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方行业管理规制是各乡村旅游发展集中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扩大之后,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为目标制定的政策条例和行业标准。
(一)时间序列分析
从2002年起,北京市农委会同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系列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村的服务规范和建设标准,较早开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业管理。四川省成都近郊的郫县于2003年8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农家乐基本条件与星级评定规范》、《郫县旅游乡村酒店星级划分评定标准》。2004 年11月上海市了《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河北、江西、浙江、安徽以及昆明、黄山、成都市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和管理办法,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出开业条件和等级评定等相关地方标准。2009年10月,四川省颁布实施《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2009年11月1日,《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正式颁布实施,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旨在加速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由零散的小规模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型布局转变,增强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势头。
(二)内容构成分析
目前乡村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农家乐餐馆、旅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可循。不过根据各个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地政府在行业管理方面出台的政策有多有少,且各有侧重。如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管理条例,包括苏州市农家乐餐馆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苏州市乡村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使用办法(试行)、合肥市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标准(试行);四川省则出台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以及四川省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另外,江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出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管理办法,昆明市也于2006年出台昆明市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
乡村旅游在行业管理的制度化约束下,解决了行业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旅游者也因此获得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行业制度的实施使得乡村旅游标准化得到很好的执行,乡村旅游经营者在规范的指导下经营有章可循,发展目标明确,在实践中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力度分析
行业管理重点是人的管理,行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实施。浙江省为提高其“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重点对农民开展培训。由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技能与素质的陌生和缺陷。
成都市在乡村旅游服务有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旅游局牵头、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环保、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旅游管理部门做好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力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政策绩效评价
(一)积极效果
一是整体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齐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上。我国自2006年后各地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行业管理条例和行业标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而非停留在初级低下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行业管理政策中包括乡村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农家乐餐馆和旅馆的硬件设施标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乡村旅游合作社制度等,旨在实施乡村旅游的分类、分级和标准化管理,避免鱼龙混杂、好坏不分的市场混乱情况。
二是间接促进了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同,乡村旅游行业规制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重点在于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使其处于规范的市场环境。但是,行业规制政策可以间接的促进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如果一个乡村旅游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良好的经营环境,一定会吸引更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本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从而扩大本地乡村旅游规模。另外,规范的经营秩序也是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的因素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地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会促使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是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的标准、制度中,都首先对乡村旅游做了界定,乡土性是其主要特征,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评级标准中对乡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多放在第一位,如《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北京市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专门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组成的重心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政策集中于对乡村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餐饮、住宿、服务质量的等级划分评定制度,缺少活动开展前期及后期的市场规范,对乡村旅游信息和引导、乡村娱乐、旅游安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追踪等方面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各级政府应增加乡村旅游信息共享以引导旅游者出游,加强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不断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旅游者、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各方权益。
二是近远期绩效分布不均。
各项乡村旅游政策绩效在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政策中以发挥近中期绩效即作用时间在2至3年的政策绩效的政策为主,相反着眼于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政策条款则较少。消费政策、专项资金补助、工商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绩效均属于近中期政策绩效,而土地政策、农民培训及农村保障等间接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则发挥远期绩效。这样看来,在直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我国政策绩效集中在近中期,缺少长期绩效,这种分布不均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视角的短浅,没有长远的规划,探索一步走一步的形式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根基不稳固、发展时间不长远等问题。
三是实施难度大。由于时间区间上的过度集中,导致我国地方乡村旅游政策以国家政策为标准,多是对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的简单照搬或细化,多数政策的制定没有经过对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评估,并非是本地乡村旅游行业环境所需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导致政策内容华而不实,甚至在实施中难以落地的现象,政策实施时无法发挥预期效果,达不到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扶持引导作用。
三、总结
行业管理规制应与产业政策同步,或具有前瞻性,跟上产业政策的引导,保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起到促进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需要行业标准、管理制度等使产业政策能落到实处,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才能防止无序竞争,获得更好的政策效果,达到最大的政策绩效。
篇2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形式和特点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群体、以乡村农业生产、乡村自然风光、乡村民俗娱乐和乡村地标农产品销售为旅游依托来满足城市旅游人群休闲、娱乐、观光、体验、购物等一系列需求的特色化、质朴化和地域化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形式
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是旅游类型丰富多彩,旅游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乡村旅游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受季节性影响较小,即旅游环境和风格稳定。
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第一,生活体验式乡村旅游;第二,农业园采摘式乡村旅游;第三,生态花卉园观赏式乡村旅游;第四,畜牧观赏与狩猎式乡村旅游。
二、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乡村旅游产业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定位存在偏颇,且缺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其次,在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上,缺少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不仅加剧了乡村环境的破坏,降低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命周期,还拉低了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定位和品质;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乏文化内涵,对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发挥品牌辐射的作用。
(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仍需完善
首先,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落后,且对农村区位优势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其次,对乡村旅游目标群体定位不准确,从而难以在有效的目标市场扩大消费人群基数;最后,部分经营者存在重建筑投资,轻特色服务的理念,从而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
(三)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和体验产品的拓展上缺乏动力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开发力度上显得后劲不足,虽然旅游形式以“体验+休闲”为主,但仍然缺少特色化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其次,过于追求初级农产品所构成的农业园项目的开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的体验与深度开发;最后,乡村旅游产业缺少体验式文化传播,游客的参与行为仍停留在观赏、拍照和采摘层面。
(四)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规模较小,且营销力不足
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在多媒体宣传上策划力度不够,且缺少强有力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策略;其次,乡村旅游产业数量发展较快,行业竞争激烈;最后,部分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由于宣传不到位,面临着资源闲置、运营不利的窘态。
(五)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和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出于风险收益的考虑,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上;其次,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虽然旅游景区内的环境较好,但周边外部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的特点,所以难以有效的留住“回头客”;最后,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都是当地村民,由于未经过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低下,从而致使乡村旅游业的客户流失率大幅增长。
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首先,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制定一系列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其次,充分汲取、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融合、内化和改进,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战略计划;最后,加强古镇名村游、民俗游等乡土特色项目的开发。
(二)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特色化设计
首先,在ο绱迓糜涡枨蠼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游客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从而为打造适宜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依据游客的差异性消费特点推荐匹配的旅游项目;最后,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既要突出民族风情,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又要巧妙的进行旅游产地的宣传。
(三)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
首先,扩大媒体宣传规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渠道扩大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其次,通过积极地参与各地的旅游交流会来增进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先进宣传经验的学习;最后,分层次、分群体的实施针对性强、效果突出的旅游产业营销和宣传。
(四)重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积极培养乡村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利用网络、实地交流等多元化渠道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调整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加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人才对接创造条件;最后,加大对乡村道路、通讯、水电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提供硬件保障。
(五)加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理念的转变,积极学习先进的旅游管理方法
篇3
一、发展状况
(一)优势分析
第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交叉点,拥有“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民用航空港、铁路编组站。第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优质的资源条件。沈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农耕生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沈阳作为辽宁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各项指标都排在辽宁省的前列,数据显示2015年沈阳市GDP达7315.2亿元,同比增长10.1%,名列省会城市第7位。
(二)劣势分析
第一,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沈阳乡村旅游大多是在当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开发;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个别景点交通不便;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乡村旅游景点宣传推广以及产品营销薄弱,很难长久大量地吸引游客。第二,开发项目雷同,重复消费率低。沈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采摘类项目20余家,但是此项目缺乏特色档次不高,游客不会到同类型旅游地多次消费,因此对乡村旅游项目个性化开发是迫切该解决的问题。第三,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地知名度低。旅游经营单位没有对全村制定明确的营销计划,缺乏科学包装策划方案;政府机关对沈阳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投入低,媒体宣传力度小。
(三)机遇分析
第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2016年政府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四种规划方案,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聘请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等内容落实到实处,为沈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契机。第二,新休假制度提出,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政府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与2.5天小长假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上,带薪假期正式提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闲暇时间,乡村旅游会成为旅游者近郊游的首选。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利用惠农资金,建设富民工程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带动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分析
第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沈阳乡村旅游发展会受到同类别的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遮蔽”。近年来,辽宁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同类型产品日益增多,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城市恶性竞争,与其他旅游景区互利共赢将成为沈阳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挑战。第二,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化。传统“农家乐”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于个性化追求,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到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如何提供全新全异的旅游产品是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的挑战。
二、沈阳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益关系复杂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国家所有资源的管理代表――各级政府机关,项目的论证规划,开发的指导,协调管理,需要具有相当权威、资源、能力的人来完成。因此政府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重点指导并建设不同特色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并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根据考核标准,设定星级旅游示范点或示范户。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对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需要吸引高水平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加入,也需要提高当地农民及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第一,鼓励沈阳当地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到当地创业发展;第二,以沈阳各大高校为平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此地走访调研,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可行性方案;第三,提供培训机会,派出一批愿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体经营者,通过外出学习、参观访问等方式,提高自身以及整个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旅游知名度。
为打造沈阳乡村旅游品牌,必须要挖掘当地区民族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求知实践型、认养果园菜园家畜专项型等。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企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制定整体的营销计划,开发创新产品形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拓宽销售渠道、适时进行促销,将当地的旅游产品推广出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台,微信微博,旅游APP等成本较低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
三、结语
篇4
1 概述
1.1 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概念
体验型乡村旅游是指基于农村特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中心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以保持农村乡土风貌、田园风情为特色,以亲近自然、感受田园为核心,领略天然山水,感受真切农家,以满足旅游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回归自然、感受自我为目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活动。其主要内容为“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1]
1.2 吉林市开展体验型旅游的概况
吉林市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四座名山依次环绕,东卧龙潭,西藏小白,南养朱雀,北有北山。更有国家级景区,具有湖光山色美景的松花湖,冬季摄影圣地雾凇岛[2]。这些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在不断的完善,旅游项目在不断的创新,主要旅游项目还是以爬山,小型的体育器材锻炼、观光游玩为主。丰满区周边近几年逐渐发展起了农家乐,走访发现旅游项目主要是以游松花湖、聚餐烧烤、吃江鱼、篝火晚会为主,达到吃住玩在农家,但是存在活动项目比较单一,活动范围比较少的,这些条件对满足游客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回归自然,感受自我上仍然存在局限性。
2 体验型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体验型乡村旅游具有实践性、破坏性、娱乐性,因此体验型乡村旅游环境和项目的建设要符合其特点,更需要健全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才能使游客获得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1 构建体验型乡村旅游的行动纲领
体验型乡村旅游在吉林市目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构建包括:体验型乡村旅游的理念、符合的体验环境、相应的体验方式。要构建和发展体验型乡村旅游,离不开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投资者的多方投入和积极支持。
2.2 构建体验型乡村旅游的路径和方法――以吉林市左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在构建体验型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围绕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当地居民生活特色化等要素,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设立吸引游客的体验项目,乡村特色的消费方式等方面为游客营造一个真实的乡村体验环境。
2.2.1 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乡村旅游景观
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包括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自然的、人工的要素。[3]左家镇幅员面积达254km2,其中耕地面积5237hm2、林地面积10522hm2,属半山区。左家镇的特色农业资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农业生态资源,森林覆盖面积广阔,属于温带气候,所处地带工业污染比较少,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植物多样,野生蘑菇、木耳、蕨菜、刺老芽、婆婆丁等野菜。该地区发展长白山特产种植、珍禽经济动物扩繁如火鸡、贵妃鸡、梅花鹿、狍子等。左家风景优美,一直以特产养殖闻名全中国,经人工饲养驯化的现存栏特产动物梅花鹿2000余头,貂、狐近万只,野兔5000多只,山鸡野鸭近10万只,为狩猎场提供了丰富的猎物资源。
农业生产资源,在吉林农业科技学校左家校区内,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园艺作物有果树、蔬菜、花卉等;药用作物有各种药草、香草等;家禽家畜有鸡、鸭、猪、羊、牛、马、驴等。
农民生活资源,左家地区常住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还有满族、朝族、回族、镇中有一个朝鲜族聚居村黄花店子村。农民本身就是一种特色,东北老方言,东北特色的农家炕、雪橇,东北农家柴火饭,农民娱乐的扭秧歌、二人转等都是具有特色的资源。
2.2.2 建设体验型乡村旅游的途径
要吸引旅游者,必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乡村农业资源。让游客身在其中,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丽,体验乡村生活的真切和淳朴。根据左家的特色资源,可开展如下的体验项目:
(1)开展森林采摘活动,左家森林资源丰富,森林中有众多野菜,野菜通过人工扩繁后,可根据季节的不同组织不同的体验项目,如春节组织挖野菜活动,秋季采摘蘑菇、木耳、人参。让当地农民担任向导,带领游客开展野外寻找也才和采挖活动。游客在这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2)开展森林狩猎,左家有动植物养殖基地,可人工养殖和扩繁山鸡、?鸡鹿、狍子、兔子、羊等动物后进行野化训练后,放到森林围场中,供游客狩猎。使游客体验充当猎人,在森林中到狩猎的刺激和愉悦。
(3)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在不同的节令,观赏作物的枝、干、叶、花、芽、果的形态,配合农耕活动,参与选种、育苗、移植、施肥、中耕、灌溉、修剪、除草、收获、加工处理。
(4)开展果蔬采摘活动,左家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内有栽培果树有山葡萄、山楂、文冠果、梨、开设苹果等果树,利用这些资源和室内蔬菜大棚,打造左家绿色水果和蔬菜品牌。并提供给客人采摘,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游客在体验的同时也得到真正的实惠。
(5)开展鱼塘垂钓,例如,左家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内有水库,通过挖深水库,建设乡村特色的钓鱼平台、防晒设施,根据要求放养草鱼、鲤鱼、鲶鱼等育苗养殖后,供游客垂钓。
(6)DIY厨房,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尝试,方式一,景区当地为用可提供厨房设施设备和具有厨艺的厨师师傅。旅游者在体验了收获的快乐之后,可以选择在厨房在厨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烹制当天通过自己努力收获的胜利果实。方式二,游客可以选择景区提供的备用食材原料中进行选择,但是更多的是游客亲自体验,比如,游客要自己亲自打捞鱼池中的鱼,进行称重购买后、再由工作人员进行原料初加工处理最后厨师根据客人口味要求进行烹制。
(7)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大部分农耕活动包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种农作物耕作活动的重点不同。将土地小片划种植、种类和区域后,出租给游客,游客可在自己的“小农场”种植粮食或蔬菜。配合各季节农耕活动的生物特性进行农耕活动,平时游客可托工作人员管理。并通过微博或QQ空间,进行成长记录,种植成果归认养的游客所有。同时可组织成果比赛,比比谁家的产量高或者品种冠军等活动。游客可根据自身的喜好,自行安排户外体验项目的顺序。
2.2.3体验型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
要建设符合乡村旅游的设施,需要乡村旅游的规划者、经营者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根据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项目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基础包括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能源供给设施[4]。具体建设途径可如下,(1)建设停车场,景区内禁止通行汽车,景区夏天可提供马车、或者骑马、冬天允许可有马力带动的雪橇等具有农家特色的交通工具。(2)环境卫生设施,路边的垃圾桶可设计成带纹路的木桩、逼真的植物、形象的动物。公共卫生间的外形设计符合乡村的特色,可设计成茅屋,利用稻草之类的进行外在的装饰。(3)能源上,可利用动物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建成沼气池。合理利用森林的枯枝败叶,客人可选择柴火煮饭或使用沼气。
2.2.4营造体验型乡村旅游环境
体验型乡村旅游,要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必须营造一个自然、淳朴的,具有农家特色的新农村的田园风情景区。包括东北特色的自然风光、干净整洁的村落、热情好客的东北居民、无商业利益的秧歌、二人转表演。游客在景区内技能感受到新农村的变化,同时又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自由,东北农家的真切。这需要政府部门、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调理,保证旅游景区机制的正常运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开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达到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当地居民要借着发展的时机,提高文化意识,共同营造一个舒适,文明和谐和美丽的新农村景区。旅游者到当地旅游,注意旅游者的素质,杜绝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最重要的,政府部门和乡村旅游景区的投资者,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供专业培训,既能提高服务质量,让参与管理的当地居民有主人翁感觉,间接促进人文和谐。
3 吉林市体验型乡村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
经借鉴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建议吉林市体验型乡村旅游实行的管理机制是,政府+乡村旅游投资者+中间管理机构+当地农民的管理模式。
建立村民有效参与机制
(1)股份合作经营模式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由资本合股和劳动联合的经营的组织形式,是在所有制性质既定的前提下,对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各种生产要素加以组合和经营的形式。股份合作制既保持了股份制筹措资金、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内核,又吸收了股东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等合作制基本内容,具有明显的优点。[5] 左家镇体验型乡村旅游采取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即由村政府或旅游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左家镇体验旅游赖以生存的资产进行评估,这里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森林资源和土地和无形资产即东北特色的民俗风情。土地资源产权可以分为国家产权、集体产权、村民小组产权和村民个人产权;当地民俗风情产权则基本属于村民个人,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和各产权主体所占份额进行资产等分,形成各个主体的投资份额,据此参与利益分配。
(2)中间机构协调机制。中间机构设立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才优势,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左校区的餐饮管理专业和社会上的管理机构,组成一个团队,通过制定体验旅游发展规划保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定利益分配机制并保证利益公平分配,调节各方关系保证持久合作,调节只注重商业利益的旅游企业行为,安排居民培训等。既可以实现利用了当地的人才优势,同时学校的学生有个更多的管理实践机会,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等等。
(3)村民的培训机制。体验型旅游活动的发展,在游客积极参与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而村民作为参与方之一,应该学会怎么恰到好处的为游客服务。这需要通过相关的理论培训,教村民与游客交流沟通的技巧,旅游服务的基本常识。村民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了解游客旅游的基本心理需要等等。
篇5
关键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满意度;广西昭平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974-04
生态旅游倡导的是一种健康、高尚的旅游形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的都是社会整体广泛而浅面的经济利益,仅仅停留在把它看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农村居民的利益,对社区农村居民满意度研究的较少。为此选择旅游目的地农村居民参与满意度为调查研究内容,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以及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普遍的看法、反应等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与大众社区居民的期盼,以便在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初期就能够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了解,探讨相应的改进对策,避免在目前以及未来开展的旅游开发工作中与社区居民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完善昭平县旅游业的管理机制、提高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生态旅游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1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是在广西昭平县黄姚和文竹镇临江村,对当地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7%。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地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如性别、年龄、学历、婚姻、收入情况等;第二部分是相关部门对旅游地规划与整治时有无征求居民意见情况;第三部分也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即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情况,包括居民对目前旅游区整治工作的满意度、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对居民参与旅游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管理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旅游收入分配的满意度和对自己在旅游中所获收入的满意度,以及居民希望增加哪些旅游开发的参与项目,旅游业应从哪些方面改进等7个方面;最后一部分是居民在旅游淡旺季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了赋值定量分析法,在满意度的选项中,“非常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农村居民特征
根据调查分析可得知,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农村居民的特征主要是:
1)男女比例分别为59%和41%,有近20%的差距,并且很多妇女可能由于性格腼腆或者不善表达等原因,往往推脱甚至根本不愿接受调查,这说明由于历史和多种原因,妇女在社区仍属于社会地位不高、归属感不强的弱势群体,她们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参与少,不太愿表态和发言。
2)当地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比较集中的是18~35岁、35~60岁这两个阶段,60岁以上的居次,青少年比例较小,整体人口结构有偏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达26%。
3)当地农村居民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通偏低,主要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学历,两者总和高达68%,这与农村教育普及情况基本吻合。大专以上高学历者仅占5%。
4)当地农村居民,大部分为低收入人群,被调查村个人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64%。按照中国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以年收入1 196元为划分贫困线依据,昭平县生态旅游区属于国家贫困县之一,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扶持。该区个人全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群有55%,5 000~10 000元收入的占20%,10 000~20 000元的为7%,20 000~30 000元的为5%,30 000元以上的仅有4%。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的很少。从收入来源的构成调查中,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呈现多元化,但仍以农业收入为首,比例高达38%,而其中又以茶叶种植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其他项,占21%,其中又以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最大;第三个收入来源渠道是林业,主要靠割松树油;而与旅游相关的收入比例仅为11%,由此可见,目前旅游区的开发力度仍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只是增加了少数居民的收入。
2.2 农村居民对旅游参与的满意度分析
2.2.1 对旅游区进行的村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从图1可知,居民对旅游区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评价,非常满意的为8%,满意的为44%,一般的为34%,不满意的为11%,非常不满意的为3%,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43。对给予了“非常满意”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对道路的整改、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修建等;评价“非常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在公共环境卫生与水电供应不足等方面。临江村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开发中,对道路进行了整改与硬化,对房屋的立面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以及对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望江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电供应方面未能得到完善。
2.2.2 对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评价(图2) 众所周知,旅游开发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因此有接近半数的居民是“满意”旅游开发的,仅有少数(1%)的居民“非常不满意”,认为“大量游客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日常生活”、“部分商铺的装饰风格过于现代化或色彩过于浓重,与该地区淳朴民风和庄重的风格及生态理念格格不入”等。还有部分居民不满意的原因是田地被征用后没有得到补偿或只得到低价补偿,失去了土地和农业收入,生活更加困难,甚至没有基本保障故心生怨恨。
此外,旅游开发区的社区居民没有完全行使生态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在调查社区居民对上级部门搞旅游规划与开发时是否有征求居民意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居民之和超过了半数。
2.2.3 对旅游区的旅游参与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3可知,居民对旅游参与方式评价“非常满意”的为6%,“满意”的为28%,“一般”的为48%,“不满意”的为18%,没有非常不满意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2。分析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在所有受调查的居民当中,仅有18%的人有旅游收入。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主要有住宿、餐饮约占10%;第二种是通过销售土特产与农林副产品来实现参与的约占8%;第三种是在社区内部通过特许经营许可的方式从事娱乐休闲等活动的仅占1%。此外还有不到1%的居民是通过在旅游景区内部就业实现旅游参与。参与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有固定门面商店与旅馆的社区居民是全年参与,部分社区居民还仅仅是属于周末、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参与的人群类型。临江村的农家乐示范户大多仅为节假日参与旅游的餐饮、住宿服务,到目前为止,在被调查的5户农家乐示范户中只有2户有过旅游接待,比例是40%。通过与其他两个典型景区的比较分析,建议临江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在景区建设中,尽量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同时丰富旅游产品以增加居民的参与范围。
2.2.4 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 居民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见图4。临江村发展旅游主要是由昭平县政府牵头、县旅游局主管,下属单位旅游公司领衔和文竹镇协管,具体由临江村委党小组和临江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及所有村民配合的管理模式。目前属于比较理想化的管理模式。
而黄姚镇发展旅游是由旅游公司主管,政府仅作为中间的协调沟通者。近年来当地居民对旅游公司的分红分配不满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居民对旅游公司的管理也不满。从最新的调查得知,由于一直以来居民普遍对旅游公司的管理感到不满,昭平县政府准备接管,并且成立了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然而,因为政府对居民进行大面积低价甚至强制性征地,没有给予妥善安置与合理的补贴,又引起居民强烈不满,从而形成目前的第二大矛盾。第三,在37%的不满意当前管理方式的居民中,有28%的居民反映治安管理欠佳、景区内保安与导游的素质不够文明、水平不够专业。
2.2.5 对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5可知,居民对旅游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极少数的受益者,总体上的评价都是“不满意”,尤以黄姚古镇的居民突出。在调查中得知,临江村生态旅游发展因刚起步,游客接待量有限,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收入分配机制,大体是农家乐示范户每一间客房接待游客住宿,村委理事会可从中提成5元;在黄姚古镇,大部分(47%)的居民反映“3年才分红一次,每次按每户人口,平均每人分到10~30元不等,数额相当少”,因此意见很大,甚至有少数居民因此对游客的到来产生抵触与仇视心理,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社会稳定。
2.2.6 对自己的旅游收入的满意度评价(图6) 目前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中,有旅游收入的居民仅占18%,其中有可观收入的仅为6%,而且并不完全来自旅游收益。由图6可知,有46%的居民普遍反映“对目前的旅游分配方式很不满”,旅游业的开发并未有效带动起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显著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和促进就业,解决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另一方面,昭平县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由于管理与资金问题,旅游设施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与理想。
3 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满意度的对策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昭平县单指标农村居民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值都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值仅为3.0(表2)。说明目前农村居民对当地现阶段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参与程度不高。可见,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参与度,是昭平县生态旅游甚至整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昭平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改善和发展对策。
3.1 完善昭平县政府作为旅游主导者的职责
1)完善公共设施,利国利民利游客。昭平县现需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有城镇乡村道路、公用水电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厕所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生态旅游区公共卫生等。在其他旅游设施方面,需要对旅游区的宣传标牌、旅游售票点、旅游全景导览图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后政府还应对其定期维护与更新,以确保公共设施使用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长久性。
2)严格监督旅游活动涉及的各个层面。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所涉及的食、住、游、购、娱、行等旅游六大要素都牵涉到经济利益,并且会形成一定区域的旅游市场。必须依照严格统一的标准收取统一的费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好旅游市场。对防止部分不法分子制造垄断、造成收益不公有重要作用。目前临江村示范户的住宿与餐饮收费比较统一,就较好地避免了恶性竞争。
3)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调查得知昭平县当前中下收入水平的居民仍占绝大多数,很多乡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差,尤以临江村生态旅游示范点与七冲瑶族、七冲原始森林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为甚,因此在调查中很多居民反映亟需“开辟沿山公路和在桂江河面架桥”。纵使昭平县旅游资源再丰富,若由于交通的限制而封闭闲置,未免太可惜,也会影响着昭平县的整体旅游形象,降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改善生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对昭平县境内的乡村进行改善,包括乡村道路、破旧房屋的改建与古老传统风格房屋的修缮与保护、乡镇的卫生条件以及整个乡村的村容整洁、村容村貌的改善等。
4)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与制度。在满意度调查分析“相关部门对当地规划整治有无征求居民意见”中,已知“认为没有和不清楚”的社区居民总和达到了55%,说明临江村的居民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中,并没有完全得到参与的机会,因此,政府还应不断完善参与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的制定,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旅游规划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
5)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旅游区开发涉及到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时刻关注的焦点,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知,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把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让主要的受益者——社区居民得到最切实、最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对旅游区的良性发展做出全力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提议,把旅游收入的80%留给当地社区政府与居民共享,用于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6)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针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旅游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旅游技能较低的现状,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邀请桂林理工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教授、桂林市旅游局专家、旅游界做得成功的生态景区的策划师走进社区授课,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奖励为旅游区发展作出贡献的社区居民走出社区到国内其他同类别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考察学习。
7)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村务民主化、公开化,推行社区居民参与制。不断完善现有的农家乐示范户政策,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3.2 提高农村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参与者的素质
1)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观念。在对农村居民的访谈中,发现有少数人群对“希望增加哪些参与性的开发项目”和“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旅游业发展”这两个问题没有看法,凸显出农村居民参与规划的意识淡薄、参与的能力弱、参与机会少等问题。没有旅游意识就没有参与旅游活动的欲望,更没有旅游收入的来源。因此,广大农村居民要转变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到旅游业的各个层面中去。
2)居民应该充分把握机会,提高自身服务技能。要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包括旅游专业知识如旅馆服务、旅游交通、导游、旅游市场开拓的培训等,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3)居民应自发地、主动地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规划,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村居民应当在旅游规划的初期就积极投入到参与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并争取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4)居民应当积极利用、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临江村的第一特色就是生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化。应当积极打造茶园作为生态旅游的景观吸引物。此外利用各种传统节庆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展现临江村的民俗民风,动静结合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3 吸引和扶持投资开发商加大投入
从目前昭平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现状来看,“瓶颈”在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和大量并长期的资金投入,引入生态旅游战略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战略投资者可针对以上调查情况和旅游区本身具有的资源与特色,在当地政府深入昭平县生态旅游管理的前提下,对昭平县生态旅游目的地作出因地制宜而又科学合理的投资规划。
3.4 鼓励其他组织机构广泛参与
其他组织机构包括相关协会,如昭平县摄影家协会、昭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醉美昭平”文艺创作笔会及广大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昭平在线新闻媒体网站等,这些组织机构对昭平县旅游发挥的作用是宣传、监督与协作。因此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应该相互配合,促进旅游活动的运作顺畅、便捷。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吴忠军.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5):879-883.
[2] 张 禹. 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韩 莹.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 陈香姬.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视角[D].湖南湘潭:湘潭大学,2009.
[5]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佟 敏. 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7]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8] 廖珍杰,张丽娟.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与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5-114.
[9] 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8-83.
[10] 汪 侠,甄 峰.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5):842-851.
[11]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 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1):28-32.
篇6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一)创建实施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夯实旅游工作基础。
1.整合旅游资源,积极配合做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2010年初,阳朔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景区封闭工程建设启动,县旅游管理部门抽调班子成员参与景区封闭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景区大门和配套停车场已经修建完成并投入试运营。迎宾画廊景区已于2010年10月1日投入运营。上述项目的完工,有效提高了龙头山码头的接待能力和全县旅游的接待服务档次。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从“精品名牌”战略的基础上出发,组织和指导龙颈河漂流景区申报3A级景区和世外桃源景区4A升5A前期工作:协助和指导白沙凉水井清泉度假山庄通过了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组织和协调新世纪、宝峰、桂福等酒店的升星或复核工作;碧莲江景大酒店、河畔度假酒店申报5星级酒店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兴坪镇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荣誉,并完成了该镇全区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的初评工作。
3.精心筹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铺开。2010年4月参加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申报工作,6月份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创建单位,9月初作为“创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全面开展各项筹备工作。12月3日,组织召开全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再动员大会,旅游企业及乡镇旅游部门代表在会上做表决发言,12月16-17日,全国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座谈会在阳朔河畔度假酒店召开。目前,阳朔县旅游标准化的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节庆旅游再创新亮点,四小长假二大黄金周旅游创新高
全县节庆旅游接待日益增长,在2010年的四个小长假和两大黄金周期问,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创新高。大年三十除夕夜,旅游部门组织举办了“中外宾客聚阳朔乐在西街过大年!”活动,元宵节组织举办了万碗汤圆迎嘉宾活动,使阳朔旅游达到了前所没有的。仅春节黄金周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8.6万人次,住宿人数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通过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方案和预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使火爆的旅游接待工作得以有序开展,达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10月1日至7日,共接待中外游客80.3万人次,同比增长58.1%;其中住宿人数23.2万人次,同比增长46.8%;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74.9%;过境车6.5万辆,其中自驾车4.8万辆,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县大小宾馆、农家旅馆爆满,宾馆及乡村农家乐住宿价格趋向理性,游客吃得顺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餐饮、土特产品经营摊点生意也十分红火,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完美结合。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四个小长假接待量也有所增长。特别是暑假学生潮的到来,使旅游更加旺盛,仅5 8月,旅游接待人数就达314,8万人次,住宿人数95,6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三)旅游安全、秩序上台阶
把保证旅游安全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县旅游行政部门每月均派人深入各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特别把开设有探险项目的旅游企业作为重点督察对象,要求严格制定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同时,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检查,全年共开展专项检查15次,排查隐患9起。其中,4-5月,“十・一”黄金周前,对县内旅游景点景区、星级宾馆饭店及较大的酒店进行联合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各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人代表重视程度,安全生产是否有专人负责,是否建立了安全预警预案,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消防设施)的完好状况,是否有定期的日常维护管理、保养,酒店的食品安全,食品的来源等。对未达到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及时督促整改,有效提升了企业对旅游安全的重视程度,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秩序打下了基础。加大旅游高峰期旅游市场整治和安全检查工作。在各旅游高峰前期,旅游行政部门汇同公安、消防、工商、安监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深入各景区景点检查200多人次,检查宾馆饭店90多家,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特别是“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问,旅游行政部门与乡镇、公安、交通、海事、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漓江综合治理,加大对漓江的整治和管理力度,重点在杨堤、兴坪、阳朔镇诜点设岗综合整治,做到错峰错时分区域游览,做到不超员、穿救生衣、配救生圈,确保安全,方可出江。2010年漓江黄金水道未出现一起伤亡事故和大的旅游投诉案件。旅游监察和投诉处理规范及时。2010年县旅监所共接到游客的有效投诉62起,涉案赔偿金额80000多元。其中,投诉旅行社(服务网点)19起,导游服务质量投诉15起,景区景点投诉13起,其他投诉17起。旅监所都按相关法规和程序及时进行处理或协同处理。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导游市场和旅行社(服务网点)及旅游营运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做好旅行社(服务网点)协会、导游协会、酒店协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重新成立了景点景区协会,促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对旅行社营业部进行清查整顿,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各景点景区设立导游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导游档案,从源头堵住无证导游经营行为。春节黄金周、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分别在县城重要节点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岗和自驾车旅游咨询点,给过往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免费咨询。在服务岗、咨询点、红颈山收费站及高速路收费站发放温馨提示卡片,提醒游客来阳朔旅游的一些注意事项。
(四)乡村旅游发展快,特色景观、生态旅游初具规模
通过培训或开展比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在举办渔火节前,组织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中英文口语大赛和开展“十佳导游”评选活动。举办多期地方导游、筏工、乡村旅游餐饮从业人员、乡村旅游住宿业从业人员培训班,有 效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2010年落实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并以历村、渔村、凉水井村等乡村农业旅游示范村为点,辐射全县有条件开辟乡村旅游的镇村。目前,以兴坪为龙头的特色景观、生态旅游村镇已经初具规模。
(五)旅游宣传有新招,旅游促销有亮点
在旅游宣传促销内容和形式上坚持创新。除了运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常规的宣传促销手段外,分别举办了桂林市150名旅行社老总、国内旅游界知名媒体迎新春答谢酒会,以及中外游客在阳朔过大年,元宵节万碗汤圆迎嘉宾等宣传促销活动。在5-6月份期间,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20多名精兵强将走进阳朔,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拍摄《“对话”徐霞客》、《西街故事》、《“寄娘”传奇》、《印象・渔公》、《寻找“洋旮旯”》、《岩壁上的芭蕾》等7集系列专题片,在央视全方位、长时间地对阳朔的山水人文、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全县旅游产业的知名度。10月,河北电视台“旅游真好”栏目到阳朔开展了为期近七天的拍摄,从市井普通百姓的旅游文化生活续写了阳朔渊源的文化内涵。利用车站大型LED宣传栏进行旅游推介宣传,在旅游官方网站,开展专题宣传。同时,乘上海世博会、桂林旅游博览会、东盟博览会及其他周边县市的旅游节庆活动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了旅游宣传的人群和层次,为全年旅游的火爆场面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为加强基层旅游宣传工作,举办旅游信息员培训班,提高了旅游企业及其他旅游基层人员的旅游信息报道能力和各大报刊的用稿率。火爆的旅游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
《中国旅游报》、《南方日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旅游资讯网、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等主流或是非主流的媒体,纷纷主动为阳朔旅游做宣传报道,各地游客对阳朔好评如潮,美誉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围绕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这一目标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积极参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打造出阳朔的精品项目与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创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工作。推进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迎宾画廊等旅游项目建设进程。挖掘和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在龙头山码头至福利的漓江段开辟新的漓江夜游项目。“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抓好百里新村的“以旅促农”工作。做好旅游产品评A加星工作,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壮大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市场调研预测和对外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匹配的政府网络服务中心、游客咨询中心、大型电子显示屏幕等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抓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和行业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努力使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这一目标逐步实现。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酒店协会和旅行社服务部协会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和行业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参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打造出阳朔的精品项目与重点工程,同时做好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创建的各项工作,力争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三)推进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迎宾画廊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做好旅游产品评A加星工作,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壮大旅游产业。
(四)继续推进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全县旅游服务质量。
(六)通过“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做好百里新村的“以旅促农”工作。
(七)加强旅游市场调研预测和对外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客源市场。
篇7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__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溧阳南部丘林山区开发特色镇,全镇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万亩,辖10个行政村,1.8万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区30公里,距宁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内戴横公路(__—__)和平横公路(__—__)贯穿南北。虽身处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对接于各大城市旅游黄金通道网络之中。
2、气候适宜
__镇隶属天目山脉,属丘林山区,大小山岭17座,吴越第一峰海拔541米。境内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湿,季节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无霜期为235天。土壤为黄棕壤,呈微酸性,植被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等广泛分布。自然条件适宜,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独特优势。
3、自然资源富足
作为__南部丘陵山区开发特色镇,茶、桑、栗、果、竹五大优势产业成为我镇特色农业支柱与主导,在占全镇总面积70的山林中,共分布着4万余亩翠竹、3万余亩板栗、1万余亩桑园、1万余亩茶园、5千余亩果园,正在建设的南山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更是前景喜人。
3、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4A级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凭借2万余亩翠竹这一自然景观,该景区被外界称为“天然养吧”,其他还有古松园、南山寿泉、古兵营遗址、古石桥等20余处特色自然景点,与此同时,结合李家园中心村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田园风光区和投资8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正式启动,以“农家乐”的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不断提升__旅游档次和内涵的重要内容。
4、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
境内有野竹笋和板栗等真空包装食品系列,有李子、樱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鲜果系列,有香峰寿眉、南山寿眉、南山黄茶、珍稀白茶等茶叶系列,有土鸡、竹鸡、野鸭、野山羊等野味火锅系列,有竹席、竹帘、竹雕、竹鞋等竹制品系列,这些农副产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为各地游客购物和餐饮的首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竹木业、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业、蚕桑业等壮大发展,将为旅游食品、纪念品开发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场。
5、政策优惠
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措施,对旅游业升温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市多次召开旅游工作会议,详细研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应出台。我镇全力以赴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要项目广泛招商引资。这些都为我镇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6、旅游投资热潮高涨
凭借20__年初南山竹海风景区与天目湖旅游公司的成功联营,为全镇旅游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为止全镇旅游产业开发累计投资近亿元,国内外许多客商纷沓而至,积极加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开发,推动了__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劣势浅析
1、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景区所在地群众和景区经营者之间在土地、山林征用及工程项目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游从业人员观念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认识还未能真正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四是全镇群众普遍对旅游产业开发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旅游经营意识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重要因素。
2、旅游硬环境较差
一是对现有景点完善开发投资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处鲜为人知的自然景点景观尚未开发;三是通往景区公路等级、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部分景区(点)未通公路或通讯不畅;四是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少且档低次。
3、旅游资源开发迟缓,很难形成整体优势
我镇境内除南山竹海等少许景点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松园、宋朝古兵营遗址、唐代古石桥、清风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景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尚不具备接待能力,旅游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横涧旅游业“资源富集、但亮点少”的格局。
4、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旅游业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5、旅游商品开发不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经营比较落后,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游商品经营店和购物区域。
6、资金投入不够
__镇是常州市级贫困乡镇,财政收入往往只能解决全镇 机关干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业,而无力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旅游业投入,这也是制约横涧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项目带动、整体推动”的生态旅游新机制,高起点做好__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并认真按照__镇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景点建设工作,加大对全镇群众的旅游产业开发意识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游资源开发,个个愿意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把横涧镇建成华东线上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
1、提高认识,加强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镇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针对横涧镇情,成立专门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工作等,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4、深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兴衰。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我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挖掘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内涵发掘、提炼、利用,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横涧旅游独特亮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从而提高__旅游的档次及市场占有份额。
5、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横涧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宾馆、饭店、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工作,提高__旅游知名度。
6、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镇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食品深度开发。同时,立足横涧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和吸引力。
7、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
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建设,促使我镇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篇8
Abstract: Folk tourism Rizhao“happiness of fishing family” has mad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t is believed that folk tourism will develop healthly and rapidly through government leading,supporting plans,strong guidance and joint ventures.
关键词: 民俗旅游业;现状;对策
Key words: folk tourism;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2-01
0引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久居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向往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于是,渔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渔家乐”民俗旅游在日照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拓展了渔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打价格战等问题。
1发展历程
1.1 萌芽阶段日照地区的渔民一直以捕鱼为业。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濒临枯竭,渔业生产形势已经大不如前,为增加致富门路, 渔民迈出了转产转业的步伐,积极自主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了“渔家乐”民俗旅游。第一个崛起的“渔家乐”旅游民俗村是王家皂村。
1.2 发展阶段从2000年开始,全区从上到下,人人都参与到旅游的热潮中,在短短的几年里,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迅猛的发展起来。其中王家皂“渔家乐”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对邻村“渔家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游客市场进一步拓宽,日照海滨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以及周围省市游客的目的地。
1.3 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日照“渔家乐”旅游的发展,为渔民的收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发展现状
2.1 发展速度较快“渔家乐”民俗旅游在其项目、内容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她的发展活力与发展前景,呈现出一片可喜的景象。
2.2 适应现实消费需求现在日照各旅行社的报价相对较低,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优雅。二是交通发达、通讯较为方便。三是“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收费较为低廉。
2.3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展“渔家乐”民俗旅游,为沿海的渔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2.4 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渔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
3.1 盲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管理①盲目建设缺乏规划。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在执行力度上还很欠缺,在发展上盲目性很大。②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目前,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迅猛,有遍地开花之势。由于组团社的报价较低,转到地接社时地接社再压价到渔家,他们之间相互竞争。③政府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完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渔家乐”民俗旅游户未经许可部门的许可、未接受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检查验收,擅自接待游客的食宿,存在相当的隐患。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 卫生条件差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渔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3.3 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渔家乐”民俗旅游是渔民自发创办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凭借自己对“渔家乐”的理解开展旅游活动,参与经营的渔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还存在“小农”经营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3.4 产品单一 深度开发不够目前渔家乐旅游产品单一,娱乐普遍以麻将、扑克牌等传统项目为主,深度开发不够[7]。
4对策与建议
作为市、区县、乡镇(街道办)应建立四级民俗旅游管理体系,为渔家乐旅游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扶持、保障措施或者成立一个“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协会或组织[8],通过协会或组织强化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4.1 加强规划培训 加大扶持力度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主导,其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
①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规划与扶持。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从真心实意扶持“三农”出发,研究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为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条件。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运作模式。要促进“渔家乐”民俗旅游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着力提高“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③引入外资 企业出资 企业与渔家合资。要全面深入发展“渔家乐”民俗旅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渔家乐的规模,提升“渔家乐”旅游的档次,使日照市的“渔家乐”旅游向着大规模、高档次的方向发展。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功能,联合一些实力较强和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或私有企业,提倡大力鼓励外资,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资金,引入外资。加大本地旅游资金的投入,为渔家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4.3 强化监督引导加强管理机制“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引导。
4.4 转变经营理念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渔民走出家门,学习外地成功的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4.5 丰富渔家乐旅游产品挖掘内涵一是与教育开发相结合;二是增加科技含量;三是加强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5结论
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政府主导,相信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是演练规模较大,涉及部门和单位较多。本次演习涉及旅游、公安、安监、质监、卫生、交通等部门;
二是演练坚持从实战出发,注重仿真模拟实战,演、练结合,以“练”为主,实战性、针对性较强;
三是演练凸现部门联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分层实施,统一布置、分步联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
四是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次演练,锻炼了应急管理机构,提高了企业及员工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处置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5.12四川汶川地震给人民带来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在此,我们对在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这些意外突发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应急管理基础要进一步夯实,管理理念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方式要进一步创新,救援水平要进一步提高。
下面,我就旅游安全管理等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要真正成为旅游行业的座右铭
目前,全市旅游行业有154家等级旅游景区、814家星级饭店、近5000家社会旅馆和900多家旅行社。做好旅游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安全的旅游环境,是我们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而做出的最直接的贡献,为此,要求各区县旅游局和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做好旅游安全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旅游安全意识,树立五个“理念”。各区县旅游局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旅游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目标理念,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树立高度警惕的安全风险理念,树立事故背后有原因的安全防范理念,树立系统性齐抓共管的理念。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法人负责制。各区县旅游局要紧紧依靠各区县委和区县政府,做好行业监管,配合安监等各职能部门做好综合监管和专项监管工作,督促旅游企事业单位落实法人安全负责制。
三是要完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行业监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应急预案,把制度建设、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作为做好旅游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
四是要认真开展系列安全管理活动。各区县旅游局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加到奥运平安行动、百日安全督查活动、6月份将要开展的全市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奥运会期间举办的百日安全竞赛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提高我们的意识,锻炼我们的队伍,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处置能力。
五是要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力度。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培训、演练、企业宣传栏等各种方式,加大旅游安全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提高旅游者的自我防控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旅游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
安全无小事,旅游安全工作关系重大。我们要以落实责任制为前提,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隐患为手段,以提高预防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以安全运行为目标,有效遏制旅游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奥运接待服务保障工作
高度重视地做好奥运接待服务保障工作,是目前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激发旅游行业干部、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把干部、职工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融入服务奥运、奉献奥运的实际工作中去,激励干部、职工为奥运服务多做贡献。
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将会对北京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都市形象,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新北京重要形象行业的旅游行业,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出“形象大使”的作用,珍惜和重视服务奥运会的良机,抓住机遇,推进企业管理、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跃上新的台阶,为提升北京旅游产业素质,推进北京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举办过多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有着丰富的接待经验,但是大家决不能掉以轻心,奥运接待的好与坏,服务周到与否,都会在世界各国客人心中留下印记。
旅游企业必须认识到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把奥运接待服务作为展示首都旅游业发展成果的重要舞台,努力把旅游服务打造成展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水平和人文特色、展示新北京文明城市形象的精美名片,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服务接待工作,成为北京奥运服务保障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抓住机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就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谈几点意见。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为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在产业发展上我们要做到:
(一)全面树立大旅游观。
要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合理布局,优先发展;二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三是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发展;四是整合资源,特色发展;五是高端低端,协调发展;六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二)突出战略重点。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
二是要实施都市旅游精品战略,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品牌体系;实施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战略,逐步形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战略,构筑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实施奥运遗产旅游战略,形成奥运旅游产业体系;实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三是要实施重点旅游文化项目推进工程,逐步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主题娱乐活动体系;实施旅游商品推进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实施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旅游环境优化工程,建立完善人本化的旅游服务监管体系。
(三)建立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
要完善政府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资金配套政策;加大政府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引导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四是要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
篇10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湛江市旅游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罗春林(1985―),男,广东英德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旅游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89-03
1 引言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个富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港城市。湛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湛江市现有景区(点)60多个,其中4A级景区2家(湖光岩,蓝月湾温泉度假村),3A级景区6家(东海岛、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雷州天成台、吴川吉兆湾),2A级景区4家(金鹿园、雷祖祠、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近年来,湛江加大力度开发海岛度假、海鲜美食、游览观光、生态休闲、最美乡村、红土文化、娱乐保健、特色购物等黄金旅游线路。
2009年,湛江市接待游客1 151万人次、旅游收入53.3亿元,分别增长29.1%和13.2%。仅2010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 400万人次,年均递增20%,旅游收入65亿元,年均递增15%。湛江市现有高标准酒店6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客房8 867间、床位15 649张;非星级住宿设施共510家,客房13 260间,床位22 440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发展状况,要促进湛江市经济的发展,加快旅游经济建设,促进其持续发展,是湛江市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综合带动效应。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富余劳动力到旅游行业来,同时还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近5年来,湛江旅游业创收达200多亿元。
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从人类的总体社会生活和长远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括人类的需要;资源限制,即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协调;公平,即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强调首先要发展;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强调公平性,即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强调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产和消费上应当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少排放污染物,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对自然界精心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它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更替。我们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并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以内。
(2)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具体包括旅游产业的总量与旅游业的市场总需求相适应,在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
(3)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得到可持续的维护。
(4)旅游产业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制度变革。
(5)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
(6)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
3 阻碍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1 旅游行业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湛江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景区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变化多端,乱涨价严重,存在着“质次价高,质价不符”的现象。一些景区、景点门口尾随游客推销商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景区内商品价格过高,存在宰客现象。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旅游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某些工作人员的态度欠佳,服务质量较差,应变能力弱,在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时,往往容易引起游客的误解和不满甚至争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湛江市的旅游形象。
3.2 环境污染严重,对景区环境影响很大
电力、石化、制糖、水泥是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该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这几类工业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有:自然资源及能源的急剧减少;排放的有害气体致使酸雨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烟气及粉尘增多;废水、废渣等排放升高;噪音污染加大;放射性污染等。这类工业的厂房有些是靠近那些风景区建立的,排放的有毒烟气和粉尘随风飘向那些风景区,给风景区的环境造成很大的环境破坏,影响景区吸引游客的魅力,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湛江市是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也很落后,高星级酒店只有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24家。一些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逐渐老化,特别是道路的破损、旅游住宿设施的落后,不能满足游客高品质要求。住是旅游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来湛外地游客一般选择住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尽管湛江三星级以上的宾馆有一定的数量,但真正够“星”的并不多。另外,湛江的宾馆大堂客房的档次普遍不高,宾馆就只管旅游团吃、住等宾馆的事务,而出游地点、交通工具方面的服务好像就与其无关似的,给旅客留下极坏的印象。
3.4 旅游景点单调,缺乏旅游品牌
湛江市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以旅游观光产品开发为主,大多数景区都是以观光产品层次的出发点来开发的,致使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结构很不合理。一些在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主要以观光游客为主流客源。像金鹿园、森林公园等,旅游产品单一,景点硬件水平明显滞后;景色单调,而且环境保洁工作怠慢,造成发展缓慢,品位不高,难以形成品牌,影响了湛江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5 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整合和深度开发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统一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设大都具有盲目性,景点相对较小而且层次低;大大项旅游项目不多而且缺乏竞争力;高端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无法满足高端旅游需求,以致游客来参观游览过后觉得没玩头,这样很难吸引回头客。
4 湛江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做好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湛江市旅游的发展,湛江市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拨出专项基金作为旅游规划资金,聘请专家编制湛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突出重点”的思路规划开发和建设景区,总体规划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1)基础设施规划。含铁路、公路同湛江市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
(2)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湖光岩风景区、植物园、森林公园、鹤地银湖、吴川吉兆湾、雷州西湖、南三岛伊甸园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2 做好旅游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湛江市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参与。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对景区里面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要保护;同时要控制好景区的客流量,避免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负荷,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
4.3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旅游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平安和谐、有序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全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要节假日旅游接待,做好大型进湛旅游团队跟踪服务,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旅游活动安全顺畅。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旅游市场专项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打击“零负团费”、黑市、黑车、黑导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抓好酒店评星、景区创A、旅行社评级等规范化建设,促进酒店、景区、旅行社不断提升硬件档次和服务水平。
4.4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一是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守法诚信、服务敬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服务技能竞赛活动,组织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进修和考察学习。逐步完善旅行社导游薪酬制度,设立市导游管理中心,加强导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在湛院校及其师资力量开展旅游教育培训,提高湛江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增强湛江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4.5 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湛江旅游的吸引力。目前,为了改变旅游交通落后的局面,湛江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以公路、铁路网络,建成沈海线遂溪至徐闻高速公路、东海岛跨海大桥、国道325线文车至比罗坑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国道325线石门桥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茂湛铁路、海湾大桥西连接线、湛江疏港公路海大路口至蔚律港一级公路建设。此外,湛江一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建设步伐加快。这批旅游在建重点项目主要有:吴川吉兆湾国际海洋生态度假中心、徐闻大汉三墩旅游区、开发区存亮村等旅游景区;湛江金沙湾大酒店、民大喜来登酒店、君豪酒店、广州湾时代广场等高星级酒店;湛江美食休闲广场、市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项目。
4.6 开发绿色旅游,营造旅游新概念
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环境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狭义的绿色旅游即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的活动。绿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同时考虑到重化工产业在湛江沿海布局落子,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以促进重化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自然、生态、经济与社会的适应,走出一条城市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因此,对绿道建设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分层次、分区域建设,渗透入新的旅游素材,凸现生态主题,尝试建设环市绿道观光长廊,或贯穿雷州半岛或海湾的绿色生态旅游观光长廊。经过若干年努力,打造成富于地域特色的现代生态绿色旅游观光长廊。
4.7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区
湛江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把一些临近的景区串联起来,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景区竞争力和影响力。湖光岩风景区是我国唯一的火山湖(玛珥湖),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可以把湖光岩片区、森林公园、南亚植物园等周边景点整合起来,使之串联并融为一体。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火山湖旅游休闲度假新热点,彰显城市生态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重塑湛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新形象,为景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2):61~62.
[2]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旅游调研,1997(9):17~18.
[3] 池雨民.略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长江论坛,2000(5):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