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市场营销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市场营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56-02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篇2
“十一五”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中国入世两大背景下,昌宁县畜牧业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1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昌宁县草食畜牧业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强领导,调整思路,全县草食畜牧业基本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1.1.12005年末全县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2005年末,全县牛存栏155121头,出栏52006头。其中黄牛存栏87375头,出栏31873头;水牛存栏67712头,出栏20217头。羊存栏125020只,出栏105614只;牛奶产量281t。
1.1.22010年末全县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2010年末,全县牛存栏157718头,出栏55730头。其中黄牛存栏86577头,出栏35541头;水牛存栏71141头,出栏20189头。羊存栏126697只,出栏111969只;牛奶产量185t。
1.2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主要做法、模式和特点
1.2.1开展冻精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
以县畜牧工作站为中转,全县建成18个冻精改良点,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改良服务体系。2010年全县完成肉牛冻精改良8799头(其中黄牛4638头、水牛4161头、奶水牛12头);产牛犊3224头(其中黄牛1737头、水牛1487头);水牛受胎率达49%,黄牛受胎率为79.6%;山羊改良16524只。
1.2.2更戛高峰黄牛的发展状况
昌宁县更戛高峰黄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形紧凑、性情温顺、役用性能强等特点,是肉质细嫩、品种纯度高的地方优良肉牛品种。2010年末全县更戛高峰黄牛存栏8.7万头,出栏3.18万头,肉产量3060t,是保山市的优势黄牛生产区。
1.2.3昌宁本地黑山羊提纯复壮与改良利用
昌宁黑山羊属于云岭山羊,主要分布在珠街、耉街、漭水、更戛、大田坝、柯街、鸡飞、温泉等乡镇。纯繁措施是在县内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群体之间1至2年交换一次种公羊,群体内公羊适时,避免近亲繁殖。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奴比亚黑山羊品种,开展杂交改良,通过淘汰个体小体质弱的繁殖母羊,不断提高羔羊的受胎率和初生重,逐步缩小个体差异,提高羊群整体品质。
1.2.4加大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种植
以实施云南省草山饲料站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契机,加大优质牧草种植推广力度。2010年推广种植一年生黑麦草品种4个、紫花苜蓿品种2个,冬闲农田种草面积2041.6hm2,基本解决冬春饲草缺乏的问题。
1.2.5大力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
昌宁国土总面积3888km2,全县累计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15540hm2,有人工草山1667hm2,改良草山3667hm2,年产鲜草约30亿kg,农作物秸秆36万t,蔗尖8.7万t。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3286kg/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28892kg/hm2,农田种草平均鲜草产量124640kg/hm2。2010年末,全县累计共建有青贮氨化池31598m3,其中永久窖18910m3、土窖12688m3,推广青贮料150680t。
1.2.6开展科技培训,提高草食畜牧业科技含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互动交流的培训方式,全县共购买和组织编写、下发各类畜牧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县、乡镇、村畜牧技术人员和养殖场、户20余万人次,使专业化生产水平得到提升,饲草饲料开发利用及饲养管理水平都上升到一定高度。
1.2.7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带动草食畜牧业发展
昌宁县十里香食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元,位于昌宁县城宝丰路熊家大地,公司占地面积7497m2,厂房建筑面积2000m2、办公及住宿用房800m2,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加工处理鲜牛肉1000t。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按照绿色无公害食品要求,主要生产优质牛羊肉干巴、清真牛羊肉罐头。公司成立至今,举办草食畜养殖技术培训62期,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受训人数4500余人,带动了全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1.2.8以草畜配套为重点,抓好饲草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确立“引草入田、立草为业、草畜配套、舍饲圈养,规模生产”的方针,实现以牛羊为重点的草食家畜四个转变,即由分散向集中,由山区向坝区,由放养向圈养,由单一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的转变。将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作为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规模养殖、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迅速推开。2010年全县人工草山保留面积1667hm2,改良草山3667hm2,冬季农田种植优质牧草2041.6hm2,青贮氨化料15.068万t,在抓好优质饲草推广的同时,抓好秸秆(麦秆、豆秸)等传统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利用率。
1.2.9强化防检疫,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五号病防疫为重点,实施强制免疫接种,全面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强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牧,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立疫情测报制度,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1.3草食畜牧业关键配套技术的作用以及推广情况
1.3.1草食畜存栏数增多,出栏率提高,肉产量增加
2010年,牛存栏157718头,出栏52006头,肉产量5111t,分别比2005年提高14%、54%和62%。其中黄牛存栏86577头,出栏35541头,肉产量3060吨,分别比2005年提高3%、28%和32%;水牛存栏67712头,出栏20217头,肉产量2051t,分别比2005年提高35%、133%和142%;羊存栏126697只,出栏111969只,肉产量2239.4t,分别比2005年提高14%、71%和71%。
1.3.2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
黄牛推广“西本”、“短西本”二、三元杂交,水牛推广“摩本”、“摩摩本”、“尼摩本”二、三元杂交组合,生产优质肉牛、奶水牛。2010年全县13个乡镇开展牛冻改工作,共有18个冻改站点,其中民营站点4个。冻精配种改良数由2005年的6021头增加到8799头。能繁母牛授配率由2005年的13.2%提高到16.8%。
1.3.3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技术得以推广
全县牛、羊死亡率控制在0.8%和1.5%以内,有效地控制了草食畜疫病的发生,保障了草食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3.4山羊纯繁与改良技术推广加快
一是通过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的方式保持我县黑山羊品种特征、繁殖性能和较高的生产水平;二是通过引进奴比亚黑山羊开展杂交改良,提高个体产肉率。
1.3.5牧草新品种引种和冬闲农田种草技术推广迅速普及
全县优质牧草种植从2005年的1400hm2。发展到2010年的2041.6hm2,全县养殖户形成“草当粮种”的思想观念,人工种草较好地解决了草食畜冬春缺草的问题。牧草品种由一年生黑麦草发展到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羊茅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品种增多,产量提高。
1.3.6生产方式不断改进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牛羊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饲料使用上,从采食天然牧草或作物秸秆,向饲喂人工牧草、氨化秸秆和精料转变;在养殖模式上,从千家万家分散养殖,逐步向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小区养殖转变。1.3.7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全县牛羊养殖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杂交牛、氨化草、配合料、合饲育肥”及“良种羊、楼式房、配合料、定期驱虫、快速育肥”的肉用牛羊生产模式,使牛羊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4草食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
1.4.1养殖大户逐年增多
目前,养牛50头以上养殖大户15户、养羊100只以上的农户已达57户。
1.4.2养殖效益显现
通过调查,开展肉牛冻精改良以来,农户出售一头六月龄杂交犊牛比出售一头相同月龄本地犊牛多收入600元;养一头经产母牛毛利润449.75元;购入一头体重210kg的杂交肉牛育肥100天,可获得592.5元利润。饲养一头经产奶牛,奶价按4.00元/kg计算,一个饲养周期可获毛利润9542元;饲养一群平均存栏82只羊群,平均出栏27只羯羊,一年可获育肥利润19413元(不计羊粪销售收入和工资支出),购入一只架子羊放牧饲养6个月,可增加收入178元。由此可见,草食畜牧业养殖效益比较好,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2.1认识不足
畜牧业虽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对畜牧业的工作支持力度不如烤烟等其他产业那样深入和扎实,对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服务不够。养殖户生产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市场信息不灵,经济效益低下。
2.2投入不足
由于县财政不富裕,对动物防疫、畜种改良、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资金支持不足,对项目投资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够足额到位和开展工作的业务经费很少,严重制约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2.3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全县农作物秸秆67万t,利用不足20%,制约草食牲畜的规模化发展。
2.4草食牲畜占整个畜牧业比重过轻,结构不合理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4%左右,而草食牲畜仅占牧业产值的10.61%。生猪占牧业产值的77%;生猪存栏66.26万头、牛存栏15.51万头、羊存栏12.5万只,存栏猪与牛羊比为2.3:1。在肉类结构中,猪肉占83.4%、牛羊肉仅占12.1%,猪的比重偏大,牛羊草食型牲畜比重偏低。人均肉奶蛋占有量达177.84kg,其中人均肉食占有量173.9kg,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肉食比例偏高,奶蛋比例严重偏低。草食牲畜所占比例过轻,不适应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也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针。
2.5农、林、牧的发展规划不协调
地方政府对农、林、牧的长期发展虽然做了规划和布局,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国家政策性退耕还林、借山造林,致使天然草场和缓坡地带草场被挤种经济林木,草场面积一次次减少,滥垦现象屡禁不止,这种现象山区乡镇较为突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发展草食畜的后续资金太少。如大田坝弯岗、更戛西山、翁堵乡石城山、黄瓜山、湾甸乡章东河等人工草地建成后由于后续资金不足,管理跟不上,有效面积逐年减少。
2.6科技含量低,出栏率、商品率低
我县畜牧业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健全,但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由于依旧是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规模小、品牌意识差、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出栏率、商品率低,生产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2.7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的中间环节,它上接生产,下联销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而且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我县在这方面的发展十分薄弱,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两家,且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低,竞争乏力,带动作用不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缺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的牛羊肉生产也难以实现产业化,行业附加值低,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2.8畜牧业受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较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一些病毒也发生了新的变异,变得毒力更强,致病力加强,传染速度更快,危害更加严重。重大动物疫病的种类在逐年增多,防疫任务在逐年加重。
3“十二五”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目标及对策
3.1发展思路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疫病防治为保障,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快草食畜牧发展步伐。经测算,2010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17.17个牛单位,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草山草坡、冬闲农田地种植饲草、各种农作物秸秆、实施果草套种、林草协作,全县理论载畜量为28.33个牛单位,还可发展11.16个牛单位。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加工带养殖、龙头连基地、品牌拓市场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优质肉牛、肉羊优势产区,突出抓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五项工作重点,力争在草食畜产品加工、重大动物疫病防制、专业大户发展、农田种草养畜、良种繁育体现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2015年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把昌宁建设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出口基地。
3.2发展目标
3.2.1近期目标
到2015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5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0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2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0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提高到15%以上。
3.2.2中期目标
到2020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5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2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5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2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18%。3.2.3远期目标到2025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2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5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5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5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18%。
3.3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对策
3.3.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一是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即加强对畜牧兽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把畜牧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加强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围绕畜牧业发展,加强对畜禽良种繁育、饲料开发、畜产品加工、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并将乡站经费及村级动物防检员定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
3.3.2突出重点,优化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畜生产,实现牛、羊草食畜生产由放牧向厩养、由单一生产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的转变;二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把农田种草养畜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大力推行“粮—草”轮作,调整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拓展草食畜牧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3.3.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
一是各级财政在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要适当向畜牧业倾斜。安排一定数额畜牧业专项资金,用于优质畜禽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发展、畜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饲草饲料开发、畜牧科技推广及技术培训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投入;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除财政、发改及畜牧部门外,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部门都要围绕畜牧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计划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小额信贷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四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村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扶持;五是强化项目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畜牧业发展,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营资本、外资和农民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3.3.4政策引导,培植龙头
一是结合实际,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客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草食畜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及科技开发,依托外地知名品牌、市场营销网络,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牧业”、“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畜牧产销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升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拓宽活畜和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产业。
3.3.5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加快天然草山的改良,提高草山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草畜配套,使草山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二是加强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在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活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突出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市为重点的活畜及其产品市场,并配套实施“畜牧业信息入乡”工程,完善畜产品营销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销信息;三是加强畜牧业管理和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务求服务实效。
3.3.6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运用人工受精、冻精改良、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建立牛、羊良繁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推广步伐,不断开展农牧民“素质工程”建设,普及推广肉牛、肉羊等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努力提高农牧民科学养殖和经营水平,提高畜牧产业科技含量;三是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饲料、兽药的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组织实施无公害畜产品行动计划和放心食品工程,推行无公害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畜产品、饲料、药品从市场至生产各环节全程监控,确保畜产品安全。
3.3.7狠抓防疫,确保安全
一是在县、乡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内,建设和完善疫(菌)苗冷藏体系;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动物免疫、检疫、疫病监测和防疫监督工作,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应急预案;三是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动物疫情测报预警系统,加强乡(镇)兽医站和交通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篇3
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区农业奋力崛起的战略重点
发展畜牧业是把我区农副产品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我区畜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总体目标: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我区畜禽品种优质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畜产品无公害化,部分达到绿色标准;生态养殖小区占规模生产的30-40%,基本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产品总量增长30%以上,规模饲养量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达到疫病控制标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努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生猪和家禽生产档次,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扩大奶业生产。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形式多样的养殖小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群,从而形成合力,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养殖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我区优势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加强畜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秸秆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及畜牧生产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乡级畜牧兽医站是我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是直接面向养殖户的服务性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在办公用房、示范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完善乡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加强畜禽改良站点的建设和保护,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管理,保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五、加强动物防检体系建设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同时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对重大动物疫情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我区动物防疫目标的全面实现。
要加强对动物检疫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我区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达到100%,确保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设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划,规范行业行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
要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七、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倡导农民成立互惠互利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内联外引的作用,鼓励这些组织与国内外大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实行跨区域产业化合作。
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充分发挥其带动能力。引导并帮助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
八、加大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激励性发展贷款贴息、奖励基金、防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九、加强领导,保障畜牧业快速发展
篇4
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牧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坚持分类指导,系列开发,确立和开发主导产品,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进而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2.3 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国的畜牧业集团化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 70%,而我国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2.4 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今后,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针。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逐步提高到15%以上。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上,要对产加销龙头企业视同开发性农业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各级财政也要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各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业信用合作社也要在贷款方面向畜牧业产业化倾斜。
3.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事关产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地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在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其次,也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新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外,还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和企业管理者自觉履行各种经济契约和合同,尽量减少产业化发展中的履约交易成本,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篇5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现代养殖意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1.树立产业化理念,谋划标准化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空间,应充分利用全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以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建示范典型,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2.规范养殖行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养殖场(小区)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标准化养殖“六化”要求,合理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规范养殖场区布局。制定养殖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严格免疫程序,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严防违禁添加物质进入养殖环节。
3.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养殖,做强优势产业。要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产销联建等形式,巩固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的生产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在壮大主业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规模养殖,扩大一体化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密切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负责向规模养殖场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融资、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服务,规模养殖场负责按企业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形成龙头企业与规模养殖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4.治理养殖污染,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
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危害人、畜健康,畜禽养殖污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目前,主要推行下列四种治理模式:一是农牧结合模式。养殖场(小区)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利用,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二是沼气配套模式。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可以直接肥田,沼液还可以用来养鱼,形成养殖与种植、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生态模式。三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四是微生态养殖模式。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猪场没有粪尿排出,也没有冲圈产生的污水,养殖环境无臭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清洁、环保、生态养殖的目的。
5.实施科技兴牧,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科技兴牧,加大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设,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篇6
我国牧区现存的家畜品种及其地域分布,是适应各地草原生态环境,适宜游牧生产,以及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协调一致的牛、马、骆驼、山羊、绵羊五大类牲畜。在提高家畜饲料转化效率、改良土种家畜时,无论采取土种选育,还是引进良种,以及杂交改良等措施,当然要达到优质、高产、早熟、快速周转的经济目标,也必须实现适应该草原地区自然环境,而且抗逆性强的生态目标。这样才能发挥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的优势。如果单纯追求高产,不顾条件地盲目引进其他饲料反应的家畜品种,而不适应该草原生态环境,就可能出现减产甚至死亡,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所以,各草原地区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有特色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牧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二、切实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达8667万公顷,每年有133万公顷草原发生退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75%。新疆、青海、、甘肃的草原大约有30%的面积已发生退化,宁夏退化草原面积已占其总面积的97%;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为299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4%。据统计,50年代以来,全国天然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内蒙古在50年代时,每公顷草地鲜草产量为1912公斤,到80年代降为1050公斤,全区草原牧草产量平均下降40%~60%。在植被数量减少的同时,牧草的质量也普通下降,多年生优良牧草的数量大大减少,劣质杂草及毒害草数量增加。
由于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扬,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沙尘暴、荒漠化的不断加剧,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严重威胁。
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受气候、草地状况、家畜品种、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草地状况是主要因素,没有优质的草地,就谈不上稳定、优质、高产地发展畜牧业。当前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约为30%,而世界上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为50%以上,美国为60%,加拿大为52%,法国为57%,英国为70%,德国为73%,丹麦、新西兰为97%,俄罗斯接近50%。多年来,我国虽然对草地建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入不敷出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1949年~1996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12个省(区)的草原投资累计46亿多元,平均每年每亩投资仅3~4分钱。
目前,我国设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水利专项建设基金、林业基金、育林基金,但却没有设立草业发展基金。草原管理机构薄弱,全国平均每200万亩草原仅有一名管理人员。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受益的是全社会国家和社会各界一定要加强对草原投资的力度,保护草原、建设草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水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草原绿色产品的特色,争创名牌产品
“草原”特色品牌,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象征。保持和发挥这个特色,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等名牌产品,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草原”是各类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牧区畜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草原是生产有机食品的基础条件,为了适应现代人类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发达国家正在努力把那种消耗化肥、农药、能源多的“石化农业”转变为种养结合、有机物循环、无公害、少污染的“有机生态农业”。我国广大草原畜牧业生产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纯净的水、空气和土壤,是绿色净土,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无污染、安全的绝色产品或有机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伊利、蒙牛、兴发等,都是靠“大草原”这一绿色、特色品牌打响的。
打好草原品牌的基础,是保护好、建设好草原生态,维持草原的良性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影响草原品牌的最大问题是草原生态恶化。这也是目前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矛盾,必须找准路子,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型、生态型畜牧业。实行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生态畜牧业的路子。
目前我国不少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企业的商标意识十分淡薄,在商标问题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盲点和误区。①产品没有商标;②商标设计具有随意性;③商标不注册;④商标注册范围过于狭窄;⑤不注重国际注册;⑥商标不宣传。如中国羊绒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虽然出口量不少,但多为他人作嫁衣。据市场调研,2000年中国出口羊绒衫达900万件,通过自有品牌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不足10%,90%的产品是通过中间商换上自己的商标销出去的。
另外,还要注重草原绿色产品的促销宣传。“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广告宣传能激发消费者对本企业及其产品的兴趣,加深其印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优良的产品质量配合以周密规划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能够促进产品的名牌化进程。
四、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组织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牧区搞产业化,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缘、人文的资源优势,选择对当地经济影响大、产业关联强、总体经济效益好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第二,综合开发,市场导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产业方向,以求产品质量和品牌上取得突破。综合开发力求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系列加工、特色加工方向发展,实现梯次增值。第三,异地办厂,区域布局。牧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一定每个乡(苏木)、每个旗(县)都有条件办“龙头”企业。要打破各政区划界线,合理布局,到基础设施条件较为优越的城镇联合办厂,经济区域内部各单位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第四,招商起步,滚动发展。我国草原牧区大多地处中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形势下,草原牧区面对机遇,敢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到牧区联合办厂,建设原料基地。有的还可以借助名牌企业的销售渠道,搭“船”出海。根据草原牧区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可以发展绿色食品类、野生药品类、皮革制品类、绒毛服装类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带动相关产业,滚动发展。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一般具有较为完善的四大服务体系:一是领导体系。县(旗)、乡(苏木)、村(嘎查)层层建立专门班子,明确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二是信息服务体系。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广泛地收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信息,通过新闻媒介、信息组织等途径,为产业化提供信息服务。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旗)乡(苏木)畜牧兽医站为依托,搞好畜禽良种的引进、繁殖和推广,强化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养殖效益。四是销售服务体系。围绕养殖基地,尽快建立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形成规模、打出名牌、提高知名度。多形式、多渠道搞好畜产品流通。形成一种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建立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物卫生标准方面差距很大,不仅水平低而且数量太少,由此我们也吃了不少亏。我国已是WTO成员,如果动物卫生的标准化工作上不去,今后会吃更大的亏,失去更多的应得利益,甚至陷于被动。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包括必要的技术规范是当务之急。
疫病对畜牧业威胁极大,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300多种,其中人畜共患的有100多种,有些疫病对畜牧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有些疫病极难净化,很多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疯牛病”(BSE)、乙型脑炎、炭疽等等。另外,农(兽)药和毒物残留也危害人类和牲畜的健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必要的技术规范是保证畜牧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而合理的动物卫生标准体系,就是一堵无形的墙,可以限制以至阻止国外牲畜及畜产品对我国的冲击,当然更能防御外来疫病的传入。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种标准在全国范围实施,形成合法的保护屏障,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一批高于国际的标准或技术规范,在国内部分高端企业或地区实施,或“准备”实施,主要作为应对国际贸易之用。
篇7
宇宙地镇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宇宙地镇水利建设年代较早,一些水利设施已到服务期限甚至是超期服役,新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又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水位下降,致使前些年打的深井变成了“浅井”,镇域内木石匣河和热水河也由于连年干旱出现干涸或断流,保灌面积不多,尽管近年来,水利主管部门为宇宙地镇的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仍显不足,仍然制约着农业发展。二是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使草原生态面临恶化的威胁,人工种草不足、棚圈建设和饲草青贮窖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影响了生态建设和保护。四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尚不健全,缺乏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中介组织、农民经济协会作用发挥不够。五是科技支撑不足,农牧业仍沿袭传统的种养管理模式、机械化水平低。六是农牧业均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表现为一家一户的个人行为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体系,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缺乏市场导向。
宇宙地镇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告诉我们,要促使宇宙地镇农牧业持续、快速、有序、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的推进生态农牧业发展。
一、坚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特色农牧业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首先,依据实际,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尤其是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强 “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努力打造蔬菜这一强镇富民的产业。今冬明春,我们将在刘营子村实施19975亩田、水、林、路一体化的土地整理项目,在新地村实施7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土地3000亩左右,地力增加10%以上,借助实施两个农业项目这个机会,依托现有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的优势,在扩大蔬菜规模上做文章,力争三至五年内,蔬菜面积超过40000亩,在效益上做文章,有组织的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单位面积收入,加大资金投入,在蔬菜品质选优、规模合理、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上多下功夫,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并将这个产业培育成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努力实施“粮经饲”三合复合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其次,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进程,下大力量引进优良基础母畜,改进畜群结构,强制性淘汰劣质畜。并借旗委、政府建设“牧业强旗”的大势,积极申请建设资金,加强畜牧改良力度,提高良种畜和改良畜在畜群中的比重,使我镇畜牧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加大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生猪、家禽等特色养殖,大力发展和建设育肥牛、育肥羊、育肥猪养殖小区,形成规模,带动并辐射周边地区搞规模化经营。
篇8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
篇9
罗田县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155°6′~115°46′,北纬30°35′~31°16′,与英山、浠水、团风、麻城和安徽金寨五县市相邻,下辖7镇5乡4个国有林场,411个行政村,13.2万农户,62万人口。全县总面积2 144km2,其中山林面积14.67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6%),水域1.19万hm2,耕地2.53万hm2(其中水田1.94万hm2,旱地0.59万hm2),非耕地面积3.03万hm2,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常年粮食产量2亿kg,海拔1 729m的大别山主峰屏立县北,与安徽省划界。近年来罗田县畜牧业发展较快,2009年全县出栏生猪21.1万头,出栏肉牛1.8万头,出栏山羊11.3万只,出笼家禽94.6万只,禽蛋产量5 709t。2009年末,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7.8万头、6.1万头、10.4万只、143万只,同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畜牧业产值达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2%,全县农户户均畜牧业产值达3 864元,农业人口人均畜牧业产值超过了1 000元。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增强,在农民增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针对当前罗田县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2008年下半年为抢抓畜牧业发展新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罗田县立足实际,抓住特色,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县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出台了罗政办[2008]73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肉羊产业争创全省山羊大县的意见》,决定以加快山羊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草场资源优势,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用3~5年时间努力创建山羊养殖大县,促进农民增收。
1良好的基础是保障
(1)饲料资源充足。全县草场资源丰富,有宜牧草场6.31万hm2,零星草场1.33万hm2,全县草场面积达8.68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4%,年产农作物秸秆2亿kg,理论载畜量为100万个羊单位,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良好资源条件。
(2)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罗田县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南麓,位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内,交通便利, 318国道横贯全境,已兴建的武英高速公路大大缩短罗田到武汉的车程。罗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6.4℃,年日照2 047.1h,日照率46.2%,全年无霜期238d,年降雨天数为133d,降雨量
1 355.9mm,饲料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大的4~9月份降雨最多,平均相对湿度76%,非常有利于饲草的生长。
(3)群众养羊基础好。罗田县养羊历史悠久,大部分农户都从事过养羊业,养殖经验丰富。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稳猪扩禽,大力发展牛羊”、“草当粮种、羊当猪养”的发展战略,通过一些养羊示范户的带动,农民对养羊有了新的认识,积极性高。很多有识之士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发展山羊养殖。特别是在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成立了12个乡镇养羊分会,带动了群众发展养羊。
(4)技术支撑有力。罗田县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推行了牛羊人工授精技术,2000~2002年承担了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种草养畜,在全县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养羊专业技术人才和饲养大户。特别是2008年以来,罗田县先后成立了多家以养羊为主的山羊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发展山羊生产提供服务。全县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24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6人。这支队伍技术力量强,经验丰富,为山羊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养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5)政策支持。从2007年起,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显著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给罗田县创建山羊养殖大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撑,大大增强了罗田县干部群众创建山羊养殖大县的信心。同时,发展山羊养殖利润空间大,羊肉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也必将会激发罗田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山羊养殖的原动力。
(6)领导重视。畜牧业是富民、富县、富财政的骨干项目,罗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畜牧业作为财政增量、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不断夯实畜牧业基础地位,全县畜牧业产品产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增强。近年来全县畜牧业产值始终保持在4.0亿~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3%~31.2%,在大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农户户均来自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40%,畜牧业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2模范专业合作社的榜样带头作用
2.1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是由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土坳村回乡创业青年刘锦秀发动当地山羊养殖户成立的。2007年初,刘锦秀了解到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总结过去罗田县及周边县市规模养羊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原因在于山羊品种、养殖规模、经营模式、防疫技术、销售网络等方面存在问题,合作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罗田县畜牧兽医局、罗田县经管局的支持下,2007年9月刘锦秀联合当地5个养羊大户成立了“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2008年在全县12个乡镇成立了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养羊分社,吸收社员102户,注册资金150万元。合作社养殖基地承包租赁了近千亩天然草场(租期32年),修通了水泥路2.5km,建标准化羊舍1 000m2;2009年又投资230万元租赁了20hm2低丘岗地,新建2 500m2育肥羊舍和集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工厂,全力打造鄂东最大的山羊产业化基地。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合作社带农户、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开发自己的网站,合作社注册了“薄金寨”的商标,已向农业部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因合作社羊肉质量好,2009年年底社员养殖的山羊供不应求,毛羊价格高达32元/kg,社员增收效果明显。
2.2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以服务成员、致富农民为宗旨,把山羊养殖作为发展山羊产业,壮大自身实力的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指导,山羊产业呈现出规模大、品种优、效益高的强劲发展态势。专业合作社与各乡镇分社一起网络了全县50%以上的养羊大户,在合作社内大力推广“1235”标准化养羊模式,从栏圈建设、种羊引进、种草、品改、疫病防控等方面对社员免费指导,为社员养羊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2009年合作社提供种羊4 000只,出栏山羊2.5万只,实现产值1 500万元,成员户人均养羊纯收入0.56万元,比当地未参加合作社养羊农户人均纯收入(0.44万元)高出27%,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主要运行模式如下:
(1)用合作社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刘锦秀的目标是做一个培植养殖大户的领头人。在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山羊养殖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于高山贫困户,免费提供种羊,年底回购、扣除成本;对于一般农户购买种羊,合作社负责技术、统一生产标准,并负责年底回购;对于有山林资源,并且建起了羊舍,想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农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种羊,负责技术和回收。对于一些想养羊而资金不足的农户,合作社在信用社提供担保贷款。在利益纽带的带动下,全县农民养羊积极性大增,很多受金融危机影响回乡的农民工实现了再就业或创业。合作社回收的产品价格普遍比市场价格高1~2元/kg。2009年下半年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租赁了附近的66.7hm2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养羊,效果良好,购买了3台微耕机免费为农户耕作。
(2)用现代经营理念提升产业层次。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实行了“四统一”,即:①统一规划设计羊舍。根据社员发展需求和经营能力,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免费为社员规划设计羊舍,提供图纸,在建造时现场指导;②统一品种改良。合作社根据本地需求,把公羊品种定向为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母羊品种定向为黑山羊,每年集中引进种羊,供应各社员使用,同时对资金不足的困难户,合作社实行山羊寄养的办法,解决农户无资金购买母羊的问题;③统一防疫和技术培训。合作社社员防疫工作在县畜牧兽医局的指导下,由当地防疫员集中免费注射,保证羊痘和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专门聘请技术人员对合作社内的养羊户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和指导;④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合作社实行建标准化羊舍、养杂交羊、种植优质牧草、舍饲育肥、适时出栏的标准化生产,不使用违禁药品和添加剂,质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罗田县创建养羊大县工作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先后解决了山羊生产发展中的秸秆氨化、板块建设、良种繁育等专项资金2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合作社及社员山羊产业化的发展,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瓶颈问题,为山羊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已将锦秀林牧合作社所属基地确定为“湖北省种羊场鄂东示范推广基地”。2009年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十佳畜牧专业合作社”。
3激励政策促进全县养羊业的发展
针对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发展态势,县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发展养羊专业合作社为抓手,争创全省养羊大县。2008年6月,县政府以罗政办(2008)73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肉羊产业争创全省肉羊养殖大县的意见》出台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养羊。明确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肉羊产业化为方向,以建设肉羊养殖小区、培育养羊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模式的指导思想。
(1)项目支持。对达标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优先进行项目申报,加快产业发展。将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加工企业项目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切实扶持一批山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示范村、示范乡镇。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县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年出栏5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户。扶持措施:每户可贷款1万~5万元,县财政按贷款利息全额或部分贴息。
(3)财政奖补。对年出栏100只以上采取“1235”标准化模式(一个农户建设一栋标准化羊舍、饲养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优质牧草、年出栏商品山羊50只)的养羊专业户,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无偿提供优良种羊一只。对年出栏50只以上采取“1235”标准化养羊模式的养羊大户,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奖建栏、种草资金500元。对山羊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对存出栏数量前5名每户给予奖励。
(4)保险保障。2008年8月,罗田县畜牧兽医局、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罗田支公司、罗田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共同协商,报县政府同意,对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社员饲养的能繁母羊开展保险试点工作,按每只母羊投保300元,交纳保费12元(政府出6元,农户出6元)的标准,对所有能繁母羊统一进行保险,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增强养殖户的信心。
自2008年县政府提出争创全省山羊养殖大县以来,制订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扶持资金50万元,用于奖励养羊大户的栏圈建设,草种补贴,种公羊引进。还在沼气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合作社社员的羊场规划建立沼气池,实行立体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4罗田县创建养羊大县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和罗田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罗田县创建全省山羊养殖大县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全县山羊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合作社成立以来,突破了农户、企业、产业的界限,与社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农户”模式,形成了“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互惠互利,共闯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实现了肉羊产业的资源整合,力量累加。据统计全县现有存栏100只以上的大户近300户,存栏30~99只的大户500余户,目前全县存栏山羊12万只,预计全年出栏将会达到16万只,2012年可以达到出栏25万只以上。经过近3年的运行,总结经验,分析制约罗田县创建养羊大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问题。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国家对养羊业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羊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利用等缺乏项目支持。合作社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也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上级加大对山羊养殖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2)加工问题。出售活羊等初级产品不是山羊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到延长产业链的目的,只有通过对山羊进行深加工后,才能实现山羊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产品的增值和升值。2009年合作社已初步尝试了山羊的深加工,对所回收的山羊进行屠宰、分割、包装、销售,生产出羊头、羊肠、羊肚、羊肉等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销售,达到了产品升值,其羊肉售价达52元/kg以上,羊肚、羊肠等产品达50元/kg,一只羊通过深加工后,增值达到200元以上,有力地提升了山羊产业的升值空间。今后,合作社将以市场订单、产品品牌、技术服务为纽带,实现合作社和养羊户的利益双赢,实现由建设生产基地向建设现代化、无公害、品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转变。建议合作社在搞好生产的同时,要盘活加工,带领社员闯市场,共享加工增值的成果。
篇10
[关键词] 滇南小耳猪 现状分析 保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63-01
1 全县概况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地区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县境内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平均海拔1760米,总面积775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下设137个村居委会,1955个村民小组,60050户农户,总人口31.07人。全县居住着汉、傣、彝、拉祜等26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为傣族和彝族,是一个典型、边江、民族、山区为一体的r业县。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2℃,极端最高气温39.5℃,年降雨量1314毫米。
2 畜牧业生产概况
2015年末,全县生猪存栏31.966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7923万头)、牛存栏10.996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814万头)、山羊存栏6.2506万只(其中能繁母羊2.4769万只),家禽存栏161.8688万羽;同比分别降(增)1%、-1%、6%、-2%;肥猪出栏28.0511万头;肉牛出栏2.6707万头;羊出栏2.9118万只;家禽出栏300.7913万羽;同比分别降(增)6%、40%、15%、21%;肉类总产量26251.0吨,同比增长15.8%,禽蛋产量2201吨,同比增9%;实现畜牧业产值87379.885万元。
3 保种的必要性
3.1 有利培植高原特色畜牧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是技术、资金和人才管理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滇南小耳猪是景谷县猪原始品种,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对较低营养水平的耐受力及粗纤维的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主要表现:性成熟早发育明显、受胎率高、胚胎成活率高、产后疾患少、母性强、奶好、仔猪成活率高,肉质好,主要特点:肉质鲜红、肉质细嫩、肌纤维较细、肌纤维之间脂肪颗粒分布均匀、良好,形成大理石花纹,烹调时肉味香浓,具有独特风味。这些特性都是外国品种不能比拟的,应用现代先进育种技术,加强品种资源保护选育和开发利用,挖掘地方品种资源的种质潜力,开发新产品,培植高原特色畜牧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地方畜产品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3.2 有利畜牧结构调整,满足人们对畜产品多质化、多样化的需要。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具有独特风味和无公害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人类健康,必须调整畜牧产业结构,让具有独特风味和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地方品种在肉质、风味、抗逆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遗传性状,是培育优质动物和发展特色畜牧业良好素才,所以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是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名特优畜产品的保障。
4 滇南小耳猪现状分析
4.1 品种分布。景谷县生猪原始品种属滇南小耳猪类,全县生猪品种改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先后引入内江、巴克夏、汉普夏、长白、约克、杜洛克等6个不同品种的外来良种公猪,开展经济杂交改良,现良种改良覆盖面已达90%以上,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37个村民保留纯种滇南小耳猪,仅有10个村的部分村民小组,存栏0.1万头左右,占全县生猪存栏29.2万头的0.31%,有能繁纯种母猪0.03万头,占全县能繁母猪0.79%。这些保留的纯种滇南小耳猪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的村组,而且已是面临品种濒危的边缘,所以必须加以保护。
4.2 品种资源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发展生猪数量和肉产量,工作中“重引种与经济杂交改良,轻品种资源保护与选育”,认为改良就是要淘汰生产性能低的地方品种,发展生产性能高的外来品种,忽视了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对地方猪品种优良遗传基因资源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有市场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的品种优良特性,如滇南小耳猪肉质好、抗逆性强等,没有引起重视和开发利用。长期忽视品种保护和利用,将会造成地方品种资源的混杂和优良基因流失。
4.3 品种资源保护的利用有利条件。景谷县滇南小耳猪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的村、组,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范围小,流通渠道少,动物疫病不复杂,历史以来未发生过动物重大疫病;山区无工业废物和农药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指数均可达国家标准。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开发利用品种资源,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
4.4 保护品种资源困难。山区村组经济落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低,多数农户属贫困户,农户文化素质较低,青壮年外出务工人较多,给科技推广带来一定难度。交通基础较差,虽然实施村组道路工程,但还有部分村组是山区便道路,市场信息滞后,产品流通困难大。
5 保种措施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坚持保护、选育、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选育,以选育促保护的工作方针。具体思路:划定保种区、建立保种核心场、群众保种等相结合的方式,立足品种资源保护,面向市场、依托科技、增加投入、建立保种体系,鼓励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保种区、保种场建立与开发利用,开发地方品种资源,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逐步形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良性循环。
5.1 划定保种区域。县级畜牧兽医技术部门通过对全县滇南小耳猪现状进行细致认真普查后,选择纯种滇南小耳猪相对集中的5个村组,要求农户纯种猪存栏150头,其中能繁纯种母猪存栏50头,建立划定5个点的保种区域。保种区域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制定、配发保种区的管理办法和保种农户的扶持优惠奖励政策。
5.2 建立保种核心群场,提高种质性能。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组建基础母猪不低于50头,种公猪不低于10头的滇南小耳猪保种核心群场。核心场内通过本品种选配、选育、培育出性能好,种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新品系公猪,分放到5个保种区内,开展配种改良,提高种群数量和规模,使核心群场与群众保种,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品种优良性和遗传性能稳定性,最终达到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
5.3 依靠科技,提高生产力。为防止乱配,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在划定保种区要建立生猪养殖档案,全面掌握每羯猪养殖状况,同时,扶持建立滇南小耳猪配种改良站(点),推广本品种人工授精配种改良。对保种区农户以猪人工授精、母猪种选育、仔猪培育、猪卫生保健、饲料调制与饲喂方式等技术为内容,普遍开展科技培训、宣传,通过培训宣传达到户均有1人基本掌握养猪科技。尽快改变过去放养或简易旧式圈舍为新式卫生圈舍饲养,猪圈舍根据滇南小耳猪习性设有一定面积的运场,改变传统饲养管理为科学饲养管理,改善猪的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促进养猪生产力的提高。
5.4 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建立保种区动物免疫程序、动物防疫制度,重点建立落实动物检疫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注重猪只驱虫与保健,减少疾病发生,杜绝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5.5 规范生产技术,突出地方品种优良特性。要使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促进地方品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发展成为地方名特畜产品,就必须规范生产技术。在生猪生产中,所使用精料和青绿饲料必须来自于保种区内或者来自于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地区生产的绿色饲料,对动物促长添加剂和防疫、治病药品,主要使用生物制剂。若使用化学药品和其它添加剂,要有休药期,休药期必须保证各种使用药品和添加剂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符合绝食品要求才能出售。生产技术的规范,在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又可以进一步显示出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开发潜力,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
5.6 品种优良特性转为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具有独特风味,保健功能的动物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大。滇南小耳猪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遗传性,是培育、生产优势动物和发展特色畜牧业良好素材,所以保种与开发利用,政府投入必要的扶持资金外,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保种和开发利用之中,对参与到保种与开发的民营企业要给予项目资金、贴息贷款、商业注册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以保种区生产的滇南小耳猪为原料以民营企业为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市场营销,突出其特性,创出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绿色畜产品。使保种区农户通过实施保种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最终达到保种与开发利用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品种志》品种志编写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6-59
[2]连林生等,甘肃畜牧兽医,1992,(专辑):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