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新农村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美丽新农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美丽新农村

篇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0-01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各乡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加大深化改革步伐,坚持“工业兴乡,强镇富民”发展道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向着小康之路不断迈进。然而,“小康”是个综合概念,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环境,也包括文化建设,“五位一体”,不可或缺。与我们建德农村经济快速走向小康同步发展的是,乡镇广大农民多年来已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充实“钱袋”到充实“脑袋”转变,普通村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乡镇企业老板都有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但以前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文化档次不高,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小康”生活建设的短板。

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活动的求乐、求健、求知、求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一、形成领导主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工作局面

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顺利发展,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形成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联村干部协调配合、各村支部、村委具体开展的村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制,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活动管理充分吸收群众意见,从而形成文化阵地管理合力,确保各村各类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决策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做到积极与村民对接,制定村文体活动室管理制度,结合村民需求,做到坚持按时开放,按需开放,对于各项活动有记录,有秩序,有内容。同时,通过举行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活动室的管理情况,提高活动的开展内容与形式。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公共文化资源的财政扶持机制

创新扩展融资渠道,形成以镇为中心,以社区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体投资、出让一定时段的经营权,引导地方热爱文化事业的老板投资,争取扶植资金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中心,集演艺中心、图书阅览、民俗展览、书法艺术、舞蹈培训、健身、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乡镇人民的精神家园。使乡镇业余文化生活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而带动各村和各社区自发的文艺队伍形成,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实施“人才强镇”战略,走活文化人才“一盘棋”

一支精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对农村文化发展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坚持人才是发展文化的第一生产力,加大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人才引进、配备方面大胆创新,引育并重筑平台,强健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落实编制,充实乡镇文化站,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面向社会招募优秀教师教练,为各村配备文体指导员。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氛围,促进具有乡镇本土文化人才成长。

四、文化活动要经常化、多样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

以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分别成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等,形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做到定期义务为群众放映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娱乐和农技知识电影,举办文化节、演讲赛、门球赛、篮球赛等各类群众感兴趣的活动,组织以村为单位参加市、镇各类文体活动。使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形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结合我市农村文化发展情况,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空间还很大,各级部门要给予更多支持。主管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仍需要加大。有更多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顺利开展。要不断地创新乡村文化载体,深入推进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篇2

该村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共有3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1户,人口1358人,劳动力838人,村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49名党员。全村耕地4314亩,其中水田3851亩。劳务输出已有十余年历史,常年外出务工农民657人。被省农机管理局确定为全省水稻育插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多次被评为通化市文明村、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1.抢抓机遇,铺筑农民致富路

2009年,福利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雄居全市行政村榜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们陆续住上了新楼房;电话、手机、网络电视普及率达100%,摩托车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小汽车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进入家庭;门球比赛、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谈起村里的变化,人们都说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村委会的正确领导给他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是发挥亲缘、族缘优势,发展劳务经济。过去,福利村由于地少人多,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缓慢。1992年,有几位村民在韩国探亲期间到工厂打工,3个月就挣了1万多元,这在村里引起了轰动。村领导获悉后,觉得这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便多次开会研究,以村的形式组织出国劳务,村民没有钱,村里就出面给办贷款,手续难办,村里就出人给跑手续,看到出国的人都挣了大钱,大伙儿纷纷找到村里要求出国打工。为了解决学校合并后外出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村里出资2万元,雇了4台面包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今,全村常年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打工的有350多人,每年创收2500多万元。在北京、青岛、大连等城市开饭店、经营朝鲜族小咸菜或打工的有3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是搞好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由于外出打工农民不断增加,村委会研究决定把闲置耕地集中承包给31户农民耕种,每户平均耕种近120亩,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2005年3月,他们采取“农户+协会”模式,吸纳所有种田户成立了金玉绿优米协会,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2007年,村里引进了大型粮米加工企业――久丰米业有限公司,该企业采用先进工艺生产优质精米,年加工水稻1.65万吨,可安排50名劳动力就业。三是为了让种田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村委会组织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采取村民投资入股和争取政策补贴的办法筹集资金200多万元,购买了育苗机、插秧机、收割机、种子磁化机等30多台套大中型农机设备,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平均每亩可增收100多元。

2.立足长远,建设秀美家园

几年来,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村里顺应村民意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投资60万元完成3.6公里水泥路工程,使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同时还对村内边沟进行硬化;投资30万元新建2940延长米的高标准铁栅栏,种植榆树墙近4.5公里、栽植垂榆1000余棵,完成小区绿化、美化、硬化面积达80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完成饮水工程改造项目,全村都吃上了放心水。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经过多方实地考察和论证,制定了2006~2013年总体规划,实行土地收储计划,农民集中居住,利用8年的时间开发建设集工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等设施齐备的福利民俗新村。目前已投资1300万元,兴建了12栋三层14400平方米的朝鲜族风格民俗小区。小区采用集中供热、供水,基础设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新修小区水泥路1.5公里;硬化小区广场3000平方米;小区完成绿化4000平方米,建人工湖1座占地20亩;建设村部112平方米,建设老年活动中心1个、门球场2个;休闲健身广场一处。占地1平方公里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朝族民俗村雏形已经形成。

3.繁荣文化,精神生活更富庶

积极树立文明新风尚。福利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儿童。据统计,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10人。如何让这些老年人老有所乐呢?村委会于1989年成立了老年协会,专门负责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村里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了硬件设施。先后投资8万元建起了标准化门球场和老年协会活动中心,购置了乐器、音响、电视机和各种演出服装,订阅了多种报刊,村里每年还拨付5000元经费,专门用于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老年协会在村党委会的领导下,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经常组织门球比赛、歌舞表演、故事会和诗朗诵等文艺活动,让老年人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为了提高文艺活动水平,村里还聘请市朝鲜族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协会把每周六确定为学习日,组织老年人看书读报,学习时事政治和老年保健知识,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掌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愉悦了他们的身心,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近几年,协会共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10场,文艺演出12场,代表市、镇迎接省领导检查5次,先后获得黑吉辽蒙四省区门球比赛第四名、通化市门球比赛第三名、梅河口市门球比赛冠军和全市朝鲜族文艺汇演第一名等多项殊荣。

创建文明村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推动了我村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4.乘风借力,打造特色民俗村

篇3

XX村下枧组是XX乡的一个自然村,全组共有农户70多户,人口350多人。多年以来,下枧组由于规划不到位,牛栏、厕所、土坯房到处建,断壁残垣、土围墙、危房较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愿望非常迫切,多次到乡村反映情况,要求将下枧组列为新农村建设点。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根据群众愿望和下枧组的实际情况,XX乡党委、政府确实上报该组为新农村建设点。在确定下枧组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村点后,环境整治、拆除旧房成为首要任务。由于多年未实施新农村建设,群众颇有怨言。而且要拆除的旧房多为牛栏、厕所,部分群众有抵触情绪。基于此,XX乡组织乡、村、组三级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在新农村建设之前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动员他们主动拆除旧房,支持新农村建设。

在工作过程中,乡主要领导经常到村点进行指导,并多次召集乡村挂村领导开会研究。并要求下枧组根据实际情况分人分类做工作:对于家中养殖了耕牛的农户,建议村组在村组下游建设新牛栏;对于无用的土坯房、断壁残垣,做工作劝拆除;对影响安全的土围墙,建议开工建设时利用旧料重新搭建,进行美化。同时,工作队还建议村组将新农村建设的程序、要求、标准进行公开,利于群众知晓。

(二)、宣传动员,狠抓落实

为确实让群众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程序与工作,乡村工作组多次组织下枧组全体群众召开会议商量新农村建设事项,解答群众疑惑。通过群众选举,选出了理事会成员。理事会成立后,大力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在村口张贴告农户书、新农村建设事项进行公开上墙等。同时,理事会还与每家每户签订了拆除旧房保证书,以保证旧房拆除的顺利进行。

(三)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要建设好新农村,影响安全与观瞻的破旧房一定要先拆除。为此,下枧组新农村理事会成员和党员带头先拆除自家确定的要拆除的旧房,带动群众动手拆除。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组近80栋破旧房屋及牛栏现已全部拆除,拆除面积近6000平方米。在拆除过程中,由于工作到位,没有发生一起因拆旧引起的纠纷。同时,在远离村组的山脚下,组织群众新建了12座牛栏,做到了人畜分离,保证了环境卫生。另外,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保洁员,负责全组卫生保洁工作。

经过上半年以来的工作,下枧新农村点已新建成水沟1100多米,新建主干道及入户道600多米,拆除后新建围墙近600米,改水改厕已全面完成,村民筹资近15万元,改建了占地近6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并已完成楼房改建,现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此外,平整出两处近700平方米的场地,用来建设休闲场所及公共停车场。

为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在原有美丽乡村建设投入30万元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资等方式,协调增加30万元用于该组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投入资金60多万元。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绿化亮化等工作的完成,全面完成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

篇4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通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通化军分区政委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委。在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基础上,从农委系统抽调精干人员,组建通化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办公室,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专门配备一名专职常务副主任,负责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的日常事务,抽调人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办公室下设综合、督查、宣传三个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制定出台了《通化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实施方案》《通化市新农村建设整市推进工作考核办法》和《通化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三是落实帮扶分工。继续完善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共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市级领导帮扶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分工》,落实了30名市级领导、88个部门单位包保帮扶新农村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了全党全社会合力共建的责任。各县(市、区)按照市里的要求也落实了帮扶工作任务。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

在整市推进过程中,根据各行政村基础条件、环境特点、区位优势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通化整市发展实际的新路。一是以“保障基本型村”为基础,建设“四化”、“四有”的达标村。“四化”:即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屯美化、四旁绿化。“四有”:即集体经济有收入、产业发展有项目、农民收入有增长、环境卫生有专人。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40%的r户达到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标准,砖瓦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二是以达标村和“环境整治型村”为基础,打造“六化”、“六有”先进村。“六化”:即道路硬化、围墙大门整齐化、排水渠系化、庭院硬化、村屯亮化、管理制度化。“六有”:即有一站式服务大厅、有多功能活动室、有标准化卫生室、有休闲健身场所、有消防设施、有信息网络服务站。村内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村部设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活动场所;家庭宽带用户基本实现20兆以上的接入服务;农户房屋外观整体美化,砖瓦房普及率达到90%以上;50%的农户达到美丽庭院标准,6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高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三是以先进村和“美丽宜居型村”为基础,实现“一个推进”、“两个增长”、“三个提升”,创建标兵村。“一个推进”:即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有特色鲜明、带富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两个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10%,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三个提升”,绿化美化建设标准得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村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各项功能室标准较高;有休闲文化广场,面积不小于1200平方米,体育健身设施齐全,广场周围绿化、美化、亮化到位;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村内设有公共卫生间;60%的农户达到美丽庭院标准,70%的农户达到干净人家标准。截至目前,通过摸底调查,各地正按照上述标准积极组织,分类推进,全市到2018年计划建设达标村205个,打造先进村275个,创建标兵村205个,全面实现整市推进工作的目标。

三、提高标准、打造精品

按照产业美、设施美、人文美和生态美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一是抓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结合《吉林省美丽乡村标准》和“十种类型”模式,通化市计划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4个,市级美丽乡村20个,目前正组织各地按照省里的要求开展创建工作。推动6个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二是抓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按照“五美”和“五净”的要求,各县(市、区)正积极与妇联部门联合开展创建评比工作,将农村环境由村屯大环境向农户庭院小环境延伸,用农村大环境带动农户小环境,以农户小环境推动农村大环境,最终实现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目前,全市正创建美丽庭院1.4万个、干净人家8000户;三是抓文化品牌村创建工作。围绕生态文化、特色产业、健康养生和特色旅游等四条主线,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塑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丰富美丽乡村内容,提升农村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村31个、建村史馆76个;四是抓精品片区打造。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周边、旅游景区、特色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连点成线、聚村连片,建设若干个精品村为主体的样板村群,精品片区10个,覆盖254个行政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四、健全机制、完善管理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以创建美丽乡村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行政村为单位,本着缺啥补啥、完善基础、配套功能、整体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法制建设,加快提升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推进原则

(一)突出重点。在2006年以来省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的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和重点村中,重点选择基础较好、投入较大、积极性较高的村实施完善提升,突出样板村群的行政村完善提升建设。

(二)统筹推进。统筹推进行政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三)梯次完善。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次推进完善提升工作。

(四)地方为主。坚持市(州)和县(市、区)投入为主,乡(镇)、行政村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

(五)坚持标准。完善提升要坚持较高标准,以创建美丽乡村为目标,实行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完善提升200个村,包括2015年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和2016年计划创建的美丽乡村,以后每年完善提升200个村左右,到2020年,全省完善提升1000个村。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对破损的村内道路、桥涵、排水沟渠、文化广场、围墙大门等基础设施进行及时修整和维护,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二)建立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机制。全面落实保洁经费、保洁队伍、保洁设施和保洁制度建设,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包花草树木成活、街道排水沟清扫清理、包垃圾清运处理等。

(三)整村推进绿化美化。村屯四周、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村内公共服务场所等都要绿化美化,推广种植景观树和成片成圃花卉,有条件的进行亮化。

(四)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品位,挖掘保护古井、古树、古迹,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技艺、民俗、传说、祖训家规,建设宣传栏,绘制文化墙,修建村史馆,宣传历史名人。开展扭秧歌、广场舞、文艺演出、农民书画、摄影展等各项文体活动。

(五)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增设村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配备电脑等必要的设备,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代缴、代送、信息查询、免费无线网络等各项服务。

(六)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依托各村资源禀赋,开发名优特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花海基地、乡村旅馆、农业采摘园、农家乐等,带动和促进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七)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依托商贸部门和流通企业,发展各类农村连锁超市,推进超市下乡,统一配货,倡导绿色消费。

(八)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与司法部门和有关律师联谊协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司法纠纷等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化解矛盾,建设平安村屯。

五、实施步骤

(一)申请申报。1~2月份,采取村提出申请、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程序,确定完善提升对象,报省备案。

(二)制定计划。3~4月份,帮助行政村制定完善提升目标和任务,确定建设项目和投资,落实建设进度。

(三)开展建设。5~10月份,按照完善提升计划,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

(四)检查验收。11~12月份,市(州)和县(市、区)搞好检查验收,省进行抽查,提出完善提升成果意见。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完善村庄建设规划,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篇6

记者在晋北某产煤大县采访时,当地干部非常热心,执意要带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农村建设试点。

到了试点果然看到,新农村试点气势不凡,人均20平方米、面阔三问带独家小院的琉璃瓦新房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已经搬进来的农民,家电一应俱全,光景十分殷实。后来详细了解,才知道这个村是工矿型农村,村办煤矿为集体经济积累下厚实的家底,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问起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村干部自豪地说,村民自筹一部分,村里补助一部分,国家和省、市还要给专项补助。“上面的钱拨下来,我们可以搞个花园和广场。”经了解,这个县确定的新农村试点数量在市里数一数二。

而就在与这个产煤大县相邻的另一个纯农业县,记者了解到,新农村试点数量要比产煤大县少得多。这个“纯农不富”县的有关领导纳闷道:“新农村建设申报时,我们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等上面确定完后,我们才知道比富县要少得多,这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啊!”记者追问原因,县、乡干部和农民们几乎做出同样的解释:穷村做试点,起步差、标准低、问题多、进程慢,效果难料;富村做试点恰恰相反,容易出政绩,领导脸上光彩啊!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嫌贫爱富。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把基础好的农村打扮成光彩夺目的样本,给上级看,给新闻界看,试图以点带面,为本部门本人的政绩加分;其二,试点搞得尽善尽美,可以作为典型向上面伸手要钱,争取更大程度的政策倾斜。可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有害,发展下去会把新农村建设的“经”念歪。

篇7

[关键词] 文明 建设 乡村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05-01

2012年6月6日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目标要求。实现十三次党代会倡导的“两富”目标,要求我们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文明乡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美丽乡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只有五句话20个字,却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五大建设于一体,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全景式描绘,五个方面必须要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而不能单独拿出其中的一句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所以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了“乡风文明”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2012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市曾对日常生活中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次为社会风气、物价、医疗、就业失业、社会治安、贫富差距、工资待遇、教育、征地搬迁、环保、腐败、食品卫生、住房、和安全生产等15项,而其中最为关注的则是社会风气问题,选择的比例最高为14.8%,关注度继续处于首位。社会风气对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韩国的新村运动享誉全球,是与“泡菜”和“跆拳道”齐名的韩国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在韩国新村运动中,他们除了上项目搞“硬件”建设,还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了“乡风文明”等“软件”方面的建设。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弘扬乡村文化,建设两富乡村。

[关键词] 文明 建设 乡村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农民进行国民精神教育。他们非常注重对农民的精神培养,认为只有以搞项目为载体,以推进国民精神教育为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因此,新村运动一开始就积极倡导“勤勉、自立、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变成韩国的民族精神,叫做“民族自立、事业报国”,对韩国的现代化起到精神支柱作用。因此,韩国人普遍认为,新村运动转变了全体国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而言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建立国家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和谐、诚信、文明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可称得上是一次泛国民精神运动,这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许多深深的启发。

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大港村,为了培育和弘扬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他们提出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思路,以“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大港”为主题,村里先后举办了“幸福大港”主题系列活动和“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天傍晚,成群结队的村民集聚在广场上舞龙、跳舞、练剑。生活条件富裕了,村民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富足。为了弘扬和传递立志修身、济世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教化和规范村民的一言一行,大港村建起了一条60多米长的传统文化长廊,“徙木立信”、“一诺千金”、“孝子黄香”……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漫画形式展示在墙上,浅显生动的故事成了村民教育子女的鲜活教材。如今,这条文化长廊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不少村民对墙上的许多传统故事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通过各种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人们的心灵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经受着熏陶和洗礼,使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影响、滋润和提升着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与道德水平,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所谓“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仪”,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足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应该同步提高。所以,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物质富裕,又要精神富有。否则,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物质文明和各种“硬件”建设上,坐视农村道德失范,任由黄赌毒泛滥成灾,封建迷信陈渣泛起卷土重来,各种垃圾文化登堂入室,歪风邪气甚嚣尘上,那就不是名符其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在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中“乡风文明”甚至排在了“村容整洁”的前面,足见“乡风文明”其意义之重要并不亚于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推进,我们要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软件”与“硬件”并举,把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培育和弘扬文明乡风提到更加重要的日程上来,在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同时,更要使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传播,让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乡风乡俗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开花结果,蔚成风气。

参考文献

[1]彭良姝. 皖西地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2]闫秀丽.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D].浙江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首先,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对农村旧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新居,让乡村民居成为一道风景。同时加强基本服务建设,让农民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现代化成果。其次,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最后,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的景区,通过“细节”塑造由内向外的美,让历史建筑焕彩、让民间故事复活、让龙飞凤舞显灵、让地方剧种走红、让传统美食扬名。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的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一年的创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发展家庭工业,有效的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也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高。下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下功夫。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品牌经营的力度不够大。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从08年开展以来,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经济方面考虑的不多,力度不太,成效也不明显。

二、美丽乡村的发展策略——美化方法

1、要跳出三农,走一二三产联动之路。“三农”工作不是两张皮,我们的聚焦点不能停留在狭窄的“农”字上,兴奋点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村”字上,不能搞内循环,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抓“三农”工作。如果就“三农”谈“三农”、就“三农”抓“三农”,必然走进误区。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全县本身就是一个大农村,我们现在抓发展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奋斗,说到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过去多年的实践证明,“三农”工作仅靠内生拉动是缓慢的、有限的,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成效,必须依靠外源带动。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区域化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作为“三农”工作的动力和引擎。在“三农”发展总体趋势把握上,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工”与“农”、“城”与“村”根本不对立、不矛盾,这两者是互融互促的统一体。递铺从一条街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县城,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农民实现非农化、市民化。山区竹农的富裕,靠的是竹产业的培育、开发和经营。大溪农家乐,起步靠的是天荒坪电站。必须坚定不移抓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进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并最终富裕农民;必须坚定不移强城镇,大力培育中心镇、重点镇和中心村,提升产业、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度,促进生产力优化布局。

2、要立足特色,走整体品牌经营之路。从我国的乡村现状来看,我们的“三农”问题,不算穷,也不算富,而是很有特色,农民生活总体小康、农业生产进步明显、农村生态普遍良好。农民收入全省中等偏上,产业发展比较协调,城乡差别比较小,生态特色优势明显。细化到每一个乡镇、行政村,村容、村貌、村风、文化、产业等个性特色也很鲜明。品牌是一个地区产品认知度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们抓“三农”工作,一定要有经营品牌的思维和理念,把特色放大,让特色铸就品牌,让品牌形成生产力。去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就是一个区域品牌。其中有很多文章可做,如我们的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笋、茶、桑、畜禽等多个系列产品,有些还很有名气,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问题。另外,我们有些村民间文化、物产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就要研究这些文化品牌树立的问题。还有农家乐、无蚊村、书画村、花卉苗木村、手工艺品村、劳动竞赛体育村等,都大有潜力可挖,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

3、要突出重点,走提升村级经济实力之路。我们要突破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三强”:一要强组织。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从思想、队伍、作风、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前,要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村级组织建设的一个大动作,务必要“顺”。要严格依法推进,按照“精干高效”要求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夯实提升村级组织,表现好的要留下来,年轻优秀的要充实进去,真正换出干劲、换出激情,选出凝聚力、选出战斗力,各乡镇党委要加强领导。要抓紧落实关心关爱村干部的工作机制,在生活上关心,如村两委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在职干部工伤医疗保险、长期担任并正常退职村两委主职干部定额补助和村两委主职干部报酬实行县里统筹;在政治上关爱,如继续从优秀村干部中录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各类评先评优要向农村干部适当倾斜等。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完成后,要引导村两委班子对照“双带双创”承诺,进一步理清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集中精力落实创建举措。村干部要带头示范,书记抓班子,班子带村组,村组联百姓,百姓齐创业。二要强设施。加大农田水利林业等公共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尤其要充分吸取雪灾教训,举一反三,抓好事关农村安全的山塘、水库、道路、防火带等建设。三要强实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职能。村级班子要研究相应办法,增加资产性收入和财产性积累。

4、要调动主体,走共建共享和谐之路。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新农村建设得好不好。大家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动农民主体还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民自主创业精神还不强,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空间,特别是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中老年农民、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和低收入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业活力,推进广泛充分创业,引导农民由单个领域创业转为广阔空间创业、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转为全体全面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做好引导、支持、帮扶和服务工作。

三、结语

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真诚关心、真情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实施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验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共同打造“美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张阳.美丽乡村新模式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设计教育;文创产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决定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职责。

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的协会。该协会以湖北创新与发展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乡村文创产业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资源,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增值,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回望过去,一些工商资本的直接入侵与主导,导致形成一些乡村发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举。[1]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放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以下的意义。

1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

第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服务的片面性和服务的缺失。[2]具体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多,服务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少。

第二,目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瓶颈。一是农村环境差,早期对农业建设的漠视导致其环境的脆弱。要么规划无序,要么粗暴开发,不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农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其智力资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导致民众拥有大量对农村环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农村建设应该惠及所有农民,只有这种针对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该目标。农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观念落后不利于农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新农村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职能。高职设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可以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帮新农村“用情怀说话,替农民办事”。探索一条解决当今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并进的路子。

第三,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引发高职学生创业的新天地。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进行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项目。

2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的实践

我们本着“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服务新农村。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协议,以罗田县张家冲示范基地为支撑搭建二个服务平台:一是文创设计创意服务平台。学院以项目为依托,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为核心的创意服务组织,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团队,通过区域性文创服务,实施文创人员入户工程,开展创意服务。二是人才支撑服务平台。高职艺术教育要向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人才。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和造就出有创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学院在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服务平台过程中,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项目课程的方向和触角伸向服务“三农”中去。比如项目课程《景观及乡舍建设》、《品牌策划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新农村的建设。

2.1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施大纲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课程是本课程是景观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课程根据项目改革,主要上课内容是针对罗田张家冲乡村的改造设计进行。通过此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条件:区域文化、便利交通设施、构成人口、消费趋势、经营模式等,对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了解乡居建设中的功能形式及分类,掌握乡居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考虑农村环境的功能性和空间的特性;处理好农村、农民、农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本项目,应达到如下具体的要求:了解乡居设计的原则和面临的现状、乡居设计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整理和运用。掌握设计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图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对设计方案表现,总平面图、断面图分析及效果图能进行扩初细化,对景观设计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强,CAD的更加熟练掌握与应用等。

2.2 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张家冲,其中一个餐饮空间进行改造。在这个案例中,原有的场地建筑风格明显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观规划自然,道路上没有太多设计,需对道路和景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划分和道路分级处理。建筑舍内比较破旧、物品堆放杂乱。拥有大量的乡土元素确没有通过设计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进行整理。

具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室内尽量少的拆除墙体,空间的分隔以农民家具、白天等软装进行空间区域的限定,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同时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结构,体现历史感。通过从周围场地的田间小径元素进行提炼而来的曲线元素结合乡土元素铺装和少硬质景观的做法,不仅能体现其与环境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体现包容的文化。

在农村结构简单的建筑和空旷庭院中加入设计,摒弃原来设计中的现代元素和偏离乡土的材质。在乡村,简单才是美学,留白也是一种美的设计,突出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在这显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态的才具有亲和力。因此,回归原始,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深入乡土设计主题,从朴实出发,回归自然。

2.3 在“乡村合伙人”平台中,高职设计教育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

一些见识过城市繁华,有一些文化知识和经商头脑、组织意识的中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熟悉热爱农村。他们愿意将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积累带回家乡。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他们或眼界有限,或资金不足,或缺乏审美或缺乏运营头脑和经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输出。

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和引入社会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饮要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监管部门,同时高职艺术教育可以提供社会力量对村民做培训。因为村民要参与到民宿或者餐饮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智力输出:对村民进行烹饪、茶道、服务礼仪、传统仪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饮的经营方法,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在罗田张家冲,农民最擅长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是农民在农业销售、最大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职艺术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设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项目课程为载体,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板栗、红米、竹子、茶叶等为具体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做线上和线下运营,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进行品牌管理。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通过选择若干适用性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和积累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建设进行智力输出,加大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文创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越来越有地位、有作为、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我的家乡长泾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制定了 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远景规划,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开创新局面,建设好班子,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花园等八个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四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工作。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长泾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长沈伟旗担任组长的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 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镇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镇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花园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习礼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示范村花园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2006-2007年规划建设目标

花园村是江阴市老村改造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花园村的实际情况,对原花园村570户集中居住的6个自然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改造,力争通过二年的努力,使全村人民真正生活在幸福、和谐、美丽的大花园里。具体建设目标:①拆除旧房、危房、违章建筑2.5万㎡;②新建农户住宅(含公寓楼)2万㎡,计划投入1200万元;③ 铺设住宅区内混凝土道路1.5万㎡,计划投入60万元;

(三)目前工程进展情况

四、存在问题

1、镇、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