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0 17: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属性和内容 德育渗透 思考途径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转贴于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体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更是能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我认为离不开“精心设计、寓教于乐”这八个字。①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采用“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以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②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③注重榜样教育。具体内容有: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学生标兵的榜样教育;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等等。④气候、环境、器材设备的优劣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时,也正是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大好时机。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要在于师生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不懈。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篇3

1以情感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1.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1.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 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2.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陵园、博物馆、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可以感知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3.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3.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

篇4

一、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提高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要让教师首先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富于上进心,易于接受良好的引导,中学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是将来高中乃至大学教育阶段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而且中学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

其次,提高中学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班主任首先是老师,然后才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学、团支部大部分德育工作任务要得到切实的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因此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掌握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而且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身为教育者应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与家长沟通协调,配合中学生的德育工作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中学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中学就是好中学,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

这种现状目前不是一种局部现象,在其它一些地区的中学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少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规律,往往与中学教育不一致。人人都望子成龙,怎么个成法?怎样才算成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与中学的培养目标达成共识,这是中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根本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家长必须积极配合中学教育。让家长支持理解中学的德育工作,统一认识,互相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和协调,这是中学顺利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1.要充分利用中学健全的教育阵地和平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处,都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校会、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这些对振奋学生精神面貌、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农村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制学生,所以,班主任除了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劳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对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开展校外活动,帮助村委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从而培养了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

4.培养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要做好学年、学期、各周的活动计划和总结,进一步做好双差生的转变工作,开展多种竞赛评比,让每个同学都来轮流当好一天班长,当好一天值日生。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又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同时形成了“班班争先,我为班级争光”的良好风气,促进了校风的好转。

5.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技巧的培养。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设施不一定豪华气派,但必须整洁宁静。可通过学好毛笔字、丈量土地、手工劳动等考查竞赛,强化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本领,让学生参与美化环境,校园内种树、种花、种草、书写标语,定期更换板报、班报、墙报,尽可能利用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篇5

关键词:教育 育德 心理学 品德教育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8-01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关注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的今天,我们班主任必须学会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懂得了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1 从“心”开始,用“心”育德

首先,我们班主任必须抓住学生的心里才能对其实施教育。从“心”开始,不外乎我们必须从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

记得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因父母都打工在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父母挣了钱,给他买了电脑。由于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手中的电脑便成了一件纯粹的玩具。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就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他都不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漫长的心里教育历程。首先进行家访,在他的家中和他一起聊网络游戏。在他和老师的谈话进行到兴致时,我帮他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方案。方案中含有学习的成分,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一星期后,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他居然主动把问题积累起来并向我讨教了。有了起色,我又向纵深引导,给他制定了新的一星期计划,他欣然接受了。就这样经过两个月时间,我给他安排了计算机比赛。他不负期望竟然取得了第一名。从此后,他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了。语文、数学成绩在期末检测中跃居班级第四名。由不学,到主动学经历了漫长的心里路程,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不是义正言辞,滔滔说教,这就是从心开始的结果。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自然成绩就上升了,学生本身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2 变“说教”为体验,变“体罚”为训练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训练才能定型。

我们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变“说教”为“体验”这种方法。例如:学生中常出现劳动懒惰的情形,这种情形靠说教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于是,我便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活动“擦玻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大家的感召下,这位懒惰的学生也报了名。在擦玻璃的过程中,他精神集中,擦得仔细认真,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他用手背摸着满头大汗笑了,笑脸上透着累,但都能过多的是快乐、开心。此后的周末大扫除,他再也不懒了。

在学生中,还有一种人,犯错误屡教不改,有时气得老师难免动动手。不过,这在“教师法”里就是体罚了,是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即不违法有能教育学生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体罚”。那怎么办呢?我们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结果找出了一条妙计:变体罚为训练。有谁犯了校规就让谁做体育运动:跑步、蹲起等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即受到了教育,教师的行为也不至于违法,师生都受益。

我们班主任,要改变工作中说得多,效果差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应经常学习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知识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训练才能有成效。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合理,重视学生到的意志力的培养,让好习惯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理。

教师还要懂得表扬和赞赏学生。及时表扬会给学生带来重大的爆发力,使他们更努力做好它。表扬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鼓励学生敢于承认错误,表扬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赏识学生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篇6

1、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实行“焦点专访”

青春期的女生胆子小,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为突破口。首先,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确每个动作的目的作用,以提高练习的积极性。需要克服困难动作时,教师要用热情、肯定的语言鼓励,要加强保护与帮助,让学生有安全感。要教育学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自觉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其次,针对体育消极学生的心理,要象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对待。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及信心,运用古今中外的一些体育知识、体育名人轶事、体育趣闻、以及体育能激励人的进取心、催人奋进,和勤能补拙的道理教育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得到触动,去自觉地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对消极学生的“专访”,要注重加强联络师生的感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关心和帮助是使她们克服消极心理树立体育锻炼信心的关键。

2、给学生一个创造成功的机会,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

在教学中创造条件,由浅显易懂的技术动作入手,先让有消极心理的女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对教授的动作技术进行分解,降低动作的难度,把复杂的动作分为几个简单的动作,分层次教学,或改变练习方法、动作幅度、力量、速度、节奏等,或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树立她们成功的信心,消除消极防御心理。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让她的模仿练习由简到难步步深入,力争让他们尝试到成功,从而增强了学生这样的信念:只要参与就有机会获取成功。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这种渴望成功的积极情绪一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3、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强弱互补

每一个有消极心理的女生,她在体育活动中并不是表现得样样都差,教师应注意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她们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项目和长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然后从强项开始,或针对消极心理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逐步向弱项上发展;或者针对女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安排她们喜爱的健美操、舞蹈或让她们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的动作创作,给她们发挥自己长处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练习兴趣,弥补自己的短处和弱项,体育活动中激发兴趣胜过强行的灌输。表扬了一个同学,其他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从而逐步提高了体育练习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性。

4、以新引趣,实施“快乐体育”

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运动转化为一种有目的的娱乐活动,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引起学生的新鲜感,这样才会使学生学而不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艺术性。讲解动作要领、体育知识的时候要通过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传授,并增加一些体育方面的趣闻趣事,让学生在欢乐之中接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同时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和兴趣。再者把课堂上细致的讲解变成模仿,把模仿变成逼真生动的动物生态操,并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去模仿。或采取教师参与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练习。教师的参与可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她们在模仿中理解、掌握,在创造中享受体育的欢乐。还可以演变为竞赛性质的对抗和游戏,或者大家喜欢的舞蹈和健美操。学生的热情得到激发,积极性便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

篇7

【关键词】品德教育;关爱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关爱教育”的形成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理想阶段。同时进行关爱教育也是现在时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我国青少年备受关注的今天,“关爱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目标。进入现在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文明为主的21世纪,人们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频繁,但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渐渐疏远,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当今社会培养富有人性关爱品质的人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教学的内容中,进行“关爱教育”,认知“关爱教育”,让“关爱教育”系统化、层次化、综合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关爱教育”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关爱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比较薄弱,从学生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是从老师那里知道的,而有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和班级很少组织和举行有关爱心的活动。这说明了在初中思想教育中教师和学校还没有形成关爱教育的理念,这样就导致了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经验比较缺乏。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关爱意识教育是从思想品德课程中得到的,还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政治教育和政治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品德上的影响力度,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政治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少半的学生说政治教师在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关心他们,绝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政治教师不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上能给他们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和同学讨论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同时渴望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有精神上的交流。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了政治教师未能在平时对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世界中发挥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政治教育中体验教学比较缺乏,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学生进行体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辨析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老师要以自己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体会得到“关爱教育”。但是“用什么方法教会关爱教育”,在这个问题中,有很多学生主要是从书本教材中了解到关爱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很少能明白和了解到。在“关爱教育”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主要是从课本上背诵内容来回答。在实践中有一半多的学生说学校和班级很少举行爱心实践活动或者组织有关爱心公益的活动。有少部分学生回答几乎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这些问题说明政治教师和学校很少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很少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关爱品德。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学方法上和学生的关爱教育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调查还反映出学生比较倾向于在实践活动中有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索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关爱教育”的对策

1.建立有针对性的关爱教育课堂

重视他人、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对社会、自然负责任的态度是“关爱教育”体现的主题,同时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形成 “关爱教育”的品德。“关爱教育”还需要针对于学生自己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的反省,认清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同时反思自己、省察言行,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能够体会得到关爱。其次,“关爱教育”层次化的内容要求它与学生的心理、情感、品德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如:遵循初中生有感性到理性逐步加强的特点,初一时着重培养学生感性的激发和认知的拓展,初二时重视两者的兼顾,初三时把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理性的升华。此外,“关爱教育”要与时代问题紧密联系,如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要提出关爱自然;针对独生子女学生间的交往问题,要让学生明白交往准则懂得在交往中换位思考问题。

2.重视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

在教学中对学生最好的关爱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平时尊重学生,在人格平等的意义上尊重学生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同时在关爱学生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到不好意思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自上而下出现怜悯式、溺爱式的关爱,不能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碗里的肉夹到贫寒学生的碗里,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关爱学生的作用,反而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难堪,无法下台。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出现排斥和强烈的抵抗。所以说教师只有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起到关爱学生的作用。

同时教师关爱意识培养是从平时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关爱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平时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让学生能敞开心扉地与老师交流,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方面起到积极的反馈,以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在倾听、关心、理解他的感受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精神情感的交流,使教师在一看到学生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够感觉得到关爱,这种情感的产生,能够催化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是教师持续不断对学生付出关爱的动力源泉。

3.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多走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要明白学习任务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性、探究性和与合作性方面的特征。

以往传统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学习模式中,直接扼杀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协作性,原来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所主张的“关爱式”教学。因为“关爱教育”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注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流露、认知探究。“关爱教育”构建学生与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生成道德情感、价值信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必须摒弃传统学习模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真正的在“关爱教育”上取得成就,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4.要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现在进行的“关爱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满和抱怨,这些问题的出现显然不利于新课标的开展和实施,不符合“关爱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必须改进现阶段在教育中的教学方式方法,把“关爱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要把课堂变为“关爱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关爱教育”的效果。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必须摒弃以往灌溉式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参加进互动式教学方式。

三、结语

在现阶段初中教学中,“关爱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在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有关“关爱教育”的对策及措施。为初中政治教师从另一个角度提供另一种视角开展“关爱教育”,为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和措施,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良好的思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惠来.西方关心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3).

[2]李敏.对品德心理研究中关爱主题的新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报,2005(5).

[3]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篇8

一、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诚信更加重要。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后,要提高中国人的信誉,树立中国人的形象,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信是前提条件,是中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根基,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经济发展步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而市场经济即是诚信经济,它要求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诚实守信,否则必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当前,改革开放把我国正推向市场经济阶段,诚实与守信显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我国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并没有带来多大精神文明的进步,反而出现了精神文明普遍滑坡的结果。在利益驱使下,假话套话空话大话不绝于耳,假货假药假文凭假统计数字到处泛滥。对造假现象,我国政府抓紧立法和严加治理,然而治理的效果却收效甚微,往往是治理了一阵子又再次泛滥,按倒了葫芦又立起了瓢。可见当今的社会诚信已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道德出现较大的滑坡。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诚信视为做人最起码的品德,是“为人之德”的核心,“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一直被公认为做人处世的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一个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待人诚信,说话办事讲信用,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可是现在有些学生耍小聪明,以谎言和假象欺骗他人。如教师让交作业,有同学本来没做,却撒谎忘在家里;每次考试前老师反复强调考试纪律,还是杜绝不了作弊现象;对于老师的耐心教导,当面点头称是,背后我行我素。这些同学往往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自尊心,更没有信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不但影响到个人学习,造成思想品质败坏,而且给所在的班集体带来极坏的影响,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如果不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则思想品德课育人的任务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对学生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三、以身示范,指引诚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举止,为了让学生讲诚信,教师必须讲诚信,对学生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保护环境,自己就不能对身边的废纸片熟视无睹;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团结友善,教师就不能对学生打骂体罚;要求学生将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青春,教师就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就要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做学生的榜样,做诚信的引路人。

四、切实加强诚信教育

1.思想品德课应加大诚信教育力度。教育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诚恳地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做到,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当着人和背着人一样,做到慎独;在平时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诚实不虚假;教育学生对学习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如实地向老师说清,通过真诚的思想交流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在同学之间开诚布公,以诚栩待。不背后随便议论别人,不说对别人不利的话,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教育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评比、竞赛中要真实不虚假,考试不作弊,让学生真实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以虚假作弊换取一时的虚荣和满足,而落一个不诚实的坏名声,骗了他人害了自己;教育学生要“言必行、行必果”,承诺要实事求是,还要讲原则,一旦做出承诺就努力兑现,不能空许诺言,同时还承诺要分清是非,不要讲“哥们义气”,对有损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决不能做出承诺,因种种客观不能兑现诺言的要主动解释原因,以求得别人的谅解。

2.从时空上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从时间上,从学生走进校园,与同学交往,到老师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诚信教育,这要靠全体师生密切配合,每时每刻都不做虚假之事,说虚假之话;从空间上,通过办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诚信,让虚假的东西无立足之地。学生应发挥自我教育功能,同学之间经常开展诚信比赛活动,评出班组、校级诚信模范,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3.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给学生营造诚信教育氛围,形成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网络。

五、加强诚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克服随意性,加强计划性。诚信教育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过程的计划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言行都要用诚信这一尺度去规范,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必须增强诚信教育的计划性,什么时间开展什么宣传教育活动都要计划好,长期坚持下去,克服随意性。

篇9

摘要:关注贫困生的人格及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同时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辅导员工作任务之一。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的交流最为密切,对学生的主体思想影响直接而深远。针对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以促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直备受关注,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任务安排,掌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采用创新方法,开展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动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逐渐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局限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在经济上扶持贫困生的重要性,为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物质条件。但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递增,高校在经济支持方面出现一些难题,如资助渠道过窄,局限与校内;资助力度不足,贫困生数量的增多导致有限的资金平分到各个贫困生的金额较少;资助形式单一等等。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

由于缺乏稳定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导致此项工作缺乏持久的支持力,常处于被动局面,进而出现系统混乱、短期行为等。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很多工作都仅局限于表面没有到达实际目的。

(三)政府及高校在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目前,政府和高校积极从经济方面对贫困生加大帮扶力度,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生问题,但往往忽略了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思想问题

当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主体状况是积极乐观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对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成才回馈社会。但其中也有一些贫困生出现思想问题,主观认识极端,理想信念时常动摇,感恩意识薄弱,诚信意识缺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

(二)心理问题

由于自小成长的特殊环境及一直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有着超出于普通学生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了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这类特殊的贫困生群体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远离集体活动,长期自闭,对待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仇视心理,面对实习就业缺乏自信,不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竞争,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逃避。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辅导员的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不可取代,能够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动态,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励志类活动,激发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自信心,勇于接受社会竞争,积极进取。

(一)积极落实经济扶持政策

在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联系。积极落实对贫困生的经济扶持政策,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这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共同努力实现。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家庭成长的学生较一般学生而言,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辅导员应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单独交流或侧面了解等途径,加深对贫困生的心理认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开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心理培训课程,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具备完备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以便高质量完成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的思想观念及其改善手段和途径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要求,辅导员应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使其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完整过渡。

(四)不断增强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及优秀党员的带头作用,与这些学生骨干形成合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怀与帮助。学生干部在平时的生活中与贫困生有着密切的接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与贫困生成为朋友,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

篇10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现状,积极创新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家庭贫困,没有能力缴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类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一)贫困原因

高校贫困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贫困生人数和比重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生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有: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家庭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很难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更是雪上加霜;多子女或家庭变故,很多落后地区不能很好地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女现象比较普遍,本来经济不富裕,要维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就更加困难,加上有些家庭产生变故,缺少主要劳动力,更加无依无靠。

(二)思想问题

应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党、热爱祖国;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健康向上,以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心理问题

面对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特殊的生活经历,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评价和解释,逐渐导致有些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这样的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甚至遇事都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面对社会上的有些不公平现象,常有仇视的看法;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就业的竞争。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生从小就明白,家里供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上大学后,这些贫困生想尽办法,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其他的兼职渠道等,尽量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他们深深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今后走出贫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上进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非常刻苦,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表现出“人穷志坚”的韧性,通常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怨天尤人,最后出现成绩挂科的现象,有的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五)生活问题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助、贷等补助政策,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申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一些贫困生每年开学的时候只带来一部分的学杂费,或者几百元的生活费,而且这些钱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绝大部分贫困生都生活俭朴,计算好如何花每一分钱,当然也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经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大家对贫困生落实经济帮扶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也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为贫困生争取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相比较而言,为贫困生提供的经济支持显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资助渠道不宽,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的渠道比较少;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只能把有限的资助金额拆分给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资助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第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显示不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学校工作者仍没有对贫困生形成足够的关注,工作往往浮在表面,疲于应付,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三,政府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经济帮扶,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类活动,不断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积极落实经济帮扶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做好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辅导员要全面掌握这些政策动向,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把每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让所带的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清晰了解每项资助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办理的手续。根据不同的贫困个体以及不同的贫困程度,帮助其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避免有些贫困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国家政策而错失一些机会。

(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说“8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物质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有些贫困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身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党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产生了“仇富”心态;有的贫困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不幸,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甚至埋怨命运的不公,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抵触或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面对面地谈心,宣传身边优秀的典型,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 转贴于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较为艰难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了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积极关注其心理状况,通过单独面谈或者侧面了解情况,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辅导员都经过了专业心理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更加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氛围,缩短贫困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距离。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转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途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兼职团委工作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让贫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贫困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引导参加勤工助学

为了扶持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相应设立了许多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辅导员一般比较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了解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政策。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联系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解决自身困难,同时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在学校没有广泛人脉的情况,辅导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不但关注校内的岗位,有机会还要积极开辟校外的岗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暂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六)积极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高校中一般都带有学生干部,有的还带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合力,可以促进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平时在学习、生活上接触这些贫困生的机会较多,对贫困生也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朋友,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贫困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在生活、学习、经济上得到了帮助,内心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七)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8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曾一度成为媒体评论的对象,也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拷问。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认识到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培育大学精神中突出诚信的地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以及观看主题教育片、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使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养成坚定的诚信品格。

(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