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基本法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基本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基本法

篇1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4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浙政[*]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2号)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

(一)适用范围: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1、医保年度内第一次住院起付标准从三级医院1200元、二级医院1000元、一级及以下医院800元调整为三级医院900元、二级医院700元、一级及以下医院500元;

2、医保年度内第二次住院起付标准减半,第三次及以上住院不设起付线;

3、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从800元调整为500元。

二、提高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支付比例

(一)适用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一个医保年度内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累计在起付线以上至18000元部分、18000元至36000元部分,36000元至54000元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从在职70%、76%、82%,退休72%、78%、84%,调整为在职75%、80%、85%,退休80%、85%、90%;54000元至7*元部分,统筹基金对退休人员的支付比例从92%调整到95%;7*元以上部分按重大疾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赔付(详见附表1)。

三、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自负过多人员补助待遇

(一)适用范围: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

(二)调整内容:

1、降低补助起付线:公费统筹对象补助起付线统一调整到600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补助起付线统一调整到4000元。

2、提高补助比例:将补助起付线以上部分的补助标准从30%-50%统一调整到50%(详见附表2)。

3、设定最高补助限额:一个年度补助金额不超过40000元。

4、适当扩大医疗费支付范围:在原办法基础上,按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将下列医疗费列入补助资金支付范围:

(1)治疗性西药、中成药中的丙类药品费用

(2)乙类限用药品费用

(3)医用材料超过限额以上部分费用

(4)单项金额在200元以上的丙类医用材料

5、申请程序: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并随带医疗费原始发票(已结算随带发票复印件、报销结算清单)、费用汇总清单、相关病历资料和身份证复印件,于次年1月底前上报市社保中心,填写补助申请表。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发放补助。

6、列支渠道:补助资金从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

四、城镇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险种变更的待遇享受

参保人员在城镇居民医保待遇享受年度内,变更医保关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处理:

1、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缴费年限不折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享受未生效时,仍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生效后,按就高原则享受。

2、原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缴费年限折算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日起不再享受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城镇职工医保待遇按规定从参保缴费4个月后的次月起享受。

五、商业保险参保人员双重赔付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对象(包括公费统筹对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同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在商业保险公司赔付后,可凭其盖章的票据复印件和理赔单,按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结算,商保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累计金额超过医疗费总额的,按医疗费总额补差支付,待遇累计金额低于医疗费总额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六、其他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普通床位费限额标准从每日每床不超过32元调整为不超过35元。

2、参保人员就医在本市定点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用医保IC卡刷卡结算后,因特殊原因在定点单位采用手工方式退医疗费的,只退个人自付部分金额,个人帐户支付部分和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金额不直接退还给参保人员。定点单位每月5日前将手工退费人员信息以报表形式上报社保中心(注明医疗单号、退费总额及个账支付金额和统筹基金支付金额),退还费用中的医保统筹基金支付部分,在月度结算时扣除,个人帐户支付部分由社保中心划入参保人员个人帐户。退费时定点单位应按严格把关,杜绝任何套用医保基金的行为发生。

3、参保人员因病按政策免费用血(血制品)需退还有关费用的,须凭发票和费用清单经社保中心审核后退费,根据社保中心核定的金额,个人自付部分和医保基金支付部分由医院(中心血站)分别退还给个人和社保中心,退还给社保中心的费用每月结算一次。

4、参保人员因病需转市外医疗机构就诊的,除按原办法办理转院手续外,特殊情况也可由本人或亲属提交书面申请并随带医保IC卡和医保专用病历(本市市级医疗机构医师记载病情记录)到社保中心备案后转院。

5、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对象发生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分娩医疗费、宫外孕医疗费可按医保待遇结算。

企业女职工既参加生育保险又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发生宫外孕手术,允许其在生育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待遇中选择,但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女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发生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分娩医疗费、宫外孕医疗费可按医保待遇结算。

6、至20*年12月连续三年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不含退休人员),2009年度增加100元预防体检费,划入个帐使用。

篇2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人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

一、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法律素质是当前医疗市场的需要, 医疗行业是一项服务于患者的高风险职业,疾病种类多,情况复杂,转归又难以预测。医护人员需要应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满足患者不断提升的健康需要。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既维护患者的权益不受侵犯,也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权利,只有时刻将法律意识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矛盾、纠纷。

1、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需要。和谐医疗关系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医患纠纷上升幅度十分明显,令人担忧和警惕的是,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不多,许多纠纷演变成了冲突事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的受访医生对自己的职业环境不满意。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采取医学与法学相结合的方法,是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医疗关系的良策。

2、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完善和优化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的需要。医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医学生应当具备更高层次、全方位的知识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必须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努力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成长为不致被淘汰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门人才。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培养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医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懂得基本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法律知识,有助于了解并充分认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色及其规律,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地积极投身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

二、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方略

1、注重学习和掌握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法律修养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修养的学习重点,在法学基础理论部分,掌握法的本质特征和涵义,了解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了解法治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等。在宪法部分,了解宪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在部门法部分,掌握我国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侧重培训《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法》等,由最基本的“民法”入手,到与医疗行为息息相关的“医法”,使医学生对其有相当层次的了解和熟悉,加强自我修养、培养法律素质。

2、安排典型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与医疗纠纷有关的案例分析。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策划,对临床上曾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针对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正如美国法学院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学生从司法审判和法庭辩论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寻找依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务实”色彩,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法律运用和能力的训练。

3、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再教育

在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在进行各项临床实践时都能从法律角度去分析、理解、体会。防范在医疗过程中如执行医嘱、护理操作、医学检验、配药发药、文件书写、与患者接触沟通可能会出现的潜在性问题,使学生对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能的法律问题有较为感性的认识,也就是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医疗实践中,更牢固地培养法律意识。

4、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法律修养的特性所决定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法律知识,这谓 “知”。但“知”并不是法律修养的最终目的,“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加强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法律修养素质的学习目的。

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玉芝.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14

[2]古津贤.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

[3]王雁菊,李江,孙明媚.医学人才法律素质的培养[J].理论界,2005(8)

篇3

一、我国公立医院规模扩张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公立医院背后有着复杂而稳定的制度系统,引导和支撑着公立医院的行为。研究表明,尽管医院效率随着规模扩大而提高、边际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下降,但公立医院并没有停留于这一阶段,而是继续扩张进入到“规模不经济”阶段。这说明公立医院具有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也说明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鼓励医院追求规模最大而不是追求经济最优。

1.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背景下资源配置不平衡与无序就医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是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基本推动力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之人口老龄化、疾病谱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更是直接刺激了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释放。2004-2012年,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由39.9亿增长到68.9亿,其中医院诊疗人次由13亿增长到25.4亿,几乎翻了一番;医疗机构年入院人数由6676万增长到17812万,其中医院入院人数由4673万增长到12727万,增长了1.7倍。由此,对医疗服务供给系统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体制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公立医院集聚了最优质的资源和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能力不足,各级各类机构间缺乏分工衔接机制。民营医院发展受阻,难以形成对公立医院的有效竞争,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特别是公立大医院,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提高较快,有能力再投入基建设备和技术发展,并对下级医疗机构产生虹吸作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由此形成推动公立医院持续扩张的恶性循环。因此,2003年以来的规模扩张是公立医院在无序就医模式下回应社会医疗需求井喷式增长的应激反应,对解决卫生资源短缺和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是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根本原因我国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长期严重不足,2012年财政投入占卫生部门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仅为9%,业务收入成为公立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自我补偿压力面前,医院不得不通过规模扩张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现行财政经常性补助主要与床位数量挂钩,专项拨款也以固定资产投入为主,在客观上诱导了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偏好。由此形成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压力与动力。现行经济管理政策为医院规模扩张提供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经济管理政策,赋予医院大部分投资决策权,限制医院发奖金,鼓励医院投资于基本建设,同时还要求医院收支平衡。这种政策安排使医院可以把大量结余资金用于建设,为解决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医院规模自由扩张的内在机制。而在其他国家(地区),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社会医疗保险支付都在严格的预算管理下运营,收支结余的自主使用范围有限,不能自由扩张医院。

3.定价与支付制度不合理是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外部条件现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低于成本、高精尖项目价格高于成本”的“二元式”医疗服务定价制度激励公立医院热衷于追求高端技术设备,因此需要通过扩大床位规模、提高服务数量来分摊成本;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机制为医院提供了通过增加业务量获得经济收入、回收投资成本的合法补偿渠道,因此医院能够不断扩大规模。可见,现行定价与支付制度使医院热衷于追求规模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而不是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医院规模持续扩张提供了外部条件。

4.治理能力滞后削弱了政府对公立医院行为的调控力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政府实现设立公立医院目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分散的管理体制和薄弱的监管机制使得公立医院的所有者虚化、资产管理职能虚置,政府治理能力滞后,无法有效调控和约束公立医院的行为。从经济手段看,由于财政对公立医院长期投入不足,政府对医院的控制能力下降。而作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基本手段的医保制度目前管理仍较为粗放,对医疗行为进行精细化监管的能力不足。从行政手段看,院长的工资由人事部门决定,院长的任免由组织部门决定,业务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约束院长行为。从法制手段看,我国始终缺乏一部基本法,对国家、政府与医院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利做出基本界定,公立医院管理者享有大部分投资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却不需要承担因决策失误和行为偏差造成医院资产损失的责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对公立医院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同步建立起相应的问责制度,使得不受约束的公立医院既不对政府负责,也不对公众和员工负责。从技术手段看,由于缺乏立法、经费、组织、监督、问责等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缺乏权威性和强制力,在执行过程中弹性过大、刚性不足,难以发挥对医院规模的调控作用。从监管评价机制看,现行评价体系将对院长的考核等同于对医院的考核,过多地关注医院规模、硬件设备、业务收入,忽视管理水平与服务结果等软实力,使许多公立医院院长的“业绩观”等同于医院扩张,而极少关心医院的经营和成本核算,由此引导医院走上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道路。

5.地方政府、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追求成为公立医院规模持续扩张的内部动力公立医院的规模不仅是医院本身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的象征,更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的标志,是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型公立医院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重要政绩目标之一。地方政府一般对公立医院规模扩张采取默许或鼓励态度,并在土地划拨、金融贷款、专项投资等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医院规模持续扩张。另外,公立医院规模扩张也符合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由于院长、科室主任和优秀医生大多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他们的职位升迁与公立医院规模有着很大的关联,规模越大的医院可以带给他们的期望利益越多。因此,公立医院院长在任期内扩大医院规模不仅是自身政绩的最好体现,还可以增加医院和职工收入、提升职工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平台,易于获得职工的支持和认可。可见,公立医院规模扩张是在转型时期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环境下,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规模扩张只是表象,制度因素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因此,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对扩张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而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改革,单纯通过规划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控制目标,建立一个有效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并引导医院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制度环境才是根本。

二、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的建议

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应当与深化医改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方式,注重激发公立医院的内生动力,建立长效机制。

1.从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入手,有效疏导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必须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床位扩张只是解决服务需求的方式之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健康服务领域生产力才是根本。“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因此,应当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使医疗资源更合理、更规范地自由流动,完善医疗服务供需机制,打破长期形成的资源配置“倒金字塔”结构。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发展私人诊所,鼓励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和民营医院建立合作与受雇等关系,改变基层能力不足状况,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壮大,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作为医保支付的前提条件之一,扩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保补偿比例的差距,通过经济杠杆调整居民就医流向,减轻公立医院服务压力,并促进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

2.以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为落脚点,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必须以更好地保障和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为前提。首先,应围绕“公益性”要求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科学确定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加快推进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此基础上,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举办责任,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和补偿比例,大幅提高财政补偿比例,减轻公立医院业务创收压力。其次,改变以床位和固定资产投入为主的补助方式,实行公益性补贴、专项补助和绩效考核补助等多种投入方式,把医院基本建设、设备配备、技术发展、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政府指定的公益性任务、政策性亏损等作为财政补偿内容,逐步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扭转公立医院业务创收动力。最后,改革医院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将医院资产负债率以及人床比、床护比等指标作为建设评审的先决条件。

3.改革价格与支付制度,建立引导医院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制度环境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必须以转变运行机制、增强医院内生动力为根本。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改变基本医疗服务劳务价格偏低的状况,提高诊疗、手术、护理等服务价格,使价格合理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减少医院业务收入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依赖。在完善财政补偿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制、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等,使药品/耗材、床位、设备等由医院利润来源变为成本,引导医院由追求收入最大化转到追求成本最小化。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公立医院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鼓励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机构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推动急慢病分治,缓解医院床位压力。

篇4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能力的体现,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运用法律规定及精神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医学职业精神培育是医学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医学技能为重点,辅以医学伦理教育,但在法律层面的培育较少,更谈不上培育医学生的法治思维。为了使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实施医疗行为时不仅能贯彻医学伦理道德理念,也能运用法治思维,本文就如何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进行探讨。

1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引入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1.1民主法治时代的必然需要

法治思维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人具有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考、解决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当代医学教育培育的人才势必要融入民主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不仅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疗使命,同样也是实现民主法治的主力军。因此,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法治思维培育。

1.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卫生事业正走向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而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化中法制完善是必然之势。随着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应用到医疗领域,每有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都需要法律做出明文规定,用法制调整、规范它们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法律认知,明确自己在医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既可以及时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又可以维护自己和患者的权利,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

1.3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和谐医患关系是医疗领域发展的目标取向。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过程中医学技能尚有不足,另一方面是医疗工作者人文医疗的缺失,而人文医疗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仅是沟通、伦理的培育,也应该包括法治思维的培育。医德与医学法律的功能互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秩序的必要方式[1]。在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医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既可以保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疗工作者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如在诊治过程中明确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保障患者隐私权等;在遇到医疗冲突时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医学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有效强化法治思维可以转变医疗观念,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预防或减少医患矛盾,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将法治思维引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措施

2.1丰富医学法律理论知识

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以培育医学技能为主,辅以医学伦理知识,相关的医学法律知识普及较少。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诊疗、护理环节能很好地从医学角度处理、解决问题,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法律知识,将可能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如不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章程进行医疗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引发医疗纠纷,既无法保证患者利益,更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展医学法律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育医学生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应具有的法治思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医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患者权利,又可以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利益。让医学生在校及实习期间学习相关医学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明确从医实践中的权、责、利,让医学生认识到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能,还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理论素质,逐渐培养他们依法行医的思维。培育医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可采取多种手段,如: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在临床实习中依据医疗实践进行专题学习,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感触到医学职业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承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能力。

2.2培养医学法治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建立在具有法制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价值进行思考、评价、分析,法治思维培育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医学生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思维习惯,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常识应用到医疗行为中,积久成习。法治思维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能关照各方利益,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冲突。一是法律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法律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灵活指导学生的思维行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自觉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运用民主法治的原则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二是法律平等价值的深化。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明确行医过程中患者与医者平等的理念,作为医者不仅要依法捍卫自身权利,更应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依法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

2.3提高医学法律实践能力

法治思维包括对已掌握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的实践运用,因此,法治思维的形成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应该提升实践的能力,这需要在教育及实践中加强。

(1)创建法治环境:培育医务工作者的校园和实习场所应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医学院校的各项活动运转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使学生融入法治环境氛围,让医学生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可行,实践能力必然得以提升。

(2)规范医疗法律行为:培养医学生不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医疗技能,也应让医学生依照各项医疗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强化他们行医规范的培养,并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按程序、按法规开展实践操作。

(3)开展法治模拟实践:让已完成法律知识学习的医学生就近几年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件、医患矛盾事件开展模拟法庭,让即将步入医疗职业的学生提前体验医疗工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并能合理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总之,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中,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形成对自己、对患者、对社会负责的法治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引入法治思维,为创建和谐的医患、社会关系奠定法治基础。

篇5

(一)卫生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较为明显医疗卫生信息安全标准是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省内只有部分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医院、卫生站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实施,大多数医疗机构对信息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1.远程医疗信息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隐患较为明显。在远程医疗运行的数据接口方面也明显缺乏规范,特别在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数据接口关系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被黑客入侵、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将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正常就医。在服务外包方面,医疗机构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信息安全的管控,没有对开发人员和访问范围进行有效约束,为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本身的原始漏洞窃取数据埋下了隐患。2.智能网络化协同导致“统方”的信息外泄事件增多。信息数据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机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统方”等重要信息进行有目标的窃取,必须对信息数据安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医院大多通过用智能网络来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对于医院而言,网络化协同可以使不同的医疗机构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网络化协同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方便、有效的方式,存取患者的电子信息,包括化验结果、处方信息、医嘱和健康状态等。但是,网络化协同带来医疗便利的同时,一些医药机构缺少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并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或为本医药机构谋取不当利益而频频发生的“统方”核心信息数据外泄事件。3.有关侵犯患者隐私问题更为突出。推行电子病历是“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电子病历将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记录,属于个人隐私信息,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而电子病历的数据集中存储、频繁交换以及与其他公共服务集成使用等特点,使电子病历的有效保障患者隐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开始推行电子病历,其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功能逐渐丰富,数据交换的机构增多,信息安全隐患也在逐步升级,在医疗信息化运作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发生侵犯患者隐私权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是一个法律的难题,更是现代医学伦理、医德的一大难题。

(二)有悖于医学伦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依照有关法律与医学伦理、医德相应规则,针对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实情,有悖于医学伦理的主要现象可归纳如下:1.未经患者许可,在网络上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资料;2.利用患者身份、扩大治愈效果而制作虚假电子网络广告;3.将电子病历、医学影象商品化,从中非法谋利,或私自篡改电子病历、医学影象而推脱医疗事故责任;4.通过患者IP地址,越位浏览、收集患者的网络踪迹的活动内容,或违规泄露患者纯个人的隐私;5.在实施远程医疗诊断中,有意刺探患者情感生活,并将患者婚外性生活在网上公开披露,或将患者有关性疾病的电子病历、影象等信息公布于众,严重干扰和破坏他人夫妻正常生活;6.以网络医务者之居,非法刺探患者信用、财产状况,或与网站管理员串通合伙骗取患者钱财,或未经患者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7.行临床网络医生之便,收集、刺探患者的社会关系并从中谋取私利;8.在医疗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因医方原因将患者的个人资料丢失、被盗用或遭篡改;9.违背了守法、诚实信用、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及医学伦理、医德,虚假、带有欺诈性的医疗电子网络信息、医学图像的广告。

二、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服务,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2.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为使市民便捷地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服务,并创造一个医患关系和谐、合法、有序、诚信、安全的法制保障环境。3.依法治业的准则,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提供科学、高效、合理的法制支撑,并解决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矛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服务。

(二)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标准与顶层设计原则,把握国家法制统一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形成分级推进、各方参与的局面,积极争取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的立法资源,既要考虑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限,还应充分反映各类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做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体系的顶层设计。2.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原则,把握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立足于全面、整体推进本市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同时,以完成若干重点立法项目和推进信息化执法工作为主要抓手,特别是在立法工作中,要集中精力,适时推出一些关键性的立法项目。3.坚持立足实际与适度超前原则,把握当前计划和长远规划的关系。在制定市卫生信息化立法、执法和法律服务工作计划时,应当把握好近、中、远期三个关系,在通盘权衡近期法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储备一批政策法规调研项目,注重前期研究,适时提出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以及具体要求。4.坚持力求创新与区域特征原则,把握移植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要研究世界上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特大型城市卫生信息化推进的法治经验。同时,在推进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从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牢牢把握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的总体要求。

三、构建结构相对完整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法规框架

(一)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立法项目医疗卫生信息化法规框架,在立法层面上,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为主体,以行业自律规范、示范合同、行业标准等为补充;在时间安排上,优先安排若干关键领域的重点立法项目,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立法调研项目;在立法参与度上,积极利用人大、政府法制办的立法资源,重点推进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对行业自律规范工作则以引导为主。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立法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电子政务条例、卫生信息化网络管理办法、卫生执法监督办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远程医疗管理办法、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办法、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工作实施细则、卫生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办法、市属各级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

(二)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础调研项目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础调研项目主要包括:卫生信息化条例、卫生信息安全条例、市民健康信息卡管理条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卫生电子政务数字认证管理办法、远程就医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电子病历管理办法、公共卫生电子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市卫生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医院信息标准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软件及其相关标准的开发和研制办法、医疗卫生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网络犯罪办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管理制度、远程会诊应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工作制度及纠纷调解规则等。

(三)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行业自律规范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行业自律规范工作主要包括:卫生医疗机构与相关行业之间的自律服务规范、协调发展规范、纠纷解决规范等三个方面的自律性文件。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还应结合本部门实际,研究有关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的机制,细化居民健康卡的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和管理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及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订完善适应电子签名、远程会诊应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相关管理制度,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全方位的卫生信息化法制监控的有效机制

(一)远程医疗中对患者隐私权保护的有效机制法定的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在远程医疗网络化推进中,构建有关隐私权保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重点卫生信息化建设部位:1.保守就医用户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信息。网络就医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申请医疗服务时,医疗信息化管理者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住址、居民身份证编号、工作单位等身份和健康状况,服务商有义务和责任保守个人秘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2.保守就医用户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信息。网络就医用户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信息,包括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和密码、交易帐号和密码等。患者个人在上网、网上消费、交易时,登录和使用的各种信用卡、帐号均属个人隐私,不得泄露。3.保守就医用户的IP地址和电子邮箱。网络就医用户的IP地址和电子邮箱同样是个人隐私,就医用户大多数不愿将之公开。掌握、搜集用户的邮箱并将之公开或提供给他人,致使用户收到大量的广告邮件、垃圾邮件或遭受攻击而不能正常使用,使用户受到干扰,显然也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4.严禁窥探就医用户纯个人隐私的网络活动踪迹。法定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也是每个就医患者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因此,任何医方都无权借远程医疗网络化管理之便,私自介入包括浏览就医患者踪迹、活动内容的纯属个人隐私。各级医疗机构在远程信息化医疗过程中,应注重和强化保护就医者信息力度,特别是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及问责、追纠机制,重点对患者在医院就医登记过的电话、家庭住址,还有医疗费用清单等信息资源加密给予保护,严禁将患者的远程医疗网络的有关信息商品化而被违法者所利用。

(二)构建电子病历应用中对患者信息保密的监控机制临床信息系统核心的电子病历(Electricmedi-calrecord,EMR)因其存储量大、节省资源、查询方便、共享性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电子病历相关信息不泄漏、不篡改而有悖于医学伦理或被非法商品化,应建立相应有效监控机制: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建设。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章程、组织、经费、运作与监控体系等);建立并启动患者及社会评价与监督医疗信息化运作与伦理、医德医风的制度体系;建立并启动医疗信息化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体系;建立临床信息化对患者隐私权的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对医务人员不断进行医学伦理道德与法律教育等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2.设置全方位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网络监控体系。依照国家卫生部有关推行信息化医疗规范性准则,建立和健全临床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网络监控体系,并启动患者及社会评价与监督医疗行为运作与伦理、医德、医风的制度体系,监管重点是防范医院内部利用病人的信息或转借电子签名谋私泄密现象,有效遏制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3.推行电子病历信息分级管理和加密查阅限权制度。电子病历信息分级管理及加密限权制,即依据临床医院、医疗保险、远程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分类管理电子病历信息,同时针对涉及到患者个人的基本情况、疾病发展、诊疗状况等病人隐私方面的医疗信息实施加密级别,并在医院内外网上设立下载、查阅权限,最大限度减少医疗信息和数据的商品化或病人隐私泄漏。4.实行对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行为一票否决制。各级医院都可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实施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应用监控的同时,加大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规范,并构造就医用户隐私权的侵犯,或人为发生电子病历等信息数据泄密事件的,在医疗专业考核评优与晋升职称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构建对虚假医疗信息和医德缺失的防范机制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及医学伦理、医德而传播虚假、带有欺诈性的网络诊疗信息,或言过其实,夸大疗效的网络医疗广告信息,或利用远程医疗及患者现身说法,在网上招揽患者等虚假医疗信息和医德缺失行为,应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遏制。1.从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制作的源头抓起。按照“谁制作,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的责任,从源头抓起并不断增强“网络医疗信息安全真实人人有责”的意识,对任何一部网络医疗信息的广告真实性严加审核,对广布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的信息事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责任。2.强化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力度和实效性。医生职业操守,是指医生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低医学伦理和医德底线及行业规范。它具备“基础性”、“制约性”的特点,要求每一个从事医生职业者必须做到。各级医院都要重视和强化对医生职业操守培育和执行的力度,将其贯穿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观念和从医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并有效地遏制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事件的发生。3.强化和规范对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强化和规范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特别是在实施HIS等重要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对外包企业严格审核,在签订外包合同时要增加有关信息安全、真实性的条款及虚假广告宣传违约责任,对外包服务人员要进行规范管理,限制操作范围;在验收和实施阶段,要对系统实施信息安全检查、网络医疗信息真实性审核,避免系统漏洞及虚假信息等情况的发生,从源头和运行过程中保证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真实性。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病毒软件,病毒、木马程序侵袭,造成数据的删除或病人隐私泄漏及医学伦理、医德的缺失。

(四)构建医疗卫生信息化医学伦理的监督及评价机制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管理的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机制,不仅增多了医院服务患者的窗口与途径,实现方式更加人性化,而且收集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医疗机构在实施信息化进程中的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真实情况,也有利于加快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长效机制目标的实现。1.针对远程医疗设置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就医病人可自助触摸屏设置于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平台窗口,依据自身就医经历有针对性进行监督与评价,也可投诉或举报有关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行为及事件,也可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等,从而促进医疗信息化与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同步并朝健康方向发展。2.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和互补型的综合评价模块运行系统。医院伦理委员会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无缝集成并连接到政府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有机结合,并形成卫生主管部门、院内与远程就医患者的全方位、高层次的监督和互补型的综合评价系统。在医院监督管理平台中医院领导和管理部门可按需要进行月统计或季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对医院及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综合考评,表彰先进或推广好的经验,及时纠正错误、堵塞漏洞或查处各种违背医学伦理与医德行为的事件。3.设立相应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的操作模式。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包括互联网博客、电子邮件短信、网络涂卡问卷、按键评价、触摸屏、软件系统等,方便不同层次的就医人群使用有关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的操作模式。如设置网络电子问卷涂卡,向远程医疗就医病人定期发放有关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满意率问卷表,通过专用读卡器,可批量录入问卷结果,将数据装入系统平台数据库。4.建立专门的网络医疗随访中心收集患者反馈信息。通过患者随访平台软件,操作员可利用计算机自动拨号,全面记录患者每个反馈信息;还可通过短信系统自动对网络远程病人进行短信随访,从而加强对医疗信息化中有关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进行随时监督和实时评价。

五、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执法的整体水平

全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综合执法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长抓不懈。具体来讲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引导、规范、监管全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针对卫生信息化推进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以推进市卫生行政管理的职能转变、提高民主参与为重点,准确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于全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

(二)切实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根据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工作的特点,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日常执法检查、定期执法检查、不定期执法检查、联合执法检查等形式,不断完善和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努力做到权责分明、保障有力、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三)重点加强对远程医疗监管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以维护公共卫生医疗信息网络秩序为抓手,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处罚手段,处理卫生信息化领域的违法行为,加强对远程医疗监管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安全、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

(四)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和培养专业的执法人员队伍,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和法律知识教育,建立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制度,通过基本法律法规培训、专业法律法规培训等,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6

各个国家按照收入水平,可分为四类: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低收入国家,2003年人均GDP为374美元,37%居民日收入低于1美元,公共筹资比例290/0。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1679美元,13%的居民日收入低于1美元,公共筹资比例48%。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Dp为5一06美元,10.50/0的居民人均日收入低于1美元,公共筹资58%。高收入国家,2003年人均GDp为25955美元,个人筹资占240/0,公共筹资76%(美国除外,45%)。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国政府在卫生方面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也就是政府投入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该归为哪类?这些年来中国在致力于减贫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有一个数据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国家贫困人口的标准,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国商务部按照不到1美元的标准公布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据一一1.5亿元,比原来的标准高了些,但我认为按国际标准提出这个数据更有可比性,而且也是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这是中国贫困人口的状况。中国人均GDP在2009年是3800美元,这实际上是鉴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之间,那么这意味着什么?从这四类国家来看,在低收入国家只有少数的几个国家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中低收入国家开始探索建立这样的制度,还出现了分散的保障制度或保险,有的是按照保险体制建立的分散保险体制。那么在中高收入这个阶段的这些国家就会看到另一种现象,这些保障制度在融合。这里的融合并不一定是说形成一个全国的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但是,就各种保险制度或者各种保障制度,群众受益的程度越来越近,所以在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居民受益的公平性在改善,受益的程度在提高。所以说中国现在是处在这两类国家之间,那么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发展状况实际上也是基本吻合国际发展趋势的。

从国际上来看,76%的国家保险的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管理是在同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的名称可以不同,虽然可能包含的内容不一样,但是76%的国家服务,提供医疗保险是放在一个部门管理这是事实。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美国的私人保险和个人支出的费用在发达国家是最高的,所以其政府投资的比例比较低,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发达国家怎么能拿出这么多钱,用在医疗卫生上。这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很多社会政策跟卫生政策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每消费一件东西,每吃一顿饭都包含税收,我们的收入也都是交了所得税的,所以这个数据是相当惊人的。

再者,就是各国的医疗体制大有不同。第一类是社会健康保险体制,即强制性建立社会健康保险,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如德国等。社会健康保险体制的国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在1983年就建立医疗保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德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期,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单位里面已经有了缴费的基础,是有组织的。但是大家想一下,中国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是分散在家庭里或是务农,还不存在一个已经组织起来的机构来为他们缴保费,也就不存在像德国工人一样,但当他遇到生老病死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也影响生产效率,会影响剩余价值减少。那么如果工人在企业工作了很长时间,如果患有疾病,遇到医疗费用这种高风险的投入的时候,他自己不能去承担怎么办?从那个时候就有了一些缴费基金,那么以后就从一个企业扩大到几个企业,后来就扩大到地区的集中性,所以一直到现在,德国还有两百多个基金会来运作这个保险。其实现在我们基本制度的一部分是保险,但是还称不上是社会健康保险,因为不是强制性的,我们的合作医疗,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愿的一种保险。第二类是国民卫生服务体制,即国家直接举办医疗机构为国民提供卫生服务,如英国等。有国民卫生服务体制的这些国家不是保险,所以在英国其主体不是保险,尽管也有商业

保险,富人也可以买商业保险,享受更多的服待,但其主体是国家建立医院来提供免费的服务,就是这样一种体制。但是在英国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病人在第一次生病的时候先找家庭医生,英国家庭医生都不是公立的,是私人医生,可是他们提供服务的资金来源是市政府补偿的,所以是真正的政府为老百姓买服务。这一类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香港,大家也许更熟悉一些,至今也基本上是这一种形式,所以说如果在香港住院,公立医院一个人一天就只交一百港币,这一百港币已经涵盖了很多,其他都不用再交费,包括各种检查、药品,甚至吃饭,即医院的营养配餐,这样就一天只交一百港币。人民币和港币差不多,那其他的钱由政府来出,所以它是政府建立医疗机构来提供免费的或是基本上免费的或者是收费很少的服务。

第三类是商业健康保险体制:由商业保险向社会提供医保或医疗服务,目前仅有美国等个别国家采用。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实际上和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很崇尚自由和注重自我实现的国家。

实际上,美国也追求公平,这就是其饱受垢病的一个地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作为医疗费用投入最高的国家,到目前还有四千多万的人没有被医疗保险覆盖,没有任何保险制度覆盖,所以说这是商业健康保险体制为主的国家,但实际上我们从国际上的情况看,很少有国家采取这样单纯的做法,所以不管是哪种形式,一般而言,都是混合性的。在国内,大家也都谈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实际上我们现在既补供方也补需方,补需方是通过保险来实现的。补供方,是直接为医疗机构提供补助来实现的,所以也是一种混合性的医疗体制。从数据中得知保险和保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英国老百姓在生病的时候是有保障的。我们所说的要有保障是建立一种保障制度,不一定是保险,保险只是建立医疗卫生这种服务的保障之一其二,各国差异非常大,我们刚才提到美国的情况,美国现在是高收入国家,在所有的高收入国家中平均的卫生投入占CDP总量的11%,这是平均值,但是美国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是19%,已经远远超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但是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健康状况如何。国际上比较的时候是用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这三项最重要的指标来比较的。在比较的时候,美国是排在第十位,大约十个发达国家之后,比如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些都在美国前面,所以美国投入高,但是其健康状况不好,因此我们要推出第三个问题,中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医改文件讨论制定的过程中,有很多争论,互联网也在讨论模式之争,中国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大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中国要按照这三个国家的模式去走,都走不通。我们没有德国那样的基础,也没有英国那样的经济实力,也不愿意产生像美国那样的效果,所以说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大家在读医改文件中看到的从国情出发,这不是凭空说出来的,确实要从我们自己的情况出发。#p#分页标题#e#

首先,要做一个大的规划,总体上社会需要多少医院的床位,可以由社会可资本来举办。中国的现状是大量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或者说绝大多数医院的病床是公立医院的病床,因为我们不能只说医院的个数。看医院也好,看医疗机构也好,我们不能只看数量的多少,而应看资源的占有量和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服务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次医改文件当中提出,有一些医疗机构要转制,所以能够把现在已有的公立医院还都按公立医院办下去,国家有没有这个财力,我们得从这些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国际上来说,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健康在世界发展中已处于一个中心位置。第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全球性的发展现象。第三,实现全民健康保障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为什么说健康已位居世界卫生发展的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要人类发展报告,在这个报告当中已经将健康列为第一项内容,尽管大家说即使列为第一项内容也不是最重要,但人类发展报告中既然把健康列为第一位,一定有其理由。所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2000年的时候联合国为筹备千年首脑峰会做了一项全球的民意调查,在这项调查当中,健康问题是排在世界各国民众最关心问题的首位,这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所以这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一点大家认识应该也很清楚。在很多国家,实际上总统竞选的时候都提出医疗改革作为他争取选票的一种手段。可是我们在看不同国家的改革方案的时候,大家应该也能看到,发达国家在改革,发展中国家也在改革。比如泰国、韩国,我们周边的国家都在改革,这些国家在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的医改主要是侧重于控制费用,同时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满意度。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国际性会议,当时有两个人,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英国人。英国人说,英国的老百姓对医疗服务在排队方面很不满。可是这位印度人说,英国人真不知足,如果我们有这么好的体制我就满足了。由此说明,医疗服务的状况不管发展到什么水平,老百姓都有不满的地方,所以要不断进行改革。刚才提到的发达国家侧重于控制费用,美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美国在这次的医改当中提出,一个是全民覆盖,另一个就是控制费用。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政策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国内政策的时候,尤其要考虑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而且要考虑要鼓励什么。众所周知,19%年开过第一次全国卫生大会,1997年出台过卫生发展的决定,这个决定如果现在回过头去看,有很多政策非常好。但是也会发现有很多政策没有落实,所以这次医改文件出台的时候同时还出台了一个三年实施计划,而且三年实施方案里有很多具体的实施目标,甚至指标,就是把这些人物具体化、细化。而且每年国务院都要出一个重点安排,这个重点工作安排更是把三年的任务具体到每一年、细化到每一年。所以这也是不断在进行医改,建国后医改一直都没有停过,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政策都在进行改革,这一轮我们把它叫做新医改,但实际上是以前多年医改的一种延续。这次改革我们一方面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在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

至于第三点,联合国提出了千年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在每年五月份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卫生部部长都要去做报告,就关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这八项目标当中有三项完全是卫生的指标,完全是跟健康相关的指标,其他的五项也很难说跟健康没有关系。比如里面有一个减贫的指标,减贫跟卫生肯定是有关系的,2008年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中说,住院的病人病情没有痊愈就主动出院的占36.8%,其中经济原因占54%,这说明还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病没治好,就离开医院。还有一个例子,2005年民政部有一个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的报告,这个试点覆盖了八个省市。在试点报告中提出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占城市低保家庭的58%,我相信这个数据已经足够让我们知道疾病在贫困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从美国的一项在2009年6月发表的研究中,2007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家庭当中有62%的家庭首要的财务问题是医疗费用支付的太高引起的,而且在2001年到2007年之间美国因为医疗卫生问题破产的家庭上升了50%,这直接就是因病致贫,所以说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医疗费用确实给大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回到讨论的主题,国际卫生改革和发展给中国的启示。其一,医疗卫生体制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本制度。其实每个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体制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基本制度来建立,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有了条件之后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在这次医改文件中我们提出来要把基本医疗制度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所谓的公共产品就是区别于私人产品的。

比如一杯水或一瓶水,谁付钱谁就能得到,假如现在教室里就一瓶水,而大家都渴了,谁花钱买了谁就能享用它,如果没花钱没拿到就喝不着。这瓶水就是私人产品,那么公共产品是什么?比如空气污染的治理,空气污染的治理要花钱的,而且要有治理投入。可是空气污染治理好了之后,只有我们这些人呼吸吗?当然不是,大家都可以呼吸,而且我们没交钱也和这些交了钱的人一样呼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治理大气污染这项产品就是一项公共产品。于是政府不提供这种产品,那么其服务提供必然萎缩,肯定要小于应该有的那个最佳的量,所以为什么在医改文件中提出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是因为它是一个公共产品,所以政府来提供,或发挥主导作用来提供。还有,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我们既要提高效率也要注重公平,而且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健康状况,还是资源分布以及服务利用,各个省的差距都非常大。先看北京、上海,再看、青海、宁夏、甘肃等地,从健康状况、资源量、服务利用的程度,体现出很大的差异,这是不公平的现象,所以说既要提高效率,还要有公平的程度。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体会到了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带来的好处,然而也看到了市场带来的不公平。所以这次的医改文件当中多次提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篇7

 

关键词: 护理纠纷;法律问题;防范措施

1护理纠纷原因分析

1 .1护理因素

1.1.1责任心不强,技术不精表现为护士责任心差,交接班不认真,工作粗疏大意,观察病情不仔细,对病情变化心中无数,不重视患者主诉,延误患者病情。有的护士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答,治疗不细心,告知不到位,对各种抢救技能掌握不熟练,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产生护患矛盾,引发护患纠纷。

1.1.2记录不规范造成缺陷(1)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详细;(2)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相符;(3)病情描述不确切,用词模棱两可;(4)使用非医学术语或语法错误;(5)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6)署名不实,执行医嘱时代签字或随意签字。

1.1.3法制观念淡漠,缺乏保护意识(1)应付检查,重抄或更改医疗护理文书,破坏原始性和真实性。(2)解释病情不全面,如一些特殊性操作或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效果、风险及意外。(3)非抢救时间执行口头医嘱,如应用镇静剂、止痛药等。(4)随便同意患者外出或离院,未做任何记录。(5)患者住院期间注意的特殊事项,如手术后留置各种引流管的目的,护士告知不明确。(6)随便议论他人。

1.1.4执业过程中发生侵权行为(1)侵犯病人的知情同意权;(2)侵犯病人的隐私权;(3)侵犯病人的生命健康权;(4)侵犯病人的自由权。

1.1.5未严格执行相关法规(1)未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对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未及时回收、销毁,对需消毒器械、空气及物品表面未严格消毒,对污染物未进行消毒处理;(2)对传染病人隔离不当造成传染病流行或传播,对污染水、污染物、排泄物未消毒处理,对特殊手术后,如乙肝、艾滋病病人术后未做好消毒隔离,造成同期手术病人的成批类感染。

1.2管理因素 (1)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从事行政事务多,抓护理质量时间少。(2)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没有落实到位。(3)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措施不得力,把关不严。(4)管理者对护士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5)岗位设置欠妥。医院由于护士严重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圆满完成自己份内工作。

1.3患者因素 (1)有些患者在医院做完治疗后就离院,无法完成后续护理。(2)某些患者或家属法制观念淡薄,为可能达到某种利益而故意制造纠纷,也可能因为对医疗护理行为不理解而将医院告上法庭。

2防范措施

2.1增强法律意识护士应该懂得基本法律知识,既要防止和杜绝医疗事故,也要注意依靠法律维护医院的正当权益。出现医疗纠纷时,应冷静判断,客观分析。如果是护理问题,应承认过失,主动化解矛盾;出现非过失性纠纷,要敢于坚持原则,对病人的主观臆断和无理要求应耐心说服教育。

2.2遵守规章制度护理操作中应循章守制,注意工作细节,加强和病人及家属沟通,听取反映,做好解释工作;及时觉察病人情绪变化。使用贵重药品应向病人或家属说明,要熟练掌握抢救,能根据病情预后快速果断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2.3及时有效取证对于因输血、输液、注射、用药时发生的医疗纠纷必须对现场实物包括残留液体、输液瓶等进行封存并送检。对于原因不明或是出现纠纷的死亡患者,告知并动员家属在死亡48h内做尸体解剖。若家属不同意尸检,应请家属签字,并做好记录,有证可查。

2.4履行告知义务入院时告知患者病区环境及设施,管床医护人员,医院规章制度等。治疗护理过程中告知治疗目的、用药名称、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承担的风险。特殊检查治疗前应征得患者同意,履行签字手续;对于神志不清、昏迷、无行为能力的患者,应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对危重患者要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以取得配合;出院时告知疾病康复知识、用药方法、合理饮食休息、功能锻炼方式、复诊时间,必要时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及家属。

篇8

培养医学人才依法行医素养过程中薄弱环节的分析

针对医务人员对依法行医认识不足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从源头上找到问题的症结。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依法行医观念培养的思路不够清晰,在培养体制上存在着不足和客观上的困难,使医学生在执业前未形成良好的依法行医素养。1.课程设置上不完善。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课程设置的重心是放在医学等自然科学上,对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提出较高要求;即使开设了少量的人文类公共课,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目前,各医学院校根据国家要求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法律部分的学时数仅占该课程总时数的三分之一。通常各院校安排这门课程的课时数为54学时左右,法律基础部分为18学时。而这有限的18学时需系统地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内容不仅有法治观念、法律思维、法律精神,还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多部我国现行的基本法,庞大复杂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学时设置产生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在极其有限的课时数下,教师很难使学生对法律知识全面了解,法律精神充分领会,更难谈依法行医素养的培养。有些医学院校,除了公共理论课的设置外,还为学生开设了卫生法学选修课程,但由于学生之前所学的法学知识不完整,教师需要对同学们空白的法学知识补课,才能保证法律教育的系统性。这样就使选修课课时更加有限,对提高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收效甚微。2.课外获取法律知识途径有限。医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选修课“卫生法学”,而这两门课程有限的学时,很难满足同学们今后职业生涯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虽然各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普法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对于医学生而言,获取与自己未来执业活动息息相关的卫生法律知识的途径是极其缺乏的,因此,各医学院校如何有效拓展学生获取卫生法律知识的途径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3.医学生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欠缺。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有限的法学知识,但其处理实际法律问题能力还十分欠缺。例如,学生学习了《执业医师法》中“执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法律规定后回答:“如果你是一位医生,面对罹患重病的患者该如何介绍病情又避免对其产生不利后果”的提问时,一部分同学选择向患者家属如实介绍病情,避免同病人直接沟通后产生不利后果;另一部分同学虽然选择直接和患者沟通,但在如实介绍病情的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上明显不足。这一事例提醒我们,不但要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开设相关课程的经验,改变传统医学课程,增加“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等课程。

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主要途径

无论是在临床基础学习期还是临床实习期,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精神的讲解,更要让学生将依法行医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采取法律基础课与卫生法学课相结合,为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首先,要保证法律基础课时数,只有法学基础知识掌握好,才能为后面学习卫生法律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将卫生法学作为高年级医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学习与自己未来执业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据调查,医学生在校系统接受过《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培训的比例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西方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3]。医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应以掌握卫生法律知识为基础,以防范和应对医疗风险能力为重点,以塑造医学生法律品格为核心。2.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途径丰富医学生依法行医的理论知识。不仅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课堂上的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还可以利用医学院校有附属医院的优势,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做讲座,或由法学教师带领学生到临床一线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等。采用丰富的形式和多样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逐步建立起依法行医的自觉性。3.法学教师“言传”与临床带教老师“身教”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医学生依法行医素养。一方面要鼓励法学教师学习医学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依法行医素养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教育培养任务,是在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类临床学习实践和临床学习行医的过程中完成的[4]。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获得的教导,最精华部分并非来自于理论课堂而是临床实践,临床实习期对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相对于法学理论课教师而言,临床带教老师以其深厚的医学学识和娴熟的临床能力等因素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敬和认同。在长时间的临床接触中,带教老师的职业价值认识、敬业精神、处理医患关系的思维方式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要更明显。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应该成为培育学生依法行医素养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医学院校花大力气选拔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之,对医学生依法行医观念的培养是一项迫切而系统的工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依法行医素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作者:王晶 郭福娥 单位:长治医学院社科部

篇9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城市社区

健康教育是向人民群众传播防病知识与技能,促其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健康促进是政府出台和改进有关健康的政策,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社会环境,提高综合保健服务水平,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行动。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能促使人们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是社区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1]。现就该议题浅析如下。

1 发展概况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区健康教育在预防疾病、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被人们认识和关注,究其原因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大大增加。政府的加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培育扶持,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即大力开展社区健康促进活动,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维护健康。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健康教育,主要以建立健康教育示范小区、示范户,卫生科普宣传入户,开办健康教育学校、健康大课堂等形式,针对城市社区的常见慢性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有文献报道近60%的慢性病患者,依靠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是可以避免或者推迟发病[3]。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6大内容,其中健康教育是灵魂,属于一级预防。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

总结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活动效果,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1 支持环境不良

2.1.1 政策力度不够 2005 年1 月,卫生部下发《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年工作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然而,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实情况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较差、设备简陋等现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相关器具、社区急救、康复设备等缺口较大,社区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即现行政策难以为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1.2 机制运作不佳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国尚未形成支持健康教育的社会氛围,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从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环境来看,社区健康教育大多缺乏固定的工作地点,绝大部分是挂靠在居委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现有的社区健康教育人员体系管理有较大伸缩性,没有一套相对规范和严格的机制去监督、管理、领导和激励专业人才去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2.1.3 法律强度不够 社区健康观念和卫生法规普及滞后,而且缺少卫生基本法,我国尚没有一部卫生基本法律[4]。虽然宪法中对此作了基本原则的规定,但尚不能充分体现公共卫生特点,特别是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立法方面[5]。

2.2 网络功能不强

2.2.1 组织网络 由于学科结构等人为因素造成预防与治疗长期分割,给疾病防治带来许多困难。目前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缺乏政策及社会动员等组织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2.2.2 网站服务 中国健康教育网站在“技术服务”、“下载服务”、“在线服务”、“特色服务”等方面功能不强。能下载的文章还不能满足公众需要, 不能直接与读者进行在线交流, 基本上没有提供特色服务等,如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无专业学科网站[6]。

2.3 人力资源与能力欠缺 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街道办事处无管理社区卫生的专门机构和职能,无专人负责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7],更谈不上专业人力资源[8]。而目前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甚至还有无学历人员随意开展健康教育的现象,社区医护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知识较陈旧等[9],均为阻碍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4 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内容单调,仅停留于卫生宣传水平,无法起到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降低疾病发病率作用[10]。即欠缺科学设计、实施及评价项目规划,不能评估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就不能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

2.5 投入资金缺乏 社区健康教育资金来源不固定,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资金体制。大多为有活动、任务时,才拨出相应资金;资金较多来自政府临时性拨款、卫生部门和街道社区自筹,缺乏稳定性,很难保证社区健康教育的持久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部分地区财政紧张,没有经费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3 对策及展望

3.1 加强政府职能

3.1.1 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起政府负责、领导有力、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良性运行体制[11]。根据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制订出全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规范体系,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设立可量化的监督考核标准,综合运用临床、预防、心理、教育等手段,实行动态化管理的长效运作机制。将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作为基本工作程序,准确评价基层部门落实社区健康教育政策的实际情况。

3.1.2 完善健康立法 WHO《组织法》明确提出“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负有责任,只有通过提供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实施才能履行其职责”。故呼吁政府加快健康教育与促进法制化进程,加速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立法,完善规章制度与机制,如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机构作为预防保健中心等,以加强城市环境。

3.1.3 社区领导作为 社区领导应努力有所作为,以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优势,整合、配套、成立由社区领导以及群众代表组成的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权威机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阵地,深入广泛持续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

3.2 完善网络体系

3.2.1 组织网络 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健康促进网络是社区健康促进的基本要素。各地社区健康教育机构要努力配合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依靠基层政府的支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建设目标,发挥组织和指导社区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搞好健康教育活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社区健康教育功能,以“政府搭台,卫生唱戏”的思路实现社区健康教育与街道社区资源共享,通过培育示范点,以点带面,将社区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广,形成良性互动,扩大其积极影响。

3.2.2 网站服务 动员网络专业人才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积极进行网络健康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网络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的优势,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将中国健康教育网演化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门户网站,以推进健康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3.3 科学人员配置与培训 科学配置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的人力资源,培养社区的全科医师和护士[12],重视从业人员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的专业培训,尤其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科研能力等素质的提高[13],完善以各地级市健康教育所为中心、区县健康教育机构为主导,医护人员为骨干,社区专兼职人员为基础的三级多层次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合理建立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横向交流以借鉴健康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14]。 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人才梯队结构。

3.4 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 针对居民需求进行行为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生活常识、卫生习惯、心理健康、防病知识、医疗保健内容等,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和文明行为, 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医疗保健常识[15];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可侧重某一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社区群众树立健康理念,如糖尿病饮食座谈会、灾后心理辅导、青少年预防近视讲座、育儿知识技巧等[16];宣传开通食品安全咨询热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教育等[17];利用各种会议对辖区人群开展内容丰富、简单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等[18]。

3.5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常规经费,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19],并随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而增加;社区人均健康教育经费至少占卫生经费10%,人均至少0.1~0.3 元/年才能得到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服务[20]。坚持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健康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另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元化筹资途径,建立合理的社区健康教育经费补偿机制,如商业赞助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公益活动;拓展健康教育服务市场,引导健康消费和合理投资,使健康教育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宗平,侯朝铭,张俭,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评价.社区医学杂志,2009,7(20):59-60.

2 唐政,李枫.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9,4(2):44-46.

3 顾海,杨心婷.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卫生软科学, 2009,23(2):194-195.

4 顾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制化建设的探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1):59-61.

5 姜柏生.论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构建.医学与社会,2005,18(2):27.

6 罗健,刘雁飞.中国健康教育网及各省信息共享平台状况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96-397.

7 温泉,郭春江.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 21(1):75-76.

8 侯淑肖,尚少梅,郑修霞,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30.

9 章新琼,赵梅,谢伦芳,等.13所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护理研究, 2006,20(2B):403-404.

10 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护理研究,2004,18(8B):1413-1415.

11 刘则杨,武 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的思考.护理学杂志,2002,17(7):55.

12 管惠娟,梁万年.护理教育及人力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26(4):211-213.

13 秦美娇,张青.上海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中国卫生资源,2005,8(6):258-259.

14 崔静.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市场经济学对策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9,16(7):574-575.

15 郭明贤,罗羽.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7-141.

16 窦娟花,美 仙.浅谈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护理管理,2009,13(9):827-828.

17 王千.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6-37.

18 姜淑琴.在社区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新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B):1558-1559.

篇10

西班牙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与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班牙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跻身于欧洲高福利国家行列。西班牙注重社会保障立法,分别在1980年和1994年出台了就业基本法和社会保障法,其制度设计和合理经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在生活保证金方面,其种类主要有退休金、残废补助金、孤寡补助金、孤儿补助金等。其中退休金方面,65岁以上的退休者如需赡养家庭,每年最低可领取80万比塞塔的退休金,如提前退休或无家庭负担者,退休金将酌情减少,但年领取额一般仍可达到70万比塞塔。对于从未工作过的老人,政府会发给够其维持生活的补助金;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中,大部分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诊疗费、住院费和手术费可以享受免费服务。而在私人服务体系中,则需要患者自负费用,或是通过买医疗保险而取得医疗服务。一般来说,医疗费用的8%来自政府财政支出,1%来自公民交纳的保险费;失业保险和失业补助方面,西班牙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为工业和服务业的雇员、铁路雇员、矿工、海员等,自我雇佣人员、临时工未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社会服务方面,西班牙的社会服务主要是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通过各种福利中心和养老院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此外,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相对独立的,只要为国家服务15年以上,就可享受在职工资的90%的退休金,其待遇水平高于全国退休金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部统一管理公务员的社会保障事务。

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便于操作。西班牙按照非缴费和缴费划分社会救助的内容,而且每个救助项目都详细规定了享受条件,不论是受助人,还是有关经办机构,在执行中均不易引起歧义,从而在制度上堵塞了“该保不保”、“不该保的保了”的漏洞。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强调个人责任。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资金一般来源于雇主缴纳的税金、雇员缴纳的税金、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资金的增值。但各个国家在缴纳的比例上有所差别。在西班牙,一个人不能同时享受两个体系的社会保障,要么只能享受贡献体系的社会保障,要么只能享受非贡献体系的社会保障。三是养老保险开支最大。西班牙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繁多,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最高,为44.1%。其次为医疗保险,为23.7%。再次是失业保险,为13.9%。四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健全收入审核制度。西班牙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由贡献体系和非贡献体系两部分组成的,相对而言,强调了多付出多得,少付出少得的原则,同时保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西班牙是在强调个人诚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将科学的现代信息手段应用到收入管理中,在个人自觉申报财产和消费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人口、税务、银行三大信息系统对个人和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核查,确保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的真实性,对防止虚报冒领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西班牙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制。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陷入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福利国家”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最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扩大快于经济增长,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失业津贴增加,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津贴增加以及医疗费用膨胀。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在效率与公平、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班牙也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其核心是减轻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控制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缩小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通过法案,惩罚提前退休行为,并采取减少保险缴费、严格享有津贴的资格条件等措施鼓励国民继续工作。另一方面是实行社会化、市场化管理。通过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水平。

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妥善处理大量旧体制遗留问题和新体制下逐渐显现的社会贫困群体的保障问题,以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研究欧盟及其成员西班牙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经验,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要依本国实际量力而行。欧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本国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密不可分,各国社会保障的内容、范围、重点、资金筹集方式都各具特点,社会保障不脱离生产力水平的实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适应这一状况。因此,新型的社会保障要按照“低起点、渐进式”原则来进行。从长期目标来看,我们应建立覆盖全社会所有居民的社会保障系统,但是财力所限,只能逐步扩大,不能急于求成,以免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首先应援助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陷于困境的公民,以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

第二,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欧盟各国政府在管理社会保障事务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政府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管理,都对社会保障制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