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情绪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的情绪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幼儿的主要社会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情绪智力属于一种表征情绪的智力,Salovey和Mayer将智力与情绪的理论相结合,表述了情绪智力的问题。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觉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目前在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家长与幼儿亲子关系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亲子关系的诸因素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人们关注父母自身各方面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如父母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精神状况等,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也影响亲子关系。社会与教育学者研究显示,父母是影响亲子关系与子女成长的关键人物,而父母的影响因素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情绪会左右其对子女的教育和行为,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幼儿家长情绪智力对幼儿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几近空白。
二、研究过程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家长,因为亲子关系涉及幼儿家长与幼儿双方,而且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对幼儿造成直接的影响,故本研究也将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进行访谈,增添幼儿的评价视角了解亲子关系的现状。研究依据分层抽样原则,选取淮北市6所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200名幼儿的父母,共400名(父200,母200)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放《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75份,有效问卷为370份,有效率为98.7%,《 Schutte情绪智力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81份,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率为97.6%。
2.研究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手册 》,把亲子关系分为拒绝、支配、保护、服从、矛盾5种态度和积极拒绝、消极拒绝、严格、期待、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10种类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亲子关系的状态。本研究据此手册的亲子关系的5种态度编制,针对幼儿家长使用的《 亲子关系的诊断手册(家长版)》,该量表每个内容的原始分,可按常模换成百分等级。等级越低亲子关系就越差。50分代表一般,较坏的是40~20分,最坏的为20分以下。
Schutte按照Salovey和Mayer情绪智力模型中相关基础理论编制了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量表中的各维度体现了情绪智力模型的相关维度,该量表作为情绪智力测量工具被广泛使用,学者王才康把该情绪智力量表译编成一份中文版自陈量表。该量表把情绪智力分为4个维度: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和自我情绪调控,该量表信度、效度较高,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修订此量表,用以测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
3.施测和统计处理
通过发放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问卷收集数据,最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幼儿家长亲子关系现状
幼儿父母不良亲子关系检出率见表1
由表1可知,本调查显示幼儿亲子关系的状况不容乐观,父子关系处于不良状况前六位的依次为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2%~75.4%;不良母子关系主要体现在盲从、溺爱、不安、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4%~75.1%。从数据看,父亲和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状况比较一致。
2.家长情绪智力现状
家长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家长运用情绪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较差,分别占22.8%、21.9%,其次是调控他人情绪,占10.1%;情绪感知与调控他人情绪处于一般水平,分别占75.8%、83.9%,60.6%处于自我情绪调控的一般水平,60.4%处于运用情绪的一般水平,勉强超过60%;只有占6.0%的人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的情绪智力总体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家长运用情绪的能力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总体较差,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的人数偏少。
3.幼儿亲子关系与家长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相关分析表明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各因子与亲子关系的因子均呈负相关,以父母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以亲子关系的10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亲子关系各因子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Beta=-0.241~-0.083),即家长情绪智力越低,亲子关系问题越高,亲子关系越差,家长情绪智力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亲子关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各项: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在亲子关系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盲从型,其次是不安型、溺爱型。这些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幼儿的正常身心发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在问卷所涉及的4个维度当中,运用情绪最差,其次为自我情绪调控。现在幼儿的家长多为“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怀很多,遭受挫折较少,而所受到的教育轻视情绪智力,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欲望等情绪特点,自我调控能力和方法缺乏,运用情绪能力较为不足。
从相关研究出现的问题来看,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会影响到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态度,从而影响家长与幼儿的亲子关系,在工作与家庭压力较大时,会使家长对幼儿情绪认知不足及产生应对偏差,与幼儿产生矛盾时情绪控制不好,不能积极处理亲子关系,把压力转移到幼儿那里,对幼儿行为粗暴体罚,即积极拒绝;当幼儿家长情绪查知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敏感地了解幼儿情绪,幼儿沟通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对幼儿的消极拒绝;不懂得亲子情绪沟通,苛责管教,不懂幼儿情绪情感,即出现严格型亲子矛盾;家长情绪缺乏稳定性,往往有时盲目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有时对幼儿过分负责、不安,情绪前后矛盾,对幼儿教养不一致。
篇2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
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贯彻常规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体质差、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重点关注对象:徐明皓、岳成奇、黎泽芮.
班况分析: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贯彻常规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体质差、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重点关注对象:徐明皓、岳成奇、黎泽芮.
班况分析: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篇3
【关键词】舒适护理;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焦虑;恐惧;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7-01
舒适护理又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由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由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可引起严重的腹痛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病情重,易复发,通过临床观察,此病患儿及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情绪,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们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腹型紫癜患儿,均以出现皮疹,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其中男孩52例,女孩28例,男女之比1.84:1,其中2岁1例,3-6岁51例,7-12岁27例,13-16岁1例,平均年龄7.4岁,52例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和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舒适护理。
1.2.2 患儿及家长心理舒适护理 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儿沟通交流,语气温和、多安慰多称赞患儿,鼓励患儿与护士阿姨交朋友,尽快消除患儿的陌生感,病取得患儿的信任。要善于观察患儿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从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减轻患儿的恐惧。对于患儿家长,责任护士要主动安慰家长,告知初次发病患者的预后,使家长对治疗护理增强信心,责任护士能为宝宝提供全程的护理服务,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在沟通中责任护士可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生活习惯,家长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良好的沟通可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
1.2.3 知识需求干预 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
1.2.4 皮肤舒适的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给患儿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勤换内衣。洗澡时水温不易过高,不用碱性肥皂,避免用力揉搓,皮肤勿抓挠。床铺清洁平整,无碎屑。
1.2.5 腹痛的舒适护理 密切观察腹痛及呕吐、便血情况,检查腹部有无包块及时发现肠套叠、肠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要观察腹痛持续的时间、频率、程度与饮食、药物、饥饿及情绪的关系。我们针对3岁至8岁的患儿采用脸谱法疼痛评估工具,6分以上的患儿,护士采用非药物性干预,采用主动型与被动型相结合,我科在研究中布置了温馨的住院环境[2]鼓励患儿及家长积极参与,陪患儿聊天、看电视、讲故事,听音乐、床上小游戏,深呼吸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并积极鼓励患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都有助于缓解患儿的
疼痛[3]。有学者认为,疼痛是躯体和心理的共同体验,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奋或充满信心时,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会降低,痛阈提高;相反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等则痛阈降低[4]。
1.2.6 日常生活的舒适护理 重点向患儿及家长讲解饮食管理的重要性,详细的介绍饮食添加的时机及顺序。注意休息,强调远离过敏源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本病复发的重要措施。
1.2.7 评估方法 分别于入院第三天及出院前第一天,发放问卷调查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变化和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见表1。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3.1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发病急、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易复发,极易引起患儿恐惧,家长紧张,焦虑,非常需要护士,对他们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传统的护理观念往往只重视疾病措施的落实,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更新护理观念。
3.2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5]。我们将舒适护理服务,应用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根据患儿的病情、心理、家长的状态给予舒适的护理服务,从方方面面做到真正用爱心、责任心对待患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帮助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紧张、焦虑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文以君.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9.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5-116.
[3] 马双莲,丁.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6.
篇4
【关键词】 儿科 护患关系 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儿科具有家长情绪焦虑,患儿不能准确表达主诉等特点,极易引起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具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在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矛盾日渐成为关注热点时,认真分析护患矛盾,探讨其缓解对策,对维护病人的利益,体现医院职能,更好地推动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25人,其中门诊输液室7人,脑瘫训练室3人,儿科病房15人。其中副主任护士3人,主管护士2人,护师6人,护士14人。从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住病人9000多人次,临时输液5400多人次,3年间共发生护理纠纷20起,其中服务态度6起,液体外渗3起,对医院管理收费不满4起,查对不严引起差错4起,家属直接原因3起;2起纠纷由医院解决,其余均在科内得到解决。
2 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的因素
2.1.1护士语言生硬,服务态度差
儿科住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易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烦躁厌恶心理。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情况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只能机械地完成各项操作工作,无暇顾及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或回答问题简短、生硬,致使家长对护士的态度生硬产生反感引发矛盾。
2.1.2护士的穿刺技术不娴熟
儿科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家庭的宝贝,接触的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家长,患儿家长都要求护士能一针见血,家长疼爱孩子的情绪严重干扰了护士的心理状态,造成紧张心理,如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有的家长就不理解,产生不满甚至投拆。
2.1.3护士工作状态不佳,心理压力过大
儿科的工作是紧张又忙碌的,经常要加班加点,护士还必须保证自己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技术操作上不允许出半点差错,以至做事反复检查,对事情过分担扰和紧张,同时缺乏自我心理平衡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已的心态,造成工作时身体疲惫,无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护理工作。
2.1.4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知识淡薄
长期以来护理人员一直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举证责任倒置”护士又感悟不深,极易引起法律纠纷。
2.2患儿家属因素
2.2.1患儿家长心情急迫
孩子病了家长心情焦虑、紧张、慌乱,每个家长都希望找到一条就医治疗的绿色通道,在愿望没能满足,经排队看病、取药、输液登记等几个环节后已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之输液穿刺不成功,不满情绪一触即发。
2.2.2患儿家长对护士的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缺乏基本的医疗就诊知识,他们无法接受治疗无进展和失败,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方式误解医护人员。将正常的操作或药物的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2.3缺乏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与患儿家长良好地交流沟通,可形成良好的情绪互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护士缺乏与患儿家长的交流沟通,有时因此而引发矛盾。
2.2.4费用纠纷
医疗制度改革后儿科患者的医疗费用均需家长自行承担。孩子生病会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家长在费用上有疑问都会问护士,如解释不到位矛盾就会激发。
3 防范措施
3.1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服务意识
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护士应该会换位思考,转变服务观念,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对患儿既要关心又要有耐心。操作时应细心,听取意见应虚心。
3.2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儿科专业性强,病种多,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加强岗位练兵,狠抓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
3.3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学习,注意调节心理状态
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制”排班,克服“疲劳战”现象,减少护士因身心疲惫引起不良情绪。护士要学会自我评价,保持良好的心境,学会自我放松,学会自我减压,
3.4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注意沟通技巧
在给患儿进行操作时,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满足患儿家长情感的需求。态度和蔼、有理有据地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掌握时机做好健康教育,提出好的建议。
3.5严格护理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
篇5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权威角色
在权威方面,单亲家长常常面临两种困境。
第一种困境是由父母两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一致造成的。首先,无论是否与对方达成一致,你都可以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了你的健康成长,为了你快乐而有成就。你可以对父母的方法产生怀疑、产生偏爱,但不能对父母产生怀疑、误解、抱怨和愤怒。解释后,你接下来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槭裁础V后要用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并认真考虑如何将孩子的要求嵌入你的方案。
对于另一方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请不要假装不知道。因为你若不加以评论,孩子只好自己去思考和评论,那就不知道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了。他也许会仿照你的样子,对另一家长的意见置之不理、冷漠相对。但这样做又会导致孩子的内疚,因为这种态度意味着拒绝,不仅拒绝了家长的建议,也拒绝了他的关心和爱护。他也许会很喜欢另一家长的某些理念,尤其是对他有利的,但因为与你住在一起,他只好压抑住这种喜欢,压抑住这种渴望;或者他有时会将这些理念作为与你争执甚至战斗的武器;或者他会表面听你的,而实际听另一方的。
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发展,对他的行为以及与父母的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你要接纳这些不同,与孩子一起公正、客观地讨论那些意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若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若你的心胸足够大,你甚至可以鼓励孩子与另一家长直接对话,让孩子去分辨和比较。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三个人能坐下来一起协商。这是理想状态,但带孩子的家长若无十分的自信和把握,请不要尝试。你只要做到解释清楚自己的要求,并尊重另一家长的意见和要求,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确定下来的规定就可以了。
第二种困境是另一方(在这里假设是父亲)完全不管孩子,甚至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带孩子的家长此时一定要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愤怒和不公平感,单独处理这些情绪,不要让它们影响到你的权威。
这种情况下最受干扰的其实是孩子,他会有强烈的被遗弃感,而理由呢,是自己不够好,是母亲不够好,或者是我们两个都不够好。一方面,孩子会下意识地接受这些看法,自责并责备着母亲;另一方面,孩子会反抗这些看法,而最常用、最直接的反抗“工具”就是:“你,父亲,才不好,才是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结论下,三个人都是输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母亲冷静、客观地分析、解释和引导。父亲的放弃一定有他的原因,母亲和孩子可以去猜测这些原因,甚至可以通过沟通,了解父亲的意图。
要注意的是,猜测的原因应该是正向的、建设性的,因为父亲和母亲在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拥有幸福的明天”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还有,猜测时最好多列出几种可能性,让自己和孩子有更开放的胸襟。
伙伴角色
在伙伴方面,家长容易产生“相依为命”的情结。尤其是母亲,在这种状态下,常常选择放弃自己的生活,既当爹又当妈,最终形成不是孩子依赖母亲,而是母亲依赖孩子的局面。而孩子必然要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他必须逐渐在家长和家庭之外,与同学、朋友、异往,成家立业,等等。因此,单亲家长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孩子将来是要飞走的。你当然不能嫌弃、厌烦孩子,但更不能用你们的爱、关系与互动捆绑住他。
伙伴这个角色所要求的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对于家长是一个极难应付的挑战!在这种状态下,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处于情绪多少有些失衡的状态。两个情绪失衡的人在一起,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激荡和冲突。
雪上加霜的是,家长往往认为这种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是示弱的,于是选择掩饰和压抑。但是因为不能完全明确为什么要掩饰和压抑,孩子会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产生责备和拒绝,因而产生自卑和羞耻感。
因此,家长如果不能应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孩子的情绪与情感,至少可以选择坦白地承认和表达,哭一场、骂一顿,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心情不好,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或成绩等引起的,总之与孩子无关,是自己的发泄。这样,孩子也能够学会坦白自己的情绪,不去怀疑、不去自责,尤其关键的是,不会借题发挥。
向导角色
作为向导,由于家长过多地卷入与孩子的日常互动和对孩子的日常管理,有时家长会变得“近视”,不能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孩子的未来。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家长,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对未来是焦虑的、悲观的、被动的。
家长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状态,虽然改变起来困难,但至少可以不把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混在一起,不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规划混在一起。如果家长自己对当好向导的角色没有把握,可以考虑提供足够的资源,借他人的智慧给孩子以引导,例如名人回忆录和传记、历史读本、哲学读本、名家的散文以及小说等。
如果家长能够在这个围度上关注,但不关闭,并持乐观、主动的态度和灵活、坦然的心态,就不用担心孩子是否会走偏,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有自己探索的空间和动力。
榜样角色
作为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家长,其榜样作用最直接、最现实,所以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离异、个人带孩子,如果还有工作的压力,那么生活的艰难程度确实要高于常人。
这种情况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冲突反应模式和情绪表达方式,尤其是自己面对问题和冲突时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自身的不利处境以及如何应付。这考验的是家长的生活智慧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家长的一个机会,是时候先停一下脚步,好好回望、整理一下过去,清点一下现在。只有超常的压力,才能把炭变为钻石;只有千锤百炼,生铁才能成为精钢。
这是需要家长自己来承担的责任,抱怨另一方、抱怨命运、抱怨家庭;期待孩子以及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包容;等待孩子长大了会懂事,会有回报,恐怕都不会让你满意、快乐。
篇7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篇8
一、压力过大随意宣泄
现代社会生活步调快,职场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教师无意中会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移到学生家长身上,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表现而对家长乱训一通,家长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双方产生了冲突。例如,开学第一天,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们进入教室,家长们也站在教室后面听教师布置一些事项。有个男孩在位置上坐不住,东张西望,随意插话,后来还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家。班主任很生气,对孩子的父亲说:“你这个孩子太调皮了,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他却坐不住,乱说话,乱动,这样会影响其他孩子学习的,班级也会被他弄得一团糟,你要好好教育他。”这位父亲当面只好说这个孩子确实是太调皮了,一定要好好教育,但是心里却非常不悦:我送这么小的孩子到学校,就是希望教师来教育的,你凭什么来批评我。虽然表面上双方没有起什么争执,但明显已经产生了对立情绪,这是不利于家长以后更好地协助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其实刚入学的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是正常的现象,但这位班主任近期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自己年幼的孩子也经常生病,本来要求学校不安排自己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但学校缺人手,还是安排她担任班主任,而且是最辛苦的一年级班主作。多件事情堆集在一起,造成这位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在这个事件中,教师用批评家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过大的压力,方式不妥。本来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如果教师在和家长交往的过程中,也经常使用批评,容易让家长心生不悦,心存芥蒂,双方就很有可能站在对立面了。
教师的压力来源非常多。作为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承认压力的存在,并且做好抵抗压力的心理准备;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不要逃避,而是静下心来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广泛的爱好,进行适当的运动,让不良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转移和宣泄。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较好地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请家长共同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不留情面地把孩子与家长都批评一通。这样,教育工作取得了家长的协助,才是最完美的家校教育组合,才是最佳教育效果出现的根本保证。
二、焦虑过度难控情绪
许多刚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心中充满了激情,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事实往往与想象的场景相违,这些年轻人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以自身经验和能力难以处理好的事情。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但是切不可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带到与家长的交往中。一位上进心很强的年轻教师,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班级成为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但事与愿违,他接手的这个班级原来的基础一般,班级总体纪律差,学生平均成绩也不高,班上还有几个“刺头”经常惹事,班级的三项评比在年级中常常是倒数第一的。这位教师非常着急,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努力,但起色不大,以致他常常陷入深度焦虑的状态。偏偏这时,有一位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经常受到欺负,找到学校要求转班,学校领导说要征求班主任的意见,请家长去找班主任协商。学生半途换班,在学校里是很敏感和忌讳的事情,因为学生换班就意味着原来这个班级很差,班主任工作没做好,所以这位教师听到家长要给学生换班级,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否定,所以不愿听家长的任何解释说明,也不做耐心细致的劝说工作,而是一口回绝:别来找我,有本事你找校长说去。本来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受到欺负,家长心里就十分委屈和不满,现在看到班主任的态度傲慢,也很生气,双方吵了起来,冲突也不断升级,最后还是在学校领导的调解下才处理妥当。
造成教师焦虑情绪的原因非常多,压力过大、目标过高、工作过难都有可能。学会控制情绪,减少焦虑是教师自我成长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设定合理的工作及人生目标,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学会从开阔和弹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危机;学习使用合理有效的减压方法降低焦虑水平。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遇到喜欢指责挑剔的家长,需要沉住气,先让家长发完脾气和牢骚,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在肯定他们热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同时,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跟家长坦诚地交流解释,一起分析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自尊过强失去耐心
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一些教师由于自尊心过强,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使一些本来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的事情变得复杂。有一位班主任为了减少班上学生迟到的现象,规定上课迟到者放学后要留下来打扫教室,一段时间后,迟到现象大大减少了,但有个孩子还是经常迟到。经了解,是因为他的妈妈喜欢睡懒觉,叫孩子起床的时间就晚了,所以孩子经常迟到。班主任按班规罚他放学后留下来打扫教室,不料这位家长知道后,气冲冲地来学校找到班主任,劈头就问“你是什么意思?”班主任一下子愣住了,只好问“怎么了?”“你惩罚我儿子打扫教室,你是什么意思?”原来是这样,班主任明白了家长的来意,但因为从来没有家长对自己是这种问责的态度,他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非常激动和生气,也顾不上跟家长耐心说明,而是冷冷地说:“你儿子迟到了,让班级评比扣了分,我们班上的规定是要罚扫地,你不要搞特权,在我班上就要听我的,有本事你换到其他班去。”这位妈妈是个官太太,本来就傲气,看到班主任这样说话,就更大声地吵了起来,还说要告到校长那里,双方闹得非常不愉快。
这次冲突,看起来是由这位家长不理解班级的管理工作,到学校来无理取闹引起的,但实际上,和这位教师过于关注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也有关系。过强的自尊心容易导致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容易使教师心理失衡,从而无法平静和耐心地处理问题。上述那位家长到学校来指责教师的根源在于她的护犊心切和疼子之心。作为教师,在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班级事务处理的同时,也要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情,在对方处于激动的状态时不要随便去否定她,更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处去指责家长,而是要对家长疼爱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可以请家长到办公室坐下来,让家长的火气慢慢消下去,再晓之以理,告诉家长自己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让家长知道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上是公平公正的,同时指出如果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在班上搞特殊化,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对她的孩子敬而远之和反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师用真诚相待的态度让家长消除怒气,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取消无理的要求,这样事情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四、权威过高忘了尊重
尊师重教是当今道德社会的崇高风尚,但把教师职业说成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师说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可能导致一些教师产生过高的权威感。尤其许多地方由于入学难、择校难,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因素,使得家长们对教师的话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让不少教师在家长面前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从而缺失了服务意识,甚至忘记了尊重家长。小亮是个顽皮的学生,很少能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多次请家长到校沟通,结果父母双方无一人到校,原来这位学生的父亲经常外出挣钱,而母亲则天天忙于打麻将。终于有一次,年轻的班主任请到了这位孩子的妈妈,在办公室里,班主任历数孩子犯的错误,责问家长为何不管不顾孩子。家长也很生气,说教师在学校为何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并把原因归为教师年轻没经验。双方的交流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唇枪舌剑,都把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推到对方身上,后来还是在一位老教师的调解下,家长才答应尽可能与班主任配合。
双方产生冲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互相之间缺乏必要的尊重,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数落家长的不是,家长面子上挂不住,当然听不进教师的话。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教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的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双方形成了合力,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开展。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健康发展;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史中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最大课题。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这种重视大都是学校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将家庭作为教育的场所,更没有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教师。实际上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教育,可以说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期。
二、家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生存环境
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互动关系,并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调查显示,在家庭中如果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成员感到心情愉快的家庭中,儿童也会感到愉快、安全。而儿童的情绪方面则表现比较稳定,“不随意地发脾气”;在儿童的行为表现上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小,则表现得开朗、好奇心强、爱探究,而较少表现出退缩与焦虑。
2.家长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老虎权威型
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分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妥之处就严加惩罚。
第二类:母鸡溺爱型
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
品性。
第三类:山羊自流型
这种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老鹰民主型
父母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
3.家庭结构变化
随着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发生动摇,家庭破裂造成儿童赖以生存的心灵家庭乐园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幼儿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
4.家长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三、构建健康家庭教育环境
早期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应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态度和蔼可亲,家长对待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2)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3)家长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乐观、淡定、放松的情绪来面对孩子,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积极感染力。(4)为子女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为许多父母,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父母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厚爱”,致使大多数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家庭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尤为关键,孩子在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信;孩子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和爱心;孩子在忍耐中生活,他将学会忍耐;孩子在偏袒中生活,他将学会自以为是;孩子在争吵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与逃避;孩子在公正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尊敬;孩子在埋怨中生活,他将学会责怪和抱怨;孩子在偏爱中生活,他将学会嫉妒和冷漠。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土壤,因此当前开展家长的素质教育,优化家庭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长的责任和认识,认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障碍,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儿童身心健康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10
一忌不分轻重,动辄就请。小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犯错违纪是正常的。犯错后大可不必兴师动众,把请家长当作灵丹妙药,尤其忌讳不分错误的轻重,一犯错就以请家长相要挟的做法。殊不知,学生最反感班主任请家长。不管学生多么顽劣,不管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如何丧失,他们的道德底线是不希望父母因为自己的错误受"株连"。动辄就请家长只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让学生耿耿于怀,即使暂时起到震慑学生的作用,学生对班主任也不会心悦诚服。
二忌迁怒家长,发生争执。有些班主任因为学生犯的错误很严重,往往迁怒于家长。见面后,像训斥学生一样埋怨批评家长,随意否定家长的教育方法。其实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教育学生的CEO,切忌高高在上,板起面孔"教育"家长,甚至与家长发生争执,其结果只能是落得两败俱伤,达不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忌不分场合,数落揭短。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能有一个引以为荣的子女,也都很爱面子,班主任切忌把面谈地点选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在这种场合,家长常会因为孩子让自己的颜面丢尽而激发起对孩子的愤怒,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当场暴打学生,影响沟通效果。
由于教师和家长评价孩子的标准不同,被老师视为顽劣的学生,在家长眼中可能是有很多优点的孩子,班主任切忌一见面就急不可耐地向家长告状,数落孩子的过错,专揭孩子的短处,这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让家长如坐针毡,非常难堪,严重挫伤家长的自尊,家长又怎会通力合作,配合我们的工作呢?一位年轻班主任在数落了孩子的种种罪状后,就曾遭到家长的质问:"我的孩子在家里那么听话,在学校却犯了这么多错,你们学校和老师难道就没有责任吗?"问得那位班主任哑口无言。
四忌回家反思,推脱责任。对屡次犯错的学生,班主任切忌让家长领回家反思。从学生角度分析,此法正中那些平日厌学懒散学生的下怀。他们心中明白:反正也不是开除,回家住几天又有何妨?从家长角度分析,家长大多是迫于教师的压力才无奈地把孩子领回家,并非心甘情愿。孩子被领回家,家长不可能为了孩子连续几天不上班,不出工,可若把孩子一人扔在家里,面对网络和电视的诱惑,孩子又怎会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这些家长的家教方式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学生回家,只会让班主任先前的努力付之东流,实为下下策也,也是推脱责任的表现。
结合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请家长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仔细分析,三思后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学生在学校屡屡违纪,学校教育对其不起作用时,请家长配合是应该的,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首先要仔细分析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和类型,分析是否有家庭教育的失误,是否有家长责任的缺失,是否确实需要家长的配合,然后再决定是否请家长。对一些叛逆学生,请家长前最好通知学生,假如学生强烈反对,绝不可强请,否则只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怨恨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位学生违纪后,当老师告诉他已通知家长时,他竟大喊:"你如果叫我妈来,那我们没什么话可以说的了,我永远都不会再理你了......"可见请家长要慎重,须三思而后行。
二要认真备课,有备无患。请家长之前,班主任必须认真备课。首先要了解该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熟知学生的性格特点、成绩、优点。其次要了解家长教育管理孩子的类型特点,是溺爱型还是放纵型?以备谈话时有的放矢。对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是否单亲等也要做到了然于胸,"有备无患",避免面谈中触及家长们的敏感话题,造成双方的尴尬。再次要精心选择面谈场所,这样既能拉近和家长的心理距离,又能稳定家长的情绪,使家长无所顾虑,愿谈乐谈,收到良好沟通效果。
三要先扬后抑,营造氛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班主任要本着先扬后抑的谈话原则。即使是差生也要尽量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见面后,先从表扬孩子的优点入手。俗话说:"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言。"教师对孩子的表扬肯定,会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面谈氛围。然后再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违纪表现,共同研讨教育孩子的措施,这样家长就能比较容易接受孩子违纪的现实,并乐意与教师联手实施教育措施。
四要真诚相待,因人而异。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也各不相同。我们在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除了要彬彬有礼,以诚相待,坦诚地与家长交流外,
还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配合型的家长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并与教师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教师可以提前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家长,真诚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然后与家长默契配合,分别扮演好红脸与黑脸,互相唱和,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护短型的家长喜欢袒护孩子,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情况,与教师交流时爱躲躲闪闪。教师也宜与其先单独交流,在肯定学生的长处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为了避免家长替孩子的过错辩解,最好有学生的书面检查为证。同时要婉转地指出溺爱的危害,让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做法。
放纵型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缺乏信心。班主任在介绍优点时,语气要肯定,饱含感情;在介绍缺点时,宜有所保留,语气平淡。班主任要把曾为该生做了哪些工作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促其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还要通过身边那些触目惊心的的实例指出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危害,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管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