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5-01
仔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仔猪患上该病的几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病,一头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几头甚至几十头仔猪死亡,致使养殖户亏损严重。因而做好猪副伤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情况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农户养殖的23头仔猪中有5头相继出现发烧、便秘、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次日中午该户主查看猪舍,发现已死亡6头,另有4头也表现出该类症状,对死亡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的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胃肠溃疡,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断奶仔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明显,大便干燥、恶臭,病猪在出现该症状后2~4 d死亡。
2.2 亚急性与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眼部内有脓状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浑浊,情况严重的会转发为大小肠溃疡,大便干燥、恶臭明显;部分患有肺炎的猪群,表现为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病后开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观察分析可诊断出副伤寒病。
3.2 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取病猪的大肠内容物置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37℃的环境中连续进行细菌培养24 h,在琼脂平板内还可看到周边整齐的黄白色单个小菌落。在挑选特殊菌落抹片,对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看见两端钝圆,排列较散,偶见3个左右连在一起的革兰氏阴性短小直杆状细菌,并挑选单个菌落置于37℃中培养24 h,并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穿刺,会有H2S出现,且底部为黑色,斜面为黄色[1]。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科学喂养,定期打扫猪舍,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清洁,增强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现今常用的预防接种药物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或刚断奶的再猪仔进行预防接种,该冻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标准为将冻干菌苗稀释至5~10 mL,并与饲料搅拌均匀后喂养。也可稀释至1~10 mL灌服。肌注标准为:依照冻干菌苗标注的使用说明书与20%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 mL,达到增强猪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左右,应停用抗生素。
4.2 科学喂养
在饲养的过程中,应供给仔猪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其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猪舍应定期消毒,一周两次。同时须做好通风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应定期用氢氧化钠清洗,在用清水冲洗干净[2]
4.3 治疗
4.3.1 病猪隔离 对于患病病猪应做好隔离工作,以免传染给其他仔猪。
4.3.2 药物治疗 对于已患病的猪群,可使用病原体较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在发病初期应立即给药治疗,以防疾病恶化,所用药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宜长不宜短,并中途暂停使用其它药物。患病病猪的药物治疗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据患猪的体重情况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一周。发现病猪症状有无减轻,若有缓解,则继续治疗[3]。
5 讨论
猪副伤寒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因素、断奶过早等均易导致该病发生,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猪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无固定的发病期,任何季节均可能发病。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当高,对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猪仔以及刚断奶的猪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玉刚.1周龄仔猪急性剐伤寒病诊治及体会[J].畜禽业,2013(1):68-69.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灾害也不断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正是相互结合导致了当代城市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性增强的现象,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于是进一步进行探究,对城市灾害加以分析,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频率,维护城市建设的秩序[1]。
二.城市灾害
(一)城市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常常表现在地面沉降和坍塌以及出现裂缝、泥石流等等现象。主要是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结合,常常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居秩序问题,危及到人类的自身安全与财产损失。最主要的城市地质灾害出现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这是人们比较常见的灾害,需进一步探讨。泥石流通常发生地带处于山区小流域,其形态是固液混合流体,是泥沙与泥石的参合,主要还是有大量的泥沙石块。泥石流一旦产生,就会从山涧中溅出峡谷外面,可以看到浓烟腾空,泥石翻滚,整个山都震动起来的情况,爆发后就堆积在山口。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和岩石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下滑的现象。往往在滑动边沿处出现一些崩碎的石头在翻滚着,其滑动方向一般是从高处往下滑,分整体与部分下滑。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岩土体一瞬间的自由落体运动,往往会出现汹涌翻滚,瞬间爆发撞击堆满了山脚,看上去形成了另一种堆积物了。
2.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经济上的损失[2]。发生泥石流的灾害,其中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冲击力非常强,范围广,突发性高等等,导致人类生命安全受到伤害以及财产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滑坡,往往出现在一些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上,受地质和人为的影响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发生崩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震与海啸,洪水和干旱的自然因素,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修筑水库与开挖坡脚等等,都会造成重大的破坏[3]。
(二)气象灾害
1.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因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主要有几个特点:(1)发生频率高。据统计,1950―1990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3%,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4.02%。之后发生干旱的情况越来越多。(2)分布面积广。曾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目前,除了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已经向南方和东部多雨区旱情蔓延,甚至遍及全国。(3)危害性大。全国除了西部地区之外的区域,由于干旱对我国城乡饮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造成的损失,危害性极大。出现干旱缺水,工业布局不仅受到限制,而且遭遇大旱年份,为保生活用水,有少数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与半停产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企业的经营活动。江河来水不断减少,不仅会导致断流和断航,缺少了水的源头,更加导致干旱。而且过度开采地下水,都会使生态与环境恶化,造成生态不平衡。
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我国江河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河流密度大,对于一些密集型城市,一旦发生灾害,损失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的近十年的统计,其中的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在粮食上平均每年损失250亿公斤,经济损失近2500亿元。在过去的长江流域及松花江等等的洪涝灾害损失达3000亿元,其中有大于3000多人死亡。长期的天气原因,造成持续的降水,产生了更加强度的暴雨甚至更强的大暴雨,这是这次洪涝灾害的所在因素。
(三)建筑施工中的事故灾害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其中安全事故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严重破坏了施工的设备和仪器,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营状态,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4]。其中安全事故主要分为高处坠落、施工塌台、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些灾害时不时都有可能产生,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不定期的“杀伤力”。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灾害的防治
1.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各种重点工程,旅游景区以及交通运输等等。其中对泥石流防治方法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制止水的渗入,其中在设计和施工上面要安装一个排水设备[5]。对于滑坡与崩塌灾害应当设置排水渠道或者加强固定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缝导致坍塌。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地址灾害的防治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地质灾害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行列中去,重视防治城市灾害。并且贯彻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加强防与治的综合管理方针。由于地质灾害的起步比较晚,常常出现拟定的一些不适应的制度与规范,这些需要不断从时间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地进行城市灾害的防治工作[6]。
2.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公众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国对于气象的服务通常是利用电视与广播以及通讯网络信息平台来传播,深受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好评。每晚的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大,可以得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建立了详询气象的电话服务如打“121”,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
(2)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地加强人民的需求,展开了气象服务领域,已经向工商业和农业,以及交通建设与体育项目等等一百多个行业展开,服务面已经广泛蔓延全国,从而更加满足人民的需要[7]。
3.建筑施工事故防治措施
(1)法律方面:贯彻我国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着实规范建筑市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其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并且联系下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倡导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的法律制度,使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地完善。
(2)人员方面:在人员管理上,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职员或者刚上任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为了防治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必须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队伍,定期培训一些领导和操作人员,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人员培训上,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可上岗。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灾害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灾害的频繁发生,希望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灾害的防治[8]。当然,城市灾害的防治不仅仅按照城市规划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多加努力,实行防治措施和防治意识,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灾害防治中占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丁建伟.城市减灾与城市规划[J].灾害学,1993,8(3):90-94.
[2] 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3] 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4] 肖桂清,侯建国.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若干对策和建议〔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37卷第4期.77-81.
[5]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J].灾害学,2006,第21章.
[6] 皇甫明张京祥陆枭麟.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及其防治[J].国际城
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监测系统;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270—03
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发展绿色事业的核心。森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绿化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了害虫的威胁,珍贵树种的大面积死亡以及森林害虫的进一步蔓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严重关切。森林害虫严重威胁了森林健康,破坏了环境的多样性,打破了生态平衡[1—3],毁灭了相关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并对我国的森林事业建设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尤为严重,因此,建设南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迫在眉睫。森林虫害的防治建设历来是国家农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森林虫害的防治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绿色资源的维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森林虫害防治的投入,森林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森林害虫并未完全被消除,为了防止森林害虫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威胁,应加大对森林害虫发生原因、规律的研究与治理。
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和现状
1.1 森林虫害发生的原因
森林害虫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的特点,一般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就算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剩余的个体也会繁殖、传播。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越来越广泛。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潜带的日益频繁,害虫的种类也可能不断增多。
害虫的侵袭或寄生可使林木在形态、组织或生理形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导致林木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1.2 森林虫害发生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虫害发生面积从20世纪50~90年代上升速度平均为每年25%,每年因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每年森林虫害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6]。
2 南方森林的主要害虫及防治策略
调查发现,我国南方的森林害虫种类繁多,且依据南方水土、气候等自身特点,森林害虫的生长与发展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森林害虫包括马尾松毛虫、光肩垦天牛、松梢螟等。
2.1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大量分布于安徽省内的绿色植被中,经马尾松毛虫侵染的森林植被多数枯死。我国受到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森林植被面积多达45万hm2,经济损失高达890万元,且多数分布于南方各省。
2.2 光肩垦天牛
光肩垦天牛是森林病虫害体系中最难防治的病虫害之一,其属于蛀干虫害,主要分布于我国淮北平原一带以及淮河南岸。光肩垦天牛主要以啃食树叶和树枝为生,造成我国阜阳、涡阳一带的青杨、加杨等森林植被的大量损失。
2.3 松梢螟
松梢螟在不同季节啃食森林植被的类型也不同,每年的过冬季节中,松梢螟主要啃食绿色植被新梢,5月初时啃食树梢枝头的嫩皮,造成白色松脂的外流,液体呈黄褐色。6月幼虫主要沿树梢向下腐蚀。治愈松梢螟的主要办法在于冬春季节时将枯梢和新梢剪断,去除松梢螟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5~6月份时对患处及时喷洒农药。
2.4 森林虫害的防治策略
1)森林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3)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普及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科学知识,农林院校加快培养森林虫害防治检疫的专业人才,对从事森林管理的技术人员开展虫害防治的职业技术培训。
3 森林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措施。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害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并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地预测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
3.2 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的环节
树种的选择上要适地适树,造林方式要尽量营造混交林,实行科学管理,为预防害虫的发生打下基础。
3.3 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为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构建
健康的森林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重点在于对森林体系的监测,记录害虫产生的过程、生长环境、发展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治理措施,但是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只能从表面上防御森林害虫的发生,无法从根本上快速、有效、安全地治理森林害虫。
4.1 合理的防治策略
4.1.1 防治策略的制定 森林虫害防治体系的策略不仅仅限于从正面稳定良好的健康森林体系,还可从限制定量保护森林害虫的数量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充分提高绿色植被的自我平衡能力。在使用化学药剂消灭森林害虫时,应首先考虑化学药剂是否对环境和绿色植被造成损害,其次考虑用药成本与安全性,同时应注意保护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森林害虫的种类与数量。治理森林害虫时,应注意选择用药时机,切忌在森林害虫衰退时使用化学药剂。
4.1.2 防治措施的标准 应依据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制定不同的防治标准,虫口密度是防治的根本指标,但具体标准应结合当时的植被情况。当30%的树叶遭受破坏时便达到了重点防治的标准,应着手以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重点防治。
4.2 育林技术防治措施
4.2.1 抗性技术育林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将不同森林植被按相关比例穿插种植,相互制约,大面积培育阔叶森林植被,禁止滥砍乱伐,丰富植被种类,提高森林植被的抗性,对已发生虫害威胁地区进行全方位持久性隔离。
4.2.2 改造次林 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森林植被生长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林相改造,对于土质较差,自然环境较差(旱灾、涝灾、火灾、霜冻频发地等)、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人为侵袭活动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开矿、放牧、滥砍乱伐、侵占用地、非法改造林地、管理不当等)进行林相改造,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以及树种的特殊性进行选择性种植,选择乡土阔叶林,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4.2.3 因地制宜造林 积极以小斑单位培育低效林,依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对于地块破碎的地区,采取人工林与自然林交错种植的方法,种植优良乡土树种,形成“效应岛”,同时,注意林缝的控制,在空余的林缝周围补植优良小型植被,丰富植被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
4.3 无公害防治措施
无公害防控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人类。传统的森林植被防治措施大量使用浓度较高的化学药剂,造成土壤与河流的大面积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提出无公害防治措施的概念,倡导人类在治理森林虫害时使用低毒、低剂量的化学农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森林植被的生长与自然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应积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制定法律法规禁止捕杀鸟类并合理保护森林害虫的天敌。在对森林害虫进行安全用药时,应注意化学农药的低毒使用,注意无公害杀虫剂的安全配药、浓度配置,同时,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时机,禁止在森林虫害发生后期用药。
4.4 监测系统的标准
监测系统是森林虫害防治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预报虫害发生时期和防御森林害虫蔓延,保护森林安全。在监测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森林害虫发生的特点、危害程度、受害植被种类、不同防治措施的用药效果,并进行全面评价。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控也是监控系统的一大主要内容,及时测定植被的多样性与森林害虫的多样性有助于建立模拟模型,制定安全、有效、完整的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害虫对森林健康有着两重作用,合理地利用森林害虫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众多森林资源专家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思想,倡导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治理,强调森林系统自身的调节。传统的森林虫害防治体系侧重于监测系统的完善,现阶段的森林害虫防治系统侧重于遗传基因的控制,大大提高了防治的效果。生态系统控制原理作为最先进的理念引入森林虫害防治系统并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原理强调在平衡的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协调发展,在确定的能量关系值范围内上下波动,各种物种各取所需,达到能量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根本的防治虫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熊文愈.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4—15.
[2] 沈光普.森林生态与虫害防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1(1):52—54.
[3] 顾茂彬.热带森林昆虫的某些特点及其防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4):164—168.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篇4
【关键词】匙羹藤;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匙羹藤Gymnemasylvestre(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①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②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③土壤环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⑤《中国药典》(2005年版);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WM/T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GB9687-19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3具体要求
3.1匙羹藤种植基地生态环境
3.1.1基地自然条件研究试验地位于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的山上,北纬22°20′,东经106°47′,海拔125m。西面与越南接壤,山顶有中越分界的界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旱灾害较为频繁,八九月份常受热带风暴影响雨水偏多。土壤为红壤,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pH中性或偏酸性。年平均气温在20.4~22.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8℃左右,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10.2~14.5℃,极端最高气温40.5℃和极端最低温-1.8℃之间相差悬殊。无霜期长达302d以上。
3.1.2生态环境检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龙州县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等污染源的匙羹藤栽培适应地作为匙羹藤GAP研究示范基地,除大气(符合《关于确定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境检测免检参数的通知》空气参数)外,对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结果,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旱作),见表2。
3.2品种特性材料来源于广西龙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分类专家鉴定为萝藦科匙羹藤属匙羹藤。为木质藤本植物,试验材料为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匙羹藤叶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8.5cm,宽1.5~4cm;叶柄长0.3~1.2cm;果实卵状披针形,长5~9cm,直径2cm;种子长约8mm。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匙羹藤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匙羹藤叶片光饱和点(LSP)200~400μmol·m-2·s-1,光补偿点(LCP)12.1880~12.5593μmol·m-2·s-1,表观量子利用效率(α)0.0472~0.0508mol·mol-1,为阳生植物,但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叶片CO2补偿点为70.97~73.75μmol·mol-1,CO2饱和点在1115.51~1687.99μmol·mol-1,羧化效率7.35×10-3~8.64×10-3μmol·m-2·s-1,表明匙羹藤为C3型植物[4]。
3.3药材性状本品微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全缘,微反卷,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仅叶脉被柔毛,上表面灰绿至黄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侧脉每边4~6条,叶柄被柔毛,顶端有丛生腺体,质脆,气微,味微苦微辛[5]。
4栽培生产技术
4.1选地与整地匙羹藤侧根丰富主要分布于0~30cm的土壤层。栽培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排水良好,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污染及严重土传染病害发病史的熟土。日照时间过长、光照强烈、气温偏高、土壤瘠薄、酸性过重等环境条件对匙羹藤的生长不利,不适合种植;也不宜在山顶或洼地种植。
匙羹藤种植地点规划后,须全垦深翻30cm,自然风化,加速土壤熟化。翻地时应将树木、杂草、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坡地依地形沿等高线做成梯地,梯级宜外高内低,内侧开设排水沟。移栽前种植地的土壤应先按一定的用量撒上石灰,然后再翻耕1次,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5m宽的畦备用。
表1匙羹藤研究基地灌溉水质分析检验结果(略)
表2匙羹藤研究基地土壤重金属分析检验结果(略)
4.2繁殖方法
4.2.1育苗匙羹藤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但由于根茎繁殖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推广。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前应将种子的种毛去除。将种子∶沙子=1∶4的比例拌均匀,放入24h恒温的培养箱内,并保证其湿度(30%),在25~30℃温度条件下,经1周种子基本发芽结束,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实惠、方便、可靠。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在大棚内开浅沟进行条播,将匙羹藤种子直接撒播于已整好的苗床上,盖土1cm,淋水。
4.2.2移栽定植苗高10~12cm时移栽到大田种植。选择阴天、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开沟起龟背状畦为1.2m×10m,挖深50㎝,宽30㎝的沟,然后以每米沟长施基肥5kg的标准施入猪粪与火土的混合肥料,加土拌匀。栽培时株行距为50cm×60cm。起苗时应小心将幼苗挖起,尽量带少许根泥,勿伤根部,随起随栽,将幼苗种植在挖好的穴中,扶正,盖土3~4cm,轻压,种植后及时淋定根水。匙羹藤是木质藤本植物,以攀缘生长为主,搭架更利于它的生长(用长2.5cm直径1~2cm细竹作人字支架间距为0.5m×0.6m,入土深0.5m。)
4.3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
4.3.1补苗移栽后15~30d内,应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宜选择阴雨天气补苗,以确保全苗。
4.3.2中耕除草匙羹藤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季刚定植的苗小需特别注意,以保持种植地疏松无杂草,保证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4.3.3肥水管理播种前施底肥,种植后每月施肥1次,尽量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配合使用有机肥。施肥以施水肥为主:0.1%麸水500g+3%复合肥250g+20kg水。小苗每株施水肥125g,随苗的长大逐步增加至500g。匙羹藤虽然较耐干旱,但播种后要保持畦土湿润,如遇久晴无雨,应适当淋水,防止干旱,以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淋水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16h以后进行,淋水次数根据情况而定。雨季要加强排水,防止种植地湿度过大或积水,引起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4试验观察在研究基地的随机区组上随机选择正常生长植株20株作为样本,挂牌登记,随后定期定株进行观测。生长盛期和花果期每天观察1次,其它时期每10天观察1次,记录物候期、根系与茎叶生长、开花与结实情况。收获后分别测定其产品质量。
4.5病虫害防治与农残控制
4.5.1匙羹藤最常见的病害匙羹藤在幼苗时期常见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①每平方米苗床用40%百菌清800倍喷淋;②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1次/周,连喷3次;③苗期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也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粉剂1000倍液喷淋。茎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是:①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避免用旧土。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加强植株间通风;②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
4.5.2匙羹藤最常见虫害匙羹藤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芫菁。蚜虫为最常见的虫害,它的防治措施是:①蚜虫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②在休眠期可以结合叶螨的防治在发芽以前喷布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这样可杀死越冬蚜卵。③在生长期的防治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星乳剂2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50%灭蚜松可湿性粉1500倍;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或用锐高(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00倍。豆芫菁又称斑蝥也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它的防治措施是:人工捕捉芫菁成虫,其成虫可用于抗癌药。在成虫发生时施下列药剂防治害虫发生期喷西维因粉22.5kg·ha-1,可迅速杀死芫菁,控制为害;2.5%敌百虫粉剂,225~450kg/ha;90%敌百虫3000~4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
4.6施用农药GAP栽培的选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允许和限量使用的百菌清、土壤菌毒净、敌百虫等农药。
5采收与加工
匙羹藤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叶,全年可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用枝剪将叶蔓带一起剪下(注意植株应保留部分主蔓,以便再次抽稍长叶),除去杂质,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置于通风处吹干后取其叶。有条件的可用通风干燥机干燥采收回来的叶片,这样不受天气的影响,并提高效率。
6包装、贮藏及运输
6.1包装干燥后匙羹藤叶应先去除劣质叶和异物,包装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无破损。严禁使用装过农药、化肥和有毒物的包装袋。包装后标明药名、产地、时间、重量等。
6.2贮藏本品易吸潮后发霉,虫蛀。在贮藏期应定期检查、消毒,经常通风,必要时可以密封贮藏。
6.3运输匙羹藤批量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73.
[2]张有才,陈有根,李慧,等.匙羹藤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1.
[3]王英,叶文才,刘欣,等.匙羹藤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4:146.
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问题;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森林病虫害概念和类型:
1、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在储存和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2、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
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
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
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三、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以及连续出现暖冬、旱灾等自然灾害,使害虫过冬时死亡率比较低,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
1.2 森林病虫种类进一步增多近几年,我国的病害虫种类增加速度较快,目前已发现80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200多种。再加之有些顽固性病害虫的特有的遗传特征,其抗药性和抗逆性在防治过程中不断增强,就现有的国内技术而言,其引起的森林虫害根本无法根治。
1.3 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一是造林营林方式不科学。造林时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选育良种壮苗不够,造成森林植物生长势的衰弱,抗病虫害能力差。二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存在漏洞,我国地方各级都实行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双向控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病虫的实际发生情况。
四、病虫害防治方针和措施:
1、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a、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b、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c、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d、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结语: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2] 赵静夫,.黑龙江垦区森林病虫害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0(5):48-49.
篇6
***市人民政府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交流材料
(2012年3月18日)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在努力克服了城市发展、生态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压力,通过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省会中心城市优势,从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引进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点入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使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来始终保持在3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在110万吨左右。2011年,在克服严重干旱情况下,通过认真组织落实各项粮食作物增产技术措施,粮食总产仍然达到110.12万吨,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作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推广覆盖率达70%以上,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有力地保障了我市农村人口基本口粮、饲料粮自给有余,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全面发展。
一、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重点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加投入。面对我市粮食生产各种压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市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以玉米、马铃薯地膜覆盖为重点的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高产配套措施、加大间套种及晚秋作物种植力度、水改旱、集中育苗等重点措施。通过大力推行“良策、良种、良法、良土、良制”相结合的粮食生产策略,围绕粮食生产重点项目,全力抓好示范样板,通过样板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今年我市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及质量效益的显著提高,确保2012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0万吨。
(二)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支农、惠政策,做到政策早制定,计划早安排,措施早落实,物资早就位,以高产创建、间套作、晚秋及扩栽扩种为主的三项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大力推广各类抗旱措施。今年,全市共计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489.1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2.83万亩,计划完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00万吨,力争达110万吨。
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积极组织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作和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配套技术实施。2012大春农作物总种植面积244.8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8.18万亩,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150万亩。今年,大春生产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完成好五项重点措施,即做好60片60万亩高产创建的选点、规划、培训及物资准备;坚定不移地做好21万亩水改旱任务落实;认真落实140万亩以地膜覆盖为重点的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统筹安排好200万亩农作物间套种和晚秋种植;在旱粮高产创建区和水改旱重点区实施6万亩集中育苗移栽。
三是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安全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1800万亩次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95 %以上。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特别是粮食生产田地的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通过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有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去年,我市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30万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对2011—2012年度已确定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要按目标要求加快建设步伐,4月底以前建设完工,争取春耕生产发挥效益。同时,积极抓住当前农田水利设施岁修的有利时期,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对已建成的农田水利输水管渠进行清理修复,保障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和节约用水。
二、积极抓好当前抗旱和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入冬以来,我市出现极其严重的持续干旱气候,全市大部分地区维持了降雨偏少、睛天、高温、强蒸发量的天气特征,造成了大部分水库、坝塘蓄水不足,土壤墒情流失快、部分旱情较严重地区出现人蓄饮水困难。截至3月15日统计,全市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1万亩,占栽种面积近88%,其中成灾71万亩,绝收26.6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明年小春用种收储、水改旱种子准备、粮食主产区农民生产性投入不足、大春生产压力巨大等严峻形势,因此要求各县(市)区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小春生产。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分析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领导,把抗旱减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立足抗大旱防大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要加强统筹协调,对严重干旱缺水的山区、半山区和水源条件较差的地区,以保人畜饮水为重点,对收成无望的小春农作物,该放弃的坚决放弃,全力做好种子农资储备到位、土地翻挖、送肥到田到地等春耕备耕和水改旱工作,持雨水墒情较好时,确保满播满栽;对水源条件较好的坝区和墒情较好的高产创建区、麦类豆类良种繁育区、冬早马铃薯、鲜食玉米生产区,以抗旱保苗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提水浇灌,加强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保产量和种子收储,增加收成。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调研,针对今年严重旱灾对小春作物造成的损害,积极做好种源调查,确保明年小春生产种子收储工作。
二是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加强积极动员,认真做好春耕生产物资准备、土地翻挖、农机具维修保养等工作。各级涉农部门结合“四情三深入”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明确目标任务,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回访,特别是督促各地,高度重视水改旱和旱粮扩栽扩种的种子准备各到位,水改旱技术培训,确保改得了,改得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三是做好60片60万亩高产创建的选点、规划、培训及物资准备;坚定不移地做好21万亩水改旱任务落实,特别是水改旱地区种子等农用物资准备和技术培训;认真落实140万亩以地膜覆盖为重点的抗旱节水节肥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和6万亩集中育苗移栽核心区选点定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篇7
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地势情况、土壤肥力和质地、雨水的多少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生态条件的多样性,所以要选择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熟性好、耐肥、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并能够安全成熟的品种。特殊地区应注意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如抗寒性、耐涝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强的品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更换新品种一定要谨慎,要选择经过试验、示范和丰歉年的考验,经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专家认定的品种,在稳产的基础上求高产,实现安全生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更新水稻品种时,除要保证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安全,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外,还要注意提高稻米的品质,不但要有良好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蒸煮品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增加水稻产品的附加值。
为什么水稻育苗不能用尿素作基肥?
尿素吸湿性很强,如与种子接触,与种子争夺水分造成种芽生理失水,尿素中含有缩二脲成分,缩二脲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物质,对种子的蛋白质代谢有毒害作用。这些均能影响种子一萌发或出芽,对根也有伤害。所以,水稻育苗不可用尿素作基肥。
水稻牛毛秧是怎样造成的?
牛毛秧是播量过大造成的,由于单位面积床土秧苗过多,互相拥挤,争夺养分和空间,使秧苗只能向上部空间发育形成纤细秧苗,俗称牛毛秧。
水稻牛毛秧有什么缺点?
由于苗田内郁闭,受光不好,使秧苗细弱,叶片拉长下披,茎细无弹性。干鲜重、充实度和氮碳绝对含量小,根系发育不良。播量越大,秧龄越长,这种现象越严重。插秧后大缓苗,分蘖发生晚,生产力下降。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牛毛秧。
水稻苗床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芽病?
水稻播种后种芽在适宜温度下吸收充足水分和氧气,才能在有氧呼吸条件下,促进酶旺盛活动,加快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在淹水情况下,由于供氧不足,芽鞘伸长加快,叶绿素来不及成形,成为白芽,而幼根发育受阻,则形成有芽无根的畸形芽。发生这种情况时,应揭开覆盖的农膜晾床,降低床内温度,使阳光直接照射床面,既可加速床面水蒸发,又可使白芽绿化,促进根的发育。
至于因为覆盖土过厚引发的白芽,只要不是湿度过大,不需任何处理就可以正常转转绿。
水稻秧苗受到低温危害应如何挽救?
低温冷害是北方稻区经常遇到的突出问题。水育秧、水直播田多发生绵腐病和坏种烂秧现象;湿润育苗和旱育苗多发生立枯病、青枯病,往往大量死苗。尤其是徒长苗,根系发育不好,受害更重,常常造成弱苗。
对苗期低温危害,首先应从预防入手,适期播种,地温稳定通过5℃方可旱育苗(保温)播种。苗田底肥多施磷肥,提高秧苗耐寒能力。播种后,尽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苗田和床内湿度,提高床内温度。
如果秧苗受到低温危害,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排水降湿增温,还可往苗床上撒草木灰。水育苗和直播田要加深水层护秧。对于低温引起的病害,进行对症治疗。
水稻秧田发生药害怎么办?
常见的秧田药害往往是由于用错药或药量过大、浓度过高、施药不匀而引起的。应该在用药前认真地清洗喷药器具,认定使用农药种类,严格技术操作规程;用药后,认真检查是否用药正确,发现问题要早处理,及时灌水冲洗,降低田间农药浓度,加强肥水管理,或喷施微肥,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补救。
水稻秧田幼苗生长不齐是怎样造成的?
(1)没有经常变换通风口,通风口处的秧苗经常处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形成一段一段矮苗,没有通风口的地方温度高,苗也长得高,造成幼苗生长不整齐。因此,要变换通风口,避免幼苗生长不齐。
(2)通风炼苗时一侧通风,炼苗一侧秧苗矮小,形成偏脸苗。可通过矮的一侧苗盖膜不通风,而苗高的一侧撒掉农膜来调节,直到两边生长一致为止。
(3)由于拱架距苗太近,苗床四周常处于低温状态形成四周苗矮,中间高的馒头苗。可选栽中间高苗,然后栽四周矮苗。
(4)由于施肥不匀引起秧苗生长不齐。可以用偏施肥的方法进行调整。
水稻秧田出现青苔怎么办?
秧田长青苔的原因是播种时床面湿度过大坏种,种子腐烂后引起;施人未腐熟的农家肥或者肥力过高,在长期蓄水尤其是水质不洁的情况下,秧田表面也容易长青苔。苗田灌水后青苔容易上浮,常常粘住秧苗叶鞘,或浮在水面遮光降低土温和水温,撤水后往往把苗压倒。因此,必须设法预防和清除。防除方法是:
(1)播种时保证床面干爽,宁干勿湿,防止芽涝。
(2)施腐熟的农家肥且要施均匀,防止局部过量。
(3)如发现床面长青苔,发生轻微的可经常换水或干湿交替灌水。发生较重的可用15千克草木灰,兑40~50倍水,淋去灰渣,用草木灰水泼浇床面。青苔多时,可用0.1%生石灰水溶液或硫酸铜水溶液喷洒床面。也可以把田间水排净,用100克硫酸铜粉,放在纱布袋里,放在进水口,使之随水逐渐溶解并流到地里,上到床面,12小时后换新水。
水稻秧苗到了插秧时期不能及时插秧的怎么办?
秧苗到了插秧期,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插秧时,第一要撤水蹲苗,对旱育苗要要停止浇水,不到万不得已不给水,第二,蹲苗也不行的话,可采用寄秧的方法加以解决。
水稻施“送嫁肥”应注意那些事项?
“送嫁肥”又叫“起身肥”,是秧苗临近移栽的一次施肥。施“送嫁肥”必须注意施用时间和施用量。如施得早,在秧田大批新根已发,易造成植伤;施得晚,起不了送嫁的作用。施肥量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叶色转绿不发黑,增氮不耗糖。氮过量,秧苗过于柔嫩,反而植伤重而不易返青。一般叶色不太黄的话,每平方米施硫酸铵50克即可。生产实践证明,使用磷酸二铵比硫酸铵更好。肥力高秧苗生长好的秧田也可不施“送嫁肥”。天气没有晴稳也不宜追肥。
水稻为什么本田防治潜叶蝇要在秧田上施药?
潜叶蝇在田间杂草上越冬,5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活动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产的卵孵化出幼虫为害水稻。因气候的影响,有时为害期提早。其对水稻的为害时期,正处在水稻秧苗末期本田初期,如防治不及时,就会造成危害,轻则延迟缓苗时间,造成缺苗断条。重则成片枯死,造成减产。因此,最好是在插秧前,在苗田上施药剂防治。使用的药剂应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如吡虫啉等系列农药。苗田防治潜叶蝇,可以防止秧苗把虫卵和幼虫带入本田,减少本田防治面积。防治起来省工、省药、及时。
水稻育苗播完种为什么要覆二层膜?
为促进齐苗和防止低温危害,在苗床上必须加盖薄膜。为了保住墒情,防止床面水分无效蒸发,还应及时加盖地膜。据试验,地膜平铺覆盖,在闭封状况下,苗床在10天内可以保持5厘米土层内的湿度不变;而未盖膜处理的,土壤水分散失迅速,播后2天便下降到出苗临界土壤水分指标以下,播后3天,幼根、幼芽生长停滞,第4天开始萎缩,继而根、芽、胚乳干枯,失去出苗能力。
水稻怎样防治立枯病?
立枯病是导致旱育秧死苗的主要病害,属于浸染性病害,是由真菌浸染而引起的。其危害症状表现为幼苗的叶片、叶鞘比正常苗短,叶片自下而上,从叶尖向基部逐渐由浓绿变成灰绿,进而枯黄致死,根灰白色,似水烫状。发病在立针至1.5叶期间,被害病株叶卷缩如针状,用手拔病苗,从茎基部断裂,根色逐渐变黄,最终腐烂(又称黄枯病)。
主要防治方法:通过栽培措施,培育壮秧,提高其抗病能力。播种前苗床用克枯灵,配制600倍的药液喷洒床面,进行土壤消毒。通过调酸措施降低秧田土壤酸碱度,以控制立枯病菌的繁殖。
水稻怎样防止黄化死苗的发生?
旱秧苗在1叶1心到3叶期,由于管理不当会出现成片黄化死苗。在地下水位高、透水性差的粘土地、或降雨多的地区旱育秧苗,需采用阴沟阳畦,以防根缺氧。除此之外,要正确选用床址,提高培肥质量,完善操作技术。
也可喷用生理活性物质――壮秧宝,防止黄化死苗和僵苗。
水稻为什么催芽时常会产生“酒糟”味?怎样处理?
催芽出现酒糟气味多半发生在种芽破胸高峰期。因为这时种子呼吸旺盛,需要大量氧气,如不及时翻堆散热通气,种堆当中极易产生高温(40℃或更高)。高温缺氧,种子就会进行无氧呼吸。引起酒精积累中毒,随之产生酒糟出气味,种芽也常常受到高温灼伤,被高温灼伤的种子,酶的活性被破坏,发芽慢而不齐。甚至成为哑种。已发芽的种芽出现畸形,根尖和芽尖变黄甚至枯死,严重时种产黏手,伴有浓重的酸味。
为防止烧芽或产生酒糟气味,在催芽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破胸后发现温度超过30℃,应及时翻堆散温。如有轻微酒糟气味时,应立即散堆摊晾,降低种温,并用清水洗净,待多余水分控净再重新上堆升温催芽,这样可以挽救大部分种子。这时放风口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经常改变放风口位置,随秧苗生长,逐渐降低床内温度。揭膜前要使床内温度与外界气温接近或相同。在水的管理上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和建立水层的时间。
水稻为什么秧苗要在1.5叶期防治立枯病?
秧苗1.5叶期是立枯病易发期、多发期,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所以这时要特别注意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以下两种:
一是甲霜灵(瑞毒霜、甲霜安)杀菌剂。这时施用甲霜灵药剂,不仅能预防立枯病的发生,而且有良好的治病作用;因此,在种子处理时未用甲霜灵拌种的秧田,此时一定要施药防治;已用甲霜灵拌种的秧田,也可酌情施用一次,防治效果可达100%。施药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0.75克。兑水2~3公斤均匀喷洒。
二是用0.3%科生霉素生物杀菌剂。因无毒副作用,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稻田多用。在种子处理时已用过此药剂拌种或浸种的秧田,如有发病迹象,要在发病初期再喷施一次,才能达到彻底防治的目的。方法是,亩用药液200~250克,加水稀释成80~120倍液,喷施茎叶。
水稻在秧田管理工作中有哪“三忌”?
秧田管理中的“三忌”是:一忌肥量过大。过多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会使土壤盐份浓度过高,种子水分倒渗,影响出苗。即使出苗,也会造成秧苗细弱,容易青枯死苗。二忌大水淹灌。旱育秧田以保持良好墒情的旱田状态为最适,经常淹水或淹水与干旱反复交替,旱生根系不能形成,甚至发生根腐死苗现象。有些旱育秧田所以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灌水次数过多、淹水时间过长造成的。三忌高温催长。旱育秧田苗床膜内为无水层调节,升温快,降温也快。秧苗2叶期以后,晴天膜内温度随日出急剧上升,最高可达40~50℃,如果通风降温不及时,就会造成高温危害。要表现是秧苗细弱徒长,青枯死苗,损失难以弥补。因此,必须加强膜内温度管理,及时通风炼苗,严防高温催长。
水稻旱育苗床土怎样进行消毒?
为了培育壮秧,防止立枯病的发生,需要对床出进行消毒。发病轻重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很大。除改进床土的理化性质,加强苗期管理,使秧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外,床土消毒是目前防止立枯病的最好办法。床土消毒除能消灭或抑制土壤中立枯病的病原菌外,还具有增强秧苗的抗病性和促进秧苗生长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消毒药剂有克枯灵和立枯一次净。在拌土时,播种后浇水以及秧苗1.5叶时按说明书用量浇水均可。
碱地水稻生长发育特点?
盐碱地水稻插秧后缓苗比非盐碱地的慢,分蘖的开始期也比不是盐碱地的晚3~5天,抽穗开花期晚3~5天,灌浆成熟期晚约4~6天。并且,营养生长速度盐碱地比非盐碱地的慢,而生殖生长期生长速度非盐碱地比盐碱地的慢。
水稻的耐盐能力也具有阶段性。在水稻1~2叶期时,对盐碱的反应比较敏感。分蘖以后,耐盐能力逐渐增强。从幼穗形成至开花又进入了敏感阶段。
水稻优良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水稻优良品种除具备水稻新品种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有以下几方面条件:
(1)产量高:高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条件,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共同决定的。
(2)适应性广:是指大面积生产土,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下,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栽培下,都能生长良好并获高产。
(3)品质好。要求一要加工出米率高,二要外观好看,三要好吃;在评价米质优劣的诸多指标中,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最为重要。
(4)抗逆性强:包括生物抗性(如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和非生物抗性(包括耐旱、寒、涝和高温等)。
秧苗三叶期以后苗床仍有杂草怎么办?
如果秧苗3叶期以后苗床仍有杂草,在移栽前必须彻底除净,严防将杂草带入本田。除净杂草的方法是,杂草发生数量少时,用人工拔除;发生量大时,用药剂除治,可选用的药剂配方有:①亩用96%禾大壮乳油150~200毫升加48%苯达松100~150毫升。②亩用50%快杀稗可湿性粉,35~40克加48%苯达松100~150毫升。施药方法都是将亩用药量兑水25公斤,搅拌均匀,茎叶喷雾。须要注意的是,快杀稗是激素性除草剂,在高温少水情况下容易发生药害,移栽后出现畸形乃至死苗。所以只能在揭除薄膜以后,起秧前3~4天、苗床浇水湿润的情况下施用,施用过早或苗床过干,易出药害。
水稻在盐碱地稻田内搞旱育秧有几种农艺方法?
在盐碱地稻田内搞旱育秧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稻田高台旱育秧。就是将排水毛渠埝埂加工筑成宽2米、高0.3米、长10~15米的高台,培肥后做旱育秧田。每年育秧后可以种菜种豆,年年轮作培肥,成为固定旱秧田。育秧期间利用排水毛渠蓄水浇灌,育秧的各项作业与育成的秧苗素质,均与旱田旱育秧无明显差异。因为就地育秧,就地插秧,省工省力,经济效益高。
第二种方法是沟渠道南坡旱育秧。就是利用水沟农渠清淤土,将农渠南坡和边沟填实垫高,沿农渠建成宽5米左右、高40~50厘米的长条台田,做为旱育秧基地。育秧时由农渠供水浇灌,育秧的各项作业与旱田旱育秧完全相同。它的主要优点是,土壤肥沃,无盐碱危害,有利培育壮秧;用水方便,就地育秧,就地插秧,省工省力;秧田固定,不占耕地,起秧后种菜,经济效益高。
第三种方法是稻田深沟高畦旱育秧。就是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渗透性良好、盐碱较轻、灌排方便的老秧田或老稻田,确定秧田位置。然后在秧田周围深挖截渗沟,借以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渗透性,淋洗土壤盐碱,控制土壤返盐,从而达到旱育壮秧的目的。在北方滨海盐碱稻区,经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应用,现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旱育秧技术体系。
水稻催芽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补救措施?
催芽是水稻育苗过程的主要环节,这里根据多年生产实际阐述一下催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补救措施。
(1)高温烧芽
稻种破胸后的催芽阶段容易发生的现象。其原因没有掌握好发芽所需的最高温度,受害严重的稻种芽,芽鞘尖和根尖枯死,轻的芽畸形,芽鞘有黄色锈斑,有的常有酒气。防止烧芽的关键是要密切注意破胸前后温度的变化,所谓的“高温破胸,适温催芽”即是这个道理。若温度过高,要及时翻堆降温。
(2)哑种
是指催芽后还没有破胸的稻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种子质量差,没有发芽能力;浸种时间短,种子没有浸透,种粒硬实,温度太高,种胚受害;种堆吸水及受热不均,破胸不齐。措施是浸种时间要足吸透水,同时要严格控制温度、水分条件。若哑种比例大,可用筛子等将哑稻筛出来,以免播种后烂种。
(3)根、芽不齐因催芽技术不当,出现根芽长短不齐,甚至有的“有芽无根”或“有根无芽”的现象。关键措施是协调温度、水分、氧气之间的矛盾。
(4)滑壳、霉口和酒精中毒浸种时间过长,稻种含水过多,种堆温度上升缓慢,破胸时间延长。或者催芽中途降温,根芽长不出来,胚乳中的营养物从种口处外流,造成滑壳,流出来的营养物做为养料,易于滋生霉菌,出现“霉口”种堆温度过大,通气不良,就会出现酒精中毒现象。发生以上情况时,要立即用30℃温水洗净,然后上堆催芽,并控温在25~30℃范围内。
水稻为什么插秧强调“四插,四不插”?
所谓“四插”,是指浅插、稀插、直插,匀插。“四不插”是不插脚窝秧,不插拳头秧,不插隔夜秧,不插窝脖秧。当然各地还有很多的要求,但主要是指这四条。其中最重要的是浅插。尤其北方早稻更应浅插。因为早春气温和土温低,浅插泥面升温快通气好,插后容易分蘖,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产量。插得过深分蘖处于通气不良、营养条件差、温度低的深土层,返青分蘖会延迟,使秧苗不该伸长的节间不得不拉长,使分蘖节提高而形成“两段根”。这种现象不仅消耗养分多,分蘖节每提高一节分蘖发生时间就会推迟5-7天。随着分蘖期的推迟,有效分蘖减少,穗小蘖少,影响产量。
其次,要插稳、插匀。稳即不漂苗,插直则叶子不披在水中。根系舒展,不出现钩头秧。插匀才能行株距均匀一致,每穴基本苗数均匀,也才能符合规定的密植要求。再者,插秧不能插在脚窝里,下窝的秧一则易漂苗,再则妨碍发棵,隔夜秧苗呼吸消耗了体内贮藏的养料,插后恢复生机慢,返青分蘖迟。拳头秧则因为苗眼大而易漂苗。
什么是水稻早穗现象?
早穗现象是指秧苗在苗田里就已经进行穗分化引插到本田以后很快就抽穗、开花并结实。这样的植株矮小,叶片小,穗子少而小,每穗粒数也少,产量很低。
早穗多发生在感温性较强的水稻品种上,一般在达到“双二五”条件时发生,即在育秧阶段2.5叶期,棚温连续超过25℃时发生。因为这种条件使水稻叶的生长点提前变为穗的生长点,因而移入本田后再长3片叶就抽穗,早穗一般减产10%~20%。在吉林省一般在6月25日至7月3日之间抽穗的,均为早穗现象。
水稻早穗现象与提早抽穗有什么区别?
提早抽穗则是指水稻在可变营养生长期间,由于高温、低肥(主要是氮素)、苗弱、超龄秧、密播、密植、晚栽、成活不良等条件的影响,使水稻总叶片数减少,幼穗分化提前,致使提早抽穗。早穗会造成穗粒数减少,但结实率高,千粒重高,也有可能使二次分蘖成穗率提高,一般对产量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水稻育苗早穗的发生?
(1)早穗主要发生在早熟或极早熟感温性强的品种上。栽培这样的品种时要适期播种,稀播种育壮苗,供应充足的养分,不使秧龄过长,及时插秧。
(2)引种上要首先了解品种特性,北半球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会提早出穗,引种时应注意。同纬度海拔相同或相近地区引种,成功几率大。同纬度从高海拔引种,生育期也会提早,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引种生育期较晚的品种,成功的可能性大些。
什么是水稻延迟型冷害?主要症状是什么?
延迟型冷害是水稻从播种到抽穗前各生育时期遇到较低温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因低温延迟水稻生长发育,穗分化和抽穗期显著延迟,或穗虽未明显延迟,但灌浆结实期温度明显降低,以致成熟不良造成减产。受害严重者直到收割期穗部仍然直立,甚至颗粒无收。受害轻者穗上部谷粒饱满,中下部多为空秕粒,出米率低,青碎米多,米质差,作为种子则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低劣。尤其是种植晚熟品种,抽穗期延迟,减产更为严重。
怎样防止延迟型冷害发生?
(1)选用耐冷害性强的早熟、优质、稳产的水稻的品种。标准是芽期和苗期有较强的耐冷性,在低温条件下发芽性能强、田间成苗率高、能早生快发,并能保证一定的分蘖数,抽穗开花后灌浆成熟快,结实率高。
(2)实行计划栽培,培育壮秧。采用保护性栽培技术,安排好安全齐穗期。
(3)提高水温和地温。水稻前期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生育中期受水温和气温的共同影响,生育后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试验证明,设晒水池,加宽和延长水路,加宽垫高进水口及采用回灌等措施。
(4)增施磷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磷能提高水稻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从而提高水稻的抗寒能力,同时磷还有促进早熟的作用。
在冷害年份,通常应将氮肥总量减少23%~30%。研究结果表明,在寒冷稻作区的冷害年,切忌在水稻二次枝梗分化期施用氮肥,因为在寒冷稻作区水稻幼穗分化始期处于最高分蘖期之前,这时施用氮肥,会增加后期分蘖,延迟生长发育,使抽穗开花延迟且参差不齐、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减产。
什么是水稻障碍型冷害?其表现症状是什么?
在水稻生殖生长期即颖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间,遭受短时间异常的相对强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制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而严重减产,称为障碍型冷害。根据低温危害的时期又分为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冷害。在孕穗期遇到低温而发生的障碍型冷害的特征是:穗顶部不孕粒多,穗基部不孕粒少,不育颖花纯是空壳。抽穗开花期遇低温会发生颖壳不开、花药不裂,散不出花粉或花粉发芽率大幅度下降,因而不育,造成减产。
水稻哪几个时期最容易发生低温冷害?
水稻最易发生冷害的时期一共有四个时期:一是芽期,此期的耐寒性直接影响水稻的成苗率;二是苗期,此期的耐寒性直接影响水稻的根、茎、叶的生长和分蘖多少及早晚、幼穗分花期的早晚、抽穗期的早晚以及水稻的产量,这是水稻延迟型冷害的关键期;三是孕穗期,此期是影响水稻结实率的关键时期;四是开花灌浆期,此期是直接影响水稻空秕率的关键时期。
水稻冷害受气温影响大还是受水温影响大?
影响大小主要看冷害的发生时期,一般来讲,如果是在苗期发生低温冷害主要是受水温影响较大,因为水稻生育前期是营养生长期,气温高水温随之也可提高,气温降低水层尚有调温的作用。孕穗期水温和气温同等重要,水温和气温低都可造成不孕粒的发生。抽穗开花期气温比水温重要,因为此时穗已完全从剑叶抽出,花粉已完全暴露在大气中,因此气温低容易造成低温危害。
冷害来临,如何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据研究,在水稻开花期发生冷害时喷施各种化学药剂和肥料,如九二Ο、硼砂、萘乙酸、激动素、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据广西农学院试验,将30毫克/千克的九二Ο或和2.0%的过磷酸钙液混合喷施,在冷害时可减少空粒率5%左右,减少秕粒率5%~8%。另外,喷施叶面保温剂在秧苗期、减数分裂期及开花灌浆期防御冷害上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水稻开花期遇17.5℃低温5天时,喷洒保温剂的空粒率比未喷洒者减少5%~13%。
水稻为什么低温多雨年份氮肥量大空壳多?
栽培条件与耐冷性关系很大,过多施氮肥,植株生长繁茂,孕穗期叶片含氮量过高,组织细嫩,抗御低温冷害能力下降,如遇低温就会增加不育率。因此,在低温年份,施肥量大的地块水稻不育率明显比施肥量少的地块低。
水稻低温年为什么水层深空壳相对少?
在水稻遇到障碍型冷害时,正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时水稻幼穗所处位置一般距地表15厘米,水深的地块,特别是水深超过20厘米时,起到了深水护胎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水稻障碍型冷害的发生。空壳较少,而水浅的地块,由于幼穗在地表上,没有水层的保护,空壳较多。
水稻为什么插秧后秧苗迟迟不能分蘖?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品种的分蘖特性、秧苗素质即秧龄大小、千重多少、充实度高低及含氮水平等。外因主要指温度、光照、水分、栽插深度及营养条件等。一般而言,温度高、光照强、养分足、插得浅,则分蘖节位低,分蘖发生早而多,穗大粒多;否则,分蘖发生时间延迟,分蘖节位较高,秆细穗小。但是在生产上除了内因和水分、栽插深度和营养条件外,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受低温寡照的影响更大。水稻分蘖发生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16℃,水温低于16-17℃或气温超过38-40℃,水温超过40-42℃,分孽停止发生。在北方稻区分蘖迟迟不发主要是受低温的影响。此外,光照也是影响分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水稻分蘖期间如阴雨寡照,则分蘖迟发,分蘖数减少。光照强度越低,对分蘖的抑制越严重光照低至自然光强的5%时分蘖停止发生。
水稻为什么有些年份有些品种不能正常成熟?
水稻品种在一定的适宜区内正常年份均可安全成熟,为什么有的年份却不能正常成熟呢?一是越区种植,种植的品种积温超过了本地区积温,造成品种贪青晚熟,不能正常成熟。二是遇到了延迟型冷害,特别是生育前期遇到低温,水稻迟迟不分蘖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明显延迟,抽穗灌浆期遇到低温,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不能正常成熟,导致产量降低。三是种植的品种是满贯品种,在正常栽培条件下可以安全成熟,但是由于施肥量大或者造成药害导致贪青晚熟而不能正常成熟。
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有什么规律?
水稻冷害在年际间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指出水稻年成指数与8月平均气温及8月积温的相关性大,8月平均气温20℃以下积温600℃以下,年成指数多在80以下。分析地处东北地区中心的长春5-9月积温年际变化的结果(1909-1941年,1949-1983年68年资料),以5-9月积温比历年平均低50℃为冷害年指标,68年中有18年为冷害年,占26.5%,约4年一遇。以5-9月积温比历年平均低100℃为严重冷害年指标,68年中有10年为冷害年,占14.7%,大体为7年一遇。统计表明,东北地区1949年以来冷害较重年集中在1951-1960,1968-1977年这两段时间,东北地区冷害频率,大约每4年有一遇,而较大范围的低温冷害大约6年一遇。黑龙江省冷害出现的频率最大,辽宁省最小。进人21世纪以来冷害发生频繁,连续2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温冷害,可能又进人了一个低温冷害的高发生阶段。
什么是水稻涝害?
涝害多发生在沿江、沿河两岸和湖泊洼地等稻田。主要由于雨季雨水过多,或遇台风暴雨强度大,造成江河上游洪水猛发,中、下游又受潮汛影响,平原水网径流汇集,退水迟缓,淹浸稻田,使水稻呼吸作用受抑制而引起的生理障碍;或由于洪水流速快,夹带被冲刷的泥沙,造成稻株为泥沙埋没、折断、倒伏等直接机械伤害,以及器官损伤,诱导病菌侵袭危害等而引起。其中以没水受害的影响最大、危害最重。
水稻涝害宥哪些症状?
水稻虽然是耐涝作物,但是淹水深度也不能超过穗部,而且淹水时间越长危害也越重。在诸生育期中,以幼穗形成期到孕穗中期受害最重,其次是开花期,其他生育期一般受影响都较轻。孕穗期花粉母细胞及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时候,是水稻一生最敏感的时期,淹水可使小穗停止生长,生殖细胞不能形成,花粉发育受阻,出现烂穗或畸形穗,未死亡的幼穗颖花与枝梗也严重退化,抽白穗,甚至无小穗,只有穗轴。即使能抽穗,成熟期也推迟5~15天,每穗的粒数减少,空秕多。
水稻受涝后应如何补救?
(1)排水:先排高田,使苗尖及早露出水面,减少受淹时间。如在高温烈日时,不可一次排干,保留适当水层,使稻苗逐步恢复生机,以防由蒸腾造成生理脱水,加重损失。如在阴雨天须一次排干。
(2)退水时要及时打捞漂浮物和冲洗茎叶上的泥沙,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冲洗时要避免机械损伤。
(3)补齐缺棵、死苗的田块,如缺苗严重,可将多块田的稻苗移到一块田里,空出的田补种其他作物或直播晚稻。
(4)视秧苗生长情况适当补施速效肥料,促进分蘖和发育,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由于受淹后根系吸收能力差,可采取多次少施早施的办法。
(5)水稻受淹后叶片损伤,病菌易侵人,须及时防治。
水稻长期淹水是否会受到危害?
水稻虽然有一定的耐淹能力,但是,长时间淹水对水稻也是不利的,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只要淹水4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如开花期减产64%,孕穗期减产78%,分蘖末期到拔节盛期减产20%,移栽后2周减产11%,移栽后1周减产7%。
怎样解决漏水稻田的漏水漏肥问题?
水田里缺乏有机质、土壤缺乏黏粒结构,这是漏水田的基本特征。漏水田漏水、漏肥易发生草荒,产量低。改良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长年大量施用有机肥;二是客土压沙,利用秋冬农闲季节,取黄黏土或河塘池沼的淤泥等黏土压沙,增肥改土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引洪淤田,洪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土壤黏粒,将洪水引入田间,稳水沉淀后可增厚土层,有增施肥料的作用。
历来有“一次洪水长三年”之说,这是长期实践的宝贵经验。
大风对水稻有什么危害?
大风使水稻倒伏、落粒、茎秆折断及叶片擦伤,还间接地引起病菌侵入和蔓延,白叶枯病与稻瘟病的病菌很容易从茎叶伤口侵人,加重病害发生。风害程度与风力大小、持续时间、水稻品种的抗风能力及生育时期都有密切关系。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受害重.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比幼苗期、分蘖期受害重。
水稻在抽穗前受风的影响比较小,主要是叶片擦伤叶尖产生纵裂,最后呈灰白色干枯,病健部分界限混杂不清,但病部不会扩展。如果大风吹断剑叶就会影响抽穗。抽穗开花期与灌浆乳熟期最忌大风。风害使水稻开花授粉不正常,结实不良,秕谷增多,而且谷粒受风损伤,常常发生黑色的斑点。严重的风害还出现白穗。抽穗期如果发生倒伏,减产更严重。成熟期遇大风稻秆倒伏,造成落粒、谷粒发芽、霉烂,既使产量受损失,又使品质下降。
水稻淹水后土壤性状及稻苗产生哪些变化?
稻田淹水后,耕作层为水分所饱和,空气被排除,气体交换受阻,氧气含量急剧下降,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便相对积累起来,呈还原状态。先是分子态氮的消失,再是硝酸盐的消失,其后是锰与铁的氧化物相继被还原,最后是硫酸盐的还原和硫化氢、甲烷的生成。整个还原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机质的分解,以好气和嫌气微生物活动为主;第二个阶段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有机质的分解改为以专性嫌气微生物为主,第一个还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含量和氧化铁含量之比。氧化铁含量高的土壤,第一阶段延长,而易分解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第一阶段短,很快进人第二阶段的还原过程。稻田土壤中的还原状况对水稻吸收营养元素是有利的。如在还原状态下,无机氮几乎全以铵态存在,有利水稻的吸收和利用。另外在还原条件下可提高磷、铁、锰、硅等元索的溶解度,供水稻吸收利用。如高价磷酸铁是难溶解于水的,在还原条件下,磷酸铁被还原为较易溶解的磷酸亚铁。所以,还原层发达的黏性冲积土有效磷含量较多.渗漏性强的沙质土以及酸性强、活性铁铝多的稻田有效磷少。
但是土壤的还原性过强,也不是水稻生长的良好环境。这时因为在还原性过强时.土壤中产生的亚铁、有机酸和硫化氢含量过多,对稻根产生毒,抑制了稻根对水分和磷、钾、钙等物质的吸收。
稻田土壤中氮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通气不良和有机质的分解等影响最大。通过排水、烤田或有适当的渗漏等水层管理等措施可以改变和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最终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出穗慢,严重的不能出穗。
低洼地怎样做好灌溉管理?
地洼地一般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稻田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水冷土温低,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还原物质含量高,水稻生长受阻。因此,低洼地的灌概方法,必须以增温、增气为前提,采用保持水层、干干湿湿的几次晒田的灌溉方法。即除在孕穗期保持较深水层外,有条件的地方在分蘖末期结合晒田,还应进行浅水灌溉或干干湿湿灌溉,以改善其冷凉性。当灌溉水温低时应设法先提高水温,设立晒水池或回水沟等将冷水晒暖后再放入田中。
城市污水种稻应注意哪些问题?
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营养,灌溉水稻如掌握不好会因营养过盛造成水稻生长过旺,贪青、倒伏、病虫害加重,最终影响产量。虽然污水经过一定处理,但是还难免有一定数量的有毒物质,如灌概不当不仅会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
北方稻区在利用污水灌溉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污水中氮肥含量。日本认为污水中含氮量超过3毫克/升就会造成减产,如果超过5毫克/升则会造成严重减产。天津的试验认为:污水中含氮量以2/10000为宜,每667平米水稻利用污水中氮不能超过10千克。已知污水中氮的含量标准,又确定了每667平米利用纯氮的数量,这样就可以确定灌溉定额了。如天津市郊区测定的污水含氮量为2/10 000,每667平米利用纯氮为10千克,所以认为每667平米水稻只能灌污水50立方米。污水灌溉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和水肥调节模式来确定的。同时还要考虑农田污染的负荷量,即年负荷量、一次灌溉水稻负荷量,均不得超标。水稻栽培模式是“前促、中控、后养”。所以污水灌溉只能在分始到分蘖盛期,而返青后期和孕穗前结合施返青肥和接续肥而适当补以污水。污水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毒物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污水中含有过量的有机质木质素,油、酚、硫化物、氰化物、高价铁、锰等,往往pH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这些在制定灌溉制度和灌溉技术时都需要慎重考虑,细致安排,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可来用秋翻晒垡,适当探耕,使土壤中积累的有害物质有个自然降解净化、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吞食的时间。
水稻恶苗病防治措施是什么?
根据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主要防治方法有:
(1)建立无病留种田,严格选用无病种子,避免从病区调种。
(2)搞好种子消毒。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浸种药剂有很多,防效也都比较好,包括:85%的强氯精,2.5%或10%的适乐时,25%或45%的施保克45%的代森铵,10%的浸种灵等。浸种时应注意水温,一般温度要大于15℃。
(3)栽培管理上应注意播前催芽时间不能太长,移栽时尽量少伤根,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插秧等,以减少发病几率。
(4)采用一切可能措施减少初侵染源,如及时拔出病苗、病株和处理病稻草,集中烧毁。不露天堆放病稻草或将其及时处理。掉等。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时期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水稻各个部位都可受害。针对稻瘟病的发生都采用如下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及时处理病谷、病稻草,以减少菌源。②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迫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灌水要掌握浅水勤灌、干干湿湿。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以促进稻株健壮,增强抗病力。
(2)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的药剂有2.5%适乐时、10%适乐时、25%施保克、80%强氯精、10%浸种灵等,浸种后要充分洗净,再催芽。②适时喷药保护。在移栽时,可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30%克瘟散乳油、2%加收米液剂、40%富士一号乳油、75%三环哇可湿性粉剂或25%施保克乳油等,可有效地抑制大田叶瘟的发生。大田期应在苗、叶瘟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扑灭发病中心。穗颈瘟应在破口始穗期和齐穗期各用药1次。对生长嫩绿、多肥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1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时期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水稻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上应采取以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为主,控制病情发展,结合预测预报及时搞好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的措施。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措施一般采用23%满穗悬浮剂、5%保穗乳油、5%井冈霉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灭锈胺乳剂、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防治。
水田二化螟发生时期及主要防治措施是什么?
水稻二化螟四至七龄幼虫在水稻根茬、稻草及其他寄主植株内越冬。在辽宁省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2代。6月下旬为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一龄幼虫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立龄幼虫钻入稻茎为害。7月初见枯心,7月下旬可见到二代成虫。7月底到8月初是二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初孵化出的幼虫先在叶鞘内聚集取食叶鞘组织,造成枯鞘,二龄后转移、分散钻人稻茎为害。8月中旬可见到二代幼虫造成的枯心与白穗。10月时,二代幼虫多为四龄以上,进人越冬状态。辽宁省二化螟主要危害时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
(1)农业防治措施:水稻收割时齐泥低割,秋翻稻田,早春泡田,春季之前处理完稻草等措施可以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减少基数。农业措施防治二化螟,在一代蛹高峰期深水灌概1周,可大量杀一代蛹,减少二代虫源。但在发生量大时,需要用药剂防治作为关键措施。二化螟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高峰期后1周左右施药,而等到幼虫钻入稻茎后,药剂难以接触虫体,使得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良。另外,二化螟防治应掌握防治指标,少量幼虫为害一般不影响水稻产量,尤其是一代螟为害时正值水稻分蘖,所为害的分蘖可由水稻继续分蘖补偿。一般以枯鞘率作标志进行防治决策。二化螟防治还得看稻田天敌情况,寄生二化螟的天敌很多,主要有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虫寄生的绒茧蜂及捕食性天敌蜘蛛等。当天敌数量较大时,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
(2)药剂防治措施:一代枯鞘率达3%以上时应进行药剂防治,常用防治药荆有25%阿克泰水分散颖粒剂、5%锐劲特悬浮剂、20%好年冬乳油、50%杀螟松乳油、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5%杀虫双颗粒剂、8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30%稻丰灵液剂、5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
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症状是什么?
水稻负泥虫主要为害水稻秧苗,成虫、幼虫均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里也受影响。
水稻负泥虫发生时期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水稻负泥虫在辽宁主要稻区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边、路边等地杂草间、浅土层内越冬,常几十头聚集在一起。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杂草,6月中、下旬转移至稻田为害并产卵,7月上旬是幼虫高峰期,为害水稻。具休防治措施:(1)农业及人工防治是消灭越冬成虫,冬春结合积肥,在路边、沟塘边等处杂草消灭越冬成虫。适时插秧,避开稻负泥虫的为害。(2)药剂防治方法是5%锐劲特悬浮剂、50%杀螟松乳油、50%二嗪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25%爱卡士(喹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剂在幼虫盛发期时喷雾防治。
稻潜叶蝇的主要为害症状、发生时期及防治措施怎样的?
稻潜叶蝇以幼虫潜人叶片内部,取食叶肉,残留两层表皮,使叶片呈现白条斑,对水稻前期发育为害较大。
稻潜蝇东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水沟边杂草上越冬,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越冬成虫从4月末开始活动;第一生期是在5月上旬到6月中旬,第二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主要为害直播田的稻苗;7月中旬到9月中旬又转回到灌排水渠内的杂草上繁殖第三、四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越冬。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措施:平整土地、平整稻田,消灭高低不平而带来的局部深水层。消除杂草,消除田边、沟边、低湿地的禾本科杂草,消灭越冬代和第一代的蛹、幼虫和卵,可以减少第二生量。合理灌溉,在稻潜叶蝇产卵盛期,7-10天,实行浅水灌溉,将水层深度控制在水稻五股权,以下,不利于成虫的产卵和幼虫的侵入,并使幼虫转株为害时落水死亡。当田间幼虫已孵化且发生较重时,结合生产适当排水烤田,降低田间湿度,不利幼虫发育,甚至,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药剂防治措施:在成虫发生盛期,每667平米用2.5%敌百虫粉剂1.5-2.0千克喷布,效果良好。杀卵可用50%一六O五乳油。对于处于孵化高峰或已潜人叶片的幼虫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50%DDVP乳油喷雾均可。在水稻插秧前1-2天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10%多来宝悬浮剂、25%杀虫双水剂对秧田普遍喷施,带药插秧,能杀死秧苗上的虫体,保证本田不受害。该法经济简便,效果好。
水田牛毛毡怎样防治?
牛毛毡俗名松毛蔺、猫毛草。属莎草科多年生沼生杂草,多生于稻田及周围湿地或河滩湿处,与异型莎草、细鳞扁莎等伴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为害水稻。牛毛毡个体虽小,但繁殖力强,蔓延速度极快,形成一层绿色地毯状,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化学防除措施:在水稻分蘖盛期(插秧后15-20天)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处理。(1)每667平米粉用48%苯达松水剂100-200毫升加20千克水喷洒。喷药前撤于水层,喷药后1天复水。(2)每667平米用。二甲四氯钠盐50-100克加水50千克喷洒。喷药前撤干水层,喷药后1天复水。
(3)每667平米用70%二甲四氯钠盐50克加48%苯达松水剂100毫升加20千克水喷洒。排干水层后施药,用药后1天复水。此法比单用苯达松成本低,比单用二甲四氯安全。
水田怎样防治野慈姑?
野慈姑主要在水稻分蘖盛期(插秧后15-20天)发生,可选用下列药剂之一进行防治,将下列药剂加水20千克或加细潮土20千克拌匀,施药前应撤干水层后喷药或撤药,施药后1天复水。
(1)每667平米用欧特10-12克。
(2)每667平米用46%莎阔丹水荆133-167毫升(有效成分61-77克),喷液量每667平米15-40升。喷药前一天撤干田水,施药后24小时复水,保持水层5天。
(3)每667平米用48%苯达松水剂100-200毫升。
(4)每667平米用48%苯达松水剂70-100毫升或70%二甲四氯钠盐30-50克。
(5)每667平米用50%捕草净粉剂50-100克或25%西草净粉剂100-200克。
(6)每667平米用50%扑草净粉剂30-70克或25%西草净粉剂70-100克加,96%禾大壮乳油150克。
(7)每667平米用78.4%禾田净乳油150-300毫升拌细砂或细潮土撒施。无禾田净可用96%禾大壮乳油50-80克、二甲四氯钠盐30-60克、25%西草净30-60克混合后加细翻土拌匀撤施。
盐碱对水稻都会产生哪些危害?
(1)盐水浓度大,吸水困难。盐碱土里含有过多的水溶性盐类,加大了土壤溶液浓度,使水稻吸水困难,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都受到影响。水稻生长在含有很多盐分的地里,吸收不不到足够的水分,还要被盐水吸掉自身的水分,就生长不好,甚至枯死。
(2)盐分对水稻有生理毒害作用。土壤含有较多盐分,水稻在吸收水分和养料的时期吸收大量盐类就会中毒,降低生活能力,抑制生长,推迟发育,甚至死亡。
(3)碱性强,有效养分少。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一般偏酸性较适宜。碱性过强,降低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妨碍土壤养分的正常转化,使水稻生长发育因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受到影响。同时,碱性过强易腐蚀根系,不适宜水稻生长。
水稻为什么一个品种不宜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多年?为什么要搭配种植?
品种的更换交替与搭配种植目的是为了减少病虫害,延长品种的使用寿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品种本身抗病性的强弱;二是病虫的来源与致病危害强度;三是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一个新育成的品种在刚刚投入生产应用时其抗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伴随该品种的各种病虫害源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样该品种如果连续大面积单一种植,往往容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大发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必须采取品种轮换种植和品种搭配种植的方法。一般一个品种在一地大面积种植年限不应该超过三年,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也不应该超过当地总面积的1/3。
水稻品种混杂退化原因有哪些?
水稻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混杂:在生产过程中,从种子处理、播种、收割到脱粒、晒种、运输等各环节,都会因注意不够致使其他水稻品种种子混入,导致混杂。
(2)自然杂交:水稻虽为自花授粉作物,但仍有一定的自然杂交率,一但发生自然杂交,其后代就会产生分离、变异,失去原有品种的典型性状和优点而造成退化。
(3)品种遗传特性发生变化和自然突变:一个良种基本上是一个纯系,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遗传性上会有些差异,尤其杂交种后代分离。使用杂交(尤其是籼稻粳稻杂交)方法育成的品种,因出圃过早或遗传背景复杂,造成后代性状变异和分离。
(4)栽培条件不良: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在一定的栽培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种植时,各优良性状的发育都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若这些条件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变异,导致品种退化。
(5)不正确的选择:选留品种时,只注意品种的典型性,而忽视生活力的强弱,片面追求穗大、粒多、粒重,对其他性状诸如分蘖力、植株高矮、耐肥力和抗病虫强弱等考虑得少,会很快出现变异退化现象。品种一但混杂退化后,其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可能变劣,就会给生产上带来损失。
水田除草剂的药害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
由于除草剂的误用、过量使用、使用时期不当、长效除草剂残留、土质与人为管理方面的因素,经常发生除草剂药害。常见的除草剂药害原因与表现有:由于在低温、深水灌溉、稻株发育不良的条件下使用激素型除草药剂(如二甲四氯、2, 4-D丁酯)造成水稻葱管叶、株形开张,根生长及分蘖受到抑制。在高温或砂土及砂壤土吸附能力小的田块、极端还原态的水田(透水不良)、极端浅水或深水、弱苗或稻株发育不良的条件下使用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如西草净、扑草净、戊草净等)造成水稻从下叶由叶尖开始枯黄,抑制分蘖,主茎新叶枯黄,进而全株枯死。秧田不平或直播田田间积水应用酰胺类除草剂(丁草胺、瑞飞特等)造成水稻幼芽扭曲、弯曲呈钩状。酰胺类除草剂在水稻漏水田、浅水浅栽、极端高温(29℃以上)与温度剧变条件下产生严重的矮化、生长与分蘖受到抑制的症状。酰胺类除草剂(如敌稗)使用前后十日内使用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水稻产生叶尖枯黄凋萎并迅速趁延至整个叶片枯死。过量使用农思它水稻呈现叶片斑枯、心叶枯死,生长受严重抑制状。
预防药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是:避免过最使用,根据土壤与气候条件,调节好用药量:正确掌握用药适期;调节好喷雾器械,均匀喷雾;喷药后彻底清洗喷雾器械;施用长效除草剂后,合理安排后茬作物;在杀草丹中加人甲氧基酚酮或BNA-80防止产生脱氯反应,避免水稻矮化。
如何防止水稻贪青晚熟?
水稻生育后期叶色过浓,千粒重明显下降,空秕率增加,是水稻贪青的三个基本特征。
(1)贪青主要原因。水稻贪青可分障碍型贪青和生理失调型贪青。障碍型贪青主要由于低温、冷害及水、旱灾所引起的。生理失调型贪青主要是由于出穗后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滞留和植株呼吸消耗量明显增大,引起穗部营养物质的严重贫缺所致。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则贪青的程度加重。试验表明,贪青稻与正常稻空粒数几乎没有差异,而秕粒数则相差1倍以上。显然,秕粒的形成主要由于灌浆期体内营养物质满足不了穗部的需要,秕粒越多,表示穗部营养物质的亏缺越严重。
篇8
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市降水异常偏少,干旱突出,相继出现了特大冬旱、春旱和夏旱。我市大春作物受旱灾影响严重。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农业科研单位和每一个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帮助农民抗灾自救。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论证,我们认为,发挥我市种子资源和技术优势,抢雨补种秋大豆不失为一项上好的抗灾增收补救措施。
一、当前旱情及作物受灾情况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文秘杂烩网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著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文秘杂烩网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5.合理密植:在带状种植的玉米小行中增种1行,其窝距0.4-0.5m;若在带植玉米的大行中净作,视玉米长势可种2-3行,可按行距0.33m,窝距0.4—0.5m进行套作。如果在6月下旬以前播种,干田和一台土净作按行距0.45—0.5m×窝距0.4m;二台土及以上土块,行距0.43m×窝距0.33m。随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密度应适当增加。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一侧,种子播种于另一侧,每窝播3—4粒,播完盖细土。当豆苗有两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以每窝留健壮苗2-3株。
篇9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篇10
论文摘要:水库是水利产业的重要措施,建国后我国已兴建了各类水库。因为水库受修建时间较长、当时的技术等因素所限制,现在大部分水库带病工作,事故较多,对人民生产和国民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众多水库事故中,因为土坝渗漏造成的事故占比例较多。本文就这几年的工程实践结合该问题谈谈具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对病险水库的加固起到借鉴作用。
一、引言
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水库建设,截止到2007年,已建水库10万多座,在战胜水旱灾害,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及技术、经验不足等原因,很多水库工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和防洪标准问题,使水库事故不断增加,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土坝存在问题,除防洪标准偏低外,主要是工程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渗漏、滑坡和裂缝。概括起来,是一个防渗加固问题,一般处理防渗的原则是“上堵下排”。上堵的措施有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垂直防渗有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劈裂灌浆防渗、冲抓套井回填防渗、倒挂井防渗、土工合成材料防渗、射水造孔混凝土墙防渗和岩溶帷幕灌浆防渗等。水平防渗有人工粘土铺盖和利用天然铺盖等,并结合下排的措施有:在坝体背水坡脚附近开挖导渗沟、减压井和盖重压渗等。
二、土坝渗漏表现形式
土坝病险问题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渗漏问题,常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土坝建成蓄水后,由于选取土料物理力学指标不当,致使浸润线常高于设计的浸润线水位,导致渗流从坝的下游坡面溢出,使下游坡失稳。
(二)坝基和坝身产生危害性渗透变形,导致坝基或坝身淘空破坏。
(三)地质条件差,往往认为土坝对基础要求不高,因而忽视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基础的防渗处理,造成基础漏水。
三、坝身渗漏分析
土坝常因斜墙、心墙等防渗体裂缝形成渗流的集中通道,导致管涌的发生,甚至引起坝体的失事破坏。
(一)心墙、斜墙裂缝漏水
土坝防渗体开裂较常见,尤其是发生在近年来较普遍的薄心墙土坝中。由于心、斜墙与坝体其他部分的填筑土料不同,因变形模量的差异使变形不一致,导致心、斜墙开裂。在裂缝处产生集中渗漏,渗透水以很大的水力坡降冲刷心、斜墙裂缝,因管涌作用把防渗体土料带至下游坝体,使心、斜墙丧失防渗作用。
(二)坝体因扩建加高,新老防渗体衔接处理不当漏水
坝体因多次扩建,新老防渗体的衔接处理往往不严,造成隐患。特别是心墙坝加高时,对原有心墙很难采取补强措施。当蓄水位抬高以后,其防渗体承受的水力梯度明显加大,增加了被击穿的危险,有的将心墙改做斜墙,但因库内死水排干困难,使基础处理不严,造成漏水隐患。
(三)浸润线抬高使下游坝坡失稳
已建的均质土坝中,常存在浸润线比设计计算的有所抬高,致使坝的下游坡面长期处于湿润状态而影响坝坡的稳定。浸润线的抬高多数原因是设计时没有考虑土坝施工时是分层碾压的,因碾压使坝体形成许多水平层面,导致水平向渗透系数大干垂直向渗透系数,产生各向异性渗流场的结果。
(四)土坝滑坡与处理
土坝滑坡或沉陷往往是因为填筑的土料差,设计抗剪指标选用不当,坝坡设计不合理以及渗漏等原因造成的。
四、渗漏控制方法和措施
(一)垂直防渗
垂直防渗常适用于地基透水层较薄或隔水层较浅的情况,以封闭式防渗帷幕来根治坝基渗透破坏的险情,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坝基和坝身渗漏问题。垂直防渗在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多我们着重介绍一下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劈裂灌浆防渗的原理和施工办法。
1、混凝土防渗墙
使用专用钻机机具,在已建的坝体或覆盖层透水地基中建造槽型孔,以泥浆固壁,并利用高压泵将泥浆压入孔底,携带岩渣,再从孔底回流到地面,然后采用直升导管,向槽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连续的混凝土墙,起到防渗目的。这种防渗墙可以适应各种不同材料的坝体和复杂的地基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墙的两端与岸坡防渗设施或岸边基岩相连接,墙的底部可嵌入弱风化基岩内一定深度,在施工中只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可以达到彻底截断渗透水流的。
2、高压喷射灌浆防渗
按设计布孔,利用钻机钻孔,将喷射管置于孔内(内含水管、水泥管和风管),由喷射出高压射流冲切破坏土体,同时随喷射流导入水泥浆液与被冲切土体搅拌,喷嘴上提,浆液凝固,在地基中按设计的方向、深度、厚度及结构形式与地基结合成紧密的凝结体,起到防渗作用。
3、劈裂灌浆防渗
在土坝中采取劈裂灌浆,使用一定压力,将坝体沿坝轴线小主应力面劈开,灌注泥浆,并使浆坝互压,最后形成10~50cm厚的连续泥墙,可以起到防渗目的。同时泥浆使坝体湿化,增加坝体的密实度。劈裂灌浆防渗不仅起到防渗作用,也加固了坝体,可以就地取材,施工简便,投资省、工效高。
(二)水平防渗
水平铺盖分利用天然粘土和人工填筑粘土两种,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工作面大、工期短、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和器材。按设计要求施工,可以满足渗透稳定,但渗透量较大,坝基下游仍有一定的坡降。因此在采用水平铺盖防渗时,必须结合下游排水减压设施。
在实际应用中摘要的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天然粘土铺盖要慎重,必须了解粘土的分布情况、厚度、干容重以及粘土下面覆盖层的厚度、粒径组成和透水性等。
(2)人工填筑粘土铺盖长度与坝前设计水头比,实践总结7~8倍,最大有超过10倍。
(3)铺盖粘土渗透系数应小于1000倍地基的渗透系数。
(4)粘土铺盖要避免与河床覆盖层渗透系数K>10-2cm/s透水层接触。
(5)铺盖粘土要封闭大坝两侧岸坡,避免发生饶渗。
(6)在坝基表面有较薄的弱透水层或不透水层,且底下的透水层较浅时,宜采用排水沟截穿表层,用以控制渗流,也就是做导渗沟导渗。
(7)如果不透水层较厚,而其下透水层深厚或含水层成层显著,应该采用减压井深入下部强透层导渗。
(8)做导渗沟和减压井有困难时,可做压渗措施。
五、施工要求
总结以上各项控制措施,在具体施工时应严格遵守以下的原则:
(一)必须对坝基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
在决定防渗措施之前,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坝址的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要对河床冲积层进行详细的勘探和试验,以了解河床覆盖层的总厚度,有无相对不透水层,厚度及其连续性,砂砾石层平面与空间分布、级配、渗透系数、允许渗透坡降;土层的成层性,是否是不透水层与透水砂砾石层相互间层;查明铺盖土料的料源、级配、最大干容重、最优含水量、渗透系数、允许渗透坡降等,来确定有效而经济的防渗措施。
(二)垂直防渗处理可以比较彻底的解决土坝渗漏问题
垂直防渗加固措施,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防渗和加密效果。水平防渗结合下游排水减压导渗,虽然可以做到坝基渗透稳定,但仍有一定的渗漏水量损失。在处理时,是采用垂直防渗,还是采用水平防渗与排水相结合,应按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防渗条件和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通过方案比较,慎重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