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急诊外科夹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行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16层螺旋CTA结果行急诊外科治疗。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准确地提供颅内动脉瘤的部位、瘤体、瘤颈大小和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且,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师顺利找到动脉瘤后成功夹闭。 结论 16层螺旋CTA是一种准确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并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急诊外科治疗。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 瘤;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16-slice CT angiography in emergent surgical clipp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3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successively underwent 16-slice CTA examination. Using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s and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s, neuroradiologist performed the morphology,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aneurysms, neck geome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aneurysms to bone structures and adjacent branch vessels. Emergent surgical procedure based on 16-slice CTA images. Results The 16-slic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clearly provided the location of aneurysms, the size of the sac and the neck,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eurysms and parent arteries, and the information would help the neurosurgeons find the aneurysms and clip them successfully. Conclusion Sixteen-slice CTA is an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examin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it can provide sufficient diagnostic information in guiding the emergent surgical clipping of aneurysms.
[Key words]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ment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病,正常人群发病率约3%~6%,尤其是女性,颅内动脉瘤可能会破裂,破裂的动脉瘤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和颅内血肿等病变[1]。并且,许多破裂的动脉瘤患者会死于再出血,而合适的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动脉瘤的再出血[2]。因此,迅速的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是非常重要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是一种常用的微创的检查方法,它相对便宜,操作快速简单,尤其随着16层螺旋CT推广应用,16层螺旋CTA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3-5]。本研究目的是评价16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急诊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2例,女21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1岁,平均57岁。入院原因如下:15例SAH,22例SAH伴有脑室出血或/和颅内血肿,6例颅内血肿。
2. 影像学方法 43例患者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和重建参数:准直0.75mm、层厚0.75mm、重建间隔0.4mm,120kv、250mAs。扫描范围从颈1至颅顶,扫描方向是自下而上。使用高压注射器(Medrad,Stellant,PA)团注85-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三代显(350mgI/ml),流率3ml/s,为了获得最佳的脑动脉血管内对比增强,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的确定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动脉期开始扫描时间为15~25s(平均18.5s)。5例因患者不配合检查静脉注射少量镇静剂,没有一例因为技术原因而失败。
3. 图像分析 所有CT图像由一位神经放射科医生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工作站Siemens Wizard进行血管成像,成像方法为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 VRT)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另外,运用薄层的VRT和MIP对脑血管进行评价,薄层VRT和MIP的厚度从10mm~30mm,薄层VRT和MIP图像仅包括脑血管的一部分,一般不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常规的VRT和MIP图像分析时间20min~25min,而薄层VRT和MIP因为不要切割图像分析时间仅需要10min~15min。观察者主要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囊状、梭状和不规则)、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伴有血肿的患者通过薄层MIP分析动脉瘤与血肿的关系。神经外科医生根据CTA图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所有外科夹闭的患者都行部分颅骨根除术,全部采用钛夹夹闭动脉瘤。
结 果
1.颅内动脉瘤资料 43例患者有45个动脉瘤:23个大脑中动脉瘤,14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大脑后动脉瘤。34个动脉瘤呈囊状(76%)、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20%)和2个动脉瘤呈梭形(4%)。11个动脉瘤直径小于5mm,24个动脉瘤直径介于5mm至10mm 之间,10个动脉瘤直径大于10mm。全部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7.7mm (3.2mm~24.9mm)、平均瘤体大小为5.9mm (1.9mm~22.1mm)、平均瘤颈大小为3.3mm (1.7mm~7.4mm)。
2.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43例患者的45个颅内动脉瘤全部根据16层螺旋CTA图像提供的信息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41个动脉瘤仅需要1个钛夹夹闭,其它4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螺旋CTA图像能清晰提供的动脉瘤与毗邻分支的关系、动脉瘤与颅骨结构的关系、动脉瘤体与瘤颈的关系。术中依据16层螺旋CTA图像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颅内动脉瘤,并成功夹闭了这45个动脉瘤,术中所见的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及方向与CTA图像非常吻合。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血肿的患者,薄层MIP的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及其与血肿的关系,术中清除血肿并成功夹闭了动脉瘤(图1-7)。术中认为所有颅内动脉瘤都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都是开放的。
讨 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大多数患者死于再出血和最初的颅内出血。早期神经外科干预可以大大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在我们医院,16层螺旋CTA已经作为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SAH患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与DSA相比较具有简单、快速和安全等优点。在急诊情况下,通过平扫CT明确诊断自发SAH或颅内血肿后,16层螺旋CTA可以立刻实施寻找致病原因,对于烦躁不合作的患者只需要静脉注射少量短效的镇静剂就可以完成CTA检查,全身麻醉基本上是不需要的,但急诊的DSA检查经常是必需的。CTA的快速诊断对手术决策是十分重要的[2, 6-8],特别对于一些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较大颅内血肿的患者[9]。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仅根据CTA检查结果即行手术治疗,其优点是在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时,可同时进行图像的后处理,术者通过医学图像保存与传输系统在手术室观看影像并制定入路,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这些患者动脉瘤全部被成功夹闭。所以,通过16层螺旋CTA的帮助大大缩短了术前准备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介入技术虽然已经迅速发展,但介入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克服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伴随的神经并发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神经并发症的危险性也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曝光时间超过十分钟是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这些发现表明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接受无创的脑血管检查,利用无创的脑血管检查方法逐步替代导管造影来诊断脑血管疾病[10-12]。即使无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DSA检查过程中神经并发症仍会发生,所以,导管造影应该限制。本研究中,43例动脉瘤患者仅根据CTA图像决定治疗方案,而避免了创伤性DSA诊断检查,降低了神经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患者的动脉瘤被成功夹闭,对于伴颅内的血肿患者,血肿同时被清除(图1-7)。所以,本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可以根据CTA图像直接行外科治疗,从而避免了创伤性DSA检查。
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扫描时间,当对比剂在颅内动脉瘤内达到峰值时进行扫描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计算开始注射对比剂到启动扫描所需的延迟时间,目前有两种较常用的方法[13];①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法(test bolus):首先选定感兴趣区(ROI),用预期的同等流率注射小剂量(15-20ml)的对比剂,10s后在靶血管区每隔1.5s行低剂量CT扫描1次,通过回顾分析ROI内的CT值可以计算对比剂峰值时间来确定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此法可以准确掌握动脉期扫描时间;②Bolus tracking技术,首先选定ROI,然后设定触发点阈值,注入对比剂后10s后开始CT监测扫描,每隔1.5s低剂量扫描1次并计算ROI内的CT值,当CT值到达阈值后3s开始动脉期扫描。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bolus tracking技术简单,相对准确、不增加对比剂用量、费时较少,不如test bolus精确,但test bolus需要两次注射对比剂和分析预试验图像的时间,造成了对比剂用量增加、扫描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延长。由于自发性SAH患者的病情较重,为了能尽快完成CTA检查,我们医院常规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来决定头颅CTA的扫描开始时间,大部分文献报导也是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14, 15]。另外,本研究中采用了薄层VRT和MIP重建,他们重建的图像与常规的VRT和MIP一样好,甚至有时图像更佳(图1-7)。薄层VRT和MIP重建对于计算机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因为它们只需要较少的一部分容积数据,而且不需要对图像进行切割。所以,应用薄层VRT和MIP重建大大减少了后处理时间,并且由于图像没有切割可以提供更多的周围组织信息如颅骨和血肿等,这些信息对于动脉瘤的定位和手术路径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时,薄层VRT和MIP重建应该作为一种首选的重建方法。
总之,16层螺旋CTA是一种准确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并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急诊外科治疗,从而可以避免创伤性DSA检查。
参考文献
1. Wardlaw JM, White PM. The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rain, 2000, 123 ( Pt 2): 205-221.
2. Chen CY, Hsieh SC, Choi WM,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uptur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at uncommon location for emergent surgical clipping. Clin Imaging, 2006, 30(2): 87-93.
3. Chen W, Wang J, Xing W, et al. Accuracy of 16-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 Neurosurgery, 2008, 62(1): 113-121.
4. Chen W, Yang Y, Qiu J,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16-ro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or surgical clipping. Surg Neurol 2009, 71(5): 559-565.
5. 俞胜男, 邢伟, 陈文华, 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6): 1-4.
6. Wintermark M, Uske A, Chalaron M, et al. 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comparison with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J Neurosurg, 2003, 98(4): 828-836.
7. 朱丽丽, 徐凯.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3):9-12.
8. Dehdashti AR, Rufenacht DA, Delavelle J, et al. Therapeutic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Br J Neurosurg, 2003, 17(1): 46-53.
9. 胡锦清, 沈建康, 林东, 等.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2): 102-106.
10.Hirai T, Korogi Y, Suginohara K, et 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unsubtracted 3D digital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rotational digital angiography in the pretreatment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JNR, 2003, 24(6): 1067-1074.
11.毛俊, 王艳萍, 彭秀斌, 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 5(2):10-12.
12.Willinsky RA, Taylor SM, TerBrugge K, et al..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899 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adiology, 2003, 227(2): 522-528.
13.Macari M, Israel GM, Berman P, et al. Infrarena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t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intravascular enhancement without a timing acquisition. Radiology, 2001, 220(2): 519-523.
篇2
关键词:优化D接流程;缩短;危重患者;滞留时间
急诊室患者滞留时间是指患者从预检分诊开始到离开急诊室的时间段,包括急诊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治疗时间、初步抢救后决定住院到实际离开急诊室的时间[1]。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的逐渐开展,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送患者增多,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及疑难患者,面对逐渐增多的病患,急诊科的扩建往往不能满足患者住院需求,造成急诊患者滞留多、且以危重、复杂病历居多,患者病情得不到专科救治,医患矛盾日益紧张。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2016年1月~6月危重患者136例,均经护士根据卫计委分级标准预检分诊为一级患者,其中内科患者82例,外科患者54例;120送入77例,外院送入39例,自行就诊20例;入手术室患者12例,入介入室患者15例,入住各ICU 85例,入住院科室18例,放弃治疗6例。
1.2方法
1.2.1设立抢救单元,急救仪器和物品集中放置 设立急诊抢救单元,将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抢救车等急救设备围绕急救床合理定位放置;将治疗车抽屉重新划分布局,将抢救用物集中、分类、定点放置,专人管理,方便护士取用[2]。既节省了护士用物准备的时间,又避免了现场秩序的混乱。
1.2.2优化工作流程,确保绿色通道通畅 从临床实际工作出发,急诊科与医务科联合制定危重症“六大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全院实行“绿色通道章”优先的制度规定,并按院字号文件下达到每个科室。凡是盖有“绿色通道章”的处方、申请、化验单等均给予优先执行,同时可“先救治,后交费”。全院在医务科带领下制定“六大病种”患者救治转运流程图,全院一盘棋,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患者诊治、转运工作,保证患者救治、转运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1.2.3培训护士急救知识和技术,提高急救能力 多次组织医生和科室骨干护理力量通过理论授课、操作展示、技巧分享、操作比赛等形式培训医护配合要点、护护配合站位、包括颈外静脉留置针等各种穿刺技术、急救物品及仪器使用等,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院领导多次参与演练,指导全院医护配合,使得全院一体,高度重视,急诊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分流。
1.2.4合理配置和使用转运的人力、器械、资源,保障转运途中患者安全成立临时转运小组,由首诊负责医生、当班高年资护士、担架工人组成,负责患者转运工作。根据临床需要,科室配置小型化、便携式除颤监护仪、多个简易呼吸球囊等器械。对陈旧的担架车轮统一更换为灵活的万向轮,并购置了多功能转运车,满足了不同重症患者的需要;同时联系后勤保障部门设立专梯,增加后勤力量,增设3名担架工,24 h不间断值班,保证了人力资源的配备,做好延伸服务,保障患者安全转运。
1.2.5急诊科与住院部交接单的设计 以往门诊患者转入住院部,按普通转科记录单填写,内容复杂,且无重点,护士往往花费较多时间去书写记录单,交接时应交接的未交接清楚,留下较大隐患。我科分别设计了急诊病区与住院部交接单、急诊科与手术室、介入室交接单,专用交接单设计简单、合理,护士在交接时,既把重点项目交接清楚,又节约交接时间。患者在急诊科接诊后,医生接诊患者评估病情,相应科室会诊,决定入住科室,由护士准备好相应转接单,在相应栏内打勾,送入手术室或介入室,相应科室护士核实该以上内容。再在交接单上签名。此单书写要求按江西省文书书写规范书写,进入病历。此交接单大大节约了交接时间,使得患者得到及时的专科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2 结果
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护理流程,除6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1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安置,同时缩短了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得到有效安置,为患者预后创造良好条件,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在95%以上。
3 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最多的科室,具有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同时急诊科也是医院医患矛盾、暴力事件和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增强,对急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导致急诊科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急诊护理路流程的优化过程中通过科学制定工作程序及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了急诊护理管理的最优化,从而确保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3]。我科自行设计急诊科与住院部专用专科护理记录单,缩短交接时间;增加后勤力量,增设担架工,做好延伸服务,保障患者安全转运;严格实行绿色通道、急诊优先住院程序;通过一系改进措施,优化转接流程,急诊留滞患者人数及时间缩短,转接迅速,患者安全风险降低,患者及住院部医护人员满意度增加,社会信誉度提高。
参考文献:
[1]Ding R,Mccarthy ML,Desmond JS,et al.Characterizing Wait-ingRoom Time, Treatment Time, and Boarding Time in the E -mergency Department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J].AcadEmerg Med,2010,17(8):813-823.
篇3
关键词: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quick emergency rescue effect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Methods 240 cases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to May 2011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patients with routine care proces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quick to implement emergency care process.To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dmissions to time,confirmed to specialist treatment time,mortality,morbidity differences.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missions to diagnosis time,confirmed to specialist treatment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with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Quick emergency care process;Acute stroke;Emergency Treatment
急诊科为医院治疗的重要科室,为临床救治危重患者的第一线,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建立绿色通道为急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机制。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患病率高、病情急、变化快等特点。文献报道[1],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同发病后救治的及时程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我中心救治的2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抢救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5年5月我中心救治的2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2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为46岁~86岁,平均年龄为(62.81±3.42)岁,脑梗死患者75例,脑出血患者4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47岁~87岁,平均年龄为(64.92±3.81)岁,脑梗死患者73例,脑出血患者47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发病至急诊科时间均为5h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救治流程,接诊,分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采取急诊救治措施,检查,等待检查结果,入院。实验组患者给予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接诊前即做好监护,抢救准备,患者至急诊后,开启绿色通道,在1h内完成患者评估、抢救、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急救措施。患者入院15min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供氧、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同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在20min内开展CT、心电图检查,同时联系专科医生进行会诊,结合检查结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应在30min内做好术前准备,送患者接受专科治疗[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病死率、致残率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字2检验与t检验表示,P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救治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和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实验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死率,70%以上的患者均出现后遗症,临床多表现为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文献报道[4],脑卒中患者在得到及时救治后,仍具有较高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影响患者生存时间。急诊科为院前治疗和专科急救的枢纽,在后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急诊科救治时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不及时,各环节仅是被动衔接,救治流程未真正做到快捷[5,6]。因此,采取快捷有效的护理流程,涉及接诊前、诊断、急救、护送等各流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规范化完成救护工作。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缩短急诊救治时间,简化急诊流程,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快捷、连贯、规范化救治,这既可保证缩短时间,又可保证采用规范化流程,为后续治疗提供充足时间。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病死率和致残率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素玲.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201-202.
[2]赵素敏,张宏,刘国英.急诊快捷流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救治中的效果及对微创治疗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238-2239.
[3]刘艺英,刘秀云.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快捷护理路径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辽宁医学杂志,2014,28(4):222-223.
[4]陈妮,吴显和,毛世芳,等.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8):1069-1071.
篇4
关键词:急诊科 质量管理 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R 197.32;C931.2 文献标识码:A
急诊科通常是医院状况最为复杂、接诊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其承担了更多的医疗责任和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升高,医院急诊科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1.医院急诊科目前管理现状
当前,医院急诊科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急诊科的拥挤问题和急诊科的污染问题。
1.1急诊科拥挤的现状
医院急诊科患者的组成大多较为复杂,这直接影响了急诊科正常的工作运行,首先,非急诊的患者在急诊科挂号就医,大大增加了急诊数量,占用了本来就有限的急诊资源,加重了拥挤的现象;其次,部分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急诊大多分流比较困难,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出院;最后,有研究表明,个别特殊的患者,如醉酒、自杀以及家庭纠纷等原因造成的急诊会严重影响正常急诊程序,延长停留的时间。
除了患者组成的复杂,急诊科自身配备的不足以及配置的不合理也增加了停留时间,造成急诊科的拥挤,主要表现为:第一,住院床位紧缺(没有加床加走廊,消防、抢救的生命通道不能堵的),致使部分患者只能滞留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第二,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使得急诊患者不能得到快速及时的救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拥挤。
急诊科的拥挤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美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急诊科拥挤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和等待的时间过长时,其自身的隐私以及尊严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于那些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的患者,开放的环境不仅影响其睡眠质量,也会使其缺乏安全感。此外,急诊科的拥挤会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造成更多的医疗纠纷,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随着急诊时间的延长,急诊科能够用于周转的床位也就变少,利用率下降,而患者的治疗周期也会延长,花费也会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1.2急诊科污染的现状
急诊科的污染问题也是其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急诊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需要与时间赛跑,相关的医护人员往往只在意能否进行成功的抢救,反而忽视了造成急诊科污染的可能,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1.2.1急诊科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医院为了方便急诊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大多选择将急诊科设置在一层,导致其通风不畅,容易滋生昆虫,另外由于来往的人员较多,造成空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增多,容易引发感染。
1.2.2 急诊科未能够及时进行消毒和检测
急诊科由于人员流动大,病情复杂,各种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潜伏其中,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紫外线消毒,那么极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1.2.3 急诊科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问题
急诊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来势凶猛,医护人员为了赶时间进行抢救,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消毒工作,使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进行传播,造成交叉感染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通过手传播的医院感染,往往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
1.2.4医疗器械的感染
医疗器械也能够作为传播媒介,尤其听诊器的听筒、血压计的袖带等,容易被忽略,特别是残留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的污染,更容易引发病原菌污染,导致急诊科的感染问题。
1.2.5 医疗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急诊科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掌握并且严格执行相关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在接诊的过程中,为了贪图方便,将医疗废弃物随意处置,随便放置在生活垃圾桶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二次的感染,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2.6 相关医护人员无菌意识淡薄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质,当医护工作者在接待患者时,比如意识障碍、情绪激动的外伤出血的患者,往往为了迅速止血而忽略了对已经污染的伤口的消毒,导致清洁不彻底;在抢救重症患者时,为了尽快进行静脉输血,没有清洁周围皮肤上的血迹就进行穿刺,也会导致急诊科的污染现象。
2.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意义
急诊科作为医院收治患者最集中、病情最危急的科室,其质量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急诊科的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间接的代表了医院综合的能力和水平。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急诊科拥挤以及污染等等问题,减少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医患矛盾和风险,而且能够切实为急诊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更加满意的服务,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给医院带来活力。因此,提升急诊科管理质量应当成为医院综合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
3.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策略
3.1完善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急诊科的质量管理,大多是由科室的主任或者护士长带头,与相关的医护人员共同构成,其首要任务是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综合方案,此外还需要进行的工作有建立急诊科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检查督导急诊科人员的日常工作,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定期分析和总结急诊科质量管理的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完善和微调等等。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下面设立医疗和护理两个单独的质量管理小组,其中相关医师主持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护士长主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剩余医师和护士作为组员协助完成工作,科室主任作为质量管理小组的总负责人,指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开展。
医疗和护理这两个独立的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根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实施办法及考评方法,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急救预案和治疗规范[2]。
3.2健全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针对急诊科的科室特点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和作业制度,特别是在医疗质量控制方面,包括首诊和会议的负责、三级医师的查房、危重患者抢救以及患者症状分级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完善以及调整,实现医疗风险的有效防控,提升急诊科的诊疗水平。
第二,对急诊科各项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症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规范化的操作能够有效预防误诊、错诊等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急诊科医疗的整体质量。
第三,健全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急诊科管理水平和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医疗和护理两个质量管理小组的督查工作,能够对急诊室各环节进行有效检查和考核,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漏洞以及不足能够及时进行改进,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奖励,有助于医护人员相互的激励和进步。
3.3加强对急诊科的监测和评估
第一,负责急诊科质量管理的小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目标的实现状况,把握各个部分分工协作的配合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严重以及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紧急会议的形式进行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第二,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落实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对于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然后再对改进后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的良性循环,此外,路径管理作为保障诊疗质量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措施,能够极大提高管理效率,缓解拥挤的情况,有效降低诊疗费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三,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范进行实施,保证质量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下去,对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的监控和点评,对相关的急诊处方的撰写、病例书的撰写都应当规范化,从而提升效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
第四,针对急诊科存在的污染的问题,应当特别注意急诊科消毒以及预防用药规范,不断加强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此外,应当重视手术安全,落实术前和术后的核查制度,有效控制感染,防范安全隐患。
第五,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教育。急诊科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培训和再教育,这也是有效降低质量管理难度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重视对医护人员法律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再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法律和医疗意识。
4.结束语
医院急诊科特殊的诊疗环境以及拥挤、污染的诊疗现状决定了其受到的风险和冲击也最为严重。提升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可以从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管理制度以及落实管理内容等方面着手,能够有效控制医疗风险,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体会
急诊病人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将病人分为重病与非重病、稳定与不稳定病人,还结合急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体征、急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决定其分诊。
急诊科医师要接诊所有各科病人,在完善病历及各项检查,稳定生命体征后,视专科情况请专科医师会诊治疗。各类病人在急诊科初步处理后,视病情转入各个专业科室的病房或者门诊随诊。
急诊科管理
人员素质:所有急诊临床医师均要接受初级、高级心肺复苏及初级和高级创伤学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急诊科注册医师。
人员分工及职责:急诊科有注册医师及住院医师,急诊科内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急救复苏组、灾难医学组、中毒组和观察医学组等。所有医师一起接诊病人,遇有危重病人及疑难疾病病人时随时请示二线值班医生。每名医师接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或观察后出院、检查完毕后的转诊,负责到底。病人住院由护士、护工或医师运送,特别是重病和不稳定病人,实行转送病人出发、到达时间登记制度。
院前急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一旦有急救医疗服务需求,院前急救救护小组在3分钟内根据疾病的病情携带急救药品与器材齐备的普通或监护型救护车出发,在病人到达时提前通知回急诊科的时间、病员数量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包括护士到门外迎候救护车,抢救区医师做好复苏设备准备等,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
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求助,在电话报告医院行政值班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和个人防护设备,视情况携带合适的救护车在3分钟内出发,到现场后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地点、病员人数和大致病情,以便急诊科乃至全院做好应急准备,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提高急诊医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胜任急救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徒手心肺复苏、人工气囊的使用人人过关,气管插管人人掌握,急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人人会操作,规定院前急救出发时限性,运行病历书写的及时性、规范性。在运行中督促、检查、整改、提高的考评机制,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科室各类管理制度、岗位职责上墙,科室各类人员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在工作中充分落实各种制度。制定急诊科风险管理预案、各类突发事件和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流程,如猝死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急诊病人跌倒应急工作程序、成人无脉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等,并在执行中检查、完善、提高管理措施,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自主管理是针对单纯地依靠上级下达任务和规定,被动地接受监督管理而提出的,是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目标的一种自我管理活动。自主管理意味着在实现科室目标的过程中,每人都自觉地把科室的发展目标变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按目标自觉自主地努力工作,按岗位要求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医务人员从心理上认同医院的价值观,从行为上与医院保持步调一致,切实有效地工作,遵规守纪,热爱本职,追求进步,乐于奉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81-02
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的重要窗口,是医院的最前沿阵地,是医院的高风险区,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区。随着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也迅速增多。因此,加强急诊科的风险管理及迅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本文通过护理角度论述一下在医疗纠纷中护理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在在本院急诊科的15例护理纠纷,其中因护理技术缺陷导致的纠纷5例,护、患沟通不及时服务态度差导致的5例,护士责任心不强、核对制度不仔细的2例,服务流程不严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的纠纷3例。
2护理纠纷在急诊科形成的原因分析
2.1护理技术缺陷
2.1.1护理操作不科学规范
急诊科的特点是重病号多,且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当出现大事故要大批量抢救病人时,为了完成抢救工作,善自减少操作流程如不贴输液瓶签,因加药不及时而善自减少用药等,降低了护理质量。
2.1.2临床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急诊抢救技术不够熟练
现在我院急诊科护理队伍分配不够合理,有经验的老护士纷纷调离岗位,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现象。5年以上的护士只占35%,其与均为年轻护士。年轻的护士她们有激情,但缺乏经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对复杂问题的观察和判断力均缺乏。相对的其综合处理问题的独立能力也就不够强。而这些往往就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2.2护理服务不全面的缺陷
2.2.1绿色通道(即抢救流程)不通畅
急诊科与各科室均有关联。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护士要与医生及其他部门的科室人员接触。此时,急诊科的护士就要担负起很关键的协调作用,保证病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检查。避免出现因交接不及时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如医技检查报告不能及时发,收费拿药要长时间的排队都会使患者及家属烦燥不安,对护士的服务产生抱怨,从而增加投诉率和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2.2.2缺乏同情心,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解释不到位,服务态度生硬
急诊患者大部分都是突然发病,患者都是充满恐惧感来院的,怀疑自已是不是得了重病。都希望能在急诊科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缓解自已的疼痛。这就给我们护士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急诊患者多时,这种压力会更加突出。大家都想优先诊治,都认为自已是最严重的。如果这时我们护士因为繁忙的工作不能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做出耐心仔细解答的话,患者就会对医护人员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一旦其治疗低于其期望值时,就会引起投诉或纠纷。
2.3护理管理方面缺陷
2.3.1因急诊科和全院多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护士长要用大部分的精力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又要对本科室的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如完成部队新兵的体检。护士临时换班,怎么合理的对新老护士搭配排班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护士长的职能管理,对本科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改正。
2.3.2管理者护理安全意识不强,管理缺乏力度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虽对各班次的护士划分了严格的工作制度,但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奖罚不明,只知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不会找根本的原因给予改正。而对于好的现象又不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致使护士出现抵抗情绪。这样有再好的制度也会执行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4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缺陷
2.4.1护理观察记录不全面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病情没有全面的认识,观察不够细致,病情发生变化时没有急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而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有的护士在观察病情时,过份依赖仪器,监测数据不够精确等都会影响抢救工作,从而造成护患纠纷。
3护理防范对策
3.1准确认真的记录护理文书,在出现医患纠纷时,护理记录也是强有力的法律证据
急诊科护士应特别注意在抢救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记录下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如果确因抢救患者不能马上记录时,应在抢救结束后6h完成补记并加以说明[1]。
3.2应定时定点的在科室里组织医生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医护人员能够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问题提早预防,并加以改进。以科内发生的纠纷为例,组织全科室的医生护士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使全科护理人员从中得到警示[2],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及应急程序。
3.3合理分流患者,改善服务,节省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
随着人们对保健需要的提高,患者稍感不适就到医院看急诊。因此在急诊时间内,就会出现各科的患者都集中到急诊科。
这时我们就应迅速分流患者到各专科就诊,以缓解急诊医护人员的压力,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急危重患者服务。对于危重患者在院检查时都应让护士陪同前往,这样可协调其间出现的秩序混乱情况从而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了护患纠纷。
3.4定期给医护人员培训急救技能,提高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急诊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应对护士进行系统的急诊专科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让护士对各科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应熟练掌握。通过定期的培训,急诊科护士特别是新护士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5发扬“以患者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的护理理念,全体医护人员的观念发生改变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主动询问病人的需求,并给予改进。急诊护理过程中,患者情绪均不稳定、爱抱怨,护士这时应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维护患者的各种权益,对不同态度的患者给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取得患者的信任[3]。
4小结
我科通过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主动服务的理念,开设急诊绿色通道,简化了就诊流程。加强培训了急诊护理人员特别是新护士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全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加强了急救护理安全管理等措施,患者对我科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提高医疗质量是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心声,它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但在其间我们急诊科的护士应在其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它能使整个医疗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使医患双方的关系更协调!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7.
篇7
急诊护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艺术[1]。而急性腹痛和呼吸困难是急诊科就诊病人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为了让这两种急症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或减轻患者痛苦。本科自2005年1月~2007年9月,对223例以急性腹痛或呼吸困难症状就诊的病人采用症状及疾病两种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3例患者中,男126例,女97例,年龄11~67岁。其中急性腹痛患者132例,呼吸困难91例。将2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症状护理组112例,疾病护理组111例。两组在症状的种类、年龄、性别间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护理人员共14人,其中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6人,年龄在30~41岁6人,20~29岁8人,两组护理人员在技能、学历、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症状护理程序的制定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聘请专家指导,组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和高年资的护士,共同协作,按疾病护理过程组织整合成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症状护理程序,见表1。表1 症状护理程序和疾病护理程序对照表(略)
1.2.2 实施方法
症状护理组病人共112例,患者到急诊科后按症状护理程序进行诊治和护理;疾病护理组病人共111例,患者到急诊科后按疾病护理程序进行诊治和护理。经急诊科初步诊治护理后,护送入专科病房进一步治疗。将两种护理模式在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第一时间、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数据进行统计。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两种护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病例在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第一时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比较
症状护理组的病人及家属满意率高于疾病护理组(χ2=4.75,P<0.05),见表2。表2 两种护理模式病人及家属满意率比较(略)
2.2 第一护理时间
即从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时间比较:症状护理组所用时间为(1.04±0.18)min,疾病护理组所用时间为(1.22±0.14)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8.33,P<0.01)。
3 讨论
3.1 有别于西方国家急诊流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患者有两个主要聚集地,一是抢救室,二是就诊室。患者被分为两大类,危重患者入抢救室,非危重患者入就诊室,即患者围着医生转,护士跟着医生干,不仅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淡漠,而且急诊护理与急诊医疗脱节。为使急诊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务,应将各专科的急救技术纳入急诊科的标准化方案进行实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抢救预案和操作流程[2]。本组病例将传统的疾病护理模式改为症状护理模式,改变了患者围着医生转,护士跟着医生干的被动局面,使急诊护理由被动的护理配合变为主动的护理配合,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率。该组病例显示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优于疾病护理组(P<0.05)。
3.2 由被动的松散护理转变为主动的整体护理。患者在急诊科得到怎样的服务才算适度,整体护理要求急诊护士不是我能干什么就向患者提供什么,而应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3]。急诊病人有别于住院病人的是,住院病人是以某个疾病入住病房,而急诊病人往往是以某个症状来就诊,因此应该探讨出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我们观察显示,症状护理组在第一护理时间比疾病护理组明显缩短(P<0.05),使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快速有效的系统护理。因此采用症状护理模式,将能高效、快捷为患者提供急诊护理服务,是急诊护理较为实用的一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诊护理发展的现状和与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篇8
关键词 急诊 护理纠纷 原因 应对措施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在逐渐提高,随着近些年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逐渐得到医护人员和人们的关注。急诊室是一个综合性科室,接待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发病情况不同,处理措施及治疗也各不相同,因此,较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近些年我院制定并加强对护理纠纷的应对及处理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120例,其中由于医疗文献书写不规范引起护理纠纷30例(2500%),技术操作失误30例(2500%),因对护理人员态度不满导致护理纠纷45例(3750%),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差导致护理纠纷15例(1250%),针对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护理纠纷的原因:①医护人员技术失误:医护人员技术失误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各项护理技术不熟练,导致错误执行医嘱或是错误进行操作流程,如只能肌注的药品进行静滴使用;应缓慢静滴的药物,没有进行药物滴注速度的控制;将胃管插入气管内;错误操作雾化吸入治疗等。因此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的精神及身体造成严重损伤。②医护人员态度问题:在进行急诊护理工作中,态度问题是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因为在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常需要进行快速、及时的抢救,患者家属的心情比较迫切和急躁,在询问病情和就诊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急躁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给急诊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难免会对护理工作产生挑剔的情绪,导致护理纠纷发生。③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急诊科就诊均为急症、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常需要执行医生的口头遗嘱,所以在急救措施完毕之后应及时的补充完整各种医疗文献,例如:医嘱、执行单、操作流程等,证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护理工作中如没有早规定时间补充完整医疗文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患者家属则认为护理工作没有有效、尽责的执行抢救措施,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④违反规章制度操作:护理人员没有按照已经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尽责的护理操作。因此导致发生意外情况,导致发生护理纠纷。⑤应变能力低:在护理工作中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对急诊室进行的急救措施实施和流程不能快速的反应,导致延误治疗时机,产生的护理纠纷。
应对措施:①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班:为提高护理知识业务水平,我院定期针对急诊室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急救培训班,提高急诊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施各种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执行。②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和学习:定期开展医疗及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印制和派发法律知识的宣传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法律知识学习,预防和避免在工作中因法律知识薄弱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③推行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在医院和急诊室内推行人关怀护理措施,对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均采用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及家属的情感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护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情感干预,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度,从而避免和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讨 论
综上所述,导致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有效解决的方法就是针对于问题的本身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纠纷发生的比例和原因制定有效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本文通过对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采取了有效合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均获得圆满解决。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减少护理纠纷,改善医护关系,使就诊治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锵.护理社会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2-144.
篇9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1】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追求,而开展急诊救治服务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急救工作富有挑战性,急诊科也是高风险科室,护士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规范的工作流程,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救治氛围,从而减少护患矛盾,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从而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为达到此目的,急诊科护士必须掌握必要的护理和救治技能。
1.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1.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1.2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1.4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1.5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1.6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1.7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1.8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心得五:急诊科护士心得体会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只是我在急诊短暂工作的浅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2】通过二个月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学习,总的来说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真正达到急诊专科护士的水平,我现有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培训的方式分为二个阶段:4周理论学习、4周临床实践与总结汇报。第一个月在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阶段。这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全面,课程安排合理,学习的内容涵盖了急诊医学以及护理的多个方面,所学的就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虽然风格、观点不尽相同,对护理的方方面面知识了如指掌,临床经验丰富。授课的老师更是从新进展的角度对我们进行授课和指导。每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大家相互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在这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平时在工作中我忽略很多知识和新进展,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要把这些知识都一一拾起,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月临床学习阶段,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师安排我们进入临床实践,我虽然在急诊科工作,但接触这么专业并且系统的学习还是第一次,让我体会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我决定要紧紧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展开来,努力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理论完美的和实践结合起来。
在临床实践阶段,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课和技能培训。在短短的一个月中,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努力的学习,我第一次尝试了PPT制作与讲课、综述、开题写作。虽然一路过来,困难重重,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都一一克服了。不论质量高低,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我想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能力。
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科护理实践、护理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我对急诊医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义,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医学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类疾病急性发病的原因、病理和急救治疗的专业。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其工作特点是随机性强,病人病情危重,病种复杂。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才能胜任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二、熟练护理操作能力,急诊病人大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娴熟的技术往往能赢得时间,挽救生命,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时时体现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紧急处理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让病人有安全感。操作准确无误,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如现代化仪器的熟练使用、独到急救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高超的急救技术和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匿伤情的能力,都要求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临床应急、急救护理观察处理与特点和一般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大不相同。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往往是突然的,除了少数情况可以预见外,大多数是随机的,因此要求护士不能单一地等待医生来确诊,对应变的反应要快,处理能力要强。对临床应急、急救的患者采取有效的科学的紧急救治措施,以及急中生智、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能力,并采取一系列具体应变处理措施,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患者生命都会起到切实可行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医护配合能力,随着不断的进修和学习,我们的知识水平及素质也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我们增强了配合医生工作的能力。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地配合医生工作。通常认为护士的工作是执行医嘱,完成各种护理工作,而诊断治疗是医生的事,护士没有必要介入或参与的观念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护士24h守候在患者身旁,是患者的守护神,是病情的直接观察者,因此,必须有能力全面、准确、无误地反映患者病情。护士不再是被动单纯的执行医嘱者,在工作中要能够与医生紧密配合,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在参加培训之前,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足以胜任工作。学习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所以在平时的上班中,我都会好好地利用各种感官,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争取能尽量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
短短二个月的时间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只是给我指明了方向,引领我今后的路怎么样走。在工作中,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要求自己才是关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工作中找寻乐趣,视工作为享受,把自己的人生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把自己在本次专科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和病人多沟通,多交流,换位思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乐于帮助、赤诚合作的态度做人,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做事。树立“我要为病人服务,而不是病人需要我服务”的理念,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急诊优秀优秀护士演讲稿篇【3】急诊科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在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及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我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取得了多方面的好评。
一、 紧跟医院步伐,加强科室标准化管理
今年是三级医院的创建年,做为二医人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急诊科做为医院的窗口科室,紧跟形势,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和管理,加强急诊队伍建设和稳定。按照医院要求,科室成立了创三小组,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发动群众,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核心医疗原则、各种工作流程、抢救流程,并均已入册。认真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和各种急救流程,人人熟练掌握,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流程,做到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加强与创三办、临床科室联系,认真听取反馈意见,每天、每周、每月认真自查自纠并上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讨论、进行整改。根据三级医院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衔接机制,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全面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之本,立院之根,医疗质量的生命链不容许有任何地方出现断裂,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管理、医护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急诊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可以优化整个医院的运作,是患者的后续治疗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
二、以优质、诚信为服务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的“买方市场”已形成,患者和家属既要求生理上的治疗,又要心理上的愉悦,医院面临严峻挑战。而优良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是医院的生命所在,也是评价医院好坏的根本。我们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与病人”的服务理念,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技巧入手,切实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充分尊重病人,开展亲情化、人性化服务。为三甲医院的创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 弘扬急救文化,提升急救内涵,打造急救品牌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做为急救人我们不仅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还有传承急救知识的义务。这也是提升急救内涵,打造急救品牌重要手段,更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今年我科组织医护人员积极走进社区,先后到青山社区、塔影社区、襄化、武警支队、驾协、青山小学、大桥小学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对东宝区、钟祥胡集、冷水等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同时,不折不扣的完成突发重大事件和各种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医疗保障任务。特别是13届全省运动会期间,全科医护人员克服困难、加班加点执行上级领导下达的急救保障任务,体现了二医人不怕苦、不怕累,顾全大局的良好风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四、 强化医护人员素质,夯实创三基石
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科医护人员是医疗行业的“特种兵”。时值创“三甲”的风尖浪口,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为此我科强化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加强三基理论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坚持定期质量检查考核,加大惩罚力度,使人人有危机感,紧迫感。加强门急诊病历等医疗文件的书写及观察病人的管理。组织院前急救演练,熟悉掌握各种急救流程,提高应急应变能力及急诊诊治能力,为创三打好基础。
五、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重为目标,完成综合目标任务
篇10
等级评审工作在我院已圆满完成,等级评审工作对医院各项工作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并可以产生强烈的效应 ,主要有各级领导对医疗护理的高度重视,各项核心制度,预案,流程的完善并持续改进, 全员意识提高,护理部的高频次督导检查及 急诊科对医护人员专科综合能力的强化培训等, 使急诊科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医护人员专科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急诊科是挽救病人生命的第一道关口,当病人抢救完成后及时转入相关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对于提高病人治愈率,愈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缩短病人在急诊停留时间可以说直接相关病人健康。本文就等级评审前后抢救室病人停留时间的缩短加以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临床研究资料为我院急诊科因病情危重直接接入抢救室的患者共380例。其中急诊外科(骨科,普外科)患者180例。急诊内科150例,神经内外科50例。
在继续贯彻已制定方案同时,及时发现新问题,并努力在下半年工作中完善,2013全年抢救病人停留时间降至60分钟以内。
2013年执行情况
2013年1-6月间,各方执行效果明显,成果显著,大大缩短了抢救病人停留急诊时间,但仍有问题显现:1、多发复合外伤病人分诊及会诊问题2、多科室联合会诊问题3、值班医生及值班护士年资与经验搭配问题
完善措施
1、多发复合外伤会诊室视病人危重情况可直接呼叫医院三级值班参与2、多科室联合会诊时,可通知行政值班协同通知各病房,缩短医生到达时间3、调整班次,以老带新为主,优化值班人员搭配讨论 : 院领导重视等级评审工作,全面协调急诊科抢救室工作与全院各科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急诊科全面质量 管理的提高提供保障。等级评审之前 , 急诊科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一些 差距 ,如急诊科建筑面积不足、功能科室的辐射半径过长等。等级评审要求中对急诊科的建设要求,直接提升了急诊接诊、抢救、重症监护室功能的发挥。护理部通过人力资源的调配,满足了人员配置的要求, 确保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协调,全体医护士齐心协力是急诊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有利保障。护士长利用交班时间, 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评审标准。急诊科制定了细致的工作流程, 使每例患者责任到人, 实行责任制管理,切实落实急诊科各项工作制度,随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解决患者的问题,得到患者,医生对抢救室护士工作的认可,保证患者安全,降低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部严格考核 、检查是抢救室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的关键。针对等级评审标准要求,护士长制定详细的考核项目和考核人员 ,使所有知识点、各种技能都能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培训和考核。经过护理部的考核指导和抢救的强化培训,每位护理人员的潜能被再次挖掘,抢救室全体护理人员的专科综合考核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等级评审工作的开展,使抢救室的管理趋于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使每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通过对抢救室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根因分析,做到了等级评审中核心要求,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进. 急诊室危重患者滞留时间>6小时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2
[2]卢敬梅. 急诊危重患者家属需求现状调查分析[D]. 中南大学 2008
[3]邓岚. 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研究[D]. 广西医科大学 2013
[4]韦春莉. 内科抢救室急症患者特征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