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愿景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发展愿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大量人口融入城市,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对其分支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园林的作用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的美的感受,而在于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所以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满足于人们观赏的需要,而是创造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而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种新型园林。
3、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忽视生态效益,过分重视景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美观以及净化空气等多项指标的要求,许多城市的绿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建设中,对园林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增加,而且城市绿化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太过注重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却忽视了后期的维护,导致了园林的绿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部分的园林绿化管理中养护较为被动,而且设施也非常陈旧,甚至有的城市只有在进行检查或者评比之前才会临时进行管理和养护,使得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有些城市甚至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或者专业技术队伍、资金不足、体制不健全等,更不用说使其主动地对城市景观园林进行有效及时的施肥、浇水、除草等养护管理。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绿化环境养护工程的正常发展,导致园林的绿化不到位,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园林设计不考虑国情
目前我国国内的景观园林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设计时过分讲究几何性,追求对称景观,却不尊重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无谓地增加了开挖量,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植被遮挡、自然起坡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图纸上的景观设计重点无法在实际地形中得到实现。
(3)景观园林风格的迷失
有些城市注重对景观概念的炒作,不论规划规模的大小、场地的用途和性质,均采用同一种手法,不管是对法国浪漫的情调,还是美国现代化的简洁,都只是一味的对其概念进行简单的复制,却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某种概念应该体现的文化和内涵。
(4)缺乏事情控制意识
设计人员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时,没有遵循“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的原则,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效果。他们认为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技术人员的事,而预算人员也如此认为,这样出现了从前期开始就不实际的设计理念。
(5)忽视细节的设计
通常在设计中,虽然图面看起来比较漂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尺寸却不讨人喜爱。比如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较为锐利,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太过光滑,水池周围没有加设围栏,对历史人文景观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等等。在这些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注意到景观园林的美观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居民所注重的安全和使用方面。
4、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生态景观既有正生态景观的概念,也有负生态景观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绿地减少等,属于负生态景观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正生态景观的范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艺术景观设计
(1、抽象艺术的运用
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的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这种抽象的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抽象化的过程中现代园林设计倾向于用看似简单的抽象风格的各种图形处理技术镶嵌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形成一种看似简单而又抽象的设计的风格,给人一种简单层次上的遐想空间。这种抽象艺术的运用给城市园林设计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现代的园林呈现出其新的鉴赏价值,并给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了园林新的生命力。
(2、立体艺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追求现代园林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视觉美观体,这种审美价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设计者们的设计艺术提出了挑战。在现代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立体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而很好迎合了人们的视觉需求。
这种立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园林景观造型的塑造,现代园林中几何形体的应用到处可见,比如广场中的立体的花坛、雕塑;花园中的形式各样的休息亭等,不同的几何形体给人不同的美观感受。有给人一种简洁、明觉的立体设计,比如长方体的花丛、五菱体的草丛;有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的立体设计,比如球体的雕塑;也有给人一种自然、自由感的立体设计,比如奇只、怪树等。这种立体设计艺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立体、重叠的多元变化,能够很好的迎合现代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3、穿插艺术的运用
穿插艺术是一种以简单的旋转、叠加形成复杂的变形与移位的艺术手法。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穿插艺术逐渐的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成为重要的空间设计理念。这种穿插艺术以其独特的空间设计,以不对称的方式来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整体化的构图,从而实现一种不对称的平衡,从而突出地面的整体效果。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一些基本的构图理念和元素,给人制造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景观,在给人独特的鉴赏价值的基础上展现现代艺术的光彩。
5、总结
在城市化逐渐加剧的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城市景观园林和我们人民居住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最贴近我们的生活,城市景观园林在数量、面积、使用上都为城市生态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因此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就更应该审慎思考。
参考文献
[1] 董晓珊.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2011(07)
篇3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79-02
1 中原城市群的涵义及其发展战略模式
1.1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福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个地级市,巩义、新密、新郑、荥阳、登封等14个县级市。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为带。
1.2 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模式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国家的发展战略去套地区的发展战略,用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去硬性规定地区的重点产业,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九市来说,虽然河南属于农业粮食大省,但是这九个市各自的资源环境却不尽相同,所以其发展定位和政策也不相同。首先,郑州处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之中,加之其本来就是由铁路枢纽中心形成的商贸中心,所以郑州的城市功能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级创新基地。对于洛阳来说,不仅是文化历史古城,同时其工业也是不可小觑的,那么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洛阳就要建成文化旅游城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平顶山要成为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许昌要成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视频、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地区。漯河要成为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开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焦作成为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新乡成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在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济源成为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2 中原城市群九市城市竞争力定量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反映成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由此可见,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方法。
2.2 主成分实证分析
选取中原城市群九所城市2007年的成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个与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取标准化处理方法xj=xi-σi(若σi=0,令xj=0)。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载入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主成分1在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一解释为财政预算收入指标。主成分二在人均生产总值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2解释为人均生产总值指标。确定主成分一与主成分二的权重分别为87.6%和12.4%。利用F=W1y1+W2y2+…+Wmym计算综合评价值,可得综合评价表1。
由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中,郑州的城市竞争力居于首位,并且超过其他八市相当大的空间。而对于最末的济源市,由于其面积、人口都上未具备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所以竞争力就不免落单。而对于漯河、开封,来说发展缓慢阻碍其经济化的步伐。
从工业发展水平来看九市,仅郑州、洛阳、新乡和焦作4市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90.30%,工业化程度显著的高于其他五市。平顶山的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占工矿业的七成以上,还没有完成从矿业城市向制造业城市的结构转变。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开封一方面由于古城区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积淀的保守的文化,一直处于中原九市的劣势。而洛阳虽也为历朝古都,但是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大大拉动了其城市化进度。
3 中原城市群郑州市引力模型分析
3.1 模型设定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重心,作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有很强的引力,而城市引力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规模。
依据引力公式,假设,即两个城市i和j间存在一个小城镇m,而两城市对它的引力相等,那么,这个小城镇就会成为两个城市腹地的中界点。最后整理可得著名的断裂点公式
3.2 郑州市引力模型分析
中原城市群中郑州市是第一圈层,是主中心,设其到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的断裂点分别为1、2、3、4、5、6、7、8。那么,
图1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辐射力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影响程度;同时也对今后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做出了引力圈状模式。
4 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策略
4.1 产业结构转变
产业结构的变动改变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实现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与演进规律进行研究。因此对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结构转换的能力进行研究,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成为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城市群之间进行一定的产业分工,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体化,按照内在有机联系、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城市体系进行统一的协调与发展。
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强势在于商品贸易、物资流动、交通通讯以及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的流配。作为副中心的洛阳,是火电生产、先进制造业、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开封的旅游、平顶山的煤炭、焦作的重工业、许昌的烟草、漯河的食品、济源的电力。各个地区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现有的政府投资体制,考虑各市现有的生产基础,工业水平,在其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划模式,巧取产业转化。
4.2 城市空间整合
从空间的整体发展来看,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及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整合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中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是推动城市群空间整合的重要因素,共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空间整合的物质及技术保障,而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因此对于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要形成“双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4.3 优化地区交流
加强中原城市群各市的内部合作,尽量减少地区的准入限制。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郑州市以北市场上河南生产的方便面都是天方牌的,而郑州以南地市所见到的都是北京牌。一种小小的食品,尚且有如此的地区准入限制,更不用说其他商品的地区保护相当严重。某些市为了让所辖范围内的工业、服务业发展,地区准入台阶高,增加了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负担,拖累了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无法高效迅速发展;同时也浪费本市的大量资金投入到那些没有比较优势却执意保护的产业。
加强中原城市群内部合作,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以郑州为轴心的交通网络可谓四通八达。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自北向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以及连接各地市之间的铁路和公路等,缩短了城际之间旅行的时间距离。同时已开通的郑汴、郑新城际公交车具有很大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准时性,切实降低了人们城际流动的交通成本,提高人们的城际流动。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合优化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才能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荣增.区域开发模型体系构建的初步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3(1).
篇4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发展 城镇化
城镇化的演进一般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而发生的,但是对于资源型城市,因其特殊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城镇化过程有其特殊性。基于此,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经济发展过程的大量指标,用合成数据模型来分析影响其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试图寻找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进程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分析方法
Panel Data(合成数据)模型,也称面板数据,是指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对不同时空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该模型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能更多地挖掘样本信息量,很好地体现时间与空间的统计特性,能够更好地反映所研究的变量间的关系,具有样本容量大、自由度高,并能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等优点,大大增强了估计的有效性。
变量选择
本文试图运用合成数据(Panel Data)模型来分析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入手。将假设变量、变量含义以及理论预测符号列出,如表1所示。
模型建立
合成数据模型的基本假设可称作参数齐性假设,即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经济变量y 由某一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P(y│θ)产生。其中θ是m维变量,在所有时刻对所有个体均相等。违背假定的情况通常有参数非齐性偏差和选择性偏差。参数的非齐性包括截面单元数据参数非齐性和时间序列参数非齐性。选择性偏差主要是因为样本并非从总体中随机抽取。
对于截距和斜率参数,假定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即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变截距模型,可表示为:
yit=αi+β`xit+uit(i=1,…,N;t=1,…,T)
其中,xit=(x1it,x2it,…,xkit),为外生变量向量,β`it=(β1it,β2it,…,βkit)为待估参数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T是时期总数;αi代表了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个体时期变量uit代表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随截面与时序同时变化的因素的影响,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
变截距模型又分为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确定效用模型适宜于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即只关心样本个体的情况;随机效应模型把样本个体当作一个总体的随机抽样,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Marginal Inference),关心的是总体的情况。本文将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是否采用确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
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实证分析将陕西省榆林市作为样本,选取1990-2010年17个分类指标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本文的理论观察样本容量为187个观测值(11*17=187)。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了Eviews中的panel data模型建立陕西榆林城镇化率指数对以上17个分类变量的变截距模型。
(一)收入类指标
表2是陕西榆林城镇化率的收入类指标确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用Eviews对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确定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确定效应,F统计量的值为1851.312,Pr值
(二)产业结构类指标
表3是陕西榆林城镇化率的产业结构类指标确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用Eviews对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确定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确定效应,F统计量的值为1750.387,Pr值
(三)产品需求类指标
表4是陕西榆林城镇化率的产品需求类指标确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用Eviews对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确定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确定效应,F统计量的值为6870.254,Pr值
(四)要素供给类指标
表5是陕西榆林城镇化率的要素供给类指标确定效应模型运算结果。用Eviews对模型是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确定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确定效应,F统计量的值为1864.569,Pr值
参考文献:
1.John B.Parr.Growth-pol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A Retrospective View[J].Urban Studies,Vol.36,No.8,1999
2.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张沛,董欣,侯志远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张自然.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0(1)
5.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
6.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作者简介:
袁晓梅(1977年-),女,陕西铜川人,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篇5
关键词:园林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作用逐渐增强。城市园林建设已从封闭式建设逐步延伸到城市建设的方面发展,在现代城市理念和建造技术的支撑下,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国际园林事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对城市园林建设进行重要调整,使城市园林在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中的地位
1.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主要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展开的生态活动,通过对人类活动进行协调,促进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进行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生态经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态友爱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园林建设的生态经济功能。首先,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在现代城市建设当中,城市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关注,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强城市园林建设,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大气环境。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建立园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足够的氧气,从而能够对城市的气温、适度进行有效调整,建设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其次,在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园林建设除了能够净化环境之外,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通过园林建设的合理设计,在不同的季节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不同风景和特点,能够使园林更加有特色。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和设计元素,合理地进行园林风景搭配,这样在人们进入园林之时,就有一种真正回归到自然的放松心情,使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能够有效地融为一体,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园林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素质。因此,加强园林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最后,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以其生态、环保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而被看作是无烟工业和朝阳工业加以支持。在进行城市建设当中,政府采取措施扶持园林建设,能够发挥园林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国家以“挖沟理论”为基础扩大内需。这使我国园林建设从城建部门当中独立出来,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现实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园林在“假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二、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园林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随着现代园林建设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的简单进行草木种植等绿化工作,而是在园林建设当中,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园林生态建设。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人文环境进行园林建设综合考量,同时,园林建设还需要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进行有机融合。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在城市化建设当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要积极融入到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为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但是,当前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建设思想比较落后,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没有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挂钩,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是进行绿化工作和造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但是城市园林在城市生态竞技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城市园林建设难以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一方面,需要对当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导致城市污染问题出现的污染源进行科学控制,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当中,还需要对城市空气问题进行进一步净化工作,这样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城市绿化工作,通过提高城市内部的植被覆盖率,有效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和绿化效率。当前,在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当中,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太快,城市绿化工作和园林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了在城市建设当中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导致了城市建设中水体污染、固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在进行城市化建设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在城市建设当中园林建设和生态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城市在环境恢复工作中,园林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但是,从整体上看,园林建设的功能也被局限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部门并没有积极挖掘园林建设在带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3.管理员工素质有限,经济作用难以发挥。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园林行业的从事工作人员一般都会被压缩到一个很低的数量。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国内高校并没有开设园林专业,这样导致了我国高素质园林管理工作者严重匮乏。此外,在国内园林建设当中,很多城市面临着长期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园林工作经验的老工人退休,但是新的工人还没有完全掌握操作技术和园林建设方法,这样在园林建设当中出现了技术断层,市园林建设无法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当前,在国内进行园林建设当中往往是一个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带着一群民工建设具有高艺术要求的园林建设和维护工作,其实际效果不佳。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园林建设的时间比较晚,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我国园林课程设置都是以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理念为基础的,并且借鉴国外原理建设的经验。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理文化特点,因此园林建设必须与当地文化和环境相互契合。但是,由于采取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园林建设之初就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园林建设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1.将市场经济原则应用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在我国城市进行园林建设当中,在园林建设内部会建设小部分的工人欣赏的娱乐设施。现代园林在建设当中是以整个城市作为背景的大园林,并且园林建设由传统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园林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向少数人提供服务转变为向社会大众开放,并且园林在设计时也实现了审美标准的大众化,园林建设从传统的单独注重欣赏娱乐向着注重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进行转变。园林建设工作也从传统注重局部的独立空间逐步转变为整体城市风格相协调的大空间。为了适应园林建设的这种转变,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当中要认真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园林建设当中将市场经济原则引入,通过城市园林的市场化经营,将城市园林行业转变为一个能够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城市园林假设当中,要使园林行业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园林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在业务上进行再造,使之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环境,推动和实现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培养高素质园林管理工作人员。目前,在我国园林行业发展中,主要的技术人员来自于国内高校培训。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高校进行园林培训时,主要集中于园林技术方面,对园林管理、建筑、信息以及经济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工作。此外,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势必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涉及到园林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风险评估、园林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以及园林建设当中相关数学模式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单纯地通过高校教育很难使学生具备以上综合素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园林建设在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对我国园林行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改革,适应我国园林事业发展需求。在我国园林行业的长期发展中,由于与市场严重脱轨,导致了园林行业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摆脱专业思维惯性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园林业发展的要求,推动园林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园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园林管理的专业人才。3.实现园林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为了有效保证城市的园林建设,加大力度发展城市生态经济,必须认真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园林建设的当中,要努力实现城市和乡镇建设的一体化,并将区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有效融合。在进行园林建设时,也需要将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也能够将园林的生态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城市绿地的定额指标,在最大的程度上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城市的适居度,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当中,相关单位要确保城市园林建设资金能够落实,并要建立起健全的城市园林建设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园林建设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在现阶段,城市进行园林建设时,要实现与生态经济的发展相契合,做到和谐统一、双向发展。
四、结语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一方面能够给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有力的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在园林建设当中需要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结合,发挥园林建设在推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当中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首先要发挥园林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作用,其次发挥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后要通过城市园林建设塑造城市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滕明君,周志翔,岳辉,杨玉萍.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J].中国园林,2012,(4).
[2]王恩,章银柯,马捷婷,包志毅.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山东林业科技,2010,(3).
篇6
一、资源型城市和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资源型城市理论概述。
1.1资源型城市概念。资源型城市是一个人们广为热议的名词,资源型城市也被人们称之为资源城市或者资源性城市。在学术界来讲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具体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在各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或者原则中,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是我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评定原则。发生学原则要求考察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不仅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现在,同样要考虑这个城市的过去,从发生学原则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定是因为自然资源被广泛开采而获得发展的城市。而功能学原则关注于城市所承担的资源输出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最为根本的驱动力。简单来讲资源型城市之所以具备资源性,根本性原因在于资源开采或者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在该城市产业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产业。除了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以外,一些学术研究中根据资源型城市最初形成时有无城市将其划分为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和有依托资源型城市,如大庆、东营等城市就属于无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是先期开展了资源开发利用后期才逐步建立了城市。而淄博、阜新等则属于有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属于先期已经有了城市,后期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使城市具备了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具有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因此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目前来看,在我国的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2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和具体分布。
1.2.1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资源种类进行分类,城市中不同的资源种类,使城市被称为石油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有色矿产城市,而这些城市都属于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当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所占比重最高,占到了资源型城市总量的一半,为63座。其二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划分为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和县级市资源型城市。其三是根据城市规模进行分类,具体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2.2我国资源型城市具体分布。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众多、其分布也较为广泛,在我国的所有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能够占到城市总量的近两成,资源型城市数量已经达到了118个,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随着资源型城市衡量标准的放宽,未来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将有可能达到200余个。
2.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2.1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再生使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资源有效使用、资源合理回收、资源循环再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在于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合理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降低单位生产排放量,达到低排放、零排放标准,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侧重点和具体标准,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原则。
2.2.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并能够切实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减量化原则体现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就是要提倡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
2.2.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升资源的再利用效率,避免使用过多的一次性产品,使资源的价值被一次以上开发利用,尽可能使资源价值最大化。
2.2.3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初次利用后,能够重新被变为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而使资源的可利用性被明显提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资源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2年分3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确定标准为经测算剩余资源可利用量少于30%,可开采的年限低于15年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其固有资源被大量开采,城市发展逐渐失去资源这一基础,尤其在一些城市当中,破坏性开采、违规开采等行为屡禁不止,在降低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这些城市失去了发展活力,逐渐从资源输出型城市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城市。现有研究表明,一些被探明能够开采30年的煤矿,往往只需要10余年就被开采一空,不科学、不严谨的作业方式势必将严重影响城市的未来。从现状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城市发展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的衰落同样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经济、轻环境,过分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轻视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思路,从根本上是造成资源枯竭的重要因素之一。
1.各类资源出现枯竭现象。
虽然我国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相对落后,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些地方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常见。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备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一部分靠资源带动城市发展的城市,因为资源的减少而陷入发展困境,城市地位下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云南省个旧是著名的锡产地,但因持续的开采,其有色金属储量已经出现大幅的下降,地表的砂矿及浅部易采资源出现枯竭现象。个旧本地的冶炼企业已经难以获得来自本地的资源,需要外来资源保障日常生产,目前个旧冶炼企业消耗资源的85%以上来自其他地区.缺乏本地资源,使个旧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发展空间被限制,进而直接导致个旧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个旧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同样我国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目前辽宁大部分煤炭矿区都属于萎缩矿区,煤炭产能持续逐年下降,同样,黑龙江大庆油田虽然探明石油储量居于全国第一,但随着大量开采,大庆油田的可开采量逐渐下降,其开采成本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需要量与日俱增,2007年全年煤产量为25亿吨,到2012年六年时间煤产量达到近37亿吨,总产量增长了50%,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尤其是煤炭和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和开发数量的持续增加,使有限资源被快速消耗,不可否认,由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急待调整和转变。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程度较低。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当中资源型产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一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较突出的发展成绩,但因资源型城市产业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带动城市发展,靠山吃山、有矿吃矿的产业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中城市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因无法持续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投入资金,使得城市建设质量较低,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目前来看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城市金属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城市长远发展的入手,去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并完善城市综合体系,在资源型城市中重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城市内部结构不合理就直接导致城市化发展受影响,城市化程度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1.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想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循环发展,那么就要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思想转变了,那么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就能有保障。从政府的角度要全面建立并健全推进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扶持力度,通过资金补贴、补助、贴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财政支持,使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直接体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要将财政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促进一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为达到节能减排条件的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服务,促进这类项目的开工建设。政府要通过调研、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现状,进而拿出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实现资源性产业的升级改造,对能够实现节能环保改造的企业实施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于暂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且对生态破坏较大的企业实施限制生产,强制企业予以改造升级,对确实无法实现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的企业,采取合并、清退的方式,实现企业退出。为了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循环发展,加快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政府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第三产业当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城市第三产业升级发展,使城市增加新的发展活力,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
2.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工业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产业链,使工业原料与工业生产废弃物之间可以实现不断消耗和再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想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模式是根本之道。以贵州开阳为例,该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磷矿产业升级,该市在磷矿区实现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同样减排的目的也得以实现,万元产值水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万元产值能耗得到明显下降。同样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安徽省铜陵市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在这里得到实现,从饲养场的鸡鸭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到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实现了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即生产出无害有机肥料,同样生产出的沼气还可以用于饲养场孵化室等场地的加热,这一套生态循环生产模式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高效生产。同样在铜陵市还实现了产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2007年起,铜陵市就开始了工业冷凝水循环使用的尝试,通过政府的统一调配,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热水被有偿提供给服务业中的宾馆、浴室,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将一部分不达标的燃煤锅炉淘汰,促进了城市环保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传统资源型城市要想沿着循环经济的道路发展,需要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真正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协调。
3.加快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
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发展;城市环境
1 风景园林概述
1.1 风景园林的含义
风景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风景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广场、街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1.2 风景园林的形式
从布置方式上说,风景园林可分为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和混合式园林等3种形式。其中,规则式的风景园林代表是西方园林,代表国家如,意大利的宫殿,法国的勒诺特尔式和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式的风景园林的代表是中国的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岭南园林;混合式园林主要是现代的建筑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搭配。
1.3 风景园林的功能
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2 城市发展对风景园林的压力
2.1 城市发展对风景园林的副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规模在不断地扩张,城市近郊的大量绿色植被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原有的绿色植物大量减少,给风景园林带来了巨大破坏。
2.2 城市发展中人的因素
近几年,城市的城镇化率增加,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类休憩、活动的空间逐渐缩小,使仅有的城市植物承载压力增大,对城市现有的园林绿化植物生存构成潜在威胁。
2.3 城市发展中的有形污染
城市发展中的有形污染主要包括发电厂产生的废渣,造纸厂产生的废水,化肥厂产生的废气,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汽车尾气,严重地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2.4 城市发展中的无形污染
城市发展中的无形污染主要包括工厂里机器的噪音、建筑工地的噪音、交通噪音、高压输电的电磁污染、家用电器的电磁污染、通讯工具的电磁污染等,都可以使人正常的神经系统遭受损坏,情绪烦躁不安,生活质量下降[1]。
3 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3.1 风景园林体现城市环境的人性要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的风景园林逐渐减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生存质量的重压影响,更加向往风景园林,希望对生活、工作环境进行绿化,从而有效地减轻城市环境中的枯燥、喧闹和呆板氛围。因此,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综合要求,以规划设计为手段,园林部门设计在城市市区或者郊区,修建风景园林能够营造人为的生态系统,将新型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城市中,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环境,减轻因为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和生产生活过程所造成的环境胁迫,为人们服务,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上在风景园林方面的要求。由此,城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大趋势,体现了城市环境的人性要求。
3.2 风景园林体现城市环境的生态要求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净功能,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中的风景园林在改善环境质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菌、衰减噪声、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小气候,提高空气湿度。
3.3 风景园林体现城市环境的美观要求
风景园林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4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中的人的因素,有形和无形的污染都会给风景园林带来极大的副作用,并人为风景园林建设体现城市环境的人性、生态和美观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注重风景园林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风景 园林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风景园林的概述
风景园林作为环境艺术的科学,具有生态、休闲、游览和文化的综合功能。风景是人可以感知和欣赏的景象,在一定条件下,由山、水、生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形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植物作为景观的基础构成要素,具有良好的效益,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消音除噪、吸附灰尘、杀灭细菌以及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益。园林绿化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的改善,能起到巨大作用,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消耗氮即植物的固氮作用,有一些植物对空气中的硫化物也有敏感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改善局部空气质量,对人的居住环境起着绝对的净化作用。随着创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城市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并且相互作用,同时也对广大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城市园林的发展方向、风景园林的功能和作用等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生态建设等等必将是人类城市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难点、重点和热点。
2.1 城市发展对风景园林的压力
2.1.1城市发展中人的因素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流动频繁、相对空间缩小、活动损毁等因素,使城市植物承载压力增大,对城市现有的园林绿化植物生存构成潜在威胁。城市发展对风景园林的副作用
2.1.2城市发展中的有形污染
排污工业企业如橡胶厂、化工厂、造纸厂等等,生产发展的同时造成很多废渣、废水、废气;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生活垃圾和汽车尾气急剧增加,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2.1.3城市发展中的无形污染
工厂里机器的噪音、建筑工地的噪音、以及交通噪音,高压输电的电磁污染、家用电器的电磁污染、通讯工具的电磁污染等等,都可以使正常人的神经系统遭受损坏,情绪烦躁不安,生活质量下降。
2.1.4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聚集在城市的速度也在加速发展,世界上出现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城市的框架在不断扩大,向外扩展,原有植被已不存在,绿色植被被大量建筑材料所替代,新的建筑群,绿化面积少,形成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城市“森林”,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巨大的人为破坏。
3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3.1 城市环境的人性要求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各种有形污染和看不见的污染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各种植物品种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活工作环境进行绿化,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环境中的枯燥、喧闹和呆板氛围,给人以相对自然、舒适的环境。但是,城市是人为营造的生态系统,它大规模地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建设城市、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日益追求在城市和郊野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把人工营造的新型植物群落引到城市中,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环境,减轻因为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和生产生活过程所造成的环境胁迫,由此城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大趋势。
3.2 城市环境的生态要求
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要求,把规划和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来设计和建造景观绿化空间,以满足人的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同时,风景园林和林业又是绿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城市中的树木与城郊森林覆盖大地,是大地绿色环境的主题;城市园林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力军, 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庇荫、降温、调节湿度、减噪、减尘、防风、固炭供氧方面都功不可没,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土地成本高的城市中,特别是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用地,正是为了以采取优势的植物,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建筑、道路、广场铺装地面的比例,要防止公园建设土木工程化的倾向,植物具有的吸收有害气体,阻滞灰尘、减消噪音、杀灭细菌等方面的良好作用;只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得到保证,才能得到。我国在世界上素有植物王国的称号,其中高等植物约 3 万余种,但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所用的仅几百种,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充分利用。
3.3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城市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做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寻求良策。
3.4 城市生态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和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改善土壤透气性,水分含量,土壤比重,土壤pH值,促进微生物的活动,而城市里的土地绝大部分被硬化或覆盖,土壤硬度加大,渗透压改变,含水量减少,pH 改变,温度改变,生态条件恶劣,植物生存的环境恶化。因此城市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发生生理性病害而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但是城市土壤成分质地和植物建植以及养护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许多部门,如何发展城市生态、如何建设生态园林,还要多部门共同协调共同去做。
3.5 城市风景园林展望
3.5.1 城市风景园林组分的分布及构成
城市风景园林中点状分布式的城市公园、广场和街心游园,宜大、中、小结合,线带状分布,如穿越城市的人工河或自然河流两侧为主体的滨河公园,或如公路防护林带等;城市风景园林中立体绿化方兴未艾,近年来屋顶绿化也逐步发展;城市风景园林中景观水体包括:人工湖、人工河和喷泉,其中水生植被是维持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也是水生态系统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和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纽带。
3.5.2 城市风景园林的发展创新
发展是主流方向,探索发展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努力实现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生态模式。生态园林建设思路要与时俱进,单讲生态不讲经济,不讲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就没有生命力。生态园林建设不能只是园林部门的独家事业,而要有整体观念;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结语:风景园林是人类为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可供人们参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将自然生态包括各种植物同山水和各式建筑经过精心设计集中建造在一定区域而成的生态体。开展风景园林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力;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复合承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篇9
关键词/墓园规划、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9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great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various countries in our country are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overpopulation,churchyard land decreased,shortage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activities.The expanding of churchyard land lead to a great vanishing of the greening area.On the other hand,our Chinese people always avoid talking about the churchyard,death,or the grave.so,the real development of churchyard landscape is growing slowly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yChurchyard planningLandscapeTheory researchculture
墓地对于活着的人来讲是一个肃穆、充满哀思的场所,而历史悠久尤其是埋葬着某些名人的墓地对深化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墓地,它们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块净土,使前来拜访它们的人们涤荡心灵。每一个生命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之后,即将在这里得到安宁、恬静、释然,同时也给圣者提供了一个与逝者交谈晤面的地方.这个是墓园真正所要体现得含义。
1 墓地景观的发展历史
我们转而从景观的角度出发,由于地理现象分为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两大类,所以景观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叫文化景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利用自然提供的各种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从而体现出一种或愉悦或压抑或震撼的想法。[5]
其实对于墓地关于永恒主题的追求不只在中国传承不息,在欧洲很多国家也是如此。1857年英国通过的殓葬法不允许对坟墓进行循环利用,但是因为英国许多城市都存在墓地空间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也逐渐改变了这种观点,对墓地进行改革。1993年在英格兰坎布里亚郡的卡莱尔第一块自然墓地对外开放,是卡莱尔的自然墓地景观,每座坟墓上都种有棵橡树作为标记,其它纪念物一律不许设置。通常人们在坟墓上种植树木,作为有生命力的纪念物,同时树木可以创造丰富的多样化生境。
卡莱尔的自然墓地景观
来源:变革中的墓地景观:英国墓地设计与管理的新发展文安迪•克莱登菲奥娜•斯特林(英)编著,李春青译
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墓地管理者除了修剪出条狭窄的小路之外,他们任由草本植物生长。这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疏漏,而是为了改善墓园的生境和保持植物多样性。即墓地管理者限制人们通往单个坟墓的可达性,鼓励死者的家人和朋友把哀思寄托在整个墓地的纪念景观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个坟墓。[6]
从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上,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逐渐形成了它他特有的风格。优美安逸的环境,大体量的墓碑雕刻,与建筑相得益彰,衬托在绿树中,仿佛每一个墓碑都写出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因此成为人们旅游观赏的胜地。
国外墓地景观实践案例
欢乐墓园
欢乐墓园坐落在罗马尼亚马拉穆列什的小村庄瑟宾查内,虽然它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内,但是却以彩色的墓园而闻名全球。墓园内有颜色丰富的墓碑、孩童般的画图和幽默诙谐的墓志铭。现在,欢乐墓园已经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和旅游胜地了。这里却恰恰相反,丰富的暖色调吸引着人们,而那些诙谐的墓志铭总是让人忍俊不住。因为这里的人们认为,死亡是快乐的一瞬间,它让人们脱离现世的困难,寻求更好的来生。
墓园的创始人是Stan Ioan Pătraş,他是当地的一位艺术家。1935年,他在这里雕刻了第一座橡木墓碑,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里又增加了800多个墓碑。在Pătraş的墓碑里,绿色象征着生命、黄色象征着富饶、红色象征着热情、黑色象征着死亡,然后墓碑的背景色是蓝色,也被称为Pătraş蓝,象征着希望、自由和天空。一般墓志铭都会记录人们生前的优点,而抹去缺点。但是瑟宾查是个小村庄,在人们之间基本上没有秘密,因此每个人的墓志铭都是生前的写实,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
图二:欢乐墓园
来源:生态城市网站资料. http : / / ecocity. com/
indexhome.shtml
旧犹太人公墓
这里可以辨认的墓碑可以追溯到1439年,这就很容易的可以知道这是这张清单中最古老的墓地。旧犹太人公墓直到1787年才开始运作,这就意味着它在这张清单中列出的任何墓地开放之前就停止营业了。那些墓碑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它们都东倒西歪,从外表可以看出都经历的多年的风吹雨淋,栏锁把走道从墓碑中分离出来。在这里,你可以买到观看个人墓地的门票,但是你不能参观周围的犹太人教会区。很有趣的是,在大屠杀中,许多犹太墓区都被破坏了,而希特勒明确指出要完整的保存这一墓地,很明显的,希特勒想要在他胜利之后将这里建成博物馆的“可持续性”。
图三:犹太人公墓
来源:生态城市网站资料. http : / / ecocity. com/
indexhome.shtml
2.4Calvary墓园
坐落在纽约皇后区的Calvary墓园是美国最大的墓地,也是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之一。墓园在高速公路旁边,由于地势较低,故不需下车,也能一览无余。坟场内除了车道,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的草地,一群群的墓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拥挤而杂乱地矗立在绿茵茵的地面上。生机勃勃的曼哈顿的天际线是沉寂的Calvary墓园的巨幅背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和在第一大道上呼啸来往的车辆把人们从遥远的过去瞬时拉到现在。过去和现在,生命和死亡的冲撞,就这样一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景象不仅震撼人们眼眸,也同样震撼人们的心灵。
图四:Calvary墓园
来源:美国墓园概述 翟俊编著文章编号:
1000―6664(2009)03―001 9―04
和以上介绍的著名墓园相比,中国的墓园自古受中国传统封建登记制度的影响。宋代大文豪坡曾在悼亡妻的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华夏文化是以求生为核心的文化,人们怕死却一直被死亡镇压与征服[8]。以至于那些让人必须与死亡面对面的场所,从医院太平间到殡仪馆至坟场,只是一种让人短暂停留祭拜的空间,活着的人无事肯定不会去坟茔地转转。
于是即便是在墓园景观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国墓园也没能体现出传统山水园林风格,在墓地的规划布局上也是非常刻板,历代帝王和臣民的陵墓绝不相同,帝王陵墓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风景别致;而臣民的陵墓却简单无规模,而且常常吧最恶劣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不愿涉足的偏壤地带留作墓地。因此在古典的东方文化意向里面,墓冢给人留下荒野、阴风、黄沙、蒿草的印象,让人不寒而栗,恐避不及。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土地稀缺和人们生存环境恶化使得城市发展面临着逝者与生者争地的两难境地,墓地已由处理骨灰或遗体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纪念景观集合体[9]。在进行城市墓园的生态设计规划中,实施生态化的埋葬策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我国的传统和改革都充分体现“回归自然”这一生态理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遗体进行处理安置,都应该本着少占或者不占土地的原则,实现城市墓园生态化设计。
4.结语
墓地在东方文化中,是灰暗苦难的形象,而在西方世界里,这宽敞明亮。前者是阴森,是僵滞,后者是庄重,是肃穆,静雅生动得多。怎么样吸取西方墓园的发展经验,怎样把中国传统造园的经典融入到墓园规划中,怎么样在不违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将生者和死者拉得更近……这些为问题的提出和不断解决,现代陵园的发展也正努力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陵园不能再只给人阴森的感觉,更多的应该是一份祥和安逸的氛围。陵园公园化,同时也是生者从中获得崇高启示与人生感悟的哲学公园。■
参考文献:
[]环境景观设计 郑宏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06
[2] 欧美碑雕艺术 庄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01
[3] 陵墓建筑 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墓园规划的设想王俊杰中华设计师网/设计在线/景观设计
[5]生态城市网站资料. http : / / ecocity. com/ indexhome.shtml
[6] 变革中的墓地景观:英国墓地设计与管理的新发展文安迪・克莱登菲奥娜・斯特林(英)编著,李春青译.
[7] 美国墓园概述 翟俊编著 2009
[8] 我国的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墓园建设 斯震 2009.
[9] 由中国传统殡葬观分析城市墓园的生态化设计 李冰,李桂文,2009
[10] 中国殡葬文化及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张晟,邓禧,1003―739X(2007)06―0099一04,2006
篇10
1.1控制城市污染
城市在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汽车尾气排放、生活垃圾、工业废气、粉尘污染、车辆噪音、光污染、生活废水等各种污染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些城市污染物不但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在园林中种植绿色植物,不但可以涵养水源,吸收工业废气,而且还能够遮挡光线,沉滞粉尘,再者,对噪音隔离也有显著的功效。
1.2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近几年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等绿色经济,而且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建设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升级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式。园林建设是构成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不但可以使城市面貌进一步得到美化,而且还能健全城市功能,在总体上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进程中,势必会大范围的吸引投资者,从而为城市建设储备充足的资金。
1.3美化城市环境
作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污染会降低自然资源对城市建设的供给和承载能力,当前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各种问题。发展园林建设,能够从环保角度着手,不但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实现了维护作用,而且通过人工修建可以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最终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加强园林建设,推进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园林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无形资产就是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这两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把海口市的发展作为例子,最初海口市也只是一个地级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富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虽然我国的政策扶持对其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当地优美的园林景观在整体上推动了当地生态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所以,为了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一定要增强园林建设的发展力度,而且要重点突出园林建设的地方特色。
2.2政府要加强对园林建设的重视度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进了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推动了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而且在园林建设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从生态园林多元化方面来看,我国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园林建设工程。为了增强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发展力度,政府和社会必须要高度重视园林建设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重组园林行业,让其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部门,比如环境保护功能和产品开发功能等。第二,重点宣传园林建设相关的内容,可以依靠网络、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作用进行积极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金,在全民参与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我国园林建设的水平。
2.3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风景旅游区、生产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等,这些内容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由于每种绿地的建设规模和植被数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挥各项生态效益的水平中也存在区别,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空间距离与日俱增,不断削弱其自身具备的生态效益,更甚者会完全丧失生态效益。所以,在对园林建设进行规划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点、面、线互相结合的原则,把带状绿地联结起来,构建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网络体系,把绿地和城市相互融合起来,在充分发挥植被数量群体作用的同时,实现最大化效益,真正为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4在园林发展中把市场经济作为指导理论
在原来城市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时候,园林建设只属于有钱人的娱乐设施,对普通人而言,园林绿地根本没有什么意义。相较于从前的园林绿地,当前的城市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开放化状态,园林服务群体也最终变成了广大群体。园林建设不再仅仅局限在观赏价值上,现在已经开始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整体上,园林景观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把园林行业发展成为当代新的产业部门。
3总结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专业
- 下一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