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发展状况;问题
前言:自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政府一直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新我国的电力工业几乎是在旧我国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9MW,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每小时。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以集资办电位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以1979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标志,电力工业打开了利用外资办电的大门,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电力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发电设备的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含量,使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兆瓦,此后,电力工业就驶入例如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990年以来每年新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都超过10000兆瓦;到1995年3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跨上2亿兆瓦的台阶;1996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2位;2000年3月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再次跨上3亿千瓦的台阶,进入了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行列,从此长期严重缺点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1956年4月国产第一台6兆瓦火电机组投产电以来,国产发电设备不断加入电力工业行列,发电设备品种不断增加,发电机组容量不断扩大。现在,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已成为运行中的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和800兆瓦的发电机组已相继并网发电;单机50兆瓦及以下的纯凝气式小火电机组已得到有效控制和关停。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无核电的局面。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电站。
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我国电网从发展城市孤立电网开始,逐步形成地区电网,再发展成省内电网,进而发展为大区电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瓦跨省市主干电网和山东的500千瓦电网及西北结构紧密的330千瓦电网,其中华东电网和南方四省联营电网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0兆瓦。1989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条跨大区远距离±500千瓦直流输电线路=葛沪线,开始了大区电网之间的联网。随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和与之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将形成我国坚强的中部电网,成为全国联网的核心、1998年国家把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个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以改善城乡供电,开拓电力市场。
现在,我国已掌握了先进的300兆瓦、600兆瓦亚临界和超临界火电机组、550兆瓦混流式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和500千瓦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技术,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掌握了180m级的各类大坝的建坝技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技术,有能力建设象二滩、三峡水电站那样的巨型水电工程;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大型水、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各大电网的通信、调度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自行开发的CC-2000EMS、DMS系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和调度开始走上了自动化、现代化的管理。
2.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电力工业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力供应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很低,电力发展任重道远。到1999年我国人均占有发电装机只有0.24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979千瓦每小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到国家的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全国至今仍有6000万人左右没有用上电。1998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9.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电煤消费占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2.1%,也比发到国家70%-80%低得多;1999年电力消费能耗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34.8%;第二个问题是省间市场封闭,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受到局限。一些地方从本地区短期利益出发,把“省为实体”与资源优化配置对立起来,搞市场壁垒,限制竞争,限制甚至拒绝区外价廉的电力,造成电力市场割据,严重阻碍了电网经济调度和运行,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增加了用户的电价负担,违背了电力事业公用性的原则;第三个问题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特别使城乡电网老化,电能损耗大,农村电价高,出现了“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现象。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装机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调节性能差的迳流式电站比例过大;煤电比重过大,参数过低,效率过低,小火电机组发展失控,使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供电煤耗降低缓慢。三是在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的条件下,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技术和经济性差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个问题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价管理较混乱,电价结构不合理,输配电价所占比例过小,用户不合理负担沉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孤立小电网,用户支付的电价水平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电力发展既有发展中可观条件制约的因素,也有受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主管认识制约的因素。随着电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改革不断深化,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篇2
1.面对发展现状 及早部署谋划
电力集体施工企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现处于成长或发展阶段,整体运作模式、运转机制、制度流程、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手段还不太成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主动服务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还不够强烈。企业内部用工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一线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整体劳动效率低下;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模式和方法。当承担的业务较多而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时,工程施工不得不进行转包或分包,给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和很多的问题。
2.转变经营机制 提升发展能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2.1健全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健全电力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
2.2规范机构设置。以规范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为突破口,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按照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员工“岗位双选---待岗培训--在岗预备—竞聘上岗—落聘淘汰”,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
2.3优化分配结构。体现业绩为导向、激励为手段、市场化为依据、兼顾公平为原则,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覆盖至工资升降、培训奖励、职工生涯规划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真正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规范管理机制 激活运营活力
3.1完善整章建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对原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力求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制度管人、规章管事,确保各项工作在可控范围内高效运转、顺利推进。
3.2加强成本管控。加强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管理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3.3推行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施工复杂程度及作业环境、工期与质量要求、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等因素先确定1-2个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工程项目组,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稳定安全管理 保障经济实力
4.1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应用安全检查表及安全预控分析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风险,为技改及大修项目的安全、可靠、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严格质量为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将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以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为第一责任、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督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篇3
【关键词】工会;电力企业;发展;作用
1 引言
由于经济的高速运转,对电力施工企业提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让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就要在电力施工企业里创建工会,透过工会的协调与领导能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并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激情,如此企业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发展当中。
2 企业内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由于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新型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指的是由于各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所有领导和所有员工透过相同的创造以及实践,逐步构成的一个富有企业色彩的行为标准、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等。
良好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激发企业健康化运转的前进力量,企业透过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开拓员工的思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进而激发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员工和员工之间更加富有合作力与凝聚力,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
2.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加大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电力施工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形象都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企业同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这种竞争就是比拼综合实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而令企业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接班人,为企业的发展给予智力支持、思想保障、舆论环境以及精神食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十分有利,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职业素养的建设,而且对于创建健康的社会风气也十分有利,加快社会稳定团结,成为了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最后,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在注重企业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方面,更加关注企业的精神环境,重视人对于企业起到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全面激发人的道德观、情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还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动起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3 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工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通过员工群体分化后使得员工之间的收入距离逐渐拉大,加大了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
为了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对于电力施工企业采取了深层次的改革,而且创建了富有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就令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团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于员工群体的不同,使得收入和政治地位都具有较大的距离。企业员工可以分为经营管理群体、文职员工群体和一线员工群体,因为本身所处的地位不同,员工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提高了企业工会的工作难度。为了达成员工的要求,企业工会应当及时改变自身在管理方面的措施以及工作的重心,如此才可以更加积极的贯彻工会工作。并且,当前在电力施工企业里执行的是现代管理制度,所选择的分配方法也十分多样,例如经营者年薪制、员工岗位级别制、企业内部分配制等。
3.2 以往工会工作形式已经无法符合企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电力施工企业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发展速度较快。可是当前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工会依旧通过以往的管理模式,不论是对于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思维方面都无法顺应企业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太过古板,没有创新性且缺乏活力,管理方式无法真正表现出员工的所需,没有时效性。如果员工自身利益被侵害,就要通过工会进行维权,工会如果无力帮助,就会丧失员工的信任。当前属于知识型时代,电力施工企业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需要工会的领导一定要持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改变工会的管理方法,让工会真正变成保护员工利益的部门。
4 工会在电力施工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4.1 维护员工利益
工会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员工的利益。一个好的工会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还能够集结人气,可以成为员工的有效后盾,能够调节电力施工企业的矛盾,加快员工团结,维护企业稳定。员工利益成为了员工最重视以及企业较敏感的话题,员工的利益成为了企业没有真正落实的主要问题,工会组织一定要认真面对员工的利益问题。只有员工的利益获得了保障,才可以让企业的内部关系更加和谐。
4.2 加快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的建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沉淀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工会工作以及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工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进行丰富的活动,在企业内部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给工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并且也给工会的相关工作给予了活力。工会对于电力文化宣传来讲十分重要,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向心力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均十分有利。
4.3 执行管理民主化、人性化
为了确保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与民主化,应当实行职代会以及司务公开制度。这是因为职代会同司务公开制度属于企业管理民主化以及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也属于企业的治本政策。这不仅会对依靠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而服务的基本制度的创建有所影响,还会对企业工会工作对企业基层之间民主建设的根本性工作造成影响,对于工会而言,成为了体现企业和谐发展的有效作用。所以企业不但要实行职代会,还要落实职代会的权利。而推行司务公开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深层次体现。
4.4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就要改变以往在节日里集中送温暖的方法,而是把关心困难员工变成常态化机制。建立扶贫小组,募集帮困资金,救助困难员工,创建特困员工档案,确保帮困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5 结束语
工会作为员工利益的保护者,在维护员工利益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创建正确的企业文化,加快电力企业民主化管理,加大员工的责任感,激发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能动性,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健杰.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发挥企业工会作用――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副部长杨洪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5).
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134-01
本文通过对当前电力营销现状的全面分析,深入内里,挖掘营销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一些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电力营销策略的建议,为以后电力营销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电力营销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因为供电企业具有的电力客户的不可选择和市场垄断等商品特性,导致电力企业存在着以电能生产为导向的滞后电力营销观念,以至于电力企业员工形成了不重视客户需求的传统习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所谓市场营销即在市场大环境下将潜在交换转化为现实交换,以期实现人类的欲望和需要。其是一种市场经营的企业行为,最终是为了开发新客户,以获取交换产品价值时产生的利润。电力营销同样适用于这个原理,电力市场正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电力营销应当将顾客需求作为销售点,满足电力用户对电力商品经济、可靠、安全、合格的要求,使顾客享受到满意而周到的服务,最终实现电能使用价值的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实际上,当前电力公司所具备的市场营销理念十分的薄弱,公司员工只是将工作职责定位于完成本本岗位、本部门的工作,却忽略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卖电”,更忽略了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电力销售的主要工作轴心,且潜在意识里普遍认为电力销售只是营销部门的职责,缺少企业上下为营销工作的大局意识,造成了电力市场开拓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较不理想的结果。
1.2 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供电企业的经营地位和状态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在市场上的行为并不成熟,并没有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相当部分的销售人员其对销售的理解仅定位于对工作的简单的执行上,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特别是当颁布实施《电力监管条例》后,用户加深了对供电双方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用户认识到自身所应享受到的服务,对用电企业的服务要求更加强烈,但目前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无法到达人们要求的水平。
1.3 客户满意度低
所谓的客户满意度即顾客是否对所购买的电力商品满意,满意程度如何。由于当前的供电企业在市场上的电力销售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地位,因此其市场定位依旧是轻营销重生产,企业发展策略、电网建设规划和检修停电等产生环节为其关注的重点,忽略了客户的要求,不能依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给顾客带来停电损失和麻烦。导致偏远地区和居民的正常用电得不到保障,使客户不信任电力产品,造成了客户用电的消极心理。
二、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管理的建议
上述在电力市场营销市场上出现的问题都说明必须改善营销策略,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为此电力企业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安排电力营销的相关工作,以客户满意、市场稳固、电能优质和营销先进等标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并依据市场变化对营销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只有这样供电企业才能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中得到发展。
2.1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1)深入分析用电需求的特点,推出符合条件的电能产品,如高效办理用电业务,提升各项用电服务及延伸服务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2)细化市场,稳固与开拓市场。根据不同的用电市场需求,实施高效的售后服务策略,宣传清洁、高效、快捷的电能产品优势,培育新型用电市场,开挖潜在电力市场、培养客户用电习惯。(3)压缩和减少中间环节,供电企业可与保险公司合作,将因政策、金融、气候等变化导致的电价异常波动控制到最低,以保护用电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4)大力开展用电需求预测与需求侧管理技术的研究,实施超前服务,引导客户合理用电,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电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客户用电效率。(5)健全市场开拓激励机制,如建立Qc成果转化效益重奖激励机制,鼓励全员积极开拓市场。
2.2 坚持教育引导和奖惩并重的原则,不断优化营销队伍的服务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结合《电力监管条例》对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服务、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方面的专业培训,培养真诚服务、积极热情的营销职业习惯和遵章守纪、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全面提升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让顾客享受到个性、契约化的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营销体系。
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确保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显得格外重要。需要增供扩销,抢占市场,才能让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作为供电企业,在农网的营销中,应当树立长期的利润观点,建立自由电价选择机制。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还可根据一天用电的不同时段实行分时电价,低谷电价低于基本电价,对于高能耗用户提供电力直供服务,培育用电量大的用户,并帮助用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及时解决用电过程中的难题,提高用电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用电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达到实施灵活电价策略的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管理 趋势
物流管理不断实践、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创造了动力,供应链管理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按其强调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物流管理阶段(1990年以前)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较多的是研究分销运作问题。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管理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二、价值增值链阶段(1990年-1995年)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增值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阐述都代表这种观点。清华大学蓝伯雄(1990)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1995)提到:“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Fred A・Kuglin在其《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把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分销商及用户,也即整个‘外延企业’中的所有环节协同合作,为顾客所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市场,提供一个共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个多企业的组织,作为一个外延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资源来取得协作运营,其结果是高质量、低成本,迅速投放市场并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PICS)第九版字典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链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包含了由企业内部和外部为顾客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价值链。”
■三、网链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今天的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理森(Harrision,1999)才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2001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伊文思(Evens,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2000)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他认为,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此时,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发展为网链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终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全过程,管理对象是在此过程中所有与物资流动及信息流动有关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而相对应的即是节点企业,其中链条中最具控制力的企业便是核心企业。
(一) 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和实践转移到敏捷化、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等方向。目前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六个方面:
1.供应链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
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3.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在著作《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提出了合作竞争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他指出要在一个跨越企业界限的范围内集成企业的活动。目前主要研究重点在于对供应链系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企业集成模式、合作伙伴的契约关系、合作伙伴的绩效评价、委托关系的激励问题等;
4.敏捷供应链。敏捷供应链(ASCM)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把不同领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企业集成起来,达到敏捷地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渠道战略规划、供应链分析诊断和系统的快速重构;
5.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ISCM)克服原有的采购、生产、销售之间的障碍,将企业内外供应链集成起来,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集成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通过共享来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6.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以判断供应链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一般有ROF法、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ABC作业成本法、平衡供应记分法等。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内外部的柔性和集成度,并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是虚拟链、需求链、绿色链、电子商务链等。
1.虚拟链。虚拟供应链是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依赖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链合作伙伴感到平等和安全。建立虚拟供应链要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资金流动及企业协议,从而使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需求链。随着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这将导致供应链向需求链的转变。消费需求成为影响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主导因素。需求链体现了供应链的主导权由生产商转移到零售商,最后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供应链的进化过程。需求链将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3.绿色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电子商务链。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上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改变了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和商务流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篇6
关键词:营业抄核收 信息化 电力营销
一、电力信息化的内涵
电力行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我国绝大多数城乡都有电力行业的经营网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可靠且充足的电力资源和服务。电力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因此它也担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也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电力总装机数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很多电力集团公司都致力于电力体制的信息化改革。从长远来看,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改善我国电力系统现状,实现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起初,我国电力信息化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的信息化已经覆盖到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中,并且管理层级也是逐渐延伸。最近十年来,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发展势头迅猛。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营业抄核收工作是电力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业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营业抄核收工作是如何适应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浅析。
二、营业抄核收工作对电力信息化发展的适应
(一)对电力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员工都要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抄核收工作质量的提高对适应电力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
1、首先,公司以及营销部的领导层面要对营业抄核收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和严格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的有关规定和其具体举措。
2、对营业抄核收工作的具体执行要定期进行检查工作,发现问题或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想办法加以解决,落实责任和分工,并展开有效地宣传工作。工作人员对营业抄核收工作应该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进行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对营业抄核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做到责任分明,以保证各环节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协调开展,有序的进行。
3、规范化管理营业抄核收工作。采用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弥补管理漏洞,对营业抄核收工作人员要定期安排其进行专业的岗位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的专业化,并且要建立考核制度,以此来促进抄核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建立营业抄核收工作的监督检查机构。并定期召开会议,查看监督检查的成果,这里面也包含自查、自纠的工作成果。这样可以在边查、边改中规范营业抄核收工作,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也是其适应电力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可以促进生产工作的进行
规范标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可以提高营业抄核收工作的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渐的推动电费抄核收应用营销自动化系统,这样在电费抄核收工作中有利于保障收费和资金的准确性。
电费抄核收工作的质量管理和考核制度需要长期的坚持贯彻,并且建立制度评价和监督考核机制,及时纠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电费回收工作的责任制度的全面落实,并且建立对电费回收工作的质量考核和激励制度,使电费的全额回收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
(三)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使员工和企业可以共同进步。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信息化也发展迅速,那么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适应这样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对这些员工定期举办营业抄核收工作岗位的专业化培训,使企业抄核收人员的工作能力适应目前信息化的需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学习和了解电工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电路的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2、对变压器、电动机、电力市场营销等相关供用电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和学习。
3、对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学习和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和计算机的运用。
4、对营销的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
在培训期间和培训后都要及时地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分,这样对企业整合抄核收相关的人力资源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企业抄核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都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抄核收工作,应用数字信息化
要适应电力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实现营业抄核收工作的数字信息化。
1、对于电费账目的管理要严格仔细,使电费明细账以及电费总账与财务账目一致。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仔细的核对记录数据,确保准确无误。
2、大力推行电力行业的网络化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购买自己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智能产品,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审核、决策的双向通信网络。这样就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来处理业务问题,进而提升营销的服务水平。
3、建立相匹配的客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的查询,尊重客户对电费信息的知情权。当然要对这些信息做好备份工作,可供随时抽查,也可以避免信息丢失后造成的困扰。
4、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收费方式,比如:现场收费、柜台收费、充值卡收费、自助收费终端机等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又可以更好的服务广大用户。
5、推行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抄表:通过网络可以快捷方便的查看用户的电费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同时也可以避免人为输入出现的错误,提高了抄表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1301
1 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面对的新挑战
1.1 资金管理及利用效率尚待提高
作为长期占据国家垄断行业的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省级电力公司通过预算、计划及对预算、计划的考核来实现对市县级供电业务生产、经营及财务的控制。其主要收入为企业和居民电费收入;主要支出为电网的新建、技术改造、修理等建设投资。由于监控不足、资金需求在各公司之间的不平衡、普遍缺乏财务管理观念、风险观念,在众多因素影响下,供电企业目前的资金在生产经营中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不高。
1.2 电网建设项目等投资项目管理不足
电网建设由于经济及技术条件限制,供电企业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中间过程监督、结算及决算、项目后评价分析等很多方面都多有缺失。工程资金管理作为电网建设项目管理的保障基础,目前的突出问题有资金需求的预测不够准确、资金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筹资的渠道不流畅等。
1.3 供电企业资产量巨大管理困难
供电企业的资产量巨大、类型多样,造成统筹管理难度巨大。同时还存在部门众多、部门间协调沟通不足的问题、各种技术条件限制下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尽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但仍然很难实现有效的资产管理。
1.4 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限制
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少供电企业由于管理水平限制,无法达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最终造成业务与财务之间信息不同步,无法利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决策和分析。
1.5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制约
随着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涉及风险、投资、企业运营等多方面,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这种人才短缺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的方法探讨
2.1 采取多项措施提升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营运资金管理包括对现金、存货、应收、应付款项等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的运行管理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供电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为了实现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营运资金的良好管理和运转。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完善资金计划,加强业务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业务发生同步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通过预算管理,实时监督、控制各项经济指标,进而监控供电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其次,强化风险意识、控制供电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回收电费。采取可操作的、统一的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大客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预收电费、设定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多种措施,同时加强对供电企业营销队伍的考核激励,最终加快电费回收,及时流转资金。
2.2 加强供电企业电网建设项目等投资管理
供电企业在进行电网建设投资项目时,加强前评估与后评价,以精细化建设指导工程项目进行,加强工程建设流程管理,缩短建设周期。项目建设前期财务管理部分,需要在投资规模控制、企业资产结构优化、财务风险评估、项目预算、评估项目策略等方面加强,还要将电网建设与规划结合起来,注重市场的导向,符合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避免投资损失。项目进行期间,供电企业应该根据工程项目进度预测,制定准确的资金使用计划,合理统筹资金。项目价款结算环节,确保认真审核,项目建设过程中准确的核算项目成本,竣工结算环节实事求是,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完整。项目竣工后做好项目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以便为后续项目提供宝贵经验。
2.3 加强供电企业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作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与供电企业其他业务活动紧密相连,为了加强对供电企业资产的管理,可以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进行标准化后融合在一起,通过资产全寿命周期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
2.4 加强供电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决定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的空间,供电企业需要在财务管理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以目标为导向,建立、推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体系,对公司管理及经营进行综合化、精细化的分析,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建立企业市场分析体系,对公司电能销售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研究市场,支撑公司战略决策。
2.5 加强供电企业财务人员培训
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供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加强供电企业财务人员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调动财务人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供电企业财务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强化对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的认知;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持续、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培训,最终提升财务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使供电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企业管理中作用有效提高。
3 结束语
我国供电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基础行业,本文对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在新形势下面对的挑战和提高方法做出一些探讨,希望能够为供电企业的良性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篇9
关键词:电力行业 节能减排 财税政策
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能源消耗的同时,对环境及资源的损害,节能环保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政策上,国家对相关的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节能环保的规范。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其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节能增效;其二为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事实上,节能减排政策能够优化我国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并且能够存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于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一)节能减排政策能够优化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
1、提升了电力产业的集中化程度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出,国家的相关部门已经对一些小型的电力生产企业了停改通知,即淘汰中小型火电机组,投入大容量火电机组用于电力的生产,进而实现了产业集中化的发展。
2、促进了创新性发电技术的发展
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出,促进了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并将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火力发电模式。随着多元化发电技术发展的推进,改善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培养了电力行业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
(二)节能减排政策提高了电力工业的科技含量
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加速淘汰了电力行业中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技术及设备,提升了电力生产的技术更新及设备更新,进而提升了电力生产企业中的科技含量。此外也增加了电力工业的投资力度以用于技术的革新,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国家电网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0亿元,其中电网投资2925亿元,比2010年完成的2644亿元电网投资增加281亿元。这些投入的增加既是为了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是节能减排政策落实的价值作用。
二、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建议
企业中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实质上加强财税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一)制定财政补偿机制,实行差别收费政策
政府的财政扶持是促进节能环保事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由于部分企业的投资能力较弱,且没有合适的融资途径,因此一些节能环保政策很难得到落实,致使一些创新型的节能技术、工艺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政府在政策方面就应该积极引导,同时在资金方面应该大力扶持节能环保项目的展开,如在电力工业落实环保政策的初级阶段,大量的资金需要投入在技术改革以及生产工艺更新等方面,企业自然会受到一定的亏损,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对电力工业的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为了加快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进程,各地政府应该为节能减排的电力企业给予专项专项贴息贷款方式给予资金上支持。另外,对于部分没有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发电企业,应该按照废弃物排放量对其收取一定的环境治理费用,制定差别收费制度。
(二)完善税收激励机制,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1、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投资的税收政策
对落实节能减排项目的电力企业实行差别税收的方式,即对于拥有节能减排项目的电力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进而鼓励企业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对于企业购置节能减排设备的投入,可以按投资金额数目的大小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如一定比例投资额的可抵免企业所得税,但是抵免的金额应该低于企业同年设备购置的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所购买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国家税务部门在核实后可以给予税收优惠,进而鼓励电力企业面向节能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2、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的税收政策
除了对于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电力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企业及个人也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1)对于为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个人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电力提供节能减排产品服务的技术收入,可以不予征收或减征个人所得税;对于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人员的工薪收入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进而鼓励研发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方面。
(2)对于电力工业节能减排项目的经营收入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及财政支持。
3、促进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1)对于一些高耗能的电力企业,税务机关应该对于征收环保税用于环保项目的开展。同时为了显示出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应该根据电力企业的污染程度,来确定财政税收的额度。
(2)完善资源税的管理制度。为了能够优化电力企业的资源结构,加强资源税的管理,可以采取提升资源税的税率,迫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都市电力企业利用新能源进行发电,结合其有利的自然环境,鼓励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环保型电厂的建设。
三、结语
电力行业是用电大户,其节能降耗对于其自身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财税政策,使其能够在节能降耗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小冲,毕丽.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7)
[2]王应科.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0(2)
[3]安福仁.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与对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篇10
企业政工干部的培训是建立健康思想观念的基础,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要给与高度的重视。目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正在各方面得到贯彻,作为电力企业也要及时的贯彻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及时的做好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及该背景下电力企业政工干部培训的重要性
所谓的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实践的哥哥方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而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要具有正确的、健康的思想观念,保障良好的作风,这就需要对企业政工干部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思想与工作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才能够加强政工干部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思想保障。因此,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政工干部培训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效的落实。
二、电力企业政工干部培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对培训工作缺乏重视,不认真对待。
电力企业对政工干部进行培训是提升其思想认识,保障企业健康的思想基础,只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作为导向才能够保证良好的作风,踏实正确的工作态度,因此,进行有效的政工干部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许多接受培训的干部没有认识到培训的真正目的以及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单纯的以为是进行等思想的学习,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认真对待、应付了事,甚至有些人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自然不仅不能够达到培训的目的,也浪费了时间。因此,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强化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保障培训工作的质量。
第二,培训的方式单一,不具有实质效果。
传统的政工培训主要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通过领导开会进行简单的传达,下属聆听。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培训的过程缺乏要求,对培训的效果缺乏一定的测评与考核,这样就不具备督促与监管作用,没有了约束机制,不能够保障接受培训者的态度,也不能够保障培训的效果。单纯的会议形式,在会议结束后对接受培训者缺乏要求,这样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实际的价值,培训的价值落于空谈。其次,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化,培训者与接受培训者之间缺乏互动,让培训单调乏味,进一步降低了培训者的兴趣,难以保障培训的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电力企业政工干部培训机制构建的措施
针对目前培训不受重视、培训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在实践中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及要求主要提出以下的几点改进措施:
第一,强化对培训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
目前接受培训的人缺乏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导致培训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改进的过程中要针对这一点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首先要提高培训人员对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其工作绩效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政工干部培训工作不单单是一种思想培训,它同时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良好的发展,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扭转,树立以人为本的、系统化的培训理念。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政工干部的培训中主要体现为按照接受培训者的需求与实际选择培训的内容;在培训的方式上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进而调动接受培训者的兴趣与积极性。而系统化的培训理念主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的精神,系统化指的是全面的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在培训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对接受培训者进行时事政治或者是政治理论的贯彻,培训者可以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将政治思想与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融为一体,这样能够实现培训的实际价值。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来讲,也要转变其对这一培训的不正确认识,一般在培训前要首先进行培训重要性的教育,要在接受培训者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来保障培训的质量。此外,可以针对培训过程可以设定一些要求:比如要求培训者做笔记,在接受培训后要整理培训感想;在培训后进行一定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工作绩效与奖励挂钩,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起到督促的作用。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保障培训机制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我党建成学习型政党,电力企业政工干部是党的一分子,在实践中要贯彻学习型政党这一指导思想,这也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一个要求。学习型组织指的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接受培训的政工干部进行学习方法、层次以及学习的理念的培训,通过对这些子系统进行学习可以提高政工干部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可以保障学习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情景演练、案例分析以及深度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掌握了方法才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保障学习的质量。在学习的层次上采用集体的模式,即进行分组或成立团体来学习,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在学习理念层次,转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态度,强化政工干部主动学习的思想观念。
第三,完善整个培训机制,保证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接受培训的政工干部、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法、培训效果的评定与考核机制,这些组成部分对培训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保障每一个因素与环节的质量,进而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对于接受培训的政工干部而言可以采取分批次、竞争接受培训的方式来合理的确定培训的对象。将接受培训与干部的升迁相挂钩,要求不同职位的干部要接受不同层次的培训,譬如要求一定级别的干部要取得一定的培训证书。这一样可以对其积极参加培训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够转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接受培训,同时对干部每年要接受培训的次数与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培训教师来讲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保障培训的质量。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衔接等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新型的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培训内容与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政工干部的特点与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根据不同接受培训对象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培训效果的考核是判定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接下来的培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反馈,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在建立评估机制中首先要树立高度的重视,建立正确的考核态度。其次在考核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一个有序的系统,将接受培训者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资料建立成数据库,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