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 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三、城市规划要放眼未来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青山绿水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不能用老百姓的健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城市万古长青是城市规划的内在精髓.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出现矛盾时,要服从将来。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DPSIR模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城市是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地区,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简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因此,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开发水资源;第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3]的发展战略;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平等。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对这类复杂的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从机理上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和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PSR模型延伸出来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s)模型(DPSIR模型)正是符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
1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目前在环境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框架模型,它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共同描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以用DPSIR模型来描述其发展过程。
1.1 驱动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驱动力是指造成水资源复合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是指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气候及降雨特征、城市水文效应及城市水环境的变化[1]。社会经济驱动力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人口目标和经济目标。从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作用的时效性上来说,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影响大、作用突出,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1.2 压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压力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复合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直接表征驱动力的强度。驱动力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的竞争上,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活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调节,使水分沿着特定的路径循环运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特殊需求,同时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1.3 状态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状态是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描述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物理特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是研究驱动力和压力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可用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资源重复利用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来表征。
1.4 影响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是指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状态的变化。与状态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现实表现,不同之处是状态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而影响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变化,对影响的分析是决策的基础,是响应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竞争,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的变化、水资源质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1.5 响应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响应是指人类对状态和影响的反馈,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塑造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等,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社会的响应。
1.6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机理分析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DPSIR模型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模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水资源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孕育、滋养、促进和支持的作用,水资源复合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随着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水文循环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人类逐渐通过经济和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一方面调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力和压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资源状况,另一方面采取直接措施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使水资源复合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进,如此循环,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S型发展过程。
2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分析造成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变化的原因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驱动力和压力,找出胁迫因子,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此调整当前的发展策略,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及需水预测
DPSIR模型的状态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的调查及需水量的预测。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供水水源状况。城市水资源包括传统的淡水资源和非传统的水资源。对供水水源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构成城市水源的各种水源的量和比例;第二,城市供水状况,包括供水设施能力、供水量、供水水质的调查分析;第三,城市用水状况,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用水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各部分用水的量和比例;第四,城市排水状况,包括城市污染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收费等方面。
在对城市水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做出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有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用水增长趋势分析法、人均用水定额法、关键因子相关分析法等,不同的预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需水量预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预测方法相互校验。
2.2 城市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DPSIR模型的影响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是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是否短缺、水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第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水资源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对城市水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胁迫因子,即城市水问题产生的驱动力和压力。目前水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率低、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利等。
2.3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DPSIR模型的响应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问题的原因的调查分析,从调整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改善状态因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善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调整水战略方针,遵循“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科学配置、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加强水市场监督;加强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3]。
3 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DPSIR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在用DPSIR模型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132.
[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14.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
环境问题既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正确态度所造成,也就只能依靠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来解决。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 保护环境主要应改变发展的模式,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出现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并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二、 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环境保护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1)水污染。水污染是指天然洁净水由于人类活动而被玷污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有以下几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难降解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而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常称为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可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致危害人体健康。
三、强化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大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逐步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中。二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任。因此,应把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实施系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是人口问题,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二是工业发展,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三是农业生产,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政策;四是城市发展,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3)借鉴国外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如欧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立法措施。特别是完善综合环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措施。二是市场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三是基础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四是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盟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 炜(1959―),男,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7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经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并经法定程序获得政权机关核准公布的城市。[1]这些名城一般具有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历史意义重大,经济根基深、风貌独特等基本特征。我国现有古都类、传统建筑风貌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及地方特色类,近代史迹类、特殊职能类、一般古迹类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百余座,并且,还有一大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名城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像灿烂的群星分布在广阔的国土空间上,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成就结晶和标志。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蕴涵着自然、民族、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历史积淀,有丰富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怎样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名城资源,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制约着名城可持续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名城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政府普遍增强了名城意识,重视利用名城资源和品牌,推动经济开放和发展;加大了名城的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环境改造、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了名城保护规划和名城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工作。名城的发展焕发了青春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增强了城市竞争力。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快速发展时期,名城经济建设和名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2]
(1)一些城市管理者只重视名城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的经济价值,急功近利地追求狭义的经济效益。致使只重视名城的经济功能打造,强化名城资源的经济开发,无视名城的社会文化等功能的重要性,破坏了名城历史文化遗产。
(2)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重视名城的经营,忽视名城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工业、商业区开发,名目繁多的各种项目开发,重复建设,导致名城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态、传统建筑风貌和景观发生了空前剧变,城市环境恶化。
(3)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战略、城市规划设计脱离实际。城市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建设项目和内容盲目攀高求洋。同时规划控制缺乏力度,土地利用和建设规模一再扩张,随意拆迁,在历史文化街区上拆除传统建筑和真文物,大造人造景观和假文物;投资巨量却缺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4)名城保护资金短缺,投资体制僵化、投资渠道单一。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资金、技术、人力投入不够。致使一些文物濒临毁灭,“古城风貌”所剩无几,历史神韵荡然无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和问题,有多样而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而名城保护与建设中过程中,没有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或者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失,不能不讲是一个深层次的根源。传统的名城保护理念,主要是一种静态的观念,重点是加强名城的历史遗存、历史文化区、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无疑,名城历史文化层面的保护是重要的。问题是,在现实中,单纯的保护措施常常由于文化保护与名城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矛盾,而难以有效实施,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条件下,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对名城资源环境的破坏。事实证明,单一的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是一种被动,消极的静态保护理念,难以彻底遏制种种不合理的名城资源利用行为。名城的形成是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空间上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相互关联的整体开放性系统,历史文化只是城市系统构成的一部分。将历史文化从名城整体演变和运动中,独立出来孤立地进行保护,事实上是很困难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名城资源开发需要,应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名城开发与保护应在名城发展过程中去实现,只有构筑起名城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才能增强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为此,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建设,推进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名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管理和建设者要克服单纯的经济人理性,应将经济理性与人文、生态理性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文化、生态和谐协调发展。应把握名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建设优美和适合人的生产、生活、交往、居住的城市环境,建设优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园绿地、休闲等空间产品;建设和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名城特色的科技、经济文化产业;将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获得名城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意义”上的城市宜人化发展,即名城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名城经济持续发展。我国许多名城经济区位优越,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市场中心,辐射面广,经济根基深远。优化名城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名城的产业经济、特色经济、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住宅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等,建立起名城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体系。名城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发展,有利于增强名城经济实力,加大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经济、技术投入,进而提高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推动名城文化持续发展。名城历史文化传承久远,积淀深厚,是名城独具特色的根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在对外开放中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名城文化积累和发展。在城市开发中,准确的城市定位是保持名城个性特色,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定位主要决定于城市文化,深入研究名城文化,合理确定城市定位,明确名城特色和发展方向,延续城市文化特征,吸收新的现代文化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名城文化内涵,才能强化名城发展能力,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力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推动名城生态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加强名城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生态资源,促进名城资源持续发展,是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名城发展生态条件,应加强名城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应尊重城市生态平衡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治理城市污染,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公共工程、生产项目等应按城市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合理分布;形成名城良好的生态循环关系和生态环境景观。[3]
(二)深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研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1.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应坚持以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为基本原则。通过城市规划应形成城市特色和发展方向,优化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项目。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效益,应将名城可持发展贯穿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
2.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地区和文物保护内容的具体化。[4]保护规划应坚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应深入分析城市演变过程和发展特点。把握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容,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重点。应该按名城持续发展的要求,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发掘与继承,将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名城历史文化保护措施要与城市持续发展措施相结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对城市建设应有明确控制要求,同时又要同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名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强化名城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和管理,名城保护规划应有公众参与过程。名城管理保护部门应强化规划控制和管理,履行管理职能,同时在名城保护中应发挥城市居民、公众参与作用,将政府和公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去。
(三)创新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投资机制,促进名城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实物遗存的抢救;各种历史地段、传统文化风貌的街区、住宅维护;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独特的城市景观、民间艺术、文化等的保护与发展皆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缺乏和来源渠道单一,已成为名城文化保护发展的瓶颈制约的因素。致使由于资金、技术、人力等投入的短缺,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应创新名城投资体制、构造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投资机制,应发挥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金融集团、私人等投资主体的作用。在名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中,应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各投资主体,投资于名城保护的行为,只要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符合城市保护规划要求,自身能形成风险―收益均衡机制,政府有关方面应该给予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应尽快建立政府财政“名城保护基金”,采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项目融资、吸收社会捐款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名城保护投入,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应通过立法及其执行作为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法规。《文物保护法》中有关文物、建筑古迹等的保护条款,多是博物馆式保存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城市规划法》中也仅有:编制城市规划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的字样。目前,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各种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建筑街区、文物等的破坏得不到遏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依据。
1.要根据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特征与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工作。可研究和制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各省市(区)相应制定和出台地方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确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依法保护的法律基础。
2.应加强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立法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法规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的的实现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而需要从城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来规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要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建设发展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增加相应的法律保护条款,保证有关法律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面。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执法工作。严格执法、依法保护、依法规划和建设,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中,只有违法必究,才能有效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木基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2]汪洪涛.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篇6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又称为永续发展,是在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谐型及其高效性原则的下,即保护环境又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的将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环境、城市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更应当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工作,从城市发展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浅析了对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平衡没有重大变化、自然环境未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及地域的利用。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别,在于它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城市发展的理论从经济、环境、社会、人与环境、城市有机体、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田园城市、新城理论、广亩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等强调城市发展的分散化思想,认为城市在地域空间上必须保持低密度,生活上回归绿色自然;而《明日城市》等则注重城市发展的集中主义思想,认为城市应适宜行走,具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紧凑形态和规模;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关系,认为城市应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态结合。为了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生态特色,使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又要继承合理性的基因,把历史人文因素纳入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中,还要注重美学与文化内容等等。这些城市发展的理论精髓充实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优化策略
规划的每项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生态和环境问题。基于可持续性思想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方向和实际操作中的修正,涉及内外优化两个阶段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
3.1 内部优化策略
内部优化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过程控制和末端质量控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与目标通常已定,城市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情况下是为城市的发展目标等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通过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提出的措施使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总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等是其主要手段。
内部优化策略就是变被动为准主动,通过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将来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划等,明确各功能分区内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明确规划布局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明确规划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补救措施;明确环保投资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环境后评估,为下一轮规划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建议;通过制定生态补偿措施,保护乡村生态系统,并协调城乡规划间的关系。此外,内部优化策略要协调各专项规划间的关系,主要针对涉及的环境要素而言。
3.2外部优化策略
外部优化策略包括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规划合理性论证两种手段,其核心思想是“源头预防”,在决策源头控制环境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是经济绿色、高效,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经济发达;社会公平、和谐,文化的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环境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完整,城市生态的自然化;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源的多样化,鼓励新能源的利用。可持续性城市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一体化。
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注重生态完整性、景观协调性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市的无序发展和人口的过度膨胀,把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城市、城乡各规划要素的协调与持续发展。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效率,有效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3.3内外优化策略整合措施
城市规划优化策略的整合,体现了环境保护“预防为主”和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的原则,不仅有助于规划的完善与科学化,也可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不必要的审查程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在规划编制之初便将可持续性城市的元素融入其中,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同时提出对策建议供规划参考,不断反馈,在决策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影响。城市生态规划和环保规划作为补充,以解决外部优化策略难以解决的问题,重点是污染治理、环境考核、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及保障措施等。整合后的优化策略主要在各自阶段或层面发挥作用。
总之,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今世界上与每个国家都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但是,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而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认知和优先偏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还是第一优先的目标,当然必须强调“不为发展而发展”和绿色GDP,经济发展要有效率。城市规划可能无法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方面起积极决定性的作用,城市规划绝对应该强化、制度化开发控制的能力,秩序井然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运行是最起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亢著.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篇7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城镇化为主线,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转变。有分析指出,今后10 20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和交通问题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城市的急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同样也对能源供应商、工业品制造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进入中国的近20年问,伊顿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科技,从新能源车辆技术、可再生能源到绿色建筑,都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应用。伊顿还积极为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在与国内高等院校等机构广泛合作的同时,2010年,伊顿携手AECOM公司、IBM公司等共同成立了“新能源可持续交通系统国际联盟”,旨在加快推进新能源车辆在中国各城市应用;首次了中国绿色产品行业调查报告,为致力于中国绿色产品行业发展的各方提供了有益参考。为了更好实现未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上的互相合作和沟通,2011年6月9口伊顿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坛”系列的第一站,论坛从技术创新、城市规划、新能源等多方面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展望。
新平台新目标
发挥企业专业优势,联合产学研机构,聚焦能源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未来十年内至少与十个城市进行对接,通过项目实践,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之路,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化做出贡献。未来行动
举办“能源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系列论坛,分别就“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综合能效管理”等相关议题进行研讨。
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打造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论坛,与行业各界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率、可替代或可再生能源、环境责任等领域进行深入沟通,经验共享及优势互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城市调研。选取国内部分树立低碳发展目标的城市开展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与总结低碳城市的建设思路、措施、经验与教训,及对包括企业在内的城市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专业调研报告,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措施;可持续发展;思路框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also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ity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city plann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ity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t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ay of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
前言
现代社会已经是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之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和国内城市进行竞争,还有可能要和国外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进行竞争。利用城市规划来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城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城市效益及竞争力提高,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将城市规划标准提高,对其严格要求新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不仅人口多,而且很多资源不足,因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因素。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建设与管理的繁重任务。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所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2.1 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着力于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结合最佳效益。基于此,生态城市规划要切实负起未来、环境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实施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2.2具有对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给予充分预测。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它就会对城市未来的建设起到引导作用,以努力实现规划中确定的远景目标。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要在目标确定前,充分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能力,使城市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综合平衡。同时,要保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协调,在扎实完成近期目标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应对近期规划进行不断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趋向于长远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
2.3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导向性
所谓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即将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对城市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实现,就应该确保制定城市规划与实施战略环境评价同步运行,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反馈。从而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对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如果专业规划设计人员欠缺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可以从环境专家那里获得最有价值的生态环境信息支持与帮助。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的知识,可以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找准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得以同步落实。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区域的任何城市,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突破这个限度,那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一般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3.1 规划的内容具有全面性。
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把与城市自身发展有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所有因素都纳入进来,在确保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城市发展、速度和方式。
3.2 规划的内容更加注重适应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供给力。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适应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
3.3 规划设计方案不是被动地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城市规划方案具有一个非常重关键的控制点,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基本承载能力,要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决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一底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制定并不是被动地受这两个指标的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与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出现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不断加大定情形,同时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的上限也可能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引入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两个控制指标,可以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必将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同时城市规划的作用也必将越发的重要。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乌兰高娃,闫晓丹,刘启龙.浅谈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2]原亚东.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10).
[3]朱广黔.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田.理论与改革.2013(0l).
篇9
关键词: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涵义
节约型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建设节约型园林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园林绿化行业更好的发展的前提。在建设节约型园林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根本实质与内涵是园林绿化中的可持续发展、低成本等特性。
二、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与认知分析
1、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
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运用植物构建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围绕着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区建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功能。以生态理论为建造的基础,建造一个高效、稳定的园林城市,实现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2、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分析
(1)建设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会严重阻碍我国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激增,城市绿化用地逐年减少,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增加了困难。为了在这一条件下,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提高景观效应,以获取更高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应当不断调整园林的绿化措施,采用优化模式,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从而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时展需求,在解决城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城市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如盲目的开发与建设,对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甚至有些项目未经细致的实地考察,而盲目的照搬经验,这些都不利于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发展。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盲目建设园林绿化
在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中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园林绿化的建设。实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的提高是以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资源、提高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然而当今社会有些城市过度注重经济效益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如破坏水环境和水质,破坏水平衡,盲目的开湖和填湖。一些地方的自然景观被开发和破坏,从而打破了生态平衡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一些城市过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浪费奢侈的不良现象,与节约型园林建设不相符。
2、过分强调园林绿化的表象
过分重视了经济效益而忽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只关注了园林绿化建设给城市带来的表象优势,却不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对于生态的平衡和城市的环境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使得园林绿化没有起到对环境很好的改善,对宝贵的资源的一种浪费。一些城市过度的建设广场、灯光等,既浪费钱,没有建立良好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也体现了重视园林建设所带来的表象给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1、保护和发展城市生态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地域的物种可以形成群落,而城市的群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基本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因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当中,应当首先选择能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物种,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种的布局进行改善,从而促使当地的绿化形式更加合理。因此,在开展园林绿化之前,应当先对城市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建立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在加强园林绿化的同时,使得绿化物种得以丰富,从而提高城市物种结构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将园林绿化施工所产生的破坏降到最小程度。另外,在绿化施工之前,还应当通过调研找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引进新物种,从宏观上改善生态绿化建设。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在于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在实现园林绿化群落垂直结构的同时,并形成一定的层次,从而为植物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规划设计合理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制定长远的计划,要学会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不能模仿他人的模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化,尽量减小草坪的单纯空间,加大绿地和树林空间。要尊重和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资源,不能大肆开发,要考虑养护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到节约型园林绿化
3、、发展空间绿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不影响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对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绿地、水面、苗圃等实施有力的保护,尽量以最小的改动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用最少的绿地打造高效的园林绿化环境,使得每个人工元素都能被覆盖绿色元素,走出一条节地型绿化道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如人口密集的区域,土地资源比较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墙体进行垂直绿化,或在桥体等地方实施绿化。采取空间绿化,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观,增加氯含量,而且还能具有滞尘、降温等作用,将绿化用地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加强城市建设,有效协调城市建设与绿地保护的关系,做好自然植物群落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自然山、树与湿地等,对城市中的大树、古树做好存档管理,加强管理,减少再开发和再改造,降低园林建设的成本。
4、促进节水型园林绿化形式的开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当全面贯彻节水方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首先,由于滴灌技术能够在很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因而在缺水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可以加大滴灌技术的推广力度,节省水资源。其次,加大对抗旱植被的研究与推广,从而减少绿化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减少绿地用水。再次,提高节水意识,城市建设领导应当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绿化方案,严禁因个人喜好而影响绿化建设。最后,采取因地制宜策略。由于生长在当地的植物能够更好适应当地的自然生长调节,因而可选取当地植被进行园林绿化,提高成活率,对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化非常有利。
5、加强园林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
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园林从业人员是建造园林的执行者和设计者,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好坏。具体来讲:一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优秀的园林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挑战,担当起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二是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只有园林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定期增加专业人员,建立完善的奖罚体制,从而调动起从业人员对园林建造的积极性。
6、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绿化建设依附于园林设计,只有完善的规划体系才能设计出完美的园林绿化景观。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健康性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使制定出的园林规划设计既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又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园林景观经得起专业人员的审核。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以节约为前提的景观设计,避免在形式上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不协调的现象,这就要求设计者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摒弃那些不切合实际、铺张浪费的设计。三是只有设计人员与业务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园林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再加上人口的日益增加,当前很多资源和能源被过渡消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破坏了动植物的生物链,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步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能够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陆小马.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3,24:119.
[2]陈瑞娟.探究节约型社会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14,11:66-67.
[3]周丹,张丽花.节约型社会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4,04:11.
篇10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Q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根治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现有问题,并提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近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之后,人们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思想、新的自然经济观,并于一九八七年由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明确提出来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有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增长、增值、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要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2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低、人口密度高和物质流动强度大的特点,并与区域的环境和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一个高度人工化、智能化的开放系统,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因素构成。因此,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来说,自然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更新观念,树立环境价值观,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与区域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3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关键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总是处在先行的地位。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环境保护系统、防灾系统等,几乎每一类基础设施都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系并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性。因此,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良好的基础设施对环境有正面影响,能对改善环境做贡献,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3.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控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类传统的观念,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是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用链连接起来,这种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4.2 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的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3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4 建设生态住宅
目前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抓住,及时把“生态理念”进入到住宅设计和住区规划中,解决住宅节能、节水等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
4.5 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所进行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重整传统的生产工艺系统,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
4.6 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
为了协调全球环境问题而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用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ISO 14000 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4.7 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人口总量的增大必然对生态资源承载和环境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任务繁重。
4.8 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它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要有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而且必须要有明确的环境目标。
5 结束语
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应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根本,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加强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建设,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彦。 持续发展与地理学。 地理学报, 1994 (02 )。
[2]顾朝林。 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汇编, 1994。
[3]王祥荣。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点。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上一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 下一篇:浅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