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灾害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蝗虫灾害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蝗虫灾害治理

篇1

[关键词] 蝗虫 综合防治 新疆布尔津县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9-02

一、新疆布尔津县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新疆布尔津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主要有山区、丘陵和半荒漠地带组成。这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首先,新疆布尔津县地广水丰,在这里有宜农荒地共190万亩,目前已经开发使用的有32万余亩,耕地资源十分的丰富;其次,布尔津县林茂草盛,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30.3%,有着丰富的草原草场,面积为1227万亩,各种自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积为518万亩。

新疆布尔津县的气候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夏季比较干热,冬季又严寒无比,由于天气干燥,此处降水量较小小,而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

近年来,布尔津县立足本地的区位自然优势,大量种植大豆农作物,发展大豆及其相关产业,在政府的强有力的科学的政策指导下,布尔津县的农业发展比较迅速,促进了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全县各项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新疆布尔津县发生蝗虫灾害的原因

蝗虫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地区如果发生蝗虫灾害,那么这个地区一定比较适合蝗虫的生长,那么蝗虫生活习性有何特点呢?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蝗虫的生命力极强,善于生活与各种环境中,尤其喜爱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草原地区等,同时,蝗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比如小麦、玉米、高粱等植物的叶子都是蝗虫的最爱。

在布尔津县,有许多有利于蝗虫生存的地方:

1.布尔津县的自然环境,有高原山地,有低洼的丘陵还有半干旱的荒漠,这种环境,正好适合了蝗虫的生存。

2.布尔津县的传统农业中的农作物,正是蝗虫最爱。传统农业中,大部分都是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前三者都是蝗虫喜欢吃的植物,所以,在布尔津县蝗虫可以尽情享受丰富的美食。

3.布尔津县光照充足,且气候干旱少雨,附近有不少河流,所以土壤也比较湿润,这些环境,正好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天机,所以蝗虫在布尔津县可谓是自得其乐。

4.布尔津县经常发生蝗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灭蝗行动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灭蝗的方法有待提高。

三、在布尔津县,如何进行蝗虫防治

我们应该根据布尔津县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作物种植实情,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蝗虫工作。

1.做好蝗情监测及报告,制定防治蝗虫方案

政府发挥自己的职能,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在蝗虫最容易爆发的季节和地区,专门设立蝗情检测站点,对蝗虫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且及时形成报告通知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拿出一套防治蝗虫的方案分发下去,以防蝗虫灾害发生时而不知所措。

2.对蝗虫的防治,采取生态治理

所谓的生态治理,就是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蝗虫的措施。在布尔津县,首先我们应该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蝗虫喜爱的小麦、玉米、高粱,尽量的减少种植,加大油葵、打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断绝蝗虫的食物来源。其次,对于经常发生蝗虫灾害的田地,采取改变田地的种植方式,如改变传统播种方式,进行秋耕冬灌,消灭蝗虫越冬卵等,这样,使得蝗虫生存地改变,也可以较好的防治蝗虫灾害的发生。

3.动物防治蝗虫

利用自然界中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对蝗虫的防治采取动物防治方法。首先是利用蝗虫的天敌剿灭蝗虫,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如蛙类和鸟类,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等,都是蝗虫的天敌,他们中大部分与蝗虫生存环境相似,能更为有利的消灭蝗虫。一般情况下,蝗虫的天敌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蝗虫的数量,避免蝗虫成灾。其次,大力养殖家禽,养殖牧鸡、牧鸭等家禽,在蝗虫出现的季节,放这些牧鸡牧鸭进入田地,进行捕捉蝗虫,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蝗虫数量的增加。

4.药物防治蝗虫

药物防治蝗虫,成果比较明显,见效较快,但是安全性有待商榷。利用药物灭杀蝗虫,一定要选择对农作物和土地的毒性较小的药物,不要顾此失彼。药物防治蝗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物药物,一类是化学药物。

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目前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是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微孢子虫主要是为了让蝗虫食用的,蝗虫一旦食用了蝗虫微孢子虫,就会使得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然后致其死亡。而印楝素则是一种真菌,蝗虫一旦与其接触,这种真菌就会进入蝗虫体内进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蝗虫死亡。这两种方法只会杀死蝗虫,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没有任何的害处,因而,在防治蝗虫的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蝗虫比较可取。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一定要注意化学农药的药性以及对农作物的损害。目前,防治蝗虫的化学农药比较多,例如机磷类农药的马拉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绿氰菊酯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等。这些药物或喷洒、或喂食,毒害效果比较明显。因而,在实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蝗虫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保证高效低毒、低残留,确保人身安全及农作物安全。

四、结语

在新疆布尔津地区进行蝗虫防治,我们要结合布尔津地区的本地实际状况,有步骤的稳妥的进行蝗虫防治,采用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蝗虫防治,保证蝗虫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安全。本文对布尔津地区的整体自然风貌和气候条件做了概括,又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有条理的陈述了如何防治蝗虫的措施,以上一系列举措,相信对于布尔津地区蝗虫防治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内蒙古;斑翅蝗亚科;区系分析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昆虫归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斑翅蝗亚科昆虫头短,头前端背面缺细纵沟,颜面垂直或倾斜,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平坦,有时中隆线隆起,前、后翅均发达,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纹,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闰脉常具音齿。后足股节外侧基部的上基片明显长于下基片,外侧具羽状平行隆线,后足胫节缺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较小。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听器,腹部第2节背板两侧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种类较少。

一、内蒙古自然概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118.3 km2,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高原由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走廊北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区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积占0.8%,平原滩地占8.5%,沙地占0.6%.内蒙古植被带一般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其中草原带是内蒙古植被带的主体.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西南北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年平均气温-2℃-8℃,气温年差平均为34℃-36℃,年降水量50-450mm,从东向西递减。

二、斑翅蝗亚科昆虫的经济意义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知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灾。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 680万km2,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蝗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优点,是一种可食用、药用和饲用的天然优质资源。蝗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维护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优质高蛋白动物源饲料,我们可在防控的同时对其食用、饲用和药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治理蝗灾和开发蝗虫两者兼顾。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的区系分析

对内蒙古斑翅蝗亚科蝗虫10个属,即草绿蝗属(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属(Epacromius Uvarov,1942)、绿纹蝗属 (Aiolopus Fieber,1853)、沼泽蝗属(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车蝗属(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属(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属(Trilophidia Stal,1873)、胫刺蝗属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颈蝗属(Spingonotus Fieber,1852)、细距蝗属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种蝗虫进行区系分析。

(一)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中国昆虫区系归属于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内蒙古属古北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见表1。由表1可知,内蒙古的斑翅蝗亚科昆虫以古北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东洋界与埃塞俄比亚界。仅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24种,占总数的92.31%;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共有种有2种,占总数的7.69%:古北界与埃塞俄比亚界共有种有1种,占总数的3.85%。

表1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分布情况

Tab.1 Distribution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e world

(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国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分布见表2。

由表2可知,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主要分布于蒙新区和华北区。其中10属26种昆虫均分布于蒙新区;其次为华北区种类,计15种,占总数的57.69%;东北区和青藏区各9种,占总数的34.61%。华中与西南区之间地势较为平坦,物种易于迁移和扩散,分布于华中区有3种,占总数的11.53%;分布于西南区有4种,占总数的15.38%;分布于华南区仅为1种,占总数的3.85%。

表2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分布及所占比例

Tab.2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中的分布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内蒙古不同植被带中的分布见表3。

表3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中的归属和比例

Tab.3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reeVegetation Zones

从表3可知,属于荒漠带和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76.92%,其次为典型草原亚带有17种,占总数的65.38%,荒漠草原亚带,有13种,占总数的50%,森林带有8种,占总数的30.76%,森林草原亚带有12种,占总数的46.15%。其中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达木束颈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广布于3个植被带。

参考文献

[1]刘举鹏.1990.中国蝗虫鉴定手册.天则出版社.

[2]石蕴综.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陈永林.中国蝗虫灾害.见:孙广忠等著.中国自然灾害.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鸿.贵州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4(1):19-24.

[8]陈学新.昆虫生物地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9-58.

篇3

关键词:意大利蝗;MaxEnt模型;气候变化;RCPs;气候情景;地理信息系统;预测

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1]。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AR5)指出:1951-2010年间,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温在0.5~1.3℃之间;与1986-2005年相比,预计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0.7℃,2081-2100年将升高0.3~4.8℃[2]。1951-2008年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呈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3]。而北疆在1960-2011年气温以0.3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冬季和秋季降水引起年均降水量的显著增加,空间上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显著增加,准噶尔盆地西部未发现增加[4]。目前,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范围及格局的影响已成为生物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56]。而气候变化已成为病虫害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78]。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病虫害呈发生面积逐年增长、暴发种类逐年增加、灾害损失逐年扩大的趋势,而未来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9]。意大利蝗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犻狋犪犾犻犮狌狊(L.)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星翅蝗属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AudinetServille。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的荒漠、半荒漠草地[10]。作为新疆草原主要优势蝗虫之一,每年给新疆畜牧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111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适生区近53年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气候格局的显著变化,会导致蝗虫地理分布格局及灾变规律的重大改变[12]。那么未来气候变化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适生区形成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否会改变?基于此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疆实地调查的意大利蝗GPS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当前气候条件(1950-2000年)和BCC_CSM1.1(BeijingClimateCenter_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1.1)未来气候模式下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在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意大利蝗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分析了影响意大利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尝试完善意大利蝗在新疆发生的灾变理论,以期为其重点适生区域及蔓延趋势进行针对性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意大利蝗分布数据和地图数据2014-2015年新疆畜牧厅治蝗灭鼠指挥部对各地州意大利蝗发生点进行野外GPS采样,收集到的990个分布点按最大熵软件要求进行存储,按照物种名、经度、纬度的格式保存为.csv文件。中国矢量地图比例尺为1∶400万,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nfgis.nsdi.gov.cn/)下载,用ArcGIS10.0裁剪出新疆矢量边界。

1.2生物气候数据在WorldClim(http:∥www.worldclim.org/)下载的当前气候(1950-2000)生物气候数据和降水数据;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在CCAF(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ndFoodSecurity)网站http:∥www.ccafsclimate.org中下载,空间分辨率都为30seconds(表1)。IPCCAR5采用了4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排放情景,这些情景以相对于1750年的2100年近似总辐射强迫来表示。本研究采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进行未来预测。在RCP2.6情景下辐射强迫值为2.6W/m2,是极低强迫水平的减缓情景;在RCP4.5情景下为4.5W/m2,是中等稳定化情景;在RCP8.5情景下是8.5W/m2,为温室气体排放非常高的情景。对RCP2.6情景,辐射强迫先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对RCP4.5情景,辐射强迫在2100年前达到了稳定;对于RCP8.5情景,到2100年辐射强迫还没有达到峰值。RCPs情景进一步考虑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更科学地描述了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13]。

1.3软件与方法MaxEnt软件下载于网站http:∥www.cs.princeton.edu/,ArcGIS10.0软件由美国ESRI公司开发。将意大利蝗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选择75%的分布点作为训练样本,25%的分布点作为验证样本。选取刀切法(Jackknife)分析各环境变量对潜在分布影响的重要性。运用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生物气候变量对于分布增益的贡献,即单独用每一变量建立模型(深蓝色条带),然后环境变量被轮流逐一剔除,并用剩余的变量参与运算模型(浅蓝色条带),同时还会生成一个所有变量都参与运行的结果(红色条带),以确定各变量对预测模型的重要性[14]。分布结果取运行10次的平均值以减小MaxEnt模型运行时的误差。MaxEnt模型运算出新疆意大利蝗分布区,通过ArcGIS10.0中SpatialAnalyst模块的Reclassify对意大利蝗各等级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重新赋值,将研究区意大利蝗的生境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生区(0,0.06]、边缘适生区(0.06,0.16]、低度适生区(0.16,0.29]、中度适生区(0.29,0.40]和高度适生区(0.40,1.00]。

1.4精度验证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通过Jackknife中的AUC评价指标对模型的效果和各个环境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检测,来验证模型的准确度[15]。AUC为模型自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重要性级别:0.5~0.6,不及格(fail);0.6~0.7,较差(poor);0.7~0.8,一般(fair);0.8~0.9,良好(good);0.9~1.0,优秀(excellent)[1617]。

2结果与分析

2.1犕犪狓犈狀狋模型预测结果检验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19个生物气候变量的10次MaxEnt模型运行的ROC曲线检验结果:训练集(trainingdata)AUC的10次均值都在0.926~0.927间波动,验证集(testdata)AUC值在0.903~0.927间波动,表明预测结果都为优秀水平。

2.2当前气候模式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区预测将MaxEnt模型运行的结果导入ArcGIS中,执行重分类,并利用空间分析叠加显示模块,得出当前气候情景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的空间分布图(图1、2)。从图1和图2可看出:空间分布上,未来(2030s、2050s、2070s)不同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意大利蝗的分布格局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即意大利蝗适生区主要在北疆地区及天山一带,其中高度适生区和中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州、博州中部,塔城地区的西北部,阿勒泰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昌吉州南部,乌鲁木齐的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哈密地区中部,吐鲁番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北部。低度和边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区中部和昌吉州北部,以及南疆克州中部和东北部。空间分布变化上,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未来意大利蝗中、高度适生区范围将向更高海拔区域蔓延,在北疆阿勒泰地区高度适生区明显增加(图1、2)。ArcGIS空间分析统计各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的各级适宜生境占新疆总面积比例(表2)。根据预测结果(与当前条件相比):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下到2030s(2021-2040年),新疆意大利蝗适宜生境将分别增加2.23%、1.54%和2.20%,到2050s(2041-2060年),三种气候情景下分别增加2.89%、1.87%和5.30%,至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6.53%、1.79%和3.98%。高度适生区增加的比重更高:较1950-2000年(current),在RCP2.6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重在2030s、2050s、2070s分别增加3.74%、4.08%、7.66%;在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2.28%、4.76%、6.15%。这两种气候情景下都表现为从2000年到2030s、2050s、2070s逐渐增加的趋势。在RCP4.5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例随时间增长分别增加3.58%、1.95%、2.83%,表现为2030s>2080s>2050s>1950-2000年(current)的变化趋势。在全球变暖

2.3意大利蝗潜在分布区环境因子分析刀切法得出单独使用某个环境变量建立模型时,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和最冷季降水量(Bio19)分别对意大利蝗潜在地理分布影响最大,极端降水和水热条件对意大利蝗的潜在分布发挥重要作用。在干旱与半干旱区新疆,降水量对意大利蝗的适生区分布起到主要作用,为分析意大利蝗潜在分布概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将12个月的降水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进行建模,得出4月、10月、3月和11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图3)。同时得出意大利蝗存在概率对这4个变量的响应曲线(图4)。3、4、10、11月份降水量分别达到11~22mm、18~37mm、16~35mm和大于11mm时意大利蝗存在的概率大于50%。图3犕犪狓犈狀狋刀切法测试月降水环境变量的重要性犉犻犵.

3讨论

气候变暖促使植物分布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现象已在全球范围被观测证实[1821]。有研究得出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即受低温限制的昆虫增加了向两极和高海拔扩散的机会[2223],本研究也认为随着未来新疆气候变暖变湿,意大利蝗将会沿着气候环境相似的高海拔地域上移和高纬度区域北移定殖,这是昆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意大利蝗适生区变化与不同情景温室气体排放的浓度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性;但各情景下高度适生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变化的主导原因。MaxEnt模型显示的适生分布区格局,反映了昆虫在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中对空间需求的内在生物学特性[24]。意大利蝗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41.02%(卵)、32.00%(1龄蝗蝻)、18.18%(产卵前期)、8.33%(2龄蝗蝻)、5.71%(5龄蝗蝻)、5.67%(3龄蝗蝻)、3.35%(4龄蝗蝻)[25]可知意大利蝗自然种群的死亡集中于卵期、1龄蝗蝻期,而新疆每年10、11月及次年3、4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因其直接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从而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也说明这些时段是意大利蝗卵发育和存活的重要时期。秋季至翌年春季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蝗卵的越冬、孵化出土以及蝗蝻生长将产生重要影响[26]。在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蝗卵的吸水集中于翌年3月底,卵体含水量迅速从60%左右增加至75%以上;4月蝗卵继续发育,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5%时,卵孵化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春季土壤相对含水量直接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所以预测意大利蝗发生量以检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主[25]。本研究得出新疆3-4月降水量作为影响土壤温湿度的重要因子,分别达到11~22mm、18~37mm时意大利蝗适生区存在的概率将大于50%。陈素华等也得出若春季温度适宜,则降水就成为关键,内蒙古草地春季降水过少,既不利于蝗虫的破土出壳,又不利于蝗蝻取食,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每旬有3~10mm的降水,则蝗卵发育最快,出土成虫率最高[26]。图4意大利蝗存在概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响应曲线犉犻犵.

同样,新疆意大利蝗在10月蝗卵处于越冬胚胎发育阶段,到11月进入滞育阶段。在新疆,11月已进入霜冻期,开始降雪。降雪量越多,形成冬雪保护层越利于蝗卵过冬,雪水也利于越冬卵的水分保持和土壤松软[27]。本研究也认为11月降雪量高于11mm后意大利蝗适生区发生概率大于50%,且不断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增加等全球气候变化将不但会影响单种生物,还会影响原有的植物-害虫-天敌间内在联系和各营养层间的固有平衡格局,最终导致一些害虫暴发成灾,一些昆虫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27]。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若能分析气温、降水、土壤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时,考虑包括寄主植物、天敌和种间关系、土壤、地形、人工防治等多种因素、不同虫龄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承受力等,预测精度可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1374.

[2]秦大河,Thomas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3]郑红莲,严军,元慧慧.南疆地区近58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103109.

[4]XuChangchun,LiJiaxiu,ZhaoJie,etal.ClimatevariationsinnorthernXinjiangofChinaoverthepast50yearsunderglobalwarming[J].QuaternaryInternational,2015,358:8392.

[5]BellardC,BertelsmeierC,LeadleyP,eta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thefutureofbiodiversity[J].EcologyLetters,2012,15(4):365377.

[6]EspíndolaA,PellissierL,MaioranoL,etal.Predictingpresentandfutureintraspecificgeneticstructurethroughnichehindcastingacross24millennia[J].EcologyLetters,2012,15(7):649657.

[7]GuoKun,HaoShuguang,SunOsbertjianxin,etal.Differentialresponsestowarmingandincreasedprecipitationamongthreecontrastinggrasshopperspecies[J].GlobalChangeBiology,2009,15(10):25392548.

[8]CarlyZ,EmilyAR,JonathanAN.ClimatechangeandvoltinisminCalifornianinsectpestspecies:sensitivitytolocation,scenarioandclimatemodelchoice[J].GlobalChangeBiology,2012,18(18):27712780.

[9]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10]张泉,乔璋,熊玲,等.意大利蝗生物学特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5(6):256257.

[11]范福来.新疆蝗虫灾害治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690.

[12]王晗,于非,扈鸿霞,等.新疆意大利蝗适生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6):611621.

[13]辛晓歌,吴统文,张洁.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5):378382.

[14]张海娟,陈勇,黄烈健,等.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薇甘菊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413418.

[15]吴庆明,王磊,朱瑞萍,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顶鹤营巢生境适宜性分析———以扎龙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12):37583764.

[16]SwetsJA.Measuringtheaccuracyofdiagnosticsystems[J].Science,1988,240(4857):12851293.

[17]PhillipsSJ,AndersonRP,SchapireRE.Maximumentropy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8]ParmesanC,YoheG.Agloballycoherentfingerprintofclimatechangeimpactsacrossnaturalsystems[J].Nature,2003,421(6918):3742.

[19]RootTL,PriceJT,HallKR,etal.Fingerprintsofglobalwarmingonwildanimalsandplants[J].Nature,2003,421(6918):5760.

[20]LenoirJ,GégoutJC,MarquetPA,etal.Asignificantupwardshiftinplantspeciesoptimumelevationduringthe20thcentury[J].Science,2008,320:17681771.

[21]BertrandR,LenoirJ,PiedalluC,etal.Changesinplantcommunitycompositionlagbehindclimatewarminginlowlandforests[J].Nature,2011,479(7374):517520.

[22]SpeightMR,HunterMD,WattAD.Ecologyofinsects:conceptsandap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1999.

[23]HicklingR,RoyDB,HillJK,etal.AnorthwardshiftofrangemarginsinBritishOdonata[J].GlobalChangeBiology,2005,11(3):502506.

[24]GuisanA,ZimmermannNE.Predictivehabitatdistributionmodelsin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0,135(23):147186.

[25]任金龙.意大利蝗生物学及生命表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26]陈素华,乌兰巴特尔,吴向东.内蒙古草地蝗虫生存与繁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6669.

[27]吴瑞芬.我国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长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篇4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危害很大。充分认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阐述农业的战略地位及其生产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 农业的战略地位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的战略地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13亿多人口,约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农业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具有更加重要的和特殊的地位。俗话说“无农不粮,无粮则乱”,生动地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是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而且关系到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1.农业是城乡人民的粮食和基本食物的主要来源。“民以食为天”, 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发展农业来解决。2006年,我国生产粮食49747. 9万吨,肉类8 051. 4万吨,禽类2 945. 6万吨,奶类3 302. 5万吨,水产品5 290. 4万吨。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78公斤,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61. 2公斤,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40. 2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25. 1公斤,基本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农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就业和收入来源。2005年,我国有50 387. 2万人的乡村从业人员。其中,农林牧鱼业的从业人员有29 975. 5万人,工业的从业人员有6 011. 5万人,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有3 653. 2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类的从业人员1 567. 3万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类的从业人员有2 937. 7万人,其他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6 242万人。

3.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农业的主要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蚕茧、茶叶、烟草以及畜类产品和水产品等,是轻工业的原料,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

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50年代高达85%以上,目前由于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农业和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 50年代农村所占比重高达60%以上,目前占50%左右。现在我国工业品市场疲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农民的购买力低,农村市场不活跃造成的。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包括重工业以农业和农村为重要市场,将越来越明显。

4.农业产品及其加工品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从我国出口商品构成来看, 1950年农副产品及加工品分别占出口商品的58%和33%,两者共计占91%,至2005年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占我国出口商品构成的24. 5%。可见,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农业和间接依靠农业(2007年统计年鉴)。

但是,我国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种植经营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尤其受气象和政策波动的影响,容易引起农业生产的波动起伏。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业稳定增长,什么时候工业和国民经济就稳定增长。农业生产的波动,一直是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认真研究农业尤其是探讨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包括作物栽培、树木种植、畜禽饲养、桑蚕和水产养殖等,是人们利用生物特有的生长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有机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作为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具有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显著特点。

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错的特殊产业。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的劳动对象,而动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从生长发育和繁殖,自始至终都有自然力的参与,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错在一起,这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特征。即使发展到现代农业的今天,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而且要比传统农业所受到的制约更敏感,可以说没有比农业生产更必须同自然再生产相配合一致的生产部门了。但是农业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同其他的社会生产部门一样,也需要合理配置与布局,需要推广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增肥改土,改进经营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等,需要人的有效劳动,才能获得高产、优质。因此,在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时,必须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做到因地制宜。

2.农业生产以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农业必须依靠大量土地(包括草场、水面)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土地对农业具有双重性,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产业仅以土地作为生产场所,而农业对土地具有特殊的依赖关系。土地面积的大小、区位的优劣、距离的远近、土质的肥瘦等,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 4亩,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土地的非农占用加剧,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因此,如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达到土地的永续利用,这无论是对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3.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区性、明显的节律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首先表现为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各种作物、林果、家畜、水产等,均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和适生环境,即使同一作物或者畜禽因其不同品种,也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有的喜暖湿,有的喜冷凉,有的耐阴,有的向阳,有的速生,也有慢长的,等等。例如,我国北方以旱作为主,南方以水作为主,北方种麦,南方种稻,形成南北两个不同功能结构特点的农业区域。应当指出,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作物和畜禽品种经过人类历史长期选育驯化,也可以在不太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顺利发育成长。其次,农业的地域性,不但反映在自然条件的差异上,而且也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例如,江苏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平原,其农业分布不仅表现有大的南北地带性差别,而且由于开发历史早晚、人地关系特点不同等,致使在小范围内形成了非地带性因素所引起的不同生产类型。

农业生产的节律性:主要是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都有各自的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何时播种,何时中耕施肥,何时成熟收获,均有一定的节律限制,超过季节则生长不良,甚至减产绝收。因此耕、种、管、收,不违农时,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关键,贻误时机,就难以补偿。同时,因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工作时间的不一致性,后者只占前者整个生长时间的一部分,因而会产生农忙与农闲季节的劳动差别,甚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农闲。如何解决农村隐性失业,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一是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二是亦工亦农发展乡镇企业或者外出打工。这是农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比较好的方式。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一般来说,农业从投入到生产整个生产过程要比工业生产时间长,必须经历一个连续的生长周期。而且这一生产周期与下一个生产周期紧密相连,不能完全割断。当然周期长短因作物和畜禽品种而异。就大田作物来讲东北、西北普遍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一年可以三熟。牧畜从出生到发育、生长、成熟需要一年或几年。林木则更长,要数年或几十年。因此,在作物品种布局或发展多种经营时,应考虑品种的早晚搭配、长短搭配、农忙农闲结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二 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认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规律等,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温度有关的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本世纪初,重大自然灾害也是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在1990年至2006年的10多年间,年平均经济损失已达到1 762亿元。尤其是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 111亿元。因灾死亡107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77亿亩,绝收2530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 6亿亩;倒塌房屋35. 4万间(中国新闻网, 2008年2月13日报道)。

2.生态灾害。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周围、额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多发重发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据了解,黄土丘陵地区的灾害性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0多亿元。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因此,合理的开发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

3.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内,害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恶性杂草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中云南省境内有24万平方千米,每年经济损失2.8亿元。比如,从缅甸入侵我国西南的“紫茎泽兰”,现正以每年30千米的速度向内地推进,而且它适应环境能力很强,2至3年就能成为本地优势种,现已对西南地区生态构成灾害。再如“水葫芦”,当时我国从中美洲引进,是为了作为动物饲料,但现已在江浙一带形成生态灾害,当地政府部门每年花巨资打捞。我国的生物灾害除上述外,还包括蝗虫灾害、鼠害等。其危害程度与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管理方式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更是造成了69 134人遇难, 374 061人受伤,失踪17681人,累计受灾人数4 616万余人的巨大损失(截止至6月5日12时)。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目前已查明我国共发育有较大型的泥石流2 000多处,崩塌3 000多处,滑坡2 000多处,中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达数十万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板块缝合线附近以及地质构造带上(中国地震信息网,2008年6月6日报道)。

(二)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灾害种类多,造成灾害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构造复杂,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的灾害种类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类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大陆海岸线118万km,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相灾害与陆相灾害均有发生。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成灾类型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带上,地震活动随处可见。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受夏季风影响,导致寒暖、干湿度变幅很大;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季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常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常常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中,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由于技术、工艺落后,又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灾害。

2.灾害发生范围广,造成灾害影响面大。我国东西、南北间,一年四季几乎总有灾害发生。春季北方有“十年九旱”之称,江南多低温连阴雨。春夏之交北方常有干热风,南方多冰雹、雷雨、大风和局部暴雨。夏秋是我国灾害最多的季节,自南而北先后多暴雨、洪涝,盛夏多伏旱,夏秋之交沿海多台风、风暴潮。秋季在东北地区常有早霜袭击,长江中下游有“寒霜风”危害。冬季全国各地都有寒潮、霜冻威胁。牧区有“白灾”和“黑灾”。这些灾害在平原、高原、山地、海岛等凡有农业的地方都会发生,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范围极其广泛。

比如1998年的洪涝灾害导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 229万公顷(3. 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 07亿亩),死亡4 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 551亿元。其中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再比如2008年年初的雪灾,持续的低温冰冻天气,影响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云南等20个省(区、市)。

3.灾害发生频率高,造成灾害频繁。洪涝和干旱是对农业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危害程度很大。南方一般发生在5~6月,北方7~8月。珠江、长江、淮河、黄河等流域是旱涝最频繁的地区。拿1995~2006年我国水旱灾害情况(如表1)来说:

1995, 1996, 1997, 1998, 2002, 2003, 2005这7年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大的洪涝。而1995, 1997, 1999, 2000, 2001,2003年这6年也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干旱。由数据可见,平均每两年都发生了一次大的旱涝灾害,一般的旱涝灾害更是频繁。

4.时空交替分布,对农业的影响复杂。因受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影响,我国汛期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呈跳跃形式,其前进速度或停滞时间异常会形成一方出现洪涝,而另一方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干旱与洪涝在地区分布上往往是相嵌分布,最常见的形式为南涝北旱,南北涝中间旱,或北涝南旱。全国性的旱或涝是比较少数的。而且由于受气候变化背景控制,我国旱涝分布的时间上也有相对集中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偏涝, 60~70年代偏旱,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又趋于增多。

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并有群发和诱发其他灾害等特征,因此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据统计,通常每年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7亿亩(4 000~4 667万公顷),减产3成以上的成灾面积约3亿亩(2 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 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常用的灾害监测、预报和灾情评估手段多是地面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则有一部分来自国外的气象卫星资料。而农业灾害具有种类多、受灾地域广、突发性强等特点,传统监测手段往往不能满足要求。地面监测和航空遥感受地形、天气等因素的制约,气象卫星传感器也受到云层等因素影响,因此,亟需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尽量减少云层和地表等因素的影响,要努力改善仪器的性能,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度。在国际合作方面, 2000年中科院与日本科技厅签署的“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气候与环境影响的研究”政府级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但还需进一步加强[1]。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迄今为止,人类既不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又不能完全地控制自然灾害。鉴于危机的破坏性和负面影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时间因素极为重要,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这是政府应急管理快速机制的客观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驻军部队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地方与当地驻军的联系与协调,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部队、公安干警及广大民兵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应该在支持农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而事实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模狭小、范围过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极其脆弱。以2006年为例,我国农作物受损面积41 091. 3公顷,因灾直接损失达2 528. 1亿元。而中央累计投入各类抗灾救灾资金111. 98亿元,社会各界捐款35. 89亿元,其他物资折价4. 69亿元,农业保险赔款5. 84亿元(农作物赔款只是其中一部分)。由此可见,农民主要还是采取自救、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等方法来防范和分散农业风险,农业保险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非常有限的“稳定器”与“助推器”作用。

农业保险应当是一种政策性保险。要使农业保险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推动。世界上多数国家对农业保险都给予了法律上的支持。美国1994年颁布的《农作物改革保险法》,取消了政府救济计划,通过4大险种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农作物保险计划。我国对这项政策性保险业务至今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农业保险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产业,农业保障机制离不开政策性安排。而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保险公司难以在低保费、高赔付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要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四)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自然灾害发生后,封锁信息、信息不明或传言传播的失真性,很容易加剧人们的恐慌情绪,使社会心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稳。因此,政府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化解公众的怀疑情绪,唤起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有关灾害信息。对于信息披露其基本要求是:时间第一,争取舆论主动权;言行一致,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明确信息通道和时间;处理与各种媒体的关系,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合作机制[2]。

(五)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要规划并建设好农业灾害防治工程,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工程防治灾害最大效能。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多、快、好、省”,造成不尊重科学规律和不讲究质量、效益的工程很多,我国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水库,病险率达92. 9%,实践证明,防治工程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灾害频发且治理困难的原因。因此,在规划、建设各种防治工程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工程的功效、配套设施以及承载能力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其他效应,如生态、环境效应,权衡利弊,合理规划,科学施工,严抓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