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旱灾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5-01
仔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仔猪患上该病的几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病,一头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几头甚至几十头仔猪死亡,致使养殖户亏损严重。因而做好猪副伤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情况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农户养殖的23头仔猪中有5头相继出现发烧、便秘、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次日中午该户主查看猪舍,发现已死亡6头,另有4头也表现出该类症状,对死亡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的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胃肠溃疡,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断奶仔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明显,大便干燥、恶臭,病猪在出现该症状后2~4 d死亡。
2.2 亚急性与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眼部内有脓状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浑浊,情况严重的会转发为大小肠溃疡,大便干燥、恶臭明显;部分患有肺炎的猪群,表现为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病后开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观察分析可诊断出副伤寒病。
3.2 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取病猪的大肠内容物置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37℃的环境中连续进行细菌培养24 h,在琼脂平板内还可看到周边整齐的黄白色单个小菌落。在挑选特殊菌落抹片,对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看见两端钝圆,排列较散,偶见3个左右连在一起的革兰氏阴性短小直杆状细菌,并挑选单个菌落置于37℃中培养24 h,并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穿刺,会有H2S出现,且底部为黑色,斜面为黄色[1]。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科学喂养,定期打扫猪舍,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清洁,增强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现今常用的预防接种药物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或刚断奶的再猪仔进行预防接种,该冻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标准为将冻干菌苗稀释至5~10 mL,并与饲料搅拌均匀后喂养。也可稀释至1~10 mL灌服。肌注标准为:依照冻干菌苗标注的使用说明书与20%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 mL,达到增强猪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左右,应停用抗生素。
4.2 科学喂养
在饲养的过程中,应供给仔猪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其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猪舍应定期消毒,一周两次。同时须做好通风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应定期用氢氧化钠清洗,在用清水冲洗干净[2]
4.3 治疗
4.3.1 病猪隔离 对于患病病猪应做好隔离工作,以免传染给其他仔猪。
4.3.2 药物治疗 对于已患病的猪群,可使用病原体较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在发病初期应立即给药治疗,以防疾病恶化,所用药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宜长不宜短,并中途暂停使用其它药物。患病病猪的药物治疗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据患猪的体重情况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一周。发现病猪症状有无减轻,若有缓解,则继续治疗[3]。
5 讨论
猪副伤寒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因素、断奶过早等均易导致该病发生,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猪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无固定的发病期,任何季节均可能发病。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当高,对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猪仔以及刚断奶的猪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玉刚.1周龄仔猪急性剐伤寒病诊治及体会[J].畜禽业,2013(1):68-69.
篇2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黄河的中上游,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旱灾、沙尘暴以及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1 林业病虫害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
1.1 外部因素
灾害性气候是导致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风倒、风折现象不但对周围林木造成机械性碰伤,还会使林分产生天窗,为病菌、蛀干害虫的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到毗邻衰弱的一些活立木。人类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不科学的、过量的砍伐,及砍伐之后造林以及营林措施不力或者错误,常常诱发流行病。
1.2 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基层单位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到位,治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②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纯林造林方法,使得林分结构非常不科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抵抗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③森防工作基础较差、设施落后,森防体系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并且基层森防机构并不完善,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森防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④防治技术更新不及时,尤其是针对常发性的一些病虫害,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并且药剂品种非常单一,使得苗木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④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尽管这些年推行了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然而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监督力度还不够。
2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物理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捕杀的措施,比如人工剪虫瘿、铗鼠以及摘砸卵块等。二是采取阻隔的措施,比如上胶环、扎塑料布等措施阻隔害虫上、下树。三是采取诱杀的措施。①潜所诱杀的措施。在对苗圃病虫进行管理时,充分利用树叶与菜叶设置一些潜所对地老虎等各种幼虫进行诱引,在果树树干基部绑扎稻草把、麻袋片或旧衣服,诱集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等,并在害虫越冬或者化蛹的时候集中进行扑杀;②食物诱杀的措施。把食物加工成诱饵或者毒饵,比如可以在苗圃地中利用糖醋液对地老虎等一些夜蛾类的成虫进行诱杀;③灯光诱杀的措施。利用黑光灯、篝火以及高压灭虫电网等对各种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④色板诱杀的措施。由于果园中鳞翅目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的习性是喜欢趋向黄色,因此,利用该习性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对于刚羽化的成虫进行捕诱。
2.2 化学防治措施
①有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农药。通常是利用有机合成原料比如苯、醇、脂肪酸以及一些有机胺等生产加工出来的。按照结构组成不一样,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有机氮农药等,比如西维因、托布津、杀虫脒以及多菌灵等。②无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矿物性农药,是利用矿物原料生产出来的。基本的成分有砷、氟、硫等物质,比如波尔多液、硫磺等。③植物性农药。是利用植物源成分生产出来的一种杀虫剂,主要成分有生物碱与配糖体。这种类型的农药往往比较安全,对于人、畜等不会产生伤害或者毒性非常小,对植物并无药害。采取非农药的化学控制措施。
2.3 生物防治措施
2.3.1 充分利用昆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比如通过释放肿腿蜂以及花绒坚甲等这一类的寄生天牛幼虫与卵对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七星瓢虫以及草蛉防治蚜虫等进行防治;通过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一类的微生物侵染害虫,从而使得食叶害虫春尺蠖快速死亡,比如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苏云金杆菌以及核多角体病毒等。
2.3.2 安装诱捕器。昆虫发育成熟之后会向体外散发出一种气味特殊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昆虫信息素。主要用于吸引同类的异性昆虫过来。利用该特点,在林间设置装满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害虫进行捕杀。在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添加一定量的农药进行诱杀,目前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性诱剂主要包括白杨透翅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害虫的性引诱剂。
2.3.3 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安全,对人、畜都不会产生伤害,并且害虫也不会产生赖药性。一是白僵菌。它属于虫生真菌,由于其侵染害虫往往会呈现白色僵死状,所以称之为白僵虫。在生产实践中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二是苏云金杆菌(Bt)。它属于广谱性细菌杀虫剂,可以对一百种以上的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对鳞翅目害虫效果显著。另外,还有一些灭幼脲类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对于鳞翅目幼虫的效果非常明显,防治的最理想时期是三龄之前的低龄幼虫,其主要优点是残效期比较长、不伤害天敌等。
参考文献
篇3
伏旱季节日照强、温度高、降水少、蒸发量大,易造成季节性干旱灾害。蔬菜一般喜水,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造成秧苗蹲苗、僵苗、不出苗,移栽作物死亡率较高,蔬菜萎蔫干枯,落花、落荚、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凋萎死亡,提前落铃等。特别是2013年出梅入伏以来,南方地区持续高温,降水量稀少,对蔬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一些伏旱季节蔬菜种植中的防旱抗旱工程技术、农艺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1 工程技术措施
防旱抗旱工程措施主要试图解决缺水蔬菜产区和干旱季节的蓄水、水源保持,节水灌溉,降低径流、渗漏和蒸发损失等灌溉问题。
1.1 微滴灌技术
微滴灌技术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较小的流量将水喷洒或滴到植株和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这种灌水技术可以就近取水,以较小水量供应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灌水时间不受限制,可根据作物需水量供水,用水量少,渗漏损失量少,而且管道工程安装以后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省工省力。应用结果表明,深冬季西葫芦栽培,滴灌每667 m2用水77.7 m3,比明灌节水97.1 m3,省水55%;春番茄共灌水8天,滴灌每667 m2用水99.9 m3,比明灌节水50%。适用于近水源的平地、设施、山地等地的长季节蔬菜栽培。
1.2 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是覆盖地膜种植蔬菜,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湿、集雨抗旱、保肥除草、防虫防病等作用,提高土壤保水率,延长作物抗旱期。一般对于地温要求高、根系较浅、生长期较短的蔬菜,增产幅度平均可达30%~50%。结合膜上或膜下滴灌技术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水抗旱效果。地膜覆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一般旱地种植均适用。
1.3 集雨补灌技术
集雨补灌技术是在灌溉农区根据自然坡降、径流流向等确立位置修建水窖等集雨设施,在多雨季节蓄水、收集雨水及地表径流等,在干旱少雨季节作补充灌溉水源。修建集水设施,可保证作物适时播种,并配合降水进行补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从而使旱区农业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平均节水可达 30%以上。一般适用于高山蔬菜种植的山区丘陵等水源不足,引水困难地区。
1.4 “小地龙”灌溉技术
“小地龙”灌溉技术是使用微喷带,将微喷带末端出水口扎死、在塑料管上开一定数量的小孔,利用移动水泵供水,使水从微喷带小孔喷出形成带状喷灌的技术。一般微喷带管径约60 mm,铺设在田间的有孔管长度100 m 左右,其喷水宽度一般4~5 m,可与100~200 m 的输水管连接,通常采用3.2 kW的潜水泵供水(水泵动力因井深、扬程不同适当增减,也可以采用其他水源),一次可灌溉约466.7 m2,灌溉时间约45 min,灌溉完成后人工将微喷带平行移动到另一处进行喷灌,平均喷灌667 m2地不到1 h。用这样的1套“小地龙”,2个劳动力一天可灌溉4 666.7 m2左右。这种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异地取水,移动式灌溉,携带方便,适于地势较平坦、异地取水、成本投入小 的旱区个体农户使用。
2 农艺管理措施
2.1 育苗移栽
在水源不足、大面积等墒会延误适宜播种期时,可采用育苗移栽法,可用苗床育苗或地边密播育苗,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增施农家肥,播种后期不再浇水。移栽时间可灵活把握,一般具6~8片叶时分期分批造墒移栽或雨后移栽。
2.2 抗旱保苗
移栽后重点保秧苗,尽量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连续高温干旱期间,可3~5天浇灌一次跑马水,宜于早晚浇灌或沟灌,水灌至与沟平后排干余水。有条件的可采用微喷滴灌、微蓄微灌等抗旱节水措施,省工节本、灌溉质量好。
2.3 遮光降温
采用遮阳网覆盖大棚顶部挡强光、降高温等保护地栽培措施,防止高温灼苗,减轻不利影响。种植畦面可覆盖杂草、稻草、废旧遮阳网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4 水分管理
旱地蔬菜注意清晨或傍晚灌水,避高温灌水。可结合测定或观察土壤含水量来判断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一般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或手捏泥土较松散、不成团时,说明土壤干旱,需要及时灌水。灌水量以刚好能渗透植株根部,且地表无径流为宜。水生蔬菜可及时灌深水降温,免受高温伤害。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活水套灌或日灌夜排,不仅起到降温效果,还可有效增加田间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高温的能力。
2.5 施肥技术
按照薄肥勤施的原则,每隔7天左右于早上或傍晚施一次沼液肥、稀人粪肥、0.3%尿素或其他叶面肥,有条件的采用滴灌追肥,提高作物抗旱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对于延误秋播而补种的蔬菜,可增加速效肥,减少缓效性肥料;增加基肥和种肥,减少追肥,实现用肥的前移;降低氮肥比例,尤其是中后期的氮肥要少施、慎施,提高磷、钾肥比例,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其抗逆能力;因迟播作物根浅且弱,应增加施肥深度,以接近作物的根系,便于吸收。
3 病虫害防治措施
高温干旱易诱发病虫害,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瓜绢螟等发生较重,田间管理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高温天气喷洒农药还要注意防止作物药害和人员安全问题,建议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网覆盖、杀虫灯、昆虫性诱剂、色板等非农药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赵志萍.滴灌技术在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青海农技推广,2002(4):23-24.
[2] 付鹤鸣.哪些蔬菜覆盖地膜产量高[J].老区建设,1996(5):48.
[3] 徐云文,王海景.蔬菜集雨补灌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5):68-69.
[4] 高祥照.“小地龙”喷灌技术特点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1(4):41-42.
篇4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防沙治沙;措施;危害
1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迅速崛起,一些工厂的废渣、废水、废气未经处理便随便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人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乱砍滥伐,使得树木越来越少,沙漠化的区域越来越大。我国现在已有除了上海、台湾、香港以外的三十个省,都面临着土地沙漠化的现象,可见涉及的范围之广。目前,我国沙漠化的面积已经比一个北京市的面积还大,如果还按照这样的形式扩展,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采取怎样的措施的问题刻不容缓。
2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危害
2.1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出现以砂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现象。自然因素只要包括干旱、土壤疏松、大风等;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土地干旱,再加上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空气流动速度变快,更加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引起土地沙漠化。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放牧、对树木及草地的滥垦滥伐、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但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多上游地区用水量过度,下游的水量就大大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由于灌溉技术不合理,许多地方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人口目前急剧增长,资源消耗量大,人、地、牲畜、牧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造成草场过度放牧。我国的西北地区超载率尤为严重,再加上过度开荒和不合理的砍伐,只会加快我国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2.2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由于沙漠化的不断扩大,引起强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我国北方的许多地方一年就出现了12次扬沙和沙尘暴的天气,这使得本来就经常干旱的北方地区雪上加霜,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旱灾。土地沙漠化会造成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继而破坏农田、水利设施、草场等农业生产场地,使农业无法正常生产,并增加农业生产费用。一些农垦地区经常耕翻,造成土地中的细物质不断流失,土壤中的细粉尘聚集于下风向的灌木丛和草堆,形成沙堆,是耕地变为洼地。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风蚀现象,使得平坦的农田变得崎岖不平,增加耕种的难度。
土地沙漠化还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空间,侵袭人类的农田、牧场等地方,使人们的生存范围缩小,一些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严重地区的牧民都被迫搬迁,成为“难民”。这便会使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要花钱治理沙漠化,还要花钱安顿搬迁的牧民。
3 治理沙漠化的措施
3.1 做好防风固沙的工作
在沙漠边缘的地带,设置草方格、立时、平铺、篱笆等沙障,种植沙生植物,沙生植物不仅水分蒸腾作用少,而且各种组织系统较发达,能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是阻止沙漠扩张最有效的办法。例如耐寒性强的乔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建立防风固沙林带,这些植物和沙障在抵挡流动沙丘移动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还可以减弱风力的侵蚀,并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截流降雨,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还可以利用覆盖致密物和利用废塑料的方法来治理沙丘和沙漠。
3.2 充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灌溉方式还是以单一的漫灌方式为主,水资源浪费尤为严重,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推广新的、节省水资源的灌溉方式,如涌流灌溉、滴灌、浇灌、水平畦田灌溉等,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率。同时,要在广大种植地区推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等科学管理方法,建设水利水利管理企业,讲水资源变为商品,增加水管部门的经济实力,促进灌溉方式的提高。更要涵养水源,实现生态补偿,合理分配上游、中游、下游的水资源供给。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与政策
政府应该建立完备的环境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处置滥垦滥伐植被的行为。实行“耕地总量控制”的政策,转变耕种的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保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实行“草场载畜量控制”的政策,改变现有的放牧方式,限定最高载畜量,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的数量放牧,严禁超载放牧,每年都要季节性休牧,给草场和牧场一定的生长空间。在农村推行能源替代政策,积极开发光能和风能、利用沼气、营造薪炭林,提高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利用率,以防止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污染周围的环境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4 加大科技投资,建立完备的系统
政府应该加大对研究土地沙化的科技投资,增加研发人员,投资研发设施,建立严谨的检测、预警系统,完善国家的沙化土地监测体系,构建监测网络,并对防风防沙工程进行跟踪监测,更有效的监测土地沙漠化状况,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地沙漠化情况,以制定更合适的防止措施。
3.5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增长迅速,造成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大,因此,要控制人口数量,真正做到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可以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将超过环境容量的部分人口迁移出来,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反复破坏环境和植被继续破坏的问题,给大自然一些可以喘息的恢复时间;与此同时,还可以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富余人口,做其他产业的工作,带动国家多种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治理土地沙漠化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国家要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多种植沙生植物,做好防风固沙的工作。治理土地沙漠化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还需要大家的大力支持与响应。政府应该努力宣传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制定合理与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政策,让大众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教会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观念,节约水资源,使大家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为国家发展与环境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丽芳,刘玲.黑龙江省西部土地沙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7):149-151.
[2]程国霞.论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j].品牌与标准化,2010,13(20):65-67.
篇5
关键词:苹果树 早期落叶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43-02
1 调查方法
分别在原底乡于家村和南头村的不同果园调查,在每个果园对角线取5棵树,在每棵树东、南、西、北、中各取25个叶片,统计病虫叶片,计算病虫叶率。落叶率的统计方法是,11-12年7-9月份随机选择不同果园,在树下拾取48小时树叶落在地面上的叶片数,分别统计不同病虫的叶片数,计算不同病虫危害的叶片数。
2 原因分析
(1)树体营养差,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调查中发现,凡是对果园肥料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有机肥匮乏,施肥主要依赖化肥,且施肥时期不当,施肥量不足的园块,落叶率高达80%。
(2)高温高湿气候给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调查中发现,凡是未大改形,通风透光郁闭的园块在遇到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落叶率高达90%。
(3)由病原菌浸染引起的早期落叶病。
苹果褐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苹果锈病都是引起我县苹果早期落叶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原因。据11-12年7-9月随机抽样调查中,对48小时不同果园落下的叶片进行抽样,其中褐斑病叶占82.3%,斑点落叶占1.3%,锈病占5.2%,其它病叶占6.5%。
①这种病发的主要防治措施要围绕整个苹果的生长情况展开,尤其是苹果褐斑的主要危害性强,对于叶片的危害性更是很大,其中,叶片的主要症状是针对不同的形状展开的,主要有轮纹形,针芒形和混合型。在田间的表现中,发病初期叶片上主要有不同的褐色斑点,边缘绿色呈现出不整齐的方式,在后期就会出现有相应的小黑点,受害的叶片也就呈现出黄色以及脱落的现象,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形成风雨传播的表现形式,在条件相对适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就可以进行多次的侵染。
这种病发育发生的轻重以及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在栽培管理、品种等多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效果,不同年份与气候会有这相应的关系。在夏季多雨季节,尤其是在梅雨时节,这种病害的发生相对较早,一般发生在5至6月份的上旬,到了7、8月份就出现发病的高峰期,到9月后就会开始呈现脱落变黄的现象。一般树势衰弱、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的发病严重,树冠内膛枝条上的叶片比的叶片发病早且严重,底盘比上部发病早且严重。如11年8月上旬在于家调查时,发病株率达75%,内膛枝和底盘枝病叶率32%,而上部叶片病叶率仅为8%。8月下旬在南头不同栽植密度的园块调查时发现,株行距为3×2米的果园,褐斑病病株率81%,病叶率42%,下部枝叶病叶率51%,而在5×3的南头示范园里,病叶率仅为13%,落叶率仅为6%,目前主宰的红富士和嘎拉均属易感品种。
②苹果斑点的落叶病主要是幼虫幼嫩叶片的影响。在春天的时候,发病的几率相对较高,会呈现出褐色圆形与不规则的形状,以后病斑点就会逐渐增加,呈现褐红色的方式,中间还会有一点点深色小点,天气潮湿的病斑正反面都会有墨绿色的霉状物,形成分子的破坏功能。成长的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老叶片的生长变黄等,老叶呈现相应的脱落等表现,就会影响苹果树的正常生长。有许多病斑穿孔或撕裂,其分生袍子随气流和风雨传播u,1年有2次发病高峰,5月至6月中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8月至9月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
③苹果锈病大发生的年份也常造在大量落栽叶。锈病今年就比较严重。它的发生主要与果园周围有无桧柏等转主寄主密切相关。这两年,我县县城和部分村庄将桧柏作为绿化植物大面积栽培,因此靠近县城和村庄的果园与其它果园相比比较严重。
④病毒性花叶病。引起早期落叶是因为花叶病毒危害的。植株常常叶片和叶柄变黄都是受花叶病毒危害的。
(4)虫害引起的早期落叶。主要指叶螨、潜叶蛾类。叶螨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堤早脱落。潜叶蛾类取食叶肉,使叶片受伤脱落。
(5)旱灾、雹灾、涝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生理落叶。果树根系的生长既需要充足的水分,又需要良好的通气,在干旱情况下,根的木栓化加速,可使部分叶片提早脱落。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则通气不良,根系在缺氧情况下,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和生理活动,同时,二氧化炭和其它有害气体就会在根系的周围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起根系中毒,导致叶片变色,干枯,脱落。
3 防治措施
(1)彻底清园。在落叶后及时清除果园中的落叶、杂草、烂果、僵果等,并将其带出果园集中处理。深翻园土,冻死部分菌类和越冬代,发芽前全园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
(2)大改形、强拉枝。良好的树形可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当树体枝量大,树势强旺时,往往会影响通风透光,导致果园和树体小气候恶化,高温高湿,无效光区增加,树体抗性减弱,引起早期落叶大面积发生和蔓延。而大改形和强拉枝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整个园块的通风透光条件,缓和了树势,增强了抗性。
(3)巧施肥。强健的树体是防病的基础,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则是强健的树体基础。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构筑强健树体,应牢牢抓住巧施肥这一环节,作到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士壤施肥为主,叶面喷肥为辅;以大量元素为主,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建立五配套良性生态果园。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危害,如利用捕食螨、食螨瓢虫等控制叶螨危害。
(5)物理防治。如利用诱虫带诱杀叶螨。
①落叶至萌芽前,应彻底清扫落叶,剪除病虫枝清除落果,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并用石硫合剂3-5波美度或其它广谱性杀菌剂铲除各种越冬菌源。
②现蕾或花序分离期;晴菌唑3000倍或戊唑醇3000-4000倍。
③苹果树开花后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当年病害的侵害源,结合霉心病及白粉病的防治,采用春雷霉素700倍+烯唑醇2500倍或多抗霉素600倍+进口甲托1000倍。
篇6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省农村秋冬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抓好2013年秋冬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3]20号)文件精神,以“稳增长,保增收”为目标,认真抓好抗旱保苗、改种补种、水利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冬种、冬养、冬修、冬造、冬防、冬储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二、主要目标
冬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调整、优化种养布局,力争全镇秋冬出栏生猪1.5万头,羊0.05万只,家禽11万羽,水产品0.13万吨。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程,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完成工程造林任务0.1万亩。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改造建设,大力支持丘陵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灌溉面积0.04万亩。认真做好秋冬动物防疫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森林火灾。
三、工作重点
(一)认真抓好晚稻生产和秋冬种养工作。秋粮是我镇最重要的一季粮食作物。为减少旱灾对秋粮特别是晚稻生产的影响,各村要进一步加强对晚稻生产的管理和指导,尤其是在抗旱期水稻播种、病虫害防治和中后期田间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种足晚稻面积,提高晚稻单产,实现“以秋补夏”,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秋冬种养工作是我镇今年应对旱灾损失,确保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镇计划秋冬种生产面积1.9万亩,其中冬种油菜1.2万亩、秋冬蔬菜0.38万亩、绿肥0.32万亩。要进一步加强果园、茶园提质改造。具体安排:一是突出油菜高产创建。推广种植“稻稻油”模式油菜,建立1个以早熟优质高产油菜品种丰油730为主的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以陈家坪村、东塘村为核心的示范面积5000亩以上。二是突出秋冬蔬菜种植。进一步将蔬菜产业基地做强做大做优。三是突出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在陈家坪村、东塘村等核心村种植5000亩观赏性油菜示范区,发展以赏油菜花为主题的休闲农业。
(二)认真抓好秋冬畜禽水产品养殖生产。落实“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的要求。一是抓好1个“民生100工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即秧田村大河组袁孔飞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主体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做好畜禽安全越冬工作。积极宣传和动员广大养殖户做好栏舍维修加固工作,确保畜禽防寒保暖措施到位。三是继续推动肉片、黑山羊等草食动物养殖产业发展。在进一步扩大今冬种草面积、丰富种植品种的基础上,做好草食动物圈养育肥工作。四是做好池塘改造工作。对低产鱼塘进行清淤挖深、塘形改造、塘堤护坡、塘埂拓宽、合塘改大、进排水系统分离及配套设施完善,改善池塘养殖条件,提高池塘养殖产量。
(三)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总投为3980万元,全镇计划开工大小水利项目550处,投工58万个,完成土石方86万m3,修复水毁工程191处,除险加固水库1座,整修塘坝75处;加固堤防13公里,疏通河道22.2公里,清淤沟渠30.8公里,新修或改造泵站6座;改善灌溉面积0.0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23万亩;新增蓄水能力35万m3。重点是完成周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抓好蓼市河河段河道疏浚、堤岸加固治理工程。
(四)认真做好秋冬造林工作。各村(居委会、社区)要高度重视秋冬造林工作,尽早谋划,既要完成好今冬明春造林任务,又要搞好因旱灾损失林地的补植补造工作。要继续坚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两条主线,与三年城乡绿化攻坚活动紧密结合,全面扎实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工作。今冬明春指令性造林任务0.1万亩(全部为桉树、竹柳等速生树种造林),争取完成指导性造林任务0.2万亩。重点是S213线及镇主要通道两边的第一层山脊可视山头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造林和村镇绿化林新造补植。林业部门要根据核查的无林地、疏林地分布现状,结合我镇绿化攻坚、绿色通道建设规划、村镇绿化规划及往年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情况等进行综合分解,并及时下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按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好造林规划设计,落实造林苗木培育调供工作,确保造林苗木充足供给。各村、居委会、社区要落实好造林地块,督促林权单位(个人、业主)完成荒山造林或疏林地补植。镇里将对保质保量完成造林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金补助。
(五)认真抓好秋冬动物防疫工作。目前即将进入秋冬季动物疫病的高发期,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日趋严峻。各村、居委会、社区和有关部门务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认真做好秋冬动物防疫工作,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一是要积极开展免疫接种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和动物防疫责任状的要求,对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免疫密度,保证免疫质量,消除免疫空白。要充分发挥动物防疫员的作用,组织精干力量,进场入户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切实做到通知到村,责任到人,冷链到底,疫苗到员,台帐到户,标识到畜;做到市不漏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对漏免和补栏未免疫的畜禽要及时补免,同时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二是要加强疫情监测。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有效应对疫情,要重点加强对规模养殖户(场)和仔猪贩运、补栏、引种等关键环节的疫情监测,对交易量大、辐射面广的或畜禽交易市场,要明确专人驻场监管,要加强免疫抗体的监测,掌握畜禽免疫质量效果;要完善应急体系,建立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明确人员分工和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质,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果断处置,及时有效控制和扑灭疫情,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扩散蔓延。三是要把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关。要不断加强畜禽产地监管、流通监管,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防病害畜禽产品流入市场;要定期开展畜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收购、屠宰病死猪和经营、加工病害动物等违法行为,保障全镇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六)认真抓好秋冬森林防火工作。当前已进入秋冬季森林防火特防期,加之秋冬季又是农事林事用火的高峰期,野外火源将大量增加,森林火灾隐患十分突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超前安排,精心组织,狠抓各项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确保森林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镇及指挥部成员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森林防火,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心抓,责任单位包片抓、业务部门具体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要及时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村组干部会和户主会”等三个森林防火工作安排部署会,进一步强化镇、村、组干部的责任意识,把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全面负责到底。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镇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农户活动,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充分利用逢圩赶集时机或群众聚集场所,发放宣传料,在主要街道和农村集贸市场、村庄、路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在交通要道和村民聚居点设置醒目的森林防火宣传牌。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火源管控。要把野外火源管理作为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完善火源管理、群防联防、巡查巡护、督促检查、火灾处置、火情监测、值班报告等七项制度,镇、村要组建专门的森林防火巡逻巡查队,落实巡查的线路及负责区域。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值守。镇及相关部门在火险高发天气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主要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火情要按规定渠道上报,严禁多头上报、漏报、谎报、瞒报。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到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料等形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开展主推技术、主推品种、主推机具宣传培训,提高秋冬季农业生产的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宣传,营造良好的秋冬季农业工作氛围,掀起秋冬季农业工作。
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园林树木病害的分类
(一)生理性病害
相同的症状一般在相近的地方成片发生,多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除不可逆的损伤外,一般症状能够减轻或消失。土壤缺乏营养,树木会表现某种症状,当补充营养后,症状逐渐消失。干旱会使树木萎蔫、落叶、干枯、死亡。环境污染形成的酸雨会对树木产生酸害,树叶出现斑块、褪色等症状,污染源消除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农药使用过量,会使叶子枯焦、落花、落果;除草剂使用不当会使苗木死亡。高温或低温对树木的幼嫩组织产生危害,高温很容易灼伤树木的嫩芽和花朵,造成嫩梢发育不良和花组织损坏,影响花的美观和果实的形成。
(二)侵染性病害
一是真菌病害。真菌是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它没有叶绿素,不能自养。真菌的孢子借助风、雨、昆虫、鸟类和人类进行传播,通过树木的皮孔、气孔、伤口侵入体内使树木发病。发病部位出现斑点、溃疡、萎蔫、畸形等病状和霉状物、白粉、锈粉等病症。二是细菌病害。细菌是单细胞的低等生物,它主要以分裂方式繁殖。借助雨、水、土壤、已病植株传播,通过气孔、皮孔、伤口侵入树木体内。发病部位的症状与真菌症状相似。三是病毒病害。其通过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破坏其正常的生理程序,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伤口,而且需要破坏细胞壁,病毒才容易侵入,因此病毒通过刺吸式昆虫、无性繁殖、嫁接等途径传播。发病树木表现为叶片黄化、发皱、坏死等病状,但不出现病症,通过这一点可以与真菌、细畸形菌区分出来。四是菌质体病害。靠蚜虫等昆虫传播,发病植株出现黄化、丛枝等症状。
(三)园林树木害虫
1.根部害虫
这类害虫栖居于土壤,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2.干部害虫
林分中的被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是这类害虫长期维持一定数量的基本依托,当林分因受叶部害虫、风、火、水、旱灾害而生长趋弱时,干部害虫乘虚而入,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
3.枝梢害虫
一是钻蛀害虫,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瘿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有些害虫还可传播病毒病害,其中很多是重要的检疫对象。
4.叶部害虫
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蠹、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5.果实种子害虫
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取食果轴、种鳞及果仁等不同部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二、防治办法
(一)树干涂白法
杨柳树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 10 份,生石灰 3 份,石硫合剂原液0.5 份,食盐 0.5 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 1~1.5 米处为宜。
(二)农药埋施法
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 3 个月,1 年只需埋施 2 次药剂即可。方法是:在距树干 60 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 3~4 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孔)内放 50~80 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如与复合肥或尿素一起使用,可使得呋喃丹的药效更高、更快,治虫补肥一举两得。
(三)注药法
注药法是在树干周围钻孔注药,使全树体都具有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论害虫在什么部位取进食,都会中毒死亡。此法操作简便,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不伤害天敌,防治效果好。可防治难以除治的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和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食叶害虫及树毛毡病、煤污病等病害。注药的时期在树木萌芽至落叶前的生长期内都可以进行,但以 4 月至 8 月份施药的效果最好,树木落叶至萌动前的休眠期不能用药。农药应选用内吸性较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影响的药剂。
(四)树干涂胶法
对于一些具有上、下树迁移习性的害虫,如为害杨、柳、榆、槐、桦、槭等树木的春尺蠖、杨毒蛾,为害松树的松毛虫,为害槐树、构树、枣树等树的朱砂叶螨等害虫。使用粘虫胶将其粘住致死,该办法粘着力强、药效长、无毒、无污染、成本低,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使用方法:一是可直接将粘虫胶涂在树干上;二是先用 1.5~2 厘米宽的胶带在主干光滑的部位缠绕一圈,然后将粘虫胶均匀的涂在上面,涂抹时不要粘着杂草,以防杂草搭桥,产生离体,使害虫摆脱粘胶逃离。
(五)树干疗伤法
因树木病、虫、冻、日灼、修剪、风雹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园林树木干枝及苗木伤口,往往是病虫的侵入口。对伤口及时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尽快地恢复树势,是防止病虫侵入的有效方法。对已经枯死的苗干及树枝,要从伤折处附近锯平或剪除,对于轻伤枝、发生抽条的枝干,在死活界限分明处切除,切口要光滑并涂保护剂或涂蜡,以利伤口愈合。腐烂树皮要用快刀及时刮净病部,涂刷 75%的酒精或 1%~3%的高锰酸钾液消毒,然后涂蜡或保护剂,促进伤口愈合。对于被大风吹裂或折伤的枝干,可把裂伤较轻的半劈裂枝干伤口消毒处理后吊起或支起,用绳或铁丝捆紧,使伤口密合无缝,半年愈合复原后便可解绑。
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将常规的喷粉、喷药、诱杀等方法与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相结合,还可大大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三、结束语
城市园林建设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生态措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以生态科学为理论,与城市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相协调,既要控制树木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又要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既要减少资本的投入,又要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控制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园林;树木;养护管理
1 灌溉与排水
各种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树木生长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树木创造足以满足其生长需要的生活条件。首先要满足的是它对水分的需要,不能缺水也不能干旱,既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也不能因水分缺失而使其遭受干旱灾害。
1.1 灌溉
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应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措施就叫灌溉。
灌溉一般根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灌溉时,如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大,则证明水分不足,就应及时喷水。
抗旱灌木虽受设备及人力条件的限制,但必须掌握新栽的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要优先灌水,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最好不要浇水,中午时叶面灌水也不好。
灌溉时要做到适量,最好采取少灌、勤灌、慢灌的原则,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树、因地、因时制宜的合理灌溉,保证树木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连续灌水3年~5年,灌木最少5年,土质不好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则应延长灌水年限。每次每株的最低灌水量,乔木不得少于90千克,灌木不得少于60千克。
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经化验可用的废水。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堰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
灌溉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
(1)灌水堰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的太深,以免伤根;
(2)水量充足;
(3)水渗透后及时封堰或中耕,切断土壤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
1.2 排水
土壤含水过多,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长势以及生长条件的不同,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常用的排涝方法有:
(1)地表径流:地表坡度控制在0.1%~0.3%,不留坑洼死角;
(2)明沟排水:适用于大雨后抢排积水;
(3)暗沟排水:采用地下排水管线并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相连,但造价较高。
2 施肥
施肥可分为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多选用有机肥或复合肥,施用的方法有穴施、环施和放射状沟施等;追肥一般用化肥或菌肥,施用的方法有根施法和根外施法。
施肥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有机肥料要充分发酵、腐熟,化肥必须完全粉碎成粉状。施肥后必须及时适量灌水,使肥料渗透,否则土壤溶液浓度过大会对树根不利;
(2)根处追肥最好于傍晚喷施。
3 修剪
修剪是树木抚育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修剪,能调节和均衡树势,使树木生长健壮、树形整齐、树姿美观,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移植树木的成活率。修剪的方法包括:
3.1抹芽
树木移植后,经过较大强度大的修剪,树干、树枝上会萌发很多嫩芽、幼芽,影响树木生长,对此,在春季萌发时可用手摘除多余嫩芽。冬季修剪后,第二年春季,在枝干切口处又会萌发嫩芽,应予以摘除,以免主枝无力,树枝丛生交错。总之,在定干以下的枝芽尚未木质化之前应全部摘除,定干以上的无用芽也应摘除。
3.2修剪
修剪是指对苗木枝条或主干进行的短截。修剪时要根据苗木树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进行。要剪去病虫枝、内膛枝、竞争枝、过密枝及萌蘖枝,剪口必须平滑,不劈不裂,过粗枝剪口必须涂抹。
3.3整形
对于偏冠的或树形不整齐的树木,对一侧生长太强的主枝或侧枝,可去大留小,或者截去强的领导枝,以向外的侧枝代替。如果因一面的枝条缺少造成偏冠,可以用绳索牵引两侧枝补其缺陷。作行道树的松类,在树长大后应提高分枝点,可将一轮几个主枝,隔一个去一个,待伤口初步愈合后再去掉其余几个。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
(1)适地适树,并对外来的树苗进行必要的检疫,病虫害较轻者可用氢氰酸及二氧化碳熏蒸。
(2)改善树体卫生环境条件,清除枯枝落叶,修剪枝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3)除草施肥,注意不要在肥料中带来病虫源。
(4)保护益虫、益鸟。
4.2 病虫害的治理:
4.2.1治虫的方法
主要有人工捕打诱杀及喷药,使用药剂时应根据病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对症下药。
4.2.2治病的方法
首先必须弄清病原、病史,然后采用相应的药剂。树木的病害一般有白粉病、花叶病、溃疡病、锈病等。喷药时应设立警戒区,以免人畜中毒。
5 低温危害与防寒
5.1 低温危害部位及其原因:
5.1.1根系冻害
原因在于根系无自然休眠,抗冻能力较差,尤其冬季少雪、干旱的沙土之地更易受冻。
5.1.2根颈冻害
原因在于根颈停止生长最晚,而开始活动较早,抗寒力差,同时接近地表温度变化大,易使皮层受冻。常用培土方法防寒。
5.1.3主干、枝杈冻害
一是向阳面的冬季日灼。由于初冬气温骤降,皮层组织迅速冷缩,本质部产生应力将树皮撑开;其次,细胞简介结冰而产生的张力也可造成裂缝。
5.2 目前常用的防寒措施:
5.2.1灌冻水
晚秋树木进入休眠期到土地封冻前,灌足一次冻水。灌冻水的时间掌握在霜降以后,、小雪之前。
5.2.2覆土
在11月中、下旬土地封冻以前,将枝干柔软、树身不高的灌木压倒覆土。或者先盖一层干树叶,在覆40厘米~50厘米的细沙,防止抽条。
5.2.3根部培土
冻水灌完后结合封堰,在树根部培起直径80厘米~100厘米、高30厘米~50厘米的土堰,防治冻伤树根。
5.2.4架风障
架设于上风方向。
5.2.5喷白涂白
用石灰硫磺粉对树身喷白涂白,可以减低温差骤变的危害,还可以杀死一些越冬病虫害。
5.2.6春灌
早春土地开始解冻时及时灌水,经常保持土地湿润,供给树木足够的水分。
5.2.7卷干、包草
新植小树和冬季湿冷之地不耐寒的树木,可用草绳卷干或用稻草包主干和部分分枝来防寒。
5.2.8积雪
可以保持一定的低温,免除过冷大风侵袭,早春可增湿,降低土温,防止芽过早的萌动,免受晚霜危害。
5.3 天津地区需要采取防寒措施的主要树种:
5.3.1栽植初期防寒的树种
江南槐、樱花、泡桐、青桐、法桐、水杉、雪松、龙柏、紫薇、玉兰、幼年果树(苹果、梨、桃)等。
5.3.2每年都需防寒的树种
月季、牡丹。
6 园林树木养护管理的其他措施
6.1防止风灾
春季多风,应采取修剪、培土、支撑等措施。
6.2中耕、除草
对树木根部杂草可以采用人工中耕的方法消灭。如荒草较为严重,可以用化学除莠的方法消灭,但应注意选择适当的化学药剂,以免发生药害,而且最好是在草荒发生之前,喷洒化学药剂。
6.3围护、隔离
对于一些怕践踏的树种,例如树根较浅的树种,应当用绿篱或围篱围护起来,与游人隔离。绿篱要适当低矮一些,围篱的造型要简单朴素。
6.4看管、巡查
为了免遭人为的破坏,重点地区应设专人看管,定期巡视,与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潘记球.园林树木养护管理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技视界,2012(13)
[2]孙嘉蔚.园林树木养护管理方法探讨[J].现代园艺,2012(02)
篇9
1.流域概况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涉及陕、甘、豫、鄂、渝、川6省(市)4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73万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公里,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平方公里,包括西峡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公里,内乡376.7平方公里,邓州市32.2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4万公顷,林地37.21万公顷,人口112.58万人,农业人口103.35万人,2000年农业总产值22.66亿元,粮食27271万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区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部,为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小时,无霜日数232天,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项目区北部边界,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层峦叠障,南部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中部西峡与淅川两县交界处仍属伏牛山南麓浅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其南北两侧均为丘陵岗坡,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区域地质岩性北部以古生代变质片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为主,中部主要分布为沉积岩、变质岩区,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积石灰岩为主,在丹江沿岸,从荆关—大石桥—马蹬,属淅川县狭长的红色盆地区,为白垩纪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岩,由于地质构造原因,造成区域中南部大范围石灰岩山地。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区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浅山丘陵区的中、强度流失逐渐向中山区的轻、微度流失变化。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人口集中、植被差、养殖和农业种植区以及交通便利,开发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强度流失面积446.8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369.7平方公里,轻度流失1552.44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面积的13%,41%和46%。年均土壤侵蚀量990万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分为面蚀、沟蚀、泥石流和重力侵蚀,又以面蚀和沟蚀面积大,侵蚀量也最多,面蚀多发生在项目区中部和浅山丘陵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坡耕地多,覆盖差,不能涵养水分,沟蚀多发生在丹江口水库周围,人多地少,缺粮少柴,土地垦植指数较高,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中、浅山区,土质松懈,植被差,坡度陡的区域。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见表1-1。
微度流失区和轻度水土流失区是以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小于200~500吨/平方公里·年和小于2500吨/平方公里·年界定,总面积为4545.3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552.44平方公里,微度流失区面积2992.93平方公里。中山区占45%以上,浅山区为28%,丘陵区为27%,主要分布在西峡中山区和淅川西北山区、丹南山区,海拔较高,山体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植被覆盖率较高,另外大部分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区,水域也包括在内,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
表1-1
水土流失强度
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
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年流失量
(万吨)
轻度
1552.44
24.5
1750
271.68
中度
1369.7
21.5
3250
445.15
强度
446.87
7
6106
272.86
小计
3369.01
53
2938
989.69
微度
2992.93
47
<200~500
合计
6361.94
100
中度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500~5000吨/平方公里·年,总面积1369.7平方公里,其中中山区占不足20%,浅山区40%以上,丘陵区40%,主要分布在西峡县南部山区,南部凹槽以北的低山地区以及灌河、淇河、等沿河两岸的狭窄地区和淅川、内乡、邓州的环丹江口水库浅山丘陵区,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方便,植被覆盖率较低,小于30%,耕地多为坡耕地,荒山荒坡面积大,流失形式以面蚀(含鳞片状面蚀)为主,兼有沟蚀,局部地域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强度流失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8000吨/平方公里·年,总面积446.87平方公里,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其中中山区占10%,浅山区为45%,丘陵区占44%,主要分布在西峡312国道沿线,淅川、邓州环丹江口库区等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蚀、沟蚀为主要形式,兼有局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3.水土流失成因
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水土流失主要与地貌、土壤、植被、岩性、降水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该流域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地貌特征是山岭起伏,沟壑交错,地形破碎,坡度陡,植被少,除少量河滩平地外,坡度陡于5度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1%,25度以上为32%,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2)土壤、岩性:区域内岩石裂隙少,粘重土壤数量较大,土层薄,且松懈,特别是岩性易风化,抗侵蚀能力低,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更差,风化严重,因而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3)降水: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降雨量大且60%以上集中于汛期,使得流域内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根据西峡县五里桥水文站的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878毫米,从历年同期暴雨和泥沙输沙量关系看,暴雨越大,泥沙流失也越多。(4)植被:植被覆盖率、森林郁闭度低,使枝叶截
流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减退,增加了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是:(1)历史上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引起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开荒,破坏大地植被,不合理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坡耕地面积已达4万公顷,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1.26万公顷;(2)农民生活燃料绝大部分仍然沿袭千百年来的烧柴习惯,加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计划地乱砍滥伐林木,草场牧坡过牧、乱割现象严重,森林、植被消耗量大于生长量,使森林蓄积和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造成大量的荒山荒坡,据统计,荒地面积已达11.34万公顷;(3)在农业用地中采取了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沟埂均未及时整修,在林业生产中,不注意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修和加固,使林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对立起来,结果使土层变薄,保肥保水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加剧了水土流失;(4)山坡和坡耕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维修不及时,现有的拦淤工程设施少,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5)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水源区加大了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的建设力度,由采矿、修公路等人为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呈加剧之势,已经越来越成为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再加上原有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全面治理,水源区水土流失已经制约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4.规划原则
为落实总理关于“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应及早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总体方案”的批示,实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丹江口库区的长治久安,确保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等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坚持以预防为主,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预防监督和开展动态监测相结合为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未来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全面规划,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5.总体布局
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程度,在不同地形及相同地形的不同部位都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为了因地制宜的指导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综合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按照地貌类型的相同性,水土流失程度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特点的相似性,生产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和项目区划的完整性,遵照地区分布的规律,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上的矛盾,以县、乡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规划范围内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区分为三种水保治理区,分别为中山区、浅山区、丘陵区,三种类型区占流域面积分别为33.2%,35.2%,31.6%,在规划中因地制宜,分别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实现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的彻底治理。
中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025.95平方公里,多属轻度流失,区域内水土流失以重力侵蚀和山洪危害最大,其次在局部人为开垦的陡坡荒地上经常发生剧烈侵蚀,在水土保持措施上,根据该区面积大,人口稀,劳力不足,自然植被较好的特点,首先应以封山育林为主,采取森林保护措施,健全管护制度,结合人工造林,疏林补植,飞播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生态自我修复步伐;其次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开荒,对大于25度的坡耕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第三,改造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梯坪地,同时在沟道治理中,充分利用本区石多土少的特点,进行闸沟淤地,固定耕地(结合塘、堰、坝等小型蓄排工程),提高单产,做到沟坡兼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第四,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水能梯级开发为重点,发展以电代柴生态工程项目。本区生产发展方向上应以林为主,林、牧结合开发区域特色资源,搞好综合经营。
浅山区水土流失面积1203.5平方公里,其中轻度448.84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555.08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199.58平方公里,地表岩性主要由碳酸岩,砂页岩组成,分别具有易溶蚀,易风化的特性,遭暴雨后,侵蚀强烈。该区域坡耕地面积大,植被覆盖率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水土保持措施上,以荒山、荒坡治理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妥善安排各业占地比例,在解决基本农田少,荒山荒坡面积大等问题的同时,着力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要使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缓坡耕地要逐步改造成水平梯田,积极发展经济林草,扩大经济林种植比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干鲜杂果基地,搞好沟道工程体系建设,主要是沟头防护和修建小型淤地坝分散拦蓄、节节阻流,防治水土流失,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以电代柴、以气代柴等生态节能工程。
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1139.56平方公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532平方公里,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98.18平方公里,轻度409.38平方公里,以中强度水土流失为主,是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要把植被建设放在首位,搞好荒坡的育林育草,因地制宜发展水保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及人工种草,对坡耕地坚决采取退耕还林或改造为水平梯田的措施改良农田,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坡面造林整地工程以鱼鳞坑,挖大穴为主,扩大拦蓄能力,栽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基地,毛沟内修谷坊,建库塘拦沙蓄水,冲刷坍塌严重的河岸段修堤防,固定河床,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同时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重点防治,使开发建设与防治水土流失同步进行。
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置治理措施。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发挥其群体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是各项措施在流域内依据不同的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按一定的结构科学配置的综合体系。具体包括坡面防治体系和沟道防治体系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从而发挥其综合效益,促进生态平衡,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主要工程措施有:坡改梯工程24050公顷,水保林工程103115公顷,经果林60516公顷,种草16846公顷,封禁治理129204公顷,保土耕作3170公顷,修建塘坝764座,谷坊4380座,窖池5391座,沟渠2694公
里,沉沙池10443个,沼气池60979座、以电代柴工程项目15处、河道整治工程128公里、中小型蓄水工程10座、水土保持科技推广站1处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和管理工程等。同时结合生态林建设,开发有区域特色的西峡猕猴桃、淅川大枣、柑桔、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发展龙须草等优良水土保持草种种植面积并积极推行保土耕作技术,形成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实现山、水、田、路综合整治,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最终达到山青水秀,资源优化、生产上规模、经营有特色、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据2003年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有关编制规定和定额进行工程估算,南阳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程总投资309871万元,按计划分期分阶段完成,确定基准年为2000年,使之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对应,规划起始年为2004年,近期目标水平年为2010年,使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总投资为263098万元,远期目标水平年为2020年,完成总投资的剩余部分46773万元,使水源区水土流失实现全部治理,使丹江口库区长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6.效益分析
篇10
关键词:宣恩县;石漠化;调查;治理;对策
收稿日期:2011-06-08
作者简介:符国汉(1983―),男,湖北宣恩人,苗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61-03
1引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通过自然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而使基岩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是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石漠化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宣恩县岩溶土地分布范围广、发育典型,岩溶土地面积占全县土地的52.3%。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通过分析石漠化现状、成因,探讨石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恩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 744km ,全县均为中、低山地貌类型,隶属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部分,主要由武陵山脉组成,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由于山脉纵横、切割深、高差大、地形复杂、形成立体山地性气候类型。随海拔高程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成土母(岩)质主要有石灰岩,面积15万hm 占总面积的54.7%;砂(泥)页岩,面积5.98万hm 占21.8%;其它6.5hm 占总面积的23.5%;林业用地面积18.32万hm 占国土面积的66.7%。
2宣恩县土地石漠化调查方法
利用遥感(RS)卫星影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结合1:5万地形图,运用遥感软件上机判读,进行图斑区划和图班因子程度评定,实地逐小班调查核实。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图斑与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管理。
(1)建立影像解译标志库(判读要素)。根据遥感卫星影像景号的不同和影像上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等特征分别进行了解译,并结合本县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实地调查岩溶地区土地类型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类型及地形地貌等因子,建立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标志。
(2)图斑勾绘。利用1∶5万的地形图实地勾绘,结合卫星影像初步解译图现地核实修改,然后按照《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进行图斑勾绘,以明显的地物、地界为石漠化图斑界线,在实地调查图斑相关因子,填写《石漠化因子调查表》。
(3)建立GPS特征点。为能及时掌握石漠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在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旱地等地类中分类型、分程度设立了GPS特征点。
(4)根据外业调查作业图,进行图斑界线矢量化,构建矢量图斑,导入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coverage格式的GIS矢量数据类型,用GIS求算面积,建立石漠化数据库,同时形成宣恩县石漠化土地分布图和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等基本图与各项专题图;另一方面将外业调查的石漠化因子卡片整理输机,建成电子数据库,并将设立的GPS点和遥感影像标志等建立电子档案。
3调查结果与分析评价
3.1石漠化土地现状
宣恩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143 243.2hm 占国土面积的52.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为90 293.8hm 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63.1%;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51 798.6hm 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36.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1 150.8hm 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0.8%。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54 710.3hm 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0.6%;中度石漠化土地28 048.7hm 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1.1%;重度石漠化土地7 534.8hm 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3%。
3.2石漠化土地分布及特点
宣恩县石漠化土地面积90 293.8hm 呈带状分布,西南多、东北少。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面积为66 283.0hm 占全县石漠化土地的73.4%;东北地区面积为24 010.8hm 仅占26.6%。从宣恩县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宣恩县极重度石漠化没有,岩溶地区轻度、中度石漠化较严重,而有些重度石漠化地区有明显趋于极重度石漠化的趋势。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特点是:坡耕地的石漠化比林地重,坡土的石漠化比梯土重,个体土地的石漠化比国有、集体的重,没有进行工程治理的石漠化比工程治理的重,人口密集地区的石漠化比偏远山区重,替代能源发展差的地区石漠化比替代能源发展好的地区重。
3.3石漠化土地成因及危害
根据宣恩县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宣恩县石漠化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人动频繁、城镇居民点附近的灌木林地、疏林地、旱地中,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布在岩溶区的有林地中。由于历史欠帐太多,特别是对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的措施单一,存在着边恢复边破坏,破坏程度大于恢复程度的问题,天然林、防护林面积分别下降,以中幼林分布面积居多,成、过熟林面积最少,全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生态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其原因是由于全县森林资源遭受多次较大的人为破坏,如20世纪50年代的过度樵采,1958年的“办钢毁林”运动;1966年的“毁林造田”运动;1972年的“收山毁林”运动等;同时农村能源短缺,大量采伐薪材。长期以来,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在做饭取暖等能源需求方面,一直依赖薪碳材,大量消耗森林资源;而20世纪80年代的不适当经营方式,导致石漠化加剧。就宣恩县而言,土地石漠化危害性包括以下几点。
(1)造成森林植被覆盖度低,岩石度增大,土地变瘠薄,水源枯萎,植被在短时期难以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造成塘库容积降低,河床抬高,水利工程效益降低,寿命缩短。
(2)环境承载力降低,人畜饮水困难,水质下降,长期饮用劣质水导致地方性疾病时有发生,间接的影响是使人民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老百姓长期不能脱贫,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森林原生植被破坏,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等功能大为减弱,自然灾害(如旱灾、水涝、冰雹)发生频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1997年,宣恩县降大暴雨,造成重大损失,受灾人口3.9万人,死亡9人,无家可归2 580人,毁坏农田133.3hm 毁坏乡村公路298km,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其中农业损失6 100万元。
(4)耕地有效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无法提高,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大部分尚未达到温饱线。长期以来,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稀少,人们只能在石缝里种点玉米等杂粮,“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成了这里农耕的真实写照。人们不得不在陡峭山坡耕作、采樵,生存异常困难。
4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石漠化治理应坚持“保护优先、长期治理”的治理方针。石漠化治理规划的原则是: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同时兼顾人口密度大、水源奇缺、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等因子,实行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其它措施相结合,并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要手段,工程措施等其它措施为辅助的治理模式。治理目的是以保护现有的耕地,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4.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鉴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危害日益严重,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条适合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存条件改善的成熟的技术路线。
4.2建立监测体系,科学制定规划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监测体系,及时把握石漠化的动态及趋势,以利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变化情况相应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
4.3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防治措施
4.3.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即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植被改良等。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防治和治理,是一种低成本投入、高效益回报的生态建设措施。对在封的林地,应延长封管年限,使其郁闭度达到0.5以上;对已封山管护和封山育林达到封育年限,且郁闭度达到0.5以上,若其岩石度大、坡度大的区域,或各流域的第一层山脊以内,以及水库、湖泊、水塘的周围应长期实行封山管护。
4.3.2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统筹规划治理
根据小流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规律,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从而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局多项措施,使之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
4.3.3帮助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存条件
农村人口集中,而土地又相对少的状况,实行对土层厚度在20cm以上坡耕地实施工程措施――坡改梯,同时在坡土的下方栽植生物绿篱。对粮食产量较低、土层较薄、厚度在19cm以下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草),并实施立体种植模式,林种以防护林为主,在林下种牧草,对牲畜实行圈养,实行人为的植被恢复。
4.4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
加快替代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薪柴是农村不少地方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过去由于长期过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土地瘠薄、岩石的恶果。因此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如建节柴灶、(坑),沼气池,太阳能等,是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关键问题,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群众不砍或少砍薪柴,使现有的森林植被免遭破坏,加快森林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 宣恩县人大常委会.宣恩县“十二五”规划纲要[R].宣恩:宣恩县人常委会,2010.
[2] 宣恩县环境保护局.宣恩县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监测报告[R].宣恩:宣恩县环境保护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