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

篇1

摘要:卫生部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这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热议,到底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它能否被公众认可,能否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本人对此进行了分析,相信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资本; 医疗卫生行业; 民营医院现状

1 导语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在万众期等中新医改终于出台了。新医改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些无疑都是令人振奋的,其中新医改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慨颇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 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其实所谓的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也就是鼓励民营医院的兴办来缓解公立医院就医难的问题.那到底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国家虽然有了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民营医院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对民营医院认识上的误区和相关政策的不尽完善,应该说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竞争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表现为民营医院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又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民营医院现在是在美好的前景中曲折地发展着。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各级民营医院1477所,占全国医院总数(17844所)的8%,中外合资合作医院200多家,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已超过500家.与公立医院相比,他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开拓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以其“简、便、廉”的特色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有四大特点:一是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所占医疗市场比例很小,在医院整体水平上还不能与公立医院抗衡,只是“有益补充”而远未形成“共同发展、平等竞争”;二是民营医院资金、技术跟不上,在管理制度上,科学化、规范化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经验;三是民营医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民营医院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等方面均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四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面临空前大好的政策环境,激烈竞争的时期已经到来,医疗市场将呈现公有制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医院“三分天下”的态势,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开始逐步形成。

3 关于“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能否真正缓解就医难的疑问

新医改后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而关于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条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认为这一举措能够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形成与公立医院相抗衡的局面,从而起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而有的则认为民营医院尚未深入人心,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人们对其还持怀疑态度,导致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不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到底对民营医院存在哪些担扰?

3.1 民营医院技术设施跟不上.由于民营医院是个人或集团投资,所以在资金链上和公立医院是没法比的,由于资金不充足,所以对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不足,有些设备甚至过于陈旧,更是由于资金短缺也吸引不住优秀人才,人才流失和变动较为频繁,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民营医院的治疗效果.

3.2 民营医院医师过于追逐利益导致诱导需求严重.虽然这是一些医院的普遍现象,在公立医院也不时存在,但民营医院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再加上相关管理不规范,所以诱导需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增加了其心理负担。

3.3 民营医院医生技术不过硬导致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特别是一些妇产科、整形专科等,由于监管疏忽的原因,一些医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取得过相应的执业资质就被肆意渲染炒作,因此医疗事故也屡见不鲜,人民群众往往不能放心入院,只能选那些声誉较好的公立医院.

3.4 民营医院的发展自身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3.4.1 医疗行业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所需资金量大,并且不能快速收回成本,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以至于有很多人不愿意投资或者投资规模较小,这也是民营医院规模一直发展不大的一个原因,这也限制了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4.2 民营医院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方面,由于民营医院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主要会建在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则无人问津,而农村地区则恰恰是看病难看病贵集中的地区,所以至少民营医院对农村地区的这一难题是缓解不了的;另一方面,即使在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高端人群,如一些贵族医院等,很多民营医院有VIP会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急需医疗资源的广大平民群体来说也起不到什么缓解作用.

3.4.3 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些科类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大多是一些无关生死悠关的科目,如五官科、整形科、妇科等等,而且这些科目过于集中,大有供过于求之态势,像一些生死悠关的重大科目如心脏、脑、神经等科目由于难度大、风险高则很少有人问津,人们只能去拥挤的大医院.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说,社会资本的进入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总之,政府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需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民营医院也要做大做强,去除为社会所不认可的一些诟病,努力向国外民营医院的一些典型学习,好好探究其成功之道,相信民营医院的明天会更好,真正使社会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曹文军. 走进民营医疗系列报道(六) 民营医院:在挣扎中前行[J].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3,(07) .

篇2

医卫用纺织品的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医卫用纺织品发展的春天在哪里?据预计,2016年全球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需求量将达1980亿美元,或许这个数字可以直观表达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规模。

“应重点研究开发医用组织器官材料,同时发展高效医用防护产品,推广新型轻量、超薄、无刺激、可降解卫生用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这样总结医用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极具发展潜力

有报道指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市场渗透率和消费量逐步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医疗用纺织品在技术水平、防护功能上都有了极大提高,我国企业生产的高性能、高品质的医疗用纺织品大多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大洋洲等地。据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医疗用纺织品达60亿美元,而进出口的价格差达3.19倍,可见该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为此,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用纺织品联合推进机制”,旨在推进我国技术水平高、产品性能好、防护能力强的医疗用纺织品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医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目前医卫用纺织品最发达的五个市场依次为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这五大市场医用纺织品的销量约占世界医用纺织品市场总销量的90%。

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从2000年之后才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公开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6%,2012年达11.5%,同年产量达到90.6万吨。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纺织品和保健卫生用品方面,而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李陵申谈到,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用纺织品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医用纺织品在我国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量不高。医院更容易接受国外权威产品,从而造成国产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受限。

我国现有6万多家医院、11.5万家诊所、450多万张病床,为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李陵申强调,内需是拉动一次性卫生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具有规模、技术和市场优势,经营状况良好,部分企业有计划投资新的生产线。医用纺织品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

多重因素制约

在产业用纺织品的细分领域中,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生物医用材料。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医疗用纺织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牌战略意识;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标准制定滞后;资质认证空白。

据介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疗卫生用基础材料,如手术洞单、手术服以及纸尿裤、卫生巾等产品纺织品,我国发展很快,但应用率不高,大部分都是出口;另一方面是生物医用材料,如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目前我国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产品基本靠进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领域,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应用研究阶段,我国仅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研究水平较弱,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人才缺乏;二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企业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更倾向于进口相关产品;三是标准制度方面的因素,例如临床试验,因为审批制度的原因,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宁愿先到国外进行认证,然后再销售到国内,也不愿意在国内进行认证。此外,标准体系也不健全,还有一次性手术用纺织品的环保问题等。

因此,李陵申建议国家加大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基础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向应用研究过渡;二是加大低技术含量的医疗卫生用纺织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基础医疗卫生用品的使用率。他指出,医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用材料的快速发展,反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尤其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也可促进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这一领域,急需加大研发的力度。

李陵申还强调,要开展国内与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用纺织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整理加工技术研究、整理加工的试剂材料和设备研制和创新开发力度。

新材料 新驱动

医用纺织品是用于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它是纺织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是产业用纺织品中科技含量高、创新要求迫切的一类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新型医用纺织品产业正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天然抑菌纤维、水溶性纱布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医用纺织品的质量和功能不断提升。它们以抗水、抗血、抗酒精、抗菌、可降解等特点,正逐步替代传统医用纺织品原料。”李陵申表示。

在长春宣贯会上,与会专家反映热烈,如原来的洞单、手术服等掉毛绒,容易形成伤口感染等问题,现在用熔喷或纺粘法长丝非织造布做成的医护用品则能有效降低该污染源,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大家真切感受到新型医用纺织品的好处。

在去年结束的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上,以壳聚糖为原料生产的天然抑菌纤维、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水溶性纱布、采用新型干法纸技术生产的各种无尘纸,以及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生产的口罩、防护服、手术巾、手术包、灭菌包布等创新产品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篇3

一、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是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明朗,处于行业转型与改革期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国内医院的转轨进程必将加快,外资、民营及私人医疗机构的经营理念正在对传统医疗模式形成新的挑战。

篇4

为贯彻实施《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永州市委制定了《永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加快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县以上卫生机构卫技人员70%以上有大学本科学历,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60%以上有专科学历。5年内为县级医院培训100名临床住院医师和技术骨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3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每万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这对于永州的高职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鼓舞人心的,他们只要在学校认真学好专业,拿到相应的各种证书,就业的前景是很好的。最后了解职业情,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文件都强调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的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各地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纠纷事件甚至还危及生命。这就要求学生学好、学精专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以上“三情”可以看出:只有充分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国情、地方情和职业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高职医疗专业就业前途是很乐观的,关键是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勿好高骛远。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社会实践,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正确定位职业

1.开展医疗现状社会调查

辅导员在放寒暑假前做好调查报告的主题安排,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当地卫生院、社区了解医疗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开学后进行评比,以更清楚地了解当地医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医疗卫生状况,为今后回乡工作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2.组织医疗服务队下乡、下社区

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组成医疗服务队参与“三下乡”或下社区活动,既可以服务老百姓,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举行定点公益活动

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零陵特殊学校、永州老年公寓是我系长期关注和服务的单位,走近这些特殊人群,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不容易和自身的幸福,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帮助这些特殊的人群,享受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4.做好暑期医院顶岗实践

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医院,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以实习的方式顶岗实践,可以是义工或有酬劳的工作,也可以跟老师见习多多学习,尽可能多地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把理论用于实践,了解本行业的情况。

篇5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篇6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现状;不足;发展趋势

0引言

医院的职能和影响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增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自上世纪末开始逐渐的推行,大致经过了局域网、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阶段,随着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社会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使得医院信息化开始快速发展,医院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医院对医疗信息的利用率也在提高,因此信息化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我国医疗力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医院信息化概述

医院信息化特指医院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医院各项业务整合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医院局域网络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网络共享来实现医院内部、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调,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当前的远程医疗技术就是基于医院信息化进行了新型医疗手段尝试,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地位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医院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消除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提高就诊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行,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财务管理、医患矛盾、医院业务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分析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医院信息化现存缺陷

2.1 投入方面

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与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同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更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国家资金投入。

2.2 标准化建设方面

中国HL7委员会正在进行HL7CDA概念宣传与基础培训,以及进行一系列中国HL7CDAImplementation的编写,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而中国电子病历可检测可认证的标准还未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我国医院信息化所处阶段

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我国大多数医院属于第一阶段在层次标准和观念上都与国外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4 我国医院信息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

此外,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暴露了其他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研究进展慢;比如各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我国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医院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障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借鉴之处

当前国际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韩国。美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特色在于标准化的推广,美国严格执行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各项标准,实现了标准化通信和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使得医疗用品、医院管理、器械、药品等都能够在全美国医疗系统内部顺畅的流通;英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英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韩国的医院信息化则主要体现在剔除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限制效果,更多的将医生作为医疗系统的主体,通过医生调动医疗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而不是通过医院人为的控制优质医疗资源区域性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度。

4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 医院信息化为医院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美国的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分析信息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对医学信息数据的处理比人脑更可靠,客观数据的可靠分析能够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4.2 医院信息化应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使基础医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科研工作者要求明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和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致病/保护遗传及环境因素,以便找到治疗或生物标记物以及相应药物的疗效等,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该更加灵活和适于科研数据的导出分析。

4.3 医院集团化对信息标准化的影响

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利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医院信息的产生、识别、获取、检测、转换、输出等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医院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指某一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药品编码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等信息的统一,进而应用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标准)、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医学术语标准化(SNOMED)等积极构建数字化医院。

5结语

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后,大多数的医院都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并逐渐的建立了一些医院内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而这些网络的出现也确实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整理服务质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其次是各医院信息网络的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医院信息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果,尽快的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广泛化、均衡化,从而提高全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4):228-230.

[2]刘雄飞,陈金熊.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院现代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9):552-556.

篇7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注解了医疗美容的定义:“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美容医疗应用技术是在医学美学尤其是医学人体审美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医学美学技术、仪器、用品来维护、改善人体容貌和形体美的一个应用性技术群,其内容包括:皮肤及毛发的医学美容技术,包含皮肤、毛发、养护、文身美容等;物理化学美容技术,包含激光、冷冻、电疗、磨削(磨皮)、化学剥脱(含中药)等美容技术;非手术塑形美容技术,包括不切开重睑、注射填充、吸脂塑形和其他美体技术;美容保健技术:包括按摩保健、药物瘦身、食物美容等美容保健技术等。

2010年11月5日,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中国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监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医疗美容技术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多年来,医疗整形美容行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的医疗整形美容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通服务,一种大众化服务、形成了一种产业化的社会性需求。

1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空间加大

马晓伟副部长在去年的讲话中透露,政府将加大对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支持和监管力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推动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卫生部正在组织修订“美容医院和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和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同时还对临床治疗指南、临床医疗诊疗指南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进行完善。这次次座谈会是卫生部第一次针对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问题召开的行业会议,也是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史上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马部长进一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关心民生的高度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发展,加大对这一行业的支持和监管力度,切实发展和建设好医疗整形美容机构和队伍,既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既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又使得医疗整形美容工作的发展与医疗卫生工作整体目标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在讲话中,马部长更是把医疗美容技术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尽管医疗整形美容工作不是这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但是,作为医疗卫生工作中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以及“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等这些医改重要举措是息息相关的。

2 行业本身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加大

1985 年行业只在广东、上海等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零星的成立了几百家小型理发店,就业人员也只不过几千人,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也只有 2-10 元,行业营业收入也只不过几百亿元。到了 1996 年,我国美容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就业 280 多万人,美容机构、店面上万家的规模,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上升到 200 元左右,营业收入也增加到千亿元。2006年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153.2万家,而近 10 年,美容业市场发展又不断向前推进,行业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 800 多万人,美容机构增加到了 150 万多家,店面超过了 170 万多家,就业人员人均月收入已超过 500 元,营业收入也增加到 1762 亿元。2009年,我国从事医疗整形美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达20余万人,以开展医疗整形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如医疗整形美容医院、诊所和科室超过5万余所(个),年总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接受过医疗整形美容服务的人员累计达到300万人次左右,并且还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3 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发展深度加大

医疗整形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新材料、新仪器的投入使用,为整形医学及“美丽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唇裂修补手术、瘦脸、垫下巴、割双眼皮、拉皮、脊椎矫正、断骨增高等多种整形方法,造福了诸多爱美人士。据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马海欢介绍,除了常用的假体、隆鼻硅胶等植入类材料及肉毒素、羊胎素等注射类材料等,“近年来,仿制天然生物材料或制备出具有生物功能甚至是真正有生物活性的材料,都给整形美容带来更多可能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一大批设备先进、技术一流、人才济济的集约化、大规模、连锁经营的美容整形医疗集团代替了以前单纯的医院或者诊所。

中国未来的美容业发展模式,必将向着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深入,会有相当部分的美容机构,与国内外的权威美容品牌机构及医学、皮肤学研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专业化、细分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某一个具体领域进行纵向的深入与强化,如专业抗衰老美容、专业美体塑形、专业眼部护理等。以后的整形美容更要增加艺术设计的成分,中国整形美容技术未来将向“精细化面部雕塑”发展,同时培养一大批精于单一部位的专业医师。未来的专科医师将进一步分工,整形美容也应该进一步分科。比如有医生专门做鼻子整形,有人专攻面部轮廓。到那时,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塑性技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对人体达到更精准的“雕刻”效果。

篇8

【关键词】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采供血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从事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血液安全研究等职责,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随着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血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是,人力资源配置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逐渐改善和优化

采供血机构是社会单位的基础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政治形势,都会对人力资源配置环节形成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异同在影响社会心理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变革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意味着人们是否有能力承受社会变动给自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意味着人们能否有更多的机会从外部对就业进行再度选择,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组织的依赖就会明显降低,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考虑和接受所推行的各项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举措。

2、输血医学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输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临床治疗方法,存在历史已近百年。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输血已由一种特别的治疗手段逐渐演化成为医学科学中一门分支学科――输血医学。输血医学是多学科医学的推进和交集,它涉及了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以及生物工程学等有关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如何获得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向患者输注的安全有效性,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产生相关反应。大力倡导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输血服务,强调的血液安全,合理使用成分血,输血的知情同意以及输血的替代方法使得在减少输血的潜在危险及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就浙江省而言,输血医学在全国同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在国内已享有较高知名度,从而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采供血机构政策法规日趋规范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必须遵循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定性总体指标。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血站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追求目标;建设与所在地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用血量需求相适应的、高效、合理化布局的医疗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定量的人员配比。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提出明确要求,确定和配备数量适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血站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

(3)血站人力配置具有法定的相应资质和结构比例。总体原则应符合岗位执业资格,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接受过良好专业培训,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采供血工作人员经验及具备一定的能力;工作人员均应具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血站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安全卫生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须具备法定的任职资质。

4、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现代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输血医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能力。对血液的需求和输血安全的不断追求,还需要更多的医生、技术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继续从事这项事业,以发展的眼光和竞争的理念,让公众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一崇高的职业,因此,我们能预见输血医学行业将出现新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二、消极影响因素

1、我国社会传统观念对行业存有偏见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滴血,三碗饭”“献血大伤元气”等思想根深蒂固,血站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常常背负“吸血鬼”的骂名。公众对当前医疗环境以及公益事业的整体不信任心态和误解,也涉及到输血医学领域。如公众献血这一环节是无偿的,但需要输血的病人在医院用血则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虽然医疗部门都会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他们所付出的钱是血液采集、储存、检验等附加的费用,但上述成本到底是多少,并未有相关数据的切实公布。在各种传言的作用之下,人们不免生疑:血液中心、医院究竟有没有拿着人们献的血去救人?是不是拿无偿的血液在赚钱?再者,某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献血者因献血感染上传染病的事例,给社会公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据公开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5%的人认为献血制度不透明,担心无偿捐献的血液成为医疗机构牟利的工具是造成大众不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而20%以上的人则害怕因为献血而染上疾病,约5%的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认为献血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因此,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与传统医务人员相比,采供血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不利吸引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事业经费保障及机构管理存在差异

根据《献血法》第八条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这个条款对血站的性质、具体的设置条件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血站管理办法》也规定:血站的建设和发展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表明:各级政府对血站的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要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保证血站的正常、健康运转。每个地区都应按照法律规定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的要求开办血站。

当前,浙江省现有血站资金来源除血液业务收入外,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是由地方财政差额补助,即地方财政只担负血站部分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奖金发放、相关设备的购置、事业发展还需依托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另一部分则将血站血液业务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核拨返还,即地方财政不划拨资金,事业编制和人员费用、血液偿还资金等全靠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后两种模式的事业和人员经费等来源状况难以保障血站业务发展需要,人员经费的保障程度较低,人力资源的储备、引进更难以实现。

3、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我国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与用血量直接呈正相关。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年人均血液需要量在8毫升,现中国香港人均用血量达14.8毫升,而大陆人均血液需要量在1.6毫升, 但现实情况中,即使是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人均用血量也仅为3.87ml/人,距发达国家水平(瑞典35.1ml/人,英国33ml/人,美国25.5ml/人)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可见,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大。

4、用血量需求日益增加使供血矛盾突出

无偿献血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公众参与度很高。据卫生部相关部门的预测,近几年我国用血需求量将以每年11%至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高速增长的用血需求相比,目前我国人口的献血率仅为0.87%,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我国香港的2.8%和台湾的2.5%,即使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也尚有很大的差距。血液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将会继续扩大,血液供应压力将长期存在,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量,会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成倍增加,加班加点常态化,外加半游牧民式的工作模式和相对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人才吸引力随之削弱。

5、现有薪酬体系使激励作用逐步弱化

薪酬管理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一个有人才竞争力的单位,必然具备有竞争力的薪酬系统。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限定薪酬总额的管理模式中,劳动与薪酬之间的这种激励机制关联度明细不足,如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虽然工资收入在同级不同层级,或不同级别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别也能激励劳动者在组织内部进行纵向前进,但应该说,该激励机制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点,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该种机制只注意了物质方面的刺激,只考虑了一个组织内的薪酬差别,而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作用,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本组织内部薪酬多少的影响。这样的制度是在执行的若干年后,最终,工资变成了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水平的工具,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逐步淡化,激励机制也逐步丧失,最终演变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难以体现。

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述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可变性。因此,要采取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提高对血液事业的认知度,找回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积极争取政策,使血液事业这项公益事业从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上能够得到的扶植;在采供血内部积极探索岗位绩效考核,实现有效地薪酬激励,从而吸引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提升采供血机构的整体水平,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爽,刘青宁,安万新,梁晓华,李雅洁,王F,王黎.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

[2] 黄丽萍,史小武,武逢勇,钱佳齐.血站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工培训[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

篇9

洁净室行业属于跨行业跨专业多技术的行业,为保证洁净室使用功能指标和数字化及节能需求,公司研发中心和天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的专家共同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以便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服务于医疗卫生、电子、生物制药、生物实验、精密仪器制造、精细化工、航天航空、食品、科研教学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愿凭借专业的技术、规范的工程管理、优质的服务,为客户营造一流的洁净空间!

龙川公司非常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使用,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成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建立了设施先进齐全的技术实验室和按照各种标准洁净室1:1配置的工程及产品应用实验室,致力于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取得了几十项专利,产品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天津市自主创新产品”。企业还参与了“洁净室与相关受控环境”及部分洁净室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在行业竞争中的技术领先优势。此外,企业还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认证,这也是政府、同行及客户等对龙川公司综合技术实力的有力认可。

走进龙川, 宽敞明亮的办公区窗明几净,现代的办公设备,彰显着公司的实力,“以人为本”的办公设计理念让员工能从繁忙的工作中得以舒缓、放松和休憩,让员工快乐地工作着。让每一位员工都感到一种优越感和安全感,在工作环境方面公司确保员工的健康,即使在较大压力下也能保持工作与健康的平衡。通过对外交流不断的学习和吸纳国际、国内的新技术、新经营理念来驱动企业不断发展。

龙川公司自成立十几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洁净室的设计和承建,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由公司成立以来的制药、电子、实验室为主的市场转向医疗行业的手术室,并先后承接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山西省汉中市中医医院,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职工总医院,天津市塘沽区中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河北保定医院,长春市第二医院等医院洁净手术室的建设工程。

如今,国家卫生部及建设部早已制定了详尽的洁净手术室建设标准,“龙川人”更是紧把市场发展脉搏,不但向医院提供专业化设计、装饰施工、器具配置等服务,还可根据客户需求,逐步增加产品和部品部件的设计与生产、系统运维等增值服务,形成了目前的“设计+施工+产品+服务”式的全方位服务,实现医院科室建设的“交钥匙”工程,服务范围由医院手术部扩展至ICU、化验室、医用气体工程等医疗专业工程,成为全国范围内少数几家“全能型”企业,所承接的医院采用“一站式”服务减少医院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低成本高技术化也将公司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双赢的业务系统。从而为公司保持技术优势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家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和《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相继出台,以及受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洁净手术室受到了医院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洁净手术室已成为医院发展建设中的重点之一。

在《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3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 (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这就促使了各地政府对医院新建工作的加速。数据显示,2008年新建手术室中洁净手术室大约7214间,比例约为70%,2009年为8192间,这一比例达到了75%,而两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0.3亿元和36.86亿元,市场增长率为21.65%。

而随着我国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洁净手术室的逐步普及,未来5年内,我国新建洁净手术室将保持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则我国新建洁净手术室的市场空间今年预计为53.08亿元,而到了2014年,预计上升至91.72亿元。

在改造洁净手术室方面,目前我国有超过80%的医院建设于2000年及以前。早期建成相关手术室存在布局不合理、所用材料不符合规范要求、手术室内的细菌含量较高、控制系统落后、清洁时间长等弊病,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发展的需求。而更新方面,由于受到了手术室室内空气的洁净度、设备的先进性等要求推动,洁净手术室平均每10年需要更新一次。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及医学的发展趋势判断,洁净手术室在未来10年将逐步取代现有普通手术室,而手术室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0年,则2009年底我国各类医院现有的11万间手术室将在未来10年间至少进行一次改建或更新,每间手术室改建或更新的费用约为60万元,未来10年间现有手术室改建及更新的规模达660亿元。

除了上述市场外,其他医疗专业工程和乡镇卫生院医疗专业工程的市场前景也不可小觑。根据《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ICU服务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占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医用气体工程主要用于维系危重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手术室、ICU、病房等科室;化验室是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主要用于临床医学检验。根据我国医院建设的相关标准以及发行人多年的运营经验,上述各种医疗专业工程每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亿元,且随着医院建设的发展,该市场规模在未来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而根据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拥有38475家乡镇卫生院,拥有93.34万张床位。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18日下发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的通知要求,我国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2009年开始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已经逐步开始进行洁净手术室及ICU等医疗专业工程建设。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央财政不断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倾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专业工程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篇10

尽管如此,移动医疗服务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着难题:一是信息共享问题。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通信困难、信息共享不足,造成“信息孤岛”和医疗资源浪费,直接影响了获取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个人健康信息。二是在移动通信设备上运行医疗保健,因移动通信设备本身的特点和应用实际所处的环境,将面临一些挑战,如低存储、低处理能力、各种资源的并发操作、安全性和隐私性等。移动医疗并非仅仅局限于医院或医疗体检机构,事实上它对个人健康的监控,意义更大。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引用云计算概念,搭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云计算技术可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积极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满足在医疗保健应用中,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即时响应用户请求等需要,同时还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共享。

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模式,可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分别由云计算的三种商业模式所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的特点是:

1.按需自助服务。消费者无需与服务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

2.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

具有借助于不同的客户端(包括PC、移动电话等),通过标准的应用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

3.划分独立的资源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地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或虚拟资源。

4.快速弹性。具有一种为资源的快速和弹性提供、并且对资源的快速和弹性释放的能力。

5.服务可计量。云系统对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进行自动控制,优化资源使用(如存储、处理、带宽、活动用户数)。

根据云计算的特征及其可实现的高资源利用率、高可靠性和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特点,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云计算能很好地适应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统一的IT基础设施,实现医疗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云计算为医疗信息化,尤其是为基层和农村医疗带来了应用契机,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在国内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云计算实现医疗信息化这一主题上,包括应用在医疗领域云存储技术和软件服务等,同时也涉及一些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如有些学者针对我国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维护难、系统运行成本高、共享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HIS(医院信息系统)结构。该结构由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云计算管理层和HIS服务层组成。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中提到的技术支柱,其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性和稳定性。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总体利用率低下。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仅占20%。同时,高素质的医务人员也普遍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无论是在精密仪器设备方面,还是在医务人才配备方面都明显不足。而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可解决上述问题,大大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移动医疗的特点

移动医疗,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对其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的特点是:

1.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包括设备等硬件要求和服务的软件要求。

2.目标群体庞大,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每个个体,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移动医疗作为一种移动端应用,其一大特点是让医疗服务随手可得。

借助PDA、移动电话等手持设备获得即时的医疗服务,如了解和跟踪个人健康信息、就诊挂号和预约等。据相关市场调查,对于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普遍很大,如手机挂号这一需求达到近67%。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应用(apps)将成为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的“重量级”应用,并惠及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作用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是:将医疗保健信息的处理、检索和存储交给云端,而移动终端设备只需通过无线网络与云端保持通信,发送服务请求并获取信息。考虑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低处理能力和低存储能力的特点,这一设计思路既能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高处理能力,同时又能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要求,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手机终端用户将个人的生理信息、文本数据等,通过2G/3G、wifi等无线网络传输至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这些数据经过服务器端重组整合后,利用云存储技术保存到云端设备中。这种业务管理平台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是:信息获取和推送、信息处理和存储、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医疗事务处理、网络管理等。用户可通过webporta(l门户网站)和移动终端登录该平台,即可获得自己的健康信息、医疗专家给出的保健信息。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其作用能解决以下难题:

1.医疗信息共享难,形成数据孤岛。目前,国内各医疗机构、医院、研究院之间,还未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可能存在于多个医疗信息系统中,各自独立,无法作为患者就医的参考和病史的追踪,降低了信息价值。而通过云计算平台,可在各医院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套标准方案,采用云存储技术将各自的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在授权许可的范围内,可共享患者的病历信息。

2.医疗信息化建设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包括各种软硬件资源升级、维护成本、专业人才成本等,这将直接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难以承担,无法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所突破;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同时又造成了浪费,形成不平衡的局面。引入云计算技术,可极大地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医疗机构无需投入人力物力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只需购买相应的服务,就能获得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医务处理能力。另外,通过联网,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获得高端医疗设备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3.医疗服务单一,欠缺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