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与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大,居世界第三位,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自然地质类型,因此我国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再加上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人口众多,因此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繁杂且分布广泛,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因此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与地质灾害的长期斗争过程中,我国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大大减轻了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地质灾害概述
1、地质灾害的定义
关于地质灾害的定义,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经过了长期的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趋向于统一,归纳总结起来,地质灾害的定义体现了以下的三点。第一是地质环境,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表层,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范围,它能够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得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类型。第二是强调地质灾害产生的动力条件,在这种观点的前提下,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结果。第三是强调灾害的后果,这种观点认为地质灾害必然会使得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一般情况下,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会直接产生严重的后果,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威胁,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具有相对比较缓慢的变化过程,但是它们最终都会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威胁,因此也是一种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类型繁杂且分布广泛,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往往会与其他的自然灾害交叉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地质灾害进行确切的分类[1]。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大致可以将地质灾害进行如下的分类。首先,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速度可以将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其次,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将地质灾害分为自然作用的地质灾害、人为作用的地质灾害、自然与认为综合作用的地质灾害。其中自然作用的地质灾害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作用力和外作用力两种类型,人为作用的地质灾害也可以根据人为作用的不同而进一步具体划分。第三,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地点的不同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大陆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其中海洋地质灾害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海洋水体地质灾害、海岸带地质灾害和海底地质灾害,大陆地址灾害也可以根据地貌的变化而进一步划分。
二、地质灾害的勘察防治技术成就
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勘察防治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理论成就以及工程技术成就和监测技术成就。
1、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理论成就
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理论成就首先体现在地质灾害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地质灾害动力学将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育放到整体的环境系统中去分析和研究,并时刻注意整体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采用多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进行了十分深入和较为准确的揭示。其次,地质灾害的机制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传统的地质灾害机制研究主要依赖于地质因素和力学因素的分析,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后,地质灾害机制的深化研究更加重视水对地质灾害形成所产生的作用,降水、地表水的下渗以及水库的蓄水等都有可能引发滑坡,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会导致地面塌陷,因此水的作用在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第三,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另一个理论成就是实时监测预报的理论逐渐完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遥测技术等的结合,为地址灾害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就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工程技术
随着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在此基础上研制除了适合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止的工程技术体系[2]。比如,为了防止降雨引发的滑坡,我国研制出了地表排水技术和地下排水技术。然而任何一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都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技术种类来完成,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相互配合,因此我国研制出了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的综合技术体系,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进行组合,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方案如表1所示。
3、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监测技术
监测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不仅可以获取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信息,而且可以灾害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监测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监测技术分为地面宏观监测、地面仪器检测和空间遥感监测[3]。其中地面宏观监测的方式是在深入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科学积累而形成的。我国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监测技术主要体现在地面仪器检测和空间遥感监测方面,首先,我国的地面仪器检测技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可以进行大地形变监测,也可以进行地下深部位移的监测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因此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布置科学的监测点,可以有效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过程进行动态信息的抓捕,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其次,我国的空间遥感监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国已着手建立基于全球地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种基于“3S”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已成功对许多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了成功的监测,避免了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繁杂且分布广泛,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因此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与地质灾害的长期斗争过程中,我国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技术获得巨大的进步,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理论获得许多新的突破,地质灾害勘察防治的工程技术和监测技术也取得许多的新的成就,为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大大减轻了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技术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乾坤,石胜伟,韩新强,梁炯.国内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现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3,07:52-54.
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 地质环境 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06-01
引言
地质环境在地球千万年的地质变化中形成的。这种形成也是由于地质灾害不断出现而造成的。现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活动,自然要保证生存的安全性。虽然不能避免和阻比地质灾害的出现,但是可以对相关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帮助人们能够及时的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可以得到研究的成果。因此在这一研究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地质灾害防治是和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减少灾难过程的损失是有价值的。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 地质灾害
1.1.1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壳活动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变形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水库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
1.1.2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最近一段时期,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甚至各地的地震灾害也在不断的频发。这些灾害的出现直接的导致了很多人丧命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导致地质灾害如此频发的原因,除了地球本身板块正常的运转之外,还有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地球环境受到影响,增加了地球活动的频率,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并且由于人们在地球上的过度开采,使得地球地质的变化和破坏变得十分严重。
1.1.4关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在我国,对于地质灾害工作的防治仅仅是在从初级阶段慢慢的进行摸索,一直到现在能够及时以及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并且其应急的速度也是十分快捷的,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应该要对其资金的安排进行突出,在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1.2 关于地质环境
目前我们人类所居住在的环境主要是经过一次次的地质运动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与其周围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之问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地质环境也将会遭受到地球表面各个圈当中的影响,因此,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渐变发展为突变或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所以,对于地质环境变化来说,其主要是具有着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并且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形成突变的过程,从而破坏地质环境,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1.3 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的地质灾害,其主要就是一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的事件,同时也会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比如地壳应力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地震,进而反应的形式变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以及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者是状态变形完成行程灾害的一个过程。
1.4 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于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来形成的,如果环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进而使其能够起到制约的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在此之外,随着沟谷以及地貌等地质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 关于调查区划体系
在对其进行实施调查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建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体系,目的就是要调查清楚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此来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地质的环境,进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2.2 关于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两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 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3 关于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通过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确认其危险性大以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特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以及灾后重建时应该要根据其地质环境进行综合的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2.4 关于应急处置的体系
必须要坚持重大突发的地质灾害管理作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以及科学的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3.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3.1 应该要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
应该要从工程的区域地质工作基础性以及公益性等方面进行出发,环境地质的研究目标应该要是追求地质环境以及安全等角度进行出发,工作任务是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和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变化,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以此来对其功能区进行划分,甚至是包括提出了很多的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影响区预留避震空地或缓冲带的基本要求。
3.2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由于我国在进行一系列的大工程,比如开山建隧道,修建铁矿等,都需要根据地质进行详细的安排。计划如何进行建筑,才是最安全和有效的。这样才能减少出现意外事故的几率。并且对于地质环境的评价也是要从多方面来看的,比如土壤,岩石,断裂层等。综合的考虑分析,得出一个地质环境安全分析表,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和安全。
结束语
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随时随刻都有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危害着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为了保护好人们的生活,减少在灾难中的损失,就要研究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管理,以及相互利用的有效性。这样可以及时的获取信息,并且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一定有效的管理和预测。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刘艳辉.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05:1469-1476.
[2] 翟伟峰,刘复刚,王永洁.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2006,03:18-23.
篇3
[关键字]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灾害预测 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19-2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给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导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2010年10月19日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洋东村下坂突然发生地面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导致6名工人失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对岩溶地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彻底解决或者减少岩溶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
1诱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地壳深处地质作用的影响,还受到地壳浅出至地球表内外引力的作用,而且地壳浅出与地球表面的特殊地质作用也是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以外,由于人类活动也可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各种地质灾害,而且通常是引发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1人类活动导致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机理
人类活动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引起的。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比如大型的水电站、矿产资源的开发等,由于工程效应的存在,导致岩土的力学强度明显降低,同时改变了地下水动力条件,加上岩溶地区自身的特点,极易导致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例如大型水库的修建,直接影响了水库两边的岩土性质和水文条件,导致泥石流、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地质环境条件,明确工程项目建设带来的危害程度,这些影响在岩溶地区更应给予重视。
1.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最严重和最普遍的就是岩溶塌陷,根据导致岩溶塌陷的原因,一般可以将其分为由于自然原因产生和人类活动诱发两种。其中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岩溶塌陷的类型主要有:地下水等侵蚀导致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由于重力作用或者旱涝等导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和发生地震时引起岩溶地区的次生灾害;在人们修建大型工程时,由于震动、爆破、抽水和蓄水以及开挖等都可能破坏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造成相应类型的岩溶区地质灾害。
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不断加强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水文等情况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防治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1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预测的基础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预测,首先要充分对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动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要对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应力以及水土(岩)的性质进行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判断其是否可以进行预测;同时还应重视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息,对容易发生岩溶塌陷的地区进行边坡稳定性和危害度计算和评价,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岩溶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2.2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不仅要对其比较危险地方的变形等进行调查研究,还包括对危险性比较大的岩土进行力学监测和水文地质监测,同时利用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三相流的宏观综合监测,才能够保证监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3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具体措施
对于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主要是通过监测地面建筑的变形量,监测水库或者水井的水位和水量的变化,观测岩溶地区地下洞穴或者其他的变化状态,重视岩溶地区发生地震时的各种征兆等,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针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岩溶地区,对抽排地下水的井孔进行变形监测,预防发生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当地表出现积水或者突然干枯时,进行水文宏观监测,预防岩溶地区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前的各种征兆,比如动物惊慌、建筑开裂、地下逸气和地下水位突然发生变化等;监测井、水库或者其他自然盛水建筑内水位、含沙量以及水位的升降速度等,还可以通过在井孔内安装伸缩性水准仪,中子探针计数器、钻孔深部应变仪,及其他常规测量仪器等监测岩溶地区地下变形的异常情况,同时利用岩溶地区发生塌陷或者其他地质灾害时导致的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使用有效的工具,在岩溶区发生地质灾害时进行预警等。
3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
岩溶地质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巨大,灾害后果也比较严重,通常在对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时重点针对岩溶地区的边坡灾害和岩溶塌陷等进行防治。
3.1岩溶地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岩溶地区边坡防治措施主要可以通过降低岩溶地区边坡的滑力、增加岩溶地区危岩的抗滑力和增强岩溶地区危岩的岩体强度以及降低岩溶地区岩体水动力等进行防治。其中降低岩溶地区的边坡滑力主要是通过减少危岩顶部的体积来实现;采用工程措施,对岩溶地区的危岩坡脚设置砌石、抗滑桩或者抗滑墙以及对其进行灌浆的方法,提高岩溶地区危岩的抗滑力;通过对岩溶区边坡危岩进行预应力锚杆、预防性灌浆和去除危岩滑动面等措施,对岩溶区危岩进行加强,达到预防岩溶区边坡灾害的目的;在岩溶地区,水动力往往是导致边坡岩体发生滑坡等灾害的主要因素,通常通过降低岩溶地区边坡危岩内部地下水位的措施来减少岩溶地区边坡地质灾害。
3.2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针对岩溶地区塌陷问题,在实际工程中主要采用加强岩溶地区岩(土)体的强度,尽量减少发生岩溶塌陷较多地区上部载荷的措施,通常还可以通过控制水动力条件或者工程施工中构建联合基础等措施来减少岩溶地区的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对于控制水动力条件,工程上一般分地表水控制和地下水控制两个方面。对于地表水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清理河道,减少渗漏或者对自然盛水建筑进行人工改造等措施来处理;对于低下水则是通过合理规划对其开采的强度或者加强监测,对于比较严重的岩溶通道进行灌浆处理等。通常主要通过深基础法、清除填堵或者旋喷加固方法来对比较危险的岩溶地区进行加固处理,达到预防岩溶塌陷的目的。
3.3提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
提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是预防岩溶地区地质灾害最有效、最全面、最系统的方法。由于人类大肆修建大型工程项目,破坏了生态环境,给环境造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导致发生一系列地质灾害事故。因此,加强对岩溶地区水、矿产资源和生物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区的资源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提高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预防岩溶区地质灾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导致岩溶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的,规范人们在工程建设中的行为,合理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预防和治理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评价系统,加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尽量消除或者减轻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正根.浅埋岩溶段地质灾害预测及防治系统研究[J].城市建设,2010,9(24):36-37.
[2] 方锐,孟庆辉.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与预测方法[J].山西建筑,2009,35(23):56-57.
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1 优秀评估成果应具备的条件
一般优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该具备:1)资料搜集齐全;2)分析论证充分;3)结论明确合理;4)文图规范简洁;5)便于用户使用。
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和方法
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首先要确定一定的原则作为评估的根据。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轻,就急不就缓”的原则,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和等级。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具体确定是在遵循评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评估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存在情况分布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等,以滑坡、崩塌等灾害的种类、土方的体积、灾害的分布密度和长、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群众人数等为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具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主要的评估范围是评估区域施工项目所在地以及可能会对工程项目的安全产生影响的附近区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充分分析和论证,施工项目应该建立在周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大于50m的半径范围内。就实际的施工情况而言,还要通过很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来把握和控制相关情况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需要应用到大量专业的地理地质常识,采用一定的专业手段和方法,对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进行评估。首先,进行现状评估要对评估地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充分考虑到评估区域的气象、水文情况、地形地貌情况、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征以及构造地震等的情况,对于一些沟谷众多的地区还要充分考察其谷坡边坡的陡峻情况,岩基在片理、节理、裂隙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评估区域内正在进行或者历史书曾经进行过的采矿路桥工程建筑工程等项目建设的情况在对评估区域的详细了解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估相关现状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3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主要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结果,再根据评估地区相关地质环境的差异性与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点分布,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同时,也要进行场地适应性的评估,将评估区域按照全面的地质评估数据区分为适宜、基本适宜以及适应性差等不同级别,基本与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小、中、大等分级区段一致。
4对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相关的法制建设、业务基础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及依法行政力度,有待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在资金投入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1)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常处于“应急”状态。
(2)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没有稳定的投资渠道,治理工程的经费无保证。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有关项目的工程质量。
(4)适应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配套的技术规程与规范尚不够健全。
(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队伍还不适应需要。
(6)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完善,适用评估模型有待建立。
5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1)根据实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一个全面的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这个方案一定要全面综合,也要突出防治的重点,并且根据相关的灾害种类、灾点的防治分级提出针对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突出灾害分级层次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建立一个灾害防治标准与指导方针,以更好地引导日后的灾害防治实践工作。
(2)几种具体地理区域 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①滑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要防治滑坡灾害,首先应该考虑采取避让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绕避,就应该根据滑坡的类型、滑坡规模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设置截排水设施、设置支挡设施、更改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等措施,并尽量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深挖方作业。②崩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方面,要对崩塌体或者有崩塌趋势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成为日后的灾害隐患。另一方面,还要对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其的继发崩塌威胁。如果工程项目建设中包含有大量切坡高度较大的挖方工程,就要密切防范潜在的崩滑情况。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可以按照边坡的相关治理规范进行崩滑的防范。③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在泥石流的沟谷种植固土草木的措施,防止水土的流失,还要通过预留一定的泄洪通道,并保持其畅通,减少其他施工设施对泄洪通道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在评估区域如果要进行桥梁的墩台施工的,就一定要通过增大桥梁的跨度等办法确保桥面的足够安全。④不稳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些沟谷深切的区域,会出现较多的高陡边坡。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该采取适当侧移、改路基段为高架桥等方法尽可能地避让如果还是不能避让的,就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控制好人工边坡开挖的深度、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对较为完整或者新鲜岩面的坡面进行加固,以确保斜坡的稳定。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呈现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总体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城市规模也在急剧的扩展。在这个扩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自然的地质地貌环境的勘测和相关灾害的防治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埋下潜在的危险,极大地制约与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施工建设项目的开展以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实际情况,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危害。所以对其问题的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对策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至钧,赵锡宏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报告[M].
[2]韩庆华,谷岩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建议[M].
[3]高沛峻、邓安福,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在具体施工中的应用[J].
[3]史广德、胡德均,我国高速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其应用[J].
篇5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主管单位: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035
国内刊号:11-2852/P
邮发代号:82-36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关键词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勘查
Abstract: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mine environment, enhancing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event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s a long-term and important work. Therefore, value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研究的一个分支。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分析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1.1 岩土体变形灾害
1.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煤矿采空区,保留的支柱,或失去支撑能力受损的支柱,它会导致地面沉降。尤其是那些矿石埋藏浅,相对平坦的矿区发生的机构(如煤),地面沉降现象较为普遍。矿体埋藏比较深的地下挖掘,如果不能采空区回填和放,当它达到一定的规模将有一个大面积倒塌。此外,在喀斯特地区,但也由于矿井排水脱水而导致上述地面塌陷的洞穴。地面塌陷不仅破坏耕地,建筑物,道路被毁,水库,也可以是直接导致一些地下隧道破坏的矿井坍塌,或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倒入坑内,沿下陷裂缝,导致沉没事故,直到它停止工作停止。
1.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1.1.3 坑内岩爆 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1.1.4 采矿诱发地震 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1.1.5 场库失稳 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1.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2.1 矿坑突水涌水 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1.2.2 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1.2.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1.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 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1.3.2 地热 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2、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后,在深海勘探是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和物理勘探方法。
2.1地球信息技术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是利用遥感收集的“3S”技术,掌握地质灾害的可能分布,位置和地区。这种高风险的精确定位,使用全球定位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点,并利用遥感卫星覆盖分析,预测的灾难性趋势。
2.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是指应用物理手段来检测岩土圈的相关信息,以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的变化和与信息相关的其他潜在的灾难,早期的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勘探,矿山地质灾害,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方法。这些方法是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力挖掘的重要技术手段。
2.3环境化学调查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例如,在矿区环境污染监测,化学检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确定污染因子,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分别为污染区和污染控制方案开发和技术支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要点
在划分的基础上矿山地质条件和地形特征和矿山开发和利用,以及控制区的不同层次的灾害点的分布,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一般分为上预防和治疗领域,特别关注区和控制区的焦点。
3.1预防和控制区划的控制措施
3.1.1边坡参数的合理设计,加强边坡监测,提出挡土墙坚实的边坡开挖后,裂纹和变形,建议做专业的工程地质调查。
3.1.2对于灾难的原始点,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采矿引起的灾害的复发的隐患。
3.1.3渣场弃渣严格,使侧面的音量和坡度设计,使挡土墙设计,设置拦渣坝,以防止产生泥石流。充分和合理利用的渣场,禁止破坏(尤其是公路沿线)。
3.1.4隧道在隧道挖掘,必须支持,使矿方支持,以防止危害由于矿井坍塌屋顶边缘,洞穴产生,特别是,在上面住户,以防止造成上部的地面开裂。
3.1.5准备隧道排水设计,防止基坑涌水危害。
3.1.6设立监测点,监测,记录和分析,预防措施,以确保容易灾害地段。
3.1.7统一规划矿区,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的计划结束后,采矿。
3.2在进场道路和矿山建设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在生活区,形成一个斜坡,以及一定数量的破坏,可能会形成一个斜坡不稳定,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不合理的破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可形成一个斜坡泥石流,有可能是滚石和飞石的伤害。
3.2.1科学和边坡参数和合理的支持和加固设计合理,应设置斜坡以上的排水沟,良好的表面,阻止排水措施。
3.2.2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弃土,禁止破坏;拦挡滚石和飞石的区位条件优越设施建设。
3.2.3采矿结束后的弃土场扒平套管,植树林,恢复植被。
3.3一般的预防措施在该地区的控制,没有一个主要的建设和建设项目可能会导致土壤侵蚀,由于表面的岩石破碎。应禁止跨境开采,以减少人为干扰,植被良好的保护和水土保持。
3.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和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矿山复垦工作计划,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采矿破坏不要随意堆放,必须统一堆放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破坏采矿边界线以外的场地,有计划回填采空区破坏。弃渣处理后的表土和草种树的沉积。
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各种因素,类型,不同类型的采矿和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挖掘和积极的方法,把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当前矿山地质灾害勘探技术方法和预防措施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类型来看,预测灾难的身体变化的发展,提出的控制措施,提出合理建议,从而缓解矿山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2(1).
[2] 黄钊文.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浅析[J].勘察、测绘与测试技术.2007,(8).
[3] 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 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5] 刘会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2):l0l-105.
[6] 岳 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
[7] 张卫东.大周市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东省鲁中地区包括淄博市、莱芜市及泰安、潍坊等部分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有较大的影响。鲁中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均为绵延起伏的山区,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每年都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由于地质灾害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毁损坏桥梁30座,道路157.83Km,塘坝及涵洞225处,并有近14000间房屋倒塌或损坏,造成36.39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530余万元。地质灾害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的特点
山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在山区分布范围广,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链发性等特点。如淄博市东、西部山区出露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人为地开采石灰石,以及山区工程开发活动的增多,这三种灾害有逐渐加强之势。人工开采的石渣,以及崩塌、滑坡都会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同时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又会冲刷、侵蚀沟岸坡,造成滑坡、崩塌的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一旦发生灾害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地质灾害的原因分析
2.1 地形地貌条件
地区东部及西部均为岩溶微弱发育的侵蚀构造中低山,山域广阔,为陡峭之尖顶山,山势陡峻,峡谷幽险,切割深度可达数百米。山坡凸形,坡角20°-40°,基岩大部地表,覆盖土层较薄,植被发育一般。谷底为坡积、洪积物,主要由砂卵石及砂土组成,山谷出口发育有小型洪积扇,在山坡上,常见崩塌堆积物。山顶与谷底间的高差较大,一般都在200m以上。这种地形地貌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2.2植被条件
淄博及莱芜大部分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中奥陶石灰岩及寒武系石灰岩、页岩层。在中奥陶出露岩地区,由于土层较薄,植被发育较差,而在寒武系出露地区,相对地表土层较厚,因而植被较为发育。植被发育的地区地质灾害明显差,而植被不发育的地区则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育,多年生木本植物发育有利于抵抗地质灾害,而人为堆积形成的梯田,由于松散层较厚,且一般发育季节性植被,根系不发达,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3人工梯田诱发地质灾害
在改革开放以前,山区大面积修建梯田,在修建时,多数为人工毁林改造而成,梯田堰主要由乱石堆积垒成,整体性差,而且土质多为松散砂性土,又年年翻耕,表土松动,遇暴雨易充分饱和,抗震强度降低,极容易形成崩塌,而且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2.4人为破坏及住房选址不当造成地质灾害
开山采石在部分山区非常普遍,这一方面会破坏堵塞原有的排水通道,导致雨水乱流;另一方面采石严重破坏了植被,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同时采石后大量的石渣、石粉又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前几年,胶王路寨里东段,在暴雨期间,经常发生泥石流冲毁路面、路边排水沟的情况,这与公路两侧开采石灰石有直接关系。
住房选址时位置不当,忽视防洪要求,从而造成重大损失。2011年的灾害,有一农家乐山庄因房屋建在山洪途径地段,导致山庄房屋被冲毁,4人受伤,损失惨重;商城办事处某新村300多户村民家中进水,水深半米以上,原因就是该村现有河道最大泄洪量远小于5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5强降水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因
降水渗入进土体孔隙或岩石裂隙,使土石的抗震强度降低,容易形成崩滑;而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具有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的作用,使土体达到软塑状态,减少了其内部的摩擦力和粘聚力,导致崩塌、滑坡的产生。另外,降水使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造成抗震强度降低,形成崩塌或滑坡,并导致形成泥石流。在持续强降雨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3防治措施
3.1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山区应多种植以根系发达的常年生植物为宜,保持水土。实际证明,植被良好的山区,遭受地质灾害的程度明显要差。
3.2修复、建设一些蓄洪工程
水库、塘坝等能起到增加地表植被,涵养水分,减缓暴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增强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发展的效果。水库、塘坝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受当时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又经几十年的运行,再加上维修资金不足,有一些水库、塘坝本身就存在险情隐患,特别是山区村镇建设管理的各种塘坝。因此对山区水库、塘坝进行除险加固,一方面可排除险情,另一方面可防止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加宽河道、清淤清障,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河段,抓紧进行加固和疏通,清除行洪障碍物,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防止山间洪流在遇障碍物阻挡时,翻越障碍而过,从而对农作物及房屋造成危害。
3.4退耕还林,减少人工梯田
泻洪沟坡上的梯田应逐渐拆除,梯田堰坝应加强维护、整固,尽量种植一些多年生木本植物,同时一定要保留排水沟渠。
3.5山区住房选址要科学
住房要避开行洪方向,以及沟道凹岸或面积较小而低平的凸岸及陡峻的山坡下等危险地段,同时要加固地基及基础,要注意加强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连接,增加其抗冲刷、抗冲击能力。
地质灾害的防治,还要杜绝乱采乱挖等现象,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灾害,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大自然生态原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参考文献
[ l]万艳华.城市防灾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胡广韬.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质工业出版社, 2011
篇8
成立__镇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__
我镇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根据全市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2014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局对2015年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预计今年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平缓增长趋势,主要时段在4-9月份。
__
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国土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督促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城建、交通、水管、安监、教育、电力等部门和各村(社区)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课堂、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各村(社区)要于4月下旬办好一个地质灾害预防宣传栏,开好一个村组干部会议,特别要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做好安全警示牌,对隐患点周边住户进行宣传和讲解;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使处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做到“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防范、自我预报、自我应急、自我救治”,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地质灾害预防宣传片的观看,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完善防范预警和应急处置措施,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镇村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2、要检查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各村(社区)避险抢险物资准备,确保交通、通讯、物资器材落实到位;要给群测群防责任人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给予适当补助,对监测报警有功人员实行奖励。
篇9
关键词 赣韶铁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194-02
1 工程概况
新建赣韶铁路线路始自京九铁路江西省的赣州东站沿既有线至南康站引出,沿章江而上经大余县、穿梅岭后到达广东省南雄市,再经始兴、仁化县周田镇,到达终点韶关站。本段线路运营里程约211km,新建长度约180km。赣韶铁路是连接京广、京九两条南北大通道,它的建设对完善路网布局,促进赣南、粤北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可能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预测
2.1 煤矿采空区潜在地面塌陷
拟建铁路涉及的矿区主要为田螺冲矿、腊石坝矿及鹧鸪石小煤窑采空区。两煤矿范围内目前无大的塌陷发生,但局部地表可见裂缝,地表水有渗漏现象,由于两煤矿均属于中小型煤矿,变形周期相对较长,加上现在采空区被部分塌落的岩体及地下水充填,矿区的变形还将持续。鹧鸪石小窑采空区由于采空范围较大,无详细开采资料,采空情况无规律。若线路经过煤矿采空区存在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威胁。
2.2 崩塌预测与评价
根据调查全线共发育有崩塌灾害36处,其中微型崩塌24个,小型崩塌12个。根据其变形发展趋势、稳定性和与工程遭遇的可能性以及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预测其对工程建设的危险性。有8处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崩塌规模较小,对线路工程危害一般较小。现状及后期变形发展趋势均对线路无影响。
2.3 滑坡预测与评价
根据调查全线共发育有滑坡灾害21处,其中小型滑坡16个,中型滑坡1个,大型滑坡1个,巨型滑坡3个。滑坡中不稳定的10个,较不稳定的8个,稳定3个。沿线分布有三处巨型滑坡分别为黄竹头隧道进口滑坡、惜母顶隧道出口滑坡和营足下滑坡。
2.4 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与评价
拟建铁路沿线隐伏岩溶区,属局部不稳定或较不稳定地基复杂段,有岩溶塌陷发育条件和潜在危险,目前尚未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在隐伏可溶岩段,特别是地下水动态变化幅度较大的区段,受地下水升降变化的水动力作用,易淘蚀带走砂层并形成土洞,进而发展为局部的地面塌陷,塌陷范围(直径)一般相当于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塌陷的易发地段以近河边的岩溶强发育区为主。进行该类地质灾害预测评估,主要是借鉴其它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并结合本线路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岩溶塌陷的危险性等级划分为大、中、小三级进行分段评价。线路CK67+240~CK67+380段岩溶发育程度强烈,岩溶塌陷危险性大,危害性大;其他部位危险性小-中等。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避让
对于场地条件许可的地段,宜首选避让,尽可能的避开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区域。
通过计算,田螺冲采空区的影响范围约为煤田范围以外300m~400m,腊石坝采空区的影响范围约为煤田范围以外180m~200m。经过多方案比较,推荐了北绕采空区方案,目前线路距最近的腊石坝采空区影响范围边界450m,距田螺冲采空区和鹧鸪石小窑采空区数公里,已避免了采空的影响。
黄竹头隧道进口滑坡属于不稳定滑坡,初步设计阶段将线位左移150m通过,已避开滑坡的范围。
惜母顶隧道出口滑坡滑坡体近期还出现变形,属于不稳定滑坡。线位在定测期间右移200m,避开了滑坡对线路的影响。
营足下滑坡虽属于基本稳定滑坡,初步设计时线路向左侧山内移动,以隧道形式通过,隧道距滑坡底160m,消除了滑坡对线路的影响。
3.2 治理
CK5+480右60m滑坡规模较小,危险性小,发展趋势不稳定,可先清除滑坡体表层滑坡堆积体,可采用削坡+挡土墙的方案进行治理,保障坡下村民的安全。
CK5+720右20m滑坡规模较小,危险性中等,发展趋势不稳定,可先清除滑坡体表层滑坡堆积体,可采用削坡+挡土墙+排水的方案进行治理。
CK171+760滑坡规模较小,位于牛栏岗隧道的出口,属于小型浅层顺层滑坡,可先清除滑坡体表层滑坡堆积体,可采用削坡+锚杆+排水的方案进行治理。
3.3 防护
3.3.1 边坡失稳防治措施
拟建铁路所经丘陵地段设计有多处路堑和路堤边坡,边坡物质组成有岩质及岩土混合型。路堑开挖及路堤填筑均应根据其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格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
土质边坡:坡高宜采取每隔5m~10m设置一级平台,坡面防护可采用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格构锚护坡或植被护坡等支挡、防护方案;岩质边坡:须清除坡面松动岩块,控制坡率,对软弱或破碎岩体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及挂网锚喷(混凝土),对高边坡宜分级设置防护等。
路堤边坡坡度宜根据路堤高度及地形条件选用,须对填土分层夯实,控制坡面坡度,采取挡土墙等措施,路堤基底分布有软弱土的路段必须对软弱土层进行换填、碾压或复合地基等方式处理。支挡或护坡工程必须辅以排水工程,挡墙、喷锚等工程应设置足量的排水孔,防止因动静水压力过大产生变形破坏。
路堑宜采取自上而下分段逐级开挖,采用逆作法施工,开挖后立即支护,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边坡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测,如有变形加剧或产生新的变形,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3.3.2 桥基失稳的防治措施
基岩面起伏明显,且岩石风化强烈,桥桩基础宜选取弱~微风化岩层作桩端持力层,桩端嵌岩深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加强施工勘察,查清每根桩位的岩溶发育情况。桩端应置于非岩溶发育段,持力层进入完整岩层厚度应大于5m。在岩溶较发育段,溶洞对桩基施工有较大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护筒隔离溶洞等,严格按桩基施工规程施工,确保成桩质量。
3.3.3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线路穿越覆盖型岩溶区,岩溶发育程度弱-中等,局部路段上覆土层厚度
3.3.4 软土地基沉降的防治措施
对于埋藏较浅、厚度不大的可采取换垫、基础加深、机械碾压、夯实等方法处理。对于层厚较大的软土可采用粉喷桩、堆载预压法或真空预压法等进行处理。当软土埋藏较深或处于路基受压层的下部时,可采用天然路基,但应加强路基的整体刚度。
4 结论
拟建赣韶铁路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断裂构造较发育,上覆土体结构松散、岩石风化强烈。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特点和危害性,结合铁路的工程地质条件,宜分别采用避让、治理和防护等应对措施,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顺利进行和建成后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 资源勘查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6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HENG Xianfeng[1], HE Ping[2]
([1]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2501;
[2]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Unlike mainly students 'motor skills" based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resource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lass students' mental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ork on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more difficult. Taking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research, analysis by occupational status, typical tasks and work process analysis,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atic process, designed to high specialty grade resource explora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curriculum;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exploration majors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方法由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3年我国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目前,在加工制造类、建筑类甚至农业类、服务类专业中,已经较好地体现和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同于主要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专业,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时困难较多。
1 专业概况及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开发等项目开展初期和进行中都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地质灾害条件的评价和调查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引起地质环境条件的强烈改变,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各类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及自然环境评价等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普遍不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勘察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嫌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上手慢、基本技能掌握不够。造成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1)以往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高等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能力;(2)以往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这就要求时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3)以往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机械分段排列之间越来越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这就要求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理论实践一体化”。
2 课题体系开发流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
3 职业岗位分析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职业(群)从事的是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等方面工作。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入职岗位有工程地质技术员、水文地质技术员和灾害地质技术员。
工程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工程地质编录、采样,岩土体参数统计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图件编绘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等业务。
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水文地质资料整理,水文地质图编绘,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等业务。
灾害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勘察及防治施工监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业务。
通过上述岗位分析可知,该专业是以地质学与灾害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等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爱岗敬业,能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基础设施勘查设计等单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防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应以上述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平台,其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地质灾害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4 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各职业(群)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总结出的工作过程见表1。
5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可归纳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告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勘察报告编制等六大行动领域。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多家企业联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岗位群特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三块即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思路,构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地质灾害勘察)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符合该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6.1 首先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通过调研,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论证,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完成相应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4门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包括理实一体课程、仿真实训、野外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理实一体课程(7门):(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2)地质灾害勘察;(3)地质灾害治理;(4)地质灾害监测;(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6)地基勘察与基础选型;(7)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
仿真实训(4门):(8)岩土工程勘察;(9)地质灾害勘察;(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野外实习课程(2门):(12)地质认识实习;(13)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1门):(14)校外顶岗实习。
6.2 其次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直接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该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基础学习领域等课程的支撑。根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需要,来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9门。其中,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而开发的、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计9门;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开发,培养的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计5门;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严格按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精神和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设置,计5门。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9门):(1)地质学基础;(2)测量与地图;(3)矿物岩石肉眼鉴定;(4)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5)地貌与第四系识别;(6)地质信息处理;(7)工程岩土鉴别与评价;(8)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9)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
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5门):(10)交流与表达;(11)高职英语;(12)高等应用数学;(13)计算机文化基础;(14)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5门):(1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7)形势与政策;(18)入学教育;(19)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6.3 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具备的能力。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计4门,设为选修课。
选修课(4门):(1)工程建筑概论;(2)工程力学;(3)遥感地质解译;(4)气象与水文。
另外,通过选修课、专题课、讲座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设置体育课、三生教育、地质安全规程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2。
7 结语
本文以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为例,尝试构建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飞,曾宪均,侯江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