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工业工程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与工业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与工业工程

篇1

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工程教育之间的一种职业教育,这种层面上的教育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其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次之。因此,高职高专的机械工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应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1.1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在读高职学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及工程实践两大部分。多年来,工程实践一直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弱项,目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职工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建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高职工程教育的特点,目前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往往是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反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上。如,学生学完《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课程,不理解刀具各个角度的含义,也不会磨刀;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会计算(或设置)刨床的刨削横向进给量;学完《机械制图》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看不懂模具加工图等等。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就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满足生产一线要求。

1.2教学模式问题

现有的高职教育,其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简单套用传统的科学教育,即传授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的教育,认为只要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今后就能适应包括工程实践在内的任何工作。事实上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的是公认统一的标准,运用的是纵向的逻辑思维,追求的是确定的解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未知世界。而工程教育是既要理论指导更着重实际应用,既需要演绎分析更要求综合归纳,既需要收敛思维用来求证也要有发散思维用来创新,而且工程问题往往要求在一堆混沌事物中求得相对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为了改造世界去创造。因此,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高职机械工程教育应该找正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1.3教学方法问题

在工程中面对的是大量的数据和各种性能指标。在这种环境中许多性能指标无法用方程来表示,相当部分是经验值,而且问题通常存在多个可行的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若干个解中选出最佳方案。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设计一些有正确答案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或者考试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只需套用相应的求解模式与作业(或试题)进行匹配,并找到唯一的“谜底”即可。显然,这与工程实践所要求的广阔知识背景和在多解迷宫中辨别方向、找出最佳路径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采用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和试题呢?其主要原因是:(1)多解题的工程问题评分困难,多解题的有些答案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2)这种教育方法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要求。

2.变革机械工程教育的思考

2.1变革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教育不能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应该独树一帜。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突破“科学教育”和“学科中心”的束缚。其次,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围绕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与评估制度。再次,工程教育要突破现有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应用知识的方法;从唯一解走向多元解,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应用,从重视发现走向崇尚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诸多方案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指导学生比较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答案;并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

2.2转变办学模式

转变办学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提和保证,是工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查,加强市场预测,要有前瞻性,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是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推行“双证”制度。在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取得相关技能鉴定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各行各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及评价的重要依据。产学结合是转变办学模式的很好尝试。产学结合是指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双方优势共享,是培养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益途径。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向职业教育学校提出教育培训要求。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开设企业急需的专业,先后建立了数控技术、模具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家电等实训基地。特聘一批国内著名教授和企业高级管理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企业用人信息,提出专业设置乃至有关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学校提供有关专业实训设备及其就业渠道,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大缩短毕业生就业上岗的过程,为学校节省实训设备的投资。近十年来,信息控制与制造系在产学结合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为高职工科教育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产学合作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渠道,节约了教育经费,保证了学以致用。

2.3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教学体系

2.3.1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和内容

建立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实训体系是高职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上岗适应能力。我校的工程实训体系有四个支柱、二个层次组成;实训内容包含制造实践和技能鉴定两个方面。四个支柱分别为机电一体的技术、专业产品的设计、社会需求的导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四个支柱贯穿于训练体系的二个层次。二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一、二年级),实训内容主要是金工及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及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综合层次(二、三年级),实训内容是设计和制造。如:模具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模具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实作以及数控机床操作训练等等。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思路,把专业实习提前,在第一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基础训练,由易到难,贯穿每个学期,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电工、钳工技能鉴定,AutoCAD、Pro/E、CAXA、高级绘图员等技能考证。学生毕业时基本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5%以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规范操作,仔细观察,不断总结、举一反三”,在训练中直接取得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充实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

2.3.2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论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尽量把课堂移到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上,结合实际授课,使学生一目了然。如:讲授《机械加工基础》、《数控编程及操作》等课程,均可将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操作、示范,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现场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好。另外,采用“实例”教学法,以生产中的实际例子进行专业教学,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如:要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图纸,利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从看图、备料到编程及加工,最后检测产品是否合格。整个过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这种训练体系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2.4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2.4.1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坚强依托和后盾,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趋明显,要求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掌握不能限于一个领域或某一学科。对本领域其它学科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能用来指导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丰富的智慧和较强的预见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服务水平,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2.4.2具有创新素质和较强的科研开发水平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创新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前途。加入WTO后,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师要更新观念,因材施教,发挥个性,注重创新,提倡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完成“发展科学”这一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要开展科研活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有效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创造出一批批科研成果。

2.4.3具有“双师型”素质

“双师型”并非简单的理解为“双证”(即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果教计算机的教师拿导游证、律师证,虽然证书多多,但偏离了自身的专业,失去了根基。“双师型”教师也不是“教师证+工程师=双师”,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看成是教师和技术工程师的简单叠加,只重视两者的共性,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术工程师的本质区别,也脱离了实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高职教师“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在能力结构上有较大的突破,要求教师除了理论教学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及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包括实验能力、职业技能、应用技能等。只要教师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操作技能,就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职教师只有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二是与企业挂钩,设立培训基地,深入实际,通过生产实习,挂职锻炼,参加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2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周以真于2006年3月首次提出。2010年,周以真教授又指出计算思维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示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执行。

机械工程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使用维护;液压元件

一、使用液压设备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第一,使用者应充分地认识到,液压系统是液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正确使用液压设备,除了具有液压传动基本知识,还应有机械、等管理知识。

第二,了解并会使用液压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同时要长期妥善地保存好使用说明书。

第三,掌握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和故障现象。确立检查第一步的思想,按时重点地进行检查,力争早期发现异常状态。

二、使用与维护液压系统应注意的事项

(一)保持液压油清洁

第一,防止外界杂质进入系统。经常清洗油箱,液压元件不要轻易拆卸,卸下的元件必须保持干净,存放于无尘的地点,清洗检查和拆装液压零件时,也应该无尘进行,减少杂质进入系统的机会。

第二,除去液压系统的杂质,并且要防止油液变质产生沉积。经常检查过滤器有无堵塞。对油箱中的沉积物可趁换机油机会进行清除。定期检查油的污染程度和物化性能,再检查油的污染度。

(二)排除系统中的气体

空气进入系统和气蚀现象都会在油液中形成气泡,并引起噪音振动和爬行等。另外,油液中混入一定量空气后,油液容易变质,以致不能使用。系统中有气体的原因主要是:管接头液压泵控制元件蓄能器和液压缸等密封不好及油箱中有气泡或油液质量差等原因所引起。防止空气混入方法是,及时更换不良的密封元件,降低液压泵的高度,正确选择工作油液等,并随时注意各连接处的密封情况。液压系统应设立排气装置。

(三)保证系统油温适当且有足够油量

第一,油温主要影响油的粘度。油温过低,粘度增大,会引起吸油困难。油温过高,粘度降低,将使泄露增加,并对油液的老化和变质有较大影响,还能使密封件加速老化,变质和实效。油箱的油温一定不能超过60℃,一般液压设备在30-60℃范围内工作比较适合。通常液压系统发热量增加或散热量减少会引起测温升高。其原因有:液压泵输油量与系统油量不匹配时,或在节流调速系统中,大量液压油将从溢流阀溢流,造成功率损失,转换成热量,促使油温升高。当环境温度升高,散热减少,造成油温升高。当冷却器水温过高,甚至冷却水源堵塞等造成油温升高。油的粘度太高,油箱容量太小,散热慢也会使油温升高。

第二,系统中要有足够的油量。输油量由执行装置速度决定。为此要求油箱的液面要尽量高些。特别是第一次运行时,当各液压元件充满后,要注意使油面处于允许位置上。

(四)使用液压系统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第一,液压油要定期检查更换,对于新投入使用的液压设备,使用三个月左右就应清洗油箱,换新油。以后每隔半年至一年进行清洗和换油一次。

第二,冬季由于天冷,应设法升温。有时,也采用工作前启动机械,连续运转一段时间,以使油温升高,也可让全部油液在低压下全部通过溢流阀一段时间,使其升温,但油箱中油液温度不超过60℃。

第三,注意过滤器的使用情况,滤网应清洗,过滤器的滤芯应定期清洗更换。

第四,随时注意各种仪表的变化情况,遇到不正常变化,立即停车检查。

第五,注意日常维护。为了使液压设备保持必要的工作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是很重要的。对系统中连接件间有无松动和泄露,阀的动作是否可靠,泵的噪声和发热,以及油的升温和污染等,应按时进行检查,有时对主要设备,每天都需要进行检查。

三、液压油的选择及油污的控制

(一)正确而合理地选用液压油

在选用时,要做的主要工作是:确定液压油的粘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液压油品种;满足液压系统工作时的特殊需要。

第一步:粘度是液压油的最重要使用性能指标之一,它的选择合理与否,对液压系统的运动平稳性、工作可靠性与灵敏性、系统效率、功率耗损、气蚀现象、温升和磨损等都有显著影响,甚至使系统不能工作;选用液压油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系统要求选用合适的粘度和适当的油液品种。一是按工程机械的不同要求选用;二是按液压泵的类型选用;三是按液压系统工作压力选用;四是考虑液压系统的环境温度;五是考虑液压系统中的运动速度。

第二步:液压油品种是否合适,对液压系统的工作影响很大。矿物型液压的油性和防锈性好,粘度等级范围也较宽,因而在液压系统中应用很广。普通液压油的性能可以满足液压传动系统的一般要求,广泛适用于常温工作的中低压系统。抗磨液压油、低温液压油、高粘度指数液压油、液压导轨油等,专用于相应的液压系统中。

(二)液压油污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第一,控制油温。系统的最高温度不超过65℃,油箱内温度不超过50℃,为此要求液压元件的质量要好,减少节流,避免在高压下大量排油。其次是改善散热条件,如增大油箱容积,降低油的循环速度,必要时加装冷却器。

第二,系统各处密封应可靠,防止空气混入系统。回油箱应插入油面以下;吸入口应远离回油箱;油缸和油管顶部设放气阀。

第三,系统内选用的材料应考虑与所用油的相容性。凡与油箱接触能起催化作业的锌、铅、铜等金属材料应避免采用。

第四,为了不同的需要在液压系统中可将过滤器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在压力油管路上安装精过滤器。油箱通气口应设空气过滤器。吸油处装有过滤器。

四、结束语

篇4

1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物种类及特点概述

就目前我国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发展情况来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类:固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关于这三类污染物的特点,主要有:(1)固态污染物:固态污染物主要有沙子、金属、灰尘、固态添加剂、纤维等;(2)液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主要是与液压系统中液体不符合的液体,例如水、涂料、油液类等液体;(3)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主要是混入系统中的空气,这些空气对业态系统实现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导致系统无法控制相关元件,对机械性能发挥十分不利[1]。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遭受到污染后,其液体会发生变化,例如当液压系统内的液体颜色变淡,影响因素可能是混入了其他油液;液压系统内的.液体变成了乳白色,可能混入了水和空气;液压系统变成黑褐色,主要是混入了沥青类杂质;若是液压系统中出现小黑点,则可能混入了固态污染物。明确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特点,对于预防和清除其中的污染物具有重要作用。

2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源概述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液压油的污染。液压油污染,会使液压系统正常性能遭受影响,引发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内部残留:在进行液压油倒换时,以及金属元件表面存在金属屑,从而对液压油造成污染;(2)系统外部侵入:液压系统在进行组装时,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操作不小心,导致沙粒、金属物体、水、空气等杂质进入系统,引发液压油污染;(3)系统内部滋生:由于液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相应的元件会发生磨损现象,从而产生固态污染物,对液压油产生了污染[2]。

3液压系统污染的危害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一旦混入灰尘、铁屑、水等杂质,将会对液压油造成污染,导致液压油变质,从而影响系统内部元件性能,对工程机械使用性能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液压系统中出现灰尘或是铁屑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液压系统运行过程中,将会对系统内重要的元件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使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降低零部件使用寿命,产生较大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若是液压系统中侵入水分,会造成元件锈蚀,还会导致油液氧化反应,致使工程机械操作失灵,严重时还会引发工程事故。液压系统污染的危害较大,它对工程建筑施工的工期、成本、效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器突然失灵,还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推动工程机械使用稳定性,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4液压系统污染的预防措施

本文对于液压系统污染的预防措施研究,主要针对于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液压系统污染情况来进行的,通过改善装配环境、提升清洁质量、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员工意识四个方面研究分析,尽最大可能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

4.1改善装配环境装配环境对液压系统污染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装配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液压系统受到污染。改善装配环境,主要体现在工作车间环境的改善,以修建新的清洁厂房为主要方式,避免固态杂质落入液压油中。在改善装配环境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原因,新的清洁厂房修建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需要对传统厂房进行有效改建,切实保证厂房内工作环境干净,提升空气清洁度,为液压系统装配提供一个干净空间。

4.2提升清洁质量液压系统在进行装配时,需要对设备进行事先清洁工作,而清洁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液压系统是否会遭受污染,所以,必须提升清洁质量,对液压系统元件进行有效清洗。液压系统元件进行清洁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性能问题,清洁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清洁模式并不注意区分这一问题,从而造成液压系统内部元件清洗不当,为液压系统出现污染埋下隐患。因此,要想更好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必须提升清洁质量,根据元件实际需求进行清洁工作,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元件清洁的干净,避免这一过程中造成液压系统出现污染问题。

4.3加强制度管理有效合理的制定清洁制度,以制度作为保障,将更好推进液压系统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由于液压系统装配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若是没有统一制度要求,很容易造成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差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装配工作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所以,必须加强制度管理,要求所有员工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更好控制装配质量,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

4.4提高员工意识在实际清洁工作过程中,液压系统出现污染问题,除了员工技能水平存在一定缺陷以及工作环境影响之外,最为主要的还是员工在工作中的粗心大意,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工作疏忽,造成液压系统污染。所以,要想避免液压系统遭受污染,必须让员工意识到清洁度的重要性,提供员工清洁意识,让员工具有责任感,更好进行装配过程中的清洁工作。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液压系统装配施工现场的工具必须摆放在合理位置,避免距离液压系统设备较近,以免造成污染;进行液压系统装配时,不能直接进行油管阀块接头的装配操作,要事先采取防污染措施,避免灰尘、杂质侵入。

5结语

篇5

由于占油80%以上的基础油是影响油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选取具有良好特性的基础油成为研制油的关键之一。经过实际调研分析可知:以单一种类的动植物油、矿物油或合成油作为基础油的抗磨液压油,应用于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很容易出现如液压泵磨损,油温过高,阀件、密封件损坏严重以及液压系统动作无力、行动迟缓、发热、产生噪音等故障。为此,针对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发展趋势要求和使用工况特点,提出采用两种或多种基础油复合使用,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并弥补各自的不足。在充分考虑油品经济性的同时,改善油品的其他相关性能,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有针对性的对多种基础油进行筛选和预测;最终选择具有较好极压抗磨、抗高温氧化、添加剂溶解性能的烷基萘、蓖麻基癸二酸二辛酯与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复合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经综合理化指标测试与台架模拟证明,是完全可行性的。选择蓖麻基癸二酸二辛酯作为工程机械专用抗磨液压油的基础油组分之一,是因为其具有倾点低、粘度指数高、使用温度范围宽、蒸发损失小、结焦少;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性能以及添加剂感受性,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能和抗剪切能力,出色的防腐蚀性能以及抗乳化性能。此外,癸二酸二辛酯是由蓖麻经过一系列加工、反应而得到的产物,其原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成本相对低廉,并具有很好的可降解性和油溶性[5]。烷基萘主要是由线性α-烯烃与萘,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得到,属于API的V类基础油,其核心萘环上的烷基键长度与烷基基团的数目直接影响化合物的理化性能,包括倾点、挥发性等物理特性[6]。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芳香环框架结构和烷基基团,赋予了其作为液体剂兼备了很多优良性质。比如:①良好的氧化安定性,由于烷基萘中含有可以吸收氧的富电子萘环,可有效阻止了氧化的发生;②优异的热稳定性,烷基萘仅由C-C和C-H共价键构成,需要很高的离解能;③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对非极性烃类油和极性基础油或添加剂具有较高的溶解分散能力以及可使沉积物溶解分散在油相中;④突出的水解安定性,其不存在易受水分子攻击的官能团;⑤优异的抗磨承载性能、沉积物控制能力以及抗密封件溶胀性。其典型理化性能见表2。所采用的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有别于常规的聚α-烯烃,其除了具有常规聚α-烯烃的诸多特性之外;还有许多更优异的性质,特别是粘度指数极高,极高的粘度指数使其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在高温下容易获得具有较高弹性流体的油膜厚度;特别适用于对抗磨性要求较高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的典型理化性能见表2。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采用烷基萘与蓖麻基癸二酸二辛酯复合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虽然改进了基础油的抗磨性能以及承载能力,以及了基础油对添加剂的溶解能力,但还存在某些不足。为了提高基础油的综合性能,将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复合到基础油中,可获得较高性价比的基础油;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癸二酸二辛酯存在丁腈橡胶发胀变硬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了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使研制油在更宽温度范围内保持有效粘度,从而起到节能效果[7]。同时,烷基萘、蓖麻基癸二酸二辛酯与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复合,可充当良好密封件膨胀剂,对阀件、密封件有很好的相容性,有利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密封,以避免液压系统油的油液跑、冒、滴、漏。

2添加剂

目前,由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其所用的抗磨液压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基础油所具有的特性,已难以满足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在日益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因此,通过对添加剂的筛选,并考察了添加剂的感受性和协同性,采用多种功能添加剂进行复合,以赋予抗磨液压油某些特殊功能和提高油品的极压抗磨性、热氧化安定性、防腐蚀性、抗泡沫性以及抗乳化能力等性能[8,9];以满足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技术要求。

2.1抗氧剂的选择

由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要长时间处于高温、高速、粉尘、潮湿以及气候多变的工况条件下运行;液压油循环频率高,很容易与外界的水气、杂质接触发生氧化,形成聚合物,而促使油品变质。液压油氧化生成的酸性物质,会造成液压系统中金属的严重腐蚀;液压油容易乳化和随带气泡会造成液压系统动作迟缓、发热、振动、产生噪音,生成的油泥与积炭也会堵塞过滤器和液压系统中其他间隙,进而导致油温进一步升高,易使密封失效。为了延缓研制油的氧化速度,提高研制油的热氧化安定性;实验室采用旋转氧弹实验方法对抗氧剂进行了考察,并综合平衡了各因素,最终确定采用烷基二苯胺与2,6-二叔丁基酚复合作为抗氧剂。

2.2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随着液压系统趋向高压、高速、大功率、小体积以及高性能方向发展,对研制油的极压抗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证液压元件得到良好,减少部件之间的摩擦与磨损,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延长液压元件使用寿命。因此,研制油需要添加极压抗磨剂以提高其抗磨、极压性能。鉴于液压系统大量使用有色金属合金元件,限制了ZDDP的使用;因而采用芳基磷酸酯与硫化异丁烯复合作为极压抗磨剂。通过四球试验机及齿轮试验机对复配效果进行了试验,其试验结果见表3所示。

2.3清净分散剂的选择

液压油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尘土与自身氧化或水解产生的酸性物质混合在一起,就会逐渐产生油泥、漆膜、积炭等物质;从而导致油品变质,腐蚀加重,使柱塞环粘结,油路、阀件和过滤器堵塞等。为了保证研制油具有良好的过滤性、流动性以及洁净度,采用高碱值合成磺酸钙与高碱值烷基水杨酸钙复合作为清净剂。经实验研究发现,该复合清净剂对提高研制油的水解安定性和热稳定性也有较好的效果。另外,采用高分子丁二酰亚胺(低氮)与单丁二酰亚胺(高氮)复合作为分散剂,以使油泥、积炭等物质溶解在油相中便于过滤去除,提高了研制油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液压系统的磨损。

2.4防锈剂的选择

液压系统的元件在野外施工过程中,极易与空气、水分以及腐蚀介质接触而发生锈蚀;致使液压元件精度下降,锈蚀颗粒也会进一步造成部件的腐蚀磨损。这就要求研制油具有较强的防锈抗蚀能力。因此,在研制油中,采用烯基丁二酸半酯与苯并三氮唑复合作为防锈剂,以抑制锈蚀现象的产生。同时,采用GB/T11143锈蚀试验方法和GB/T5095铜片试验方法对防锈剂的协合效应进行了试验,其试验结果见表4。

2.5抗泡剂与抗乳化剂的选择

在液压系统中,液压油主要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因此,抗泡沫性与空气释放性是液压油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之一。由于水分、空气的混入,添加剂的存在,在高压、高速流动的液压油很容易产生泡沫,导致油品的条件恶化,系统工作效率下降,传动反应慢,动作无力,甚至可能产生异常的噪声、振动、气穴腐蚀现象。为此,在研制油中采用聚丙烯酸酯作为抗泡剂(注意了含硅抗泡剂对空气释放值的影响),以抑制抗磨液压油的起泡性。由于工程机械的特殊的工况特点,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大气中的水分很容易渗入油相中,形成稳定乳化液;从而加速了油品的变质,降低了油品性能,加剧了液压元件的腐蚀磨损。因此,在油品的研制过程中,采用胺与环氧化合物缩合物和聚醚类高分子化合物复合作为抗乳化剂,以提高液压油的抗乳化性能。

3研制油理化性能评定与实际使用

采用烷基萘、蓖麻基癸二酸二辛酯与高粘度指数聚α-烯烃复合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并添加多种功能添加剂(不含ZDDP),研制出一种工程机械专用抗磨液压油。经过多次台架试验和现场模拟试验,研制油能很好地满足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使用。其典型理化指标见表5。

3.1水解安定性评定

研制油与普通矿物型抗磨液压油存在很大差别,是由于研制油中含有线性结构的癸二酸二辛酯,其在高温潮湿的工况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游离脂肪酸,从而导致油品酸值上升,性能下降。在油品研制过程中,采用SH/T0301方法对研制油水解安定性能进行了测试,其测试结果见表5。

3.2研制油的实际使用

为了更好的了解研制油在实际使用效果,将所研制油品应用于某公司的3台TY320型推土机和3台SY335C-8型挖掘机上进行共计1200h的实际使用试验。经过一个周期的使用试验后,其结果显示,不仅液压元件均未产生锈蚀现象,液压缸体表面光洁、无磨痕;而且液压系统工作平稳、动作准确、无明显抖动以及过热情况发生,很好的满足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使用要求。

4结论

篇6

关键词:高校;机械工程;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有了创新,时代的脚步才会向前迈进。创新教育一直是教育行业所关注的重点,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虽然相对以前而言,在创新教育上,有所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善。

一、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不明确

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很明确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只是简单地把创新教育当做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对此也没有多加关注,自然而然,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教育内容,它实质上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的教师及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创新教育的意义,明白它的实质。由于高校对创新教育的本质认知不足,没有领悟到创新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得在高校中,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二)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且条件有限

虽然大学教学没有高中那样紧张,但是科目繁多,想要真正学好一门科目,学生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实践。尽管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社团,但由于创新意识淡薄,学生们大都不会参加。高校虽然一直都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提供给学生们进行创新的场地、设备都非常有限,使得学生本来就不强的创新意识,变得更为淡薄,不会自主进行创新活动。

(三)高校创新教育力度不够,师资不足

所谓创新教育,当然就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上要进行全面革新。虽说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并且支持创新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缺乏,即便有学生想要进行创新研究,由于教师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引导,时常采用小组、小范围创新研究模式,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大大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不能一味地只进行课本知识讲解,没有实践,学生们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也不会深入。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探究,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机械工程类专业本来就是理论知识多、步骤流程复杂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理论及图表、步骤的讲解,相信学生们也难以理解清楚,并且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们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们可以大胆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不能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标准,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机械发明,为学生讲解其发明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结合原理,进行创新思考,看是否能创造出一些有趣的机械产品。

(三)建立激励创新机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是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所以,高校需要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者除了可以获得证书以外,还能得到一定的奖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会不断进步。与国外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创新教育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传达不够,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师资力量不够等,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我国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国栋,赵鹏起,殷宝麟.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28-30.

[2]魏文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235-236.

篇7

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传统系统;故障问题;原因;解决措施

工业企业发展中,工业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工业设备作业环境恶劣、工作荷载多变,极大的增加了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发生几率,常见故障有:高温、漏油、无论、噪音、堵塞等,上述故障问题的存在,会对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要积极做好故障分析处理工作。

1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常见故障概述

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是由多个元器件所构成的,包括: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工作介质和辅助设备等等。在运行过程中,液压泵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变为液体压力能,然后发挥控制元件的作用,将巨大的压力能沿着辅助设备传递到执行元件,最终将执行元件动力转化为机械运动,促使工程机械保持正常的动作状态。当前,液压传动系统常见故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液压传动系统表现无力,主要表现为:液压传动系统无法将外界荷载克服,影响执行机构各项动作的执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液压传动系统运行机构稳定性不高,以D85推土机为例,启动后起步无力,影响液压传动系统工作,降低工作质量;液压传动系统漏油,一方面会造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污染,另一方面会降低传动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性;液压传动系统温度异常,油液变稀,降低系统运行效率,严重的会导致元件出现损坏;液压传动系统噪音过大,导致系统剧烈震动,产生噪音污染,影响传动系统工作稳定性;液压传动系统堵塞,元件损伤、断裂,导致运动元件无法达到预期位置,液压传动系统产生故障,降低系统工作效果。

2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原因分析

2.1设计原因

设计因素是导致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频发的首要因素,由于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严重影响液压传动系统质量,增加故障问题发生几率。液压传动系统设计时,如油箱结构设计缺乏科学性,极易导致油液被污染,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如油箱缺乏密封性,忽视对油箱连接处、接管处的密封处理,极易导致异物进入油箱,进而造成油液被污染,元件造成腐蚀、堵塞、异常磨损等;液压传动系统中,活塞杆是重要构件,由于工程机械设备运转环境非常的恶劣,一旦异物杂物进入活塞管内,就会严重影响活塞杆运行;设计人员在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环节,如果忽视对活塞杆的保护,没有设置保护套,那么会造成液压缸组件、活塞杆出现严重的异常磨损及腐蚀现象,最终导致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无论是液压元件设计还是液压系统设计,一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必然会增加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几率,影响工程机械设备正常使用,阻碍工业企业生产。

2.2制造原因

工程机械装配调试合格、整体性能达标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使用。工程机械投入使用后,需要展开定期的保养与维护,在更新或者更换液压元件后,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极易出现新的故障问题。所以在保养维护工程机械时,应严格控制各个元件质量。如:技术人员在更换液压传动系统精滤器后,易于造成小孔堵塞,影响其正常过滤作用的发挥,通过对过滤器滤芯进行检查,如发现滤纸有裂纹,是导致液压传动系统故障的重要因素。虽然更换了新的滤芯,但是却也引发了新的故障问题,无法发挥过滤作用。同时,在清洗工作时,如采用人工清洗模式,则极易导致液压传动系统内部出现残留物,最终导致故障问题的出现,所以技术人员在更换更新元件后,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尽可能降低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的出现几率。

2.3使用原因

工程机械操作时,如不明确液压传动系统工作原理,操作不规范,则极易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操作人员在应用液压传动系统时,如违规操作,易于出现异常磨损,产生严重的故障现象,影响系统正常运转及工程机械的可靠应用。同时,部分操作人员使用工程机械时,缺乏较高的质量安全意识,长时间高负荷超速作业,不重视对机械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没有制定完善的保养维护管理制度体系,无法及时的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隐患问题,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导致故障问题的发生,并且工程机械使用寿命将会明显缩短。

3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诊断及预防措施探讨

3.1液压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后,应及时进行故障诊断,为后期的修复处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液压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专家系统诊断技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专家系统诊断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在计算机系统内储存专家经验,促使其能够类似于专家进行故障诊断推理,实现人机对话,促进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诊断水平的提升。其次是实际操作检查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发生后,检修人员实际、反复操作故障环节,对各项数据予以记录,将异常数据和正常数据相互对比,最终得出故障问题原因。最后是神经网络诊断技术,神经网络具备较强的学习特单、并行性特点、分布式特点及非线性特点,能够实现对人的学习能力的模仿,准确分析辨别故障问题所在,及时展开故障修复处理,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3.2提升液压油清洁度

为降低液压传动系统故障问题发生几率,要确保液压油清洁度达标,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要求从正规渠道选择液压油,避免液压油内有杂质、污物。在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中,液压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作介质,液压油清洁度是否达标,是影响液压传动系统元件使用寿命、效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使用劣质液压油,必然会对液压传动系统运转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液压传动系统元件彼此之间对于配合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液压油出现杂质、堵塞,则会导致元件之间出现异常磨损,缩短各个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系统整体性能。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液压油清洁度的控制工作,从正规途径采购液压油,做好储存管理工作,使用液压油时应避免进入杂质、污染物,规避故障问题的发生,保证液压传动系统及工程机械的安全可靠使用。

3.3避免液压油混入空气

众所周知,空气可压缩性强,如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内有空气存在,将会对系统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液压油中融入空气,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液压油会溢出大量气泡,造成液压油空穴,相反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被溢出的气泡受到巨大压力冲击后会导致液压传动系统产生噪音,降低液压传动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空气被压缩后会产生热能,导致液压传动系统局部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液压元件、液压油被损坏,降低液压传动系统工作稳定性。所以在液压传动系统运转期间,工作人员要做好对油管接头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松动、破裂等现象。加油作业时,应尽可能的防止向下倾倒,尤其是在油面中插入油管后,禁止倾斜,避免入口位置被堵塞降低吸油阻力,确保液压油内无空气分离现象。

3.4控制液压油温度

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运转时,液压油正常温度为30-80℃,液压油温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不利于系统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所以在操作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时,应密切留意液压油温度,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液压油温度的高低,是由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元件容量、流速、液压油面等。操作人员应定时定期的过滤液压油,严格检测液压油物理性能,便于更好的控制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性的可靠运转,避免液压油对液压元件造成腐蚀及磨损,有效延长液压油及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如液压油温度过高,液压传动系统会发出报警提示,此时需要认真全面检查水冷设备,验证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合理控制好液压油储备量,确保系统冷却器排热功能的正常发挥,更加有效的保障液压传动系统的高效运转。

3.5加强管理维护

加强对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是降低故障问题发生几率的重要举措。企业及管理人员要明确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完善的管理维护制度与计划,严格按照制度计划落实该项工作,确保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和液压传动系统的可靠运转。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对执行机构区域的管理维护,确保油缸密封性能良好,运动速度平稳,形成控制精准。其次要重视对控制机构的管理维护,确保换向准确,无渗漏、无噪音,流向控制稳定,行程控制准确。再次要重视对动力机构的管理维护,密切留意油泵工作状态,确保压力阀工作稳定,确保油泵吸油口密封良好,确保蓄能器无漏气、漏油等现象。最后要重视对辖件区域的管理维护,确保管路连接位置密封良好无噪音,确保液压油油质达标,同时应具备较强的抗磨性能,确保过滤器功能的正常发挥,定期做好清洗、更换工作,确保油箱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液压传动系统作为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其所常见的故障问题,要高度重视起来,明确液压传动系统故障特点、危害,深入分析故障原因,并积极做好故障检测及预防工作,及时解决故障问题,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提升工程机械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满足工业企业发展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蒋祖信.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J].内燃机与配件,2018(01):128-129.

[2]韩跃进.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192-193.

[3]李建.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及排除[J].科技传播,2019(07):79-81.

篇8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 就业

一、引言

我院在2008年开设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招收51名学生,2009年招收78名学生。目前,2008级的就业情况为:10人到中铁十二局二公司,10人到中铁四局五公司,10人到中铁十一局二公司,6人到南宁恒欣工程劳务公司,5人到中铁十三局三公司;2009级顶岗情况为:26人到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16人到浙江联顺道路筑养科技有限公司,10人到中隧二处,6人到天路公司,2人到浙江交工集体,5人到新疆北新路桥公司,1人到中铁港航局,1人到西安军械修理厂,1人到渭南有色合金焊料厂,1人到上海劳务公司。2008级就业率和2009级顶岗率高达100%。而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还有好多企业联系我院招聘学生。从这两届学生的就业和顶岗情况来分析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学生跳槽、就业中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来寻找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便于更好的去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学生就业空间。为其他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拓展就业开拓思路。

二、就业顶岗岗位分析

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为:中铁四局五公司5人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及油料管理,1人搅拌站站长,4人架桥队分管架桥物资。中铁十三局大部分管物资机械,个别人搞技术(测量),中铁十二局以开盾构机为主,中隧四处(南宁劳务公司)也是以负责物资机械管理为主。其中机械管理和油料发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设备的调配、做好设备的进场及合同签订、与当地供电公司协调好工程用电、油料的核算与管理。搅拌站站长职务的主要负责的是管理项目部所有机械的租赁与使用管理兼职搅拌站所有调配。

2009级顶岗实习的情况是: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26人分别在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有些人做各种资料,有些人干电工,有的开盾构机。浙江赤道筑养路机械公司16人,其中3人搞CAD制图,主要是画CAD图纸、整理图纸,4人负责开ASTEC型搅拌站,主要是操作和维修,3人负责安装和调试搅拌站,1人质检,负责检验生产部做出来机械的合格程度,3人是搞售后服务。中隧二处的10人,有1人是盾构司机,1人是电工,1人是机械维修,中铁十局二公司的主要是从事机械管理的工作。

从以上情况分析,2009级岗位群比2008级的多,顶岗的工作单位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好多同学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开始瞄准了私企,转变了去国企比较有保障的想法。而且许多同学都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踏踏实实地工作,转变了原来大学生只是去做管理工作的观念,这是比较值得我们惊喜的地方,如果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观念的话,我们国家的实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跳槽情况分析

2008级51人顶岗实习,结束实习后大部分人留在了原来的岗位,只有5人离开了原顶岗单位,原因是由于有些同学身体状况不好,适应不了恶劣气候,还有的同学是在岗位没兴趣,还有的是家庭的原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不稳定,也有能力帮孩子找到好的工作。2009级的同学去顶岗才几个月,但是已经有6人选择了重新寻找单位,原因也是身体原因,受不了高温、高寒等天气状况,还有的是因为得病不能继续在原顶岗单位实习,也有的是因为嫌工作性质不好,常年在外所以选择稳定的工作性质,还有的是因为地域问题,不愿意在偏远的地方工作,想在城市工作;还有的是因为待遇低的问题选择跳槽。针对上述情况,学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给学生推荐就业。

四、就业时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根据对08、09级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性质、签订的合同的方式,是国企还是私企,是正式合同还是劳务合同。80%的同学还是选择去国企就业,私企不愿意去,大多数人优先选择的是签订正式合同的单位;然后才考虑签订劳务合同的企业,原因是因为感觉国企更加稳定。私企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合同的问题也是为了寻求稳定,觉得劳务合同对他们压力比较大,怕可能随时被劳务公司辞退而失业。其次,学生考虑的就是待遇问题,待遇低的不愿意去。再次,就是考虑工作环境的问题,有的学生愿意去大城市,有的愿意去偏远的地方。这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只有少部分来自于城市。根据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容易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而城市的学生相对来讲,适应性差些。奇怪的是,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状态下就业的,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只是单纯地为了一份工作。对以后自己的发展空间考虑的也不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困扰他们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高职教育者研究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清除他们就业时面临的困扰:

1.经常分别引进国企和私企的人员来给学生做报告,让他们一点一滴地去了解各种类型的企业的优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企业人员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打消私企不如国企的想法。

2.增设一些有关与合同方面的课程,让他们能很好地了解正式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而且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将来从事机械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讲也特别重要,因为现在的工地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租赁的形式,这样租赁合同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或者是采购合同,由于工程机械的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也会使企业更愿意要我们的学生,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3.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学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时刻激励着每位学生成长,而且组织了大量的社团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对于人生发展规划、职业规划这样的教育课程应该加强,应该让每个学生对他自己的就业意愿非常明确,真正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处于被动地去选择职业,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没什么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我院2008、2009级工程机械运用维护专业以上四个方面的学生顶岗就业的状况分析,得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而且在工程单位目前还需要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能真正吃苦耐劳的下得去工地的高素质的人才。那么,别的领域内的状况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希望在工程领域的此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能帮助到同类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对于我校的这个专业来讲,还要拓宽就业渠道,向别的领域进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工业化 城市化 协调发展

引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说农业文明标志着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初步摆脱自然界提供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制约,那么工业文明则是标志着人类在农业文明形成的初步繁荣基础上,极大丰富和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又一次革命。城市化则是工业文明的自然延伸,是工业时代人类不断满足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之后进而在非物质的精神生活方面进一步拓展需求的结果,为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伴随着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的集中,大量土地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领域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造成了“非农化”现象,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由农用转变为非农用的现象。由此,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城市化是否动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在低成本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人口的可持续安置和发展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与农地非农化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处理好诸如平衡好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以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最广大的社会所分享。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展研究,力求找出问题的答案,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借鉴。

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人们已经跨越了农业经济时代,农地非农化也说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资源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趋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地位。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物质多么丰富、技术多么先进、生产多么发达,人们始终未能超越的一个事实就是:粮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农业是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对于人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国家而言,通过国际农产品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与其说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安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地选择。对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而言,一方面,如果放任农地非农化的发展,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风险,农产品的周期性和脆弱性可能使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无法自给而受制于人,形成国民经济发展动荡不安的隐患;另一方面,如果强行抑制农地非农化,显然又有违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法则,损害经济发展效率。

(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联的劳动者在农地转用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农地非农化改变了土地使用的方式,作为基本生存要素的土地参与价值形成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原来以地谋生的人口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对农地非农化的受影响人口而言,其出路不外乎二条:一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转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前者而言,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农地非农化是否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土地?如果只是部分失去土地,那么剩余的土地能否保证他们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保证又怎么办?如果是失去全部土地,那又通过什么方式使得他们能够重新获得土地?对于后者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有无足够的非农劳动就业机会充分吸纳这些失去土地的劳动力?过去从事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幸的是,现实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极端事例:在中国,屡屡出现土地被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后的农民因缺乏基本生产资料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农地非农化的失地人口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拉美一些国家里,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但城市非农领域吸纳能力有限,形成了就业不足、贫富悬殊、治安混乱、环境恶劣的贫民窟,被人们称之为城市化的“拉美陷阱”。

(三)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联的农地转用各环节利益格局调整问题

农地的非农化,牵涉到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中国的国家基本制度决定的农地属于国家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格局下,农地的转用可能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农地实际所有者、土地承包者、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农地转用后用地单位等。在农地转用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如何调适?农地非农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如何分割?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将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或者形成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要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照顾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取得利益均衡,必须制定出完善的法规制度,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难题

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能否保持平稳发展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否以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式得到发展。目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工业化、城市化是否动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具体而言,伴随农地非农化的大趋势,中国能否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最终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2007年以来,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迅速上涨,推动了新的一轮物价普遍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作为粮食基本需要立足于国内供给的人口大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不能忽视,否则造成的波动和起伏将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低成本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人口的可持续安置和发展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一方面,有学者和官员津津乐道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照印度等国家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异常艰难而使得有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举步维艰的事例,对中国式的举国体制下的低成本土地征收和快速建设模式赞赏有加;另一方面,每年数百万计的部分或者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如何得到可持续的安置和发展,目前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和办法。

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与农地非农化结合。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并借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乃至增长制度的变革,使之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其实是第二个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工业化也好,城市化也好,失地人口的安置和发展也好,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维护七亿多农村人口的基本权益,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在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同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应该是挖掘内部需求,而这个内部需求的最大潜在力量来自于农村人口。要把这个潜在力量变为现实,离不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业化、城市化恰好为改革农村基本制度提供了一个外在动力,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既取决于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总体走向,也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具体政策的创新有关。

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别注意的重要关系

农地非农化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引起,由于以农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即使在工业高度发达、城市水平相当高的社会里,农地非农化也会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其它机制传递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反作用。因此,农地非农化必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发展关系,才能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福利才能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最广大的社会所分享。

第一,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平衡好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首先要正确认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工业化引致和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一定农地的非农化。我们不能盲目重视农地保护而绝对地限制农地非农化,没有一定数量的农地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无法完成。因此要摆脱单方面高度地、过于严格地限制农地非农化。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整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土地政策的演变历程来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所面临的土地政策是不同的,采取的政策举措也是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下随机应变的。在当前重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后发追赶工业化”的阶段,必须对土地进行合理而又详细的规划,划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合理用地,但同时也严格保护农业基本区域不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破坏。另一方面,农地非农化必须是适度的、可持续的非农化,不能是盲目的、过度的、粗放式的农地非农化。目前,现实中存在农地非农化过度、农地利用粗放、存量建设用地未盘活等种种问题,经济利益总是诱使和驱动开发商甚至联合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游走于政策灰色地带,千方百计钻政策空档,导致“占补总量平衡、质量失衡”、“先开发、后退耕”、“以租代征”、“未批先占”、“东占西补”等种种政策异化的产物。适度规模和控制农地非农化在当前显得较为迫切,但农地非农化靠行政上的命令和强调难以起效,更无法长效。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不能只靠行政的、短期的、原则性的政策规定,而是要建立结构性的、长期的、可操作的、法规化的机制以及细化的可操作措施。应适当借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农地非农化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行政机制、法律机制、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走以“城市圈”为载体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加快重工业升级转型,探索农地非农化的“内涵式”、“集约式”的利用方式和路迳。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对城市化发展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规划。城市化路在何方?能否任由中小城镇盲目膨胀、星火燎原?中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城市化发展路线可否持续?尽管从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流动等角度来看,中小城市化发展路线似乎是一条代价小、发展快的城市化路线,但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平衡的角度而言,这种城市化路线未必最佳。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导致农地非农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选择了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几个大都市的集中化城市道路不可行,但可以适当借鉴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挖掘自身特点及优势,也是可行之策。单纯的大城市化路线和盲目的中小城市化路线都在解决某几个方面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另外一些问题的产生,而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等十五大城市圈为载体的集群式城市化发展道路则可取长补短。

尽管日本在工业化中期也采取了农村工业化路线,但我们应避免再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乡村化道路,而是应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改造和集聚式发展。在城、镇、村地理布局上,结合城镇发展及时合理调整村镇结构,突出中心镇、中心村,避免零散布局。降低因村落分散带来的自来水、电力、道路等对农地占用的需要。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中期”的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合理限制“开发区热”、“大学城热”、“高尔夫球场热”、“新区热”、“别墅热”等大量占用耕地的粗放式开发活动以及可能引起的房地产投机活动。

第三,理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利益链条与利益分配关系,打破地方政府“以地取财”的土地神话,保障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利益。中国耕地保护一直以来贯穿的是一种行政强制型的约束,这种行政约束一直在与农地非农化进行利益博奕,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农地农用进行保护和鼓励。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主要被地方政府和地产商、房产商所瓜分,形成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合谋瓜分土地增值收益而让国家承担丧失耕地和农民承担生活风险的不平衡利益分配格局。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作为农地保护实施主体与农地非农化受益者的身份,在任期内地区之间GDP指标竞赛以及财政扩张驱动的目标导向下,往往倾向于农地非农化。因此,改变农地非农化首先要剪断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利益链条。具体而言,借鉴日本土地增值收益归全民共有的做法,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获得收益,废除土地出让金,通过土地出让税和耕地占用税,由中央统筹土地出让过程中的级差地租。同时,合法化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在现阶段极为重要。中国各地一度出现“抛荒”、“废耕”等现象,农地的收益让农民无利可图,他们宁愿选择放弃。在农地非农化收益大大高于耕种收益的情况下,农民一时也可能被农地征用所诱惑,尤其在农民生计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农民的这种动力还比较大。应当对农地非农化后所产生的收益,以直补方式奖励“农地农用”和改善农地质量,在“农地非农所有”的情况下,让“农地农用”得以与“农地非农化”相制衡。

第四,吸取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土地过度投机导致地价大幅上涨的教训,有效应对土地在非农化过程中的投机炒作。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出现了地价高涨、房地产泡沫的现象。农地保护不是要严格限制农地非农化,而是要再保证工业化、城市化对农地的合理需求之上保障农地尽可能农用。从农地非农化的动力来看,要抑制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倾向,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要缩小农地在农业与其他产业利用间的利益差距,也就是缩小“农地农用货币价值”与“农地非农用货币价值”之间的剪刀差。在这方面,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政策,有效抑制了土地投机。具体而言,抑制土地投机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制定规划,使农地用途服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农地规划;二是从法律上严禁土地投机,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始,在一定期限内没有进行开发即视为投机。并且严格规定农地使用权购买者和农地开发者必须保持一致;三是农地非农化必须服从公共利益,由国家确定明确的公共利益范围和细项,避免公共利益的模糊化;四是农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必须上交国家,不再由地方政府占有,避免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面前的利益冲动;五是对农地过度投机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和全面管制。

第五,加强土地规划,细化农地分类,深入立法研究,制定长远的土地规划和可操作政策举措以及合理合规的法律保护。从日本农地非农化的经验来看,仅仅靠高度的管制很难确保农地的高效利用,建立一套相互协调和严密的农地非农化机制、制度以及规划,从以人管地走向以法治地,并且严格施法。其一,尽快出台土地征收专项法律法规。日本、韩国都对土地征收单独立法,如日本的《土地征收法》、韩国的《土地征收法》等,这些法严格限制了土地征用的范围必须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并且在法律中对征地程序、补偿标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我国由于缺乏土地征用专项法,导致地方滥用征地权力,甚至随意出台行政规范文件,以极低的强制性价格征收农地用于非农建设,甚至是非公益建设。人地关系的紧张、农民财产意识的增强以及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土地征收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农地非农化诱发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问题。土地征用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公共利益目的进行专项公示,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是否违反公共利益进行独立审查;集中农地征收权力,必须经省政府审核同意;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结构,负责受理和裁决征地双方的争议与纠纷,以保证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建立严格的、透明的农地征收程序;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其二,制定有关农村宅基地的专项法。当前,村镇建设结构松散、布局混乱,大量农地被挤占,农村的农地非农化已经成为一个日显凸出的社会问题。应当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制定有关农村宅基地的法律,对宅基地占有原则、建设标准等进行严格管理,对集中建设、规范建设进行鼓励,尽快整理农村宅基地挤占耕地的现象。其三,制定城市开发立法。加强城市开发规划,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占用进行规范。最后,对所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避免法律法规的相互冲突以及部门之间的相互越权与推诿。

结论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按照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未来的20―30年时间里将仍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农地非农化在此期间也将保持相当的规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规,中国的农地转用制度包括农地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两个途径,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国家可以通过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规模和节奏来控制宏观经济,这就是中国特有的与“银根”相齐名的“地根”之说。参考借鉴国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相关问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1988、1993、1999、2004年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蔡继明.中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J].经济学动态,2006(8)

5.简新华.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6.钟水映.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篇10

【关键字】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和展望

本世纪60年代以后,液压技术随着原子能、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机械的工程中,液压控制技术在逐步的运用到建设中。当前的液压技术正在向着迅速、高压、大功率、高效和高度集成等方面不断的发展,同时,新型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方面也是当前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发展和研究的方向。我国的液压技术最初应用于机床和锻压设备上,后来又用于拖拉机和工程机械。现在,我国的液压元件随着从国外引进一些液压元件、生产技术以及进行自行设计,现已形成了系列,并在各种机械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一、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系统分析

液压传动是以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由于液压传动技术具有功率重量比大、体积小、流量可控性好,易实现直线运动、可实现无极调速等优点,

使得液压的技术在很多的行业得到运用,例如: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挖掘机、桩工机械、大型桥梁施工设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港口机械、发电设备、石油化工机械及航空航天等等。而液压系统由四大原件组成,包括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动力元件本身是指液压系统当中的汽油泵,而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机械能转换成液体的压力能,为整个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油泵的结构形式一般有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执行元件(如油缸和液压马达)的主要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负载作直线往复运动或回转运动。典型直线往复式液压缸一般由缸筒、缸盖、活塞、活塞杆、密封装置与缓冲装置等部分组成

控制元件(即各种液压阀)是在液压系统中控制和调节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方向。根据控制功能的不同,液压阀可分为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而压力控制阀又分为益流阀(安全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等。

辅助元件包括油箱、滤油器、油管及管接头、密封圈、快换接头、高压球阀、胶管总成、测压接头、压力表、油位油温计等。

二、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现状和特点

我国机械工程液压行业是从小作坊、主机厂的车间或分厂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品种规格齐全、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各种装备要求、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为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基础行业。液压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高于全国机械工业的平均水平,产销衔接良好。国产液压产品市场份额占到国内市场的65%左右,能够满足一般通用设备和主机的需求。虽然我国液压产品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力量不足,大部分国内企业仅能在中低端产品上进行竞争,而装备制造业所需液压关键核心零部件,如变量柱塞泵、马达、多路阀和高压油缸等高端液压元件仍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长期以来,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如液压元器件、传动系统、发动机等大多依赖进口。随着国家对关键零部件产业的重视,以及从事液压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液压核心零部件的瓶颈限制有望逐步改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将日趋完善,这将有利于提高主机的性能,减少对核心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提高我国下游主机行业的竞争力。

三、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

1、集中度高。生产集中度高是液压气动元件制造业的一大特征。世界上几大主要液压制造企业,派克公司、伊顿-威格士(Eaton-Vickers)公司、博士-力士乐(Bosch-Rexroth)公司等几大公司占据了世界液压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2、依托主机厂商发展。液压气动元件厂商的发展离不开与之配套的主机企业。许多新机型的推出,技术水平更高的液压气动元件由厂商自行研发或者由主机厂商设计,由配套厂帮其生产。博这些液压气动元件企业也非常讲信用,他们不会把产品卖给第三者。主机与液压气动元件厂商的伙伴关系更容易帮助其发展壮大。

3、提高产品使用寿命。解决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铸造件、锻造件等问题是提高产品寿命的主要手段。我国液压行业企业近年来在加工装备方面投入较大资金, 设备更新换代, 加工手段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在表面处理的工艺上存在较大问题, 因而产品的使用寿命低, 因此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表面处理的工艺, 才能提高液压产品的使用寿命。

4、小型化及微型化方向的发展。当前在世界工程机械的发展中出现了向两极方向发展的现象,特别是向小型化及微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明显。随着主机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液压件也明显地、比较迅速地向小型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欧美发展很快,在日本发展也特别明显。面对这样的形势,液压产品未来的发展将向以下趋势靠近:生产产品以节省能耗,提高效率为主导;发展机电一体化元件和系统;发展内置电子系统的电液伺服比例元件、电磁阀、液压定位油缸等;重视环保,环保型产品将具竞争优势,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适应主机机电一体化的需要;应用现代控制技术,提高电液压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的更新着,以往的工程技术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在当下,为了满足社会和人们日益繁忙的交通的需求,机械工程的建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大大的方便。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实施,减少了以往作业的危险指数,并且保证了工程的值与量,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和工程的建设实现同步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