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共同体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共同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共同体

篇1

关键词: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统计管理

在当今信息化的环境中,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还要受到国内同行的挤压。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管理信息反馈的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提高卫生信息统计的时效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现状

1、领导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就是简单地填几张报表,事后上报的数据不那么重要,把统计工作简单化,只有在上级检查和工作总结时才用得着,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导致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2、财力投入不足。

信息系统建设也是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需要一定财力物力的支持。某些单位在设备购进、房屋建设和医技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很超前的意识,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则明显不足,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还没有建立起全面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3、统计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由于受到编制、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单位的卫生信息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统计队伍相对不稳定。长期以来忽略信息统计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现有的在岗人员中,专门统计人才很少,大部分都是半道改行或兼职的,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只能做些日常的资料收集整理、业务工作报表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很难对信息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利用,从而制约了统计信息重要作用的发挥。

4、统计口径与上级要求不相符。

按照《2007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诊疗人次数、住院床日数等基本信息是必须如实反映的,而许多单位变相按照收费处方、分解住院、退号转门诊等方法统计,以应付医保检查、减少病历书写等主观需求,造成信息统计结果不准确、不可靠,无法真实地反映业务管理的全过程。

5、主管部门培训督导工作欠缺。

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信息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数据监管力度不够,应该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标准,统一指标口径,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信息统计工作的检查评比,防止漏报、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以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卫生统计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1、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医务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卫生统计信息是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基本依据,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急需的项目上,真正做到物有所值。

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依据区域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业务管理方面,根据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指标信息,进行合理规划布置,改善就医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科学决策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卫生统计信息,单位管理层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支、医疗成本等经济数据,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病人的次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指标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反馈,制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业务计划,调整科室设置,做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项目,从而增强竞争力。

3、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尺

衡量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利用这些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制度,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单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哨站

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以来,医改监测就伴随而来,从统计月报、季报到年报,都离不开卫生信息统计的支持,特别是五项重点改革内容,更是依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认真填报、逐级汇总,国家有关部门分析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为顺利实施新医改奠定了坚实的监管基础。

三、开发利用卫生统计信息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改变过去那种认为信息统计部门只是提供一些机械的统计数字,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错误看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单位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统计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上。

建立一支由信息统计人员、医务管理人员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管理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并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同时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购置相关的信息处理设施,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统计信息;用现代化信息论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求在新形势下卫生信息统计工作的新路子。

2、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卫生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合适的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统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制。

强化统计信息的管理、监督职能,除了要求统计人员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建立统计信息定期在单位办公会上交流、通报、反馈的制度,使单位内部各部门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与统计工作的关系,以加强统计信息与核算、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3、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一是健全统计机构,稳定统计队伍。在单位内部单独设置卫生信息统计部门,增加相应编制,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新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岗位业务指导培训,参加统计业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素质。只有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统计信息的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统计台账。通过制定一些表格、账簿,反映本单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满足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需要,力求统一、简洁、明了,做到规范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统计台账要及时、准确、完整地登记,台账之间要有连贯性,指标口径要一致。

三是严把数字关,确保可靠性。严格统计信息质量管理,统计数据分口把关,各负其责。统计人员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个信息数据的来源,计算及时、正确,分析其可比性,认真地检查、审核数据,实行交叉复核签字手续,逐级汇总上报,确保统计资料“数出一门”,真实可靠。

4、实现统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化的手段给统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条件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效地减轻了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根据医疗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的完善程度,逐步加强信息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利用、存储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使统计出的信息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管理需要。

5、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信息统计工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其次结合国家、卫生行业统计管理要求,实现统计资料的内外整合。科学地设置统计指标体系,规范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计算公式、汇总级次、报告权限等相关内容,便于统计人员科学、有序、规范地操作和运行,既为单位日常微观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又为国家和卫生部宏观管理服务,二者兼容,客观准确地反映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和发展,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6、做好信息统计与财务核算的协调统一。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单位的综合信息统计与具体的业务核算、财会部门的会计核算之间基本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可靠,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坚持“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增长点”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程序和协调制度,做到各个部门沟通及时,数据共享,取长补短,为医疗卫生单位的决策和测算提供详实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篇2

刘丽红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是这个房间的负责人。她介绍说,电脑连接着展览路、德胜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大人民医院一道,三者组成了一个名为 “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简称“共同体”)的试验。

准确地说,这是个科研项目,探索的是: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另一种模式。在这个课题即将完结之时,决策层也谋求在更大范围将它推广。

“小”傍“大”

一位患者介绍说,为了上午能在北大人民医院看上病,往往得早上五六点钟排队挂号,有一次看病总共动员五六个人,分别在医院的挂号处、医务室等不同地方排队。

这是中国看病难的一个佐证。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医疗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大量患者流入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同时出现了“大教授看小病”、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

在一部分人看来,如果“共同体”的做法推广开来,患者 “下沉”到社区就医,这种状况或许会有所改观。

刘丽红介绍说,患者在上述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只要符合转诊条件,服务中心的医生就可以在网上预约北大人民医院的相关科室。而在另一端的北大人民医院的协管中心接到信息后,便会及时处理,安排就诊时间。

和平常不同的是,患者只需拿着预约单,来到人民医院一楼大厅接待处,便有护士全程陪同就医,无需漫长的排队等候。在患者来到前,电子病历实际上已经传到医生手上,在检查后,这些诊治情况和治疗方案又会及时传回社区服务中心。

此外,患者还可以在人民医院看病,到社区去拿药。由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药品 “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远远低于各大医院,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这又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这项名为“医疗服务共同体”的试验,源于2007年1月北京市科委的一个科研课题,它旨在整合现有医疗资源,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双向转诊,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9月25日,该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共同体”试验的直接推动者是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接受采访时王杉表示,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目的是整合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让不同的医疗机构回归其本位,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也就是说,大型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急重症的诊治和科研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常见病、慢性病治疗,坚持预防、医疗、妇幼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机制能提高社区首诊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的现状也会有所改变。

双向转诊新路径?

其实早在“共同体”成立之前,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有了 “结对子”、“手拉手”的关系。

从2007年4月1日起,北京市全面启动了全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据了解,北大医院对口支援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大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于有了这层特殊的关系,“共同体”筹备之初,曾打算只在人民医院和展览路社区服务机构间进行,但后来西城区政府认为,仅有一个中心,试验结果如何很难判断,于是增加了距离人民医院较近的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便有了目前的“1+2”模式。

分析人士认为,“共同体”和对口支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以双向转诊为主要内容。为此有人认为,“共同体”是对对口支援举措的完善、补充,也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种不同的路径,是新探索。

在以前的合作中,由于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不同体制,前者自负盈亏,要通过收入来养活医院职工,因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后者收入和经费均由政府投入,在两种不同体制下进行双向转诊,往往存在不少问题。

一位长期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人士介绍说,对于从社区转诊的病人,这些大医院可能会有所选择,例如转来的100个病人,可能只有50个有科研价值或者住院能产生费用,这对医院是有好处的,而那剩下的50个人就没有这样的价值,医院可能就会不愿意接收这样的转诊。

同时按照对口支援方案,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当年不能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因而各大医院均会派出医生到社区“蹲点”,进行会诊等工作。

上述人士介绍说,社区真正需要的是常见病、慢性病方面的医生,但往往他们担负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或者有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一般不能按时并长期在岗,“只能是今天来半天,明天就不来,然后大后天又来半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水平、能力了解甚少,甚至能开什么药都不了解,但是经过15天磨合期后,刚刚有所熟悉,“结果呢,他又到点了,要走了”。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双向转诊时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窘境。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张跃红告诉记者,从一年的运行来看,“共同体”是很有优势的,能真正起到双向转诊的作用。以前是能转上去,但是就得不到转下来的病历指导。现在实行网上转诊,把病历传到人民医院去,人民医院在诊断后能把病历传回中心,有利于社区医生对病人进一步观察,做到对个人健康全程管理。

据了解,张跃红所在的德胜社区服务中心病历转回率达100%,同时该中心还为12万常住人口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

多赢的结果

据了解,目前“共同体”已经覆盖23万居民,一年间,居民通过社区门诊预约北大人民医院医生200多次。不过,这在人民医院总门诊量中所占比重,可谓微乎其微。

分析人士认为,从短期来看,这是三级医院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人民医院对于转诊上来的病人实行免挂号费,同时病人可以在三级医院就医然后到社区买药,对于医院来说,又少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不过从长远来看,并非如此。

由于社区管辖人口较多,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大量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圈住了一个社区服务机构就等于圈住了一大批人群。分析人士认为,“共同体”下的合作是多方共赢的。

刘丽红认为,“共同体”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下建立的,它依赖网络的通畅性,如果网速不稳定,它的运行就会受到限制。要推广“共同体”的做法,则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例如选择公网还是选择专线,如果是后者,通畅性能得到保障,但成本较高。

此外,由于该试验目前还是一个科研项目,运转所需的软硬件费用均来自课题经费,而一旦大面积推广,挂号费是不是免除?运转中产生的费用如何分担?目前专门为社区预留的医疗资源是否够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出现。

据了解,北京西城区已经有意推广这一经验,同时各社区服务中心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至于大医院愿不愿意做,“关键看医院领导感不感兴趣”。

篇3

    为加强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管理,健全医患双方制约机制,规范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就医行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2号)的精神,现就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一)各定点医疗机构要根据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根据任务量配置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做好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

    (二)要加强血液透析、放化疗等危重症医疗费用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三)要严格执行用药限量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病、精神病、肿瘤(放化疗),且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品,门诊开药量可放宽到不超过一个月量。

    (四)要按规定使用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专用处方,实行双处方双划价,专用处方要单独管理。要使用全市统一制定的“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清单”。

    (五)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为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患者及时、准确地提供“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清单”,积极配合各区县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并提供有关资料。

    二、下列费用公费医疗、大病医疗保险不予支付

    (一)各种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手术加台费、优质优价费(含特需病房)、自请特别护士、护工等特需医疗服务费用。

    (二)各种预防、保健性及非治疗必需的诊疗项目费用,如气泡浴、等动力康复治疗、光量子治疗、眼部人工骨植入等。

    (三)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如止痛泵、止痛表、氧气发生器等费用。

    (四)各种气功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治疗费用。

    (五)市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费用和各种生活性材料费用。

    (六)微量元素检查、APOP老年人痴呆基因分型检测、SW系列反射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等费用。大病医疗保险患者手术中使用一次性进口器材、器械,报销仍执行京劳险发〔1996〕201号文件。

篇4

刊首

(4)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未来 无

(9)e外刊外网 无

(11)微语录 无

(12)新闻资讯e图说 无

新闻资讯

(14)2013年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达102.65亿 无

(14)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达49.2万例 无

(14)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被发现 无

(14)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立 无

(14)卫生部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 无

(14)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进入现场预试验环节 无

(14)北大人民医院与普洱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无

(15)陕琼青:三省启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无

(15)内蒙古包头:新农合报销网络直达村卫生室 无

(15)深圳:将设公立医院管理中心 无

(15)北京:医药分开试点医院动态监测“大处方” 无

(15)南昌:第一医院启用回访系统 无

(15)杭州:全门诊预约分时段诊疗 无

(15)安徽:2015年建家庭医生制度 无

(15)江西:2亿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无

(16)美大学提供无线医疗硕士学位 无

(16)在线健康相关搜索显著增加 无

(16)新宫颈癌筛查可改善早期诊断 无

(16)首个药物洗脱外周支架获批 无

(16)新技术改善乳腺癌诊断精准度 无

(16)计算医学改善疾病诊疗 无

(16)智能手机分散医务人员注意力 无

(16)x线检查不增加癌症风险 无

(17)统计学图像分析协助乳腺癌诊断 无

(17)云同步健康程序追踪药物依从性 无

(17)无线健康平台2.0推向欧洲市场 无

(17)新技术增加医药供应链透明度 无

(17)研究显示虚拟形象改善健康 无

(17)减肥术后随访可改善效果 无

(17)在线计算体重相关糖尿病风险 无

(17)高ct使用率增加乳腺癌风险 无

(18)2011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 无

(20)从重建设到重落实——记上海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召开 庞涛

(22)新使命新责任新发展——记深圳市医学会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学术年会召开 庞涛

(24)

数据解答所有疑问——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运营平台项目 何伟

(25)联想召开首届医疗行业核心渠道大会 童夫尧

(26)治疗学进展与合理医学的挑战 无

评论

(30)质量控制是个学习过程 朱杰

特别报道

(32)医改的中国路径 相海泉

(36)数字看医改 无

(36)微博看医改 无

(38)思索未来 无

特别报道

(46)《“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无

(47)首批试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发放居民健康卡 无

(48)卫生部加速建设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 无

(49)信息化内容在三级医院复审中比重大 无

(50)卫生部要求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无

(51)电子病历评级结果 无

(52)《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 无

(53)全国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无

(54)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信息化建设 无

(55)卫生信息化标准正走向统一 无

特别报道

(56)三家医院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 无

(57)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无

(58)石棉县人民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 无

(59)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通过信息安全等保三级 无

(60)河南省实现新农合跨区域“即时结报” 无

(61)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医疗物联网建设 无

(62)上海仁济医院成功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无

(63)上海市松江区建成“区域临床影像诊断中心” 无

(64)北大医院医保系统双活容灾建设方案 无

(65)陕西省人民医院建成远程会诊省级中心 无

特别报道

(66)风云人物 无

产业聚焦

(68)信息化构建“心与心”的网络——访北京麦迪克斯公司总经理岳顺红 杨诗昊

医院信息化

(70)你选对打印机了吗 庞涛

(72)构建“安全高效”的医院内网终端管理系统 朱伟健

(74)基于wlan无线网络系统的医院移动营养点餐系统 毕鲁佳

(75)华为加快重庆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 无

(75)银江股份亮相中国

医院院长年会 无

(75)浪潮大数据战略首推一体机 无

(75)锐捷网络提炼医疗信息化人才 无

(75)方正国际与大同五院共建数字化医院 无

(76)专注于专业打印——访oki打印机特别销售部经理谢伯威 无

(78)在诊疗一线清晰把握病情——飞利浦intellispace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为icu医护人员提供全面信息支持 无

(79)惠普推出新型flowmfp数码多功能一体机 无

篇5

海纳医信成立于2008年,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清华科技园,是由数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留美学习、工作多年的医学影像领域的专家,归国创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及相关服务。公司核心创始人及CEO崔彤哲,具有在国外知名公司多年开发国际一流医学影像系统的辉煌经历。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型的领导者,带领着海纳医信走上了一条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核心,建立品牌型企业的发展之路。

凭技术实力赢得第一桶金

公司的三位创始人崔彤哲、孙毅、胡晖曾于2002年归国共同创立海纳维盛公司,研发了当时国际领先的网络化三维医学影像后处理系统。产品于2003年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成功上线运行,并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包括GE、西门子等国际大企业都来评估过海纳维盛的产品,并作为并购的对象。海纳维盛最终于2004年2月被一家专业做三维影像工作站系统的美国上市企业Vital Images以1800万美金并购。这次并购帮助几名创业者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也有些许的遗憾。“我们遗憾没能把海纳维盛做成一个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品牌,打破欧美企业在高端医学影像系统的垄断地位。当时受制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卖掉海纳维盛也许是我们当时最好的选择……”崔彤哲怅惘的谈到。而对于Vital Images来讲, 并购海纳维盛后,产品线得到极大的增强,销售业绩经历了连续12个季度的高增长,市值也从1.8亿美金持续上升到5.8亿美金,创造了自身发展的一个。

海纳维盛被并购后,崔彤哲出任VitalImages全球研发总监,负责整合海纳维盛和Vital Images公司的产品线,并于2004年~2008年间帮助Vital Images在美国了三代新产品。2008年崔彤哲离开公司前的最后一代产品Vitrea Enterprise Suite被美国放射学权威网站AuntMinnie评为2009年度最佳放射新软件。

创业者的成功来源于扎实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以及对医疗影像行业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三人于2008年二次创业成立海纳医信时,仍然将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根基。崔彤哲说:“海纳医信拥有专业的精英团队,既有海外归国的专家级、科学家级人才,也有在国内多年培养积累起来的国际级研发团队。我们在深入调研中国医疗信息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研发了国际领先的综合性医疗影像信息平台HINA MIIS。这一系统为综合性的一体化平台,涵盖全院级PACS、RIS、远程诊断会诊,以及高端的三维医学影像分析处理等主流医学影像功能,以满足从基层到大三甲医院以及区域医疗的全面影像应用需求。”

中国市场的两大机遇

基于多年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和实践,崔彤哲对全球的PACS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面对当今中国PACS市场的现状,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目前,PACS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表现,在美国也曾经经历过。现在的市场很‘热’,但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了杂乱无序的状况。在医改的大潮下,各省市、地区,以及医疗机构都在纷纷上马大小不一的PACS项目,价格也从几万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用户应用这些软件后,感受肯定会有很大的区别,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第二次选择。这就是一个行业的洗牌过程,技术领先的企业会在大浪淘沙中走到最后。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行业的整合、洗牌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种市场现状下,崔彤哲看到了公司优势与行业发展趋势的融合点,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市场机遇。崔彤哲说:“机遇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在看准这样一个市场机遇后,我们就开始了PACS系统的研发,很快就有了第一个客户。”

北京安贞医院作为国内顶级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之一,对PACS系统的选择一直是非常的谨慎,曾经进行过两次PACS招标,但是最后都因没有找到一个令医院满意的系统而决定暂缓。2009年7月,由于医院320排CT的上线,产生的数据量激增,院方不得不考虑上线一套高性能PACS系统,以缓解大数据量存储的压力。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选用海纳医信的HINA MIIS作为其PACS存储系统,北京安贞医院也成为海纳医信PACS存储系统的第一个客户。

回顾这一案例时崔彤哲说:“安贞医院放射科张兆琪主任在我们创立海纳维盛时就有过合作,对于我们在美国研发业界领先产品的过程非常了解,所以海纳医信才有机会被邀请参与产品的评估。可以讲我们当时是给安贞医院解了燃眉之急。”

2010年6月,海纳医信的全院级PACS、RIS系统正式上线首钢医院。2010年,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医学专科中心大楼在首钢医院正式启动,又要有大批的高端影像设备要进入医院。也正是由于该中心的启动,使首钢医院需要选择一个更高效、稳定的PACS系统,这样才能支撑新大楼的正式使用。海纳医信经过多次演示,最终获得首钢医院的认可。“当时为了获得医院的认可,我们甚至许诺,上线所需要的所有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垫款购买,如果上线达不到医院的要求,我们硬件都送给首钢医院!”正是崔彤哲拥有的这种壮士断腕的气概和信心,打动了首钢医院,最终选择了海纳医信。

前期的几个案例坚定了海纳医信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的信心和方向。“也许未来几年中国会出现PACS更新换代的,在这之后,市场也逐步会趋于理性,中国PACS市场将会有全新的格局出现。” 崔彤哲深有感触的谈到。

谈到中国市场的第二大机遇,崔彤哲介绍说:“这个机遇的发现,是源于微软和卫生部合作的一个关于农村医疗信息化合作备忘录的国家级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市县乡村信息化及远程诊断会诊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我有幸作为信息化专家顾问的身份受邀参与该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发现,远程诊断及会诊将成为区域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海纳医信成立初始,就毫不犹豫的开始了远程诊断会诊平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积累,产品推出后,获得了微软试点项目组技术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承担了这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中组建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平台部分的技术支撑工作。”

通过这一项目的参与,结合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的国情,崔彤哲预测:未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影像诊断服务将由县级医院提供。也就是说,乡镇卫生院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逐步完善了医院硬件建设,但是在面临医疗服务人员匮乏的问题上又没有快速解决的良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远程诊断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

2009年底,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影像远程服务网正式上线。该服务网定位于整合全军专家资源,支援千家县级医院,为基层医院的疑难病症提供远程诊断和会诊服务。崔彤哲回忆到:“当时他们主动打电话说要来我们公司看看产品,结果当天看完后,第二天又带来几个专家,又对系统进行了观摩,而且当场就决定选用我们的系统。”该远程服务网自2009年底上线至今,已成功连接120家市县级医院,为众多的基层患者进行远程诊断会诊服务,并提供相关治疗方案。切实地缓解了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得全军的专家资源有效服务于地方。

与此同时,海纳医信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案例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他们用技术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难题的能力。2011年7月15日~16日在卫生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青海省卫生厅在青海省西宁市、海南州及贵德县隆重启动了北大人民医院支援青海“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项目。海纳医信承担了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与会诊平台的建设任务。在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依托海纳医信的系统,北大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为贵德县的一例脑神经疑难病例进行了现场会诊支援,为患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及治疗意见。青海省人民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以及贵德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及医生通过互联网,在各自的医院参与了这次会诊。

崔彤哲对这一案例十分自豪,与北大人民医院的合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项目最终要确定合作厂商前夕促成的。而促成的原因就是崔彤哲到北大人民医院的一次系统演示。崔彤哲说:“北大人民医院一直是医疗信息化建设排在前列的大型三甲医院,我们当时是慕名到医院进行产品介绍的,事先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选择一个远程影像诊断会诊平台。 结果我们当天一介绍完,院方很认可,接下来又连续邀请我们去医院给不同科室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进一步介绍,并且很快就决定选用海纳医信的远程诊断会诊系统!”依托这一平台,北大人民医院不仅成功连接了多家“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中的基层医院,将医学影像诊断会诊服务带给更多的边远地区,同时在北大人民医院内部建立了医学影像共享交互及平台,以支持院内各科室的临床医生对患者影像进行更便捷的交互会诊。

崔彤哲谈到:“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为中国的医改做更多的事情。技术优势是我们在发展中一直引以为豪的,如何更好地将我们几个核心创始人多年来在国外积累的先进经验、掌握的技术运用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中去,为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服务,是公司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合作高端保持先进性

2011年4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海纳医信签订合作研发备忘录,决定采用海纳医信HINA MIIS作为其科研PACS系统(Research PACS),同时双方建立研究合作关系。Schwartz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决定与海纳医信合作,不仅是因为其产品的领先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海纳医信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海纳医信HINA MIIS已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科研PACS系统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依托海纳医信的的PACS系统,一方面对哥伦比亚大学及数家合作医院的科研影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让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专家可以随时随地对科研数据进行调阅和分析,并可以高效开展多方的病例讨论和研究。同时,双方依托该系统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医疗影像信息在临床药理验证领域的应用及进行相应的高级三维图像和计算机辅助诊断分析算法研究。

崔彤哲介绍说:“海纳医信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PACS进入美国知名医学院的先河。这一成功案例表明,海纳医信业自主研发的PACS系统在同类产品中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国产PACS系统与国际一流厂商的竞争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合作也为海纳医信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品牌提供了保障。”

红杉资本注资海纳医信

2011年12月18日,海纳医信宣布,经过几个月的交流沟通,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3000万人民币注资已经正式完成。对于此次投资,崔彤哲首先介绍了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的看法,他说:“周逵对此曾经表示,投资海纳医信,是因为红杉关注到了中国医改的需求,关注信息技术在中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红杉资本希望找到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能在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司进行注资和长期支持。我们海纳医信恰好是个技术领先、专注产品、具备国际视野和国内客户服务经验的公司,在成立的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红杉很看好我们核心管理团队。红杉也希望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能快速的成长为中国医疗影像行业的领头羊企业。”

红杉资本是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于1972年创立于美国硅谷。做为早期投资者,曾成功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谷歌、雅虎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崔彤哲对于红杉资本的投资非常重视,在谈到它的重大意义时,他说:“红杉资本是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在高新科技以及软件企业方面投资的历史非常辉煌,能够被他们投资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海纳医信在发展中的成功。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将,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资金方面有更大的保障,红杉的投资让我们在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与借红杉投资的一些企业建立上下游的关系,将整体实力展现在客户的面前,带给他们更加整合的优势和体验。同时红杉资本的进入,也带给海纳医信一个品牌上的快速提升,我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和关键。”

1999年,崔彤哲在美国留学期间,决定辍学加入当时在硅谷刚刚成立而日后逐渐成为业界顶级PACS公司的Stentor。他作为核心开发人员,从无到有,全程参与开发了Stentor三代PACS产品iSite。凭借在美国市场的出色表现,iSite产品于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KLAS排名PACS类产品第一名,并于2005年被飞利浦以2.8亿美金并购。

篇6

一、工作总体情况、成效及经验

(一)积极开展农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

1、推进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农业项目是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的载体,两年来,我区科技特派员结合特色资源,积极策划、申报、打造了一批好项目。2012年积极申报了科技特派员项目--“麻黄土鸡”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并被市科技局批准列入市一般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由区市区三旺牧业科技中心承担,该养殖基地位于区和平村。三旺牧业科技特派员邹检加大科技服务力度,采取中心加农户的模式进行“麻黄土鸡”的饲养和销售,发展专业养殖场(户)145户,年出栏“麻黄土鸡”商品鸡450万羽(其中中心养殖基地自身年出栏约35万羽),成鸡的销售网络遍及的各个州市及临近的江西萍乡、宜春、新余等地。2013年市山里来绿色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混合乳酸菌发酵鱼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2013年2月21日至2017年6月1日。该项目乙方由大学化工学院科技特派员刘忠义教授提供技术支撑,成功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经过层层专家评审和推荐,省科技厅、财政厅上报到科技部,全市仅一家。

2、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特派员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优势。两年来,我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大力推广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如派驻伟鸿食品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多次到乡、镇等生猪养殖基地,现场传授和推广“前敞后控”生猪饲养技术、全进全出与集约化饲养方法、“一条龙”肥育工艺等先进养殖技术,根据不同阶段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需要的特点,采用适宜的饲粮营养水平,确保猪的日增重快,肥育期短,出栏率高,经济效益好。同时,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及标准化规模养殖栏舍设计、饲料管理技术,采取现场示范将规范、直观、操作简便的配套技术直接展示给农民,规范管理基地养殖户的生产管理行为,指导基地建立相应的生产管理、防疫消毒等相关制度,帮助基地将制度上墙,严格执行;帮助建立养殖档案,登记畜禽场生产情况、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等。区湘翼鸭业公司科技特派员戴求仲从引进新品种、推出新产品入手,帮助企业打开市场。积极组织湘翼鸭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到福建、浙江和广西等黑番鸭养殖较多的地区调研考察,先后从福建蒲田引进黑羽种番鸭2000羽,推广商品黑羽番鸭苗60多万羽,基本满足了养户和消费者对黑羽番鸭的需求。

3、探索农业生产科学模式。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农村实际生产力,需要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两年来,我区科技特派员立足农业生产实际,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如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引导伟鸿公司将原有的“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延伸。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作为指导者与牵头人,为企业、农户等指明方向,提供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科研院所组织对养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组装和配套,编制技术资料,开展示范与培训,将规范、直观、操作简便的配套技术,直接展示给农民;公司通过担保贷款或先垫付部分资金建好标准化发酵床养猪栏舍,再交由农户进行生态养殖,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进行优质肉猪养殖,养殖成本先由公司垫付;生猪出栏后由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统一收购,并从中扣回垫付的资金。这种“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养殖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实现了技术引领者、参与者与具体实施对象的共赢,是技术推广方式的一种创新,它有效地解决了技术、资金乃至产品后续销售的问题,确保了规范化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快速、有效的应用与推广。

4、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和方法。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后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后续跟踪服务。两年来,我区科技特派员从农民和养殖户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培训方面,科技特派员将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在集中授课的基础上,拓展技术服务手段,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远程教育、组织现场观摩和外出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和信息服务。伟鸿食品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左晓红帮助公司组建技术团队,积极推荐并指导公司30多名技术人员获得助理畜牧师或助理兽医师任职资格。在资金方面,探索龙头企业担保贷款模式,先后为基地养殖户担保贷款6000多万元。在信息方面,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特派员多次深入荷塘乡正江村蔬菜基地,采取“六服务”实地指导基地生产技术管理及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活动期间向菜农户发放蔬菜种植新技术资料1000余份。在管理方面,伟鸿食品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项目,2年内完成有效完整测定记录4000个,确保公司原种猪场三年内成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013年新增湘华无公害生态农场科技特派员项目,对加盟养殖户实行鸡苗引进、全程疫苗操作及疫苗流程完整的备案管理,并提供全程防疫服务。

(二)扎实推进扎实推进医卫科技特派员工作

1、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一方面,完善查房及病历书写制度,实行规范化诊疗,提高安全意识。科技特派员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管理、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医疗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查房制度,规范了住院病人诊疗服务行为和医疗文书书写,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和规避医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完善门诊诊疗制度,使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能够就近诊疗,减少病人的医疗支出。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周定期坐诊或对特殊病人实行预约制,门诊指导基层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脑梗塞、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康复及治疗,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2、开展基层医卫人员培训。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及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社区病人服务。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用药原则,为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辅导,做到了每月都开展业务学习和辅导,切实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市级医院每年免费接受基层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为基层医务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两年来共安排进修人员28人。

3、开展双向转诊。通过医卫科技特派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中心医院、市第五医院等市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开辟了绿色通道。上级医院为基层转诊病人免收挂号费,优先组织会诊处理和安排住院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指导其后续治疗,基本建立了首诊在基层、救治在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双向转诊制度。

4、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医卫科技特派员积极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宣传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同时,还联系所属的市级医院,派出专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深受老百姓欢迎。两年来,共组织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20余次。

5、建立了良好相互协作关系。如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中心医院通过科技特派员、心血管专家邓大庆建立了心电图、X光照片、检验等远程诊断系统,并开展了与中心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同时,还根据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每月至少派名专家坐诊及参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业务查房,让社区广大居民在辖区内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三)切实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管理工作

1、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领导。区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巩固“组织部门牵头、科技卫生部门主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多次组织区经科局、卫生局、农办等部门研究部署科技特派员相关工作。2013年,根据部门人员变动和实际工作需要,区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由部务委员分管科技特派员工作,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具体负责。区经科局、卫生局也都明确了一名副局长分别负责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医卫科技特派员管理,全区抓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人员进一步充实,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

2、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考核。2012年以来,我区严格按照《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做好全区科技特派员管理考核工作。一是落实科技特派员考核制度。注重与科技特派员项目经常沟通联系,督查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和动态,年终根据市级统一安排,要求科技特派员填写科技特派员考核登记表。二是加强科技特派员日常管理。科技特派员服务期满后志愿继续留在派驻地工作的,我们根据个人和企业申请,按程序批准延期;对于不能履行下派工作任务的则按程序终止合作关系。如2013年我区保留了伟鸿食品科技特派员项目,终止了三旺牧业科技特派员项目。三是加大优秀科技特派员推荐力度。2012年科技特派员左晓红被评为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向学军被评为优秀乡土科技特派员。2013年我区又推荐了书院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2012-2013年度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

3、提供科技特派员工作优质服务。区委组织部积极做好科技特派员协调服务工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在基层专心工作。一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费3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级项目引导资金。另一方面,协调派驻单位。对科级特派员派出单位,要求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解决职称和职务晋升的障碍和限制。对科技特派员驻入的项目,要求尊重专家、尊重人才,为科技特派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两年来,我区科技特派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地方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如科技特派员选派的数量还不够多、派驻的范围还不够广;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少、外出参观学习少,科技特派员急需“充电”,掌握新技术的机会不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或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科技特派员的项目仍然偏少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我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落实市、区人才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要点为主线,以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医卫科技特派员工作,引导鼓励科技人才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为“富裕、美丽、和谐、法治”建设,“进军全省五强、实现城乡一体”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主要目标是:2014-2015年,全区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8人,其中市派科技特派员12人、区派科技特派员6人,农业科技特派员10人、医卫科技特派员8人。

1、选派更多的科技特派员进驻农业龙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在保留原有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基础上,新增科技特派员项目1-2个。根据农业产业的特点,特别是龙头企业、龙头产业的特点,精心挑选更多思想表现好、技术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年纪轻、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派驻到每一个龙头企业、龙头产业指导生产,以示范、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业致富。

2、派驻更多的医卫人员深入街道社区指导,服务基层群众。在市级医院派出科技特派员的同时,安排区中西结合医院等区级医院派出科技特派员1-2人。结合城区人口集中、居民群众健康需求大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医卫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和工作重心下移,通过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加义务诊疗次数、加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医卫服务能力。

3、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外出参观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要,每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1-2次科技特派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或分行业分批推荐组织科技特派员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先进地区培训学习,让一批先进技术能够及时在区内应用推广。

篇7

作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一种实现形式,医联体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的三级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了内部统一管理的区域性医院联合体。因需制宜

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如何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趋迫切。如此,医联体被拉上了医改的舞台。

然而,从1990年起,美国、英国、香港等地陆续建立了医联体,划分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区域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以完善服务需求。从此,医联体正式迈入医疗胡构整合的国际趋势。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支付制度改革的落实,在医院服务领域中实现医疗服务领域间的联合成为必然。积极影响

建立医联体后,其规范的就医模式不仅有利于支付制度改革的实现,更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与此同时,在保证医疗费用有所降低的同时,患者的就医过程将得到由碎片化医疗服务逐步向连续性的医疗行为的改进,即形成由全程的医疗服务到保健服务的演化。

然而,随着医联体进一步的深化和落实,必将给中国医疗体制带来冲击,推进实现管办分开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并打破当前医务人员的体制限制。

另外,对中国医疗保险部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变其签约的服务对象、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并有利于对支付费用实行监管和风险的测算。

发展医院医联体,实现医疗卫生体系的创新再造,改变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严重不足的现状,才能改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倒金字塔结构,合理布局医疗资源。

充分发挥医联体中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以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模式、租赁经营管理模式、合作联营模式、集团特许模式等管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个全程连续、优质、便捷的医翩艮务,是实现医联体的战略目标。实践思考

实现医联体,需要破解整合管理、功能、人员、信息的难题。

医联体可分为实体联合与虚拟联合。虚拟联合以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联合组成契约式联合体。而利益捆绑式的实体联合,以所有权和资产整合为基础,需要医保制度、支付制度、人事制度和其他制度的配套实行,可增强实施效果。

然而,实现医联体涉及体制改革的内容,即以理事会为组织依托实施管理整合,而非行政管理渠道实现管理。所以,实行股份制将会成为今后医院联合体的重要管理方式。只有实现对下级医院的参股、控股,以资产利益为纽带,形成利益的共同体,统一经营,分级管理,分担风险,享受收益,才能推进医联体的快速发展。

篇8

【摘要】 根据社区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各种问题,如: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等,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等,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护理 问题 发展对策

社区护理将护理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区,工作内容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等多方面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社区护理目前现存问题

1.1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

1.2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 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金不足导致一些服务站内只具备基础的医疗设备,缺乏先进的医疗仪器。

1.3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护理从属于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于护士的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1.4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得到普及, 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5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大多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都还未摆脱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另外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繁忙, 导致规范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能得到很大的重视,缺乏综合型的全科护士。

1.6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 社区护士数量、知识培训不足,社区护理经验和解决其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应变力参差不齐,还有些护理部基本不管社区护士,使得社区护士所提供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因素,社区管理制约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的社区管理。

2 发展社区护理的对策

2.1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 完善社区护理的运行体制及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使社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同时注意改善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职业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配备先进的医疗仪器,并适当提高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待遇。

2.2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2.3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 社区护士的选拔标准为:身体健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判断力,不怕吃苦、素质高、亲和力强,均为骨干护士,经培训合格后竞争上岗。护理管理者在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中选拔,要求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团结、激励每位护士。

2.4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护士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技术等。同时,护理部应每月召开一次社区服务对象和护士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为二者提供沟通平台,保证了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护士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争建立良好、健康的护患关系;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社会、人文知识。

2.5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大对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使护士具有独立判定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征兆的鉴别能力。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还要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是社区护士的必修课。

2.6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社区护理中质量管理是个难点,社区护士工作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完成护理工作。每月召开例会,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反馈护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交流护理经验,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2.7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成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实现电子呼救网络,让大医院内的诊疗规范等资源与社区共享,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并实现畅通的“转诊通道”,自成体系、配套并运转协调,或应聘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坐堂行医,为居民提供低价、就近、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篇9

一、对“共同利益”的概念辨析

“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词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通常所说的“共同利益”有两个英文词与其相对应,即commoninterest和generalinterest。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common在被解释为“共有的、共同做的、共同受到的”时,是指“两个人或更多人,或者是团体、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享有的东西,所做的事情,或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对他们有影响的东西”。而general则被解释为“普遍的、全面的”,此时它指“影响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的事物)”。(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第612页。)

可见,“共同利益”首先是指“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可能是指两个人、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他们都可能从“共同利益”中获益或受其影响。这是共同利益的相对普遍性。

同时,“共同利益”是被“共享的、共有的、共同承担的、或者是共同受到影响的”。它与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行动相关。它不局限于某个单个的个体,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其所独有。这是共同利益的不可分割性。

通常,共同利益可以指代共同体利益,或是利益关系的产物。我们将分别阐述这两种指代关系。

(一)共同利益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作为现实的载体,这些不同层次的共同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因而可以分别被看作是利益共同体。在对这些利益共同体进行考察时,可以采取几种视角:一是以单个的利益共同体为单元,分析其共同利益的属性;二是以不同层次利益共同体的相对关系为单元,分析共同利益的相对性。

1.共同体的规模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由相关成员组成的。其成员数量的多少,影响着共同体利益的内容。既然共同体利益不局限于某个或某些特定成员,它就应该是绝大多数成员或者是所有成员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规模越小,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简单、越狭窄;共同体规模越大,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复杂、越广泛。但无论如何,共同体利益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这是由利益需求“总量”和利益差异程度所决定的。

最为主要的是,共同体规模制约着共同体利益的认可和确认。在共同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利益聚合比较容易实现;或者说共同利益容易被认可和确认。随着共同体规模的不断增大,利益的差别性和多样性使得共同利益的“形成”越来越困难,因此也只能在形式上用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来代表共同体利益。这在实践中存在困境:“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中原则是否忽略甚至是侵犯了少数人的利益?

通常认为,不管采取怎样的表达机制,共同体利益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抹杀其实质上的“普遍性”或“差异性”。如果少数人的利益被忽略或侵犯了,他们就会游离于共同体之外,共同体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共同体总要采取一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措施。其背后的逻辑是:这些少数人的“共同利益”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得到确认,但在实际上应该得到实现。就是说,共同体利益并不以大多数人主观的确认和认可为限度,它还包括一些客观的、在特定时期内没有得到确认和认可的利益。

比如,人们在和平时期可能并不会感受到共同体安全的重要性;一旦共同体安全受到威胁时,任何成员都不可能否认共同体安全乃是最大的共同体利益。再比如,在追求共同体利益的过程中,共同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被“无意”地破坏了,此前似乎没有人意识到“外生的”自然环境也是共同体利益;当共同体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或威胁时,保护自然环境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共同体利益。可见,形式上的共同体利益并不能抹杀那些客观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潜在共同利益。

这表明,共同体利益并不否认差异性和客观性,它既包括形式上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客观的“普遍利益”。

2.共同体的性质与共同体利益

以上,我们只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探讨了共同体利益。事实上,除了规模之外,共同体的性质也是影响共同体利益的重要因素。比如,对于组织这类利益共同体来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区分为“公共的”或是“私人的”。这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显然,两者都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因为性质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共同体利益也有所不同。这正如斯托克斯所说,“‘公共’与‘私营’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区别,而是追求公共利益与追求私人所得之间的区别”(注:DavidMathasen:TheNewPublicManagementandItsCritics,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l,1999.)。

在这里,政府被看作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门。这种传统的看法受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挑战。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因而并不见得能够代表公共利益。事实上,这种冲突可以用共同体利益来解释。布坎南等人所说的“政府的自身利益”近似于政府这个公共组织的共同体利益,而斯托克斯所说的“公共利益”乃是社会这个共同体的利益。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共同体的利益根本一致;而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两者可能相分离。可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这取决于共同体利益的指向。

3.共同体的层次与共同体利益

既然共同体及其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利益实体,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共同体及其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而言,人类社会这个最大的共同体是由若干层次的次级共同体按一定规则组成的。高一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制约着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冲突。比如,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国家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共同体。基于国家利益,一些国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威胁;同样,一些核大国发展核力量形成核威慑也是对人类社会安全与和平的挑战。这是国家利益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其他形式的国家间合作,则是协调国家间利益关系、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措施。

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对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分析。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都不能被看作是纯粹的利益共同体,但它们在形式上具有利益共同体的某些特征。如果将国家看作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利益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在这里都可以理解为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它们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各自的范围内也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它们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这种冲突再次表明:不同层级共同体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家利益显然是高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

上述分析表明,共同体利益首先是共同利益,它是共同体成员利益的综合。随着共同体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提升,共同利益聚合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是否是共同利益时,必须选定合理的参照系、辨别其适用范围。因为低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高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二)作为利益关系产物的共同利益

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时,实际上是从静态意义来理解共同利益的。除此之外,共同利益也表达了利益主体横向的利益关系。通常认为,“由于利益自我性和社会性的作用,任何利益关系中都包含着三种利益内容,即利益关系两个原构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确切地说,共同利益乃是“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注: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引伸:

1.共同利益的本质属性

如果我们承认利益的普遍性以及利益驱动假设的话,那么就同样应该承认利益关系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会发生潜在的或现实的利益关系。但在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原构利益主体”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两个公共机构基于公共目的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及共同利益,显然与两个私营部门基于私人目的产生的利益及其共同利益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可能具有私人的性质,也可能具有公共的性质。

2.共同利益的动态变化性

尽管利益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上述逻辑,如果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其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共同利益也具有动态变化性,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其主体内容也将有所调整。这使得共同利益本身也是一个难以完全把握的概念。如果仅仅是共同利益的内容发生变化,那么共同利益的公共性或私人性就不会变化;如果两者同时发生变化,那就意味着利益关系本身发生了变化。显然,两个私营机构为垄断市场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与基于合作性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意味着共同利益作为利益关系的产物,可能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改变其公共的或私人的属性。

由此可见,共同利益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难以分辨,这取决于作为共同利益基础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动态变化性。或者说,不能仅仅从概念上将共同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尽管公共利益也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属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公共利益”(注: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第37页。),尽管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作出概念上的界定。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按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public意味着“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者是“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的)”。(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6页。)在这里,公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公众组成的群体可以看作是共同体。因此公共利益首先与共同体利益相关。不过这个由单个公众以一定方式组成的共同体,与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私人性质的共同体存在实质性差别。前已述及,共同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共同体利益的性质。基于这种认识,公众组成的共同体已经包含着公共性而不是私人性的内涵。

其次,公共利益意为“公众的或与公众有关的”,它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现代公共管理转向公众立场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公众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因为公众利益既有纯私人性质的,也有公共性质的;公众除了消费公共物品之外;还大量地消费私人物品。反之,公共利益则应该代表公众利益,否则它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

再次,公共利益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供给相关。这是由政府的公共特性所决定的。尽管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政府也具有自利性,但谁都无法否认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因为政府是代表者和维护者,而认为公共利益只能由政府来维护、增进和分配。这排除了政府以外社会主体的补充作用。事实上,西方国家大量出现的志愿性团体、社区自治,以及“治理(govenance)”概念的提出都表明:“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也同样可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它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属性。

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

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些利益客观地影响着共同体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它们可能并没有被共同体成员明确地意识到。

2.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

既然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既然它影响着共同体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那么它就应该具有社会共享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所谓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所谓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

以上两种特性都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虚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利益主要的现实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使用者不能被排斥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如果将非排他性看作是源于产权而派生出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在形式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共有”的性质。而非竞争性则从实际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可以是“共同受益”的。这决定了公共物品是公共利益的物质表现形式;进而,公共物品的现实性决定了公共利益也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物品的这种特征往往被误解,即公共物品往往被理解为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不能否认这样的公共物品的确存在,但不能借此认为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应该具有这种特征。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事实上是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物品来实现的。

从纵向上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共同体利益的层次性来界定公共物品的层次性:(1)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物品:世界和平、一种可持续的全球环境、一个统一的世界商品及服务市场和基本知识,都是国际公共物品的例子。(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2)全国性公共物品:提供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国家安全和防务,发展初等教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公共设施(比如道路),都是全国性公共物品。(3)地方性公共物品:地方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道路)、垃圾处理、街道照明、警察保安等都属于地方性公共物品。(4)社区性公共物品:社区绿化与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基础设施等乃是社区性公共物品。

从横向上来说,同一层次的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1)基础性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基础设施一类的公共工程。(2)管制性的公共物品,指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以及国家安全或地方治安。(3)保障性公共物品,比如社会保障、疾病防治。(4)服务性公共物品,比如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性公共项目。

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实际上代表着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概念了。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探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确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的基础。

三、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从上述对公共利益本质属性的阐释中可以看出,既然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共享性,既然它具有相对普遍的影响力,那么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就应当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传统观点基本上秉持着管理者的立场,即以政府公共管理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对于探讨政府这个最大的管理主体如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是大有稗益的。不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却力图改变这种立场,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并不仅仅是政府公共价值观念转型的目标,它也蕴含着公共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同时,市场化供给机制的引入似乎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甚至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的参与同样能够带来有效的产出和更高的绩效水平。因此,转向公众立场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利益是现实的。它表现为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利益需求。这些需求与公众个人对私人物品的需求相区别。后者可以通过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得到实现;而前者则需要集体行动、有组织的供给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毫无疑问,政府是最大的、有组织的供给主体,这由政府传统的公共责任所决定。但仅仅有公共责任并不能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的能力和绩效状况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政府理论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即使对这一相对普遍的现实忽略不计,也应当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基于这两大前提,必然要求寻求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从西方七十年代以来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来看,基本上都倾向于放手让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改革的成功经验都贯穿着“政府不必是唯一提供者”的多元化主体信念。这一信念应当这样理解:

第一,政府的有限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是必然的理性选择,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基础。

第二,政府虽然不必是唯一的提供者,但政府的某些传统责任和职能是不能放弃的,而且某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也就是说,主张多元化供给并不能全盘否认政府的作用。政府毕竟是最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

第三,这一信念意味着政府不必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它可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性的制度安排来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供给,也可能通过集体购买的方式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样,政府既不必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能够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可见,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种核心作用还表现在它为其他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在这里,其他管理主体主要是指利他性、自愿性的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其营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上升为公共管理主体。由此可以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这也是与国外公共管理仅仅聚焦于公共部门相区别的一个标志。这种制度化的途径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组织基础。“”版权所有

篇10

关键词:价值医学 ; 医疗本质

价值医学是一种探讨患者所期望的生命价值与治疗费用相结合的建立在循证医学最佳证据基础上的实践医学。它具有倡导医疗费用与患者利益之间双向结合的特征。其目的是以患者的利益为导向开展医学实践,以最少的费用使患者获得最大利益。如何能实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须用价值医学诠释医疗本质。

1 价值医学的属性

古往今来,医疗都是以治愈疾病为标志,以挽救患者生命、去除病因、逆转病理和病理生理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医疗不仅要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要最大限度降低医疗费用。此时,“价值”这一商业领域、经济领域及大多数工业领域中的“宠儿”,也逐渐被引用到了医疗保健领域中,由此就产生了新的临床医学模式——价值医学(value-based medicine)。

价值医学是以患者利益为基础,以公众利益为核心而产生的最佳医疗保健服务。它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医学社会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三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

2 现代医疗的趋利性

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机构的主体,占71%。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自我创收。致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以淡化,趋利性不断增强。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模式,医务人员忽视了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使用,倾向于开大处方,使用大型设备检查,重复检查等,增加了医疗费用,损害了患者健康。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盈利性。为了获利,他们采取了全方位的经营策略,使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医疗机构的趋利性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趋利,导致了过度医疗,扭曲了医疗本质,损坏了“白衣天使”形象。它不仅吞噬着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无形中抵消了医保增加带给百姓的实惠,无可避免地侵害和伤害了群众的利益。

3 价值医学诠释下的医疗本质

古代医学追求的是“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认为医疗的本质是珍爱生命、救死扶伤。儒家的人生观珍惜生命,以促进社会的完善为人生的完善,追求经世济民.这种思想成为传统医学伦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革以及医疗市场供需矛盾的凸显,医疗本质改写为: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所有个人(包括病人、医生、药商、与医疗管理相关的政府官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博弈活动(这种博弈活动一般体现为信息不对称)。其中,参与博弈的每一方都试图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1] 。时过境迁,医疗本质从“悬壶济世”转变为“利益博弈”。那么,价值医学诠释下的医疗本质又怎样呢?

3.1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当医务人员选择了医学,也就是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是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并逐渐形成医学人文品格。因此,当医务人员救治在疾病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患者时,他们除了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具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品质,即利人主义、热心、谦虚、冷静地判断,沉着、果断、睿智地处理问题。像白求恩大夫一样,以其眼神、气质透露出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人文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推崇的一种医学使命感及个人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仅仅拥有专业素养已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如今随着人文理念的深化,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 一心理 一 环境 一人文医学”模式,人在医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人文精神所内涵的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关怀,囊括了以对生命和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敬畏与尊重为主题的人文思想,体现为语言、思维、情感、仪态、意志、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富含着对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理性认识,富含着对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然的关切[2]。

3.2 建立医患同盟的利益共同体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患双方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共同战胜疾病。

3.3 实现低耗高能的医疗效果

价值医学强调低耗高能,势必对医患双方建立的利益共同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具备人文精神,医疗技术,更需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差异性诊疗。国际临床指南有三类推荐:一类推荐是患者获益大于受损;二类推荐分两种,一是获益远远大于受损,二是患者的受损与受益相当;三类推荐是患者受损大于受益。目前我国指南多参照国际指南而定,缺少适合中国国情、患情、文化特色的指南[3]。因此,不能生搬硬套,需通过临床实践进行检验。

3.3.1 减少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检查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完善,检查准确率越来越高,为临床诊疗疾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医疗设备及其检查费用高昂;医疗机构和厂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医生开单检查;医务人员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实施自我保护,往往也给患者常规“全面检查”等因素,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医务人员需凭借自身的医疗技术、临床经验和人文精神,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评估,按需检查。

3.3.2 合理实施治疗

因病施治,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是价值医学的关键。在医疗实践中,由于信息的高度失衡,医师拥有信息优势和垄断性自由医嘱、处方权。医疗服务具有明显的无验证性,患者的诊疗全凭医务人员的技术、经验、部门规范及人文精神。因此,在部分医疗机构出现了过度医疗现象。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小病说成大病,甚至无病说成有病等,患者只能被动接受。造成患者的经济利益、健康状况及精神状况受到损害,患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此外,少数患者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付费主体的条件下,追求超值医疗服务以获取更好健康权益的心态。这种主观上渴望获得更多医疗服务的意识和心态,使得人们在表达医疗服务需求时容易夸大自身实际需要,追求获取更多的服务,从而形成过度需求[4]。 无论是过度医疗还是过度需求,都会造成资源浪费,健康受损。

3.3.3 政府配套政策

我国实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服务补偿机制改革作为改革重点始终贯穿于改革进程,对城市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疗管理体制和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与调整,医疗服务功能和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导向、调控作用,具有深刻影响[5]。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补偿,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医疗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杜绝药品回扣,廉洁行医;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基层医院办院条件,加强基层卫生“网底”建设;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3.3.4 医院合理收费

合理收费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机构良性运营的基础。它关系到医院和患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医院的品牌建设和发展。有些医院巧立名目收费;自称高端收费;自拟“洋名”收费;虚假广告收费;甚至“无中生有”收费等。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医院形象。

总之,价值医学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就是从言到行。证据是言,价值医学是行[6]。它强调病人的满意度,注重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证据只是评价某一种药物或者是某一种医疗器械到底好不好。而价值医学能够评价出病人反应怎么样,整体生活质量怎么样,医疗价格怎么样。它强调效价比,使病人对医疗感到满意的同时也能够负担得起。

参考资料:

[1]张理智. 从医疗的本质谈医疗体制改革.[J] 卫生经济研究.2008,(11):12—14

[2]殷大奎. 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6

[3]杨跃进. 循证医学时代的尴尬与对策. [J]. 中国循环杂志.2012,27(11):1—2

[4]付强,孙萍等.论完善基本医疗补偿对遏制过度医疗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0,21 (10):72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