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德教育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7―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始,让爱的种子撒入学生心田,@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其一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奠基。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最难于把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既渐趋稳定又灵活多变,为此,品德教育更要做到“润物无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品德教育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这个时期,学生自主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但他们坚持己见的倾向很明显,自我估计过高而在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招致失败,他们的为人处世在成人眼里是并不认可的“叛逆”,对师长的教导往往有不服管的倾向。为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若教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仍抱残守缺,以老的想法去给学生划定一个“框框”,让学生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

二、品德教育要正视学生身上的问题和不足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真实表现与非真实表现,并正确加以辨别。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天真,他们内心的想法比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想法不轻易向别人透露;也有些时候,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可能会言不由衷,为此,教师要特别留意这种情况,并在课后与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实情,对学生施以个别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人无完人,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客观对待其表现。

三、品德教育要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

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应尽量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既要注意价值导向,更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并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追求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不可急功近利。事实往往是这样: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教师为此而大伤脑筋,而学生一旦得知了这一信息,更加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笔者遇到一位高明的教师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是这样做的:面对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故意捣乱,他没有发火,反而刻意选择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这让几位从来没有受过表扬的学生大惑不解,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又把他们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真诚地问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并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从这以后,他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几个学生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我想,这位老师的做法,正是我们平日所欠缺的。

四、品德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中学生往往被教师视为“不听话”、“不服管”,因此,好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便没什么好心情,要么是简单敷衍几句,草草了事,打发走人;要么是严加训斥、指责,勒令以后不准这样那样。凡此种种,要么无效,要么收到一时之效,难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受到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思想认识水平已有相当发展的中学生施以教育,事先必须有所准备,与学生谈话时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忌简单粗暴。应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而不能直接去压制学生的主张,待到时机成熟,学生自然能分辨出谁是谁非。

教师要成为学生可以师从的表率,必须不断地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铸造师德意志,养成师德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自己置于道德之内,将自己的伦理原则与学生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从而使教师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篇2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一、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表率示范法

篇3

关键词:理论实践;环境影响;学科配合;榜样示范;集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0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62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首要素质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已成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通过对课内和课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过程所进行的探究与反思,我对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模仿性和可塑性强是中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点,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思想认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和学生德行形成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组织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与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原生态现象以及学生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又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道德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基础。

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做到因生利导、因时因地施教,做到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忌讳生搬硬套和形式主义。

二、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的外界“德育环境”影响相结合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和人生经验狭隘,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以及公平、正义的认识肤浅甚至出现错误和偏颇,所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灌输”尤为重要。然而,再好的理论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相配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理论脱离了实际的支撑,学生头脑里树立的良好道德理念也会变为空中楼阁,甚至化为乌有。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能够辨别良莠,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既受到良好“德育环境”氛围的熏陶和影响,自觉接受好的同化和浸染,同时又能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达到“去伪存真”“去恶存善”“去除负能量,增强正能量”目的,让环境去陶冶和升华学生的道德感情和思想境界。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优化、净化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文明、整洁、雅观、朴素的环境中,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培养讲卫生、爱清洁、有礼貌、守纪律、求进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思想品德教育主学科的主导引领作用和其他学科德育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不仅体现在主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上,还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良好德行的培养和养成既是反复体会并逐渐加深道德理性认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也是不断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所以,仅仅依赖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做好主学科课堂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常规教学和实验活动中。因此,学校和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其他科任老师共同担当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使命,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品德课大教育、大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

四、教师的榜样示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相结合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比如日常的打扮要朴素、大方、整洁;举止要表现出良好的修养;语言要文明、规范、准确;处事要谨慎、谦恭有礼、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让自己的言谈举止成为学生的楷模。

同时品德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品德教育中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依据时展的要求,采取科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和行为。

五、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大集体环境和学生个体德育的因材施教相结合

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集体会每时每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态度,它能使每一个学生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能使好的思想和言行得到肯定和强化,并使之转化为良好习惯;能使不良的思想和言行受到摒弃和抑制,让学生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反之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智慧以及行为习惯等等,都能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形象。所谓“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会影响整个乐章”,因此,对学生进行个别品德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要注意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向,要“因生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特别是对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发扬优势并及时克服不足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学会管理自己、激励自己、改造和发展自己,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集体的看点和闪光点。

总之,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毅力和信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人生、适应生活,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 方法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5-01

一、小学品德教育现存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一些学校并没有对小学品德教育课程足够重视,从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构成了许多阻碍。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教学成果收效甚小的结果。

2.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天性

因为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一直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认为他们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安排就好,这也就导致了小学生缺乏自我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学校中衡量孩子优差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也就导致了小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缺乏足够而且充分的引导。

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前文中提到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都缺乏对品德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这也就导致学校没有设立相应完整的课程体系来促进学生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大多数学校都把小学品德教育课程放在数学、语文和英语这些应试课程的后面,甚至于排在美术和音乐课程之后。这无疑都体现了学校对于小学品德教育的不重视。

二、小学品德教育方法探究

榱私饩鲆陨洗嬖诘奈侍猓本文基于山美版教程提出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1.将学习融入游戏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学校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压,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反弹。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品德教育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育中,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融入感,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在实施这一教育方法时,教师可以逐步加深游戏的目标和内容。例如在进行“打卡片”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在卡片上设置不同的数字,学生在进行游戏过程中,谁能够将卡片打翻过来,谁就能够获得卡片上相应数字的积分,最后让学生进行积分汇总,积分较多者为胜方。但有一个规定,如果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玩卡片,抓住一次,随机在该学生拥有的卡片中抽取一次,如果下次再犯,该学生拥有的卡片全部没收。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玩卡片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加减运算,还同时告诫学生,在课堂中玩游戏的行为是不值得被倡导的。从而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对卡片游戏熟悉程度的加深,教师可以将卡片上的数字换为词语或英文字母,学生对自身拥有的卡片上的词语造的句子越多或用英语字母组成单词的数量越多,就能得到越好的奖励。

2.亲身体验法

亲身体验法就是在教师稍加引导之后,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过程中,自己感悟。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是一味的对其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唤起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收获更大。亲身体验法就是如此,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事情当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达到心理和心灵上的认同。

例如,在一个班级上,有一位同学因为性格内向,不能真正的融入到小朋友的团体之中。导致很多小朋友故意嘲笑和欺负她。这时教师可以给带头嘲笑或欺负他的同学布置一个作业,作业的内容就是询问性格内向同学的爱好和被人欺负和嘲笑之后的感受。让小学生真正且深入的去了解,这样不仅能够让该学生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减少偏见和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感受,而且还加深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或者老师可以每天在黑板上写上温馨提示,如写下:“你能安静看书了吗?你的收获是什么?”“你今天对别人微笑了几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包容和友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人。

3.多媒体创造实际情景

因为山美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都引用的为真实案例,老师利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在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模拟一段真实场景,或播放一段视频,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有深刻的感受。例如,教师在教授山美版品德教育课中的《战争何时了》时,可以在讲解之前,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播放一段战争的纪录或在课程结束时播放一段战后采访录,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但是教师并不能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依赖性,应该能够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度”。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入到小学品德教育中,对于推进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艳林.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学研究),2011(03):35-36.

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设计;讨论;指导

“好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为大家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生改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的方法

民主讨论的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导引导下,学生就课堂的主题进行民主讨论,从而完成激发―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设计的方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三、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四、情感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五、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六、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程教学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为教学目标。对于扩展学生的课程学习视野,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观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应该不断改进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虽然有责任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对于个人未来发展与生活,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与指向作用,不断加强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约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惯于使用的说教型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态度。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的课程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个人修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的基础性和导向性教学地位,加强自身对于教材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内容,提升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认知与运用水平。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的课程教学、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媒介,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只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设置,才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

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教材在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桎梏。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往往只是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浏览和教学设计,而没有深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精神内核之中,对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具有重大教学意义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从而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无法真正深入到课程内涵之中,向学生进行内核精神的传递。

很多教师在课程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和惰性,习惯运用之前已经整理好的教学材料,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从而使得教师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吃老本”的教学问题,无法突出全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精神,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和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理解教材中包含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行挖掘和分析,将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精神所打动,有所感悟和体会,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其次,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扩展教学内容,拉近学生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基础的课程,其中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都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见、听见的事情。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该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事件等,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在课程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建构起一条有效的顺畅的沟通渠道,使二者能够及时的加以补充和互动,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还应该勇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与框架,在适当的教学时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环境,走进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反思,从而有效的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在观察和反思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

篇7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同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的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农村乡镇小学;教学途径;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德育以及全面发展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改后,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但是农村乡镇小学中却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转变农村乡镇小学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深入探讨了《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大力加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使该课程能够进入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农村乡镇小学需要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小学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们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难处,老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面对一些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小学生多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亲身体验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生有着善良正确的道德观,但在生活中可能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使得小学生内心产生极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学生讲道理、说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只有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予以充分重视,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的推动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2、与农村乡镇小学的实际相结合 突出德育教学特色

2.1、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

我们要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爱农村、爱劳动的理念融入到课本知识中。举例来说,在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篇文章时,我们采用类比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让学生针对参与劳动的感受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品德。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品德与生活》的课本知识,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种植》这一课时,要在备课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主要内容是关于农事生产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农技知识的教育,并组织学生围绕“种子发芽”进行课堂大讨论,结合相关事例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科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3、晓之以理与导之以行相配合进行德育教学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各种道理,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比如在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对待残疾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将优良的品德落实到位。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帮人助人的良好品质。

3、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开展德育教学

农村乡镇小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明理激情导行模式的教学途径,该模式主要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不断演化出来,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明理激情导行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主导,并通过直观展示、课堂讲解、阅读课本以及行为评价、情感激发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如在学习《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表达自己对教师自己的情感等,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老师,从而实现学生与老师情感上达到的共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行为爱戴和尊敬老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结语

农村乡镇小学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不断进行改进和弥补,使得农村乡镇小学的德育建设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篇9

[关键词]诚信教育;思想品德;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90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学生常出现的例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逃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一、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影响最为显著的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多方面、深层次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不能只将诚信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指导其实践。

中学思想品德课为考试科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完成了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模仿对象。很多教师,做不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不到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去指导做事。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诚实守信,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好榜样。

二、思想品德n中可供进行诚信教育的内容

1.对自己诚信的内容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这一课中的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和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中不难看出,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提高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是主要线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对“美”的定义进行正面引导,教导学生不要让别人的眼光或意见影响自己,做到忠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信。

2.对他人诚信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通过“诚信是金”“做诚信的人”这两框集中地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的第二框中讲述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那么中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别人的隐私?保护他人的隐私,做到对他人的诚信也是诚信观的重要内容。

3.对社会诚信的内容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引导,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上“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其实这都是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因此社会诚信十分重要。在九年级教材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同样要求先富的人遵守对社会的诚信,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三、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诚信教育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生活为脚本,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生动形象地结合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的第一框“诚信是金”时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一诺千金”和“失信的小明”(小明是七年级三班的学生,却因为贪玩错过了小组春游约定好的时间,导致全组失去了春游的机会,小明却因为同学们没有理解他而觉得很不开心)两个案例为脚本,对本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季布的一诺千金与小明的错过约定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但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该注意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具有典型性、贴近生活、契合主题的案例,万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选取一些不真实、没有启发性的案例。

2.体验教学法

篇10

一、激发兴趣

1、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激发兴趣的导课方法有很多种,如故事导人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趣味小故事。例如在讲授“知识助我成长”知识前,给学生讲“驴子和儿子”的故事。如影视导人法: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合作、竞争”这一知识前,教师可先放一段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东道主法国队与巴西队的决赛场面,让学生深刻领略“合作、竞争”相关知识。如悬念导入法: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歌曲导入法:在授课前,播放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歌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图示导入法:利用挂图、幻灯片等,导入新课。

2、拓宽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课本为中心,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讲授“财产权”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如果有,那么他们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这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些课堂练习,既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设置的问题不可过易,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恰到好处地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使每一位学生都可能因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授之以法

面对知识量激增、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听课方法、复习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圈点批画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才能够放开胆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学习知识,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主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三、导学点拨

“导”即引导。一个好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深情,与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进步。其次,教师要善于答疑解惑。对于一些繁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拆成几个小问题,整题零间,循序渐进地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应对学生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同一意思允许有不同说法,以开拓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探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