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医学继续教育;展望;发展现状

继续教育的背景以及概念

继续教育是指大学毕业之后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连续教育或者再教育,来源于国外的继续工程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入了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一些国家开始对技术人员进行短时间的技能培训。与此同时,一些不满足于现状的技术人员,为了寻找自己新的前途,也开始返回学校进行学习。这种活动经过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竞争激烈,为了让自己占优势,一些国家规定了每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进行继续教育,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1]。继续教育是完成在校学习任务并且得到学历证书的人为了提升自己所进行的再次教育,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对院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拥有开放的教育体系、灵活多元的教育主题。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更进一步说明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状

20世纪后期,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一批专门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进修学校与学院,面向全国的在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1978年我国曾外派出一批中高级医务工作者以访问学者进修学习的身份,到国外学习了先进的医疗卫生知识,对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与国际趋势进行了了解,打破了自身眼界的局限,也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对我国的医疗卫生的发展发挥了极为巨大的作用。再后来,我国的进修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直到后来继续医学教育的新概念进入了我国,我国的科研人员才以此为基础对医疗卫生的继续教育制度与规范化进行研究与摸索。为了使医疗卫生行业的再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终于出台了第一部关于医学教育的法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同时,我国大多数地区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20世纪末,我国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学科组,使全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和促进。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又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继续医疗教育的法规以及政策,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加地系统化、规范化。在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与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与社会性质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这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军队对于继续医学教育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军队的继续医学教育和社会继续医学教育同步。关于军队继续医学教育,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规章与办法。管理模式总结了两点,一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二是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如此能使军队的医疗卫生工作也得到发展。

医学继续教育的展望

在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在密切关注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及营造学习化社会的问题。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成为了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为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必须发展,在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卫生人力开发、医疗卫生工作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作用。在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学科技工作中,把继续医学教育当作入手点和出发点,在医学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把继续医学教育当作有效途径。在法律的要求下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把评职称、参加科研、年度考核以及晋升等问题与其密切结合起来,严格要求,使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法制化、强制化,设立硬性规定,没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就没有执业资格;没有达到规定的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就没有晋升机会,建立高效的运行规制,如此就能保证医疗卫生行业持久深入的发展。应当积极探索、开拓远程试点,搜寻继续医学教育的更加完备的管理模式,在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对于其他的专业知识进行涉猎与了解,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增加整个医疗团队的集体进步与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也已经非常完善了。学无止境,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学习也是无止境的,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未来社会还会有许多难以破解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当然,解决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让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刷新速度能够与问题的出现速度同步甚至超过它。本文对我国现代社会下的教育继续医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未来也进行了假设和猜想,希望本文能够对未来的医学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一)国外医学教育基本模式

国外的医学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统式(organsystem)。传统学科式是较系统完整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教学实施与管理。PBL教学模式进一步精简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器官系统式是按照人体解剖结构中的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结合的问题。

(二)早期临床实践的内涵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和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医学教育方式。早期临床实践的“早期”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实习期的前一阶段,通常是指医学教育的最初两年”,“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在社会的或者临床的环境下与真正的(与模拟的相反)病人接触”,以增强对健康、疾病或者癌症和卫生专业角色的理解。(四)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种主要形式。课程内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课程,即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相应课程的观摩,并且在节假日到医院进行“预见习”。课程外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节假日到社区和医院进行观察,并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测,以加强学生对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国内外早期临床实践的现状

(一)课程内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如英国医学教育的临床阶段与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医学院校开展不同的临床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倡早期临床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许多院校还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早期使用模拟情景下重复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法国的医学生在入校第二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每周见习2~3个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学第四学年开始学习临床课程至第六学年结束。香港的医学院校在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就让他们开始接触病人,其课程设置由综合课程、健康与疾病概论、系统课程和临床实习组成。在第一学期的健康与疾病概论中,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讨论;以临床访谈(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实地见习与实习;在专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技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门诊导诊、晨间到病房参与晨间护理的方法对174名护理本科生实施了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结果表明在护理本科生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切实可行,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缩短了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二)课程外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一些院校也采用课程外的形式进行早期临床实践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早期临床医疗工作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培养其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人文关怀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选拔二三年级医学生成立实验组开展急救普及活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护理学专业现状与护士角色”课程中安排10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对部分新入学医学生开展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临床、感知医学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并让二年级学生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沟通、护送、取药、维持秩序、陪护等服务工作。使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生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培养良好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效果显著,受到医学生广泛欢迎。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早期临床教育结合了课程内外的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的许多医学院校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患者,学生被分散到各个诊所,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参观后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渗透每周一次的临床实践课,为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趋势

(一)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缺少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医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熟悉医疗流程、体会患者感受,促使医学生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趋势

早期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的医学院已相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各院校所进行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都只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全面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级才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我国需借鉴国外开展的各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开展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可能的方式

篇3

1、继教活动

随着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各级领导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显著提高。2012年,全省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64项,获批132项,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32.3%和23.4%。继教项目涉及二级学科43个,覆盖率为43.9%。举办单位17个,较“十一五”末的12个增加约41.7%,其中市级单位5个。参加人数17654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67.8%。2012年,全省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05项,获批453项,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24.1%和27.2%。继教项目二级学科覆盖率100%,市级及以下单位举办项目数达168个,占项目总数的37.1%。参加人数37097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1.5%。2012年,由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提供的网络继教项目和双卫医学技术培训中心提供的视频继教项目总数突破千项,参加人数38192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加12.4%,并已实现16个地市全覆盖。目前,全省每年均组织开展多期送教下基层、卫生局长和乡镇卫生院长培训班等针对不同继教对象的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各市卫生局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也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教需求。

2、信息化建设

截至2012年底,全省24个省直医疗卫生单位中有17个安装了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软件系统(ICME),占70.83%;16个地市中有12个安装了ICME系统,占75%,其中有6个地市已经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通过ICME系统举办继教项目、审核继教学分,并以电子授分形式替代市级II类纸质学分证书。目前,全省纳入管理系统的继教对象168990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218475人)的近77%。现代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也有效缓解了继教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和工作量巨大的矛盾。2010年,我省顺利完成卫生部和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任务。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考评组的现场考评验收。

二、存在问题

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行10多年来,尽管在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策保障滞后

继续医学教育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等国,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保障继续医学教育持续开展的政策体系,并拥有国家立法的有力保障,如英国的医学法案、德国的职业法、法国的终身教育法等都对执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在我国涉及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规定大多是以部门规范化文件下发,如卫生部、人事部于2000年下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77号),卫生部、教育部于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卫科教发[2008]49号),卫生部于201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科教发[2012]85号)等。由于只是部门下发的规范化文件,致使继续医学教育在政策、法律层面上的保障力度明显不足,从而直接影响相关财税制度的执行和各项奖惩措施的落实。

2、发展不均衡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省继续医学教育总体发展成效显著,但由于受到观念、认知度、经济能力、工学矛盾、师资水平、信息沟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地域、机构、学科和不同层次人员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基层以及偏远、落后地区的继教工作发展滞后,一些较小或边缘学科专业人员的继教可及性亟待提高,部分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继教工作薄弱,基层、护理等专业人员工学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所形成的短板效应直接影响到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继教活动质量差异显著

继教活动的质量是保证继教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回顾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虽然全省继教项目数量的总体缺口不大,但其质量差异显著,学科构成尚需进一步优化。研究发现,部分继教项目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形式轻内容,即过分注重项目举办规模和规格等外在表象,但内容安排不够科学,针对性不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②重申报轻执行,即项目申报踊跃,数量连年攀升,但举办时却不能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项目计划书的内容严格执行,无法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③重审查轻监管,即项目评审虽严把质量关,但项目举办过程的监管不够及时、全面,力度较弱,一些不规范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此外,继教活动的形式仍不够丰富,执行过程欠规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少数继教项目甚至沦为走形式、授学分的工具。

4、缺乏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保障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和成效的基本要素。虽然我省早已出台了相关管理及评估制度文件,但有些规定形同虚设,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水平和力度也有待加强。由于观念与认识上的差距、管理人员和监管措施的不足,相关制度如组织开展继教活动的机构和个人的资质评价与认证、继教项目内容和流程的执行标准、继教活动质量和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继教工作的统计报告制度等均不够细化,导致继教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差异显著,水平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参加继教活动的积极性。

三、主要对策

1、强化领导,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广大从业人员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医学教育制度。要切实保障该项制度的有效落实,首先是各级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完善卫生技术人员的继教考评机制和医药卫生机构继教管理考核标准,进一步提升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在动力。二是要在政策、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重点扶持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系列配套措施,不断缩小地域、机构和学科等方面的差距,努力促进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三是建议主管部门尽快修订《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卫科教发[2000]477号)》,将其升格为法规,由国务院以《条例》或《管理办法》的形式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启动立法程序。四是建议财税部门及时出台支持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财税制度和优惠政策,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继教经费保障机制,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政策制度保障。

2、完善制度,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理论,可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分为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改进提高四个阶段。通过详细分解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执行标准,实行项目执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1)计划(项目申请和启动)

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以卫生技术人员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执业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加强全员职业素质教育。继教管理部门应依据卫生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继教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初级人员应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培养独立正确处理本专业常见问题的能力,规范履职行为;中级及以上人员应注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巩固并提高正确处理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应当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全员职业素质教育培训可由省继教办每年培训大纲并推荐相关课件。各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指导各级各类继教项目针对不同层次的继教对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严格评估师资水平,规范执行专家评审程序,切实保障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各相关单位或机构的继教管理部门则应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达各级各类继教项目的申报信息1561第34卷第10期2013年10月曹迎庆等: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及要求,鼓励各学科结合临床实践积极申报,同时主动将获批的继续教育项目信息及举办流程提前通知各项目负责人,督促并指导其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未来项目的顺利实施。

(2)实施(项目举办)

各级继教管理部门应依据相关政策规定,按照项目既定计划或项目申报书的内容,针对项目的具体实施环节如通知发放、日程安排、学员报名、专家授课、教材编印、学分审核、资料归档、信息反馈等制订科学易行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同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并做好组织协调和各项服务工作,督促并指导项目负责人遵照上述各项规定和标准规范认真执行,共同保障继教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3)检查评估

检查评估工作应贯穿继教项目举办始终,其具体实施可分别选择项目举办的前、中、后三个时段。办前时段主要通过审核项目通知和日程安排检查项目实施与计划的契合度,如发现严重影响项目质量的变更内容应及时整改;办中时段则应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学科的继教项目进行实地抽检,通过现场跟踪培训过程,检查评估培训质量,及时制止或纠正违规行为;办后时段不但要及时核查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而且应结合学员的评价反馈信息总结评估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际效果。

(4)改进提

高根据检查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提高是持续提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继教管理人员应针对检查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可据此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高继教管理水平,保障继教工作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明确了管理职责和目标,规范了执行程序和标准,强化了质量监督与评估。但实施全程监管难免会显著增加工作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3、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当今时展的主要趋势,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卫生部早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建立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全国至少有60%的省市全面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目标。2012年12月,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网上数字化课程、课件、教材的开发,探索建立共享型继教数字化资源库;推进信息化管理,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14个省、市、区的部分地区使用了“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06年建立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之后,全国已有9个省、市、区建立了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上申报系统。2010年,中华医学会开始试点电子授分和网上打印学分证书,并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各地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也陆续探索建立了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上述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效提升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我省是人口大省,继教对象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由于继教管理人员严重匮乏,日常管理工作量巨大,而且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需要及时了解相关政策、继教信息,方便快捷地接受现代远程教育。因此,全省自2005年开始启动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的进度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有70%以上的省直医疗卫生机构和75%以上的地市启用了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软件系统(ICME),共有77%的卫生技术人员纳入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我省应进一步加速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该平台将具有继教信息和政策法规的与查询,继教学分的登记、审核、发证、验证与查询,继教项目的申报、评审、公布、查询与信息反馈,远程继教站点和精品课件的链接与提供,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数据的统计与报告等多种管理与服务功能,是实现我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

针对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继教管理部门一是要加强与远程继教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其不断增加学科专业覆盖面,提高课件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降低成本;二是要筛选并增加具备资质的可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目前通过卫生部认证的远程教育机构有6家,我省仅认可2家),丰富远程教育内容和来源;三是要借助省级继教服务网络平台,自行制作、推出精品继教课件,建立继教课件精品库,不断满足广大继教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4、优化服务,着力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

篇4

(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医药人才输出结构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革,这使得医学教育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尽管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但仍然难以改变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当代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国际化和自主创新,而我国僵化的医学教育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因此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医学教育;现状;改革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81

1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很久以来,中国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有选择的借鉴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经验,始终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增加医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扩大医学教育规模、提高医学教育能力,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还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加强软实力建设。学校在扩招的同时还建立了多年制医学教育,更加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探索方面,优先设置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特别通过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医学教育的改革,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存在着问题:

1.1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质量低下。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沿用培养专科医生的模式,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导致学校向社会输出的医学人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求,更不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理论教学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即使是实验教学,学生也是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只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样做”,正是由于过度强调教学的统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独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别提因材施教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目前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仍在沿用旧版的教材,教学内容既脱离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向学生灌输的是陈旧落后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4)教学条件受制约。医学教育是一项投入大、消耗高的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用于购置教学设备仪器和医用耗材等以保证医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大院校资金实力不同,因而各自硬件设施差异较大,由于资金缺乏,有的学校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②普通基础课;③医学基础课;④医学临床课。时至今日,我国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内容陈旧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下热点问题,而学校却没有增设有关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

1.3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落后

把我国的医学课程与美国的对比发现,美国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授课方式,而一直以来,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占主导地位,小组研讨课时几乎为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而我国医学教育在网络教育、采用IT技术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一片盲区。

1.4教学评估机械化

大多数院校学生评价方法普遍采取笔试的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考察而轻视动手操作能力。医学教育评价过于机械、教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刚性化、单一化,学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学生缺少鲜明的个性,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整个医学教育评估体系束缚了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

2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上,医学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等,这些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医学目标从简单的疾病治疗上升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医学重心从以医院下降到社区与家庭健康关怀;卫生资金投入的对象从疾病的治疗转移到疾病的防控。与之相适应,医学教育也要实现从专科医生培养到全科医生培养的转变;从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3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改革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模式就是为满足医学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对医务人才进行培养的一套较为稳定的做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医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具体案例展开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明确定位附属医院的教育职能,建立附属医院的系统评估机制,医院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带教医生应认真负责,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代教医生教学规范性等进行系统全面检查,从而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长学制,让学生尽早入科实习、接触临床,以实践带动科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2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医学教育内容

首先,制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强化预防保健类课程、医德教育和病人安全教育等,增设医患沟通课程,对教学计划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控,并随时修订不适应的教学计划,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德才兼备,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减少理论授课的课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并通过增加有关的选修课科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特别要强化医学伦理道德和卫生法律方面的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社会需要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具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因此,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生应该认真学习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医疗程序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规范医疗行为并自我保护。

3.3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是为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一方面,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逐步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IT技术成为主导信息时展、进步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化,原来的被动性学习也逐渐被自主性学习所取代,学习方式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将学生培养成能应用IT技术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化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使学习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4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

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目前仍以课堂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新的评价体系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评价制度,综合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评估,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紧密结合就业形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该体系进行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应综合考虑学习成绩、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及团队配合等,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同时,建立科研训练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本科生开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与附属医院合作,建立科研训练基地,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平台,使学生把理论转换成实践,最后又转换成了理论。通过导师的指导,进行开题设计和论文答辩,通过科研工作和实习工作,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支持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建立导师教学效果督导制度。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考核导师,建立导师负责制,使导师和学生具有连带关系,如果学生表现不好,导师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不负责任的导师要给予相应处分。最后,由学生为导师打分,实行末位淘汰制。设立教师听课督导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对听课的结果大会通报,促使导师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表现与导师的奖酬制度和职称晋升相互挂钩。

参考文献:

[1]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

[2] 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4).

篇5

【关键词】 在职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对策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指医生通过阅读书籍和杂志、撰写论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学术会议以及与同事交流,使用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完成继续医学教育义务;政府或医学界学术团体通过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实行学分制来保证医生履行继续医学教育义务[1]。通过了解了重庆市整个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探明影响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因素,探索合适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为制定适合重庆市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重庆市设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教务处管理人员及医院医生。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课题研究目的,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研讨和咨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0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有效率为74%。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44人,女性30人,20到30岁之间有43人,31到4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21人,41岁到5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为4人, 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为6人。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无,有18人为本科学历, 38人为硕士学历, 18人为博士学历。未定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16人,副高职称10人,高级职称12人。

2.2被调查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现状:被调查医生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培训班的有45.9%,参加进修的有6.8%,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的有84.8%,进行学历教育1.6%,远程教育占4.0%,自学的人数占37.8%。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5次以下的占16.2%,5-10次的占54.1%,11-15次的占20.3%,16-20次的占1.4%,20次以上的占8.1%。

2.3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使用SPSS13.0对被调查医生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类型中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分类变量作一维方差分析。

2.3.1职称与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职业发展动机因素均值低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2.3.2职称与社会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高级职称组社会动机因素均值高于其余各组,与副高级职称组、中级职称组、初级职称组及暂无职称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1.1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时间紧是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工学矛盾”是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临床医生时间难以保证,从而减少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其次是地点因素,这和大部分的培训班、学术讲座都在院外举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问题,医生不能尽可能多的参加外地的学习。

3.1.2临床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是职业发展动机: 这一研究结果和国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1][2][3]证明参与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于职业发展的追求、为专业晋升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以及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等。其次是兴趣因素、利他服务因素、用人单位的政策规定和社会因素。

3.1.3高级职称医生参加CME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职称组因为在专业晋升方面已经达到高级,已无职称晋升空间,因此,职业发展动机因素不是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动机;而高级职称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与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相关的社会因素。

3.2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3.2.1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由于医院的医疗任务,医生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容易冲突。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医生,对继续教育的需要与内容不同,医院管理者应善于分析不同层次医生学习的特点,采用科学性与系统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主观上满足不同层次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客观上增强医生继续教育的实效。医院还应加强院内继续医学教育力度,以便更好的节约时间和经费,并根据行业要求和本单位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

3.2.2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

3.2.2.1整个医院的资源共享。这包括科室内的资源共享和科室间的资源共享。

3.2.2.2增强医院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同一地区的医院之间,除了业务上的竞争,还应该在技术、信息、资源上进行互通和共享。对于三甲医院,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行业前沿的专家,在接收进修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的同时,将一些学术会议、案例讨论也能与一级、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医生一起分享的话,会提高整个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3.2.2.3医院与社会资源。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医院应该有效的利用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的资助举办或者参与学术会议,开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各级卫生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费用分担制,多渠道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问题,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2.3发展远程继续教育: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手段灵活多样,卫生技术人员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及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获取所学医学专业的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发展动态,为卫生技术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便捷的通讯为获取最新的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结论

综上所述,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成较好,医生有条件多渠道、多形式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动机的整体趋势中,职业发展与兴趣的动机强度最高、最为普遍;而影响在职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和地点因素。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政策制定者及各级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医生的不同需求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给予资源支持,以充分激发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提高参与程度、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尚柏.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安徽医学,2010,31(3):195-197

[1] Henry.G.T , Basile.K.C. Understanding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formaleducation.Adult Educ.Quar.,1994,32(2):77-82

[2] Merganser, M.A. th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Pharmacist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1978.56-67

[3] Am. J. AACP Commission to Implement Change i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Entry-level education in pharmacy: Commitment to change,” Pharm. Educ.,1993,(54)3: 366-374

篇6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病的发生是个体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触发因素暴露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本质为气道慢性炎症,临床特点表现为喘息、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复急性发作或慢性持续,严重者导致不可逆性肺功能损伤,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多数患者需要结合急性期缓解治疗和慢性持续期预防控制治疗,以期达到和维持长期症状控制的目的,哮喘病已经成为一类世界性的高治疗需求和高经济负担的慢性疾病[1,2]。来自WHO的《哮喘全球负担》估计,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罹患哮喘,预计到2025年哮喘患病人群将额外增加1亿左右[3] 。我国最近20年间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哮喘患病率不断上升, 1990年、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分别为0.91%和1.54%[4],2008 年在重庆、北京和广州市的调查显示0~14 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为7.45%、3.15% 和2.09%[5]。

哮喘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生存与经济负担。我国一项对8 510名哮喘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1年内42.74%的患儿因病缺课在10天以上,7.99%的患儿因病缺课达2月以上,5.64%的患儿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 [6]。我国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62%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1 000元以上,14%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5 000元以上。

哮喘可起始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尤其以儿童时期起病为多。我国资料表明4岁以前起病者占46.6%,5~9岁起病者占21.0%,即10岁以前起病的达67.7%。有研究证实,哮喘患者早期即可发生气道重塑的病理变化,哮喘的疗效及预后与开始抗炎治疗时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可能避免发生不可逆气道阻塞,有利于肺功能恢复从而增加完全缓解的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哮喘儿童患病后能得到及时诊断者仅占 5.5%,发病3年诊断率不足50%。

针对全球范围内哮喘患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以及哮喘病诊治的高额经济负担,WHO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于1995年制定出“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目的是让医生在哮喘诊断治疗和管理中有可遵循的指南及标准。随着哮喘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推动下,GINA于1998、2002及2006年被三度修订更新,不断将最新哮喘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证据纳入GINA,尤其是2006年提出了以“哮喘控制”为治疗目标的理念[7],再次让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哮喘病仍不能彻底治愈,需要执行长程管理方案才能达到和维持患者长期控制,确保正常生命质量。2009年5月,GINA执行委员会儿科专家组首次了 “5岁及其以下儿童哮喘诊断和管理的全球策略”[8],体现了该年龄段患儿特有的哮喘自然病程、哮喘诊断和治疗管理方面的特殊性[9]。2012年6月,来自于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院(ACAAI)以及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专家组成了哮喘变态反应和免疫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sthma Allergy and Immunology,ICAALL),发表了“儿童哮喘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ediatric Asthma,ICON)[10]”,此项共识综览迄今全球七大主流儿童哮喘指南,强调了儿童哮喘管理理念的共同点――疾病控制是哮喘治疗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将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工作与卫生服务专业人士的教育工作共同结合起来。确认和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在疾病管理中相当重要,应规律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精细调整治疗方案,大多数儿童经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控制症状和减少未来患病风险,哮喘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表型特异性治疗,也就是个体化治疗。

近1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致力推广贯彻执行GINA。我国于1993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于1998年、2003年、2008年三次修订更新[11],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尤其是在近2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发起下,开始探讨如何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进行全科医生和基层儿科医生关于《中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的推广工作,2010~2012年,学组利用网络巡讲和全国儿科呼吸年会继续教育的平台,围绕儿童哮喘防治指南,精心设立国内外专家讲座并结合病例讨论分析,教育课程的受众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万余名儿科医生,以期待通过不断推进和提高广大基层医生了解最新指南动态的认知,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来改善哮喘诊疗。

篇7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84-02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2新教学内容: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3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

篇8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讲话指出了时展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呼唤,指明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强调创新教育是教育价值观重新定位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领域,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方式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对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并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逐步倡导创新教育。

1医学创新教育的现状调查

1.1材料与方法

2001年8月对本校五所附属医院的临床学生、年轻医师、资深医师各20名,(总计300份)发放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表(附件1),回收问卷情况如下:临床学生96份,年轻医师97份,资深医师98份,回收率分别为96%、97%、98%。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以及SAS统计软件中的行*列表卡方检验。

1.2结果与分析(见表1)

1.2.1“您觉得医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已经将教育的创新理念包含其中。大部分的学生、医师在“知识与医技”、“医学思维”、“两者皆有”三个答案中回答“两者皆有”,说明创新教育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但是,比较学生、年轻医师、资深医师的回答情况,P值为0.039,说明三类群体的观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学生与老师对医学思维的差异上,老师对医学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更深刻,“医学思维”与“两者皆有”之和的比例要高于学生至少5个百分点。

1.2.2教学方式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来体现。结果显示,学生老师都比较赞同以启发式为主、总结式为辅的教学方式,提示我们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具有普遍的必要性。从统计学结果来看,显示三类人群的意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3影响教学方式的因素对于影响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教师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教师精力有限”,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分别为54.6%和55.1%,而同学则认为老师受“长久以来的传统束缚”的比例达到60.4%。因此,要鼓励临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和从教思想的稳定,必须为培养临床创新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2.4需要进一步安排的课程在“您觉得哪一类课程的课时还需要足够的安排”的回答中,三类人群的意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提示学生、年轻教师、资深教师对需要安排的课程的需求范围是有所侧重的。但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答案中,均是理论课程的比例最低,临床见实习课程的比例最高,说明临床实践类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实施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1.2.5医学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在医学教育的最主要问题上,三类群体看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42.7%的学生认为主要是教学方法不科学,29.2%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安排问题;年轻医师中47.4%认为是教学方法不科学,其次有27.8%认为是同学主动性不高;资深医师中主要认为是同学主动性不高,占38.8%,其次认为是教学方法不科学,占26.5%。其实,同学积极性不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其他因素,诸如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上的各类问题等。提示我们的临床教师应当主动参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变革,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由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医学教育的教学双方都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由于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上的原因,师生一致期望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尚未被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临床教师精力有限,少有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和热情。

2医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新世纪医学教育社会职能的转变是不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将对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医学生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医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

2.1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战略都把眼光瞄准了21世纪的教育价值。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的报告,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在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支持。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力要素,要逐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的一种产业。医学领域的人才竞争最终将体现在医学人才知识更新、能力创新的竞争力上,而医学教育将成为医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知识创新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医学创新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定位。

2.2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还要明确自己的人才质量观

这是进行创新教育总体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并不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创新者,而是力图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使其将来能适应创新时代和创新事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衡量创新教育的质量时,不必一味苛求用科学家、发明家的标准来分析判断,而是基于不同教育领域的培养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变化来加以判别和检验。首先,良好的创新知识体系是创新者的基本特征之一。创新离不开知识的长期积累,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至今仍有其深远的意义。同时,一个人仅有丰富的“静态”知识,并不会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与能力、个性相结合的知识才能适应创新的时代。第二,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具有创新能力结构的构建,它包含一般创新能力和特殊创新能力。所谓一般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切创新领域都起作用的能力,是代表创新者心理能力水准的最普遍的能力体系。他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特殊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体系中从事特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学科能力和专门能力。在医学领域,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观点将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从各种创新案例可见,成功者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因素外,还离不开某种非才智方面的支持,即个性方面的素质,如道德品质、胆魄和毅力等等。因此,医学创新教育在塑造创新人格方面,既是一种“成功教育”,又是一种“挫折教育”,实践中要强调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植。#p#分页标题#e#

2.3医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应以教学实践观为根本

最后,创新教育不仅是用以改造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它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改革特征。创新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应当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变革和扬弃过程。扬弃或改造传统教育中不适应时代特征和国情需要的,以及妨碍人的健康发展的陈旧东西,在继承其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新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涉及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教学要素,尤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重点。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它包括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和作为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要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让医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提出实践课题,并通过实践去验证假设,寻求结论。由此可见,对于临床教师而言,不仅要熟悉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能力提出问题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主动参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变革。

3建议与措施

3.1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研究表明,医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创新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还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型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以及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应当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此外,开阔临床教师的知识面,为其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教师的信息素质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保证。

3.2建立起优化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

我们应当切实加大投入,关心临床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应千方百计鼓励临床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新方法、新技术的尝试和研究,以培养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对临床教师上课质量的评估和效果反馈机制,并在职称晋升、人事聘用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激励措施,以优化教学过程控制。

篇9

(1.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2.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本文以随机抽取的830名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通过自编的“医学生人文素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文知识素养、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感,以及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印象,对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0-02

1 对象与方法

对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大一至大五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整群抽样: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共发出问卷830份,回收问卷826分,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806份.

2 问卷设计与录入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

(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

(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

(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3.2 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

(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3.3 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

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4.2 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4.3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5 建议与对策

5.1 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1].

5.2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 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 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5.4 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3].

5.5 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人文知识学习的活动平台和网络平台;通过开展人文书籍阅读月等活动,引导医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学习中,积累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等形式,为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人文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权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哲学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3,24(3):1-2.

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