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渔政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渔政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渔政管理

篇1

今年来,我们本着“服务渔民、方便渔民”的原则,以《条例》为依据,以《规则》为准绳,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船检业务,提高检验水平,在实现全区渔业安全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业务学习制度

组建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区渔政站、镇(街道)、渔区、渔业村领导为组员的渔业安全生产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全区渔业安全生产活动。为提高验船队伍的业务素质,我们坚持学习渔船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检验技术,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积极参加验船师业务培训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有效提高检验水平。

二、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渔业船舶检验规章制度是开展检验工作的依据和准则。在深入贯彻上级颁布的规定、规程的基础上,结合我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和政务公开等船检管理制度,使船检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渔业安全台账、安全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使用省局下发的渔业安全台账记录簿,指定专人负责作好记录及事故报告,日常安全值班及节假日领导24小时通讯畅通落到实处。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船员技术素质

我们定期或不定期为渔民举办职务船员培训班,培训内容:一是安全航行和安全生产技术操作知识;二是有关港航法律法规;三是自救、互救技能;四是各类事故案例讲解。对新增船员组织考试,明确他们的责任,提高他们在渔业经济活动中安全管理的意识,增强他们做好每次出航管理的自觉性,实现渔业安全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发挥他们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只有他们自觉按照操作规程和航行作业的规定要求去做,渔船的安全、渔民的安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

四、抓好常规检验,不断提高受检率

渔船检验质量是船检工作的生命线,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文件精神,我们要求每个验船师都必须持证上岗、依法检验,严格按照检验程序和检验标准,做到100%登船检验。针对渔船特点,我们尤其加强对安全、消防、救生、信号设备的检验,对于设备损坏或配备不齐的船舶,我们一律要求必须配备齐全后方予签发适航证书。今年我们对快艇取消了渔业检验登记管理,逐步淘汰钢丝网水泥渔船,对老旧木质渔船的灰缝填补质量及局部的腐蚀、蛀蚀和铆钉的锈蚀予以重点关注,引导渔民予以拆解报废。

狠抓检验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渔船受检率。实行检验预警机制,提前一个季度公布到期受检船舶名单,使得渔民能够及时申报,按时检验,确保了航行安全。今年共检验各类渔船2874艘次,受检率达到了100%。

五、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渔业安全

我站始终把船舶安全摆在渔政工作首位,不厌其烦深入基层,指导船主与当地村委会签订好安全责任书,建立区、镇、村三级共管局面;建立全区渔业安全生产网络人员,保证上下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联络,确保各种渔业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渔民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天气资讯、安全事项等服务。使渔民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天气状况,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我区渔民防台、防灾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了渔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每次台风来临和袭击期间,渔政人员心系渔民,坚持深入渔港,了解渔船情况,共同做好船舶的安全靠岸、人员撤离。

六、开展互保业务,提高渔船的抗风险能力

渔业生产是高风险的产业,渔船抗灾能力弱,自救能力低,发展渔业互保事业是化解渔业生产风险,增强抗灾害能力,减少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渔区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推行渔业互保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渔政策,渔业互保政策的出台,为渔民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截止目前,我站已办理内陆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险11222份,参保船员5652人,为船员提供了11222万元的风险保障,有效地化解了渔业生产的风险,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注重安全宣传,加大社会影响

在抓好船检业务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今年,我们已在重点渔村、渔港悬挂安全生产横幅30条、树立警示牌30块、张贴宣传标语20条,逐船向渔民宣传安全知识及有关渔业法律法规,送上有关介绍渔业安全生产及渔船安全设备配备等方面的书籍和材料3000份;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对外宣传。今年来,在国家渔业信息网、东海区渔业信息网、省海洋与渔业局网、省渔船检验局网、市农业信息网、区水产畜牧网及市渔政简讯和局渔牧简讯等多家网站和简报上进行了宣传报道。截止目前,在这些网站上已刊登相关文章36篇次。这些宣传报道使渔船检验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深入人心,也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促进了船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区在渔业安全方面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太湖网围拆除后,尚有没能彻底清除的网围设施遗留在湖区内,部分沉船也没有及

时打捞上岸,白塔湾水域还留有一条长约500米的土坝。这些遗留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渔业安全。2.东山沿湖及内港船舶的乱停乱靠,严重影响了船只的正常行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一旦发生较大的台风等自然灾害,停靠在沿湖的这些船只极易发生倾翻。

篇2

【关键词】 物流 管理 竞争力

任何一次产业革命,其革命成果必然体现为生产力的提升、利润的增加、社会财富的膨胀。物流革命的成果是物流速度加快,物流所花费时间缩短,空间占用缩小,大大节省成本,从而大大增加利润。现代物流管理是企业的又一次革命,并且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

1 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在带来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同时,也会由于分工层次的增加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抑制了分工的进一步进行。分工与专业化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构成了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杨小凯等人提出的超边际分析理论从定量角度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当企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开始不足以弥补内部组织成本的增加,企业无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此时便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更大的进步,使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分工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功能将进一步细分,企业或部门之间将有更明确的专业分工,各方之间的协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另外,从市场运行成本角度分析,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这两方面。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提高企业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企业之间物流联盟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现代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还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

再者,现代物流管理能提高生产率的根源还在于对现有企业业务流程的创新。从工业化以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被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步骤。一些工业化时期适合的控制步骤在今天的环境里变成了沉重负担,成为今天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对这些业务流程的创新,能减少步骤,缩短周期,加快反应速度,从而获得了生产率优势。现代物流管理注重的是整个供应链物流的管理,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和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总之,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的重心不能仅仅放在生产线的优化和技术创新上。我们要在物流管理上下手,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利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的源泉”。

2 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相对于其他企业为顾客创造出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成本或价值的差异来表现的。

成本优势是以低成本经营(高生产率)来获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顾客价值。对顾客而言,价值可以是低价格,也可以是与众不同的服务。价值优势可以形成与竞争对手的价值差异化能力。一个拥有卓越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沿着生产率优势这个轴线,现代物流管理能够降低库存量,缩短提前期,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总成本。沿着价值优势的轴线,现代物流管理能够缩短提前期,增加可靠性与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市场性商品指的是既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价值优势的商品。处在这个市场的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没有优势而言,很容易为其他公司的产品所取代。服务领先指的是公司能够产生顾客价值优势。成本领先依靠的是高生产率和低成本优势。成本和价值领先具有成本和特异价值的优势。这个竞争优势地位是最吸引人的。现代物流管理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提高企业的成本优势和价值优势。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企业看作一系列价值活动的组合。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市场营销,以及安装、维修等售后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构成了企业的直接价值活动。

将价值链分解为单独的价值活动,可以观察到在每一个价值活动中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所起的支撑作用。

物流不再是附属于生产活动的辅助流程,而是贯穿企业整个价值增值过程的重要流程。离开了高效运作的物流管理,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企业、不能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是难以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

篇3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指出: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分为硬管理与软管理两大类。所谓硬管理是依靠规章制度、行政命令及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内的现代化物质手段进行管理,也称钢性管理。所谓软管理是指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合谐的人际关系,达到管理企业的目的,也称柔性管理,说白了即是做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硬管理中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纪律是强制性的,但它们靠企业精神、靠共同的价值观、靠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员工自觉地执行和遵守。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是非强制性的,但其所形成的群体压力和心理环境对职工的振动力又是不可抗拒的。特别是软环境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执行纪律、进行奖惩来强化。软环境强化硬环境,硬环境保证软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

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行政命令和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硬管理手段,是保证企业运行秩序,完成企业奋斗目标的有力措施,但这些措施一定要体现尊重员工,有利于调动员工自觉、自愿遵守的原则。另外企业的规章制度还要充分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其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如果企业崇尚“创新”价值观,就该制定特殊的鼓励发明创新的制度。例如海尔集团创造的“日清日高”管理法,要求员工不只是“日事日毕”,而且要“日清日高”,即除了完成当日的例行工作外,还必须以每天提高1%的观念,或提高质量,或降低成本,或改进工艺,或革新工具,并对有发明有创造的员工,给以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企业要把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深深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必须经过长时间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一是建立上下级相互信任,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二是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起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作用。三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企业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五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不断宣传企业精神和企业的奋斗目标,做好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经常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企业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用武之地

企业要面向市场,按照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从事经营,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加大了企业管理的力度,增强企业的风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进市场、下基层、到人头,提高实效性。

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其目的就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要求人们破除30多年来沉淀下来的“左”的思维方式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模式,让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帮助广大职工逐步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效益观念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意识,引导大家努力创造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效益,自觉参预市场竞争。

围绕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职工利益关系的调整。科学的管理模式,必然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职工中引起不同反响。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一抓超前性,采取先宣传、后实施,先干部、后职工,先党内、后党外,先挖渠、后施水的方法,做好思想宣传发动工作;二抓群众性,坚持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让广大职工参政议政,保证决策民主化;三抓实效性,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着眼于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缓解职工的思想波动,维护促进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运作。

贴近企业经营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生产经营活动是个永恒的主题,紧贴生产经营就可以出成效。科学的管理模式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改进思路和方法,从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出发,多干实事,力求实效,根据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及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具体任务,动员职工积极投身于生产经营实践。通过在生产、技术、业务管理等过程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工干部要努力学习生产经营管理和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新的本领,成为懂经济。会管理的全面人才,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主动抓信息,做些职工需要、欢迎的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顶任务的完成。

三、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做深做活思想政治工作

两者的根本点都是以人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是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为先进管理的基础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良好技术技能的职工队伍,先进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执行离不开对员工进行技能、纪律、文化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保证;另一方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两张皮”。为此,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着力进行“三大创新”。

第一,管理体制上的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行政干部“一岗双责”、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大政工”格局。每一位行政干部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行政工作同步布置、同步检查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完成企业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第二,工作机制上的创新。应倡导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一致的治企原则,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坚持以思想教育引导人、启迪人、培育人、激励人,又要强调以严格管理制度来规范人、造就人。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知识管理内涵解析

什么是知识管理?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对其内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库柏认为,“由于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总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技术诀窍等技能储备:企业员工实际的知识水平与人员素质,尤其是其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素质等。企业及其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影响着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2 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在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的高低,而是产品的创新性。这往往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2.3 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知识管理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微弱的商业信号,并按要求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合作的密切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3.1政府扶持引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首先,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知识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企业的知识化并实现知识管理应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政策取向。

其次,加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政策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企业知识管理推广体系;实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支持开发适应我国各类企业不同需要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再次,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造社会和市场条件。加强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加强人才市场的建设和规范,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相关中介组织的建设和监管,使其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健全知识资产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使知识资源的管理和流动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等。

3.2 企业自身的基本途径

3.2.1 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专门负责知识管理的行政官员。他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知识主管的重点应放在创新和发挥集体的创造力上。

3.2.2 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制度

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为知识管理的配套管理措施,企业可以设立知识贡献奖,统计个人对企业知识库的知识贡献度并作为个人知识贡献奖的重要考评依据,激励知识贡献和知识创新。

3.2.3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首先要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进行大量投资,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知识库等,此系统应能识别企业的关键知识,还需提供用户易于使用的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便于员工查询或获取知识库中的知识,以便实现知识共享,此外系统应由信息更新或维护技术的支持。

3.2.4 营造一个创造并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强化员工间的知识交流制度。建立相互信任与尊重个人的工作环境与管理风格,让员工有意愿主动分享知识与创造新知识;加强非正式的沟通管道,带动成员主动分享的意愿与机会;积极收集外部信息,鼓励员工善于利用知识库,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的知识库,形成全员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3.2.5 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除引进优秀人才外,企业应注意培训现有员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

参考文献:

[1]吴菁.21世纪信息资源管理的趋势——知识管理[J].现代情报,2006(2)

[2]付立宏,崔波.近年来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3]杨雪晶,王萃.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关系[J].现代情报,2005(2)

[4]迟英庆.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竞争优势[J].企业经济,2004(2)

[5]赵文清.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5(3)

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0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区域的竞争力上,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则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华容县纺织业集群的概况

作为“湖南省纺织产业基地县”的华容位于湖南北部边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湖。华容县优质棉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左右,皮棉总产80万担,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2007年华容县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占华容县耕地面积的30%,棉花产量3.21万吨,占全市棉花总产的67%,占全省的15.5%,占全国的5‰,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中排列前50名。棉花产值5.04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3.3%,华容县种植棉花纯收入27764万元,人均446元,占华容县农村人平纯收入的10.2%。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优势优先,加速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纺织强县”,使纺织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华容县形成了从棉花种植到扎花加工、纺织印染以及药棉和棉纱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另外,棉花的其他部分也被利用,并延伸相关产业:面籽相成油脂厂,棉饼进饲料加工厂,棉壳粉碎后用来种蘑菇。这些只是初步形成的产业链,华容县正在力争上织布和成衣生产线,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同时与天津大学纺织学院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把华容县变成最新纺织科研成果的试验地。

二、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间的关联性分析

(一)纺织业集群对华容县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1.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优化了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华容,有关纺织生产的所有原料几乎都可以在本地采购,产业很容易招收到熟练的劳动力,许多产业可以节省原料采购的额外成本,人才招聘费用,人才培训成本等等。由于在地理上集中,多个产业可以共享辅生产、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以及支持机构。

2.产业集群降低了区域交易成本

在产业集群中,通过专业化分工,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产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产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产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集群内产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诚信与合作的氛围,因此,产业集群中各产业之间的合约签订与执行的交易费用较小。根据对当地部分产业主的访谈,在华容纺织产业集群中,棉花生产和纺织生产的相关产业之间很少出现违约、欺诈等现象,这大大降低丁区域交易成本。

3.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区域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不仅由投入和产出的物质流组成,而且由以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商业信息、技能和技术知识的强烈交流组成。近几年,全县共投资近10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6个,不同的产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强项。

4.产业集群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养

在华容,由于较多的纺织产业聚集在一起,因而对适合纺织行业特殊要求、有着特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华容县政府与天津工业合作建立了华容县产学研结合平台。并在县内的职业技术学院内大力推广和培养相关人才。

5.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华容以工业化手段成功对促进农业发展,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华容县二,三产业结果初步发生变化,2006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36%。该县纺织业的发展为增进农民收入作出重大贡献。

(二)区域竞争力提升对华容县纺织业集群的影响分析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上世纪末,华容县只有八家纺织产业,纺纱规模6万锭,织机115台套,由于产业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产业都濒临倒闭或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优势优先,加速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纺织强县”,使纺织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华容纺织业已列入全省50个产业集群行业。

2.区域经济优势对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演进和持续发展的影响

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必然。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正逐步成为纺织工业原料加工基地。华容县兼具中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对纺织产业的转移有较强的承接力。据推测,到2010年中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 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棉花供应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的源头优势更加重要。华容县是传统的产棉大县,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80万担左右,在中部地区发展纺织业的优势十分明显。从湖南省来看,现有棉纺纱锭250万锭,到2010年全省棉纺织发展目标要达到330万锭,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纺织行业尚有80万锭的发展空间。而且,华容县纺织产业已纳入省政府重点打造的50个产业集群行列,在省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具有对接政策扶持的优先条件,发展空间较大。

三、华容县纺织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县纺织业发展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装备差、水平低。标志纺织行业较高水平的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等设备还是一片空白。

(二)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扩大产品知名度

缺乏自主品牌是我县纺织业发展的一大软肋。除华奥纺织的“湘妃”牌毛巾2006年获准成为“湖南省著名品牌”以外,华容县其他纺织产业要么是有牌无品,要么是有品无名。而部分先进生产线主要搞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生产的主动性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小。还有的产业本来有品牌,但不注重宣传与开发,不注重产业文化的打造,没有发挥品牌效益。因此,产业要大胆突破,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创建自主知名品牌。增强产业品牌意识,可采取提升地方品牌与引进知名品牌相结合,技术创新和开发新品牌相结合,通过品牌培育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做大产业的规模。

(三)加快服务平台服务,做到有序发展

加快中小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华容县打造纺织服务平台,主要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行业协会。二是开展融资服务。三是抓好技术服务。四是组织劳务输入。同时,产业应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产业文化建设,改善用工环境。

(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华容县纺织业发展迅速,但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加工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还很突出。从产品结构来看,虽然棉纺、涤纶纺和毛纱均已占到一定份额,但精纺、高支纺产品比例还很小,产品上不了档次,满足不了市场。投资纺纱加工的上游产品多,织布、成衣等下游产品缺失,属于典型的“同构性发展”模式,资源的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在纺织业的发展上,要合理调控,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做强、做大、做优。要采取过硬措施,支持服装业等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发展。服装是纺织业的终端产品,是时尚产业,也是富民和带动产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要重点引进和扶持。

参考文献:

[1] 唐勇.产业集群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内涵与关系[J].浙江学刊,2004,(4):218-221.

[2] 丁林梅.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97-98.

[3] 雄义杰,赫思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J].财经论坛,2007,(3):128-129.

[4] 李新安.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优势的演变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65-68.

[5] 王云平.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机构调整[J].当代财经.2007,(2):81-86.

[6] 陈志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理论与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7,(5):84-87.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n example to the textile industry HUARONG COUNTY

YU Yan,PANG Shu

(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探析

引言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预算管理有效地控制单位的整个工作,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检验单位能否有效地核查资金使用的规律性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更好的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关系分析

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定义它们的概念。预算绩效管理是指行政机构有目标的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方法注重控制系统在内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管理,实现连接纽带,评估不同阶段的预算计划,核心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通过各种控制方法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以确保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第一,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如果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不符合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成果。第二,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各种内部控制手段将得到充分执行。最后,目标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需要改进预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并改进预算执行情况管理的标准化。简而言之,当进行内部控制框架、预算绩效管理责任人可创造有利氛围,深入整合内部监督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方面有不合理的规定。在大多数机构中,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没有按所进行的工作和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分列。仅仅是肤浅的评估,这就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本单位的考核标准仅限于几个方面:有的员工工作更多,有的员工工作更少,但工资是一样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现象引起了一些员工的不满,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预算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指标。预算管理应该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上的。但是,许多单位的预算管理指标过于僵化和不完整,无法准确评价结果。

2.缺乏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意识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不是很受重视,并没有将这些工作作为平时发展的核心,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因没有统一管理,不能有效运作,这影响了职能充分的发挥。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预算支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管理不够重视,认为预算管理评价工作不是很重要,未建立评价、审计和预算管理制度,忽略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3.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不足

管理层必须确保管理和评估是全面的。然而,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显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机制。这方面的缺乏也影响了考核评价机制在预算执行监督、控制模块的性能发挥,造成预算管理的失误。不能及时纠正超出预算的支出,找不到任何明确定义跟踪预算监督,缺乏全面系统的监督体系,可能会引起内部工作的混乱,甚至暂时无法工作。行政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评价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挪用公共物品,损害本单位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建立和改进行政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制度,以保护单位的公共利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探析

1.重视预算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强化预算资金与绩效挂钩

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资格的独立第三方,对下一年预算或即将开展的项目预算进行绩效目标预评估,并作为专题报告的主题。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投入产出比、绩效目标的合理性、资金的符合性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对绩效目标的最终结果提出最终建议。一旦通过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年度预算经费的基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前期通过绩效目标考核准确制定项目预算,提高了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整体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事前的业绩评价目标制定促进了项目的全面可行性,提高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科学监测、改进公共资金的使用和服务质量的监测。一方面评估前报告,协助行政机构编制预测业绩指标和基准项目的预算,这便于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在以后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高水平编制和监测项目的执行。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有利于不断提高以精细度为基础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促进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2.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

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是预算执行情况系统管理的最关键部分。预算执行情况评价机制应在各单位领导之间有效地分配预算执行情况管理的目标。本组织各级的服务和工作人员应将业绩评价同个别年度全面评价的结果联系起来,不断加强自我控制和检查,并加强全体工作人员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重视。预算执行情况评价机制不仅应就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周期和评价结果达成协议,而且还应考虑到为全体工作人员制定的指导方针和奖励办法。通过个性化的奖励,鼓励一线员工主动设定绩效目标,提高目标实现率。建立和实施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并将公开评价的结果提供给各部门,使其做好充分准备。执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结果的机制可以加强预算资金预算管理的内在动力,并加速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预算管理应加强风险防控

预算管理的风险点如下:第一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制定是分开的。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年初的具体详细预算数据,导致预算超支或未充分利用未使用的资金。第二,预算的使用批准不严格。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经预算主管机关同意,存在自行决定修改预算用途的情况。解决办法如下:第一提前统筹规划预算工作。第二严格审批程序的设定与监督。我们应该了解当年预算的进展情况,充分考虑到今年下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底的盈余结转情况,以及明年的实际筹资需要。编制预算和预算政策的基础,以考虑到新的问题和情况;完善产业调整过程。提前制定公共采购年度预算计划,研究公共采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规划公共采购的规模。必须对未列入部门预算的资金进行适当的预算,以确保收入和支出预算的完整性。

4.加强制度制定和执行环节关联

第一,业务的规模、性质、收入和支出制度因行政机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导致管理模式和财务评价指标有很大差别。建议在各级行政机构开展管理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人员规模、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和不同机构的其他指标,以评估不同层面的财务业绩指标。第二,目前行政机构存在财务人员不足的情况,行政机构的大多数预算负责人都是身兼数职,一人负责多项财务任务。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培训限于编制报表,缺乏预算管理制度设计和日常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适当培训,并应向具有必要规模和资格的单位提供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第三,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具体的执行地点、业务流程、时间节点、预期目标等进行细化。一级级落实责任人、各阶段严格遵守各项考核规定和预算管理程序,以确保遵守合理预算,确保预算调整的过程标准化和确保核查工作质量。在执行过程中,应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检查内部控制的结果是否与实际工作相符。

5.做好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迅速增加,预算管理的风险不断增加。在实践中,预算执行情况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强调有效预防和控制与预算安全有关的风险。行政预算程序应该适应变化、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加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认真分析影响安全的因素及其关系,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相应的科学规划,加强风险控制。在发生财务安全风险时,应立即按照相关计划采取风险应对行动,尽量减少风险。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事后评估阶段,应当有计划地评价预算,结合绩效考核及时发现问题,一旦不符合预算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和责任,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以加强预算控制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职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确保内部信息能够在联检组内迅速和有效地交换,以避免与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信息不对称有关的风险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的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依靠内部监督的行政机构为改善总体预算绩效管理。行政管理实践中,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防范和改进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管理深度融合,注重结果的预算和内部控制,有效运用绩效和预算影响管理职能,促进行政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王华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4):252-253.

[3]戚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0):40-41.

[4]李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9):11-12.

[5]杨国栋.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6]宁文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8.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管理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树立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不同于工作满意度,它关注的是员工如何认识组织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员工是否喜欢这些特征。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看法,它能够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从而让这种高度的认同感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行为控制氛围。企业文化在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第一,它起着界定边界的作用,即:它使得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第二,它表达了组织成员的一种身份感。第三,它促使组织成员认同和致力于比个体的自身利益更高层次的事物。第四,它增强了社会系统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黏合剂,它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恰当标准,从而帮助把整个组织凝聚起来。最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以作为战胜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能够凸显企业的竞争力和反映企业的独特个性,它是组织在长期积累以及学习如何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和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与能力、资源以及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图来表示:,企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创造企业能力,企业能力可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如: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创新。作为一种能力,研发活动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苹果公司将某些有形与无形资源整合起来完成研发任务,并通过强调研发能力,不断创新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方式,来进一步表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企业文化能够创建组织氛围。实践证明,当人们和一个持积极态度的团队在一起工作时,能够激发自身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当人们和一个缺乏激情的团队共事时,则能让自身变得毫无动力。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就像是组织中的团队精神,当每个成员对于什么是重要事项或事情进展如何具有大致相同的感受时,这种总体态度的影响会大于个体态度的简单加总。在实际工作中,一种积极的整体氛围通常能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财务绩效。而这些正是企业的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又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

2.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下,成功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核心竞争力与机遇相匹配时,企业才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没有一种竞争优势是长久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会运用自己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不同的价值创造力,凭借这种能力,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企业的竞争优势。要有效地管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尤其是作为组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本所拥有的知识。因此,企业要想让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创造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的知识能够相互交流、整合,从而使企业拥有重要的价值创造知识。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措施

1.企业文化的构建与维系。

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消失。企业文化创建的源头来源于创始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这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被不断的灌输给每一位员工。但企业文化的维持则需要组织通过为员工提供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将这种文化推广和传承下去。在企业文化维系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应聘者甄选活动。企业在选拔应聘者时除了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需考察应聘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第二,高层管理者的活动。高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建立起规范,并使其渗透到各个组织层级,让员工认识到在组织中什么样的着装是得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得到加薪、晋升或奖励的。第三,社会化。不管组织在人员甄选和录用过程中做的多好,新员工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组织文化的要求,组织需要帮助新员工适应组织文化。

2.创造核心竞争力,将价值创造最大化。

企业的整体能力最有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应该以一种竞争对手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难以模仿的方式,来开发和支持核心竞争力。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必须不断支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核心竞争力能够促使企业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通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四个具体标准和价值链分析了解公司成本结构和识别哪些活动可以创造价值后,将那些不能创造价值的活动应考虑外包出去,从外部供应商那里购买价值创造活动。

3.注重人才和技术资源的积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人才和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创建有道德的、积极的组织文化,让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降低员工离职率,同时企业应积极开展与管理公司人力资本相关的活动,如:为了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人力资源的选择、培训、保留和报酬活动等。另外,为了获取和管理公司的知识信息企业应积极开展各项相关活动,如:识别和利用先进技术、确定收集和传播知识的最佳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与组织的功能联系在一起,避免员工离职而致相关的重要知识和信息丢失。

4.规划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远景。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文化的效果进行描述,充分挖掘组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力。并根据企业所处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国情和客观形势,对企业文化提出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

四、结语

总之,基于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应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是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的,企业文化的构建能保障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与发展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与完善,帮助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娄彦红,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商贸.2010(20).

[2]吴素春,项喜章,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3(5).

篇8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作为企业顾客服务主要构成部分的物流服务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物流服务的概念及其特性,指出了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的途径及实现合理化的步骤。

关键词 物流服务 客户服务 企业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缩短交货期的压力。商品在进入成熟期以后,顾客对于商品的比较不仅在质量方面,而更侧重于伴随商品购买所得到的服务,服务在顾客购买决策中已占据重要地位。以顾客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作为顾客服务主要构成部分的物流服务,则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许多大型制造业、零售业的跨国公司,为争夺全球市场,都把高质量物流服务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升和确定物流服务水平,保证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的重大课题。

一、物流服务的内涵

物流服务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一系列物流活动的结果。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本身并不创造商品的形质效用,而是产生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站在不同的经营实体上,物流服务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1.作为客户服务一部分的物流服务

从工商企业的经营角度看,物流服务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出,是保证顾客对商品可得性的过程。企业物流服务是客户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备货保证);(2)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输送保证);(3)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品质保证)。

现代物流对于服务要求可以用5R(5个“合适”)来表示,即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合适的地点。

2.作为物流企业产品的物流服务

从物流企业的服务角度看,其产品的全部内容就是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服务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在能力上满足货主需求,主要表现在适量性、多批次、广泛性等方面;在质量上满足货主需求,主要表现在安全、准确、迅速、经济等方面。物流企业的市场来自于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因此,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首先要把握工商企业物流需求内容和特征,将物流服务融入到工商企业物流系统当中去,树立以货主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二、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竞争力

作为企业客户服务一部分的物流服务,最终要通过顾客的满意度体现出来,客户对于企业物流服务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库存保有率、订货周期和配送水平等方面。在市场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个性化日趋明显的环境下,供应商的供货周期长短,直接关系到下游零售商经营效益的高低。零售商期望制造商能够对订单做出快速反应,以便在最终消费者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所需商品,把握每一个商机。供货周期的缩短,还有助于需方降低库存,节约费用支出。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希望能够在零售商那里买到品种齐全的商品,并享受到良好配送等服务。供货周期和配送服务以及库存保有率正是构成企业物流服务的主要内容,物流服务是增强商品的差异性、提高商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运作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决定于企业物流系统,而物流系统工作涉及到众多方面,如销售预测、结点网络设计、原材料采购供应、库存管理、运输和配送等。其中每一项工作的质量,都会影响到作为系统输出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必须提高物流系统中的每一项工作质量。

企业物流系统不仅仅是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功能”的整合结果,而是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的商品供应系统。这个系统相当于企业的后方支援系统,前方就是市场。企业除了向市场提供合格的、可以让消费者接受的、具备一定功能的有形商品外,剩下的主要就是物流服务。有形产品通过生产系统制造出来,而物流服务则通过物流系统产生。因此,现代企业物流系统所涉及的工作已远远不是用运输、仓储活动可以涵盖的,运输和仓储只是实现物流系统输出的手段和工具。

三、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

企业应保证具有优势的物流服务水平,在适当的物流成本下提供最优的物流服务,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合理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应随着市场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对顾客服务进行调查;2.顾客服务水平设定;3.基准成本的感应性实验(基准成本的感应性是指顾客水平变化时成本的变化程度);4.根据顾客服务水准实施物流服务;5.反馈体系的建立;6.业绩评价;7.基准与计划的定期检查;8.标准修正。

四、中国企业物流服务的现状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物流环节顾及较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及,“小而全” 的传统观念和作法,使企业物流服务水平还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1.企业内部轻视物流服务;2.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程序不清、责任不清;3.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顾客需求、竞争对手水平)。4.没有认识到使用外部物流服务这一重要途径。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没有物流服务融入到企业的竞争战略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影响企业的目标收益和长期的竞争优势。

五、企业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物流活动的能力,由于企业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1.转变观念,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

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应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即根据经营部门的信息和竞争企业的服务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以更加接近客户的需求,并能对其及时进行控制。

2.开发差别化物流服务

差别化就是与其他企业物流服务相比具有鲜明特色,必须具有对比性的物流服务观念,即重视了解和收集竞争对手的物流服务信息。

3.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一个能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信息系统,利用电子化、网络化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4.借助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

逐步将物流功能委托给外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提高企业物流服务的质量、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由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利用专业化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发挥专业化运作经验,以取得整体最优效果。企业还可以将对物流所需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的投资转嫁出去,从而减少投资和物流运营成本。

其次,专业物流企业利用其信息、结点网络,可实现货物的快速交付,通过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可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另外,产品的售后服务、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等工作也可由专业物流企业来承担。

六、合理设定企业物流服务水平

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必须以高成本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在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时,需要合理设定物流服务水准:

1.物流服务应与顾客的特点、层次相符,制定多等级的物流服务或服务组合。

2.权衡服务、成本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物流服务的整体最优。

3.对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要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应根据市场形势、竞争对手状况、顾客的需求、商品特性等的变化,定期进行评估,以便做出相应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詹姆士・斯托克,莉萨・埃拉姆.物流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9

在争论的背后还彰显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这些侧面的综合在企业里糅合而成的一种力量管理竞争力。把管理看作一种竞争力量而不是一种能力,是在于发挥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合力,互相配合互相作用形成一种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竞争力量。首先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管理竞争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能力。因为能力无论如何也是有限的;但是力量不一样,在意外和危机的时候可以表现得出人意料,管理竞争力其实应该是一种所有成员的力量。

在管理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所有的成员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恰当的位置,发挥强大的能量。把管理的思路、职能、方法、技巧、进程、力度等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是企业中的各个层次的员工。

作为管理思想的提供者,首先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高层领导,其次才来源于外部的咨询机构。所以作为领导层,必然要竭尽所能、高屋建瓴为企业作出远期的战略规划、廓出清晰的企业远景,把符合本企业的管理思想启发式的传输给各部门下属,让管理既有远见又有生命力。

得力的管理执行层是管理竞争力形成的关键,这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员工。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能是坚持管理的思想、构思管理的方法、运用管理的技巧提升部门的效率和能量;核心员工的主要职责是在高层领导的思想管理之下,努力寻找工作的最佳方法,并一起作为示范带动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完成任务。执行层的要诀在于 “执行”,尤其是现代企业中,当管理的思维和方法趋于雷同的时候,制胜的工具就是“执行”别人可能不执行的模式和工具。现代企业中没有纯粹的接受管理的层次,普通的员工应该在管理方法指导下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应用灵活的工作方法,并主动地把管理的缺陷及时汇报。在这里必须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反馈等方式。

事实上,锻造管理竞争力还要克服一个致命的因素:一些认为管理可以被替代的想法。不少企业的中下层员工认为管理的价值微乎其微,认为不需要上层的管理就可以做好工作、稳定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想法简单但危害重大,容易滋生企业的“无管理主义”,导致企业无方向、无战略、无目标等一系列短视行为。要求企业重视宣传、重视教育培训、重视同典型企业进行比较,逐渐克服员工的“无管理主义”。

管理竞争力是逐层深入和修炼的力量,好比英雄所练就的一身功夫既要有外功更依赖内功。所以管理竞争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卫星层。

篇10

第一种模式属单纯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政府基层组织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住宅小区管理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其缺陷是容易形成管委会大包大揽,忽视专业管理部门作用,形成政府干企业的事,政企不分,置政府政权组织于大量琐碎的事务中,加重行政负担和经济负担;服务功能甚差,缺乏经济活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第二种模式虽然发挥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管房之所长,但局限性较大。这种模式常因缺乏总体协调而使小区总体管理上各专业部门各自为政,不易形成合力,出现房屋管理好而环境管理差、互相扯皮的现象。

第三种模式遵循产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建立政企分开的管理机构,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所长,将管理与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行有偿服务,集小区内各项管理于一体,强化服务功能,经济上具有活力,可以通过一些服务项目和小区基础设施取得收入以弥补管理经费不足,使小区能够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乱的状况。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规划、建设较好,住户经济能力较强的小区中尤应推广这种模式。成都市棕北物业管理公司在对成都市棕北住宅小区一年多来的物业管理实践,初步证明了内地住宅小区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但是,无论那一种管理模式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合作。小区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离开当地政府是不行的。实行第三种管理模式的小区巫应做好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之结合(即物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专业部门的作用,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一管理、各负其责”。行政管理是物业管理的后盾,物业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有力助手和小区建设、管理、发展的经济基础。二者犹如运载小区管理向前推进之两轮,不可偏废.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具有相关的行政职能和执法权,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对保证贯彻执行各级、各项小区有关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物业管理因其承担了小区日常大量的策琐的管理、服务工作,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治安保卫、公共设施管理等,可以帮助政府从事务和经济负担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应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政府基层组织尚未建立或完善的新建小区,由于开发企业新建的物业管理单位先行介人了物业管理,可以为小区未来的各项管理、服务莫定基础,防止小区初期管理出现“真空”。这些工作包括对小区房屋质量的监督,小区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环境的保护,在住户入住之前和入住之初制定小区管理办法,设计住户居住契约,协助完成小区内水、电、气的开通,维持小区各项秩序等.

在界定行政管理和物业管理职责上,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主要应着力于小区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上级政府布置的各项阶段性任务和中心任务,如户籍普理.、小区治安管理、思想教育、计划生育、征兵、民政等;从宏观上指导、监督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协调小区内各产权单位关系,一般不具体介入小区物业管理事务,否则将可能步入单纯行政管理的旧辙;在物业管理单位依法进行管理受阻时给予支持、帮助。由于打破了旧的管理格局,势必造成贵、权、利的重新组合,两者之间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体谅,必要时有关部门亦可适度放权于物业管理单位以利于工作的开展。物业管理是小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做好了也是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支持,进而对提高整个城市管理水平起到推进作用。物业管理单位作为行政辖区内的一员,理应接受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履行自身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接受地方政府的指导、监督、质询,遵章守纪、依法实施管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从多方面为小区建设作出贡献。物业管理单位应着力于专业管理工作,把重点放在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上,不断开辟渠道,寓管理于服务,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着取之于小区用之于小区的原则,为小区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做好工作。沿海地区小区管理实践证明,凡是两者关系处理较好,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小区,物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得益彰,小区管理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为创造文明、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