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猪市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猪市场研究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实验;自主探究

现行的广东省高考模式为“3+理科综合”和“3+文科综合”,为此相当多的中学在高一时已经实行分班,通过选拔考试、参考入学成绩、学生志愿和家长意见,再由学校宏观调控进行文理分班,也就是说通过提前分班明确高考方向。这样势必削减了相应一些实验科目、通用技术、综合实验活动、心理课、音乐课、美术课等的课时,甚至可能会有个别科不开课的情况。因此,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显得更为珍贵,更要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尝试,从而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巩固书本知识。

一、分析实验目的,明确探究思路

每一个实验都有相应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有些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有些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在实验设计前首先应分清实验类型,但不管是什么实验,都要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要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是为了在高考中进一步为高校选拔科学人才作准备。

要明确实验类型,分析实验目的,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实验。实验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模拟渗透装置,利用植物组织材料洋葱鳞片叶放在清水和一定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通过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来理解物质跨膜运输。作为探究实验,学生要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如果有必要还可以更进一步探究,这是开展生物自主探究实验课的良好开始。

二、大胆创新研究,设计实验步骤

自主探究实验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教师不参与或少参与,尽量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以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就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个必修一的实验为例,让学生大胆创新研究,教师可以引用“产婆术”设疑:“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吗?除了洋葱鳞片叶材料还能用什么材料?细胞壁属于半透膜吗?能不能进一步地完善实验?能不能确定洋葱鳞片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范围?”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有学生提出“植物细胞同时进行吸水和失水”,原因是植物细胞和外界溶液浓度存在浓度差;有学生提出“外界浓度高细胞失水快,死亡也快”,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对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的原因。有学生将这一过程比喻成上坡路和下坡路,坡度越大,失水和吸水越明显,现象也就越容易观察。当然,浓度太高,一下子质壁分离完可能就再也无法复原,也就是细胞失水严重死亡了。对于实验假设也有学生会持相反的假设“原生质层不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等。进行实验步骤设计有学生会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看洋葱细胞失水的速度和程度,最后教师可以问“哪一种浓度现象明显?书本上为什么用0.3 g/ml也就是30%的蔗糖溶液?”不管学生怎么样思考和设计,哪怕是设计错了也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步骤,通过自己或者小组开展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更多的实验直观感受和理性认识。

三、观察实验结果,思考讨论总结

每小组按照实验预定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后将具体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列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模板:

自主实验课的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可以检验每个学生或者小组的探究结果与预期是否吻合,能不能支持自己所做的假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与预期相符,当实验结果不支持自己的假设或者实验结果与预期有不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或者思考实验过程来解释实验结果。

有学生会更进一步思考,并改进实验结果记录,如:

篇2

关键词:天祝白牦牛;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8702

1天祝白牦牛及天润白牦牛开发有限公司介绍

天祝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天祝县特有品种,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有着高原明珠的美称。相比于其他牦牛,白牦牛有绒毛清亮,奶质极佳,肉质鲜美,高功能性等显著优越性,在食品、工业加工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甘肃天润白牦牛绿色食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依托天祝白牦牛,集科研、种草、养畜、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白牦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4000多万元,有屠宰、分割、熟食等生产线及500吨冷库,年产3000多吨、40多个白牦牛系列制品加工能力。公司生产的白牦牛产品属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甘肃省名牌产品,广销国内部分省市及国际市场。

2行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白牦牛的商业价值极大,皮毛肉奶皆可以用于各方面的产品加工增值,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用途:(1)肉制品加工:可考虑牛肉干、白牦牛罐头等系列加工;(2)奶制品加工:可考虑如奶粉、炼乳、酥油等相关乳制品加工;(3)皮制品加工:可考虑皮鞋、皮带、皮毛、皮衣加工;(4)绒毛制品:可考虑毛绒衫、地毯、毛笔加工。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甘肃省的白牦牛加工产业主要侧重于对白牦牛骨粉和肉类食品的加工,对于极具特色的白牦牛皮毛皆以直接出售外地的方式进行销售,加工增值利润低,毛利润较小。

基于我们对天祝县的实地走访,就现在白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备落后。

农业部自1995年以来相继列项开展了“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天祝白牦牛资源场建设”等项目实施工作,使得白牦牛行业生产设施有所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的加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生产设备仍旧处于落后阶段。

(2)资金匮乏。

大部分白牦牛企业资金不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以天润公司资金为例,该企业总资产仅为4000多万,流通资金较为不足,资金周转不畅,对设备更新,原料采集和商品宣传、销售都有重要影响,严重制约了白牦牛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是制约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3)缺乏规模经营。

白牦牛属半野生牧养,农牧民主要是以散养和自然繁殖为主,出栏有很强的季节性。同时由于白牦牛的繁育能力低,养殖业发展缓慢。这使得加工企业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销售量较低,在白牦牛加工上往往是一个企业进行从活牛宰杀到成品销售全过程的步骤,加工企业缺少分工,由于乡镇企业本身资金的有限,单个企业负责各加工环节的做法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

(4)人才缺乏。

天祝县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经济仍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相对扶持发展的资金不足,而且,天祝县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这使得天祝很难留住人才,产业化经营的高新科技人才和专业化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特色产业的深入。

(5)品牌效应差。

就目前来看,天祝白牦牛产业仍旧未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在本省以外知者甚少。由于资金问题,白牦牛产品宣传投入少,包装形象较差,缺乏促销措施,在市场的竞争中所占份额小,缺乏市场占有率。

(6)缺乏政府方面支持。

天祝县自古以来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条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买难卖难的问题突出。虽然为加快天祝县扶贫开发进程,交通银行加大帮扶力度,但总的来说,其项目提供资金较少,且投入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对天祝白牦牛产业建设直接帮助不大,类似天润公司等白牦牛乡镇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大,贷款资金来源不足,银行支持乏力;企业流动资金所占比例太小,很难适应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来看,消费者赠送礼物,他们赠送的不仅仅是产品实体,而且还包含重要的象征信息,他们要确保通过礼物的种类、价格和品牌这些形式,向接受礼物的对象发送正确的信息。由于赠送礼物的这种特性,不同受礼对象会导致消费者选择不同的礼品预算,并影响礼物品种、品牌的选择。

以天润白牦牛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牦牛产品虽销往国内部分地区和中东等国家,但就其目前主要消费客户来看政府购买、本省购买为主。

由于白牦牛优于其他牦牛产品的独特性,理论上白牦牛产品在销售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在2011年5月兰州开幕的甘肃省旅游商品大赛展销活动上,来自甘肃省14个市州91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事业单位集中展出的包括服装、食品、雕刻等带有各地特色的650种旅游商品,武威天润白牦牛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参展的198g、250g真空装牛肉、150g旅行装牛肉、150g糖果装牛肉干、840g装红烧牛肉罐头、3kg装牛排罐头和水晶底座鎏金牛工艺品等8款产品参加了评比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篇3

关键词:雇主品牌 角色外行为 反生产行为 国有企业

引言

企业竞争优势更依赖杰出的周边绩效,而周边绩效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员工角色外行为。改革浪潮的冲击、复杂的经营环境向组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者们意识到要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不能仅局限在员工角色内行为,还须依靠他们自愿做出的、工作职责之外但符合组织目标的角色外行为。然而角色外行为是个体裁量的结果,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和情境性特征,它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统计表明多于1/3的调研对象都承认做出过故意旷工等行为,可见反生产行为在实践中已是一种常态,且逐渐成为现代组织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其挫伤员工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消极作用逐日凸显。如何减少、杜绝反生产行为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阐述、结构划分等阶段,相关实证研究明显不足。

经营环境的变化给国企带来了巨大压力:新劳动法要求降低派遣工比例,迫使国企重新考虑招聘及现有人员效率问题;舒适、时间灵活,大多数员工都处于不被监控的的工作环境,其反生产行为频率如何;“第十一届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国企、外资、私营的雇主品牌认可度差距逐渐缩小,国有垄断优势正在衰减等。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走出国门步伐和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因此,探讨雇主品牌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关系具有实践价值。鉴于此,本文遵循“行为认知”模式,探究雇主品牌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关系并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从雇主品牌角度提出系统化的应对措施,以期对提升周边绩效、实现企业卓越发展有所裨益。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雇主品牌。“在哪里工作”涉及到工作场所及雇佣体验,这就是雇主品牌的本质。作为最核心的内容,雇主品牌是企业品牌经营的最高境界。

Barrow 和 Ambler(1996)最早提出了雇主品牌是可向员工提供经济、功能和心理利益的综合概念,理论界由此掀起了相关研究热潮。归纳已有文献,依据关注对象(潜在、现有或离职员工)的不同,可得出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外部品牌的视角,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雇主形象,让求职者感知本企业是理想的就业单位;二是内部品牌视角,强调企业就组织文化、发展机会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向现有员工做出承诺,并努力与其建立情感联系;三是从组织整体角度出发,将员工品牌和市场品牌联系起来,确保企业同时获得内、外部顾客的忠诚;四是内外部结合的视角,为向员工传达本企业是“最佳工作场所”而做出所有努力的总和,吸引求职者积极加入,同时激发内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此观点,致力于探讨综合视角的雇主品牌对内部员工行为尤其是消极反生产行为的抑制作用。

张慧(2010)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情境设计出针对内部员工的雇主品牌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全面薪酬,即企业提供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即知识技能培训、晋升发展机会;工作本身,工作量合适、时间灵活、环境舒适;企业文化,即组织愿景、人际关系、文化环境;品牌实力,即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排名以及在顾客市场享有的声望,雇主致力于传递“理想工作场所”的信息,员工也借此识别出雇主品牌的价值进而做出行为决策。得到良好雇佣体验的员工自发做出有益的组织公民行为,减少消极怠工等负向反生产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2.员工反生产行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潜在危害组织及相关者利益的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Mangione等(1975)首次将反生产行为描述为一种不配合、有悖利润价值创造且损害企业利益的消极行为。国外研究者普遍认可的反生产行为是一个集合概念:员工有意做出工作职责之外但负向作用于组织及成员的所有消极行为总和。近几年,国内才逐渐关注此行为,张建卫等(2009)认为员工有意采取的、客观上造成组织及利益相关者资产损失的显性或隐;陆静(2011)指出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立面,反生产行为是降低生产效率、滞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总称,包括生产越轨、财产越轨和政治越轨三个维度。同国外研究一致,大多数学者也将反生产行为视为消极的,但至今对其认识仍未统一,相关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

反生产行为的研究主要遵照“压力源-情绪-行为”和“因果推理”两个模型,前者主张以情绪为基础对外界压力源做出回应;后者是员工据雇佣体验对组织环境做出反应。本文依照“因果”模型,以行为认知为线,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员工以雇佣体验为基础,对薪酬福利、工作特征、企业文化等感知、评价而自发做出职务之外、潜在损耗组织效能、威胁企业生存的所有行为总和。

(二)雇主品牌与员工反生产行为关系及研究假设

1.整体雇主品牌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朱飞(2012)以“信息-知晓-认可-行动”为线提出雇主品牌最终指向员工行为,谭琰(2012)以基层员工为对象实证验证内部雇主品牌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优秀的雇主品牌意味着雇主尽力为员工提供满意的服务,传递本企业独具特色的薪酬福利、合适的工作岗位、清晰的职业发展等信息,增加员工认同感,唤起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促发有益的组织公民行为,抑制反生产行为。

本文从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立面出发,认为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二维结构,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雇主品牌显著负向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

2.雇主品牌各维度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工作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薪酬福利,并且满足生存发展所需。Peterson(2002)研究指出组织关心福利的程度与员工的不当行为高度相关。Greenberg(1990)提出由薪酬引起的不公平容易触发消极反生产行为,员工实施盗窃等以抵抗组织的不公待遇,维护自身利益。有竞争力的薪酬外加全面的福利待遇,满足员工需求同时提高其满意度,减少牢骚、抱怨等消极情绪,改善行为动机,减少实施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全面薪酬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国企的职业阶梯基于“论资排辈”,员工不能与组织同发展、共进步,则积极性受挫,激情锐减,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以心理罢工、工作倦怠等反生产行为报复组织。“一辈子只服务于同一个岗位”在国企中非常的常见,这比较容易引发员工厌倦,Bruursemar(2007)提出工作厌倦倾向于导致消极怠工等反生产行为,Colbert(2004)等研究发现员工对职业发展环境的感知与反生产行为负向关。看不到职业生涯的曙光,员工失去信心,产生倦怠、罢工,甚至做出财产或政治越轨行为,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职业发展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国企工作时间弹性、环境宽松自由,员工处于不被监视的环境会更可能从事反生产行为,如淘宝、玩微信等占用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效率。Vardi等(1996)提出工作岗位也是导致反生产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Spector等(2010)也认为缺少激励性的工作容易诱发反生产行为。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工作本身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核心价值观理念―企业文化影响员工思想、行为。Kennedy等(1982)指出组织文化是调节员工角色外行为的关键举措,Boye也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可减少反生产行为。企业文化可增强员工凝聚力,文化缺失也是导致员工消极行为的原因之一。积极的企业文化可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减弱个人与企业间冲突,避免反生产行为的发生。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企业文化对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

工作的体面程度与企业在同行中排名及社会形象息息相关。知名国有企业员工,当被问到“在哪里工作”时,其绝大多数都体现出较强的荣誉感、自豪感,这有助于从源头上抑制反生产行为。刘凤军(2012)等人的观点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促使员工自觉减少反生产行为。王文彬、李辉(2013)对84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员工感知的企业声誉对反生产行为产生显著负向作用。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5:品牌实力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笔者对中国移动新疆分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发放260份问卷,回收245份,回收率约为94.2%,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约为88.5%,回收效果较佳。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张慧(2010)在国内外雇主品牌调查评比问卷基础上修改后的雇主品牌量表,包括五个方面,20个题项;反生产行为则采用陆静(2011)在修改Spector和Fox基础上而设计的量表,包含16个题项,均采用5点量表。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1.问卷信度、效度检验。量表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可通过信度来反映,刘楼提出衡量信度的指标划分为折半、再测及Cronbach`s α值等,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认为只需α>0.6,问卷便可信,本文采用普遍认可的Cronbach`s α值进行量表内在一致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者Kaiser提出当KMO值大于0.800时,表示各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雇主品牌量表的KMO为0.900、反生产行为量表的KMO为0.952,说明二者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且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也均达到显著水平(Sig.

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雇主品牌各项拟合指标良好,反生产行为的绝对拟合指数χ2/df为7.461,大于5,RMSEA为0.118,略超过上限0.1,但GFI=0.910,相对拟合指标NFI、CFI和IFI均大于0.9,因此本研究的变量整体拟合指标基本达到评价标准。

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文运用SPSS19.0对23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被测试对象中,女性占到54.35%,而且62.6%的人年龄都在30岁以下,相对年轻。教育水平偏低,65.78%的人受到大专以下教育,50.43%的人工作都在3年以上,但84.78%都是普通员工,职业发展缓慢。

由表3可以看出,雇主品牌的X2职业发展得分最低,处于“不太同意”状态,X1全面薪酬、X3工作本身的均值大于2小于3,接近“一般”,X4企业文化、 X5品牌实力的均值都在3.5左右,介于“一般”和“同意”之间,总体看现有员工对所在企业雇主品牌打分偏低。反生产行为中的Y1财产越轨、Y2政治越轨均值得分为1.3602、1.4058,均介于“从来没有发生”和“共发生一次或两次”,Y3生产越轨均值为 3.5022,介于“每月发生一次或两次”和“每周发生一次或两次”,可见反生产行为在实践中确实存在,其中生产越轨最为普遍。

据表3可知,除X5品牌实力之外,雇主品牌其他各维度都与反生产行为显著负相关,这为本研究的假设提供了初步支持,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验证雇主品牌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F值为2.680和 11.720,说明回归检验结果显著,即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会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D-W值为1.694,比较接近2,表明各个变量几乎不存在自相关。模型1、2是把性别、婚姻、年龄、学历、工作年数和职位做控制变量,反生产行为做结果变量,加入全面薪酬、职业发展、工作本身、企业文化和品牌实力前因变量后,R方值从0.067增加到0.265,增加了0.198个单位,ΔR2为0.198,且F值达到了显著(p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为全面薪酬对员工反生产行为不具有良好的预测性。据相关分析可知全面薪酬与反生产行为显著相关,但影响却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国有企业实行“岗位工资制”,保证了相对公平;如今生存需求已不是员工的主导需求,薪酬福利对其行为影响较小;且测试对象整体偏年轻,他们可能更重视精神方面,最终造成全面薪酬对反生产行为影响不显著。

职业发展对反生产行为负向影响且最为显著。中华英才网2013年《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揭示已就业大学生对理想雇主最看重的是成长性,职业生涯、技能培训、晋升机会等是在职员工关注的核心。但此次调查职业发展得分最低(均值为1.9196),国企具有鲜明的“论资排辈”特征,员工看不到职业生涯的曙光,极大影响其激情,进而消极怠工,甚至导致严重的越轨行为,给企业带来损害。

工作本身对员工反生产行为有负向影响。员工通过工作岗位体验雇主品牌,工作量过大、时间刚性加上工作环境不和谐容易给员工带来压力,在压力驱使下,员工倾向于做出如占用公司财物等破坏行为,以换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国企工作时间相对弹性,“以岗定薪”的机制保证了相对公平,这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反生产行为。

企业文化显著负向作用于反生产行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内成员普遍认可、接受的核心价值观,与规章制度共同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国企成立较早,文化底蕴深厚,如移动公司“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文化理念,潜在影响员工思想,员工深受感染,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行为符合组织期望。

品牌实力有利于减少员工反生产行为。工作单位的知名度及雇主形象会直接影响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体制内雇主一直备受求职者的青睐,受调查的企业在新疆甚至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品牌辐射力可以增强现有员工的自豪感,自觉全身心投入工作,削减反生产行为。

本文得出雇主品牌对员工反生产行为有显著负向作用,这为管理者有效应对员工反生产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有益补充了雇主品牌和反生产行为相关理论。企业做出有关全面的薪酬待遇、清晰的职业发展、合适的工作岗位、和谐的企业文化、强大的品牌实力等良好的雇主承诺,有益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效地管控工作场所中反生产行为,增强内部凝聚力,保障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雍少宏,朱丽娅.益组织行为与损组织行为:中国特征的角色外行为模型及其经验实证[J].管理学报,2013,10(1)

2.Kelloway,E K,Francis,L,Prosser, M,and Cameron, J E.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as protest [ J]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 2009, 20( 1)

3.D. K. Peter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thical Behavior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Ethical Climate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414

篇4

——从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比较的角度

【摘要】与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因医疗事故致残的,患者获赔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的残

疾赔偿金在金额上互有高低。就残疾生活补助费项目而言。现行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规定既与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

度不相吻合。又背离了立法目的。亦无法实现对患者的妥善保护,必须加以修订。

【关键词】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244—04

study on life allowance of disability compensation in medical m alpractice- compared to the conlluon personal in—

jury compensation system.wang xiao-yan,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19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data shows that the amount of the disability compens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ions

on handling medical malpractice is higher or lower than it with the common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ystem.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ab ility compensation for medical malpractice fonnulated by the regulations is deviated

from the legislative aims.inconsistent th the current common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ystem,and can’t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patients.so the regulations must be amended immediately.

【key words】medical malpractice,life allowance of disability compensation,common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

tion,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

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

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

故。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医疗事

故损害赔偿参照《条例》,而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

引起的其它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

定。司法解释如此规定的原因在于:《条例》确定的医

疗事故损害赔偿标准,尤其是残疾生活补助费项目,

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有着极大的区别。《条例》实施

已近5年.我们有条件从与一般人损赔偿比较的角

度更实务地讨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生活补

助费问题

、《条例》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对残疾赔

偿的不同规定

受害人因为医疗事故或因为一般人身损害而导

致残疾.导致了某种利益的丧失,可能是预期可得收

入的丧失.而对尚无收入的受害人残疾后因劳动能

力受到减损也致使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及金额降低,

因此应进行弥补,[1]《条例》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制

度对此都做出了规定。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根据《民法

通则》及最高法院执行《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侵权

人应支付“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条例》一脉相承地

称此逸失利益项目为“残疾生活补助费”.而20__月

5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

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

《人损赔偿司解》)进一步突出了人身损害侵权“赔

偿”特性,将该项目规定为“残疾赔偿金”,对《民法通

则》的规定进行了赔偿标准、考虑参数的明确,是目

前一般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具体依据。

《条例》第50条第5项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

残疾生活补助费及《人损赔偿司解》第25条对一般

人身损害中的残疾赔偿金规定比较表1。

可以看出,《条例》对医疗事故赔偿责任的规定

极力在保障患者的权利与考虑医疗活动的特殊性之

间寻找平衡。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3一),女,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法律硕士,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4期)

表1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残疾生活补助费与一般人身损害中的残疾赔偿金比较

· 245 ·

赔偿标准 最长赔偿年限 考虑因素 计算公式

一般人身损害中的残疾

赔偿金(a)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

人均纯收入(农村)

生医 活专补 助费(偿b1 中的残疾年平均生活费。

<60岁,;

6o一75岁,(20一n)年 伤残等级;

(n为比6o岁增加的年龄); 侵权人责任程度

i>75岁.5年

<60岁.3o年: 医疗事故等级 ;

6o~7o岁,15年; 侵权人责任程度;

a=人均年收入×

×伤残赔偿比例

×侵权责任比例

b=人均年生活费×3o年

×伤残赔偿比例

i>70岁,5年 事故损害后果与原有疾病间关系x侵权责任比例@

注:a=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b=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

1.赔偿标准较低。《条例》以平均生活费为标准,

赔偿的是残疾“生活补助”费,即认为患者因医疗事

故致残后,劳动能力减少或丧失,必导致其生活来源

丧失,因而应当赔偿其生活补助费,使其生活来源能

够恢复。

2.赔偿年限较长。考虑到上述赔偿标准较低,不

能救济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条例》规定了最长3o年

的赔偿年限。这与因触电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

他一般人身损害产生的赔偿责任相比,赔偿年限是

最长的。

二、“残疾生活补助费”与“残疾赔偿金”的定量

比较

《条例》自20__年9月1日实施后就引起了广

泛的讨论,其中《条例》与《民法通则》的究竟孰优适

用争议犹盛。④ 因为,通常认为,“构成‘医疗事故’

的,适用《条例》的规定,其判决赔偿金额较低;不构

成‘医疗事故’的,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解释,其判决的赔偿金反而更

高”。[31然而实际情况是否果真如此?

以20__年在天津发生的一起医疗事故为例,该

事故等级:一级乙等(对应患者一级伤残),医院承担

全责,则按《民法通则》及《人损赔偿司解》规定计算的

一般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和按《条例》计算的医疗事

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分别见表2。⑤

所以以天津为例,在于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的相

关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这一地区的数据较典型地

反映了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a)与医疗事故损害

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b)之间的如下特征:

1.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并不一

定低于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有时甚至还要高出

相当比例(对60岁以下的天津城镇居民来说,前者

比后者高lo.8%)。

2.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一

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的情形主要发生在农村居民中

(对6o岁以下的天津农村居民来说.前者比后者低

27.7%),统计显示,20__年河南、山西、河北、山东、

① 目前各种统计公报中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被称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或“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参见国家统

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oo5/indexch.htm

②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伤残赔偿比例按伤残等级一至十

级分别赔偿10o%一1o%。

③ 侵权责任比例按侵权人是全责、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分别赔偿100%、70%左右、50%、30%左右、10%左

右。

④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深入至对上位法与下位法、特别法与普通法等概念的甄别。

⑤ 其中14283、7942、10548、3829分别为2o06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

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 246 ·

天津五个省市60岁以下农村居民在同样的伤残情

况下因医疗事故获得的赔偿小于依一般人损计算的

赔偿数额。[41

3.对于老年人,无论哪一年、哪一省区、城镇还

是农村居民,存在着以下同样的结论:(1)70岁以上

的居民,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fa)总是高于医疗事

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fb),因为人均收入总

是高于人均消费支出;60岁~65岁的居民(n≤5

时),同样如此,也是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为高;

(2)对于超过65岁不满70岁的居民,情况较为复

杂。当人均消费支出接近于人均收入且当受害者接

近70岁时,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残疾生活补助费

(b)与一般人损的残疾赔偿金(a)差距最大,前者要比

后者多出平均生活费的近5倍。

三、“残疾生活补助费”规定的现实困境

以上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残疾生活补助费”

的规定面临着如下三大困境:

(一)与立法目的的偏差

除前述以“平均生活费”这一较低标准赔偿残疾

“生活补助”费外。从设定的其他赔偿项目和赔偿标

准也可以看出,《条例》制定之时较明显地考虑了医

疗行为的特殊性,具有对医疗事故实施限额赔偿的

意图。首先,因医疗事故死亡的,《条例》未有医疗机

构应支付死亡赔偿金的规定,完全忽略了受害者家

庭因患者死亡导致的其未来生存年限收入的损失,

而这一赔偿项目是一般人身损害致死,受害人近亲

属获赔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就误工损失而

言,《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损害误工赔偿不得超过事

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而并不如

《人损赔偿司解》规定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第

三,《条例》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而非如《人损赔偿司解》规定以消费性支出为赔偿

标准,且未成年人只抚养到16周岁而非18岁。类似

的规定还有很多,正如《条例》出台后,人们普遍评

价,其较之前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一大进步,但

仍带有较明显的对医疗行业、医疗行为的保护性倾

向。[51

然而,从前面稍显繁复的计算明显可以看出:虽

然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计算标

准较低,但由于增加了计算年限,从最后金额上看,

在考虑相同因素时,与一般人损残疾赔偿金互有高

低,甚至很多情况下较一般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要

高,无法实现现阶段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业的倾斜性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4期)

保护。因此就《条例》考虑医疗行为的特殊风险性、不

致对医疗机构以过高赔偿义务的立法目的而言。适

用《条例》中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规定很多情况下是与

此初衷在背道而驰了。

(二)与现行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冲突

在对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制度已经统一采用

“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标准的情况下,因医疗

事故致害的赔偿标准仍采用《条例》规定的“平均生

活费”标准已属不妥。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引起的是民

事法律关系,受到侵害的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无疑

应受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问作为规范卫生行政管

理活动领域的行政法规,《条例》规定了民事赔偿的

项目和标准,实有僭越之嫌。

当然,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就司法解释中“参

照”适用《条例 》的表述,也有认为,这恰恰赋予了人

民法院在比较不同赔偿规定后对法律适用的选择

权。甚至对赔偿数额的自由裁量权。

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

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20__年)第21条

规定,确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标准,应参照《条例》的

规定,但如果参照《条例》处理将使患者所受损失无

法得到基本补偿的,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

法解释的规定适当提高赔偿数额。应该说,在那些医

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与一般人损残

疾赔偿金偏差过大的情形下,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

从公平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然而。这种人民法院基于自然公平理念采取的

衡平之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与

救济效果的平等性之间的冲突。若各地都统一适用

《条例》,则受害患者得到的赔偿不一样— — 可能农

村患者所获的赔偿较据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低,

而城镇居民患者所获的赔偿较据一般人身损害赔偿

标准高,两者不统一,若都统一适用《人损赔偿司

解》,情形亦是如此;而若各地都统一采取较高的赔

偿方案来进行赔偿,则同一地区的农村与城镇居民

之间及不同地区的居民之间势必可能出现法律适用

上的不统一。

因此,《条例》对目前实行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

制度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它甚至使得一些补救

措施也面临难以避免的困境。

(三)在妥善保护患者利益方面的缺陷

如前所述,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生活补

助费从最后金额上看,在相同情况下与一般人损残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4期)

疾赔偿金互有高低。因此也许不能如此建议:为了更

好地保护患者的权益。在医疗事故中应适用一般人

损残疾赔偿金的规定。同样,对医疗事故致残适用

《条例》中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规定,也不能妥善保护

最普遍患者的利益。

对于6o岁以下的城镇居民,残疾生活补助费普

遍高于一般人损残疾赔偿金,在目前的司法解释及

司法实践更倾向于支持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适用《条

例》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的是,要将赔偿额向低一些

的人损赔偿标准靠拢是困难的。然而,残疾生活补助

费低于一般人损残疾赔偿金的情形主要发生在农村

居民或6o岁以上的老年居民中,作为医疗事故患方

中相对更加弱势的两类对象,若适用《条例》较之适

用人身损害的赔偿规定要少到27.7%,则显然与关

注弱者的立法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有违平等原则。

① 《条例》的规定对于最需求的人群并没能实现有效

的救济。

四、结论与建议

应该说,《条例》关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

规定反映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然而,一方面,作为

人身损害的一种。其赔偿规定尚游离于现有制度之

· 2 7 ·

外。损害了法制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医疗事故损害

赔偿项目、赔偿项目标准与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等制

度相比。在实践中既不能妥善实现立法的本意,又不

能周全地保障患者权益,其实践价值也值得置疑。

因此,即使只考虑在残疾损害赔偿方面的缺陷,

本文也赞成应对《条例》进行必要的修订。但针对有

关制定《医疗纠纷处理法》的立法建议,【7j至少有一

点是必须谨慎注意的,即在司法实践中,《条例》确定

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生活补助费在相同情

况下与一般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相比,不存在确定

的孰高孰低结论。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317

【2】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53

【3】梁彗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n].人民法院报,

20__—07~06:b1

【4】王晓燕.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的残疾损害赔偿金删.南京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6:129—133

【5】钱亚芳,王国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困境及处理对策删.中

国卫生事业管理,20__,5:286~287

『6]祝铭山.医疗损害赔偿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__.21

篇5

关键词: 生猪;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远期交易;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以来,始于华尔街的金融瘟疫席卷全球,大宗商品跌宕起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远期交易等)规避风险已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并演变为自觉行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宗农产品的蛛网困境,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关品种的空缺,以及信息产业技术的支撑,催生了大宗农产品的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约,以实现其发现价格与套期保值的功能。

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至今全国已注册并运行的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已达70余家,交易品种涵盖了蔬菜类、食用菌类、水果类、粮食类、畜产品类、水产品类、农资产品类等200余种。但经营效果分化严重,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2010年以来市场风险事故接连不断,中国青年报撰文质疑:“大蒜、普洱茶电子盘是变相现货,还是变相期货”[1],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御邦交易所生猪电子盘被称之为民间版生猪期货[2],凸现出对该商业模式――大宗农产品电子盘的理论困惑。

生猪是一种典型的大宗农产品,养猪产业已成为湖南农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生猪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市场物价稳定。(据湖南省畜牧局统计,2009年湖南出栏生猪7 858万头,占全国出栏数的11%,产值1 18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8%,占农业总产值的34.32%)。但由于疫情冲击以及市场波动的困扰,(2010年湖南生猪市价从9元/kg攀升至14元/kg),市场行情呈现冰火两重天,养猪业已成为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生猪产业风险亟待金融综合治理[3],催生了生猪电子盘及发展。

目前我国有三家生猪电子盘: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苏州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其交易方式涉及现货挂牌、现货按期、竞价交易,主要以现货按期交易――中远期交易为主。目前生猪电子交易市场不同程度存在有效客户较少、流动性较差等问题,亟待研究市场瓶颈及其化解之道。

享有盛誉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在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前CEO迈克尔•邓恩甚至认为商业模式重于高技术,是企业能够立足的条件[4]。因此,以生猪电子盘为例,比较分析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模式定位,从理论上澄清、从实践上总结其内涵、特征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远期交易模式的定位分析

1. 市场结构的定位分析。

“桑之贵贱,最难逆料,先时买定,必平价也。”“谚云仙人难断叶价,故栽与秒最为稳当。”远在明清时期,苏杭发达的丝绸产业,桑叶作为新鲜饲料,受供求及天气影响,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幅较大,就衍生出桑叶远期交易,利用远期交易套期保值,从而锁定利润[5]。衍生品诞生于原生品,又服务于原生品。商品市场体系现代化,应在发达的原生品市场基础上,充分发育衍生品市场。

大宗农产品电子盘是典型的远期交易模式,即不是变相现货,也不是变相期货;作为一种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电子商务平台,但不是简单的B2B电子商务模式[6]。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普通B2B电子商务平台相比较,两者交易商品的特征不同,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有差异。

目前我国传统生猪现货市场比重较大,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严重滞后,生猪期货千呼万唤难出台,所以发展生猪电子交易,适应市场发展演进的真实需求,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机制,向期货市场延伸的同时,提高了现货市场运行效率,提供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的工具。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成为连接期货与现货市场桥梁与纽带,形成一套完善现代生猪市场体系架构。

因此,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即不是变相现货,也不是变现期货交易,三个层次的市场体系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参见表1):

2.市场功能的定位分析。

大蒜2007年被砸到7分钱一斤,2010年被炒到11元一斤,不规范的电子交易市场被许多专家指控为操纵大蒜价格的元凶[7]。大宗商品电子盘的现实乱象,缺乏现货交易基础,仅定位于单纯的中远期交易,过度投机,客户对赌,严重背离了服务于现货的基础功能,使大宗商品电子盘被背上“赌场”的恶名,更凸现出电子盘市场功能的错位,那么生猪电子盘何去何从?

现阶段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周期较长,生产者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作为指示器直接影响下一期生产规模。价格发散型的波动,遇上疫情推手,价格波幅更大,一年内呈现冰火两重天。因此,生猪电子盘可以汇聚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远期价格发现机制,预期价格信息调控生产,生猪中远期交易模式已成为解决当前生猪市场“蛛网现象”的金融衍生产品。

通过生猪电子盘,汇集养殖流通、屠宰加工、以及猪肉零售批发等各环节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全程管理生猪产业链。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生猪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生猪行业最新的国际、国内动态与标准来指导生产。

生猪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生猪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生猪养殖、加工企业或农户缓解增强他们对于灾情、疫情等突发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消费者检索查询猪肉产品,减少因担忧质量安全引致的需求波动[8]。

此外,生猪电子盘还有助于缓解目前生猪交易的区域市场分割局面,破除运输、屠宰等环节对于生猪产业链的垄断状况,逐渐形成国内市场统一价格。为生猪期货上市从技术、组织、人才以及模式等方面做好准备。

3.市场合约的定位分析。

根据国内外经验,远期合约品种、期货合约品种上市一般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大宗商品且其现货交易基础厚实;品质容易划分;价格频繁波动;耐储存。开发生猪活体作为中远期交易合约,其优势与劣势都很显著。

我国是生猪现货贸易大国与生猪消费大国,无论出栏量、存栏量,还是消费量,均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但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始终呈现典型的蛛网困境,适合开发中远期交易合约。但由于良杂活猪品种、饲料、饲养方法等差异,导致生猪品种差异很大,品质等级难以划分。传统现货交易凭经验、看体型、定价格,目前我国三个生猪电子交易所标准设定电子交易合约标准基本一致,,简略划分为:体重范围100±10%公斤、背膘厚≤2.5厘米。另外,由于大众消费习惯主要是冷鲜肉,冰冻后口感要差得多,猪肉不宜储存,且流通半径有限。生猪合约交易达成之前双方并不直接见面,生猪交收存在标准化劣势,并成为市场发展的瓶颈,所以生猪电子盘必须建立“现货挂牌+现货按期+竞价交易”交易模式,实现交易方式多元化[9]。

目前,三大生猪电子交易所的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按期,在生猪现货交割时,按照质量及地区升贴水规则核算价格,并实行协议交割。其次,生猪现货挂牌交易模式,即采用现货挂牌交易、协商方式交收;尤其是生猪特色品种,与标准合约差异比较大,如宁乡花猪,味道鲜美、货源紧俏,被誉为我国4大名猪之一,目前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已推出宁乡猪现货挂牌、协议交易的模式,现货交易基础夯实后,则可制定电子合约标准,并顺势推出宁乡花猪远期交易品种。再次,可实行竞价交易方式,规避生猪标准差异风险,该方式类似拍卖机制即交易所在交易系统提前公示生猪交易标的及其规格、数量,供求双方分为竞买与竞卖两个模块,卖方参与竞卖,买方参与竞买,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成交后交收。

4. 市场监管的定位分析。

从山东寿光大蒜爆炒事件、蔬菜涉黑交收风波到山东龙鼎挪用客户保证金参与多空对赌事件,从华夏卷款潜逃事件到上海普洱茶06合约交易争端,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乱象纷生。中国青年报载文报道了以商务部牵头的六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察组,对中远期市场落实“国六条”的大检查,为出台后续监管政策摸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整顿八个月,无一关闭,继续猫鼠游戏。几乎所有专家和大宗农产品交易所管理者都将矛盾指向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和相关法规的缺失[10]。如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指出,“目前大宗商品交易这块监管完全处于真空状态,一是没人管,二是不知道怎么管。”

目前只有行业推出并修订的国家标准,即《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GB/T18769-2003),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专家与业界呼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并引导行业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只是一种经营业态,是中远期现货,还是变现现货,甚至是变相期货,立法规范也是相当谨慎的。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2006版)明显剑指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附则第103条明确规定有以下特征交易模式即为变相期货交易:

一是未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二是交易机制为标准化合约、平仓对冲、集合竞价以及履约保证等;

三是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且允许公众投资者参与。

2007年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89条重新释义,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交易模式即为变相期货:

一是未经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批准;

二是采用标准化合约集中交易方式;

三是为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

四是当日无负债结算且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标的金额20%。

同时,第90条明确规定了只要大宗商品电子盘不触及上述禁止性规定与特征,均不在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监管范围。并随后授权商务部限时整改,避开上述禁止性特征的电子盘,就不属于变相期货,以上条例充分反映了政府允许大宗商品电子盘在逐步规范中发展的意图。

5. 市场发展目标的定位分析。

一是从电子盘演化为生猪期货。

电子交易市场是现货市场嬗变与创新,立足现货、提升现货、服务现货的基础功能。如柳州食糖电子盘依托于广西蔗糖产业基地、浙江塑料电子盘依托于余姚中国塑料城现货基础等,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样,生猪电子盘只有依托湖南厚实的现货优势,提升与服务生猪现货市场,使其获得更加有效的运行与周转的同时,生猪电子盘才会做强、做大。

同时,时机成熟后,稳步推向生猪期货市场,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无论是大连商品交易所顺势推出LLDPE、PVC期货品种,郑州商品交易所顺利推出了白糖期货,还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线材、螺纹钢期货合约,都依赖于电子盘奠定的市场基础,并由相应的电子建议市场演化而成。

二是从区域性的平台到全国性乃至于国际性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生猪电子盘,可以向市场提供现货挂牌、现货按期、竞价交易、协商交易、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服务。有利于生猪市场信息通畅,并通过模拟有形交易市场的交易程序,缩短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当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联网整合为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交易规则,甚至升级为国际性电子商务平台并最终融入现代化的国际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是从独家经营到改制上市。

生猪电子盘目前有三家,即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苏州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市场规模都较小,地域性过强,透过联网整合,改制上市,是促进生猪电子交易市场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如深圳市农产品公司,上市后资本扩张、投资经营20多家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子交易市场,初步构筑了全国性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而美国的Globex(全球电子交易所)就是全球网络化电子交易市场大联网、大融合的典型代表。

四是从话语权到定价权。

我国是小麦、玉米、棉花、稀土、大豆等大宗商品的生产大国,石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原料的进口量也是举足轻重的,按理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价格走势,然而却陷于“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买什么什么就昂贵”困境。主要原因就在于国际商品谈判主导权、定价权的缺失。同样,中国是生猪生产与消费大国,无论是生猪存栏、猪肉产量,占有世界一半以上,但出口数量仅占30%, 出口价格却只有美国的60%,从国家经济安全高度来看,争取生猪的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捍卫经济的重要战略。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期货价格与远期价格成为大宗商品协议定价的基础[11,12]。如果中国发展生猪远期交易,形成与国际互动的远期价格,就能增强生猪价格的话语权,待时机成熟后,推出生猪期货,逐步获得生猪的定价权,甚至成为生猪的定价中心,价格唯我马首是瞻。

这不是天方夜谭,郑小麦期货就是成功的典范。小麦远期合约发育承受后,顺利推出郑小麦期货,郑小麦期货报价与美国CBOT报价,已纳入国际小麦价格体系,获得了小麦的话语权与部分定价权。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诸多理论质疑与实践困惑,如“大蒜、普洱茶电子盘是变相现货,还是变相期货?”“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生产者电子交易是民间生猪期货?”等代表性问题,通过五个方面的定位分析,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大蒜、普洱茶、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电子盘既不是变相现货,也不是变相期货,而是一种典型的中远期交易市场模式。

二是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模式的内涵就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以远期交易为主体、以期货交易为机制的一种B2B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是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模式的经济特征:现货仓单标准化、网上交易集中化、双向交易对冲化、交易资金杠杆化。

四是大宗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模式已成为连接现货与期货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具有套期保值与发现价格的基本市场功能。

五是生猪产业风险亟待金融综合治理,其治本之策在于发展远期交易,生猪作为活体,存在市场合约标准化瓶颈。如果中国发展生猪远期交易,形成与国际互动的远期价格,就能增强生猪价格的话语权,待时机成熟后,推出生猪期货,逐步获得生猪的定价权,甚至成为生猪的定价中心。

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生猪)价格的蛛网困境以及期货市场的空缺,确实需要发展远期交易市场,其发展战略应坚持“规范发展”与“超常规发展”相结合。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大宗农产品产业风险亟待金融治理,其有效途径在于:发挥市场机制,发展远期交易模式,以实现套期保值与发现价格。

二是以规范发展为主导,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做稳现货市场,防止过度投机,杜绝风险事件发生。

三是以超常规发展为契机,与期货交易所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相似品种间可以培育有效的套利机制,为已成熟的中远期品种过渡到期货品种,占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制高点。

四是加快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立法,制订《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条例》,以确立其合法地位,规范其市场行为。

五是争取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捍卫经济的重要战略,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而生猪期货千呼万唤难出台,所以发展远期交易是我国生猪等大宗农产品走出“贱卖贵买”困境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燕峰.大蒜、普洱茶电子盘:变相现货,还是变相期货[N].中国青年报,2010-07-05.

[2]魏跃明. 生猪如果期货,谁家欢喜谁家愁?[N]. 北方牧业,2009-07-15.

[3]杨枝煌.我国生猪产业风险的金融化综合化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6,(4):31-34.

[4]李政勇. 商业模式[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2.

[5]黄敬斌. 明清以来江南蚕桑区叶市上的远期交易[J]. 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19-126.

[6]石晓梅等. 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济特征与风险分析[J]. 情报杂志,2010,(3):191-195.

[7]胡俞越. 规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J]. 中国市场,2010,(4):18-21.

[8]易法敏,周双德. 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N].光明日报,2010-02-09

[9]杨林. 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开发瓶颈及其化解之道[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19-126.

[10]黄杰. 整顿8个月无一市场被关停,大宗市场继续猫鼠游戏[N].中国经营报,2010-08-28.

[11]张立峰.张越杰.生猪产业政策对企业和农户行为的影响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6):64-67.

[12]陶一山. 我国生猪现货及期货市场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The Position of Business Model of Major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 the Hog's E-Exchange

YANG Lin1,2,ZENG Fan-hua1

(1.Economics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60,China;

2. Economics School,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篇6

重庆直辖十五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以统筹城乡为纲、保供增收为要、现代农业为重、夯实基础为先、科技创新为魂、改善民生为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70亿元,农业增加值由287亿元增加到8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9元增加到.6480元,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87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由366万下降到20万人。

凸显特色,优化农业发展布局

根据全市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遵循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培育三大特色区域。

一是主城近郊都市农业集中区。发挥主城8区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接轨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果蔬等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等园艺农业,打造主城的果蔬园、花卉园、后花园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农科研发、教育培训、贸易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渝北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九龙坡农科贸易城、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加快推进,建成北碚静观、九龙坡白市驿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和巴南区南南线、北碚区静观线、渝北区沙坪线等花卉苗木基地。

二是渝西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带。在渝西渝中14个区县,突出“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建设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大力推进潼南、南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长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荣昌为核心的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基本形成潼南、铜梁、壁山等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蔬菜生产带和以涪陵榨菜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

三是“两翼”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围绕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山区资源的多样性,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掘闲置资源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坚持绿山与富民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三峡库区重点发展柑橘、特色蔬菜和生态渔等,在武陵、秦巴山区突出重抓草食牲畜、高山蔬菜、中药材、林果、烤烟等,初步建成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全国主要中药材产区和一批农产品供港基地。健全链条,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一是着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施“135”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提升粮油产业,突出壮大蔬菜、柑橘、生猪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中药材、草食牲畜、林果、生态渔业、烤烟等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宣培育1~2个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着力构建安全的生产链。编印种养殖业行业标准181个,建成1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立粮油、水果、茶叶等标准化基地970万亩。实施蔬菜、生猪、乳业等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建设,在287个镇乡建立了农产品监管服务机构,8个区县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累计认证认定“三品一标”2734个。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监测合格率100%,蔬菜、本地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97.4%和100%,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三是着力构建灵敏的需求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和市场预警,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建立了市级农业数据中心、粮食数据中心、区县信息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设立300个遍及各区县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和产地价格采集点,组建了一批市场信息和生产信息采集员队伍、市场信息分析师队伍和信息服务专家团队。加强对农民的市场信息服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覆盖10万农户,“农业手机报”等信息服务产品用户达100万户。

四是着力构建快捷的供应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流通快速通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全覆盖,成立了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交总额突破5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生猪批发式电子竞价市场和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展厅和网上农产品销售对接平台,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农产品经营网点940个。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引导市内大型超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到“两翼”建农产品基地96个。2011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额4.19亿美元,是直辖之初的7.9倍。

转变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建成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蚕桑学、柑桔学等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食品等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提升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道路,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秧。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7.4%迅速提高到30%,连续6年年均增幅3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提升规模化水平。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77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8%。大力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6.2万个,发展种养大户5.6万个、农村经纪人4.8万个,生猪、奶牛、肉鸡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4%、77%和78%。建成10个国家重点产粮大县、24个生猪调出大县、501个专业特色村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产业带”、三峡柑橘产业带和江津花椒、合川生猪、涪陵榨菜、石柱辣椒、丰都肉牛、秀山金银花和土鸡等规模化产区。

四是提升组织化水平。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联合合作,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403个,1/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作价入股土地70万亩,统一经营土地92万亩。夯实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突出基础先行,以水利为重点,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库52座。基本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近五年改造中低产田土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17,万亩,新增有效灌面92万亩、节水灌面62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9万亩了实现了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60%。实施农网改造面97%,改造一户一表120万户。在425个村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48.5万户,占适宜农户的42.4%,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村674个。

篇7

一、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位于市北部,是全省重点林业,国土面积128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8%;森林面积8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4.7%。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先进等称号。目前我各类经济林面积有16.8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总产值约为1.4亿元,涉及农户2300余户,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林种模式为主,林养模式为辅。

根据2013年林业补充调查结果,我共有油茶林面积13.6万亩,其中本地油茶面积12.9万亩,高产油茶面积0.7万亩,主要分布于镇、巴邱镇、砚溪镇等。本地油茶基本为50年代所造,树势衰退,加之管理不是很精细,多数产量偏低。高产油茶为2010年才开始实施,属于初产期,产量也不是很高。

林苗模式主要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品种有香樟、杜英、火力楠、女贞等品种,升值空间不是很大。地点以镇、金坪民族乡为主,种植主体以个体农户为主,规模较小,没有集中连片,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另有少量的楠木苗,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但也是有价无市。

林果模式有杨梅、翠冠梨等,全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集中在镇、镇两乡镇,现巳全部达到丰产期,每年产鲜果4900吨。由于杨梅鲜果不易贮藏的特点,产品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因没有进行杨梅饮料、杨梅干等深层次加工来提高附加值,又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来开拓销售渠道,往往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局面。

林药模式主要栽植黄栀子,目前全黄栀子总的栽植面积有5240亩,分布在全各乡镇,基本为2002-2006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栽植,后因市场行情不好,损毁部分面积更换栽植了其他品种,随着近两年市场行情上升,农户栽植面积又有所增加。

林菜模式有在桐林乡江背村利用一些林业采伐剩余物,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在林木良种场利用一些疏林地及林中空地种植马铃薯、西瓜、花生等农作物,经营面积不是很大。

林养模式主要是在林地内以圈养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地点分布以仁和镇为主,全年出栏头数约为10万左右。另有部分在林区散养山羊、蛋鸡等。

二、贯彻落文件精神情况

在国务院、省、市相继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后,我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和规划,以委、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林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确了我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内容。同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由委、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直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分工。

《实施方案》中提出对发展林下经济要加大政策支持,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产业政策上,要适当降低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入选门槛,将种植及加工大户纳入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培育,享受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所有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对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给予补贴;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销售自产林下经济产中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林下经济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下种植和林下经济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减征所得税;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要将林下经济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试点统筹安排,开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险险种。

三、林下经济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1、发展规模小,品种多样性,产业化水平落后。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发展,认为船小好调头,发展规模较小,一般在50亩以下,种植品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起不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科技普及率低,缺乏技术支持。各个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只是凭借以往的种、养经验,没有及时的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零散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存在问题主要有:

1、土地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林业工程项目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内大部分坡耕地巳全部造林,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较为困难。

2、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虽然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之间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林业部门进行单打独斗,其他部门缺乏连动性,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资金制约因素大。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是对营造用材林进行补贴的,对经济林补贴少且补贴标准较低,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养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做强方面止步不前,致使发展林下产业方面缺乏后劲。

4、基础条件差。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经营过程当中,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没有科学化经营管理,使用一些生物性、低毒农药,致使农产品及土地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一些生猪养殖,没有很好的处理沼液,修建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对当地地下水影响严重。散养山羊也对林区植被破坏严重。

四、林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应当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围绕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营销、品牌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业组织、协会或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统一的经营管理,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构建和推广自己的林下产品品牌,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水平。

五、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林区的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各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发展。

3、强化协调服务,合力推动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要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搞好市场服务,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市场研究,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篇8

一、抓农产品营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抓好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营销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农业生产者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农产品营销与抓农业生产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能,通过营销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注重产品研发、生产、定价、宣传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并在各个环节收集反馈相关信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法制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要及时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需开发和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优化对营销的公共服务。

二、努力从宏观上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

各级政府抓农产品营销工作,首先要从宏观上确保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基本前提。各级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和预测、预警,并建立基本数据库,定期。对粮食、生猪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消费品,要确保必要的、合适的种养面积或数量,确保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激励手段引导农民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市场供需平衡。对产量有大小年等现象,价格、数量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也应加强宏观调控,既保障市场供给,又确保农民增收。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营销主体

(一)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业产业化、流通现代化以及“双百市场”工程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发展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一条龙流通模式。加强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营销、行业自律、风险共担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健康发展。

(二)积极发展多元化营销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中介流通组织。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超市等经营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培育大型涉农商贸集团,提高农产品销售比重。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千镇连锁超市”等收购农产品,支持供销社、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营销网络和物流设施优势,发展配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流通业,使之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将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产品营销人员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帮助他们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技能。采取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农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人员,特别是外向型销售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熟悉农产品产销、了解WTO规则和相关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农产品销售与管理服务队伍。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

(一)积极推广新型交易方式。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趋势,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展示订货、合同交易、拍卖、经纪人、代储代销等新型交易方式,实现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引导产品相对单一的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建立集电子认证证书应用、网上交易、电子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

(二)加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在重点建设200家农产品连锁经营示范企业、20家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2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个示范性农产品推广(配送、展示)中心的同时,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配送公司、物流中心,发展农产品配送业务。在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以品牌、商号、管理、技术为纽带,规范发展特许经营;鼓励连锁企业采取联合重组、战略重组、集中采购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对农产品连锁经营,可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加强品牌创新。引导企业加强对自身商标、商号等知识产品的保护和推广,支持企业和组织申报驰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华老字号、名牌农产品以及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10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尽可能把相同品质或地域的农产品整合起来创品牌,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相关国际认证等所支付的认证费和注册费,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再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

(二)推进品牌经营。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品牌商品的比重,开展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品牌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推行统一商标、标准、质量、包装“四统一”管理,培育和推广品牌。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不法行为,改善竞争环境。

五、不断优化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

(一)加快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的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国家、行业、地方质量标准等相关信息进入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充分发挥“农民信箱”的产销对接作用,适时组织开展信息、产销对接和产品推介活动,使“农民信箱”成为传递农产品产销信息、引导生产的重要平台。

(二)继续开展农产品推广活动。省重点支持农业博览会、(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综合性农业会展,支持“绿茶”、“柑桔”、“竹子”、“精品水产”等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站展览展销和产销对接,对其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于境外宣传推广农产品的相关费用,除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助外,省财政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优化农产品出口服务。简化出口农产品检验程序,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快速核放和出口免检制度,加快出口验放速度。针对农产品进口国要求,对自有生产基地的出口农产品,在企业具备自检自控能力又具有良好诚信的情况下,以抽查检测为主,并对抽查检测合格率高的企业逐步减少抽查频率,降低检验检疫费用。鼓励企业申请农产品出口免验资格。规范各类检验检疫以及运输、港口等收费,认真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减免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收费政策,对自营出口额较大企业的检验检疫费用,可由同级财政补贴。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大通关”制度,做到属地验收、关口验放。鲜活农产品进出口实行快速通关。

六、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森林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积极推广“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建设基地、组织生产。对在省内建立的符合农产品出口标准的生产基地,由省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省财政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自控自检能力建设,对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及为大宗农产品出口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商)会等进口农产品专用检验检测设备,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要配置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设施,每日开展定性检测。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督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帐、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点的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合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力争本辖区8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品种进入中心展示、销售。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城市销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到年,全省力争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绿色、高效、现代”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用地(如植物组织培养、仓储、冷库、农机具存放用房等),在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并确保土地可以复垦的前提下,可作为临时用地办理;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产品加工用地,在上级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深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快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检验检测、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环境。重点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分级包装加工整理、检验检测、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加工整理、预冷保鲜和农产品冷链物流。

(三)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坚决取消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非法限制,促进农产品顺利流通。各地要建立完善粮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产销区域合作,健全应急调运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四)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走多元化的外向型发展道路,稳定和扩大日、韩、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盟、中东、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分散出口市场风险。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产品海外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产品推介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设立贸易窗口或办事处。省进出口公平贸易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及相关培训工作。

(五)落实农产品出口税收扶持政策。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实行“免抵退”政策。各级政府不得限制农产品的正常出口。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的投资,按税法规定可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为出口企业收购用于加工出口的农产品原料,收购原料视同农产品出口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的农产品,允许抵扣增值税;经主管国税部门批准后,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可在本省范围内跨地区使用,并简化操作手续。

(六)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各级金融机构在继续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重点要综合运用出口信贷、打包放款等多种手段,提供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并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及时满足资信良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引导其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鼓励企业为出口农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其保费在中央扶持政策基础上,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对省级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出,由省外贸出口发展基金给予30%的补助。

篇9

一、加大价格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实行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及时研究落实上级支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等生产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对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场站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完善油运、气运价格联动机制。出台实施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范服务价格行为。扎实开展价格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定工作,促进重要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壮大。

2、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措施,积极研究推动农产品补贴制度、储备制度和价格安全带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促进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坚持优质优价,认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成本、价格、供求信息,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及畜禽产品生产,扶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涉农价格与收费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行为。规范农村电费、水费等生产性费用,严厉打击各种涉农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认真实施鲜活农产品整车合法运输车辆“绿色通道”制度,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

3、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降低价格与收费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价格环境。对于国家和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矿产资源、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的价格与收费政策。尊重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定价自。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参与经营的民营企业享有平等价格权利;对于实行市场竞争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严厉打击价格垄断、低价倾销等价格违法行为,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继续抓好取消工商“两费”政策的落实,加大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收费政策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收费明白卡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减轻不合理负担,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4、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结构升级。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成本以及企业用水、电、气成本分析,开展成本调查,适时公布社会平均成本数据。向企业提品价格信息,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行情调研、成本核算、价格台帐、价格决策、明码标价、定期审价等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强原材料结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调整。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项目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政府定价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成本审核,指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价格信用体系,组织企业创建“价格诚信单位”,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增强企业价格自律意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积极培植工业经济新优势

5、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区域发展新优势。围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海洋经济发展建设为重点,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形成机制改革,引导优质资源加快聚集、合理配置。开展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测算评估工作,研究采取事先出具价格收费意见书、评估报告等方式,引导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城市公用事业、电力、路桥等重大建设项目。对征地、拆迁涉及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开展客观、公正、合理的价格认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6、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取消不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团体涉企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合理性审查,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限制进入的资产评估、验收等中介服务以及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7、促进工业转调创新。对省确定的重点技改项目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开发、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价格与收费政策上予以倾斜,减免用于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费和产权登记费。对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自主创新项目,根据前期开发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成本稳定的特点,在试销、推广期间实行区分科技含量高低、按质论价的支持性价格政策。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并具有产业优势、带动性强的企业,优先推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促进企业进一步转调做强。

8、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政策,逐步加大补贴力度,2010-2012年风力发电上网电价争取上级按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7元的标准执行。

9、鼓励制药企业自主创新。争取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制药企业生产或进口分包装的专利药、首仿药等,以科学合理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定价,促进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将具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方、经方、验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对特色制剂、受保护的中成药、处方保密药、民族药以及重点鼓励发展的医药项目和先进制药技术产品等,适当放宽期间费用率和利润率控制标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0、推动增强企业定价能力。加强价格监测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农产品物流园市场研究编制市场价格指数、重要商品价格。把省以上名牌产品纳入价格监测范围,逐步增加监测品种,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并引导优势资源向相关区域、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统一和完善价格与收费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制定城市公交与乡村客运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与价格政策,促进城市、社区、乡村快速交通模式的形成。配合上级简化固定电话本地网城区营业区取消城区通话费,逐步取消普通公路收费。

12、实施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价格政策。根据城镇建设实际,科学及时核定交通客运、供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与收费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及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促进耕地保护,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价格与收费监管,全面清理建房用地、审批等环节收费,对农民建房办理土地审批、建房许可证规划、设计等手续实行优惠政策,严肃查处以撤村并点为名向农民违规乱收费行为。研究规范农村社区医疗、物业、停车等方面的收费,积极为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创造条件,促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

13、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整治汽车购置、上牌、年审、检测等方面的收费,规范汽车维修行业和二手汽车交易市场价格秩序,建立和规范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合理确定政府定价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实行有利于吸引团体游、节日游的门票价格政策,坚决查处旅游服务环节的各种乱收费、乱加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净化旅游价费环境。配合上级清理减少移动电话资费套餐,降低通信费用。加强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价格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认真落实明码标价制度,倡导价格诚信,让群众明白放心消费。

四、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4、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配合上级逐步建立规范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价分类结构,适时理顺电力价格;推进发电企业竞价上网试点,完善分时峰谷电价政策,实施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促进合理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反映供求状况、市场价值和稀缺程度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制定我市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车用天然气价格和居民用燃气价格,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项目,完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

15、按照上级规定,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对限制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0.05元提高到0.10元,淘汰类企业由现行每千瓦时0.20元提高到0.30元。认真落实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对超过限额标准10%以内、10%-30%(含10%)、30%-50%(含30%)、50%-100%(含50%)以及超过1倍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千瓦时0.02元、0.05元、0.10元、0.20元、0.30元。加强电价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执行国家上网电价、脱硫电价等政策的行为。

16、积极推行差别水价政策。适当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加大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季节性浮动价格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抽采地下水的加倍征收水资源费;对已完成一户一表计量用水的居民用户,实行居民用水阶梯式价格政策;对造纸、漂染、电镀等高耗水行业中的落后产能研究实施差别水价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7、建立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尽早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排放一方污水提高0.3-0.5元,并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尽快调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健全完善环境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价格与收费政策。

五、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8、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2年前,对校舍安全工程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收,属于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规定标准的30%-50%收取。加大教育收费规范力度,严禁违规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稳定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收费标准;逐步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民办学校、幼儿园和高校收费管理,规范各类学校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和民办中小学收费管理,鼓励降低或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积极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9、深入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结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政府定价范围,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设立药事服务费及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达到非基本药物零配备,严禁私自购进药品和擅自提高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规范药品招标和流通环节价格行为,加强医疗器械购销价格管理,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20、完善住房价格政策。研究制定商品房价格明码标价制度,支持限价房开发建设;严格审核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整治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人防、消防等收费,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收费。加强商品房价格和涉房收费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制定物业服务等级收费管理办法,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

21、扎实实施惠民价格政策。实施鼓励就业和再就业的收费政策,对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残疾人、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依据有关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政府部门向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培训、职业培训信息等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政策。规范诉讼、仲裁、律师收费。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发挥好价格政务热线、“12358”价格举报热线、民生价格投诉热线等渠道的作用,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认真实施好对困难群众减免价格鉴证费用政策,扎实开展涉案价格鉴定、涉税价格认定以及价格纠纷调处工作。完善和实施好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安定困难群众生活。

22、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规范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益企业的定价成本构成,强化对价格水平、人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有关指标的监督,严格成本约束。认真履行价格听证、专家评审、集体审议、价格公告等政府定价工作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价格与收费标准。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殡葬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供电、供水、供气、消防、防雷等行业的工程安装维修价格监管,并协调有关方面尽量引入竞争机制,支持企业单位自主选择服务企业和产品,防止垄断行业借垄断优势强制用户接受相关高价商品及服务并牟取超额利润。

六、推进价格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价格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3、推进价格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坚决放开适宜竞争的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根据“三网”融合试点情况,配合上级研究探索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相关服务收费方式改革。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探索阶梯价格、差别价格、价格上限管理等价格管理方式,增强价格措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行价格政策评估制度,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强化跟踪调查和定期清理,增强价格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4、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制定出台价格监测预警办法,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实时价格监测体系,提高价格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案,巩固完善好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反暴利等市场价格监管方式,加强对市场价格预期的引导,提高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和舆论引导手段调控价格的能力,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