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篇1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据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入综合性大学之中。

2.1合并还是兼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

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合并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是大学的二级单位,对外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医学院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设有附属医院,而附属医院则因负有对外医疗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法人地位,这就出现了没有法人地位的医学院要领导和负责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医院,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不协调,医学院的角色十分尴尬。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表示,北大医学部现在对外是以委托法人的资格进行工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享有相对的自,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分散式而非集权式管理更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情形与此类似。

“北医模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克隆”。有人所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模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势必要经过一个“休克期”。医学院应当抛掉原有的“独立情结”,以开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幸。

2.2附属医院何去何从:争议颇多的便是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或大学的归属问题。目前,出现了直属的附属医院、非直属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三种模式,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拥有直属的附属医院,这样更便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开展。而有些医学院即便拥有附属医院,却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全国各高校的附属医院通常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而非单纯的医疗任务,医学院与附属医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基础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交叉融合,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3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并非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如医学教育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而同样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学院或一个系,这种花钱多、效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另医学教育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尽可能地统一学制以确保能有稳定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条件较好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可致力于高层次办学,差些的可以多开办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教育。医学教育绝不能跟风扩招,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那种希望通过扩招解决学校福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3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所包含的内容是“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医学院,同时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录取的面试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

3.2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充分加强医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技能训练,改变了医学研究生阶段还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素材的现象。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以问题为中心、互动式、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如果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看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3.3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建立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规范医学教育,不要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参与治疗工作,要在他们行医之前培养其严谨、专业的医疗能力,而不是靠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医学院校评估体系,让各类不同的医学院校的等级有明确划分,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和医学研究人才。

3.4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医学院校要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有用武之地。据国外的经验,好的教师都是那些热爱工作而且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人。医学院校在招生等问题上要鼓励竞争机制,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并逐渐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医学信息;医科院校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己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国际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趋势和重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电子病人信息为中心的整个医学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整合;二是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因此,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至关重要。

1 摆脱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困境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为了增加就业,努力去考各种证书,当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也不例外,而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正是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内容的限制,学生把精力都花费在大量的试题练习和考试技巧上,只关注各种证书考试及等级考试的内容,而无视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以及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改革,要彻底摆脱“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框架,开展更符合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需要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是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2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措施研究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医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与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求重复;②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的速度,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③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因此,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2.1 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其他证书考试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摆脱各种考试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并提高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体。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地选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医科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课程,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三层结构,即计算机技能层、计算机技术层、计算机拓展层。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最后在教材体系上,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医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就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其专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2.3 合作开发小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课题小组,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小项目的开发或网页制作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3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

3.1 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目的是与专业相结合重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层为技能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必修课。为后续计算机技术、拓展层课程打好基础。

第二层为技术层次:开出大量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前沿技术发展的限选课,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医学信息等课程。

第三层为拓展层次:重点开设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应用选修课,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循证医学中的计算机检索技术等课程。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计算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后两个层次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状况和兴趣进行选修。

3.2 开展网页大赛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小项目开发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我校连续3年举办大学生网页制作大赛,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树立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的良好意识,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学与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创作出有助于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作品,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鼓励。除此之外,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设置了小项目合作开发,要求每组最多5人,应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合作开发一个与医学相关的小项目。合作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3.3 考试机制的改革――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并不断的建立健全考核的标准,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从2000级开始,将考核改为60%笔试加上40%的平时综合评定。其中40%的平时综合评定成绩包括应用所学知识制作小项目(20%)、上机作业(10%)+考勤(10%)。自2002级开始利用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机考。考试结果表明: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高了,课程及格率自然也提高了。

3.4 我校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分析

2005、2006年全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平均合格率、优秀率与我校情况的对比如表1所示。

上海市等级考试试题灵活性强,操作实践要求高,应用性强,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连续2年的合格率、优秀率均超过上海市平均。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足以说明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很有效的。

3.5 进一步改革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设想

(1)彻底摒弃目前的“双基”教育,把“双基”教育的要求纳入到社会化考试的范畴之中,对学生只提要求,不再专门进行教学;或将“双基”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教学中去。

(2)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

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在本科生中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在研究生中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3)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等职业教育 走出去策略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for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 The Belt and Road " strategy will promote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world class."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need to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which urgently requires us to accelerate the education of "going out" pac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going 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Belt and Road ;go out strategy

多次强调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迫切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步伐,特别是通过“走出去”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实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很多方面已基本可以引领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走出去”发展,加快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地化技能人才需要,已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增长点。

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去”的理由主要如下:

(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多次强调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教育“走出去”步伐,特别是通过“走出去”实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境外职业教育,围绕国家战略的需要,增强职业教育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加快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快速地提升国家的影响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在办学资金、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办学效果、行业支撑度等方面已基本可以走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前列。

(二)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要好好学习德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担负起企业应尽的培养高等职业实习生的职责,“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企业家担负起“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我国企业已在各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大量业务,但是由于所在国经济水平较低,人力资源个人及整体的条件差,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软实力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国外,由于当地职业教育水平较低,其国家力图保护自己的国家百姓的生活,要求中国企业多雇佣其国家的劳动力,导致企业面临选择不到合适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及时“走出去”,加快培养“一带一路”国家的当地人才。除人才供给外,通过输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特别是培养年青一代对我们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对我国企业在外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不然我们不能培养出对中国有感情的当地的合格劳动者,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支撑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输出,培养对中国有感情,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补充

在国外的企业在招聘当地的员工时,一定要优先录取,我们自己培养的当地的职业学院的学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遇到生源不足的问题。人口出生率低,大学扩招,人口减少,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在减少。最根本的是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关键,事关学校存亡,企业要考察学生的个人能力,更事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虽然我国学生大量赴欧美读书,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以及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因此,通过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可以吸收发展中的国家的学生来弥补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的空缺。

二、一带一路与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策略

“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应重点将沿线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特别是要与周边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域职业教育资格等级参照标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相互承认,为区域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一)垂直管理。中国企业在国外举办的职业院校,建议由国内院校进行托管,努力寻找跨国管理办学模式,托管院校可通过干部轮岗、教师支教等形式,垂直对当地职业学校的管理,从而发掘职业院校办学优势。通过此种模式实现盈利,弥补托管所需经费。或者进行中高职衔接,在国外举办中职教育,之后到国内进行毕业前的高职教育,其中需要的经费可由国家与中国企业补充。教学管理可以完全由托管学校负责。可以由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在审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

(二)沟通交流。将教师参与国际教学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情况纳入职业院校考核体系。可与商务部会商制定政策,在我国大型机电、汽车、IT 设备的出口时,应与我国职业院校校长联动机制,教师可是教师又是公司的技术客服顾问,充当思想的传播者,招收当地预备学员,培养售后维修人员、销售人员,并与国家奖励政策适当挂钩。选派高素质教师出国参与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是锻炼教师,提高自我,传播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好机会,国家应积极支持教学、科技业务骨干教师外出锻炼。同时,要适当接收发展中国家职业院校教师到中国进行中、长期的培训,满足国外职业教育教师的进修要求,接收境外留学生的求学需求,加强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员、教学的合作交流。

(三)思想输出。中国有灿烂的文化,把国内职业教育的优秀的专业和优秀企业嫁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文化输出,以把我国成熟的教育措施,采取慢慢融入当地的文化当中去方式,逐步输出整体教育经验和方法,共享高等教育资源,进而推动所在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在企业用工、采购等方面提高本地化水平,加强当地员工培训,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就已经指出,职业发展的方向。

三、为了更好地完成“一带一路”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建设

(一)顶层规划。“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企业走出去规模也将继续加大,职业教育走出去也将成为必然,为了巩固、拓展、积极配合国家和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需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外交外事规划和行业企业发展情况,顶层设计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规划,来加强和指导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初步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经费保障。经费是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关键,可以利用国家主导,多方融资渠道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经费保障。例如:我国为支持“走出去”战略,对开发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持续强力货币投入,比如即将设立的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中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独联体合作基金等,数额巨大,用途专一,教育部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争取对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资金支持。此外,国家对“走出去”的企业都有经费支持,国家应该规定从这些企业中争取对当地的职业教育的支持。同时,现在国家在实施“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经费投入,如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等文化宣传,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

(三)环境支持。应当营造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氛围,特别是国家要开动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引起企业高管与高等职业院校领导重视。对长期在发展中国家任教的教师应有在职称评定和工资补助的待遇政策。对职业教育“走出去”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发展。对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企业给予补助或贷款免息等政策。中国教育部鼓励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迫切希望更多职业院校合作,在境外举办职教以适应当地人才供给需要,企业及相关专业的需要上,各高等职业院校校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大力支持,共同探索,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贡献。

(四)凝聚共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加强政策沟通是促进“一带一路”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通过高级别会议论坛等形式,启动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交流,汇聚各方智慧,凝聚职业教育合作共识。大数据可以国际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欧盟启动了“哥本哈根进程,旨在通过政策沟通机制加强各国职业教育合作,建立了“欧洲资格框架”、“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参照框架”、“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等政策合作工具,促进了欧盟各国职业教育政策趋同性发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借用大数据沿线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特别是要与周边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区域职业教育资格等级参照标准,促进职业教育资格相互承认,为区域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五)合作办学。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有着地缘优势,这些国家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推动区域,而且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合作的重点方向。实施“走出去”办学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人才优势,输出我国优质职业高等教育资源,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六)教育交流。促进人文交流,实现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教育交流还不够。还得能尊重当地的文化,把我国的传统核心价值,注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互惠互利的关系是重要的交流形式。双方可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交流,通过研讨会、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加深彼此了解和认识不够的,实现“一带一路”长久的伙伴关系才是关键。我国职业教育院校还可以派遣教师到伙伴学校进行支教帮教。深化职业教育交流,各个职业院校的校长负责制度下教育走出国门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地方院校一定的自利,简政放权。

(七)境外就业。鼓励本国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到国外工作和学习,大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发展业务,通过职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大量富余优质产能和资金向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的输出,不仅可以拉动当地对技能的需求,而且也会给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带来参加境外项目工程建设、境外工作就业的机会。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密切,“一带一路”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而使得我们培养的职业院校的优秀的学生,到发展中国家都是优秀的教职人员。

“一带一路”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职业教育院校“走出去”大有可为。高等职业教育跟着产业走,中国的企业家要有民族气节,支持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牺牲小我,在资金上对职业教育要投入,这样企业才能有用之不竭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担负起企业责任,职业教育要与国家核心利益海外存在相伴随。随着中国技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日益深化,这将有效拉动有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表面上为那些办学水平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到境外办学提供重要机遇。很多校企合作不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丰富,优势明显,但海外办学经验不足,不能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为当地培养与我国友好新一代产业工人任务又迫在眉睫。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学校共建特色职教体系。但尊重他们国家的文化是关键,结合当地的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职业教育还需要企业的牺牲小我的精神。围绕当地“一带一路”重大建设机遇而设置相关联的专业,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后期运行对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只有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才能把“一带一路”工作做好,从而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多渠道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提升高等职业教师专业素质下本X,坚持产教不脱离社会实践的融合、校企真实的合作,培养当地的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最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

[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2]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李晨阳,杨祥章.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进展、挑

篇4

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有鲜明的特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强;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大多数学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专门的业务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知识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善于硬性记忆,不喜欢概念和重要理论,更看重理论及技术的实践应用[1]。国外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具备这些特征[2,3]。

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兽医微生物学》的编写以提高学员、素质、应用能力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既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又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考虑到成教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区别,《兽医微生物学》教材的理论难度比本科生的教材难度要小,对知识应高度概括。另外,减少概念的描述。

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亮点

由于动物科学专业成教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兽医免疫学的课程,本教材中将兽医免疫学的内容包含在《兽医微生物学》中,作为一部分出现,这种编排方式屡见不鲜[4,5]。本教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兽医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免疫系统、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变态反应、生物制品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兽医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介绍兽医临床常见的病原细菌、病毒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第四部分为实训指导,介绍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书后附彩图及主要参考文献。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本书对每章统一了结构,包括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基本内容、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等六个板块。“基本内容”、“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均为正文内容的阐述。在“案例分析”板块中,采用夹叙夹议、提出问题的方式撰写,所举案例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案例选择不仅要典型,还要突出时代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细菌的结构中谈到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存在周质间隙,周质间隙可给蛭弧菌提供繁殖的场所从而导致细菌自身的裂解,因此在细菌部分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案例分析:“某公司用蛭弧菌作为淡水和海水的环境改良剂,据称对引起虾蟹红体、红腿、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海洋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等30多种细菌)有极强的裂解作用。试分析其机理。”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如下分析:“蛭弧菌是一类以细菌为宿主的细菌,有鞭毛,比通常的细菌小,可通过细菌滤器。蛭弧菌可以通过鞭毛的运动攻击细菌细胞壁,进入革兰阴性细菌的周质间隙中繁殖,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随着蛭弧菌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h。子代蛭弧菌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周质间隙为革兰阴性菌所特有,所以蛭弧菌裂解这些菌的能力比对革兰阳性菌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中介绍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意义。对于某些内容不适宜放在正文中叙述讲解时,则使用“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对病毒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的描述中,提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探针等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又不破坏基本内容的结构,本书在病毒部分的末尾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接“PCR技术、核酸探针杂交以及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浅显易懂的描述。

在病原微生物各论部分,更突出了实用性,现在许多教材上对某种细菌或病毒的鉴定写了一大堆,可是照方抓药,却不知道该做哪些实验鉴定该细菌。本书的各论意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微生物鉴定方法,突出介绍鉴定该细菌的步骤及每一步的判定标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本书直接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鉴定思路,先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对革兰阳性球菌进行触酶试验,对触酶阳性者进一步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如果血浆凝固酶阳性的细菌就可以判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也列出了其他的辅助指标,如甘露醇发酵、耐热核酸酶的检测等。

实训指导部分突出介绍了畜牧兽医领域普遍应用的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适合基层应用的方法。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本教材中的实训指导部分不再介绍实验原理,只介绍目的要求、仪器及材料、方法与步骤等内容。重要溶液的配制在本实验后的相关链接中介绍。

鉴于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部分彩图,例如对细菌α、β、γ溶血现象、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产生的菌落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双层溶血、肠杆菌科细菌在三糖铁高层斜面上的反应、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划线培养时形成的卫星现象等内容,由于彩图比黑白图片更逼真,通过这种手段能加深成教本科生对微生物的印象。本书还链接了优秀的网址,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三、本教材的配套建设

在学校对成教品牌课程建设的指导下,配合《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教材的使用,我们建设了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等内容。网络课程涵盖了85%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交流平台支持网上答疑,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另外,我们还录制了兽医微生物学的授课录像,并将录像剪辑处理后上网,力争通过优质的音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学习。

兽医微生物学成人教育的授课方式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及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法,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敖玉文.成人教育的特点与成人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32-34.

[2]容东林,徐宗顺,李俊杰等.美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12):94-96.

[3]徐婷,刘畅.美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8(7):90-91.

篇5

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此改革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一是探讨提高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二是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是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揭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的衔接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调查了解,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或超过一半人的数学基础较差,还有的同学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怕数学,恨数学,甚至恨数学老师等,逆反心理较强。

三、高职高等数学弊端

长期以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系统,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推导,轻数值计算。学科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等弊端比较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虽多,但没有将现代的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融入其中;二是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无用的观点;三是由于教学课时少,盲目删掉了一些重要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使一些专业课教师无法正常顺利地进行教学;四是数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顺序安排不当,使得数学课与专业课不能有效衔接。

四、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的具体方法

(一)典型案例教学法。通过对重庆地区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设计出典型教学项目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对重庆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依此研究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案例。

(二)构建教学模式。(1)对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根据高职高专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培养模式,以职业资格为基准,以制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提出 “以应用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改理念。(2)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研究。如何在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中体现出与专业的衔接,我们通过各专业带头人的建议和收集历年毕业生的意见,分析各专业学科与高等数学交叉点,从而确定各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最终将高等数学内容模块化。将“一元函数微积分”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头人的建议模块内容,称之为“基础模块”;再精选相关专业需要的知识作为选修内容模块,称之为专业基础模块,比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机械类各专业开设了“线性代数初步”,在电气专业开设了“拉普拉斯变换”,在建筑类各专业开设了“立体几何”,在计算机类各专业开设了“Mathmatic实验教学”等。通过对专业课老师的调研,将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程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并统计整理成表格。(3)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一、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双向式、讨论式教学,改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讲授式和讨论式结合起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为了更好开展数学的应用性,可采取交叉式教学,即对某一个应用模块,数学课老师可以与专业课老师进行讨论研究后决定,然后可以请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老师来讲授这一部分的数学内容。

(三)构建教学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考核办法仍然是按笔试、限时的单一模式。这种考核模式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还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套用定义、公式和定理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一张试卷,一份成绩定结果的模式,采取多样化考核制度,实行“考教分离”的考试模式。

篇6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客观知识结构如何通过学习主体及其主体间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其同化一顺应一平衡的三阶段知识构建模式为人才培养规划了蓝图,目前逐渐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间存在传授知识与同化知识互相嵌入的关系、提高素质与顺应素质互相嵌入的关系、培养能力与平衡能力互相嵌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的原则,以期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被将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所取代。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高等学校开始关注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并逐渐将其应用于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知识主导的教学思想。该理论是在皮亚杰(PiagetJ.)“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经科恩伯格(Kernberg0.)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及斯滕伯格(SternbergR.J.)和卡茨(KatzD.)对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的认真探索,最后成就了维果斯基(Vogotsgy)以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对学习主体重要作用而闻名的“最新发展区”理论。这一系列对人认知行为的探索性研究构筑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石,其理论核心是: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的建构主要表现在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上,其知识建构过程经历同化(Assim—ilation)一顺应(Accommodation)一平衡(Equilibra—tion)三个阶段。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其知识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动态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PiagetJ.,1952)。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嵌入关系

在知识建构方面,教育主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第二个目标是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把大脑中积累和沉淀的知识清零,使其回到原始状态和空灵状态,让大脑有足够的空间发展新智慧。理论教学重在向学生“输入”知识,使学生处于吸收社会所需知识的持续积累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学生大脑接受新知识的容量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终究是有限度的。

因此,积累的知识如果没有得到“释放”,新的知识就难以进入大脑,这就是为什么“填鸭式”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实验教学重在将知识转变或内化为能力,就是将积累和沉淀的综合知识经过体验、感知和实践得以“释放”,这种“释放”并不是知识的减少,而是转化为学习主体的某种素质或某种能力,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第二个目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其对立性表现在理论教学向大脑“输入”知识,使知识不断增加,而实验教学将知识不断“释放”出大脑,使大脑原有储存和积累的知识不断减少;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学习主体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这个循环体中,学生进入使用知识的状态时,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相关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转化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两个分系统,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又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若两种教学形式各行其道,互不联系,就违背了教学规律。所以,必须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有机的融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整体。

(一)传授知识与同化知识相互嵌入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理论教学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同一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郅庭瑾,2007)。个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就是实验教学对知识接受者的同化过程。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陈述性知识,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规律等知识的传授,从理性角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科学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性知识,侧重于拓展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从感性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这种知识的获得仅通过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协作才能实现。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相嵌入、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领悟知识。

(二)提高素质与顺应素质相互嵌入

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人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素质是主体内在的,具有不可测量性,人的素质决定了知识加工和创造的结果。

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贯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目前,高等院校理论课程体系中渗透了很多素质型知识。由于高等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所限,教师只能进行“批量化的套餐式”教育,素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仅靠理论教学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实验教学通过模拟和仿真现实经济环境,学生根据自身的感知和理解,会发现理论教学框架下建构的知识与现实经济环境不一致的地方,不得不按照新的图式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建构的图式将因个人素质不同而相异,是一种“个性化自助式”的顺应素质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高素质一顺应素质一再提高素质一再顺应素质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起点和终点间存在着难以辨识的因果关系。从教学体系看,只有理论教学提供了顺应素质的素材,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顺应素质的功能。提高素质和顺应素质必须相互嵌入,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将提高素质和顺应素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效用。

(三)培养能力与平衡能力相互嵌入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通过能力来加以衡量。建构主义认为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理能量,通过学习与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心理潜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只有在遗传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很难衡量,但却有高低之分。

其中,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逐级实现的,当一种低级别的能力实现后,学生将向高一级别的能力进行探索和追求,学生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能力状态向另一个能力状态过渡,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平衡状态。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能力嵌入能力型知识,获取知识后,形成能力;实验教学通过“干中学”引导学生由一种能力状态向高级别能力状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理论教学的支持。创新能力就是在这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过程中催生出来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嵌入原则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的设计应注重社会需求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这一原则基础上,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嵌入关系,还要坚持实验教学体系嵌入理论教学体系这一原则。此外,能力培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还要坚持知识传授、素质提高嵌入能力培养这一原则。

(一)社会需求嵌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理论研究专家潘懋元指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潘懋元,1990)不仅如此,潘懋元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潘懋元,199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另一种是学校内部评价尺度。高等学校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教育的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必须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潘懋元,1988)。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考证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与教育内部关系的规律。他们就如同马车的两个轮子,任何一个轮子不动,不但势必影响行驶的速度,而且还会致使马车脱离正确的轨道。ColemanJ.S.在研究新经济社会学问题时指出:经济行为者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密度越大,复杂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行动者间信任机制的形成和协作关系的维系(ColemanJ.S.,1988)。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内部与外部相互嵌人越深,表现为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越深,越有助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合作与协调发展。杰洛姆·

布鲁纳(BrunerJ.S.)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BrunerJ.S.,1970)。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优质量——高等教育实现内部评价尺度与外部评价尺度的耦合,以外部评价尺度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内部教学活动围绕培养目标而设定,找到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最佳切合点。

(二)实验教学体系嵌入理论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只有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在内的各个要素统筹兼顾,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把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分为彼此依托、互相支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让课堂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吸收和升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目标的形成机制和规律,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与配套,同时兼顾实验教学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衍生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

求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产生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联合产生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学习主体岗位选择需要、行业选择需要和个性化选择需要,其构建思路见图1:

篇7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构方程;PLS

学生满意度测评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学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生关系管理方面的主要工具。美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NSSS)始于1994年,英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始于1999年,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受美国的影响也都开展了全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为止还没有实施全国性的学生满意度测评工作,现有的高等学校评估活动中,无论是教育部进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是民间中介机构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其立足点主要集中在学校本位和学科本位方面,以大学生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式尚未建立。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研究成果,往往从管理者的角度站在传统的“家长式”的视角来设计调查问卷,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针对教学方面,而缺少对教学辅助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的调查,普遍采用Delphi法、AHP法与模糊聚类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对于模型的合理性缺乏验证。目前,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国内尚为少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要求,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大学生满意度模型,开发出具有全国效力的大学生满意度测评量表,实施全国性的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基于PLS建模技术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从而在理论上揭示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上指导高等学校探索提高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回顾与模型假设

1. 顾客满意与学生满意

Hoppe(1930)首次在社会和实验心理学领域对满意理论进行了研究,Dardozo(1965)首次将顾客满意概念引入市场销售领域进行实证研究。[1]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顾客满意的概念进行解释,代表性观点有:Philip Kotler(1997)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感受状态[2];Oliver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反应,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或产品和服务满足自己需要程度的一种判断[3]。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顾客,因此,多数学者是在顾客满意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满意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如Oliver等(1989)认为学生满意是“学生对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结果与经历主观评价的喜好程度”。Bryant(2001)认为学生满意是当高校学生的期望得到满足或者超出满足状态时,学生所报告的对自己大学经历的满足感觉。[4]

在对顾客满意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基于适应水平理论、比较水平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和相反过程理论等理论基础陆续推出了顾客满意度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理论模型阶段和指数模型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有Oliver(1980)的“期望-不一致模型”、Churchill和Surprennant(1982)的“认知―表现模型”、Oliver(1993)的“联合认知和增补情感的顾客满意/不一致模型”。指数模型主要是由Fornell推出的基于因果关系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989年创立的瑞典顾客满意度晴雨表(SCSB)是最早的国家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994年创立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至今影响最广的满意度指数模型。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了本国(或地区)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学生满意度测评量表最具代表性的有1993年由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制定的CSS (College Student Survey)量表、1995年由美国Noel-Levitz有限公司制定的SSI(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 和1997年由英国教授Lee Harvey 提出的SSA(Student Satisfaction Approach)量表,其中对学生满意度测量最有影响的SSI量表是将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应用到学生满意度研究中而构建的。

2. 理论模型与假设

基于因果关系的学生满意度模型,其结构变量的选择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确定是有效构建学生满意度模型的关键。由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常常因研究目标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表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所以,需要对学生满意度模型体系中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剖析。

学校形象是学生对一所高等学校的总体印象,主要包括学校的学术声誉、学术水平、学术氛围和社会声望等。这种印象对于新生来说可能来自于入校之前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收集到的有关就读高校的信息或无意识的信息沟通与积累,如老师介绍、亲戚朋友推荐、学兄学姐亲身经历、网络媒体报道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后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对高等学校的总体印象。Gronroos构建的全面感知质量模型中,感知质量是期望质量和经验质量的函数,期望质量来自营销沟通、形象、口碑和顾客需求;经验质量则产生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而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并不直接形成顾客的感知质量,中间经过了企业形象的调节。[5]此外,Michael和Oliver认为,企业形象对顾客忠诚有直接影响。[6][7]TOR等认为,高服务技能企业的企业形象对其顾客忠诚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赵平(2002)认为,由于信任危机和面子心理,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形象有较强的认知和依赖。[8]Griffith(1999)认为学校氛围对学生满意度变异的解释水平之间在不同层次都存在显著相关。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2 学校形象对感知质量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3 学校形象对感知价值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4 学校形象对学生满意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5 学校形象对学生忠诚存在正向影响力。

顾客期望是顾客在没有消费之前对即将消费的产品、服务寄予的期待和希望。顾客期望的形成是顾客基于广告、朋友、过去购买和使用经验以及其他信息来源所获得的消息。期望结构具有追溯性和前瞻性,它捕获所有以前的质量体验与相关信息,因而其与企业绩效的累积评价有直接和积极的关联。在顾客期望和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上,Fornell(1996)认为顾客期望对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有直接作用。Olshavsky & Miller(1972)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期望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9],Anderson等学者认为期望对满意没有或只有微弱影响[10],另外Churchill(1982)等学者认为预期并不直接影响满意度[11]。Elrod & Ramirez(2002)研究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全面期望值与全面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当学生的期望得到实现时,他们的满意水平较高。本文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这方面实证研究数据的缺乏,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 学生期望对感知质量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7 学生期望对感知价值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8 学生期望对学生满意度存在正向影响力。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感知主要是指学生入学报到或注册后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期间所实际感受到的高等学校为其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表现。胡子祥(2006)认为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12]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因果关系上,Parasuraman et al.(1994)等多数学者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主要影响因素,感知表现会对满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3]Hishamuddin(2008)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每个维度与学生满意之间也有显著相关关系。而Olive (1994)等一些学者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服务质量的前因。Oliver对满意的定义主要限制在特定交易范围内,得出了本次特定交易满意会影响下次交易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结论。[14]由于本文视满意为消费体验后的总体绩效评价,因而认同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服务质量应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前因。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9 质量感知对感知价值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10 质量感知对学生满意度存在正向影响力。

Fornell构建的ACSI模型中的感知价值是基于Zeithaml(1988)的顾客感知理论,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基于其所感知的全部付出与全部所得而对于产品效用的一个总体评价。[15]Kotler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而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服务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顾客整体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组成。[16]在高等教育服务中,龙献忠(2003)认为顾客总价值包括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个人本位价值关注大学是否真正提供一种旨在人的理性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使人在个性和修养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促进其社会地位的改善[17];侯定凯(1998)认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则关注大学是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8]。在质量感知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方面,Fornell(1996)等多数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服务价值是顾客满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9]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1 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存在正向影响力。

Hirschman (1970)的抱怨退出理论认为,顾客满意度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顾客投诉和增加顾客忠诚度。[20]Ko de Ruyter(1999) 等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顾客满意感是顾客忠诚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作用于顾客忠诚的中间变量。[21]ECSI和CCSI模型都将顾客抱怨从模型中删除。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生投诉处理机制,学生抱怨变量也具有促进高等学校重视消费者意见、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本文认为仍应该保留在学生满意度模型中。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2 学生满意度对学生抱怨存在负向影响力。

假设13 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忠诚度存在正向影响力。

假设14 学生抱怨对学生忠诚存在负向影响力。

二、数据收集

1. 调查问卷设计

图1是由7个潜变量(或称结构变量)构成的学生满意度模型。由于潜变量是无法直接观测和测量的变量,需要借助显变量(或称测量变量)来加以解释。本研究的显变量选取是在借鉴SCSB、ACSI、ECSI和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构建的CCSI等国家和地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有关学生满意度文献,借鉴《美国大学生满意度量表》和国内学者胡子祥、欧阳河、金勇进构建的量表[22][23],结合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案例研究设计完成的。为了使学生满意度的差异更为明显,并易于被调查者理解回答,笔者在问卷设计中采用了目前顾客满意度指数调查国际通用的李克特10点量表;同时,问卷中还设置了性别、所在年级、所学专业和就读高校信息等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属性资料,以便进行相关特征分析。初试问卷经过专家论证-学生访谈-小规模预测等方法的反复测试和修正,对每一个问项的设置和语言表达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正式调查问卷。

2. 调查方法

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学生满意度的测评,其抽样过程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对待测评高校的抽选和入选高校中对学生样本的抽选。本研究的样本总体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按照抽样调查的方法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抽选不同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为了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和回收率,首先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选择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非常有代表性的区域即江苏省作为全国普通高校的典型单位。对待测评高校的抽选按照判断抽样的方式综合考虑地域和学校类别后选取了10所高校,确保了所选高校对江苏省高校具有代表性。对学生样本的抽选则是委托各高校教学和管理人员采用配额抽样和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方式均为入户面访,由学生本人填写调查问卷,确保了样本的准确性和高回收率。为了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本研究共向江苏省10所高校实际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329份,其中有效问卷2219份,有效回收率为71.58%。

3. 研究样本特征

样本构成如表2所示。从数据结果可知: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和年级比例适当;专业结构以理工农医为主,与各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学习成绩结构以中等成绩为主;被调查者所属学校的类别和地理位置比例与江苏省高校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总的来看,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的需要。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主要用来检验调查问卷中量表构成的一致性,通常采用Cronbach?琢系数来衡量。SPSS检验结果显示:学校形象、期望质量、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等潜变量的Cronbach?琢系数分别为0.793、0.708、0.956、0.774、0.805、0.705,均大于0.7000的限制性水平。可以看出,本次学生满意度模型的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PLS)路径建模技术的VisualPL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与基于协方差结构的线性结构关系法(LISREL)同属于第二代路径分析方法,但PLS路径建模技术能克服后者“不确定解”、“因子不确定”和“违背分布假设”等问题。当研究目的是因果预测应用、理论知识非常缺乏,基于PLS的路径分析更加适合,并且在小样本和数据呈偏态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SCSB、ACSI、ECSI等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均采用PLS路径建模方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构建的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的理论框架尚不成熟,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实证研究中加以验证。因此,本研究采用PLS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1)拟合指标检验。PLS方法通过共同因子H2来评价测量模型、通过多元相关平方评价结构模型、利用冗余F2来评价整个预测关系的效果。本研究利用R软件和VisualPLS软件,得到H2、R2、F2的结果(见表3)。从共同因子H2的角度来看,区组最大共同因子是学生满意度(0.7184),最小共同因子是学生抱怨(0.4804),总体共同因子是0.6016,说明模型在外部关系中潜变量的测量效果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各显变量对相应的潜变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从回归方程的R2的角度来看,学生满意度回归方程中的R2高达0.7583,说明满意度变量总变异中由学校形象、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解释的比例达到了75.83%。该比例远远超过了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对R2值(0.65)的要求,比ACSI模型中顾客满意度回归方程的R2值(平均0.75)略高,说明本研究构建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具有较好的合理性。模型的各潜变量的R2均值,也就是模型的平均解释方差(AVA)为0.6010,该统计量表明模型内部关系的整体解释功效及预测能力较强。从冗余度F2的角度来看,整个模型的冗余度即总平均冗余度为0.3625,大于0.325的标准(共同因子的标准为0.5,欧盟R2标准为0.65)。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整体预测能力强、拟合效果好。

(2)非参数检验。本研究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为基础进行路径系数的非参数检验,依据T-value数值的大小判断路径系数是否显著不为0。表4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路径系数具有较高的T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t≥1.96(?琢=0.05,df≥120))。然而学校形象通往价值感知、学校形象通往学生忠诚度、质量感知通往价值感知以及学生满意度通往抱怨等四个路径的路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其中质量感知通往价值感知以及学生满意度通往抱怨的路径系数绝对值大于0.2,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1.645的临界值,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T检验(t≥1.645(?琢=0.1,df≥120))。学校形象通往价值感知和学生忠诚度的路径系数本身非常小,其T统计量又远远小于临界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3和假设H5不成立,也就是说学校形象对价值感知和学生忠诚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将原概念模型中假设3和假设5去掉后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图2)。对修正后的模型重新进行验证运算,其模型拟合指标数值与修正前变化不大,但路径系数全部通过高度显著性检验,并且6个内生潜变量的平均值(0.667)要高于原模型的平均值(0.601),尤其是模型中十分关注的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这两个潜变量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修正后的模型解释性更强,结构更趋合理。

3. 模型效用分析

模型效用分析可以用来探求潜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其中影响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而影响的程度可依据总路径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总路径系数等于直接路径系数和间接路径系数之和。修正后的学生满意度模型中潜变量之间的效用计算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①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等变量的总体影响都比较大,学校形象的提升可直接正向影响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而对价值感知、学生满意度、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的影响则以间接影响为主,总的来看,学校形象对学生满意度的总体影响最大。对学生忠诚的间接影响最大。②学生期望直接影响质量感知、间接影响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综合影响价值感知和学生满意度,其中对学生满意度的总体影响最大。③质量感知直接影响价值感知、间接影响学生忠诚、综合影响学生满意度,其中对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的影响都比较大。④价值感知直接作用于学生满意度,间接影响到学生忠诚。⑤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忠诚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满意度的提升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母校的信任,并乐意宣传母校的优质教育服务,为学校提供办学资助。⑥学校形象的积极塑造、教育服务品质的不断完善、价值感知的提高和学生满意的提升都会大大降低学生抱怨。

四、结论、建议与研究局限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学校形象、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学生满意度、学生抱怨和学生忠诚等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结构模型,通过对10所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实地问卷调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①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和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学生期望对质量感知、价值感知和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质量感知对价值感知和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价值感知对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对学生抱怨有直接反向影响、对学生忠诚有反向影响,学生抱怨对学生忠诚有直接反向影响。②在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中,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质量感知,总体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形象,其次是价值感知。在影响学生忠诚度的因素中,直接影响和总体影响最大的是学生满意度,间接影响最大的是质量感知。③修正后的模型解释性更强,6个内生潜变量的R2的平均值达到0.667,意味着该模型解释性更强、结构更趋合理。

2.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和高等学校的办学竞争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构建重视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增强高等学校对学生满意理论的认识和构建全国大学生满意度指数体系。②高等学校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教育需求、制定符合学生期望的办学宗旨和培养方案,增强教育教学过程服务、加强教育服务质量过程管理等方式来实现。③高等学校需加强学校形象建设与有形展示。可采用高等学校环境展示、高等学校形象展示、高等学校人员展示以及信息沟通展示等方式。④高等学校应进一步改革教学和管理模式。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发放的调查问卷受到地域的限制,全部取自江苏省高校,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需要进一步增加不同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生样本,以验证是否支持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结论。下一阶段的研究还需考虑公众信任、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Dardozo, Richard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su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65. Aug, Pp244-249

[2]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J]. Prentice- Hall,1997.

[3]Oliver, R.L.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M].NY: McGraw-Hill, 1997.

[4]Oliver, R.L. & Desarbo.W.S. 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 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1989(2):1-16.

[5]Gronroos C. toward a Third Phase in Service Quality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Advanc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3, 12(3): 49 ~64.

[6]Michael D,Johnson A G, Tor W A,et al.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Nati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1, 22(2): 217~245.

[7]Oliver R Effects of Satisfaction and Its An-decedents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Intention[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81,8(5):88~93.

[8]赵平,莫亚琳.中国耐用消费品行业顾客抱怨行为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

[9]Olshavsky, Richard W. and John A. Miller, “Consumer Expectations,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2, 4(2):19-21.

[10]Anderson, Eugene W., Claes Fornell, and Donald R. Lehmann. Customer Satisfaction , Market Share, and Profitability: Findings from Sweden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53-66.

[11]Churchill, Gilbert A., JR., and Carol Surprenan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2, 12(11):491-504.

[12]胡子祥.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13]Parasuraman,A., V. A. Zeitheaml and L .L. Berry, RESSESSMENT OF Expectations as a Comparison Standard in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 58(6):111-124.

[14]Oliver, Richard L.,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Attribute Bases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J].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1994,20(11):418-430

[15]Zeithaml, V.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a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52:21-22.

[16]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 .卢泰宏,高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龙献忠.高等教育工具价值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6):77-79.

[18]侯定凯.高等教育价值与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1-32.

[19]Fornell C, Johnson M D, and Erson E Wet al.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4):7-18.

[20]Hirschman A O.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g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1)

[21]Ko de Ruyter,Jose Ae Bloomer,Customer loyalty in extended service setting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atisfaction,value attainment and Positive mo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9, 10(3):320-336.

篇8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9

自1978年以来,本科招生数逐年下降,1988年开始低于70%,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低点51.6%,随后逐年上升,到1998年形成一个小高峰70.2%,接着又逐年下降,到2006年本科招生数所占比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为40.8%;专科正好与之相反,本科高,专科低;专科高,本科低;本专科招生的两条趋势线在2002年第一次相交,本科为50.9%,专科为49.1%。随后的2003-2008年专科的招生比例均超过了50%以上,本科比例未达到50%,提示医科的办学层次在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各层次构成。使用1986-2008年招生数看医科各层次构成,见表5,1986年医科招生总规模为13.1万人,到2008年达到了98.2万人,22年间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小幅增加,本科比例在下降,专科比例在增加,中专比例在下降。专业结构。1.学制和专业点数。从表6可见,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二、三、四、五、六、七、八共7种学制同时存在,三年制专科专业点数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大为43.3%,其次为五年制本科22.4%、二年制16.9%,四年制15.5%。2009年专业点数为5389个,医学技术类的专业点数最多为24.3%,其次为护理学类22.6%,再者药学类18.0%,临床医学类14.5%,中医学类10.9%。从专业和年制的关系上来看,基础医学类、预防医学类和法医学类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药学类本科比重略高于专科;护理学类和医学技术类以三年制专科为主。提示医学类和药学以本科为主,相关医学类以专科为主。2.学生专业构成。从各专业的学生构成来看,护理学类人数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类,再者医学技术类和药学类等。从在校生来看,护理学类有54.1万人、临床医学类44.6万人、医学技术类18.6万人、药学类18.5万人、中医学类16.0万人。

讨论

由于数据的可及性和来源不同,数据的年限无法统一到一定的时间段内,以能够说明问题为主。(一)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学校数量增长过快。1998年我国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有177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医药院校118所,大学中设置医学院21所,设置有医学类专业的院校15所,成人高等医学院校23所[3]。2002年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为294所,2009年达到485所,短短的十来年,增加了308所,且各种性质类别的院校均能够举办高等医学教育,其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在485所院校中,一些院校是通过合并完成的,有的是将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合并进入本科院校,由招医学专科生升格为招医学本科生;有的是将当地的卫生学校合并进入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一跃开始招收医学本科生或者医学专科生。由于医学教育依赖于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数量的迅速扩大,而教学医院未必能够及时适应,即使有教学医院,而教学医院能够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保证医学教育的质量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毕竟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未来是直接或者间接掌握着人的生命的职业,不可小视。(二)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层次依然偏低。从1949-2008年本专科招生趋势变化上来看,本科比例是逐年下降,而专科比例逐年上升。1988年以前,本科招生比例均在70%以上,专科在30%以下,1988年以后逐年发生变化,尽管其中有波动,但到2002年以后专科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本科。从1986-2008年医科各层次的构成来看,22年间,医学博士和硕士比例小幅增加,离2001年卫生部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2005年的8%尚有距离;本科比例在下降,专科比例在增加,中专比例在下降。两组数据均显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办学层次依然偏低。(三)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混乱。医学教育学制复杂,二、三、四、五、六、七、八年制7种学制并存,比较混乱;医学门类和与其有关的十个大类专业各种学制也同时并存,这种过于复杂的学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卫生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政府加大研究力度,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四)高等医学教育地区分布不均衡。按照东中西部划分,2009年东部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最多(43.7%),其次是中部(32.4%),最后是西部(23.9%)。高等医学教育规模明显存在着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现状,也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注。

篇10

1.成人教育具有即用性

成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总是想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或者技能用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帮助自己解决难题。由此可见,成人对于一些即可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感兴趣,学习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使成人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成人教育具有时间性

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不一样的责任,因此,成人经常会觉得时间不足,精力不够用。很多人都感觉时间非常紧迫,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成人能感觉到自己真的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他们如果感到学不到知识,就会放弃继续学习,发生一些缺课、旷课的现象。

二、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突出问题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方面问题是最重要的,还有1/3的学生认为,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极少数学生认为是服务方面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在医学成人教育中,教学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成人医学教育的突出问题,逐一破解。

1.教学形式单一、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短时间集中授课为主,一般采用每个学期集中到学校学习两次,每次集中学习的时间是一周。学员如果要想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校预期的教学效果,每学期必须离开工作岗位两周。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员大部分是边远山区乡、村一级医务人员,他们每人都肩负几个边远村庄几百人医疗保健工作,如果他们每学期请假两周学习,就会加剧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参加集中学习需要在食宿、交通等方面花费不少,请假参加集中学习也会造成奖金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给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学员带来不少的经济压力。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学员到课率低,请假成了家常便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监控缺失、专业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

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大部分是依托全日制医学院院校办学,高校内设置成人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部作为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成人教育学院的人员配备不足,只能维持基本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专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及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与研究。同时,成人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师与全日制教师是同一班人马,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全日制教育,教师把完成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看成是提高经济收入的项目而已,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研究甚少,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教育方式开展教学,造成学员重复学习中专或大专时的基础课程,学员真正需要补充的课程没有很好地体现。

3.“严进松出”现象突出

成人高等教育目前仍然采用与全日制教育类似的“严进松出”管理模式,即是入学采用全国统考,门槛相对高,毕业由高校自主决定,相对容易。“严进”造成理论水平不高的乡村一级医务工作者失去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松出”造成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进入“混学历、混文凭”行列,严重影响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无法达到。

4.缺少合适的成人医学教育教材

目前,针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编写的教材不多,大部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使用的教材也是全日制的,这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是不相匹配的。全日制教材知识面广、系统性强、无侧重点。而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员,他们已掌握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他们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和补充自己欠缺的医学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他们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材。

三、以改革为动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

1.改革教学形式、解决工学矛盾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全面迅速普及,网络教学优势已被教育专家注意,并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有:第一,学员可以自由把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及学习进度,较好解决工学矛盾,同时也减轻学员的经费负担;第二,学员与教师之间可通过BBS、QQ等网络工具交流讨论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学员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第三,网络教学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达到自己发展的目标;第四,教学资源可随时补充和更新,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但是,远程网络教学不能解决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所有问题,如各种临床技能训练方面需要教师现场指导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应采用远程网络教学形式为主,短期集中学习形式为辅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较好解决了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经济困难、临床技能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而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都要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监管,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监控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各医学院校成立成人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及成人教育教学与教材建设科,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由成人教育教学与教材建设科负责组织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线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学员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编制教材、讲义等。成人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对教师教案、网络课件、现场授课等进行常态化检查,组织学员对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以开展评选优秀教师为激励措施,以淘汰不合格教师为处罚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达到最终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严格把好毕业关,改变“严进松出”的局面

严格组织好每一门的考试,从考试命题入手,以临床实用为基本原则,通过教考分离、建立良好的考风等保证考试质量。以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指挥棒,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网络远程教育必须同步的管理措施,从而弥补网络远程教育监管乏力的弊端,保障学员学有所获。

4.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编制合适的教材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材最好使用符合成人特点的教材,但是由于我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起步晚,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建议各高等医学院校高度重视成人教育教材建设,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组织专家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员能力特点和当地医疗需求状况,编写符合学员使用的教材,从而减少学员学习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