望能对今后古籍管理系统的实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今后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中,以上六块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迭代出更为合理更为高效的功能模块。在信息化系统化的趋势下,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开发出更为理想的古籍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M]。《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稿),2008,4,P2.

[2]吴格.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调查与回顾[J],图书馆学刊,2002,(1):30-39.

[3]许卫红.古籍修复管理系统设计构想[J].图书馆建设,2010,(12):104-107.

[4] WH/T23-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6.

[5]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顶级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6.

[6]邱均平,周倩雯.数据挖掘与知识挖掘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12):1862-1865.

篇5

关键词:管理系统;工作量;提高;功能模

系统需求分析

1系统边界

采购管理系统是根据厂家对采购信息的管理需要来设计开发的,目标是提高厂家管理采购信息的工作效率,为厂家提供强大的管理支持和查询服务。因为不同厂家对采购信息的要求未必相同,所以系统重点不仅是要具体显示采购的哪些确定信息,而且要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使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使用本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厂家对功能的需求。

(1)采购计划管理

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及采购规则形成采购计划。

(2)采购过程管理

根据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规则形成采购订单并执行订单。

(3)供应商管理

完成供应商的增、删、改、查等基本功能。

(4)生成报表

根据上述需求可以将采购管理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划分结果如下。

1)采购计划管理模块:从生产部门拿来生产情况表单,根据仓库部门库存情况表,经计算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2)订单管理模块:采购计划经过审核生成订单后可以对其进行查询、若原料还需采购可以继续审核后生成订单,若订单生成以后不合理则采购主管可以对其修改或者删除订单信息。

3)采购合同管理模块:合同的增删改查及其状态,从而体现采购流程。

4)供应商管理模块:当收到采购单以后,需确定能够满足此需求的供应商。在这个模块里,先查询数据库中相关供应商,如果数据库中没有合意的供应商,则根据现实信息添加供应商信息,若供应商的某些信息有改动还需对其进行修改,某供应商无法提供合格原料时删除该供应商。

5)入库验收模块:当供应商收到订单并发货时,就进行入库作业。向系统中输入采购后的原料信息生成入库单给仓库部门。

6)生成报表模块:生成订单表,入库表给财务部和仓库部门。

采购管理系统的工作重心:根据生产部门和仓库部门提供的信息和供应商及时联系,适时通知供应商供货,使库房货源充足。

2.系统执行者和用例

采购管理系统只负责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原料采购等一系列功能,对于企业商品的生产和原料的库存以及使用功能不包括在内。

经上述系统需求可知,采购管理系统有3个执行者,即计划人员,采购人员,供应商客户,采购主管。

1)计划人员:制定采购计划。

2)采购人员:与客户签订采购合同负责监督合同的正常执行,合同执行完毕,设置履约标志。

3)供应商客户:与采购人员签订采购合同,并发送原料。

4)采购主管:参与制定采购计划,审核采购订单。

根据需求分析中客户对系统功能提出的要求,可以找出系统用例。采购是企业主要业务活动之一。为了保证企业采购到合适原料,必须认识了解采购过程,做好采购业务决策,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确保采购工作的圆满完成。

3.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扩大,供应商的增加,传统的手工记录或者已有的旧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日常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为开发新系统提供支持,竞争对手给的压力,供应商的需求也会迫使企业进行系统更新,所以系统的开发相互的更替是无法避免也是必需要进行的。

4.管理可行性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达成生产或者销售计划,从适当的供应商,在确保适当品质下于适当的时期,以适当的价格,购入必须数量的物品或者劳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在取得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统筹兼顾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控制,以达到维持正常的产销活动,降低产销成本的目的。

5.经济可行性

采购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和人力开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为企业的采购决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从良莠不齐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降低成本并且提高原材料质量,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在经济方面,采购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6.技术可行性

该采购系统拥有有好的人机互操作界面,操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少量的培训,采购系统的功能基本上就能顺利实现。所以在技术上采购系统也是可行的。

7.系统分析

7.1系统层次结构图

8.性能需求分析

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8.1界面需求

1)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信息准确、及时。

2)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8.2响应时间需求

无论是客户端还是管理端,当用户登录进行任何操作时,系统应该及时地进行反应,反应的时间在5秒内。

8.3可靠性需求

系统保证在多人同时使用时不死机,用户能正常使用

8.4开放性需求

系统应具有灵活性

篇6

关键词:B/S模式;高校仓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仓库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不少高校后勤仓库管理没有引入信息化手段,仍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表格填写和物品统计,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使高校仓库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对后勤仓库的日常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系统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分析员和软件工程师确定顾客的需要。本系统主要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建模工具、UML建模语言来详尽地描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仓库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和本系统相关业务逻辑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非功能需求分析。

1 业务需求分析

经过详细调研,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分为3个用户角色,即:超级管理员、仓库管理员、一般用户。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仓库管理员负责入库登记、领用登记、借出归还登记、相关报表制作等日常业务。一般用户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询物品的库存情况。本系统业务需求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物品入库管理、物品领用管理、借出归还管理。

2 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各种信息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确定系统开发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仓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业务:物品入库管理、领用管理、借出归还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统计、系统管理。功能需求分析的顶层用例图如图1所示。

3 数据需求分析

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上,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通过对高校后勤仓库管理的内容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设计了如下几方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物品入库管理、部门领用管理、借出归还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统计和系统设置。其中物品入库管理类图如图2所示。

4 非功能需求分析

非功能需求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合约;外部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性能要求;设计或实现的约束条件及质量属性。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较高的性能要求。本系统从环境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5 总结

本系统立足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仓库管理工作状况,并对仓库管理进行研究分析,而设计出物品入库管理,物品领用管理,借出归还管理,库存管理,报表统计,系统管理等多个功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将有效提高本校的仓库管理水平,使仓库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思亮.浅谈高校仓库现代管理模式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0(8):411-413.

篇7

【关键词】 负控系统 电力需求侧 精细化管理 电量控制

当前是一个科学技术时代,电力行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进步。为了不断加强企业的用电管理工作水平,满足社会用电管理的需求,电力公司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在负控系统下实现电力需求侧的精细化管理,促使企业节省更多的社会电力资源,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促进电力行业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

一、负控系统应用目的

1.1向用电企业提供通用系统

为了不断减少社会电量的浪费现象,提高企业用电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电力公司通过向所有安装了负控终端的企业提供需求侧管理系统,它能有效加强企业日常的用电管理,保证各项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持续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企业在需求侧管理系统支持下,只需要准备一根串口线以及一台电脑就能实现对企业日常用电状况的实时监控[1]。通用系统由于它的实用性高,投入成本低,得到了众多行业企业积极的应用。

1.2给电力用户提供能量管理平台

企业在通用系统帮助下利用负荷管理终端有效实现了各项数据的科学管理,企业的各项用电数据都能得到及时的保存管理,比如企业的用电量、负荷数据等等[2],同时还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掌握了解自身的用电情况,从而能将用电高峰的电量转移到低谷时段,为企业节省更多的用电量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1.3对企业需量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的需量申请一直是一个让它们困扰的问题,多了会造成浪费的现象,少了又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而通过在负控系统下的需求侧管理过程,企业能有效加强对电量使用的管理,对企业需量展开实时的监督管理,用户能够自行合理设置需量的报警值,当需量一旦超过时就会发出报警声,用户就能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防止了需量的超限使用。

1.4帮助用户开展无功管理

需求测量管理系统能有效实现用户无功管理,通过在电力系统中保证无功的平衡,做好无功补偿,就能减少线路的损耗,提高电网的传输质量和效率。负控系统通过对企业功率因数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从而在功率因数快要达到限额时,就会自动发出光警报,用户就能在听到警报声后采取有效措施去做好无功补偿措施,成功防止功率因数超标现象的发生[3]。

1.5降低限电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负控终端都是安装在企业的配电间中,由于在配电间中没有调配工作人员长期守着,导致一旦负控终端发出限电警报声时,用电管理人员会听不到警报声。因此,可以通过将需求侧管理系统设置在企业的工作区域内,保证用电管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终端的状态,当需量超过限值发出声光报警时,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负荷控制在稳定值,使企业各项生产设备运行得到安全的保障。

二、负控系统的原理与功能

1、负控系统的原理。电力负控系统终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主控单元、调制解调单元、显示单元、输入输出单元以及电源开关[4]。负控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当负控终端系统连接上电源后,就会展开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开始各种系统程序的运行,同时将一系列的运行数据及时的传输给负控系统终端,紧接着系统的各种程序就会严格按照参数数据进行有条不紊的作业。

负控系统终端根据中心站提供的各种参数数据,通过应用脉冲表传输过来的脉冲数,正确的计算出企业用电系统的有功电量、无功电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以及需量[5]。与此同时,系统再通过电压以及电流变送器传输过来的模拟量去正确计算出电压和电流,根据开关信号去有效检测开关闭合或者断开的状态。

2、负控系统的功能。负控系统终端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三遥”功能,它们分别是遥控、遥信以及遥测功能。负控系统能够遥测出企业电表、母线以及终端的各种电气参数,有效保证企业终端抄表、交流采样、主站通信以及负荷控制工作的展开[6]。除了上述的功能作用外,负控系统还能够实时的对企业的电表以及计量柜设备的用电情况进行监控,保证一旦用电设备出现故障状况就能发出声光报警。‘负控系统终端通过后台主站的帮助下,能完成各项数据的及时主动上传,实现用户人工的召测以及定时召测,同时还能有效适应多种控制方式,例如根据功率的自动控制、电信号控制等等。

三、电力需求侧的精细化管理实现

1、需求量预警。负控终端系统虽然无法直接为企业提供需量,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去分析了解需量的定义,从而根据需量20分钟的平均功率去实时收集到系统的各项数据功率,在第一时间精确计算出企业的电力需量。企业能在负控系统下实现需量的实时监控管理,到需求量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出声光报警,用户就能及时采用有效的限电措施就控制好需量的超限。

2、功率因数控制。通常情况下,电力公司在进行对用户的功率因素进行考核时,并不是以用户用电的最高值或瞬时值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的,而是将用户整月的无功电量以及有功电量作为主要依据。电力公司要想准确计算出用户当月的功率因数,就要实时记录好用户月初的无功电量以及有功电量数据,再到月末去认真读取出系统终端显示的数据抄见数,然后两者相减得到本月的电量数据,从而就能获得正确的功率因数。一旦用户的功率因数小于之前设置的限值时,终端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声,用户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无功补偿,使当月的功率因数不会小于限额。

3、参考气候情况。企业用电情况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用电过程中出现很多意外状况。比如最常见的天气因素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用电状态,用电管理人员通过去充分掌握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势必能提高他们对当日用电负荷曲线的分析能力,从而在日后再次遇到同类天气情况时就能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效降低各种天气因素对企业用电情况的影响。

4、经济性评价。在负控系统下,用户能实现电力需求侧的精细化管理,能在系统提供的用电经济性评价功能下,清楚知道自己使用电量的各种明细费用。用户通过在系统中输入正确的使用电量以及调整信息就能获得用电增加或者减少费用。负控系统能有效根据电力公司制定的相关收费依据去正确计算出用户电量使用费用,从而日后能科学合理制定出用电计划,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负控系统下实现企业用电需求侧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社会企业的用电管理水平,用最少的资金成本去做好企业的日常用电管理工作,在负控系统的帮助下进行对用电情况的监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用电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 考 文 献

[1]沈贵蓉,倪佳燕.企业客户侧管理系统的优化[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4):63-65.

[2]倪云芳.简述电力系统需求侧管理[J].科技信息,2010,27(33):77-78.

[3]杨林.电力需求侧管理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3(04):177-178.

[4]谭亲跃,王少荣,程时杰.电力需求侧管理(PDSM)综述[J].继电器,2008,33(17):79-84.

篇8

[关键词]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结构功能框架;韩国;自学考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071-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14

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由于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具有标准多样、过程严谨、操作复杂等特点,其学习成果认证及学分积累与转换两大核心功能的实现需要功能强劲的管理系统提供支持。提取和分析学分银行的结构与功能,则是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

一.学分银行子系统结构

根据我国学者杨黎明的点,学分银行的结构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学分标准子系统、学分互认子系统、学分积累子系统、学分兑换子系统和学分诚信子系统,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以上划分方法以学分银行的功能为主要线索,界定了五个子系统相对独立的功能,具有简单、清晰、直等重要特点。但该划分方法尚未描述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将组成要素与该划分方法想结合,即可得到学分银行子系统与核心要素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由对应关系可以发现三个问题。第一,除课程标准子系统只包括认证标准等各种静态要素外,其余子系统既包括静态要素,又包括动态过程(如认证过程等),但静态要素与动态过程的分析方法不同,对系统设计的影响也不相同。第二,静态要素中既包括可当做操作客体的操作对象和操作工具,又包括影响操作过程的属性和特征。前者是认证过程的载体,如认证内容和认证标准;后者是认证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认证单位和认证级别,两者对操作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不同。第三,该划分方式关注功能而非要素。以功能为划分依据,关注各功能的区别与联系,但对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中各要素不同的作用方式,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关注较少。

所以从功能出发的划分方法不能有效分析学分银行的要素和结构分析,需要采用一种方法兼顾结构与功能。

二.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

1.学分银行分析方法的调整原则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确定和详细说明客户需求”的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原则调整学分银行的分析方法。

第一,静态要素与动态过程相分离。如前所述,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以动态过程为基础,操作对象则以静态要素为基础,两者的作用不同,分析方式和对设计的贡献也有差异,所以在探索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时,需要将静态要素与动态过程分开讨论。

第二,实体对象与影响因素相分离。因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影响因素决定了操作过程和操作对象的具体实现方式,故其影响因素在时间上应最先考虑;此外两种静态要素的作用方式不同,所以两者也应该分开讨论。

第三,操作主体与客体工具相分离。在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中,对操作主体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主体类别与对应权限,对操作客体工具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其表征方式、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两者关注点不同,也应该分开讨论。

2.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

根据以上原则可得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如表3。其中,属性模块用于记录学分银行管理系统静态要素中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建设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最先需要确定的内容,也是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根基。对象模块用于记录学分银行管理系统静态要素中的操作对象与操作工具,是操作主体的直接作用对象。用户模块用于记录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用户组织结构关系,定义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操作主体及其权限。流程模块用于记录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动态过程要素,是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

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可以从四个角度细致全面的掌握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需求,且四个模块对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作用方式不同,模块内部则基本相似,所以借助学分银行结构框架可以有效协助系统开发者进行需求分析。

三.韩国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下面将利用学分银行结构功能框架分析韩国学分银行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

1.建设初衷、制度保障及组织结构

根据1997年颁布的《学分认定法》,韩国政府以增强对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形式的认可,促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为目的,于1998年推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包括机构认证和学习成果认证在内的认证功能、学分积累功能,以及授予学士学位或两年/三年副学士学位转换功能,并通过立法和设立专门机构的方式予以保障,如图1所示。

2.认证标准与认证过程

韩国学分银行的认证工作包括认证教育/培训机构和认证学生的学习成果两部分。其中教育/培训机构认证的标准包括以专业为单位的标准化课程体系(Standardized Curriculum and Syllabus)和机构认证标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证则依据六种学习成果类型。

韩国学分银行系统每年认证教育机构一次,认证流程如图2所示。

学习者使用学分银行认证学习成果需要完成注册和认证两个步骤。如图3所示。

3.学分转换标准与转换过程

学分达到要求的学习者可得到教育科学技术部授予的学士学位、三年制副学士学位或两年制副学士学位。申请转换过程如图4所示。

4.小结

综上,韩国学分银行系统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的方式自上而下管理,因为执行机构较其他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更高一级,具有获得其他机构支持的条件,故使用学分银行单向认证和累积其他类型教育成果,转化为国家学位。

从其认证的机构和学习成果可知,其认证级别为高等教育,认证类型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正式教育形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正规教育形式。其各机构自上而下分工明确,权限逐层递减。

韩国学分银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如表4所示。其中,对象模块可直接细化为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用户结构可细化为数据库设计和用户权限设计,流程模块则可转化为功能设计。

四.我国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1.定位、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

自考制度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因不限制考生条件、采用完全学分制、以国家考试作为认证标准、认可部分非学历证书,自考制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公平性和衔接性等特点。自考制度建设学分银行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认可范围,拓展与其他各类教育形式的衔接,推动终身教育发展。

在组织结构方面,自考制度学分银行将沿用自考制度现有的组织结构框架(如图5)。其中全国和省两级考委负责制定国家和各省政策,开展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推进;全国和省两级考办负责主持自考的日常工作,维持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行;由全国考委设置的专家委员会在原有课程大纲、专业计划的基础上负责学分银行课程、专业、认证、转换等各种标准的制定;由省级考委指定的主考学校负责考评其主考专业的实践环节成绩,并录入学分银行管理系统。

自考制度学分银行服务于成人继续教育领域,定位在高等教育层次,以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为主要落脚点,主要认证正式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认证及少量非正规教育形式。因与其他学历教育形式级别对等,不同于韩国学分银行由政府设立高于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故自考制度学分银行不具备单向认证其他学历教育的条件,只有与其他机构合作协调、双向认证,才能得到其他形式和机构的支持。所以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系统内部管理沿用自考制度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而认证方向则采用与其他机构对等的双向互认。

2.认证与转换标准

自考制度学分银行以现有专业目录和课程大纲作为核心认证标准,一方面认证满足授课资格和教学质量的教育机构,一方面认证学习者在符合条件的授课单位参与学习的成果。经过认证的学习成果将被转换成学分,与学习者参与的课程一并存入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中。专业目录同时作为学位转换标准,当学习者达到该水平后,即可申请转换学位。故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认证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目录和课程大纲,认证内容包括机构和学习成果,以学分和课程信息作为学分积累的单位,以专业目录作为学位转换的依据。

3.认证与转换过程

如上所述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管理系统需完成三大过程:机构认证过程、学习成果认证过程和学分转换过程。其中,机构认证过程分为五步:1)机构提交认证申请;2)省级考办审核其办学资格;3)专家委员会认证其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4)专家委员会与省级考办共同提交材料到全国考办;5)全国考办根据标准和条件最终审批。学习成果认证过程分包括:1)学习者提交学习成果;2)机构审核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或批量录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3)省级考办审核学习者的学习成果;4)系统将通过审核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并记录。学分转换过程包括:1)学习者申请转换学位;2)省级考办初审转换申请;3)全国考办终审转换申请;4)全国考委授予学习者学位。

4.小结

综上所述,自考制度学分银行的结构与功能如表5所示。

篇9

[关键词] 高层管理者 信息需求 策略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进行宏观的组织、计划、管理和控制,属于企业的战略决策略层面。而高层管理信息系统(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正是根据组织高层管理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及时、高效的组织内外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由于该系统涉及到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和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因而如何选择合适的确定EIS信息需求的策略,从而准确、快速定义高层管理者所需信息,是EIS开发的首要问题。

高层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需求策略的确定取决于企业状况、高层管理者特点、系统应用范围和系统使用环境等多方面。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将确定信息需求的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直接获取法

1.与高层管理者的交流。通过与高层管理者的交流可以了解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个性,企业战略等情况,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高层管理者对系统的总体看法和需求。但有时在交流中也时常会出现高层管理者所提供的信息与系统开发人员所需信息相差甚远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人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往往存在偏好或误差,而高层管理者又多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从而使问题复杂化;同时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宝贵,要随时应对各种随机的、非结构化的涉及范围广泛的复杂问题,因而很难静下心来考虑信息问题,使许多信息都难以准确定位。与高层管理者的交流尽管是最为直接的获取其所需信息的途径,但实施中由于受其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全面获取所需信息。

2.与高层管理者秘书的交流。相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其秘书则更容易抽出时间与开发人员交流。秘书服务于高层管理者,因而更清楚高层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渠道,能够提供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习惯、偏好、交往活动等情况。

3.与部门经理的交流。部门经理可以准确的把握高层管理者对其所在部门信息的需求,知道哪些信息对组织决策影响重大。当然部门经理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强调其部门特性,而忽视了组织全局。

4.出席高层管理者会议。通过参加会议的方式来了解高层管理者在会议期间需要哪些信息、关注哪些信息、使用了哪些信息,以此确定信息需求。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那些在组织结构中数量有限却作用重大的特殊因素,这些因素将极大地影响着组织整体的竞争行为。而这些关键成功因素也正是高层管理者所真正需要把握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有效把握来确定EIS的信息需求。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可以按四个步骤展开。

1.确定并分解组织目标。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目标,而不同时期又会有不同的重点。组织目标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定,并保证其切实可行。组织目标确定后,再根据需要将其按下属部门和业务单位分解为若干个合适的下级子目标。

2.识别所有影响目标的因素。根据已确定并适当分解了的组织目标,分析识别出影响这些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目标间的关系以及各因素地位的主次,作用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而决定哪些因素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忽略,在筛选、归并后,保留那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关键性能指标是为关键成功因素制定的评价指标,是系统开发人员所要调查并在信息系统中表达的信息,是用于描述和度量关键成功因素的,要求它在操作上是可控的。组织和个人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否达到理想,体现在关键业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能指标完成情况。因此,抓住关键业务过程这一动态概念,建立组织业务模型,可获得对组织更深刻的洞察和对组织高层管理者更准确的需求定位,从而在此基础上把握关键成功因素,准确辨别出高层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三、原型法

这种策略是根据目标系统最主要的要求,先开发一个小而实用的能引起高层管理者兴趣的原型投入使用。随着对系统的使用和理解,信息需求会变得越来越明确,再通过不断征求意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以满足新的需求。通过对原型的多次迭代、反复完善、细化,最终获得满足高层管理者需求的完整系统。

四、从现有系统确定EIS的信息需求

这种策略是从组织现有的信息系统或应用程序来获取信息需求。组织或其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能够为EIS提供部分信息,但对EIS来说实用价值有限。这是因为EIS的目标客户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是针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而设计的系统,该系统往往与现有信息系统差别极大,即使在理想状态下,现有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也极其有限。但该策略不失为一种确定EIS系统信息需求的辅助策略。

应当说EIS的开发与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和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任何一种因素的考虑不周或者处理不当,都会导致EIS系统开发的失败。因而,要成功的开发EIS,就需要对其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选择适合的确定EIS信息需求的策略,这是成功开发和实现EIS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需求分析 排课问题 排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04-02

排课是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维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环节。目前,随着教学信息化以及校园网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已采用计算机软件排课系统替代人工排课,但由于排课问题的复杂性和软件系统的不完善,在处理具体排课问题时,计算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仍存在部分情况需要人工手动解决。因此,创建全智能化的排课系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项目。

本文以本校的排课问题为例,就学期课程表计算机排课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一、排课系统的综合需求

(一)排课问题的描述

排课问题是典型的组合优化和不确定性调度问题,它是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将听课对象及授课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期开课进行人性化的合理编排。[1]20世纪70年代,S. Eveo等曾论证排课问题属NP完全类问题。[2]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排课问题的研究仍然非常活跃。Aiabinda Tripathy的工作是针对以“人”为单位进行课表编排的,他运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和分支定界技术求解,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为了减少变量的个数,人为造成科目间的冲突。[3]

(二)排课问题的常用解决方法

在排课问题的研究中,图论是起初被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方法。曾经有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启发式的图着色方法,但由于图着色技术本身就是一个NP完全问题,所以对解决该问题帮助不大。后来有科学家为解决排课问题,将其转化为整数规划问题来处理,但实际上此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是不可行的。在各地科学家的努力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用启发式函数来解决排课问题的相关文章,但由于排课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出现相关约束条件的多样性,使得这条途径变得不可行。[4]

(三)排课目标及约束条件

排课目标:全校周课程表在任意一时间段“教师―班级”、“时间―教室”不冲突。要实现排课目标,排课必须考虑以下三方面的约束条件。

1. 硬约束条件(必须满足的条件):(1)同一时间,一个教室不能同时上一门以上的课程;(2)同一时间,一个教师不能同时上一门以上的课程;(3)同一班级,不能同时上一门以上的课程;(4) 一个教室上课的人数,不能超过教室的容量;(5) 对于需要实验设备的课程,教室需要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2.软约束条件(可满足也可不完全满足的条件):(1) 安排教师在其喜欢的特定时间上课;(2)安排教师在其喜欢的特定教室上课;(3)在相应的时间或教室给学生或教师安排特定的课程;(4)尽可能将教师所上的课程安排集中,减少教师到教学场地的次数;(5)某班级一周内的课程分布尽量均匀;(6)尽可能使每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分布合理化。

3. 其他条件(必须考虑的条件):(1)遵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开齐开足学期课程课时。(2)尽量使学生数与教室座位数相匹配;尽量提高多媒体教室座位的使用率;尽量考虑教师个人的合理要求。(3)课程表编排科学合理。(4)排课过程中,一般一位教师的课不应该安排得太过集中,需留一定时间给教师休息以及学生消化、教师批改作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最好一天的授课量不要超过四节。(5)对同班有多门课的教师,尽量每天只安排一种教材的课程;对平行班有相同课的教师,尽量照顾相互听课之便;对在校本部及分校区均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上课时间更要尽量错开。(6)排课结束后要公开征求意见尽量作进一步的完善,以减少课程表最终确定后的人为变动,保证课程表的严肃性。

(四)排课系统数据分析

排课是在综合考虑课程、教室、教师、学生、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地解决在排课资源中出现相互冲突的问题,实现多目标最优化。排课算法中包含大量的运行参数、结果,这些数据都需要妥善的存储在数据库以及内存中,以利于排课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排课系统中,对数据的输入方式要求比较高。课程、教室、教师、学生按照特定的逻辑关系定义输出。课程、学生、教室、教师的逻辑关系是由课程引发的,由学生和教室、教师三个属性规定的关系。要设置某系某班的排课结点,然后为每个排课结点寻找课程表中的合适位置,循环执行, 直至所有排课结点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这个关系中,课程居于主要位置,应将课程作为数据库的关键字。[5]

二、排课系统的功能需求

(一)系统的数据流程

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排课的相关流程为:1.每学期第八周,教务员便开始对本系各年级、各专业做下一学期的开课计划,在与人才培养方案核对无误后,报请教学主任审批并于第十周前送教务处复核汇总。2.教务处下达开课计划。3.各系进一步核实计划并根据教师的特长及要求落实好开课计划,完成后由教务处负责初始化系统。4.系统根据各系上报至教务处的开课计划进行自动排课,这一过程主要完成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安排。5.自动排课结束后,各系需在规定时间内征求意见并根据需要对相关项目进行微调。6.系统自动生成教师及学生课程表,各系核对无误后,发至教师以及各班,确保新学期的教学秩序正常。

(二)系统的功能与分级管理

1.排课所涉及信息的输入、输出。比如教学计划安排的输入,教室所能容纳的人数、学生、班级、教师课程表的输出以及一些删除、查询功能等。

2.自动排课。当输入基本相关数据后,系统能自动求出几套较为合理的课程表并能提供手工补充编排。

3.调、停课功能。比如开学伊始,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当对某位教师的课程进行了时间调整或地点调整时,系统能够显示出来。或者因为一些环境因素导致某一门课程停开,系统也能够标识出来。

4.排课系统是教务系统里面的子系统。

(三)排课中的其他需求

1.功能需求分析。(1)实现排课问题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的输入、输出,比如能输出教室所能包含的人数,输出学生、班级、教师的课表,教学计划安排的输入以及一些删除、查询功能等。(2)能够实现自动排课,当输入基本相关数据后,系统能自动求出几套较为合理的课程安排表,并且能够提供手工的补充编排。(3)系统能够提供调课、停课的功能。比如说,当开学后执行上学期末排好的课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对某几位教师的课程进行了时间调整或地点调整时,系统能够显示出来。或者因为一些环境因素导致某一门课程停开,系统也能够标识出来。(4)排课系统作为教务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可以实现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各类课表数据的输出以及相关数据的备份等。

2.易操作需求。(1)可以由多个途径查询导入课表。比如:由教师、班级、学院分别进行查询。(2)多种数据类型可以进行导入、导出操作。(3)当系统进入手工操作排课模式时,两个课表单元间的信息可以直接相互交换。

3.系统安全性需求。(1)系统的权限管理,只有具备管理员身份且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并根据管理员级别的不同限定系统的开放程度。(2)系统里面的数据若有在原始数据上有更改或删除操作时自动进行备份。(3)系统需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对一些基本内容进行自动冲突检测。

三、展望

排课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排课需考虑课程、学生、教室、教师以及授课时间这五大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虽然至今为止,市面上仍然没有一个能够完美解决排课问题的系统,但只要限定范围即针对一个特定的排课环境,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排课方案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乐,谢中科.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4):120-122.

[2] 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应用与软件实现[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于海斌,王浩波,徐心和.两代竞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0,29(4):3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