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灾害的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栽培;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87

1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虫害及其预防措施

1.1 虫害成因的分析

虫害是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常见的灾害之一,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保护地在通风条件方面较差,而且光照的强度往往较弱,同时其内部的温度往往比外界的温度要高,使得其蒸发速度较慢,所以其特点就是高温、高湿,而这就为病虫害的繁殖和成长提供了便利,同时还会影响蔬菜正常的发育。若得不到高效的处理,就会使得菜叶干枯速度加快、果实发育不成熟,对蔬菜栽培质量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1.2 预防性的措施分析

在分析虫害成因的基础上,鉴于其带来的危害较为严重,所以作为栽培人员必须在日常栽培管理工作中强化对其预防性工作的开展,尽可能地预防虫害导致蔬菜质量和种植效益带来影响,这就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针对高温、高湿带来的危害,就应切实加强室内环境的改善,切实加强对其的通风处理,尽可能地优化蔬菜的生长环境,在注重人工处理的同时,为了避免频繁的人为通风带来的影响,笔者建议在保护地加强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自控系统的应用,通过设置蔬菜正常高效生产所需的温湿度,利用这一系统对室内的温湿度自动调节,当室内温湿度过高时,自动打开通风口,正常后及时的关闭,若温湿度不足则自动开启增温加湿装置,尽可能地优化其生长环境,从而更好地预防病虫害的滋生,消灭滋生病虫害的环境,就能有效的控制。

2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肥害及其预防措施

这里的肥害并非肥料自身带来的灾害,而是由于施肥不当导致的灾害。尤其是施肥单一,所选肥料不合理而导致蔬菜生长所需必要矿物元素的缺乏。若施肥过多,就会生成有害气体,从而对蔬菜生长带来影响。所以在确保蔬菜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增加其产量,在施肥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结合蔬菜生长所需,在不同的阶段,合理的进行施肥的同时,还应对肥料的种类进行合理的确定,尤其是底肥、追肥等必须合理地确定,并对施肥的时间段和施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施肥之后还应确保及时浇水;及时的清理保护地中的各种残留物和垃圾,确保其始终干净舒适,才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强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尽可能的确保施肥的环保性和高效性,并对施肥后的蔬菜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的处理,施肥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其质量和产量带来影响,并通过施加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蔬菜的免疫能力[2]。

3 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的冻害及其预防措施

这类病害主要是在冬季出现,由于冬季的温度较低,而虽然其内部温度比外界要高,但是其往往由于光照不足和湿度较大使得蔬菜的营养价值较大,若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减产。所以对其的预防也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在日常栽培工作中加强天气情况的关注,针对冬季温度较冷的特点,应及时的对其温湿度进行调节。但是最为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浇水抵御冻害,由于水比热容较大,此时就会吸收周围冷气,而在结冰时又能释放热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常见灾害较多,所以其预防措施也往往不同。本文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常见的虫害、肥害、冻害等灾害进行的探讨,主要探讨的是基于温室大棚之类的保护地蔬菜栽培要点,此外还有风障畦、阳畦、洞坑、温床等保护地的蔬菜栽培,这也正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实际栽培中还应结合保护地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各种病害的防治,确保蔬菜质量的同时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郭云仙.保护地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J].北京农业,2015(03):109.

篇2

关键词 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类型;预防措施;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53-01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宜蔬菜、瓜果生长的初春、秋末或整个冬季,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钢棚等保温材料,使蔬菜等避开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特殊的环境中发育生长,可延长或提早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与露地栽培以及储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对于保证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出现,既优化了棚体结构组合,增加棚体的使用寿命,调节了蔬菜种植茬口,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提高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日光温室与其他棚体一样,蔬菜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仅就日光温室栽培时易遇到的几种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日光温室的良好效应,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日光温室的生产和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1 日光温室栽培灾害性天气的类型

1.1 冻害

气温骤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下,性能较差的温室气温达-3~-2 ℃,保温条件较好的温室也只有4~5 ℃,会使黄瓜、番茄等喜温性蔬菜受冻,受冻面积可达30%~40%。受冻作物上部叶片及生长点结冰,天晴后,叶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 冷害

当-6~-5 ℃的天气连续超过10 d,且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差、保温透光性较差时,易出现冷害。早晨温室内气温2~3 ℃,可使黄瓜生长受阻,即生长速度慢,花打顶,中上部叶片颜色加深,边缘变黄,茎须卷曲,不伸展。

1.3 低温弱光

温室内长时间处于低温、弱光(光强仅为正常的30%左右)、湿度大(90%~95%,少数达100%)的环境条件,且地温下降,植株因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缓慢,叶片变薄黄化,出现落花落果现象。黄瓜还会出现化瓜现象,且病害多而重,严重影响了温室越冬黄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长。刚定植的黄瓜死苗率达10%~15%,严重的达30%~40%。

1.4 高温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气温回升快,易造成长时间超过32 ℃的高温危害,使黄瓜生长加快,叶片变薄黄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严重影响黄瓜产量[1]。

1.5 大风、大雪

风雪天气易使温室局部受损,出现棚杆断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损或刮起的现象,使冷空气进入棚内而引起温度降低。如不及时补救,可产生棚毁、菜受冻现象[1]。

2 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

2.1 建造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温室

2.1.1 科学合理规划日光温室的结构。①合理的墙体。墙体厚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墙体的温度变化才会较为恒定。50 cm厚的夹皮砖墙隔热能力较强,但仍有3 ℃左右的温度传导。而徐淮地区推广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温室,墙体厚度高达1.0~1.5 m,能使墙体保持稳定的温度变化,同时又能在室温较低时放热,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热,达到一体多用的目的。②适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温室的采光面,太阳光又是温室的热源,因而要尽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温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温室高度3.0~3.1 m,跨度7.5 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时一定要使太阳光线能照到整个后墙。前屋面要采用厚5 cm的草帘加一层防雨膜进行覆盖,以提高防寒保温性能。天气寒冷时外加一层天幕或内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温1~2 ℃。

2.1.2 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温室采光面的基本覆盖材料,可影响温室的采光、增温、保温及降湿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长寿无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无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 及时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沟。耳房可防止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避免进出口处的蔬菜生长不良,又可作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资的储藏室[1-2]。挖防寒沟可有效减少边缘地温的散失。据观测,离温室南侧50 cm处平均地温提高1.0~2.5 ℃。挖防寒沟的方法:在温室内南侧挖一条东西走向、并贯穿至温室两侧的小沟,一般沟宽30 cm、深20 cm,内填充碎麦草或碎稻草。有条件的在温室四周挖深50 cm、宽100 cm的沟,并填充足量的碎麦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生产季节,不同于其他棚体,多用于在低温弱光的季节生产需要较高温度和较强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选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强的品种,通过自身的抗逆能力来抵御不良的灾害性天气。目前,当地种植大棚蔬菜多为茄果类(如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叶茎类(如芹菜)。

同一种植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质的幼苗栽至温室后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气温低于8 ℃时即停止生长,而经过低温锻炼的秧苗,却能忍受短时间0~3 ℃的低温。经过嫁接的番茄苗,在-6 ℃的环境下,无一株死亡,只是边缘稍受冻,天气转好后,4~5 d即转入正常生长,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达21.5%。因此,在温室栽培中,在调节好温、光、肥、水关系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秧苗基础素质,保持植株健壮生长,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抗逆能力[3-4]。

2.3 及时采取应变管理措施

日光温室在进行蔬菜生产的过程中,无时不受到天气的影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种植户要时刻树立无灾防灾、有灾抗灾的忧患意识,从品种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规抗灾物资准备等,都必须围绕不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这个中心。一旦发生,应变管理措施及时跟上,以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3.1 合理安排温室的种植茬口和蔬菜品种。如果自建的温室建造不合理,设施不配套,且种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产。如温室综合条件好,种植经验丰富,应尽力安排越冬的瓜果类生产,方能达到趋利避害,安全、高产、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 分清不同类型灾害性的天气,区别对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①突发性天气。为了预防突发天气(如大风、大雪天气)带来的损失,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温室内安排专人值班,多户联合,互为照应。另外,大风、大雪过后,一般降温较快,要及时加盖草帘、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盖物;条件较好的可短时烧火提温,但应注意煤气中毒。②连续阴雨天气。大部分菜农对越冬蔬菜管理一个传统的认识就是保温,而不重视光照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温室管理的一大误区。连续阴雨雪天气正确的应对措施如下:一是增温补光。晴天尽量早揭草帘,延长绿叶见光时间。揭帘后,清扫棚面,揭去室内多层覆盖物,以增加室内光照强度,也可在温室内挂反光膜,一般挂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强度6.0%~40.3%。有条件的可用灯光弥补光照不足。二是降湿排湿。非雨雪或多雾天气,尽快打开顶部天窗通风,以利于排湿,消除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三是防病促长。连续阴雨雪天气,且天气又突然转晴时,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盖物,或大通风,应隔一揭一,逐渐通风,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喷肥补充营养,促使植株尽快保持正常生长状态[1-2]。

3 参考文献

[1] 谢明忠,姜广云,李靖.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J].长江蔬菜,1997(5):30-32.

[2] 李金才.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篇3

[关键词] 矿井; 煤层顶板; 煤层底板; 灾害分类; 防治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是推动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煤炭开采条件的约束下,对于煤矿现场围岩-支护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借助于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加强对巷道支护技术的论证,从支护方式、支护手段上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针对煤矿顶底板事故发生率的增长,从矿井生产工艺技术实际来重新分析矿井灾害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采场、巷道围护技术与监测方法,探讨矿井顶底板灾害的主要形式与发生规律,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生产安全的有序与有效。

一 文家坝二矿矿井条件

本文所选矿井为水城矿业(集团)文家坝二矿,矿井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标高大部份在+1400m以上,井田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北部以F28(AF4)断层与文家坝一矿相接,南部以SF4断层与碾子边井田相邻。可采、和大部可采煤层有6#、7#、16#、23#、27#、30#,局部可采煤层为2#煤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煤类均为无烟煤,其中23#煤为光亮型,7#、30#煤为半亮型,16#、27#煤为光亮型,2#煤为半暗~半亮型,6#煤多为半亮型,以粉状、鳞片状为主。

1.1 地质构造

井田地处阿弓向斜中段,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含煤地层主要是二迭系龙潭组(P2l),含煤24~44层,一般30~33层。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阿弓向斜两翼煤层倾角差别较大,南东翼煤层赋存绝大部分平缓,一般在3~12°左右,北西翼煤层较陡,倾角在20~40°,大断层不发育,落差(或地层断距)大于20m的仅9条,其中除F2030-2逆断层位于井田中部外,其余8条都位于井田边部,或其本身就是井田边界断层(如AF4、AF7、SF4、F61等),对井田内的煤层破坏不大;小断层则较发育。

1.2 顶底板地质条件

本矿区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直接顶板多为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灰岩,底板多为泥岩、“根土岩”,因此抗压强度低,遇水易软化。此外,顶、底板岩层中发育有多组裂隙,岩体结合力差,岩层稳固性差,底板遇水易膨胀。矿井开采煤层瓦斯含量高,均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各煤层无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1]。

1.3 巷道布置层位特征

可采煤层分为上下二组,上煤组包括6#、7#煤层,下煤组为16#、23#、27#和30#煤层。采用分组联合布置,主平硐按91°方位、7‰坡度布置至浅部家顺和核桃坝小矿井边界,1310水平大巷沿浅部小井边界布置,待越过小井边界后1310水平大巷穿层布置至一分区井田中部,然后布置一分区轨道石门及一分区1310车场,主平硐布置在茅口灰岩中,+1310水平大巷及1310轨道石门及车场均穿层布置,受场地条件限制,一分区进风排矸斜井和回风斜井布置在一分区北西翼的大土,井筒按314°方位角、25°倾角掘至一水平通过轨道石门与1310大巷连接。在距7#煤层底板约30m的细砂岩中布置采区轨道,运输和回风上山,该层为胶结细粒硬砂岩,平均厚度14.5m,层位稳定,三条上山通过一分区轨道斜巷与轨道石门连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减短建井工期,在工业场地西面直线距离约2.6km处的田坝寨布置措施井。

1.4 支护方式选择

主平硐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顶底板岩性稳定(如灰岩段)采用喷浆支护,穿过煤系地层或断层带时,如岩性较差,可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2],井颈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一分区排矸进风斜井、一分区回风斜井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岩性较差段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井颈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3]。+1310水平大巷、井底车场、11采区运输上山、11采区回风上山、11采区轨道上山及底板瓦斯抽放巷等岩层巷道,一般采用锚喷支护,如岩性较差,可采用锚网喷+锚索+注浆或联合支护。井下消防材料库、爆破材料发放硐室、等候硐室、采区变电所及躲避硐采用锚喷支护。煤仓、矸石仓、溜煤眼、溜矸眼、引风道及安全出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碹支护;工作面开切眼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4]。

二 文家坝二矿顶底板灾害因素分析

2.1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分析

根据文家坝二矿地质报告来看,主要可采煤层6#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加之各处受断层影响程度、节理发育程度、层理胶结强度各异,其稳定性具有复杂多变性[5]。6#煤层直接顶综合厚度与采高的比值K为0.8~2.67,其值介于周期来压强烈和无周期来压之间,在一分区统计的122个钻孔中有12个点为石灰岩,占9.8%,一般厚度为0.45~4.14m,平均厚度为1.92m;对7#煤层直接顶、底板岩性分析,煤层K值为0.21~5.78,在一分区统计的76个钻孔中有18个点为石灰岩,占23.68%,一般厚度为0.5~2.21m,平均厚度为1.33m,说明6#、7#煤层为周期来压强烈顶板,需要采取强制放顶措施来增强工作面支护安全。

2.2 对来自矿井地质因素的灾害分析

2.2.1 地质断层条件下对工作面的影响

由于受到地质挤压、拉伸,以及剪切力的影响,对于地质断层的出现所引起的局部采煤工作面的危害是十分复杂的,当断层与工作面的夹角越小时,其造成的顶板冒顶的危险更大,尤其是倾斜断层[6]。本矿井区域断层发育较高,结合勘探中的三围地震法、地质雷达、地质构造超前探测仪等仪器的使用,以最大化的了解地质特征,避免诱发冒顶事故。

2.2.2 地质褶曲与挤压对工作面的影响

从煤矿生产实践来看,对于大褶曲构造,往往影响煤层的倾角,而对于工作面压力的影响不是太大,相反,对于小褶曲,当褶曲倾向与工作面一致时,对于采空区出现的垮落岩石的影响,则很容易使得矿井顶板发生局部冒顶[7]。同时,挤压作用导致的对顶板岩层形成离层或破断,极易引起顶板短时急剧下沉现象,从而增加了冒顶的危险性。

2.2.3 节理、裂隙对工作面的影响

从对矿井中出现的节理与裂隙分析可知,人字形与草帽型节理裂隙较为常见,由于顶板受到来自裂隙长轴推进方向的作用力,如直立裂隙对直接顶的切割,从而造成顶板的下沉或水平移动,很容易诱发岩层水,使工作面出现掉碴或淋水;同时,直立裂隙还能够改变直接顶的垮落步距,造成老顶的大面积垮落。而对于斜裂隙,对于采空区造成片帮,对于煤层则造成伞檐或探头煤,给顶板管理增加困难[8]。

2.2.4 层理与破碎带对工作面的影响

层理是由于地质岩层的沉积而形成的岩层分界面,极易对于煤矿采动过程产生离层裂隙,其对工作面支架产生横向推力,容易引起支架的歪斜和倾倒,导致冒顶。而破碎带主要因地质原因而形成的工作面岩石或煤层破碎的现象,也给顶板管理带来困难。

2.2.5 采动裂隙对工作面的影响

采动裂隙主要与煤壁的支承压力有关,对于与工作面平行的煤壁裂隙,很容易在压力裂隙与节理裂隙相互作用下造成楔形岩块,从而诱发局部冒顶,而当工作面与节理方向一致时,容易加大裂隙的宽度,从而诱发大面积冒顶。

2.2.6 顶、底板岩石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来看,岩石的厚度、硬度、层理、裂隙等因素是造成顶底板危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老顶岩层坚硬,大面积开采所形成的悬露,一旦达到强度极限,极易造成岩层断裂而形成周期来压。

2.3 对来自矿井生产作业的灾害分析

2.3.1 开采深度的影响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原岩压力大小,造成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对矿山压力影响明显。本矿井开采标高范围为+1900~+1100m。开采深度800m。首采工作面回风水平标高+1479.1m,但随着采深增加,采面或巷道支承压力必然增加,随着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的“挤、压、膨”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的机率增加,由此也可能导致支架载荷增加[9]。

2.3.2 采高与控顶距的影响

对于于顶底板移近量的计算与采高与控顶距密切相关,采高越大,采出的空间越大,必然导致上覆岩层破坏严重,就单一煤层开采时的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的总厚度与采高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如公式所示:SL=η×M×L(其中,SL表示岩层与顶板下沉量;L表示控顶距;M表示采高;η表示下沉系数,一般取0.025~0.05)。通常来说,对于最大控顶距与放顶宽度来说,放顶距小,顶板放不下来,会增加压力,放顶宽度太大,采空区垮落面积太大,容易撞倒支架,引起冒顶[10]。

2.3.3 生产工序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

推进速度快意味着回采工作面停滞时间短,顶板岩层下沉量小,一般来说,顶板压力也较小,反之,推进速度慢,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大,顶板压力也会增大。结合矿压实测资料来看,落煤与放顶是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速度影响最大的工序,因此,缩短循环时间,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是有效改善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重点。

2.3.4 上部煤层残留煤柱及支护方式的影响

对于来自上部煤层的残留煤柱所形成的压力集中,很容易对巷道掘进与维护带来影响,同时,不同初撑力支架对于防范直接顶离层冒落具有不同的效果,如初撑力小的支架容易造成动压强烈而形成顶板破碎;不同特征、不同特性的支架应避免混合使用。

三 文家坝二矿顶底板灾害管理与防治措施

3.1 对顶板冒落灾害的防治措施

局部冒顶事故虽然范围较小,但由于随机因素较为复杂,往往比大型冒顶事故危害更大,因此需要从采、支等环节加大防范措施,以减少局部冒顶的发生率。对于镶嵌型顶板局部冒顶事故来说,因其与地质结构有关,多发生在放炮后,因此需要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制定完善的支护方式与支护作业规程,严格避免无支护区冒险作业。对于局部出现的空顶、空洞现象,从支护方法上采取超前支护,先掏梁窝,先挂顶梁,对漏顶问题必须封堵,如打撞楔、泡漠塑料、木材封堵等。对于隐地质断裂而形成的带层带冒顶事故,要结合断层面与煤层的夹角来判定易冒顶区,如对于正斜逆断层形成的“煤沟”与“煤尖”,一种方法是开采“板尖”,丢弃底部煤,另一种是开采“底尖”,拖住“煤沟”;对于正斜正断层形成的易冒顶区,以打下盘的煤,挑上盘的顶,加固下盘易冒顶区为好。在加强断层带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上,重点加大关键部位的锚固,防止沿断层面离层滑移的现象产生,增强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如采用局部用木锚杆锚固并全段使用混凝土锚固剂或树脂锚固剂,锚杆间距300~400mm。

对端头冒顶事故的分析,从防治措施上,需要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方式来提高端头支架的稳定性,同时,增加支护密度,引入特殊支架如木垛等,针对顶板离层滑移问题,可以对上出口以下3~8m范围内也用锚杆锚固,减少端头冒顶的可能性。对于巷道冒顶事故的发生,从矿山压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出发,就开采深度、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巷道断面与支护上,来分析围岩变形的承载力与内粘结力[11]。在防治措施上,加强对地质条件的动态监测,确定巷道围岩的不稳定地段与运动时间,分析与总结不同类型的事故原因,充分利用巷道断面,设计采取椭圆+圆形设计,煤仓断面采用喷浆、砼锚网喷支护,底板瓦斯抽放巷、材料斜巷、轨道斜巷、采区变电所联络巷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采用全断面锚网喷支护。

3.2 对坚硬顶板垮落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顶板活动规律进行全面观测是有效控制顶板垮落灾害的有效途径,如搞清初次来压步距、初次冒落层次和厚度、周期来压步距等,从而选用科学的支护设计,确保初撑力要求,对于由坚硬岩石组成的直接顶,当达到人工强制放顶要求时,为减少威胁,必须加强人工强制放顶。

3.3 对开采中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从冲击地压的产生原因来看,不仅与地质因素有关,如采深越大,岩体的应力越高,所形成的变形和弹性潜能也越大,同时,对于地质褶曲、断裂,以及煤层倾角与厚度的变化,也容易促发冲击地压的产生[12]。因此在防治上,尽量选择无冲击地压或弱冲击地压的煤层进行开采,对于未受保护的煤层,必须采取放顶卸压、煤层注水、打卸压钻孔、超前松动煤体等措施;在对巷道进行支护时严禁使用混凝土等刚性材料;对于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开采,所有巷道应布置在应力集中圈,对于双巷掘进时,平行巷道间距不得小于8m,联络巷道应与平行巷道垂直;加强巷道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专门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4 结语

煤矿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是一套系统的工程,通过对贵州文家坝二矿影响顶底板安全性与稳定性的灾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锚网喷注一体化”巷道支护技术的应用,从支护方式与手段上来强化采场、巷道的围护有效性,并依据不同顶底板条件,及早发现失稳征兆与隐患,切实减少因岩体及支护因素而造成的变形、破坏、塌落等顶底板事故。

[参考文献]

[1] 徐风.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设计优化与应用[J]. 煤炭科技. 2011(02)

[2] 潘永刚. 锚网喷结构中新型复合材料网性能试验[J]. 煤炭科技. 2012(04)

[3] 李苏龙,侯玮,李新明,潘越,平建明. 整合矿井采空区内掘进巷道围岩加固支护技术[J]. 煤炭科学技术. 2012(11)

[4] 孙冰. 不同围岩中锚杆锚固系统的低应变动力响应分析[D]. 中南大学 2010

[5] 李林.综放工作面坚硬顶板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中州煤炭.2012(07)

[6] 黄存捍.采动断层突水机理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7] 朱术云,曹丁涛,岳尊彩,姜振泉,赵连涛,于旭磊. 特厚煤层综放采动底板变形破坏规律的综合实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0)

[8] 王超.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9] 徐学锋.煤层巷道底板冲击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1

[10] 文志杰. 无煤柱沿空留巷控制力学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11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因素;系统;预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甚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

一、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单项因素或综合因素,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地质灾害为地震、火山、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十几种。广义上主要包括狭义地质灾害在内的三十余种灾害。一般我们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狭义上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是基于地质工程学,以地质、地质环境和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的一个反馈体系。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大致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面极端气象异常;地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造成地质变化剧烈;另外,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不正确开采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的特点。从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有三大特点: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感觉不到灾害发生的先兆,而后地质灾害突然发生,使人们措手不及,大量地毁坏建筑物、农田、工厂、公路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些特点都使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难上加难,同时说明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地灾治理对策

在人类对地质损伤和地质灾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造成地质损伤的因素的经常性控制以减少灾害发生或者采取措施使地质损伤减少到不致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这个过程叫灾害治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就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对地质损伤的认识是微乎其微,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又往往局限于天灾人祸的范围之内——视之为“洪水猛兽”,表现为在地质灾害面前的束手无策,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直到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逐渐占据主导的位置,人类对地质灾害治理才赋予了自觉的内容。

3.1泥石流

3.1.1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

基础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挖及坑采剥离山体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基础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基础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基础建设中植被遭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废石、弃土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3)基础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动力条件。大量的废石、弃土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废石、弃土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3.1.2泥石流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工程措施的治理目的是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对物质来源即上游的废石、弃土松散体进行拦挡,阻拦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修建拦挡坝或谷坊,同时,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离。中下游进行排导,疏通沟道,防止沿途淤积漫流,冲毁田地,对沿途沟道边坡进行支护,防止塌方和道路毁坏。合适的地点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导。

(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主要目的一是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美化环境。

(3)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二者相结合,以达到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发生因素。

3.2岩体崩塌、滚石

当地面上开挖后,开挖区边沿的山体高陡,岩体结理部分破坏,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自然的侵蚀,日晒雨刷、岩溶,风化岩层影响范围不断深入扩大。当风化到一定的程度时,部分山体就会移动脱离,形成崩塌、滚石,从而危及地面上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

对崩塌、滚石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较常用的方法是清除不稳定岩体,再挂网、喷浆,还有就是采用被动拦网的方法。

3.3滑坡

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而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风化,坚硬岩体突出,由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坚硬岩体就会产生的崩塌、落石。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岩石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而形成崩塌,因此构造越发育,岩体越破碎,越易产生崩塌、落石。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它们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扩展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可能失稳而形成崩塌滑坡。

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人们活动频繁的就近坡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载、抗滑桩、抗滑挡墙、加筋挡墙、锚定板挡墙、预应力锚索挡墙、锚杆挡墙、锚杆格构、预应力锚索格构等。抗滑桩大截面积排式抗滑单桩、抗滑链、钢管桩、承台式抗滑桩、抗洪桩、桩基挡墙、椅式挡墙、排架式抗滑桩、抗滑刚架桩、板桩抗滑桩和锚固桩、土质改良注浆、微型桩。

结束语

总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灾后治理工作很重要,但是主要要做好灾前预防工作,重视地质灾害的试验设备与技术的开发工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计算工程理论的研究;开发先进的灾害监测监控系统,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准确做到预警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小,将地质灾害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当人们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科学的地使用土地资源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以便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同时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基础建设引发的不良地质灾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10-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字:大豆种植;栽培;妨害;措施

一、农药使用产生要害

1、种衣剂药害

购买时要看好带有农药登记证号、商标、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的产品,不要买假冒伪劣产品,好的种农剂在形成药膜后,土壤温度达到种子发芽温度时药膜分解,种子吸水发芽,能够确保种子的发芽率。伪劣的种衣剂达不到预期效果;种衣剂用药量过大,拌种颜色过深,不按比例拌种,这样容易引起药害。

2、除草剂药害

使用含酊酯类农药药害大,使用残效期长、残质多的农药产品产生药害大;农药封闭的效果好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水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施药时间不对、水量、方法不对,导致药效不好,并不说明农药不好使,封闭药的最佳施药时间是播后0-3天,最晚不能超过一星期(地多播种完后再打药,效果不好);用药量过大;喷雾方式不对,压低喷头,全喷在垄台上或重复喷、左右喷或水量少、分布不均匀,封闭效果不好。

二、大豆常见问题

1、青眼(贪青晚熟造成的)

越区种植,如适合种植115-120天的品种,自己盲目引进125天以上需有效积湓高的品种,这样造成青眼;施肥量过多、倒伏不利于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影响生长,延长生育期;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如每公顷用140斤种子就够了,用180―200斤种子,密度大,通风透光差,造成青眼豆。

2、烂种、烂芽

根少不发芽,主要是肥量大,肥与种子一层,另一方面尿素或含尿素的复混肥与种子一层:主根有红褐色、褐色病斑:幼苗倒伏,根部呈水浸状,慢慢倒伏枯死;茎部产生褐斑,根部变细不长,如发现可用云大-120、小叶敌等进行喷雾防治。

3、黄苗

肥害:要求种苗分离或深施肥;孢囊线虫:用种衣剂包衣;苗期褐斑病: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变褐色。

三、几种大豆病害发生症状及有效防治方法

大豆根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苗期,症状为植株矮小变黄,慢慢枯死,重迎茬严重的地块易得根腐病,用大豆种衣剂拌种可以进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它靠土壤传播,旱年大豆重迎茬发病重,轮作、种子包衣可以防治,此病的症状表现为火龙秧,也就是植株矮小,变黄,最后枯死;大豆菌核病。植株上部叶片变枯死,茎基部上生白色絮状菌丝体,一般6月份以后陆续发病,8月份严重,可用豆病绝杀防治效果好;霜霉病。主要侵染叶片,到田间看,观察到叶背面长出灰色或灰紫色霉状物,6月下旬发病,7―8月份多雨易得此病。选用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实行2―3年轮作:合理密植和施肥:35%多克福种衣剂,用25%甲霜灵拌种;褐斑病。大豆下部叶片有病斑,6―7月份借风雨传播易得病,可用菌毒杀星+快丰收(或通丰宝)进行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叶上生花叶,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粗糙皱缩,一般种子传播得病,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比较重要,它靠蚜虫、风雨传播发生此病,前一年蚜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得病的地块很多

四、几种大豆虫害发生及有效防治方法

1、大豆蚜

大豆田常发性害虫,5月上旬、6月下旬到7月上旬雨水充足利于大豆蚜发生,防治方法可用:40%乐果乳油75ml/亩: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大扫除2000倍;灭蚜特;速克毙;镇蚜;怒杀等。

2、大豆菟丝子

近几年我地区部分地块大豆菟丝子发生比较严重,应加大防治力度,在发生严重地块,播后苗前每公顷用3.O一3.75升地乐胺对水30卜450公斤土壤封闭。用40%地乐胺乳油100―150倍液,于大豆第4片复叶后(此前易发生药害)菟丝子开始转株危害时喷施在大豆植株上,每平方米喷药液100一150毫升。

五、水改旱大豆栽培注意的问题

旱大豆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田地的地质情况,结合科学的种植措施和技巧,选择适合的种子,进行施肥栽培。

在大豆栽培前要进行田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土壤经过一个冬天的冻结后,较多的营养成分开始复苏,但是较深层的土壤依然展现不出较大的生命活力。经过春天的天气转暖后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土质不疏松,植物在后期终种植后,由于空气的不利通很容易影响植物的长势。因此,在种植前期要进行土地的翻新工作,利用篱笆机械设备等起垅翻地。使土地变得疏松多孔,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空气的流通,还使土壤中的温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后期种植。

在大豆的种子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形状较大,颗粒均匀的。在种植前期可以进行不同品种的培育工作,选择出芽率较高的品种,根据品种的具体介绍选择适合当地的种类,例如,此地春夏季节多雨时,田地的含水量较大,可以选择抗倒伏的品种,防止大豆植物在生长后期出现蹲苗的现象。在我国北方,由于土壤经过一个严冬,土壤的温度并不是较高,生长期较长的大豆种类不宜种植,即使经过春季的土地翻新,也会出现板结的现象,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当气温稳定通过8"C以上播种,避免过早,播种时不要过深,防止种子、幼苗长时间在土壤中宜感染根部病害。化肥深施、分层施;增施有机肥。提倡每公顷施优质农肥12吨以上。有机肥、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平衡施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结合趟二遍地追氮肥,每公顷施尿素60公斤;初花期公顷用钼酸铵150克,对水150公斤叶面喷洒;大豆结荚初期公顷用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氢钾1500克,对水600公斤。

结语:大豆是百姓们比较喜爱的农作物,其应用价值较高,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食用油,还能够制作成较丰富的大豆农副产品,由于衍生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大豆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国家人口的不断增长,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因此,农民们必须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提高自身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御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disastrous weather directly aff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hina's most major crop water deficit, shorten the growth period, the decline in output, and make our cur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and crop layout change. Therefor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weather;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 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 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连阴雨连阴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同时使农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烂种、烂秧、三麦赤霉病、棉花幼铃脱落、大铃霉烂和霉絮。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特别是春秋季连阴雨发生在农业关键时节,其形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如1963年4—5月连续出现了累计44 d的连阴雨,有1/3的台站总雨量大于300 mm,江苏省夏熟作物渍涝面积达16万hm2,成灾面积5万hm2,严重减产或基本绝收面积达2 000 hm2,给当年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2、高温高温会使水、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持续性高温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7月上旬高温干旱,淮北地区稻田龟裂;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受旱脱水面积达20%~30%,稻田干枯开裂面积占10%,农作物普遍枯萎,生长受阻,蔬菜减产3~5成。3、冻害从生产危害情况看,冬季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经过深秋和初冬的低温锻炼,作物处于越冬停长期,抗寒性较强。一般最低气温为-5 ℃时,叶尖叶片受冻,且恢复快(1、2级冻害);严重冻害能冻坏茎叶、分蘖节,以致死亡(3~4级冻害)。秋霜冻害出现越早危害越重,一旦发生,影响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冻害,棉绒变黄,烂桃、铃,产量下降。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1、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 至今, 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 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 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 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 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 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做好各天气状况下的防御

2.1干旱防御一是栽培措施。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农业结构,调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滴灌、浸润灌溉等节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采取用草、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剂、保墒增湿剂等乳膜覆盖等。二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干旱严重时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气象台要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选择有利的增雨时机,与水利、农业、民航、军队等部门紧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争取最大程度地缓解旱情、减轻损失。 2.2洪灾防御措施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减少农田积水灾害;对低洼地区进行改造,提高排水标准,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径流系数,减弱由于雨水急骤汇流而形成的积水灾害;加强基建项目管理,严禁建筑材料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设备发挥功能;关注天气预报,在强降水来临前,预降城市周边及市区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机在各设施农业园区开挖排水沟,使园区和外来水能够排出,消除洪水对大棚的侵害。2.3霜冻防御措施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霜冻来临前浇春水保苗;多雨时应及时清沟排明水、滤暗水,加强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强水肥管理,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秆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区处理好棉种等,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覆盖保温,适温炼苗。

篇7

【关键词】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528.65km2,总人口26.5万人。境内海拔在1248─2418m之间,年平均气温7.4―8.5℃,年降水量350─550mm,但在区域、时间上分布不均,在区域上主要是南多北少,时间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1%-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全县有地质灾害险点78处,涉及12个乡镇50个行政村2678人,其重险点19处。有记载造成较大损失的就达70多次,1996年7月27日,彭阳两日降雨量达到135毫米,黑牛沟山体滑坡,造成25人死亡。近年来,范围不等、程度不同的山洪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一. 系统的建设原则

彭阳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监测及预警系统,按照水利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要求,结合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实施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将任务进行分解,其中群测群防体系和预警系统设备安装项目由彭阳县水务局负责实施;采集站点、信息汇集平台、软件部分及预警系统由水利厅信息办结合信息化建设统一实施。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四制”管理。项目建成了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监测站网、监测预警平台、软件以及县、乡(镇)、村三级防御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无缝覆盖”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区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二.系统的主要构成

彭阳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监测及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在彭阳县水务局及彭阳县境内相关乡、镇、村建设安装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汇集平台、软件部分、预警系统、群测群防、气象部分及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七项内容构成。

1.信息采集系统。建自动遥测雨量站35处,自动遥测水位站10处,简易雨量站27处,人工水位站2处,视频监测站4处;

2.信息汇集平台。设立机房和视频会商室,配套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计算机、摄像机等设备。配套视频会议系统1套,IP语音电话系统30套,1台47寸液晶电视、1台80寸液晶显示屏;

3.软件部分。开发并集成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软件系统1套,数据中心数据库1套,三维GIS平台软件1套, Orcale 11g 数据库软件1套, 1:5万DEM数据及矢量图层拟采用数字宁夏平台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4.预警系统:配套1条20MSDH专线,短信预警设备1套、1套电话传真预警设备、13台传真机、乡级、村级无线广播90套、电动防空警报器12套、12台5kw汽油发电机,手摇警报器82套,铜锣232套,

5.群测群防:编制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套,12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82套村、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预案,发放宣传册、明白卡3.2万份,制作光盘61套,警示牌、宣传牌290块,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844人次。

6.气象部分:配套6要素气象站设备3套,建设及3台台式计算机、1台传真机、1台激光打印机的购置安装及前期站资料共享升级改造;

7.山洪灾害普查及危险区划定:对彭阳县进行普查,划定危险区82个,涉及全县12个乡镇82个行政村232个自然村。危险区内有住户10466户,房屋17332间,人口总数46978人,确定预警指标。

三.系统运行情况

根据项目监测站点建设性质和专业技术力量等因素,自治区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宁夏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视频监测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由自治区水文局负责;简易雨量站、人工水位站、会商设备、网络硬件设备及软件、预警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由彭阳县水务局负责;气象部分建设内容由固原市气象局负责。

为检验各系统的运行情况,2013年3月29日,彭阳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彭阳县组织武装、公安、农牧、水利、交通、卫生等22个单位及320名群众,在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应急演练,演练指挥部设在彭阳县水务局视频会商室,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和应急抢险6个小组。同时在红河乡红河村设立临时指挥部。演练活动以红河乡红河村灾害险点为情景,虚拟该险点发生连续强降雨造成山洪险情,监测人员将测报的降雨、水情以电话等方式传递给村预警人员,由村预警人员立即将信息报临时指挥部,临时指挥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将信息上报到彭阳县指挥部和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县指挥部通过监测预警平台获得的水雨情信息,同时根据监测报告和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资料,综合分析、会商后,确定预警级别及预警范围,然后预警。预警产生后,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人员预警信息,并宣布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和应急预案。村预警人员通过手摇报警器、喇叭和锣鼓预警信息,组织群众撤离、抢修道路、搬运物资、救治伤员、安置灾民、开展疫病预防,整个演练过程持续1个多小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各系统得到全面检验。

2013年7月7日20时至15日14时,彭阳县境内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均超过140mm,白阳镇24小时降雨量达到134.5mm。灾情严重,县防汛指挥部启动了防汛三级应急预案,通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加强防范。同时加强水库运行调度,将防汛物资装车,抢险队伍和抢险机具随时待命出发。由于预警信息及时,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存在问题

一是后期维护资金缺乏,难以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乡村管理使用人员年不固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操作不规范,设备的维护与应用跟不上,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篇8

1低温冷害的类型

水稻生育期间,由于受低于其生育最低临界温度的低温的影响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最终造成减产的现象,即为水稻低温冷害[1]。依据水稻受害时期、症状和低温冷害的特点,可以将水稻低温冷害分为3种类型,一是障碍型冷害。其是由短时间异常相对强低温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水稻颖花分化至抽穗开花期间,主要危害方式是破坏颖花的生理机能,导致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从而造成严重减产[2]。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危害重、不可逆转。二是延迟型冷害。其是由较长时间低温造成的,在水稻生育期内包括生殖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方式是: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延迟水稻生育期,使水稻不能正常成熟[3]。主要特点是发生频率高、范围大、减产损失较重。三是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即称为混合型冷害。主要特点是:一般相伴发生,常与旱涝、日照时间多少、霜期早晚等因素相伴发生。可分为低温多雨型、低温干旱型、低温旱霜型、低温寡照型。

2低温冷害对水稻栽培的影响

2.1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一是播种至出苗期。粳稻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10 ℃,低于此温度造成出苗冷害,使出苗期延后,出苗率明显下降,8 ℃低温持续5~10 d,出苗率减少3.4%~17.9%。二是苗期和分蘖期。苗期、分蘖期临界温度下限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3、16~18 ℃,遇低温天气,出苗率和分蘖率均下降,而且生育进程迟缓。三是孕穗和抽穗开花期。孕穗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进行,此时低温影响穗数和粒数,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可发生,其中以障碍型冷害为主,温度敏感时期在抽穗前23~25 d,低温临界温度一般日平均气温为16~18 ℃。抽穗开花期对温度要求更严格,一般低于临界温度的日平均气温20 ℃,水稻不能正常开花授粉,从而出现空壳和畸粒。四是灌浆成熟期。此期出现低温,会降低水稻灌浆速率,延长其成熟时间,使其不能正常成熟而导致减产,一般临界温度日平均气温为18 ℃。

2.2对水稻生理的影响

一是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光合作用具有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叶绿体蛋白质变形,各种酶活性降低,导致光合作用下降[3]。如水稻在24.4 ℃时光合作用强度为100%,在14.2 ℃时仅为74%~79%。二是低温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低温对呼吸作用、呼吸强度的影响较大,在水稻生育过程中,温度从适温开始每降低10 ℃,呼吸强度也相应的降低,降低幅度为1.6~2.0[4]。三是低温对矿物质的影响。根系利用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来吸收矿物质元素,低温会削弱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其中低温对氮、磷、钾的吸收影响最强,对钙、镁、氯的吸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5]。因此,最终还会破坏稻株养分平衡,从而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四是低温对电导的影响。低温可使细胞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升高,低温时间越长,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增加越明显。五是低温对细胞膜结构与抗寒性的影响。植物抗寒力的强弱与可溶性糖、膜磷质、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脱落酸、膜酯肪酸不饱和度的多少有关。温度下降,膜酯发生变化,膜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向膜外渗漏,酶反应失调,表现为呼吸作用下降,植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抗寒力下降。

3预防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一方面,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和增强原有品种的抗性;另一方面,引进和培育抗寒性强的早熟优质品种,宜选用需有效积温较当地积温少100~200 ℃的水稻品种[6]。二是秋备土秋做床,开春后抢积温,育早苗,大棚育苗比小棚早7~10 d,当气温稳定通过5~6 ℃时开始育苗播种,当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开始移栽。三是控制氮肥施用量。遇冷害年份减少施用氮肥总量20%~30%,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水稻抗寒能力和抗逆性,促早熟增产。四是提高水温和地温。设立晒水池,延长水路,增温入田,在障碍型冷害敏感期进行深水灌溉,水深17~20 cm。

4参考文献

[1] 田奉俊,朴燕,曹海珺,等.吉林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特征与防御措施[J].作物杂志,2008(5):77-80.

[2] 刘民.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54-157.

[3] 王主玉,申双和.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1971-11973.

[4] 聂元元,蔡耀辉,颜满莲,等.水稻低温冷害分析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3):63-66.

篇9

关键词:渔业;气象灾害;预防;措施

最近几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严峻的环境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也频繁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渔业作为经济风险十分大的行业,在气象灾害的破坏下,许多渔民不但没有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有部分还出现了亏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给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事先的灾害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渔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

1 建设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

气象灾害以其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及灾情重的特点,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在灾害来临前采取预防措施,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以其来强化渔业的抵抗灾害的能力。

具体措施表现为,对本养殖区内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历年来各种气象灾害给本区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而重新制定防灾方案,在确立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可能影响到方案变动的因素,最好确立一个备选方案,以提高其应变性及实用性。

确立方案后,对具体的防灾人员进行培训,让广大渔民能够掌握具体的防灾策略,在面对气象灾害时不再是束手无策的状况。

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第一,拉近与气象灾害预报部门的联系,适时掌握气象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可能产生的灾害类型,进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第二,与信息传递部门协调,让其在最早的时间内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事先通告,以便于广大养殖户能够根据自身养殖情况进行具体防护。

同时,设计抗气象灾害专栏,让广大渔民能够懂得如何去抵抗气象灾害,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其养殖的经济损失。

2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的客观物质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水体的特征,根据该区域气候的特点建设渔业防灾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项目设计时,综合考虑各结构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功能。

其次,气象灾害给渔业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水质,即渔业生产环境的影响。此时,需要适时更换水源,排除水中的一些细菌、对渔业生产有危害的生物体,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确保尽可能减弱渔业生产所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

另外,为了保障气象信息的及时流通,需要在各渔业区域建设能够随时获取气象信息的媒介,确保渔民能够得到完善的渔业信息支撑,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会使广大渔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而,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必须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防灾水平,减少灾害给渔业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贾建刚,胡建平.强化监管提升服务全力打造文明和谐渔区环境――黄骅市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创建活动纪实[J].河北渔业,2011(01)

篇10

关键词: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预防措施;线路

中图分类号:U22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接触网是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传输设备,该设备通过列陈高速运行带动受电弓将电力传送给列车,从而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一旦接触网出现问题,列车的运行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接触网一般都是沿着铁道架设,工程量大,对安装技术与安装材料的要求都比较高,普遍都没有备用的接触网。在列车运行的过程当中,接触网要和列车产生高速的摩擦,线路内部还要通过高达1000A以上的电流。除此之外,接触网还要受到大风大雨、暴雪、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之下,接触网出现断线事故的几率就大大的增加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做好铁路接触网短线事故的预防措施,就必须要对铁路接触网发生断线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适的预防措施,降低铁路接触网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列车运行的损失,保证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转。

一、铁路接触网断线的原因分析

铁路接触网作为列车运行的能源保障,在列车的运行过程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其一般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检查与维护措施,但铁路接触网断线的事故依旧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1.自然原因

大部分的铁路接触网都架设在室外,因此其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恶劣天气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例如在我们所熟知的汶川地震当中,就有大面积的接触网因为地质灾害而发生了断线事故,造成大段的铁路失去的原有的功能。由于大气污染的加剧,自然降水的PH指数下降,酸性增强,由此对接触网产生了一定的腐蚀作用,长此以往线路就会遭到破坏,从而造成铁路接触网断线的事故。另外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大规模的地质灾害也对对接触网产生巨大破坏,造成铁路接触网的断线事故。

2.人为原因

尽管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会对铁路接触网产生巨大的破坏,但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毕竟比较低,大多数的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还是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是铁路接触网日常检修不够严格的问题,由于铁路接触网沿铁路修建,建筑面积极大。因此检修铁路接触网也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这种巨大的工作量之下,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工作的效率,就只能降低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就难以发现一些细小的磨损,从而给铁路的安全工作造成隐患,发出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我们目前掌握的检测手段依旧比较落后,只能检测出表面上的磨耗,对其它的故障却检测不出来。这也就增加了铁路接触网发生断线事故的风险。

除检修不够严格之外,接触线、承力索等关键部件的制作工艺不过关也是造成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郑州铁路局的统计数据来看,在2011年到2015年发生的15起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中,就有4起是因为接触线、承力索等部件的材质不良、制作工艺不过关所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铁路接触网建设的过程之中要注意选择质量过关的材料,从而保证铁路接触网的质量。

另外,电路连接不正确造成承力索分流故障,从而导致铁路接触线被烧断也是铁路接触网发生断线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电路连接工程当中,首先应当画好相关的电路图并仔细检查,保证电路图的正确性,在铁路接触网安装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安装,保证铁路接触网的电路正常。

除上述原因之外,路面施工、大树折断、接触线磨损超限等也都会造成铁路接触网的断线事故。

二、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预防措施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造成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由于这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小,破坏性较大,目前依旧没有合适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则是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制作工艺不过关,电路连接不正确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做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1.改进检修设备,加强检修力度

铁路接触网在列车运行过程当中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加大检修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将事故扼杀在摇篮当中。一方面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检修计划,加大检修力度,增加人力与物力的支持,保证检修工作可以高效高质的完成;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改进相关的检修设备,提高检修设备的能力,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还要注意季节的影响,在夏季、冬季等天气恶劣、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加大检修力度,并做好相应的安全工作,对关键部位要反复检查,确保安全。

2.改进接触网线路,确保回路通畅

针对电路连接不正确而造成的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需要改进接触网线路的连接方式,确保主导电路的回路通常,防止出现分流不合理造成局部线路的温度过高,烧坏零部件的情况。在改进接触线路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加入示温材料,从而实现加强对电路连接的控制,更好的掌握铁路接触网的线路运行状态。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做出及时的处理。

3.加强材料监管,保证工程质量

针对因接触线、承力索等零部件的材料质量与制作工业不合格而造成的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施工材料的审查力度,保证材料的质量,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加入了铁路接触网的制作中去。只有对施工材料严格监管,才能保证铁路接触网的质量。相关部件的生产部门也应该改进工艺,生产出质量更高的零部件。保证铁路接触网的正常运行,降低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发生率。

4.其他措施

除加强检修工作、改进线路以及加强对铁路接触网建设材料的审查之外,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对铁路接触网周围的环境进行严格的审查,对铁路接触网附近较高的树木、竹子等要进行及时的加固或者砍伐,保障铁路接触网周围的环境安全;二是要做好铁路接触网周围的巡查工作,防止因为人为因素对铁路接触网造成破坏;三则是要对长隧道以及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清扫,防止因为污染物造成铁路接触网的磨损老化,从而防止铁路接触网断线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