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的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的专业

篇1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构建;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48-01

自媒体的出现是社会更加公开、全民的重要产物,相较传统传媒机构化、组织化特征,自媒体更加重视传播者的主动性及传播内容的自主性与个性化。网络作为自媒体的重要载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民在自媒体平台可主动创造及拉取信息,从而转变“产消合一者”为传播主体者,自媒体的传播对于推进媒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自媒体亦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框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点,新闻专业主义推崇新闻自由,主要源于自由至上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在强调新闻自由与表达自由的同时,亦注重对公民基本隐私权的保护。2.中立性与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征,记者在报道时,必须公正客观的进行陈述,而不能过分强调自身偏向与观点,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主张。3.社会责任是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为避免新闻媒体及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失实,践踏他人正当权益及自由,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社会责任论逐渐诞生,媒体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产物,必须担任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随着社会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民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具有门槛低、受众群体多等优势,目前网络自媒体形式较多,微博、网络论坛、博客、视频播客等使的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变化

相较传统大众媒体,受众改变了传统有目标的被引导且被动的设想,受众掌握着主动权,能够将自身需要满足点与媒介选择联系起来,从而恢复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平等关系。自媒体网民,由对信息的主动解读到新闻信息的主动创造使受众地位彻底颠覆。大众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双重交流演变,人们在信息的接受中主动将信息释放出来,同时主动参与进信息的创造中,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消合一,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混合。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党派报纸、商业化报纸、广播、电视等发展,至现在大规模大众传媒集团,二次售卖理论已经成为传媒集团的经济圆圈。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的推广使用,受众者组间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互联网为全球对话提供了广泛的全球对话,人们分享与发现新知识的平台更加广泛,而现代媒介囊括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传播方式,民众均可对全世界看法及意见表达自己看法,因此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逐渐由“教堂传播”转向“集市传播”。

(三)信息传播控制方式的转变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主要依赖于两个基础:信息需要经济成本与传播媒介资源的稀缺,而随着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成本降低,而信息资源更加开放与广泛,个人即可实现信息。自媒体信息主要由普通民众产生,更加注重协作、对话及平等。

三、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反思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与受众的需要,自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专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成为新闻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1.新闻报道要务是什么?相较传统媒体时代的“争先恐后”“抢先发稿”,自媒体时代新闻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因此媒体传播时间对受众无明显意义,人们更加重视新闻的深入性及准确性问题,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媒介需要坚持正确价值观,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与深层涵义。2.自媒体使得受众者可单独传播信息,对记者的存在造成一定的威胁,然而从理论上说,网络平台只是为民众提供了信息渠道与技术平台,而民众并非均可胜任记者职业,复合型、全能型及思想型记者仍有着重要性。3.自媒体对新闻客观性与公正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相较传统新闻,自媒体信息者更多的掺杂个人情绪,对民众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使新闻的客观性及公正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个别人别有用心的使用自媒体这个渠道对他人合法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媒介要坚持客观性与中立性,同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管理部门进行规范。而如何防治新闻被滥用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束语

自媒体是网络及新闻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传统媒介造成一定的冲击,然而,新闻专业主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用于面对挑战,秉承职业道德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从而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73-01

1 存在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课程时容易上手,兴趣很浓,可是一到学习专业的课程时,大家就非常茫然,无从下手, 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找不到学习的动力,觉得学的知识没有用,不想学也不愿意学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以下问题:

1)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学院为基本教学单位。由于沟通障碍的存在,缺乏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目前高校有限的开放的软件工程领导大多数,在工学领域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或在艺术领域开设动画,数字媒体专业。由此产生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缺乏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培训,而开设在工学领域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则缺乏艺术修养。

2)企业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员工,希望大学生能迅速投入工作,但是大学里仍然有大量的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缺乏大量的实践,在训练过程中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的环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教学改革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实际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提出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设计项目实践情景,围绕完成该项实际工作展开教学过程,将教学、研究和开发设计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其特点如下:

1)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字媒体专业需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领域。它需要教师,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而且也能熟练的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因此,笔者提出了跨学科的互补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一方面,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数字媒体教育更加先进的国家学习,或到科技企业加强实践培养,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另一方面,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苏州在数字媒体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公开招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聘请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从名师、技术专家的身上,学生们不但能学到技术知识和实际经验,还有名师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名师们身上体现的品格意志、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升职业素养。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工程项目实训基地。在企业中,需要灵活运用更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努力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定向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观察,学习,让学生与企业尽早接触,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到实际项目的机会,一方面,学生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团体项目中,每个学员可以通过专业知识指导、技术交流、产品设计开发等活动获得适合的角色和真实的任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从门外汉—边缘性参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学习渐变上升过程。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建设 教学策略

21世纪的今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通信技术逐渐引领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全新的艺术性专业,和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如何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综合性创新性的培养,已经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和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其专业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然不能正确定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性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较为落后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差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和计算机技术有着直接的关联,但计算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以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跟不上时展的脚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型的专业,对于其实践能力比较重视,在对学生电脑动画和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大规模的游戏架构设计和策划等能够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更应该综合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将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眼光以及思维水平加以培养,并将创造性的人文品格进行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文化艺术史论课程的建设、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专业方向应用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实践实习课程的建设。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指一些素描、速写以及色彩等设计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应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并将着重提高其教学质量。而文化艺术史论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完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并将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加以提高,对学生创意思维以及设计理念加以培养,进而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专业实践实习课程的建设更是从相关的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出发,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的培养,将学生的就业面拓宽。专业实践实习课程的建设主要是以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出发点,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门全新的艺术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真正与人才实质需求相挂钩,就要立足于当前,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注重艺术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并借助现代化媒体技术以及数字科技,将艺术的感性思维和人的理性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其教学的重点更要和数字技术的教学内容加以渗透,并不断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

(二)在传统艺术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并将创新能力着重提高,一方面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全新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三维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建立,对传统手绘的脚本进行推敲,并和现代新科技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则要在艺术创作中保证有相对丰富的素材,并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般而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着多元性、交互性以及跨学科性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立足于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实质需求,并将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人才加以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艺术的眼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化信息学科和文化艺术相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实际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艺术审美、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进而服务于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综合发展。

[注:本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学科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1YJAZH094]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探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装饰,2013(12).

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6—04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2008年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通过逐步调整两类课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满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术见长”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2 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几个层次的课程构成。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的学分比例。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质,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并逐渐增加了它们的学分总和,从而有利于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含有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项目创作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表1显示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的演变情况。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稳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人才培养特色。

4 执行方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企业可用师资,遵循三三制师资建设原则,组建多样性的师资队伍,获取多样性的知识来源,形成多样化的执教方式。表1显示了学院全职老师、从其他学院和高校外聘来的老师和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执教的学分比例情况。多样性的执教方式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良好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强化实施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持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创意产业,必须通过持续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自编讲义,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改编企业培训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产业实际作品和科研项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学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邀请来自产业的专家共同拟定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的内容。

2 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大力推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研究启发式教学、项目型教学。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研发,营建生动活泼、求实上进的教学氛围。

3 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多样化、层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包含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成果案例等内容的成套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有效机制。由企业自带项目来学校,全真模拟企业生产的过程和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训练。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外聘教师进行课程讲授、专题培训和前沿讲座。将企业引入教学,协同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训。建立由学院专职老师和企业老师构成的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尺度地推动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紧密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5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创意和创新的产业,自由创意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选修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建立了“数字内容作品自主创作实践工作室”,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项目创作或作品大赛。创作成果和大赛作品,可按相关规定折算为学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意、自觉创新的求知习惯。

6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调查、专家监督、合作高校和企业反馈等多种形式,跟踪评估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仅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对课程群和教师课程组进行综合评估。关联分析评估数据,推动教学的纵深融合,促成课程群建设产生大于简单叠加的教学效果。通过用人单位跟踪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通过有效的实施,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55名毕业生为例,其中13人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人出国攻读研究生,5人在国企就业,3人在三资企业就业,17人在私营企业就业,4人自主创业,3人因申办出国延滞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注重内容,强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观,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10,(8):162.163

[3]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 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Ⅲ.中国 大学教学,2012,(9):28-30

篇5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全案例教学 TRIZ理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授课过程应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不同于其他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专业课。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10年,结合专业特色、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在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际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该专业课程组老师以全案例教学法为主,并引入TRIZ理论进行指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精心策划的场景中,把问题尽可能地详细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该场景中,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谈论和尝试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该教学方法自140年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投入实际应用以来,得到广泛的普及,在使用过程中,一大批教师的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各专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培养应用性、实践性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并确定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案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完善。

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复杂、多样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决策和团结协作能力。但是,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开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因此案例的搜集和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另外,课程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选调组成的,对专业的整体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案例的选择、完善和更新需要更多的历练。案例库中包含的复合型案例需充实,各知识点涉及的小案例更加需要多样化。

(2)案例执行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因素的不可控制性。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行过程中,案例发生需要的环境不可能完全还原实际环境,只能是模拟。这就造成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素不能遇见,影响案例发生过程的因素也不能很好地预见。比如,在“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中,实际工作中,客户需求改变、客户的验收标准修改等都是可能随时发生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案例制作复杂度和创意度。诸如这些都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过程只能尽量逼真,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和实际环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3)学生在案例执行过程中还不能认识到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不能从完全的学习者转变为案例实施的执行者,角色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站在案例执行者的角度,切实体会制作者和需求者两者的供需变化和矛盾,真正开动脑筋制订出一些创新性方案。

2.TRIZ理论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前苏联科学家对250多万件专利分析总结得出的,能够解释发明创造的本质和方法,是一种能够辅助人们加速创新的方法,具有知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特点。经过后期的完善和丰富,TRIZ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体系之一。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2)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3)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效益。

目前,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在内,我国内地已有将近50所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开设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将TRIZ理论作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二是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三是作为公选课或限选课独立设课;四是以讲座或短期培训性质普及TRIZ理论;五是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TRIZ理论的普及应用。

3.结合TRIZ理论的全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多为创作课,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单个或多个工具进行不同模型、场景或者动画的设计与制作。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展开,该专业课程更加关注课堂的生动性和创新性,以及教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全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创新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TRIZ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方法,经过多年的修正和充实,极大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依据的原理,能够揭示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组教师对全案例发教学进行改进,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在TRIZ理论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完善、补充,提取更好地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

课程组在归纳总结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对本专业课程根据年级和课程特点进行分知识点整合度、分学生层次的全案例库建设规划。

图(a)按知识点整合度图 (b)按学生层次

图 全案例库建设规划图

按上图1(a)建设全案例库时,针对各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建立案例库;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随着知识点的积累,整合已学知识点建立“知识点进阶整合案例库”;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推出针对该课程的“知识点大整合案例库”。同时,按图1(b)规划全案例库时,把按知识点整合出的每个子案例库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案例库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进阶案例库对部分进步较快的学生组进行进步训练,精华案例库适用于少数特别突出的课题组。

(2)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以不同角色进入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的执行过程中,通常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来源不再只是老师,案例中的合作者也是学习的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案例的合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最终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小组情景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指导后,课程组教师在案例执行过程中激励学生更换角色,分析案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同因素,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意识分析案例的各环节。

自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围绕教学目标,应对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案例教学法执行过程中,引入TRIZ理论的动态原则、预先作用原则、分割和组合原则及变害为利原则进行配合,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学科,教学方法必然不同于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学科。我院该专业课程组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后,该教学法避免了以往案例库建设不足、学生角色投入不够、案例执行过程中不可测因素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上唯一信息来源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桂丽.TRIZ理论及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年1月(上):167.

[2]董安广.基于TRIZ创新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3):53-54.

篇6

摘 要:在现代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是中职院校中一门主要的科目。其中采用微课的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并且能够将课程中的重点加以进一步的突出,学生们通过微课这一形式能够更快速的掌握教学重点,并且随时随地的就能够进行预习以及复习。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微课的设计以及应用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加简单的掌握知识,在娱乐中就能够进行学习,真正的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

关键词:微课;网络推送;创新

数字媒体专业是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这一课程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以影视制作技术为例,需要学生能够具备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不同影视软件加以掌握,并且能够做到熟练的应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学生也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内容,更不必说应用在实践中了。所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分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采用微课的形式制作出来,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应用在实际的目的。

1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之所以要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形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到了真实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某一具有特色的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原理,并且对知识加以进一步的延伸,重要的是还能够引起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兴趣,在课堂中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让学生们真正的⒂氲浇萄е校通过这一方式的运用,真正的突出了中职教学中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把课程引导和教学监督的主动权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实现利用微课组织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微课设计遵循的原则

要想更好地设计微课,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为例,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内容上的设计,一部分是流程上的设计。在进行内容设计时,需要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之后的就业为依据,采用真实的影视片段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从中发现行业技术中的发展变化,并且满足岗位上的需求。在对流程进行设计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的操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出一个符合他们水平的设计方案,从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让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通常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内容一定要精简、通俗,只是强调重点的教学内容。操作演示过程不要繁琐,尤其是利用软件工具演示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每个步骤,把那些繁琐的基础操作步骤一笔带过,把关键步骤进行强调,引起观看者的注意。综上所述,我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进行详细解析,分享一下这门微课设计的设计思路。

3 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阐述设计思路

在进行这一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首先要学生们对影片进行欣赏;其次教师需要讲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第三,根据这一影片的特点进行操作演示,将相应的流程进行总结。最后,再将影片进行合成与欣赏,并且拓展相关方面的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地对这一微课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

本课程中笔者选用了真实的影片片段,这在影视制作技术这门课程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因为选择真实的影片片段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高关注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以韩国电影《绯闻主播》为例,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并且根据这一片段总结了主要的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遮罩技术,探究遮罩技术是如何应用在影片当中的。

学生在欣赏完影片以后,会对相应技术的原理产生求知的欲望。笔者选择了与之相似的影片素材,这样就能够达到与原理一致的目的。紧接着对主人公以及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进行了演示,通过台灯以及背景墙所产生的色彩明度差异加以模拟,学生欣赏到了原素材的效果以及添加完文字之后的效果,进而得到了制作之后的效果,通过这些效果之间的比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过程。然后利用字幕提示、旁白。框选动画演示讲解制作原理--利用遮罩技术把主体物从背景上分离,再利用层级关系把文字放在主体物与背景之间。在重点的部分制作三维动画演示来进行强调说明。

操作步骤演示录制一般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KK录像机等。我这里应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录制画面清晰,鼠标配有特效。可以框选录制区域。录制完成后在关键的步骤配有提示字幕。所用命令的参数重点标记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参照。因为软件操作过程比较枯燥和繁琐的。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恐惧感。所以,我把案例原先的七个步骤缩减到了四个步骤。但即使做到这样,大部分学生也会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现象,难以完全接受。因此我在操作演示后加一个操作流程总结或流程图注释加深学生记忆。

渲染输出案例,放在课程最后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制作完的效果。也可以把制作练习的案例和电影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对成片进行再加工。这样,既能复习以往授课内容,也能针对以后要讲的课程内容进行铺垫。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主要是重新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弥补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利用网络和视频优势,把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可以自由掌握学习时间,教师把握学生学习进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更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视频动画制作学习,掌握互联网和手机App应用技术,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微课作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微课设计形式多种多样,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眼界与专业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微课形式,供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62

1 前言

当前,我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项资金来源不足,预算制定过于粗放,预算执行不严格,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以及审计缺失,内部控制体系缺失等。大型煤炭企业应强化专项资金来源的管理,进一步细化企业预算,加强对预算的执行力度,积极创建实施专项资金管理体系。

2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目标。

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和标准要求,不断细化工作标准和管理责任。为保证矿井防治水、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安全等重点专业和矿井正常生产的需要,加大对安全生产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的管理力度,切实改生产条件,促进矿井生产持续全费用提取使用管理规定。

3 计划编制及实施

(1)确定管理目标和方式。根据我矿实际安全生产需要,认真编制半月计划,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每月10日、25日(2月23日)汇总到企管部(计划),提报集团公司计划发展处进行审批下达。凡设备、大型材料采购、其它较大投入事项,实行“一事一议”,严格控制。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2)强化层级管理。矿成立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管理领导小组,矿长任组长,生产矿长、总工程师、财务总监、安监处长任副组长,专业副总或专业科室负责人为各专业项目施工组织负责人,计划、地测、机电、技术、供应、安监、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安全费用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部(计划),负责安全费用的日常管理工作。

(3)明确职责分工,抓好责任落实。1)企管部(计划)负责编制、上报、下达年度季度及月度(半月)安全费用资金计划,监督安全费用计划落实执行情况,统计上报月度、季度、年度安全费用完成情况;2)财务资产科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对安全生产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年度、季度安全生产计划,做好资金的投入落实工作,确保安全投入;3)专业副总或专业科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各专业项目组织施工,每年10月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安排下年度安全费用资金计划,报企管部(计划)汇总、报批。年度、季度安全投入资金计划一经确定,各专业、各部门要根据集团公司控制资金额度编制出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资金计划执行,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挪用。各专业科室负责人和施工单位对安全费用工程和资金完成情况要及时进行总结汇报,企管部(计划)负责按月审查并统计,便于年底进行结算;4)物资供应站主要负责安全费用计划中设备及材料订货、进货、办理发票工作,月底将完成情况报企管部(计划)并提供相关证明。

4 提高执行计划的自觉性,维护计划的严肃性

(1)安全费用计划下达后,各专业、各单位必须严格按下达的安全费用计划内容、工程量、工作量等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资金计划内容,严禁计划外和超资金计划(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工程及设备的发生,项目资金专用专用,不得任意挪用。

(2)安全费用项目必须按计划开工和完成,杜绝无计划施工和超计划的现象发生,对没有计划的项目不准开工、不得订货、不予付款、不得列入年终财务决算。

(3)各项目负责人要确保一季度安全技措工程项目进度、资金实际到位率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30%,上半年不得低于60%,三季度末不得低于90%,年底必须全部完成。

(4)季度资金执行情况为集团公司季度达标考核项目,主要考核内容有:是否发生超季度计划工程及设备购置情况;是否发生计划外工程、设备费用;是否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安排施工队伍、开工建设;是否及时组织实施经批准的季度计划,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工程竣工、设备到货后是否及时办理验收、结算、挂账;是否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做到账、物相符;是否及时报送统计报表,是否有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季度末,是否项目开工率100%,完成率100%。在季度达标时每违反一项内容集团公司扣1分,同时考核100~300元。

(5)以上内容要严格遵照执行,否则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5 严格项目执行程序,加强流程管控

(1)凡属于安全费用计划内的工程项目,需签订协议或合同并提出开工、竣工报告。到集团公司供应处提取设备时,必须及时通知企管部(计划),以便做好开工记录,月底时准确、无误地完成统计报表。

(2)提出的计划经分管副总审核后,提交矿分管领导签字同意,报企管部审查并备案。签署意见后转交供应部门办理进货或发放手续。

(3)属于安全费用计划项目的设备购置发票由企管部(计划)审查,设备和工程发票加盖经办人章,工程材料领料单加盖“安全技措”专用章,不考核施工单位的材料费,交财务(供应、企管)建立专项账目,入账登记,剩余材料纳入施工单位一般材料考核。专用项目的单据无加盖“安全技措”专用章的退回原单位重新处理,对应记入安全费用的项目而没有加盖“安全技措”字样的领料单或凭证,企管部(企管)对施工单位作为一般材料考核其单位有关费用。

(4)对于安全费用工程中的工程项目,分管领导必须及时组织完成,施工单位和分管领导必须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并申请上级验收。

(5)安全费用资金计划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实需要更改的,必须提前履行汇报程序,由矿分管领导签字批准,企管部(计划)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

6 严格财务核算,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煤炭企业专项资金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资金保障,是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专门提取的,具有特定使用来源和使用范围的专项储备。专项资金会计工作是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会计管理工作,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7 效果

篇8

关键词:媒体艺术 教学

引言:

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成立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专业,意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讨论的重点,而作为具体实现培养目标的各个课程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如作为基础课的《色彩》在教学方法上直接沿用传统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色彩静物写生和色彩风景写生等,以此训练学生扎实的绘画功底。这种利用大量课时强调熟练绘画技法的教学方式实际并不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上学到的绘画技法难对继续在其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发挥作用,造成基础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断层。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使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于实践工作,是每个专业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制定的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下文仅根据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并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讨论一下《色彩》课程在基础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目的及要求的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强调技术的新型艺术专业,这里的“技术”与传统的艺术专业所要求的“技术”已经大相径庭。传统的艺术专业尤其是绘画专业设置色彩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技法,强调学生对颜料色彩的艺术表现。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选择成为一名画家。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要培养有艺术修养的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以后能够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在这样的专业大目标下,色彩教学的目的理应是通过数字工具这类媒介来训练学生对数字色彩的运用能力,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等数字工具进行色彩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这种新方式进行色彩艺术的表达。基于这一点,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运用“数字色彩”创作的技术,而不是过去过分侧重的“颜料色彩”的表现技术(技法)。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以计算机色彩为主线的基本原理和创作要求,讲述数字色彩在数字绘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数字色彩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进行色彩创作。

2.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内容的思考

前文已经提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色彩课程需要通过数字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但这不并代表课程的教学要完全围绕计算机软件展开,具体的内容设置反倒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软件而存在,而是应该把艺术色彩的原理融合在数字化色彩创作之中。色彩教学内容的调整方式其一是删除原有的与新教学需求不相符的教学内容;其二是增加优化课程的训练课题,把色彩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基础相结合,提高学生全面的色彩把握能力,为设计色彩和影视后期调色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建立起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践的衔接与过渡。

色彩课共64课时,以往的安排大致是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材料绘画占据四分之三的课时量,将最后仅剩的四分之一课时量安排学生进行自由的色彩创作。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学生艺术高考前掌握的绘画基本功还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再添加材料绘画项目以丰富学生的表达,最后安排创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同意以往大多数人习惯认同的“练习到足够量才能进行创作”的说法。以往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才被要求进行创作训练,大一进行的全都是教师具体指定的练习,学生的想法力难以发挥,在基础课阶段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意识。所以在有限的64课时里,我将创作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色彩课程之中。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材料体会。这一阶段的学习安排16课时量,要求学生以收集材料和肌理的方式来体会材料自身的材质美和色泽美,并学习如何运用各种材料肌理灵活地创作综合绘画。如此安排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肌理画,而是给学生提供多一种角度的思考。即绘画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那么设计同样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逻辑。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使学生快速摆脱高考模式,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创作。

(2)命题色彩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16课时量,场所仍然在画室,主要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绘画创作,使用的材料不限,可以是材料结合颜料色彩,也可以只用颜料色彩,在作画材料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选择。具体要求是学生针对每一个命题需要准备多个方案,方案以草图的形式呈现,最终定稿由教师提供建议。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要根据命题将自己的想法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个将抽象想法落实可视图像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用以培养学生清晰的图像表达能力。另外,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个命题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提倡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CG绘画创作。这一阶段的训练安排32课时,场所迁至计算机教室。要求学生自由创作CG绘画。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生创作的形式变了,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过渡到现代数码绘画,开始学习如何将在前两个阶段中巩固和拓展的艺术色彩的原理逐步融合到数字化色彩创作中。使用数字工具进行绘画,学生在创作绘画的同时必须逐步熟练操作绘图软件,所以当学生能够深入完成一幅CG图时,他也同时学会了软件操作技术。这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学习计算机软件、扫描仪等工具的操作技术,技术同时促成创作想法可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字色彩艺术的表现能力,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色彩应用打下基础。

3.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色彩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整个色彩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持开放的态度,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各阶段的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强调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通过搜索及时补充并拓展课程相关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社会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征稿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使课堂训练更具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多引领学生参观相关艺术展览,了解当下潮流趋势,加深学生对色彩实用价值的理解,达到开阔眼界、丰富思维、提高色彩艺术修养的目的;结课后举办作业汇报展,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同时使学生重视课程作业,提高教学成效。

篇9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篇10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培养与策略

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问题,问题的提出代表着求知欲望,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在设计方面同样如此,人性化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念的提出都强调以人为本,在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问题意识起到了关键作用,问题意识指引设计研究,推动设计研究,完善设计研究,并最终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是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的主线。设计的改良和发展是对传统理念的挑战,设计本身即是一种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设计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因此重视问题意识,挖掘问题意识将成为设计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使问题意识成为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的常态形式,发挥问题意识在设计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能力要素

(1)创新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传播理念的不断改变其根本是人的延伸,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研究是视觉符号的研究,所以基于不同时期的传播方式人的接受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在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新的信息传播理念的形成,已对固有的传播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是基于传统理念的提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数字媒体时代为契机,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从固定的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维度的数字化载体模式。设计理念的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综合设计的不同需求,就要求更为广泛的学科内容,设计与艺术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对于综合学科内容的把握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更好的迎合市场的要求,使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得到加强,科研创新是对旧理念的突破,是对新理念的实施,视觉传达设计的科研创新同样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理念的创新能够带来结果的创新,同样也能使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技术表达。良好的技术表现形式能够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速度和效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需要良好的平台,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交互性更强,覆盖面积更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更好地表现了设计创意,同时使视觉传达设计的成果展示能够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虚拟现实的设计形象,数字化的形象展示融合了图形、色彩、音频等多种设计元素,使受众群体从视听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这是数字技术表现相较于传统技术表现形式的巨大优势。创新技术表达不仅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内容的复制、应用、修改、传播更加便捷,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表现,促进了媒介与传播的融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各方面做到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创新也为设计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平台,从而使设计不再受到技术的约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问题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研究的重要影响

(1)问题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方式。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更为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甚至批判性思维,打破传统思S的设计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实际中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人员忽视了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反馈出的问题,比如信息载体的变化,数字时代的特征变化,而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一成不变,以传统的设计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问题意识的提出基于现实设计中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是以合理的设计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不竭的思维动力。问题意识淡漠是制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缺乏逆向思维、联想性思维、发散式思维、缺乏敢于怀疑能力是学习和科研创新的绊脚石。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型思维的表现,优秀的设计则是建立在创新的思维能力之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设计改良,才能更好地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西方的广告设计往往能够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其根本在于更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意识引导科研创新。在任何的科研活动中,问题贯穿整个科研整体,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同样如此,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设计,无论包装设计、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如何快速、准确、富有吸引力的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设计的创新来源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犹如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仿生学设计的应用师承于自然,可充分应用于包装的外观设计和造型设计,无论是造型上的仿生亦或是功能上的仿生,创新性都是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发现,将有价值的设计元素提取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需求中,所以,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关系到设计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导科研创新的先决条件。

(3)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成果。视觉传达设计问题意识的提出,恰当的设问,应围绕现实性、多元性、直接性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实施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建设性。视觉传达设计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如广告设计注重创意内涵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包装设计注重视觉元素和造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标志设计注重图形内涵是为了满足品牌形象的记忆与传播等,都从单一化的传播作用转化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多元化的视觉设计,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传统视觉语言到数字化形式的转变,无不是由问题意识带来的设计创新成果,只有在设计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以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才能使视觉设计做到与时俱进,视觉设计是创造的过程,是将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建设性越强,所呈现出的视觉设计成果也就越具有创新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视觉设计而言,问题意识将决定设计成败。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问题意识培养

(1)保持对设计动态的敏感性。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综合性、多元化的知识储备使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更具有深度,通过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并学会以设计的眼光加以分析,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通感,感受与设计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以形成敏锐的设计嗅觉,设计来源于生活,视觉设计前沿动态的时刻变化要求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敏锐的嗅觉有助于我们快速的发现问题,并且不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如视觉元素(图形、图像、符号、文字、色彩)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更新,当然,设计的敏感性同样离不开艺术与审美情趣的修养,艺术鉴赏能力的修养,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视觉设计的敏感性是直觉与阅历的统一,是对视觉设计持之以恒的高度专注,是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积累,所以,问题意识与培养视觉设计敏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数字技术带来新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够符合数字技术的需求,数字时代的变化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变得多样化,抽象性、具象性、动态的、静态的、虚拟化等视觉符号形式,设计作品也因此具有信息量丰富、传达形式多样、注重时效性、交互性的特征,技术的更新使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内容,而且也要注重其形式的变化,视觉媒介传播由单一性向多媒介组合方式过度,无论从事科研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应该将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紧密的与视觉传达按设计专业相结合,使视觉传达的O计观念、设计内容、表现手法,传播方式、反馈机制等方面都能够具有明确的时展技术的需求,适应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即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3)发展定位带来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