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70-02
收稿日期:2014-06-13
作者简介:黄月琴(1986-),女,贵州贵阳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养殖技术推广、养殖小区建设、养殖项目管理与服务等工作。
畜牧业规模养殖属于高风险行业,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过程中,风险来自多方面,其风险具有随意性、不确定性及高损失性。为减少风险损失,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规范养殖程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1 畜牧业规模养殖风险来源
畜牧养殖业属于一种高风险、情况多变的产业,而其中的风险来自于畜牧养殖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1]。从风险的来源看,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及自然风险3部分。
1.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3个方面。畜牧养殖产业是一个跟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行业,例如牧草的种植、饲料的选择、疾病的防控都跟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这些都影响着牲畜的生长状态。所以养殖户一定要注意防控降低自然风险给养殖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自然风险的主要特点就是无规律可循,多变性。养殖户养殖的牲畜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销售的,所以有时候市场情况的变化对于养殖户的影响是巨大的[2]。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畜牧养殖户、肉类加工以及肉类销售企业涌入市场,分割我国畜牧市场资源,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利益的竞争,这样就使得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加。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往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其中大部分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GDP的提高,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不利。畜牧养殖是一种总体上对环境不利的行业,因此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1.2 内部风险
畜牧养殖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养殖户专业知识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以及牲畜疾病等情况带来的风险。其中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是具有高风险的一项风险内容,如果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很可能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样养殖牲畜的疾病以及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暴发都是一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同样都会给养殖户带来灭顶之灾[3]。
1.3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来自于自然因素,同时自然风险直接影响到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影响所养牲畜的生活习性以及适应能力。如天气寒冷不利于猪的育肥等。
2 畜牧业规模养殖的风险控制策略
2.1 养成风险管理的意识
畜牧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要选择进入到养殖行业里,就要有足够应对风险的准备。风险与利益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养殖户在养殖之前应该仔细分析一下养殖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且结合自身情况,判断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定[4]。
2.2 提高分析评估风险的能力,提早防范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的意思就是养殖户能够管理风险、预防风险,同时利益的来源也与风险的管理密不可分。进行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风险有深刻详细的分析。只有在全面认识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其次就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消息获取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养殖户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做好风险的管理,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2.3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和急救措施
根据多年来对畜牧养殖业风险应对的研究,可以得出:建立一个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对于防范风险以及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畜牧养殖业中存在的风险具有不定时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给应对风险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特别是来自于市场变化与牲畜疾病的风险,一旦风险暴发,留给养殖户应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带来的损失就非常严重。由此看来,建立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了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之后才能在风险暴发后从容应对。
2.4 提高饲养技术
饲料是畜禽生产的基础,也是产生污染的源头,从源头抓起,从饲料入手是解决畜禽生产污染的根本途径。要提高饲料利用率,尤其是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粪便中氮的含量。另外要严格控制某些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继续加大对“瘦肉精”的检测力度,以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5 建立严格的免疫程序
科学养殖,防重于治。一定要根据本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和畜群的健康状况制订合适的免疫程序。针对本场实际,对危害严重的疾病进行预防。严格消毒制度,养殖场、栏舍门口设消毒池,对进场人员、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对空舍进行全进全出式消毒。要求规模养殖场必须符合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5],包括选址、工程设计、工艺流程、防疫制度和人员等。对已建场按照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对其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组织相关部门对其关、停、转。对新建场实行备案跟踪管理制度,从选址开始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动物防疫条件审查要求的每一项完成情况都必须备案,直到全场建成并达到相关要求才给予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2.6 掌握并了解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
要有市场预测远见,着力抓好四个时期,即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下滑期的不同养殖规模,在低谷期时,适当增加养殖数量,发展期时稳定生产,高峰期时应尽快出栏,下滑期时减少养殖数量。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养殖数量,减少市场风险。培育优质畜禽,打造优质品牌,增加品牌信誉度,扩大销售渠道。
2.7 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扶持
政府给予正确引导,畜牧兽医部门长期进行技术指导。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政策优惠、财政扶持、保险、信贷等长效机制。还可几个养殖场成立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基地+信贷+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模式,成批购进畜禽,成批购进饲料,成批销售,减少饲养成本,从而做大做强小规模养殖场,真正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领头雁,使畜牧养殖业逐渐向优质、高产、高效、集约、生态方向发展。
2.8 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监管质量
对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发生动物疫情或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牵头监管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年终考核按零分计算,取消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当年评先选优和职称评聘资格,并分别按以下情形严肃处理:一是对拒不接受监管人员指导,违反规模养殖场监管制度的企业,一律列入不诚信企业“黑名单”,向社会公开曝光,取消项目、资金、政策等扶持,触犯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责任;二是对因监管单位或联系指导服务人员渎职、失职,造成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依法追究牵头监管单位、协助监管单位和联系指导服务人员的责任;三是凡是申报项目、申请扶持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产品质量安全牵头单位和联系指导服务技术人员签署意见后才能申报。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上下联动、企业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6]。
3 小结
畜牧业规模养殖存在较大风险,必须要做好风险识别,加强风险控制,从而确保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德元.畜牧业规模养殖的风险与控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43-46.
[2] 张小松.发展现代养猪业规避市场风险[J].四川畜牧兽医,2010,37(9):16.
[3] 李 峰,郭 强.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12):48.
[4] 钱小莉,钱建中.泰州市畜牧业规模经营压力环境及风险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2013(31):181-182.
篇2
1畜牧养殖专业户面临的风险
1.1自然风险
畜牧业本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一定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畜牧养殖的牲畜受到生存环境、饲料、牧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一些患病牲畜也经常是因为自然环境不良造成发病的。对于这样的风险因素,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提前进行预防,在选取畜牧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选址,并且要注意气候环境对牲畜造成的影响,及时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预防控制。夏天要注意给牲畜进行通风降暑,保证牲畜饮用水的正常供应,寒冷气候里要保证牲畜的温暖。对于一些对自然环境要求比较多的牲畜,养殖专业户更需要多加注意,多留心多观察,避免出现自然环境影响造成的牲畜死亡[1]。
1.2经济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专业户养殖牲畜最终是要将其投入市场销售,所以市场的需求、变化、对畜牧养殖户的影响很大,有时遇到市场波动,比如:禽流感、口蹄疫之类的疾病,对于一些家禽类、猪牛类的动物的销路是致命的。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型专业的畜牧养殖场和食品加工厂层出不穷,对国内畜牧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力,市场经济风险越来越大。
1.3政策指导的风险影响
对于某个行业的发展,政策上的扶持是很重要的,当前国家下发了许多惠农政策,对于畜牧养殖业而言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畜牧养殖的特殊性,其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牲畜本身会产生很大的异味,如果区域范围较小,会对周边的居民正常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某个区域造成环境污染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畜牧业发展,这对于畜牧养殖专业户是极为不利的,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其破产的风险。
1.4养殖专业户的技术水平
对于牲畜的养殖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其养殖的牲畜品种是否优良对于牲畜是否有较高的存活率、繁衍能力都有直接影响;另外对于牲畜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对于养殖专业户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之类的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导致许多养殖专业户频临破产[2]。饲料的选购对于牲畜的健康有直接影响,但目前牲畜饲料仍存在许多不合格产品,有些养殖专业户为了节约成本,在饲料中随意添加其他食物,没有通过相关的规范鉴定,导致牲畜在食用之后出现生命危险,以上这几种问题,都需要养殖专业户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来预防风险的发生。
2管理对策
2.1提高对畜牧养殖风险的认识
畜牧养殖业本身的潜存风险很多,畜牧养殖专业户必须加强认识,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对于牲畜的日常饲养和管理,一定要按科学方法进行,要将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隐患都考虑到,把结果想到最坏,将预防措施做到最周全。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分析其引起的原因,及时找出解决措施,将影响控制到最小。
2.2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
养殖专业户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方案,既防患于未然又能在遇到风险的时候能够及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养殖专业户的利益。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养殖户要善于分析和研究,对于风险发生的过程要进行监控和观察,对于来龙去脉足够掌握之后,才能有效避免之后再出现同类事情,有效控制风险[3]。
通过上述分析,在实际情况中,养殖专业户遇到的风险种类是很多的,对于不同的风险就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需要养殖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对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及时预防和控制,将危害减小,保障养殖专业户的利益不受风险影响。养殖专业户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有助于其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促进我国畜牧业和牲畜加工产业的发展,所以,养殖专业户必须严格把控,提高风险控制的意识和水平。
作者:胡昌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吴绍英.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赤子,2014,(17):117-117.
篇3
一边是对从资本市场“抽血”的极度渴望;另一边却是以“铁公鸡”式的分红以及业绩大幅下滑回报投资者,广东鸿图的行为令人发指。事实上,自2006年上市以来,这已经是公司第两度增发,公司累计从资本市场“抽血”超11亿元。特别是在2011年定增方案被终止后,公司仍不死心,并迅速推出新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对公司的定增方案并不买账,股价节节下跌,目前二级市场9元出头的股价较8.52元/股的增发价仅高出7%,在这一格局下,要想机构参与认购,难度较大;而一旦未来股价跌破增发价,公司的定增将面临无法成形的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记者发现,公司定增方案中对于募投项目收益率的预计所含较大水分,按公司目前仅为个位数的净资产收益率测算,业内人士指出,公司很可能无法达到项目中所预计的高收益率。
定增极可能流产
2月27日,广东鸿图了关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的公告。证监会核准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882万股新股,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
事实上,为了顺利完成此次定增,广东鸿图此前已经下调了定增价格。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5月公司首次披露定增方案时,是拟以不低于10.16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7800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9亿元。2011年11月,公司主动将增发价格下调到8.52元/股,下调幅度为16.14%,此外,发行数量也缩减至6882万股,募集资金降至5.86亿元。
从二级市场来看,广东鸿图自推出定增方案以来,股价持续走低,大多数时间都在增发价下运行,公司不得不调低增发价,但市场并不因此而买账,股价甚至一度创下7.13元的调整新低。目前公司股价9元出头,离8.52元的增发价溢价仅为7%,若公司未来股价出现下调,则增发极有可能无法实现。
业绩出现下滑
2006年上市的广东鸿图IPO时曾募资1.75亿元,在2010年公司通过定增“圈”得3.45亿元,加上此次拟定增募资5.86亿元,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已陆续从资本市场上“抽血”11.06亿元,十分惊人。但另一方面,公司在对投资者的回报上面却犹如铁公鸡,显得十分吝啬。
记者查阅公司年报发现,近五年来公司仅在2010年有过一次分红。2010年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0股,并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截至2011年末,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总额为1.88亿元。但公司以“考虑到需要经营规模迅速扩张,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2011年未进行利润分配。
此外,广东鸿图的业绩也呈现下滑的趋势。2012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45亿元,同比增长4.4%;营业利润7642.04万元,同比下滑18.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72.2万元,同比下滑12.02%。公司表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事件影响,第四季度销售不及预期,日系车销售出现大幅下降,导致公司第四季度日系产品订单与预期有较大幅度下降”。
记者同时注意到,近年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0年资产负债率仅为36.47%,到2011年上升至40.93%,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末已升至43.16%。资产负债率的不断攀升印证了公司资金链的不断紧绷。
募投项目面临风险
记者通过对比两次定增方案发现,修订后的方案将原有“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两个项目去掉了。
本刊曾在2012年5月以《广东鸿图再启定增:上市六年圈钱13亿》为题,对广东鸿图的定增方案进行过质疑,当时本刊曾指出“早在2010年证监会即原则上通过不鼓励上市公司把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并且对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用于偿还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作出限制,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广东鸿图此次定增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的金额占募资总额超25%,虽然未触及30%的红线,但公司这一行为与管理层的指导思想明显有悖。”
因此公司在新方案里删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符合相关规定,使定增方案能够顺利通过。然而,对于公司保留的唯一募投项目“汽车轻合金精密零部件增资扩产项目”仍然存在诸多风险。
据了解,该项目拟投资总额达5.61亿元,建设期3年,到2016年2月全部建设完成,预计2016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投产后第一年内达产率为50%,以后年份达产100%。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新增汽车轻合金精密压铸件2.2万吨的能力,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8.8亿元。公司预计项目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4.97%。
篇4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湖北省南漳县2007年生猪出栏71万头,比2006年增长14.5%;牛、羊、禽出栏(笼)分别为1.1万头、5.1万只和255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35.8%、24.4%和30.7%;禽蛋产量0.9万t,比2006年增长23.3%。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0%。县委县政府决定抓住畜牧业发展市场行情好、政策扶持力度大,养殖户积极性高的机遇,按照“科技引领,大场带动,大户支撑,散养配套、优质安全、高产高效”思路,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现代畜牧业生产,力争用3年时间把南漳县建设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畜牧生产大县,力争到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量达100万头,山羊出栏达10万只以上,牛出栏2万头以上,家禽出笼400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突破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年提供人均纯收入100元以上的奋斗目标。
1 突出板块建设,在养殖增量上抓突破
前一阶段,畜牧业价格一路攀升,猪肉价格一度超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供给偏紧,猪源紧张,市场供不应求,纵观生猪发展历程,猪价过高或偏低都不利于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保持畜牧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产出总量作为首抓任务,确保总量与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针对南漳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调整”。
1.1 调整发展策略,坚持抓大不放小
按照“大户支撑,散养补充”思路,突出抓好两手:一手抓规模养殖,做到大户(大场、大村,养殖小区)切实壮大。规模养殖有利于科技推广,有利于土地流转,有利于防疫统一。对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区域着力推行规模养殖,培植一批大场、大村、大户,走规模化、集体化之路,发挥大场、大村、大户在整个畜牧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和规模效应。在大场大户建设上,要突出抓好现有养殖小区、生产大户、大村的巩固提高,引导农户抓好现有畜禽场舍改造升级,确保栏舍畜禽养满,饲料喂足,避免因价格好,盲目投资、盲目建场,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土地浪费。全县将突出抓好益农公司、中原牧业等5个养殖大场提升,确保达到产量和效益。计划用3年时间培植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3 000个,出栏生猪1万头的养殖重点村20个,规模养殖小区25个,出笼1000只鸡、鸭、鹅大户300户;出栏肉牛30头以上养殖户200户,出栏羊200只以上大户200户,实现规模养殖出栏总量占全县畜牧总出栏量的80%以上。一手抓千家万户散养,做到小户不小瞧。分散养殖是确保出栏总量的关键,也适合山区群众的生产习惯。要教育群众增强商品意识,在保证农户自给的同时,提高畜牧商品率。
1.2 调整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
按照“主攻生猪、突破牛羊,兼顾家禽、彰显特色”思路,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建设区域特色养殖板块。以城关、九集、武镇、清河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三元猪板块,优质猪出栏80万头以上:以东巩、李庙、长坪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养殖板块,年出栏山羊达到7万只以上;以蛮河、清凉河、黑河流域为重点,建立水禽养殖板块,年出笼肉鸭肉鹅50万只以上;以城关、清河、肖堰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果园、林地、草园绿色土鸡野养板块,年出笼优质土鸡20万只以上:以武镇、城关、清河、几集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蛋鸡养殖板块,蛋鸡存笼达到50万只以上:以武镇、九集等乡镇为重点,建设肉牛养殖板块,年出栏肉牛6000头以上,通过优势区域板块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3 调整饲养模式,转变生产方式
畜牧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产业,与种植业、加丁业和渔业等相关产业联系紧密,全县上下要广泛宣传,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循环养殖。丘陵镇区大力推广“150”模式养猪,山区乡镇大力推广“1235”模式养羊。到2010年,全县“150”模式养猪户和“1235”模式养羊户分别达到1000户以上。一般农户推广种草养畜、园地(茶园、竹园、林地、果园、桑园)养鸡、稻田养鸭及“1511”(1个农户养5头猪,建1个沼气池,人均增加收入100元)等生态养殖模式。在规模养殖场中推广“猪―沼―鱼”、“猪―沼―菜”,“牧―沼―桑”、“牧―沼―果”等生态养殖。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全县科学养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2 突出标准化生产,在质量安全上抓突破
畜牧产品是农副产品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质量关系人们生命安全,推动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饲养水平,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之路。
2.1 抓品种改良,建立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
品种决定品质。畜牧业品种好坏决定畜牧业产品质量好坏,优良品种也是抢占市场份额重要因素。我们将把抓品改,实施良种工程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全县以畜牧品改站为龙头,镇(区)以养殖小区为抓手,各村以养殖大户为载体,形成县、镇、村三级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努力把畜牧品改站、养殖小区、生产大户建设成集良种繁育推广、高新技术应用、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养殖基地。重点推广“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牛冻精配种生产杂交牛、波尔山羊二元杂交、蛋鸡经济杂交和肉禽规模养殖。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生猪人工授精在巩固原有品改站(点)的基础上,以昌海畜牧良种场为主体,在城关、九集、武镇建立3个人工授精网点,覆盖生猪养殖主产区。山羊人工授精站以东巩镇为试点,逐渐在全县铺开。牛冻精配种站点每镇不少于1个。生猪品改率达到95%。牛达到50%,羊达到70%,禽达到60%。
2.2 抓疫病防控,建立防检一体化体系
防疫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防疫搞不好,养殖数量越多,农户的损失就会越大。要着力解决好4个问题。一要解决重治轻防的问题,做到防治并举。对春秋两季常规防疫,要按照不漏镇、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一畜的要求,进行普防普治。对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强制免疫的,要采用行政、法制手段保证免疫到位,教育群众增强超前防范意识,不搞“亡羊补牢”。二要解决重生产环节防疫,轻流通环节防疫问题,做到环环紧抓。要根据疫病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特点,在抓好生产环节防疫同时,突出抓好流通销售环节防疫,尤其对走村窜户收购生猪的营运车辆、人员要实现全面消毒,阻断传播途径,实现全过程防疫,全区域防疫。三要解决重疫情处置,轻后续处理问题。做到免疫与扑杀相结合。要认真落实生畜扑杀补助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损失。同时也要教育群众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自觉做到病猪不出售、不宰杀。要加大对地下屠宰场、经营病死猪不法个体 户的打击力度,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四是解决重行政措施,轻队伍建设问题,做到行政业务一起抓。目前各级政府都建立了重大疫病防治应急预案,疫情发生后,都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行政指挥,但受防疫人手不足、素质不高、经费不够等的制约,在重大疫病快速诊断、快速处置方面还很滞后,必须加强防疫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等办法全面提高镇、村防疫员素质。此外,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兽药、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严禁生产、经营、使用违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要加强牲畜定点屠宰、市场准入、市场检测工作,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3 抓绿色养殖,建立无害化生产体系
要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要求,在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上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对场址选择、栏舍设计、品种定向、饲料供应、粪污处理等方面科学设计和建设,实现人畜分离。要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秸秆利用,走“秸秆能源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之路,尤其要抓好畜禽粪便污染处理和循环利用,借鉴重庆永安经验,将牲畜干粪制成有机肥料,种植蔬菜和饲料作物,蔬菜和饲料作物再喂牲畜的循环养殖模式。稀的污染物,通过沼气处理,变成能源提供生活燃料和照明。要抓住“一建三改”机遇,加快羊、猪、牛舍改造,实现人畜分离,无害化生产。
2.4 抓链条延伸,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围绕提高畜牧产业比较效益,综合效益,着力搞好畜牧业前端产业开发和终端产品转化。加快饲草业开发项目的立项、申报,搞好种植规划,舍得拿好地种饲草,引导群众把饲草种植当作一大产业来抓,实行成片开发、连片种植、公司运作、订单销售。抓好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微贮、EM液生物发酵技术推广,实施“过腹还田”工程,搞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要采取招商引资、挂大联大靠大办法,广泛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搞好合作联营,实现加工转化,走“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发展路子,靠加工转化提高养殖户效益,靠加工转化抵御市场风险,逐步形成“生物链一产业链一经济链”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3 突出服务引导,在发展环境上抓突破
3.1 认真落实政策。保护好养殖户积极性
对中央、省、市出台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良种场扶持、良种猪补助、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以及各类发展畜牧生产扶持政策,坚持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环节公正,不折不扣兑现落实到镇、村、户。同时,依据县情制定好我县创建畜牧大县的意见,配套相关政策,引导和保护好养殖户的积极性。
3.2 突破发展瓶颈。营造发展环境
着力解决好制约畜牧业发展占地、用电、用材、资金、运输、投入等方面突出问题。在用地上,对规模化养殖小区,在不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前提下,一律视为农用地,涉及占用耕地的由养殖户自行落实占补平衡,经验收合格后,国土资源部门不再收取耕地开耕费。在用电上,畜牧业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电价标准,并在电力设施配套、故障排除上优先保证。在木材供给上,凡是养殖场、圈栏建设用材,优先审批供应,全部免征“两金”。在资金投入上,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服务,解决畜牧生产“贷款难”的问题。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将“以钱养事”资金重点向畜牧业倾斜,对由县、镇财政负担的防疫费用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突出民资投入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农户、集体、内外资企业融资投人发展畜牧生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在技术培训上,对畜牧业养殖户技术培训,纳入“阳光工程”予以支持。在运输上,对畜牧产品运输销售,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减免相关费用。
篇5
关键词:现代畜牧生产 生产统计工作 智能化监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就畜牧生产而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高科技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畜牧生产要想与时俱进,也需要注入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一定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推动统计方法与制度的改革,畜牧业产销的形势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掌握,从而为饲养场(户)经营决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符合畜牧业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建设新农村、调整农业与农村的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而要将畜牧业发展好,政府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把统计信息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符合市场机制的需要
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其就是一种信息经济。在日益变化着经济关系中市场交换活动都是从信息形式中反馈出来的。要对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量。在畜牧业中,在调查行业风险、畜产品价格以及市场前景时,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三)符合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要想发展好现代畜牧业,那么所得的信息来源就必须要广泛,眼界也必须要开阔。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粗浅地看国内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对国际信息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畜牧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方向发展。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
(一)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
在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就必须根据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性质,满足其基本工作需求,也就是要提供出一些基本功能。首先要有数据查询功能。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用户便可以按照权限,在查询各个地区社会自然状况以及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概况信息时便有了多种查询的方式。而且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生产兽药的企业、加工饲料的企业以及加工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分布情况,还有区域所、疫情指挥机构、省界示范区检查站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等基本信息都能查询。其次要有分布定位功能。有了基本的数据查询功能,查询到了各种信息的状况,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布定位功能。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监测系统中的经纬度定位对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饲养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小区以及定点屠宰场等进行准确地定位。比如某用户想要查询某地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状况,便可在地图上对该地区进行定位,地图上就会将该地区所有的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都显示出来,然后用户就可以点地图中任一企业的图表,对该企业的属性以及基本信息进行查看。最后还要有数据分析功能。有了数据分析功能,就可以比较录入进来的各种畜禽数据,还可以以数据直观图以及表格等形式,将各种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有利于领导决策。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系统运行机制
要让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具备数据查询功能、分布定位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功能,便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要想顺利地运行这一系统机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采集,要结合春防、秋防、购入卖出畜禽的产地检疫、每月的补针等工作,每个月都要对责任区内的规模饲养场畜禽数量以及农户进行统计,并在畜禽登记表中反映出来;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录入,市县统计员应该根据村防疫员以及各乡镇区域所录入的畜禽饲养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定,录入到系统之中;再次要对数据进行传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各区域、县、市录入的各项数据后,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传输,为了排除人为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因素,不需要征求其他同级政府的同意;最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数据后,系统要能自动对所有接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疫病防制分析与生产发展畜牧业中,统计工作是其指定计划、措施、政策的依据,统计数据上报的正确性、全面性等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生产效益以及政府与业务部门规划畜牧业的发展与制定动物防疫计划的准确性以及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因此,做好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菊英.做好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之我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2]常国庆,毕家闹.畜牧生产统计也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引发对畜牧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畜牧通讯,2008
[3]李国宝,洪增华.现代畜牧生产统计监测的智能化[J].中国牧业通讯,2008
篇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提出了加快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把发展生猪产业确定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目前我市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__年,全市生猪存栏98万头,出栏生猪134万头,全市生猪产值137683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5%、占农业总产值的11%,猪肉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66.8%。由此可见,生猪生产在我市产业化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态势,研究分析当前生猪产业情况,更好地指导生猪产业的发展,我们深入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养殖户、饲料加工企业、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场)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一、生猪生产情况
(一)养殖及生产现状。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规模养殖户(场),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0头以上,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头至100头之间,价格涨跌对其影响较大;三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其特点是家庭养殖以土杂猪为主,一般一家出栏、存栏10头以内,受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目前,全市现有729个养猪场。重点扶持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厂,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
(二)加工销售现状。我市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点)42家,其中市区10家、县区8家、乡镇屠宰场24家。截止上半年,全市已加工生猪887139头,同比增长39.4%,销售猪肉66317吨,同比增长36.9%,猪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销往外地从20__年的6500吨增加到20__年的6800吨,增长了4.6%。
(三)饲料、兽药生产现状。我市暂无兽药生产厂家,兽药经销场所分布广泛,经销的建曲、止泻散、胃肠活、二妙丸、三苏片等品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市生猪养殖户对兽药的需求。现有各类饲料加工厂7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吨。生猪饲料品种主要有母猪料、大猪料、乳猪料、配合料、育肥料、浓缩料等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本市及周边各县(市),为生猪生产养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市场价格现状。全市猪肉价格自20__年由18元/公斤(均价,下同)持续上涨后,一直高位运行到20__年4月份,最高单价达24元/公斤,后经过多次涨跌反复,至20__年7月才基本稳定在22元/公斤左右,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猪肉价格将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五)养殖保险现状。全市生猪养殖保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保费来源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行实施。今年中国财险保险公司试点开展生猪养殖保险,现已为260户规模养殖户6万余头商品猪及母猪进行了投保,保险金额6039万元,已决案件1055件,已决赔款132万元。
二、生猪生产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市推行了以养殖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共赢机制和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风险防范为一体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系统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了共识。
(一)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
年初,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畜牧项目建设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按照“规模饲养带普养,大户带小户,公司加农户”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市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和种猪生产企业的引进,产业化畜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雨润集团、山东金锣集团、四川四海集团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全国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同时,我市加快了种猪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了对养殖龙头企业的招商,相继有森宇种猪场、星河种猪场、万达种猪场、金诚种猪场等一批万头生猪生产企业建成投产。这些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和种猪场的落户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二)生猪防疫及品种改良工作登上新台阶。为抓好生猪防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先后召开了畜牧业生产推进会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饲料及动物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组建和完善了有关畜牧兽医人员、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参加的监控队伍,做到了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加大了排查力度,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落实;在品种改良,着力推广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为主导品种,生猪优良品种率已达90%,三元杂交商品猪已达70%以上,生猪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了“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的生猪发展目标。
(三)深入开展科技进场入户工程。我市已经连续二年在全市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年活动,制定了畜牧科技推广活动方案,全市通过办班培训、讲座、技术人员包场、包户等形式,普及推广现代化、标准化畜禽生产管理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去冬今春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17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进乡入户等活动10多次,无偿赠送各种科技资料1.5万余册。省畜牧局、省奶业协会在我市分别举办生猪、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邀请加拿大种猪协会会长王爱德先生、华东农学院养猪专家开展养猪科技专题讲座等,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生猪的人工鲜精配种先进技术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全市已建立了15处生猪人工授精站,还有8处正在筹建之中。
(四)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加快。今年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小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以这些规模养殖场、户、小区为基点,全面普及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此外,我市还重点抓了2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为
典型,下发了《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对每个养殖小区(场)派驻了监管兽医,强化了技术指导和监管措施。全市已发展养猪小区149个,养猪大场(户)637个,专业户10435个。饲养量超万头的种猪、商品猪场达10个,种猪场47个。现有种猪场47个,其中省级重点种猪场5个,原种猪场3个,全市原种猪达8000多头,二元母猪达到18万头。(五)大力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狠抓投资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用地、信贷、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围绕提升畜牧产业化发展水平,集中精力把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养殖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抓协调,全力组织推进,抽调精干力量为项目建设服务,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佳木斯市北方金锣公司于20__年9月建成投产,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森宇牧业于20__年招商落户我市,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种猪存栏已达2200头,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优秀种猪1.2万头,商品猪2万多头。20__年该企业与加拿大合作投资2500万元合资建设的中加森宇伯乐种猪育种中心于20__年10月12日正式投产,成功引进加系原种猪628头,与加拿大同步育种,现已成为我省原种猪最多规模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据6月末统计已产仔3800头,预计8月份开始将投放市场销售。雨润集团签约在我市桦川县建设一个万头种猪场和二个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殖屠宰加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份可建成投产。在全力抓好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南京雨润集团已经确定在桦川县投资建设2个生猪饲养量为5万头的大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1个万头的种猪场。前期手续基本完成,计划万头种猪场今年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养猪行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六)金融部门全力支持生猪产业的发展。佳木斯农村信用联社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坚持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养猪专业户为重心,以生猪养殖基地为支柱,以生猪加工屠宰龙头企业为载体的信贷支持原则,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推广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生猪养殖。对资金需求相对更大一些的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信用社根据其具体情况,将授信额度扩大到20万元,以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20__年佳木斯信用联社信用社发放授信贷款1650万元,所有授信贷款无一形成不良或欠息的情况。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养殖规模较小,自身发展缓慢。多年来,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饲养量占全市90%,加大了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养猪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想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有发展畜牧业的强烈愿望,但投入大,农户没有资本金积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投资畜牧业风险大,有惧贷心理,加之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烦琐,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机制,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及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畜牧产业项目少,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二)养猪风险大,盈亏难以把握。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是养猪的两大风险,也是导致生猪饲养量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生猪生产受市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养猪户普遍认为市场行情很难把握,生猪疾病难以控制,因而不愿意养猪,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部分农民害怕养猪,纷纷向更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业转行。
(三)生猪养殖成本增大,养殖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原料价格在年初以来不仅没有下滑,相反总体呈逐步上升态势。玉米价格涨至0.73元/斤,增长21.7%;小麦麸涨至0.88元/斤,增长17.3%,浓缩饲料涨至2.9元/斤,增长26.1%。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生猪饲料价格不断走高,从而使养猪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以规模养殖户饲养一头育肥猪为例,每出栏一头100公斤重商品猪需要成本1200-1300元(不含基础设施投入)分别是:仔猪成本500-550元,饲料成本600-700元,兽药成本20—30元,水电费等其他成本15元,散养户的成本更高,如果市场行情不好,还可能导致亏损。养猪尤其是散养户投入产出率一般不高,收益不太稳定。当前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生猪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四)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生猪生产、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四个环节本应该有机联系,实际上这四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却不均衡,以一头200斤重的生猪为例,养殖户经过四个月的养殖,每头可赚100-300元,肉类加工大户从农户手中收购,按7元/斤计算,收购价为1400元。屠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即出肉140斤,除去工商税费、屠宰费、检疫费及运输费,可赚20-50余元。生猪销售方面,销售业户以18-19/公斤购进,经分割后销售每头可赚30-50元。屠宰、销售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收购、销售价格,生猪产业的风险过度集中在养殖环节,形成了"养猪半年,不如屠夫半天"的说法,大多数人有了养猪还不如卖猪划算的想法。
四、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畜牧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和商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是承农启工活商的中轴产业。在我市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是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后发优势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产业。可见佳木斯要在农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发展,应率先发展生猪产业不可忽视,做大做强猪经济,用猪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拉动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早日把佳木斯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市,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猪产业在我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前生猪产品价格处于上升期的时机,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一是做好生猪补贴工作。如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今年,我国已将能繁母猪补贴由去年的每头50元增加到今年的每头100元,做好能繁母猪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就显的有为重要,及时将相关补贴如实兑现到农户手中,在保护生猪养殖户利益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的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养猪场(户)参加防范疫病等风险的保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猪业户保险意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潜在风险,通过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让养猪业户人人都能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和实惠。彻底解除大规模养猪场(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做好生猪贷款工作。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满足全市生猪生产贷款需求。银行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生猪存栏量、需求量,以及生猪生产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确定银行的支持规模和资金投放额度,有针对性地支持生猪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信贷服务手段,为对象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并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质、利率优惠等信贷优惠政策。加快落实信贷支持及财政贴息政策,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另外,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政策要对其相对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如建猪舍的用地问题、扩大规模的贷款问题,与市内外、省内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购销合作关系,消除市场风险等问题,形成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则应到其象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力度,确保生猪产品稳定供应。同时,对小规模散养户要加强引导,千方百计提高其标准化饲养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扶持规模发展。
各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企业全身心投入发展。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强龙头企业的牵引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增强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完善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
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形成统一规划及行业自律,理性投入生产,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切实保护猪农和生猪养殖企业的利益。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抓好资金、生产、营销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收费项目。
三是牵线搭桥引进技术,引进项目,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扩大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建立以农民互助为主的组织保障机制,鼓励建设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是设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对生猪养殖业户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建立对养殖户的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养殖专业大户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同时政府可采取减免生猪加工、销售税、费负担等措施,以减缓猪肉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
3、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加强防疫部门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通过每年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
二是同时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检测水平。
三是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加强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禁止病死猪交易,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4、完善市场信息机制,构筑生猪“产供销”新秩序。
一是商务、物价、农业、工商、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通过对生猪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科学分析,总体上掌握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及早做出市场预警预报。运用电台、电视、报刊等形式,定期生猪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和关联企业正确认识市场规律。
二是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以倡议、提醒、告诫等方式,正确引导相关组织与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
三是建设销售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交易行为,完善生猪专业市场,打击压级压价坑害农户的行为,切实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
篇7
关键词:基层动物卫生体系;保障机制;长效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102-01
建立长效的基层动物卫生体系保障机制,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坚实、有效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层动物卫生工作体系的组成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基层动物卫生体系建设,按区域或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所)。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同时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在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村防疫员,工资报酬纳入农村转移支付。
2 基层动物卫生体系保障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加强基层经费、设备投入,改善工作环境
各级各部门应积极筹划,解决基层设备投入资金问题,摸清基层工作所需,合理配置办公器材和设备。
2.2 村防疫员待遇需进一步提高
拓宽村防疫员的增收渠道,增加工作报酬,提高工作福利待遇,才能更好的发挥动物防疫主力军的作用。
2.3 基层人员保障、工作防护需进一步加强
村级防疫员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中直接同动物接触,存在着一定的职业风险。工作中的意外伤害使基层防疫员的人身和利益受到损害,增加了村防疫员的负担。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切实组织落实好村防疫员保障及防护工作。
3 建立长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基层动物卫生体系保障机制
3.1 建立基层人员队伍建设机制
基层动物卫生队伍承担着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是动物卫生工作中的基础性环节。这就需要政府及兽医主管部门建立基层人员队伍建设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增加乡镇所编制和人员配置,提高人员福利待遇。
3.2 建立经费、设施保障机制
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各地要继续加大乡镇所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经费、设施保障机制,保障办公经费能够满足乡镇所日常工作需要。
3.3 建立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维护、更换机制
要评估目前乡镇所车辆、设备的使用状态,建立完善的使用、保养、更换机制。各级部门应积极筹划,多渠道的解决基层设备投入资金问题,要摸清基层工作所需,合理配置办公器材和设备。同时加强对各项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运转良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3.4 建立基层人员工作防护、保障机制
办理保险,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人身安全。通过宣传、会议等方式,增强基层人员的工作防护意识,为其提供防疫器材和防护用品。通过建立基层人员工作防护机制,为基层防疫员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5 推广先进的保障机制工作经验
篇8
截止到2006年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亿元,增长33%。其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亿元,增长47%。农村信用社农民小额贷款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小额信用贷款;二是农户联保贷款;三是保证担保贷款。200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累放451.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累放265.9亿元,占比58.9%,比上年同期增加70.4亿元,增幅36%。农业贷款中。累计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2.5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52.3亿元、其他农户贷款36.2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占农业贷款投放量的77%。2006年。农村信用社支持粮食种植面积433万公顷。实现亩均贷款216.92元;支持畜牧业养殖专业户25万户,较2002年增加19万户。截至2006年末,全省共支持农户230万户,较2002年来增加169万户,户均贷款额达到1.2万元,较2002年增长0.87万元,增幅269.2%;农户贷款投放覆盖面达到73.4%。比2002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
二、农村信用社采取措施加大农业贷款投放
2003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服务意识增强,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对农业贷款的投放。
(一)严格资金的使用顺序,保证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严控资金使用顺序,严格执行“先小额、后大额”,“先粮食、后其他”,“先基本、后高效”,“先稳定、后富裕”的贷款投放原则。一是优先支持农民粮食作物生产,稳定农民基本收入。2006年,全省当年累计发放粮食生产贷款141亿元,较2002年增长102.6亿元,增幅267.2%,年均递增38.4%,粮食生产贷款占农业贷款53%,较2002年提高25.4个百分点。二是重点支持畜牧业发展,支持“粮变肉”、“粮变乳”工程。2006年,全省当年累计发放畜牧业生产贷款65.6亿元。较2002年增长55.8亿元,增幅569.4%,年均递增60.8%,畜牧业生产贷款占农业贷款24.7%,较2002年提高17.7个百分点。三是大力支持园艺特产业,重点支持东部山区林下经济作物、中部平原的无公害经济作物、西部地区的小杂粮生产。2006年,全省当年累计发放园艺特产业贷款34.5亿元,较2002年增长19.8亿元。增幅134.7%。年均递增23.8%,园艺特产业贷款占农业贷款13%,较2002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四是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自有资金不足的实际,适时开办了“劳务快车”贷款。2006年,全省累计投放劳务快车贷款2.8亿元,为2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前期启动资金支持。
(二)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支农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周转使用、随用随贷、余额控制”的方式。对信用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担保和抵押。对非信用农户,有贷款需求、符合贷款条件,采取3~5户联保方式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二是遵循经济规律增加授信额度。根据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全面上调农户贷款授信额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一般农户由原有的0.5万元上调至2万元,农户联保贷款由原有的2万元上调至5万元,规模较大的农户提升至10万元。三是合理确定贷款约期。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约期方法,从“生产周期+销售期”两方面确定贷款约期。粮食种植业贷款约期由约到年末改为次年3月份以前,普遍延长了3至4个月;养殖业、园艺特产业等特色经济根据实际,灵活合理地确定约期。最短3个月,最长3年。四是创新信贷品种,相继开发出劳务输出贷款“劳务快车”、农民消费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等信贷品种。
三、农村金融供给仍显不足,支农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吉林省“三农”资金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资金;二是农民扩大养殖业,发展精品畜牧业的资金;三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四是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建设有产业依托的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资金: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六是开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资金。总体上看,近几年吉林省农业贷款投放增长较快,但是,与“三农”资金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信贷资金以支持种植业为主,对于种植业扩大再生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持不足,更不能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要。经过调查分析,制约吉林省“三农”贷款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总量不足。200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高峰期10月份各项贷款余额为457.8亿元,存贷比为98.17%。据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测算,2007年全省“三农”领域新增资金需求在300亿元左右。农村信用社上年末收回到期贷款形成可用资金50亿元,能够借人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和从域外拆入资金50亿元,能够组织存款100亿元左右。资金缺口仍在100亿元左右。2006年10月末,松原市全辖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0.8亿元,贷款余额36亿元(全年最高点)。其中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8亿元,用拆借资金投放10.7亿元,自筹资金投放19.0亿元;存贷比例高达115.33%。扣除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因素后仍然高达96.8%。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投放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网点和业务收缩,贷款投放减少。2006年末,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4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亿元。2006年末与2000年来相比,农业银行减少分理处134个,减少储蓄所801个。2006年末,松原市县及县以下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存款55.9亿元,用于当地贷款仅10.4亿元;其中,邮政储蓄机构各项存款10.2亿元,用于当地贷款仅0.02亿元。
三是农民贷款利率较高。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地域跨度大,经营费用高,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不足以发放贷款,靠大量拆借资金发放贷款,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得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130%,一年期贷款平均利率为11.091%,最高达到12.834%,增加了农民资金使用成本和生产成本。
四是农业信贷约期不合理。尽管农村信用社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延长贷款约期,但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特别是自筹资金不足,靠借人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发放支农贷款,受再贷款最长期
限不得超过一年的约束,农户贷款期限也多数不超过一年,体现在当年年末前到期。而大部分农副产品上市交易一般在第二年1-2月份,春放秋收的信贷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农村各产业生产周期的实际需要。
五是农村缺少信用担保体系。由于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养殖专业户以及农户抵押能力较弱,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资金支持以发放“多户联保”贷款为主,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达不到信用等级要求又没有抵押物的客户也不发放贷款。据中小企业局统计,2006年末,吉林省只有23个县(市)建立24家担保公司,担保额只有7.1亿元。县域担保体系发展滞后,特别是没有服务于“三农”的专业担保机构,制约着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支持。
六是农业保险覆盖程度低。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保障制度,仅靠农户自身是难以抵抗农业风险,也就难免导致信贷风险。2006年,吉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751万元,赔款支付2138万元,涉及11种类保险品种,农业保险覆盖面低、保险规模小。
四、加强金融支持“三农”的建议
(一)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为“三农”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多种经营大户、个体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利率水平。合理确定贷款约期。二是农业银行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其资金、网点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四是加快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开展对农户信贷业务。
(二)充分利用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试点的机遇,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引导农民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形成集生产、购销、信用为一体的复合型合作组织,作为承载政策扶持、产业带动、资金融通的农业基础单元,通过商业金融对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融资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民贷款数量。加快推进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引进省内外商业银行在吉林省设立村镇银行,拓展农村货款渠道。
(三)人民银行扩大支农再贷款规模。人民银行再贷款继续向“三农”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等支农金融机构再贷款支持力度,并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期限。
篇9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营销渠道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分摊和转移农业风险、保护和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这些目标的公益性、救和安全性可能与保险业的盈利性相冲突。没有或者牺牲保险的盈利性,政府还要鼓励开办农业保险,原因在于农业保险属于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活动。
一、种养业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粮食食品,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应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的涉农的可保风险,如财产险、人寿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应考虑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虽不危及食品安全,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国家应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受益人是农户,但是农户获得保险利益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一是需要支付一部分保费购买保险,二是要在出现灾情损失时才能实现政府补贴带来的好处。农村可以实现人人有低保,但是人人皆保险尚需时日。所以,即使在政府补贴、龙头企业帮扶的情况下,农户购买保险也需要动员。在日本,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水稻、陆稻及麦类的栽培面积合计超过1亩或3亩(日本制,下同),才有资格加入。同时,一定经营规模以上的农户又必须加入农业保险,例如,北海道地区的麦类耕作面积4亩至10亩的,必须加入农业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一是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户参加保险,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基地型农户是指根据订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农户。这些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和院落、场房进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生产流程上的上下游关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基地与前沿关系。农业保险通过对订单农户提供保险服务,能够有效保障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稳固产业化链条源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适当给订单农户部分保费补贴,组织订单农户参加保险,降低了农户的保费负担,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为订单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加强了公司与农户联系的紧密度,保证订单农户生产稳定,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充足,有利于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带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专业农户是指种养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户。专业农户往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密切联系,保险公司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向合作组织内的成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多数社员已成为种、养专业户,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同时,农业保险还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屠宰加工厂,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三是对传统农户进行保险。以县级为单位对大宗农作物进行统保,对传统农产进行保险。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地域差异较大,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保险的承保和理赔难度较大。对传统农户的保险难度更大,而传统农户经营的往往是传统的种植业,急需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风险。
二、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帮扶方式
(一)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是全社会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渠道。农业保险的开办历史表明,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任何国家的农业保险都无法维持下去。美国作为世界级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保险也办得较好,政府的财政支持更是一大亮点。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经济支持大致包括:保费补贴,各险种的补贴比例不同,2000年,补贴额平均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英亩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约为40%;业务费用补贴,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另外,政府还承担农业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二)政府通过条件救济支持农业保险
即便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农户还是有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保险对于农户来讲首先是一笔支出,然后才有可能在出险后获得补偿,农民并不踊跃参保。即使在美国,也在实行了把购买农业保险作为获得政府其他支持的条件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才获得突破性发展。1994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鼓励农场主购买农业保险,进而降低农场主对灾害救济的潜在需求。它规定,除非农场主购买了农作物保险,最少也要购买巨灾保险保障,否则他们不可能得到农业保护计划中的其他好处,即取消了政府救济计划。通过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灾保险(新设立)、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扩大保障保险、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等四大险种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了农作物保险计划。该法令还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福利,如农户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计划的支持等,对农作物保险实行了事实上的强制参加。该法令的实施使保险作物从1980年的30种扩大到47种,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迅速提高,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2.2亿英亩,占当年可保面积的82%,是美国历史上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比例最高的一年。
(三)政府通过立法支持农业保险
通过法律确定农业保险的标的、范围、机构、补贴等各种内容和环节,使农业保险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和透明的发展,不因政府官员的更迭而起落,不因市场的变化而消长。日本自1929年以来,有关农业保险的立法、制度及修改多达10部之多,对农业保险作物的品种、农业保险的准入条件、保险范围、承保方式、财政补贴、保险费率计算方法、保险费国库负担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合理地利用了国库的财政资源,有效地保护了农户。
三、农业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三家试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对农业保险的政策研究、立法劝说、机构设置、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人培训、定损人员培养、统计、精算、资料收集加工,以及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和教育等方面,逐渐获得了经验和方法,试点公司也渐趋成熟。试点公司承担了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活动(销售、签单及其他服务),具体实施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计划。试点公司还培训、管理、监督和使用保险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农险查勘核损工作由农险专业核损人来进行,查勘核损人需经过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长时间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专业公司有动力、能力和愿景,将作为主业来看待,必将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试点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专注,不只是停留在领导的一般号召与员工的象征性响应上,而是深入实际探索农民的需求、要求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员工精做农业保险。试点公司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始终坚持按照试点区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吉林省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i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该省近年来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现实,公司在吉林省内主要规划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种植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并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根据畜牧业发达,要建设中国乳都的实际,公司在自治区主要规划开办奶牛等养殖保险品种,并与当地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均比较发达,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实际,公司规划在山东探索开办小麦、棉花、蔬菜、水果等种植保险和奶牛、肉鸡、水貂等养殖保险;根据北京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郊区农业比较发达的实际,公司在北京地区探索以奶牛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为主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通过两年多试点,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点公司坚持围绕试点区域特点研发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吉林省等试点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关系农民数量最多、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品种,公司集中研发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产品。由于内蒙、山东、吉林、北京的畜牧业也都非常发达,各试点省区的畜牧业生产都逐渐呈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公司相继研发了肉鸡、生猪、奶牛、肉牛、梅花鹿养殖保险,并根据各地养殖成本、风险特点等因素在具体条款中进行调整,体现区域特色。同时,公司还针对试点地区农业经济特点,相继研发了经济作物草莓、烟叶等种植保险条款和朗德鹅、水貂等特色养殖保险条款。作为试点公司之一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主要开辟了五个营销渠道。
一是与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渠道。省农委领导的农业管理部门与农民联系密切,并在各个乡镇都有机构网络,人员专业性较强,素质较高,是农业保险业务的良好渠道。在吉林保监局和省农委的大力帮助下,公司与省农经管理总站签订了保险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并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是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结合的渠道。公司与省农信社联社签署协议,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公司在开业当天即与省农信联社签订了全面协议,公司各分支机构与当地农信社关系十分紧密。2006年,农信社代办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全年为200多位死亡和伤残的贷款农户进行了赔偿。
三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结合的渠道。公司已经与中国农业银行、省邮政系统等机构签订了协议,并与省农业发展银行正式合作。农村金融、邮政机构的兼业方式,在公司广开渠道建设的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在更深层次上的开展埋下了伏笔,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国外成功开办农业保险是和农村金融政策紧密相连的。
四是与农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渠道。农委所属的农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村也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公司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保险业务,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开办成本,另一方面在防灾、防损和理赔工作上更容易得到投保农户的认同。
篇10
一、我区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现状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我区已形成了凝固的城乡分治二元经济格局,导致城乡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封闭的状态虽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城乡产业分割,城乡之间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组合、自由流动,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作为连接城乡产业纽带的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更少,全国372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区仅有12户。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占7943%,第二产业占655%,第三产业占1031%。与全国同期相比,第一产业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农牧业,还未摆脱农田的束缚。
2城乡分割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难。我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城镇化率虽然高出全国水平,但城镇功能相当薄弱,城镇的就业环境差,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地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采取城乡两策,人为设置了一些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难以实现农牧民向城镇的有效转移。我区从“九五”开始,每年从农村牧区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约20万人,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转移速度仅为2%。照此速度,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我区农牧民转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牧民的有效转移。
3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区农牧民收入80年代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增幅缓减,1979年―1985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为979%,1998年―2002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仅为129%,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为301元,农牧民收入为131元,两者相差170元,比例为229∶1;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为6051元,农牧民收入为2086元,两者相差3965元,比例为29∶1,况且农牧民纯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次年的生产投入,实际上两者比在4∶1左右。形成城镇居民与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是受城乡分割的制约,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
4由于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不够。多年来,由于自治区财力不足,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为416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998%;信贷支农不尽人意,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工、商、交通、运输、通讯等高效产业,导致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减;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水平较低? 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统筹发展规划,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支持力度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对农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从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完成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支持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有条件拿出部分财力来反哺农牧业、支持农牧业。因此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政策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经济发展是不以人为割裂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使其发挥“承城接乡”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支持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服务业等,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形成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
(三)统筹城乡就业,重点是打破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人为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功能开发,扩展城镇就业容量。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广开农牧民就业门路,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平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政策,清除体制障碍,加快落实户籍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
(四)统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待遇,重点是清除人为的观念、体制障碍,逐步使农牧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农”将在“三化”带动下走向繁荣,城乡将不再分割,城市政策将不再有重大差别,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不再有人为的障碍,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先进生活方式和价值道德观念将向农村牧区扩展,逐步实现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拥有与城镇居民公平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应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加快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利用工业化促进农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支持农牧业。加快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整合,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让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可以为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用工业武装农牧业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工业化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关键是统筹城乡产业交流和融合。目前,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二是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水平低,标准化程度更低。要使我区产业化跃上一个新水平,必须有针对性解决上述两大难题。要紧紧围绕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皮革皮毛业,依托城市工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加工企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与生产基地对接。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引进城市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我区推进城镇化,要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经营城镇,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盘活资产,健全城镇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法规。坚持改革创新,取消农牧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就业、入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农牧民转移创造条件。
(四)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融合,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必须跳出农村牧区这个构架,把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综合起来一体谋划,要把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市场来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要把畜牧业尽快调整成为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促进种养结合,多数地区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调整农业种植内部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形成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使农区走向为养而种的良性轨道。充分发挥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我区称强于全国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农村牧区教育,关系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以法律、法规和技能教育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牧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使城乡之间生态协调发展,环境优美,趋向融合。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思路,重视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向集镇和农村牧区延伸,尤其是在水、电、路、通讯等方面形成城乡相连的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效益,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