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供应链 三农 物流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75-01
一、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现状特点
供应链管理(SCM)是最近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的客户服务水平。现在是供应链的竞争,任何企业想单打独斗赢得竞争优势已绝无可能,只有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其他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上上之策。同样,中国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解决。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定能够提高竞争力,
就农产品而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
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农产品的初级生产是分散的农户经营.每家都按自己的意愿生产,生产的产品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 而加工企业也不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使得农产品最终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缺乏竞争力,而且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较低。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实行供应链管理。可以克服以上缺点。降低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尽可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可使农村劳动力参与并分享农副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增值。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有利于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物资装备.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
由于农副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特殊性, 以及中国农民的具体特点,使得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现状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核心加工企业实力弱小。供应链组织困难经过几年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在市场的影响力、产品类别、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远远处于不利地位。即使在国内虽然有不少大型的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在国内有限,2003年度372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人不到1.3亿元,份额很低,竞争力差。
2.中国市场主体分散严重。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够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使农业产业链中的一级供应商也是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者, 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淡薄,总体素质较低,大多如散兵游勇,进人市场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高昂交易成本。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对供应链的观点认识不够,还是传统的加工模式,各自为政,信息闭塞,使得供应链上物流不畅,产品成本增加。
3.物流业发展滞后。与供应链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物流是供应链中的血液,是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活动和与之相关联的物流信息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物流不畅就会导致供应链各个接点连接不畅。因此,要使农产品生产的供应链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快物流业的发展。由于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特点,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在比较接近农村的地方,而中国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包装、运输、存储业的落后加剧了物流的不畅,物流的不畅又会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难以有效地进行。
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 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这样同时还能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的供应上得到保证,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报酬。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具体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农户一般可以通过契约来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这样加工企业成为了供应链上核心节点的位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加工企业的素质。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从事种子开发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产品收购和仓储等复杂问题,这种物流职能的内部化, 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 和“加工企业” 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此外,有一些生鲜农产品可以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的复合供应网链是探索的方向。
三、加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 完善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机制的实质,就是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利益是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平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要本着“风险共担,利润共摊” 的原则来进行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行情以合同的形式订立最低保护价格。保护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合理收益,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对未来的合作产生信心, 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较稳定的原料来源。
2.加大与供应链管理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物流在供应链中是否能合理流动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农产品物流。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对承载这些物流功能的设施要求高。而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地方政府应加强供应链意识, 争取投入。解决好与供应链配套的交通、信息、交易集散地等基础设施问题。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21-02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根据马小龙(2014)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以农业经营为核心,借助对信息传送、物质运输、资金流通等方面的控制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植加工户、农产品经营商户、农产品消费目标顾客之间的利益需要,由农用产品原材料采购起,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采购运输、分布销售等的一整套过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或消耗使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达到最优水平,在从生产采购到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整个过程中,将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其中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环节高效率的运作(吴孟霖,2015)。
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本身的特征要求对传统供应链管理进行创新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且农产品品种丰富。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具有水分充足、易腐烂、保存时间短的特点。不同的农产品在从田间地头到达消费者餐桌上的过程中的运输、保存的工具和方法都不一样,按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法,在经过多渠道的运输后,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因为时间长,会导致很多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就已经腐烂了。因此,对于农产品这种特殊的消费品,通过对传统供应链进行管理创新,缩短其在流通过程中的时间,将有利于其销售。
(二)农户分散经营、生产无组织化,不利于提高农民收益和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村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分散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很少。这些农户一般都是在满足自己对农产品的需求后还有剩余,会自主进入当地集贸市场进行销售。在销售过程中,其议价能力很低,这使得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农民收益低。同时,在无组织化分散经营的方式下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不利于农户对土地资源、农产品生产资料资源、农户时间和资金资源等,有效率地利用。
(三)农产品销售中间渠道过多过长,物流成本高,导致农产品不能顺利地实现销售
在现在互联网条件下,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完善时间不长,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停留在要经过多级中间商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传统渠道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每年都会出现这样一些怪现象,一方面是农户丰产不丰收,每到水果等农产品采摘的季节,因为中间商的收购价格低,农户宁愿让水果烂在树上也不愿意采摘销售;另一方面,需要消费这些水果等农产品的消费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媒体报道这些水果被浪费而不能购买到,即使能在卖场买到一部分,其价格也是高得离奇。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因为中间环节过多导致物流成本太高;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物流设备设施的落后,冷链物流系统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腐烂、损耗掉了,这些损耗也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成本,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消费质量。
(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相当分散,而且很多都是小农户独自经营,农户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完全由农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虽然在现有电子商务条件下,有些农户也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农产品生产,但还不能完全与农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完全对接。
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不通畅,使得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一来,农户虽然花费了较多的成本生产,但是其生产的农产品却不是市场上需要的,即使能销售一部分,也不能卖到比较高的价格,这不利于农户生产活动的开展,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从以上分析看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迫切需要进行创新。
三、互联网条件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组织农产品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针对我国农民生产分散性的特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及农产品特点,组织适合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有组织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能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资金及人力等资源,高效地组织农产品生产。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开展农产品生产,还有利于对农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并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监控。
(二)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管理功能,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流通
利用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及时性、互动性,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信息流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买卖双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全国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能准确地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数量和质量,做到按需生产。
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镇居民和一部分农村居民能方便地利用电脑、智能手机,及时、方便地了解各方面信息,但绝大部分农村还没有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设备,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利用电脑、智能手机了解各种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缺乏应有的技术,这是我国要实现在农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一大障碍。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设备设施的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其利用互联网的技能。
(三)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等这些特征,要求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物流配送中心,这样,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按一定的要求统一运送到当地物流中心,可以大大节约中间商到单个农户收购农产品的成本。在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上,可以鼓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直销模式,也可以开展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地连锁超市对接的农超模式等来销售农产品。这些模式都可以很好地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新鲜农产品。
结语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是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项工作。在互联网条件下,要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生产;同时,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管理功能,实现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交流沟通,做到按需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总之,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提供一条高效的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1] 高会.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3):79-91.
[2] 郭全洲,谭立群,王惠霞.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137(3):73-77.
[3] 吴孟霖.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及展望[J].学术论坛,2015,(3):137-139.
[4] 彭剑,王剑波,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76-498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Internet
WANG Jin-y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Hengyang 421005,China)
篇4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网络平台;信息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支撑着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其中,农产品的供应是极为关键的部分。传统的农产品供应方式,比如农户个人的买卖和批发商的采购与销售,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些弊端尤为明显,农产品的供应物流管理亟待创新,在此背景之下,农产品供应链应运而出。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连接为一个整体,将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也将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送与接收、分析,加快了农产品供应的效率,使得各个环节的效益更加突出,整个链接也更加顺畅、高效。
一、供应链物流管理下的农产品交易
(一)供应链物流特点我国目前的农业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数量庞大而又产地分散,同一种农产品可能许多乡镇乃至市县都会生产,还有许多产品比如奶制品、肉制品的灭菌、包装、装卸的高要求,都造成了运输的极大不便,而供应链的形成,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供应链物流具有以下特点:一、链节结构因农产品而有所差异:不同的农产品对供应链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奶蛋肉制品要求供应链尽量缩短,物流运输快以保障产品的新鲜;二、供应链要求各环节相互协调:供应链的形成,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商到销售商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要求各个环节间的高效配合,提高农产品供应的效率;三、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农产品的供应形成的供应链,不仅可以用于产品的流通,还可以进行消息的传递与分析,比如将农产品生产信息传递至销售商以便销售商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将销售信息反馈至生产商以便生产商有所改进。(二)供应链物流进入农村现状中国农业生产进行了数千年,然而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的模式,极易造成产品滞销以及供应不足的局面,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入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产自销模式的弊端,然而供应链物流形成的时间比较短暂,现状并不容乐观。一、物流运输成本高: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成本占整个农产品供应的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整体效益;二、物流损失严重:供应链物流过程中采摘的损失、较为落后的包装与储藏技术造成的损失,都严重的损害了物流过程的效益;三、物流信息不健全:供应链的信息机制不健全,产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送和处理,也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发展。(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形成的历史并不久远,物流管理也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几方面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我国的农业处于小农经济阶段,生产没有规模化,没有形成紧密的组织,导致农产品的采购、销售渠道部稳定;二、物流信息不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导致消息的相互交流不顺畅,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不了解及时有效的消息,不利于供应链的发展;三、农产品供应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供应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个环节也存在着损人利己的现象,使得农产品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在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不理想,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不当、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等因素,阻碍者农业的发展。在现在市场经济化和网络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这些不足尤为突出,因此,建立一个依靠信息网络平台的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选择。(二)模式的特点1、科技化:在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中,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使得供应链物流极具现代化和科技化特色;2、合作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自身的短处,转而与其他企业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信息网络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生产商、运输商、加工商、销售商等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3、整体性:供应链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凝结为一个整体,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从整体性考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利益的平均化;4、服务性:供应链的终端为消费者,因此供应链应该本着为消费者服务的原则,坚持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三)模式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关于农村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小有成效,然而,对于信息网络在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中的研究却很少,此外,相比我国的其他行业,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滞后水平,因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网络化还处于初始化状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网络化体现出其独有的便利之处,逐渐成为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一)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依托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从而可以根据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运输储存情况等情况及时的对物流计划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农产品得到最大的流通,减少库存量,规划最便捷的运输道路和运输工具,减少路途中的损失,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网络化中,信息网络平台可以收集、储存、分析客户的信息和建议,比如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的客户评价,可以让商家有效的了解客户的态度和意见,从而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以增加客户的满意程度。信息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增进客户和商家之间的互动,便于商家更好的把握客户的需求以及需求量,以便商家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依靠客户的需求调整农产品的销售战略,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程度。(三)引入先进物流管理,加强服务质量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逐渐信息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物流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必须引入更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加强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益。现代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逐步从企业自身物流的一体化,向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乃至社会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四)建立供应链各方共赢局面一方面,供应链物流的形成,将原本相干性极小的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供应链物流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减少乃至避免了各个环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环节的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信息化供应链物流的形成,使得农产品从最初始的生产阶段到最后的客户阶段,所有的环节、过程都透明清晰,消费者对农产品也可以放心,销售商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销售策略,农户也可以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事业,从而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为一个利益统一的整体,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供应链各方共赢互利的局面。
四、管理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配送网点分散不集中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模式,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在农村物流配送市场中,配送网点分散不集中就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在农村中,居民的居住地相较于城市比较分散,街道住址信息也不太明确,为物资的配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密集程度相较于城市要小许多,相应的,在同一区域面积的情况下,货物订单数量也要少的多,增大了人工成本;此外,相较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人们对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应用不熟练,无形之间增大了胡洪武配送的难度;因此,数量少的订单、复杂的街道地址,落后的通讯条件,使得物流公司对农村货的配送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二)物流设施落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虽然还不完善,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并不算落后,因此,造成农村物流落后的因素并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物流设施的问题。农村的道路交通情况比较落后,很多都是崎岖的田间小道,这不仅造成了物流工作人员对道路的辨认不明确的情况,还导致一些交通工具无法行驶。一方面,农民只能依靠原始的交通工具将农产品一次一次的小批量运送出去,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浪费了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还极易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物资也难以及时运送到农村,对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此外,农村的分布比较零散,农村与农村之间的间隔较远,不利于配送中心与储存仓库的建设。因此,物流设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发展。(三)没有龙头企业形成引领作用当下的农产品交易,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批发市场、贸易市场、零售店、专卖店等进行的,极其的分散和琐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模化的组织,也缺乏信息网络平台的参与,使得农产品交易混乱无序,总而言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缺乏一批组织化、专业化的以农产品交易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引领。因此,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可以以财政支持、减免税收、无息贷款等政策适当鼓励扶持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使其对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形成引领作用,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化、规范化,另外,信息网络平台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龙头企业还需要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努力早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
五、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与思考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遍化、国家对农业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实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水产品、上海市淡水产品、河南部分地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吕合园艺公司等,就是基于信息网络平台额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极为成功的实例。在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引入之前,赣榆县的水产品经营面临着经济效益低下、运输营销通讯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堪忧、缺乏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落后的局面,为应对该局面,扭转渔业经营不善的情况,赣榆县引入了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极大程度的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化与现代化,重新规划了供应链物流体系,加强了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促进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和谐平衡的发展,另外,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动态的了解销售情况、顾客需要,以便及时的发现机遇,增加产业竞争力。
六、总结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参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利益,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将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化的体系。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适应了市场化经济的潮流,必将以星火燎原的趋势如火如荼的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还面临着许多不足之处,其配套措施也不完善,其发展面临着许多已知的和未知的阻碍,需要不断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相信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会迅速的成长壮大,必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
[2]吴勇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系统刘淑芳-《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
[4]孙涛.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02):126-129.
[6]李国宇.电子商务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
1.原材料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建立起以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信息的反馈和共享为沟通途径,在所需的关键技术上给予支持,并伴有相应激励机制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1.1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伙伴系
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即链条中有业务来往的企业间通过一定模式建立起的一种长期企业间供需合作联盟。到目前为止,对供应链合作关系概念的阐述主要包括合作关系是什么及其概念的延伸。英国学者约翰(John)等人认为,伙伴关系是指没有共同所有权情况下达到横向系统集成效果的有效方法,是供应商与买方的一种进行式关系,其中,供需双方就供应商产品的订货和配送的基本策略、目标以及步骤等达成一致。这种界定比较有涵盖性,它基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把任意上下游流程间的关系看做供需关系,以此为纽带而发生合作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双赢为目标,构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关于合作关系概念的延伸,一些供应、外包和采购的专家都认为:更加紧密地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美国供应链学院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是在一定时间内双方一起工作的承诺,为了双方的利益,分担相关的信息、风险和奖励。这样一种关系需要对未来的预期有清晰的理解、开放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相互的信任和共同的发展方向。好的供应商关系是进行全程供应链整合的必要因素。
农业企业所加工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质量的影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原材料供给环节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势必影响下游整个供应链的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产品上生产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段时期内,供应商对自己所提供的农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给予一定的承诺,同时,对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农业企业也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并分享和分担这段时间内的利益和风险,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机制。
1.2加工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
供应链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链条中起着一个有效的反馈作用,供应链之所以能够顺畅的运转,是依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信息传达是否及时,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和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他们得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有力保障。因此,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在深入探讨怎样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来重组和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找到信息技术和供应链有力的结合点,通过它改进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实现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共享,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样,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我们也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应依托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使资源和信息能够共享,保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有个平台能够及时反馈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比如说,通过信息平台农产品供应商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然后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这样就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的产销保持相对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农产品信息不畅会导致农产品积压或短缺,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腐烂、变质等,进而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联网,这样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可以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可以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通过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能够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1.3加工企业为原材料供应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许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都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大力发展科技。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对科技的依赖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越来越需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业及农民在其他产业和群体中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大都没有能力运用新的技术和设别来提高原材料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需要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原材料供应商给予必要的技术上的支持,这也符合供应商与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中风险利益共享的原则。
1.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企业对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的激励是此供应链激励机制中最关键的要素。原材料供应商经过自愿加入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核心企业优势能力的激励因素存在。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充满复杂性,既存在协同存在协同关系管理的极大难度,又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如市场经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合作者以及合作者之间的委托―风险等。有效的激励可以很好的协调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人的行为效用趋向最大化,从而促使供应链体统的协调运作。所以,激励无论是对核心企业还是合作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核心企业对合作者的激励,可以改善供应链的环境,一方面促使合作者的行为向供应链的目标收敛,另一方面激励合作者自觉努力的工作,并与供应链运作的节拍同步。合作者的努力和贡献,将带来供应链的高绩效。这是合作者对供应链的激励,也是对核心企业的激励,同时,合作者也获得了相应的高收益。此外,在合作者之间也存在着激励。
激励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最小化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化预期效用,也可以时候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理性配置的集合等。从激励主体的角度看,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激励行为,达到什么目的等。在供应链运作管理的操作层面,针对需要激励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激励方式,激励方式有诸如价格、订单、商誉、信息、协同产品商务、隐性利润分配等多种形式。在原材料供应商――农业企业这一供应链条中,激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确保各方利益的同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所采用的激励方式可能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不同。
2.销售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建立一种以现代化的供应链物流为纽带,通过VMI库存管理来控制库存农产品的质量,并利用追溯系统从问题源头上控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2.1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
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流程中,与信息流和资金流一起共同形成了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纽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更强调融合、和谐和协同。无论是制造企业或是其他社会组织还是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的管理物流过程,无疑是对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经济贡献,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意义。物流业务是由多项具体的业务活动组成的,这些物流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用何种方式来实现,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承载物、载体和流向,在这三个要素中载体的选择会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不论是在原材料采购环节还是成品销售环节。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具有易变性,而且农产品供人们食用,对人身体的健康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运输农产品的载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比如一些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载体就必须具备对温度的控制功能。
2.2库存方面
库存,是供应链中所有原材料、流程中的半成品和制成品等满足各种用途的存储。或者说,是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科学的库存管理可以使库存在供应链中以恰当的成本发挥其最佳作用。农产品的库存除了具备其它非食用产品的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非食用产品的库存时间并不会对其产品的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而食用农产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存放时间,如果农产品没能及时的销售而导致库存时间过长会极大的影响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产品对库存的要求更为的严格。
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库存管理管理模式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VMI便是其中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链条中相关参与企业根据事先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双方产品的可获得性都以最低成本为出发点,农产品销售商和农业企业在一个统一的目标框架下,把库存的管理权上交至生产商,即农业企业手中,由于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共同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框架经常被监督和修改,形成了一种不断完善改进的良性环境。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合作伙伴之间在信息和知识等共享的基础上,发挥每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使供应链整体的实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合作企业之间通过交换一些资源、职责来加强深化彼此的合作。由于每个合作伙伴所掌握的资源或是所具有的优势千差万别,供应链上某个合作伙伴对于一些事情的决策可能比原本拥有决策权的伙伴更具有优势。此时,如果把一些事情决策权转交给能更好的作出正确决策的伙伴将有利于使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得到改善。VMI库存管理正源于这种决策权转移的思想,实行这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意味着供应链中的农产品销售商放弃库存的管理权,并把管理权让给上游的农业企业,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权的转移对销售商是一种损失但在共同目标的框架下,销售商会获得比损失更多的补偿。实施VMI的库存管理方式后,下游销售商由于不在管理库存,相对降低了成本;而新的库存管理这农业企业在管理自己的产品时比销售商更为有经验和更为的专业。与销售商管理库存相比,农业企业可以提供库存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人员培训等一些列的服务.
2.3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一个贯穿整条食品产业链的较为复杂的系统,要求对相关的信息做到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精确度都能满足消费者查询的需求。该系统同时也是一套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食品链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融合了数据共享技术、标识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以统一的食品标准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以便实现信息的记录、保存、传递、共享和数据库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达到快速追溯的目的。追溯系统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事后保障,该系统本身不能对已经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该系统的存在能够有效的弥补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找到质量问题的原因。(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邹辉霞.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篇7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广东省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编号:060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研究》(06-YC1-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越来越难以孤立于其价值链之外,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各自供应链上的节点,供应链的管理也必须实行集成整合,以对物流、决策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橡胶、非散装谷物等)及农产品跨国供应链等领域,并呈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例如: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可追溯性(Tracing)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整合过程包括最底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Daugherty et al.,1998),集成化程度是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电子采购一般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或改善交货,改善采购交易管理,改进交货准确性、服务与保障性等。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对农业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Gimnez and Ventura,2003)。必须设计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ICT服务结构的政策和技术,进而在农业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明显,供应链的电子化也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普及。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间的信息是阻断的,这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流通市场的监管与安全控制成本过高,流通不畅;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致使农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以批发商为核心,向上整合供应商,向下整合零售商,从构建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开始,到最终形成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时,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在企业内各部门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外部整合,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整合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以形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化、网络化集成的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方向。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由内部整合转向外部集成
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实践中,多种类型的涉农供应链管理都已经出现,比如农产品原料供应链、粮食供应链、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新型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整体阶段是:单一的供应链内部功能整合基本完成,正处于向外部供应链整合转移的阶段,此时整个行业的外部供应链系统也必须得到有效整合,以使得信息结构不断适应正处于高级化阶段的组织结构。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总体情况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环节有不同的控制标准,标准的设立不科学或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成效;(2)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流动的农产品的控制和监管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使下游机构或最终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生产情况等上游监管信息进行回溯性查询,上游机构也无法对产品流向进行跟踪。
可见,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缺乏整合机制,这种整合运作机制在农产品收成前开始安排促销计划,包括产量预估、消费市场的预测、价格机制的拟定、销售渠道的安排、销售网点的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广告的准备、后勤补给及物流转运体系的联系预约、收成作业的协调、品质处理程序的准备等等,这些任务当然包含跨企业或个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共有与共享,这些日常的程序与作业方式互动,转换为作业流程,确定合作伙伴间的权利、义务与互动程序,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虚拟结合,形成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当负责销售的伙伴触发某一产品需求程序,提出对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时,整合网络与该程序相关的供应端及销售端系统,都必须动起来,经由整合中心的运算,寻求可行方案并提供给需求者详细信息,以供决策参考。一旦做出决策,业务往来的合作、互动、交易即同时进行,相关的物流作业也随之展开(马林、沈祖志,2004)。
实践表明,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渠道整合机制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流程。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供应链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必须以信息流为切入点,通过供应链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科研、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看成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对上游的供应活动,中间加工、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分销活动同等重视,使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相互作用,形成高效动力,从而提高流通速度。
三、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趋势:从电子化到网络化
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 农业大学及农业链竞争中心等的研究表明,集成式供应链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供大于求,顾客需求变化快、服务要求高,对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督日益严格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供应链如何集成,有人提出通过实验和模拟筛选出供应链绩效最好的方案,并构建了由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核心企业水平位置为坐标的结构模型(Salin,1998)。总体来说,从其它行业供应链的发展来看,供应链的前后向一体化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一体化最终导致“价值集成商”的出现:(1)分销商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2)为中小零售商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的分销商可能出现并逐步发展;(3)分销商将继续扮演主要物流提供者的角色;(4)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商将建立中央采购物流体系,实现后向一体化;(5)自有品牌的出现和发展将加强供应链前后向一体化的趋势(Gimnez and Ventura,2003)。
最终的格局是,“价值集成商”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领导者和组织者。“价值集成商”主要通过“集成战略”和“协作战略” 来实现其供应链上的领导者地位:集成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进行纵向价值集成,把供应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其业务范围,从而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提高;协作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引发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通过协作来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未来供应链领导者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的模式,建立无边界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价值(物流、营销、设计)进行集成,实现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其中生产商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得零售商终端价值,而零售商与分销商则可以在自有品牌基础上通过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供应链的电子化分为三个阶段(陈志祥,2005):第一阶段供应链电子化表现为企业局部的应用,如库存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等,采用的是独立的单机应用模式;第二阶段供应链电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应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内部管理采用的是制造资源计划技术MRPⅡ,电子化的模式主要是C/S模式;第三阶段电子化供应链技术主要包括外部网(Extranet)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出现了电子化新模式,即B/S模式。现阶段,供应链电子化的新应用模式不断出现,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计划、预测与补给系统CPFR。这些有关供应商与客户资源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增强了供应链的同步性,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显著增强。从整体层面来看,电子商务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提高服务的品质,降低营运成本,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程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高效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使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的频率大大提高。
在农业领域,最有可能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价值集成商”的是物流中心和大型加工企业,以前者为例: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由于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物流中心可以由现有的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改造而来。两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别从供应链上游(批发市场)向下整合和从供应链下游(连锁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应链上游,往往应用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实现农产品作为供应链生产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连锁超市,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快速调配,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
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并可追溯产地,切实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在储存、运输、包装过程中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的快速形成,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连接海关和银行,还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
集成化的供应链(图1)管理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财务、市场营销、分销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集成化供应链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林勇、马士华,1998)。
供应链集成包括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外部集成,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链网,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
既然网络的功效取决于信息的聚集和用户的聚集,网络间的协同是流通业的大势所趋,农产品供应链就必须按照“纵向优化,横向集成”的思路,加强各种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和工作流协调,以发挥现有网络的整体协同效用。具体做法是:建立一种集成农产品信息、农产品流通增值业务,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供农产品销售、采购、招商、、科研成果、资源合作等的完整业务需求,并具备、查询、通知、业务配对等功能。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来产生价值增值:聚集和匹配。聚集功能把大量交易者汇集到一个虚拟平台上,通过提供一站式购齐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匹配机制把买卖双方集合在一起,实行动态、实时的价格谈判,在短时间内形成价格。聚集和匹配机制在如下环境中能发挥最好的作用:(1)处理一张订单的成本比按件购买要高;(2)交易者高度分散;(3)购买者不熟知自动定价机制;(4)购买按照事先的谈判合约进行;(5)能产生一个容纳大量供应商的产品目录;(6)交易量比交易成本大得多;(7)物流可以通过第三方实现;(8)需求和价格是不断波动的(Kaplan and Sawhney,2000)。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的现实正好与以上几种条件相符合,因此,在订单农业高速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平台无疑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图2所示,供应链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包括三部分:交换平台、产品目录和用户管理控制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微软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整理。。
交换平台是各供应商集成网络的消息交换中心,企业应用系统可以向消息存储中心消息,也可以在消息中心订阅需要的消息。平台上包含一个业务流程引擎,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专用的流程设计工具建立,编译以后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外部应用系统或流程通过消息端口进行消息交换,同时流程可以贸易伙伴交互信息,实现面向信息、面向流程、面向服务的不同场景的应用整合的任务。在供应商集成网络中,交换平台是灵活的、基于流程的、安全的,是整个供应链集成电子商务的关键服务组件。
产品目录管理系统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建立供应商门户,为供应商提供服务并与交换平台集成,可以与内部的财务、ERP等应用交换数据。目录系统为商务人员提供了在线的目录更新和功能,商务人员可以自己建立买方和卖方的产品目录,管理庞大的产品目录和销售服务系统。
用户管理控制台通过一个集中式的直观控制台管理客户和合作伙伴档案、个性化规则、产品目录和订价、营销和广告促销活动以及业务分析,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动的客户和业务需求。
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集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工作流协调、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信息集成是供应链集成的基础,信息共享是解决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畸变(即长鞭效应)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供应链伙伴用局部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把结果传递给上游的伙伴。供应链伙伴根据局部经济因素、局部约束或性能测量进行定单决策,以及供应链伙伴感觉到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夸大定单的行为,通常都会造成需求信息的畸变。这些畸变在供应链中被逐级放大,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无效率的最大原因之一。处理这种长鞭效应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供应链不同实体之间有效的电子连接,从而增加需求信息的透明度。
计划同步是指产品导入、预测和补货计划的联合设计和执行。本质上,计划同步定义了用共享的信息来做什么,它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就共享信息采取明确行动的双边协议。计划同步瞄准供应链伙伴的知识交换,以便他们能协作产生同步的补货计划。建立利用共享信息进行协作的基本规则和就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活动达成一致,能进一步减缓长鞭效应问题,从而向获取最大供应链价值迈进了一大步。
工作流协调是指供应链伙伴间高效的自动化的工作流活动。Internet允许企业通过协调、集成和自动化关键商业流程使协作更进一步。工作流协调包括采购、定单执行、工程变化、设计优化和资金交换等活动。其结果使供应链运作更具成本效益、快速、可靠和不易出错。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集成与协调的程度在这几个方面依次递增,最终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基于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王宁、黄立平,2005):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全程供应链的可视性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则使整个农产品流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消费者客户需求进行协同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的商务智能技术,开发客户知识,强化营销效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化集成的结果是,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出现:与其他流通领域相仿,农产品流通也会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并存的市场,联结这两个市场的枢纽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化集成化的供应链作为价值链集合体,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陈志祥. 2005.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3).
林勇,马士华. 1998.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5).
马林,沈祖志. 200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王宁,黄立平. 2005. 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3).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产品供应链 模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 给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畅和交易手段单一的缺陷面临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因此, 应用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体系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变革的策略性选择, 优化、改造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并将为我国农产品更好更快的流通带来实际效益。
一、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农产品采购开始,到农产品加工作业完成,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 由农户、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超市以及消费者组成。这种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1)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损耗严重。物流成本过高是目前农产品物流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我国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成本40%以上,而鲜活农产品更是达到60%左右。
(2)核心企业的主体缺失。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负责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在我国这一角色主要由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来承担,各种批发市场仍然是连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的纽带。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特点和我国特殊的国情是导致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主体缺失的主要原因。
(3)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个瓶颈,也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各省市在制定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中重视不足,使得我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4)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欠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者间大多数是“一次性买卖”,很难从长远利益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突出,不利于安全质量问题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这就造成供应链各参与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
供应链是一条联结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的增值链。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 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受益, 因此信息的畅通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①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方面,可借助电子商务中多功能接口平台等专业技术和政府的力量将各个网站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供求信息等汇总并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企业间信息采集与交换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入信息中介服务( 即通过信息服务等方式提供内容、信息、知识及经验的) 作为实现上述系统的补充。②构建基于信息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作用是实现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间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供应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等)的整合。③构建高效、协同的信息共享模式。可考虑通过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置入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主要包括综合信息平台和协同作业平台) 或集成数据库中心,打造“农产品一流三网”系统,实现成员信息共享,并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来强化成员间的业务往来,逐步建立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目前, 农产品信息网络不健全, 农户居住分散, 沟通渠道不畅, 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 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必须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 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育农产品的品牌, 监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增加农民的收入, 应对传统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进行改造, 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是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信息平台,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 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 并可追溯产地, 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 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 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 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 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 如果还连接海关和银行, 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三、小结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模式有利于创建我国农产品品牌,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
[2]彭剑,王剑波,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长株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2,(8).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产品供应链 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77-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提高自身技术求得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小,而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却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之间逐渐相互联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由于相互联合的企业间存在供需关系,所以当把所有企业连接起来,便呈现出链式结构,及所谓的供应链。20世纪90年代初,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呈现出新的局面。农产品的生产者意识到在将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是获得利润的一条有效路径。世界各地的农业产业企业和龙头农业公司纷纷开展供应链实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就其宗旨而言,具有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双重属性,其经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直至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其发展才走上了正规的路径。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其内部治理问题,生产标准化问题,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等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研究的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实现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存在是否具有可行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流程怎样,农产品供应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1.供应链。对于供应链,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单位基于供应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界定。就国外而言,史蒂文森(1989)认为供应链包含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它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从供应的源点开始到消费的终点结束。
哈瑞森则认为供应链是一种功能网链,它执行原材料的采购,并且将它们转变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再成品销售给用户。马丁·克里斯托弗(2001)将供应链定义为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其是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最终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客交货。
在我国,马士华(2000)指出,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其节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本文认为马士华对供应链的定义更为具体,所以本文采用其对供应链的定义。
2.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以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定义,如池泽新(2005)、狄金华和钟涨宝(2006)等,200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为一种互的经济组织,其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由于此定义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中也将采用此定义。
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行性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很少有能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其获利空间小,社员得益少,而且在初级产品的销售上,合作社与营销大户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得以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入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据核心优势。首先,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相应的优势,使得其他连接处的组织不能替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农户(社员)就是农产品的提供者,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完全掌握初级产品的来源。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有目的性的组织社员生产特种农产品,这同样是其他经济组织很难做到的。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机构,能够通过多样的渠道、各种各样组织获取市场供求信息,从而居于供应链上的信息中心。再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仅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更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种种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各地政府制定并落实税收优惠、保护性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信贷支持、人员培训等多种政策与措施,以引导、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
建立并保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具备严格的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即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实现农产品的退货。
1.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首要部分,在供应链的所有流程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甚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都由它决定。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主要包括前期采购决策的制定,精深加工方案的确定,产品的分级、筛选、清洗、包装方案的制定以及配送、退货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农产品各环节计划为农产品从种养殖农户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标准和规则,从而为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打下基础,是进行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依据。
2.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因为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具有特定的周期,为了采购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从农作物的播种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应该与农户订立合同,使农户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特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在产前生产资料的采购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统一采购的方式或者监督农民根据合同的要求选取作物品种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等。同样,农产品的产中服务也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特别是产中的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经过农民的标准化种植(养殖)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
3.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于具有资金优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自有的农产品冷库和精深加工工厂。加工工厂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以方便初级农产品的运入和成品的运出。对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科学合理的加工流程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当建立起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系统,对于进出厂的农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检疫,检验达标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对于资金欠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通过与冷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同关系,以进行农产品的储藏和精深加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层级以及进入市场后的价格。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环节,应当完成农产品的筛选、分级、清洗、包装、检验检疫等任务,确保产品质量。
4.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配送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分销商或零售商;二是从零售商或分销商到消费者。对于特定的农产品,其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比如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易腐烂,所以最佳的选择是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以防止其在运输过程中变质腐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配送中居于主体地位,由其统一进行需求信息的管理,统一对农产品进行调配,同时,应适当简化供应和配送体系,有效利用运输车辆,提高运送效率。
农产品的配送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物流车辆和设施要求相对严格,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许多合作社因为资金实力而无法建立自身的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寻求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有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可以缩短物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相对而言,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化程度较高,冷链物流比较容易实现。
5.实现农产品退货。农产品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购买次数多,购买总量大的特点,与大型工业产品相比,退货流程也相对简单。农产品的退货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退回农产品。实现产品的退回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主要包括退回过期和质量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二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就农产品而言主要是实现农产品包装的回收。回收后进行材料的重复利用。农产品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则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对社会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农产品的退换过程中,也形成了供应链中逆向的信息流和物流。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对绩效的影响
在对组织绩效的管理中,其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降低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将会在以上几个方面产生作用,从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而用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确保能收回所付出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获得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借助其组织优势向上游延伸,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有效衔接,缩短上游流通环节,并且向下游延伸,使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减少了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损耗。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这样就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2.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大多是小规模生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竞争能力低。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农户个体实行分散生产经营,流通渠道的复杂多样、不规范的农产品生产以及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措施等都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能为农产品实现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确立,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信息流的共享与快速流通。高效的供应链可以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目前,有多种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平台,为经营农产品实现信息快速获取、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撑。例如在供应链的下游,超市通过其内部网络将其内部营销、库存等情况全部由计算机管理,同时通过外部网络,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供应链节点组织之间的快速沟通以及现代化的电子方式的财务结算。供应链的建立可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组织之间信息分享与流转,缩短信息流通时间,从而更加迅速的履行客户的订单,削减多余的库存,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提供保障。
六、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的发展及应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供应链结合起来,提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并且通过分析,认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产品供应链过程中具有核心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品供应链中须执行以下运作流程,即制定农产品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配送、实现农产品退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与分享,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合作社绩效的提高。
(基金资助:基于供应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KT0943)
参考文献:
1.Stevens,G.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9(8)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5
3.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周雄伟.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陈冬冬.农业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李慧娟,赵婷婷,张茂.基于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
7.刘滨,陈池波,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13-02
1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义
(1)农产品连锁经营避免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以是农贸市场(由众多个体小商贩构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农产品批发商构成)为主。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首先连锁经营购销责任分明,产品质量有严格把关,有助于净化市场,避免假冒产品流入市场。其次连锁经营有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连锁企业实现大规模、快周转、低成本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
(2)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
(3)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连锁经营需要产业化的支撑。连锁经营的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过的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产业化支撑连锁经营。大流通必定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连锁经营为产业化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前提。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中间企业必然要适应连锁经营的要求,提升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实现产业化经营。
2 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品牌共享的优势。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将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连接成一体,重新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提高联合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产品和农资专业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例如粮站、种子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且现有流通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鲜、冷冻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配送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流通环节多。据统计,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成本的30%~40%,而生鲜农产品甚至在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5)连锁经营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农村生产基地,经营网点分散,专业配送落后等原因,企业不能做到订单生产、批量采购、专业配送。导致各个经营网点大多各自从农贸市场采购,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 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策略
(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验来看,有稳定的货源提供高品质产品是其共同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货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为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基础。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规程,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配套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初级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廉、市场面狭窄,经过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品牌产品更是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对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要。选择与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紧密,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发展连锁经营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
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
企业联合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3)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如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粮农、果农协会等,将生产农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农户出资,用产权连接的“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②农户不出资,用合同连接的“公司十农户”合作组织;③用会员制连接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协会。
(4)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企业相互依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从事核心业务的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二是加强各个企业的联系,培育企业间的信任。企业的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将极大损害整体利益。
对连锁经营而言,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将产品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加工配送设施,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托第三方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减少其物流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