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

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高专;妇产科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性,提升其整体的社会竞争能力。在进行高职高专的医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相关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本文主要对高职高专妇产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展开了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效渗透职业道德素养

要想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就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首先,要有意识地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能力、法律法规、医德医风意识等,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医患关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利用专业的医学专家教授开展职业道德品质素质能力的专题讲座与相关培训工作的机会,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不同医学专业的教师要做好交流工作,互相传授教学经验;一些资历较深的专业教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指导。最后,对专业教师开展临床进修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意识。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全面应用职业道德理论

(一)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实践活动,提升独立分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妇产科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正常以及异常分娩”相关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孕前期、孕中期以及产后的相关状况,对于问题要及时处理,选用实际案例实施教学。如一位产妇在产后的会阴侧切缝合术之后的两个小时观察期,反应自己切口疼痛且伴有坠胀感,但是医生认为是产妇自身承受能力较差,没有对切口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指导接班人员在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产妇的引导后壁出现血肿状况,只能拆线清除之后进行重新缝合。教师以此案教育学生,如果医务人员及早发现问题,就能避免产妇血肿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妇产科专业人员的职业准则。

(二)情景教学模式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中的职业道德渗透

情景教学模式以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均是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下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在进行分娩期第二产程的相关临床处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描述了如下情景:一位产妇的宫口已经全部打开,但是因为其宫缩相对剧烈,并没有通过科学的方式运用好腹压,呈现出大喊大叫的状况,导致整个生产过程较为缓慢。在这个时候,有些医务人员态度恶劣,大声斥责产妇。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从产妇的角度出发,真正明白职业道德素养在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及其意义。

三、加强临床实践,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临床实践是学生将妇产科知识由理性转化为感性的阶段,也是学生将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此时,学生真实地接触产妇,会尽量帮助其减轻痛苦,进而感受到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另外,因为妇产科的主要服务人员为女性患者,其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个别患者对见习学生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拒绝他们的观察与操作,对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其沟通的艺术性,进而使其获得患者的信任。此时学生便会改变自己的职业态度,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是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

四、教师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习有效融合

临床实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与相关业务开展中,彰显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及医德医风,起到带头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品格的形成。例如,在进行相关病史的询问过程中,教师要态度和蔼;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在妇科检查过程中,要保证动作轻柔。总之,高职高专妇产科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渗透,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品德素质,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具有一定医德且具有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蒲向阳,李姮瑛,蒋桂荣.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9):84-85.

[2]农金红.浅析在中职卫校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2(7):87.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态道德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生态教育的内容既有丰富的显性材料,又有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隐性素材;既有较完整的生态环境理论,又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认识生态道德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融入生态道德实践,是全社会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结合生态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生态道德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在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时,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废气物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去。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供给能力的问题。另一个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排出的废气物忍耐量的有限性,从而引起它的自净能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导致了生态资源的两类破坏:一类是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可更新的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森林资源在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大量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甚至快要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无法耕种。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已经大大减少,其中温带森林丧失的比例最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量令人吃惊。全世界各大洲都出现了河流断流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居民饮用水困难的情况,我国的黄河近几年也多次断流。另一类是人类废气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造成了许多公害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切都表明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强烈的对撞。

二、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各年级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必须按照生态教育的要求,收集同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材料。而后双向结合,把两方面的内容对应起来,并做到有机的统一,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态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编写教案时,要把环境教育的具体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内,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素材,合理确定各章节生态教育的知识点。

三、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

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功能,培育和树立整体利益观念,实现和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好思想教育的作用,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首先就应当找到思想教育和生态和谐的契合点,发现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推进生态和谐的现实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达到生态和谐的良好效果。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全局观,为整体利益观构造稳定的思维模式。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定势。如果人的活动破坏了万物的和谐发展则“鲜不为患”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彼此系,相互制约,又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态平衡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力和价值,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现在如何在社会发展大的转型时期如何正确建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始终强调的整体发展、协调共处的观念,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为人们继承吸收,在生存发展中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一员,面对自然界少索取、多奉献,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局观。

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通过思想教育的作用,培育互利、双赢的发展观,为生态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方式,正是人类相互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的心态,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和谐。一方面,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思想教育使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关系,反对恶性的人际竞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性的利益链接,为生态和谐构筑良好的人文平台。另一方面,在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是个人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蕴藏其间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它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依存的共享的利益。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引导人们形成整体利益观念,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促使人类能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篇3

着社会高速度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提出更

高的要求。社会进步要求教育进行新的改革,“三导式”教学

就此而生,出现在新时代教育的舞台。

一、“三导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势

在必行

近年来出现的“三导式”教学,主张“以人为本”的教学

理念,包括“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它倡导学

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

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把学生当主人,让学生真正

动起来,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而创建紧张、有序、

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三导式”教学的出现,缓解了社会

进步与教育的一些矛盾,其势在必行。

二、“三导式”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一)“三导式”教学的优点。“三导式”教学强调“以

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

态,由教学中的“要你学”这种被动的状况转为“我要学”,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各自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三导式”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实现学习能力的提

高。等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为培养适应未来的新型人

才奠定基础。“三导式”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

师在“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始终起到引导、

疏导、指导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三导式”教学的不足。“三导式”教学也不是十

全十美,就目前实验阶段,它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

在:对于一向以来跟着老师学或其他有被动学习习惯的学生来

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对老师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

求教师在“导学、导疑、导练”的三个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善

于把握好“导”的尺度。过多的“导”,不易达到提高自学能

力的目标;过少的“导”,易造成学习不好的学生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

三、“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

“三导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艺

术能更好地辅助“三导式”教学有效、有序地开展,二者相辅

相成。“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即能提高教学

质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能得到提升。在“三导式”教学与

课堂教学艺术的整合中,教师应注意两点:

(一)要求教师融会贯通“三导式”教学理念,树立“以

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差异,因材施

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疏导情感

和引导方法,渗透“三导式”课题的理念。同时,教师一定要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三导式”课

堂并不是完全任由学生自学,它要求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

程中,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引导。如:引导语言学习成

功者不断总结、优化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教师为他

们导航;疏导不太成功语言学习者,避免消极的学习策略和形

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策略,教师为他们导疑、导情;指导语言学

习有困难者,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教师为他们导法。

(二)在教学实际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想学学不懂,

有些学生已放弃英语的学习。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在学习英语

时存在着很多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动机,对英语不

感兴趣,更谈不上有学习热情了,甚至不敢开口说英语,当然

也就谈不上对老师提问题了。还有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很差,在

学习上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不会提前

预习课文,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下

课后连英语书都不翻一翻,全部的英语学习就仰仗那课堂上的

45分钟,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类学生就走上“不会

学――不敢学――学不会――不想学”的路,越学越不会,越

不会越不想学。对于“越不会越不想学”的学生,笔者通常采

用几种方法来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下去。其一、不放弃他们,因

材施教,设计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让他们也能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并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以此来树立他

们学习的信心。其二、在班级或小组内开展“结对子”活动,

以好带差。其三、班级按学习层次划分为几个小组,同等水平

为一组,开展竞争活动,每个月对各小组进步显著的学生张榜

表扬。其四、走进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教师

用应良苦,再也不好意思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四种方法同时使

用,那些原本“不想学”的学生只好改变初衷,重新对待英语

的学习,从“不想学”――“想学”――“学得会”――“更

想学”的转变。同样的教学内容,当用上通俗易懂简单的话来

引导学生,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掌握的就更好,且不容易忘

记。一旦学有所成,积累一定的学习技巧,就越学越有味,越

学越想学,越学越会。

总之,任何对有利用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就值得推广。“三导式”教学确实势在必行,讲求课堂教学艺术

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只有“三导式”教学与课堂教学艺术的

整合,才能即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篇4

一、歌曲导入,轻松活泼

教学中,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没有好的导入,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就是很好的导入形式,小学生喜欢唱歌,用歌曲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教育相辅相成。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起伏的变化,在感到放松、愉快的同时,会产生兴奋情绪。把唱歌的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3A Unit 2 PartB颜色单词前,先让学生听一曲color song,小学生活泼,爱说爱唱,而且这首英语歌曲曲调欢快,节奏明快,学生能在悦耳的音乐声中无意识地感知新课内容。这种用唱歌导入新课进行英语单词和句子的学习,使学生既学习了英语语言,又在熟悉的旋律中学到了新知,轻松自然。

二、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小学教学中许多都是用很轻松的谈话的形式作为开头的。谈话导入法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新课之前,英语教师都会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与学生进行“freetalk”。通过一番“freetalk”,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热情进入新课。我们知道每节课的教与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谈话内容。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8 In class时,笔者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Hi…,how are you? Can you see…over there? What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 How many classrooms can you see in our school?”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既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又自然地引入了新知识的教学。

三、游戏导入,趣味无穷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导入形式。“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听、说、读、写教学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寓教于乐。游戏有许多种:Play letter games(字母游戏);Look say and guess (看看,说说,猜猜);Hide and seek (藏一藏,找一找);Do a survey (调查报告);Pass the card (传卡片); Do the action(听音乐,做动作)等。例如,在教学3B Unit 5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孩子们从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摸出乒乓球,然后用英语说出数字,最后做加减法的游戏,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气氛活跃,教学也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实物导入,直观形象

实物导入并不是所有教学中都能运用的导入形式,但在条件可能的时候用实物去导入新课,效果很好。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的实物、直观教具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 A Unit 2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勺子、护士帽、教棒、听诊器等,通过句型Who often uses this?引出单词,导入新课。

五、设问导入,启迪思维

审问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勾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4A Unit 7 It’s late 时,笔者事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可能回答:It’s a circle. It’s a ball. It’s a sun.等等,接着笔者在圆内画一个小圆点,再问学生,此时他们会回答:It’s a clock.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

六、情景导入,融入生活

篇5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为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入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导入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尽快的把注意力转向课堂和新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所教内容的重要意义和趣味性,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严谨的态度和热情的教学方式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导入前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是导入的内容要生动、有趣;二是导入的过程要自然;三是导入的内容具有吸引力,能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四是导入时要用准确的而且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做好导入工作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就英语课堂导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出的几点关于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插入一些音频视频来创设情境,教师再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身临共境的感觉,产生共鸣的同时主动参与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但是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三到五分钟为宜,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并且不影响教学进度。

二、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生活化的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充分地了解,并且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找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的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做到让学生一眼看到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有简单的了解,而不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锻炼,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课内容之前,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根据学生回答内容适当的引入新知识。但这个方法并不是经常用,因为英语教材中好多前面内容是独立的,只有部分前面联系比较紧密的才适用于这种方法。

2、小游戏情境导入法。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可设计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后,教师拿一封待看的信,通过这些表演,让学生以为老师真的要忙着看信,这是由表演导入新课,使学生恍然大悟,顿觉新鲜有趣,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用学生的谈话、表演做导入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谈话、表演作为课堂导入,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成就感。

1、自由式谈话导入法。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学生间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发表看法,内容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界杯等。教师可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

2、演讲式导入法。把教室当做舞台,让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有效的完成了课堂导入。

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的设计导入方法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即便是同一本教材,同一节内容,也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了解所教授学生的特点,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分析。比如学习积极性差和学习积极性好的班级的导入应有所不同,女生班级和男生班级的导入也应有所不同,同一班级,不同课程的导入方法也要经常变化,这样才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五、导入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d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学习的效果越好,学生的兴趣就越长久、越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导入一定具有趣味性,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针对性原则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授的班级里学生特点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导入方式,既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喧宾夺主脱离了教学内容,也不能为了强调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点。

3、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篇6

【关键词】教学; 理念; 思维; 兴趣

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构建新课程标准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更新教学理念,发扬民主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敢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既是好演员,更应该是一个好导演,教师更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无需越俎代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认知、总结归纳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来进行探究:“前两年我们云南省特大干旱是怎么造成的?”让学生合作讨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在我们看新闻听广播或看课外资料的时候,你了解到的由于人类随意毁坏资源,滥用化学品,造成的生态灾难有哪些?”这样便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他们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进行回答,对森林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对煤矿资源的过度开采,农业活动中滥用化肥、农药等等,都是山区学生亲眼目睹的真实情况。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民主发问,自由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去理解感受,更容易把握本节课的思想主旨,也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分析现象、思考对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挖掘学生潜能,激励创新思维

构建自主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靠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而获得,而并非教师的机械灌溉。

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我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设情景: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进行恰当地布置场景,从四个小组中选出四位女生和四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要求每组代表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看看哪一组的表演更体现出这首诗的情感,这样的演出比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加深对该诗主题的理解。又如教学《鹅》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鹅的形象,也许学生画出的“鹅”千姿百态,但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理解来把握诗歌中“鹅”意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与思维同步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大胆创新与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文山边疆地区多数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汉语并不是这里的本民族语言,其语言与汉语在语法和表达上又不尽相同,学生多少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普遍有畏难情绪,所以他们觉得学语文课堂枯燥无味,语文就是读读写写和背诵,然后就是难以理解的句子,无从下笔的写作。而新教材编排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 “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语文来完善学生自身语文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就地取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这一内容常常是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鸡肋”,弃之可惜,教之无味,课堂上常常本末倒置,老师被迫成为滔滔不绝的“主演”,学生却是很忠实的“听众”。但究其根本,口语交际和生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如在新学期新班级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可以先用当地方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再用汉语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是你们的老师,也是大家的朋友。我喜欢书法、阅读、唱歌……”老师介绍,让学生有个参照,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介绍,表达交流。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积极主动性方能提高,课堂气氛方能调动。就地取材,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4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由于家庭条件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山区小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新教材还设计了“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成员安排上,优、中、差学生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后进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后进生,以后进生的活泼好动来调动优等生的学习思维,在学生学习思考的同时,教师不要吝啬课堂时间,多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了后进生的思考。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选择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通过种种办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5 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常说“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对症下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语文教学一般都从视听入手,为了实现这个任务,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地活跃起来,教师要学会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和十足的信心。

例如通常采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实物充满好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电脑等直观教学法。嗅觉、听觉、感觉一起参与感知,将实物与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按钮。

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为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模拟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置学生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为其提供知识的实例,活化所教的知识,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联想、综合,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在构建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可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教育部2011年颁发.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下面就策略中“导”与“学”,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导”与‘学’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中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

教师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新闻事件、身边小事,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2.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按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图表、材料解决试学内容。最好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试学请况

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电型,个别谈话;还可以巡视检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

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性的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

“导”的条件是“因势”,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里等诸多障碍,教师将其归纳总结,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然后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此方法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学生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试学中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

(三)开导活学

这里的“开导”指为学生广开学习的渠道,“活”包括两次含义:一是练习的设计要活,二、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活

1.练习设计要灵活

首先“练”要贯穿整个教学中,是使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明确这里的“练”是广义的概念,是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活”要求教师的练习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数量、难易度都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有创意、有新意,提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个性,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2.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长才干、学做人。

三、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这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发展;学生也信任老师,与老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

(三)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篇8

一、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范式图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教学(或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它的准确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指导意见》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课例分析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应更多地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所以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书本第88页,运用3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与品红作用,再加热;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我认为实验设计较好,从教学的角度看符合“能学”和“该学”,但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想学”。理由如下。

①每个实验不紧凑,每个实验跟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

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在实践中我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进行教学。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火柴头(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 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 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或吹风机热风吹),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思考1:观察如图1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即亚硫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测SO2气体(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质?(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

(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境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题组训练设计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如教学(学习)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

①品红溶液;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⑥Ba(OH)2

(2)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A. 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 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 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篇9

[关键词]手工活动 渗透 科学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现在的教学中,老师们对幼儿手工制作活动的价值定位更多地注重活动的结果,很少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怎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幼儿在探究、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以及他们是怎样表现作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其实幼儿进行手工活动时,科学思维已经渗透在其中了。

一、幼儿手工活动的价值

(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经常动手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确立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不能光靠动口支使别人,而要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平时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决不会成长为意志坚强、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勇士。

(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小孩有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双手”。通过双手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思维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幼儿思维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的教育,是充分运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有利于幼儿认识材料和使用工具,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

(三)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慧潜力,丰富其情感体验。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融合,幼儿就不会只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还会唤起他们对事物内在物理性质的了解。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就不会局限于事物外表的大小、尺寸、软硬、颜色、组成的成份等规定性特征,还会对事物的美感、形态等主观性感受。

二、幼儿手工活动材料运用策略

(一)玩一玩,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幼儿对老师制作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教师有时需要有“刺激物”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要制作一个不倒翁,那么老师就要提前做好几个不倒翁,首先教师在幼儿面前摆弄不倒翁,使不倒翁左右摇摆却不倒。同时也会让幼儿对此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好漂亮的不倒翁哦!它还会动的,真的好有趣,我也想要一个。可是它为什么会不倒呢?它的里面是不是藏了什么呢?它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动机后,就将进入探究的过程。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玩一玩不倒翁。老师每一组发1—2个不倒翁,让幼儿尝试玩一玩。

(二)看一看,探究手工活动的科学性。要想成功做好一个不倒翁,就要弄清楚不倒翁的“复合体结构”,即不倒翁基本上是由半球体和圆锥或圆台或其他几何形体组成。“不倒翁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不倒翁的帽子又是什么形状的?不倒翁能用什么材料进行制作?能不能有其他样子的不倒翁……”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一看不倒翁。最后教师帮着总结一下。制作不倒翁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身体可以有鸡蛋壳、乒乓球、皮球等等,帽子可以有废旧挂历、彩色纸、毛线等等。还可以装饰成很多造型的。如:不倒女孩,不倒男孩等。”最后还要和幼儿探索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原因。教师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会不倒?会不会跟里面的重物和我们推它的力度有关呢?”让幼儿再次的摆弄不倒翁,最后教师帮着总结一下:不倒翁不到的原因有两个:和它肚子里面的重物有关,因为它下重上轻的;和摆弄不倒翁的人发出的力也有关系的,发出的力需要均匀,太轻了不倒翁摆弄不起来。太重了不倒翁会倒着不起来。

(三)做一做,亲历手工活动的过程。

1.制作不倒翁时,如果让儿童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出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为什么不倒的原因。这里,儿童可能会有种种假设(如底部的重物放多少、放在哪个位置比较合适等等),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儿童是不可能做出不倒翁的。除对这一关键原因的探索外,整个制作过程还可能会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发现合适的材料、寻找适当的固定重物的方法和位置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设计,改变制作行为。

2.关注活动进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反复验证。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四) 晒一晒,分享幼儿手工活动的成果。先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让幼儿说说自己不倒翁和其他人的不倒翁的不同之处。同时分享自己制作不倒翁的过程,说说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怎么克服的。通过晒晒自己的成果,让幼儿知道分享具有重要意义,分享可以帮助幼儿得到玩伴的信任,在与玩伴的玩耍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寻找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分享行为较为突出的幼儿,能较好的解决交往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积极的帮助他人,分享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在手工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使幼儿能够更积极主动探索,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手工活动与科学教育的这种融合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接受了科学教育的训练,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常识。幼儿科学教育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摇篮中,将诞生迎接未来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之我见[J].山东教育,2005,(12).

篇10

1确定“自导”的教学模式

所谓“自导”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和自激励的学习活动;老师则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定向、导运作、导调节和导激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既基础扎实、学有策略、个性良好,又有创新精神、实践力强、自由自觉的人.

“自导”操作模式可以用图1进行高度概括:

首先,自主学习方案设计过程就是老师导定向、导运作的过程.

自主学习方案的设计是围绕学生的学进行的,它实际上与“自导”操作模式中的老师导定向、导运作是基本相同的,它直接指导学生的自定向、自运作的实施.

其次,我们实施的“先学后教,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自运作、自调节是基本相同的.

再次,我们实施的“自主学习方案”的评价制度与学生的自激励和教师的导激励是大同小异的;它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最后,教师的角色转换非常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倡导的“自导”融合在“自主学习方案”,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长者或朋友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当中,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给他们恰当的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要给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导”理念中的“四自”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过程.教师要相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找到正确的答案,不要急于做越俎代庖的事情,而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导定向、导激励中,从而把学生和老师的主动积极性都发挥出来.

为此,笔者认为,在继续落实好“自主学习方案”的基础上,要做好如下工作:

1.1积极开展反思性学习

所谓反思性学习,是指以反思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过程.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更多地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然后实施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内容和现场实际,经常思考目标的适宜、计划的周全、策略的得当等问题,在学习后及时总结学习的收获,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表现,策略的使用有效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是自我评价的好方法,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反思性学习发挥更好的评价作用,教师在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填写“个人学习反思卡(一)”,在复习课时,要求学生填写“个人学习反思卡(二)”;探究学习时则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卡”.

1.2形成评价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或称赞.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能恰当地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前面提到的“自主学习方案”,评价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即时评价激励机制,它往往能激发起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好胜心.

此外,我们对中层生实行的“档案袋评价”则是长期的跟踪评价,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方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反思”这五大部分.其中,学习目标包括“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教师按照“基础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都能达到,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重点,“拓展目标”则是为“培优”而设的,它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能力提供帮助.“学习重难点”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而定.“学法指导”可以是一章、一节,也可以具体到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起来较为容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包括“自主预习、课堂研讨、练习巩固、拓展延伸”四个步骤,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过程反思”是学生在使用“自主学习方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的思想反馈,它要求学生用三五句话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收获、失败、困惑或者碰到的困难记录下来,让学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就算是失败、困惑或者碰到困难,也及时记录下来,便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学进行有目的性的帮助.

笔者在讲解《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时,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把学生全部带到实验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而教师在旁边只作引导,经检验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3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3.1自主学习目标的确定

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的首要环节,只有制订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求,从而规定学习行为取向和评定学习结果.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比如在《二力平衡》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既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又体现出新旧知识联系的五个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什么叫平衡力?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举例说明和思考:是否有作用力都有反作用力?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两个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什么?

实践表明,只要能做到目标明确,层层落实,主动地根据自主学习目标,选择性地收集资料,积极去思考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提出自己的设想.

3.2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经验方法的总和,是学习者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关学习活动的经验系统.引导学生把握重要的物理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训练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做笔记、提问题、概括总结等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而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我们会利用学习目标提示学生这部分内容主要的学习方法.

3.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受其支配的.同样学习动机也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需要,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

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堂课的开始,笔者先出示一个漏斗和乒乓球,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的下面时,放手后乒乓球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学生都猜出乒乓球会掉下来,笔者接着再问学生,如果老师对着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是否加速向下运动?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3.4自主学习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把一个活动坚持到底的重要因素.其中决心、信心、恒心是意志结构中三个重要心理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使人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3.5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强调采用“先学后教,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先学”,就是在上课前,学生按照教师在讲学稿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法指导进行初步练习,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所谓“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实行“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作适时的评定、补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只通过视觉或听觉去获得的知识只有15%,而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并让学生手脑并用,获取的新知识可以增加到85%以上.为此,我们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5.1合理分组,以优促差

合理分组是小组探究的前提,只有合理分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每个课题组的成员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类,同时兼顾文科、理科的偏科情况来作为分组的依据,再根据人数的多少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这几类人.这样,优差、文理搭配,既方便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互助,以优促差,也为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3.5.2先学后教,小组探究

在开展探究实验前一个星期,教师就明确提出实验的内容,并将“实验探究课题研究计划书及评价表”(附表略)发给每组学生,要求各个组长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预习相关教学内容,收集有关的资料,准备各种实验器材,认真填写好这份实验表格,并在实验前三天上交给老师检查,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反馈的意见再次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各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准备和具体的分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实验活动,并及时将探究过程中的一些数据、得出的结论以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3.5.3当场评价,公平竞争

每一次的探究实验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自评、他评、师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表扬声中易于改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因此,作为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多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通过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他评和老师的个别或集体点评,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或不足,在此基础上评出“最佳小组”和“最需要鼓励的小组”(实际是“最差小组”,但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们换一个名称叫“最需要鼓励的小组”),但哪一个小组都不愿成为“最需要鼓励的小组”,他们唯有在下一次的实验活动中准备更充分,实验做得更好!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间或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