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研究生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研究生教学

篇1

关键词:重症医学 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9-02

重症医学是一门发展极快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医学的实践基地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其特点是疾病急、危、重以及多学科交叉;正因为如此,重症医学的教学有别于一般的医学课程,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重症医学的专科研究生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应重视对其临床思维能力、科研理念、医德医风、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重症医学的研究生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重视整体观念、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1 理论授课形象化

理论授课主要是让研究生对重症医学专业有个大体上的认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实践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心理准备,理论授课重点讲授重症医学的主要收治范围、病种、特点以及救治规范。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累计的经验,尽可能的列举一些特殊的病例,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形式,在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种危重症病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可以激发研究生对重症医学这一相对崭新和陌生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初步的了解,还能有助于缓解和减轻学生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的紧张和不适应,为培养研究生整体观念和临床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临床授课案例化

临床带教实践中,各级医师都应加强带教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危重病面对的各种具体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启发和诱导提问等方式教学。例如,对于一例肺炎合并脓毒症,进而演变为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危重患者,在一开始教师先不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具体的分析,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去分析和思考患者病情的发展特点,有条理地分析患者从肺炎起病进而发展为脓毒性休克的病情演变过程,给予学生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学会应用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来分析和思考患者为什么会从肺部局部的病变,发展为多脏器病变,具体哪些脏器系统发生了功能不全、其程度如何,发病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和回答后才给予分析总结,并介绍脓毒症的临床防治要点和具体治疗方案,再结合脓毒症的治疗指南,介绍脓毒症救治的临床路径和前沿观点,着重培养学生对危重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的诊治思路,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3 临床考核技能化

在目前,学生在临床实习完毕后,学校或教师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考试比较重视,而却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考核。重症医学恰恰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仪和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是重症医学专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然而,来自日本对36所医学院六年级3303名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能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1]。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生教育现状亦不容乐观,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执业医师规范化诊治,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难进行充分的操作实践,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CRRT肾脏替代治疗仪、PICCO连续心输出量监测、ECMO体外膜肺氧合、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等已应用到ICU的临床救治,这些治疗和监测手段要求专科医生掌握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操作技能。为此,我们在研究生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操作技能的示范、训练等,还要强调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重症医学各种抢救技能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只有掌握了重症医学基本技能,学生才能进入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个角色,而不再是没有抢救技能的“旁观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改变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科研素质培养

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应当重视科学研究,坚持医、教、研并重。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必须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育,而知识创新则有赖于科研工作的开展[2]。通过科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思维更加敏捷、开阔,授课中可以介绍更多的学科进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大的科研力量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追踪学科新进展和科研动态的意识,加强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鼓励研究生根据临床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探索,这样会使重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更加服务临床,有的放矢[3];应当让研究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如研究课题的设计、论文综述的书写、研究项目的申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论文的撰写等,并为他们进行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2

1 技术队伍的自身建设需加强

做好积极引导以及促进教学实验的技术队伍,首先需加强自身的建设,并鼓励以及支持相关人员,参与到实验内容的开发,与实验项目的创新,以及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相关工作中,能够让实验人员于此类工作中,及时的发现自己在某些知识点方面的欠缺,从而激发主动查阅资料,与不断继续学习的热情,最终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能够熟悉各类别贵重仪器详细性能以及自觉维护,并且于维护以及使用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同时还需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使本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现有的实践相关经验能够紧密的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3][4]。

2 研究生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填鸭式教学。其次,研究生要进入科室,每个科室各有侧重,所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要有所侧重。第三,组织研究生到实验技术比较强的科室参观交流学习。最后,研究生不光要实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科学思路。

3 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体系

3.1 有效发挥目前多媒体技术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研究生的基础以及临床理论等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全面提高授课质量,以及增进教学的效果均起到了不能被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于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实验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抗原以及抗体结合和核酸变性等过程,已经将多媒体技术用于此类抽象并且复杂的概念当中,使实验的原理与操作的方法都能够生动并且形象的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学生在掌握了该类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一通百通,并拓宽了其思路。

3.2 着重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层次,并于实验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利用好中心实验室具有的资源优势,使实验室的相关项目能够整合,并将相同以及类似的项目合并或删去,尽量取消不必要的验证性与演示性的实验项目,及时提取各个实验室的特色以及优势的实验项目,使其能够融合成具有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有价值实验项目。同时对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进行调动,并充分利用好实验中心现有的仪器与设备资源,再依据临床的需求将综合性以及实验性的项目设计出来,之后将各专业与学科的科研成果与临床科室正在治疗患者的需要结合,将此转化呈创新性与探索性并存的实验项目。再通过对上述条件的编排,将既有的医学基础性学科中必要的验证以及演示性的实验相结合,予以重点突出的培养学生进行分析,以及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做到将实验内容的难易问题充分结合,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5]。

4 将实验的功能配置完善,从而为研究生的教学提供以平台

选择通用性与宽口径,以及大平台化的实验室理念进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多种学科以及多种专业,并具有高起点与高水平以及功能强大,和运行有效的功能性实验教学的配置。同时贯通具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并衔接好相关的实验项目,合理编排目前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科学,从而不断提升目前的实验室功能。将实验中心变成基础实验室与临床的检查实验室相结合模式,而其中的基础实验室主要包括生化与电生理以及组胚和免疫实验室,其中临床的检查实验室则包括有,免疫组化的实验室与分子诊断的实验室,以及细胞遗传的实验室,于实验的项目上同实验的内容上给予纵向以及横向的贯通,并基于配置优化资源以及互补试验功能,将实验室建设进行整合及拓展,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其利用率。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积极努力,最终才能够确保实验室具有开放性,并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冬民,吕社民,杨旭东等.改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513-515.

[2] 柴宏陆.探索题型的设计与探索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6,(4):22-23.

[3] 孙铁民,罗向红.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4,(1):44-45.

篇3

1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的环境是每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实验室安全恰恰是每一个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员最应该时刻谨记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个人、他人、实验室甚至整个医院的安全。医学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多为医院,医院属于公共场所,多位于闹市区,病人多、流动人员多,具有高层和密集的楼房。实验室电器设备多,功率大,经常接触化学试剂、压力锅、气瓶,有时还需要使用明火,这些都造成了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里的着装做如下建议:(1)穿工作服,对于酸碱等化学试剂遗撒和溅出是一种防范和保护。(2)忌穿过长、过肥、过大的衣服,避免绊倒自己或者碰倒试剂。(3)减少暴露,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皮肤。(4)忌长发飘飘,避免被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卷入。(5)忌夸张的饰品,不方便实验操作。

2实验室防火

在实验室环境中,特别强调防火,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将火灾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为此我们对学生做出如下具体要求:(1)严禁私自使用明火。(2)严禁私拉电线。(3)严禁在实验室使用生活电器。(4)严禁私自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工作所需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需做好相应防护。(5)使用微波炉(医院允许)、烤箱、水浴锅等加热设备需有专人看护,杜绝电器起火的隐患。(6)工作结束后应将电器电源断掉,尽量使用墙壁电源,避免线路过长,使用正规的插线板,并随时清洁防尘,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7)禁止将充电器插在插销内而另一端没有接入任何电子设备。(8)熟知所在楼层的逃生通道,熟知报警方式(电话、烟雾探测器、报警按钮),熟练掌握灭火方法和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一旦发生火灾,迅速灭火、疏散,将火灾损失减到最少。对于实验室中必须使用的酒精灯特别做出要求:(1)酒精灯要加上特制的金属罩。(2)使用酒精可必须有人在场。(3)酒精的量要加到容量的四分之三以下,禁止加满,也禁止干烧。

3实验室防盗

医院是对外开放的公共场所,实验室中存放有大量的化学试剂,其中很多属于有毒有害物质,一旦丢失,将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杜绝侥幸心理,重视实验室防盗问题。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从源头上规范管理制度,要求双人双锁保管和出入库登记,购买要有申请和厂家资质。而对于每一位学生和员工要求随手锁门,不给居心不良者留下可乘之机。

4关于使用有毒有害试剂的个人防护

篇4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

篇6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当前,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需求在逐渐加大。而在当今严峻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我国现行的注重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医学教育,更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政府承担决策责任,医学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医学生家长支持与理解,导师以身作则,从做人、做学问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这样才能共同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医患关系;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和谐医患;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8—03

收稿日期:2014—03—13

作者简介:王坤(1968—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基础和临床心血管疾病。

王生平(1986— ),女,四川泸州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力衰竭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力衰竭的防治。

一、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何为医患关系呢?狭义的解释即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为了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讲,则是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关系。[1]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其原因可能为:1.从医疗政策与医疗体制方面看,医疗保健机构逐渐市场化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尖锐。政府投入过低,居民就诊费用增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2.媒体对非主流医疗事件的误导,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诚信度下降。3.医护人员不良的权威心理,将自己看做医学知识的垄断者,以单纯谋生的心理对待病人,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同情。只注重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疾病,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4.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重医生,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医患关系紧张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生兼有学生与医生两个身份,他们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许多医学院学生在实习时都经历过医患冲突,甚至还有被打骂的经历,这些都给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阴影。2012年3月23日,年仅28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害医务人员意外事件中死亡,这给医学研究生带来了强烈的触动,许多医学研究生在知道这一事件后心中充满愤怒、沮丧,瞬间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事实证明,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使部分医学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其中,为数不少的医学研究生表示后悔学医,并表示不确定今后会不会成为一名医生。[2]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速度也在加快,但医学研究生质量并没有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进步。我国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在导师责任制下,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再结合临床科室轮转学习,以住院医师的身份要求研究生在相关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学习,扮演着既是医学生又是临床住院医师的双重角色。作为医学研究生,他们必须要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学术文章;而作为临床医师,他们又要每天面对没有信任感的患者和大量的病历出入院书写、知情同意签字工作,并且努力避免成为“文秘书写”的工具,还要从中学习到疾病的诊治。[3]

三、当今医患关系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政府方面

医学生考研、读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再加上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许走上医学研究生这条路的人将越来越少。因此,国家应出台更完善的政策,从立法上、资金上支持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的完善也需要法律法规来约束,同时,还要约束媒体,使他们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报道工作。而事实上,医学研究生也是弱势群体,需要保障医学研究生人身安全,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提高其积极性。[4]

(二)学校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积淀底蕴薄弱,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疏离,医疗纠纷增加,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医学研究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顺应医学教育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关怀理念,这是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所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涵盖了七个教学与能力培养领域。具体包括:(1)医学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能;(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作用;(6)信息获取和管理;(7)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5]在上述七个领域中,人文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人文教育应是当今医学教育的突破口,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1.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医患关系的内涵,并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关心民众疾苦,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乃仁术”的本质,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1)更新观念,强化人文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将人文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人文教育融入整个医学教育之中。(2)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医学学科课程,如医患沟通学课程等。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整体性建设和核心学科建设,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3)要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任课教师的视野,改变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整体素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是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因素。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产物,是经由一代代教师和学生创造的、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具有学校特色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自身独具一格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与时展相契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表现,对于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个性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医院对医学生来说是特殊的校园。医院文化给了医学生做医务人员的灵魂。医院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的人文环境,对医学生的培养始终以“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行业准则,强调医院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现“患者至上”的理念,培养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

(三)医学研究生家长方面

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医患关系,对子女的医学兴趣给予支持,经常与子女沟通,使其以良好的情绪进入临床,教育子女以亲人般的态度对待病人,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6]

(四)临床医学研究生方面

医学研究生在攻读学位的三年里,除数月的医学基础课学习外,其余时间必须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里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深入临床。因此,医学研究生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以学生的身份虚心学习,以医生的身份认真工作。从思想上让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变,从根本上让医学研究生明白临床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患关系学的学习。针对临床技能的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学习方法,在科室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学习,对近年来相关学术报道进行学习,加强临床业务能力。

(五)研究生导师方面

短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关系最亲密的要数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还科研团队合作都是以导师为交集,因此,导师的医德医风、临床业务、科研思维以及医患沟通方式都在影响着医学研究生。[7]

1.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下的培养方式,导师承担着临床、科研与教学多重任务,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搞好教学工作。[8](1)开展导师培训,提高导师信息素质,要求导师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先进的信息、科学的观念去认识和处理医学教学和科研中出现的问题。(2)以导师为中心,定期召开病例研讨会,收集近期医学前沿、医患沟通事件,针对该学科病例进行学习,加强英文学习,最后由导师总结。(3)导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医学导师应主动把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情商

高情商的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很突出的表现,能正确面对医患关系,巧妙进行医患沟通,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1)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修养,学会妥善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正确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学会客观地审视自己。(2)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学之间、科研团队中、科室医务人员中、患者及其家属中加强沟通,学会转换自我角色,真诚以待,宽容他人。(3)科室及科研团队应给医学研究生创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科研、工作氛围。[9]

3.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建立医患信任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降低医学研究生被投诉甚至被攻击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进行对症治疗。(1)培养医学研究生最基本的人格素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加强医学研究生对医患沟通的训练,在导师教学查房的同时,就应该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在说话技巧、肢体语言、倾听能力、处理应急情况等方面进行训练学习,在日积月累中学会医患沟通。(3)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觉得受到重视,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医疗背景下,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出令社会满意的医疗环境,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对整个医疗环境的优化及医疗政策的正确导向,没有政府高屋建瓴的政策引导,欲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求。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多元化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再者,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人文主义教育及医学生自我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最后,医学研究生自己要注重情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懂得换位思考,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学历临床医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袁万明.医患关系的和谐塑造[J].医学创新研究,2006(3).

[2]中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医学生放弃从医[EB/OL]. http://news.vivijk.com/rdht/201204/230179.html,2012,04,03.

[3]史广玉,王晓燕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医科大学学报,2007(3).

[4]穆伟山,乔静雅.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

[5]郑虎.重视加强高等医科院校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融通性[J].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3(7).

[6]魏孝琴,吴玉屏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精神症状测评结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1).

[7]刘志勇等.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5).

篇7

1、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

客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因此,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考核,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缺乏一套对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评价系统量化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外科,例如,研究生需要担当第一助手完成多少例手术,完成什么级别的手术;甚至在导师指导下以主刀的身份完成多少例手术,需要完成多少例疑难危重患者的管理等等量化管理指标。另一方面,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运行以来,国家尚未对各培养单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故严密的培养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1~2年工作经验的低年资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等,由于这些生源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或因医疗软件和硬件的局限,使其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故学生入学前没有对临床能力考评,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平。

3、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生为目标。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培养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也无监督机制),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临床工作时间严重不足,时间都花费在基础实验和论文写作上,并且因缺乏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的监管,导致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未达要求,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和教育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扩大,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因为导师本身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异常繁忙,尤其是外科系统研究生导师,束缚于手术室时间较长,致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甚至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和学术能力相对稚嫩,需导师的耐心指导,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

二、基于以上问题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和管理体系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采用理论课、专业科室轮转、讲座、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培养。目前,有的院校将理论学习时间尽量减少,将以前的全日制基础理论学习改为周末授课,有效地延长了临床工作时间,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结合导师的专业化训练,以及院校对研究生教育的加强管理,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力度

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积累和掌握,需要研究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因而需要建立严格的临床轮转工作制度,各个临床轮转科室和本科室应建立合理的导师负责制,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各学科培训的联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规范带教行为,严格考勤制度,明确研究生轮转实习的目标。例如,本科室和轮转科室加强对科室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正规诊疗的培训力度;本科室轮转时,研究生更应该提出个性化的诊疗意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临床实践;外科系统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加担当第一助手或者主刀而完成手术的例数。建立轮转科室出科考核制度,将临床工作尽量量化。

3、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建立量化的考核标准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能力等,要建立各方面的量化指标。例如,基础知识包括专科知识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相应疾病的诊治思维,重点突出在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结合各种辅助检查对疾病的病理和诊治要点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技能的考核可予以如下内容进行量化,例如,收治患者的数量、病种、疑难病例数、独立或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成功抢救的危重患者数、诊断符合率、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数量、以第一助手或者主刀完成手术的例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是临床-科研-教学兼备的人才,不仅仅需要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低年级实习学生的知识小讲座,或者对临床见习的学生进行小课示教等。

4、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水平

临床科研是指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分析的宏观研究。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临床问题,对临床问题提出思考,结合导师对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促使研究生进行临床科研研究。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科研也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再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问题,而是采取交叉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课题,因而需要导师花更多时间,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临床课题的选题、设计和方法、以及具体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才能有效保证研究生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5、建立和规范培养登记记录,并实施病历监控制度

篇8

 

本文主要通过对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专业推行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从学生、教师、教材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核医学推行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条件。通过在核医学教学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工作,提高学生阅读英文原始资料、英语交流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致力于推动核医学方面的专业化国际性高等人才的培养。

 

全英文教学是目前国内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较快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英语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英文经典文献与最新医学发展方向结合的原则,提高医学教学的工作效率,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程度。核医学专业作为一门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如何充分利用全英文教学方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质量,是推动我国核医学专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一、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际化交流进程的加速。我国对于高等教学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开展全英文教学已经成为和国外先进医学接轨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全英文教学。尤其是针对高学历的研究生,更应该首先考虑开展全英文教学,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全英文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对于全英文教学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核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治疗以及放射性体外检测等内容。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核医学专业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医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联系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临床诊断的桥梁。我国研究生的核医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影像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等几个部分。而核医学学习工作对于了解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通过英文形式进行发表,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是学好核医学专业的重要前提。所以,导致有些院校开始针对核医学研究生教学开展了全英语教学[1]。

 

二、在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中运用全英文教学方法的原因

 

1.基础核医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基础核医学的研究方面,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往往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甚至出现重复叙述国外研究现状的情况。因此,形成了有开创性、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多由发达国家研究完成的局面。此外由于我国的核心医学期刊没有国际公信度,因此,形成了核医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外期刊之上。在研究生核医学教学中,基础核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基础核医学的学习,理解临床核医学的基础,同时也掌握未来核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就必须应用外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时,采用全英文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全英文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推动国外研究动态的引进。

 

2.核医学仪器设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目前的核医学设备制造行业,主要的制造商几乎都为国外大型集团公司,例如,GE、PHILIPS等,这些跨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推动了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其依靠质量、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占据了我国超过90%的市场份额。在这些设备中,技术构造、使用说明、配套设备都是英文形式进行描述的。而国内目前没有专业化的中文翻译机构,进行医学专业翻译工作,因此要想对仪器的正确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就必须对英文字手册、图表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这就要求在核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设备方面的内容穿插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全英文教学的推行,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专有名词、设备构造图、配套手册内容。因此,医学仪器的发展也为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全英文教学提出了要求,通过全英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核医学设备的内容[2]。

 

3.核医学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要求。要实现充分了解核医学的内涵,就要求具备较为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作为依托。例如,利用物理学的知识理解放射生核素的衰变代谢规律;利用化学知识理解放射性核素的工作原理;利用超声医学、放射诊断学进行图像的诊断和鉴定工作。只有对多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才能推动核医学学习的深入和发展。但是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大多来自于国外,且多为英文文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全英文教学的方式,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核医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推动研究生学生掌握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效率。

 

4.核医学的实践性特点。核医学和临床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分析心肌灌注的显像分析是,需要对冠心病的病理、病情、诊断方式鉴别方法,都需要较为全面的掌握。此外,核医学是一门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能够推动学生对核医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而国外对于患者就诊情况有着较为完善的存档,在国内的相关工作却往往很难实现。因此,通过全英文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核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3]。

 

三、全英文教学在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应用措施

 

1.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采用不同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英文水平的具体情况,全英文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3种教学模式:(1)浸入型全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使用全部的第二语言教学工作;(2)保持型全英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通过部分使用本族语言,逐渐使用全英文模式;(3)过渡型全英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全部使用本组语言入门,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模式。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全英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最合适的全英文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考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可以采用浸入型全英文教学方法;考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全英文教学模式;未能考过四级的学生采用过渡型全英文教学模式。这样也有利于他们进行临床实践和课程实习,同样采用内容依托型的全英文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通过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国外先进研究动态和课堂的完美融合,方便学生对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的了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4]。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能力。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要求应用全英文进行知识的讲解,因此,除了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同时,由于要求是通过全英文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众所周知,相同的授课内容,英文的备课量远远大于中文,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对中文内容了然于胸,还应该熟悉案例实施过程中的专有名词和操作步骤的英文表达。在全英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学生熟悉和常用的词汇的运用,方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方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发音,避免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教学的质量。

 

3.选择恰当的教材。教材作为传播知识最好的载体和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全英文教学而言,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使用效果不错的教材大都为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更符合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规范,不会出现“中式英语”的情况。而且对于核医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专业词汇的更新工作也较为及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核医学专业知识,还能够推动他们英语水平的有效提高[5]。但是对于核医学专业而言,很难找到一本和大纲完全符合的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相关专业认识加大这方面教材的编辑工作,为广大核医学研究生编写出一套专用的全英文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专有词汇进行中文注释,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推动学生学习全英文教材的兴趣和热情。

 

结束语:

 

目前,许多高校都将全英语教学带入到医学教学之中,但是具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还不完善,仍旧处在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阶段。七年制研究生核医学教学的全英文教学的开展,会受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教材要求、教师素质、学生情况等三个方面,分析全英文教学的推行方法,为七年制研究生医学教学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提升我国的核医学专业化人才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篇9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医学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医学发展也越来越快。然而,医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医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现有的教育任务。在倡导个性、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今天,医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现状,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对医学生就业前的心理现状及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收稿日期:2010-12-15

作者简介:刘宾娜,哈医大影像及核医学专业硕士,牡丹江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实验师;王和仁,孟令涛,牡丹江医学院招生就业处。(牡丹江/157011)

一、医学生就业的现状

据权威资料显示,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至今,全国医学类的毕业生已超过110万人,并且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医学排名第一。总的说来医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医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持续降低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每年持续增加招生人数,而且中国的医学院校数量众多,有的综合类大学还有医学部,从而造成的医学毕业生的总量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而由于医院和医疗机构数量有限,因此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有限。以上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人才供需之间越来越失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学历医学毕业生的供求状况并不相同,比如,同一个学校内,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来说更以易就业;不同院校之间,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院校更易就业;不同专业之间,热门专业(比如临床医学)比冷门专业(麻醉学,传染病预防学)更难就业;不同城市之间,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要远比中小城市不容易就业。

(二)新增岗位不足,对能力的要求逐步增高

经过多年努力,医疗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由于医学这一特殊职业具有很多特殊性,比如:学习时间较长;需要临床实践;一旦上岗,在职时间很长,退休时间较晚;人才流动性偏低等。因此有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出现了医生,护士和其他从业人员饱和甚至多人供一职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由于有的医院医疗设备有限,人才数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级别偏低,因此从新增岗位的数量和种类来说都很有限,进一步制约了以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如此,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医疗设施完善,等级较高,最好是大中城市的中心医院(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成都华西医院等)。以上几个因素共同造成了医学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合理,造成了医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的不平衡。

有的重点医院,对学历要求极为严格,不如硕士以上。造成了某些本科生,专科生无业可就的局面。剩下的学历较低的学生只能去市级,县级,甚至村级医院和诊所,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的分布不平衡。

(三)面对就业压力,选择转行甚至考研的道路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威慑下,很多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

1、选择与医学相关的工作

比如有的医学生进入制药厂,从事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有的人开始从事医疗设备的采购和销售;有的人从事医疗的宣传;有的人进了保险公司,推销人身伤害和医疗保险,这部分人也算就业,但荒废了自己学的一身本事;但有的人面对就业困难,选择了直接改行。

2、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比如现在开始流行的“国考”(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和“省考”(省级公务员选拔考试),吸引了大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却又希望有一份稳定职业的医学毕业生,造成的结果是:每年有上百万人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有的一个岗位有几百人竞争;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的县级医院由于招录不到合适的医学毕业生,因此技术跟不上,很多手术不得不临时转到大医院去做,造成了很大不便。又比如考研,2011年总共有153玩考生,这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通过深造,来躲避就业压力,研究生毕业后,仍然不得不面临及其严峻的就业压力。

3、选择出国留学

很多医学学生觉得既然国内就业这么难,通过考试出国一个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托福,雅思的报名者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国外的大学对于留学生数量的限制,每年医学的留学生名额最多只有几百个,这个数量相对于每年毕业的数量庞大的医学学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医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医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的同时,对待就业有时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这些偏见和误区就造成了以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求职时,调整不好心态

虽然国有医疗机构和医院每年都在扩招、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疗机构迅速数量大幅增长,需求的医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对医生的职业特点深入的了解,盲目自大;社会对大学生期望盲目增加,导致学生无法对自己正确定位,从而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不但如此,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辅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我否定。这些都是调整不好心态造成的问题。

(二)对未来职业道路产生迷茫

调查显示,34.7%的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86%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89.8 %的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也成为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完全是子虚乌有,好不存在,有的隐患虽然存在,和学生也毫不相关。所以帮助学生指明求职的方向也非常重要。

(三)就业中的攀比心理严重

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三、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医学生就业

(一)从事实出发,转变观念

学校日常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重视医学生就业前的心理辅导。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转变常规的观念和教育模式,切实研究出适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建立校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就送到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去,专业课教学在临床一线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保证基础。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

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自信,乐观,开朗有助于用人单位的选人。医学本身就是治病救人的职业。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医学院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病人以及同事之间更好的沟通,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平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多参与实践。有时也可采用先进分子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增强人的信心;鼓励人不断积极向上;提醒着每一个莘莘学子要勇于探索。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便于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结语:

随着医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转变医疗改革体制,特别是新型现代医疗人事制度,加快人才的流动,医学人才的新陈代谢,以确保新的医学人才能够更早的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缓解以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医学生就业的心理教育工作,给以学生的就业创造一个更加良性,健康的求职氛围。

参考文献:

[1]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篇10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声乐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的语言单字一般为一音一义的形式,而西方国家的语言单字很多都是由多个音节组成。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因素,并结合情感表达的需要,找到语言和情感相互协调的规律,并抓住需要加重语气的地方,将有特别意义的字凸显出来,使得声乐语言能够和演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语言艺术教学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在发声时充分传达情感的能力,让学生在声乐表演中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将情感通过声乐语言充分地传达给听众,感染听众,丰富声乐语言的音乐性,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充分掌握声乐语言发声技巧

声乐语言的表达是语言的一种美化形式,需要进行科学的歌唱训练,通过圆润、清晰地声音将语义和情感传达给观众。并且声乐教学的基础要求是依字行腔,并且声乐语言艺术教学要求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做到字正腔圆。需要表演者将字清晰准确地唱出来,很好地诠释声乐语言艺术,促进声乐语言艺术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语言艺术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声乐技术,保证学生具备熟练的发音技巧,保证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能够做到字正腔圆,保证声乐语言艺术的教学质量。

三、将台词充分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