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基本情况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基本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1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场301家,其中养猪场142家,蛋鸡场41家,其他养禽场62家,养羊场45家,养兔场4家,牛场6家,鸽场1家,其中21家养殖场饲养两种或两种以上畜禽。

1.1业主基本情况根据统计,从事畜禽养殖业的业主男性占96%,女性占4%。年龄大于60岁的占14•95%,50~59岁占30•90%,40~49岁占39•53%,30~39岁占10•96%,30岁以下者仅占3•65%。文化程度小学占22•26%,初中占56•48%,高中占16•94%,大专以上占4•32%。

1•2养殖场基本情况生猪饲养场142家,其中存栏300头以下103家,占72•54%,存栏300~499头19家,占13•38%;500~999头14家,占9•86%;1000~1999头4家,占2•82%;2000~9999头和10000头以上各1家,各占0•70%。蛋鸡饲养场41家,其中存栏1000羽以下6家,占14•63%;1000~4999羽20家,占48•78%;5000~9999羽9家,占21•95%;10000羽以上6家,占14•63%。其他家禽饲养场62家,其中饲养量5000羽以下31家,占50•0%;5000~9999羽10家,占16•13%;10000~19999羽8家,占12•90%;20000羽以上13家,占20•97%。山羊饲养场45家,其中饲养30~49头12家,占26•67%,50~99头19家,占42•22%;100头以上14家,占31•11%。养殖场承包土地面积100亩(1亩=667m2)以上24家,占7•97%,30~100亩51家,占16•94%,10~30亩71家,占23•59%,10亩以下155家,占51•50%。养殖场使用土地属自家责任田的29家,占9•63%,向分散农户承包21家,占6•98%,整体承包179家,占59•47%,其他方式72家,占23•92%。土地租用价格为每年70~300元/亩。

1•3经营体制情况养殖场经营体制以个人为主,公司、合股方式者仅3家。总投入资金1225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9264万元,银行贷款1599万元,其他借款1387万元,分别占75•6%,13•1%及11•3%。

1•4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有15个养殖场发生过畜禽疫病,主要以生猪高热病、蓝耳病为主。

1•5排泄物利用情况利用种养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198家,占65•78%。畜禽排泄物中干粪基本上为出售或自家还田,另有47家(占15•6%)养殖场干粪不作处理,随处堆放,影响环境。污水处理建有沼气池42家,化粪池34家,分别占总数的14%及11•3%。

1•6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60家养殖场未建立养殖档案,占19•9%;98家未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占32•6%;39家未执行休药期制度,占13%;9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无公害基地认定,占3%。

2存在问题

2•1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求50岁以上的业主仍占45•85%,20~40岁的青壮年只占14•61%。究其原因:一是畜牧业系弱势产业,风险高,效益低;二是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活环境脏;三是畜牧业高投入、低产出;四是缺乏原始资本积累。从事畜牧业的业主中初中文化程度最多,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接受能力的人员比例较低。随着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现有从业者主体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

2•2畜牧业用地隐患及基础条件制约畜牧业发展调查发现9•63%的规模养殖场建在自家责任田,1%畜禽养殖处于人畜同居;22•92%用地没有承包合同,6•98%属分户租赁,纠纷隐患较多。

2•3养殖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据调查,由于各类养殖场普遍存在小而散问题,以养猪场为例,全市万头以上养猪场只有1家,千头以上只有5家,绝大部分都在300头以下。由于规模小、自有资金少、信息不灵,导致管理难,产品销售难,先进技术推广难,经济效益差,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隐患。

2•4动物疫病威胁越来越大调查发现,其中15家养殖场历年均曾发生过动物疫病。动物疫病的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发展。

2•5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经省811工程治理,已有42家养猪场建有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全市实行生态种养模式的养殖场虽有198家,但场内配套农作物种植面积10亩以上者只有146家,大部分场的畜禽养殖量大于农作物消纳量。

2•6畜产品安全生产任务艰巨从养殖档案制度、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休药期制度等执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执行不严、记录不全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业主对畜产品安全生产及档案记录认识不足,二是业主文化水平及时间、精力有限。

3发展对策和建议

3•1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发展畜牧业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在用地用电审批、信贷、项目资金扶持上给予优惠优先,从而逐步提高从业者的整体水平。

3•2以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从业者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入场指导、送科技下乡、农民信箱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畜牧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科技水平,做好畜禽生产记录、防疫记录、用药记录等,实施畜禽产品无害化生产。

3•3科学处理发展畜牧业与保护土地、环境的关系一要进山入园靠地,要把养殖场办到荒山荒坡上、果园中、农田边。二要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实现农牧结合,将养殖场排泄物充分利用到农作物上,做到就地利用,就地消纳;另一方面通过沼气工程处理排泄物,实现资源再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饲用高梁; 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探索

1国内草食畜牧产业基本情况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也加大了草食动物养殖的数量和规模,增加优良品种率,对优良品种进行积极杂交改良,但与草食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依旧存在着良种化程度不够高、杂交优势未得到合理应用以及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等,尤其在草食类动物饲料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国与发达地区的养殖差距悬殊,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草食畜牧产业的发展。

2县内草食畜牧产业基本情况

秦安县草食畜牧业是典型的农区畜牧业,境内天然草原覆盖率低,饲养以牛、羊为主。近年来,全县草食畜牧生产工作,以优化畜禽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牧业收入为中心,通过加大种草力度和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加快草食畜生产步伐,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力度,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5年,我县人工种草面积进一步增加,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946ha,秸秆量达到71.17万t,为我县当前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的饲喂资源和低廉的饲喂成本,但随着草食畜牧养殖企业(场、户)的增加,当地的饲喂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草食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

3饲用高粱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当前秦安县饲草、秸秆资源较为充足,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大力推广的情形下,饲草量玉米秸秆生产量快速增多。但从我县当前饲养量来看,绿色、环保、营养价值高的草食动物产品的生产比例还很低下,除了饲养方法落后,手段传统,技术缺乏、单一外 ,缺乏优质的饲喂资源成为养殖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玉米秸秆饲料同甜高粱青贮饲料相比,劣势明显,尤其在其对动物适口性、消化率以及营养价值相差很大,而且甜高粱亩产量更是玉米产量的2-3倍。在我县当前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低廉的天然玉米秸秆的生产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草食动物养殖质量的需求,所以引进优良引进优质饲用甜高粱新品种,通过相关的的试验和研究,筛选和推广产量高、饲喂效益高、营养含量高、抗逆性强、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饲用甜高粱品种对我县草食畜牧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极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引进、推广优质饲用甜高粱新品种,提高草食畜牧养殖效率,在短时间内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发展,对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实施也很有必要。

4引进推广后产生的效益

4.1经济效益:推广种植550亩优质饲用甜高粱,亩产鲜草8-12t,按100元/t,可实现种植产值44-66万元。

4.2社会效益:优质饲用甜高粱的推广,能够推动草畜产业的发展,实现粮、经、草三元结构的合理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4.3生态效益:饲用甜高粱饲喂牛、羊等家畜,通过家畜的过腹还田,有效的反哺农业、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降低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使自然植被得到很好的复还。在肉、蛋、奶不减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恢复了自然生态。

篇3

关键词:健康传播;畜牧兽医;实践;应用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兽医的实践工作十分关键。从畜牧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来看,其建设规模与动物的病疫情况都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动物的防疫工作不能够有序进行,并将健康知识传播出去,则会增加突发疫情的概率,对社会产生危害。

1健康传播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讲,健康传播主要是指以不同的信息传递媒介为基本途径,以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畜牧业有着更深的关注。因此,活动应该体现一定的科学性与传播意义。首先,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讲,传播形式多样化,也将健康学与传播学融合起来。其次,由于健康知识传播的复杂性,要求宣传人员应该具备更突出的实践经验。

2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作用

2.1促进动物卫生的进步

促进动物卫生的进步是健康传播的主要作用之一。首先,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健康宣传工作也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及时把控动物的生活状况,控制疫情的扩展和延续。其次,兽医的实践活动属于卫生预防的重要部分,体制的健全能够使危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动物卫生得到进步。

2.2减少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畜牧管理人员没有对动物的基本情况进行检验就将食品投入进去,使得一些病猪、病牛出现,并增加了疾病发生的概率。而健康宣传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此现象的出现。工作人员会根据基本流程进行核查,并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的应用理念,令食源性疾病得以减少。

2.3避免疫情的延续

随着禽畜种类的增多,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控制,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从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对病疫的种类、基本表现、诊断方法进行宣传,使畜牧者受益匪浅,也将健康传播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此,健康宣传是避免疫情延续的重要途径。

3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

3.1提高健康传播宣传力度

为了保证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健康传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就政府和相关单位而言,各地方的管理者应该以省市乡村为具体的活动单位,对重点的畜牧产区进行调查,并确定宣传范围。同时,要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畜牧知识进行传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扩大用户的认知程度。在理论上,主要对现阶段的常见疾病进行阐述,并突出其中的基本表现,教会畜牧用户进行核查。在实践上,主要以场景模拟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指导人员应该以实际的畜牧厂房为主导,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并针对特殊的疫情进行讲解,使工作人员学会防控。另外,在健康传播结束后,也可以选出两名代表谈论自己的感受,并说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其次,在健康传播的途径上,相关部门应该扩大宣传范围,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上,还应该在各大网络媒体中建立有关畜牧兽医的专题网站,使经营者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认知程度。

3.2建立疫情预警机制

疫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扩大健康传播的作用。第一,当动物疫情为发生前,工作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动物的基本情况,并将异常现象及时记录下来,避免疫情突发,并减少灾难的蔓延。第二,管理者要将兽医、清洁人员都集合起来,成立预警小组。当动物灾疫发生时,要第一时间发挥自身的本职工作,分析危机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解决方案。不同部门的工作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组内实行轮岗制,在QQ或者微信群中进行沟通和联系,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当问题出现时,每组都要制定一份可行性报告,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最合理的内容。

3.3开设畜牧兽医实践的专业学科

在一些农业大学中,畜牧兽医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够将健康宣传落实到实处,各高校应该开展专业实践课,在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时也完善了宣传水平。首先,要将传播学和畜牧健康学这两大部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层次划分的方法使学生们认识到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其次,要完善整体的畜产品加工环节,并令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例如:应该学会如何通过微观实践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做到疫情的防控,形成独特的管理方式。最后,相关学校应该加强与畜牧行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对健康传播的概念进行宣传。第二,探讨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作用。第三,分析了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从而得出:为了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使畜牧业得到长期发展。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健康传播理念的宣传,建立以卫生保障为主导的控制体系。同时,也改变评价方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为畜牧业的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吴荣富.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研究[A].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第三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8:12.

[2]王连忠,王贵,战长虹,等.浅议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畜牧,2014,(11):21-22.

篇4

一、调研基本情况

通过座谈、质询和现场观摩等方法对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制度建设、合作社运行情况、牧民参与情况、生产资料整合情况、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和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10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合作社制度建设

每个合作社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也做到了制度上墙。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的行动指南,但是现有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章程并不熟悉。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详细可行,公开透明,如同德县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明确的牧民分红收益台账, 做到了民主管理。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不公开,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与实际操作情况不一致。

(二)合作社运行情况

1、合作社运行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每个合作社均有合作社生产资料整合实施方案、草原利用与保护实施方案、牲畜组群放牧方案、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和生态畜牧业建设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但是,除共和元者、拉乙亥麻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定的相关方案实施较好之外,其他专业合作社所指定的实施方案存在与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关键原因还在于合作社内部机构运行不力所导致。

2、劳动力转移情况

各个合作社均有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但是,方案实施效果截然不同,合作社组织转移富余劳动力比例最高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00%;比例最低的是兴海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1%(表1)。这说明,合作社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实施机制设计,直接影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同时,合作社在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效不均衡。

3、合作社收入

(1)经营性人均纯收入

为了更好地说明合作社运行绩效,我们用合作社经营性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进行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的8个专业合作社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高的是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5400元;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低的是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358元。最高的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是最低的15.08倍。值得指出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和元者、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贵南贡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运行规范,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合作社功能的增强,还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合作社户均收入

从合作社户均收入来看,最高的为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24282元;最低的为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993元。最高的合作社户均收入是最低的户均收入的12.18倍,户均收入差异悬殊,也说明了合作社运营绩效的差异。

(3)二、三产业收入

从二、三产业收入占合作社总收入的比重来看, 最高的是共和元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比重为46.18%;最低的是贵南吾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比重为8.31%。最高的超出最低的37.87个百分点。从二、三产业的经营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民族服饰加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民族餐饮、生产资料生产和运输等。值得指出的是,共和元者、拉乙亥麻、贵南贡哇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证明,依靠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拓展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促进二、 三产业的发展, 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由于能够及时转移富余劳动力,壮大了集体经济, 加快了合作社建设的进程。

(三)牧民参与合作社的情况

调查表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合作社参与程度高,达100%;有的合作社参与率较低,最低为50%。主要原因在于:1、牧民对合作社认识有偏差,认为合作社就是“”时期的归大堆,害怕失去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2、因合作社建设初期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牧民害怕因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补偿,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四)生产资料整合情况

调查表明,生产资料(草场、牲畜和畜棚)整合情况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牧民参与合作社程度高,生产资料整合力度大;反之亦然。牲畜整合之后的能繁母牛和能繁母羊比例因合作社运作差异而不同。

(五)建设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所调查的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不论省级资金,州、县配套,还是自筹资金,均已当年到位,使用完毕。所投资金均根据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际情况和项目需要安排使用,建成用途不同的固定资产,所有固定资产均接受州、县和乡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结论

通过前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合作社制度建设能否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合作社治理结构是否有效,是决定合作社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所调查的8个合作社中,启动村(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就是例证。有的合作社,虽为示范村,但没有发挥出合作社的真正功能。二是合作社负责人的素质对于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三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进行合作社类型选择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四是合作社能否依据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对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牧民观念转变不到位,影响了合作社的参与率

因宣传不到位,牧民的自身专业素质低和合作社建设初期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有限等原因,使部分牧民对合作社的内涵和特征理解不到位,对合作社功能产生怀疑,影响了牧民的参与率。牧民的低参与率,造成生态畜牧业建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影响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二)合作社制度设计不切合实际,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

部分合作社虽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有形同虚设之嫌,具体内容不切合实际。由于制度不符合具体实际情况,导致牧民产生不好的行为,进而产生不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表现在:有些合作社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缺乏财务公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收益分配制度的制定过于简单、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三)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调研结果表明,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中,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专业合作社,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统一的典范。有些合作社虽然牧民参与率较高,但是合作社发展基础薄弱,制度绩效不显著,致使合作社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总体成效,也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进程。

(四)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何优化,仍是今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

调研表明,合作社采取何种类型,取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不可照抄照搬。同时,现有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优化现有模式,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运营绩效,是每个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需要合作社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

(五)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调研结果表明,牧民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牧民文化程度决定了对合作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影响了牧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 也影响了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 2、现有牧民文化程度,也决定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纳能力,进而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成效。因此,今后应把新型牧民的培育放在合作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整合项目多而产生的牧民自筹增加,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发展刚刚起步,牧民增收幅度有限。在此约束条件下,由于合作社整合项目多,牧民自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的负担,进而影响了牧民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根据合作社建设现状,相关部门和合作社自身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一步加大新型牧民的培育力度。可以考虑,成立牧民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加大牧民培训次数,使合作社建设中分流的富余劳动力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使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能够及时接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正确处理合作社规范与发展的关系,为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

现有合作社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应该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不能因为合作社发展中的不规范而延缓合作社发展的进程。鼓励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路径,不断总结经验,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制度设计,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现有制度真正能够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降低合作社运行的交易费用。可以考虑:1、建立完善的合作社运营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政府扶持力度挂钩;2、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资金使用效率,监督合作社内部收益分配,做到财务公开、公正、公平,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财政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真正发挥合作社的功能

各地相关部门,尤其是农牧局要加强对各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模式的跟踪研究,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不断提高现有模式的运营绩效。可以考虑,在省、州两级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研究中心”,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定期对合作社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探索青海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优化现有模式给予指导,使合作社能够真正成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景晖,穆兴天. 青南牧区走联合经营之路的思考[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

篇5

1-3月我区春季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区已产各类仔畜1732.18万头(只),其中成活仔畜1689.48万只,仔畜阶段成活率97.5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4个百分点。(全区冬羔生产已于2月底结束,共产冬羔965.90万只,其中成活948.21万只,成活率为98.23%,比去年同期上升0.03个百分点。)

入冬以来,全区累计投入饲草146.58亿公斤,同比增加3.05亿公斤,占总储备量的89.6%,部分地州消耗饲草达到92%以上;累计投入饲料16.8亿公斤,同比增加1.26亿公斤,占总储备量的88.9%,部分牧区消耗饲料达到90%以上;下牧区支援抗灾的各级干部人数为8252人次;全区累计投入抗灾资金1.28亿元,其中牧民自筹部分占90%以上。

入冬以来,全区累计死亡各类成幼畜20.82万头(只),占存栏数的0.37%,比去年同期减少3.25万头(只),下降0.143个百分点。全区瘦弱畜达1121.9万头(只),占存栏数的21.7%,较正常年份高近10个百分点。因各类灾害原因流产母畜达80713头(只),占能繁母畜的0.28%。

从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都在积极组织调运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确保春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等地州已开展了春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截止3月31日,今年自治区已订购各类口蹄疫疫苗4471.5万毫升、禽流感疫苗3932.75万羽份,已发放各类口蹄疫疫苗4606.52万毫升、禽流感疫苗3533.2万羽份,全区各地禽流感已累计免疫易感家禽1817.74万羽,口蹄疫已累计免疫易感牲畜877.86万头只。

二、存在的问题

1.今年为暖冬天气,全区大部分地区降水普遍较少,部分天然草场旱情较为严重,补饲力度和舍饲时间、数量均有增加,大部分地区饲草料消耗量及速度大大超过正常年份,伊犁州直、博州、哈密、克州等地出现较严重的饲草料缺口,给春季生产工作造成较大困难。阿勒泰地区受历史罕见的暖冬天气影响,降水量明显减少,积雪明显偏薄。今年春季,由于气温回升较快,积雪快速融化,大风天气频繁,土壤失墒严重,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干旱的年份,预测全地区重点受旱区域面积达到56万多亩,受灾草场7600多万亩。

2.3—5月是各类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时期,也是牧区牲畜转场和接羔育幼时期,受当前饲草料缺乏的影响,各地瘦弱牲畜比例高,达1121.9万头(只),占存栏数的20.37%,较正常年份高近10个百分点,若再遇到突发性自然灾害或疫病的袭击会因畜群总体抵抗力下降而加大损失。

3.由于南疆部分地区已发生多起江苏谱系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病原在南疆314国道沿线存在一定污染,加大了我区口蹄疫防控工作的难度。

4.春季是我区牲畜转场、畜禽补栏集中时期,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流动频繁,加之流通环节监管不到位,易造成病原远距离、大范围散播。

三、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当前牧业生产和防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牢固树立防灾保畜思想,决不能因为目前全区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而麻痹大意。要抓住本地当前牧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在防灾和提供春季牧业生产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抓好春季抗灾保畜、接羔育幼等畜牧业生产的组织服务工作。

2.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优化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根据畜牧业区域布局,以大宗养殖品种为重点,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畜禽品种改良体系。整合现有良种场(站),有计划地创办良繁基地(场),加快良种畜扩繁速度。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良种工程、良种补贴建设项目,重点抓好自治区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呼图壁种牛场、巩乃斯种羊场等一批骨干良种繁育场和全区品种改良示范县建设。继续实施自治区品种改良示范县项目,进一步加强县(市)、乡(镇)畜禽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鼓励科技实体、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良繁基地,进一步提高全区畜禽良种的供应能力和质量。

篇6

一、县基本情况

其中山区占%沙漠占%绿洲占%县位于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二、县畜牧业发展思路及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牧业增效,依照“林、牧、农”经济发展定位。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畜牧业“五化”建设为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夯实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大资源,大市场和大生态理念,立足外地实际,坚持山区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畜牧业并举,突出发展牛产业和驴产业,建立和完善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激进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二发展规划。

以省、地区两级畜牧业规划为指导,为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维护型转变、县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十五”畜牧业发展情况。立足本县实际、制定了县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末全县牲畜存栏头数达到万头(只年均增长%;家禽存栏达到万羽,年均增长%;牲畜出栏达到万头(只商品畜达到万头(只肉产量达到吨,奶产量达到吨。蛋产量达到吨,羊毛产量达到吨。同时,品种改良发展规划方面,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绵羊良种率(包括和田羊本品种选育达到%以上,山羊良种率(以绒山羊改良为主达到%以上;黄牛良种率达到%以上;和田驴的良种率(以引进优质驴和本地培育的种公驴改良为主达到%以上。山区以发展羊、牛、驴为主,高寒山区以发展牦牛为主;农区以发展肉用品种为主;平原荒漠地区主要发展绒山羊品种类型。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针对我县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县将山区南部做为畜牧业商品基地,通过禁牧、休牧围栏草场50万亩,提高草场的产草量,从根上解决县域草原的沙化退化问题,实现每头牲畜有一亩围栏草场,达到减少农区畜牧业因草畜矛盾压力,从而实现山区放牧,农区育肥的目标,促进全县畜牧业健康继续发展。目前以编制完成年天然草原围栏工程项目上报省。

三、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

地区畜牧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依照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县委、政府根据省、地区两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所要达到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论证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两大内容进行了规划,制定了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县政发2号文件下发到全县各相关单位。

县以实施县级动物检疫监督冷链设施建设和动物检疫监督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于年组织实施了县级动物检疫监督冷链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相关设备已于年投入使用。同时根据省发改委、畜牧厅新发改投资1865号文件精神,县及时编制年县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8万元,地方配套6万元。目前,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即将开工实施。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县认真贯彻省年畜牧兽医局长会议精神,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方面。依照地、县两级扩大会议及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防为主、发挥疫苗优势、提高防疫效果”指导思想,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法》与防治动物重大疫情工作,认真依照“加强指导、密切配合、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要求。一是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县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县重大动物疫情防治工作督察组,全县巡回检查,指导各乡镇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各项工作,并召开了防治动物重大疫情专题会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安排安排了防治动物重大疫情各项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县动物重大疫情防治预案》设立应急物资库,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有病报病,无病报平安的制度。做好了防治动物重大疫情和畜禽疫病防治的各项工作。二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针对我县“防重”工作新特点,依照“终年免疫与月月补针”工作方法,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及早购进疫苗和消毒药品,购买必需的应急物资和器械,满足工作需要。截止目前我共购进禽流感疫H5N1灭活苗万毫升,禽流感-新城疫二联弱毒苗万毫升口蹄疫疫苗万毫升0型I型二价灭活苗72万毫升,A型活疫苗万毫升,猪“0型口蹄疫灭活苗毫升。今年一季度,全县禽流感集中免疫家禽万羽,免疫密度为99%口蹄疫集中免疫牛万头,免疫密度为90%羊万只,免疫密度为98%免疫羊痘万只,免疫炭疽万头只,免疫四联苗万只。三是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坚持把规范屠宰检疫、产地检疫、流通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动物防疫监管工作作为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实行以监督促检疫,以检疫促防疫的工作机制,以有效监管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下乡工作期间、对全县11个乡(镇防疫监督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同时每乡固定专职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今年至月份,全县畜禽交易市场交易家畜万头(只产地检疫持证率为99.24%家禽万羽,家禽产地检疫率为95.21%开展屠宰检疫工作,屠宰检疫牛羊万头(只回收耳标6277枚,耳标回收率为93.26%四是舆论宣传和经费保障的落实。年月日,县乡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县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依照《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顺序和要求,积极向疫区群众宣传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和防控知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对疫情区进行封锁、消毒(县人民政府年县长1号令和对疫情区家禽进行了扑杀(县人民政府年2号令共扑杀各类家禽只(羽同时为疫情区发放了家禽扑杀补助费16956元,有效的控制和扼杀疫情的扩散,确保了全县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

五、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

截止月日,当前我县畜牧业进展较快。全县牲畜存栏万头,牲畜出栏万头。家禽季末存栏27万羽,出栏万羽。黄牛冷配完成头,完成了全年计划的30%饲草粉碎完成万吨,完成了全年计划的95%为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扎实做好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对原始资料进行了缜密的整理和汇总,保证准确掌握全县畜禽资源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开发利用的最新状况,对大力发展我县畜牧业做到心中有数。

六、草原建设方面

不时提高农牧民守法意识;一是控制山区放牧牲畜数量,为了贯彻落实《草畜平衡管理方法》确保草场合理使用和生态平衡。二是加大《草原法》宣传力度。实行适时牲畜转场,核对草场使用证与实际上山牲畜数量,超载牲畜不允许上山;三是天然草场承包及草场使用证发放工作。县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草场承包发证工作,这些年又不时调整和完善了这一制度。全县已承包草场面积万亩,共发放草场使用证本;四是加快人工草原建设。从年起开始,县大力开展人工草场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共建人工草场万亩,为全县家畜平安越冬度春提供了有力保证。为加快我县草产业建设步伐,依法将草产业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依照“五统一、一承包”人草场管理方法,依法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与管理,采取将全县的人工草场分解到户,依法发放草场使用证书等措施,推动我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七、科技、培训、扶贫方面

扩大培训范围。一是县制定县畜牧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大全县科学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加工、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围绕“科技兴牧”这一主题,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普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依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培训工程,实现每户一名畜牧科技明白人,提高农牧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养殖大户专业技术培训,巩固和扩大培训效果,一季度全县共培训畜牧、兽医、草原等人员2504人次,其中:农牧民培训2期,共计2274人次,专业技术干部培训1期,共计230人次;二是依照因地制宜、扩大规模、适度发展的原则,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畜牧大户规范,大力畜牧大户,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县的作用。目前培育畜牧专业大户共户。同时,注重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个乡镇建立了11个科技示范村、80个科技示范户和畜牧大户,大力推广科技养殖经验,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生产。

八、法制方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宣传提高农牧民的法规意识促进畜牧业行政执法,特别是加大了对活畜检疫屠宰市场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了市场,规范了经营。

九、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由于我县人多地少和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缺失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方便,导致天然草场改良难度大,维护缺乏,利用不够,沙化、退化严重,制约了县的畜牧业发展。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大力发展山区畜牧业是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饲养管理粗放。畜群畜种个体生产性能低。

三畜群结构不合理。绵羊品种杂乱,山羊品种老化,良种化低。临时存在四低一小一高”现象。即:总增率低、繁殖成活率低、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牧业总产值在农业内部占的比重小,畜产品价格高。

四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主要表示在一是产品结构单一,流通在市场上的畜产品,基本上是初级畜产品,没有龙头加工和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肉牛、肉羊、蛋、奶等优势产业尚未建立规范的交易市场,致使畜产品流通不畅,品牌不硬、数量缺乏、质量不高。三是经营者素质低,对市场价格定位盲目性大,接受能力低。四是畜牧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篇7

摘要:随着农村畜牧业产值比重的大幅提高,农村畜牧兽医队伍对畜禽生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目前农村畜牧生产、疫病防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严重制约着畜牧生产力的充分发挥,为此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畜牧兽医队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基本情况

我旗在稳步发展“远肉近乳”畜牧业、继续抓好80公里奶牛带和301国道沿线奶牛带建设的基础上,2008年,我旗启动了“奶业振兴计划”,确定了集约型奶牛发展区和草原放牧型发展区,共发放1000万元的高产奶牛购置贴息贷款,惠及数千牧户。同时,加快奶牛改良步伐,采购和发放荷斯坦冻精细管对当地奶牛进行冷配改良,近5年间,共冷配改良奶牛14.24万头,受胎率达95%,繁育的后代年产奶量新增1000-1300公斤,仅产奶量可使牧民年增收达1400-2000万元。实施国家优质后备母牛饲养补贴项目,对通过冻精冷配所产的母牛犊按照每头500元的标准发放优质后备母牛饲养补贴,极大地提高了牧民养殖良种改良种奶牛的积极性。目前,我旗奶业从业户数已经发展到6000多户,奶牛总数达7.37万头,其中产奶达4.8万头,鲜奶年产量达到17万吨,建起了11个规模化、专业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其中巴彦塔拉乡奶牛小区被列为全国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奶牛单产可达到4.8吨。2006年该旗荣获“全国奶业生产先进县”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区、市、旗、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三、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4、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的联系和交流。村级兽医人员和村民小组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及时把本地的畜禽产品流通情况、疫情及时反馈到村、乡、县,以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做到疫情及时上报,疫病不出村,畜禽流通情况随时掌握的运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可将畜产品信息及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通过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即时反馈到农户家中,共同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或预防措施。

篇8

质量安全为公共服务行为,应阻止垄断行为对群众利益造成的侵害。最重要的方式是,导入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改变当前的批发市场经营格局。用租赁的方式交给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经营,使用主体间的经营竞争与对法规的约束性承诺,来有效推动市场经营主体,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安全卫生的基本情况,把经营权放开,利于全面实现市场监管。

2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制

食品产业链的逐渐延长以及分工的细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开展双向信息交流,但在商品特点方面的信号还是不充足的,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应说明产品的特点、生产安全性等基本信息,比如添加剂、兽药等生产企业应该根据规定标明产品的适用范围、产品成分等信息;养殖企业或加工厂应标明出厂的时间、厂家、产品质量安全性检查结果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消费者可以对产品展开质量评价。二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公共信息以及教育,比如公布质量检测结果,宣传报道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库等。三是,创建信息的补贴机制。可以对开展追踪研究、收集并提供国内外相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的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四是,企业对为促销开展的产品质量宣传以及使用等展开严格控制,避免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而欺诈消费者。

3强化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篇9

一、基本情况

**位于木北部,毗邻达来诺日湖,303国道从境边通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共辖7个独贵龙,共有235户,人口1*0人,劳动力460人。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3名。共有草牧场41万亩,已围封的28万亩,20*年6月末家畜存栏2万头(只)。几年来,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达里湖旅游景区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草原植被,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资源转化增值,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实现了牧民增收,20*年人均收入1.1万元。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加之多年的干旱,过渡的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草场退化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品种单一,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品质低,牲畜出栏集中,且多年喂养后才出栏,这就加大了投入成本,育肥出栏的极少,和每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牧户居住分散,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住宅建筑布局零乱,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难度大,居住环境与小康水平有一定差距。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养老问题主要以子女赡养为主,导致个体化差异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4、人畜饮水不能满足牧民和畜牧业的需求,引水管道等设备已经老化,人畜饮水供应不足,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不能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求。

5、畜群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牧民养畜多而杂,不专一,基础母畜、育成畜、后备母畜及良种畜的比例不尽合理。

三、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发展方向

1、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的达里湖景区位于该,达里湖景区假日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受旅游业拉动使当地成了极为宝贵的旅游圣地,依托丰富的旅游和牛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奶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把草原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给当地牧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2、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永续利用。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季节性休牧、湿地保护、草场改良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治理与合理利用,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牧民增收。

篇10

(一)第一产业统计范围、调查频率和上报时间。

第一产业包括以下5个门类:(1)农业;(2)林业;(3)牧业;(4)渔业;(5)农、林、牧、渔服务业。

农业、牧业报表实行定期报送制度。乡镇(街道)报送时间分别为2月15日前上报乡镇基本情况表、行政村基本情况表(每5年报送一次),3月5日前上报一季度畜牧业报表、第一季度抽样畜禽规模户报表,5月8日前上报春季作物估产报表,6月8日前上报农作物夏播面积报表、春季作物实产报表、上半年畜牧业报表、第二季度抽样畜禽规模户报表,8月5日前上报农作物秋播面积报表、夏季作物实产报表,9月5日前上报前三季度畜牧业报表、第三季度抽样畜禽规模户报表,10月15日前上报全年农作物预计报表、全年畜牧业生产预计报表以及第四季度抽样畜禽规模户报表,12月20日前上报年报。

畜禽监测调查实行月报与季报相结合制度。乡镇(街道)报送时间分别为每月(季)的20日前。

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实行季报制度。乡镇(街道)报送时间分别为2月5日、6月5日、8月5日、10月15日前。

农村住户调查实行月报与季报相结合制度。《现金收支日记账》、《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收支台账》实行月报制度,乡镇(街道)每月10日前上报数据;《农村住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季度调查表》实行季报制度,乡镇(街道)每季上旬(3月10日前、6月10日前、9月10日前)上报数据;《年报一次性调查一套表》乡镇(街道)12月15日前上报。

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国土局、科技局、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等相关部门结合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主要业务统计报表在上报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区统计局。

(二)组织实施。

区统计局负责指导开展第一产业统计调查及统计业务培训、数据质量评估等工作,负责相关行业的第一产业调查,审核、汇总、上报本地区第一产业统计报表。

各乡镇(街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第一产业业务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分析等工作,及时向区统计局报送统计报表。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国土局、科技局等作为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分别要负责做好农业、林业、渔业、耕地面积、食用菌季度生产情况统计工作及年度生产情况统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相关统计数据的汇总及报送工作。

(三)加强考核。

按照《关于印发*区2009年度统计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区政办发〔2009〕72号),严格考核制度,落实考核责任,确保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二、工作机制

(一)分工负责制度。由各乡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按照“整体设计、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分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本单位的业务统计调查工作。

(二)统筹协调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由区统计局或视需要由区政府办公室召集各乡镇(街道)及区级有关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第一产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指导、督促、推动第一产业统计工作。

(三)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第一产业统计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三、工作要求

第一产业统计调查工作涉及范围广、调查难度大、业务要求高,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第一产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第一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第一产业统计工作。

2.做好统计保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统计工作,年度财政预算要保证开展调查所需经费,确保第一产业统计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