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健康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最早的现代健康产业,目前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枢纽的健康产业链,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占GDP产值比例达到15%。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东南亚、欧洲各国的旅游疗养产业;日本的养老、健康食品产业等都已发展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中医药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康产业在我国也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医药、医保、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美容养生、健康信息、健康文化等各个基本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按照“十二五”规划设计,到2015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将会在健康管理产业、保健品产业、老年健康产业、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中医药产业六个领域展开。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健康产业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特别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养老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264个,其中:医院5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9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6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70个;民营医院196个,占到约35%。三级医院49个,比例为8.7%。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0065张,卫生人员总数达195943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891.21万人次。在医疗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区医药产业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目前我区药品、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已多达上千家,特别是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已成为中国医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品牌盛会之一。经过近16年的发展,该药交会不仅成为全国新特药推广的主渠道,也成为内蒙古新经济“名片”。在医药产业中,我区特色蒙医药产业尤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对全区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3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2014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新增10万张,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左右。为了实现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2014年内蒙古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于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500亿元,将打造一个国际化科技医药生态园。
综上所述,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虽然目前我区健康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刚刚或正在形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契机下,它一定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内蒙古健康产业水平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缺乏科学规划,产业体系尚不明晰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制订了本地区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虽然对健康产业发展有具体体现,但一直没有对健康产业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规划,对健康产业的科学研究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健康产业内部之间及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未实现有效整合,整个健康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偏低,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较少
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虽然我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已有大幅跃升,但我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配不合理。加之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产业投资不足,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此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仍显匮乏,2013年三级医院占整个医院比例仅为8.7%,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特色项目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内蒙古的健康产业多选择常规项目,且种类较为单一。在蒙医药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特色项目上,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系统整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三、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由上可知,内蒙古拥有发展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我们应当把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认真研究、规划和开发。
(一)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针对我区健康产业未实施统一科学规划的现状,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认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医疗、药品、保健、休闲、养生等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与卫生事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
应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时注意合理布局,引导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服务的发展。此外,想要推动我区卫生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需大力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高端、知名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集团来提升内蒙古卫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产业体系
篇2
第一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近 年来,我国医用敷料行业保持高速发展,出口始终占全球医用敷料出口总额的20%以上。由于我国是传统纺织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 国,棉花纱线产量大,纺织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善,具有很好的产业集群优势。因此,出口优势产品主要是棉花、纱布、绷带等天然材料类医用敷料。但这些产品技术 难度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另外,虽然现在已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我国的出口行业面临一些困难,医用敷料行业也不能幸免。XX 年,从国家统计局陆续的物价等经济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环比都继续上升,我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本 项目实施后,主要生产普通敷料、新型功能性卫生材料,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各类医用卫生材料3420吨的生产能力,达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 12132.00万元,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4.86%,大于15%的目标收益率,所得税后净现值5820.29万元(远大于零),投资回收期5.57年 较短,盈亏平衡点为23.22%,项目各项财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从经济上看,该项目切实可行。
第三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医疗卫生材料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建设用地分析
本 项目计划在****工业园区新征土地6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7400平方米,其中:纺织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医用纱布、绷带生产车间8200平方 米、敷料新产品生产车间8000平方米、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包装车间4000平方米、办公及其他辅助用房1200平方米、配套完成厂区道路、供配电、给排 水、消防、环保等辅助工程。引进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和检验分析设备。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篇3
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给卫生信息化带来怎样的机遇?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
记者:卫生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医改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李兰娟:当前,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现代健康维护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供保障。以资源共享和互通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维护全体公民健康、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公民个人健康需求,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改造和构建国家或区域性的卫生信息体系,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医院信息化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但是也存在问题,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应用系统互相独立,医疗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卫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仍然不够健全,标准无法落实。新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需要,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只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向着突破医疗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转换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真正落入实处,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李兰娟:该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标准等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的的成果,是协同创新发展科技并促进应用的典型。
该项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顺应医改需求的数字卫生标准体系;首次创建涵盖全人全程10个生命节点、囊括11个子系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创建了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标准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构建了统一的、标准化的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构建了远程重症会诊、远程持续监护、远程虚拟病床、远程预约服务、远程医学教育、远程科室合作、区域检验检查、三级双向转诊8种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了开放的第三方运作机制,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增长,优化了资源利用,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兰娟: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系统。
对居民而言:可实现一生连续、全方位的健康档案记录(含电子病历);在看病就诊时,无论到哪个医院,只要能上网和病人许可,就可以查看个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诊和治疗;在突发健康事件发生或急诊时,通过网络化快速查找血型、过敏史等健康档案,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根据个人健康史,可实现自我健康教育,实施健康计划。
对医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可以调用相关电子病案,为病人治疗进行辅助决策;可以进行远程调用病人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供制定治疗方案使用或进行专家会诊;可提供药物过敏、治疗安全警示等,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管理。
对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疾控中心可以从社区、医院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区域性群体疫情信息,科学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治决策;监督机构可以从区域性群体的健康信息中,对餐饮、食品加工、学校、娱乐场所等,所有与人民群众健康相关的单位实现有效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可以对社区内的孕产妇、婴幼儿实时跟踪保健和主动提供适时服务;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区域性群体健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活动。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数字卫生标准,可避免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应用系统的“孤岛”现象;通过建设网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对区域性群体健康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科学地制定医疗卫生相关决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方案实施,可以更加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
对政府和社会而言: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结果的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让在海岛、山区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可实现双向转诊、疾病跟踪,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的格局等等;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对其它与卫生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而言:药监部门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获得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和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部门可以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辅助和推动医保业务的开展;民政系统可获取残疾人群信息,提供残疾康复管理;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建档工作;计生委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可对已婚女性进行计划生育管理。
记者: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对于医疗卫生信息产业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篇4
1产业学院的发展现况
1.1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养为根本。高职教育“育人”这一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产业学院通过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参与,构建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及质量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设了更大可能。(2)技术创新新阵地。产业学院应当承载行业、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的阵地功能,学校科研人员要改变学科体系影响下的传统科研观,变学术性研究为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的研发需求的科技项目,与企业科技人员协同攻关,推动企业技术革新。(3)行企培训新平台。产业学院应充分发挥其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优势,组建包括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为行业、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待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以及转岗培训,从而帮助企业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2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入对接的实体机构,形成较为典型的几种模式:一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此类产业学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目的是推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此类产业学院的目的通常是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升级。三是学校与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学院,这一类型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最多的产业学院类型,目的主要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1.3传统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过于强调“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很快适应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但产学协作研发功能不强。教学和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是产业和教育两个社会实体之间的纽带,传统产业学院研发合力不足,没有达到行业企业预期的技术创新,这样的校企合作教育不完整也不长久。另外,产业学院被设置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有独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和固定的专业,单位间的边界加大,增加了沟通合作的障碍。
2医药类高职院校面向大健康领域建设新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
2.1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至16万亿元。张车伟等[6]根据其设计的预测方案计算得出了更加乐观的结果,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的总规模将达29.1亿元。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以及研究型人才助推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7],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大量优质的健康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学校人才培养与大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的适配度不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20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显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8]。以大健康产业中医疗卫生领域的护理人才培养为例,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内已开展医教协同共育人才的二级以上医院走访调查发现,虽然职业院校和医院通过医教协同合作共培护理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人单位认为即使是现有共培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入职后仍然需要进行系统规范化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医院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2.3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学校科研助力
从微观层面上讲,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健康产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校企双方协同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一方面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将学校的研发工作对接产业关键技术,运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生产实践,从而推动企业乃至区域产业技术的发展。
3医药类高职院校面向大健康领域建设新型产业学院的困境
3.1体制机制约束之困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从实践层面将大健康产业划分为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健康养老产业、保健品产业和健康管理服务业五大领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疗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并不完全享有独立招聘员工的权限,各级医院需遵循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招考要求选聘人才,这就为校院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此外,我国的产业学院发展仍处于探索期,其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没有统一标准,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长期以来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长远规划、长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性[9]。
3.2共建企业参与之困
产业学院中参与共建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企业或股份制的集团公司,拥有巨大的人才储备需求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有其特殊性,以医、护、技人才的主要用人单位医院为例,地方医疗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在技术和资金上具有优势和主导地位的通常是公立“三甲”医院,但其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尚显不足。因公立“三甲”医院有明显的行业地位优势、福利待遇优势,加之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研究生、本科、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的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对其趋之若鹜,从表面上看,这类医院并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在用人时却又会陷入了一种不缺人用、人不好用的怪圈。随着“互联网+”和传统健康产业的融合,远程医疗、数字化健康系统、健康信息服务、智慧养老等新兴健康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健康人才求贤若渴,但这些企业并非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的传统对口就业对象及合作单位,虽然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意愿强烈,却因校企之间信息传递障碍,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仅能通过试探式的尝试和偶然性的社会活动发掘合作对象。
3.3高素质健康人才培养之困
“健康中国”战略对服务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对接大健康领域产业发展急需,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构建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摆在医药类高职院校眼前的现实困境,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4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4.1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办学模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政府、企业之间在动力驱动下,螺旋主体的组织边界彼此渗透并交叉融合,创新主体打破自身组织边界壁垒,知识链、产业链、政策链交叉融合、协同运行[4]。大学、政府、企业之间建立官、产、学联盟是“三螺旋理论”发展到组织阶段的必然选择。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需要肩负起服务区域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因此医药类卫生高职院校需精准把握区域健康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在政府主导和政策引领下,依托学校重点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根据医院、社区和健康服务企业不同的现况和需求探索尝试不同的办学模式。一是学校和地方医联体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医联体是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通过成立协作联盟或组建医疗集团而形成的利益、责任共同体。学校与医联体共建产业学院能够使专业群精准对接地方医疗卫生产业链,发掘产业链中的人才洼地和科研需求,共育医疗卫生人才,共研医疗卫生技术难题,提高地方医疗卫生水平。二是学校和区域内优质健康产业集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使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健康服务产业链,比如和大型药业集团、养老产业集团或健康产品制造集团等合作,推动地区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4.2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
产业学院是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因此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应探索构建基于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形成稳定有效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权力分配机制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此外,应明确学校和产业学院之间管理机制,既赋予产业学院独立运营的资格,同时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监督机制,学校领导和产业学院管理层定期会晤,沟通交流产业学院运行情况。在大健康领域的新型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方面,可参照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运行机制,探索向行业企业倾斜的校院或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审批制度、课程设置标准和课程开发办法以及教学资源协同开发的制度,还应构建校院或校企人才共育机制、师资共培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实习就业共推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等保障产业学院顺利运行。
4.3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4.3.1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是产业学院的根本任务,但如果将产业学院只定位为深入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教育教学,产业学院则失去其作为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实体的意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人才。产学研训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相应的平台支撑:(1)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校院合作、校企合作,医疗机构和企业提供工作项目、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理念、高技术员工等生产资料,学校投入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管理方法、专任教师等教学资料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实现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整合提升和吸收内化。(2)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打造健康科技服务站,将医疗机构和企业在医疗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技服务站合作攻关的科研项目,专任教师和医疗机构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参与其中,在解决医疗机构和企业科技问题的过程中,校院、校企共同为社会培养具有科研素养的健康人才。(3)院企员工培训平台,通过建立示范性员工培训基地,为医疗机构和企业员工乃至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和企业的软实力。学生作为未来的员工,院企员工培训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零距离接触行业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4)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离开了行业、企业实体项目的创新创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将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工作项目引入进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健康人才。4.3.2制定基于岗位群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开发时,首先应将职业标准所包含的情感、知识和技能分成基础模块和岗位模块;其次将基础模块和岗位模块进一步细化,确定各自的子模块;再次确定每个子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10]。大健康领域新型产业学院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基于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岗位群需求,设置三层分立、层层递进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底层为基础课程模块,具体可分为产业概论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两个子模块。前者开发关于产业发展趋势、医院及企业文化、技术现状与前沿科技等相关课程,便于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后者则是夯实学生专业群通用知识、通用素养、通用能力的培养;中层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根据医疗机构、企业的岗位群调研结果,围绕培养岗位核心能力设计相关课程,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融入岗位典型工作案例、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强化面向医疗机构及健康服务企业关键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高层为岗位互通课程模块。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的个性化差异,开发一定数量融合“1+X”证书的专业群选修课,专业群内学生交叉互选,实现课证融通。4.3.3打造多元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多元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行业一线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混合组成的结构化教学团队,行业一线专家拥有丰富的岗位典型工作案例和实践能力,缺乏教学经验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开放能力,然而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组合成教学团队合作教学,专任教师主讲理论知识、行业专家侧重实践能力,各自发挥所长,通过合作,也可促进双方欠缺能力的提升,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第二个层面是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人才混合组成结构化教学团队,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产业是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层次健康的产业链,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还要兼顾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保健、护理和康复等需求,因此,需要大批具有广度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不断深入,对健康人才的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的需求也日渐凸显,组建由不同专业领域教学人才混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适应了大健康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4.3.4构建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办学质量督导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办学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定期抽查和监督学习者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质量。实施大健康新型产业学院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质量评价机制,评价的主体包括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个方面。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绩效考核、表彰奖励。
5结语
篇5
近日,贵州省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助推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
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贵州省信息产业发展,是促进“三化”同步的重要支撑,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信息强政的重要保障,对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具有战略意义。目前,信息产业呈现出跨越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四种趋势,贵州省发展信息产业具有政策优势、地理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后发优势等五大优势。全省上下要毫不动摇地把信息产业放到重要战略位置,思想上再强化,认识上再深化,措施上再细化,推进贵州省信息产业取得新突破。
陈敏尔指出,要科学确定贵州省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在空间布局上,要把贵安新区作为核心区,大力发展“园中园”,推动建设云计算基地、物联网基地、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千亿级核心产业园区;把贵阳、遵义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两大增长极,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功能布局上,要着力打造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家用视听和电子仪器设备及电子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IT配套生产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
福建省云计算研究院成立
近日,以福建省信息化局为主管单位,由福大信息办、福建省海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建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东南助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福州智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福建省信息产业商会共同发起组建的福建省云计算研究院签约仪式在福州举行。
据了解,福建省云计算研究院规划投资1.5亿元,重点针对云计算的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三个层次开展其基础技术研究以及课题攻关,通过组建全网环境下的弹性计算云、存储服务、数据库服务、队列服务、弹性Map Reduce服务、内容推送服务等,允许通过程序访问云计算基础设施,满足社会对云计算开发大多数系统核心需求。不仅如此,该院还将选择有实力的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做对接,鼓励支持省内优秀的云计算项目和应用,实现产、学、研、资本一体化,推进云计算发展进程。
黑龙江举力共建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作为国内最大的舰船动力研制基地和全系列燃机研制基地,日前,黑龙江省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签署联合建设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框架协议,五方将凭借科研、技术、产业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建设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燃气轮机基础研究、设计研发、试验验证、产业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协议,五方将合作开展燃气轮机核心创新能力建设。黑龙江省支持中船重工第703所、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建设中小型、重型燃气轮机产品研发、设计、试验和总装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加大在燃气轮机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加强在燃气轮机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联合开展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协同创新。黑龙江省支持省域内燃气轮机核心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对燃气轮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合作开展燃气轮机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将在哈尔滨市建立船舶与工业轻型燃气轮机研制基地。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将扩大现有中小型、重型燃气轮机成套制造能力。黑龙江省将支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并提供必要的土地、配套资金和税收等政策支持,带动省内企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系列燃气轮机主机与配套产品产业化基地。同时,五方还将联合开展军工产品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争取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上海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近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来到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调研社区医疗卫生改革进展情况。韩正指出,要及时总结和推广闵行经验,加快上海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凸现公益性,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下一步上海医改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持一张电子卡,闵行区居民就可以在自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并拥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与此同时,闵行区公立医院的医生都有一张医生卡,完整记录其诊疗行为,工作流程、治疗经过、开具的药方、病人支付的药费全部记录在案,一目了然。这些信息又与医生的绩效收入挂钩,使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生,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篇6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工作思路。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基础,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关键,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1.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推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变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2.高端带动,聚集发展。选择重点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建设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特色园区,引导生产业企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
3.市场牵引,开放促进。利用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会,主动承接较高层次国际外包业务,积极参与高端服务业分工,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寻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产业突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4.集成资源,协同推进。推动“官、产、学、研、用”结合、科技与产业部门协同,加强部、省、市和区(市)县联动,集中政策、人才、技术和资金资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二、试点内容
(一)重点领域。
1.生产业。
(1)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支持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运营、设计与开发服务等高端信息服务,鼓励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天府软件园、科技园、天府新谷、西部智谷、都江堰软件产业园、东区音乐公园、物联网产业园等软件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强化产业载体和公共技术配套;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与灾备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2)服务外包业。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构建开发系统服务外包平台,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天府软件园等专业园区的国际化软件业务承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数据中心等;支持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设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支付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和企业业务外包管理支撑系统软件研发与应用力度,促进能源、交通等领域实时数据库、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业务服务外包。
(3)总部经济服务业。扶持新型服务方式、新兴业态和先进商业模式,构建完善企业知识型服务产业链;促进企业总部与区域金融保险等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创新贸易和金融服务配套发展模式;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的研发,促进企业向综合化转型;加强产品服务生命周期关键技术研发,搭建重点产业零配件协同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服务价值链及零配件协同体系。
2.新兴服务业。
(1)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融合。依托东村,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实施文化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一批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技术研发平台。
(2)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城乡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个人健康保健一体化社会查询系统;构建开放式教育、就业服务、社保以及公交、气象等日常信息查询公共服务平台。
(3)支持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
3.科技服务业。
(1)研发设计服务业。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新业态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共享技术研发服务;培育一批综合性检测服务机构,推动检测服务市场化;支持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设计与开发。
(2)科技金融服务业。完善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责任、技术交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补助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做大融资性保险业务规模;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防范和化解科技金融风险,探索完善有利于科技银行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和风险管控机制。
(3)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业。以技术转移(集团)公司为载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功能;加强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体系建设,活跃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服务领域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基础共享平台。
(1)云计算平台。支持建设商业化云计算平台,为政务应用和商业化运营提供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按量计费的计算服务,建成国内领先、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以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数据灾备、信息安全、电话呼叫基地和通信交换、信息处理核心枢纽,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2)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中各种繁杂的信息和资讯进行检索、挖掘、整合和处理,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为专业领域提供更有价值、更精简、更智能的数据和信息服务。
(3)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公共平台。通过实时展现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信息资讯,为从业人员提供在线产业资讯、就业方向引导、国际及名校开放课程等服务;通过实名注册及基于诚信档案基础的问卷调研、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信息。
(4)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平台。推进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5)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完善资源供需双向补贴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与国家级和发达地区科技资源平台衔接,把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2.面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平台。
(1)第三方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鼓励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合重组,开展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逐步实现从“信息服务”到“资源服务”,再到“业务协作”的跨越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
(2)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共性平台。依托高速移动通信研究、试验与示范应用基地,支撑3G企业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开发工具、试验验证、安全测评、游戏开发等公共服务。
(3)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共性平台。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新型现代医疗协作服务模式和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4)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创意设计、材料工艺、模具设计制造产业,搭建快速设计验证、逆向工程、用户体验等实验室,为工业设计全过程提供资源保障,为“制造”向“创造”跃升提供技术支撑。
(5)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游戏动漫引擎、游戏测试、游戏动漫开发制作、影视工具资源库等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数字游戏产品运营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产品推广运营渠道;完善数字动漫产业链,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
3.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现代服务业科技产品链。开展产业链协同与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等生产技术研究,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解决现代服务业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更新中的共性问题。大力突破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裸眼3D显示、虚拟现实、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设计及组网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协同医疗、健康和文化等民生服务技术。
4.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1)高技术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以高新区、武侯区为重点,建设以总部经济、软件及信息服务、会展产业等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2)科技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西区)、金牛区、青羊区为重点,建设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科技中介等为核心的科技服务聚集区。
(3)数字出版服务聚集区。以锦江区为重点,建设数字发行、电子报刊、数字游戏等为核心的数字出版高端产业集聚区。
(4)金融服务聚集区。以高新区、锦江区为重点,建设以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为核心的金融高端服务聚集区。
(5)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以东村为重点,依托高新区、锦江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建设以传播、创意设计、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演艺娱乐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示范工程。结合产业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科技示范工程,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1.文化创意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文化创意、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构建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链,创新文化创意服务新模式。
(4)示范内容。建立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影视数字特效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总部经济服务支持工程。
(1)战略区域。金融总部商务区、高新区。
(2)技术领域。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
(3)示范性质。支撑集团企业开展工程总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4)示范内容。围绕总部经济的发展需求,针对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移动电子商务等,研发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总部开展服务提供支撑。
3.现代物流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现代物流功能区。
(2)技术领域。现代物流、仓储业、配送业、快递业等。
(3)示范性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集中配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4)示范内容。以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铁路物流枢纽、公路物流枢纽、口岸服务、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为重点,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的实际需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及过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广泛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移动终端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形成现代区域物流、公共信息集成与应用服务新体系。
4.产业聚集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1)战略区域。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
(3)示范性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组产业价值链。
(4)示范内容。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面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域,针对产业链协同需求,研发业务流程融合、信息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应用工程。
5.旅游与休闲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2)技术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旅游等。
(3)示范性质。创新休闲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通过数字化建设将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实现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信息的共建共享,完成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决策的流程,从而推动旅游景区和休闲娱乐目的地的建设和营销,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6.区域协同健康服务工程。
(1)战略区域。经开区医疗服务业发展区。
(2)技术领域。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
(3)示范性质。集成资源,创新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4)示范内容。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卫生服务关键技术,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协同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临床应用科研,创新院前、院中、院间服务模式与流程,逐步形成分级、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产业。
三、进度安排
(一)启动部署(年10月至12月)。制定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领域,出台基础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平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体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分工,建立试点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和督查考核制度。
(二)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
1.面向现代服务业共性需求,建设云计算、专业数据信息服务、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科技应用创新服务等五大基础共享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建设第三方服务、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等五大产业技术平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开放式服务。
3.以市级战略功能区为主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现代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试点,探索研究院运行方式,激发研究院内生动力,培育和聚集研发机构,提升技术成果转移能力。
4.组建技术转移(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在研项目在我市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并通过参(控)股、服务委托等方式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5.推广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建设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为主体、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机结合的孵化网络体系。
6.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和规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服务科技产品,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工程提品支撑,打造现代服务科技产品链。
7.以五城区和高新区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核心,打造数字出版服务等五大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区。
8.实施文化创意服务等六大特色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9.开展试点工作监测评估、督促检查和考核评议。
(三)总结提升(2014年1月至6月)。
1.对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漏补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作。
2.全面考评和总结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做好迎接检查验收各项准备。
3.明确进一步深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探索建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二)落实优惠政策。集成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计划,支持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及信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政策。
(三)建立多元投入和风险投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风险资本参与,搭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服务,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四)健全指标统计体系。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构建企业孵化体系和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等资源,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联盟,完善以专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构建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技术现代化的中小科技型服务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篇7
(一)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
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办函〔2013〕10号),建立了由19个主要部门组成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和进度要求,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各地正在结合实际,加紧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目前江西、浙江、河南、福建、青海五个省份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推进。
(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改革态势良好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1994亿元,实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到2012年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实施,惠及3000多万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到所有农村、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目前,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9个省在2013年开始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出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基本实现预期调控目标;由于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招生761万人,比年初计划少39万人。
(三)医药卫生发展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逐步完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在10个地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国600多个县(市)、1000多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强基层、建机制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儿童医疗、地市级医院、重大疾病防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持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得到加强。到2012年底,全国流动人口协查信息反馈率达90%,网络化协作接受率达80%。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范围扩大,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220个县。
(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以公益放映为主、市场开发为辅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实现全国覆盖,开展放映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227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络覆盖用户超5000万。全国共批准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单位608家、互联网电视业务单位17家、移动通信网手机电视业务单位23家、网络广播电视台20家。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城市院线新增银幕近1000块,电影票房预计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约33.5亿元,同比增长108%,市场份额达到67%。动画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完成制作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有28部20845分钟,全国动画片备案立项150余个。
(五)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印发,将在树立休闲理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促进旅游休闲消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正式启动。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0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170.6亿元,增长15.4%。出境旅游增长迅猛,但入境旅游继续低迷。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境旅游人数约226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入境旅游人数约316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1340万人次,下降2.5%;旅游外汇收入约114亿美元,下降3%。
(六)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推进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稳步提高,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12年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1.7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20.2万个,为残疾人服务设施数3410个,分别同比增长13.6%、26.3%、4.1%。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剔除双节补助,截至2月底,城市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分别为2127.9万人和5332.8万人。其中,城市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231.2元,同比下降16.7%;农村低保月标准111.5元,同比下降14.8%。各地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在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促进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基层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社会发展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的形势下,保障民生的投入力度和支出水平压力较大。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完善尚未实现同步推进,特别是基层公共服务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三是社会领域产业发展水平仍待提高,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亟需进一步深化。四是因食品安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医患关系、异地升学等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仍然比较集中。五是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诉求与期待增多,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六是旅游方面,游客集中出游模式仍未改观,旅游市场监管还需强化,旅游产业升级需进一步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政策建议
下一步,要按照今年政府重点工作分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优先,把工作重点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目标和社会效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通过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和源头治理,推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社会领域产业,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一)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推动各地加紧编制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二是抓紧研究制定《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为中期评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三是推进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人才短缺、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均等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逐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均等化等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转提供切实保障。
(二)着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切实发挥文化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从源头上实现对所有人的社会管理。二是增强对实有人口工作的综合协调、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能力,统筹解决闲散青少年失学、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精神卫生和艾滋病防治等问题,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怀与帮扶。三是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社会形势、民生政策、矛盾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
(三)密切跟踪分析社会领域重点问题
教育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等问题,努力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抓紧研究高校农村生源偏低问题,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继续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推进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方面,研究加大对文化建设投入的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主题公园核准工作程序、原则和相关规定,落实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各项工作。人口民政体育方面,密切跟踪和分析人口发展形势,加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四)稳步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一是推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现有中央投资中的相关领域专项为重点,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定向、定额支持民间资本。研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二是推动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做好《关于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修改出台,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大型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核管理。三是研究编制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落实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的任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进配套领域改革,增强医改各项政策的协同性。
篇8
教育:3781.32亿元,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预算报告]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增长16.4%。
――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补助150亿元,增长48.1%。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排资金1057.54亿元。
――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60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安排资金82亿元。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安排资金256.8亿元,增长91.7%。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补助206.97亿元。
医疗:2035.05亿元,增长16.4%,新农合和城镇基本医保补助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
[预算报告]2012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35.05亿元,增长16.4%。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
――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
社保和就业:5750.73亿元,增长21.9%
[预算报告]加强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再就业。2012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750.73亿元,增长21.9%。
――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补助771亿元。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补助2173.73亿元。
――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和12元增加补助,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安排资金928.88亿元。
――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安排资金288.37亿元。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资金130亿元。
――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力度,安排就业资金439.17亿元。
文化:493.84亿元,增长18.7%
[预算报告]2012年,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493.84亿元,增长18.7%。
――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安排资金145.46亿元。
――加大对国家重点文物、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安排资金61.24亿元,增长40%。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安排资金34亿元,增长70%。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安排资金27.5亿元,增长37.5%。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超过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
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5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超过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增长23.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7个和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上涨5.4%,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万吨,增长4.5%,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新高。
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29342亿元,增长21.2%。
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没有完成计划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10元和6977元,农民收入是1985年以来实际增速最快的一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21万人,超过预期目标321万人。
外贸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比上年的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
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低于2011年实际涨幅。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
今年财政赤字拟安排8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0亿元。
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6%。
2012年,粮食产量5000亿公斤以上。
篇9
关键词:医疗改革;现状;分析;
作者:卢传坚等
总体上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该看到,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财政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药品流通环节过多、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使患者等等。
1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问题原因分析
1.1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缺失是医疗改革失败的根源所在
医疗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行业是目前世界各国医疗改革的总趋势,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成本、提高效率之效,这在我国也颇见成效,但是市场有其失效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每一种成功的经济,都是建立在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平衡之上的”。可以说,市场失灵使政府的参与成为必需。而我国政府在医疗行业引入市场化后的做法却与此理论背道而驰,在市场发挥作用的竞争区域出现垄断行为,而在市场失效区却严重责任缺失,这是我国医疗改革失败的根源所在。
1.1.1市场机制的引入: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由于体制基础的变动,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1]。面对这种现实,我国被动地对原有体制进行修补,引入市场化。
1.1.2市场机制的引入为医疗行业注入活力:市场化使我国医疗单位由政府完全控制甚至直接管理、运营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发展与运行,由过去完全附属于政府机构、没有自主发展权力与能力、变成某种程度上具有自主发展机制与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经济实体。各医疗机构转变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的微观调节与转变,转变为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和满意度去行动,市场化通过提高效率和加强竞争使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和医疗价格降低。消费者对医疗行业的约束,由过去抽象的、难以操作的政治约束,转变为看得见的、可操作的经济、舆论约束[2]。
1.1.3市场机制的有效边界使其在医疗卫生领域部分失效: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市场机制利弊兼有,在肯定“市场化”作用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事关全体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医疗卫生领域,市场的逐利性又必然使其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而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市场不是万能,市场机制有其有效性边界,即使在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美国在医疗行业也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从逻辑上说,市场机制有效性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例如供求双方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地位平等、信息透明、诚实理智等。但在医疗卫生市场上,供给方即医务人员担负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以医生以利益人的身份向病人推荐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又以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身份从病人身上取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医务人员担负的这种双重冲突角色,加之信息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性,医疗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不是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而是主要取决于供方,病人和消费者处于一种劣势地位。正是由于有别于其他产业的一系列独特性质,从而使得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许多领域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以保证公共卫生体系的公益功能、卫生资源的平衡、卫生公平性及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1.2我国医疗改革失败根源在于市场有效区的政府过度干预及市场失效区的政府责任缺失
从目前医疗改革的状况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的市场化表现为两方面,从医疗资源的配置或投入来说,市场又没有充分放开,甚至存在垄断,但是从医疗服务方面来说,有过度市场化的倾向。所以该开放的医疗市场未开放,而需要政府制定必要制度加以监管的部分又表现为缺失或是错位,是当前中国医疗改革的问题所在。
1.2.1过度垄断方面
我国目前对医疗保健机构以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划分,公立非营利单位享受着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政策而集中了大部分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垄断性经营地位。同时政府没有充分开放医疗投资市场,社会资本无法正常进入这个领域,个体诊所或民营医院的开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1.2.2政府责任不到位方面:一方面财政投入缺乏有效的分配机制,医疗服务机构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以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这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主要靠医疗服务支撑的医院,其服务定价并未充分考虑医疗行业高风险、高技术难度等因素,在整体上低估了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目前反映医生的诊治费和挂号费一般只有几元,顶级专家至多也就是一百来元。在这样的医疗体制下,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医疗保障体系缺乏普遍覆盖的制度安排,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2]。医疗资源分布缺乏合理布局的机制,缺乏完整的初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守门人”制度,市场的逐利性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及公平性,必然使资源分布趋向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则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初级医疗体系布局极不平衡,社区医疗发展严重滞后,这需要政府政策的整体调控。医药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1]。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医院与社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又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强大的服务购买力以引导服务提供者承担社会责任,必然损害到社会和患者的利益,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购买者——医疗保险机构对服务方加以约束。
1.2.3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及初级与二级医疗服务间转诊制度的缺乏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中国初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及医疗服务递送体系中缺乏初级与二级医疗服务的制度化分工,是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原因之一。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医疗服务常常被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三类。初级服务主要是针对一些非急性的疾病提供一般的门诊,在许多国家由“全科医生”执业;二级服务则由医院提供,主要针对急诊、需要专科医生治疗的疾病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三级医疗服务则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疾病,提供非常专业化的特殊护理。全科医生往往是病人接触医疗体系的第一站,而且在大多数国家他们扮演了所谓“守门人”的角色,即如果不经过全科医生的转诊,非急诊病人一般无法接触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3]。但是我国大量普通病人都涌向专科医生,大多数非急诊病人直接到医院需求初级医疗服务,不必经由全科医生转诊,非急诊病人可以直接到本来应该提供二级医疗服务的医院去寻求初级医疗服务,使二级医疗服务机构超负荷而初级服务机构资源闲置。
在国外社区服务中心是作为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共同协作,双方之间有完善的转诊制度,以引导患者在医疗服务中进行有序、合理流动。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制度极不完善,合作松散,往往是上转(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而下转(由上级医院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病人较少,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往上级医院的病人也很少再回到社区。一方面是社区医疗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扶持,缺乏有效制度加以规范化,难以聚集优秀的医务人员,社区资质不过关,缺乏全科医生,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医疗条件和设备较为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保障。同时,社区医疗仍未完全纳入医疗保险,患者到非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无法报销,所以,患者从治疗的保险性、有效性、经济性方面考虑,就宁可麻烦一点儿,宁可多花点钱,也要舍社区医院而求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另一方面,部分大医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尚未建立转诊专门机构,未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相关的制度及考核标准均未完善,使下转途径中断,导致大医院的病人不能及时往下转。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实施。
1.2.4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增高是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
有人将药价过高归罪于医院,认为是医院抬高了药价,其实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增高才是药价虚高的真正原因,大部分医院用药是由物价部门所定。由于物价部门的定价、核价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物价部门难以掌握和控制药品生产过程,对药品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部分药品的实际出厂价并不高,药厂获取利润属于正常,但公布的药品零售价是出厂价的数十倍,使药品在流通和销售渠道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药品生产企业在流通过程中大做文章,层层加价,给自己和批发商留出较大的“让利空间”,有调查表明,药品从医药代表手里至少要经过入院买路费、医生处方费、销售维持费、招标公关费等四道“涨价”门槛,才能到达患者的手里[4]。最后以相当于成本数十倍的价格向医院售药,导致相当一部分药品的中标价和零售价居高不下。
1.2.5医疗服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购买者使患者处于被动地位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本身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分散风险,实现医疗费用的公平负担,但其另一重大目的是建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以集体性的力量取代势单力薄的个人消费者来约束提供者的行为。如果没有医疗保障制度,那么医疗服务市场上只有两方。一方是病人,是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另一方是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保障制度引入后,医保机构就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第三方。第三方购买者是指医保机构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购买者,他们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制约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说,在自费主导的体制下,65%的中国居民作为医疗服务的实际和潜在消费者,乃是以个人的身份不得不经常面对并且无力约束“供方诱导的过度需求”,即使是参加医保的居民,由于我国的报销制是大家先去看病,交全款,再到医保机构去报销,这个过程完全由医师决定病人该接受何种治疗、治疗程度以及谁该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费用通常由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单方面决定,医保机构没有发挥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只单纯支付医疗账单。这是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又一重要原因。
2改革方向探讨
2.1明确政府职责
医疗制度改革仍要走市场化的方向,这是被各国验证了的,但市场化必须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之路。各级政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政府要强化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医疗的公益性。优化卫生投入结构,确定保障重点,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医疗保障补助经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防止资源向高端服务、高购买力地区集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2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转诊制度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这是医疗服务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转诊制度,实现社区医院同大医院的转诊制度,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和医院密切联系、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医生固定培养渠道,提高社区医生资质。大医院和社区建立联系,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服务。将社区医疗纳入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医院“活水”不足的问题。
2.3整顿药品生产及流通秩序,合理调高医疗服务费,促进医药分家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国家确定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定点生产、统一价格、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促进药企良性竞争,控制药价虚高,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价格的科学性、合理性。合理调高医疗服务费,让医生真正靠医技吃饭,通过对医生实行职业保险,为医生提供保障,提高医生在面对医疗纠纷时的应对能力,为医生提供保障。
篇10
2月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称5款云南白药中成药含有未标示的乌头类生物碱。
3月份,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广东宝山堂利用山银花的枝、叶提取生产维C银翘片。
5月份,香港卫生署公告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水银含量超标,要求召回。随后,同仁堂旗下的“牛黄千金散”和“小儿至宝丸”又被媒体报道称含有朱砂并涉嫌超标。
不仅是在国内,9月份,英国药管局表示计划从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令中医药在英国遭遇从未有过的困境。
假冒伪劣、掺杂使假、违规经营、非法加工、重金属超标等,无疑都成为了2013年中药行业被曝光质量问题时出现的高频词汇。对于中药市场的现状,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信息中心相关领导也曾表示,尽管业界对于中药材毒性的使用一直存有争议,境内外关于中药成分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我国部分中药质量不过硬。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时,提出要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被列出;是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深入人心的现状;是各部门包含的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优势特色发挥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国家对于民生保健和新药研发的投入明显增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